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论文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论文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论文

浅议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人们的学习更依赖于终身学习,课堂仅靠传统的封闭的落后的教学方法,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是时代面临的和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充分体现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主导性和意识性,是以人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一种崭新教育模式。从认识论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认识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知识和技能是认识的客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营造一个民主、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的理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师生双边的交往程度和合作水平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氛围。民主、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首先应该是一种宽松融洽的、师生间平等、民主、活跃、愉快的气氛。其次,它应该是一种师生都很投入,大家都在开动脑筋,进入了积极的学习思考状态。所以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热爱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于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自主学习是指不听命,不过分依赖他人的积极、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宗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效的学会学习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主安排学习生活,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中学语文教学有责任、有义务为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尽绵薄之力。 一、让学生喜欢上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在学生大脑这部机器里,兴趣是动力部分的组成部分,它常常决定着着大脑机器工作时的转数。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越高。”是的,在学习过程中,外因只起一个辅助作用,而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就像一个人渴了要喝水,同样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1、导课要具趣味性。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设计新颖,内涵丰富,有吸引力的导语可以在学习之始,就极大的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我要学”的渴望。导语的设计要因不同的教材而有所不同。记人叙事的文章,一般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抽出其中引人入胜的地方,在讲课前讲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写景抒情的文章,一般语言优美,音韵为悠扬,适合朗读,教师可在课前声情并茂的朗读其中的片段,感染学生,也可欣赏图片导入新课,也可联系古诗词,历史故事、传说增加文章的意境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用多媒体的形式全方位展示文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效果会更好。2、问题要有趣味性。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渴望,渴望探索未知的领域,渴望发现未知的事物。这种渴望需要一定的媒介激发才能产生。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就是一种激发学生这种渴望的媒介。教师巧设问题会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高效率学习 古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觉得,首先,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或比较,或分类,或归纳,或概括,或联想,或想象,这些方法都来自于思维,并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次,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例如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说明文,要注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第一步要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工具书,课下的注释,扫除这些文字障碍,第二步要找准说明对象,看文章介绍了说明对象的哪些特点,第三步要找出文章所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并学会运用;第四步要分析文章所用的语言,看看它的语言是平实的还是生动的,亦或是既平实又生动。其次,

