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对日本的影响

白居易对日本的影响
白居易对日本的影响

浅谈白居易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武田谦信

中国文明早启,文化积淀深厚,博大精深,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更是巨大而深远。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中国的邻邦中,日本受影响最深。自奈良时代开始,随着大量遣唐使的派遣,文化的交流日益加深。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史书《日本书纪》,从体例到语言都受《汉书》的影响,公元751年《怀风藻》的问世,标志着日本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这也是现存最早的汉诗集。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万叶集》明显地受到《诗经》和《昭明文佚》的影响。在日本文学史上,甚至还出现过汉诗文几乎压倒日本传统文学的时期(即从《万叶集》后期的759年到《古今和歌集》成立的905年的大约150年之间),人们称之为“国风黑暗时代”。直到宽平皇朝接受菅原道直的建议,废止遣唐使,对外采取封闭策略,日本的传统文学才得以发展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影响后世文化深远的平安朝文学中,对日本汉文学乃至日本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无疑首推白居易。

据考,白居易的作品传入日本的时间最早见《日本文德天皇实录》上所记载,承和五年(838),由太宰少贰藤原岳守从唐商人带来的物品中挑出《元白诗笔》呈现给仁明天皇。随后,遣唐使陆续带回了更多的作品。其诗一经传入,立即刮起了一阵“白氏旋风”,深受当时日本文人的喜爱。当时白居易还在世,并在他的《白氏文集》自记中称:“集有五本……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说明白居易在世时已经知道了其作品传入日本的事实。据《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长庆集》(29卷)。在平安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中,共收汉诗1812首,白居易一人之作品即占了507首(其次为元稹,65首)。该书在推广白诗方面影响深广,在稍后的诗集《和汉朗咏集》中,共收录589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就达137首之多。

当时在日本凡谈及汉诗文者,言必称《文选》和《白氏长庆集》。据《江谈抄》记述,当时和白居易同时代的日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对《白氏文集》最是钟爱,相传他在最先得到白氏文集时曾秘藏偷读,视为珍宝。后来他要考验臣子有没有学问,就故意把白居易的诗念错,考考这个臣子熟不熟白居易的诗句,若是熟,就代表这个臣子很强。一次他在召臣下小野篁试其才时,赋汉诗曰:“闭阁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小野篁奏曰:“圣作甚佳,

惟‘遥’改‘空’更妙也。”天皇感慨道:“此乃白乐天句,‘遥’本作‘空’,仅使卿耳,卿之诗思已同乐天矣。”可见小野篁对白诗的熟记已达到背诵如流的程度,因此他也有“日本白乐天”之称。平安时代的汉学世家菅原、大江两家也都是长庆集的崇拜者。据日本学者金子彦二郎的《平安时代文学与<白氏文集>》一文中统计,菅原道真在《菅家文草》中引用、化用《白氏文集》达500多首诗,80多次,并有所创新和发展。据记载,后醍醐天皇在收到菅原道真的诗集后,以“见右丞相献家集”为题,作诗大加赞赏,曰:“更有菅家胜白样”,并在诗后自注:“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平安朝廷还专门开设《白氏文集》讲座,由大江维时给醍醐天皇、村上天皇侍读,此后数代天皇都参加了这个讲座。并多次举办御前诗会,围绕白诗取题唱和。《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作为一条彰子皇后的女官,也曾给皇后讲授《白氏文集》。在这一时期问世的《枕草子》、《源氏物语》等作品中,处处可见对白诗的活用。据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白诗达90余处。

在我们看来,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无论如何也要首称李白、杜甫,白居易要排在较后面。为何在日本,白居易的影响却是无可比拟的呢?笔者认为,白居易之所以风靡日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白诗数量丰富,取材范围广泛,便于学习和借鉴

