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数学研究第三章答案

初等数学研究第三章答案
初等数学研究第三章答案

习题三

1、已知半径为r 的圆为内接等腰梯形ABCD。它的下底AB 是圆O 的直径,上底CD 的端点在圆周上。

(1)写出梯形的周长y 和腰长x 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其定义域;

(2)当腰长为何值时,该等腰梯形的周长有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

解:(1)作DE ⊥AB 于 E 连DB,则∠ADB = 90°∴ADB∽AED ∴AD AB = AE AD 2 AD 2 ∴AD = AE ? AB ∴AE = AB 又Q DC = AB ? 2 AE ∴y = DC + AB + 2 AD = AB ? 2 AE + AB + 2 AD AD 2 = 2r ? 2 + 2r + 2 x AB 2x2 = 2r ? + 2r + 2 x 2r x2 = 4r ? + 2 x r x2 = ? + 2 x + 4r . r x2 又Q x > 0 ,且= AE < r ,即x < 2r 2r ∴函数的定义域为(0,2r)。(2)y = ? (r ? x) 2 + 5r ,所以当腰长x=r 时,周长y 有最大值5r.

2、设函数y = f ( x) 定义在R 上,当x>0 时,f ( x) > 1 ,且对于任意m, n ∈R ,有f (m + n) = f (m) ? f (n). 又当m ≠ n 时,f (m) ≠ f (n). 求证:(1)f (0) = 1. (2)对于任意x ∈R ,均有f ( x) > 0.

证明:(1)Q对任意m, n ∈R ,有f (m + n) = f (m) ? f (n). 1 r ∴令m=n=0,则有f (0 +

0) = f (0) + f (0) 即f (0) = f (0) + f (0) . ∴f (0) ? [ f (0) ? 1] = 0. ∴f (0) = 1 或f (0) = 0. 若

f (0) = 0.则对于任意m>0,有f ( m) = f ( m + 0) = f ( m) ? f (0) = 0 和题设矛盾。因此,f (0) =

1.

(2)由题设和(1)的结论,当x ≥ 0 时, f ( x) ≥ 1 > 0 ,假设x < 0 ,则? x > 0 ,因而 f (? x) > 1。但是 f ( x) ? f (? x) = f ( x ? x) = f (0) = 1 所以, f ( x) = 1 > 0. f (? x)

3、判断下列各组函数是不是同一函数,并说出理由。(1)f ( x) = lg x 2 , (2)f ( x) = x , g ( x) = 2lg rx . g ( x) = 3 x 3 .

解:(1)是同一函数。因为定义域相同:x ∈R ? {0} . 且对每个x,对应值也相等。(2)不是同一函数。因为当x<0 时,f ( x) > 0 ,而g ( x) < 0 .

4、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 = (4 x ? 5) + 8 ?1 x (2)y = log (2 x?1) (3 x ? 2) (3)y = log 0.5 (log 2 x 2 + 1) (4)y = 7? x?2 lg(9 ? 3x ) (5)y = 1 ? ( ) 2 x?1 (6)y = lg x + lg(5 ?

2 x ) (7)y = arccos(2 x 2 ? x) (8)y = arcsin( x ? 1) + 1

3 1 5x ? 1 1

4 (9)y = sin x ? 1 + (1 ? sin x ) (10)y = lg cos3x ?4 x ?

5 ≠ 0 ? ?8

解:(1)Q ? ? 1 ≥ 0 ? x ? x ≠0 ? 5 ? x≠ ? 4 ? ,∴? x ≤ 8 ?x ≠0 ? ? 5 4 5 4 5 ? x≠ ? 4 ? ,∴? ?8 ≤ x ≤ 8 ? x≠0 ? ? ∴函数定义域为:[?8,0) U (0, ) U ( ,8] . ?3 x ? 2 > 0 ?

(2)Q ? 2 x ? 1 > 0 ?2 x ? 1 ≠ 1. ? 2 3 2 ? x> ? 3 ? 1 ? ∴?x > 2 ? ? x ≠1 ? ? ∴函数的定义域为:( ,1) U (1, +∞). ?log 0.5 (log 2 x 2 + 1) ≥ 0 ?

(3)Q ? log 2 x 2 + 1 > 0 ? x2 > 0 ? ? 0 < log 2 x 2 + 1 ≤ 1 ? ∴?log 2 x 2 > ?1 ?x≠0 ? ?2-1 ≤ x 2 ≤ 1 ? ∴? x 2 > 2?1 ?x ≠ 0 ? ? 2 2 ≤ x ≤ 1 或?1 ≤ x ≤ ? ? 2 ? 2 ? 2 2 或x ∴? 2 2 ? ? x≠0 ? ? ? 2 2 函数定义域为:[(?1, ? )U( ,1)] . 2 2 ?lg(9 ? 3x ) ≠ 0 ? Q

(4)? 9 ? 3x > 0 ?7 ? x ? 2 ≥ 0 ? ? x ≠ log 3 8 ? ∴? x < 2 ??5 ≤ x ≤ 9 ? ? 9 ? 3x ≠ 1 ? ∴? 3x < 9 ? x?2 ≤ 7 ? ? 3x ≠ 8 ? ∴? 3x < 32 ??7 ≤ x ? 2 ≤ 7 ? ∴log 3 8 < x < 2 或?5 ≤ x < log 3 8 ∴函数定义域为:[(?5,log 3 8) U (log 3 8, 2)].

(5)Q1 ? ( ) 2 x?1 ≥ 0. 1 3 ∴( )2 x?1 ≤ 1. ∴ 2 x ? 1 ≥ 0. ? log x ≥ 0 ?

(6)Q ? x > 0 ?5 ? 2 x > 0 ? 1 3 ∴1 ≤ x < log 5 2 1 1 ∴函数定义域为[ , +∞] 2 2 x ≥1 ? ? x ≥1 ? ? ∴? x > 0 ∴? x > 0 5 ? ?2 x < 5 ? x< ? 2 ∴x ≥ 5 ∴函数定义域为:[1, ) . 2

(7)Q ?1 ≤ 2 x 2 ? x ≤ 1 ? 2 x 2 ? x ? 1 ≤ 0LL ①∴? 2 ?2 x ? x + 1 ≥ 0LL ② 1 ? ?由①? ≤ x ≤ 1 ∴? 2 ?由②x ∈R ? ∴函数的定义域为:[1, ) . ??1 ≤ x ? 1 ≤ 1

(8)Q ? ? 5x ? 1 > 0 1 5 ?0 ≤ x ≤ 2 1 ? ∴? ∴ ? 5 ? 5 2 ∴函数的定义域为:( ,2].

(9)Q ? ?sin x ? 1 ≥ 0 π ∴sin x = 1 ∴x = + 2kπ .k ∈Ζ. 2 ?1 ? sin x ≥ 0 ∴函数的定义域为:? x x = ? ? π ? + 2 kπ , k ∈Ζ ? . 2 ?

(10)Q cos3 x > 0 ∴2kπ ? π 2 < 3x < π 2 + 2 kπ . ∴ 2 kπ π n 2 kπ ? x< + , k ∈Ζ. 3 6 6 3 ∴函数的定义域为:? x ? 2 kπ π 2 kπ π ? ?

5、(1)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是[1,4],求f ( 1 ) 的定义域。x2

(2)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是[-2,2],求f ( x ) 的定义域。

(3)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是( ,3) , f (lg x) 的定义域。

解:(1)Q1 ≤ 1 2 1 ≤4 x2 ? 2 1 ?x ≥ ∴? 4 2 ? x ≤1 ? 1 1 ? ?x ≥ x 或≤ ? ∴? 2 2 ? ?1 ≤ x ≤ 1 ?

1 1 ∴≤ x ≤ 1 或?1 ≤ x ≤ ?

