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的汉诗对唐诗的吸收发展

浅谈日本的汉诗对唐诗的吸收发展
浅谈日本的汉诗对唐诗的吸收发展

浅谈日本汉诗对唐诗的吸收发展

摘要:唐诗促进了日本汉诗的发展和变化,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海外的重要形式。而日本人在其进行日本化的种种阐释和重新构建后,时使日本汉诗演变成为一种既符合中国诗歌诗文既定规范,由于日本人审美情趣逐渐接近的特殊文体,为汉诗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中国文化;日本汉诗;日本化阐释;吸收发展

一、日本汉诗的兴起与发展

(一)日本汉诗的兴起

中日两国隔海相邻,声息互通,大部分日本传统文化的诞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影响和滋养。日本汉诗起源于日本天智天皇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影响扩大到海外的产物。在日本最早的汉诗文集《怀风藻》中,起始的两首均为大友皇子所作。日本汉诗自大友皇子之后,至今约有1300余年。是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以唐代为代表的诗歌发展到海外的最大一脉分支。

(二)日本汉诗的发展阶段

1.王朝时期

该时期包含了日本历史上的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平安时代。是日本汉诗的起源时期,也是对汉诗的一个模仿吸收的过程。在此期间的诗人主要有大友皇子、大津皇子、小野篁、空海、菅原道真等。他们的诗歌包括文学体裁受白居易的影响颇深。

2.五山时期

五山时期包括日本历史上的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寺院的禅僧取代皇族以及宫廷文人成为汉文化在日本传承和传播的主导力量,并导致诗风的改变——汉诗创作开始追求一种新的范式,效仿的对象从白居易一人扩展到杜甫、李白、刘禹锡和中晚唐诗人。

3.江户时期

日本历史上江户德川幕府时期是日本汉诗发展的全盛时期。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儒者文学的兴起。此时儒者文学兴起,木下顺庵因不满五山诗风而倡导恢复唐诗。二是蘐园古文辞复古派的盛行。

蘐园古文辞复古派是由荻生徂徕所开创,以复古为己任,排斥宋诗,鼓吹唐诗,推进了唐诗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但蘐园古文辞复古派存在着可以模仿古人的弊病。三是清新宋诗风的勃兴。这一时期,日本掀起了批判蘐园古文辞复古派的浪潮,鼓吹宋诗,以陆游为最,模仿其清新自然之趣。四是日本汉诗百花灿烂的极盛时期。此时期日本汉诗诗艺日臻成熟,呈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色彩。

4.明治维新以后

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汉诗从全胜走向衰落,逐渐淡出社会舞台。

二、日本汉诗对唐诗的吸收

日本第一部汉诗文集《怀风藻》成书于王朝时期,共收录汉诗120首,其诗风受六朝、初唐影响,多为应诏侍宴之作,且多为五言八句、不合律。因此其对于唐诗的吸收还处于模仿阶段,借用语句,摄取表面信息,没能深入到诗意及诗的精神境界。平安初期,以嵯峨天皇为中心,接受了盛唐文学的思想。嵯峨天皇本人以唐朝张志和的五首《渔父歌》为范本,作了五首《渔歌》。还下令编撰了《凌云集》(814年)、《文华秀丽集》(818年)。稍后,淳

和天皇也下令编撰了《经国集》。此三本诗集是为“敕转三集”。敕转三集与《怀风藻》相比,更多的接受了大唐诗风和诗体,更重视七言诗,开拓了长诗和杂体诗,产生了日本最早的填词。

其后日本慢慢走出了对唐诗的单一模仿,日本诗界以菅原道真为首开始致力于诗文的本土化,同时产生了“和臭”。菅原道真在其编著的汉诗文集《菅家文草》(903年)中努力摆脱对唐诗的模仿,开创了一个新的诗文界。他强调要用日本精神来活用从中国引进的诗学,创造日本式的汉诗,让外来文化“本土性”。

在五山时期,李白和杜甫的是个对日本汉诗影响最大。当时的著名禅师虎关师炼曾有论述:“李杜者上才也”,“元白下才也”。但因为写实的主体主要是僧侣,多崇尚说理的宋诗,因此他们虽然推崇李杜,但在诗作中并没有表现出对李杜诗歌的吸收,只是对他们诗歌中个别诗句的化用。如临济宗禅僧别源圆旨在其汉诗《夜座》中就有“秋风白发三千丈,夜雨青灯五十年”的诗句。很明显化用李白的《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当时的世人良宽则受王雯、李白。杜甫的影响很大,向往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他的诗作《南国》中写道“拾翠遗公子,折花调行人”。这与李白的“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越女词五首其二》)所描写的情景极其相似。

到了江户时代,荻生徂徕开创了蘐园古文辞复古派为唐诗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力。诗人自觉受容李杜诗歌,冲破了宋元诗歌屏障,重振唐诗风采,是日本汉诗走向全胜。

