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颡鱼嗄牙子常见疾病防治

论黄颡鱼嗄牙子常见疾病防治

黄颡鱼是一种非常活跃和受欢迎的淡水鱼,是许多人的最爱。作为一个养殖黄颡鱼的人,我们需要学习如何预防和治疗常见的疾病。其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就是嗄牙子病。

嗄牙子病是一种在口腔和鳃上形成溃疡的疾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它会导致鱼体免疫力下降,鱼会变得虚弱,咽鳃炎和其他感染也可能出现。所以,预防和治疗嗄牙子是非常重要的。

造成嗄牙子病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食物过多,污染水质,不正确的饮食和缺乏适当的营养。预防嗄牙子病的方法就是保持鱼缸和鱼水质的清洁。定期更换水,避免过度喂食以及及时清理废料,饲养场地和器材都应该定期清洁和消毒,以防止细菌繁殖。

治疗嗄牙子病也非常重要。治疗不仅包括用药,也包括通过饮食和环境的改善来增强鱼的免疫力。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和消毒剂等药物,更换清洁的水,给予饱满的饮食和良好的营养。

在对黄颡鱼进行用药治疗时,应该选择一种宽谱抗生素,例如氧氟沙星或唑而克星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消灭口腔和鳃上的病原体。建议在治疗期间使用可溶于水的药物,并按正确的剂量和时间进行投药。

除了药物治疗,改善水质条件同时提高鱼体免疫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利用清洁的水以及添加硫酸镁、食盐、植物酸等药剂,增加水中的溶氧量,确保水质清洁,并减少鱼的压力。

除此之外,给黄颡鱼提供高质量的饮食也是或曲的。黄颡鱼是肉食性鱼类,他们需要高质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因此,应该选择具有高营养价值的食物,例如虫卵、水蚤、洛氏鲤、珍珠鲍等,给予适当的饮食应该调整鱼的体重。

总之,作为黄颡鱼的饲养者,我们必须注意到嗄牙子病的预防和治疗。定期更换清洁的水,提供优质饮食,改善鱼缸的环境。当然,如果我们发现黄颡鱼有嗄牙子病征兆,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如果以上措施都无效,应该找到专业兽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使黄颡鱼更加健康和长寿,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享受我们养殖黄颡鱼的乐趣。

常见鱼病及防治(含图谱)

寄生虫引起的肠道病 病症由鲩变形虫引起的一种肠道病。虫体寄生在肠内,由于肠黏膜组织遭到破坏,充血发炎,出现乳黄色黏液,因此 与细菌性肠炎有些相似,但无细菌性肠炎其他症状,常与 六鞭虫、肠袋虫同时存在,或与细菌性肠炎病形成并发症。防治方法(1)可采用生石灰清塘等措施,以杀灭落在水中的胞囊。 (2)加强饲养管理工作,防止有病原体的水流人或 其他媒介物把病原体带人池 中。

病症由日本侧殖吸虫寄生在肠道中而引起的鱼病。发病鱼苗体色变黑,群集于鱼池下风处,停止摄食,故又称“闭口病”。发病6—7 天的鱼苗,鱼体透明,可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肠道中的吸虫。6—7 厘米的鱼种发病,除了鱼体消瘦外,并无明显症状,刮下肠道内含物 和内壁,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虫体。 防治方法(1)每100千克鱼每天用90%晶体敌百虫30—40克拌饲料投喂,连喂6天。 (2)鱼种阶段须加强投喂,随着负种的生长,症状可自然 消 失。 病症由隐藏棘衣虫寄生而引起的肠道病。棘衣虫是黄鳝、草鱼肠道中常见的寄生虫之一,肉眼可见,大量感染时可达数百条。病鱼腹部膨 大,伴随充血现象,慢性感染,外表不显症状,危害不大。 防治方法(1)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克,以杀灭中间宿主剑水鳋,以防夏花草鱼种的急性感染而致死。 (2)黄鳝肠道中的成虫,对黄鳝危害不大,一般不显病症,尚 无治疗方 法。

病症由长棘吻虫寄生而引起的肠道病。病鱼少量感染除局部病灶部位有炎症外,一般不显病症。大量感染时,虫体聚集成簇,有的甚至穿 透肠壁。大量寄生能使肠道堵塞,使鱼丧失食欲,逐渐死亡。进一步 确诊需刮下肠液置于解剖镜下观察虫体并统计数量。 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消灭水体中的虫卵和中间宿主,并严格隔离病鱼。 (2)病鱼池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3克全池遍 洒,以杀灭中间宿主。同时,每50千克鱼用90%晶体敌百虫15~20 克拌饵喂鱼,每天1次,连喂3~5天。 病症由鲤蠢绦虫寄生而引起的鲤、鲫鱼肠道病。严重的病鱼,肠道被虫体堵塞,并引起肠道发炎和贫血,刮开鱼腹,取出肠管,并小心剪 开,即可见到充塞在肠中的鲤蠢绦虫。 防治方法(1)彻底搞好清塘消毒工作。

黄颡鱼全雄1号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黄颡鱼“全雄1号”人工繁殖及 苗种培育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操作规范规定了黄颡鱼“全雄1号”繁育亲鱼选择及培育、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本操作规范适用于黄颡鱼“全雄1号”人工繁殖及苗种养殖。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T1351黄颡鱼养殖技术规程 SC/T1008 池塘常规培育鱼苗苗种技术规范 SC1070-2004黄颡鱼 3、亲鱼的来源与选择 (1)普通雌鱼亲本 由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体收集,也可选用人工养殖的普通雌鱼(严禁近亲繁殖后代留作亲鱼) (2)超雄黄颡鱼亲本 有专门的科研生产单位或授权生产单位提供,为采用雌核发育结合激

