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诗的“风土记”意象认知 ——菅茶山“东游诗”研究

日本汉诗的“风土记”意象认知 ——菅茶山“东游诗”研究
日本汉诗的“风土记”意象认知 ——菅茶山“东游诗”研究

日本汉诗的“风土记”意象认知

——菅茶山“东游诗”研究

李均洋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100083)

摘要:作为日本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文本之一的菅茶山汉诗,用汉诗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日本历史风土的画卷,让我们在汉诗的鉴赏中去追寻日本历史,去观察日本江户后期的社会变迁,去同诗人一起去品评历史人物,去把握日本社会发展的真谛,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面认知日本江户后期历史文化的立体的有深度的镜子。

关键词:日本汉诗、菅茶山、“东游诗”、历史风土

中图分类号: (I052) 文献标识码:(A)

一、日本汉诗之日本文学正名

日本汉诗即日本汉诗人写的汉诗,它应归属于日本文学吗?

日本“高中语文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教育部教学指导大纲)《古典》教材中就选编有日本汉诗;在日本颇负盛名的《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中就有《菅茶山赖山阳诗集》等日本汉诗选集。也就是说,从日本学校语文教育和文学归属上看,日本汉诗属于日本文学之列。

难免有人会问:尽管是日本诗人所创作,可是用汉字写成的汉诗啊?

这一问题问得好。日本文学中只所以有汉诗这一类型,这是日本文学的“汉和对位语用观”文学环境所客观决定的。

日本著名史学家上田正昭指出:“古代东亚文化圈的特征之一,是汉字和汉文化的扩展”,“语言和文字的问题,不只是对日本列岛内部的交流、交际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日本同海外的外交、交易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i这里所指出的同政治、经济、社会相并列的文化这一概念,不是泛文化概念,而是以文字文明为标志的、包括精神道德在内的、文字知识文明的文化概念。

汉字传入日本以前,日本有无固有的文字?

日本南北朝时代的忌部正通在《日本书纪神代口诀》(贞治六年即1367)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神代文字说”。江户时代的谛忍在《以吕波问辩》、平田笃胤在《神字日文传》著作中,具体论述了“神代文字”。二战期间,一些国粹主义的教授学者在讲台上和著述中也宣扬了一阵子“神代文字”。

然而,所谓“神代文字”是后世的伪造,日本人最早接触到的文字是汉字,在汉字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万叶假名”及后来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这已是学界的定论。

现在发现的日本最早接触到汉字的文物是天凤元年(公元14年)西汉新莽朝铸造的有“货泉”字样的铜钱,发现地是位于长崎县弥生时代(约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左右)后期的遗迹和北九州、近畿地方日本海沿岸、淀川流域等地。日本最早书写汉字的文物有福冈县前原市三云遗迹群出土的刻有“竟”(“镜”的略写)字的约3世纪中期的瓷器等。能证明日本在国家行政、经济管理和读书学习等公私活动中应用汉字的文物资料,是从7

世纪前期的飞鸟时代的寺院、山田遗迹及藤原宫时代(694~710)遗迹出土的大量木简。 这些文字文物说明,日本民族在本民族言语和外来汉字表记的对位应用方面,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下了相当大的功夫。也就是说,直到10世纪纪贯之的《土佐日记》用假名文字(从真名汉字的偏旁、草书等演变而成的日本文字)表记的作品出现之前,日本民族一直处于固有日本民族言语和外来汉字表记相互对位的双语应用语言环境之中。

这种双语应用语言学的意义在于,日本同所有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一样,文字表记是国家文明发展的必然,它是超越传递的记忆的动向口语交流而追求标准化统一化思考和教化的唯一工具。

顺便说明一下,这种对位应用语言学不啻是书写表记,还表现在汉语发音的努力上。据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卷第三十:“持统五年九月已巳朔壬申,赐音博士大唐续守言?萨弘恪、书博士百济末士善信,银人二十两。” 持统五年即691年。

日本有学者指出:“人和属于特定人的文化是赖于语言而生产、维持、再生产;文字在语言中是本质性的存在,东亚的语言是以文字为中心的语言;日本语从本质上说,是由汉语和假名,即汉语和和语组成的二重语言,而且词汇的多数是依存于汉语的混和语言,近代以来,在汉语和平假名之外,又重叠上了片假名,成了中?日?西三重语言”。ii 尽管这位论者的论旨不是日本汉诗,但这里论述的日语“词汇的多数是依存于汉语”,却是日本汉诗之所以成为日本文学一个类型的语言文字传统和环境,也是作为日本文学之一种的日本汉诗,在全世界所罕见的中日汉字文化交流长河中必然产生的重要条件。这是我们研究日本汉诗乃至研究其他日本文学类型所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二、菅茶山的“东游诗”

菅茶山(1748-1827)名晋帅,字礼卿,通称太仲,号茶山,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著名的汉诗人、儒学家和教育家。《黄叶夕阳村舍诗》(前编刻本1812年由皇都书林汲古堂刊行、后编1823年由京摄三书铺合刻刊行,遗稿1832年由京摄四书堂合梓刻本刊行)是享誉盛名的汉诗文集。他的汉诗如《宿生田》、《冬夜读书》等,从明治时代(1868-1911)日本学习西方实行现代教育以来,一直到现在,被选编进各个时代的中学教科书。我国晚清国学大师俞樾(1821-1906)编选的日本汉诗集《东瀛诗选》(1883年刊行)44卷中,其中第11卷共120首全部为菅茶山的汉诗,并在卷首诗人介绍中评价道:“礼卿诗各体皆工,而忧时感事之忱,往往流露行间,亦彼中有心人也。”iii

菅茶山所在的福山藩主阿部正精(1774-1826)享和三年(1803)10月5日袭封福山藩第五代藩主,按照江户幕府的“参勤交代”制度(江户幕府的大名即各诸侯藩主的统治政策之一,原则上一年一轮换,命令各大名藩主在江户幕府所在地江户即现在的东京居住),于文化元年(1804)正月至十月上旬在江户府邸奉公。菅茶山的弟子,以《日本外史》(1827年写成、1829年刊行)和多才多艺而闻名于江户晚期的赖山阳(1780-1832)在《茶山先生行状》中写道:“文化元年甲子,公袭封。正月召之东。遂告暇游常州。命修福山地志。十一月扈驾归国。”iv这段话是说,文化元年(1804),阿部正精世袭福山藩主后,当年正月召菅茶山去江户。在江户期间,菅茶山抽空游览了常州即常陆国(今茨城县大部,又称“常州”)。这期间受阿部正精指示撰写《福山地志》。当年十一月随从阿部正精藩主离开江户,踏上返福山藩的旅途。

所谓“东游诗”,即菅茶山受藩主阿部正精之召,于1804年一月离开故乡,1月25日抵达今兵库写下汉诗《兵库道中》,11月5日从江户回到故乡创作汉诗《入境》,在来去

途中及在江户居住期间游览常州所创作的84首汉诗。

日本的菅茶山汉诗选注本里收录了一些“东游诗”,但关于“东游诗”的研究论文,在日本及我国还不曾见。

三、“楠子碑”意象的历史风土及政治学深层

《兵库道中》是菅茶山一行于旧历1804年1月21日离开故乡福山,于1月25日抵达现今的兵库县时所写:

晓雾帆樯露,残星岛树垂。潮声含雨意,人语带春熙。

疏磬松王寺,荒田楠子碑。旧都多逸事,或有老渔知。

这首诗前四句的写景意象是:朝雾中呈现出停泊船只的帆柱,天空中的残星沉入岛上的树木间。波涛的轰鸣声中仿佛含着雨气,人们的谈话声中包含着春天般的舒畅心情。

与前四句不同,后四句形似写景,但实际上却连续用了三个历史典故。

“疏磬松王寺”一句的诗境是,松王寺断断续续地响着钟声。松王寺也叫作

筑岛寺。相传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武将相国平清盛(1118-1181)为了在现今神户市兵库区沿岸建造同中国宋朝的贸易据点“大轮田港口”,在造人工岛时,风大浪急,工程难以进行,侍童松王小儿自愿甘当“人柱”,即作为牺牲沉入海里,以求神灵庇护工程顺利完成。松王寺就是为了祭奠松王小儿的菩提而建的净土宗西山禅林寺派经岛山来迎寺不断院。

