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诗百首

日本汉诗百首
日本汉诗百首

日本汉诗百首

日本汉诗百首

侍宴大友皇子

皇明光日月,帝德载天地。

三才并泰昌,万国表臣义。

山斋中臣大岛

宴饮游山斋,遨游临野池。

云岸寒猿啸,雾浦杝声悲。

叶落山逾静,风凉琴益微。

各得朝野趣,莫论攀桂期。

山斋言志大神安麻吕

欲知闲居趣,来寻山水幽。

浮沉烟云外,攀翫野花秋。

稻叶负霜落,蝉声逐吹流。

祇為仁智赏,何论朝市游。

和藤原大政游吉野川之作大津首地是幽居宅,山惟帝者仁。

潺湲浸石浪,杂沓应琴鳞。

灵怀对林野,陶性在风烟。

欲知懽宴曲,满酌自忘尘。

三月三日曲水宴山田三方

锦岩飞瀑激,春岫晔桃开。

不惮流水急,唯恨盏迟来。

述怀越智直广江

文藻我所难,庄老我所好。

行年已过半,今更為何劳。

秋日於长王宅宴新罗客一首赋得稀字刀利宣令玉烛调秋序,金风扇月帏。

新知未几日,送别何依依。

山际愁云断,人前乐绪稀。

相顾鸣鹿爵,相送使人归。

独坐山中民黑人

烟雾辞尘俗,山川壮我居。

此时能草赋,风月自轻余。

江头春晓嵯峨天皇

江头亭子人事睽,欹枕唯闻古戍鸡。

云气湿衣知近岫,泉声惊寝觉邻溪。

天边孤月乘流疾,山里飢猿到晓啼。

物候虽言阳和未,汀洲春草欲萋萋。

见老僧归山嵯峨天皇

道性本来尘事遐,独将衣钵向烟霞。

定知行尽秋山路,白云深处是僧家。

高士吟贺阳丰年

一室何堪扫,九州岂足涉。

寄言燕雀徒,宁知鸿鹄路。

九月九日侍宴神泉苑,各赋一物,得秋山菅原清公三山漂眇沧瀛外,五岳嵯峨赤县中。

防雪古松千载翠,待风花叶九秋红。

落泉曝布悬飞鹄,晴雨收丝闭薄虹。

仁者乐之何所寄,国家襟带在西东。

咏史坂上今继

陶潜不狎世,州里倦尘埃。

始觉幽栖好,长歌归去来。

琴中唯得趣,物外已忘怀。

柳掩先生宅,花薰处士杯。

遥寻南岳径,高啸北窗隈。

嗟尔千年后,遗声一美哉。

春日别原掾赴任巨势识人

良俦本自非易得,之子为别最情深。

水国天边千里远,暮山江上一猿吟。

白鸥狎人随去舳,青草连湖傍客心。

此日交颐无可赠,相思空有泪沾襟。

山亭听琴良岑安世

山客琴声何处奏,松萝院里月明时。

一闻烧尾手下响,三峡流泉座上知。

奉和巫山高有智子

巫山高且峻,瞻望几岧岧。

积翠临苍海,飞泉落紫霄。

阴云朝晻曖,宿雨夕飘颻。

别有晓猿叫,寒声古木条。

山寺菅原道真

古寺人踪绝,僧房插白云。

门当秋水见,钟逐晓风闻。

老腊高僧积,深苔小道分。

文殊何处在,归路趁香薰。

晨起望山菅原道真

不寐通宵直到明,芦帘手拨对山晴。避人猨鸟松萝里,唯有飞泉雨后声。林花落洒舟,以风为韵高阶积善花满林梢送碧空,落来片片洒舟红。行装被染经波处,远色犹随去岸中。渔父棹歌应白雪,商人锦缆任青风。此时独有不花木,折理谁能问化公。闲中日月长大江以言

闲中气味属禅房,唯得自然日月长。幽室浮沉无短晷,阴居邻里有馀光。掏门迹绝春朝雨,燕寝色衰秋夜霜。

我是柴扉樗散士,闲忙苦乐两相忘。秋湖晚行铁庵道生

秋塘雨后水添尺,苇折荷倾岸涨沙。唤得扁舟归去晚,西风卷尽白蘋花。晓虎关师练

霜钟响五更,曙色未全明。

屋后桑榆上,起鸟三两声。

偶作雪村友梅

函谷关西放逐僧,同行唯有一枝藤。终南翠色连嵩华,庆快平生此一登。山居寂室元光

不求名利不忧贫,隐处山深远俗尘。岁晚天寒谁是友,梅花带月一枝新。夜泛湖见月龙湫周泽

夜泛兰舟弄碧波,水天空豁见嫦娥。扣舷一曲无人会,唯有秋风入棹歌。客夜龙湫周泽

钟声夜夜落谁边,客梦黄梁四十年。起坐松棂我忘我,云生岭上月行天。竹雀义堂周信

不啄太仓粟,不穿主人屋。

山林有生涯,暮宿一枝竹。

小景义堂周信

酒旆翩翩弄晚风,招人避暑绿荫中。谁将钓艇来投宿,典却蓑衣醉一蓬。雨后登楼绝海中津

一天过雨洗清秋,携友同登江上楼。欲写仲宣千古恨,断烟疏树不堪愁。出塞图绝海中津

驰马腰弓箭,军行无少留。

只须身许国,不敢计封侯。

寒雨黄沙暮,西风白草秋。

何人画图里,一一写边愁。

送绝海津藏主归日本中恕如心

送君归故国,卧病楚山幽。

只可相随去,如何独自留。

天遥孤雁远,海阔百川收。

离思与春恨,人生欲白头。

腊月二十日冒雪到蟠根寺岐阳方秀山路穿云日已斜,长松深处梵王家。主人略叙寒温了,雪水先煎砂缶茶。春江夜泛心田清播

京国风尘情不堪,一竿春涨绿于蓝。摧篷喜见梅花面,月淡烟深野水南。

赋雪山招山阴季正侍者东沼周曮天际芙蓉想玉颜,年年雪解涨溪湾。请君来看愁城外,春不能青镜里山。赞大黑一休宗纯

大黑尊天其面黔,诸人信仰置棚阴。平生爱鼠是何事,足下米囊无用心。山寺看花景徐周麟

路入青山欲暮鸦,白樱树下梵王家。居僧不识惜春意,数杵钟声惊落花。富士山石川丈山

仙客来游云外巅,神龙栖老洞中渊。雪如纨素烟如柄,白扇倒悬东海天。途中松永尺五

稻畦千顷若铺毡,白鹭双飞斜日边。远村幽树晚烟里,豆人寸马画屏前。草山晚眺元政

爱山频出门,投杖倚松根。

秋水界平野,暮烟分远村。

露升林际白,星见树梢昏。

自觉坐来久,苍苔已有痕。

渔父图伊藤仁斋

两鬓皤皤霜雪垂,芦洲水浅吐花时。

好将整顿乾坤手,独向江湖理钓丝。即事伊藤仁斋

青山簇簇对柴门,蓝水溶溶远发源。数尽归鸦人独立,一川风月自黄昏。岁春德川光圀

江城暮雪天,静坐思悠然。

积雪月光冷,严寒冰腹坚。

腊容随叶尽,春信自梅传。

四序一弹指,空过二十年。

偶作新井白石

绿绮之琴绿水歌,能听此曲几人多。天风吹发如飞雪,白日西流奈老何。还馆口号荻生徂徕

甲阳美酒绿葡萄,霜露三更湿客袍。须识良宵天下少,芙蓉峰上一轮高。少年行荻生徂徕

猎罢归来上苑秋,风寒忆得鹔鹴裘。分明昨夜韦娘宿,杜曲西家第二楼。登铁拐峰梁田蜕岩

古垒乌啼不见人,岭云涧水共伤春。谁知夜半风前笛,吹落梅花作战尘。题庄子像梁田蜕岩

为蝶无庄周,为周无蝴蝶。

画中两俱存,是非终喋喋。

渔父祗园南海

一笠一蓑一钓竿,行无车马首无冠。生涯只是烟波上,醉里不知风雪寒。宿鹭眠鸥俱是侣,白蘋红蓼定何滩。休论舟楫江湖险,请看人间行路难。月夜三叉江泛舟高野兰亭

三叉中断大江秋,明月新悬万里流。欲向碧天吹玉笛,浮云一片落扁舟。福岛别庄感旧泷鹤台

试访昔游处,鸣鸠白日哀。

落花春不管,风雨自东来。

夏川江村北海

河上烟岚垒碧纱,南风吹动水纹斜。夕阳才敛飞萤乱,却胜春流泛落花。有感江村北海

小蟹生江浦,营穴芦岸下。

穴中不盈寸,自以为大厦。

朝虑沙岸崩,夕怕江潮泻。

物小识亦微,营营何为者。

幽居集句龙草庐

烟霞多放旷(孟贯),烂醉是生涯(杜甫)。树静禽眠草(景池),园春蝶护花(许浑)。浣衣逢野水(皇甫冉),看竹到贫家(王维)。门径稀人迹(岑参),穿林自种茶(张藉)。闻杜鹃村濑栲亭

