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日本汉诗

闲话日本汉诗
闲话日本汉诗

闲话日本汉诗

日本的古代文学有两大分支,一是日本人用日文创作的和文学,另一种就是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被称作日本的汉文学。

在日本的汉文学当中,汉诗是最重要的一种。所谓日本汉诗,就是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并且遵从汉诗格律用韵的一种诗歌形式。

根据日本汉诗的发展情况,本文将其分为四个时代来逐一解说。

一、王朝时代

王朝时代,大致可从日本的大和时代末期开始,包括了整个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这个时代的汉诗受到中国的南朝及唐朝和影响,尤其以唐代的影响最为巨大。

早于奈良时代的白凤文化时期的大友皇子、大津皇子等人应该是最早写作汉诗的诗人了。

到了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汉诗写作更是蔚然成风。无论是贵族宴饮,还是迎接外国使节,都要赋诗。这时的汉诗文创作受中国齐梁体及唐初诗风影响较深,大多为五言诗,内容多属于侍宴、应召、从驾之类的应景之作。

比方说下面这首《咏月》,便是文武天皇在夜宴时所作:“月舟移雾渚,枫楫泛霞滨。

台上澄流耀,酒中沉去轮。

水下斜阴碎,树落秋光新。

独以星问镜,还浮云汉津。”

此诗在早期的日本汉诗中,是最富诗情画意的一首。将月比作舟,将月下云霞比作舟楫,想象自然,诗中“酒中沉去轮”一句,优雅而有余韵。

下面这首吉田连宜的《秋日于长王宅宴新罗客》则是为了欢送新罗大使所作:

“西使言归日,南登饯送秋。

人随蜀星远,骖带断去浮。

一去殊乡国,万城绝风牛。

未尽新知趣,还作飞乖愁。”

说起这个时代的日本汉诗,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此人便是汉名晁衡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侣。他于公元717年同第七次遣唐使一行入唐,受业于太学,后留唐任官职,并继续钻研学问。公元753年向玄宗请命归国,但船在东海遇风暴,漂泊至安南。此时,长安误传也已遇难。李白在悲痛之中写了有名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幸存的促麻吕以后辗转反回长安。终生仕唐,埋骨中原。他与李白、王维等人的关系都很密切。

晁衡在753年请命归国获准之后,曾写过一首五言排律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衔命将辞国,菲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邻。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此诗后被收于中国宋初成书的《文苑英华》。

奈良之后,即是日本的平安时代。同奈良时代一样,平安时代依旧是以都城的名字的命名的。平安京,就是今天日本的京都,它是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都城。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拉开了长达四百余年的日本的平安时代。

在平安时代,日本统治者崇尚儒家学说,进一步吸收中国文化,促使汉诗文创作继续向前发展,以至出现了汉诗文占据文坛的局面。平安时代的诸多汉诗作者中,最为出名的有名僧空海、嵯峨天皇、菅原道真、兼明亲王等人。而此时的诗开始以七言为主。

空海,平安时代名僧,曾到长安西明寺、青龙寺学习佛法。他精通汉诗的格律声韵理论,著有《文镜秘府论》,专论中国骈俪文学,不仅给日本汉学和汉诗以极大影响,而且也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

下面这首诗是他在离开中国时给他在青龙寺的同门义操所写的赠别诗:

“同法同门喜遇深,游空白雾忽归岑。

一生一别难再见,非梦思中数数寻。”

离别的依依之意在诗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嵯峨天皇,桓武天皇的次子,公元804年接受平城天皇禅让即位,在位十四年。他精通经史,擅长诗文。曾□令编选《凌云集》,《文华秀丽集》来收录日本汉诗。在同时代诗人中,他的汉诗诗作流传下来的最多。

下面看一首他的七律:

“三春出猎重城外,四望江山势围雄。

逐兔马蹄承落日,追禽鹰翮拂轻风。

征船暮入连天水,明月孤悬欲晓空。

不学夏王荒此事,为思周卜遇非熊。”

诗的尾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夏桀亡国的典故,一个是周文王出猎遇吕尚的故事。诗人对中国历史的熟识由此可见一斑。

说到嵯峨天皇,顺便提一下他的女儿有智子。

有智子,嵯峨天皇之女。自幼能写一首好汉诗。深得父皇钟爱。诗作较多,收于《经国集》、《雅言奉和》中。被后人誉为平安朝第一女诗人。

我们来看一首她的《春日山庄》:

“寂寂幽庄水树里,仙舆一降一池塘。

栖林孤鸟识春泽,隐涧寒花见日光。

泉声近报初雷响,山色高晴暮雨行。

从此更知恩顾渥,生涯何以答旻苍?”

此诗为有智子在嵯峨天皇驾临她居住的山庄时应命而作,借咏山庄景色表达了她对父皇垂顾的感激之情。

用一句中国话来说,菅原道真乃是书香世家出生,其祖上代代为大学头、文章博士,而道真更是平安朝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诗人。他于公元899年当上了右大臣。公元900年,他在出席醍醐天皇的祝宴时,接受天皇命题写了下面的诗:“丞相度年几乐思,今宵触物自然悲。

声寒络纬风吹处,叶落梧桐雨打时。

君富春秋臣渐老,恩无涯崖报犹迟。

不知此意何安慰,饮酒听琴又咏诗。”

次年,道真被左大臣藤原时平的排斥,被贬为驻九州的大宰帅。被贬后的道真在回忆起一年前的待宴作诗的情景,曾写下一首《九月十日》:

“去年今夜待清凉,秋思诗篇独断肠。

恩赐御衣今在此,捧持每日拜余香。”

诗中诗人的念君、怨君的凄凉之情跃然纸上。

若说平安朝日本的诗人受中国唐代那个诗人的影响最大,那毫无疑问是白居易。上面列举的菅原道真的第一首诗中的“叶落梧桐雨打时”便是出自白诗《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叶落时”。

而醍醐天皇的儿子兼明亲王更是仿造白居易的忆江南写过二首《忆龟山》:

“忆龟山,龟山久往还。

南溪夜雨花开后,西岭秋风叶落间。

岂不忆龟山!

忆龟山,龟山日月闲。

冲山清景玫关远,要路红尘毁誉班。

岂不忆龟山。”

平安末期,日本“国风运动”大盛,代替了此前的“唐风运动”,汉诗开始逐渐衰落。其后武家草创天下,镰仓幕府成立,幕府奖励武艺,汉诗文愈加衰落。直到14世纪的五山时代,汉诗才再次兴起。

二、五山时代

五山时代在日本的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时的日本禅宗盛行,禅宗受到了将军和当时统治阶级的保护。禅宗采取了五山十刹的体制,并根据这个体制指定五座寺院为头等寺院,十座寺院为二等寺院。这五寺的僧人,成了幕府的政治顾问,非但参与政治外交和贸易方面事务,而且在艺主和学问方面也起了主导作用。禅家把汉诗文修养作为禅僧的必备条件,于是汉诗文复兴,以京都为中心形成了五山文学。

三百年内五山文学家辈出,虎关师练以博学为世人所知,雪村友梅长于古诗,绝海中津善骈文,义堂周信以巧致著称。他们摈弃坐禅修道、静心养性的传统主题,着眼俗世,并十分注意艺术性,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文以《空华集》为代表,诗以《蕉坚稿》为历史所传颂。

虎关师练,镰仓后期南北朝时的禅僧。师事访日元僧一山一宁,他对汉诗的间韵颇有研究,著有《聚分韵略》。在五山诗人中,他居于先驱者的地位。有汉诗文集《济北集》。

“江村漠漠水溶溶,沙篆纵横鸟印踪。

独钓皤翁竿在手,双游绿鸭浪冲胸。

断头水艇任风漾,曲角瘦牛有犊从。

苇渚芦湾茅屋上,团团初日爨烟浓。”