尽管松王寺的来历多少有些传说色彩,但其中的历史人物平清盛,却是同平安末期至日本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1192年建立)期间的日本历史息息相关的关键人物之一。平清盛的家族源于桓武天皇的皇子一系,其母是受到白河上皇(1086-1128在位)宠幸的祗园女御(艺人),其父平忠盛(1096-1153)娶已有身孕的祗园女御为妻。天承二年(1132)3月,平忠盛以备前守(地方行政长官)的身份被崇德天皇赐予“内升殿”资格名誉,可以自由出入皇宫正殿“清凉殿”,这是除朝廷公卿以外,地方长官享受的最高特殊待遇。宝元元年(1156)7月10日,受后白河天皇之命,平清盛等武士率骑兵深夜袭击了崇德上皇及左大臣藤原赖长(1120-1156)所在的白河御所,这就是揭开日本中世(一般指镰仓幕府成立至灭亡的1192-1333)社会前夜战乱序幕的著名历史事件——“保元之乱”。再就是“平治之乱”,即平治元年(1159)十二月,平清盛等起兵袭击了前一年刚让位于二条天皇的后白河上皇的三条殿御所,清除了上皇身边的权力人物信西(出家前名字为藤原通宪)等。永历元年(1160)6月,平清盛升为公卿,继之任“检非违使别当”一职,掌握了都城京都的军事和警察指挥权,任安二年(1167)升任从一位太政大臣,位及人臣之首,左右政治体制。接下来是“治承之乱”,即治承四年(1180)二月,高仓天皇让位,3岁的安德天皇(母后是平清盛的女儿德子)继承皇位,后白河天皇的第三皇子、安德天皇的皇叔以仁王看到继承皇位无望,于是秘密联络诸国的源氏势力,企图起兵讨伐平氏(即平清盛势力),事情败露逃亡途中战死。

日本天台座主慈元(1155-1225)在其史论著作《愚管抄》中称“保元之乱”后的日本社会为“武者之世”,即武士主宰世道的社会。历史学家五味文彦对此论述道:“慈元写此书时,正是承久之乱(1221年后鸟羽上皇计划讨伐镰仓幕府而引发的战乱——引者注)的前夜,慈元称作‘武者之世’的保元之乱至承久之乱的60余年间,中间还有1159年的平治之乱和‘源平之战’(以源赖朝为代表的武士集团和以平清盛为代表的武士集团间的战争,以平清盛势力的灭亡和外孙安德天皇的投海自尽及源赖朝创立日本史上第一个武士政权镰

仓幕府而告终

——引者注),实在是内乱的时代。约一百年后,又进入了南北朝(1333年镰仓幕府灭亡后,以足利尊氏为代表的武士集团攻入京都拥立光明天皇,而出走吉野的后醍醐天皇组成吉野朝庭,形成吉野南朝与京都北朝的两个天皇朝廷的对立,一直到1392年,史称南北朝时代——引者注)动乱,接着以‘应仁之乱’(应仁元年至文明九年——1467-1477年发生的室町幕府与守护大名之间、守护大名与守护大名之间的内讧战争——引者注)为开端,日本进入了持续动乱的战国时代(1467-1573年)。”v

“荒田楠子碑”一句的诗意是,荒野里竖立着楠木正成的墓碑。“楠子”是菅茶山对楠木正成的敬称;“楠子碑”是指水户藩(国)主德川光圀(1628-1700)元禄五年(1692)8月为楠木正成墓所立的石碑,石碑正面是其亲笔题字——“呜呼忠臣楠子之墓”,背面是明末儒者、后亡命日本成为德川光圀座上客的朱舜水(1600-1682)撰写的著名的赞颂楠木正成的《湊川碑文》。

楠木正成是何须人矣?“楠子碑”意象的深意何在?

楠木正成(?-1336)是日本南北朝时代的武将,1331年在河内(今大阪府东部)赤坂城举兵参加后醍醐天皇讨伐镰仓幕府的军事行动而登上历史舞台。这次讨幕行动失败,后醍醐天皇被流放到隐歧。1333年6月,镰仓幕府倒台后一个月,后醍醐天皇返回京都,布告天下否认此前武家北条仲时拥立的光严天皇而重返天皇位,这就是史称的“建武新政”,楠木正成被任命为河内守。建武二年(1335)11月,建武政权内部即皇室和武士集团的矛盾白热化,翌年1月11日,足利尊氏率兵攻入京都,后醍醐天皇逃往比叡山,后逃往吉野建立南朝,同足利尊氏拥立的京都的光明天皇即北朝对峙。建武三年(1336)四月,楠木正成在湊川狙击足利尊氏军队的战斗中因势力悬殊兵败,同其弟楠木正季对刺自杀。

“旧都多逸事”的“旧都”是指迁都福原,治承四年(1180)平清盛奉安德天皇之诏,实际上是平清盛出于把都城从京都迁往平氏的根据地福原(今神户市兵库区)的目的而从京都迁到福原,因遭到朝廷上下的反对,半年后又返回京都。vi

“楠子碑”是这首诗的诗眼。如前所述,“楠子碑”是水户藩主德川光圀于晚年为楠木正成所建。提到德川光圀,人们自然把“水户学”和他主持编纂的《大日本史》历史巨著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说,“水户学”和《大日本史》是德川光圀的代名词。德川光圀的父亲德川赖房是江户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的第十一子,是水户藩(国)首任藩主,德川光圀为第二任藩主。《大日本史》的编纂始于1657年,一直持续到德川光圀去世二百年后的1906年才告完成。贯穿《大日本史》的思想纲领是“朱子学”的“大义名分论”,尤其是1665年,朱舜水被召为水户藩宾客,让其在彰考馆(《大日本史》编纂所)讲授朱子学,培养儒学者以后,更加强化了这一思想纲领。具体地说,《大日本史》以朱子学的“理” ——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来审视日本历史中的君臣父子的秩序关系,从而弘扬其中的节义和名分,这一历史观的具体体现,就是为大友皇子和后醍醐天皇的南朝正名。

大友皇子(约648-672)是天智天皇的长子,天智天皇671年12月在近江大津宫病死后,遗诏大友皇子继承皇位。翌年6月,天智天皇的同胞弟大海人皇弟举兵进攻近江,经过一个月激战,攻下近江宫,还未正式登基的大友皇子自杀,获胜的大海人皇弟于673年2月在飞鸟净御原宫即天皇位,名天武天皇。720年成书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中只记载了天武天皇的即位却没有承认大友皇子的皇位。德川光圀主持编纂的《大日本史》为大友皇子正名,追记为弘文天皇。再就是为以后醍醐天皇为肇始的南朝正名,宣扬南朝为南北朝时代的正统朝廷。

可以看出,菅茶山在这首汉诗中通过“松王寺”、“楠子碑”和“旧都”这三个历史典故,是要唤醒“或有老渔知”——现在的人们已淡忘的、不去正视平安朝末期以来战乱不已、武家政权一直持续至今、不去思考大义名分——的历史麻木意识。尽管“人语带春熙”一句像和歌的季语一样,传达出了春天和煦的气息,但整首诗却是沉重的“荒田楠子碑”的悲壮咏叹。诗人的历史人物褒贬一目了然,即“水户学”的领袖人物德川光圀所树碑立传加以颂扬的楠木正成,是“大义名分”的典范人物,而与此形成对比的却是在“保元之乱”等一连串的内乱中粉墨登场,甚至不顾朝野反对,挟年幼的安德天皇,发出迁都福原诏令的武士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平清盛。

菅茶山的这一历史人物是非观,实际上是用汉诗这一艺术形式唱和“水户学”的“大义名分论”,倡导尊王(尊重皇室)抑霸(抑制武家政权即自平安时代末期以来武士集团主宰社会、挟持皇室甚至建立武家政权与皇室分庭抗礼的武士势力)。这一思想有着积极的历史进步意义,为后期“水户学”的“尊王攘夷”,把政权归还皇室而实行“明治维新”这一重大社会改革而起到了思想理论奠基作用。