寂寂灯前雨未晴,杜鹃破梦一声鸣。

朦胧认得非耶是,欹枕更待第二声。

暮春过田家赤田卧牛

野水篷门柳色清,村童见客喜相迎。

倾壶直就床头饮,不必殷勤通姓名。

玉水途上菅茶山

南都山翠北都连,淀水斜通笠置川。

坏道久无銮辂过,当归芍药满春田。

路上菅茶山

反照入杨林,沙湾晚未暝。

母牛与犊儿,隔水相呼应。

大塔宫土窖赖杏坪

一道封章泪万行,谁将只字上君王。

可怜黄壤无穷恨,春蚓到今书诉长。

山寺神吉东郭

入山不见山,面面唯松树。

暗闻钟磬声,知是僧庵路。

黄叶夕阳村舍图冈本花亭

白头感忆旧交欢,泪眼何胜展画看。人去乡庠弦诵绝,一村黄叶夕阳寒。修史偶题赖山阳

蠹册纷披烟海深,援毫欲下复沉吟。爱憎恐枉英雄迹,独有寒灯知此心。泊天草洋赖山阳

云耶山耶吴耶越?水天仿佛青一发。万里泊舟天草洋,烟横篷窗日渐没。瞥见大鱼波间跳,太白当船明似月。隈川杂咏广濑淡窗

少女乘春依画栏,哀筝何事向风弹。游人停棹听清唱,不省轻舟流下滩。冬日闲居高野真斋

水萦山抱是吾家,独木成桥一径斜。酒熟三冬不出户,寒禽啄尽枇杷花。御塔门梁川星岩

连山中断一江通,禹凿隋开岂让功。薄夜潮声驱万马,平公塔畔月如弓。耶马溪绝句梁川星岩

日车红闪晓风回,树树晴烟次第开。青压马头惊欲倒,万峰飞舞自天来。

贺云山老人剃发释泰冏

老掷儒冠参我社,袈裟著得雨华香。敲门月下新添取,酒肉头陀也不妨。寒山读书图刘石秋

绝境读仙书,寒云山几叠。

跫然若有人,归鹿踏秋叶。

小春乃有庐所见野田笛浦

吟屐何须著,开窗可解颜。

牛驮斜照过,鸟载乱霞还。

枯柳墙前水,残枫槛外山。

此身真自在,不羡白鸥闲。

水鸡长户得斋

钟漏沉沉夜几更,江村月落水鸡鸣。幽人欲做谁何问,仿佛柴门剥啄声。杂诗菊池溪琴

偶至巨岩下,拂云见石肤。

诗句何人字,半入青苔无。

访霍田山人不遇菊池溪琴

半溪流水牧童歌,寂寞柴门锁薜萝。知荷长鑱侵晓去,松峦秋老茯苓多。思乡梁川红兰

西征千里更西征,云态山容关远情。

又是刈萱关外水,似闻阿爷唤儿声。坛浦夜泊木下业广

篷窗月落不成眠,坛浦春风五夜船。渔笛一声吹恨去,养和陵下水如烟。芳野藤井竹外

古陵松柏吼天飙,山寺寻春春寂寥。眉雪老僧时辍扫,落花深处说南朝。凌霄花藤井竹外

凌霄真有凌霄势,缠到松梢百尺过。更望青天天杳杳,问君此际意如何。春雨远山榕斋

春云如絮雨如丝,黄鸟声稀睡觉迟。自是枯肠禁不得,酒香茅店杏花时。过坛浦村上佛山

鱼庄蟹舍雨为烟,蓑笠独过坛浦边。千载帝魂呼不返,春风肠断御裳川。戏赠卖虫人五岳

教人顿有野边情,虫在笼中种种鸣。生计如君真不俗,长安市上卖秋声。月宇野南村

中天悬玉镜,百里见毫芒。

万水各分影,众星皆灭光。

江山无变革,人世有兴亡。

对月思千古,愈添感慨长。

徂徕先生墓小野湖山

秋风萧飒旧坟茔,灯火禅林无限情。豪气当年空盖世,清时何意好论兵。非朱非陆一家学,维文维武千古名。今日人才寥阒甚,转教后进慕先生。问盗日柳燕石

问盗何心漫害民,盗言我罪是纤尘。锦衣绣袴堂堂士,白日公然剥取人。江南草场船山

江南十里晚莺啼,野店小桥垂柳西。日暮行人思一醉,杏花满地雨凄凄。题渊明先生灯下读书图栗本锄云门巷萧条夜色悲,鸺鹠声在月前枝。谁怜孤帐寒檠下,白发遗臣读楚辞。月照和尚忌赋西乡南洲

