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8种常见疾病症状及具体防治措施

黄颡鱼8种常见疾病症状及具体防治措施

顾红平;唐玉华

【期刊名称】《当代水产》

【年(卷),期】2016(000)006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顾红平;唐玉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211600;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

站 211600

【正文语种】中文

由于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和投饲量的增加,池塘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也随之增多,造成水质变化加快,加速了细菌、寄生虫的繁衍,导致疾病问题日益突出,一旦防治工作不到位,就将给养殖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广大养殖者一定要坚决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严格控制疾病的滋生和蔓延。现将相关技术方法介绍如下,以期望与黄颡鱼养殖者共同分析、探讨和提高。

1.1 主要症状

水霉菌早期寄生鱼体时肉眼看不出异常,当发展到肉眼能看到异状时,霉菌已侵袭鱼体伤口,并向外长出灰白色和白色的棉絮状菌丝。由于霉菌能分泌出蛋白质分解酶,鱼体受刺激后产生大量黏液,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鱼显得焦躁不安,主动与池边和池底其它固定物发生摩擦,鱼体负担加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因体质瘦弱、肌肉腐烂而导致死亡。

1.2 防治措施

一是鱼种入池前应用10mL/m3的高聚碘(主要成份:碘、特种表面活性剂、天

然中草药萃取物;规格:5%)溶液浸泡消毒10min左右,以切断病原传播途径。二是泼洒卫克(主要成份:52%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强效催化剂及表面活性剂等),预防1m水深用量为50~70g/667m2,每半月1次;治疗1m水深用量

为125g/667m2。

三是泼洒硫醚沙星(主要成份:硫醚沙星;规格:45%),1m水深用量为

100g/667m2。

四是泼洒水霉灵(主要成份:丙烯基二、三硫醚等),1m水深用量为

200mL/667m2,每日1次,连用2次。

2.1 主要症状

病鱼离群靠岸独游,食欲减退或不摄食,腹部肿胀有积水。发病早期,肠道内壁发红,局部充血发炎,黏液较多无食;发病后期,腹部膨大,肛门外突红肿,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血液溢出。

2.2 防治措施

一是拌料投喂大蒜素(主要成份:主要成份中三硫二丙烯的含量为60%),每

100㎏饲料用量为30~50g,每日2次,连喂3~5d。

二是拌料投喂肠炎灵(主要成份:黄芩30%、黄柏30%、大黄30%、大青10%),每100㎏饲料用量为100g,每天2次,连喂3~5d。

三是泼洒漂白粉(主要成份:次氯酸钙;有效氯含量30%),1m水深用量为700~800g/667m2。

四是泼洒碘王(主要成份:聚维酮碘;规格10%),1m水深用量为100~

130mL/667m2。

3.1 主要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行动缓慢,食欲减退,体形并无异常,但鳃部黏液较多,

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3.2 防治措施

一是拌料投喂氟尔康(主要成份: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每100㎏饲料用量

为50g,每日2次,连喂5~7d。

二是泼洒二氧化氯(主要成份:二氧化氯,稳定剂,活化剂),预防1m水深用量

为80~100g/667m2,每半月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100~150g/667m2。病情严重时,隔日再用1次。

三是泼洒聚维酮碘(主要成份:聚维酮碘,规格10%),预防1m水深用量为

300mL/667m2,每半月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400~500mL/667m2,隔日1次,连用2次。

四是泼洒硫醚沙星(主要成份:二丙烯基二、三硫醚;规格:20%),1m水深用量为100mL/667m2。病情严重时,隔日再用1次。

4.1 主要症状

病鱼离群独游,呆滞无力,惊而不动;体表粘液较多。鳃盖、口腔、鳍条严重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挤压腹部有大量血水从肛门溢出;解剖后发现腹腔内有大量积水,内脏变异,肌肉、肠道严重充血,肠内基本无食。

4.2 防治措施

一是泼洒二溴海因(主要成份:二溴海因;规格10%),1m水深用量为

150g/667m2,每日1次,连用2次。

二是泼洒菌毒双杀(主要成份:溴氯海因;规格:24%),预防1m水深用量为30~40g/667m2,每半月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4~60g/667m2,每日1次,连用2次。

三是泼洒鱼血康(主要成份:苯扎溴铵,溴化二甲基苄基烃铵;规格:5%),1m 水深用量为1,500~2,000mL/667m2,隔日1次,连用2次。

四是泼洒出血停(主要成份:苯扎溴铵、活性止血因子;规格:20%),预防1m 水深用量为25~30mL/667m2,每半月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30~

35mL/667m2。

5.1 主要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临床表现,仔细观察可见病鱼体色变淡,背部有轻微浮肿。发病中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头顶向上隆起形成脓包、头部皮肤溃烂,严重时头顶穿孔,裂开,甚至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长的空洞,露出脑组织。严重的还有鱼鳍发红等症状,死亡前失去平衡,呈现头朝上、尾朝下、悬垂于水面的特殊姿势,并伴有旋转性侧游、打转等症状。

5.2 防治措施

一是坚持用100~150㎏/667m2的生石灰清塘消毒,鱼种入池前用10mL/m3

的高聚碘(主要成份:碘、特种表面活性剂、天然中草药萃取物;规格:5%)溶

液浸泡消毒10min左右,以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二是拌料投喂氟苯尼考(主要成份:水溶氟苯尼考;规格:50%),每100㎏饲

料用量为25~30g,每日2次,连用5~7d。

三是泼洒金碘(主要成份:季铵盐络合碘;规格:40%),预防1m水深用量为120mL/667m2,每10d用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150~200mL/667m2,