白居易活了75岁,共创作了三千多首诗作,保留很好,在《全唐诗》中共编为三十九卷,是唐代诗人中保存诗歌最多的。另外,由于白居易的经历十分丰富,其诗歌取材范围更是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个时候日本的平安文坛写作主流便是要会写中国的文字跟诗文。朝廷重要的典章制度也是用中文来书写,正式的聚会,吟诗弄文都要使用中国的诗文才能表现本事与才华。对大部分的人而言,这是有难度,所以必须要看中国人如何写春天、山河,这是一种临时的范例或辞典。前面提到的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就是应当时的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参考书。该书将所收1812首汉诗分为季节、天象、地理、人事、官事、草木、禽兽、宴喜、别离……等十五部门编纂,以便利日本文士们写作汉诗之际,依其所欲咏颂的内容而寻找其摹仿参考的对象。这就类似我们小学时候用的模板,在自己还不太会写文章的时候看的名家或典型作品,多了就知道怎么写。下面引一例以观平安文士如何藉中国诗人的作品创作汉诗的情况:

〖停杯看柳色〗巡留细叶(柳叶)含烟处,酌罢柔条(杨柳枝)遇雨时。蘸甲(碰到指甲,意指酒满)未倾莲子绿(绿指酒的颜色),染心(执着的心态)空系曲(酒母)尘丝。

〖白居易诗〗停杯看柳色,各忆故园春。(风雨中寻李十一因题船上)

一行弱柳前年种,数尺柔条今日新。(喜小楼西新柳抽条)

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三月三日)

峰攒石绿点,柳宛曲尘丝(带着黄绿色的酒)。(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以上这首平安文人的汉诗作品,严格说起来不是一首好诗。不过从题目到诗句,处处都可以看到其摹仿化用白居易诗句的痕迹。典型的平安朝廷的诗人就是这样,他们翻翻《千载佳句》,自己当下要写什么诗,就专门看那一类的作品,不管如何,这是一种练习,若是能超脱,就会建立自己的风格。日本人有自己的和歌,不过和歌也常是从中国文人的作品中转化而成的。《千载佳句》的编者大江维时的伯父大江千里即编了一本《句题和歌》。该书搜集汉代以降至唐代各家之古诗句,以供写作和歌的参考之用,分春、夏、秋、冬、风月、游览、杂、离别、述怀等九部门,每部门各收十首至二十首和歌。先录其典据之诗句,后附和歌;所载的和歌,即是依原诗句翻译蹈袭、或摄取转化而来。由于白居易的高产,写作题材范围十分广泛,凡个人生活、做官生涯以及社会民生,都有记述咏诵,因而他自然成为收录诗作最多诗人,其丰富的作品也自然成为当时文人学习诗歌创作的首选范本。

二、白诗通俗浅显,直白流畅,易于理解和摹仿

白居易的诗歌大量吸收民间语言,具有很强的通俗性、现实性和平民性,号称“老妪能解”。据蕙洪冷斋夜话记:“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解之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不复集。”白居易自称:“稂莠秕稗,生于縠反害谷者也;淫辞丽藻,生于文反伤文者也。”白居易以其天才,作诗既意求通俗,不避俚语,天下俚俗语,遂几尽在白诗中。王荆公因此叹曰:“天下好语被杜子美道尽,天下俚语又被白乐天道尽。”顾实在其《中国文学史纲》中指出:“盖当时之诗,竞拟魏汉,甚者至肖诗之雅颂,强自鸣高而自炫学博。白居易独以入耳为主宰;显为一种反动。洵具有慧眼卓见也。今观《长恨歌》《琵琶行》,皆无注脚即可明白。宜乎彼诗在当时大行于世,上自王公,下至野老村妪,莫不玩诵之。故白居易者,纯粹平民诗人也。”在白居易在世时,其诗作已经深受各阶层人们的喜爱,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号为元和诗。……然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据白居易自己给元稹书信当中也说:“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白诗之流行,由此可见一斑。

曲高则和寡,李白的诗汪洋恣睢,天马行空,像意大利高音歌剧一样,难以摹仿;白居易的诗则类似流行金曲,众口传唱。日本当时虽说风行汉诗文,但毕竟汉语是一种外语,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无论是写作还是欣赏,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和学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奏效。因此,不管平安朝的贵族文士们对汉诗如何热心,也不管他们如