相约投渊无后先,岂图波上再生缘。回头十有余年梦,空隔幽明哭墓前。逸题前原梅窗

汗马铁衣过一春,归来欲脱却风尘。一场残醉曲肱睡,不梦周公梦美人。

秋感绝句,次丹羽花南韵岩谷迂堂杜兰香去迹如烟,闻说瑶台别有天。

手折断肠花一朵,断肠人立佛龛前。

庚午元日成岛柳北

妇子朝来扫甑尘,萧条破屋又新春。

卖书卖剑家赀尽,幸是先生未卖身。

西红海舟中中井樱洲

烟锁亚罗比亚海,云迷亚弗利加洲。

客身遥在青天外,九万鹏程一叶舟。

曝书龟谷省轩

英雄爱剑美人镜,迂儒爱书书为命。

曝书殷勤戒小奴,尘埃可拂蠹可驱。

古人精神钟文字,人若污之招鬼诛。

奴云先生爱书却不读,书中有鬼鬼应哭。无题高杉晋作

单身尝到支那邦,火舰飞走大东洋。

交语汉鞑与英佛,欲舍我短学彼长。

寄友人奥平弘毅斋

人间机巧逐年开,文物典章何在哉。

都鄙既无修汉学,诗书不必待秦灰。

世丁厄运吾当默,天有定时君莫哀。

请见篱边梅一朵,却从雪里挽春回。

栈中杂诗竹添井井

游遍中原尚未还,肩舆又向锦城间。

乱峰迎客益门镇,冷雨吹衣大散关。

谁架垂虹通石栈,我来叱驭度云山。

凭君莫说三巴路,未听猿声鬓已斑。

武侯墓竹添井井

三吊忠魂泣凑河,定军山下又滂沱。

人生勿作读书子,到处不堪感泪多。

花下睡猫桥本蓉塘

花阴满地午风和,不省三春梦里过。

懒睡应无尸素责,陶鸡瓦犬世间多。

晓入长江过通州即目森槐南

平远江山始,微茫塔树分。

人家稀可数,舟语近堪闻。

触目生秋意,回头问白云。

天涯谁避弋,惊雁落纷纷。

万里长城田边碧堂

雄关北划古幽州,浩浩风沙朔气遒。

不上长城看落日,谁知天地有悲秋。

送宇田沧溟归土佐,次曾寄怀诗韵野口宁斋笑谢长安轻薄儿,文章不愿市人知。

黄金马骨自高价,野鹤鸡群多逸姿。

客鬓飘萧诗亦飒,剑花历乱舞何奇。

醉中分手笛悲壮,吹断垂杨绿万丝。

春日偶成夏目漱石

竹密能通水,花高不隐春。

风光谁是主,好日属诗人。

春日偶成夏目漱石

流莺呼梦去,微雨湿花来。

昨夜春愁色,依稀上绿苔。

日本汉诗百首

秋感绝句,次丹羽花南韵岩谷迂堂

杜兰香去迹如烟,闻说瑶台别有天。

手折断肠花一朵,断肠人立佛龛前。庚午元日成岛柳北妇子朝来扫甑尘,萧条破屋又新春。

卖书卖剑家赀尽,幸是先生未卖身。西红海舟中中井樱洲

烟锁亚罗比亚海,云迷亚弗利加洲。

客身遥在青天外,九万鹏程一叶舟。曝书龟谷省轩

英雄爱剑美人镜,迂儒爱书书为命。

曝书殷勤戒小奴,尘埃可拂蠹可驱。

古人精神钟文字,人若污之招鬼诛。

奴云先生爱书却不读,书中有鬼鬼应哭。无题高杉晋作单身尝到支那邦,火舰飞走大东洋。

交语汉鞑与英佛,欲舍我短学彼长。寄友人奥平弘毅斋人间机巧逐年开,文物典章何在哉。

都鄙既无修汉学,诗书不必待秦灰。

世丁厄运吾当默,天有定时君莫哀。

请见篱边梅一朵,却从雪里挽春回。栈中杂诗竹添井井游遍中原尚未还,肩舆又向锦城间。

乱峰迎客益门镇,冷雨吹衣大散关。

谁架垂虹通石栈,我来叱驭度云山。

凭君莫说三巴路,未听猿声鬓已斑。武侯墓竹添井井三吊忠魂泣凑河,定军山下又滂沱。

人生勿作读书子,到处不堪感泪多。花下睡猫桥本蓉塘花阴满地午风和,不省三春梦里过。

懒睡应无尸素责,陶鸡瓦犬世间多。晓入长江过通州即目森槐南

平远江山始,微茫塔树分。

人家稀可数,舟语近堪闻。

触目生秋意,回头问白云。

天涯谁避弋,惊雁落纷纷。万里长城田边碧堂

雄关北划古幽州,浩浩风沙朔气遒。

不上长城看落日,谁知天地有悲秋。送宇田沧溟归土佐,次曾寄怀诗韵野口宁斋

笑谢长安轻薄儿,文章不愿市人知。

黄金马骨自高价,野鹤鸡群多逸姿。

客鬓飘萧诗亦飒,剑花历乱舞何奇。

醉中分手笛悲壮,吹断垂杨绿万丝。春日偶成夏目漱石竹密能通水,花高不隐春。

风光谁是主,好日属诗人。春日偶成夏目漱石

流莺呼梦去,微雨湿花来。

昨夜春愁色,依稀上绿苔。

冬日闲居高野真斋

水萦山抱是吾家,独木成桥一径斜。

酒熟三冬不出户,寒禽啄尽枇杷花。御塔门梁川星岩连山中断一江通,禹凿隋开岂让功。

薄夜潮声驱万马,平公塔畔月如弓。耶马溪绝句梁川星岩

日车红闪晓风回,树树晴烟次第开。

青压马头惊欲倒,万峰飞舞自天来。贺云山老人剃发释

泰冏

老掷儒冠参我社,袈裟著得雨华香。

敲门月下新添取,酒肉头陀也不妨。寒山读书图刘石秋绝境读仙书,寒云山几叠。

跫然若有人,归鹿踏秋叶。小春乃有庐所见野田笛浦吟屐何须著,开窗可解颜。

牛驮斜照过,鸟载乱霞还。

枯柳墙前水,残枫槛外山。

此身真自在,不羡白鸥闲。水鸡长户得斋

钟漏沉沉夜几更,江村月落水鸡鸣。

幽人欲做谁何问,仿佛柴门剥啄声。杂诗菊池溪琴

偶至巨岩下,拂云见石肤。

诗句何人字,半入青苔无。访霍田山人不遇菊池溪琴半溪流水牧童歌,寂寞柴门锁薜萝。

知荷长鑱侵晓去,松峦秋老茯苓多。思乡梁川红兰

西征千里更西征,云态山容关远情。

又是刈萱关外水,似闻阿爷唤儿声。坛浦夜泊木下业广篷窗月落不成眠,坛浦春风五夜船。

渔笛一声吹恨去,养和陵下水如烟。芳野藤井竹外

古陵松柏吼天飙,山寺寻春春寂寥。

眉雪老僧时辍扫,落花深处说南朝。凌霄花藤井竹外凌霄真有凌霄势,缠到松梢百尺过。

日本文化漫谈课件(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日本文化漫谈 第一讲日本文化与花 一、引子——菊花与刀 1、美国学者的首创 第一个把日本文化与“花”联系起来的,是美国的人类学家鲁丝. 本尼迪克特。 2、花——文化模式的一种类比 本尼迪克特曾经写过《文化模式》一书,强调每种文化都有一个相对稳的 模式,每种文化都具有平等的价值,不存在高下之分。《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创建的文化模式理论的一次具体运用。作者首先把日本的文化模式高度概括为“菊”与“刀”,“菊”与“刀”本来是日本皇家的徽标和武士的象征,这里她借以表明日本人性格中的刚强与柔弱的两面。 二、樱花——又一种日本文化的类比 比起菊花,我们可能更熟悉樱花与日本文化的联系。日本一首很普及的歌谣叫做《樱花》,我们一定很熟悉它的旋律。确实,樱花与日本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樱花的植物本性 (1)品种。日本的樱花品种多种,据说有200多种。 (2)花形。樱树开的花即为樱花,樱花属蔷薇科,花瓣一般是白色或粉红色,和桃花有点相似,色泽鲜艳,绚丽动人。(3)花时。由于日本樱花的开放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所以樱花自古就与农民的农耕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樱花前线。樱花开放的季节一般在四月份,由于日本列岛南北狭长,所以不同的地区樱花开放的时间也有所差异。不言而喻,最早开放的是南方,冲绳岛的寒樱在1月下旬就开始绽放了。随后,樱花自南向北一路次第开放过去,犹如迭起的海浪般一层层从冲绳依次推向九州、本州和北海道。假如二月份开始从日本的南方向北旅行,五月份到达北海道,那么一路上可以陆续看到日本各个地区樱花盛开的景象。日本人给樱花开放逐步北移的那条线起

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做“樱花前线”。 2、樱花与日本的国民精神 (1)美与吉祥的象征。 (2)团队精神的寄托。 (3)人生无常的感慨。 3、樱花深入日本社会生活 (1)花见。樱花在今天的日本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象征之一就是每年的赏樱时节。日本人称做“花见”。 (2)“樱花外交”。今天,樱花也成为日本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友好使者。美国、欧洲的土地上都可以看到飞樱似雪的动人美景。 三、日本民族的“花”情节 1、花的用语 日语中与花有关的用语可真不少。去野外观赏樱花叫“花见”。花因与看花人的缘分更美丽。不少女孩子起名叫“花子”;把各种花的图案织染在衣服上,穿在身上,是“穿花”;装饰在壁龛上,称为“立花”;装饰房柱上,称为“挂花”;插花叫“生花”;把“花的种子”撒在舞台上,开出了灿烂的戏剧之花,叫“能之花”。最生动的莫过于把新娘称作“花嫁”、新郎称作“花婿”。 2、花的情感 日本人的多愁善感从对花的感受中体现出来。日本人用悲哀之眼看花。先是梅花。日本原没有梅花。早期贵族庭院以种梅为风雅。先是从唐诗里,感受到梅花的孤傲,捕捉到一种清冷的美感。慢慢地,他们的眼里才有了身边的樱花。开始梅樱易代。樱花雅而不艳,开时相偎,簇拥而来,谢时同去,一时纷纷如落雪,所以日语中把樱花凋谢时的情景叫做“花吹雪”。齐开齐落,似云水流逝。如前所述,日语中有谚语称“花是樱花,人是武士”,因而日本人又把英武的将军称为“将之花”,将军本是驰骋疆场的武夫,被比喻为“花”,是日本人对将军形象的一种美的感受:壮烈而绚丽。 3、花的神性