三、唐诗受到的日本化阐释

日本文化是在与多种外来文化的接触中培育起来的,它在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由于外来文化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个性。在日本汉诗的发展中,就是将唐诗从单一的模仿到吸收发展为自己的风格。如诗僧雪心素隐对杜牧的《山行》有自己独特的解释。杜牧任湖州刺史期间,遇到过一位过去的红颜知己,可她已经嫁为人妇,并且生有两个孩子,《唐才子传》对此有过描述。日本的僧人把这段逸事和《山行》联系了起来,认为如果将年轻时的那位女性比作仲春二月盛开的鲜花的话,那么此时的她就可以算上是美艳绝伦的枫林红叶,所以才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赞叹。否则,面对枫叶,一贯具有“悲秋意识”的中国封建士大夫是很难产生美感的,这样的解释不免牵强附会,但是将抒情性的文字叙事化,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也许正好适应了当时越来越多阅读汉诗的普通日本人的欣赏口味,正好适应了日本文学表现“私”的情感和生活的传统。

为了适应更广泛的阶层阅读和欣赏唐诗,进而学习汉诗创作,日本学界对《唐诗选》也进行了日本化和普及化的种种尝试,《唐诗选唐音》、《唐诗选字引》、《唐诗选掌故》、《笺注唐诗选》等书籍相继出版刊行。其中《唐诗选唐音》因为用假名逐字标注每一首诗的中国读音而畅销,此时虽然发生在荻生徂徕去世以后,但是却实现了荻生徂徕一贯倡导的汉文要直接用中国音读的主张。还有为每一首诗注出韵脚的普及性读物,甚至还有在诗歌每个字的四角标注圆圈以表示平上去入四声的做法,圆圈在左下角表示这个字是平声,在左上角表示上声,右上角是去声,右下角是入声。使《唐诗选》不仅具有可供欣赏的作用,还为更多的人学习汉诗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日本汉诗是用汉民族的文字和文学样式创作的,日本人在创作汉诗的同时也接受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全部观念形态。中国的格律诗不仅仅是一种文体、一种形式上迥异于其他文体的文学样式,而且还有一系列的文化和道德“格律”隐含其中,例如“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等,作为“后学”,日本汉诗,免不了“亦步亦趋”的阶段。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和承认,日本汉诗的作者和读者都是日本人,其面临的生活场景也是日本。因此,汉诗必然在这种日本文化的语境中发展变化,演变成为适合日本民族审美情趣的“日本的汉诗”。对中国唐诗选本本土化的种种努力和尝试,既适应了幕府统治集团大力提倡儒学的国家意识

形态,呼应和配合了入学的日本化进程,又使汉诗这一外来品种的文学样式更加符合日本民族的审美习性。

四、日本汉诗对唐诗的发展

日本汉诗在语言、体裁、写作方法,乃至内容上对唐诗的模仿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并没有拘泥于模仿,而是将其深入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后加以发展创新。

日本汉诗以抒情诗为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丰富,有亲情、爱情、友情等许多不同的内容,其中当以表达爱情的诗最值得注意,如安藤焕图(1683-1719)的《子夜吴歌》:“为悔别郎日,与郎指逝川。妾心长若此,妾貌不能然”。《子夜》和《吴哥》都是南朝时流行在首都建业地区的五言四句体情歌,深受唐人喜爱,多有模仿之作,李白作《子夜四时歌》。此诗与汉诗相比不仅貌似,而且神似,还有所创新。人们常用“逝川”来比喻时间,如《论语·子罕》篇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比喻感情,如徐干《室思诗》云:“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尽时”。此诗将心与貌与“逝川”作比,心可以不变,而貌却不能不变。这就在思念中又加上了后悔与担心的成分。

日日本诗人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并歌颂之。如牧野履(1768-1827)的《初夏闲居》:

残花落尽送残春,雨后葱茏绿树新。

谢客任荒林外径,抛书懒扫几头尘。

巢梁乳燕相呼母,浴水闲鸥不避人。

赖有老妻能酿酒,怡然对饮脱乌巾。

孙先生评曰:“是善娱晚景者。”春暖花开固然好,夏天绿树葱葱也很是宜人,有客人来访当然也很好,但是能谢客在家则更好。没有试读读书当然不坏,但是懒得读书则更轻松。颈链写和谐的周边环境,尾联写家庭生活其乐融融,家中老妻不但能酿酒,而且还能高高兴兴地与诗人对饮。常言道生在福中不知福,诗人恰好相反,则其晚年生活美满惬意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王维的诗为例可以看出日本汉诗是从盲目的追步到有选择性的受容,再到不断提高受容水平。前者使日本汉诗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后者的发展则使其民族性体现得更加自如、自然。

江户时代的著名诗人荻生徂徕作有《山居秋暝》一诗:

独坐空山曲,西风桂树秋。

千峰开返照,一叶舞寒流。

鸟雀喧樵径,猱猿孥钓舟。

惯玩秋月好,出户且迟留。

《将进酒》和《静夜思》都属乐府旧题,而《山居秋暝》乃王维自拟。荻生徂徕原封不动地沿用了这一题目,又次原诗之韵,且在内容上也与原诗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都是写秋日空山的清胜之景,以及对此情此景的淹留和赏玩———足见徂徕对这首诗爱重有加并积极受容。且将两诗中对仗的两联拿来比较:徂徕诗的“鸟雀喧樵径,猱猿孥钓舟”与王维诗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句式相近,都是将一个动词缀在中间以联系前后。但徂徕用的是顺叙手法,王维则打破了这种惯常的语言组织方式———本是因浣女归而使竹喧、渔舟下而引莲动,在王维笔下却一变而为因竹喧而知浣女归、因莲动而知渔舟下,不仅迎合了感知的顺序,而且使诗语更为生动有致。另外,徂徕诗中间两联句式相同,不若王维诗句式多变。可见,这首追和之作在技巧和意境上都不及王维原诗。尽管如此,徂徕对王维空寂、幽玄风格的自觉模仿却是显而易见的。