诗人菅茶山的这一“水户学”即“大义名分”拥护论的汉诗意象,在《常游杂诗十九首》中的《水户》和《舜水堂》中得以延伸和重唱:

水户

笙声数处市西东,百岁弦歌见旧风。

晚出城门寻胜概,仙坡湖上雨空濛。

舜水堂

延秋龙种散何之,绝海求援信可悲。

谁料孤棺葬殊域,数家茅屋护荒祠。

“常游杂诗”即菅茶山文化元年(1804)1月21日离开故乡福山藩来到江户,于当年5月从江户去常陆国(也称常州,今茨城县大部)旅行时所创作的汉诗。

《水户》一诗的大意是:街东街西笙歌可闻,这平和的生活中让人感到百年前光圀公遗留下来的儒家传统风习。傍晚出了街市寻访胜景之地,站在仙坡湖畔,看到仙坡湖一片烟雨蒙蒙。“百岁弦歌见旧风”一句运用了《论语·阳货篇》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的典故,这一典故的核心是强调礼乐文化建设在治国安邦中的教化作用,同时强调“大义名分”。孔子来到鲁国小镇武城,听到讲习仪礼和雅乐的琴声和歌唱声,说道:“这么一个小镇,竟然如此排场地讲习仪礼和雅乐。”在武城任地方长官的他的学生子游答道:“以前先生教导我们说,君子(执政者)学习仪礼和雅乐,就会成为仁者而爱人,小人(老百姓)学习仪礼和雅乐,就会安分守己为国效力。”孔子听后说:“诸君,偃(子游的名)说得对,刚才我说的是玩笑话。”vii诗人菅茶山以此典故入诗,一方面深深地缅怀自己尊崇的“水户学”的领袖人物德川光圀,同时《兵库道中》的“大义名分”拥护论的诗情在这里自然而然地歌唱了出来。

《舜水堂》一诗的大意是:明朝灭亡,天子的子孙朱舜水散落何方?他东渡大海来到日本求援光复大明实在令人悲怜。谁能料想到他客死异国他乡,孤独的葬在远离祖国故乡的地方,只有数间茅屋守护着荒凉的祠堂。

如前文所述,朱舜水(1600-1682)受德川光圀之邀来水户藩(国),在编纂《大日本史》的彰考馆讲授朱子学,培养儒学者,逝世后德川光圀下令为其修建了祠堂名“舜水堂”,供人祭祀。

值得注意的是《舜水堂》诗中“荒祠”这一诗语。我们说《兵库道中》的诗眼是“荒田

楠子碑”一句,而《舜水堂》的诗眼则是“数家茅屋护荒祠”。也就是说,“荒田楠子碑”和“数家茅屋护荒祠”的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是相通的:“水户学”领袖德川光圀为楠木正成所建立的纪念碑树立在“荒野”中;为座上宾客、彰考馆导师朱舜水建立的“舜水堂”,在诗人眼里成了“荒祠”。诗人所要渲染的是“楠子碑”和“舜水堂”的荒凉寂寞,加上《水户》一诗中的“仙坡湖上雨空濛”的“空濛”诗语,这三首诗的情感意境融通了起来,即“荒野中的楠子碑”、“朦朦胧胧的胜概”——德川光圀“水户学”的胜地和“荒祠”——舜水堂。诗人的情感是苦涩的,是不敞亮的,因为江户幕府所衣钵的“武者之世”的平安末期以来的社会风习依然延续着,武士政权即幕府将军政体依然存续着,这是有悖“水户学”所倡导的“大义名分”的,是与“尊王”(尊重皇室)背道而驰的。菅茶山的弟子赖山阳继承了这一思想意识,在1827年写成的《日本外史》中加以淋漓尽致地发挥,鼓舞了江户晚期至明治维新尊王改革志士的士气。

四、“东游诗”的艺术特色

汉诗终归是一门艺术,是靠诗化的艺术来打动读者的。以上所论述的三首“东游诗”,从创作的角度看,其诗品来源于“积蓄”和“深厚”之结晶。

菅茶山一行1804年1月21日从福山藩(国)出发,马不停蹄地向东北方向行走,第五天即1月25日到达今兵库县,《兵库道中》的三个历史风土典故“松王寺”、“楠子碑”和“旧都”恰好都在兵库道沿线,诗人的诗性大发,于是写下五天旅途中的第一首汉诗,也是后来诗人亲自编辑的《黄叶夕阳村舍诗》(前编)中84首“东游诗”的第一首诗。纵观84首“东游诗”,《兵库道中》、《常游杂诗》之《水户》和《舜水堂》这三首,可以说是历史风土题材中政治历史容量最大、最感人、最能使人产生诗意联想的三首杰作。

江户时代晚期的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赖山阳在《茶山先生行状》中有这么几句话:“其说经,一循传注,不自立异教。”viii菅茶山饱读儒家经典,在教育弟子中又坚守“一循传注,不自立异教”的教育方针,可见其是位传统的儒学者。其诗名被江户后期的朱子学者、江户幕府的最高教育长官林书斋评价为“诗当数茶山”。ix正是基于菅茶山深厚的儒学修养和他江户后期数一数二大诗人的艺术修养,加上兵库道上所见的历史风土遗迹,诗人日常所思所忧一下子凝聚成诗情迸发了出来。

《兵库道中》等三首历史风土题材汉诗的诗意盎然之处,就是用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风土遗胜,给读者创造了广阔的丰富的联想空间,如“松王寺”、“舜水堂”等本身就是名胜古迹,而与松王寺有关的平清盛这一历史人物,则更是被写进《平家物语》(约成书于13世纪中叶)在世间广为流传;“楠子碑”的主人公楠木正成也被写进历史演义《太平记》(约成书于1370年前后)而家喻户晓。也就是说,对于与这三首诗同时代的日本读者而言,其中的历史典故既熟悉又富有现实启迪意义,也就是俞樾评价菅茶山汉诗所说的,有一种“忧时感事”的诗品,让读者合着诗中的意象,共同鸣“忧”,共同“感事”(感怀于时政)。用赖山阳的话说,其诗作“淡隽稳秀,不见艰苦之态”,“而风格高逸,有一唱三叹之意”。x

五、结语

作为日本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文本之一的菅茶山汉诗,用汉诗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日本历史风土的画卷,让我们在汉诗的鉴赏中去追寻日本历史,去观察日本江户后期的社会变迁,去同诗人一起去品评历史人物,去把握日本社会发展的真谛,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面认知日

本江户后期历史文化的立体的有深度的镜子。

i 上田正昭《汉字文化的接受和展开》,上田正昭编《古代日本和渡来文化》,学生社1997

年第12、13页。

ii 石川九杨著《二重语言国家·日本》,日本广播出版协会1999年第232页。

iii 《东瀛诗选本文和总索引》,勉诚出版2007年2月第122页。

iv 李均洋·赵敏俐·尹小林·佐藤利行校点重排《黄叶夕阳村舍文》(遗稿),中国国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58‐159页。

v 五味文彦著《日本历史大系·镰仓和京都》,小学馆1988年第19页。

vi 日本著名的随笔文学、鸭长鸣的《方丈记》(1212年写成)中有一章题名为“迁都福原”,其中议论道:“世间乱,凶象现。这话一点不假。日复一日,世态动摇,人心不安,民众的忧愁谁也不能否认。鉴于此,同年冬天,天皇又回到了平安京。”见拙译《方丈记·徒然草》,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7~8页。

vii 参照金谷治译注《论语》(岩波书店1996年)而改写。

viii 李均洋·赵敏俐·尹小林·佐藤利行校点重排《黄叶夕阳村舍文》(遗稿),中国国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64页。

ix 菅茶山关系书籍发行委员会编著《菅茶山的世界》,文艺社2009年12月第15页。

x 李均洋·赵敏俐·尹小林·佐藤利行校点重排《黄叶夕阳村舍文》(遗稿),中国国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65页。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子信箱:lijy@https://www.360docs.net/doc/2415091303.html,