日本汉诗百首

日本汉诗百首 日本汉诗百首 侍宴大友皇子 皇明光日月,帝德载天地。 三才并泰昌,万国表臣义。 山斋中臣大岛 宴饮游山斋,遨游临野池。 云岸寒猿啸,雾浦杝声悲。 叶落山逾静,风凉琴益微。 各得朝野趣,莫论攀桂期。 山斋言志大神安麻吕 欲知闲居趣,来寻山水幽。 浮沉烟云外,攀翫野花秋。 稻叶负霜落,蝉声逐吹流。 祇為仁智赏,何论朝市游。 和藤原大政游吉野川之作大津首地是幽居宅,山惟帝者仁。 潺湲浸石浪,杂沓应琴鳞。 灵怀对林野,陶性在风烟。 欲知懽宴曲,满酌自忘尘。 三月三日曲水宴山田三方

锦岩飞瀑激,春岫晔桃开。 不惮流水急,唯恨盏迟来。 述怀越智直广江 文藻我所难,庄老我所好。 行年已过半,今更為何劳。 秋日於长王宅宴新罗客一首赋得稀字刀利宣令玉烛调秋序,金风扇月帏。 新知未几日,送别何依依。 山际愁云断,人前乐绪稀。 相顾鸣鹿爵,相送使人归。 独坐山中民黑人 烟雾辞尘俗,山川壮我居。 此时能草赋,风月自轻余。 江头春晓嵯峨天皇 江头亭子人事睽,欹枕唯闻古戍鸡。 云气湿衣知近岫,泉声惊寝觉邻溪。 天边孤月乘流疾,山里飢猿到晓啼。 物候虽言阳和未,汀洲春草欲萋萋。 见老僧归山嵯峨天皇 道性本来尘事遐,独将衣钵向烟霞。 定知行尽秋山路,白云深处是僧家。 高士吟贺阳丰年

一室何堪扫,九州岂足涉。 寄言燕雀徒,宁知鸿鹄路。 九月九日侍宴神泉苑,各赋一物,得秋山菅原清公三山漂眇沧瀛外,五岳嵯峨赤县中。 防雪古松千载翠,待风花叶九秋红。 落泉曝布悬飞鹄,晴雨收丝闭薄虹。 仁者乐之何所寄,国家襟带在西东。 咏史坂上今继 陶潜不狎世,州里倦尘埃。 始觉幽栖好,长歌归去来。 琴中唯得趣,物外已忘怀。 柳掩先生宅,花薰处士杯。 遥寻南岳径,高啸北窗隈。 嗟尔千年后,遗声一美哉。 春日别原掾赴任巨势识人 良俦本自非易得,之子为别最情深。 水国天边千里远,暮山江上一猿吟。 白鸥狎人随去舳,青草连湖傍客心。 此日交颐无可赠,相思空有泪沾襟。 山亭听琴良岑安世 山客琴声何处奏,松萝院里月明时。 一闻烧尾手下响,三峡流泉座上知。

日本汉诗的“风土记”意象认知 ——菅茶山“东游诗”研究

日本汉诗的“风土记”意象认知 ——菅茶山“东游诗”研究 李均洋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100083) 摘要:作为日本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文本之一的菅茶山汉诗,用汉诗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日本历史风土的画卷,让我们在汉诗的鉴赏中去追寻日本历史,去观察日本江户后期的社会变迁,去同诗人一起去品评历史人物,去把握日本社会发展的真谛,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面认知日本江户后期历史文化的立体的有深度的镜子。 关键词:日本汉诗、菅茶山、“东游诗”、历史风土 中图分类号: (I052) 文献标识码:(A) 一、日本汉诗之日本文学正名 日本汉诗即日本汉诗人写的汉诗,它应归属于日本文学吗? 日本“高中语文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教育部教学指导大纲)《古典》教材中就选编有日本汉诗;在日本颇负盛名的《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中就有《菅茶山赖山阳诗集》等日本汉诗选集。也就是说,从日本学校语文教育和文学归属上看,日本汉诗属于日本文学之列。 难免有人会问:尽管是日本诗人所创作,可是用汉字写成的汉诗啊? 这一问题问得好。日本文学中只所以有汉诗这一类型,这是日本文学的“汉和对位语用观”文学环境所客观决定的。 日本著名史学家上田正昭指出:“古代东亚文化圈的特征之一,是汉字和汉文化的扩展”,“语言和文字的问题,不只是对日本列岛内部的交流、交际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日本同海外的外交、交易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i这里所指出的同政治、经济、社会相并列的文化这一概念,不是泛文化概念,而是以文字文明为标志的、包括精神道德在内的、文字知识文明的文化概念。 汉字传入日本以前,日本有无固有的文字? 日本南北朝时代的忌部正通在《日本书纪神代口诀》(贞治六年即1367)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神代文字说”。江户时代的谛忍在《以吕波问辩》、平田笃胤在《神字日文传》著作中,具体论述了“神代文字”。二战期间,一些国粹主义的教授学者在讲台上和著述中也宣扬了一阵子“神代文字”。 然而,所谓“神代文字”是后世的伪造,日本人最早接触到的文字是汉字,在汉字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万叶假名”及后来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这已是学界的定论。 现在发现的日本最早接触到汉字的文物是天凤元年(公元14年)西汉新莽朝铸造的有“货泉”字样的铜钱,发现地是位于长崎县弥生时代(约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左右)后期的遗迹和北九州、近畿地方日本海沿岸、淀川流域等地。日本最早书写汉字的文物有福冈县前原市三云遗迹群出土的刻有“竟”(“镜”的略写)字的约3世纪中期的瓷器等。能证明日本在国家行政、经济管理和读书学习等公私活动中应用汉字的文物资料,是从7

日本文化论文 我眼中的日本

论日本文化 本学期有幸选到了老师的“日本历史”公选课。就我所知,这门课有很多同学都想选。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想选呢?我认为首先是日本这个民族和我们中国有着很复杂的关系,不论是古代的日本向中国学习,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等,还是近代日本发动了令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苦难的侵华战争。都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集的一部分。就我个人而言,是怀着对日本的极大的兴趣来选这门课的。诚然大部分时间,说对日本感兴趣会让人觉得是亲日,是卖国倾向。但是最近越来越发现,作为中国,想在与日本的交流,合作和竞争中处于一个上风的位置或者有利可图;作为一个中国人,想正确全面地认识日本。觉必须抛弃心中的偏见和痛恨,以一个客观的心态来面对,来学习日本和日本的文化。我个人对日本谈不上喜欢或是讨厌,小时候总是听老人们说日本鬼子在侵略中国时怎么样怎么样,就十分的反感日本或者说是畏惧日本也不为过。后来上学了,通过书本或是电视上放的抗日电影,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努力战胜了小日本。便又变得十分自豪,但是对日本的讨厌却是未曾改变。知道后来看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书籍、电影和动漫之后才对日本的看法有所改观。以下是我的一己之见,谨供参考,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一.日本战国 此词汇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从室町幕府时代爆发了应仁之乱后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也有把江户时代初期列入的说法)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因此有的人说日本没有战国,但就我而言,不论战国与否,那些名留青史的英雄,那些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是不会改变的。今川义元、北条早云、北条氏康、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斋藤道三、松永久秀,毛利元就、伊达政宗、上杉谦信等名字只要是玩日本战国系列游戏的人都耳熟能详。 在这个时代,以幕府将军(也称作征夷大将军)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护职威信下滑,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于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为可能。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中、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日本的这段历史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何其相似。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无义战”,但日本的战国时期也不例外。总结起来就是“下克上”三个字。整个日本战国时代都充斥着重臣杀害主公然后自立的事。以织田信长来说,他从西方购买了火枪的武器,可见日本当时的割据势力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们虽然忙于国内战争,但并未一味排外,反而懂得引进先进事物,虽然这些是为了征战。但是我们也不能磨灭他的历史眼光。说到日本战国,武士道精神是不能忽视的。这种精神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日本这个民族的骨子里了。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神道教和佛教,以及孔孟之道和亚洲甚至世界各国文化。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武士道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奥义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