这首《江村》诗是一幅细腻的江村写生画,反映了诗人的闲逸诗情。文字清新、洗练。下面是他的另一首《秋日野游》:

“浅水柔沙一径斜,机鸣林响有人家。

黄云堆里白波起,香稻熟边乔麦花。”

此诗描写了河滩岸边的田园风光,同杜牧的名诗《山行》同韵,后两句“黄去堆里”、“香稻熟边”,采取了对仗形式与杜诗不同。同是描写秋天,意境也不同。

雪村友梅,镰仓末期、南北朝时的禅僧。公元1320年流元,一时被元政府怀疑为日谍,在湖州入狱三年,后放逐西蜀约十年,获赦后返长安。公元1329年归国。后世认为,他的诗“放在盛唐诗中,也不逊色。”

在他被放逐西蜀过秦岭时,曾写过一首《偶作》:

“函谷关西放逐僧,同行唯有一枝藤。

终南翠色连嵩华,庆快平生此一登。”

他在中国生活多年,其间亦有不少怀念故国的诗篇,下

面这首《萱》,便是其中之一:

“泽国春风入草根,谁有庭院不生萱。

远怀未有忘忧日,白发垂垂独倚门。”

萱即萱草,古人认为萱草可以令人忘忧,古时母亲的后室庭中习惯种萱。因此萱堂又指母亲或母亲的居室。此诗为诗人思念故国老母所作。

绝海中津,南北朝和室町时代著名禅僧。公元1368年渡明,寓杭州中竺寺,拜全室和尚为师。和他的前辈雪村友梅一样,他也受到了杜牧的极大影响,他曾写过一首《读杜牧集》:

“赤壁英雄遗折戟,阿房宫殿后人悲。

风流独爱樊川子,禅榻茶因吹鬓丝。”

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杜牧的语句,第一句出自杜牧《赤壁》诗,第二句应杜牧作有《阿房宫赋》,尾句则出自杜牧《题禅院》诗:“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颺落花风。”

中津渡明后,曾见过皇太祖朱元璋,他在回答太祖关于日本情况的询问时曾应命作过一首《应制赋三山》:“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药草雨余肥。

只今海上波涛稳,万城好风须早归。”

“三山”之典出自史记关于徐福东渡的故事,在这里指的便是日本。熊野即熊野山新馆,传说徐福在此登陆日本。明太祖赞佩他的才学,当场步韵和诗一首:“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根琥珀也应肥。当年徐福求仙药,直到如今更不归。”此事

被传为中日友好的历史佳话。

义堂周信,南北朝著名诗僧,号空华道人,与绝海中津并称“五山文学的双璧”,在公元1386年作了京都五山中最高的南禅寺的住持。其诗素以巧致著称。像下面这首《小景》:“酒旆翩翩弄晚风,招人避暑绿荫中。

谁将钓艇来投宿,典却蓑衣醉一蓬。

此诗描写了夏日河畔小景,显得甚为别致。“典却蓑衣醉一蓬”一句,颇有生活气息。

说到五山时代的禅僧,有一个人是须要特别提一下的。这个人叫作一休宗纯,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聪明的一休》当中的一休哥。他是室町前期的禅僧,相传是后小松天皇的儿子。自号狂云子,一生放荡涤不羁,多奇行。著有《狂云集》、《自戒集》等。他有一首代表作《蛙》:

“惯钓鲸鲵笑一场,泥沙碾步太忙忙。

可怜井底称尊大,天下衲僧皆子阳。”

诗中借用了中国东汉时公孙述的典故,嘲骂了那些狂妄自大的僧人。

一休不只是批判那些假正经、真贪邪的僧人,毫不妥协地维护禅宗的精神纯洁,他对自己的生活和写作的批评,也是很严厉的,在《自戒》诗中就这样说:

“罪过弥天纯藏主,世许宗门宾中主。

说禅逼人诗格工,无量劫来恶道主。”

一休一生行事狂荡,纵情诗酒,饮酒吃鱼,留连妓馆。

在《狂云集》中他极其坦白地公开宣扬自己投身欲海的欢乐。如《题淫坊》:

“美人云雨爱河深,楼子老禅楼上吟;

我有抱持睫吻兴,意无火聚舍身心。”

淫坊便是妓院。不仅如此,一休更公然带女子进寺。他还写了一首《大灯忌宿忌以前对美人》以表态:

“开山宿忌听讽经,经咒逆耳众僧声,

云雨风流事终后,梦闺私语笑慈明。”

“梦闺”是一休的另一个自号。

他之所以这样,其实是故作狂人,以此来批判腐败的僧界和俗世。

“落魄江湖暗结愁,孤舟一夜思悠悠。

天公亦怜吾生否,月白芦花浅水秋。”

这首《避乱泛舟江洲湖上》乃是室町墓府的未代将军足利义昭所写,他少时在奈良为僧,法号觉庆。他曾得助于织田信长而当上将军,后又被除信长赶下台。此诗是他于公元1565年逃难近江时所作。

那时正是日本战国时代,各地的大名为了争天下,又重新重视起儒家的治国平天下之术,其后儒家兴盛而禅宗的影响渐渐消退。日本的文学史又开始进入了另一个时代。

三、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是以日本德川氏在江户(今东京)设立幕府而得名。它从公元1600年起,持续了二百六十多年。

江户时代前期的汉诗步五山文学后尘,出现了藤原惺窝、石川丈山、松永尺五、新井白石等汉诗文作家。他们受朱子学派影响颇深,属于载道派。

藤原惺窝,名肃字敛夫,号惺窝。江户前期思想家。在日本首倡程朱理学,为程朱理学在日本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其门人甚多。如号称藤原门下“四大天王”的松永尺五、林罗山、那波活所、崛杏庵,以及石川丈山等人。他在病殁前曾写过一首《山居》诗:

“青山高耸白云边,仄听樵歌忘世缘。

意足不求丝竹乐,幽禽睡熟碧岩前。”

此外,诗人还有一首戏作的诗《长啸子灵山亭看花信赋》:“君是护花花护君,有花此地久留君。

入门先问花无恙,莫道先花更后君。”

诗中用了五次“花”,四次“君”字,而用同一字押韵,虽说是一种变体,但并不使人感到不自然。

“仙客来游云外巅,神龙栖老洞中渊。

雪如纨素烟如柄,白扇倒悬东海天。”

这首《富士山》是日本最为脍炙人口的咏富士的诗。尤其是结句,把遥望的富士山比作倒悬的白扇,极为神似,又使人感以亲切。其作者石川丈山,曾师事藤原惺窝。他的诗得到朝鲜使节权式的赞扬,称他为“日东李杜”。后人赖杏坪有诗一首纪念石川丈山:“戎衣一脱住青山,竹径梅关小有天。不问云台三十六,草堂六六画诗仙。”

松永尺五,名遐年,字昌三,号尺五。山城人,江户前期儒学者。著有汉诗文集《尺五先生全集》。

“稻畦千顷若铺毡,白鹭双飞斜日边。

远村幽村晚烟里,豆人寸马画屏前。”

这首《途中》乃是尺五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如一幅秋日田园风景画,由近至远层次分明,步步引人入胜。结句取自《王维山水论》意,是点睛之笔。(《王氏画苑卷一·王维山水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隐隐如眉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其诀也。”)新井白石,名君美,号白石,江户人。江户中期汉学家、政治家。为幕府的重臣,曾先后辅佐三代将军。后在德川吉宗执政时失意隐退,专心学问。

他在晚年隐居时曾有一首《偶作》:

“绿绮之琴绿水歌,能听此曲几人多。

天风吹发如飞雪,白日西流奈老何。”