何热中于汉文化,要运用繁难的中国文字、生疏的中国语言来写出能够表达日本民族微妙表情的华丽典雅的诗文来,那谈何容易!李白等人的诗对他们而言难度太大,肯定是学不来,只有白居易的诗符合了既能够读懂且能照搬摹仿的条件,因而深受平安文人喜爱。

三、白诗中体现出的“闲适”、“感伤”的审美情趣和佛道思想符合了平安时代的文化背景,容易引起文人的共鸣

白居易的把自己的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自叙言:“夫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白居易其它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正因为对政治有着极高的热情,所以才会注意到租税,进奉,宫女,宦官等方面的事物,才能写出这些讽喻诗,也才能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主张。《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剑,如《歌舞》写公卿们日中乐饮、夜半歌舞的享乐生活,结句是“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买花》写长安城中有钱人竞买牡丹、以豪奢相夸耀,最后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新乐府》中《卖炭翁》、《杜陵叟》、《缭绫》、《新丰折臂翁》等皆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著名之作。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并称这类诗旨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但白居易的这种政治热情,随着屡遭挫折而渐渐消退。在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饱受排挤倾轧,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亲去世,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而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贫又病,靠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日。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几年内经受了至亲离丧、仕途失意的一连串打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为避祸远嫌,以诗、酒、禅、游自娱,有感而发创作了平易悠闲的闲适诗,诗歌中处处流露出退避政治,知足长乐的闲适思想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并转而求禅问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在生活上,白居易开始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嗜酒犹甚,据宋人统计,白诗“二千八百首,饮酒者九百首。”

在白居易后期的作品中,以闲适、感伤诗为多,其中成就最大的当数《长恨歌》和《琵琶行》,字里行间弥荡着浓浓的感伤情绪,寄托深微,加以绘声绘色的铺排描写,多方

面的气氛烘托以及流转和谐的韵律声调,艺术上达到很高成就。感伤诗中还有不少亲朋间酬赠的篇什,如《别舍弟后月夜》、《江南遇天宝乐叟》、《画竹歌》、《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等,也都写得情真意切,朴挚动人。这类诗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感伤色彩,如“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自觉》二首)等;厌苦尘世烦恼,力求加以解脱,声称要“度脱生死轮”,“永洗烦恼尘”(同前),明显地打上佛家思想的烙印。闲适诗多用于表现闲情逸致,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篇章还宣扬了省分知足、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其中也不乏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佳作。如《观稼》、《归田三首》,写农村景象,质朴而清新。《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以游记文的笔法依次记叙五日游山的经过,令人有身历其境之感。杂律诗在白居易诗作中数量最多。其中有价值的是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写景小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西湖留别》、《暮江吟》、《问刘十九》等,都能以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生意盎然的境界,历来脍炙人口。而一部分铺陈故实、排比声韵的长篇排律和杯酒光景、艳情风月的小碎篇章,颇为时人效尤,但多不足取。

对平安时代醉生梦死的贵族公卿们而言,他们绝没有兴趣去关系下层民众的疾苦,因而对白居易饱含“兼济天下”之志的讽谕诗并不感兴趣,他们所欣赏的是白居易的闲适、感伤和部分杂律类诗作。白诗中体现的那种追求与自然融合、心物一体的精神,以及季节的变迁表现出的细腻把握的特点与古代日本人的心性、敏锐的季节感和“物哀”、“风雅”的审美情趣十分契合。另外,由于平安末期王朝贵族从兴盛走向衰亡,平素沉溺于荣华的上层贵族产生了失落感,平素不满于现状的中下层贵族更加厌世,祈求来世的极乐世界,便以一种游戏的态度接受“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的思想,促成了佛教思想的盛行,也使他们对白居易诗歌中的“独善之心”、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引起了深深的共鸣,纷纷效仿白居易的寄情诗酒、放纵自娱,以求得心理的寄托和慰籍。我们从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枕草子》、《伊势物语》、《和泉式部日记》等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公卿贵族的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其中,受白居易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源氏物语》。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于杨玉环的不幸命运、以及她与唐明皇的爱情悲剧的无穷感慨一样,紫式部以其才华横溢的著作《源氏物语》表达了作者那不能自已的深沉叹息──她惋惜着青春与爱情的转瞬即逝,在权势与富贵的毒害之下人的感情与心灵是如何被扭曲压抑,这些人生中的至美至珍竟然犹如梦幻般飘渺易逝,令人为之慨叹。紫式部在书中举用了许多《长恨歌》中的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就直接引用,还有其它直接、间接、明喻、暗喻的例子,都是从“长恨歌”来的。

