社区信息化在公共服务平台中应用方式综述(2009年—2011年)

社区信息化在公共服务平台中应用方式综述(2009年—2011年)
社区信息化在公共服务平台中应用方式综述(2009年—2011年)

2012年4月刊

改革与开放

社区信息化在公共服务平台中应用方式研究综述

(2009年—2011年)

刘成晨杜永梅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社区信息化的本质在于社区的自治与自洽,与此同时,进行社区信息化的建设,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平台中的社区信息化过程将无形的为社区居民营造一个“网络空间”,以此来加快社区居民办事、购物、问政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而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社区信息化在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应用方式所做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社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研究综述

一、导言

2007年,民政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共同起早了《关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此文件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的社区信息化定位为满足政府、公众、企业与社会多重要求。作为电子政务的延伸结果,社区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对于网络服务平台的需求。

首先,在建设模式上,广泛采用的模式大多数都是由政治主导、公众、企业等各方共同参与建设。(李盛竹2009)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积极的引入了各方的力量参与,很好的解决了诸如建设主体、投资主体、运营主体等方面的问题,并最大程度的贴近服务对象,使社区信息化成为了政府主导的社会行为。其次,社区信息化的构建直接决定了其能否持续的解决和满足社区以及居民的需求与问题。(杨莉,张红星,张俊国2009)并且社区信息化建设要满足普通百姓对信息的实际需求,要实现住宅小区与城市公共服务网互通、资源共享。同样,杨莉等人在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提到了要预留接口,为将来的升级做准备。当然,这样的一种建议是基于技术层面的。再次,社区信息化不是基于自我存在的。因为社区信息化是通过小区网站、论坛、博客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将社区居民链接起来的一个社区公共平台。(宋煜,王颖2010)笔者认为,无论是那一种对社区信息化的研究,特别是社区信息化的建设与模式探索,都是基于这样的一个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宗旨来构建和完善社区自治。这种自治的主要目的在于社区信息化能更好的为社区居民“便捷”的服务。于此同时,在理解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时,我们还需要肃清一个本源性的问题:社区信息化的概念。

二、关于社区信息化概念界定

“社区”本身就作为社会学的专门术语,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es·F,1855—1936)于1887年在其著名的专著《共同体与社会》(Gemeie schaft andGesellschaft)一书中提出。至今,关于社区的定义已经超过了140多种,在其内涵通常是指在一个共同的生活区域内,由地理要素,环境要素,心理要素,经济要素和经济要素等共同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关系共同体。而按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定义,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于此,这也直接决定了社区信息化的主要含义。

李盛竹认为,作为社区信息化以服务居民生活的一种体系,在国外多数社区是通过中央,地方两级政府的电子政务体系,实现面向社区居民的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但是,并没有社区信息化这一称谓。而在国内,诸多学者和研究人士对于社区信息化的概念,已

经完全贴近“社区网络化与公共化服务”这一层面,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对于社区信息化的定义也是异同的。宋煜认为,社区信息化的目的是服务社区居民,因此必须结合社区业务的分析来了解需求。

并且,社区信息化还是和谐社区的技术支撑,因此,满足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技术需求应当成为推动社区社区信息化的首要目标。而邹凯,马葛生(2009)等认为:社区信息化就是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在社区范围内为政府、居委会、居民和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中介组织和机构搭建互动平台,建立沟通服务渠道,从而管理更加高效,服务更加优质,最终使得居民满意,进而不断的提升生活质量。杨莉,张红星,张俊国等人认为,社区信息化是城市和全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是城市和整个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核心,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同时社区内部交通和城区的规划应该有序结合,建筑,绿化,道路组合也要相协调。王颖,宋煜等人在《中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思考》中认为:社区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建设一个沟通包括社区居民,组织在内的公共平台,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庸能够化解矛盾和纠纷,并在广泛参与的前提下实现社区自治。关于社区信息化的基本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基于它是一个基本的“技术平台”,其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这一平台来实现“沟通”,最终达到“和谐社区”或者是“社区自治”

的目的。当然,这样也实现了社区信息化的本质“社区自治”的要求。

三、社区信息化在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

社区信息化所涉及面宽,内容广,必然会涉及到如何操作的问题,而社区信息化是面向基层组织。这个基层组织从根本上说,主要有:①城市社区;②农村社区。并且如今的社区信息化不仅仅是起到一种在沟通社区居民与居委会,或者其他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且还有为缩小城乡差距起到一定的作用。(李盛竹2011)但是,社区信息化的基本原则就是“惠及居民,服务基层”。这也是社区信息化的基本方针,“政府主导,合力建设”,“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因地制宜,务求实效”,从而从根本上体现社区信息化的特性。