表达了他老来依然孤高自负,但对幕政世事已无可奈何的心情。

在江户时代的儒者中,有一部分人不看重理学,而重孔孟之儒家古义,他们在文坛中被称作古学派与古文辞派。古学派以伊藤仁斋为代表,主张诗以言情;古文辞以荻生徂徕及其门人太宰春台、服部南郭为代表,主张“文秦汉,诗盛唐”,讲究辞章,影响较大。

伊藤仁斋,名维真,字源佐,号敬斋、仁斋。京都人。

江户前期儒学家。古义学派创始人。著有《论语古义》、《孟子古义》等。后人编有他汉诗文集《古学先生诗集》。

伊藤晚年有一《渔父图》诗:

“两鬓皤皤霜雪垂,芦洲水浅吐花时。

好将整顿乾坤手,独向江湖理钓丝。”

此诗实际是诗人晚年的一幅自画像,在一丝不敬地钻研学问的同时,充满了自负。

荻生徂徕,名双松,字茂卿,号徂徕。江户人。江户中期思想家。他反对朱子学,主张复古,继承周以前的“先王之道”。开创徂徕学派,门人甚多。著有《萱园随笔》、《辨道》、《太平策》等。

“甲阳美洒绿葡萄,霜露三更湿客袍。

须识良宵天下少,芙蓉峰上一轮高。”

这首《还馆口号》是诗人奉幕命去视察甲州返回江户时所作,描写了在甲州各居的庭院里饮酒欣赏月夜中的富士山的情景。

太宰春台,名纯,字德夫,号春台。信州人。江户中期思想家。初学朱子学,中年一师徂徕,学古文辞学,强烈反对朱子学。下面是诗人的一首《登白云山》:

“白云山上白云飞,几户人家倚翠徽。

行尽白云云里路,满身还带白云归。”

此诗多次叠用“白云”,第三句并两“云”相接,近似戏作,但不失诗味,足以表明诗人的用字功力。

到了江户时代的后期,汉诗再次形成鼎盛时代。全国各地诗社蜂起,前期各学派继续发展,产生了菅茶山、赖山阳、广濑淡窗等著名诗人。晚起的折衷学派出现了梁川星岩、大沼枕山、小野湖山等重要诗人。他们提倡袁宏道的性灵说,反对古文辞学派,开辟了新的诗风,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

菅茶山,名晋帅,字礼卿,号茶山。备后国神边人。是大阪混沌社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崇宋诗,强调写诗要“浅而近”。因此他的诗多取自日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可以说,通过他的诗完成了关西诗风的转变。比如他在宽政六年从大和地方去九势途中所作的《玉水途上》便是如此:

“南都山翠北都连,淀水斜通笠置川。

坏道久无銮辂过,当归芍药满春田。”

还有另一首《路上》:

“反照入杨林,沙湾晚未暝。

母牛与犊儿,隔水相呼应。”

更是浅白而富有生活气息。

赖山阳,名襄,字子成,号山阳。文政十年,他将其所著《日本外史》献给幕府老中松平定信,一跃成名。他的史观贯穿了尊皇爱国思想。后来成为幕末维新志士的精神武器。他咏史的诗作很多。

像下面这首《不识庵击机山图》:

“鞭声肃肃夜过河,晓见千兵拥大牙。

遗恨十年磨一剑。流星光底逸长蛇。”

但诗人同时也有一些描写田园山水的诗,像下面这首《舟发大垣赴桑名》:

“苏水遥遥入海流,橹声雁语带乡愁。

独在天涯年欲暮,一蓬风雪下浓州。”

广濑淡窗,名建,字子基,号淡窗。丰后日田人,被称为“海西诗圣”。他主张诗既要有性情,又要有格调。他的四首《隈川杂咏》极为出名。下面是其中一首:

“少女乘春依画栏,哀筝何事向风弹。

游人停棹听清唱,不省轻舟流下滩。”

诗中写的是河中游舟的歌女,以游人听歌入迷不知舟已入海,表现她的歌声动人和船行之快。

梁川星岩,名孟围,字公图,号星岩。江户末期了具有代表性的诗人,被誉为“日本的李白”。

“日车红闪晓风回,树树晴烟次第开。

青压马头惊欲倒,万峰飞舞自天来。”

这首《耶马溪绝句》是星岩的代表作之一,采用了李白诗人夸张手法,极有气势。

说起梁川星岩,在这里也说一说他的妻子梁川红兰。红兰是江户后期驻诗坛最著名的女诗人之一。有诗集《红兰小集》、《红兰遗稿》等。

她的那首《思乡》写的极是动人,

“西征千里更西征,云态山容关远情。

又是刈萱关外水,似闻阿爷唤儿声。”

小野湖山,名长愿,字士达,号湖山。近江人。十九岁时,加入星岩的“玉池吟社”。他青年时代访水户谒前明遗臣朱舜水墓时曾作过一首《朱舜水先生墓》:

“安危成败亦唯天,绝海求援岂偶然。

一片丹心空白骨,两行哀泪洒黄泉。

丰碑尚记明征士,优待曾逢国大贤。

莫恨孤棺葬殊域,九州疆土尽腥膻。”

湖山颇长寿,一直活到明治维新后,后为日本汉诗长老。1879年清末文人王韬访日时,曾赠诗欢迎王韬。诗为:“虽云殊域岂其然,文字相通兴欲仙。

蓬岛风光尚如旧,迟来徐福二千年。”

诗中充满了对中国的友好感情。

四、明治以后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转而向西方开放,但仍保留着同中国文学交流的传统。

日本著名文学家大都具有高深的中国文学素养。夏目漱石受陶渊明、王维、杜甫影响,创作了众多出色的汉诗。正冈子规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得力于汉诗之故。”

夏目漱石,本名金之助,东京人。明治大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在学生时代受过扎实的汉文学育。一生留下二百余首汉诗。有人说,他和鲁迅小说的幽默风格很上似,而读过漱石汉诗,则会感到二人的旧体诗风格也十分想

象。像下面这首“自嘲书《木屑录》后”:

“白眼甘朝与世疏,狂愚亦懒买嘉誉。

为讥时辈背时势,欲骂古人对古书。

才似老骀驽且騃,识如秋蜕薄兼虚。

唯赢一片烟霞癖,品水评山卧草庐。”

正冈子规,著名日本俳句、短歌诗人。其外祖父大原观山为幕末汉学者,受外祖父教导,子规十二岁即可写汉诗。他与漱石交好。曾写作一首《十年负笈》送与漱石:“十年负笈帝王城,紫陌红尘寄此生。

笔砚亲来既羸瘦,田园芜尽末归耕。

暧窗扪虱坐花影,寒褥枕书卧雨声。

独喜功名不为累,诗天酒地一心清。”

漱石曾依韵回诗一首,赞扬子规“多情纵住弦歌巷,漠漠尘中傲骨清。”

在日本近代的汉诗当作,有一首诗我特别喜欢。

“雄关北划古幽州,浩浩风沙朔气遒。

不上长城看落日,谁知天地有悲秋。”

此诗为田边碧堂访问中国时所作。描写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同时也哀叹了中国的衰落。另有一首桂湖村的《送田边碧堂游禹域》也极为出色

“幽朔原平散马群,行人记此覆明军。

榆关日暮风沙起,飞入卢龙作塞云。”