2 2 1 1 1 ∴函数f ( 2 ) 的定义域为[ ,1] U [?1, ? ] . x 2 2

(2)Q ?2 ≤ x ≤2 ∴0 ≤ x ≤ 4 ∴函数定义域为[0, 4] . ?1 ? < lg x < 3

(3)Q ? 2 ? x>0 ? ∴10 < x < 103 ∴函数定义域为( 10,103 ). 1 ?1 6 、设函数 f ( x) = ( x ? 4kx + 4k + k + ) 2 (k ∈Ζ). 求证k ?1 f ( x) 的定义域为实数集R 的充要条件是k > 1. 2 2 1 2 1 ? 3 2 ? ∴?lg10 < lg x < lg10 ? x>0 ? 证明: 1 ?2 Q f ( x) = ( x ? 4kx + 4k + k + ) (k ∈Ζ). k ?1 2 2 1 ∴f ( x) 的定义域为实数集R 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x ∈R ,有x 2 ? 4kx + 4k 2 + k +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1 > 0LL (*) k ?1 1 ) < 0. k ?1 4 <0 即16k 2 ? 16k 2 ? 4k ? k ?1 1 k 2 ? k +1 ∴k + >0 ∴> 0. k ?1 k ?1 ∴k > 1. = (4k ) 2 ? 4(4k 2 + k + ∴f ( x) 的定义域为实数集R 的充要条件是k > 1. 7、求下列函数的值域:x2 + x (1)y = 2 x + x +1 7

(2)y = cos x + sin x + 3

(3)y = lg(?3 x 2 + 6 x + 7)

(4)y = 2 + 2x ?1 x ?1

(5)y = 2 x ? 3 + 13 ? 4 x 2

(6)y = 4 x ? 3 + 4 x + 4 x ? 3 e x ? e? x

(7)y = x e + e? x 2x

(8)y = 1 + lg x (1 < x < 2) 2 +1 1

(9)y = 3arccos( x ? ) 2

(10)y = arcctg 2 x ? 1 (0 ≤ x ≤ 2) x2 + x ,有:x 2 + x = y ( x 2 + x + 1)

解:(1)由y = 2 x + x +1 ∴( y ? 1) x 2 + ( y ? 1) x + y = 0. Q x 2 + x ≠ x 2 + x + 1. ∴y ≠ 1. Q x ∈R. ∴= ( y ? 1) 2 ? 4( y ? 1) y ≥ 0 ∴3 y 2 ? 2 y ? 1 ≤ 0. ? 1 ?? ≤ y ≤ 1 ∴? 3 ? y ≠1 ?

1 ∴函数值域为[? ,1). 3

(2)Q cos x + sin x = 2( 2 2 cos x + sin x) 2 2 = 2(sin 又Q ? 2 ≤ 2 sin( π 4 cos x + cos π sin x) = 2 sin( + x). 4 4 π π 4 + x) ≤ 2 ∴3 ? 2 ≤ cos x + sin x + 3 ≤ 3 + 2 ∴∴7 7 7 ≤ ≤ (3 + 2) cos x + sin x + 3 3 ? 2 7(3 ? 2) 7 7(3 + 2) ≤ ≤ (3 + 2)(3 ? 2) cos x + sin x + 3 (3 ? 2)(3 + 2) 7 ≤ 3+ 2 cos x + sin x + 3 ∴3 ? 2 ≤ ∴3 ? 2 ≤ y ≤ 3 + 2 ∴函数值域为[3 ? 2,3 + 2].

(3)设u = lg(?3 x 2 + 6 x + 7), v = ?3 x 2 + 6 x + 7 = ?3( x ? 1) 2 + 10. 又Q u = lg(?3 x 2 + 6 x + 7) 为增函数∴y = u 也是增函数。但u ≤ 10. ∴0 ≤ u ≤ lg10 = 1. ∴函数值域为[0,1]. (4)由y = 0 ≤ u ≤1 2 + 2 x ? 1, 有:2 x 2 ? (3 + y ) x + (3 + y ) = 0. x ?1 ∴= [?(3 + y )]2 ? 4 × 2 x × (3 + y ) ≥ 0. Q x ∈R. ∴y 2 ? 2 y ? 15 ≥ 0 ∴y ≥ 5, y ≤ ?3. ∴函数定义域为:(?∞, ?3] U [5, +∞). 13 ? t 2

(5)令13 ? 4 x = t , 则x = 4 ∴原函数可记为:2 13 ? t 2 1 7 1 y = 2? ? 3 + t = ? t 2 + t + = ? (t 2 ? 2t ? 7) 4 2 2 2 1 1 = ? [(t 2 ? 2t + 1) ? 8] = ? (t ? 1) 2 + 4 ≤ 4 2 2 ∴y ≤ 4. ∴函数值域为(?∞, 4]. t2 + 3 . 原函数可记为:

(6)令 4 x ? 3 = t , 则x = 4 1 4 y=t+ t + 6t 2 + 4t + 9 2 2 e x ? e? x

(7)由y = x , 有:e + e? x e x ? e ? x = y (e x + e ? x ). ∴ex ? 1 y = ye x + x ex e ∴e2 x ?

1 = y ? e

2 x + y ∴e 2 x (1 ? y ) = y + 1 1+ y ∴e2 x = 1? y 1+ y 1 1+ y ∴2 x = ln , x = ln . 1? y 2 1? y ∴?1 + 0 > 0 ?1 + y > 0 1+ y 或? > 0. ∴? 1? y ?1 ? 0 > 0 ?1 ? y > 0 ∴?1 < y < 1 ∴函数的值域为(-1,1). 2x (1 < x < 2) 是增函数2x + 1 2 2x 22 ∴1 + lg < 1 + lg x < 1 + lg 2 2 +1 2 +1 2 +1 2 4 ∴1 + lg < y < 1 + lg

3 5 2

4 ∴lg ×10 < y < lg ×10 3

5 20 lg < y < lg8 3 20 ∴函数定义域为(lg , lg8). 3 1 (9)Q 0 < arccos( x ? ) < π 2 1 ∴0 < 3arccos( x ? ) < 3π 3 1 ∴y = 3arccos( x ? ) 的值域为(0,3π ). 3

(8)Q y = 1 + lg (10)Q y = arcctgx 在(0, π ) 是减函数∴arcctg 2π ? 1 ≤ arcctg 2 x ? 1 ≤ arcctg 20 ? 1 ∴arcctg 3 ≤ arcctg 2 x ? 1 ≤ arcctg 0 ∴π 6 ≤ arcctg 2 x ? 1 ≤ π 2 ∴函数的值域为[ , ]. 6 2 5x + 4

8、已知 f (4 x + 1) = 2 , 试求f ( x) 的值域。4x ? 3 π π

解:令t = 4 x + 1, 则x = t ?1 5t + 11 . 因此y = f (t ) = 2 . 4 t ? 2t ? 11 5 x + 11 . x 2 ? 2 x + 11 再将自变量t 换成x,得:y = f ( x) = x ∈R 且x ≠ 1 ± 2 3. 去分母,整理得:yx 2 ? (2 y + 5) x ? 11( y + 1) = 0 当y ≠ 0 时,上式是关于实数x 的二次方程,故:= (2 y + 5) 2 + 44 y ( y + 1) ≥ 0 即48 y 2 + 64 y + 25 ≥ 0 ∴y ∈(?∞,0) U (0, +∞). 当y=0 时,f ( x) 有意义。因此, f ( x) 的值域是(?∞, +∞).