【后记】

纵观日本文学史,在影响后世文化深远的平安朝文学中,到处都有中国文学的影子。以致我们在读《源氏物语》时,几乎可以作为国人的作品一样欣赏。白居易只是众多对日本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伟大诗人之一,真正值得感慨的是唐代的诗人们为后世留下的那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超越了时代和国界,成为整个人类文学史上的伟大遗产……

日本白居易研究概况

作者:下定雅弘

2、长恨歌·琵琶行的研究

(1)关于长恨歌

《长恨歌》的研究中最大的问题是《长恨歌》的主题。日本学者大都认为其基本主题是爱情的赞美。

战前,铃木虎雄在《白乐天诗解》(弘文堂,27。东京弘文堂再版67)一书里说,“长恨歌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事。不可相信它有‘惩尤物、诲淫’等的用意。如有,是失败的。”

吉川幸次郎《新唐诗选续编》(岩波书店,54.5。筑摩书房《吉川幸次郎全集》卷十一,73)认为,它是根据对两人爱情的深刻同情而创作的。

近藤春雄《论长恨歌》(爱知县立女子短期大学纪要6,55.12)一文说,它吟咏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世界,其主题是玄宗思慕贵妃而悲伤地逝世的长恨。

此外,与主题的争论相关联,关于《长恨歌》的结句“此恨绵绵无尽期”的解释也有争论。

吉川上述书把“此恨”解释为“两人的恋情”。

原田种成《长恨歌的结句》(汉文教室33,57.11)注目《左传》隐公三年条有死于非命的灵魂永远彷徨宇宙的观念,把“此恨”也解释为“贵妃在马嵬死于非命,两人不得不彷徨于不同的世界”的玄宗的悲哀。

对原田之说,铃木修次在《长恨歌的“此恨”》(汉文教室34,58.1)一文提出他的意见。作者举白乐天及唐五代的用例而说,“恨”的意思很广,如换言“恋情”意思还是差不多。

藤野岩友《长恨歌的终章和乐天的意图》(国学院大学汉文教室13,62.6)一文说,“恨”是玄宗对贵妃的不尽思念。

加纳喜光《关于连理比翼的主题》(汉文教室118,76)一文,举《长恨歌》结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边理”“比翼”,论述它都是男女在现实世界不能结合,

死后在彼岸结合的象征,也是王德教化极盛的瑞祥。

松浦友久《诗语的“怨”和“恨”——以闺怨诗为中心》(中国文学研究3,77.12)。研文出版《诗语的诸相——唐诗笔记》81.4)一文,深入探讨了“怨”与“恨”的意义差异。作者指出,主观上有可能解决困难却没能解决的情况产生“怨”的感情,悲叹不可能解决困难的情况产生“恨”的感情。关于《长恨歌》的“恨”,作者认为原田的看法过于穿凿,铃木的看法无视两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而论述贵妃永远逝世此事,以皇帝的权力还是无可奈何,所以不应该是《长怨歌》而应该是《长恨歌》。

川合康三《论长恨歌》(《中国的人性探索》83.2)一文,就《长恨歌》的结构问题,指出前半和后半都有“搜求——获得——丧失”的情节,而且以这个情节为基础前半和后半有对应关系。作者说前半用仙界的事物比喻地上的事物,后半用地上的事物比喻仙界的事物,再者贵妃的形象在前半只是个蒙天子宠爱的女人,在后半却是积极倾诉自己的爱情的女人。这样,《长恨歌》表现出了男女相爱的世界。

入谷仙介在《唐诗名作选》(日中出版,83.11)中提供了《长恨歌》的详细的说明。作者认为,《长恨歌》是纯粹的爱恋悲剧。白居易很勇敢地咏出新乐府批判当时的政治腐败,他这勇敢的精神把专制君主的情事入为人类普遍的爱恋故事了。