山本北山时期高唱宋风,后来此风风靡一世,其中首屈一指者是赖山阳。他以十分成熟的汉诗文工力为基础,自由奔放地进行创作,表现出了日本独自的特色。这与菅原道真的“和

臭”不同,可以说这是“日本的汉诗”的完成。这说明在菅原道真所处的平安时代,日本汉诗人已经开始追求自己的特色,却因为处于发展之始、技巧不成熟而出现了“和臭”的问题。而随着日本汉诗的逐渐成熟和达到高潮,到了赖山阳的时代,日本汉诗已经能够在避免“和臭”的基础上显示出自己的民族特色,达到“日本的汉诗”这一至境。“日本的汉诗”对中国古典诗歌仍然是受容的,而且是一种既承顺了汉诗神韵又体现了日本特色的高层次的受容。广濑淡窗(1782-1856)是与赖山阳同时代的汉诗人,其诗风受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影响甚大。清人俞樾评其诗曰:“平淡之中,自有精彩。”且举其两首作品为例:

彦山高处气氤氲,木末楼台晴始分。

日暮天坛人去尽,香烟散作数峰云。

———《彦山》

观音阁上晚云归,忽有钟声出翠微。

沙际争舟人未渡,双双白鹭映江飞。

———《隈川杂咏》

这两首诗写的都是日本本土的风景:彦山,指英彦山,在九州福冈县,是日本“修验道”的胜地;隈川,即球磨川,在九州岛熊本县南部。反观前举《永慕编》中诗,虽然台州海左园景致的名称都已在诗题上反映出来,却大多没有成功地表现在内容里———这些诗所描绘的只是人化山水中普遍可见的景色,即便将它们套用在辋川景致上也未为不可。所以说,前两个层次的受容之作都未脱形迹,更遑论“日本特色”。而淡窗二诗则脱离了这种亦步亦趋的摹写。诗中并未套用王维诗常用的诗语,却同样呈现出王维诗中空寂、幽玄的风格。例如《彦山》绝句,起笔处是山上氤氲的雾气,结句处是峰顶凝聚的烟云,从头至尾缭绕不散的蒙蒙云雾,仿佛将这片方外之地与红尘俗世彻底隔绝开来,颇有点“云深不知处”的味道,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幽深的背景环境;到了日暮时分,香客散尽,天坛重归沉寂,逗留于峰间的几缕行云似乎重新成为彦山的主宰,整座山、整首诗沉寂而不失空灵。《隈川杂咏》则更显得有声有色、笔致活泼。

纵观其1300余年的发展史,日本汉诗坛产生过数以千计的诗人和数十万首诗篇。虽是用汉语进行创作,并且大量借用了中国的文物典故,甚至表现出与中国古典诗歌相似的意境和情调,但日本汉诗仍是日本人在学习中进行独立创造的成果。深入推广和发展了唐诗。它以自己的民族性为养料,吸收接纳并发展唐诗,使其具有日本文化及精神。正如日本对中国其他传统文化,乃至一切外来事物所采取的惯有态度一样,这种选择是主动的、兼容的、富于创造性的,这不仅体现在对被受容作品的内容、风格的取舍上,也体现在对它们加以改造、并在受容过程中保持自身特色这一做法上。

日本汉诗百首

日本汉诗百首 日本汉诗百首 侍宴大友皇子 皇明光日月,帝德载天地。 三才并泰昌,万国表臣义。 山斋中臣大岛 宴饮游山斋,遨游临野池。 云岸寒猿啸,雾浦杝声悲。 叶落山逾静,风凉琴益微。 各得朝野趣,莫论攀桂期。 山斋言志大神安麻吕 欲知闲居趣,来寻山水幽。 浮沉烟云外,攀翫野花秋。 稻叶负霜落,蝉声逐吹流。 祇為仁智赏,何论朝市游。 和藤原大政游吉野川之作大津首地是幽居宅,山惟帝者仁。 潺湲浸石浪,杂沓应琴鳞。 灵怀对林野,陶性在风烟。 欲知懽宴曲,满酌自忘尘。 三月三日曲水宴山田三方

锦岩飞瀑激,春岫晔桃开。 不惮流水急,唯恨盏迟来。 述怀越智直广江 文藻我所难,庄老我所好。 行年已过半,今更為何劳。 秋日於长王宅宴新罗客一首赋得稀字刀利宣令玉烛调秋序,金风扇月帏。 新知未几日,送别何依依。 山际愁云断,人前乐绪稀。 相顾鸣鹿爵,相送使人归。 独坐山中民黑人 烟雾辞尘俗,山川壮我居。 此时能草赋,风月自轻余。 江头春晓嵯峨天皇 江头亭子人事睽,欹枕唯闻古戍鸡。 云气湿衣知近岫,泉声惊寝觉邻溪。 天边孤月乘流疾,山里飢猿到晓啼。 物候虽言阳和未,汀洲春草欲萋萋。 见老僧归山嵯峨天皇 道性本来尘事遐,独将衣钵向烟霞。 定知行尽秋山路,白云深处是僧家。 高士吟贺阳丰年