9、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并求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y = ? ?2 x + 2; (2)y = 2x . 5x + 1 2 ? y2 y2

解:(1)由x = = 1 ? . 有y 2 = ?2 x + 2. 2 2 2 ? y2 y2 ∴x = = 1? 2 2 x2 x,y 互换,得∴y = 1 ? ( x ≤ 0) 2 这就是所求的函数的反函数。Q在原函数y = ? ?2 x + 2 中,由?2 x + 2 ≥ 0, 有x ≤ 1. x2 ∴反函数y = 1 ? 的值域为(?∞,1] ,定义域为(?∞,0]. 2 2x 1

(2)Q y = ,∴ 5 x + 1 ≠ 0, x ≠ ? 5x + 1 5 1 1 ∴函数的定义域为(?∞, ? ) U (? , +∞). 5 2 2x y ,解出x : x = 由y = 5x + 1 2 ? 5y x 2 x,y 互换,得,y = ,Q 2 ? 5 x ≠ 0,∴x ≠ . 2 ? 5x 5 2 2 ∴原函数的反函数的值域为:(?∞, ) U ( , +∞). 5 5 1

10、试证函数y = 1 + 2 有下界但无上界。x

证明:函数的定义域是 D = (?∞, 0) U (0, +∞). 1 1 > 0 ∴1 + 2 > 1. x2 x 1 ∴y = 1 + 2 有下界1. x 1 如果y = 1 + 2 有上界,则必存在M>1,使对于?x ∈R. 有:x 1 1 1 + 2 < M , 即x2 > . 但此式不能成立。因为当M>1 时,x M ?1 1 1 1 总有x < . 使x2 < ,即1+ 2 > M ,所以M ?1 x M ?1 1 y = 1 + 2 无上界。x ?x ∈D, 有

11、设函数 f ( x) 和g ( x) 具有同一定义域D,是有界函数,但g ( x) 没有上界。求证:f ( x) 与g ( x) 的和在定义域D 上无上界。证明:设M 是f ( x) 的上界,则对于任意x ∈D, f ( x ) ≤ M . 因g ( x) 无上界,所以对于任意给定的p>0,都存在x1 ∈D, 使g ( x1 ) > M + p. 所以f ( x1 ) + g ( x1 ) > g ( x1 ) ? f ( x1 ) > (n + p ) ? M = p. 所以,f ( x) 与g ( x) 的和在 D 上无上界。

12、讨论函数y = 2 ? x 2 + 2 x +8 的单调性。

解:设u = g ( x) = ? x 2 + 2 x + 8 ,则y = f (u ) = 2u 因指数函数y = 2n 是增函数,故y =

f [

g ( x )] 的增减性就取决于g ( x) = ? x 2 + 2 x + 8 的增减性。被开放数g 2 ( x ) = ? x 2 +

2 x + 8 ≥ 0. 所以定义域为[-2,4]. 又Q ? x 2 + 2 x + 8 = 9 ? ( x ? 1) 2 , 定义域被划分为增减性不同的两个区间[-2,1]和[1,4]. 当?2 ≤ x1 ≤ x2 ≤ 1时,则有:g 2 ( x1 ) ? g 2 ( x2 ) = ( x2 ? x1 )( x2 + x1 ? 2) < 0 ∴g 2 ( x1 ) < g 2 ( x2 ). 又g ( x1 ) ≥ 0, g ( x2 ) ≥ 0. ∴g ( x1 ) < g ( x2 ). 即u1 < u2 ,∴2n1 < 2n2 . 因此,函数y = f [ g ( x )] 在区间[-2,1]上递增,同理可证:y = f [ g ( x )] 在区间[1,4]上递减。

13、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1)f ( x) = x 5 ( x 2 + 1) (3)f ( x) = (2)f ( x) = lg(1 + x ) + lg(1 ? x ) (4)y = sin 2 x + cos x (6)y = x 2 + 2 x ? 1 1 x+2 (5)y = cos(sin x) 解:(1)Q f (? x ) = (? x)5 [(? x) 2 + 1] = ? x 5 ( x 2 + 1) = ? f ( x) ∴f ( x) = x 5 ( x 2 + 1) 是

奇函数。(2)Q f (? x ) = lg[1 + (? x)] + lg[1 ? (? x )] = lg(1 ? x) + lg(1 + x) = f ( x) ∴f ( x) = lg(1 + x) + lg(1 ? x) 是偶函数。(3)Q f (? x ) = 1 1 = (? x) + 2 2 ? x ? f ( x) = ? 1 . x+2 ∴f (? x) ≠ f ( x). ∴f ( x) = f (? x) ≠ ? f ( x) 1 是非奇非偶函数。x+2 (4)设f ( x) = sin 2 x + cos x, 则f (? x) = sin 2(? x) + cos(? x) = ? sin 2 x + cos x ? f ( x) = ? sin 2 x ? cos x ∴f (? x) ≠ f (? x) f (? x) ≠ ? f ( x) ∴y = f ( x) = sin 2 x + cos x 是非奇非偶函数。(5)设f ( x) = cos(sin x) ,则f (? x) = cos[sin(? x)] = cos[? sin x] = cos(sin x) = f ( x) ∴y = f ( x) = cos(sin x) 是偶函数。(6)设 f ( x) = x 2 + 2 x ? 1, 则 f (? x) = (? x ) 2 + 2 ? x ? 1 = x2 + 2 x ? 1 = f ( x) ∴y = f ( x) = x 2 + 2 x ? 1是偶函数。

14、设g ( x) 是实数集上奇函数,判断f ( x) = g ( x)( (其中a > 0, a ≠ 1 )的奇偶性。解:设h( x ) = 1 1 + ) ax ?1 2 1 1 1 1 1 1 + . 则h( ? x ) = ( ? x ) + = + a x ?1 2 a ?1 2 1 ?1 2 ax ax 1 ax ?1+1 1 1 1 1 1 = + = + = ?1 + x + =? ? x 1? ax 2 1? ax 2 a ?1 2 2 a ?1 1 1 = ?( x + ) = ?h( x). a ?1 2 ∴h( x) 是奇函数。又Q g ( x) 是实数集上的奇函数∴f ( x) = g ( x) ? h( x) 在实数集上是偶函数。

15、已知y = lg

解:Q 1? x > 0,∴?1 < x < 1,∴函数定义域为(-1,1)。1+ x 1? x ,则1+ x 1? x , 判断它的奇偶性,并求它的单调区间。1+ x 设 f ( x) = lg f (? x) = lg 1+ x 1 1 ? x ?1 1? x = lg = lg( ) = ? lg = ? f ( x) 1? x 1? x 1+ x 1+ x 1+ x ∴f ( x) = lg 1? x , 在定义域上为奇函数。1+ x ?x1 , x2 ∈(?1,1), 且x1 < x2 . 则 1 ? x1 1 ? x2 (1 ? x1 )(1 + x2 ) ? (1 ? x2 )(1 + x1 ) 2( x2 ? x1 ) ? = = 1 + x2 1 + x2 (1 + x1 )(1 + x2 ) (1 + x1 )(1 + x2 ) 2( x2 ? x1 ) ①当0 < x1 < x2 < 1. > 0. (1 + x1 )(1 + x2 ) 1 ? x1 1 ? x2 1 ? x1 1 ? x2 ∴? >0 > 1 + x1 1 + x2 1 + x1 1 + x2 1 ? x1 1 ? x2 ∴f ( x1 ) > f ( x2 ). ∴lg > lg 1 + x1 1 + x2 2( x2 ? x1 ) ②当?1 < x1 < x2 < 0 ,> 0. (1 + x1 )(1 + x2 ) 1 ? x1 1 ? x2 1 ? x1 1 ? x2 ∴? >0 > 1 + x1 1 + x2 1 + x1 1 + x2 1 ? x1 1 ? x2 ∴f ( x1 ) >

f ( x2 ). ∴l

g > lg 1 + x1 1 + x2 ∴y = f ( x) = lg 1? x 在(-1,1)是减函数。1+ x x 2 + 1).