日本文化漫谈课件(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日本文化漫谈 第一讲日本文化与花 一、引子——菊花与刀 1、美国学者的首创 第一个把日本文化与“花”联系起来的,是美国的人类学家鲁丝. 本尼迪克特。 2、花——文化模式的一种类比 本尼迪克特曾经写过《文化模式》一书,强调每种文化都有一个相对稳的 模式,每种文化都具有平等的价值,不存在高下之分。《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创建的文化模式理论的一次具体运用。作者首先把日本的文化模式高度概括为“菊”与“刀”,“菊”与“刀”本来是日本皇家的徽标和武士的象征,这里她借以表明日本人性格中的刚强与柔弱的两面。 二、樱花——又一种日本文化的类比 比起菊花,我们可能更熟悉樱花与日本文化的联系。日本一首很普及的歌谣叫做《樱花》,我们一定很熟悉它的旋律。确实,樱花与日本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樱花的植物本性 (1)品种。日本的樱花品种多种,据说有200多种。 (2)花形。樱树开的花即为樱花,樱花属蔷薇科,花瓣一般是白色或粉红色,和桃花有点相似,色泽鲜艳,绚丽动人。(3)花时。由于日本樱花的开放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所以樱花自古就与农民的农耕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樱花前线。樱花开放的季节一般在四月份,由于日本列岛南北狭长,所以不同的地区樱花开放的时间也有所差异。不言而喻,最早开放的是南方,冲绳岛的寒樱在1月下旬就开始绽放了。随后,樱花自南向北一路次第开放过去,犹如迭起的海浪般一层层从冲绳依次推向九州、本州和北海道。假如二月份开始从日本的南方向北旅行,五月份到达北海道,那么一路上可以陆续看到日本各个地区樱花盛开的景象。日本人给樱花开放逐步北移的那条线起

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做“樱花前线”。 2、樱花与日本的国民精神 (1)美与吉祥的象征。 (2)团队精神的寄托。 (3)人生无常的感慨。 3、樱花深入日本社会生活 (1)花见。樱花在今天的日本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象征之一就是每年的赏樱时节。日本人称做“花见”。 (2)“樱花外交”。今天,樱花也成为日本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友好使者。美国、欧洲的土地上都可以看到飞樱似雪的动人美景。 三、日本民族的“花”情节 1、花的用语 日语中与花有关的用语可真不少。去野外观赏樱花叫“花见”。花因与看花人的缘分更美丽。不少女孩子起名叫“花子”;把各种花的图案织染在衣服上,穿在身上,是“穿花”;装饰在壁龛上,称为“立花”;装饰房柱上,称为“挂花”;插花叫“生花”;把“花的种子”撒在舞台上,开出了灿烂的戏剧之花,叫“能之花”。最生动的莫过于把新娘称作“花嫁”、新郎称作“花婿”。 2、花的情感 日本人的多愁善感从对花的感受中体现出来。日本人用悲哀之眼看花。先是梅花。日本原没有梅花。早期贵族庭院以种梅为风雅。先是从唐诗里,感受到梅花的孤傲,捕捉到一种清冷的美感。慢慢地,他们的眼里才有了身边的樱花。开始梅樱易代。樱花雅而不艳,开时相偎,簇拥而来,谢时同去,一时纷纷如落雪,所以日语中把樱花凋谢时的情景叫做“花吹雪”。齐开齐落,似云水流逝。如前所述,日语中有谚语称“花是樱花,人是武士”,因而日本人又把英武的将军称为“将之花”,将军本是驰骋疆场的武夫,被比喻为“花”,是日本人对将军形象的一种美的感受:壮烈而绚丽。 3、花的神性

日本汉诗百首

日本汉诗百首 日本汉诗百首 侍宴大友皇子 皇明光日月,帝德载天地。 三才并泰昌,万国表臣义。 山斋中臣大岛 宴饮游山斋,遨游临野池。 云岸寒猿啸,雾浦杝声悲。 叶落山逾静,风凉琴益微。 各得朝野趣,莫论攀桂期。 山斋言志大神安麻吕 欲知闲居趣,来寻山水幽。 浮沉烟云外,攀翫野花秋。 稻叶负霜落,蝉声逐吹流。 祇為仁智赏,何论朝市游。 和藤原大政游吉野川之作大津首地是幽居宅,山惟帝者仁。 潺湲浸石浪,杂沓应琴鳞。 灵怀对林野,陶性在风烟。 欲知懽宴曲,满酌自忘尘。 三月三日曲水宴山田三方

锦岩飞瀑激,春岫晔桃开。 不惮流水急,唯恨盏迟来。 述怀越智直广江 文藻我所难,庄老我所好。 行年已过半,今更為何劳。 秋日於长王宅宴新罗客一首赋得稀字刀利宣令玉烛调秋序,金风扇月帏。 新知未几日,送别何依依。 山际愁云断,人前乐绪稀。 相顾鸣鹿爵,相送使人归。 独坐山中民黑人 烟雾辞尘俗,山川壮我居。 此时能草赋,风月自轻余。 江头春晓嵯峨天皇 江头亭子人事睽,欹枕唯闻古戍鸡。 云气湿衣知近岫,泉声惊寝觉邻溪。 天边孤月乘流疾,山里飢猿到晓啼。 物候虽言阳和未,汀洲春草欲萋萋。 见老僧归山嵯峨天皇 道性本来尘事遐,独将衣钵向烟霞。 定知行尽秋山路,白云深处是僧家。 高士吟贺阳丰年

一室何堪扫,九州岂足涉。 寄言燕雀徒,宁知鸿鹄路。 九月九日侍宴神泉苑,各赋一物,得秋山菅原清公三山漂眇沧瀛外,五岳嵯峨赤县中。 防雪古松千载翠,待风花叶九秋红。 落泉曝布悬飞鹄,晴雨收丝闭薄虹。 仁者乐之何所寄,国家襟带在西东。 咏史坂上今继 陶潜不狎世,州里倦尘埃。 始觉幽栖好,长歌归去来。 琴中唯得趣,物外已忘怀。 柳掩先生宅,花薰处士杯。 遥寻南岳径,高啸北窗隈。 嗟尔千年后,遗声一美哉。 春日别原掾赴任巨势识人 良俦本自非易得,之子为别最情深。 水国天边千里远,暮山江上一猿吟。 白鸥狎人随去舳,青草连湖傍客心。 此日交颐无可赠,相思空有泪沾襟。 山亭听琴良岑安世 山客琴声何处奏,松萝院里月明时。 一闻烧尾手下响,三峡流泉座上知。

日本汉诗的“风土记”意象认知 ——菅茶山“东游诗”研究

日本汉诗的“风土记”意象认知 ——菅茶山“东游诗”研究 李均洋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100083) 摘要:作为日本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文本之一的菅茶山汉诗,用汉诗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日本历史风土的画卷,让我们在汉诗的鉴赏中去追寻日本历史,去观察日本江户后期的社会变迁,去同诗人一起去品评历史人物,去把握日本社会发展的真谛,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面认知日本江户后期历史文化的立体的有深度的镜子。 关键词:日本汉诗、菅茶山、“东游诗”、历史风土 中图分类号: (I052) 文献标识码:(A) 一、日本汉诗之日本文学正名 日本汉诗即日本汉诗人写的汉诗,它应归属于日本文学吗? 日本“高中语文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教育部教学指导大纲)《古典》教材中就选编有日本汉诗;在日本颇负盛名的《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中就有《菅茶山赖山阳诗集》等日本汉诗选集。也就是说,从日本学校语文教育和文学归属上看,日本汉诗属于日本文学之列。 难免有人会问:尽管是日本诗人所创作,可是用汉字写成的汉诗啊? 这一问题问得好。日本文学中只所以有汉诗这一类型,这是日本文学的“汉和对位语用观”文学环境所客观决定的。 日本著名史学家上田正昭指出:“古代东亚文化圈的特征之一,是汉字和汉文化的扩展”,“语言和文字的问题,不只是对日本列岛内部的交流、交际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日本同海外的外交、交易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i这里所指出的同政治、经济、社会相并列的文化这一概念,不是泛文化概念,而是以文字文明为标志的、包括精神道德在内的、文字知识文明的文化概念。 汉字传入日本以前,日本有无固有的文字? 日本南北朝时代的忌部正通在《日本书纪神代口诀》(贞治六年即1367)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神代文字说”。江户时代的谛忍在《以吕波问辩》、平田笃胤在《神字日文传》著作中,具体论述了“神代文字”。二战期间,一些国粹主义的教授学者在讲台上和著述中也宣扬了一阵子“神代文字”。 然而,所谓“神代文字”是后世的伪造,日本人最早接触到的文字是汉字,在汉字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万叶假名”及后来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这已是学界的定论。 现在发现的日本最早接触到汉字的文物是天凤元年(公元14年)西汉新莽朝铸造的有“货泉”字样的铜钱,发现地是位于长崎县弥生时代(约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左右)后期的遗迹和北九州、近畿地方日本海沿岸、淀川流域等地。日本最早书写汉字的文物有福冈县前原市三云遗迹群出土的刻有“竟”(“镜”的略写)字的约3世纪中期的瓷器等。能证明日本在国家行政、经济管理和读书学习等公私活动中应用汉字的文物资料,是从7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文题目: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学生姓名:严冬 学号:2110401268 所在院系:电气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9 任课老师:顾令仪 完成时间:2012年6月2号