一室何堪扫,九州岂足涉。 寄言燕雀徒,宁知鸿鹄路。 九月九日侍宴神泉苑,各赋一物,得秋山菅原清公三山漂眇沧瀛外,五岳嵯峨赤县中。 防雪古松千载翠,待风花叶九秋红。 落泉曝布悬飞鹄,晴雨收丝闭薄虹。 仁者乐之何所寄,国家襟带在西东。 咏史坂上今继 陶潜不狎世,州里倦尘埃。 始觉幽栖好,长歌归去来。 琴中唯得趣,物外已忘怀。 柳掩先生宅,花薰处士杯。 遥寻南岳径,高啸北窗隈。 嗟尔千年后,遗声一美哉。 春日别原掾赴任巨势识人 良俦本自非易得,之子为别最情深。 水国天边千里远,暮山江上一猿吟。 白鸥狎人随去舳,青草连湖傍客心。 此日交颐无可赠,相思空有泪沾襟。 山亭听琴良岑安世 山客琴声何处奏,松萝院里月明时。 一闻烧尾手下响,三峡流泉座上知。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日本汉诗的“风土记”意象认知 ——菅茶山“东游诗”研究

日本汉诗的“风土记”意象认知 ——菅茶山“东游诗”研究 李均洋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100083) 摘要:作为日本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文本之一的菅茶山汉诗,用汉诗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日本历史风土的画卷,让我们在汉诗的鉴赏中去追寻日本历史,去观察日本江户后期的社会变迁,去同诗人一起去品评历史人物,去把握日本社会发展的真谛,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面认知日本江户后期历史文化的立体的有深度的镜子。 关键词:日本汉诗、菅茶山、“东游诗”、历史风土 中图分类号: (I052) 文献标识码:(A) 一、日本汉诗之日本文学正名 日本汉诗即日本汉诗人写的汉诗,它应归属于日本文学吗? 日本“高中语文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国教育部教学指导大纲)《古典》教材中就选编有日本汉诗;在日本颇负盛名的《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中就有《菅茶山赖山阳诗集》等日本汉诗选集。也就是说,从日本学校语文教育和文学归属上看,日本汉诗属于日本文学之列。 难免有人会问:尽管是日本诗人所创作,可是用汉字写成的汉诗啊? 这一问题问得好。日本文学中只所以有汉诗这一类型,这是日本文学的“汉和对位语用观”文学环境所客观决定的。 日本著名史学家上田正昭指出:“古代东亚文化圈的特征之一,是汉字和汉文化的扩展”,“语言和文字的问题,不只是对日本列岛内部的交流、交际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日本同海外的外交、交易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i这里所指出的同政治、经济、社会相并列的文化这一概念,不是泛文化概念,而是以文字文明为标志的、包括精神道德在内的、文字知识文明的文化概念。 汉字传入日本以前,日本有无固有的文字? 日本南北朝时代的忌部正通在《日本书纪神代口诀》(贞治六年即1367)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神代文字说”。江户时代的谛忍在《以吕波问辩》、平田笃胤在《神字日文传》著作中,具体论述了“神代文字”。二战期间,一些国粹主义的教授学者在讲台上和著述中也宣扬了一阵子“神代文字”。 然而,所谓“神代文字”是后世的伪造,日本人最早接触到的文字是汉字,在汉字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万叶假名”及后来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这已是学界的定论。 现在发现的日本最早接触到汉字的文物是天凤元年(公元14年)西汉新莽朝铸造的有“货泉”字样的铜钱,发现地是位于长崎县弥生时代(约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左右)后期的遗迹和北九州、近畿地方日本海沿岸、淀川流域等地。日本最早书写汉字的文物有福冈县前原市三云遗迹群出土的刻有“竟”(“镜”的略写)字的约3世纪中期的瓷器等。能证明日本在国家行政、经济管理和读书学习等公私活动中应用汉字的文物资料,是从7

唐诗五首

唐诗五首 广东东莞市光明中学彭登联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背景知识了解 1、近体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2、王维与《山居秋暝》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三、听录音朗读课文(略) 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节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以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是一致的。本诗节奏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 六、品位鉴赏 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可适度展开) 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 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 山居之人:浣女、渔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隐 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 明确: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 3、学生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悦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明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七、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中,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俗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