素性逆转的技术,从黄颡鱼XY生理雌鱼雌核发育产生超雄黄颡鱼(YY),再经过筛选选育而成。 3.2. 亲鱼选择 用作亲鱼培育的普通雌性黄颡鱼和超雄黄颡鱼外部形态应符合SC1070规定,年龄2龄以上,雌鱼全长15cm以上,体重在50g以上;超雄黄颡鱼全长20cm以上,体重在120g以上。 4.亲鱼产前培育 4.1. 培育池 亲鱼培育池应选择水源较近、水质良好、注排水较方便、环境较安静的地方。池塘以长方形为好,要求池底较平坦,底部淤泥较少或硬质底,面积2000㎡~3330㎡为宜,水深在1.2m~1.5m左右。池塘清整符合SC/T1008规定。 4.2亲鱼放养量 雄雌亲本分池放养。亩放养雌性亲鱼2000尾~3000尾,约150kg~180kg;亩放养超雄黄颡鱼1000尾~1500尾,约150kg~200kg。根据池塘生态环境条件不同而适当增加或减少放养数量;同时混养15cm左右的鲢、鳙鱼种250尾~300尾,摄食浮游生物控制池塘水质。 4.3放养方式 亲鱼应在上年10月或当年3月左右入塘,专池培育。入塘前可用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消毒,方法是:水温20℃以上时,将亲鱼放入3%~4%的食盐水中清洗10min或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5min~20min。在浸泡消毒过程中应密切注意鱼体的活动情况,灵活掌握浸泡时间,消毒完毕后可将亲鱼直接放入准备好的培育池中。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一、苗种培育 1、苗种培育池条件及清塘消毒。苗种培育池要求保水性强,进排水方便,水深1.5 cm左右,面积1-5亩。鱼苗培育池在放养黄颡鱼苗种前要彻底清塘消毒。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让池底暴露日晒,以减少病害。挖出过多淤泥,修补堤埂,填好漏洞,整平池底。池塘出水口处的池底要比其它地方深10-20 cm,以利于干池时的鱼种捕捞。 在黄颡鱼苗下塘前10-15天,进水口要设置40-60目筛绢,过滤进水,以防野杂鱼和鱼卵进入池塘。同时用药物杀灭池塘中的病原体、野杂鱼及其它敌害生物。常用清塘药物有漂白粉和生石灰,用量:漂白粉10-15 kg/亩、生石灰100-150 kg/亩。 2、放养密度。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池塘条件,合理确定放养密度。培养冬片鱼种的池塘,亩放黄颡鱼鱼苗4.0-5.0万尾;7-8月份进行分池饲养商品鱼的鱼种池,亩放黄颡鱼鱼苗2.0-3.0万尾。黄颡鱼鱼苗下池15天后,每亩搭配花白鲢夏花400-600尾。 3、肥水下塘。鱼苗培育时,初期采用肥水下塘发花,后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鱼苗下塘前6-9天,池塘注水至40-50 cm,施足基肥。一般亩施腐熟粪肥150-200 kg,或亩施绿肥200-400 kg。也可在鱼苗下塘前3-4天,亩泼洒生物肥(含活菌数2.0×108个/克)3-5kg,培养浮游动物供鱼苗摄食。养殖中、后期,随着鱼苗的长大,要逐步加深池塘水