·内容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甚至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使中国人下定自强之决心。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甲午中日战中国惨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获得相应启示。 ·正文 甲午战争中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而最后却遭惨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人缺少信念!当政者沉迷权术利益,百姓则大多只求温饱,全国上下不思进取的人太多太多。战前,清廷在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布局,惨败,只是历史的必然。下面我将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分三个小方向进行论述。 首先,甲午中日战是一场战争,军事方面无疑是最为主要的。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实行明治维新,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差距并不大,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却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战舰,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且士气不振,缺少训练,甚至连舰艇都不保养。而海军腐败的根本原因又是清政府的腐败以及不重视。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如此缺少信念、凝聚力的军队,能取胜才是怪事。 其次,政治方面也是战争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甲午战争前的日

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由此走向强国之路。而此时清朝的官员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顽固地认为祖先们创建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他们的利益,还会亵渎祖先。这种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腐败得不到革除,为中国的惨败埋下深刻的伏笔。 最后要论述的是经济方面。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比日本差。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当时的整体经济实力要强于日本。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却因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却因军费严重不足导致战争的失败,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启示 清廷不是被日本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清廷在战前仍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无所作为,腐败无能,沉迷于蹉跎。由此可见,在综合国力面前不思进取、夜郎自大的国家必定惨败,甚至灭亡。 ·参考书籍 《绝版甲午》---------------------------------雪珥(澳大利亚)

日本文化论文 我眼中的日本

论日本文化 本学期有幸选到了老师的“日本历史”公选课。就我所知,这门课有很多同学都想选。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想选呢?我认为首先是日本这个民族和我们中国有着很复杂的关系,不论是古代的日本向中国学习,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等,还是近代日本发动了令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苦难的侵华战争。都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集的一部分。就我个人而言,是怀着对日本的极大的兴趣来选这门课的。诚然大部分时间,说对日本感兴趣会让人觉得是亲日,是卖国倾向。但是最近越来越发现,作为中国,想在与日本的交流,合作和竞争中处于一个上风的位置或者有利可图;作为一个中国人,想正确全面地认识日本。觉必须抛弃心中的偏见和痛恨,以一个客观的心态来面对,来学习日本和日本的文化。我个人对日本谈不上喜欢或是讨厌,小时候总是听老人们说日本鬼子在侵略中国时怎么样怎么样,就十分的反感日本或者说是畏惧日本也不为过。后来上学了,通过书本或是电视上放的抗日电影,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努力战胜了小日本。便又变得十分自豪,但是对日本的讨厌却是未曾改变。知道后来看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书籍、电影和动漫之后才对日本的看法有所改观。以下是我的一己之见,谨供参考,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一.日本战国 此词汇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从室町幕府时代爆发了应仁之乱后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也有把江户时代初期列入的说法)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因此有的人说日本没有战国,但就我而言,不论战国与否,那些名留青史的英雄,那些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是不会改变的。今川义元、北条早云、北条氏康、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斋藤道三、松永久秀,毛利元就、伊达政宗、上杉谦信等名字只要是玩日本战国系列游戏的人都耳熟能详。 在这个时代,以幕府将军(也称作征夷大将军)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护职威信下滑,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于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为可能。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中、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日本的这段历史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何其相似。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无义战”,但日本的战国时期也不例外。总结起来就是“下克上”三个字。整个日本战国时代都充斥着重臣杀害主公然后自立的事。以织田信长来说,他从西方购买了火枪的武器,可见日本当时的割据势力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们虽然忙于国内战争,但并未一味排外,反而懂得引进先进事物,虽然这些是为了征战。但是我们也不能磨灭他的历史眼光。说到日本战国,武士道精神是不能忽视的。这种精神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日本这个民族的骨子里了。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神道教和佛教,以及孔孟之道和亚洲甚至世界各国文化。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武士道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奥义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

闲话日本汉诗

闲话日本汉诗 日本的古代文学有两大分支,一是日本人用日文创作的和文学,另一种就是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被称作日本的汉文学。 在日本的汉文学当中,汉诗是最重要的一种。所谓日本汉诗,就是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并且遵从汉诗格律用韵的一种诗歌形式。 根据日本汉诗的发展情况,本文将其分为四个时代来逐一解说。 一、王朝时代 王朝时代,大致可从日本的大和时代末期开始,包括了整个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这个时代的汉诗受到中国的南朝及唐朝和影响,尤其以唐代的影响最为巨大。 早于奈良时代的白凤文化时期的大友皇子、大津皇子等人应该是最早写作汉诗的诗人了。 到了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汉诗写作更是蔚然成风。无论是贵族宴饮,还是迎接外国使节,都要赋诗。这时的汉诗文创作受中国齐梁体及唐初诗风影响较深,大多为五言诗,内容多属于侍宴、应召、从驾之类的应景之作。 比方说下面这首《咏月》,便是文武天皇在夜宴时所作:“月舟移雾渚,枫楫泛霞滨。 台上澄流耀,酒中沉去轮。

水下斜阴碎,树落秋光新。 独以星问镜,还浮云汉津。” 此诗在早期的日本汉诗中,是最富诗情画意的一首。将月比作舟,将月下云霞比作舟楫,想象自然,诗中“酒中沉去轮”一句,优雅而有余韵。 下面这首吉田连宜的《秋日于长王宅宴新罗客》则是为了欢送新罗大使所作: “西使言归日,南登饯送秋。 人随蜀星远,骖带断去浮。 一去殊乡国,万城绝风牛。 未尽新知趣,还作飞乖愁。” 说起这个时代的日本汉诗,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此人便是汉名晁衡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侣。他于公元717年同第七次遣唐使一行入唐,受业于太学,后留唐任官职,并继续钻研学问。公元753年向玄宗请命归国,但船在东海遇风暴,漂泊至安南。此时,长安误传也已遇难。李白在悲痛之中写了有名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幸存的促麻吕以后辗转反回长安。终生仕唐,埋骨中原。他与李白、王维等人的关系都很密切。 晁衡在753年请命归国获准之后,曾写过一首五言排律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衔命将辞国,菲才忝侍臣。

(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甲午一战,举国震惊。这又是一场外族对华夏土地的践踏的战争,又是一次国人求索未来道路何去何从的转折。回首历史风云,路漫漫其修远兮。身为局外人的我们,能给历史中的人们多少指点,又能看透多少历史的变幻与莫测?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反思战争的影响,从而警醒自我,启迪后继者的智慧。 因此,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便是: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虽然清朝统治阶层也有把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决心,但是洋务派的分裂,对立,终究难以形成统一、独立的力量改变中国的格局。其次洋务运动需要国家大量投资,而战后清政府的财政已是山穷水尽。因此, 甲午战争后,除了练兵之外,其它洋务运动的步伐骤然放慢。

