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式下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式(3)

说明:此页内容来源于,仅供学习,严禁传播

黄颡似嗜子宫线虫病

此病又叫"瞎眼病"。是由一种似嗜子宫线虫的雌虫引起的鱼病。虫体粗

壮,呈血红色,体两端钝圆,体中稍

粗,体表布满不规则排列的透明疣突。

发育成熟的雌虫子宫充满活动的幼

虫。繁殖方法与嗜子宫线虫相似。雌

虫体长20-40毫米,中间宿主是台湾

剑水蚤,每年4-6月繁殖。幼虫能在

水中自由生活4天,悬浮于水上层,

黄颡鱼吞食阳性台湾剑水蚤而被感

染。每年9-10月雌虫由腹腔迁至眼窝

中定居下来,发育成熟,寿命为1年。病鱼眼眶四周发炎充血,虫体不断长大,导致眼球突出,以每年4-5月鱼体病症为最明显。

对红肿、突眼的病鱼,先剪开眼周外的肌肉组织,逐渐向眼窝剖进去,如有线虫,就可见虫体盘曲在眼窝内,有时数条缠绕在一起。此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游一带地区,除危害黄颡鱼外,长吻、粗唇也常患此病。

防治方法:

因此病常在水库等大水面发生,尚无有效控制方法。

鲤嗜子宫线虫病

鲤嗜子宫线虫病又叫红线

虫病,是由鲤嗜子宫线虫引起的体表

寄生虫病。对鱼危害的主要是雌虫。

虫体盘曲在鲤鱼鳞片下的鳞囊内,虫

体长10,呈圆筒形,活体为血红色。

雌虫寄生在鱼的腹腔和鳔中,个体很小,乳白色。幼虫寄生在剑水蚤体内,鲤鱼吞食阳性剑水蚤而感染,幼虫通过肠壁而钻到鲤鱼腹腔中生长发育。雌、雄虫在腹腔或鳔中成熟交配,雌鱼迁移到鳞下寄生。雌虫在鳞片下吸取鱼的营养,发育长大,并破坏皮下组织,使鳞囊胀大,

鳞外松散,竖起,有时导致鳞片脱落,周围组织又由于虫体活动损伤,引起肌肉发炎,继续感染水霉和细菌,严重时会造成死亡。此病在长江流域、华北、东北地区均有流行,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大鲤鱼。

对鱼危害的主要是鲫嗜子宫线虫的雌虫,它寄生于鲫鱼尾鳍条的间膜内,偶而也

有寄生在背鳍和臀鳍上。虫体为血红

色,体表布满排列不规则、透明的疣

突,体长22-50毫米,比鲤嗜子宫线

虫短。雄虫很小,寄生在腹腔和鳔内,

生活史与鲤嗜子宫线虫相似,中间宿

主也是一些剑水蚤。

在春季,虫体在尾鳍上发育成熟

和钻破鳍条组织繁殖后代时,病症则

较为明显,鳍条充血,鳍基部发炎,鳍条破裂,往往感染水霉致使病情加重。

此病的病原分布甚广,全国各地均有发现,主要危害鲫鱼,金鱼也能感染。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带水清塘,以杀灭幼虫和阳性剑水蚤等。切忌用茶饼,因茶饼不仅不能杀死幼虫,还可延长其寿命;

②用2%%食盐水浸洗鱼体15-20分钟,效果显著;

③用1%高锰酸钾或碘酒涂擦病灶部位,注意防止药液流进鱼鳃;

④每立方米水体用晶体敌百虫(90%)全池遍洒,以杀灭剑水蚤中间宿主。

泛塘

泛塘是池塘水中的溶解氧不

足,引起死鱼的一种现象。要求每升

水中含溶解氧5毫克以上,如果低于

1毫克,鱼就要浮头,甚至发生死亡。

引起池塘水中缺氧的原因主要有:

①盛夏和初秋气压低造成水中缺氧。水中的溶氧量与气压的高低成正比,即气压高,水中的溶氧量就高,相反,则溶氧量低。

②雷鸣无雨或仅下短时大雨后,气温降低,池底的水温高于表层,于是池水上下层产生剧烈的对流,池底热水上升,腐殖质翻起,迅速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

③夜间水中生物呼吸,水中的氧气消耗多,以及池塘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耗氧多。所以池塘一般在夜间容易发生缺氧,特别是在黎明前,池塘水中的溶氧最少。泛塘一般多发生5-9月。每当天气闷热、气压降低、风向由北转南、暴雨过后等情况下,半夜之后最容易发生泛塘。泛塘之前,一般池塘水面出现泡沫,甚至有一股腥臭味;小鱼虾子聚集于池边等。泛塘时,塘内鱼群狂游乱窜、翻白,如不及时抢救,会全池死光。

防治方法:

①冬季干塘清除淤泥;注意投饵施肥,勤捞残渣,以免造成水质恶化;

②合理掌握放养密度,防止鱼口过密缺氧;

③注意巡塘,发现泛塘迹象,立即注入新水,或开动增氧机增加氧气;

④用黄泥、明矾水、石膏粉等泼洒,对解除泛塘也有一定的效果;

⑤施放鱼浮灵、"991"和"993"等复方增氧剂。

鲤长棘吻虫病

此病是由鲤长棘吻虫寄生在

鱼肠道中而引起的鱼病。虫体短柱状,

身体后端1/3处最宽大。吻部细长,

具吻钩12行,每行有20-22个,前端

的钩大于后端的钩。颈部短。此病原

通常寄生在前肠,数量多时可廷至全

肠。少量感染除局部病灶部位有炎症

外,一般不显症状;大量感染时,虫

数有数十个至百余个,虫体聚集成簇,有的甚至穿透肠壁。大量寄生能使肠道堵塞,病鱼丧失食欲,鱼体消瘦,出现贫血现象,逐渐死亡。进一步诊断方法是,剪开肠壁,括下肠粘液,用玻片压片,在解剖镜下观察虫体并统计其数量。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消灭水体中的虫卵和中间宿主,并严格隔离病鱼;

②发病水域每立方米水体用晶体敌百虫(90%)全池遍洒,以杀灭中间

宿主。同时用口服敌百虫治疗法,每50千克鱼用药15-20克,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喂3-6天;或每水面用敌百虫100克,浸泡-3千克麸皮,每天喂1次,连喂6天,可控制病情。

球虫病

球虫病是由艾美虫引起的鱼病。虫体卵囊为球形,成熟的卵囊内有4个孢子,每具孢子内有2个孢子体。艾

美虫主要寄生在鱼的肠道,严重时,

肝、胆囊、肾等也有出现。主要危害

1龄以上的青鱼,尤以江、浙一带饲

养青鱼地区流行此病甚广。此寄生虫

少量感染鱼体,不显症状,一旦严重

感染,病鱼鳃瓣苍白色,腹部肿大,

体色发黑,食欲不振,游动缓慢,渐

渐死亡。剖开病鱼腹部,剪开肠道,

前肠肠壁上有许多白色小结疖,肠管特别粗大,要比正常的大2-3倍。严重时肠道溃烂穿孔,肠外壁也可形成结疖状病灶。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小结疖,即可看到是由艾美虫的卵囊群体集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池底的孢子,可预防球虫病;

2、用硫磺粉拌豆饼喂鱼,每50千克鱼用药50克或按干豆粉加药20克,每天1次,连喂4天。

3、每100千克鱼每天用碘(或市售2%的碘酊120毫升)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喂4天。

细菌性烂鳃病

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不吃

食。鳃上粘液很多,鳃丝腐烂带泥,病

情严重的时候,鳃丝未端软骨外露,

鳃盖内侧表皮充血,中央表皮常腐蚀

成一个圆形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鳃组织出血、腐烂和崩溃。由于鳃组

织受到破坏,致使鱼的呼吸困难,引起死亡。

细菌性烂鳃病主要危害当年的草鱼种,每年的7-9月为流行盛期。1-2龄草鱼发病多在4-5月。防治方法如下: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用漂白粉在食场挂篓。在草架的每边挂致密的竹篓3-6只,将竹篓口露出水面约30毫米,在竹篓内放一石子为沉子,然后每天开食之前每篓装入100克漂白粉。第2天换药以前,将篓内的漂白粉渣洗净。连续挂3天;

3、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4、用2%的食盐水浸洗病鱼10分钟;

5、每100千克鱼,每天用鱼复康A型,拌饲料投喂,一天1次,连喂3-6天;

6、用渔家乐等药物防治;

7、用氟哌酸溶液浸洗鱼种,1立方米水用药4克.

狭腹鳋病

狭腹鳋病是狭腹鳋寄生在乌鳢、

鳜鱼和鲫鱼鳃上引起的鱼病。以寄生

在乌鳢鳃上的中华狭腹鳋危害最大。

虫体细长,头部圆形,颈部两则呈弧

形凸起,较头部宽大,胸部第2至第

4节愈合在一起,并膨大呈圆筒形。

腹部特别长,分为3节,第3节的长

度接近或超过第1、2节的总和。尾叉及卵囊皆细长,卵单行。

病鱼体表症状不显著,在发病季节,观察其鳃丝末端可以看到乳白色的虫体。各地均有流行,在长江流域一带,每年4-11月为虫体繁殖和流行的主要季节。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杀死水中幼虫。

②根据狭腹鳋对寄主有严格选择的特点,可采用轮养其他鱼种的方法进行预防;

③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硫酸亚铁,或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也有好的疗效。

小瓜虫病

池塘养殖鱼类的小瓜虫病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鱼体被小瓜虫大量寄生

时,病鱼的鳍和皮肤上出现一个个的

白点,所以又叫白点病。小瓜虫的

成虫呈圆形,幼虫呈卵圆形。幼虫的

后端有一根长而粗的尾毛,而成虫则

没有。成虫的个体比较大,把它用吸

管放在玻片上,可以看到灰白色的小

球不停地转动。虫体全身长着均匀的

纤毛,体内有一个很大的马蹄形大核。感染了小瓜虫的鱼,由于受到刺激,体表和鳃部分泌大量的粘液,鱼因呼吸困难而死亡。每年的3-5月和8-10是小瓜虫病的流行季节。15-25摄氏度的水温是小瓜虫繁殖的适宜水温,当水温在10摄氏度以下和上升至26-28摄氏度时,发育停止,28摄氏度以上,容易死亡。小瓜虫主要危害夏花鱼种和越冬鱼种。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利用池塘冬季渔闲时期种植作物,改变池塘环境,消灭病原体;