宋煜认为(2010)认为,社区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它的应用基本上存在以下几个特征:①提供综合服务的信息平台;②集中和分散相结合;③消除数字鸿沟。而王颖等人(2009)认为,社区信息化在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应用方式有很多,既有统一的社区门户网站,呼叫中心,也有短信平台和有线数字电视,甚至包括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自助终端,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同时,她还强调,在利用社区信息化进行社区自治的时候,还需要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利用起来。采取什么技术,如何操作,还需要看社区居

66

--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平台项目建设方案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平台 项目建设方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宝鸡市陈仓区中小企业 服务体系(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陈仓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 为了进一步改善全区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服务机构能更好地为我区中小企业开展服务,以促进全区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依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陕政发(2011)73号”文件《关于陕西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陕中企规发〔2010〕85号”文件《关于做好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工信部联企业〔2010〕175号”文件《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区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目标,根据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加快我区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有关实施意见及要求,以推进我区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健康快速发展,特制订本建设方案。 一、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陈仓区中小企业已达万户,从业人员万人,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轻工纺织、化工医药、食品饮料、建筑建材、商贸物流等六大支柱行业,现已形成了以虢镇、周原、阳平、宏达、县功等区镇工业园区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集聚区。现有局属事业编制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一个,即“宝

鸡市陈仓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并计划在三年内,将逐步建成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特色突出、服务到位的“宝鸡市陈仓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平台)”。 二、指导思想 宝鸡市陈仓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促进全区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通过统筹规划、集聚资源、营造环境、加强服务,建立和完善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支撑体系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以培育服务主体为重点,着力解决全区中小企业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加快配置服务资源,增强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建设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服务体系,为全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三、建设原则 服务平台建设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坚持非营利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坚持促进产业升级与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相结合,坚持社会服务资源开放共享与统筹规划、重点推动相结合。

关于强化社区公共服务的建议

第二期 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员会2016年3月18日 编者按:广州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民主党派二有关人民团体,积极运用提案参政议政,提出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三现将其中的重要建议分专题摘报市委二市政府二市政协领导同志参阅三 关于强化社区公共服务的建议 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许多提案对进一步强化广州市的社区公共服务以及婚姻登记工作予以高度关注,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三 一二建设社区服务综合体 曾俊健委员认为:应通过 互联网十物联网十”公共服务的方式,向社区居民提供 一站式”综合服务,包括政务服务二民生服务二社区服务二快递服务二金融服务等,实现办事的 近办”二 易办”和 快办”三 1

建议: (一)明确目标实现对广州地域的全覆盖,在市区内,划分若干个 15分钟方便快捷生活圈”,每个 圈”内对应建设一个 综合体;实现跨界联合服务,跨部门二跨政企二跨层级二跨区域;实现公共服务的有序与整合,综合集约,将原本分散二割裂的若干项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为综合体,发展租赁,将综合体打造为一个开放二共享的服务平台,实现功能租赁二设备租赁二服务租赁;实现服务就在家门口,让市民在离家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就能方便地解决各类日常公共服务需求;发展社区服务装备产业,让社区服务自助终端设备的研发二生产企业在广州落地三 (二)投资二建设模式及规划布局 投资模式:可采用共享经济模式,政府与企业联合体共同投资二共享资源,有序地提供公共服务,解决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以及分割服务的问题;建设模式:可采用政府进行总体统筹与协调,提供建设需要的政策支持,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或购买服务,企业联合体负责社区服务综合体具体建设二运营和维护工作的模式;按照 机构人员统一二场所标识统一二流程内容统一二信息系统统一二服务标准统一二经费保障统一”要求,对社区服务综合体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分为单体型二自助型和综合型,每个街道社区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具体建设工作三 2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 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列入年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国标委综合〔〕)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海盐县人民政府、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标准研究中心、永春县人民政府、沙县人民政府、长泰县人民政府等。 本标准制定目的和意义 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是农村公共服务的综合载体,其目的旨在丰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内容,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解决农村公共服务碎片化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是新形势下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载体。 国家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对村级公共服务机构提出要求,要求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场地和资源,构建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年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健全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整合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室、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现有场地、设施和资源,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构建县(市、区)、乡(镇)、村三级联动互补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当前,目前尚没有对于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各个地方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管理等方面发布并实施了相关的文件及实施方案,对服务中心的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基层对农村公共服务中心的概念和定位不清;资源欠缺整合;地区发展不平衡、差距大;重建设轻运维,设施有效利用率低;重代办服务,综合性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而文件要求相对比较宽泛、宏观,对于服务中心具体设施设备的配置,以及建成后服务中心如何管理、如何运营、服务规范如何建立等重要问题均没有涉及;同时,这些规定散见于各个相关政府部门文件,导致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分散化”管理。在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服务与管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缺乏统一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到服务中心的下一步发展。 新常态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运行、服务与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从数量全面覆盖向质量明显提升转变,由代办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对服务内容的全面化、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公共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模式的多样化以及支持保障的常态化等提出了总体要求,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广大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制定《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对建设、管理等环节提出相应的要求。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推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切实发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在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作用,解决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主要工作过程 )建立标准起草组 该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后,于年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年月成立了标准起草组,形成标准草案。 )开展全面调研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概要 一、项目概述 1.概念定义。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是城市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交换、共享、管理平台,在智慧城市总体框架中,对下是公共基础数据库中数据的进出通道,对上为各类智慧应用提供服务支撑。它通过对城市公共数据进行交换、清洗、整合、加工、组织、编目、管理以及对外提供服务,实行城市不同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2.建设背景。 2013年,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需的若干意见》(国办〔2013〕32号),把智慧城市建设列为重要发展战略。同年4月,住建部出台了《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规和指导各地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同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通知》(建办科〔2013〕22号),正式确定市区为国家住建部智慧城市第二批试点城市。区信息化建设目前处于还起步阶段,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尚未建设,空间地理、数字城市基础数据库初步建成,各部门部分业务系统积累了大量数据,但这些数据资源都是分散建设,还处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自建自用、难以共享

