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发表时间:2019-08-09T14:01:11.48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9期作者:李祎

[导读] 如今生态环境的保护有了新的法律,但是仍然缺乏其他规定和需求。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宝安管理局执法监督科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写入“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众所周知,在生态文明建设历史长河中,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发挥着保障作用,对我们环境监督管理工作起到很大的规范作用。但目前,我国薄弱的监管体系、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足、部门间协作力未能有效形成等问题,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未能有效迎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进一步削弱了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法律执行力和加强部门间协同力,畅通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态管理体系。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管理制度;新中国特色主义

1、我国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现状及问题

1.1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备

如今生态环境的保护有了新的法律,但是仍然缺乏其他规定和需求。即使在控制和污染防治的规定水平中,还是缺乏具体措施,所以,这种系统性缺陷对利用法律手段进行生态环境监管的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部门协调困难弱化监管能力

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决定了生态环境的统一与协调。在现行的中国管理体制下,有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工商、安监、城市管理等有关部门之间的必须具有能力,在环保的实施中,不存在程序导致压倒性现象的监管,在没有标准化的调节机制中,很难调整部门。在中等水平,建立国家之间的环境保护,但联席会议的机制没有任何法律途径保护生态环境的锻炼,生态环境它仅限于全面的决策和协调监管职能,执法和监管放松管制缺乏系统的协调机制,使生态环境监管难以进行,出现生态环境单打独斗的局面,削弱了生态环境管理的监管能力。

1.3对地方的约束制度不足

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央政府缺乏有效的地方环境监管约束机制,中国实行环境监管的等级责任制。财政权力由同级地方政府掌握,地方环保部门的监督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政府的限制。生态环境监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政府目标的制约,地方政府通过绩效评估推动并关注GDP增长,因此地方环境保护机构难以有效地实施。

1.4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存在职能交叉

中央和地方环境保护责任划分不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能的横向配置不合理,存在职能分散、交叉、缺位和责权不清等问题,缺乏统一协调能力。现行体制导致了按照要素分割的部门之间职责交叉、效率低下,在各方利益的冲突下严重削弱了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管力度。

1.5促进政府与市场、社会良好分工的机制缺位

虽然各方面逐步认识到了市场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使用排污收费、排污权有偿使用等经济手段来保护环境,但是能够体现生态服务和自然资源价值的市场机制尚待构建,针对环境行为者的激励机制不足,资源低价、环境廉价甚至无价的现状需要很长一段时期才能扭转。

随着群众环境维权意识增强,一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损害人民健康和环境的事件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一方面,公众要求行使环境权利、参与环境决策;而另一方面,现有的法律并没有体现公众的环境权益与义务。公众参与已纳入治理模式一段时期,但是社会公众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和协商渠道尚未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的机制有待完善。

1.6社会公众参与监管不足

公众是生产和生活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它是对生态环境感知最敏感的。生态环境监管需要发挥公众和社会的作用。结合了政府,企业和公众,使市场和政府的无形之手可见。这只手与公众携手合作。公众参与可以真正覆盖政府权力,可以弥补政府行政监督的不足,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监管成本,也可以使人们对经济体制进行监督。中国的社会公共监督资源十分丰富,监督权力正常。但是,中国现行的环境法仍然强调政府行政权力的控制,公众的正常监督权力尚未释放,导致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进程。寻租执法,不公平执法,执法空缺等问题层出不穷,生态环境监管责任无法落实。

2、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了关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战略高度。迈入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2.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了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等的高度,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问题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尤其在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上,指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设置生态保护红线,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制度出台之密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2.2人民群众的需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基本国情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老百姓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对其它方面有了更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