参考文献

[1]上田正昭《汉字文化的接受和展开》,上田正昭编《古代日本和渡来文化》,学生社1997年[2]石川九杨著《二重语言国家·日本》,日本广播出版协会1999年

[3]李均洋·赵敏俐·尹小林·佐藤利行校点重排《黄叶夕阳村舍文》(遗稿),中国国学出版社2011年[4]五味文彦著《日本历史大系·镰仓和京都》,小学馆1988年

Cognition for the Image of the “Fudoki” of Japanese Chinese Poetry ----Research on Jian Chashan's Dong You Poetry

Li Junyang

(Chinese Poetry Research Center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Abstract:As one of the texts for teaching and studying the Japanese literature, Chinese poetry by Jian Chashan showed us a picture of Japanese history and custom in the form of Chinese poetry. So we are able to pursue the history of Japan, to observe the social transition of the end of edo times, to comment on the historical figures with the writer and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Japanese social development when appreciating the poetry. And it also provides us with a three-dimensional and thought-provoking mirror through which we could know abou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end of edo times.

Keywords: Japanese Chinese poetry; Jian Chashan; Dongyou poetry; history and custom

作者简介:李均洋,日本爱知学院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日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首都师范大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广岛大学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广岛大学特聘教授,外交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日语语言文化比较和翻译理论与实践,主持过国家社科项目,科研成果曾获北京市第五届和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译著有《方丈记》、《徒然草》、《日本人读〈论语〉—涩泽荣一〈论语〉言习录》等。

日本汉诗百首

日本汉诗百首 日本汉诗百首 侍宴大友皇子 皇明光日月,帝德载天地。 三才并泰昌,万国表臣义。 山斋中臣大岛 宴饮游山斋,遨游临野池。 云岸寒猿啸,雾浦杝声悲。 叶落山逾静,风凉琴益微。 各得朝野趣,莫论攀桂期。 山斋言志大神安麻吕 欲知闲居趣,来寻山水幽。 浮沉烟云外,攀翫野花秋。 稻叶负霜落,蝉声逐吹流。 祇為仁智赏,何论朝市游。 和藤原大政游吉野川之作大津首地是幽居宅,山惟帝者仁。 潺湲浸石浪,杂沓应琴鳞。 灵怀对林野,陶性在风烟。 欲知懽宴曲,满酌自忘尘。 三月三日曲水宴山田三方

锦岩飞瀑激,春岫晔桃开。 不惮流水急,唯恨盏迟来。 述怀越智直广江 文藻我所难,庄老我所好。 行年已过半,今更為何劳。 秋日於长王宅宴新罗客一首赋得稀字刀利宣令玉烛调秋序,金风扇月帏。 新知未几日,送别何依依。 山际愁云断,人前乐绪稀。 相顾鸣鹿爵,相送使人归。 独坐山中民黑人 烟雾辞尘俗,山川壮我居。 此时能草赋,风月自轻余。 江头春晓嵯峨天皇 江头亭子人事睽,欹枕唯闻古戍鸡。 云气湿衣知近岫,泉声惊寝觉邻溪。 天边孤月乘流疾,山里飢猿到晓啼。 物候虽言阳和未,汀洲春草欲萋萋。 见老僧归山嵯峨天皇 道性本来尘事遐,独将衣钵向烟霞。 定知行尽秋山路,白云深处是僧家。 高士吟贺阳丰年

一室何堪扫,九州岂足涉。 寄言燕雀徒,宁知鸿鹄路。 九月九日侍宴神泉苑,各赋一物,得秋山菅原清公三山漂眇沧瀛外,五岳嵯峨赤县中。 防雪古松千载翠,待风花叶九秋红。 落泉曝布悬飞鹄,晴雨收丝闭薄虹。 仁者乐之何所寄,国家襟带在西东。 咏史坂上今继 陶潜不狎世,州里倦尘埃。 始觉幽栖好,长歌归去来。 琴中唯得趣,物外已忘怀。 柳掩先生宅,花薰处士杯。 遥寻南岳径,高啸北窗隈。 嗟尔千年后,遗声一美哉。 春日别原掾赴任巨势识人 良俦本自非易得,之子为别最情深。 水国天边千里远,暮山江上一猿吟。 白鸥狎人随去舳,青草连湖傍客心。 此日交颐无可赠,相思空有泪沾襟。 山亭听琴良岑安世 山客琴声何处奏,松萝院里月明时。 一闻烧尾手下响,三峡流泉座上知。

日本汉诗的“风土记”意象认知 ——菅茶山“东游诗”研究

日本汉诗的“风土记”意象认知 ——菅茶山“东游诗”研究 李均洋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100083) 摘要:作为日本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文本之一的菅茶山汉诗,用汉诗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日本历史风土的画卷,让我们在汉诗的鉴赏中去追寻日本历史,去观察日本江户后期的社会变迁,去同诗人一起去品评历史人物,去把握日本社会发展的真谛,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面认知日本江户后期历史文化的立体的有深度的镜子。 关键词:日本汉诗、菅茶山、“东游诗”、历史风土 中图分类号: (I052) 文献标识码:(A) 一、日本汉诗之日本文学正名 日本汉诗即日本汉诗人写的汉诗,它应归属于日本文学吗? 日本“高中语文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教育部教学指导大纲)《古典》教材中就选编有日本汉诗;在日本颇负盛名的《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中就有《菅茶山赖山阳诗集》等日本汉诗选集。也就是说,从日本学校语文教育和文学归属上看,日本汉诗属于日本文学之列。 难免有人会问:尽管是日本诗人所创作,可是用汉字写成的汉诗啊? 这一问题问得好。日本文学中只所以有汉诗这一类型,这是日本文学的“汉和对位语用观”文学环境所客观决定的。 日本著名史学家上田正昭指出:“古代东亚文化圈的特征之一,是汉字和汉文化的扩展”,“语言和文字的问题,不只是对日本列岛内部的交流、交际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日本同海外的外交、交易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i这里所指出的同政治、经济、社会相并列的文化这一概念,不是泛文化概念,而是以文字文明为标志的、包括精神道德在内的、文字知识文明的文化概念。 汉字传入日本以前,日本有无固有的文字? 日本南北朝时代的忌部正通在《日本书纪神代口诀》(贞治六年即1367)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神代文字说”。江户时代的谛忍在《以吕波问辩》、平田笃胤在《神字日文传》著作中,具体论述了“神代文字”。二战期间,一些国粹主义的教授学者在讲台上和著述中也宣扬了一阵子“神代文字”。 然而,所谓“神代文字”是后世的伪造,日本人最早接触到的文字是汉字,在汉字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万叶假名”及后来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这已是学界的定论。 现在发现的日本最早接触到汉字的文物是天凤元年(公元14年)西汉新莽朝铸造的有“货泉”字样的铜钱,发现地是位于长崎县弥生时代(约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左右)后期的遗迹和北九州、近畿地方日本海沿岸、淀川流域等地。日本最早书写汉字的文物有福冈县前原市三云遗迹群出土的刻有“竟”(“镜”的略写)字的约3世纪中期的瓷器等。能证明日本在国家行政、经济管理和读书学习等公私活动中应用汉字的文物资料,是从7

日本古典俳句选

日本古典俳句选 那么短的句子,那么长的意境。三五个字,便勾勒出一幅挥之不去的画面,如此精髓,便是日本俳句了。下面是分享的日本古典俳句选,一起来看看吧。 渔线秋风水一泓(与谢芜村) かなしさや釣の糸吹く秋の風(与謝蕪村) 山是夕阳野是黄昏的菅芒(与谢芜村) 山は暮れて野は黄昏の薄かな(与謝蕪村) 愁不断步上山冈花草也是荆棘(与谢芜村) 愁ひつつ岡にのぼれば花いばら(与謝蕪村) 拾落穗漫步向向阳的方向(与谢芜村) 落穂拾ひ日あたる方へあゆみ行く(与謝蕪村) 旅中患疾梦犹在枯野游弋(松尾芭蕉) 旅に病んで夢は枯野をかけめぐる(松尾芭蕉) 古池蛙跃入水的涟漪(松尾芭蕉) 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松尾芭蕉) 菊花香奈良古寺众佛光(松尾芭蕉) 菊の香奈良には古き仏たち(松尾芭蕉) 唇齿含北风萧萧(松尾芭蕉) 物言へば唇寒し北の風(松尾芭蕉)