【教学论文】浅谈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李维生 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这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讨的一个传统话题,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下,却赋予了更新更深刻更全面的含义。 第一,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的展开必须基于和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教学活动的展开要启发学生自觉,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人。 第二,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是学生实践的导行者,教师的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只有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意识的学生,才能实现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 第三,有效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视促进师生智能的生成。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才能培育出不断探索进取的学生,才能造就出睿智博学超能的人才。 第四,有效课堂教学特别强调关注师生生命成长。课堂教学是学生参与实践生活的最基础阶段,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生命历程中各个阶段的成长和发展。课堂教学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成长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成绩和教育水平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途径。现就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全面准确了解学情 了解学生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基础。学生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情感态度、求知需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学情,做到心中有数,要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主体,确定与之适应的教学目标,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采取分类指导全面提高的帮助措施,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共同提高。 二、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实现教学的内化过程,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和标尺,也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指针。教学目标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运作程序,调节着课堂教学的推进节奏。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求教师确定教学目标要切合学生实际,准确而明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胸怀目标,时时以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以目标激励引导学生,关注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教学向着确定的目标推进。其次是学生要在学习活动中,明确目标,以达到目标为活动方向。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目标达成到什么层次、能力达成到什么程度、通过什么程序或途径来达到目标要求等等。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使学生努力有方向,奋斗有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另外,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区别对待,绝不能搞“一刀切”,要让全体学生在接受不同水平的教育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使学生各尽所能学有所得,促进发展。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信息技术课担负着“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等重要责任。我认为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我们无时无刻地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作为教师,并不是让学生学会一种技巧、会模仿就可以了,而是要让他们在学完知识后,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做到以上这点,我认为下面两点尤为重要。 (一)教学任务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教学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初中学生爱动手又具有个性,兴趣比较广泛。例如讲“Word文字处理”中的文本框、艺术字和背景时,引导学生为了感谢父母、老师、同学,任务要求是:设计贺片,送给他人,表明感恩之心;在讲表格时,学生可以利用它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等;在讲“Powerpoint”的动画效果时,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相册,利用“组织结构图”可以制作生物学科中的“食物链”或者是“家谱图”;在讲“Excel图表的生成”时,学生利用它对工作表中的数据生成图表,我就设计了一个工作簿,其中有多个工作表,表中的数据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的是“学生视力调查表”,有的是“学生上网情况调查表”,有的是“个人一周消费情况”;还有学生关注的问题,有的是“2004年雅典奥运奖牌榜”,有的是“世界五大国在GDP等几方面的对比情况”,还有一个“问题描述”,其中没有直接给出工作表中的数据,而是纯文字性的语言描述,内容来源于数学课本,要求学生根据其中的描述首先生成工作表,然后再生成图表,类似这样的问题在中考时也出现了。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的,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做为使用他的人才能想办法强化巩固知识,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这说明在计算机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Powerpoint中的“超级链接”的使用方法时,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方法去实现很简单,但是如何实现类似于网页浏览那样,有去有回、任意跳转等问题,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练习时,我提出了一些任务,例如:每张幻灯片都有明显的“按钮”提示,可以实现“后退”、“前进”和“返回”,最后还要有“结束”按钮,使你的演示文稿可操作性很强。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既练习了各种“超级链接”的使用方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同时拓展了所学知识,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练习就有了动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浅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得主体性 在教学中,学生就是构成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就是教育活动得最基本得对象。我国长期以来对学生得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得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得培养与发挥。因此,关注学生得主体性与创造性就是当前教育得新动向。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得主体性与创造性呢? 一、创造活跃思维得条件 学生得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就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发挥主体作用得前提。创造活跃学生思维得条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重视学生得实践操作活动 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积极参加实际操作活动,如拼图、摆图、画图、制作、测量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得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述协同起来,从而得到平衡发展,并获得大量得感性材料,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提供大量得素材。 2、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得主人 创造从疑问开始,在探究中萌发,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质疑问难,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灵活地安排与运用集体学习、提问、小组讨论及个人自学、作业等多种形式,并随时注意学生得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从而为活跃学生得思维创造条件。 二、让学生逐步掌握与运用思考方法 让学生逐步掌握与运用思考方法,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关键一步,要学生掌握数学思考方法可分三步: 1、初步学会比较、分析与综合 比较、分析与综合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得思考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对类似知识得比较,找出其共同点与不同点,只有找出知识得共同点,才能发现知识得规律。要求学生能够将整体知识分解为几个部分,并能找出各部分知识之间得内在联系,在学习各部分知识之后能组成整体知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于国峰 论文提要: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之一,在提倡“以人为本”,教育要直面学生生活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的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是否实现了师生间真正的“人格教育”。我认为没有,至少现在不全是。 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谈一点个人不成熟的见解。其中心观点是:教师要站在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XX与对话的教育情境中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论文从两个大方面加以论述: 一、学生的主动性是体现其主体性的前提。 具体分成如下五点: 1、XX和谐的师生关系。 2、给学生自由、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3、创设合作学习与平等探求真理的氛围。 4、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5、“以学定教”,将语文阅读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体现其主体性的重要保证。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2、明确目标,扎实训练。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注重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客体的巧妙引导,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等关系问题。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只有学生乐学,阅读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直面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的需要,更是目前语文教学,学生大多被动参与,教学效率不高,从而扭转这种局面的迫切需要。 就阅读教学而言,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和发展起来的,绝不是在被动的听课状态下获得的。

德育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最新教育文档

xx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所谓自主性就是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体,不依赖他人,自主地做自己的判断、主张和行动,其中自主性中的“自”既是“自己”,也是“自我”,具有自主的意义。在德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个人的意志、人格和理想,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权利。他们的道德认识的发展、道德情感的提升、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受教育者自主生成、自主构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弘扬学生的自主性,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观念提出的新要求。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实现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尊崇学生的主体地位、尊崇学生的人格;坚持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本,为发展学生素质服务,为学生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服务。 在德育实践中,一方面教育者应给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独立地创造情景、表现自己,让学生体验主体角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道德观念教育实践中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地进行思想道德信息的沟通,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相互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展示自己,认识他人,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感情从中得到升华。 二、要增强学生的体验性 体验性是指每个学生都作为主体直接地、民主地、主动积极地参与一切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真实体验生活,体验到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其主体性素质的发展。 现代德育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充分了解德育内容和问题,在既有的社会规范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丰盛自己的道德情感,培育自己的道德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源于人类协调社会关系和完善自身的需要,它产生于实践,且只能通过实践产生。学校培养学生的德性也只有通过具有道德意义的详尽的实践活动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开题报告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浅谈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共识。如何通过引导学生使之从被动学习转向愿意学、喜欢学和主动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一线教职员工都在孜孜不倦进行探索的问题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客体的承担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进行服务的。 众所周知,数学能激发我们对自然科学的向往,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科。同时,数学也是其他许多学科的工具。因此,数学在人类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而大多数人是从小学开始接触数学这门学科,所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小学数学教学。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是最重要的一环。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应是教学的主体,回归学生主体已成为现代教学模式共同的趋向。时代在呼唤创造型人才,作为输送人才的主阵地——学校,就需要与时俱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其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是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作为英语教师,就要打