唐代诗歌发展历史概述

唐代诗歌发展历史概述 理学院130131112 吕霄博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隋唐五代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而历时近三百年的唐代,则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坛上百花齐放,文学成就辉煌灿烂。其中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阶段。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沿袭齐梁陈隋诗风, 宫廷文臣以及帝王后妃在诗坛上非常活跃,形成了阵营庞大的诗人群体。但大多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和诗僧王梵志等少数人能够清新脱俗,不被世风束缚。初唐四杰对歌行体进行改造,具有诗赋交融的特点。篇之恢宏,敷叙精巧,以气御诗,辞藻华丽。促进初唐诗歌混融意境的形成。陈志平. 四杰与初唐诗歌的新变[D].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DOI:10.7666/d.y513591.真正廓清梁陈诗风的是陈子昂,陈子昂针对齐梁文风,提出“兴寄”和“风骨“两种主张,唐诗风骨才为之一振,遂开盛唐诗风的先河。张澎. 陈子昂与初唐诗风的变革[J]. 语文学刊, 2012, (5).同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以及被称为文章四友的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其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以律诗著称。他与沈佺期、宋之问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盛唐诗歌在前人的努力下,进一步走向辉煌。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百年初唐后,李白横空出世,为诗国带来新的美学楷模,宣示了对宫廷陈式做派的胜利,他极大地影响了后代士人的人格并融入民族的精神史,而自贞元,元和以后则出现了宗杜思潮,诗人们以坚实的步履沿着“少陵路径”前进。罗时进. “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唐代诗歌发展的转关与演进[J]. 文学评论, 2007, (2):193-199.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在盛唐诗中占有很大比重。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异域奇葩,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诗中往往写出一种远大、明确的社会理想,与天下苍生共同的理想。其诗不回避战争艰苦的生活,但诗人在描写战争残酷的时候,却能够表现信心和勇气。在述说艰难痛苦的时候,能够想到胜利和未来。王强. 初探盛唐边塞诗的特征[J]. 作家, 2008, (8).山水田园诗派就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不始于唐代,六朝时就有了,还是比较成熟的山水田园诗。但六朝时的山水田园诗是公开的,以陶渊明为代表是写田园风光的;以谢灵运、谢眺为代表是写山水的。二谢的山水诗,按前人的评价是“有句无篇”,只有些好句子,没有整个篇章好的。而王维的诗歌里描写性要强些,这与诗人具备的艺术才能无不相关,其空间画面感是其主要特色;而孟浩然单纯的经历和性情使得他的诗歌相较王维的而言,平淡许多。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里有某种事实情节,具备一种时间接续的故事性。杨卫丽.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异同论[D]. 山东大学, 2012. 中唐诗歌由于国家的衰落也变得不景气。此时期最为杰出的应数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中唐新乐府诗人在选择体裁样式时别具匠心,从中透射出他们的乐府观。一方面借鉴汉魏古乐府之体式,采用古体,有五言、四言、杂言等,风格古朴浑厚,富有情感张力。另一方面又有所新变,吸收唐代民间流行的歌谣体"三三七体"来改造乐府诗,这种体式流利宛转,易于唱诵,为时人所喜,便于实现诗人以诗为奏议的目的。中唐新乐府还采用组诗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主题,这类组诗有总题、分题,组诗内的每首诗风格一致,篇幅接近,各个单篇以某个视角来展现共同的主题,有助于深层次开掘主题,有利于传播组诗所呈现出的情感内容和艺术风格。陈瑞娟. 中唐新乐府诗体探析[J]. 理论界, 2012, (2). DOI:10.3969/j.issn.1003-6547.2012.02.039.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各有

闲话日本汉诗

闲话日本汉诗 日本的古代文学有两大分支,一是日本人用日文创作的和文学,另一种就是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被称作日本的汉文学。 在日本的汉文学当中,汉诗是最重要的一种。所谓日本汉诗,就是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并且遵从汉诗格律用韵的一种诗歌形式。 根据日本汉诗的发展情况,本文将其分为四个时代来逐一解说。 一、王朝时代 王朝时代,大致可从日本的大和时代末期开始,包括了整个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这个时代的汉诗受到中国的南朝及唐朝和影响,尤其以唐代的影响最为巨大。 早于奈良时代的白凤文化时期的大友皇子、大津皇子等人应该是最早写作汉诗的诗人了。 到了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汉诗写作更是蔚然成风。无论是贵族宴饮,还是迎接外国使节,都要赋诗。这时的汉诗文创作受中国齐梁体及唐初诗风影响较深,大多为五言诗,内容多属于侍宴、应召、从驾之类的应景之作。 比方说下面这首《咏月》,便是文武天皇在夜宴时所作:“月舟移雾渚,枫楫泛霞滨。 台上澄流耀,酒中沉去轮。

水下斜阴碎,树落秋光新。 独以星问镜,还浮云汉津。” 此诗在早期的日本汉诗中,是最富诗情画意的一首。将月比作舟,将月下云霞比作舟楫,想象自然,诗中“酒中沉去轮”一句,优雅而有余韵。 下面这首吉田连宜的《秋日于长王宅宴新罗客》则是为了欢送新罗大使所作: “西使言归日,南登饯送秋。 人随蜀星远,骖带断去浮。 一去殊乡国,万城绝风牛。 未尽新知趣,还作飞乖愁。” 说起这个时代的日本汉诗,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此人便是汉名晁衡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侣。他于公元717年同第七次遣唐使一行入唐,受业于太学,后留唐任官职,并继续钻研学问。公元753年向玄宗请命归国,但船在东海遇风暴,漂泊至安南。此时,长安误传也已遇难。李白在悲痛之中写了有名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幸存的促麻吕以后辗转反回长安。终生仕唐,埋骨中原。他与李白、王维等人的关系都很密切。 晁衡在753年请命归国获准之后,曾写过一首五言排律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衔命将辞国,菲才忝侍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12.《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 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主旨】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习题及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愿而归的句子是: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二、赏析简答题: 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文档标题]

唐诗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洪荒时代,即便从《诗经》开始算起,也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和作品问世,其中以唐代的诗歌最为出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极为亮眼的一颗明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繁荣的篇章。 关键词: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晚唐诗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学生都要学习唐诗,甚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念《咏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已经十分普及,那么,唐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初唐诗歌 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张若虚、宋之问等。大唐建国之初,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使这种风气发生了转变。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气和壮烈的抱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盛唐诗歌 唐玄宗执政期间,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着名的“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其中两大诗歌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双子星座”指李白和杜甫,二人合称“李杜”。