的状态,亟需建设统一管理平台,对城市公共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和交换共享。 3.建设意义。 资源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城市公共信息整合共享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将目前分散的、条块化的数据资源统一集中起来,提供平台化服务,提高数据共享率;有利于提高城市公共数据的开发使用水平,使政府执政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利于解决政府部门在信息数据资源建设中的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节约社会成本,为支撑智慧、信息惠民建设,实现政府部门数据共享打下坚实基础。 4.现状难点。 信息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各部门业务数据分散,资源整合、使用率较低,数据共享程度较低,要实现从起步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跨越式发展,还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予以解决的突出难点。一是认识不足、各自为政。二是部门为本,共享意识较差。三是标准规不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四是数据异构现象突出,各行业要求不一。五是数据链路不畅,整合共享难度较大。 二、文件规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及其附件 2013.4 住建部

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三篇

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三篇 篇一:开发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主管单位: 实施单位: 一、规划综述 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分支机构建设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投资主体、建设和运营主体等。投资主体决策选取平台建设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委托进行工程设计、筹集建设资金,并成立运营管理机构或委托进行管理。建设主体按照相关规划和工程设计进行平台软硬件条件的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 (一)平台的投资主体 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可能的投资者主要有两类,一是政府(财政)性投资,这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二是盈利性机构投资,一般来说这是辅助性资金来源。 1、政府(财政)投资。 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总体来说是非营利性的,或者是微利的,因此,其建设资金应该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性支出。政府的财政性支出的主要形式有: A、财政拨款。 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是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

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政府为鼓励科技创新、促进开发区(园区)产业发展,会不断加大财政拨款的力度。 B、政府主导的各类基金。 政府主导的各类基金也可以称为政策性基金,它不同于一般的民间基金,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风险基金,而是一种由政府设立的专项基金,它不以自身盈利为目的。这类基金是一种引导性基金,通过对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资助,带动和引导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投资(贷款)。政府(管委会)在整个开发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扮演的不仅仅是单纯出资者的角色,还扮演着资金管理者、建设管理者的角色。在政府对平台的投资管理过程中,政府决策部门通过对平台建设项目的计划、预算等进行审批,初审合格后报批,然后由资金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资金核拨与管理。另外资金监督部门和项目实施监督部门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行监督。政府对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投资并不是以短期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是长期产业发展和开发区(园区)综合性效益为考量,因而资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可以有效地的弥补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不足。政府除了应该加大对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财政投入以外,还要需为开发区(园区)平台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2、非政府渠道投资。 在一定条件下,非政府投资也是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各种非政府渠道的市场化资金运作,同样可以获得大量的平台建设资金,主要方式为企业投资。

社区信息化在公共服务平台中应用方式综述(2009年—2011年)