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动脑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选题意义: 1、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毅力; 2、进一步探索学生喜欢数学课的原因,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3、有利于探索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规律和课堂教学有效的策略、方式和方法,切实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4、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教学研究等综合素质,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促使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5、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数学的环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为其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主要研究内容:

浅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论文

浅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常规教学中要打造高效课堂,那什么样的课堂算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简单说就是“高效率、高效益”。就是每节课节奏较快、容量较大,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和训练量都较多,而学生的负担相对减轻,所用学习时间相对较少。这就需要师生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达成。从教师的角度看,需要教师课前投入要大,准备一定要充分,课堂上一定要精心实施所制订的学案,充分展示高超的课堂技巧并融进自己的爱心与责任。从学生的角度看,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身心都动起来,伴随着愉悦的情绪发挥出积极主动性。高效课堂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与否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虽然说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但是能够使这个“关键”发挥作用的基础还在于教师(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会凭空产生)。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在把握住课时目标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打造高效课堂才能得以实现。 一、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多算胜,少算不胜。这句话应用在教学工作上,就是强调了充分的课前准备重要性。只有准备充分,各个方面的情况都尽可能地考虑周到,才能提高效率并产生高效益,就是“胜”,没有充分的准备,打造高效课堂就是一句空话。 1、吃透课标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对于教育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有清晰的规定,对有关思想、理念作了权威的解释说明,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提出了科学的指导性的建议,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依据和遵循,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因而,我们在工作中必定要吃透课标,清楚我们所教学科应该达到的目标及其与前后的联系,明了本学段对以后学习的影响,我们所运用的基本方法哪些是短时期的,哪些是必须长期贯彻实行的,等等等等。简单说,要达到这样的程度,课标就像我们在看着自己的手掌,每个手指的位置及特点都清清楚楚,大到功能小到指纹,了然于胸。 2、确定课时目标及实施办法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课时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目标一定要具体,最好还要完整。但是像语文学科,由于学科的特点不必追求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全面、系统,只要合乎课标要求,有重点,清楚可行就可以,只要把握住整体目标的系统完整即可。课时目标的确定一定要有梯度,考虑不同学生的接受度,还要考虑课时容量,适可而止,切忌贪多,欲速则不达。确定目标之后还要考虑怎样将目标分解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每个子目标都通过什么途径、是用什么方法达成,用什么样的训练来巩固、或是强化。然后精心编组教学各个环节,形成学案。在此过程中,还要给学生预留出质疑空间,以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二、高效实施完善的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充分的课前准备只是基础,只有将课前的准备高效地实施,才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一味的满堂灌。 我认为针对此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惫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去学知识。 由于学生知识少并且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所以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写人的文章 1、写了什么人的什么事,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点,什么品质,什么精神)? 2、写这个人的目的是什么? 3、怎样写的(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4、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写景的文章

1、写了什么景色? 2、景物有哪些特点? 3、采用什么结构写的? 4、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5、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写小动物的文章: 1、小动物外形的特点有哪些? 2、有哪些生活习性?如吃食、居住、睡眠、活动、性情。 3、写小动物的目的是什么? 三、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记得,我在上课时,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我请了他回答,他的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敢于举手发言到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结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主动回答问题,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

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师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师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1.我认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 (1)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缺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都比较注重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把握教学及怎样讲课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在教师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背后,却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主体思维活动。笔者对过去的课进行总结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语言交流仅限于回答教师的提问,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非常少。 这说明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语言交往行为基本上只是一个“听从师命”的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性活动。 (2)学生主体之间交往缺乏。课堂中的交往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的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交流,而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就严重缺乏,由于学生主体性得不到重视,使本来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启迪、探索乐趣的课堂变得严肃和沉闷,压抑了学生活泼的个性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觉得体育课枯燥、呆板。 (3)良好的课堂气氛缺乏。传统课堂里往往是“教师指挥一切”、“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跟教师练习”,据有关调查表明: 在传统课堂里有的学生与老师缺乏交流,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与他们交换意见,沉闷的课堂氛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多数采用了类似工业生产的管理模式,课堂教学就好像是机械化生产,什么环节、怎样做、容易出什么问题、怎么预防等都预先设置好。试图“制造”标准零件——学生。这种精雕细刻,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是与新课程改革格格不入的。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分析、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生成,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学生发挥主体性 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价值观、能力得到培养。因此,课堂教学的理念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但现实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由于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关注和揭示这一现状的形成原因及切实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对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的原因分析 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与教师的教学策略有关。 1. 课前备课简单化: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指导 新课程普遍存在课时紧张的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对于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引入往往作简单化处理,在学生毫无“知识准备”的前提下直接给出课本上的叙述,学生失去了通过已有知识来辨析概念、理解原理的机会,学习起来困难较大。 比如,讲“季风”的概念时,从当地冬、夏季风的差异引入学生就较容易理