隔日1次,连用2次。

四是使用红点暴头灵(主要成份:磺胺甲唑、甲氧苄啶、阿奇霉素、增效剂等;规格:磺胺甲唑8.33%、甲氧苄啶1.67%),内服每100㎏饲料用量为200g,每

日2次,连用3~5d;外用1m水深用量为200g/667m2。

6.1 主要症状

车轮虫主要寄生于鱼的皮肤、鳃丝及鳍条等部位。少量寄生时,鱼的活动及摄食情况基本正常;大量寄生后造成鱼体皮肤黏液增加加并呈现小的出血点,鳃丝充血,

呼吸困难,食欲下降,体质消瘦。随着病情加重,显得焦躁不安,有的沿池边或池底磨擦,有的则沿池边狂游,呈“跑马”症状。

6.2 防治措施

一是洒泼水虫清(主要成份:大黄、生物碱等),预防1m水深用量为100~

150g/667m2,每月1次,主要预防期在3~9月份;治疗1m水深用量为200~250g/667m2。

二是泼洒阿维菌素(主要成份:阿维菌素),1m水深用量为130~200g/667m2。三是泼洒车轮灭(主要成份:代森钠;含量:48%),1m水深用量为

250mL/667m2;次日再用1次特效杀菌红(主要成份:二硫氰基甲烷;规格:2.4%),1m水深用量为100~125mL/667m2,以防止车轮虫重复感染。

四是泼洒新杀车灵(主要成份:有机螯合物溶液),1m水深用量为200~

250mL/667m2。病情严重时,隔日再用1次。

7.1 主要症状

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体表和鳃上,皮肤和鳃丝遭到大量侵袭刺激后,分泌产生大量黏液,使鱼体表和鳃组织受到破坏,造成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体质瘦弱。病鱼呈腹部朝上的“浮头”状缓慢游动,不久即死亡。

7.2 防治措施

一是泼洒混杀安(主要成份:阿维菌素、植物杀虫剂、增效剂),预防1m水深

用量为30mL/667m2,每月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50mL/667m2,病情严

重时,5~7d后再用1次。

二是泼洒虫菌杀手(主要成份:阿维菌素透皮剂;规格:阿维菌素1%),1m水深用量为15~20mL/667m2。苗种池塘慎用,严禁超量使用。

三是泼洒车轮斜管灭(主在成份:苯扎溴铵、苦参碱;规格:5%),1m水深用

量为60~80mL/667m2。

四是泼洒车轮斜管净(主在成份:阿维菌素、植物提取物、增效剂),1m水深用量为25~30mL/667m2。

8.1 主要症状

病鱼的鳃、皮肤、鳍条上,肉眼可见白色斑点状胞囊,严重时体表覆盖一层白色粘幕。寄生处的组织发炎、出血、甚至坏死(鳃呈暗红色,局部鳍条烂裂)。病鱼食欲下降,体质消瘦,反应迟钝,漂浮于水面,最终因运动失调、呼吸困难而死。

8.2 防治措施

一是泼洒金典(主要成份:季铵盐络合碘;规格:40%),预防1m水深用量120mL/667m2,每10d用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130~200mL/667m2,隔日1次,连用2~3次。

二是泼洒百菌虫克(主要成份:生物抑虫素、甲苯咪唑、苦参、曼尼期碱精素、增效剂、渗透剂、扩散剂等),1m水深用量为50g/667m2。

三是泼洒混杀百虫清(主要成份:阿维菌素、生物杀虫增效剂、强力渗透剂等;规格:2%),1m水深用量为50~60g/667m2。

四是泼洒瓜虫灵(主要成份:苦参提取物、生物杀虫剂),1m水深用量为50~80mL/667m2,每日1次,连用2次。

综上所述,对待黄颡鱼的疾病诊断方法与常规鱼类基本相同,但由于其为无鳞鱼,对药物比其它有鳞鱼更为敏感,因此,选用药品时一定要小心谨慎。黄颡鱼一旦发病,应优先选用高效低毒、生态环保、价格低廉的药品,结合自身的养殖实际,科学计算用药量并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确保养殖安全和质量安全。

常见鱼病及防治(含图谱)

寄生虫引起的肠道病 病症由鲩变形虫引起的一种肠道病。虫体寄生在肠内,由于肠黏膜组织遭到破坏,充血发炎,出现乳黄色黏液,因此 与细菌性肠炎有些相似,但无细菌性肠炎其他症状,常与 六鞭虫、肠袋虫同时存在,或与细菌性肠炎病形成并发症。防治方法(1)可采用生石灰清塘等措施,以杀灭落在水中的胞囊。 (2)加强饲养管理工作,防止有病原体的水流人或 其他媒介物把病原体带人池 中。

病症由日本侧殖吸虫寄生在肠道中而引起的鱼病。发病鱼苗体色变黑,群集于鱼池下风处,停止摄食,故又称“闭口病”。发病6—7 天的鱼苗,鱼体透明,可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肠道中的吸虫。6—7 厘米的鱼种发病,除了鱼体消瘦外,并无明显症状,刮下肠道内含物 和内壁,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虫体。 防治方法(1)每100千克鱼每天用90%晶体敌百虫30—40克拌饲料投喂,连喂6天。 (2)鱼种阶段须加强投喂,随着负种的生长,症状可自然 消 失。 病症由隐藏棘衣虫寄生而引起的肠道病。棘衣虫是黄鳝、草鱼肠道中常见的寄生虫之一,肉眼可见,大量感染时可达数百条。病鱼腹部膨 大,伴随充血现象,慢性感染,外表不显症状,危害不大。 防治方法(1)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克,以杀灭中间宿主剑水鳋,以防夏花草鱼种的急性感染而致死。 (2)黄鳝肠道中的成虫,对黄鳝危害不大,一般不显病症,尚 无治疗方 法。