闲话日本汉诗

闲话日本汉诗 日本的古代文学有两大分支,一是日本人用日文创作的和文学,另一种就是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被称作日本的汉文学。 在日本的汉文学当中,汉诗是最重要的一种。所谓日本汉诗,就是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并且遵从汉诗格律用韵的一种诗歌形式。 根据日本汉诗的发展情况,本文将其分为四个时代来逐一解说。 一、王朝时代 王朝时代,大致可从日本的大和时代末期开始,包括了整个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这个时代的汉诗受到中国的南朝及唐朝和影响,尤其以唐代的影响最为巨大。 早于奈良时代的白凤文化时期的大友皇子、大津皇子等人应该是最早写作汉诗的诗人了。 到了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汉诗写作更是蔚然成风。无论是贵族宴饮,还是迎接外国使节,都要赋诗。这时的汉诗文创作受中国齐梁体及唐初诗风影响较深,大多为五言诗,内容多属于侍宴、应召、从驾之类的应景之作。 比方说下面这首《咏月》,便是文武天皇在夜宴时所作:“月舟移雾渚,枫楫泛霞滨。 台上澄流耀,酒中沉去轮。

水下斜阴碎,树落秋光新。 独以星问镜,还浮云汉津。” 此诗在早期的日本汉诗中,是最富诗情画意的一首。将月比作舟,将月下云霞比作舟楫,想象自然,诗中“酒中沉去轮”一句,优雅而有余韵。 下面这首吉田连宜的《秋日于长王宅宴新罗客》则是为了欢送新罗大使所作: “西使言归日,南登饯送秋。 人随蜀星远,骖带断去浮。 一去殊乡国,万城绝风牛。 未尽新知趣,还作飞乖愁。” 说起这个时代的日本汉诗,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此人便是汉名晁衡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侣。他于公元717年同第七次遣唐使一行入唐,受业于太学,后留唐任官职,并继续钻研学问。公元753年向玄宗请命归国,但船在东海遇风暴,漂泊至安南。此时,长安误传也已遇难。李白在悲痛之中写了有名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幸存的促麻吕以后辗转反回长安。终生仕唐,埋骨中原。他与李白、王维等人的关系都很密切。 晁衡在753年请命归国获准之后,曾写过一首五言排律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衔命将辞国,菲才忝侍臣。

对日本诗歌和中国诗词的对比

对日本诗歌和中国诗词的对比 09015434 焦天齐 从九歌到湘夫人,从诗经楚辞到盛唐长安,在中国灿烂而瑰丽的诗词文化中涌现着各种各样的诗词歌赋,到现在,我们仍能从生活中找到诗的影子在每个人的身边萦绕,经久回响,念念不忘。 从古诗词到现代诗,我们有曾经的小桥流水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暖炉” 的温和而淡雅,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哀婉幽怨,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洒脱与不羁,我们不缺乏这样的小小情意;同时,我们也有着大气磅礴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孤辽壮阔,有着怒而冲冠”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气。 有人说,中国人诗心已死,君且看用黑色的眼睛去追寻光明的顾城,用自己的一生去圆自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孩子,君且看曾经轰动你我生活中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中,赠饮天下人“ 这豪气,这浪漫,何来诗心已死之语? 读惯了顾城与北岛,在生活中接触语文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有一言说生活即是语文,而语文则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每天活在这个”大语文时代“中,无时无刻不熏陶着浸染着我们,慢慢的我们发现,在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同样的辉煌与灿烂,如莎翁14行诗,如松尾芭蕉的俳句。 从和我国诗词最为相近的和歌俳句开始,再一次感受美。 有一种说法,说俳句的形成得益于中国近体诗中的绝句。日本中古的时候出现了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后因多人合咏和歌,出现了长短连歌。而俳句起源于连歌,为连歌的发句,为三句十七音。连歌的胁句,为二句十四音。加起来正好是三十一音。而中国古人有一说法,把绝句看成是律诗的一半,即所谓“绝者,截也”。古代日本诗人大半都能汉诗,所以,俳句的形成,很可能是日本人从绝句和律诗的关系上得到了启发。 正冈子规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得力于汉诗之故。” 俳句的意境与汉诗更多有相通之处。俳句的妙处,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绮景,与诗人的玄思梦幻对应起来,造成一种幽情单绪,一种独在的禅味,从刹那间而定格永久。而这种禅寂,在中国的诗歌里也屡有体现。比如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反复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诗人,有很多能写汉诗。也有很多,把中国的汉诗俳句化。比如芭蕉的一句:“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便是引杜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我们从和歌说起,和歌起源于口耳相传的远古时代,记纪歌谣中保存着它们的孑遗,只是在形式上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待到“万叶集”时代,和歌以短歌为中心,包括长歌、旋头歌、片歌等诸形式才基本上凝定下来。延至“八代集”时代,和歌作为日本宫廷文学的样式之一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中世以迄近世,和

浅谈日本社会花道文化

浅谈日本社会花道文化 xx学院 xx班 xxx 摘要:世间文化千千万万,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文化,其中,日本文化中不得不提的当属花道文化。花道,又被称为华道或日式插花,是日本传统的艺术、技艺,是“活植物花材”造型的一种艺术,是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日本经年积累的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艺术,更是日本人民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观、审美观和伦理道德观。日月如梭,时代更迭,大自然千变万化,日本人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但是日本人对于插花艺术的喜爱,对于花道的尊敬一直没有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本人民一边维护着传统花道,一边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对花道做出改革,从而使花道进步,跟上时代。关键词:日本文化;花道;自然;人民生活

日本花道历史悠久,日本花道源自于中国隋唐时期的“佛堂供花”;室町时代,“立花”花形被池坊专庆所创造;江户时代,“生花”花形出现在了日本人民面前;明治维新后期,“盛花.投入花”顺势而生;近现代,西化风潮席卷而来,“自由花”出现了。在日本,花道不仅仅是日本文化,也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日本妇女的道德品行、道德修养都与日本花道连接。日本花道(插花)被认为是日本女性品德的象征,日本人把花道推崇为日本妇女的必修课。在日本,数不胜数的花道培训班和花道学校在各个城市矗立,每年至少有几百万名女性学习花道(插花),更甚者,日本花道(插花)爱好者占日本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花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本花道拥有久远的历史,上至飞鸟时代,下至当前现代,由花道衍生所得出的道,已经超越了花道艺术本身,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已经被这种道渗透融入,这种道对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国际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当我们对这种有日本花道衍生出的道理解的足够深的时候,我们才能与这个国家及其人民打交道,从而更深刻地去挖掘日本更深层次的内涵。日本花道来自中国隋朝时期,中国一向有向佛祖供奉鲜花的习惯,后来,这种习惯和佛教一起被传入了日本,成为了日本花道的源头,成就了日本的花道,这就是日本最原始的花道。在日本现存的最古老的史书《古事记》中记载有当时供花的记述,为了表示诚和信,花枝要朝向天空摆放。在《万叶集》、《古今集》两本著作中,也有“大宫人戴花冠”“瓶中斜插花”的记载。时间长河缓缓流淌,日 本花道经历了古典插花艺术、自然主义插花艺术和现代插花艺术三个阶段,仍旧被日本人民所喜爱,推崇。 在公元540年,佛教被传入日本,那时正值日本的飞鸟时代,当时的圣德太子极其喜爱中国的佛教,为了更加了解中国的佛教,圣德太子先后三次派出小野妹子作为遣唐使到中国研习佛教,不负圣德太子所托,最终,小野妹子将唐朝佛前供花的习俗以及供花用器皿等与佛教相关的知识带回了日本,根据小野妹子带回日本的相关知识,日本早期祭坛式的插花形式顺势而出,与此同时,与佛教相关的一些仪式和装饰也都被传到了日本,并且在日本广泛传播开来。 室町时代,池坊专庆以圣德太子所创“和的精神”为基本理念,创立了“立花”花形,立花作为一个整体,其作品整体造型即为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生活和人民生活的缩影,其重要特征有三个:非对称性、象征性和空间的深度性,立花是日

日本文化概论论文.