西村富美子《长恨歌管见》(神田喜一郎博士追悼中国学论集,86.12)提上几个看法:(1)《长恨歌》最大的特点在其幻想性;(2)白居易本身把《长恨歌》分入“感伤诗”类,这事证明他写作《长恨歌》的目的不在讽谕;(3)所以《长恨歌传》最后的记述“惩尤物”则是无理的假话;(4)结尾如此丰富美丽的幻想,这可能是住在仙游山的道士王质夫的影响。

(2)、长恨歌传

近藤春雄《论长恨歌传》(爱知县立女子短期大学纪要4,54.4)一文,对《长恨歌传》进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说:(1)原来的《传》就是《太平广记》收载的简短的文章。陈鸿企图使自己的作品同《歌》一起流行,假作仙游寺会,把《传》改写了,这改写的《传》被载入《文苑英华》了;(2)“传”包括“注释”和“传奇”这两个意思,但是重点在后者。

对此,花房英树《书评·近藤春雄,论长恨歌传》(中国文学报2,55.4)一文说,原来的《传》是《文苑英华》的文章,“传”的意思是“注释”。

对此,近藤在《关于长恨歌》(爱知县立女子短期大学纪要6,55.12)、《白乐天和唐代小说》(同9,58.12)两文,又重申自己的意见,这次作者不论《太平广记》与《文苑英华》的先后问题,坚持仙游寺会是假想的看法,关于“传”的意思则强调“传奇”的己见。

他的《白乐天和唐代小说》(爱知县立女子大学纪要9,58.12。《唐代小说研究》78,12第一章第二节<唐代小说和白乐天>)一文论述说,《长恨歌》富有故事性,这是受当时流行俗讲的影响的结果。《长恨歌》的结构类似传奇,对写作《长恨歌传》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

前野直彬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国文学解释和鉴赏>66.11)一文介绍了他们的争论,关于原文的问题赞成以《英华》为原来的花房说,关于“传”的意思赞成近藤的“传奇”说,然后以《歌》和《传》为线索揭示产了唐代传奇的概观。

柳濑喜代志《长恨歌传考证》(早稻田大学·学术研究24—国语国文学编一,75)一文指出,《传》有明确的意思叙述因君主迷恋女色引起政治混乱的经过来发扬王者之道德,从而得出结论说《传》有与以爱情为主题的《歌》根本不同的创作目的。

(3)长恨歌序

《长恨歌序》是以“长恨者杨贵妃也”为开头,以“今世人犹言玄宗与贵妃处世间为夫妇之至矣歌曰”为结尾全文二百七十字的《序》。其内容专门赞美两人的爱情。江户时代有很多刊本附载上序。当时人相信这是白乐天的自序。

近藤春雄《关于长恨歌的序》(爱知县立女子大学·说林4,59.6)、福田襄之介《围绕管家本长恨歌古写本的问题》(东京支那学报8,61.6)、太田次男《关于长恨歌序的出现》(东方学69,85.1),都是探讨日本留下来的《长恨歌序》的出现事情的文章。这些文章论证了,《序》是日本人作的,其作者最早是镰仓时代中期博士家的人。

(4)琵琶行因《琵琶行》没有《长恨歌》那样流行,所以关于《琵琶行》的研究比较少。在日本主要进行此项研究的是近藤春雄。

近藤春雄《谈琵琶行》(爱知县立女子短期大学纪要7,56.12)一文说,《琵琶行》流露出的被遗弃的倡女的悲哀则是被贬谪的白居易的悲哀。《白乐天在我国——琵琶行的场合一》(说林12,64.2)说,因为《琵琶行》是吟咏零落的倡女来申诉自己不遇的诗歌,所以不能象《长恨歌》那样引起人民的同情。

近藤写的有关《琵琶行》的文章,此外还有《关于琵琶行——文字的异同一》(说林15,67.2)、《长恨歌·琵琶行和古文真宝》(明治书院·新释汉文大系《古文真宝前集》季报,67)等。