秋已深四下竟是无措人(松尾芭蕉) 秋深き隣は何をする人ぞ(松尾芭蕉) 瓜的土壤受朝露污的滴落散开而寒(松尾芭蕉) 朝露によごれて涼し瓜の土(松尾芭蕉) 静听蝉声磨入岩心(松尾芭蕉) しずかさや岩にしみ入る蝉の声(松尾芭蕉) 如何如何哑然花间吉野山(小林一茶) これはこれはとばかり花の吉野山(小林一茶) 几人阵雨中跑过濑田桥(内藤丈草) 幾人か時雨かけぬく瀬田の橋(内藤丈草) 白露残梦 现世虚幻 喻之皆太长 ——和泉式部 (郎君来会,才逢又别,譬如朝露,因赋此歌。) 春风无情吹落樱 梦醒依然意难平 ——西行法师:梦中落花 愿在花下死 如月望日时 ——西行法师 (杂歌。如月望日,指阴历二月十五日,满月,正是樱花盛开时。)

意境很美的古诗词

白海棠(红楼梦)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编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画堂春(纳兰容若)I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n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字连(陈沆)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功名万里赋予谁,去年秋江水,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 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

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江城子(苏轼)

如何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何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 欣赏古中的意境美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它需要感性理解和情绪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办,学生就会兴趣寡然,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意境美了。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鉴赏美的水平。 一、观图——初步感知美 诗歌是一种感性形象,就要让学生先有最直接的感性理解,观图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小学教材中的每一首古诗都配有相对应的插图,图上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具体可感的,比起文字来更能让学生进入意境,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让学生进入意境的第一步应是指导学生观赏插图。 观赏插图应做到细致而全面,既要有局部的细致观察,又要有整体的观赏,做到点面结合。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所见》这首诗中的插图,既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牧童,也要让学生感知这幅图中的整体环境,从而初步感知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处环境:某个夏天的早晨,风和日丽,一个牧童骑着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他身穿红衣、头戴斗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着柳枝上的一只蝉儿,柳条正随风轻轻飘动……这样,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一种美的意境。 二、读诗——尽情渲染美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古诗中的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咏诵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所以,朗读是古诗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体会诗的意境,也离不开读。所以,理应把课堂教学上成诗文朗读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有新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能够小声自读,轻言慢语,读出韵味;还能够高声诵读,,慷慨高昂,读出激情。同时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古诗音韵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还能够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做一些动作和表情,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又助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其乐融融。如读《小儿垂钓》时能够做钓鱼的动作,将诗歌中的景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别有一番情趣。 三、品情——深入体会美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所以,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 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理解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即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表明的道理,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往往和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教师能够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协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如《春日偶成》的作者程灏是宋朝理学家,他是得闲一日到大自然中游玩,能够忙里偷闲并得以轻松,他的心情定是愉悦轻快的。而柳宗元在写《江雪》时正是仕途不顺之时,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仔细品味,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人生境界便突现出来。学生试着带着诗人的心情再去赏插图、读诗歌,实行深层的意境美的体会。 古诗,不但仅是语言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精神,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但仅是弄懂诗句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感染。

闲话日本汉诗

闲话日本汉诗 日本的古代文学有两大分支,一是日本人用日文创作的和文学,另一种就是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被称作日本的汉文学。 在日本的汉文学当中,汉诗是最重要的一种。所谓日本汉诗,就是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并且遵从汉诗格律用韵的一种诗歌形式。 根据日本汉诗的发展情况,本文将其分为四个时代来逐一解说。 一、王朝时代 王朝时代,大致可从日本的大和时代末期开始,包括了整个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这个时代的汉诗受到中国的南朝及唐朝和影响,尤其以唐代的影响最为巨大。 早于奈良时代的白凤文化时期的大友皇子、大津皇子等人应该是最早写作汉诗的诗人了。 到了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汉诗写作更是蔚然成风。无论是贵族宴饮,还是迎接外国使节,都要赋诗。这时的汉诗文创作受中国齐梁体及唐初诗风影响较深,大多为五言诗,内容多属于侍宴、应召、从驾之类的应景之作。 比方说下面这首《咏月》,便是文武天皇在夜宴时所作:“月舟移雾渚,枫楫泛霞滨。 台上澄流耀,酒中沉去轮。

水下斜阴碎,树落秋光新。 独以星问镜,还浮云汉津。” 此诗在早期的日本汉诗中,是最富诗情画意的一首。将月比作舟,将月下云霞比作舟楫,想象自然,诗中“酒中沉去轮”一句,优雅而有余韵。 下面这首吉田连宜的《秋日于长王宅宴新罗客》则是为了欢送新罗大使所作: “西使言归日,南登饯送秋。 人随蜀星远,骖带断去浮。 一去殊乡国,万城绝风牛。 未尽新知趣,还作飞乖愁。” 说起这个时代的日本汉诗,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此人便是汉名晁衡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侣。他于公元717年同第七次遣唐使一行入唐,受业于太学,后留唐任官职,并继续钻研学问。公元753年向玄宗请命归国,但船在东海遇风暴,漂泊至安南。此时,长安误传也已遇难。李白在悲痛之中写了有名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幸存的促麻吕以后辗转反回长安。终生仕唐,埋骨中原。他与李白、王维等人的关系都很密切。 晁衡在753年请命归国获准之后,曾写过一首五言排律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衔命将辞国,菲才忝侍臣。

日本现代俳句(林林译)

日本现代俳句(林林译) 日本现代俳句(林林译) 日本现代俳句林林译夏目漱石 三十五首夏目漱石(1867-1916),本名金之助,东京人。东京大学英文科毕业。 留学英国。东京大学讲师。明治三十八年(1905)发表小说《我是猫》 ,一时声名大著。同年辞教职,加入朝日新闻社。翌年发表自称俳 句小说的《旅宿》有脱离世俗、心境澄清的趋向。这种情趣,常反 映在俳句、汉诗、绘画上面。他热心写俳句是在明治二十八年(1895) 在松山中学任教中,其时与正冈子规过从甚密,直到明治三十年(18 97)所写的俳句,数量颇多。他和子规是同龄人,曾受子规的影响, 注意子规所倡导的写实,但也发展自己浪漫气氛与洒脱畅达的特色。 子规曾赞其俳句雄健、真诚。夏目漱石后来写作俳句的热情减退, 从事创作小说,名作《明暗》是他的绝笔。新年福寿草花

开在光琳屏风注:福寿草乃日本特产。花黄多瓣,为贺春增添气氛。光琳即尾形光 琳(1658-1716)日本名画家。春马夫歌声处, 白发对暮春。注:小说《旅宿》载此句,指寂寞山村老太婆,几经岁月数着过路的 马。惟然耳边声, 春风吹马铃。注:广濑惟然是江户时代前期俳人松尾的门人。句写登山之后,景象 寂寥。似以惟然自况。春寒幕树, 挂着子季子的剑。注:春秋吴国季札给逝世的徐君赠剑的故事。人死转生鹤, 高洁又清和。注:此句有评论家认为浪漫幻想的离俗的格调,几乎不见能和它比拟 的秀句。粥味滴滴香, 春入胃肠。注:作者患胃溃疡,在伊豆修养圭疗养,病情好转,才得进粥食,有 苏生的喜悦。虻虫藏在茶花里, 正将落地时。注:此句抓住瞬间的感触,轻小的虻虫,伏在沉甸甸的山茶花蕊上行 将落地。谁住梅花从里, 幽幽的灯光。注:句写梦幻的诗境,如见《源氏物语》的画卷,充满着古典美。伫立抬头看,