《日本文化概况》论文

本期我有幸选择了日语与日本文化这门课,通过它我掌握了一些常用日语、了解了许多日本风俗文化,可谓获益匪浅;与此同时,我对日语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对日本文化的好奇愈为强烈,有了更加深入学习探索的决心和动力。下面,我的论文将围绕着这学期所了解到的日本文化展开。 日语文化习俗 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出现统一的国家——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公元645年发生大化革新,建立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公元12世纪末进入由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军事封建国家,史称“幕府”时期。1868年“明治维新”,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1947年实施新宪法,由绝对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 一、富士山、刀、樱花 (一)日本名胜 富士山位于本州岛中南部,海拔3376米,使日本最高峰,日本人奉之为“圣山”,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富士山位于距东京约80公里,跨静冈、山梨两县,面积为90.76平方公里。富士山山体呈圆锥状,山顶终年积雪。四周有剑锋、白山岳、久须志岳、大日岳、伊豆岳、成就岳、驹岳和三岳等“富士八峰”。 东京塔位于东京市内,建成于1958年,塔高333米,是日本最高的独立铁塔。铁塔上部装有东京都7个电视台、21个电视中转台和广播台等的无线电发射天线。铁塔下部为铁塔大楼,有休息厅,商城,蜡像馆等。 唐招提寺是著名古寺院,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街,公元759年中国唐朝高僧鉴真所建。有金堂、讲堂、经藏、宝藏以及礼堂、鼓楼筹建筑物。其中金堂最大,以建筑精美著称。有鉴真大师坐像。金堂、经藏、鼓楼、鉴真像等被誉为国宝。国内外旅游者众多。 (二)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

日本花道

日本花道 日本花道 日本花道最早来源于中国隋朝时代的佛堂供花,传到日本后,其天时,地理,国情,使之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先后产生了各种流派,并成为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各流派其特色和规模虽各有千秋,但基本点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贯穿于花道的仁义、礼仪、言行以及插花技艺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韵之中。 插花 花道简介 花道并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因此,任何植物, 任何容器都可用来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花道通过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来追求“静、雅、美、真、和”的意境。因此,从深处看,花道首先是一种道意,它逐步培养从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谐、有礼。其次花道又是一种综合艺术,它采用园艺、美术、雕塑、文学等人文艺术手段。花道还是一种技艺,可用来服务于家庭和社会。最后花道是一种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可以深入浅出的文化活动。 插花并不讲究花材的数量和花的华丽。在古代和现代的一些茶室里,只插上一枝白梅或一轮向日葵等简单的花草就能营造一种幽雅、返朴归真的氛围。另外插花的优劣还取决于插花的形态和不同的花材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精神。如蔷薇花象征美丽与纯洁,百合花代表圣洁与纯真。梅花象征高洁与坚毅,兰花高雅,被誉为“花中君子”,牡丹雍容华贵,杜鹃花婀娜多姿,桃花妩媚芬芳、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征高尚品德。而热爱大自然的日本人最爱的还是樱花,因为这是大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花道历史 来源

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变化明显,为花草生长提供了优惠的条件。春、夏、秋、冬都有大量应季的鲜花开放,为美丽的大自然增辉。对于日本人来说,在用鲜花装饰室内的习惯养成之前,他们就已同鲜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日本人的祖先对充满生命力的花儿抱有一种恐惧感。似乎花儿是神灵的再现。对花儿的这种认识至今仍反映在日本的祭祀仪式当中。如日本大神神社的镇花祭、京都今宫神社的安息祭就属于这一类。人们相信樱花是神的意志的表现,所以创造了诸如上面提到的民间祭祀。 人类本身具备美的意识,花儿的娇美,使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审美的一面。利用花儿的美丽装饰环境。花儿成为欣赏的对象。 佛教经典中有不少关于供花的记述。供花包括撒花、花蔓、玷花。撒花是印度人迎送客人时的礼俗。花蔓用于头发装饰及脖颈装饰。传说释迦牟尼就是玷莲花传授佛教真谛的,可见佛教与花儿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已经十分密切了。供花成为建立功德的表现。衣械(将花卉插在宝瓶内)、宝瓶花(只插莲花等花枝)等插花法同佛教一道、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最初只是在寺院内流传。随着净土信仰的出现,供花的习俗也传入民间。可同时体现过去(结果实)、现在(开花)、未来(蓓蕾)的莲花成为供花的主要材料。鲜花除了作为神圣的供花以外,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欣赏之物。 日本室町时代至战国时代,以装饰壁画、书院、搁板为主的鲜花称为“挂花”。这些鲜花均摆放在日本人认为十分神圣的地方。一瓶鲜花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再现了大自然的风情,因此,阴阳和季节的感觉十分重要。日本天应年间,专应(人名)将插花的构想具体化。专应的后代专荣在整理茶花构成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真、副、副请、真隐、见越、流枝、前置即“七种工具插花法”。日本天正年间至元和年间一直很有名气的第一代专好及宽永年间十分活跃的第二代专好又使插花枝艺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法更加复杂。在七种工具的基础上又推出了扣、侗作、大叶、后围、木留、草留、会释。第二代专好强调立花的基础为“真”。以“副”和“请”求对称。以“流枝”和“扣”求均衡。以“见越”和“前置”求远近。由于插花技艺的进步,使插出的鲜花比真花的姿态更富有变化,出于自然美又超出自然美。专好父子的插花技法经后人整理、发展,正式称“立花”。 何谓花道 “生花”(Ikebana)这个词通常被翻译为“日本花道艺术”,但是花道中使用的材料却包括树枝、葡萄藤、树叶、草、浆果、水果、种子和花,当然也包括干枯的植物。事实上,任何自然的物质都可能被使用。当代花道之中,甚至玻璃、金属和塑料都被人们使用。作为日本的一种传统艺术,花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象征语言和装饰概念;在花道中使用自然的、生命短暂的花卉和枝干使得时间维度成为创造活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花道的实践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排列和布置的风格、容器的大小、形状、质地、容量和颜色、展示的地点和场合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在500年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不同形式的花道艺术,从家庭里不起眼的点缀,直到浩大的景观和足以占据整个展览大厅的创新的雕刻作品。当代日本花道,一方面表现形式多样;另一方面人们还在继续研究,使用传统的形式。另外,花道被当作针对四季的变迁、时间和变化进行冥思的一种形式。花道的宗教根源和它与生老病死的自然周期的紧密关联,使得花道具备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起源和演变 日本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古老的农业生活方式为日本花道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舞台。在六世纪时,自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中就有向佛像和死去亡灵供花的风俗,它对日本花道的发展起到

试论日本文化的构成要素

第16卷 第3期2004年9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V ol116 N o.3 Sep12004试论日本文化的构成要素 谢忠宇 (东北师范大学留日预备校,吉林长春 130117) [摘 要] 提起日本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它只不过是先“借鉴”了中国文化,后又“吸收” 了西方文化而已。似乎日本文化并没有什么可谈的。日本究竟有无自己的文化?回答是肯定的。本文将从神道思想、耻感文化、集团意识、岛国根性这四个构成日本文化的重要因素来探寻日本文化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 神道思想;耻感文化;集团意识;岛国根性 ① 前中华日本学会名誉会长、已故著名学者夏衍先生指出:“日本这个民族、以至一些个人,实在不容易摸透,总好像隔了一层。”也有学者指出:与西方、中国、印度相比较,日本象一个软体动物,而西方、中国等则类似于哺乳动物,和马、狮子很相像,有骨骼而且很清楚。可以说,日本接近于没有骨骼的类似于海参那样的生物,原则上不表现出一个明显的形体,经常变化形体,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所以从外形看就极其难以理解了。[1]这说明日本文化与众不同,独具特色。下面笔者将从神道思想、耻感文化、集团意识、岛国根性这四个方面来探寻日本文化的特色。 一、神道思想 当代日本历史学家、文化史家石田一良教授认为“神道(shinto)是日本文化的核心”,[2]可以说,如果不了解神道,就不能真正了解日本古代文化。神道教(简称神道)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国家宗教。它端倪于绳纹时代的自然崇拜及祖先崇敬,形成于弥生时代农耕社会的共同祭场上。它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原始神道—神社神道—国家神道—神社神道与独立神社并存等四个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将神道的哲学内容、主要特点及发展规律归纳为以下几点: 1.“功能论”是神道哲学的理论基石。神道是以对诸神的信仰依赖为生活的基本准则。神道所主张的功能论具有如下特点:首先,神道主张多神论,主神与众神并存,自然神与社会神结合;其次,神道主张的神,不是与人隔绝的绝对神和造物神;第三,神与万物不是隔绝的,与基督教的神(上帝)和人之间是造物主和被造物之间的关系截然不同。 21神人一致、祭政一致是神道的中心观念。在神被作为维持人们生活的根源力量并且具有无比神威的同时,神与人之间具有一种一体化的性质,即相互存在的关系。 31明和善是神道哲学的重要内容。 41肯定现世是神道的根本目的。神道注重现世,把现世作为理想世界,可称为现世中心主义,这成为神道的主要特征之一。 51不断顺应时势的变异性是神道思想发展的规律。这种变异性,使神道经历了原始神道—神社神道—理论神道—国家神道—神社神道与教派神道并存的历史发展过程。在现代,这种变异性表现更为明显。神道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成为现代日本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 虽然日本现在已进入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但是产生于日本农耕时代的神道思想依然在现代社会繁荣地存在着,在当代国民生活中保持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耻感文化 日本人有些行为在外国人看来很费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太理解日本人的“耻辱感”文化心理。因为“耻辱感”可以说是日本人决定思维与行动方向的主要精神动力之一。耻辱在日本伦理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就像西方伦理中的‘纯洁良 ①[作者简介]谢忠宇(1974)男,东北师范大学留日预备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