病症由长棘吻虫寄生而引起的肠道病。病鱼少量感染除局部病灶部位有炎症外,一般不显病症。大量感染时,虫体聚集成簇,有的甚至穿 透肠壁。大量寄生能使肠道堵塞,使鱼丧失食欲,逐渐死亡。进一步 确诊需刮下肠液置于解剖镜下观察虫体并统计数量。 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消灭水体中的虫卵和中间宿主,并严格隔离病鱼。 (2)病鱼池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3克全池遍 洒,以杀灭中间宿主。同时,每50千克鱼用90%晶体敌百虫15~20 克拌饵喂鱼,每天1次,连喂3~5天。 病症由鲤蠢绦虫寄生而引起的鲤、鲫鱼肠道病。严重的病鱼,肠道被虫体堵塞,并引起肠道发炎和贫血,刮开鱼腹,取出肠管,并小心剪 开,即可见到充塞在肠中的鲤蠢绦虫。 防治方法(1)彻底搞好清塘消毒工作。

黄颡鱼“暴头病”完全防治方案范文

黄颡鱼“暴头病”完全防治方案背景介绍 黄颡鱼是常见的淡水鱼类,品质极佳,香味浓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黄颡鱼的疾病也越来越多,其中最常见的疾病就是“暴头病”。 “暴头病”是一种病害,主要表现为黄颡鱼头部的颈部肌肉萎缩并消失,头颅骨面部上提,眼球凸出,眼珠无法自主转动,口唇肿胀,鱼体弱,行动缓慢,常导致鱼体变形和死亡。该病害不仅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黄颡鱼的养殖业也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病因分析 “暴头病”是由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黄肚滴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这种病原体常附着于水草、泥土、饵料和鱼体表面等处,进入鱼体后通过真肌细胞进入鱼体内部,繁殖生长并侵害黄颡鱼头颅骨面部的骨骼组织和血管,导致头颅肌肉萎缩和骨骼畸形。 防治方案 预防措施 相比治疗和救援,预防“暴头病”更为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可在养殖过程中减少疾病的风险: •选择适宜的饲料和水质:良好的饲料和水质对于黄颡鱼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选用适宜的饲料和水源,可提高鱼体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注重消毒和清洁:黄颡鱼水域的消毒和清洁必须十分重视。不同品种的鱼对各种细菌和病原体有不同的抵抗 力。对于弱势鱼种,应该密切注视和控制水质条件。 •加强人员管理:对于养殖现场人员,应该对他们进行定期的体检和医疗处理。确保人员的身体健康,才能保 证黄颡鱼的健康。 •牢固防范鱼类侵染:一些有害的鱼虫对黄颡鱼的健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寄生虫和其他一些寄生生物(如寄 生虫等)。因此,孵化和种植阶段必须加强监测和检测, 特别是检查供应饲料和种苗的来源,防止原因来源不清洁。 治疗措施 如果您发现黄颡鱼患上了“暴头病”,请及时采取有效的 治疗措施,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 •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的发展。 相比于单独使用一种药物,联合用药可以更好地控制黄颡 鱼的感染情况。 •加强饲料管理:与普通的饲养方式不同,治疗“暴头病”需要在饲养过程中加强饲料的管理,以保证黄颡鱼 的营养需求,并加强其抵抗力。 救援措施 当发现黄颡鱼患上“暴头病”后,需要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以确保患病鱼群的数量最小化,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救援方法: •停止饲养:在发现黄颡鱼患有“暴头病”后,请及时停止饲养黄颡鱼。这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情的扩大,并减 少金钱损失。

黄颡鱼常见疾病

黄颡鱼常见疾病 机械损伤 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烂鳍和生长水霉为主要症状。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运输用水中可以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30%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 1、出血性水肿病 ⑴病原:系细菌性疾病。 ⑵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喉皮肤破损充血呈圆洞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糜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冻胶状黄色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该病在苗种和成培育时期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在温季节暴发,来势猛蔓延快。当水温在25--30℃时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现象。 (3)防治方法 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到饵料中添加1%食盐。 2、肠炎病 ⑴病原:点状产气单孢杆菌。 ⑵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病鱼离群独游。剖开鱼腹,病情较轻者,食道和总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浓充塞肠管。鱼种和成鱼都有可能发生。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3)防治方法 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0.1%鲜大蒜汁进行投喂;全池泼洒每立方0.5g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脱1ppm的漂白粉。每千克饲料中加土霉素饲料粉0.4--1克,连续5--7天。 3、水霉病 ⑴病原:水霉菌。 ⑵病症: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向内外生长与蔓延扩散,呈似灰白色的棉絮状附着物,病鱼游泳失常,离群独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则变成白色绒球状,霉卵成为死的鱼卵。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体表带有伤口的苗种和成鱼。此病在水温低时最易发生,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多因在拉网、分箱、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⑶防治方法 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并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达到2mg/L浓度,2天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式下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式(3) 说明:此页内容来源于,仅供学习,严禁传播 黄颡似嗜子宫线虫病 此病又叫"瞎眼病"。是由一种似嗜子宫线虫的雌虫引起的鱼病。虫体粗 壮,呈血红色,体两端钝圆,体中稍 粗,体表布满不规则排列的透明疣突。 发育成熟的雌虫子宫充满活动的幼 虫。繁殖方法与嗜子宫线虫相似。雌 虫体长20-40毫米,中间宿主是台湾 剑水蚤,每年4-6月繁殖。幼虫能在 水中自由生活4天,悬浮于水上层, 黄颡鱼吞食阳性台湾剑水蚤而被感 染。每年9-10月雌虫由腹腔迁至眼窝 中定居下来,发育成熟,寿命为1年。病鱼眼眶四周发炎充血,虫体不断长大,导致眼球突出,以每年4-5月鱼体病症为最明显。 对红肿、突眼的病鱼,先剪开眼周外的肌肉组织,逐渐向眼窝剖进去,如有线虫,就可见虫体盘曲在眼窝内,有时数条缠绕在一起。此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游一带地区,除危害黄颡鱼外,长吻、粗唇也常患此病。 防治方法: 因此病常在水库等大水面发生,尚无有效控制方法。 鲤嗜子宫线虫病 鲤嗜子宫线虫病又叫红线 虫病,是由鲤嗜子宫线虫引起的体表 寄生虫病。对鱼危害的主要是雌虫。 虫体盘曲在鲤鱼鳞片下的鳞囊内,虫 体长10,呈圆筒形,活体为血红色。 雌虫寄生在鱼的腹腔和鳔中,个体很小,乳白色。幼虫寄生在剑水蚤体内,鲤鱼吞食阳性剑水蚤而感染,幼虫通过肠壁而钻到鲤鱼腹腔中生长发育。雌、雄虫在腹腔或鳔中成熟交配,雌鱼迁移到鳞下寄生。雌虫在鳞片下吸取鱼的营养,发育长大,并破坏皮下组织,使鳞囊胀大,