意境很美的古诗词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画堂春(纳兰容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对日本诗歌和中国诗词的对比

对日本诗歌和中国诗词的对比 09015434 焦天齐 从九歌到湘夫人,从诗经楚辞到盛唐长安,在中国灿烂而瑰丽的诗词文化中涌现着各种各样的诗词歌赋,到现在,我们仍能从生活中找到诗的影子在每个人的身边萦绕,经久回响,念念不忘。 从古诗词到现代诗,我们有曾经的小桥流水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暖炉” 的温和而淡雅,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哀婉幽怨,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洒脱与不羁,我们不缺乏这样的小小情意;同时,我们也有着大气磅礴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孤辽壮阔,有着怒而冲冠”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气。 有人说,中国人诗心已死,君且看用黑色的眼睛去追寻光明的顾城,用自己的一生去圆自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孩子,君且看曾经轰动你我生活中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中,赠饮天下人“ 这豪气,这浪漫,何来诗心已死之语? 读惯了顾城与北岛,在生活中接触语文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有一言说生活即是语文,而语文则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每天活在这个”大语文时代“中,无时无刻不熏陶着浸染着我们,慢慢的我们发现,在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同样的辉煌与灿烂,如莎翁14行诗,如松尾芭蕉的俳句。 从和我国诗词最为相近的和歌俳句开始,再一次感受美。 有一种说法,说俳句的形成得益于中国近体诗中的绝句。日本中古的时候出现了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后因多人合咏和歌,出现了长短连歌。而俳句起源于连歌,为连歌的发句,为三句十七音。连歌的胁句,为二句十四音。加起来正好是三十一音。而中国古人有一说法,把绝句看成是律诗的一半,即所谓“绝者,截也”。古代日本诗人大半都能汉诗,所以,俳句的形成,很可能是日本人从绝句和律诗的关系上得到了启发。 正冈子规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得力于汉诗之故。” 俳句的意境与汉诗更多有相通之处。俳句的妙处,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绮景,与诗人的玄思梦幻对应起来,造成一种幽情单绪,一种独在的禅味,从刹那间而定格永久。而这种禅寂,在中国的诗歌里也屡有体现。比如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反复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诗人,有很多能写汉诗。也有很多,把中国的汉诗俳句化。比如芭蕉的一句:“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便是引杜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我们从和歌说起,和歌起源于口耳相传的远古时代,记纪歌谣中保存着它们的孑遗,只是在形式上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待到“万叶集”时代,和歌以短歌为中心,包括长歌、旋头歌、片歌等诸形式才基本上凝定下来。延至“八代集”时代,和歌作为日本宫廷文学的样式之一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中世以迄近世,和

那些意境美到心醉的古诗词

那些意境美到心醉的古诗词 最难忘却古人诗,不屑一顾是相思。那些意境美到心醉的古诗词,首首经典。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白海棠(红楼梦)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画堂春(纳兰容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字诗(陈沆)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功名万里赋予谁,去年秋江水,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中国俳体诗与日本俳句的比较

2011年5月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1-05-25 作者简介:罗孟冬,男,湖南宁乡人,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副教授。研究方向:文章学、文体学、文学评论。 中国俳体诗与日本俳句的比较研究 罗孟冬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益阳413049) [摘要]日本诗歌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刻影响,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诗歌形式———俳句。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它都与中国的俳体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文学评论;俳体诗;俳句;比较[中图分类号] I2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019-02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着世界,特别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犹如巨大的磁场一般。以文学为例,日本的诗歌就是在吸收中国古典诗词营养的基础上, 创立自己的民族诗歌形式———俳句。俳句与中国俳体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俳体诗 什么叫俳?《辞源》有两种解释。其一曰:“杂戏,滑稽剧” 。其二曰:“谈谐·滑稽。”在我国古代,杂剧演员称之为俳优。俳,又有“戏”的意思。 俳体诗文,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漂亮之作,这一传统也一直淬下来。此外,如“打油诗”也是俳体诗。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覆窠俳体·打油饤饺》 就曾载唐代张打油、胡饤饺皆能诗。这类诗,浅陋俚俗,诙谐滑稽,所以称之为“打油诗” 。二、俳句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庶民诗”。因为它为5、7、5、17音的短句,所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的诗词是日本诗歌的源头。俳句,产生于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76年),距今仅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吸取汉诗营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民族诗歌形式的。日本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善于学习与借鉴的民族。这缘于它的地域与世隔绝。《汉书·地事志》 云:“东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注引《魏略》:“倭在东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渡海千里”。倭,古称日本。《新唐书·东夷传》:“日本,古倭奴也……使者自言国近日而出,以为名。 ”几百年前日本的室町时代(1439-1553年),日本人在学习中国汉诗的基础上, 终于创造出了属于日本民族自己的诗歌形式———连歌。连歌的内容是以滑稽、诙谐为主。形式是由长句(5、 7、5的17音)和短句(7、7的14音)构成。江户时代(1603-1876年),由松尾芭蕉(1644-1694年)提倡与改革把发句(即长句)5、7、5,17音独立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来表现, 称之为俳句。所以后世称他为“俳圣”。三、俳体诗与俳句的异同 日本俳句的产生与中国的俳谐体诗无论从内容到形成 都有理不清的关系。 日本文人所作之诗,大多以即景、抒情、诙谐、幽默为主,所谓重大题材不多见。我们比较一下我国俳体诗与日本的俳句。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首先,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俳谐体诗,历来不为正统看重,难登诗史大雅之堂。而日本的俳句则不然,俳句是日本的主要民族诗歌形式。 在中国的文学和诗史上,俳谐体诗是没有地位的,虽然有些诗人们作过俳谐体诗, 但流传于世的不多。历代各种诗文选材,几乎难觅踪影。可以说,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正因为俳体之诗文“愈卑”,为人瞧不起,加之,倡优地位低下,更被人轻蔑,史之地位,可见一斑。虽然俳谐体为众人喜爱, 但因其以上原因,所以,俳谐体一直以来不为人重视,仅作茶余饭后消遣游戏而为也不足为怪了。 《古今笑史》是现今所见较为完整的一部俳谐体著作。它不同于民间笑话,也有别于冯梦龙自己所辑过的《笑府》、《广笑府》。书中人物、史事诗词等多为真人真事。含蓄蕴藉, 咀嚼有味。外国曾有人说过,中国是没有幽默的。鬼话!中国从古至今,无论人或文,从不缺少幽默者,俳体之集大成者 ———《古今笑史》,便是例证。我们不妨从中摘录几则。其一则《金鼓诗》:“至正间,风纪之司脏污狼藉。是时金鼓音节迎送廉访使,例用二声鼓,一声锣。起解强盗,则用一声鼓, 一声锣。有轻薄子为诗嘲曰:“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 ”9 1

日本俳句

日本俳句、和歌对小诗派的影响 小诗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是上世纪初叶中国诗人对汉语诗歌形式多样化探索的结果。 中国小诗运动在1921年至1925年曾盛行一时,1922年前后小诗盛行,主要作者除了冰心之外,还有宗白华、刘大白、刘半农、俞平伯、康白情、朱自清、沈尹默、郑振铎、王统照及湖畔派诗人,他们都写过小诗,但影响最大的是冰心,成为小诗派的代表诗人。代表作品有冰心的《繁星》、《春水》,宗白华的《流云》。由于小诗派不少作者脱离时代,诗作没有反映现实生活,艺术上直白浅露,1925年后,小诗逐渐衰落。 小诗的定义可以界定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个诗节,五行以内,讲究韵味,注意意象刻画和意境营造,表现刹那间的情感,寄寓人生的哲思,言简意赅,韵味悠长,生动形象,细腻有味,诗意隽永。 小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个诗节,五行以内,言简意赅。小诗是一种短诗,从规模上讲,它限制在一个诗节,五行以内。它要用尽可能少的语句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但是,并不是说只要符合这个规模要求的短诗就是小诗了,小诗还有其它更重要的特征要求。 第二、讲究音律,韵味悠长。小诗要讲究音律。只有讲究音律,才能使小诗产生音乐美,才能韵味悠长。这个要求,不仅表现在韵脚上,