对日本诗歌和中国诗词的对比

对日本诗歌和中国诗词的对比 09015434 焦天齐 从九歌到湘夫人,从诗经楚辞到盛唐长安,在中国灿烂而瑰丽的诗词文化中涌现着各种各样的诗词歌赋,到现在,我们仍能从生活中找到诗的影子在每个人的身边萦绕,经久回响,念念不忘。 从古诗词到现代诗,我们有曾经的小桥流水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暖炉” 的温和而淡雅,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哀婉幽怨,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洒脱与不羁,我们不缺乏这样的小小情意;同时,我们也有着大气磅礴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孤辽壮阔,有着怒而冲冠”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气。 有人说,中国人诗心已死,君且看用黑色的眼睛去追寻光明的顾城,用自己的一生去圆自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孩子,君且看曾经轰动你我生活中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中,赠饮天下人“ 这豪气,这浪漫,何来诗心已死之语? 读惯了顾城与北岛,在生活中接触语文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有一言说生活即是语文,而语文则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每天活在这个”大语文时代“中,无时无刻不熏陶着浸染着我们,慢慢的我们发现,在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同样的辉煌与灿烂,如莎翁14行诗,如松尾芭蕉的俳句。 从和我国诗词最为相近的和歌俳句开始,再一次感受美。 有一种说法,说俳句的形成得益于中国近体诗中的绝句。日本中古的时候出现了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后因多人合咏和歌,出现了长短连歌。而俳句起源于连歌,为连歌的发句,为三句十七音。连歌的胁句,为二句十四音。加起来正好是三十一音。而中国古人有一说法,把绝句看成是律诗的一半,即所谓“绝者,截也”。古代日本诗人大半都能汉诗,所以,俳句的形成,很可能是日本人从绝句和律诗的关系上得到了启发。 正冈子规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得力于汉诗之故。” 俳句的意境与汉诗更多有相通之处。俳句的妙处,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绮景,与诗人的玄思梦幻对应起来,造成一种幽情单绪,一种独在的禅味,从刹那间而定格永久。而这种禅寂,在中国的诗歌里也屡有体现。比如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反复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诗人,有很多能写汉诗。也有很多,把中国的汉诗俳句化。比如芭蕉的一句:“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便是引杜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我们从和歌说起,和歌起源于口耳相传的远古时代,记纪歌谣中保存着它们的孑遗,只是在形式上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待到“万叶集”时代,和歌以短歌为中心,包括长歌、旋头歌、片歌等诸形式才基本上凝定下来。延至“八代集”时代,和歌作为日本宫廷文学的样式之一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中世以迄近世,和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①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②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③中唐诗歌。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一派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此外,姚合诗清奇僻苦,卢仝、刘叉等人以奇崛见长。两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④晚唐诗歌。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其诗声情流美,翰藻醲郁,但伤时忧国,哀怨深沉,有种没落感。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格调低。他也是有佳篇秀句而总体风格轻浅纤微。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人。

理解性默写档 (5)

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2.白的《送友人》中点出告别的地点的诗句是;3.是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4.商隐的《无题》中诗人使用比喻,捧出一腔鲜血;5.仲淹《幕遮》中借草地的绵延感叹故乡遥远的;6.仲淹《幕遮》中借酒来抒发浓烈的思乡愁绪的;7.柳永的《八声甘州》“、”与温庭筠的《望江南》;8.《商山早行 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句是 2.白的《送友人》中点出告别的地点的诗句是。 3.是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 4.商隐的《无题》中诗人使用比喻,捧出一腔鲜血写下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的盟誓,后又用来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 5.仲淹《幕遮》中借草地的绵延感叹故乡遥远的是 6.仲淹《幕遮》中借酒来抒发浓烈的思乡愁绪的是 7.柳永的《八声甘州》“、”与温庭筠的《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意境相似。

8.《商山早行》中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把早行情景写的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 9.《旅夜书怀》中“,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10.杜甫在《旅夜书怀》中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相应的诗句是:,。 11.《旅夜书怀》中“,抱负,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12.《旅夜书怀》中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的诗句是:。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里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13.《登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极写城楼之高,上与大荒相连相接,诗人的愁思正浓,无处排遣。 14.《登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两句,描绘在城楼上所见的风雨中的近景,来表现了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的心境。 15.《登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两句,写诗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远谪到南粤荒僻之地,已经够寂寞孤独了,而音讯又难于通达,这又使诗人增添了一重悲凉,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16.《登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两句,仰观则重岭密林,烟雨迷濛,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蜿蜒而去,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唐诗发展历程、主要风格流派和代表作家