3、鱼种放入池塘以前,用2毫克/升的硝酸亚汞溶液处理小时;

4、对病鱼池用硝酸亚汞溶液全池泼洒,每1立方米水用药;

5、用1立方米水放适量石灰,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15-20分钟。

对小瓜虫病千万不能用硫酸铜或食盐等治疗,因为这些药物不但不能灭小瓜虫,反而能引起小瓜虫形成胞囊进行大量繁殖,使鱼的病情更加恶化。

斜管虫病

斜管虫病的病原体为鲤斜

管虫。虫体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前

面较薄,后部较厚。腹面观一般呈卵

形,将死的个体呈圆形。背面除有横

行刚毛外,其余部分无纤毛,腹部两

侧在纤毛线上长着纤毛,腹面中部裸露。身体的腹面前中部有一胞口,胞口由16-20根刺杆作圆形围绕成漏斗状的口管,并与身体纵轴向左成30度倾斜角,故名斜管虫。身体后部有一个大核,一般在大核的旁边或后面有一球形小核。适宜斜管虫繁殖的水温为8-18摄氏度,最适繁殖水温为5-12摄氏度。因此,每年3-4月和11-12月是此病的流行季节。夏秋两季比较少见。斜管虫离开鱼体后在水中自由状态下可维持生活1-2天,可以直接转移到其他鱼体或水体中去。在鱼种培育池塘和小面积的人工水域环境内的鱼对斜管虫感染最敏感,而且能引起严重的死亡。斜管虫主要侵袭鱼的鳃和皮肤,以鳃和皮肤上的粘液作营养。当鱼被斜管虫大量寄生时,鱼的鳃和皮肤遭受破坏,并刺激皮肤和鳃大量分泌粘液,使鱼的呼吸困难,鱼体表现瘦弱发黑,游动迟钝,随即死亡。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对病鱼用8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洗30分钟;

3、用毫克/升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例5:2)全池泼洒。

血居吸虫病

血居吸虫病是由血居吸虫寄生

在循环系统引起的鱼病。主要有寄生

于鲢、鳙鱼的龙江血居吸虫、寄生于

团头鲂的鲂血居吸虫,寄生于草鱼的

大血居吸虫,寄生于鲤、鲫鱼的刺血

居吸虫。血居吸虫的身体薄而小,游

动时似蚂蟥状。它们的特征是无口,无腹吸盘。肠道为分叶形盲囊。睾丸多对,对称地排列在虫体中部。卵巢蝴蝶形,位于睾丸之后。血居吸虫的卵在鱼鳃中孵出毛蚴,钻出鳃后,钻入椎实螺、扁螺等体内,发育成胞蚴,繁殖出许多尾蚴,遇到鱼体后从体表侵入并进入循环系统发育成成虫。

病鱼腹部膨大,内充满腹水,肛门红肿,有时有竖鳞、突眼等病症。鱼苗发

病时,鳃盖张开,鳃丝肿胀,急性感染时,病鱼有急游、打转、呆滞等不正常现象,并很快死亡。

防治方法:

1、同复口吸虫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2、每万尾鱼种,在鱼饵中拌入含90%的晶体敌百虫15-20克投喂,每天1次,连喂 5天。

银鲫碘泡虫病

东北银鲫碘泡虫病是由鲫碘泡

虫引起的、鲫碘泡虫病是由圆形碘泡

虫引起的、黄颡鱼碘泡虫病是由岐囊

碘泡虫引起的鱼病。鲫碘泡虫孢子椭

圆形,缝脊直而显著,有为囊茄形,

呈"八"字形排列,有大小两个明显的

嗜碘泡。圆形碘泡虫孢子近圆形,前端有两个粗壮的棍状极囊。岐囊碘泡虫卵形,前端尖而后端钝圆。

东北银鲫碘泡虫病的病灶在头后颈部两侧有一对瘤状大胞囊,表面肿胀,有的肌肉腐烂;鲰碘泡虫病在鲫的吻部及鳍条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乳白色圆形胞囊,小的只有针头大,大的直径可达,一条鱼上多时可达数百个。黄颡鱼碘泡虫病胞囊分布在各鳍的末端,白色胞囊大小不等,或重叠起来呈灰白色。

患碘泡虫病的银鲫、鲫、黄颡鱼,鱼体消瘦,特别是各种胞囊让人望而生畏,使鱼失去商品价值。

取下胞囊,放在载玻片上,加少量生理盐水压片,在显微镜下检查鉴定病原种类可以确诊。

防治方法:

1、每用125千克生石灰彻底清塘,可以预防此病发生;

2、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20-30分钟。

鱼波豆虫病

鱼波豆虫病是由飘游鱼波豆虫引起的鱼病。虫体侧面观呈卵形或椭圆形,

侧腹面观呈汤匙形。腹面有1条纵的

口沟,从口沟前端长出2条大致等长

的鞭毛。圆形胞核位于虫体中部,胞

核后有1个伸缩胞。鱼波豆虫是侵袭

皮肤和鳃的寄生虫,皮肤上大量寄生

后用肉眼仔细观察,可辨认出暗淡小

斑点。皮肤上形成一层蓝色粘液,被

鱼波豆虫穿透的表皮细胞坏死,细菌

和水霉菌容易侵入,引起溃疡。感染

的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使鳃

器官丧失了正常功能,呼吸困难。病鱼丧失食欲,游泳迟钝,鳍条折叠,漂浮水面,不久即死亡。此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现,多半出现在面积小、水质较脏的池塘和水族躲缸中。青、草、鲢、鳙、鲤、鲫、金鱼等都可感染,主要危害小鱼,可在数天内突然大批死亡。2龄鱼也常大量感染,对鱼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而患病的亲鱼,则可把病传给同池孵化的鱼苗。主要流行季节为冬末至初夏。

防治方法:

1、鱼种过冬前,用硫酸铜溶液浸洗鱼体,每立方米水用药8克,浸洗20-30分钟;

2、病鱼池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遍洒。

球孢虫病、旋缝虫病

球孢虫病是由鳃丝球孢虫引起的鱼病,旋缝虫病是由鲢旋缝虫引起的鱼病。鳃丝球孢虫的孢子球形,外壳包

围着一层薄膜,表面有10-12条条饰,

缝脊直,两个梨形极囊在缝脊两侧,

无嗜碘泡。鳃丝球孢虫在鳙、鲤、金

鱼等的鳃或体表寄生,在金鱼体表形

成像芝麻大小的白色点状胞囊,但在

鳙、鲤、金鱼等的鳃或体表寄生,在

金鱼体表形成像芝麻大小的白色点状

胞囊,但在鳙、鲤鱼的鳃丝上不形成

胞囊,呈扩散状分布。鳃丝受虫体侵

袭,影响其呼吸功能,导致死亡。鲢旋缝虫孢子圆形,缝脊粗而明显,呈波浪形弯曲,两个梨形极囊呈"八"字形排列于孢子前端。有明显的嗜碘泡,在2龄白鲢肌肉里形成米粒状淡黄色胞囊。

球孢虫病主要侵袭草、青、鲢、鳙、鲤、鲫、金鱼等幼鱼、鱼种的体表或鳃上,严重时影响呼吸,引起死亡,以南方各省鱼苗鱼种饲养阶段发病率较普遍。

旋缝虫病主要发生于2龄白鲢中,在白鲢肌肉中形成米粒状胞囊,鱼体瘦弱,严重的逐渐死亡。江苏、浙江等地6-8月甚为流行。

可借助显微镜检查胞囊中的孢子,加以确诊。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淤泥中的孢子;

2、用4%碘液拌饵喂鱼;

3、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20-30分钟。

粘体虫病

粘体虫病又称肠道白点病,是

由中华粘体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中

华粘体虫感染的鲤鱼肠道内壁或外壁

形成乳白色芝麻状胞囊。成熟的孢子

圆形,前方稍尖,后方钝圆,缝脊直,

两个梨形极囊同等大小,无嗜碘泡。

粘体虫病主要危害2龄以上鲤鱼

肠内壁或外壁,严重时对鲤鱼的生长

发育影响很大。全国各地均有发现,

长江流域、南方各地感染率比较高。

粘体虫病的病鱼外表症状不明显,须剖开鱼腹,取出肠子,在肠外壁上可见芝麻状的乳白色胞囊;剪开肠子,内壁胞囊数量往往更多。取下胞囊少许内含物,加水压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便可见中华粘体虫的成熟孢子。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改善水质,可以减少孢子感染;

2、每100千克鱼每天用200-400克盐酸左旋咪唑拌饲料投喂,连喂20-25天。

指环虫病

指环虫病的病原体有许多种,其中主要的有鳃片指环虫和坏鳃指环虫。虫体扁平,头部前端背面有4个黑色

的眼点,口在眼点附近,口下面膨大

的部分叫咽、咽后分两根肠管延伸到

体后端连接成环状。虫体后端有固着

盘,由1对大锚钩和7对边缘小钩组

成,借此固着在鱼的鳃上。指环虫是

雌雄同体的卵生吸虫。在虫体的后部

有一卵巢,精巢在卵巢的后面。当水

温20-24摄氏度时开始产卵,卵产在

鱼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鳃丝暗灰色,体色变黑。由于指环虫固着盘的锚钩和小钩钩伤鳃组织,剥取鱼的鳃组织细胞和吸取血液为营养,病鱼瘦弱,逐渐死亡。主要在夏、秋季流行,以危害鱼种为主。

防治方法:

1、用毫克/升的晶体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

2、用敌百虫(晶体)面碱合剂(比例为1:)毫克/升浓度全池泼洒)。

中华颈蛭病

中华颈蛭病是由中华颈蛭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中华颈蛭俗称蚂蝗。虫体呈椭圆形,背部稍隆起,体长,宽。呈淡黄色或白色,环带区粉红色。前端有一个前吸盘,下接一狭而短的颈部;后吸盘较前吸盘大,其大小仅次于体宽。体侧有膜质圆形的皮肤囊11对,这些小囊具有呼吸作用,并能有节律地搏动。