16、设y = f ( x) = lg( x + ?1

(1)确定f ( x) 的定义域和奇偶性;(2)求它的反函数f (3)求它的值域;(4)求证 f ( x) 在其定义域上是增函数。( x) ;

解:(1)?x ∈R,Q x + x + 1 = 2 ( x 2 + 1 + x)( x 2 + 1 ? x) x +1 ? x 2 = 1 x +1 ? x 2 >0 ∴函数的定义域为R 又Q f ( ? x) = lg[( ? x) + (? x) 2 + 1] = lg( x 2 + 1 ? x ) = lg ( x 2 + 1 ? x)( x 2 + 1 + x ) x2 + 1 + x = lg 1 ( x 2 + 1 + x) = lg( x 2 + 1 + x) ?1 = ? lg( x 2 + 1 + x) = ? f ( x). ∴y = f ( x ) = lg( x 2 + 1 + x) 在R 上是奇函数。

(2)由y = lg( x + x 2 + 1).有x + x 2 + 1 = 10 y. ∴x 2 + 1 = (10 y ? x) 2 = 102 y + x 2 ? 2 x ?

10 y ∴2 x ? 10 y = 102 y ? 1. 102 y ? 1 1 ∴x = = (10 y ? 10? y ). 2 ? 10 y 2 1 x, y 互换,有y = (10 x ? 10? x ). 2 1 ∴f ?1 ( x) = (10 x ? 10? x ), x ∈R 2

(3) f ( x) 的值域是R.

(4)?x1 , x2 ∈R, 且x1 < x2 ,则 f ( x1 ) = lg( x1 + x12 + 1). f ( x2 ) = lg( x2 + x2 2 + 1). Q ( x1 + x12 + 1) ? ( x2 + x2 2 + 1) = ( x1 ? x2 ) + ( x12 + 1 ? x2 2 + 1) = ( x1 ? x2 ) + x12 ? x2 2 x12 + 1 + x2 2 + 1 = ( x1 ? x2 )[1 + x1 ? x2 x + 1 + x2 + 1 2 1 2 ] = ( x1 ? x2 ) x12 + 1 + x2 2 + 1 + x1 + x2 x12 + 1 + x2 2 + 1 ( x12 + 1 + x1 ) + ( x2 2 + 1 + x2 ) x12 + 1 + x2 2 + 1 = ( x1 ? x2 ) <0 ∴x1 + x12 + 1 < x2 + x2 2 + 1 ∴lg( x1 + x12 + 1) < lg( x2 + x2 2 + 1) ∴f ( x1 ) < f ( x2 ). ∴y = f ( x) 在R 上是增函数。

17、设f ( x) 是奇函数,当x > 0 时,f ( x) = x ? x + 2, 求2 当x < 0 时,f ( x) 的表达式。

解:设x < 0 ,则? x > 0. 所以f (? x) = (? x) 2 ? (? x) + 2 = x 2 + x + 2 又f ( x) 是奇函数,所以,当x < 0 时, f ( x) = ? f (? x) = ? x 2 ? x ? 2

18、设x ∈( ? 偶性。

解:f ( x) = π π 1 + sin x ? cos x , ).判断函数f ( x) = 的奇1 + sin x ? cos x 2 2 1 + sin x ? cos x 1 + sin x ? cos x 2tg x x 1 ? tg 2 2 ? 2 1+ x x 1 + tg 2 1 + tg 2 2 2 = x x 2tg 1 ? tg 2 2 + 2 1+ x x 1 + tg 2 1 + tg 2 2 2 x x 2(tg 2 + tg ) 2 2 = tg x = x 2 2(tg + 1) 2 ∴f ( x) 是奇函数。

19、设x, y, z ∈R , 且满足2 = 3 = 6 . x y z +

(1)比较 2 x,3 y 和6z 的大小;

(2)求证: 1 1 1 + = . x y z

解:(1)由 2 = 3 x y ∴lg 2 x = lg 3 y ∴x lg 2 = y lg 3 ∴x lg 3 = y lg 2 ∴x = y ∴lg 3 lg 2 2 x 2lg 3 = > 1 ∴2x > 3y 3 y 3lg 2 同理求得,6 z > 2 x. 因此,6 z > 2 x > 3 y. (2)设 2 = 3 = 6 = k . x y z Q x, y, z ∈R + ,∴k > 1 1 ∴= lg k 2, x 1 1 1 ∴+ = . x y z 20 、设a > 0 且a ≠ 1.x ∈(0,1). 试比较log a (1 ? x) 与1 1 = lg k 3, = lg k 6. y z log a (1 + x ) 的大小。解:Q log a (1 ? x) log a (1 ? x) = = log1+ x (1 ? x) log a (1 + x) log a (1 + x) 0 < 1 ? x < 1. Q x ∈(0,1), ∴1 + x > 1, ∴log1+ x (1 ? x) = ? log1+ x (1 ? x) = log1+ x 1 (1 ? x) = log1+ x ∴log a (1 ? x) > log a (1 + x) 1+ x = 1 ? log1+ x (1 ? x 2 ) > 1. 1 ? x2

21、求sin(cos x) 的递减区间。

解:Q cos x ∈[ ?1,1], 而[ ?1,1] ? [ ? 当u ∈[? π π , ] 时,sin u 是增函数。

2 2 所以,y = sin(cos x) 的递减区间就是cos x 的递减区间。即为[2kπ ,2kπ + π ], k ∈Ζ.

22 、设x 是第二象限的角,cos π π , ], 2 2 x x 5 + sin = ? ,求2 2 2 x x cos ? sin 的值。2 2 x x x x 5 2 5 + sin ) 2 = 1 + 2sin cos = (? ) = 2 2 2 2 2 4 x x 1 ∴2sin cos = ? 2 2 4 x x x x 3 ∴(cos ? sin ) 2 = 1 ? 2sin cos = 2 2 2 2 4

解:Q (cos x x 3 cos ? sin = ± 2 2 2 这里是正负号的取舍,取次于Q ∴π π 2 4 x 所在区间 2 + 2 kπ < x < π + 2 kπ + kπ < x π < + kπ 2 2 因cos x x 3 x ? sin = ? < 0, 不可能在第一象限,所以k 2 2 2 2 必定为奇数设k = 2n + 1( n ∈Ζ) ,则5π x 3π + 2nπ < < + 2nπ (n ∈Ζ) 4 2 2 此时,sin x x x x 3 < cos ,∴sin ? cos = ? 2 2 2 2 2

23、证明: f ( x) = sin x + cos x 的最小正周期是π 2 . π 分析:首先要验证π 正周期不能比 2 是函数 f ( x) 的周期,然后证明f ( x) 的小,用反证法。2 证明:Q sin( x + π 2 ) + cos( x + π 2 ) = cos x + ? sin x = sin x + cos x ∴是f ( x) 的周期。2 π 假设0 < l < π 2 sin( x + l) + cos( x + l) = sin x + cos x . 成立, l 是f ( x) 的周期,即对?x ∈R ,有令x = π 4 , 得:

初等数学研究课后习题答案(2020年7月整理).pdf

初等代数研究课后习题 20071115033 数学院 07(1) 杨明 1、证明自然数的顺序关系具有对逆性与全序性,即 (1)对任何N b a ∈,,当且仅当b a <时,a b >. (2))对任何N b a ∈,,在b a <,b a =,b a >中有且只有一个成立. 证明:对任何N b a ∈,,设a A ==,b B == (1)“?” b a <,则B B ??,,使,~B A ,A B B ~, ?∴,a b >∴ “?” a b >,则B B ??,,使A B ~,,B B A ?∴,~,b a <∴ 综上 对任何N b a ∈,,b a (2)由(1)b a b a <∴与b a >不可能同时成立, 假设b a <∴与b a =同时成立,则B B ??,,使,~B A 且B A ~, ,~B B ∴与B 为有限集矛盾,b a <∴与b a =不可能同时成立, 综上,对任何N b a ∈,,在b a <,b a =,b a >中有且只有一个成立.. 2、证明自然数的加法满足交换律. 证明:对任何N b a ∈,设M 为使等式a b b a +=+成立的所有b 组成的集合 先证 a a +=+11,设满足此式的a 组成集合k ,显然有1+1=1+1成立 φ≠∈∴k 1,设k a ∈,a a +=+11,则 +++++++=+=+==+a a a a a 1)1()1()(1 k a ∈∴+,N k =∴, 取定a ,则1M φ∈≠,设,b M a b b a ∈+=+,则 ()()a b a b b a b a +++++=+=+=+ ,b M M N + ∴∈∴= ∴ 对任何N b a ∈,,a b b a +=+ 3、证明自然数的乘法是唯一存在的 证明:唯一性:取定a ,反证:假设至少有两个对应关系,f g ,对b N ?∈,有 (),()f b g b N ∈,设M 是由使()()f b g b =成立的所有的b 组成的集合, ()()1f b g b a ==? 1M φ∴∈≠ 设b N ∈则()()f b g b =()()f b a g b a ∴+=+ ()()f b g b ++∴=,b M +∴∈,M N ∴= 即b N ?∈,()()f b g b =

初等数学研究复习题

1、 因式分解:32 35113x x x ---= 2、 已知21x a x x =++,则2 421 x x x =++ 3、 已知1abc =,求 111a b c a ab b bc c ca ++++++++的值; 4、 已知 111a b c a ab b bc c ca ++++++++=1,求证1abc =;

5、 = 6、 解不等式: 2233132 x x x x +-≤-+ 7、 求一个方程,使其各根分别等于方程43 67620x x x x -++-=的各根减去2。

8、 解方程22223223132231 x x x x x x x x ++++=-+-+。 9、 求不定方程7517x y -=的整数解。 10、 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满足()()()2(f x y f x f y x y x y R +=++∈、,(1)2f =,则(3)f -等于 11、 若函数()y f x =的定义域是[]0,2,则函数(2)()1f x g x x =-的定义域是 12、 0= 13、 将多项式32 22x x x -++表示成(1)x -的方幂形式是 14、 将分式22233(1)(25) x x x x x ----+分解成部分分式之和

15、 求函数2 y =的值域 16、 已知5,4x <求函数14245 y x x =-+-的最大值。 17、 解方程:4322316320x x x x +-++=

18、 已知x y z 、、是互不相等的正数,且1,x y z ++=求证:111(1)(1)(1)8x y z ---> 19、 利用多项式对称性因式分解: (1)555()()()()f x y z x y y z z x =-+-+-、、 设222(,,)()()()[()()],f x y z x y y z z x L x y z M xy yz xz =---+++++ (2)5555 ()()f x y z x y z x y z =++---、、 设222()()()[()()]x y y z z x k x y z m xy yz zx ++++++++

初等数学专题论文

初等数学研究期末专题论文 函数方程与函数的奇偶性 摘要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一种重要性质,也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并能灵活应用,是每位数学教师不断探论的问题。本文详细讲述了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地方,对比较抽象的题目给出合适的证明方法。 关键词:函数 奇偶性 方程 性质 1.关于函数奇偶性的定义 (1)一般地,如果对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 ()()0 f x f x --=(()()x f x f =-),那么函数()x f 就叫做偶函数,如:2)(x x f =,()x x f =。 (2)一般地,如果对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任意一个x 都有()()0=-+x f x f (()()x f x f -=-),那么函数()x f 就叫做奇函数,如:()x x f = , ()x x f 1 = 。 例1:判断函数())1lg(2x x x f -+=的奇偶性。 解:x x x ≥>+221 ∴函数()x f 的定义域为R 又()())1lg()1lg(22x x x x x f x f +++-+=-+ 01lg )1lg(22==-+=x x 。 ∴ ()x f 为奇函数。 例2:判断函数x x e e x f -+=)(的奇偶性。 解:显然)(x f 的定义域为R 又)()(x f e e x f x x -=+=- ∴)(x f 为偶函数。

2.函数奇偶性的几个性质 2.1 对称性 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如: 2.2 整体性 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必须成立。 2.3 可逆性 )()()(x f x f x f ?=-是偶函数 )()()(x f x f x f ?-=-是奇函数 2.4 等价性 0)()()()(=--?=-x f x f x f x f 0)()()()(=-+?=-x f x f x f x f 2.5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2.6 可分性 根据奇偶性可将函数分为四类: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3.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 3.1定义法 1.任取自变量的一个值x ,x -是否有定义,如果存在一个属于定义域的0x 但在0x -没有定义,则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若)(x f -存在,则进行下一步。 2.)()(x f x f ±=-着相当于证明一个恒等式,有时,为了运算上的方便可转而验证 0)()(=-±x f x f , 1)() (±=-x f x f ,???=-+偶函数 奇函数)(20)()(x f x f x f 判断步骤如下: ① 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初中数学几何题及答案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经典难题(二)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B

P C G F B Q A D E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 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经典难题(三) 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 · A D H E M C B O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A F D E C B

初等数学研究论文

姓名:苏章燕学号:201102024002 班级:师范1班 分类思想 摘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在这学期做高考题和中考题过程中,很多题上面都有体现。是在问题的解答出现多种情况且综合考虑无法深入时,我们往往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得出每种情况下相应的结论,这种思想方法就是分类的思想。 关键词:分类讨论、函数、例题、集合分类 一、分类要素 分类的思想运用到每个具体数学问题中都有三个基本内容,即分类三要素,在分类的合定义中,三要素就是全集,子集和子集的分类根据。分类的逻辑定义中,三要素是母项,子项和分类标准。 二、分类的规则 在问题讨论前,首先应弄清楚我们所研究对象的范围,即全集。分类就要在这个特定范围内进行,要防止在全集不明确的情况下或全集外进行讨论。 每次分类都必须以同一本质属性为标准,被分概念或集合有若干本质属性,确定某一个作为分类标准。那么在分类过程中就要始终使用这个标准。同一次讨论中标准只能是一个。如实数在讨论绝对值时,可分为整数、负数和零;在讨论其他性质和运算时可分为有理数与无理数。又如函数按自变量个数可分为一元函数、二元函数乃至多元函数;按单调性可分为增函数、减函数和非单调函数(在某一区间内);按定义域可分为在R上都有意义的函数与定义域不是R的函数;按奇偶性可分为奇函数、偶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在定义域内);按属性可分为代数函数和超级函数。诸如此类,按不同标准就有不同的分类。 分类的完整性,把集合A分为A1、A2、···An等n个子集的分类,集合A应是这n 个子集的并集,集合的每一个元素都属于且仅属于其中的一个子集,分类时必须防止遗漏,如把角分为第一象限角、第二象限角、第三象限角、第四象限角,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分类,因为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就不在其中。 分类的互斥性,分类中分成的各部分必须是互相排斥的,即分类中各个子集的交集是空集,如平面几何中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分类就是不正确的分类,因为存在着等腰锐角三角形,这是由于破坏了分类的互斥性。 分类的逐级性,被分概念必须分成与它最邻近的概念。有些问题必须要连续分类,这就要求严格按层次逐级进行划分、讨论。 分类的种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化的无线过程,因此分类也有一个从现象分类到本质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现象分类就是根据事物的外部标志或外部联系所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往往会把本质上相同的事物分为不同的类别,而把本质上不相同的事物归为同一类别。如平面几何中多边形按边数分类就是一个现象分类,因为凸多变形和凹多边形即使边数相同其性质也大相径庭,而正多边形(不管它边数多少)都具有很多共性,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 本质分类就是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部联系所进行的分类,本质分类能够揭示数学对象之间的规律,如含角的三角函数的绝对值,用零点分段法对角进行的分类就属于本质分类。 分类方法的解题步骤,确定分类标准,这就是要运用辩证的逻辑思维,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从表面上极为相似的事物之间看出它们本质的相同点,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揭示数学对象之间的规律,对数学对象进行有意义的分类。 恰当地进行分类,在确定分类标准的基础上,遵守分类的五条规则,对所讨论的问题恰当地分类,问题能否顺利讨论的关键是对所讨论对象进行正确的分类。 逐类讨论,根据分好的各类情况,逐类地加以研究,深入进行讨论,分门别类逐一把