星川清隆《白乐天的琵琶行和元微之的琵琶歌》(茨城大学文理学部纪要·人文科学7,57.3)一文探讨了《琵琶行》的文学性特色而对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的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见。作者说,(1)白诗对人生的咏叹和弹琵琶的艺术美浑然成为一体,此一点白诗胜于元诗;(2)两人诗歌都是继承古乐府传统而写作的,所以两篇有很相似的地方,不是陈寅恪说

的那样白诗模仿元诗所以相似。

近藤春雄关于《长恨歌》、《琵琶行》的研究,修订后编为《长恨歌·琵琶行的研究》(明治书院,81.4)一书。

八谷仙介在上述书中也提供了《琵琶行》的说明,指出其深层主题是对帝都长安的无限哀思。

(5)其他

山内春夫《王昭君诗考——特别是白居易的诗一》(橘茂先生古稀记念论文集,80.11)一文,纵观了从王昭君本人的作品到明代咏王昭君的诗歌,论述说其主题大都是离乡、离宫的悲哀,但是白居易的乐府《王昭君》诗二首其一则吟咏对皇帝的思慕,而巧妙地把史书中的故事换骨夺胎表现女人的悲痛,虽然是小品但堪称杰作。

3、闲适诗,陶渊明的影响

[闲适诗]从古以来有很多人爱好白居易的闲适诗,但研究此类诗却是最近才开始的。

以往的大多数学者,(1)把象闲适诗的诗歌也叫作闲适诗,认为闲适诗此词汇不具备占古体三分类之一的明确的作为分类语的地位;(2)认为闲适诗位于讽谕诗下;(3)认为闲适精神与功名心毫无关联,往往强调其高洁。

最近出现了批评这些看法的文章。

西村富美子《关于白居易的闲适诗——下邽退居时一》(古田教授退官记念中国文学语学论集,85)一文说,白居易提出闲适诗的分类而堂堂主张闲适诗的意义,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期的大事。并从退居下邽的诗作入手,开了系统探讨闲适诗的端绪,作者举“闲居”、“拙”、“懒”等语的用例和敬慕陶渊明的表现,论述了这时期的闲适诗表面上虽有闲适的情绪,但诗人心情实际并不闲适,与《与元九书》里说的闲适诗的概念相互矛盾。

管野礼行《白居易诗中的慵和拙(上)》(汉文教室152,85.9)一文认为,(1)闲适诗中频繁出现的“慵”字很值得注意,此“慵”不是单纯的不满和怠惰的表现,而是愿意不拘富贵荣达生活下去的表现;(2)写作讽谕诗以前他已有这种愿望,倾注全力于讽谕诗的创作时也写作好象与讽谕诗正相反的闲适诗;(3)据《与元九书》,兼济与独善是表里难分的一对概念,立足于其上的讽谕诗与闲适诗之间并无主从关系。

管野在同题论文下篇(同153,85.12)里指出,白居易用“慵”、“拙”这两个词,不但是受陶渊明的影响,而且是对嵇康的生活态度共鸣的结果。

笔者按,西村说“慵”不一定限于白居易的定义,管野说应该按照白居易本人的定义理解“慵”的意思。两人都依照白居易的定义探讨闲适诗。但是闲适诗是什么此问题,应该就

闲适诗的实际加以探讨。

川合康三《来到长安的白居易——喧骚和闲适》(集刊东洋学54,85.11)一文,探讨白居易在长安的喧闹中如何克服了他的孤独感的问题,作者指出,(1)韩愈志于“古”保证他的identity而恢复自信,白居易寻求闲适的快乐而克服孤独感;(2)白居易的闲适是在获得一定的“名利”后才有可能的。

下定雅弘《白居易的闲适诗——其理论和变化》(鹿儿岛大学法文学部幻想人文学科论集25,87,3)一文通观闲适诗而探讨其本质和变化,并且论述了古体三分类的形成与消失的原因。