还表现在小诗内部的节奏感上,这就要求小诗创作者要充分运用好排比、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 第三、注意意象刻画和意境营造,生动形象。注意意象刻画和意境营造,是小诗的重要特点。小诗拒绝空洞的呼喊,拒绝单纯的词语的堆砌。如果连一个深刻刻画的意象都没有,这样的诗不是小诗。小诗用意象构造优美的意境,生动形象,呈现给读者诗情画意。 第四、心灵外化,细腻有味,诗意隽永。小诗通过意象刻画、意境营造以具有音乐美感的三五诗行表现诗人刹那间的情感,寄寓诗人人生的哲思,心灵外化,细腻有味,诗意隽永。读一首小诗,就是一程情感共鸣的心灵感动之旅,就是一程心智触动的心灵感化之旅。 季羡林先生在1986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日本,“为什么独独新诗不发达呢?介绍到中国来的文学作品,绝大部分都是长篇、短篇小说,戏剧和散文有一点,古代俳句数量颇多,但是几乎一首日本新诗都没有。在日本本国新诗歌也不受到重视,没有听说有什么重要的新诗人,这个问题不是也同样有趣而值得探讨吗?” 在中日文学比较研究中,这确实是一个“有趣而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在日本现代文学中,新诗(白话自由诗)不是不发达,重要的著名的新诗人很多(如北村透谷、岛崎藤村、北原白秋等),译介过来的日本新诗也不少,特别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坛曾大量地翻译过日本新诗。仅在1920年,周作人、郑伯奇、郭绍虞等人就分别翻译并发表了贺川丰彦、生田春月、崛口大学、石川啄木、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白话新诗。

试论日本汉诗对于李白诗歌之受容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第20卷1998年第1期(总第78期)试论日本汉诗对于李白诗歌之受容Ξ 马歌东 摘 要 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发展史的日本汉诗,是以唐诗为代表的我国古典诗歌繁 衍到海外的最大一脉分支。日本汉诗曾深得李白诗歌的沾溉与滋养。本文考察了日本汉诗对 于李白诗歌之受容史,进而从诗语受容、诗题受容、韵调受容、风格受容四个层面考察了其 受容之形式。 关键词 日本汉诗 李白 诗歌 受容 中图法分类号 I3131072 日本江户时期著名汉诗人兼汉诗评论家江村北海(1707—1782)《青莲榭》诗云:“采石沉明月,浮去遗恨长。谁知东海外,复此仰清光。”此诗接过了李白《哭晁卿衡》深情的诗句“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亦将传说于采石矶醉后捉月影而沉水之李白比之为明月,表达了日本人民对李白无限缅怀敬仰之情。日本人民之所以对李白如此热爱,固然与他和朝衡(即晁衡,本名阿倍仲麻吕)间堪传千古的友谊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则是日本汉诗曾深得李白诗歌的沾溉与滋养。李白诗歌与日本汉诗之间影响与受容关系之研究,对于传统的李白研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开拓意义。鉴于国内外迄今尚无专论,本文拟就此课题做一点初步的基础的考察探索。 一、关于受容史之考察 日本贞观十七年(875),京都御所之冷泉院失火,院藏汉文典籍尽焚。为完善管理,敕命编纂了《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卷首题云:“正五位下行陆奥守兼上野权介藤原佐世奉敕撰。”按,藤原佐世任陆奥守,是在宽平三年(891)至九年(897),故目录之编定当在此数年间。此目录共著录典籍1579部,计16790卷,其中有《李白歌行集》3卷。这是李白诗集为日本所收藏之最早记载。不用说,李白诗集之传入日本当比此时间更早。 稍后,在日本学者大江维时(888—963)编撰之《千载佳句》中收入了李白如下诗句: 【天象部?雪】 玉阶一夜留明月,金殿三春满落花。 ———《瑞雪》 【地理部?山水】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题凤台亭子》(《全唐 诗》题作《登金陵凤凰台》) 那时,正值日本汉诗发展第一阶段王朝时期(646—1192)之中期,汉诗坛“白乐天风”炽盛,与杜甫诗一样,李白诗虽已传入,但尚未得到重视。即以《千载佳句》为例,在入选诗联之数量上李杜不仅远不能与白居易的507联、元稹的65联相比,而且落在许浑(34联)、章孝标(30联)、杜荀鹤(20联)、刘禹锡(19联)、杨巨源(18联)、方干及温庭筠(各16联)、赵嘏(13联)、何玄及贺兰遂(各12联)等许多诗人之后。此外,从所选李白之二联来看,前联 611 Ξ收稿日期:1997-08-04

经典的日本俳句赏析

经典的日本俳句赏析 俳句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世界上最短的诗,俳句古称俳谐,至近代始称俳句,其发于连歌,是俳谐连歌的“发句”(第一句)。俳句,也是最精炼的小说。下面是分享的经典的日本俳句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闲静古池塘,青蛙跳入水声响 ;;松尾芭蕉 扫庭抱帚忘雪 ;;松尾芭蕉 狐狸变作公子身,灯夜乐游春 ;;与谢芜村 墙上窟窿,望见故乡初雪 ;;小林一茶 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 ;;立花北枝 梅林深处何人宅,半星灯火漏幽微 ;;夏目漱石 我去你留,两个秋 ;;正冈子规 俳句的翻译俳句难译,诗无定译。归纳起来,汉译形式大致有“唐

诗宋词”式、口语式、五言两句式、七言两句式和按照原诗的五七五句式。形意难兼得时,译者多舍形取意,力求内涵意韵能达到一致。 俳句作家的介绍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小林一茶是江户时代的杰出徘人。 芭蕉革新俳谐,将其变成真正表现自己内心生活的形式。通过俳谐表现汉诗、和歌、连歌等无法表现的美学情趣,创造出一种抒情诗般的俳谐美,并创立了“风雅之道”的闲寂俳谐理论。自此,开创了俳谐的黄金时代。芭蕉也被尊为“俳圣”。 芭蕉于1689年3月下旬从江户出发,出门游历,历时六个月,旅程2400公里。五年后将这段旅行结集为《澳洲小道》。临行之前,作告别之词:“阴历三月二十七日,晓天朦胧,残月余辉,富士山隐约可见。念及此行不知何时重睹上野、谷中之垂梢樱花,不禁黯然神伤。挚友皆于前夕会聚,且登舟相送至千住上岸。此去前途三千里,思之抑郁凄楚,且向虚幻之世一洒离别之泪。” 明知前路渺茫,依旧踏上前程。和芭蕉的“执迷不悟”相比,小林一茶一生的漂泊流浪,实为无奈之举。从墙上窟窿,窥见故乡初雪。读来让人哀伤。为什么不回去呢;;“野蔷薇花处处开”。 而与谢芜村则以画家的视角,将水墨写生融入俳句之中,精致细腻。 俳句的物哀、闲寂之美,似乎在立花北枝此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北枝也是江户时代的徘人,在芭蕉游历至金泽时拜入其门下。临别之时,芭蕉赠其一句:“题辞裂扇两分留,此情难舍仍依依。”