初等数学研究试题答案

习题一 1、数系扩展的原则是什么?有哪两种扩展方式?(P9——P10) 答:设数系A 扩展后得到新数系为B ,则数系扩展原则为: (1)A 的元素间所定义的一些运算或几本性质,在B 中被重新定义。而且对于A 的元素来说,重新定义的运算和关系与A 中原来的意义完全一致。 (2)在A 中不是总能实施的某种运算,在B 中总能施行。 (3)在同构的意义下,B 应当是A 的满足上述三原则的最小扩展,而且有A 唯一确定。 数系扩展的方式有两种: (1)添加元素法。 (2)构造法。 2、对自然数证明乘法单调性:设,,,a b c N ∈则 (3),a b ac bc >>若则; 证明:(1)设命题能成立的所有C 组成集合M 。 由归纳公理知,,N M =所以命题对任意自然数成立。 (2),,.a b b a k k N <=+∈若则有 (P17定义9) 由(1)有()bc a k c =+ ac bc ∴< (P17.定义9) 或:,,.a b b a k k N <=+∈若则有 bc ()a k c ac kc =+=+ 3、对自然数证明乘法消去律:,,,a b c N ∈设则 (1),;ac bc a b ==若则

(2)ac bc a b <<若,则; (3)ac bc a b >>若,则。 证明(1)(用反证法) (2)方法同上。 (3)方法同上。 4、依据序数理论推求: 解: 1313134++=='()先求,, (P16.例1)323231(31)45,++=+=+=='''再求, (2)31313??=先求,, 5、设n N ∈,证明n 415n 1+-是9的倍数。 证明:1n 141511189,1n =+?-==①当时,是的倍数故时命题成立。 k n k 415k 19=+-②假设当时,命题成立。即是的倍数。则当n=k+1时: k 1k 415k 11 4415k 1315k 18441519(52) k k k +++-=+--?+=+---()()()。 1n k ∴=-当时,命题成立。 由①,②知,对于任一自然数n 成立。 6、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下式对于任意自然数都成立: 证明: ①412111--3-3.11-21n +?==== ==?当时,左边,右边左边右边。 ②n k =假设当时,等式成立,即:

初中数学几何题(超难)及答案分析

几何经典难题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三)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 ∠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CC 1、DD 1 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 MN 于E 、F . 求证:∠DEN =∠F . 5、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三)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M B · A D H E M C B O

P C G F B Q A D E 6、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三) 7、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三 ) 8、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数 1添加元素法和构造法,自然数扩充到整数可以看成是在自然数的基础上添加0到扩大的自然数集,再添加负数到整数集;实数扩充到复数可以看成是在实数的基础上构造虚数单位i 满足12-=i ,和有序实数对),(b a 一起组成一个复数bi a +. 2(略) 3从数的起源至今,总共经历了五次扩充: 为了保证在自然数集中除法的封闭性,像b ax =的方程有解,这样,正分数就应运而生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数就扩展为正有理数集. 公元六世纪,印度数学家开始用符号“0”表示零.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二次扩充,自然数、零和正分数合在一起组成算术数集.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了负数.并且直到17世纪才对负数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三次扩充,此时,数的概念就扩展为有理数集. 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由皮亚诺、戴德金、维尔斯特拉斯等数学家的努力下构建了严格的实数理论.这是数的概念的第四次扩充,形成了实数集. 虚数作为一种合乎逻辑的假设得以引进,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加以运用.这是数学概念的第五次扩充,引进虚数,形成复数集. 4证明:设集合D C B A ,,,两两没有公共元素d c b a ,,,分别是非空有限集D C B A ,,,的基数,根据定义,若b a >,则存在非空有限集'A ,使得B A A ~'?;若d c ≥从而必存在非空有限集'C ,使得D C C ~'?,所以)(C A ?)(D B ??所以集合C A ?的基数c a +大于集合D B ?的基数d b +,所以d b c a +>+. 5(1)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加法定义, 15 55555155155 )25(2535''=++=++?=+?=+?=?=? (2)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乘法定义 8 7)6(])15[()15()25(2535'''''''' '===+=+=+=+=+ 6证明:?1当2=n 时,命题成立.(反证法)

(完整版)初等数学研究复习汇总

第一章 1、自然数集是有序集 2、自然数集具有阿基米德性质即:如果a,b∈N,则存在n∈N,使na>b 3、自然数集具有离散型即:在任意两个相邻的自然数a和a’之间不存在自然数b, 使a

值 例:求00080cos 40cos 20cos ??8 120sin 8160sin 20sin 880cos 80sin 220sin 480cos 40cos 40sin 220sin 280cos 40cos 20cos 20sin 2000000 0000 0000= ===???=解:原式N c N a N c N b N b N a ac b c b a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1,,2=--=求证, 的正数,且是不等于例:设原式右边原式左边所以,得证明:由==-?-?=--=-=-+==a N c N b N c N a N a N b N c N c N b N b N a N b N c N a N b N c N a N b N a c b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1log 1log 1log 1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2213cot cot cot 3tan tan tan =-+-θθθθθθ例:求证的值 内的两相异实根,求在为方程、例:已知)sin(),0()0(cos sin βαπβα+≠=+mn p x n x m 原式右边(原式左边证明:(综合法)==?-?-?-?-=--?-+?-=13tan cot 3cot tan 23tan cot 3cot tan 2)3cot )(cot 3tan tan 3tan cot 13cot tan 1θ 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

《初等数学研究》教学大纲

《初等数学研究》教学大纲Research on elementary mathematics 课程名称:初等数学研究英文名称: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4 学分: 64 理论学时: 64 总学时: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应使学生在掌握近、通过本课程的开设,初等数学研究是数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现做到初等与高等相结合。系统深入掌握中学数学内容有关的初等数学知识,代数学的基础上,以填补学生在中学数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尽量反映近、一方面,通过初等数学内容的研究,处学与高等数学之间的空白;另一方面,试图用近、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居高临下地分析、为当好一名使学生对中学数学内容有个高屋建建瓴的认识与理解,研究中学数学内容,理、使学生进行解题策略的训练,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开设,中学数学教师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解题能力。由于学生对初等数学内容并非一无所知,因此,必须突出与强调课程的研究性质。在每章、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索、研究,每节之后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便他们将来走向教学岗位后,能较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形势。必要时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适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以讲授为主、当的专题讨论。周,有32八学期开设,安排---初等数学研究是专业选修课,系主干课程。一般情况下第七课时。64共,周36条件时可安排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序