鳞外松散,竖起,有时导致鳞片脱落,周围组织又由于虫体活动损伤,引起肌肉发炎,继续感染水霉和细菌,严重时会造成死亡。此病在长江流域、华北、东北地区均有流行,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大鲤鱼。 对鱼危害的主要是鲫嗜子宫线虫的雌虫,它寄生于鲫鱼尾鳍条的间膜内,偶而也 有寄生在背鳍和臀鳍上。虫体为血红 色,体表布满排列不规则、透明的疣 突,体长22-50毫米,比鲤嗜子宫线 虫短。雄虫很小,寄生在腹腔和鳔内, 生活史与鲤嗜子宫线虫相似,中间宿 主也是一些剑水蚤。 在春季,虫体在尾鳍上发育成熟 和钻破鳍条组织繁殖后代时,病症则 较为明显,鳍条充血,鳍基部发炎,鳍条破裂,往往感染水霉致使病情加重。 此病的病原分布甚广,全国各地均有发现,主要危害鲫鱼,金鱼也能感染。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带水清塘,以杀灭幼虫和阳性剑水蚤等。切忌用茶饼,因茶饼不仅不能杀死幼虫,还可延长其寿命; ②用2%%食盐水浸洗鱼体15-20分钟,效果显著; ③用1%高锰酸钾或碘酒涂擦病灶部位,注意防止药液流进鱼鳃; ④每立方米水体用晶体敌百虫(90%)全池遍洒,以杀灭剑水蚤中间宿主。 泛塘 泛塘是池塘水中的溶解氧不 足,引起死鱼的一种现象。要求每升 水中含溶解氧5毫克以上,如果低于 1毫克,鱼就要浮头,甚至发生死亡。 引起池塘水中缺氧的原因主要有: ①盛夏和初秋气压低造成水中缺氧。水中的溶氧量与气压的高低成正比,即气压高,水中的溶氧量就高,相反,则溶氧量低。

黄颡鱼8种常见疾病症状及具体防治措施

黄颡鱼8种常见疾病症状及具体防治措施 顾红平;唐玉华 【期刊名称】《当代水产》 【年(卷),期】2016(000)006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顾红平;唐玉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211600;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 站 211600 【正文语种】中文 由于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和投饲量的增加,池塘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也随之增多,造成水质变化加快,加速了细菌、寄生虫的繁衍,导致疾病问题日益突出,一旦防治工作不到位,就将给养殖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广大养殖者一定要坚决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严格控制疾病的滋生和蔓延。现将相关技术方法介绍如下,以期望与黄颡鱼养殖者共同分析、探讨和提高。 1.1 主要症状 水霉菌早期寄生鱼体时肉眼看不出异常,当发展到肉眼能看到异状时,霉菌已侵袭鱼体伤口,并向外长出灰白色和白色的棉絮状菌丝。由于霉菌能分泌出蛋白质分解酶,鱼体受刺激后产生大量黏液,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鱼显得焦躁不安,主动与池边和池底其它固定物发生摩擦,鱼体负担加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因体质瘦弱、肌肉腐烂而导致死亡。 1.2 防治措施

一是鱼种入池前应用10mL/m3的高聚碘(主要成份:碘、特种表面活性剂、天 然中草药萃取物;规格:5%)溶液浸泡消毒10min左右,以切断病原传播途径。二是泼洒卫克(主要成份:52%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强效催化剂及表面活性剂等),预防1m水深用量为50~70g/667m2,每半月1次;治疗1m水深用量 为125g/667m2。 三是泼洒硫醚沙星(主要成份:硫醚沙星;规格:45%),1m水深用量为 100g/667m2。 四是泼洒水霉灵(主要成份:丙烯基二、三硫醚等),1m水深用量为 200mL/667m2,每日1次,连用2次。 2.1 主要症状 病鱼离群靠岸独游,食欲减退或不摄食,腹部肿胀有积水。发病早期,肠道内壁发红,局部充血发炎,黏液较多无食;发病后期,腹部膨大,肛门外突红肿,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血液溢出。 2.2 防治措施 一是拌料投喂大蒜素(主要成份:主要成份中三硫二丙烯的含量为60%),每 100㎏饲料用量为30~50g,每日2次,连喂3~5d。 二是拌料投喂肠炎灵(主要成份:黄芩30%、黄柏30%、大黄30%、大青10%),每100㎏饲料用量为100g,每天2次,连喂3~5d。 三是泼洒漂白粉(主要成份:次氯酸钙;有效氯含量30%),1m水深用量为700~800g/667m2。 四是泼洒碘王(主要成份:聚维酮碘;规格10%),1m水深用量为100~ 130mL/667m2。 3.1 主要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行动缓慢,食欲减退,体形并无异常,但鳃部黏液较多,