2.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变化。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割占包括台湾在内的大面积领土、巨额赔款、开放新的通商口岸等条款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在华利益,展开了疯狂的角逐,帝国主义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社会性质。 3.中国革命进程发生变化。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此同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了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随后革命派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开始了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更为重要的是,民主革命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器物”变革发展为“制度变革”,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更要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如维新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都是在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制度。 4.钓鱼岛问题的遗留。《马关条约》中,日本强行割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二战结束后,日本天皇承诺归还所侵

对日本诗歌和中国诗词的对比

对日本诗歌和中国诗词的对比 09015434 焦天齐 从九歌到湘夫人,从诗经楚辞到盛唐长安,在中国灿烂而瑰丽的诗词文化中涌现着各种各样的诗词歌赋,到现在,我们仍能从生活中找到诗的影子在每个人的身边萦绕,经久回响,念念不忘。 从古诗词到现代诗,我们有曾经的小桥流水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暖炉” 的温和而淡雅,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哀婉幽怨,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洒脱与不羁,我们不缺乏这样的小小情意;同时,我们也有着大气磅礴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孤辽壮阔,有着怒而冲冠”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气。 有人说,中国人诗心已死,君且看用黑色的眼睛去追寻光明的顾城,用自己的一生去圆自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孩子,君且看曾经轰动你我生活中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中,赠饮天下人“ 这豪气,这浪漫,何来诗心已死之语? 读惯了顾城与北岛,在生活中接触语文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有一言说生活即是语文,而语文则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每天活在这个”大语文时代“中,无时无刻不熏陶着浸染着我们,慢慢的我们发现,在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同样的辉煌与灿烂,如莎翁14行诗,如松尾芭蕉的俳句。 从和我国诗词最为相近的和歌俳句开始,再一次感受美。 有一种说法,说俳句的形成得益于中国近体诗中的绝句。日本中古的时候出现了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后因多人合咏和歌,出现了长短连歌。而俳句起源于连歌,为连歌的发句,为三句十七音。连歌的胁句,为二句十四音。加起来正好是三十一音。而中国古人有一说法,把绝句看成是律诗的一半,即所谓“绝者,截也”。古代日本诗人大半都能汉诗,所以,俳句的形成,很可能是日本人从绝句和律诗的关系上得到了启发。 正冈子规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得力于汉诗之故。” 俳句的意境与汉诗更多有相通之处。俳句的妙处,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绮景,与诗人的玄思梦幻对应起来,造成一种幽情单绪,一种独在的禅味,从刹那间而定格永久。而这种禅寂,在中国的诗歌里也屡有体现。比如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反复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诗人,有很多能写汉诗。也有很多,把中国的汉诗俳句化。比如芭蕉的一句:“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便是引杜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我们从和歌说起,和歌起源于口耳相传的远古时代,记纪歌谣中保存着它们的孑遗,只是在形式上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待到“万叶集”时代,和歌以短歌为中心,包括长歌、旋头歌、片歌等诸形式才基本上凝定下来。延至“八代集”时代,和歌作为日本宫廷文学的样式之一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中世以迄近世,和

观看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观看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观看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一>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 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可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长的岁月,此刻 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可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 略瓜分的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 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 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可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可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 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双手 抱头,还有的跳水逃跑。看到那里,我十分生气,中华名族几千年 来的历史,全部都给侮辱了。邓世昌没有退缩,对水手们说:“我 们必须要打掉倭寇。”这时船开的越来越快赶上“吉野”,突然一 声巨响,两艘军舰撞在一齐,邓世昌和水手们都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软弱,不要落后,落后必将挨打,要让国家强大起来,不受欺凌…… 观看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二> 刚刚看完甲午大海战,每次看这种题材的片子,心都被狠狠的一次次戳痛,当时世界排行第六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竟如此轻易地就被我们不屑的弹丸小国日本摧毁,这个结果我们不想理解可是就是事实,也早已注定。 日本的掌权者为了自强为了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由天皇带头一次又一次的捐款,而中国的掌权者们又在做着什么呢 当我们从德国买回的两艘当时最大的军舰回国时,所有人以为中国这个巨人要醒了,可是结果依旧是沉默,也许此时的“沉默”就在预告着未来的“沉没”了吧。 军舰回国时,曾去日本访问,当时我们有机会将日本的海军扼杀在萌芽之中,可是我们没有去做,那个洋人指挥官说的对,我们总是固执己见,所以失去了一次最好的震慑日本震慑列强的机会,也失去了成功的先机。 七年间,我们的军舰的最大用途竟是为了帮慈禧运输新鲜瓜果这是怎样可笑的一个事实啊! 中国的统治者慈禧为了自我的寿诞挪用北洋军舰的军费修建颐和园,原本即将到手的新型快速铁甲军舰与我们擦肩而过,被日本购去。而那些贪官们则为了私欲,将购置炮弹的经费聚敛于自我的腰包,有这样的当权者,即使有像邓世昌这样有本事的爱国将领又如何有这样的当权者,我们又怎会不败不明白今日的国人在看到颐和园庄严秀丽的美景时,会否想到那里曾是用我们的军费建造的呢会否想到它背后的代价是整个北洋舰队呢 我们一向认为国贼的李鸿章,的确他是做过很多错事,可是至少他曾为我们国家的富强努力过,为了军费像慈禧争取过,为了最终在马关条约上不割让领土而流下真诚的泪水,不管这泪水是为了自我从此留下卖国的恶名还是什么,他已尽了自我最终的努力。

浅谈日本社会花道文化

浅谈日本社会花道文化 xx学院 xx班 xxx 摘要:世间文化千千万万,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文化,其中,日本文化中不得不提的当属花道文化。花道,又被称为华道或日式插花,是日本传统的艺术、技艺,是“活植物花材”造型的一种艺术,是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日本经年积累的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艺术,更是日本人民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观、审美观和伦理道德观。日月如梭,时代更迭,大自然千变万化,日本人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但是日本人对于插花艺术的喜爱,对于花道的尊敬一直没有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本人民一边维护着传统花道,一边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对花道做出改革,从而使花道进步,跟上时代。关键词:日本文化;花道;自然;人民生活

日本花道历史悠久,日本花道源自于中国隋唐时期的“佛堂供花”;室町时代,“立花”花形被池坊专庆所创造;江户时代,“生花”花形出现在了日本人民面前;明治维新后期,“盛花.投入花”顺势而生;近现代,西化风潮席卷而来,“自由花”出现了。在日本,花道不仅仅是日本文化,也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日本妇女的道德品行、道德修养都与日本花道连接。日本花道(插花)被认为是日本女性品德的象征,日本人把花道推崇为日本妇女的必修课。在日本,数不胜数的花道培训班和花道学校在各个城市矗立,每年至少有几百万名女性学习花道(插花),更甚者,日本花道(插花)爱好者占日本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花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本花道拥有久远的历史,上至飞鸟时代,下至当前现代,由花道衍生所得出的道,已经超越了花道艺术本身,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已经被这种道渗透融入,这种道对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国际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当我们对这种有日本花道衍生出的道理解的足够深的时候,我们才能与这个国家及其人民打交道,从而更深刻地去挖掘日本更深层次的内涵。日本花道来自中国隋朝时期,中国一向有向佛祖供奉鲜花的习惯,后来,这种习惯和佛教一起被传入了日本,成为了日本花道的源头,成就了日本的花道,这就是日本最原始的花道。在日本现存的最古老的史书《古事记》中记载有当时供花的记述,为了表示诚和信,花枝要朝向天空摆放。在《万叶集》、《古今集》两本著作中,也有“大宫人戴花冠”“瓶中斜插花”的记载。时间长河缓缓流淌,日 本花道经历了古典插花艺术、自然主义插花艺术和现代插花艺术三个阶段,仍旧被日本人民所喜爱,推崇。 在公元540年,佛教被传入日本,那时正值日本的飞鸟时代,当时的圣德太子极其喜爱中国的佛教,为了更加了解中国的佛教,圣德太子先后三次派出小野妹子作为遣唐使到中国研习佛教,不负圣德太子所托,最终,小野妹子将唐朝佛前供花的习俗以及供花用器皿等与佛教相关的知识带回了日本,根据小野妹子带回日本的相关知识,日本早期祭坛式的插花形式顺势而出,与此同时,与佛教相关的一些仪式和装饰也都被传到了日本,并且在日本广泛传播开来。 室町时代,池坊专庆以圣德太子所创“和的精神”为基本理念,创立了“立花”花形,立花作为一个整体,其作品整体造型即为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生活和人民生活的缩影,其重要特征有三个:非对称性、象征性和空间的深度性,立花是日

日本文化概论论文.