号章节名称学时分配 1 第一章绪论 2 2 第二 章集合与逻辑 6 3 第三章数与式的理论 8 4 第四章函数的理论 8 5 第五章方程、不等式 8 6 公理化方法与演绎推理 6 7 第七章几何变换 8 8 第八章几何的向量结构及坐标 法 6 9 第九章排列、组合 6 10 第十章中学数学解题策略 6 合计学时数 64 三、各章节主要知识点与教学要求课时) 2第一章绪论(中学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关系,中学数学的特点,中学数学的发展历程,包括数学研究的对象,本课程的研究 对象,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等等本章重点:中学数学的 特点本章难点:无掌握中学数学的特点,中学数学的发展历程;要求学生了解数学研究的对象,本章教学要求:中学数 学与初等数学的关系,掌握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学习本课程的 目的意义课时)6第二章集合与逻辑(集合集合的特性, 集合的运算。集合的运用命题的逻辑演算命题的特征,简 单命题,复合命题的真值定义,等价命题,简单命题的演算 命题中的量词假言命题的四种形式,量词的否定,存在量词, 全称量词,开语句的复合,真值集,开语句,充分条件与必要 条件集合与逻辑的关系本章重点:复合命题的真值定义, 等价命题,假言命题的四种形式本章难点:假言命题的四种 形式,开语句的复合,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假言命题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是由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堆砌而成的几何体,那么其三种视图中面积最小的是( ) A .主视图 B .俯视图 C .左视图 D .一样大 【答案】C 【解析】 如图,该几何体主视图是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 左视图是由3个小正方形组成, 俯视图是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 故三种视图面积最小的是左视图, 故选C . 2.如图,一个正六棱柱的表面展开后恰好放入一个矩形内,把其中一部分图形挪动了位置,发现矩形的长留出5cm ,宽留出1,cm 则该六棱柱的侧面积是( ) A .210824(3) cm - B .(2 108123cm - C .(2 54243cm - D .(2 54123cm - 【答案】A 【解析】 【分析】 设正六棱柱的底面边长为acm ,高为hcm ,分别表示出挪动前后所在矩形的长与宽,由题意列出方程求出a =2,h =9?36ah 求解. 【详解】 解:设正六棱柱的底面边长为acm ,高为hcm ,

如图,正六边形边长AB =acm 时,由正六边形的性质可知∠BAD =30°, ∴BD = 12a cm ,AD =32 a cm , ∴AC =2AD =3a cm , ∴挪动前所在矩形的长为(2h +23a )cm ,宽为(4a + 1 2 a )cm , 挪动后所在矩形的长为(h +2a +3a )cm ,宽为4acm , 由题意得:(2h +23a )?(h +2a +3a )=5,(4a +1 2 a )?4a =1, ∴a =2,h =9?23, ∴该六棱柱的侧面积是6ah =6×2×(9?23)=210824(3) cm -; 故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几何体的展开图,正六棱柱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够求出正六棱柱的高与底面边长是解题的关键. 3.将一副三角板如下图放置,使点A 落在DE 上,若BC DE P ,则AFC ∠的度数为( ) A .90° B .75° C .105° D .12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30E BCE ==?∠∠,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解AFC ∠的度数. 【详解】

初等数学研究答案1

初等数学研究答案1

大学数学之初等数学研究,李长明,周焕山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习题一 1答:原则:(1)A ?B (2)A 的元素间所定义的一些运 算或基本关系,在B 中被重新定义。而且对于A 的元素来说,重新定义的运算和关系与A 中原来的意义完全一致。 (3)在A 中不是总能施行的某种 运算,在B 中总能施行。 (4) 在同构的意义下,B 应当是A 满足上述三原则的最小扩展,而且由A 唯一确定。 方式:(1)添加元素法;(2)构造法 2证明:(1)设命题能成立的所有c 组成集合M 。 a=b ,M 11b 1a ∈∴?=?∴, 假 设 bc ac M c =∈,即,则 M c c b b bc a ac c a ∈'∴'=+=+=', 由归纳公理知M=N ,所以命题对任意 自然数c 成立。 ( 2)若a < b ,则 bc kc ac bc,k)c (a )1(b k a N k =+=+=+∈?即,,由,使得

则acb , 则 ac m c bc ac,m )c (b )1(a m b N m =+=+=+∈?即,,由,使得 则ac>bc 。 3 证明:(1)用反证法:若 b a b,a b a <>≠或者,则由三分性知。当a >b 时, 由乘法单调性知ac >bc. 当a 或者,则由三分性知不小于。当a >b 时,由乘法单调性知ac >bc. 当a=b 时,由乘法单调性知ac=bc.这与acbc 矛盾。则a>b 。 4. 解:(1)4 313='=+ 5 41323='='+=+ 652333='='+=+ 7 63343='='+=+ 8 74353='='+=+ (2)313=? 631323=+?=? 9 3232333=+?='?=?

初等数学研究考试大纲

《初等数学研究》考试大纲 Elementary Mathematics Research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二、考试目的 测试学生对初等数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的熟练程度。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数系 1. 考试知识点 (1)数的概念的扩展; (2)自然数序数理论及其性质; (3)整数环、有理数域、实数域、复数域的建立及性质。 2. 考试要求 (1)了解数系扩展的两种形式及其所遵循的原则; (2)掌握自然数的基数理论及整数环的构造; (3)理解自然数集扩充到有理数集的有关概念,弄清自然数、整数运算的概念及其运算律,掌握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有理数域的性质; (4)理解无理数、实数概念,掌握实数大小比较的法则、实数的运算法则和实数域的性质; (5)理解复数概念,掌握复数的两种表示形式、复数的运算和复数域的性质。 第二章解析式 1. 考试知识点 (1)多项式的恒等定理; (2)待定系数法; (3)因式分解方法; (4)分式恒等变形; (5)根式的化简和计算; (6)解不等式(组); (7)不等式的证明; (8)几个著名的不等式。

(1)了解解析式的概念及其分类; (2)了解多项式概念,掌握待定系数法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方法; (3)了解分式的概念和定理;掌握分式恒等变形; (4)掌握根式的运算和变形; (5)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法和证明; (6)熟悉几个著名的不等式。 第三章方程与函数 1. 考试知识点 (1)方程(组)的同解理论及基本解法; (2)几类特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 (3)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和超越方程的解法 (4)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5)初等函数的性质。 2. 考试要求 (1)掌握各种代数方程中的同解理论(弄清增、失根原因及检验方法)及基本解法; (2)掌握特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 (3)掌握简单的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和超越方程的解法; (4)了解函数概念的发展与几种定义方式; (5)掌握初等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章数列 1. 考试知识点 (1)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与等比数列; (3)高阶等差数列、斐波那契数列、分群数列; (4)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形式和其他形式; (5)数列的母函数。 2. 考试要求 (1)掌握求数列通项的方法; (2)熟练掌握等差与等比数列的综合题; (3)了解高阶等差数列、斐波那契数列、分群数列; (4)熟练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各种形式的应用; (5)了解数列的母函数。 第五章排列与组合

初等数学研究期末复习题:选择题与填空题1

初等数学研究期末复习题:选择题与填空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有一块矩形纸片ABCD ,AB =8,AD =6.将纸片折叠,使得AD 边落在AB 边上,折痕为AE ,再将△AED 沿DE 向右翻折,AE 与BC 的交点为F ,则△CEF 的面积为( ). A C B D A .2 B .4 C . 6 D . 8 2.若M =223894613x xy y x y -+-++(x ,y 是实数),则M 的值一定是( ). A .正数 B .负数 C .零 D .整数 3.已知点I 是锐角三角形ABC 的内心,A 1,B 1,C 1分别是点I 关于边BC ,CA ,AB 的对称点.若点B 在△A 1B 1C 1的外接圆上,则∠ABC 等于( ). A .30° B .45° C .60° D .90° 4.设A =22211148()34441004 ?++???+---,则与A 最接近的正整数是( ). A .18 B .20 C .24 D .25 5.设a 、b 是正整数,且满足于5659a b ≤+≤,0.90.91a b <<,则22b a -等于( ). A .171 B .177 C .180 D .182 6 的结果是( ). A .无理数 B .真分数 C .奇数 D .偶数 7.设4r ≥,1 1 1a r r =-+ ,b = ,c =,则下列各式一定成立 的是( ). A .a b c >> B .b c a >> C .c a b >> D .c b a >> 8.若x 1,x 2,x 3,x 4,x 5为互不相等的正奇数,满足(2005-x 1)(2005-x 2)(2005-x 3)(2005- x 4)(2005-x 5)=242,则2222212345 x x x x x ++++的未位数字是( ). A .1 B .3 C .5 D .7 9. 已知1m = 1n =且22(714)(367)m m a n n -+--=8,则a 的值等于( ). A .5- B .5 C .9- D .9 10.Rt △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均在抛物线y =x 2上,并且斜边AB 平行于x 轴.若斜边上的高为h ,则( ). A .h <1 B .h =1 C .12