唐诗发展历程、主要风格流派和代表作家 一、初唐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就表现领域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就诗的形式说,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1.“初唐四杰”:“四杰”指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亦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四杰”作诗,强调要有刚健骨气,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这种壮思和气势,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荡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四杰”所写的五律,尤其是王勃和杨炯的五律,也透露出一种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这种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是构成其诗歌“骨气”的重要因素, 2.陈子昂与唐诗风骨:陈子昂是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二、盛唐开元、天宝盛世,唐诗全面繁荣。诗人的创作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前人所谓“盛唐气象”,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诗中的代表人物是隐士和侠少。 1.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作家王维、孟浩然、常建、储光羲等。 孟浩然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曲从。他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 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王维,人称“诗佛”,他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同时,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在另外许多同样成功的篇章中,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王维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所以有些评论家就一方面将其与孟浩然相提并论,合称王孟;而另一方面,又将其与高适等相提并论,合称王、李、高、岑。当然,这种提法也包含有对诗歌样式的考虑在内。王维是兼有五七言古今体之长的,而王孟并提,偏指五律;王、李、高、岑并提,则偏指七古。 2.边塞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精神。这类诗篇,塑造了许多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其源出于鲍照、刘琨,更上一点,还可以追溯到建安作家群,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它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较著名。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采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诗人们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却并不是无原则地讴歌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在写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时,也反映了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这些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尽悲凉慷慨、缠绵宛转之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

中国俳体诗与日本俳句的比较

2011年5月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1-05-25 作者简介:罗孟冬,男,湖南宁乡人,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副教授。研究方向:文章学、文体学、文学评论。 中国俳体诗与日本俳句的比较研究 罗孟冬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益阳413049) [摘要]日本诗歌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刻影响,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诗歌形式———俳句。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它都与中国的俳体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文学评论;俳体诗;俳句;比较[中图分类号] I2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019-02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着世界,特别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犹如巨大的磁场一般。以文学为例,日本的诗歌就是在吸收中国古典诗词营养的基础上, 创立自己的民族诗歌形式———俳句。俳句与中国俳体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俳体诗 什么叫俳?《辞源》有两种解释。其一曰:“杂戏,滑稽剧” 。其二曰:“谈谐·滑稽。”在我国古代,杂剧演员称之为俳优。俳,又有“戏”的意思。 俳体诗文,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漂亮之作,这一传统也一直淬下来。此外,如“打油诗”也是俳体诗。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覆窠俳体·打油饤饺》 就曾载唐代张打油、胡饤饺皆能诗。这类诗,浅陋俚俗,诙谐滑稽,所以称之为“打油诗” 。二、俳句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庶民诗”。因为它为5、7、5、17音的短句,所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的诗词是日本诗歌的源头。俳句,产生于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76年),距今仅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吸取汉诗营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民族诗歌形式的。日本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善于学习与借鉴的民族。这缘于它的地域与世隔绝。《汉书·地事志》 云:“东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注引《魏略》:“倭在东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渡海千里”。倭,古称日本。《新唐书·东夷传》:“日本,古倭奴也……使者自言国近日而出,以为名。 ”几百年前日本的室町时代(1439-1553年),日本人在学习中国汉诗的基础上, 终于创造出了属于日本民族自己的诗歌形式———连歌。连歌的内容是以滑稽、诙谐为主。形式是由长句(5、 7、5的17音)和短句(7、7的14音)构成。江户时代(1603-1876年),由松尾芭蕉(1644-1694年)提倡与改革把发句(即长句)5、7、5,17音独立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来表现, 称之为俳句。所以后世称他为“俳圣”。三、俳体诗与俳句的异同 日本俳句的产生与中国的俳谐体诗无论从内容到形成 都有理不清的关系。 日本文人所作之诗,大多以即景、抒情、诙谐、幽默为主,所谓重大题材不多见。我们比较一下我国俳体诗与日本的俳句。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首先,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俳谐体诗,历来不为正统看重,难登诗史大雅之堂。而日本的俳句则不然,俳句是日本的主要民族诗歌形式。 在中国的文学和诗史上,俳谐体诗是没有地位的,虽然有些诗人们作过俳谐体诗, 但流传于世的不多。历代各种诗文选材,几乎难觅踪影。可以说,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正因为俳体之诗文“愈卑”,为人瞧不起,加之,倡优地位低下,更被人轻蔑,史之地位,可见一斑。虽然俳谐体为众人喜爱, 但因其以上原因,所以,俳谐体一直以来不为人重视,仅作茶余饭后消遣游戏而为也不足为怪了。 《古今笑史》是现今所见较为完整的一部俳谐体著作。它不同于民间笑话,也有别于冯梦龙自己所辑过的《笑府》、《广笑府》。书中人物、史事诗词等多为真人真事。含蓄蕴藉, 咀嚼有味。外国曾有人说过,中国是没有幽默的。鬼话!中国从古至今,无论人或文,从不缺少幽默者,俳体之集大成者 ———《古今笑史》,便是例证。我们不妨从中摘录几则。其一则《金鼓诗》:“至正间,风纪之司脏污狼藉。是时金鼓音节迎送廉访使,例用二声鼓,一声锣。起解强盗,则用一声鼓, 一声锣。有轻薄子为诗嘲曰:“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 ”9 1