中华颈蛭主要寄生在鲤、鲫鱼的鳃盖内和鳃上,吸取鱼的血液,寄生处的表皮组织被破坏,引起贫血和继发性疾病,严重时,病鱼因失血过多,体质瘦弱,呼吸困难而死亡。此病多流行于春季,我国南北方地区均有发现。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有积极预防

作用;

2、对病鱼应拨除虫体,用火焚毁。

中华鳋病

中华鳋病的病原体有大中华鳋和鲢中华鳋。中华鳋雌雄异体,雌虫营寄生生活,雄虫营自由生活。大中华鳋的雌虫寄生在草鱼鳃上,鲢中华鳋寄生在鲢鱼鳃上。中华鳋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乳白色,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略呈三角形,有附肢5对,其中第2对触角变成细长的大钩,用以附着在鱼的鳃丝上。雌虫成熟后,在生殖季节,生殖节上带有一对细长白色的卵囊。雌虫用大钩钩在鱼的鳃丝上,像挂着许多小蛆,所以中华鳋又叫"鳃蛆病"。中华鳋寄生在鱼的鳃上,除了它的大钩钩破鳃组织,夺取鱼营养以外,它还可以分泌一种酶的物

质,刺激鳃组织,使组织增生,使病

鱼的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变形,严重

进,整个鳃丝末端鳃瓣边缘肿大发白,

甚至发烂,影响鱼的呼吸。寄生处的

伤口,引起细菌侵入,造成鳃丝局部

发炎,使鱼死亡。此病主要危害1龄

以上的草鱼。每年5-9月为流行盛期。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消塘消毒,杀死水中的中华鳋幼虫;

②鱼种放养以前,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每立方米水放硫酸铜5克,硫酸亚铁2克),浸洗鱼种20-30分钟,杀灭鱼体上的中华鳋幼虫;

③病鱼池用90%晶体敌百虫泼洒,每立方米水用药,杀死中华鳋幼虫,可以减轻病情。

锥体虫病

锥体虫病是由锥体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锥体虫是鱼体血液中寄生的一种鞭毛虫,它可能通过水蛭寄生在鱼的

体表和鳃瓣上吸血而传染。我国淡水

鱼发现有锥体虫有30余种,草、青、

鲢、鳙、鲤、鲫、鳊等主要饲养鱼类

血液中均有发现。锥体虫体呈狭长的

叶状,从虫体后部的基粒中长出一根

鞭毛,沿着身体组成波动膜,至前端

游离为前鞭毛。锥体虫病流行甚广,

无论是饲养鱼类或是野生鱼类均有寄

生,一年四季均有发现,尤以夏、秋

两季较普遍。病鱼身体瘦弱,严重感染时有贫血现象,但不会引起大批死亡。

诊断方法是用吸管由鳃动脉或心脏吸一小滴血,置于载玻片上,加适量的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锥体虫在血球间活泼而不大移动位置的跳动。

防治方法:

①杀灭水蛭。水蛭是锥体虫的传播媒介,可用盐水或硫酸铜浸洗,也可用敌百虫毒杀水蛭;

②对鱼种可用少量氨苯基胂酸铜拌入饲料中喂鱼,能取得疗效。但此药有毒,不宜用于食用鱼。

蓝藻、甲藻

在养鱼的池塘中如果水质

控制不当,往往出现蓝藻和甲藻大量

繁殖,它们产生有毒物质而引起鱼类

中毒死亡。

常见的蓝藻是铜绿微囊藻和水花微囊藻两种。其外观是一种细小而带蓝色的颗粒,每一个颗粒是无数球形的细胞密集而成的群体,外面包着一层胶质膜。蓝藻含有很丰富的蛋白质,但由于外包胶质膜,鱼吃了以后不能消化。蓝藻死亡后,大量的蛋白质分解产生有毒的羟胺和硫化氢,使鱼中毒死亡。池水中每1升水含50万个蓝藻群体时,就可以使鱼类死亡。

在池塘中对鱼类产生危害的甲藻主要是多甲藻和裸甲藻。它们的主要结构是在细胞的中部有一条环绕身体的横沟,将藻体分成上下两部分,在腹面下部有一条与横沟垂直的纵沟。有2根鞭毛,一根从纵沟伸至体外。鱼吃了这两种甲藻以后都不消化,它们死亡以后分解产生有毒的甲藻素,使鱼中毒死亡。虫藻喜欢生长在有机物质多、硬度大、微碱性的水体中。它们大理繁殖时,水呈红棕色,俗称"红水"。

防治方法:

1、在池塘下风水面泼洒硫酸铜,杀灭蓝藻;硫酸铜离子与微囊藻的蛋白质结合,能将羟胺和硫化氢变成非毒性的物质;

2、在高温季节,鱼种池不要过多地施用氮肥;

3、更换池水,改变池水的酸碱度和水温,抵制甲藻的繁殖;

4、用毫克/升的硫酸铜全池泼洒,以杀死甲藻。

青泥苔、水网藻

青泥苔是水绵、双星藻和转板

藻等丝状藻类的总称。它们在鱼池中,

长成一缕缕绿色的细丝,衰老后,浮

在水面,形成一团团的乱丝。

青泥苔和水网藻在池塘中大量繁殖,消耗池水的养料,使池水变瘦,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抑制,影响鱼苗的成长。同时,鱼苗钻进青泥苔和水网藻中以后,往往游不出来,造成死亡。鱼池的青泥苔、水网藻还严重妨碍牵捕。它们喜欢生长在水浅、有机质较多的池塘内。主要发生在春季。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杀灭;

2、每水面用50千克草木灰,撒在青泥苔或水网藻上,使它们得不到阳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3、把青泥苔或水网藻用竹竽赶集到池塘一角,用硫酸铜杀灭,或用毫克/升的硫酸铜全池泼洒,也可以有效地杀灭;

4、每水面(水深1米)用枫树枝叶25千克,扎成小捆,插入塘内,可抑制青泥苔的生长、繁殖。

小栉台虫、水螅虫

对鱼类的危害

小栉台虫属于苔藓动物

类,在池塘中生长的小栉台虫叫胶状

小栉台虫。虫体呈棕黄色,相互连接成树技状。群体外观似一球形的水母,直径一般2-4厘米,大的可达5-6厘米,所有虫体藏在发达的胶质虫室中。胶质无色透明,虫体在透明的胶质中排列成菊花瓣状。以休眠芽在池泥中越冬。休眠芽为暗褐色,接近圆盘形,直径。休眠芽气室外壳较薄,壳面有网纹,环绕壳缘有数量很多的叉刺。小栉台虫的休眠芽萌发后,最初附着在池坡、砂粒、陆草、枯枝或水草上,水温28-30摄氏度时生长旺盛。一个群体或多个群体丛生在池塘内。水温15摄氏度时,虫体开始收缩死亡,休眠芽埋入池泥内越冬。凡有小栉台虫大量丛生的池塘,由于它大量吞食浮游生物,池水变瘦,鱼种缺食,体质瘦弱,头大尾小,近似萎瘪病,鱼种的成活

率低。

水螅虫是生活在溪水中的一种腔肠动物,身体呈细筒状,一端封闭,用以附着在其他物体上,另一端顶端有口,口周有5-6条触手,捕食小型甲壳动物和鱼苗。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用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可杀灭小栉台虫和水螅虫;

3、及时捞除小栉台虫的丛生群体,用土埋处理,以免休眠芽传入其他池塘造成虫害蔓延。

其它甲壳动物对鱼

苗的危害

危害鱼卵、鱼苗的甲壳动

物最常见的有蚌虾和剑水蚤。

蚌虾又称蚌壳虫。危害鱼苗的有圆蚌虾和狭虾两种。圆蚌虾的体形像小蚌壳,近似圆形,壳半透明,壳面具同心圆生长线,壳线大而清晰。狭蚌虾比圆蚌虾略大,壳透明,壳面具有比圆蚌虾多的同心圆生长线,身体为长椭圆形。蚌虾的发育史短,只需5-7天,因此,它们在池塘内的出现和消落,总是突然发生的。一般一年繁殖一次。当它们在池塘内大量繁殖时,翻滚池水,变浑水质,骚扰鱼苗。另外,消耗池中的氧气和养料,使鱼苗生长的环境变坏,饵料不足,影响鱼苗的成长和成活率。

危害鱼卵、鱼苗的剑水蚤有屠氏中剑水蚤和丘邻剑水蚤。剑水蚤体呈圆锥形,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呈椭圆形,背部有一眼点。腹部狭长,有两处尾叉。繁殖季节腹部有两个卵囊。它们伤害未脱膜的鱼胚胎和刚出膜的幼小鱼苗。它们聚积在家鱼孵化容器内,严重地影响鱼孵化率。剑水蚤的繁殖季节是4-5月。

防治方法:

1、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用药,杀灭蚌虾;

2、用敌百敌畏或90%晶体敌百虫泼洒孵化水源或泼入孵化器内,1立方米水用敌敌畏毫升,或敌百虫,杀灭剑水蚤。

敌害鸟类

有些鸟类和兽类对鱼类的危

害也是很大的,它们不仅直接捕食鱼

类,有些还是鱼类疾病的传播者。危

害鱼类的鸟兽比较常见的有:鸬鹚、

池鹭、苍鹭、鹗、红嘴鸥、翠鸟等。

鸬鹚善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有钩的

嘴捕食大鱼,食量很大,1只每天能吞食以上的鱼;苍鹭一般早晚活动,常单独在水边停立等待鱼类,极有耐力;鹗又名鱼鹰,通常在早上或下午在水域上空飞翔,窥见鱼类,就直冲水中,用锐利的脚爪捕食鱼类;红嘴鸥常在养鱼水域附近徘徊飞翔,视力敏锐,见到水中有鱼,即从高处落入水中捕食;同时,它还是复口吸虫和舌状绦虫的终寄主,虫卵随粪便落到水体中,造成流行病,对养鱼危害很大;翠鸟常独栖于池塘进水口或湖泊溪流近水的低枝、峭岩上窥伺,发现鱼类时,立即扑入水中,用嘴叼取,主要危害鱼苗鱼种。

防治方法:

1、枪击驱赶,使害鸟不能接近鱼池;