(易错题精选)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易错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易错题精选)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易错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将三个同样的正方形的一个顶点重合放置,如果145∠=°,330∠=°时,那么2∠的度数是( ) A .15° B .25° C .30° D .45°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2=∠BOD+EOC-∠BOE ,利用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即可求得∠BOD 和∠EOC 的度数从而求解. 【详解】 ∵∠BOD=90°-∠3=90°-30°=60°, ∠EOC=90°-∠1=90°-45°=45°, ∵∠2=∠BOD+∠EOC-∠BOE , ∴∠2=60°+45°-90°=15°. 故选:A . 【点睛】 此题考查余角和补角,正确理解∠2=∠BOD+EOC-∠BOE 这一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将如图所示的Rt △ACB 绕直角边AC 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主视图(正视图)是( )

A.B.C. D. 【答案】D 【解析】 解:Rt△ACB绕直角边AC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是圆锥,主视图是等腰三角形. 故选D. 首先判断直角三角形ACB绕直角边AC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几何体是圆锥,再找出圆锥的主视图即可. 3.如图,直线a∥b,点B在直线b上,且AB⊥BC,∠1=55°,那么∠2的度数是() A.20°B.30°C.35°D.50°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垂线的性质可得∠ABC=90°,所以∠3=180°﹣90°﹣∠1=35°,再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到∠2的度数. 【详解】 解: 由垂线的性质可得∠ABC=90°, 所以∠3=180°﹣90°﹣∠1=35°, 又∵a∥b, 所以∠2=∠3=35°. 故选C. 【点睛】

初等数学研究期末试题及答案A

课程名称: 初等数学研究 任课教师姓名: 左晓虹 卷面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长: 100 分钟 考试类别:闭卷 √ 开卷 □ 其他 □ 注:答题内容请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一、单选题(4*10=40分) 1.设a ,b 是向量,命题“若a b =-,则||||a b =”的逆否命题是 ( ) (A )若a b ≠-,则||||a b ≠ (B )若a b =-,则||||a b ≠ (C )若||||a b ≠,则a b ≠- (D )若||||a b =,则a b =- 2.设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准线方程为2x =-,则抛物线的方程是 ( ) (A )28y x =- (B )28y x = (C )24y x =- (D )24y x = 3.设函数()f x (x ∈R )满足()()f x f x -=,(2)()f x f x +=,则函数()y f x =的图像是 ( ) 4.6(42)x x --(x ∈R )展开式中的常数项是 ( ) (A )20- (B )15- (C )15 (D )20 5.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它的体积是 ( ) (A )283π - (B )83 π - (C )82π- (D )23 π 6.函数()cos f x x =在[0,)+∞内 ( ) (A )没有零点 (B )有且仅有一个零点

(C )有且仅有两个零点 (D )有无穷多个零点 7.设集合22{||cos sin |,}M y y x x x R ==-∈, 1 {|||N x x i =-

初二数学几何综合训练题及答案

初二几何难题训练题 1,如图矩形ABCD对角线AC、BD交于O,E F分别是OA、OB的中点(1)求证△ADE≌△BCF:(2)若AD=4cm,AB=8cm,求CF的长。 2,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DC,∠ABC=90°,AB=2DC,对角线AC⊥BD,垂足为F,过点F作EF∥AB,交AD于点E,CF=4cm. (1)求证:四边形ABFE是等腰梯形; (2)求AE的长.

3,如图,用三个全等的菱形ABGH、BCFG、CDEF拼成平行四边形ADEH,连接AE与BG、CF分别交于P、Q, (1)若AB=6,求线段BP的长; (2)观察图形,是否有三角形与△ACQ全等?并证明你的结论 4,已知点E,F在三角形ABC的边AB所在的直线上,且AE=BF,FH//EG//AC,FH、EC分别交边BC所在的直线于点H,G 1 如果点E。F在边AB上,那么EG+FH=AC,请证明这个结论 2 如果点E在AB上,点F在AB的延长线上,那么线段EG,FH,AC的长度关系是什么? 3 如果点E在AB的反向延长线上,点F在AB的延长线上,那么线段EG,FH,AC的长度关系是什么? 4 请你就1,2,3的结论,选择一种情况给予证明 5,如图是一个常见铁夹的侧面示意图,OA,OB表示铁夹的两个面,C是轴,CD⊥OA于点D,已知DA=15mm,DO=24mm,DC=10mm,我们知道铁夹的侧面是轴对称图形,请求出A、B两点间的距离.

6,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点B作BE⊥CD,垂足为E,连接AE,F为AE上一点,且∠BFE=∠C,(1)求证:△ABF∽△EAD ;(2)若AB=5,AD=3,∠BAE=30°,求BF 的长 7,如图,AB与CD相交于E,AE=EB,CE=ED,D为线段FB的中点,GF与AB相交于点G,若CF=15cm,求GF之长。 8, 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G是线段CD上的任意一点时,连接BG交AC于F,过F作FH∥CD交BC于H,可以证明结论FH/AB =FG /BG 成立.(考生不必证明)(1)探究:如图2,上述条件中,若G在CD的延长线上,其它条件不变时,其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计算:若菱形ABCD中AB=6,∠ADC=60°,G在直线CD上,且CG=16,连接BG 交AC所在的直线于F,过F作FH∥CD交BC所在的直线于H,求BG与FG的长.(3)发现:通过上述过程,你发现G在直线CD上时,结论FH /AB =FG /BG 还成立吗?

初等数学研究复习题

初等数学研究复习题 一、 选择题 1、中学数学的证明方法,按选证命题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C ) A :综合法与分析法 B :演绎法与归纳法 C :直接证法与间接证法 D :具体方法、一般方法和数学思想方 2、不等式 22 x x x x --> 的解集是( A ) A. (02), B. (0)-∞, C. (2)+∞, D. (0)∞?+∞(-,0), 3、函数sin 1tan tan 2x y x x ?? =+? ??? 的最小正周期为 ( B ) A π B 2π C 2 π D 32π 4、已知)(x f 不是常数函数,对于R x ∈,有)8()8(x f x f -=+, 且)4()4(x f x f -=+,则)(x f ( C ) A 、是奇函数不是偶函数 B 、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 C 、是偶函数不是奇函数 D 、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5、已知)2(log ax y a -=在[0,1]上是x 的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B ) A (0,1) B (1,2) C (0,2) D [2,+∞) 法 6、下列定理能作为证明“点共线”的依据的是:( B ) A 西姆松定理 B 梅涅劳斯定理 C 塞瓦定理 D 斯蒂瓦尔特定理 7.下列关于平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A.以原图形中的一点为端点,且经过它的对应点的射线的方向是平移的方向; B.平移后的两个图形中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长是平移的距离; C.原图形中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长是平移的距离; D.以对应点中的一点为端点的射线是平移的方向 8.若一个四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则这个四边形是( D )。 A.直角梯形;B.等腰梯形;C.平行四边形;D.矩形。 9、已知)2(),1(3)(2f f x x x f ''+=则=(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