位,同时要视池塘水质肥瘦,适当追施腐熟粪肥或生物肥,保持水体肥度,使浮游动物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促进鱼苗生长。经过25-30天的培育,鱼苗全长基本达到3.0cm以上,此时就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转入摄食驯化阶段。 4、饲料及驯食投喂。黄颡鱼为肉食性鱼类。自然界中主要摄食螺蛳、小虾、小鱼、摇蚊幼虫、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但在人工喂养后期,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其饲料的粗蛋白含量要求在38-45%。驯食方法:每亩鱼种池设置饵料台6-8m2,饲料台入水5cm左右,早晨7点前,傍晚6点后投饲诱食。用绞碎的鱼肉酱拌5-10%m围,边喂边敲桶,发生声响。以后,逐步缩小投喂围,同时减少鱼浆比例,最后缩小到饲料台上。15天后改用集群抢食习性,驯食基本完成。再培育约一个月时间,鱼苗即可长到8-10cm。注意在饲料转换时,相邻的两种饲料要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且后一种饲料所占比例要逐步增加,让鱼适应。正常的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8%,具体投饲时要结合天气、水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饲量。 二、成鱼养殖 黄颡鱼的成鱼养殖可分为池塘主养和池塘套养两种。生产者可因地制宜进行选择。 1、黄颡鱼主养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池塘均可进行黄颡鱼的养殖。池塘要求水深1.8-2.0m,面积可根据养殖规模而定。池塘清整消毒同苗种培育池。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式下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式(3) 说明:此页内容来源于,仅供学习,严禁传播 黄颡似嗜子宫线虫病 此病又叫"瞎眼病"。是由一种似嗜子宫线虫的雌虫引起的鱼病。虫体粗 壮,呈血红色,体两端钝圆,体中稍 粗,体表布满不规则排列的透明疣突。 发育成熟的雌虫子宫充满活动的幼 虫。繁殖方法与嗜子宫线虫相似。雌 虫体长20-40毫米,中间宿主是台湾 剑水蚤,每年4-6月繁殖。幼虫能在 水中自由生活4天,悬浮于水上层, 黄颡鱼吞食阳性台湾剑水蚤而被感 染。每年9-10月雌虫由腹腔迁至眼窝 中定居下来,发育成熟,寿命为1年。病鱼眼眶四周发炎充血,虫体不断长大,导致眼球突出,以每年4-5月鱼体病症为最明显。 对红肿、突眼的病鱼,先剪开眼周外的肌肉组织,逐渐向眼窝剖进去,如有线虫,就可见虫体盘曲在眼窝内,有时数条缠绕在一起。此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游一带地区,除危害黄颡鱼外,长吻、粗唇也常患此病。 防治方法: 因此病常在水库等大水面发生,尚无有效控制方法。 鲤嗜子宫线虫病 鲤嗜子宫线虫病又叫红线 虫病,是由鲤嗜子宫线虫引起的体表 寄生虫病。对鱼危害的主要是雌虫。 虫体盘曲在鲤鱼鳞片下的鳞囊内,虫 体长10,呈圆筒形,活体为血红色。 雌虫寄生在鱼的腹腔和鳔中,个体很小,乳白色。幼虫寄生在剑水蚤体内,鲤鱼吞食阳性剑水蚤而感染,幼虫通过肠壁而钻到鲤鱼腹腔中生长发育。雌、雄虫在腹腔或鳔中成熟交配,雌鱼迁移到鳞下寄生。雌虫在鳞片下吸取鱼的营养,发育长大,并破坏皮下组织,使鳞囊胀大,

鳞外松散,竖起,有时导致鳞片脱落,周围组织又由于虫体活动损伤,引起肌肉发炎,继续感染水霉和细菌,严重时会造成死亡。此病在长江流域、华北、东北地区均有流行,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大鲤鱼。 对鱼危害的主要是鲫嗜子宫线虫的雌虫,它寄生于鲫鱼尾鳍条的间膜内,偶而也 有寄生在背鳍和臀鳍上。虫体为血红 色,体表布满排列不规则、透明的疣 突,体长22-50毫米,比鲤嗜子宫线 虫短。雄虫很小,寄生在腹腔和鳔内, 生活史与鲤嗜子宫线虫相似,中间宿 主也是一些剑水蚤。 在春季,虫体在尾鳍上发育成熟 和钻破鳍条组织繁殖后代时,病症则 较为明显,鳍条充血,鳍基部发炎,鳍条破裂,往往感染水霉致使病情加重。 此病的病原分布甚广,全国各地均有发现,主要危害鲫鱼,金鱼也能感染。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带水清塘,以杀灭幼虫和阳性剑水蚤等。切忌用茶饼,因茶饼不仅不能杀死幼虫,还可延长其寿命; ②用2%%食盐水浸洗鱼体15-20分钟,效果显著; ③用1%高锰酸钾或碘酒涂擦病灶部位,注意防止药液流进鱼鳃; ④每立方米水体用晶体敌百虫(90%)全池遍洒,以杀灭剑水蚤中间宿主。 泛塘 泛塘是池塘水中的溶解氧不 足,引起死鱼的一种现象。要求每升 水中含溶解氧5毫克以上,如果低于 1毫克,鱼就要浮头,甚至发生死亡。 引起池塘水中缺氧的原因主要有: ①盛夏和初秋气压低造成水中缺氧。水中的溶氧量与气压的高低成正比,即气压高,水中的溶氧量就高,相反,则溶氧量低。

黄颡鱼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黄颡鱼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病因及主要症状7月份,养殖水体中由一于水质较肥黄颡鱼体表同时一、 出现车轮虫、小瓜虫。车轮虫、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黄颡鱼的鳃部、体 表及鳍条等部位.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囊泡。表面覆盖一层白色黏液。主 要危害夏花鱼苗、鱼种。发 前用l一%的食盐水浸泡51rn%2-0i。a3合理放养注意养殖密度合理,宜.不过高。4药物防治发病后用聚维酮碘全池遍.洒.3每天使用1.次连 用3;次在饵料中拌人恩诺沙星l/g进行投喂;07gL浓度gk用.m/的硫酸铜、酸亚铁合剂(:)硫52全池泼洒效果较好;用冰酸醋2022/0—5mgL溶 液浸洗病鱼 约1mn5i.有一定疗效;用亚甲基蓝03.—05/池遍洒,用2。.mgL全 连d o 病鱼体表可见车轮虫、小瓜虫的虫体.情较重时,病鱼类游动迟缓.漂 浮于水面.不会因受惊吓而逃走,有时也群集绕池不断地用身体和其他5加强管理加强水质管理,.科学投饵。坚持“四定”投喂原则及经 常对食场进行消毒四、析原因分 周晨霞造成死亡。 物体碰撞、摩擦或跳出水面,二、诊断