2012年4月刊 改革与开放 社区信息化在公共服务平台中应用方式研究综述 (2009年—2011年) 刘成晨杜永梅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社区信息化的本质在于社区的自治与自洽,与此同时,进行社区信息化的建设,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平台中的社区信息化过程将无形的为社区居民营造一个“网络空间”,以此来加快社区居民办事、购物、问政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而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社区信息化在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应用方式所做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社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研究综述 一、导言 2007年,民政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共同起早了《关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此文件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的社区信息化定位为满足政府、公众、企业与社会多重要求。作为电子政务的延伸结果,社区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对于网络服务平台的需求。 首先,在建设模式上,广泛采用的模式大多数都是由政治主导、公众、企业等各方共同参与建设。(李盛竹2009)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积极的引入了各方的力量参与,很好的解决了诸如建设主体、投资主体、运营主体等方面的问题,并最大程度的贴近服务对象,使社区信息化成为了政府主导的社会行为。其次,社区信息化的构建直接决定了其能否持续的解决和满足社区以及居民的需求与问题。(杨莉,张红星,张俊国2009)并且社区信息化建设要满足普通百姓对信息的实际需求,要实现住宅小区与城市公共服务网互通、资源共享。同样,杨莉等人在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提到了要预留接口,为将来的升级做准备。当然,这样的一种建议是基于技术层面的。再次,社区信息化不是基于自我存在的。因为社区信息化是通过小区网站、论坛、博客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将社区居民链接起来的一个社区公共平台。(宋煜,王颖2010)笔者认为,无论是那一种对社区信息化的研究,特别是社区信息化的建设与模式探索,都是基于这样的一个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宗旨来构建和完善社区自治。这种自治的主要目的在于社区信息化能更好的为社区居民“便捷”的服务。于此同时,在理解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时,我们还需要肃清一个本源性的问题:社区信息化的概念。 二、关于社区信息化概念界定 “社区”本身就作为社会学的专门术语,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es·F,1855—1936)于1887年在其著名的专著《共同体与社会》(Gemeie schaft andGesellschaft)一书中提出。至今,关于社区的定义已经超过了140多种,在其内涵通常是指在一个共同的生活区域内,由地理要素,环境要素,心理要素,经济要素和经济要素等共同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关系共同体。而按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定义,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于此,这也直接决定了社区信息化的主要含义。 李盛竹认为,作为社区信息化以服务居民生活的一种体系,在国外多数社区是通过中央,地方两级政府的电子政务体系,实现面向社区居民的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但是,并没有社区信息化这一称谓。而在国内,诸多学者和研究人士对于社区信息化的概念,已 经完全贴近“社区网络化与公共化服务”这一层面,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对于社区信息化的定义也是异同的。宋煜认为,社区信息化的目的是服务社区居民,因此必须结合社区业务的分析来了解需求。 并且,社区信息化还是和谐社区的技术支撑,因此,满足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技术需求应当成为推动社区社区信息化的首要目标。而邹凯,马葛生(2009)等认为:社区信息化就是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在社区范围内为政府、居委会、居民和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中介组织和机构搭建互动平台,建立沟通服务渠道,从而管理更加高效,服务更加优质,最终使得居民满意,进而不断的提升生活质量。杨莉,张红星,张俊国等人认为,社区信息化是城市和全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是城市和整个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核心,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同时社区内部交通和城区的规划应该有序结合,建筑,绿化,道路组合也要相协调。王颖,宋煜等人在《中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思考》中认为:社区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建设一个沟通包括社区居民,组织在内的公共平台,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庸能够化解矛盾和纠纷,并在广泛参与的前提下实现社区自治。关于社区信息化的基本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基于它是一个基本的“技术平台”,其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这一平台来实现“沟通”,最终达到“和谐社区”或者是“社区自治” 的目的。当然,这样也实现了社区信息化的本质“社区自治”的要求。 三、社区信息化在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 社区信息化所涉及面宽,内容广,必然会涉及到如何操作的问题,而社区信息化是面向基层组织。这个基层组织从根本上说,主要有:①城市社区;②农村社区。并且如今的社区信息化不仅仅是起到一种在沟通社区居民与居委会,或者其他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且还有为缩小城乡差距起到一定的作用。(李盛竹2011)但是,社区信息化的基本原则就是“惠及居民,服务基层”。这也是社区信息化的基本方针,“政府主导,合力建设”,“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因地制宜,务求实效”,从而从根本上体现社区信息化的特性。 宋煜认为(2010)认为,社区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它的应用基本上存在以下几个特征:①提供综合服务的信息平台;②集中和分散相结合;③消除数字鸿沟。而王颖等人(2009)认为,社区信息化在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应用方式有很多,既有统一的社区门户网站,呼叫中心,也有短信平台和有线数字电视,甚至包括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自助终端,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同时,她还强调,在利用社区信息化进行社区自治的时候,还需要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利用起来。采取什么技术,如何操作,还需要看社区居 66 --