黄颡鱼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黄颡鱼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病因及主要症状7月份,养殖水体中由一于水质较肥黄颡鱼体表同时一、 出现车轮虫、小瓜虫。车轮虫、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黄颡鱼的鳃部、体 表及鳍条等部位.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囊泡。表面覆盖一层白色黏液。主 要危害夏花鱼苗、鱼种。发 前用l一%的食盐水浸泡51rn%2-0i。a3合理放养注意养殖密度合理,宜.不过高。4药物防治发病后用聚维酮碘全池遍.洒.3每天使用1.次连 用3;次在饵料中拌人恩诺沙星l/g进行投喂;07gL浓度gk用.m/的硫酸铜、酸亚铁合剂(:)硫52全池泼洒效果较好;用冰酸醋2022/0—5mgL溶 液浸洗病鱼 约1mn5i.有一定疗效;用亚甲基蓝03.—05/池遍洒,用2。.mgL全 连d o 病鱼体表可见车轮虫、小瓜虫的虫体.情较重时,病鱼类游动迟缓.漂 浮于水面.不会因受惊吓而逃走,有时也群集绕池不断地用身体和其他5加强管理加强水质管理,.科学投饵。坚持“四定”投喂原则及经 常对食场进行消毒四、析原因分 周晨霞造成死亡。 物体碰撞、摩擦或跳出水面,二、诊断

由于夏花培育池水质较肥,放养密度较大.容易发生此病。病鱼被车 轮虫寄生于体表和鳃部后,躁不安,焦不摄食或狂游,身体消瘦或游动缓慢,鱼体会因车轮虫造成损伤后分泌大量黏液,圈发白,嘴特别是群集于 鳃边的车轮虫,严重影响鳃的呼吸,加速幼鱼的死亡。 确诊寄生虫病最好通过镜检,显微镜低倍镜内可见活的虫体迅速移动。寄生虫寄生于鱼鳃或体表。一般寄生于鳃上的较小.体表的较大。被感染 的鱼分泌大量的黏液,通过显微镜检查.可见活的虫体在低倍镜视野呈 “车轮状”动。滚三、主要防治方法1清塘消毒鱼苗、.鱼种人池前要对 养殖水体进行严格消毒。5—5g亩生石灰清07k/塘,或用二氧化氯、白粉 或三氯异氰脲酸等漂 此外.黄颡鱼在p>.H80的水体中.常出现体表发白、皮肤黏液增多、 体表腐烂的症状,病鱼常因此死亡。这主要由于水体过高的pH使蛋白质 发生玻璃变样,导致黏膜肿胀、坏死,从而使皮肤和鳃组织失去正常功能 而引起,严格控制 按使用说明进行清塘,并合理施肥。2鱼种消毒引进优质鱼苗、种,.鱼下塘 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最终发生了溶血性红细 水质,又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4合理选用饲料..尽量避免投喂品 质不 胞现象,使草鱼“无血”。六、预防措施1.利用冬季空闲季节及时 清理池塘淤泥,保持淤泥厚度1c5m左右,用生石灰彻底

养殖技术-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方法

养殖技术-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方法 鱼病的预防 做好消毒工作 (1)鱼体消毒。水温15℃以上可用15毫克~20毫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分钟~20分钟;水温15℃以下时,可考虑用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药物消毒,具体要根据对鱼体的镜检结果和病原体类型来决定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鱼体进行消毒。 (2)饲料消毒。从野外采集的鲜活饵料一般都带有病原体,用3%的食盐水消毒3分钟~5分钟。 (3)工具消毒。所有工具用完后放入工具消毒槽中消毒。消毒液用600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溶液,使用前用清水将工具冲洗干净。 严格检疫制度 经常对鱼体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和控制病原体的数量,发现鱼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及时隔离观察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新进的鱼种要确认鱼体健康后才能与原池鱼类混养。 科学管理 投喂适量,注意饲料的品质。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以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为主的微生物添加剂,可改善鱼体肠道环境;根据养殖鱼类的生态位,适时使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改底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水质改良可用EM菌、光合细菌、粪肠球菌等为主的微生态制剂;避免操作和运输不慎造成鱼体外伤并

感染,如果鱼体有外伤及时治疗;不要在鱼池附近喷洒杀虫剂和其他有毒物质,避免伤及鱼体;放养密度要适当;经常巡池,仔细观察鱼体的表现,以掌握鱼池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药物预防 在鱼病季节,可以定期向水中泼洒药物和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来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 鱼病的诊断 现场调查 鱼生病或发生了死亡,要了解病鱼的体表和体内及鱼池各种异常现象;有无违章操作造成鱼病或死亡;了解发病的快慢,死亡的品种和一次死亡的总数量,死亡发生的时间,病鱼的症状,有无上跳、下蹿急剧狂游,鱼群是浮于水面或是沉于水底,体表的颜色有何变化;检测水质是否正常,是否被污染等进行全面调查。 目检 找出患病部位的各种特征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为诊断鱼病提供依据。 (1)看体表,将刚死不久或未死的病鱼置于解剖盘上,对鱼体的头部、嘴、眼睛、鳃盖及鳍条等仔细观察,检查皮肤有无充血、发炎、有无溃烂、体表粘液多少,鳍基部是否充血,边缘是否正常,看是否有大型的病原生物或特殊的症状表现。 (2)鱼鳃部检查重点是鳃丝,首先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然后打开鳃盖,