由于夏花培育池水质较肥,放养密度较大.容易发生此病。病鱼被车 轮虫寄生于体表和鳃部后,躁不安,焦不摄食或狂游,身体消瘦或游动缓慢,鱼体会因车轮虫造成损伤后分泌大量黏液,圈发白,嘴特别是群集于 鳃边的车轮虫,严重影响鳃的呼吸,加速幼鱼的死亡。 确诊寄生虫病最好通过镜检,显微镜低倍镜内可见活的虫体迅速移动。寄生虫寄生于鱼鳃或体表。一般寄生于鳃上的较小.体表的较大。被感染 的鱼分泌大量的黏液,通过显微镜检查.可见活的虫体在低倍镜视野呈 “车轮状”动。滚三、主要防治方法1清塘消毒鱼苗、.鱼种人池前要对 养殖水体进行严格消毒。5—5g亩生石灰清07k/塘,或用二氧化氯、白粉 或三氯异氰脲酸等漂 此外.黄颡鱼在p>.H80的水体中.常出现体表发白、皮肤黏液增多、 体表腐烂的症状,病鱼常因此死亡。这主要由于水体过高的pH使蛋白质 发生玻璃变样,导致黏膜肿胀、坏死,从而使皮肤和鳃组织失去正常功能 而引起,严格控制 按使用说明进行清塘,并合理施肥。2鱼种消毒引进优质鱼苗、种,.鱼下塘 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最终发生了溶血性红细 水质,又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4合理选用饲料..尽量避免投喂品 质不 胞现象,使草鱼“无血”。六、预防措施1.利用冬季空闲季节及时 清理池塘淤泥,保持淤泥厚度1c5m左右,用生石灰彻底

养殖技术-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方法

养殖技术-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方法 鱼病的预防 做好消毒工作 (1)鱼体消毒。水温15℃以上可用15毫克~20毫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分钟~20分钟;水温15℃以下时,可考虑用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药物消毒,具体要根据对鱼体的镜检结果和病原体类型来决定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鱼体进行消毒。 (2)饲料消毒。从野外采集的鲜活饵料一般都带有病原体,用3%的食盐水消毒3分钟~5分钟。 (3)工具消毒。所有工具用完后放入工具消毒槽中消毒。消毒液用600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溶液,使用前用清水将工具冲洗干净。 严格检疫制度 经常对鱼体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和控制病原体的数量,发现鱼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及时隔离观察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新进的鱼种要确认鱼体健康后才能与原池鱼类混养。 科学管理 投喂适量,注意饲料的品质。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以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为主的微生物添加剂,可改善鱼体肠道环境;根据养殖鱼类的生态位,适时使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改底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水质改良可用EM菌、光合细菌、粪肠球菌等为主的微生态制剂;避免操作和运输不慎造成鱼体外伤并

感染,如果鱼体有外伤及时治疗;不要在鱼池附近喷洒杀虫剂和其他有毒物质,避免伤及鱼体;放养密度要适当;经常巡池,仔细观察鱼体的表现,以掌握鱼池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药物预防 在鱼病季节,可以定期向水中泼洒药物和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来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 鱼病的诊断 现场调查 鱼生病或发生了死亡,要了解病鱼的体表和体内及鱼池各种异常现象;有无违章操作造成鱼病或死亡;了解发病的快慢,死亡的品种和一次死亡的总数量,死亡发生的时间,病鱼的症状,有无上跳、下蹿急剧狂游,鱼群是浮于水面或是沉于水底,体表的颜色有何变化;检测水质是否正常,是否被污染等进行全面调查。 目检 找出患病部位的各种特征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为诊断鱼病提供依据。 (1)看体表,将刚死不久或未死的病鱼置于解剖盘上,对鱼体的头部、嘴、眼睛、鳃盖及鳍条等仔细观察,检查皮肤有无充血、发炎、有无溃烂、体表粘液多少,鳍基部是否充血,边缘是否正常,看是否有大型的病原生物或特殊的症状表现。 (2)鱼鳃部检查重点是鳃丝,首先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然后打开鳃盖,

营养学论文

营养学论文 篇一:营养学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学院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 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日 营养学毕业论文选题 本团队专业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仿真编程、数据统计、图表绘制以及相关理论分析等。 营养学毕业论文选题: 还原法观察燕麦β-葡聚糖治疗大鼠高脂血症的效果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营养学研究初探 改善蛋鸡日粮品质的营养学措施初探 基于WEB的中医营养学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酿醋工艺转化野葛根成分的营养学评价 齐口裂腹鱼营养学研究 空肠间置在近侧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小麦完全替代大麦啤酒酿制工艺对野葛成分生物转化的营养学评价 菊芋酸奶工艺优化及营养学评价 小麦胚酸奶工艺优化及营养学评价 发芽大豆营养学评价及产品开发 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观察 富锌酵母的选育培养及酵母锌的营养学评价

Agaricus blazei Murill降解小麦麸阿拉伯木聚糖的营养学研究 176种常用食物寒热属性与六类营养素含量相关性的多元分析内外科系统护士营养知信行认知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黄颡鱼幼鱼三大营养素需要量的研究 天然食物生物高分子活性中心元素群分布的第四统计力学统计参数与营养关 系的研究 呼和浩特市部分中学生运动营养知识的现状调查 新疆农村维吾尔族13-15岁学生体质与营养的相关性研究 112645例0-6岁儿童末梢血铜元素水平检测结果分析 马尾松毛虫油脂的提取及其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富集 脱脂奶粉中小肽含量与功能活性研究 谷糠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及精炼 中小学营养教育效果调查与课程模式设想 改良空肠间置术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干预疗效评价结构的分析 电子图书内容生产模式研究 《营养学报》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与评价 骏枣不同品系间枣疯病抗性多样性研究 新疆蒙、哈族1822岁学生头发内含微量元素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膳食调养研究 寿百星胶囊提高免疫抑制肿瘤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能全素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 滨州市大学生膳食营养现状分析 黄斑蓝子鱼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基因克隆及表达研究 高粱、大豆、玉米混合粉的营养、功能性质的改善及其作为营养食品的应用新疆蒙古族中学生体质及生活方式的研究 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营养状况的前瞻性研究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态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朝汉之间比较