解,但如果直接给出课本中的叙述,学生失去了自身的“体验”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本来鲜活的知识变得死板、片面、生涩,且在以后的知识应用中无法产生联想,更谈不上对这些基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仲。简单化的教学直接把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是引起学生厌学的被动学习方式,违反了建构主义关于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理论。 2. 课堂思维活动形式化:学生思维空间被剥夺 地理课堂上教师虽然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却没有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往往自问自答,中断了学生的“质疑-思考-释疑”的链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主体权。 比如教授“冷、暖锋对天气的影响”时,完全可以先让学生展开讨论,在争论中达成一致。学生通过讨论与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就会在头脑中留下悬念,教师讲授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异常高涨,就会集中注意力。如果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时时处于“觉醒”状态,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智慧火花就会不断地迸发。 3. 问题设置粗犷化:问题的思维跨度过大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些可以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情境,但由于问题设置 坡度过大超越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受阻而无法实现学生的主 动探究,从而造成事实上的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 比如教师在讲授“台风对我国的影响”时,设置的问题如下:台风为什么经 常在夏、秋季“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这是一个很好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但问题比较难,学生分析无从入手,造成课堂“冷场”,探究形同虚设,根本达 不到“启发”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探究能力有一个“阈值”——即“最近发展区”。如果提问难度过大,超出了这一“阈值”,情境设计再精妙,问 题提得再富于启发性,学生也会无所适从,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 产生“学习畏惧”。

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学生主体性

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学生主体性摘要:[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全面尊重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并通过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本论文主要针对探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找到解决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师学生课堂主体性新基础教育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1.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就是通过建构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语文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每一个学生不是带着空白的脑子走进课堂的,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因此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之上进行启发和迁移。 2.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施加的思想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和应用才能内化,转化自己的东西。[2]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更新、改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育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求知、求异的探索态度,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的操作能力。 3.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鼓励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创新思维,在学生的自由交流和对话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课堂生成超越课前预设。而缺乏学生全身心参与的课堂是呆板的,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我在上《普罗米修斯》时,整堂课看似很顺畅,各个环节也都显得很完整,但上完课后发现,这样的课无法给学生和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没有思想的碰撞,没有精彩的课堂生成。究其原因,这堂课缺少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回答都在我的预设范围之内,没有出彩的地方,每个环节和课堂思路都是由老师“牵”下来的,学生成了配合课堂配合老师设计的配角,没有主动创新、探究创造的余地。 二、造成问题的原因 1.课堂教学内容过多,担心时间不够,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某老师在上四年级略读课文《文成公主进藏》时,从文成公公主进藏前,进藏途中,进藏后三个部分都进行