黄颡鱼高产养殖技术

黄颡鱼高产养殖技术 作者:孙明珠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4期 黄颡鱼隶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长江上游重庆、四川、贵州俗名黄辣丁,长江下游江苏、上海和浙江一带俗称昂刺鱼。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然水体中,是一种自然水体中的经济型鱼类。喜底栖生活,适应性强,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以虾类、水生昆虫等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黄颡鱼因其肉嫩味美而备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已经能够人工繁殖。池塘人工高效养殖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前景非常广阔。 一、黄颡鱼的生活习性 目前江苏省养殖的黄颡鱼种类有: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江黄颡鱼)、乌苏里拟鲿(乌苏里鮠),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适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为6~9,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黄颡鱼食性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重200~300g,体长为体高的3.5~4.5倍,体呈黄色,具暗色纵带及横纹带。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1~2龄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cm.2~4龄达性成熟,达性成熟的雄鱼在肛门后有一个生殖突,而雌鱼则无。在南方4~5月产卵,在北方6月才开始产卵。 二、黄颡鱼的池塘养殖 黄颡鱼以其生长周期短、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适温性广的特点,而备爱养殖业关注,在全国各地均有养殖。且因其为底栖鱼类,适宜于各地鱼混养,人工养殖的规模逐渐扩大。 1.池塘主养 1.1池塘条件 要选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面积2~5亩,水深1.5~2米的池塘,黄颡鱼耐低氧能力差,每个池塘配备1.5~3.0千瓦的增氧机。鱼苗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10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放苗前2天,每天用浸泡8小时的黄豆磨浆全池泼洒,黄豆用量为每亩用干黄豆5千克左右,以使水蚤、棱角类等浮游动物达到最高峰。 1.2鱼种放养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一、鱼病的预防 1、做好消毒工作 (1)鱼体消毒水温15℃以上可用15-20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15-20min;水温15℃以下时,可考虑用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药物消毒,具体要根据对鱼体的镜检结果和病原体类型来决定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鱼体进行消毒。 (2)饲料消毒从野外采集的鲜活饵料一般都带有病原体,用3%的食盐水消毒3-5min。 (3)工具消毒所有工具用完后放入工具消毒槽中消毒。消毒液用600mg/L 浓度的漂白粉溶液,使用前用清水将工具冲洗干净。 2、严格检疫制度 经常对鱼体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和控制病原体的数量,发现鱼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及时隔离观察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新进的鱼种要确认鱼体健康后才能与原池鱼类混养。 3、科学管理 投喂适量,注意饲料的品质。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以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为主的微生物添加剂,可改善鱼体肠道环境;根据养殖鱼类的生态位,适时使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改底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水质改良可用EM菌、光合细菌、粪肠球菌等为主的微生态制剂;避免操作和运输不慎造成鱼体外伤并感染,如果鱼体有外伤及时治疗;不要在鱼池附近喷洒杀虫剂和其它有毒物质,避免伤及鱼体;放养密度要适当;经常巡池,仔细观察鱼体的表现,以掌握鱼池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4、药物预防 在鱼病季节,可以定期向水中泼洒药物和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来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 二、鱼病的诊断 1、现场调查

鱼生病或发生了死亡,要了解病鱼的体表和体内及鱼池各种异常现象;有无违章操作造成鱼病或死亡;了解发病的快慢,死亡的品种和一次死亡的总数量,死亡发生的时间,病鱼的症状,有无上跳、下蹿急剧狂游,鱼群是浮于水面或是沉于水底,体表的颜色有何变化;检测水质是否正常,是否被污染等进行全面调查。 2、目检 找出患病部位的各种特征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为诊断鱼病提供依据。 (1)体表将刚死不久或未死的病鱼置于解剖盘上,对鱼体的头部、嘴、眼睛、鳃盖及鳍条等仔细观察,检查皮肤有无充血、发炎、有无溃烂、体表粘液多少,鳍基部是否充血,边缘是否正常,看是否有大型的病原生物或特殊的症状表现。 (2)鳃鳃部检查重点是鳃丝,首先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然后打开鳃盖,观察鳃片的颜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较多,鳃丝是否肿大和溃烂。鳃盖内侧是否开天窗,有无肉眼可见寄生虫等。 (3)内脏将病鱼的体腔剪开,首先观察肠、肝脏、胆囊、生殖腺、脾脏、鳔等的形状和颜色是否正常,有否充血发炎和大型寄生虫寄生等。内脏的检查:中肠是检查的重点,应将病鱼的肠剥离开,看看肠是否充血,有无腹水,体腔内有无大型寄生虫,有无充血发炎和溃烂现象。 3、镜检 (1)镜检方法刮取病鱼的鳃部粘液、体表粘液和内部器官做成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体的寄生情况。 (2)查找病原检查鱼病时若发现有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出现,就要对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强度和对鱼的危害程度以及病鱼的表现症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主次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三、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1、用药方法 (1)鱼体浸洗法在一定的容器内,配制高浓度的药物,用较短的时间,浸洗鱼体,从而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浸洗时间的长短,主要根据水温的高低和鱼体耐药程度而定。通常水温高时,药效快,毒性强,浸洗时间要

鱼病防治

鱼病防治 一.鱼病的预防: 俗话说“养鱼不瘟,富得发昏”,可见鱼病的发生一直是困扰水产养殖的一大难题。随着近些年鱼种投放密度的不断加大,鱼种和成鱼的地区间交流不断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蔓延速度越来越快,很多以往只在小范围内发生的鱼病变成在大范围内流行,再加上许多养殖户忽略了鱼病的预防工作,造成各养殖区的鱼病发生情况越来越严重,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鱼病已经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有因素。 鱼病的防治应该始终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关键要抓好防病工作。防病工作做好了,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开支,减少鱼体发病带来的死亡损失,而且可以降低水体大量用药对水体环境的破坏,提高鱼体的生长速度和对饲料的利用率。 鱼病的预防主要是抓好“四消”“四定”的工作。“四消”即鱼塘清整消毒,鱼种消

毒,食场、工具、饵料消毒,水体消毒;“四定”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1.食场消毒:有泼洒和挂篓.挂袋两种方法。 在发病季节每隔10-15天,每个食场用漂白粉1-2斤或生石灰15-20斤泼洒一次,也可以使用颗粒状的强氯精直接撒在食场处。 挂袋或挂篓一般在食场周围进行,让鱼在吃食的时候得到浸洗。实际生产中多使用尼龙袜,里面同时放一小块石子作沉子,扎紧袋口后挂在水面以下40公分左右即可。主要在高温季节使用。防治细菌性疾病时多用漂白粉,每袋用100克;防治寄生虫病时,可以每两周一次在食场悬挂晶体敌百虫.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5:2)药袋,每袋装敌百虫100克、硫酸铜100克、硫酸亚铁40克。每个食场挂4-6个袋。如果挂篓、挂袋后鱼不来吃食,可以减少靠近池塘中央的袋或篓的数量。 2.水体消毒:包括杀虫和杀菌。 每年清明节前后,细菌和寄生虫开始大量繁殖,这时要用晶体敌百虫、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5:2)化水全池泼洒。过

鱼的十八种常见病,你知道吗?