[论语,汉诗,日本]浅谈日本汉诗与《论语》

浅谈日本汉诗与《论语》 《论语》对日本文化具有深远影响。据《日本书纪》、《古事记》记载,应神天皇五十八年,百济国派王仁博士赴日时曾携带了大量汉文献,并为皇太子冤道稚郎子传授《论嘟》《怀风藻》曰:王仁始导蒙于轻岛,辰尔终敷教于译田,遂使俗渐沫泅之风,人趋齐鲁之学。七世纪初,圣德太子倾慕中国文化,精通《论语》等经典,他在位期间制定的《宪法十七条》中的以和为贵,:其治民之本,要在于礼。上不礼而下非齐,下无礼以必有罪。是以君臣有礼,位次不乱:百姓有礼,则国家自乡留:言是义本,每事必信:使民以时便是分别援引《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复 ,《论语学而》使民以时等。据藤原宫出土木简可知,藤原京时代的官员已把《论语》作为习字的范本。八世纪初,文武天皇颁布《大宝令》,创设大学,传授《论语》等儒家经典,并举行释奠仪式,开始祭奠孔子。九世纪末,藤原佐世奉救编纂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收录《论语》类269卷,包括郑玄《论语注》10卷、何晏《论语集解》10卷、皇侃《论语义疏》10卷等。平安朝时期《论语》成为学校公共必修课,全国范围祭拜孔子的活动更加兴盛祭文内容极力颂扬孔子的功德,并表达对孔子极端崇敬的心情。 一、日本汉诗对轮语》典故的引用 简野道明《论语讲义》认为:自古以来《论语》被尊为至高无上的圣典,上自历代的天皇,下至市井的庶人,始终讲究不倦。日本汉诗常常把《论语》典故作为意象符号融会到其诗歌创作之中,使得其诗作更加典雅含蓄。 颜渊典故是日本汉诗作家常常引用的对象,典出《论语雍也》: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颜渊在陋巷不改其乐的高贵品质。岛田忠臣《独坐怀古》巷居傍若颜渊在,坐啸前应阮籍临。日下闲游任意得,免于迎送古人心,引用颜渊典故,表明渴望得到人生中真正的知音:山崎篙斋《读轮语》革瓢未味巷颜乐,掩卷吟叹灯火前,通过对颜渊的颂扬,表达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藤田彪《瓢兮歌》陋巷追随不改乐,盒将美禄延天年,则是诗人借颜渊以言志,表明自己豁达的人生观。 二、日本汉诗对轮语》章句的受容 《论语》中的章句多为典雅之词,山崎篙斋《读论语》读尽鲁论二十篇,德音如玉自温然,表达了他对《论语》美好言辞的强烈共鸣。管原道真更是把《论语》提升到君政万机此一经的崇高地位。日本汉诗作家常以《论语》的章句作为拟仿的范本,不断摄取同化,移植、运用于汉诗作品之中。日本汉诗受容《论语》章句具有多种形式,主要有借用《论语》名句入诗、略变《论语》词句入诗、化用《论语》句式与句意入诗、以整首诗作化用《论语》章句等。 三、日本汉诗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传入日本后,日本上下均尊孔子为师。伊藤仁斋《论语古义总论》盛赞孔子曰:夫子之德实为超迈群圣,夫子之道高于天地。管原道真《仲春释奠听讲论语》亦称圣教非唯一,孤源引万流。珠从沫水出,辖自孔门投。问道谁为远,趋庭莫暂留。此间钻仰事,遥望鲁尼山。表达了对孔子道德学问的无尚尊崇。日本汉诗中孔子形象的描绘,主要集中于对其

日本俳句

(一)音频 日本俳句朗诵、中文字幕日文拼音 (二)日本俳句简介 1.定义: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它 源于日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从音频中我们可以听出,这是对偶的诗句,这种古典短诗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我国作家郑振铎《蝴蝶的文学》:“在日本的俳句里,蝴蝶也成了他们所喜咏的东西。” 2.连歌与俳谐(起源): 连歌是源于十五世纪日本的一种诗歌,同中国近体诗联句相仿,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连歌是格调高雅、古典式的诗。连歌中承袭了中世的审美意识,其写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来创作出诗句。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而代替。 俳谐和连歌一样,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但是,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俳谐较多地使用谐音的俏皮话,而且喜欢使用连歌中没有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来作为题材。 在俳谐中,开始有人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这就是“俳句”的起源。 3.特点 俳句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季语。(ppt上举例但不用念出来,一带而过)但也有一些无季语俳句和自由律俳句 4.代表人物: 俳谐三祖:山崎宗鉴;荒木田守武;松永贞德——松尾芭蕉——谢芜村与小林一茶。(图片) (三)日本俳句名家介绍——松尾芭蕉 (四)俳句和中国诗歌的对比 1.内容对比 2.格式体裁对比 3.联系与发展 创新:刚才的那首芭蕉的《古池》(青蛙噗通)娴熟的运用了以声显静的文学手法,可以说是日本俳句文学的一个重大创新;其二,引禅入俳也是其一大创新,,与中国唐宋时期佛教盛行有很大关系。宗教思想作为最高层次的文化对中日两国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第三,日本诗人写生活情趣的俳句增多,意在雅俗共赏,贴近百姓,恐怕与中国市民文学的倾向不无关系。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从隋唐时期便开始的文化交往。俳句更是文化上的一个典型代表体现了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和创新以及文化交流的价值。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1、植物类 2、动物类 3、乐器类 4、自然类 5、场所类 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1、芳草: (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梅花: 洁、不屈不挠的品格。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柏: 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竹: 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7、黍离: 《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等。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9、菊花: 象征高洁、隐逸、脱俗;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牡丹象征高贵、富贵;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杜鹃、乌鸦、鸿雁、青鸟、鹧鸪/沙鸥、蟋蟀、鸣蝉、猿猴、燕、鱼 1、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

打印 《日本俳句与和歌欣赏》

和歌(わかwaka)是日本的一种诗歌体。 这种日本诗是对汉诗而言的。日本最初的诗使用汉字写成的,有的用汉字的意,有的的用汉字的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日本特点的诗。因为日本叫大和民族,加之写了诗要吟唱,所以便称其为和歌。 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来愈多,现已占绝对多数。为此现在人们虽仍称和歌,但主要指短歌。歌人也是主要指作短歌的人。 短歌有五句三十一个音节,是一种日本传统定型诗,格式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顺序。它始于六七世纪,根据日本最早的诗集《万叶集》记载,第一首和歌作于公元757年。和歌是受中国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影响,因此出现短歌五七五七七的形式,即使是长歌,最后也是以五七五七七结尾。日本除短歌外尚有更短的俳句,它也是定型诗五七五的格式,只有十七个字。 除短歌、俳句外,日本也有一种非定型自由体诗歌,被称为现代诗。定型诗的缺陷是不容易充分表现一个人的复杂心理。所以出现部分歌人打破定型诗而从事现代诗的创作。由于定型诗的这一缺陷,世界各国都出现定型诗趋于消亡的倾向。与世界性倾向相比,日本算是不易打破陈规旧俗的国家。如俳句,现今有一千多万人从事俳句创作,俳句有字数少,来的快的特点,灵机一动,霎时间就能写出来。 日本人很喜欢做诗,仅和歌爱好者就有一百多万。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除军人外,工农商学、家庭妇女等各界人士都有。专业歌人只不过二十几人。和歌是一种富贵型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逐日增多,人们需要丰富的脑体操。估计从事和歌创作的人还会增加。 和歌作为日本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在历史上留下了异常清丽的风景。它以和音为基础,多用枕词、序词[1],声调庄重、流丽。有短歌(5·7·5·7·7)、长歌(5·7·5·7,……7·7)、旋头歌(5·7·5·5·7·5)等多种形式,体现了日本复杂的精神文化。 长久以来,包括笔者在内很多人对和歌有一种错误认识:以为它只是公卿贵族们自命清高、逃避现实的产物,是只知嘲风弄月的靡靡之音。但事实上,文学体裁本身并无过错,区别只在如何应用。而且随着对它的深入了解,你会发现其中不乏至情至性之作,有些更是天籁之音,几可与唐诗宋词媲美! 一和歌的起源--记纪神话 和歌的起源非常久远,一般认为是伴随着"记纪神话"--即《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传诵而产生,具有口口相传的民谣特色,如语句反复、惯用俗语等。内容也多为传说和颂祝,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几乎可说是一种咒术或者"言灵信仰"[2]。直到629年舒明天皇即位后,即所谓"万叶世纪",和歌才逐渐与传说、歌谣、咒颂分离,确立了抒情诗的风格。歌体也由句数音数不定的"记纪歌谣体"发展为富于韵律美的定型句式。但咒歌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其后很久。比如下面这首: 天皇圣躬不豫之时,太后奉御歌一首,放眼仰高天,宽旷无边;君寿久长,长如天下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