《日本文化概况》论文

本期我有幸选择了日语与日本文化这门课,通过它我掌握了一些常用日语、了解了许多日本风俗文化,可谓获益匪浅;与此同时,我对日语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对日本文化的好奇愈为强烈,有了更加深入学习探索的决心和动力。下面,我的论文将围绕着这学期所了解到的日本文化展开。 日语文化习俗 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出现统一的国家——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公元645年发生大化革新,建立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公元12世纪末进入由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军事封建国家,史称“幕府”时期。1868年“明治维新”,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1947年实施新宪法,由绝对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 一、富士山、刀、樱花 (一)日本名胜 富士山位于本州岛中南部,海拔3376米,使日本最高峰,日本人奉之为“圣山”,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富士山位于距东京约80公里,跨静冈、山梨两县,面积为90.76平方公里。富士山山体呈圆锥状,山顶终年积雪。四周有剑锋、白山岳、久须志岳、大日岳、伊豆岳、成就岳、驹岳和三岳等“富士八峰”。 东京塔位于东京市内,建成于1958年,塔高333米,是日本最高的独立铁塔。铁塔上部装有东京都7个电视台、21个电视中转台和广播台等的无线电发射天线。铁塔下部为铁塔大楼,有休息厅,商城,蜡像馆等。 唐招提寺是著名古寺院,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街,公元759年中国唐朝高僧鉴真所建。有金堂、讲堂、经藏、宝藏以及礼堂、鼓楼筹建筑物。其中金堂最大,以建筑精美著称。有鉴真大师坐像。金堂、经藏、鼓楼、鉴真像等被誉为国宝。国内外旅游者众多。 (二)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

回顾甲午战争带给我们的八个启示

回顾甲午战争带给我们 的八个启示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回顾甲午战争带给我们的八个启示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结束于1895年4月17日。这场战争以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战败、清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结。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姑息妥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同时,甲午战争谱写了一部中华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烈传,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今天再次回顾甲午战争,就是要从这部蕴含着中华国耻的战争史中,探究那些可为当今所明鉴、所警鉴、所借鉴的启示,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确保国家安全、扞卫世界和平提供史鉴,让我们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走得更坚定、更顺畅。 启示一 富国强军,增强复兴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中穷日富、中弱日强”的背景下爆发的,是一场穷国与富国、弱国与强国之间的战争。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穷国”和“弱国”,这一点也不夸张。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泱泱大国,但“穷”在意志上,“弱”在斗志上。由于当时的清朝政府腐朽无能,逆历史潮流而动,无心与日本交战,一再姑息投降,故而被一个蕞尔小国所击败,使中华民族蒙受历史上丧权辱国之耻。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侵略战争时必须要有“志”,要有威武不屈的意志,要有敢于亮剑的矢志,要有克敌制胜的壮志,首先在“志”上战胜侵略者。此外,要使中华民族不再蒙耻,还必须要走富国强军的民族复兴之路,并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转化为“力”,即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军队的战争实力和战备潜力。可以坚信:一个意志坚定、

日本花道

日本花道 日本花道 日本花道最早来源于中国隋朝时代的佛堂供花,传到日本后,其天时,地理,国情,使之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先后产生了各种流派,并成为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各流派其特色和规模虽各有千秋,但基本点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贯穿于花道的仁义、礼仪、言行以及插花技艺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韵之中。 插花 花道简介 花道并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因此,任何植物, 任何容器都可用来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花道通过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来追求“静、雅、美、真、和”的意境。因此,从深处看,花道首先是一种道意,它逐步培养从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谐、有礼。其次花道又是一种综合艺术,它采用园艺、美术、雕塑、文学等人文艺术手段。花道还是一种技艺,可用来服务于家庭和社会。最后花道是一种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可以深入浅出的文化活动。 插花并不讲究花材的数量和花的华丽。在古代和现代的一些茶室里,只插上一枝白梅或一轮向日葵等简单的花草就能营造一种幽雅、返朴归真的氛围。另外插花的优劣还取决于插花的形态和不同的花材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精神。如蔷薇花象征美丽与纯洁,百合花代表圣洁与纯真。梅花象征高洁与坚毅,兰花高雅,被誉为“花中君子”,牡丹雍容华贵,杜鹃花婀娜多姿,桃花妩媚芬芳、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征高尚品德。而热爱大自然的日本人最爱的还是樱花,因为这是大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花道历史 来源

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变化明显,为花草生长提供了优惠的条件。春、夏、秋、冬都有大量应季的鲜花开放,为美丽的大自然增辉。对于日本人来说,在用鲜花装饰室内的习惯养成之前,他们就已同鲜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日本人的祖先对充满生命力的花儿抱有一种恐惧感。似乎花儿是神灵的再现。对花儿的这种认识至今仍反映在日本的祭祀仪式当中。如日本大神神社的镇花祭、京都今宫神社的安息祭就属于这一类。人们相信樱花是神的意志的表现,所以创造了诸如上面提到的民间祭祀。 人类本身具备美的意识,花儿的娇美,使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审美的一面。利用花儿的美丽装饰环境。花儿成为欣赏的对象。 佛教经典中有不少关于供花的记述。供花包括撒花、花蔓、玷花。撒花是印度人迎送客人时的礼俗。花蔓用于头发装饰及脖颈装饰。传说释迦牟尼就是玷莲花传授佛教真谛的,可见佛教与花儿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已经十分密切了。供花成为建立功德的表现。衣械(将花卉插在宝瓶内)、宝瓶花(只插莲花等花枝)等插花法同佛教一道、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最初只是在寺院内流传。随着净土信仰的出现,供花的习俗也传入民间。可同时体现过去(结果实)、现在(开花)、未来(蓓蕾)的莲花成为供花的主要材料。鲜花除了作为神圣的供花以外,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欣赏之物。 日本室町时代至战国时代,以装饰壁画、书院、搁板为主的鲜花称为“挂花”。这些鲜花均摆放在日本人认为十分神圣的地方。一瓶鲜花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再现了大自然的风情,因此,阴阳和季节的感觉十分重要。日本天应年间,专应(人名)将插花的构想具体化。专应的后代专荣在整理茶花构成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真、副、副请、真隐、见越、流枝、前置即“七种工具插花法”。日本天正年间至元和年间一直很有名气的第一代专好及宽永年间十分活跃的第二代专好又使插花枝艺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法更加复杂。在七种工具的基础上又推出了扣、侗作、大叶、后围、木留、草留、会释。第二代专好强调立花的基础为“真”。以“副”和“请”求对称。以“流枝”和“扣”求均衡。以“见越”和“前置”求远近。由于插花技艺的进步,使插出的鲜花比真花的姿态更富有变化,出于自然美又超出自然美。专好父子的插花技法经后人整理、发展,正式称“立花”。 何谓花道 “生花”(Ikebana)这个词通常被翻译为“日本花道艺术”,但是花道中使用的材料却包括树枝、葡萄藤、树叶、草、浆果、水果、种子和花,当然也包括干枯的植物。事实上,任何自然的物质都可能被使用。当代花道之中,甚至玻璃、金属和塑料都被人们使用。作为日本的一种传统艺术,花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象征语言和装饰概念;在花道中使用自然的、生命短暂的花卉和枝干使得时间维度成为创造活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花道的实践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排列和布置的风格、容器的大小、形状、质地、容量和颜色、展示的地点和场合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在500年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不同形式的花道艺术,从家庭里不起眼的点缀,直到浩大的景观和足以占据整个展览大厅的创新的雕刻作品。当代日本花道,一方面表现形式多样;另一方面人们还在继续研究,使用传统的形式。另外,花道被当作针对四季的变迁、时间和变化进行冥思的一种形式。花道的宗教根源和它与生老病死的自然周期的紧密关联,使得花道具备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起源和演变 日本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古老的农业生活方式为日本花道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舞台。在六世纪时,自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中就有向佛像和死去亡灵供花的风俗,它对日本花道的发展起到