鱼的十八种常见病,你知道吗? 做为水产养殖户的您,了解养鱼过程中的十八种常见病吗?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病毒性病害: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病原草鱼出血病病毒,易感染250px以下鱼种,但也有个别8两至1斤草鱼感染发病。常见于20~25度水温,死亡率高。 2.细菌性病害: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出血病、爆发性出血病),病原:气单胞菌属,易感群体:所有养殖鱼类,20度以上水温易爆发,发病速度快,死亡率高。 3、细菌性肠炎,易感群体:所有养殖鱼类。发病严重个体出现停食,肠道充血。 4、细菌性烂鳃,病原:柱状黄杆菌 5、赤皮病,病原:荧光假单胞菌 6、罗非鱼链球菌病,病原:链球菌 7、黄颡鱼一点红、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病原:鲶爱德华氏菌 8、水霉病、鳃霉病: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鳃组织亦会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 9、车轮虫病:寄生在体表和鳃上,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症状。 10、孢子虫病 11、指环虫、三代虫病:大量寄生三代虫的鱼体,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的粘液,鱼体失去光泽,游动极不正常。食欲减退,鱼体瘦弱,呼吸困难。将病鱼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仔细观察,可见到蛭状小虫在活动。 12、中华蚤、锚头蚤病:锚头蚤寄生的病鱼,表现在焦急不安,减食,消瘦。虫体寄生在鱼体各部位,呈白线头状,随鱼游动。 13、九江头槽绦虫病:鱼黑瘦,体表黑色素沉着,摄食力剧减,口常张开,故又称为"干口病"。 14、扁弯口吸虫病: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疾病严重时,可见鱼的头部及躯干部(以尾柄处密度为大)有大量橘黄色胞囊、其次为腹鳍和臀鳍的浅肌层,体侧浅层肌肉中也有少量胞囊。胞囊为圆形,直径2.5毫米,每尾鱼上有数个至百余个胞囊。 15、肠袋虫病:慢性型起病隐匿,以反复发作的腹泻为主要表现,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年,并呈周期性发作,常因劳累、受凉、饮酒或进食脂肪食物而诱发。

鱼病

1.鱼水肿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此病是由病毒和细菌双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诊断为鲤春病毒。细菌主是点状产气单胞菌。病毒是原发性病原,细菌是继发性病原,不利的环境因素是催化剂。 上为健康鲤鱼,中为急性型病鲤(示全身红肿、竖鳞),下为慢性型病鲤(示溃疡痊愈后形成的疤痕) 【病症】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鱼皮肤和内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发炎,皮肤红肿,身体的两侧和腹部由于充血发炎,出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浮肿红斑;鳍的基部发炎,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肛门红肿外突,全身竖鳞,鳃苍白,全身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有侧游现象,有时静卧水底,呼吸困难,不食不动,最后尾鳍僵化,失去游动能力,不久死亡。急性型的病鱼一般2~14天即可死亡。 (2)慢性型:开始皮肤表层局部发炎出血,表皮糜烂,脱鳞,而后形成溃疡,肌肉坏死,邻近组织发炎,呈现红肿,有时局部竖鳞,鳍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发病过程长,可拖至45~6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肿,腹腔积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现竖鳞。 【流行情况】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水肿病的发生,主要在危害2~3龄鲤鱼,在鲤鱼产卵孵化季节,最为流行。病鱼池的鲤鱼因该病死亡率可达45%,最高达85%,成鱼饲养池的鲤鱼,死亡率也可达50%以上。 【防治方法】 (1)严防鱼体受伤,受伤鱼不能用作亲鱼,更不要将受伤鱼和健康鱼一起混养。

(2)产卵池要挖除污泥,并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 (3)每立方米水体用氯霉素50克,浸洗病鱼24小时。 (4)对患病鲤鱼,每尾体重150~400克个体,注射土霉素3毫克。 (5)每千克饵料中加土霉素1.8克做成颗粒饵料,每50千克鱼每天投喂颗粒饵料1.5千克,连喂8天。 (6)用1/20000的高锰酸钾涂擦患处,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细菌感染。 2.罗非鱼链球菌病-肠道水肿,发生套肠 【症状】 罗非鱼养殖过程中的链球菌病很容易在水温范围是25~28℃爆发。发病的罗非鱼体色发黑,鱼体运动失衡,眼球外突,角膜浊白,肛门红肿等。 【防治技术】 2009年广东、海南、广西三省普遍暴发严重的罗非鱼链球菌病,尤其是高要、茂名、高州、化州等地,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网箱和池塘养殖的罗非鱼均有此病的发生,主要危害亲鱼和100克以上的幼鱼和成鱼;流行高发期为5~9月份;流行水温为25~37℃,在水温32℃以上易发;传染性强,发病率达20%~30%,发病鱼的死亡率可达80%以上。 患病的罗非鱼一般在池塘边离群独游、身体弯曲打转,或者在水面上慢游,反应迟钝,体色发黑。病鱼眼球突出或混浊发白,同时伴随着眼部出血,鱼体下颊部出现鳞片脱落、出血、肌肉坏死等现象,其他部位如腹鳍、胸鳍、尾鳍的基部有出血并伴有肌肉坏死现象;肝脏、胆囊、脾脏肿大,严重时糜烂;肠道发炎,肠胃较空,内有积水或黄色粘液;部分患病鱼内脏如肠道、肝、脾、肾有出血现象。 【预防措施】 1、使用多年的老塘必须要翻推塘底,使有害物质得到充分氧化。 2、鱼塘进水前使用生石灰全塘泼洒,进行塘底消毒,50公斤/亩。