(完整版)智慧生活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15分钟生活圈智慧社区方案 通过信息化手段,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支付平台为基础,将社区公共服务、政务服务、社会组织、商业服务、物业管理等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社区衣食 住行等日常生活和医疗、养老、娱乐休闲、购物、维修等商业服务的有机结合, 并最终实现将基层社区资源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的协调,为基层社区居民打造15分钟生活圈。 二、功能需求 2.1基本生活 提供涉及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服务如菜市场、便利店、小超市、杂货店、水 果店、餐饮店、理发店、药店等资源的登记、信息发布、预约等功能。 比如 2.1配套设施 提供社区范围内垃圾点、维修点、公共厕所、诊所、快递、酒店旅馆、洗衣 店等日常配套资源的登记、信息发布、服务预约、网上购物等功能。 2.3公共服务 提供社区警务室、法律服务中心、健康小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养老中心、托儿所、幼儿园、学校、水电气缴费点、银行营业网点等公共设 施的登记、信息发布、服务预约等功能。 2.4政务服务 结合政务服务平台将各职能部门下放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事项进 行一窗受理服务,可以对接政务服务平台,不再重复建设。 2.5交通出行 提供社区周边道路地图、公交站点定位,小区公交线路查询、共享单位停放点的查询,提供社区内停车场和公共停车位统计。

2.6娱乐休闲 提供社区健身设备、运动场、社区医疗中心、老人活动中心、图书馆、娱乐 场所、公园绿地、游乐场等资源的登记、信息发布、服务预约等功能。 三、应用层面 4.1智慧生活网页版 智慧生活网页版是在PC端面向社区公众的门户网站,能够让公众进行注册,通过入口申请办理社区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事项,查看社区各类服务和资源提供商信息,进行网上预约、购买和网上支付,并查看个人活动的记录。主要功能板块如下: 1 、政务服务 针对社区办理的各类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的政务事项,提供政务服务事项的办事指南,网上预约和表格下载等功能,查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介绍。 2 、生活服务 此模块提供社区周边基本生活服务和配套设施的详细信息查询,提供相关服务提供商信息发布和查看。用户可以通过此版块实现对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服务进行预约或网上购买,通过统一支付平台进行付款后,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由服务提供商进行上门服务。 3 、公共服务 此模块提供与公共服务相关的社区警务室、法律服务中心、健康小屋、社 区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养老中心、托儿所、幼儿园、学校、水电气缴 费点、银行营业网点等公共设施的信息查询,并可通过此模块直接联系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咨询、预约和联动报警、水电气缴纳等功能。 4 、交通出行 此模块实现对社区周边道路的查询,实现对社区周边公交站点、共享单车停放点、停车场的查询和路线导航,并可查询相关的公交、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V90

浙江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嘉兴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建 设 实 施 方 案 嘉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嘉兴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 二〇一三年三月

目录 一、建设必要性 (1) (一)嘉兴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1) (二)嘉兴市中小企业重点服务需求分析 (3) 1.政府政策、市场动态和社会服务等公共信息服务需求 (3) 2.创业辅导服务需求 (4) 3.融资担保服务需求 (4) 4.技术支持服务方面 (5) 5.管理咨询服务方面 (5) 6.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方面 (5) 8、信息化服务需要 (6) 9、法律维权服务方面 (7) 二、建设目标与预期效果 (8) (一)建设目标 (8) (二)建设重点 (9) (三)预期效果 (10) 三、主要建设内容 (10) (一)方案综述 (10) 1.建立基础信息库 (11) 2.开展线上服务 (11)

3.加强线下服务 (12) (二)网上平台建设方案 (12) 1.系统构架及其原则 (12) 2.网络结构 (14) 3.数据库建设 (16) 4.呼叫中心建设 (18) (三)服务大厅建设 (19) 1.服务场地 (19) 2.服务大厅建设内容 (22) 3.服务内容 (23) 四、运营模式及保障措施 (25) (一)运营模式 (25) 1.建立基础信息库 (26) 2.开展线上服务 (27) 3.加强线下服务 (27) (二)机构性质 (28) (三)项目管理 (28) (四)机制保障 (29) 五、投资估算 (31) 六、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36)