车轮虫、斜管虫

寄生虫病车轮虫 图1 (背面观)图2(侧面观) 图3(腹面观)车轮虫病是我国海淡水鱼类养殖中的最常见寄生虫病之一,几乎能感染所有养殖品种,无论是苗种期还是成鱼养殖期经常可见这种疾病对鱼类养殖的危害。对鱼种而言寄生于鱼类的鳍条、体表及鳃等处,对成鱼常寄生于鱼类的鳃等处。因车轮虫的纤毛运动及摄取养分的活动等而使鱼体受到刺激,引响鱼类的呼吸。多见于水质不良、有机质过多、养殖密度过大的养殖水体及连续阴雨的天气。 【病因】运动时犹如车轮旋转,故称车轮虫。由纤毛虫类的车轮虫和微小车轮虫寄生引起。【病症】苗种阶段常引起粘液分泌过多,体表出现一层白翳,在水中尤为明显;或病鱼成群绕池边狂游,呈“跑马”状。成鱼食欲降低,少量寄生时无明显症状。 【诊断要点】剪下鳃丝在显微镜下观察。 【并发症】常与指环虫等寄生虫混合感染。并是引起细菌性烂鳃病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也

常与草鱼赤皮病并发。 【流行情况】寄生于常规养殖鱼类如草鱼、青鱼、鲫鱼、鲤鱼、鳊鱼、白鲢、花鲢等,名特养殖鱼类如鳜鱼、乌鳢、大口鲶、黄颡鱼、叉尾等。车轮虫的适宜水温为20-28℃。【防治处方】1、常规养殖鱼类:全池泼洒“代森铵”、“戊二醛”、“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等。2、名特养殖鱼类:全池泼洒“戊二醛”、“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等。3、常规养殖鱼类同时感染车轮虫、指环虫病时:全池泼洒一次“代森锰锌”或“代森铵+阿维菌素”。 【特别提示】1、同时并发细菌性疾病时首先使用杀灭车轮虫的药物,然后再使用外用杀菌剂全池泼洒治疗。2、使用“代森铵”后应及时换水或施用化学类的水质改良制剂如“硫代硫酸钠”等改良水质。3、名特品种养殖池塘禁止使用“代森铵”或“代森锰锌”。 寄生虫病斜管虫 图1 (仿宫崎照雄)

鱼的十八种常见病,你知道吗?

鱼的十八种常见病,你知道吗? 做为水产养殖户的您,了解养鱼过程中的十八种常见病吗?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病毒性病害: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病原草鱼出血病病毒,易感染250px以下鱼种,但也有个别8两至1斤草鱼感染发病。常见于20~25度水温,死亡率高。 2.细菌性病害: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出血病、爆发性出血病),病原:气单胞菌属,易感群体:所有养殖鱼类,20度以上水温易爆发,发病速度快,死亡率高。 3、细菌性肠炎,易感群体:所有养殖鱼类。发病严重个体出现停食,肠道充血。 4、细菌性烂鳃,病原:柱状黄杆菌 5、赤皮病,病原:荧光假单胞菌 6、罗非鱼链球菌病,病原:链球菌 7、黄颡鱼一点红、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病原:鲶爱德华氏菌 8、水霉病、鳃霉病: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鳃组织亦会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 9、车轮虫病:寄生在体表和鳃上,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症状。 10、孢子虫病 11、指环虫、三代虫病:大量寄生三代虫的鱼体,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的粘液,鱼体失去光泽,游动极不正常。食欲减退,鱼体瘦弱,呼吸困难。将病鱼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仔细观察,可见到蛭状小虫在活动。 12、中华蚤、锚头蚤病:锚头蚤寄生的病鱼,表现在焦急不安,减食,消瘦。虫体寄生在鱼体各部位,呈白线头状,随鱼游动。 13、九江头槽绦虫病:鱼黑瘦,体表黑色素沉着,摄食力剧减,口常张开,故又称为"干口病"。 14、扁弯口吸虫病: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疾病严重时,可见鱼的头部及躯干部(以尾柄处密度为大)有大量橘黄色胞囊、其次为腹鳍和臀鳍的浅肌层,体侧浅层肌肉中也有少量胞囊。胞囊为圆形,直径2.5毫米,每尾鱼上有数个至百余个胞囊。 15、肠袋虫病:慢性型起病隐匿,以反复发作的腹泻为主要表现,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年,并呈周期性发作,常因劳累、受凉、饮酒或进食脂肪食物而诱发。