中国俳体诗与日本俳句的比较

2011年5月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1-05-25 作者简介:罗孟冬,男,湖南宁乡人,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副教授。研究方向:文章学、文体学、文学评论。 中国俳体诗与日本俳句的比较研究 罗孟冬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益阳413049) [摘要]日本诗歌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刻影响,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诗歌形式———俳句。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它都与中国的俳体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文学评论;俳体诗;俳句;比较[中图分类号] I2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019-02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着世界,特别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犹如巨大的磁场一般。以文学为例,日本的诗歌就是在吸收中国古典诗词营养的基础上, 创立自己的民族诗歌形式———俳句。俳句与中国俳体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俳体诗 什么叫俳?《辞源》有两种解释。其一曰:“杂戏,滑稽剧” 。其二曰:“谈谐·滑稽。”在我国古代,杂剧演员称之为俳优。俳,又有“戏”的意思。 俳体诗文,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漂亮之作,这一传统也一直淬下来。此外,如“打油诗”也是俳体诗。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覆窠俳体·打油饤饺》 就曾载唐代张打油、胡饤饺皆能诗。这类诗,浅陋俚俗,诙谐滑稽,所以称之为“打油诗” 。二、俳句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庶民诗”。因为它为5、7、5、17音的短句,所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的诗词是日本诗歌的源头。俳句,产生于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76年),距今仅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吸取汉诗营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民族诗歌形式的。日本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善于学习与借鉴的民族。这缘于它的地域与世隔绝。《汉书·地事志》 云:“东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注引《魏略》:“倭在东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渡海千里”。倭,古称日本。《新唐书·东夷传》:“日本,古倭奴也……使者自言国近日而出,以为名。 ”几百年前日本的室町时代(1439-1553年),日本人在学习中国汉诗的基础上, 终于创造出了属于日本民族自己的诗歌形式———连歌。连歌的内容是以滑稽、诙谐为主。形式是由长句(5、 7、5的17音)和短句(7、7的14音)构成。江户时代(1603-1876年),由松尾芭蕉(1644-1694年)提倡与改革把发句(即长句)5、7、5,17音独立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来表现, 称之为俳句。所以后世称他为“俳圣”。三、俳体诗与俳句的异同 日本俳句的产生与中国的俳谐体诗无论从内容到形成 都有理不清的关系。 日本文人所作之诗,大多以即景、抒情、诙谐、幽默为主,所谓重大题材不多见。我们比较一下我国俳体诗与日本的俳句。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首先,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俳谐体诗,历来不为正统看重,难登诗史大雅之堂。而日本的俳句则不然,俳句是日本的主要民族诗歌形式。 在中国的文学和诗史上,俳谐体诗是没有地位的,虽然有些诗人们作过俳谐体诗, 但流传于世的不多。历代各种诗文选材,几乎难觅踪影。可以说,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正因为俳体之诗文“愈卑”,为人瞧不起,加之,倡优地位低下,更被人轻蔑,史之地位,可见一斑。虽然俳谐体为众人喜爱, 但因其以上原因,所以,俳谐体一直以来不为人重视,仅作茶余饭后消遣游戏而为也不足为怪了。 《古今笑史》是现今所见较为完整的一部俳谐体著作。它不同于民间笑话,也有别于冯梦龙自己所辑过的《笑府》、《广笑府》。书中人物、史事诗词等多为真人真事。含蓄蕴藉, 咀嚼有味。外国曾有人说过,中国是没有幽默的。鬼话!中国从古至今,无论人或文,从不缺少幽默者,俳体之集大成者 ———《古今笑史》,便是例证。我们不妨从中摘录几则。其一则《金鼓诗》:“至正间,风纪之司脏污狼藉。是时金鼓音节迎送廉访使,例用二声鼓,一声锣。起解强盗,则用一声鼓, 一声锣。有轻薄子为诗嘲曰:“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 ”9 1

试论日本汉诗对于李白诗歌之受容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第20卷1998年第1期(总第78期)试论日本汉诗对于李白诗歌之受容Ξ 马歌东 摘 要 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发展史的日本汉诗,是以唐诗为代表的我国古典诗歌繁 衍到海外的最大一脉分支。日本汉诗曾深得李白诗歌的沾溉与滋养。本文考察了日本汉诗对 于李白诗歌之受容史,进而从诗语受容、诗题受容、韵调受容、风格受容四个层面考察了其 受容之形式。 关键词 日本汉诗 李白 诗歌 受容 中图法分类号 I3131072 日本江户时期著名汉诗人兼汉诗评论家江村北海(1707—1782)《青莲榭》诗云:“采石沉明月,浮去遗恨长。谁知东海外,复此仰清光。”此诗接过了李白《哭晁卿衡》深情的诗句“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亦将传说于采石矶醉后捉月影而沉水之李白比之为明月,表达了日本人民对李白无限缅怀敬仰之情。日本人民之所以对李白如此热爱,固然与他和朝衡(即晁衡,本名阿倍仲麻吕)间堪传千古的友谊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则是日本汉诗曾深得李白诗歌的沾溉与滋养。李白诗歌与日本汉诗之间影响与受容关系之研究,对于传统的李白研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开拓意义。鉴于国内外迄今尚无专论,本文拟就此课题做一点初步的基础的考察探索。 一、关于受容史之考察 日本贞观十七年(875),京都御所之冷泉院失火,院藏汉文典籍尽焚。为完善管理,敕命编纂了《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卷首题云:“正五位下行陆奥守兼上野权介藤原佐世奉敕撰。”按,藤原佐世任陆奥守,是在宽平三年(891)至九年(897),故目录之编定当在此数年间。此目录共著录典籍1579部,计16790卷,其中有《李白歌行集》3卷。这是李白诗集为日本所收藏之最早记载。不用说,李白诗集之传入日本当比此时间更早。 稍后,在日本学者大江维时(888—963)编撰之《千载佳句》中收入了李白如下诗句: 【天象部?雪】 玉阶一夜留明月,金殿三春满落花。 ———《瑞雪》 【地理部?山水】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题凤台亭子》(《全唐 诗》题作《登金陵凤凰台》) 那时,正值日本汉诗发展第一阶段王朝时期(646—1192)之中期,汉诗坛“白乐天风”炽盛,与杜甫诗一样,李白诗虽已传入,但尚未得到重视。即以《千载佳句》为例,在入选诗联之数量上李杜不仅远不能与白居易的507联、元稹的65联相比,而且落在许浑(34联)、章孝标(30联)、杜荀鹤(20联)、刘禹锡(19联)、杨巨源(18联)、方干及温庭筠(各16联)、赵嘏(13联)、何玄及贺兰遂(各12联)等许多诗人之后。此外,从所选李白之二联来看,前联 611 Ξ收稿日期:1997-08-04