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分析

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分析 作者:徐广耀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21期 徐广耀 黄颡鱼在我国绝大多数区域中都有分布,是一种适应能力极强的常见鱼种,在各种环 境下都能够生存和繁衍。黄颡鱼通常会以水生的一些虫类和虾类等为食,黄颡鱼的肉质十分鲜香,所以也深受人们的喜爱。而随着野外环境的污染,黄颡鱼在野外河流中的数量逐渐减少, 所以人工养殖则逐渐形成了一种产业。不过,在黄颡鱼养殖期间,仍旧会存在一些疾病,不但 影响黄颡鱼的健康,同时也对黄颡鱼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针对黄颡鱼养殖 期间常见的疾病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 一、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 1、出血性水肿病 出血性水肿病是由于细菌所引起的,黄颡鱼在患上出血性水肿病时,会出现体表颜色发黄、体表黏液分泌过量、咽部皮肤发红充血,并且形成出血孔,腹部肿大、肛门红肿、背鳍肿胀、 胸鳍充血、鳍部溃烂等体表症状。同时,患上出血性水肿病的黄颡鱼其体内也出现胆汁泄渗、 腹部出现大量血水,以及黄色黏液,胃肠发白、肝脏发黄、脾脏病变、肾脏出现黑色小点。患 上出血性水肿病的黄颡鱼会出现厌食现象,并且活动不畅,死亡率非常高。出血性水肿病在黄 颡鱼的苗种期以及饲养期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危害,在苗种培育环节中也容易患病,这时候患病 的死亡率在75%以上,并且若是处于高温时节,那么该类病害的爆发和传播速度非常快,水温 在26℃~30℃之间时最为明显,在此情况下,病鱼死亡率非常高,特别是在5月份成鱼养殖期间,死亡率甚至能够高达85%以上。 2、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 细菌性烂鳃病是由于纤维粘菌科细菌所导致,通常黄颡鱼在幼时容易患病。患细菌性烂鳃 病的黄颡鱼大多食欲减退,并且主要在池边慢慢游动,鳃丝粘连在一起,并且鳃丝的前端呈腐 烂状,死亡率极高。通过相关显微镜等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鱼鳃上并没有发现真菌和寄生虫, 之后通过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有许多细条形的杆菌。 (2)细菌性肠炎病 细菌性肠炎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点状气单胞菌,通常黄颡鱼的亲鱼和成鱼易患此病。在每年 的5月到10月份,患病鱼会出现行动缓慢、周身发黑的现象,并且经常会离开鱼群独自游走。在细菌性肠炎病严重时,黄颡鱼的腹部异常肿大,并且肛门外凸肿胀,将黄颡鱼的腹部切开可 以看到许多发黄的积水,并且肠胃内部充血并伴有炎症,若是将鱼头朝上,积水便会从肛门排出。 3、寄生虫所导致的疾病 (1)指环虫病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

水产动物病害学结业作业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黄颡鱼是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它以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随着黄颡鱼养殖技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黄颡鱼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在生产中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疾病防治是提高养殖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黄颗鱼在自然环境中抗病力很强,其原因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较少。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放养密度大,加之投饵、施肥等使池塘的生态环境渐趋恶化,病原微生物即大量繁殖,黄颗鱼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养殖黄颗鱼中,病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研究,目前已发现的黄顺鱼疾病有二十余种。现就黄颖鱼疾病防治问题综述如下。

一、细菌性疾病 1、黄颡鱼红头病 1.病原现已确定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为鲇鱼爱德氏菌。 2.症状该病在临床上根据症状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败血症型、慢性“红头病”型。急性败血症型发病急,死亡率高,一般在水温迅速升高或者水质恶化的情况下暴发,主要症状为: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或在水面呈间歇性螺旋状转游,病鱼腹部膨大,鳍条基部、下颌、鳃盖、腹部可见到细小的充血、出血斑,肛门及生殖孔充血、出血、外突等。慢性“红头病”发病慢,病程长,可达一月有余。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发展,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缓游、反应迟钝。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因此,养殖户又称该病为“红头病”、“红头顶病”、“红脑门”等。 3.流行情况黄颡鱼红头病发病流行的水温在18~28℃,于每年的4-6月和9-10月暴发,主要危害25~100克的黄颡鱼鱼种或成鱼,该病传染性强,发病感染10%~30%,死亡率可达70%,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预防方法:①调控水质。养鱼先养水,水质关乎养殖的成败。平时应定期使用有益菌改善水质,如EM原露,也可适量放养鲢鳙鱼。②定期杀虫,防止二次感染,可在每年4、5、9月各进行一次杀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细菌感染。③增加溶氧,在疾病流行季节可适当增加开机时间。④发病季节,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治疗方法:一经发现该病,应马上进行药物治疗,首先整个水体泼洒聚维酮碘等碘制剂0.5克/米3;同时内服恩诺平,每千克饲料拌加2~4 克,连续投喂5 天。但是药物治疗只有在发病早期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该病的防治还是应以加强水质管理为主,生产实践证实,保持养殖水体 2 米深,每日定期换一定的新水并控制水温在25℃左右,可明显降低该病的发生。 2、黄颡鱼细菌性烂鳃病 1.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2.症状柱状屈桡杆菌引起的鱼类细菌性烂鳃病一般表现为: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且缓慢,摄食量明显减少,甚至不摄食。病鱼鳃丝肿胀,黏液较多,甚至附着污物。鳃盖内表面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