鲶鱼溃疡病常见病原及防治

鲶鱼溃疡病常见病原及防治 作者:李成伟 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1期 鲶鱼,常见有大口鲶、胡子鲶(塘鲺)、革胡子鲶、土鲶鱼。我国2016年养殖产量为45 万吨(渔业统计年鉴,2016),主要养殖地区在四川、江西、辽宁、湖北、湖南、广东及广西。鲶鱼对水质要求较低,耐低氧,较其他常见养殖鱼类疾病种类少,主要发生疾病有:溃疡(烂尾)、肠炎、烂鳃和寄生虫病,根据笔者经历及相关文献表明,溃疡病相对发病最多,危害最 为严重,下面针对鲶鱼溃疡病进行阐述,并给出相应防治方法。 一、鲶鱼溃疡病发病症状 鲶鱼溃疡病主要发生在5-8月,水温上升到25℃后为高发期,主要危害10cm左右的鱼种,发病鱼最开始摄食减少,离群独游,仔细观察会发现吻须软弱无力或折断向后方拖动,随着病 程发展,须、尾鳍和尾柄三处最先开始褪色(图1),褪色斑从尾鳍末端向前部逐渐蔓延,直 到尾鳍甚至尾柄溃烂,须断裂,部分鱼体表包括头部出现溃疡灶,骨骼裸露(图2、3),一般 不伴随出血的发生,此时病鱼会单独浮到水的上层,贴边游动(图4),反应迟钝,不进食; 解剖后,偶尔会出现肠道充血、出血现象,其他无明显病变。 同一池塘鲶鱼发病率10%-60%,发病后死亡率高达90%,发病后在2-15d内持续性死亡,养殖户较难控制。 二、主要病原 该病发病症状大致相似,但病原却不尽相同,给养殖户的诊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根据本 实验室多次病原分离结果及相关文献报道,主要病原有: 气单胞菌属的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黄文芳,1994;邓绿洲,2013;杨移斌,2013;阳涛,2014),气单胞菌属细菌作为水产上最为常见的病原菌之一,主要引起鱼类体表 出血、肠炎、溃疡等症状,在不同种类鱼上症状不同,引起鲶鱼溃疡病后,体表褪色溃疡,但 一般不伴随充出血,而肠道偶尔会伴随肠炎出现。 鮰爱德华氏菌(李成伟,2011;巩华,2017),该菌主要感染鲇形目鱼类斑点叉尾鮰、黄 颡鱼,引起肠炎和头穿孔“一点红”症状,在鲶鱼上也会引起肠炎,这和其他鱼相似,但体表 溃疡则是鲶鱼独有症状。 阪崎肠杆菌(刘杰,2015)该病原是哺乳动物常见病原,水生动物感染未见报道,引起鲶 鱼尾鳍、尾柄溃烂。随着病原资料的丰富完善,许多新的水生动物病原相继发现。

探究草鱼病害防控方略

探究草鱼病害防控方略 作者:暂无 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第19期 郭志文 近几年来,池养草鱼病害频发、治疗难、死亡率高一直困扰着广大养殖户,尤其是在季节 交替的“桑尖瘟期”(4-6月)与“白露关”(7-9月)常引起集约化养殖的草鱼发生大量死亡。笔者总结认为草鱼疾病的发生呈现季节性强、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同时也由过去的单一疾 病向现阶段所谓的“七病八病”等综合性疾病方面发展,但无论疾病怎样发生,引起草鱼大量 死亡的无外乎草鱼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和由寄生虫寄生而引起的继发性细菌性疾病,如 烂鳃、赤皮、烂尾、肠炎病等最为突出。因此,对草鱼疾病的治疗要坚持防重于治、加强内服、准确诊断、对症下药的基本原则。 一、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防治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分为红鳍红鳃盖型、红肌肉型与肠炎型,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因病毒是 寄生于细胞内,一般的药物是难以治愈的。加强预防,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是防治草鱼病毒性 出血病的最好办法。通常的预防方法是使用免疫疫苗进行注射,在养殖过程中通过加强水质管 理与定期内服药物进行预防。笔者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如下几点预防措施:①水质管理的重点时 期是“桑尖瘟期”与“白露关”,这两个时期均要注意稳定水质以防止水质突变。“桑尖瘟期”的水质因水位浅、水温变化快、施入池塘的肥料随水温的提高而逐渐释放,因而水质呈现不稳 定性;而“白露关”的水质因经过数月的投饵养鱼,水体中尤其是底质积累了大量的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有机质,水温更是忽高忽低,从而使水质变化过快。因水温及有机质富积而 引起水质的变化常引起鱼类应激及抵抗力下降,从而使草鱼易患病毒性出血病。因此,预防草 鱼病毒性出血病对于水质管理的重点在养殖前期因是以调水为主,视水质变化情况施用枯草芽 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粪链球菌、EM菌等微生态制剂;而在养殖后期则要加强底质改良,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高铁酸钾等化学底改制剂配合光合细菌、乳酸菌等微生态制剂。②定 期内服药物进行预防。池塘草鱼因集约化养殖的需要而投喂全价配合饲料,虽然配合饲料满足 了草鱼的生长需要,且能使其快速生长,但也改变了草鱼的原有食性,从而使其抗病力下降; 大量摄喂配合饲料的同时也增加了草鱼的肝脏负担,从而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遇上气温及水 质的突变会导致草鱼的应激反应加剧,从而诱发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因而在草鱼养殖过程中须 定期内服多糖类免疫增强剂、酵母菌、乳酸菌、复合水产多维、中草药等保健药物提高其免疫 力及抗应激能力。 对于发生疾病的草鱼养殖池塘,可以选用聚维酮碘溶液或二氧化氯对水体消毒1~2次,同 时加强内服氟苯尼考+复合水产多维一个疗程。病情稳定后使用EM菌或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良水质或底质。需要注意的是此病在治疗过程中,禁止使用强氯精、漂白粉、硫酸铜及敌百虫等 强刺激性药物;若养殖草鱼发生病毒性出血病并发其他疾病时,则须首先以治疗病毒性出血病 为主,然后再进行其它疾病的治疗。 二、草鱼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草鱼细菌性疾病常表现为各类寄生虫如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中华鳋、杯体虫等与草 鱼烂鳃病、赤皮病、烂尾病及肠炎病、肝胆综合症等同时发生而引起养殖鱼类大量死亡。有时 也有细菌性疾病与草鱼病毒性出血病同时发生,对草鱼细菌性疾病的防治首先必须确诊,然后 对症下药进行治疗。