1.具有丰富的平台建设经验 (37) 2.长期致力于服务中小企业 (38) 3.长期开展公共服务的服务场地 (38) 七、项目进度计划 (38) 八、附件 (39)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公开征求意见 2011-02-03 19:17 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打印本页关闭 民政部1月31日发布《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请发至电子邮箱:ncsqjs@https://www.360docs.net/doc/1e14672607.html,。全文如下: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发展社区服务,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是社区和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为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党政引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目前,全国有84689个城市社区、59.9万个建制村(社区)。“十一五”期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国共建成综合性的社区服务站30021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51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3.9万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3万个。还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文化中心(室)等专项社区服务设施。二是社区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活救助、文化娱乐、社会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务事项逐步向社区覆盖,广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社区志愿互助服务蓬勃开展。超市、菜场、早餐等生活保障性商业网点得到重点配套,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废旧物品回收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逐步进入社区,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三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不仅有依法选举产生的村(居)委会成员,也有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专职社区工作人员。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城乡居民走上社区工作岗位,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43.1万人、村民委员会成员234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215.8万人。此外,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活跃在社区服务各领域,人数已达2900多万,成为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四是社区服务方式不断改善。不少地方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实行“一站式”服务;不少地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方便快捷地满足了居民多样化需求。有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开展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活动,增强了社区服务的活力和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五是社区服务制度环境初步形成。国家围绕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工作出台了法律,围绕社区卫生、社会救助、劳动就业、文化教育、社区服务设施等内容出台了相关政策,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积极推进社区服务的政策措施,社区服务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对社区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认同感越来越强。 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配套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也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存在突出问题是,城乡社区服务发展严重失衡,社区服务设施严重短缺,街道、社区仍然缺乏服务场所,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刚刚起步。社区服务内容亟待丰富,社区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巨大,需求和供给脱节,供给方式单一。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投入不足、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较为突出,资源整合不够,社会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十二五”时期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社区服务,满足城乡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离不开社区服务,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社区服务。随着工业化、信

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在总结社会管理经验基础上,强调“创新社会治理”,实现了从“管理”向“治理”的重大理论提升。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该区创新探索建立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网、中国科技网、中国财经、中国报道等多家媒体对该区创新经验作了报导。该平台运行至今,共采集各类社会治理信息186726条,办结176377条,办结率达94.5%。 一、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的背景动因 近年来,该区信访稳定信息传递、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等渠道相对单一。信访稳定信息的发现、上报仅靠基层政法综治等职能部门单打独斗,往往导致信息不畅、信息滞后等情况的发生,影响了信访稳定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置。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上,尽管有“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71580”区长热线等,但都是政府职能部门被动接受群众利益诉求,政府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效果不甚明显。为此,该区受省“综治E 通”在村(社区)划分综治网格、在网格中建立综治信息员,由信息员主动发现、上报综治信息的启发,对信访稳定信息发现、上报如何变单一被动为双向互动、对群众利益诉求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进行了

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探索。因此,该区提出了在农村(社区)创新构建社会治理新机制、搭建社会治理新平台的设想,即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以便进一步提升该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的基本框架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上下对接、部门互通、分级授权、信息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构建社会治理信息收集上报、分类处理、交办报办、督办反馈等机制,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效率和科学化水平。区综治办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具体分为信息收集系统、信息分类处理系统、信息办理系统、信息督办反馈系统等四个系统。 (一)信息收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设在村(社区),以村(社区)社工为主体,社工志愿者为补充对信访类、稳定类、民生类、城镇管理类等信息、事项进行收集并向服务管理平台上报。 (二)信息分类处理系统。信息分类处理系统设在镇综治办和党政办,主要负责对社工或社工志愿者收集上报的信息、事项根据职责权限进行分类处理。 (三)信息办理系统。信息办理系统由各村(社区)、各职能部门、各党政领导组成,主要根据信息分类处理系统(综治办、党政办)交办、报办的信息、事项,及时处理、办结,并将处理结果、办结事项反馈信息分类处理系统(综治办、党政办)。