2、用诱捕器、药饵捕杀。

敌害昆虫

在鱼苗培育池内危害鱼苗的昆

虫一部分是水生昆虫的幼虫,如龙虱

的幼虫水蜈蚣;一部分是水生昆虫的

成虫,如中华水斧、松藻虫、田鳖、红娘华;还有一部分是陆生昆虫的幼虫,如水虿、差翅亚目幼虫。它们中对鱼苗危害最大的是水蜈蚣。水蜈蚣又称夹子虫,身体长形,具有一对钳形大腭,很像蜈蚣的毒螯,所以叫水蜈蚣。水蜈蚣头部略圆,两侧各具黑色单眼6个,躯干部11节,有胸足3对,身体末端具尾毛2条。幼虫最初呈灰白色,以后脱皮长大,体色转淡。以头部向下,悬挂在水的表面,尾端露出水面,进行呼吸。水蜈蚣用大钳将鱼苗夹死,其钳状大腭有沟,胃液通过沟流入鱼苗体内,将组织溶解后,通过大腭的沟吸食,1只水蜈蚣一夜之间能捕食16尾鱼苗。水蜈蚣大量出现的季节,在每年的5-6月。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消灭它们的成虫和虫卵;

2、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用药,杀灭水虿、松藻虫和水蜈蚣等;

3、拉网关箱,把鱼和水生昆虫密集在箱内,加100-200克煤油,使水生昆虫触煤油闭塞气孔百窒息死亡。

凶猛鱼类

鱼的种类很多,它们的食性

也各不相同,如饲养的鲢鱼以浮游植

物为食;鳙鱼以浮游动物为食;青鱼

以螺蛳、蚌壳为食;草、鳊鱼吃草;

鲤、鲫、鲴鱼属杂食性。而鳜鱼、乌

鳢、鲶鱼、黄颡鱼、鱼、翘嘴红鱼以吃鱼为生。因此,在养鱼的池塘、湖泊、水库中,如有这些凶猛鱼类存在,就会捕食其他鱼类特别是对池塘中各种饲养鱼类的鱼苗和鱼种危害很大。这些凶猛鱼类的共同特点是口大,位于头的尖端,上颌和下颌上都具有坚硬的棱和勾状突起,借以捕食其他鱼类。?鱼能吞食比它本身大的鱼类左右大的?鱼就能捕食其他鱼类的鱼苗;体重的乌鳢能吞食100-150克的草、鲫、鲤鱼;鲶鱼、黄颡鱼白天多栖息于水草丛生的地方,夜间捕食小鱼小虾;鳜鱼、翘嘴红在鱼苗时期,就捕其他鱼苗,是鱼苗和小鱼的大敌。

防治方法:

1、鱼池放鱼以前用生石灰或其他药物彻底清塘消毒;

2、池塘加注新水时,用过滤的办法防止凶猛鱼类进入池塘;

3、江河捞鱼,注意清除野杂鱼,防止将凶猛鱼类带入池塘;

4、在鱼种饲养阶段,结合拉网锻炼鱼体时清除凶猛鱼类;

5、湖泊、水库、河道在放鱼前用?鱼网、钓钩、丝网、二密网、鳜鱼花篮等渔具清除凶猛鱼类。

十六种常见鱼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十六种常见鱼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1、小瓜虫病(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所以又名白点病):传染性很强的外寄生虫病。鱼被大量小 瓜虫密集寄生时形成白点状囊泡,严重时布满全身。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5—2Q℃最适于小瓜虫繁殖,水温上升到 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发育,28℃以上幼虫大批死右。【病原体】多子小瓜虫(寄生虫)。 【症状】白点病分为早、中、晚三期,病程5~7天,各期为2~3天,常致鱼群很快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60%--70%。早期,各鳍及身躯有个别的小白点,有食欲,精神没有多大变化。中期,鳍、身躯到处是白点,没有食欲,不爱活动,到处蹭痒,颜色变暗。晚期,白点布满全身,鱼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鱼有气无力,左右摇摆,体表粘膜增多,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治疗】此病要综合治疗,只用药收效不大,加强饲养管理很重要。首先停食4-5天,减少污染,保持水温恒定,升温比原水温高2-3℃为佳。在没有水草的情况下可适当投药, 水草对各种药物敏感很快枯死。热带鱼常用验方如下:参考验方1:早期可投入0.5%--1%食盐,可取得一定效果。2:

初期、中期可用1-5ppm的呋喃西林粉剂洒全箱。用火柴 棍蘸甲基蓝结晶粉,涮入病鱼箱内变色即可,都有较好效果。3:早期、中期,将红汞放入水中,变成淡红色即可,有很 好的消灭病原的作用,但不能反复使用,因汞有毒,鱼不易排出体外。4:中期、晚期,特效药为硝酸亚汞,但鱼对此 药很敏感,易造成死亡,故一般情况下不采用。90×45×60(厘米)箱放绿豆粒大小一块即可,此药也不能反复使用。也可选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等治疗。或如前所述调高水温达28-30℃连续3天,杀灭幼虫后换水。2、出血性腐烂病:为细菌性传染病。【病原体】为细菌。传染途径为水蚤或病鱼以及被污染的工具。此病不易根除,好了后常常是带菌者,水质恶化立即又发病,死亡率较高,一般为50%左右。 【症状】鱼体出现出血点,各鳍由鲜红充血变成苍白而烂掉,腮丝也由红变白,部分烂掉。解剖内脏有出血点。常并发肠炎。发病急,蔓延快(2-3天)易造成大量死亡。本病春末 夏初流行,病鱼游动缓慢;常独处水面,不久死去. 【治疗】停食4-5天,全箱投抗生素药物青霉素:90×45×60(厘术)箱80万单位,上、下午各1支,连续3天为一个 疗程。一般4-5天可治愈,初期可治愈,中期可以得到控制,烂掉的鳍需1个月左右才能长好。把患病箱内的水草拔出用清水冲净并用美蓝消毒(用火柴棍蘸一下美蓝结晶变化即可)

图解常见金鱼疾病的防治

图解金鱼常见疾病的 防治 特别鸣谢:金鱼吧友初学养鱼ABC 编辑整理:金鱼吧友zb342199

图解金鱼常见病的防治 水霉病(白毛病、水棉病) 水霉病图2 (外伤并发水霉病) 概述:水霉菌广存於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湿土壤中,为一种常在的霉菌,於10~15℃时最适合生长,25℃

以上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病菌为细长分枝的菌丝体,一端像根状附着在鳖的皮肤组织中,大部分伸出体外,肉眼可见。菌丝呈灰白色,柔软,很像是浸泡在水中的棉花纤维。 病状: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像一团白毛。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鳃组织亦会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 防治办法: 1、万分之四的食盐和万分之四的小苏打混合后全缸遍洒或药浴,可治疗水霉病。 2、30ppm的孔雀石绿药浴病鱼5-10分钟,可治疗水霉病。 3、用0.1ppm的亚甲蓝药液遍洒,每一次,连续两天,可治水霉病。 4、福尔马林100~250ppm,药浴1小时。 经验之谈:平时在鱼缸中稍加些盐,能有效预防。孔雀石绿鱼店一般都有成品药卖,剂量较好掌握。亚甲蓝、福尔马林药店有 打印病(腐皮病) 打印病图2 概述:由点状产气单孢菌感染受伤的鱼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因操作不当,使鱼体受伤而感染致病菌。 病状:症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发病部分先是出现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皮上加盖的红色印章,随后表皮腐烂,中间部分鳞片脱落,腐烂表皮也崩溃脱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灶部位周围的鳞片埋入已腐烂的表皮内,外周的鳞片疏松并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轮廓。在整个病程中后期形成锅底形,严重时甚至肌肉腐烂,露出骨骼和内脏,病鱼随即死去。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式下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式(3) 说明:此页内容来源于,仅供学习,严禁传播 黄颡似嗜子宫线虫病 此病又叫"瞎眼病"。是由一种似嗜子宫线虫的雌虫引起的鱼病。虫体粗 壮,呈血红色,体两端钝圆,体中稍 粗,体表布满不规则排列的透明疣突。 发育成熟的雌虫子宫充满活动的幼 虫。繁殖方法与嗜子宫线虫相似。雌 虫体长20-40毫米,中间宿主是台湾 剑水蚤,每年4-6月繁殖。幼虫能在 水中自由生活4天,悬浮于水上层, 黄颡鱼吞食阳性台湾剑水蚤而被感 染。每年9-10月雌虫由腹腔迁至眼窝 中定居下来,发育成熟,寿命为1年。病鱼眼眶四周发炎充血,虫体不断长大,导致眼球突出,以每年4-5月鱼体病症为最明显。 对红肿、突眼的病鱼,先剪开眼周外的肌肉组织,逐渐向眼窝剖进去,如有线虫,就可见虫体盘曲在眼窝内,有时数条缠绕在一起。此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游一带地区,除危害黄颡鱼外,长吻、粗唇也常患此病。 防治方法: 因此病常在水库等大水面发生,尚无有效控制方法。 鲤嗜子宫线虫病 鲤嗜子宫线虫病又叫红线 虫病,是由鲤嗜子宫线虫引起的体表 寄生虫病。对鱼危害的主要是雌虫。 虫体盘曲在鲤鱼鳞片下的鳞囊内,虫 体长10,呈圆筒形,活体为血红色。 雌虫寄生在鱼的腹腔和鳔中,个体很小,乳白色。幼虫寄生在剑水蚤体内,鲤鱼吞食阳性剑水蚤而感染,幼虫通过肠壁而钻到鲤鱼腹腔中生长发育。雌、雄虫在腹腔或鳔中成熟交配,雌鱼迁移到鳞下寄生。雌虫在鳞片下吸取鱼的营养,发育长大,并破坏皮下组织,使鳞囊胀大,