如何从唐诗中探索唐朝历史的发展

如何从唐诗中探索唐朝历史的发展,麻烦详细举例并论述,谢谢。 linda911010 |浏览604 次 2011-05-09 20:43 2011-05-09 22:46最佳答案 按照探索唐诗历史的要求,似乎诗圣杜甫的是最合适的,谁让他的诗号称“诗史"呢,如果是要从整体全貌上来论,可能可以从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诗人诗派来分析。建议去看《唐之韵》这套视频,很全面。如果懒得看,下面是我按照视频脉络大概总结的,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你看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第一,初唐四杰,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彰显了初唐人的从容不迫和自信大气。当然骆宾王的经历也会反映出一些初唐时期的政治斗争。另外初唐诗文的革新人物之一的陈子昂,风格激昂悲越,亘古苍凉,也标志着唐代诗风从魏晋时期的旖旎奢华的转变。 第二,边塞诗人,代表人物是王昌龄,高湿,岑参等。作为盛唐国威的代表者。不管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烈决绝;还是”汉家烟尘,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的气势胸襟;(唐代诗人特别喜欢以汉代相拟,这也可以说是唐诗的一个特点)亦或是”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孤寂难言,都在述说边塞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由衷热爱,对边塞风光的热切赞美和对征战沙场的将士们的深切钦佩,当然,我总觉得也有一些悲

凉的意味在里面。 第三,山水诗人,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无不写出了诗人的轻松惬意,优雅闲适。也正是在盛唐这种内无隐患,外无急忧,经济发展,心态放松的境况下,才能有这样的心境和淡然。不过,在这两位诗人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经济繁荣,政事安稳,国有明君的表象下,腐败颓靡也在暗暗滋生。(虽然我个人感觉,能写诗作词的要真是放到高位上去,也未必就是个出色的官员,不过他们怀才不遇也是确实的) 第四,号称诗仙诗圣的大李杜。这个我觉得不太用多说,大家都太熟悉了。李白的壮年时期也正是大唐最繁荣昌盛的时期,所以他的诗反映的基本都是,呃,怎么说,比较快乐的事,当然也和李白自己的个性有关。比较放达,追求自由,浪漫。比他小点的杜甫就比较悲剧,赶上安史之乱的全程,天天忧国忧民。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石壕吏》之类的。不过也有点开心的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第五,大历诗人,这批比较惨,青少年时期处在盛唐,结果被安史之乱冲击,唐王朝一撅不正,他们的梦想也被重创,所以无疑带有失落哀叹迷茫色彩。代表人物刘长卿,诗作多描写生活的孤独寂寞和自然景物的美丽。“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曾经的繁华如同古调一般逝去,今人似乎也无缘得见了。韦应物,崔护等都属于这个时代的诗人。此时的诗人们,对生活迷茫而矛盾,也折射出社会的现状是纷乱纠结的。 第五,韩孟诗派。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将议论引入诗句,是中唐开宗立派的人物。在经历过暴风骤雨的变动后,唐朝人需要一种沉静的反思。孟郊我

试论日本汉诗对于李白诗歌之受容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第20卷1998年第1期(总第78期)试论日本汉诗对于李白诗歌之受容Ξ 马歌东 摘 要 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发展史的日本汉诗,是以唐诗为代表的我国古典诗歌繁 衍到海外的最大一脉分支。日本汉诗曾深得李白诗歌的沾溉与滋养。本文考察了日本汉诗对 于李白诗歌之受容史,进而从诗语受容、诗题受容、韵调受容、风格受容四个层面考察了其 受容之形式。 关键词 日本汉诗 李白 诗歌 受容 中图法分类号 I3131072 日本江户时期著名汉诗人兼汉诗评论家江村北海(1707—1782)《青莲榭》诗云:“采石沉明月,浮去遗恨长。谁知东海外,复此仰清光。”此诗接过了李白《哭晁卿衡》深情的诗句“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亦将传说于采石矶醉后捉月影而沉水之李白比之为明月,表达了日本人民对李白无限缅怀敬仰之情。日本人民之所以对李白如此热爱,固然与他和朝衡(即晁衡,本名阿倍仲麻吕)间堪传千古的友谊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则是日本汉诗曾深得李白诗歌的沾溉与滋养。李白诗歌与日本汉诗之间影响与受容关系之研究,对于传统的李白研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开拓意义。鉴于国内外迄今尚无专论,本文拟就此课题做一点初步的基础的考察探索。 一、关于受容史之考察 日本贞观十七年(875),京都御所之冷泉院失火,院藏汉文典籍尽焚。为完善管理,敕命编纂了《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卷首题云:“正五位下行陆奥守兼上野权介藤原佐世奉敕撰。”按,藤原佐世任陆奥守,是在宽平三年(891)至九年(897),故目录之编定当在此数年间。此目录共著录典籍1579部,计16790卷,其中有《李白歌行集》3卷。这是李白诗集为日本所收藏之最早记载。不用说,李白诗集之传入日本当比此时间更早。 稍后,在日本学者大江维时(888—963)编撰之《千载佳句》中收入了李白如下诗句: 【天象部?雪】 玉阶一夜留明月,金殿三春满落花。 ———《瑞雪》 【地理部?山水】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题凤台亭子》(《全唐 诗》题作《登金陵凤凰台》) 那时,正值日本汉诗发展第一阶段王朝时期(646—1192)之中期,汉诗坛“白乐天风”炽盛,与杜甫诗一样,李白诗虽已传入,但尚未得到重视。即以《千载佳句》为例,在入选诗联之数量上李杜不仅远不能与白居易的507联、元稹的65联相比,而且落在许浑(34联)、章孝标(30联)、杜荀鹤(20联)、刘禹锡(19联)、杨巨源(18联)、方干及温庭筠(各16联)、赵嘏(13联)、何玄及贺兰遂(各12联)等许多诗人之后。此外,从所选李白之二联来看,前联 611 Ξ收稿日期:1997-08-0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单元《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 (郦道元)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