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及支撑体系运行机制(一)——华智

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及支撑体系运行机制(一)“大民政”时期96156社区公共服务项目 及支撑体系运行机制(一) 符正成北京华智社会工作促进中心副理事长 第一节 96156社区公共服务平台诞生前的社区 服务项目及支撑体系 (1984年—2000年) 欧美国家早在100多年前已经开始发展社区服务并从理论上逐步成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及支撑体系。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到1984年以前,全国没有社区的概念,也没有社区服务的提法,更遑论社区服务项目。社会福利服务事务主要由职工所在的工作单位承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单位”管理社会,为职工提供社会福利的体制逐步解体,社会福利服务发生断档和空白。1983年民政部牵头开始探索社会福利改革的新路径,1984年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办”【2】,1986年提出“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工作”【3】。社区服务把建立在由职工工作单位负责的社会福利和管理制度转变为按照城市人口的居住地、以居住地为基础的社会福利和社会管理。在此背景下,北京市社区服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服务内容从填补社会福利服务的空白逐步发展成涵盖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公益服务、社区便利服务的社会综合服务体系。 一、以福利服务为主体社区服务环境下的服务项目及支撑体系 从1981年开始在工业企业中试行以利润包干为主的经济责任制,从而使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单位承担职工终身福利的“单位制”逐步解体;企业为了减轻负担,把长年承担的,面向本单位职工的一些福

利服务推向社会,造成单位提供的日常的福利服务缺失;由于以前市、区、街道提供社会性的福利服务的设施近乎空白,建设相应的设施成为当务之急。 (一)兴办福利服务设施,设立福利服务项目 1986年底,民政部、北京市民政局召开现场会,推广东城区建国门街道社会福利社会办模式。紧跟着北京市民政局提出了建立起具有首都特点的四个层次(市、区、街、居委会)、三条线(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以街道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保障网络;要求每个街道办事处建立一厂(福利工厂)、一院(敬老院)、一所(残疾儿童寄托所)、四站(老年人活动站、精神病人工疗站、拥军优属服务站、综合服务站)的社会福利设施,并提供相应福利服务。至1990年底,全市10个区和4个县(通县、大兴、昌平、顺义)的城镇,兴建各类社区服务设施:其中社区服务中心68个(包括7个指导站),敬老院50个,托老所15个,残托所34个,聋儿康复中心(站)10个,弱智儿童启智班56个,精神病人工疗站30个,神经伤残儿医院1个,老年人活动站1794个,残疾人活动站944个,老年人和残疾人婚姻介绍所461个,烈军属服务站1949个,综合服务站1125个,老年学校35个,老年人和残疾人康复站(中心)435个,老年人养护院2个,老年人庇护所2个,居民(家长)学校109个,家庭劳务服务站632个,各类咨询服务站(中心)208个【4】。以上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残疾人、优抚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福利性的无偿服务,服务项目包括:计划生育服务、下岗工人职业介绍,棋牌活动,报刊阅览,残疾人服务,家庭矛盾调解,老年健身活动,老年互助社等等。 (二)福利服务项目支撑体系以设施建设,无偿服务为主体 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福利服务项目以相应设施为主阵地,街

全市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全市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总结大会 上的讲话 全市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全市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总结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去年以来的建设情况,部署下阶段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创新思路、落实举措、强化管理,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努力把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刚才,××同志回顾总结了一年来的建设工作,并就加强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讲得很好,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不足,继续把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把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高点定位,强势推进,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全市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基本建成,并开始发挥作用。总结去年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组织推进有力度,化解瓶颈有办法,建设管理有特色。从组织推进来讲,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把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作为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和一项重要的政

治任务来抓,成立专门班子,创新工作思路,整合各类资源,实施挂图作战,协力组织推进,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新路。目前,234个村已经完成建设任务,建筑面积全部超过400平方米的市定标准,73.4%的村建筑面积突破500平方米,××、××、××等村的建筑面积甚至超过1700平方米。从化解瓶颈来说,各乡镇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方设法破解土地、资金等难题,按照“不增加村级负债、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动用集体积累”的原则,通过盘活资产、能人捐资、结对共建等多种形式,筹措建设资金,据统计,全市237个村先后筹得建设资金8700万元,平均每村筹资超过36万元,最高村超过200万元。从建设管理来讲,各乡镇坚持集发展经济、服务群众、推进民主、促进和谐等功能于一体,较好地发挥了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完善管理中,使服务中心成为党建的主阵地、育民的大课堂、便民的服务站和和谐的新平台。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推进不平衡。乡镇与乡镇之间、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存在不平衡,有的建设起点不高,有的推进速度缓慢,极少数村至今未见动静。二是设施不配套。少数镇村仅是主体建筑建设完工,大量的配套设施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