鳞外松散,竖起,有时导致鳞片脱落,周围组织又由于虫体活动损伤,引起肌肉发炎,继续感染水霉和细菌,严重时会造成死亡。此病在长江流域、华北、东北地区均有流行,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大鲤鱼。 对鱼危害的主要是鲫嗜子宫线虫的雌虫,它寄生于鲫鱼尾鳍条的间膜内,偶而也 有寄生在背鳍和臀鳍上。虫体为血红 色,体表布满排列不规则、透明的疣 突,体长22-50毫米,比鲤嗜子宫线 虫短。雄虫很小,寄生在腹腔和鳔内, 生活史与鲤嗜子宫线虫相似,中间宿 主也是一些剑水蚤。 在春季,虫体在尾鳍上发育成熟 和钻破鳍条组织繁殖后代时,病症则 较为明显,鳍条充血,鳍基部发炎,鳍条破裂,往往感染水霉致使病情加重。 此病的病原分布甚广,全国各地均有发现,主要危害鲫鱼,金鱼也能感染。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带水清塘,以杀灭幼虫和阳性剑水蚤等。切忌用茶饼,因茶饼不仅不能杀死幼虫,还可延长其寿命; ②用2%%食盐水浸洗鱼体15-20分钟,效果显著; ③用1%高锰酸钾或碘酒涂擦病灶部位,注意防止药液流进鱼鳃; ④每立方米水体用晶体敌百虫(90%)全池遍洒,以杀灭剑水蚤中间宿主。 泛塘 泛塘是池塘水中的溶解氧不 足,引起死鱼的一种现象。要求每升 水中含溶解氧5毫克以上,如果低于 1毫克,鱼就要浮头,甚至发生死亡。 引起池塘水中缺氧的原因主要有: ①盛夏和初秋气压低造成水中缺氧。水中的溶氧量与气压的高低成正比,即气压高,水中的溶氧量就高,相反,则溶氧量低。

几种水产品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

几种水产品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 一、鱼类养殖 1.白斑病 白斑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疾病,会导致鱼类体表出现白色 圆形病斑,严重时会死亡。预防白斑病的方法包括: •消毒:在引进新的鱼苗、鱼饵或者更换设备的时候,应该对容器、用具和水系进行彻底消毒。 •维持清洁:鱼塘、饲养设备等应该经常被清洗。清洗时,应该彻底将淤泥、水草等杂物清理出来。 •加强管理:在鱼塘中增加水草,调节水质,定期检查鱼病状况。 2.鱼霉病 鱼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对于细菌特别敏感的鲤 鱼等常见养殖鱼类极易发生。预防鱼霉病的方法包括:•消毒:新引进的水源、设备和工具需要进行消毒,并且要注意对集体保持清洁卫生。 •定期更换水源:建议每个鱼塘每天更换10%的水,避免水质恶化。 •病鱼及时处置:病鱼必须隔离或者及时移走。 3.鱼类鳃丝蚓病 鳃丝蚓病是鱼类病原体感染鱼体后,在鱼鳃内滋生并产生 丝状体,形成蚓皮等鳃丝状物的疾病。预防鳃丝蚓病的方法:•加强消毒:引进水源和饲料都要进行消毒处理,定期清洗水产设施。

•加强疫苗接种:周密准备疫苗,在病灶出现前开始疫苗接种。 •加强水源质检:在引进水源时要对水源进行必要的检测,避免鱼类生长环境被异物污染。 二、虾类养殖 1.白斑病 虾的白斑病是由一种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囊泡状病斑堆积能引起半死不活的反应,病情严重的话可以导致虾类死亡。预防白斑病的方法包括: •控制弱虾:弱虾是病菌容易侵入的地方,所以在虾苗引进前应该先将虾池清理干净。 •保护虾苗:虾苗要放在清洁安全的水源中养殖,同时要保证虾池的良好建设条件。加强虾类的饮食护理。 •分离病虾:发现感染,要及时将病虾分离出来,避免疾病的扩散。 2.高膜病 高膜病是虾类病原体感染后,在虾的体表上产生红色粘液体且非常黏稠的一种病症。预防高膜病的方法包括: •提高环境卫生:要经常清理虾池内的异物,清除虾池底部淤泥和死物,定期清洗虾池设备和饲料盆以【避免杂物混入。 •对水质进行必要的调节:控制虾池水温、酸碱度、盐度、溶氧浓度以及其他因素,保持虾类养成环境健康与平衡。 •保证虾类营养:对虾进行预防免疫,保持虾类营养健康,同时调整好虾苗的摆放位置和密度。

20种常见鱼病防治(水产养殖)

介绍二十种常见鱼病 一、车轮虫、斜管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卵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而引起的鳃病。这些 原虫对幼鱼和成鱼都可感染,在鱼种阶段最普遍,严峻时成“跑马病”。虫体常成群地聚拢在鳃丝边缘或鳃丝缝隙里,使鳃丝腐烂,严峻影响 鱼的呼吸机能,使鱼死亡。 〔二〕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池水用 0.5 克硫酸铜和 0.2 克硫酸亚铁全池泼洒,可杀死鳃上车轮虫。 2.最好其次天用二氧化氯、二溴海英、聚维酮碘等兑水全池 泼洒,以防继发感染烂鳃病,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二、小瓜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多子小瓜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成虫为球形,全身纤毛均匀,胞口圆形,大核香肠形或马蹄形。病鱼的体表有很多被小瓜虫侵袭而形成的白色小脓泡,故又称白点病。寄生处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特别,呼吸困难而死亡。对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欣赏鱼危害最为严峻。 〔二〕防治方法 1.放养时用亚甲基兰 10ppm 浸泡 10—30 分钟。 2.用敌百虫辛硫磷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三、指环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指环虫寄生在鱼鳃上引起的鳃病。病鱼大量感染指环虫时,鳃丝黏液增多,鳃丝全部或局部苍白,阻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鳃部显著肿胀,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二〕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体用高锰酸钾 20 克洗浴 10—30 分钟。

2.用 90%晶体敌百虫 0.2~0.5ppm 全池遍洒,对杀灭指环虫也有很好效果。 3.最好是用指环净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杀虫后第三天用二氧化氯、二溴海英、聚维酮碘等兑水全池泼洒,以防继发感染烂鳃病。 四、中华鳋病 〔一〕病原病症 由大中华鳋和鲢中华鳋寄生而引起的鳃病。大中华鳋寄生在草鱼鳃上,鲢中华鳋寄生在鲢鱼鳃上。雌虫用大钩钩住鱼的鳃丝,像挂着很多小蛆〔因此又称鳃蛆病〕,它破坏鳃组织,并分泌一种酶,刺激鳃组织增生,使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变形,严峻时,整个鳃丝肿大发白,甚至溃烂。 〔二〕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 5 克、硫酸亚铁 2 克,浸洗鱼种 20~30 分钟,杀灭鱼体上的中华鳋幼虫。 2.用氯氰菊脂溶液、精博混杀灵、虫菌强杀、敌百虫辛硫磷粉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五、锚头鳋病 〔一〕病原病症 由多种锚头鳋寄生而引起的鱼病。常见的有寄生在鲢、鳙鱼体表的多态锚头鳋,寄生在草鱼鳞片下的鲩锚头鳋,寄生在鲤、鲫、金鱼、乌鳢等鱼体的鲤锚头鳋。锚头鳋体大、瘦长,呈圆筒形,肉眼可见。锚头鳋把头钻人鱼体吸取养分,使鱼消瘦。被钻人部位鳞片裂开,皮肤肌肉组织发炎红肿,如遇低温往往有水霉菌侵入丛生。1 条 6~9 厘米长的鱼种,如有 3~5 条锚头鳋寄生,就能引起死亡。 〔二〕防治方法 用氯氰菊脂溶液、精博混杀灵、虫菌强杀、敌百虫辛硫磷粉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六、鱼鲺病 〔一〕病原病症 由多种鱼鲺寄生而引起的鱼病。常见的有日本鲺、大鲺和中华鲺等。虫体椭圆形,透亮,肉眼可见。鱼鲺寄生到鱼体后,用口刺刺破鱼的表皮,并用大颚撕破表皮,吸食鱼的血液,造成很多伤口,使组织溃烂,病鱼呈现极度担忧。能造成病鱼死亡。 〔二〕防治方法

锦鲤常见鱼病鉴别与防治

锦鲤常见鱼病鉴别与防治 【常见问题】锦鲤常见鱼病鉴别与防治 【本人总结】 图:锦鲤养殖 ●锦鲤常见鱼病鉴别 1.真菌性疾病:肤霉病(水霉病、白毛病):锦鲤患肤霉病的原因,主要是捕捉、搬运时操作不小心,擦伤皮肤,或因寄生虫破坏鳃和体表,或因水温过低冻伤皮肤,以致水霉的孢子侵入伤口而感染。当水温适宜时(15~25度左右),3~5天就长成密集的菌丝体,感染数量很多时会导致病鱼的死亡。水霉全年都存在,秋末早春是流行季节。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当孵化水温低时,在鱼卵上极易发生水霉病。 2.细菌性疾病:皮肤发炎充血病:患病的多为个体大的当年鱼和一龄以上的锦鲤,春末到初秋是流行季节,可引起鱼类大量死亡。水温20~30度时最易流行,20度以下时,仍会出现少数病鱼,并不断死亡,这个温度范围也是鱼类生长的旺季,因此危害很大。当温度降

至10度左右时此鱼病不再发生,可利用这个规律对病鱼进行温控治疗。 症状:皮肤发炎充血,以眼眶四周、鳃盖、腹部、尾柄等处较常见,有时鳍条基部也有充血现象,严重时鳍条破裂。病鱼鳞片通常完整,没有脱落。病鱼浮在水表或沉在水底,游动缓慢,反应迟钝,食欲较差。 3.黏细菌性烂鳃病:锦鲤患病较少,只在水温20度以上即春末至秋季才会发病。鱼无任何外观异状而大量死亡。 症状:病鱼鳃丝腐烂,带有一些污泥。有时鳃丝尖端组织腐烂,造成边缘残缺不全;有时在鳃的某一处或多处腐烂,而不在边缘。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甚至被腐蚀成一个略成圆形的透明区,俗称“开天窗”。由于鳃丝组织被破坏,病鱼呼吸困难,常呈浮头状,由此引起大量死亡。 4.竖鳞病(松鳞、立鳞):主要危害个体较大的锦鲤,每年秋末至来年春季水温较低时是流行季节。 症状:病鱼体表粗糙,鳞片竖立,外观呈松球状,严重时眼球突出、呼吸急促、背部翻转过来,以至死亡。鳞囊水肿,其内部积存着