班级管理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班级管理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2019-01-10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教育提升学生的素质、才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一直以来我们的学习课堂都是以老师授课为主,教育上采取应试教育,这样的教育方法在学生的发展上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学课堂逐渐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实现学生主导课堂、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一起进步。但要实现学生主导课堂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班级管理。 关键词:班级管理;中学生;主体性 一、班级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班级对一个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班级里度过了大部分时间,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班级可以使学生受益匪浅。课本中的知识可以让他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好的班级氛围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们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二、目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黑板上写着一些另底下同学晕头转向的字符,老师就像在自言自语一样,和底下的同学没有交流,没有沟通,导致学生失去了积极性,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开放式教学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沟通。老师主要起到辅导帮助提供更多的思路的作用,而不再单单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而已。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学生普遍意识不到自己在其中里发挥的作用,个别学生不愿意融入集体,不愿意参加课堂活动,但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学生们的思想都很活跃,创造能力很强,新想法很多,但是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和支持,从而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班级管理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一)让学生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人 教育的目标是学生,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老师是帮助学生们学习和培养各种那个能力的辅导者。老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创造性强,我们应该培养孩子们的这些能力,是孩子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学习文化知识。鼓励学生运用已学到的知识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要由学生掌握。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效课堂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江苏阜宁施庄初级中学项正林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早在三百年就提出“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可以教得更少,学生学得更多。”有效教学作为一种鲜明的教学理念和自觉的教学实践活动被推广使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包括各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都把目光投向了有效教学,使有效的课堂教学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对有效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限制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而正确地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策略、手段和评价因素,分析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真正实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走出“有效课堂教学”的误区 1、“热闹非凡”的英语课堂不等于有效课堂,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各种示范课、优质课的课堂中,课堂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或讨论,或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能力发展情况却不够理想,学生所获得的“有效学习收藏”甚少。另外一防面老师为了完成认知目标,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放弃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造力的培养。 2、“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束缚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通常的英语课堂教学的评课标准,强调教学进程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公开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害怕出现漏洞,教师课堂上只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过程就像日历表,何时讲解,何时提问,何时操练都设计的丝丝入扣,但听后却觉得索然无味。“贵在得法”才是一堂好课,我们要把教师现场应变和调控能力看作教师教学智慧和教育艺术的重要标志。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和途径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和途径 一、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活动是多边活动,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只有在浓烈民主的氛围中,轻松的情境下,思维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注重对学生自信心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多鼓励学生,不要随意指责批评甚至嘲讽。在课堂中多用“你以为应该如何?”“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等充满人情味、含有激励成分的语言去代替简单的“对”、“错”等语言。这样更能增强基础较差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他们尝试表现的欲望。在宽容、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从而在心理上接受数学这门学科。 二、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学生学习,能提出问题,表明他进行了独立思考与分析。产生问题的过程,就是体现主体性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发挥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必须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要长期致力于学生自学、思考习惯的培养,也需要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首先,问题来源于学生,教师要把学生课前、课堂或课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合并、筛选,挑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做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去求异、去发散、去质疑,以期提出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来。 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与计算时,计算(1)53248237'?+'?(2)028*******'''?-'?在学生板演,老师评价之后。班上有一个同学提出:老师这里分满60度就要加1,分和秒不够减要向度和分借,感觉和三位数的加减法差不多,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列竖式呢?听到这个问题我非常欣喜,随即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可以做到。“那列竖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和三位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异同?”同学们通过讨论总结出与书上不同的方法,我发现同学们用这种方法错误率更低了,于是我用那位提出问题的同学的名字命名这种计算方法,这位同学很激动,学生们思考提问的热情也高涨了。 三、承认学生的差异性,重视体验性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的不平衡,都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应根据不同层次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注意学习信息反馈,并给予他们积极而善意的帮助,增加他们的参与次数和程度,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获得一种学习成功的体验和满足,增添自信心和投入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分类时,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我要求他们辨认出图形的形状,让他们尽可能多参与教学活动中,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会要求他们说出分类的理由并尽可能多的找出不同的分类标准,然后集体评价。作业我也经常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都有兴趣投入数学的学习并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 地位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 生的主体地位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 教学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数学教学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重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首先最主要的问题是搞清传统的“应试教育”与现代的素质教育的区别:前者是选拔教育,也是“淘汰教育”;后者注重全面发展,强调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加强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原则呢?现结合自己的课改实验谈 点浅见。 一、创造条件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上讲台讲题不失为一种好的教法。学生在讲题过程中,教师认真听讲,及时有效地提出意见。例如:我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时,在讲完“长方体的认识”后,布置的作业是预习“正方体的认识”并为下一节讲课做好准备(包括学具)。这节课开始,同学们争着讲题。我先叫了一位中等生,这位学生手里拿着自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接着引导学生向他提出不懂的问题。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都积极思考,都想问一个问题难住他,后来有几位学生问了几个问题,他都一一做了解答,而且讲解的很清楚;最后,我让没有机会上讲台的学生在他们小组进行讲解。这节课大家学习气氛特别浓,一堂课自始至终学生都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各有所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在讲好题的训练中判断题是最有效的训练题型之一。让学生讲,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判断题的训练来达到此目的。例如:让学生判断“2是最小的自然数”,学生会说:“错,0是最小的自然数,2不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这样说:“因为最小的自然数是0不是2,所

范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中应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本质就是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1 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教”是为了不“教”,“教”的目标是为了促使学生的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核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标。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真正能从讲台上走下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教”还给“学”。 2 建立平等和谐课堂关系,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不断优化师,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学。因此. 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让学生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2.1 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完全是 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花垣县边城小学———吴正清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形成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模式显然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优化滞后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我谈一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作为一个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学习不是单纯的吸收。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因此,教学不仅应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而且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强烈需求,要想方设法地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

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而旧模式学生对教师只有服从,教师所传授的一切,学生必须接受。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听讲状态,被动地在教师事先设定的教学模式中转圈,而教师则处于主宰的地位。在这种缺乏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的教学缺乏主动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 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以及成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的情绪会不断提高,主体意识会不断增强 二.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动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