南阳搭建“智慧社区”服务平台

南阳搭建“智慧社区”服务平台 推进智慧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是提升基层政府管理水平、物业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是政府部门加强行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我们将要建立的城市智慧社区信息管理平台,是以街道办的行政主管部门为驱动,社区居委会、物业企业管理部门、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共同参与,服务于基层政府、物业服务企业、业主的综合性信息化工作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基层政府、物业服务企业、业主三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避免社会矛盾激化,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 通过E家智慧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提升市内社区基层政府服务水平与物业企业形象,提高为业主服务的满意度,加强基层政府对物业行业的管理和服务力度,有效节约物业公司人力资源成本,拓宽物业公司创收渠道、增加业务收入,降低物业服务成本,加速辖区内物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网上物业服务及增值便民服务。 通过一些测试,E家智慧社区平台能够通过网络整合社区信息,为辖区居民开发统一的微信及APP便民服务平台,为辖区居民提供办事指南、民事协调、法律服务、医疗服务、就业服务、物业服务、社区养老、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自来水费账单、电费账单、物业管理费、燃气费账单、有线电视费账单的在线支付。辖区居民可通过智慧社区APP平台查询政府办事项目,并可定时定点地进行社区办事预约、文化活动预约、图书借阅查询、公证服务预约等服务。 这种贴近民生的社区平台方面了居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日后可以根据大数据将居民的浏览功能使用行为进行分析,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 服务模式,这些方面可以涵盖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养老、出国等多个项目,可以实现足不出户,服务到门的便捷性,同时也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度,更加方便快捷让居民了解政府政策。

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汇报

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汇报 去年以来,市人社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建设城乡一体均衡、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全面推进就业、社保等民生保障工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着。一、做到“三个到位”,奠定坚实工作基础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为沟通政府部门与基层群众的桥梁,上级有要求、群众有期盼、政府有责任。为此,我们把构建“职能明晰、制度健全、规范高效、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做到了“三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2012年,我们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列为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市长办公会和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在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和资金投入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提高了各镇街区及相关部门的思想认识,达成了共识。二是组织领导到位。市里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府办、人社、发改、财政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各镇街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基层平台的总体规划、建设、管理和指导。三是工作部署到位。市政府印发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从建设的目标、具体任务、时间安排、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同时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将各镇街区平台建设情况纳入对镇街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定期督查和通报,调动起了镇街区抓平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人社局落实包靠责任制,成立了八个包靠小组,每个小组由1名班子成员和2名科长组成,对包靠的镇街区开展一对一指导服务。

工作方案: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方案

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关于“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要求,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全面推进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X府办〔201X〕19号)、《西区全面推进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社区实际,现就XX社区开展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总体部署,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根本,以强化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科学有效、因地制宜地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为建设“和美西区”

发挥文化引领,提供文化支撑。 二、工作目标 以现有建设成果为基础,强化资源整合,201X年10月前完成XX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培育和壮大基层文化队伍,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需求反馈、供需对接机制,丰富服务内容和方式,增强惠民实效。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使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我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开展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 三、基本情况 XX社区管辖面积2.6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000人。XX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位于西区XX南大街1栋,室内活动场地面积1000平方米,包括面积约400平方米颐老院大楼(内设修身学堂、活动排练、图书角、老年人活动等功能场室)及面积约600平方米XX图书分馆(内设图书馆、电子阅览、未成年人活动、培训室等功

政务服务综合方案

北京北科光大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社区综合办事服务平台 关键词:政务办事、同区通办、三级联动、同街通办、网上服务大厅、社区综合办事服务一、概述 政策背景: 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市信息化及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纲要》、《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实施意见》、市经信委网上办事服务向基层延伸等文件精神,通过建设“社区综合办事服务平台”,旨在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一站式”办事服务,促进政府内部协同办公,并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减少居民办事程序,缩短居民办事等待时间,提高居民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项目概述: “社区综合办事服务平台”是区、街、乡、镇服务大厅面向地区单位和居民的综合服务窗口,主要承担地区政务事项办理、居民事务受理、公益性法律服务、咨询指南、社情民意等职责。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服务大厅窗口提供事项受理、全程代办、综合查询、统计分析、业务流程管理等服务。政务办事服务信息化方案实现大厅工作过程的全面电子化,并在互联网上提供办事指南查询、远程受理、网上咨询、政策法规查询等服务,对内实现区-街(乡、镇)-居(社区、村)三级联网办公的协同,对外实现居民事务的“一站式”受理,促进政府内部协同办公,并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减少居民办事程序,缩短居民办事等待时间,提高居民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为进一步加强街道公共服务大厅和社区服务站的对外服务职能,提供方便、快捷的办事服务,一方面扩大事项的受理范围,让居民可以就近申办;另一方面加强区、街、居三级联动能力,实现报送、审批等环节的线上流转。 居民办事需求,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可以就近办理;一是可以即时办理。 内部工作人员在处理事项时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可以线上流转,加强审批的效率;一是减少跑腿代办,加强办结的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