金鱼常见疾病及其主要防治方法

【看图识鱼病】 一、白点病(小瓜虫病) 概述: 白点病是金鱼最常见的疾病。 每年3-6月,11-2月为流行盛期。由原生动物所引起,病原体名为白点虫,它会深入皮肤的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白色的小点状胞囊。白点虫吸取鱼体组织的营养而长大并增加数目,后来破囊而出,游到水中,再返回鱼体上侵袭皮肤,形成更多的小白点。 病状: 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有白点状的囊泡,严重时全身皮肤和鳍条满布着白点和盖着白色的粘液。病鱼瘦弱,鳍条破裂,多数漂浮水面不游动或缓慢游动。鳃组织被破坏,因此病鱼经常呈浮头状。在患病初期,病鱼会用身体磨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的病原体,若不立刻治疗,病鱼身体会迅速受严重破坏而死亡。 防治办法: 1、用硝酸亚汞2ppm浓度浸洗。 水温15℃以下时,浸洗2.5小时;15℃以上时,浸洗1~2小时。浸洗后在清水中饲养1~2小时,使死掉的虫体和粘液脱掉。用硝酸亚汞溶液全池遍洒。水温在10℃以下时,用0.2ppm浓度;水温在10~15℃时,用0.15ppm的浓度;水温在15℃以上时,用0.1ppm浓度。 2、用孔雀石绿0.3ppm~0.4ppm浓度的水溶液浸洗鱼体。

水温在20℃左右时,浸洗2小时。浸洗后在清水中饲养1小时,洗去药液、死亡虫体和粘液。在6天后必须用同样浓度再浸洗1次。 3、用福尔马林(甲醛)200ppm~250ppm浓度和孔雀石绿1ppm~2ppm合剂浸洗鱼体1小时。 浸洗后在清水中饲养1小时,在6天后必须用同样浓度再浸洗1次。 4、用加热棒将水温加热至30度,保持一周。 4、加强饲养管理。每天投喂活水蚤、水蚯蚓等,增强鱼体对小瓜虫病的免疫力。 已发病的水缸、水泥池先要刷洗干净,然后用5%食盐水浸泡1~2天,以杀灭小瓜虫及其胞囊。并用清水冲洗后再养鱼。 经验之谈: 有些鱼病也有白点症状,按中金网焉老的经验,凡是能用毛刷刷掉的白点就是白点病。行家治白点,多用加温疗法,不伤鱼,也不破坏水族箱生态。另外,硝酸亚汞是治疗白点的特效药,把握好剂量,一次就可以全部灭杀,见效快,不需要重复用药,缺点是毒性大。鱼店一般都有成品药卖,剂量较好掌握。

鱼病

1.鱼水肿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此病是由病毒和细菌双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诊断为鲤春病毒。细菌主是点状产气单胞菌。病毒是原发性病原,细菌是继发性病原,不利的环境因素是催化剂。 上为健康鲤鱼,中为急性型病鲤(示全身红肿、竖鳞),下为慢性型病鲤(示溃疡痊愈后形成的疤痕) 【病症】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鱼皮肤和内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发炎,皮肤红肿,身体的两侧和腹部由于充血发炎,出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浮肿红斑;鳍的基部发炎,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肛门红肿外突,全身竖鳞,鳃苍白,全身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有侧游现象,有时静卧水底,呼吸困难,不食不动,最后尾鳍僵化,失去游动能力,不久死亡。急性型的病鱼一般2~14天即可死亡。 (2)慢性型:开始皮肤表层局部发炎出血,表皮糜烂,脱鳞,而后形成溃疡,肌肉坏死,邻近组织发炎,呈现红肿,有时局部竖鳞,鳍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发病过程长,可拖至45~6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肿,腹腔积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现竖鳞。 【流行情况】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水肿病的发生,主要在危害2~3龄鲤鱼,在鲤鱼产卵孵化季节,最为流行。病鱼池的鲤鱼因该病死亡率可达45%,最高达85%,成鱼饲养池的鲤鱼,死亡率也可达50%以上。 【防治方法】 (1)严防鱼体受伤,受伤鱼不能用作亲鱼,更不要将受伤鱼和健康鱼一起混养。

(2)产卵池要挖除污泥,并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 (3)每立方米水体用氯霉素50克,浸洗病鱼24小时。 (4)对患病鲤鱼,每尾体重150~400克个体,注射土霉素3毫克。 (5)每千克饵料中加土霉素1.8克做成颗粒饵料,每50千克鱼每天投喂颗粒饵料1.5千克,连喂8天。 (6)用1/20000的高锰酸钾涂擦患处,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细菌感染。 2.罗非鱼链球菌病-肠道水肿,发生套肠 【症状】 罗非鱼养殖过程中的链球菌病很容易在水温范围是25~28℃爆发。发病的罗非鱼体色发黑,鱼体运动失衡,眼球外突,角膜浊白,肛门红肿等。 【防治技术】 2009年广东、海南、广西三省普遍暴发严重的罗非鱼链球菌病,尤其是高要、茂名、高州、化州等地,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网箱和池塘养殖的罗非鱼均有此病的发生,主要危害亲鱼和100克以上的幼鱼和成鱼;流行高发期为5~9月份;流行水温为25~37℃,在水温32℃以上易发;传染性强,发病率达20%~30%,发病鱼的死亡率可达80%以上。 患病的罗非鱼一般在池塘边离群独游、身体弯曲打转,或者在水面上慢游,反应迟钝,体色发黑。病鱼眼球突出或混浊发白,同时伴随着眼部出血,鱼体下颊部出现鳞片脱落、出血、肌肉坏死等现象,其他部位如腹鳍、胸鳍、尾鳍的基部有出血并伴有肌肉坏死现象;肝脏、胆囊、脾脏肿大,严重时糜烂;肠道发炎,肠胃较空,内有积水或黄色粘液;部分患病鱼内脏如肠道、肝、脾、肾有出血现象。 【预防措施】 1、使用多年的老塘必须要翻推塘底,使有害物质得到充分氧化。 2、鱼塘进水前使用生石灰全塘泼洒,进行塘底消毒,50公斤/亩。

生产常见鱼病汇总

草鱼出血病传染性胰脏坏死(IPN)(鲤)痘疮病淋巴囊肿病 病原呼肠孤病毒或称草鱼出血病病毒 (GCHV)为20面的球形颗粒、核 心为RNA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 (IPNV),双链RNA,20 面体,无囊膜 鲤疱疹病毒CPV,为 20面球形颗粒,有囊 膜的DNA病毒。 淋巴囊肿病毒, 属虹彩病毒,20面 体、核心为DNA 病理变化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 壁通透性增高,引起广泛出血及形 成微血栓。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导 致各脏器组织变性坏死。 IPNV存在于胰腺泡细胞, 肝细胞;导致胰腺坏死, 胰腺周围的的脂肪组织也 发生坏死,骨骼肌发生玻 璃样变性;后期肾脏、肝 脏、消化道相继发生变性 坏死。 增生细胞质可见大量 病毒颗粒,石蜡样增生 物为上皮细胞和结缔 组织堆积形成,细胞层 次混乱,组织结构不 清。增生物不侵入真 皮,也不转移。 水疱状囊肿是鱼 的真皮结缔组织 中的成纤维细胞 被病毒感染后肥 大而成并在胞 浆内可见大量包 涵体和病毒颗粒 症状全身性出血,各组织器官有不同程 度的充血、出血:皮下肌肉(点状、 斑块状甚至全身)、口腔、头部、 眼眶、鳍基、下颌、鳃盖、肠、内 脏器官。肠内无食物,颜色鲜红。 鱼体色变暗黑(尤其头部);离群 独游、不吃东西;有时出现:尾鳍 镶白边,眼球突出,白鳃、腹水、 分肠炎型(肠道出血充血为主,大 小鱼均患),红鳍红鳃盖型(较大 鱼体患),红肌肉型(较小草鱼鱼 种患)。 狂游,快速死亡(急性), 体色变黑、眼球突出、鳍 基腹部发红充血、拖便、 游动异常、肠内无食物, 幽门垂出血,其它各脏器 均苍白。 石蜡状增生物,体表出 现上皮细胞肿胀增生, 隆起,大小不一,蜡质 状。 病鱼头、皮肤、 鳍、尾部有单个 或成群的珠状肿 物,使皮肤呈砂 纸状,颜色为白 色、淡灰色、或 桃红色,成熟的 肿物有轻微出 血; 诊断方法皮下肌肉有点状出血;常伴有其他 部位及脏器的出血充血;血片检查 可见红血球、血细胞数远低于正常 多发于鲑鳟鱼类苗种;死 前鱼游动异常;胰脏坏死; 肛门拖便带;消化道无食 物,充满黏液(福尔马林 不能固定) 体表出现上皮细胞肿 胀增生,隆起,大小不 一,蜡质状; 镜检可见肿物为 一个细胞肿胀形 成 流行情况春秋两季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的草鱼、青鱼2寸以上的当年鱼种, 以“两湖”“两广”为严重,2足龄以 上草鱼也可发生。死亡率:一般为 30~50%,个别地区60~80%; 主要危害高密度养殖鲑鳟 鱼类3个月内稚鱼及真鲷 稚鱼。可水平传播和经鱼 卵做垂直传播,鱼卵表面 消毒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止 垂直传播,IPNV宿主范围 广,多种养殖海水鱼。 世界性流行;接触感 染;一般15℃以下感染 (冬季及早春) 是人类最早发现 的鱼类病毒,全 世界均有发现, 主要危害海水鱼 类;一般不致死, 但会影响商品价 值;水温20~30℃ 时感染 防治方法预防:彻底清塘消毒;鱼种用伏碘 药浴;合理密养,控制水质;人工 免疫等。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有 些中药可以有一些作用(板蓝根、 黄芩、大黄、黄柏、苦木) 严格检疫,发病鱼销毁; 彻底清塘消毒;卵用伏碘 药浴(只对卵外的病毒有 作用);发病早期用PVP-I、 大黄投喂;用PHA---植物 血球凝集素投喂;目前尚 无有效治疗方法 严格检疫;升高水温; 降低饲养密度;免疫处 理;病鱼放入清水或流 水中饲养会自然脱落; 用左旋体氯霉素治疗 彻底清塘、消毒; 严格检疫;防止 并发细菌病;