日本文化的特点范文

日本文化的特点范文 日本文化属于中华文化圈,经千年传承与发展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日本文化,许多在中国已经淡化的文明也许在日本得以生存。下面就来说说日本文化有什么特点与习俗。 日本文化特点 无论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交流是多么频繁,相互影响是多么深远,从古至今,日本文化的发展还是有它的许多特点,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规律。在日本文化(包括性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这种矛盾与统一首先表现在文化的吸收性和独立性方面。 从历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大唐文化。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进入了“文明开化”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按照11个世纪前全盘接受中国文化的方法引进西方的文明,并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奠定了基础。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要受许多因素 * ,该国的和外国的历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 * 都曾对日本文化起过作用,日本在变化,但是却从未真正脱离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以上这种情况可以从日本社会的许多现象看出来。电视、空调、汽车、电脑、出guo度假等已深深地渗入了日本的普通家庭,日本人

的生活表面变得无可辨认了。尽管如此,在现代化的帷幕背后仍旧保留了许多属于日本本土文化的东西,从深层分析看,日本仍是一个传统的国家。例如,他们爱吃生冷的食物,比较崇尚原味;喜好素淡的颜色和天然情趣;家族势力、家族意识和集团意识很强;民间信仰和巫术特盛; 女子对男子的温顺和依赖;想发财,能发财,但发了财以后又不知所措;等等。 这种矛盾与统一又表现在文化的输入与输出方面。 日本是个十分重视也十分善于吸收和输入他国文化的民族,从7世纪的“大化革新”大规模地输入大唐文化,到19世纪的“明治维新”大规模地吸收与输入西方文化,都对日本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比较而言,中国在历史上就不太善于吸收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固然是一种优势,但是如果只注意输出而不重视输入,不重视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吸取营养、不断地发展自己,那么这种优势也会走向反面。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度增长,日本向外推销自己文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而且提出了战略性的口号,那就是曾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所说的“国际化”。在这方面,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90年代的一份统计资料说,由日本官方机构主持的海外文化交流项目,诸如邀请或派遣学者、留学生,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等等,每年的经费预算为10亿日元。日本外务省所属的国际交流基金,鼓励、资助的主要是和日本有关的项目,例如国外的日语教育,日本文化和文

经典的日本俳句赏析

经典的日本俳句赏析 俳句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世界上最短的诗,俳句古称俳谐,至近代始称俳句,其发于连歌,是俳谐连歌的“发句”(第一句)。俳句,也是最精炼的小说。下面是分享的经典的日本俳句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闲静古池塘,青蛙跳入水声响 ;;松尾芭蕉 扫庭抱帚忘雪 ;;松尾芭蕉 狐狸变作公子身,灯夜乐游春 ;;与谢芜村 墙上窟窿,望见故乡初雪 ;;小林一茶 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 ;;立花北枝 梅林深处何人宅,半星灯火漏幽微 ;;夏目漱石 我去你留,两个秋 ;;正冈子规 俳句的翻译俳句难译,诗无定译。归纳起来,汉译形式大致有“唐

诗宋词”式、口语式、五言两句式、七言两句式和按照原诗的五七五句式。形意难兼得时,译者多舍形取意,力求内涵意韵能达到一致。 俳句作家的介绍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小林一茶是江户时代的杰出徘人。 芭蕉革新俳谐,将其变成真正表现自己内心生活的形式。通过俳谐表现汉诗、和歌、连歌等无法表现的美学情趣,创造出一种抒情诗般的俳谐美,并创立了“风雅之道”的闲寂俳谐理论。自此,开创了俳谐的黄金时代。芭蕉也被尊为“俳圣”。 芭蕉于1689年3月下旬从江户出发,出门游历,历时六个月,旅程2400公里。五年后将这段旅行结集为《澳洲小道》。临行之前,作告别之词:“阴历三月二十七日,晓天朦胧,残月余辉,富士山隐约可见。念及此行不知何时重睹上野、谷中之垂梢樱花,不禁黯然神伤。挚友皆于前夕会聚,且登舟相送至千住上岸。此去前途三千里,思之抑郁凄楚,且向虚幻之世一洒离别之泪。” 明知前路渺茫,依旧踏上前程。和芭蕉的“执迷不悟”相比,小林一茶一生的漂泊流浪,实为无奈之举。从墙上窟窿,窥见故乡初雪。读来让人哀伤。为什么不回去呢;;“野蔷薇花处处开”。 而与谢芜村则以画家的视角,将水墨写生融入俳句之中,精致细腻。 俳句的物哀、闲寂之美,似乎在立花北枝此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北枝也是江户时代的徘人,在芭蕉游历至金泽时拜入其门下。临别之时,芭蕉赠其一句:“题辞裂扇两分留,此情难舍仍依依。”

[论语,汉诗,日本]浅谈日本汉诗与《论语》

浅谈日本汉诗与《论语》 《论语》对日本文化具有深远影响。据《日本书纪》、《古事记》记载,应神天皇五十八年,百济国派王仁博士赴日时曾携带了大量汉文献,并为皇太子冤道稚郎子传授《论嘟》《怀风藻》曰:王仁始导蒙于轻岛,辰尔终敷教于译田,遂使俗渐沫泅之风,人趋齐鲁之学。七世纪初,圣德太子倾慕中国文化,精通《论语》等经典,他在位期间制定的《宪法十七条》中的以和为贵,:其治民之本,要在于礼。上不礼而下非齐,下无礼以必有罪。是以君臣有礼,位次不乱:百姓有礼,则国家自乡留:言是义本,每事必信:使民以时便是分别援引《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复 ,《论语学而》使民以时等。据藤原宫出土木简可知,藤原京时代的官员已把《论语》作为习字的范本。八世纪初,文武天皇颁布《大宝令》,创设大学,传授《论语》等儒家经典,并举行释奠仪式,开始祭奠孔子。九世纪末,藤原佐世奉救编纂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收录《论语》类269卷,包括郑玄《论语注》10卷、何晏《论语集解》10卷、皇侃《论语义疏》10卷等。平安朝时期《论语》成为学校公共必修课,全国范围祭拜孔子的活动更加兴盛祭文内容极力颂扬孔子的功德,并表达对孔子极端崇敬的心情。 一、日本汉诗对轮语》典故的引用 简野道明《论语讲义》认为:自古以来《论语》被尊为至高无上的圣典,上自历代的天皇,下至市井的庶人,始终讲究不倦。日本汉诗常常把《论语》典故作为意象符号融会到其诗歌创作之中,使得其诗作更加典雅含蓄。 颜渊典故是日本汉诗作家常常引用的对象,典出《论语雍也》: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颜渊在陋巷不改其乐的高贵品质。岛田忠臣《独坐怀古》巷居傍若颜渊在,坐啸前应阮籍临。日下闲游任意得,免于迎送古人心,引用颜渊典故,表明渴望得到人生中真正的知音:山崎篙斋《读轮语》革瓢未味巷颜乐,掩卷吟叹灯火前,通过对颜渊的颂扬,表达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藤田彪《瓢兮歌》陋巷追随不改乐,盒将美禄延天年,则是诗人借颜渊以言志,表明自己豁达的人生观。 二、日本汉诗对轮语》章句的受容 《论语》中的章句多为典雅之词,山崎篙斋《读论语》读尽鲁论二十篇,德音如玉自温然,表达了他对《论语》美好言辞的强烈共鸣。管原道真更是把《论语》提升到君政万机此一经的崇高地位。日本汉诗作家常以《论语》的章句作为拟仿的范本,不断摄取同化,移植、运用于汉诗作品之中。日本汉诗受容《论语》章句具有多种形式,主要有借用《论语》名句入诗、略变《论语》词句入诗、化用《论语》句式与句意入诗、以整首诗作化用《论语》章句等。 三、日本汉诗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传入日本后,日本上下均尊孔子为师。伊藤仁斋《论语古义总论》盛赞孔子曰:夫子之德实为超迈群圣,夫子之道高于天地。管原道真《仲春释奠听讲论语》亦称圣教非唯一,孤源引万流。珠从沫水出,辖自孔门投。问道谁为远,趋庭莫暂留。此间钻仰事,遥望鲁尼山。表达了对孔子道德学问的无尚尊崇。日本汉诗中孔子形象的描绘,主要集中于对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