试论日本文化的构成要素

第16卷 第3期2004年9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V ol116 N o.3 Sep12004试论日本文化的构成要素 谢忠宇 (东北师范大学留日预备校,吉林长春 130117) [摘 要] 提起日本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它只不过是先“借鉴”了中国文化,后又“吸收” 了西方文化而已。似乎日本文化并没有什么可谈的。日本究竟有无自己的文化?回答是肯定的。本文将从神道思想、耻感文化、集团意识、岛国根性这四个构成日本文化的重要因素来探寻日本文化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 神道思想;耻感文化;集团意识;岛国根性 ① 前中华日本学会名誉会长、已故著名学者夏衍先生指出:“日本这个民族、以至一些个人,实在不容易摸透,总好像隔了一层。”也有学者指出:与西方、中国、印度相比较,日本象一个软体动物,而西方、中国等则类似于哺乳动物,和马、狮子很相像,有骨骼而且很清楚。可以说,日本接近于没有骨骼的类似于海参那样的生物,原则上不表现出一个明显的形体,经常变化形体,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所以从外形看就极其难以理解了。[1]这说明日本文化与众不同,独具特色。下面笔者将从神道思想、耻感文化、集团意识、岛国根性这四个方面来探寻日本文化的特色。 一、神道思想 当代日本历史学家、文化史家石田一良教授认为“神道(shinto)是日本文化的核心”,[2]可以说,如果不了解神道,就不能真正了解日本古代文化。神道教(简称神道)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国家宗教。它端倪于绳纹时代的自然崇拜及祖先崇敬,形成于弥生时代农耕社会的共同祭场上。它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原始神道—神社神道—国家神道—神社神道与独立神社并存等四个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将神道的哲学内容、主要特点及发展规律归纳为以下几点: 1.“功能论”是神道哲学的理论基石。神道是以对诸神的信仰依赖为生活的基本准则。神道所主张的功能论具有如下特点:首先,神道主张多神论,主神与众神并存,自然神与社会神结合;其次,神道主张的神,不是与人隔绝的绝对神和造物神;第三,神与万物不是隔绝的,与基督教的神(上帝)和人之间是造物主和被造物之间的关系截然不同。 21神人一致、祭政一致是神道的中心观念。在神被作为维持人们生活的根源力量并且具有无比神威的同时,神与人之间具有一种一体化的性质,即相互存在的关系。 31明和善是神道哲学的重要内容。 41肯定现世是神道的根本目的。神道注重现世,把现世作为理想世界,可称为现世中心主义,这成为神道的主要特征之一。 51不断顺应时势的变异性是神道思想发展的规律。这种变异性,使神道经历了原始神道—神社神道—理论神道—国家神道—神社神道与教派神道并存的历史发展过程。在现代,这种变异性表现更为明显。神道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成为现代日本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 虽然日本现在已进入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但是产生于日本农耕时代的神道思想依然在现代社会繁荣地存在着,在当代国民生活中保持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耻感文化 日本人有些行为在外国人看来很费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太理解日本人的“耻辱感”文化心理。因为“耻辱感”可以说是日本人决定思维与行动方向的主要精神动力之一。耻辱在日本伦理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就像西方伦理中的‘纯洁良 ①[作者简介]谢忠宇(1974)男,东北师范大学留日预备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

中国俳体诗与日本俳句的比较

2011年5月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1-05-25 作者简介:罗孟冬,男,湖南宁乡人,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副教授。研究方向:文章学、文体学、文学评论。 中国俳体诗与日本俳句的比较研究 罗孟冬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益阳413049) [摘要]日本诗歌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刻影响,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诗歌形式———俳句。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它都与中国的俳体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文学评论;俳体诗;俳句;比较[中图分类号] I2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019-02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着世界,特别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犹如巨大的磁场一般。以文学为例,日本的诗歌就是在吸收中国古典诗词营养的基础上, 创立自己的民族诗歌形式———俳句。俳句与中国俳体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俳体诗 什么叫俳?《辞源》有两种解释。其一曰:“杂戏,滑稽剧” 。其二曰:“谈谐·滑稽。”在我国古代,杂剧演员称之为俳优。俳,又有“戏”的意思。 俳体诗文,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漂亮之作,这一传统也一直淬下来。此外,如“打油诗”也是俳体诗。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覆窠俳体·打油饤饺》 就曾载唐代张打油、胡饤饺皆能诗。这类诗,浅陋俚俗,诙谐滑稽,所以称之为“打油诗” 。二、俳句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庶民诗”。因为它为5、7、5、17音的短句,所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的诗词是日本诗歌的源头。俳句,产生于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76年),距今仅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吸取汉诗营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民族诗歌形式的。日本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善于学习与借鉴的民族。这缘于它的地域与世隔绝。《汉书·地事志》 云:“东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注引《魏略》:“倭在东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渡海千里”。倭,古称日本。《新唐书·东夷传》:“日本,古倭奴也……使者自言国近日而出,以为名。 ”几百年前日本的室町时代(1439-1553年),日本人在学习中国汉诗的基础上, 终于创造出了属于日本民族自己的诗歌形式———连歌。连歌的内容是以滑稽、诙谐为主。形式是由长句(5、 7、5的17音)和短句(7、7的14音)构成。江户时代(1603-1876年),由松尾芭蕉(1644-1694年)提倡与改革把发句(即长句)5、7、5,17音独立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来表现, 称之为俳句。所以后世称他为“俳圣”。三、俳体诗与俳句的异同 日本俳句的产生与中国的俳谐体诗无论从内容到形成 都有理不清的关系。 日本文人所作之诗,大多以即景、抒情、诙谐、幽默为主,所谓重大题材不多见。我们比较一下我国俳体诗与日本的俳句。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首先,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俳谐体诗,历来不为正统看重,难登诗史大雅之堂。而日本的俳句则不然,俳句是日本的主要民族诗歌形式。 在中国的文学和诗史上,俳谐体诗是没有地位的,虽然有些诗人们作过俳谐体诗, 但流传于世的不多。历代各种诗文选材,几乎难觅踪影。可以说,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正因为俳体之诗文“愈卑”,为人瞧不起,加之,倡优地位低下,更被人轻蔑,史之地位,可见一斑。虽然俳谐体为众人喜爱, 但因其以上原因,所以,俳谐体一直以来不为人重视,仅作茶余饭后消遣游戏而为也不足为怪了。 《古今笑史》是现今所见较为完整的一部俳谐体著作。它不同于民间笑话,也有别于冯梦龙自己所辑过的《笑府》、《广笑府》。书中人物、史事诗词等多为真人真事。含蓄蕴藉, 咀嚼有味。外国曾有人说过,中国是没有幽默的。鬼话!中国从古至今,无论人或文,从不缺少幽默者,俳体之集大成者 ———《古今笑史》,便是例证。我们不妨从中摘录几则。其一则《金鼓诗》:“至正间,风纪之司脏污狼藉。是时金鼓音节迎送廉访使,例用二声鼓,一声锣。起解强盗,则用一声鼓, 一声锣。有轻薄子为诗嘲曰:“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 ”9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