草鱼常见疾病及防治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 一、出血症 由出血病病毒GCRV引起的鱼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主要症状为病鱼肌肉、肠道、鳍及鳃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 流行特点 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流行季节在6~9月,8月为流行高峰;一般发病水温在20~33℃,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潜伏期一般为3~10天;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草鱼、青鱼及麦穗鱼等; .症状及病理变化 根据病鱼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及病变,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以肌肉出血为主,与此同时鳃瓣因严重失血,呈“白鳃”,而外表无明显的病变; (2)2“红鳍红鳃盖”型: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以及鳍条基部明显充血和出血; (3)“肠炎”型:以肠道充血、出血为主,肠道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 这三种类型在临床上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相互混杂出现; 出血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的区别:草鱼出血病的肠炎型: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粘液较少;细菌性肠炎: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粘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渗出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患病草鱼鳃盖、胸鳍出血患病草鱼肠道明显出血 患病草鱼臀鳍、尾鳍出血患病草鱼肌肉严重出血 防治方法 预防:腹腔注射草鱼出血病灭火疫苗,或定期泼洒出血腐皮灵25ml/亩·米 治疗:1内服:鱼血停拌饲料投喂 2泼洒:出血腐皮灵50ml/亩·米或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或参福康5g亩·米 二、肠炎 1.肠炎病又名烂肠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细菌性疾病;能危害各种观赏鱼类及常规养殖鱼类,也是对鱼类危害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此病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电19 2.流行特点:此病在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在水温25—30℃,发病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3.症状:病鱼食欲降低,行动缓慢,常离群独游,鱼体发黑或体色减退,腹部膨大,肛门外突红肿,挤压腹壁有黄红色腹水流出;拨开肠管,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粘液较多;发病后期,全肠

池塘养殖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池塘养殖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在农村从事水产养殖行业的农户朋友也不少,其主要是以池塘为主,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是很难避免不发生的,接下来咱们一起主要学习了解下池塘有哪些常见鱼病?以及如何防治这些鱼病? 一、出血病 主要症状是体内外器官组织充血、出血。发病季节长,流行广,对鱼危害严重。每年在成鱼养殖阶段的4—6月,鱼种养殖阶段的8—10月,即水温25—30度时为此病流行盛期,来势凶猛,死亡率高,在日常养殖管理中,经常对投料台和池塘进行消毒,也可以取得效好的防治效果。 二、白头白嘴病 白头白嘴病是由粘球菌引起的,病鱼额部和嘴周围色素减退,呈现白头白嘴状,病灶部位溃烂。此病以对鱼种危害最大,流行季节在每年的5月下旬到7月上旬,造成大批鱼种死亡。其预防主法是彻底清塘消毒,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发现病情时,每亩20公斤生石灰全池泼洒或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两天。 三、打印病 又称腐皮病,由点状产气单胞菌引起。病灶一般呈园形,位于肛门两侧或尾部,肌肉腐烂充血,似印状,鲢鳙鱼发病率高。预防方法是保持池水清洁,饵料充足,鱼体健康。治疗方法是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

四、赤皮病 又称出血性腐败病,由萤光极毛杆菌引起,是青、草鱼成鱼阶段的主要疾病之一。病鱼鳞片脱落,皮肤、肌肉发炎充血成红色,造成大量死亡。此病无大的季节性,但春末夏初常见。赤皮病的治疗方法要内外结合,外用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内服磺胺类药物,每50公斤鱼每天用药5克制成药饵,连续投喂六天。 五、肠炎病 肠炎病由点状产气单胞菌引起。病鱼肛门外突红肿,肠壁充血,肠内无食。此病流行广,发病季节为5—9月,主要危害成鱼。治疗方法可用磺胺类药物制成药饵,每50公斤鱼用药5克,连续投喂六天,还可用中草药治疗,每50公斤鱼用菖蒲3公斤,切碎捣汁,加食盐半斤,制成药饵,连续投喂三天。 六、水霉病 鱼体受伤,水霉侵入伤口,深入肌肉,向外生长成毛状菌丝。此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早春晚冬为流行季节。治疗方法为,每亩用菖蒲8公斤,捣烂取汁,加食盐2公斤全池泼洒。 很多鱼病都是因为季节变化和管理不当产生,因此水产养殖户朋友们需要及时根据池塘水温以及天气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罗非鱼七种常见疾病的症状、病因和防治,养水护水是关键

罗非鱼七种常见疾病的症状、病因和防治,养水护水 是关键 一、水霉病 1、症状 体表健康无损伤的罗非鱼是不感染水霉病。但在装卸、运输过程中不慎造成鱼体受伤,或由于低温造成冻伤,或因寄生虫、细菌等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时,水霉孢子就会乘机侵入罗非鱼体,在受伤或病灶处迅速蔓延、繁殖,长出许多绵毛状的水霉菌丝。由于霉菌能分泌一种酵素分解鱼的组织,鱼体受到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开始焦躁不安,运动不正常,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鱼病:水霉病突袭,养鱼户应如何防治? 2、病因 由水霉感染引起。本病主要发生在20℃以下的低水温季节,刚移入越冬池这段时间最易暴发水霉病。 3、防治 ①鱼种迁入越冬池前对池水用生石灰10~20Kg/亩消毒; ②鱼种用3%食盐水浸洗3~5分钟; ③鱼种在围捕、搬运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受伤; ④罗非鱼进入越冬池后用纯二氧化氯0.3~0.5克/?全池泼洒,预防细菌感染。

水霉病 二、车轮虫病 1、症状 感染车轮虫的病鱼,体色发黑,摄食不良,体质瘦弱,游动缓慢。有时可见体表发白或淤血。鳃上粘液分泌多,有局部变白的现象。鳃上皮组织增生,鳃丝肿胀或遭受破坏等,大量寄生会严重影响鳃的呼吸作用,使鱼窒息死亡。 2、病因 车轮虫寄生于罗非鱼表皮、鳍和鳃等与水接触的组织表面,但是主要寄生部位是鳃。 3、防治 定期使用杀虫药进行杀虫,常见的就是敌百虫溶水全池泼洒。使用量相信所有养殖罗非鱼的养殖户都有一个自己的量,这是最常见的的罗非鱼养殖使用药品,所以用量就再不过多赘述,只能说,合理范围内,多点少点,问题不大,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量吧。如果已发病,可以用水体终浓度为0.7mg/L的硫酸酮或0.5mg/L的硫酸铜与 0.2mg/L的硫酸亚铁合剂,全池遍洒,病情严重的池塘,可连用2-3次。 三、假单胞菌病 1、症状 外观症状表现为眼球突出或浑浊发白,腹部膨胀。解剖观察,腹腔有腹水贮积。在鳔、肾、脾有白色结节状病灶,鳔腔内有土黄色脓

锦鲤常见鱼病及防治

锦鲤常见鱼病及防治 锚头鳋雌虫头部钻入宿主肌肉中,造成组织的损伤、发炎、形成溃疡。病鱼焦躁不安,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6-10厘米的鱼种可发生鱼体畸形弯曲,失去平衡。露在鱼体外面的虫体上常有累枝虫等原生动物、藻类和霉菌附生,当严重感染时,使鱼体上好似披着蓑衣样,从而增加了鱼体的负担,影响病鱼的活动能力。鱼口腔内有大量虫体寄生时,使病鱼口腔不能关闭,无法摄食而死。鲢、鳙等鳞片较小的鱼,由于锚头鳋的寄生引起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因而皮肤上形成石榴子样的红斑。锚头鳋寄生于草、鲤等鳞片较大的鱼时,则使寄生部位的鳞片被"蛀"成缺口,鳞片色泽较淡,寄生处亦出现充血的红斑,但一般肿胀不明显。鱼放养前进行检查,发现有锚头鳋寄生时,先清除,后用高锰酸钾浸洗后再放养。 治疗方法:肉眼可辨出,可用镊子来清除,然后局部用红药水涂抹伤口! 鱼虱是一种寄生性的甲壳类动物,大部分时间寄生在金鱼身体上,只有幼虫和成虫产卵期才到水中流动。鱼虱腹面处有两个吸盘,用来吸附在金鱼身体上。口部呈针状,用来刺进鱼体,吸取血液,使患处出血变红,因而易受细菌感染。除非金鱼受大量的鱼虱侵袭,否则不易因此病而死亡。有机磷的杀虫齐是鱼虱的特效药,但对金鱼也有害处,最好的方法是用尖钳子把鱼虱逐一除去,或用Sera鱼池治生虫剂、美利坚治生虫剂、美利坚去吸虫特效锭、女王鲸治寄生虫剂、AZ00治外寄生虫剂治疗。鱼放养前进行检查。

细菌性烂尾、烂鳍症:由细菌引起的烂尾、烂鳍症传染性极高,从鳍条开始,继而身体腐烂至死。这种烂鳍症有两种病征,第一种由鳍边开始腐烂,再向内伸展,第二种由鳍中央部分开始,向四面八方蔓延。患处变白色,最后脱落。鱼运送或产卵后身体抵抗力会减弱,此时最易感染此疾病。病鱼一经发现,必须立即隔离,施以抗生素或叮啶黄等药剂来治疗病鱼。烂鳍症的病征出现较慢时,治疗法是更换部分缸水,清洗过滤器和添加少许食盐入缸内,并停止喂食数天。食盐疗法的作用是增加水的比重,改变水中的渗透压,透过渗透作用的变化来杀死细菌和其他的病原体。 水霉病又名白毛病。因操作不慎擦伤鱼体,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它们一端像根状,着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菌丝长达3厘米,呈灰白色,柔软似棉絮。患病初期,病鱼体表粘液增多,形成一层白翳。患病后期,菌丝深入体表皮肤,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可选用0.03克孔雀石绿或次甲基蓝,溶于10千克水中,病鱼浸洗3—5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后,放入水族箱中,多次用药才可痊愈。 穿孔:病鱼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病鱼的体表,以开始的红斑到随后的皮肤和肌肉坏死溃烂,形成溃疡和穿孔为特征。发生的部位可在胸部、腹部和尾部的两侧、头后背侧、鳍条基部等处,以躯体两侧最