黄颡鱼的营养价值和效果黄颡鱼的适用者

黄颡鱼的营养价值和效果黄颡鱼的适用 者 黄颡鱼蛋白质丰富,具有维持钾钠平衡,消除水肿,提高免疫力,降低血压,缓冲贫血的效果,有利于生长发育。黄颡鱼的营养价值与效果黄颡鱼的... 黄颡鱼蛋白质丰富,具有维持钾钠平衡,消除水肿,提高免疫力,降低血压,缓冲贫血的效果,有利于生长发育。 黄颡鱼的营养价值与效果黄颡鱼的适用者 黄颡鱼的介绍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鲈形目,鲻科,黄颡鱼属。别名黄腊丁、嘬牙子、黄鹏鱼、黄骨骨,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静水和缓冲的浅滩上生活,白天黑夜都出来。体长123-143mm,杂食、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4~5月产卵,亲鱼有挖洞筑巢、保护子孙的习惯。在生殖期,雄鱼有筑巢的习性。 黄颊的种类很多,有瓦氏黄颊、股尾黄颊、安妮塘黄颊、中间黄

颊、细黄颊、江黄颊、光泽黄颊等。 黄陉体长高,腹腔平坦,身体后半部略侧平坦,头大而平。接吻圆钝,口裂大,下位,上颌略长于下颌,上下颌有毛状细牙。眼睛小,侧位,眼距稍隆起。须4对,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最长,到达胸鳍基部后。下巴须2对,外侧一对比内侧一对长。身体背部为黑褐色,身体侧为黄色,有三条断断续续的黑条纹,腹部为淡黄色,各鳍为灰色。背鳍条6~7,大殿鳍条19~23,鳃耙外侧14~16,脊椎骨36~38。背鳍不分支鳍,是硬刺,后缘有锯齿,从背鳍的起点到吻端小于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硬刺比较发达,而且前后缘有锯齿,前缘有30~45片细锯齿,后缘有7~17片粗锯齿。胸鳍略扇形,末端接近腹鳍。脂鳍比大殿鳍短,末端游离,起点几乎与大殿鳍相对。 黄颡鱼的营养价值 黄颡鱼蛋白质丰富,钙、磷、钾、钠、镁等矿物元素丰富,营养含量丰富,药用价值高。 黄颡鱼蛋白质丰富,具有维持钾钠平衡,消除水肿,提高免疫力,降低血压,缓冲贫血的效果,有利于生长发育。铜丰富,铜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对血液、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头发、皮肤和骨骼组织以及脑和肝脏、心等内脏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调节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维持血压正常。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论黄颡鱼(嗄牙子)常见疾病防治

论黄颡鱼(嗄牙子)常见疾病防治 S颡鱼,俗名嗄牙子、嗄鱼、黄鳍鱼,黄姑等。在东北分布较广,特别是嫩江流域及附属的湖泊和水库中广泛分布。黄颡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江河、湖泊、水库、沟渠等水域中都能生存。它喜栖息于静水缓流中,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水底层,夜间则游到上层觅食。生存水温0~38℃,较耐低氧。 黄颡鱼是一种广谱的肉食性的中小型鱼类。天然水域中,一般1冬龄鱼体重15~40g,2冬龄体重100g以上。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年体重达30g以上;第二年100g以上。 该鱼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肌间刺少、营养丰富,是我国优质名贵鱼类之一,也是一种适合养殖、垂钓的优良品种,近年市场需求大,在东北池塘养殖取得很高的效益。 一、在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控制中,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做好预防措施: ①彻底清塘,严格消毒。②苗种放养时,要用食盐等药物浸浴消毒。③放养体质健壮、无病害的苗种。④投喂新鲜、优质饲料,坚持“四定”、“四看”投喂方法,不施用未经过发酵的粪肥。⑤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注换水。⑥定期泼洒药物消毒水体与口服药物,坚持对活饵、饲料台、食场进行消毒。⑦发现鱼病,及时诊治。应注意:黄颡鱼为无鳞鱼,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尤其

要慎用。 二、机械损伤病因 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烂鳍和生长水霉为主要症状。 流行情况:主要为网箱分养操作及大规格鱼种长途运输后受伤。 疾病控制技术: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运输用水中可以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30%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 三、出血性水肿病, 病因: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高温季节,该病易暴发且来势猛,蔓延快。 疾病控制技术: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到饵料中添加1%食盐。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