常见鱼病治疗方法

常见鱼病治疗方法 1、白点病 病原体:小瓜虫,虫体椭圆,柔软可塑,形态多变。本病是由多子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和鳃部引起的,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较常见的寄生虫性鱼病。 病症和病变:当小瓜虫幼虫侵入鱼体皮肤和鳃部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的粘液,使鱼体组织增生形成一个个白色状脓胞,起初体表呈白翳状,似肤霉又不象肤霉,数日后,小瓜虫幼虫在鱼体表形成胞囊时,白点病症才明显。病鱼的体表、鳃部和鱼鳍上出现许多点状胞囊,体表粘液明显增多。肉眼观察时就是一层密麻麻的白点。小瓜虫那么藏在脓胞里逐渐发育为成虫。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此时病鱼虽仍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缸壁一角互相挤擦或身体磨擦硬物。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病症开始明显,鱼体感觉不适,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且常呈呆滞状浮在水面。病程一般5--10天,如果不及时治疗,白点病将迅速传播开来,使鱼群集体患病。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5—20℃最适于白点虫繁殖。 防治: 〔1〕根据小瓜虫不耐高温的特点,提高水温至28度,〔小瓜虫在水温25度以上不易繁殖,28度开始死亡〕,予以防治。数天后小瓜虫胞囊就会逐渐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恒定,病鱼根本功就会痊愈。如再辅以药物治疗,治愈率可达90%以上。 〔2〕在溶水量50千克的水族箱中放入黄豆粒大小的呋喃西林粉,稀释后泼洒于水中,药浴病鱼。 〔3〕将新砖放入尿液中浸泡24小时,取出晾干〔古时称尿砖〕,放入病鱼的缸中,数日后就能见效。 〔4〕选用0.2-0.3克硝酸亚汞,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15分钟,注意由于硝酸亚汞有剧毒和腐蚀性,药液应放在塑料盆中,不要用金属容器。 〔5〕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放入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5-30分钟,连续用药2-3次。 〔6〕红药水治疗。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不要加多,水色曾微红即可,宁少勿多!浸泡5-10分钟,每天1-2次。 〔7〕投入适量甲基蓝药水,每10加仑水4—8cc,无底砂配合过滤系统之容器,药量宜减为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8〕将患病的鱼放在百分之一的食盐水中,药浴3—5天,亦可治愈。 白点病成虫杀除难,但仔虫杀除容易,故维持水中有效药剂约7~20天左右,即可完全扑灭。 2、黑点病 病鱼头部可见长形的浅黄色孢囊,其孢囊成熟时,呈黑色,即摇尾幼虫与后囊幼虫,它们亦侵袭鱼体眼睛、肌肉、血管、鳃、内脏器官,假设于眼睛的水晶体部位发现不透明的斑块,那么有可能受到感染此病不具传染性,但是会伤害肌肉组织及使眼睛受到或失明,严重时可致死,目前并无药可愈,仅可用消毒过的针,或镊子将虫挑除 3肤霉病 又名水霉或白毛病,是常见的一种水霉菌病。常见的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但也有少数不分枝。菌丝一端像根状,着生于鱼的皮肤和皮肤组织内,其余大局部突出体表。菌丝长达3㎝,呈灰白色,柔软,像棉花絮纤维状。患肤霉病的原因,主要是鱼体受伤,鳞片脱落,或寄生虫破坏皮肤,导致病原菌侵入伤口。

水产养殖中常见鱼病及治疗

一、鱼类肝胆综合症 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我们称为鱼类肝胆综合症。 1.流行情况 肝胆综合症近年来已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特别是池塘养殖较为普遍的浙江和江苏,尤其是鱼苗、鱼种发病率高,危害的对象有鲤、鲫、团头鲂、青鱼、罗非鱼,也常见于鳖,其中以草鱼和鲫鱼最为突出。由于普遍误诊为其它以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为特征的鱼病,如用药不对症,死亡率可达50%~60%,甚至可达60%~90%。180—3712--8119 2.疾病特征 肝胆综合症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病鱼发病初期,肝脏略肿大,轻微贫血,色略淡;胆囊色较暗,略显绿色。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一倍以上,肝颜色逐渐变黄发白,或黄红白色相间呈斑块状,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有的使肝脏局部或大部分变成"绿肝";由于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机,因此该病重症者常同时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 3.诊断 本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肝胆肿大和变色。诊断时,应在检查鱼体表及鳃、眼等病变外,剖开鱼腹,认真检查肝胆病变情况,若肝、胆肿大和变色明显,即可初步确定为肝胆综合症。 4.防治 发病后除调节水质外还要采用药饵内服和外消相结合的办法及时治疗(1)池用碘王等药物泼洒

(2)停食后第三天投饵量减半投喂药饵一般为二个疗程第一个疗程为7天高能应激营养素+参福康+鱼肝宝拌饵第二个疗程7天鱼肝宝+应激解毒灵+五黄精华液拌饵 二、车轮虫病 是车轮虫和小轮虫两属中的许多种。 流行特点:车轮虫对不同年龄的各种饲养鱼类,均能感染,但危害最大的是鱼苗和夏花鱼种,可造成大批死亡。全国各养鱼地区均有此病流行,每年5月-8月为此病流行季节。 病状与诊断:病鱼黑瘦,不摄食,体表有一层白翳附着.若为放养10天后的鱼苗患此病,显现病鱼烦躁不安,成群沿池边狂游,俗称“跑马病”。此虫寄生鱼苗至夏花鱼种体表时,病鱼的头部和吻周围呈微白色,粘液分泌很多。若仅从病症的表现观察,与粘细菌引起的白头白嘴病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预防与治疗: 预防:(1)生石灰彻底清塘。 (2)用经发酵的有机粪肥施肥,培育鱼苗和鱼种,可减少和预防此病发生。(3)鱼苗、鱼种放养前,用8毫克/升的硫酸铜水溶液浸洗20分钟-30分钟;或用2%食盐水浸洗20分钟-30分钟,可杀灭车轮虫。 治疗:(1)全池泼洒车轮斜管杀100g/亩·米或车轮一次净150ml/亩·米或混杀

常见鱼病与防治含图谱

寄生虫引起的肠道病 病症由鲩变形虫引起的一种肠道病。虫体寄生在肠内,由于肠黏膜组织遭到破坏,充血发炎,出现乳黄色黏液,因此与细菌 性肠炎有些相似,但无细菌性肠炎其他病症,常与六鞭虫、 肠袋虫同时存在,或与细菌性肠炎病形成并发症。 防治方法(1)可采用生石灰清塘等措施,以杀灭落在水中的胞囊。 (2)加强饲养管理工作,防止有病原体的水流人或其他媒介物把病 原体带人池中。 病症由日本侧殖吸虫寄生在肠道中而引起的鱼病。发病鱼苗体色变黑,群集于鱼池下风处,停顿摄食,故又称"闭口病〞。发病6—7天的鱼苗, 鱼体透明,可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肠道中的吸虫。6—7厘米的鱼种发 病,除了鱼体消瘦外,并无明显病症,刮下肠道内含物和内壁,在低 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虫体。 防治方法(1)每100千克鱼每天用90%晶体敌百虫30—40克拌饲料投喂,连喂6天。 (2)鱼种阶段须加强投喂,随着负种的生长,病症可自然消失。 病症由隐藏棘衣虫寄生而引起的肠道病。棘衣虫是黄鳝、草鱼肠道中常见的寄生虫之一,肉眼可见,大量感染时可达数百条。病鱼腹部膨大,伴 随充血现象,慢性感染,外表不显病症,危害不大。 防治方法(1)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克,以杀灭中间宿主剑水鳋,以防夏花草鱼种的急性感染而致死。 (2)黄鳝肠道中的成虫,对黄鳝危害不大,一般不显病症,尚无治疗方 法。 病症由长棘吻虫寄生而引起的肠道病。病鱼少量感染除局部病灶部位有炎症外,一般不显病症。大量感染时,虫体聚集成簇,有的甚至穿透肠壁。 大量寄生能使肠道堵塞,使鱼丧失食欲,逐渐死亡。进一步确诊需刮 下肠液置于解剖镜下观察虫体并统计数量。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消灭水体中的虫卵和中间宿主,并严格隔离病鱼。 (2)病鱼池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3克全池遍洒,以杀灭中间宿 主。同时,每50千克鱼用90%晶体敌百虫15~20克拌饵喂鱼,每天 1次,连喂3~5天。

观赏鱼鱼病防治方法图解

观赏鱼鱼病防治方法图解

1、白点病 病原体:小瓜虫,虫体椭圆,柔软可塑,形态多变。本病是由多子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和鳃部引起的,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较常见的寄生虫性鱼病。 症状和病变:当小瓜虫幼虫侵入鱼体皮肤和鳃部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的粘液,使鱼体组织增生

形成一个个白色状脓胞,起初体表呈白翳状,似肤霉又不象肤霉,数日后,小瓜虫幼虫在鱼体表形成胞囊时,白点症状才明显。病鱼的体表、鳃部和鱼鳍上出现许多点状胞囊,体表粘液明显增多。肉眼观察时就是一层密麻麻的白点。小瓜虫则藏在脓胞里逐渐发育为成虫。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此时病鱼虽仍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缸壁一角互相挤擦或身体磨擦硬物。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症状开始明显,鱼体感觉不适,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且常呈呆滞状浮在水面。病程一般5--10天,如果不及时治疗,白点病将迅速传播开来,使鱼群集体患病。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5—20℃最适于白点虫繁殖。防治: (1)根据小瓜虫不耐高温的特点,提高水温至28度,(小瓜虫在水温25度以上不易繁殖,28度开始死亡),予以防治。数天后小瓜虫胞囊就会逐渐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恒定,病鱼基本功就会痊愈。如再辅以药物治疗,治愈率可达90%以上。

(2)在溶水量50千克的水族箱中放入黄豆粒大小的呋喃西林粉,稀释后泼洒于水中,药浴病鱼。(3)将新砖放入尿液中浸泡24小时,取出晾干(古时称尿砖),放入病鱼的缸中,数日后就能见效。 (4)选用0.2-0.3克硝酸亚汞,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15分钟,注意由于硝酸亚汞有剧毒和腐蚀性,药液应放在塑料盆中,不要用金属容器。 (5)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放入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5-30分钟,连续用药2-3次。 (6)红药水治疗。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不要加多,水色曾微红即可,宁少勿多!浸泡5-10分钟,每天1-2次。 (7)投入适量甲基蓝药水,每10加仑水4—8cc,无底砂配合过滤系统之容器,药量宜减为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8)将患病的鱼放在百分之一的食盐水中,药浴3—5天,亦可治愈。 白点病成虫杀除难,但仔虫杀除容易,故维持水中有效药剂约7~20天左右,即可完全扑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