水产动物病害学结业作业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黄颡鱼是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它以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随着黄颡鱼养殖技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黄颡鱼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在生产中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疾病防治是提高养殖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黄颗鱼在自然环境中抗病力很强,其原因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较少。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放养密度大,加之投饵、施肥等使池塘的生态环境渐趋恶化,病原微生物即大量繁殖,黄颗鱼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养殖黄颗鱼中,病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研究,目前已发现的黄顺鱼疾病有二十余种。现就黄颖鱼疾病防治问题综述如下。

一、细菌性疾病 1、黄颡鱼红头病 1.病原现已确定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为鲇鱼爱德氏菌。 2.症状该病在临床上根据症状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败血症型、慢性“红头病”型。急性败血症型发病急,死亡率高,一般在水温迅速升高或者水质恶化的情况下暴发,主要症状为: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或在水面呈间歇性螺旋状转游,病鱼腹部膨大,鳍条基部、下颌、鳃盖、腹部可见到细小的充血、出血斑,肛门及生殖孔充血、出血、外突等。慢性“红头病”发病慢,病程长,可达一月有余。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发展,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缓游、反应迟钝。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因此,养殖户又称该病为“红头病”、“红头顶病”、“红脑门”等。 3.流行情况黄颡鱼红头病发病流行的水温在18~28℃,于每年的4-6月和9-10月暴发,主要危害25~100克的黄颡鱼鱼种或成鱼,该病传染性强,发病感染10%~30%,死亡率可达70%,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预防方法:①调控水质。养鱼先养水,水质关乎养殖的成败。平时应定期使用有益菌改善水质,如EM原露,也可适量放养鲢鳙鱼。②定期杀虫,防止二次感染,可在每年4、5、9月各进行一次杀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细菌感染。③增加溶氧,在疾病流行季节可适当增加开机时间。④发病季节,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治疗方法:一经发现该病,应马上进行药物治疗,首先整个水体泼洒聚维酮

黄颡鱼养殖技术要点

黄颡鱼养殖技术要点 黄颡鱼由于肉质嫩、细刺少、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鱼供不应求。而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的生长速度缓慢,上市规格小,无法大批量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前景看好,养殖效益较高。现将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 1、黄颡鱼俗称黄姑、黄腊丁。在分类学上属鲶形目,鮠科,黄颡鱼属。广泛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各水域,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处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最适生长pH值为7.0~8.4,pH超过8.4则生长受影响。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2、黄颡鱼属中与黄颡鱼相似的种类常见的有瓦氏黄颡鱼(又叫江黄颡鱼,个体一般在500克左右)、长须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细黄颡鱼。目前人工养殖多是江黄颡鱼(成鱼个体一般在350克以上),少数为黄颡鱼。黄颡鱼与其它几种黄颡鱼的主要区别是,其它几种黄颡鱼(除长须黄颡鱼外)胸鳍鳍棘外缘光滑,内缘有锯齿。而黄颡鱼和长须黄颡鱼胸鳍鳍棘内外缘均有锯齿,但长须黄颡鱼体色青黄,须长且鼻须呈黑色。另外,光泽黄颡鱼、

江黄颡鱼、细黄颡鱼的鳍棘均有毒,人被刺后伤处红肿、剧痛,而黄颡鱼的鳍棘基本无毒。 3.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cm,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cm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cm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摄食全人工饲料。 二、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1. 池塘条件:养殖商品黄颡鱼的池塘面积要求不严,可大可小,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过厚,以泥沙质底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最好每3-5亩配备1.5kW增氧机一台。鱼种下池前需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用量为每亩(1米水深)75~15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2. 鱼种放养:池塘主养黄颡鱼,选择大规格隔年鱼种为好,鱼种规格以10—15厘米、体重15—35克左右为佳,根据池塘条件每亩放养2500—5000尾左右,并配养鲢鱼(大鳊鱼)50尾、鳙鱼(大头)各30-50尾,用以调控水质。在3-4月间水温达到10℃

黄颡鱼幼鱼的赖氨酸需要量

黄颡鱼幼鱼的赖氨酸需要量 邱红;黄文文;侯迎梅;李弋;周歧存 【摘要】为评估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营养成分和血液指标 的影响,进而确定黄颡鱼幼鱼的赖氨酸需要量,试验设计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粗 蛋白质45.00%,粗脂肪7.00%),饲料中晶体赖氨酸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0.30%、 0.60%、0.90%、1.20%和1.50%,实测各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58%、 1.89%、 2.15%、2.41%、2.67%和2.90%。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00 g左右的 黄颡鱼幼鱼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进行为期 12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58%组黄颡鱼幼鱼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P<0.05)。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赖氨酸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 降低趋势,且在赖氨酸水平为2.41%时具有最大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饲料效 率和蛋白质效率均以1.58%组最低,显著低于除2.15%组外的其他各组( P<0.05)。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的肥满度、肝体比和内脏比无显著影响( P>0.05)。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全鱼和肌肉干物质、粗脂肪含量以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全鱼和肌肉粗灰分含量以及全鱼粗蛋白质含量 (P<0.05),全鱼和肌肉粗灰分含量均以2.41%组最低,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以2.41%组最高。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全血中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无显著影响(P>0.05),对血清中总胆固醇、葡萄糖含量及谷草转 氨酶活性亦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甘油三酯含量有 显著影响( 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线性模型分析得出黄颡鱼幼鱼对 饲料中赖氨酸的需要量为2.61%(相当于饲料蛋白质的5.80%)。%In this experiment, six isonitrogenous and isolipidic practical diets ( contained 45.00% crude protein and 7.00% crude lipid) were formulated with dietar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