作者先摘出“帝都名利场”、“知足安分”等构成闲适诗的几个观念而探讨这些观念在各个时期如何结合、如何变化,然后指出下面几点:(1)在江州贬谪生活里他需要把回京复职的愿望和退隐的愿望都能肯定的理论,所以据孟子兼济、独善的理论而构思的讽谕和非讽谕诗的两类;(2)关于大和二年编辑《后集》五卷时放弃了三分类的问题,花房归其因于古体的减少。但是做杭州刺史时写作的古体的倾向里已看得出三分类消失的预兆。在杭州时写的古体诗里根本没有讽谕诗,闲适诗却支配了古体的世界。这不但意味着讽谕诗这分类的意义没有了,而且意味着闲适诗的分类的意义也同时消失了,因为闲适诗支配古体世界的原因在于兼济之志的衰弱,而且讽谕诗、闲适诗这对概念本来是基于兼济和独善之间摇摆不定的激烈的思想矛盾而形成概念。

高木重俊《白居易的闲适诗》(东书国语273,87.6)也不认为闲适诗位于讽谕诗下,说“讽谕诗表现士大夫的“公”的侧面,闲适诗表现士大夫的‘私’的一面。”他的《白居易(与元九书)——〔讽谕诗和闲适诗〉》(《中国的文学论》汲古书院87.9所收)一文,以《与元九书》为主要的资料略论了白居易的文学理论。

[陶渊明的影响]

探讨此问题的文章有下面几篇。

镰田正《白乐天和陶渊明》(汉文教室34,58.1)、堤留吉《白乐天研究》第11章(传统的继承和新境的开拓)(春秋社,69.12)两篇文章,举出不少白诗模仿陶诗的例子。

小森郁子《陶渊明和白乐天——关于他们的人性和文学性》(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45·哲学15,67.3)一文,指出白居易和陶渊明在为人及文学方面的不同之处,前者是常肯定自己的人,其诗中的景物是就外界的丰富色彩和变化叙写的,后者常抱深刻矛盾,其景物则是他心情的象征。白居易为人、文学与陶渊明如此根本不同,所以不论白诗诗句表面

上与陶诗如何相似,他是不会受陶渊明的影响的。

前川幸雄《白乐天的陶渊明观》(福井高专研究纪要·人文社会科学3,70.3)一文,通过调查其有关陶渊明的诗的系年而指出青年、壮年、老年各个时期的特色。

他的《白氏文集中“吾庐”的含义——与陶靖节集的“庐”之比较(国学院杂志71—4,70.4)一文,指出陶渊明的“庐。”象征他往复于政界与田野之间而摇摆不定的精神,白居易的“庐”却象征以安居政界的稳定情绪为基础的独善主义。

上述西村富美子《关于白居易的闲话诗——下邽退居时》、管野礼行《白居易诗中的“慵”和“拙”——上——》、同下(同153,85.12),都言及此问题。

松浦友久《陶渊明之于白居易(上)——以继承诗的说理性为中心》(中国诗文论丛5,86)、同下(同6,37)两篇文章,指出白诗(尤其是闲适诗)的“说理(说道理或者理念)性”这一基本特点,是继承陶渊明诗的。

四、唱和诗、词、联句及其他

[唱和诗]花房英树在《白居易研究》(世界思想社,71.3)第二章〔白居易文学集团〉中很详细地论述了唱和的兴隆和唱和集成书的过程。作者指出:(1)随着白居易减退对政事的关心,他与元稹、刘禹锡等用近体的诗歌唱酬逐渐地多起来,这样唱和集团很自然地形成了;(2)白居易和元稹为了完成“次韵”的形式做出了努力;(3)编辑《长庆集》时“和韵”已风靡一时了。

作者在第三节〔唱和集的成书〉中,采集各个别集中散在唱和诗而复原了《元白唱和集》和《刘白唱和集》。

前川幸雄《智力游戏文学——元白唱和诗面面观——》(笠间书院《中国文学的世界》五集,81)一文,举元白的唱和诗数首而指出其交往则是一种智力游戏。

柴格朗《刘白唱和考》(中国语文志·京都产业大学外国语学部中国语文研究会,61)一文,据花房的成果试图更精密地复原《刘白唱和集》,论述这种书是根据诗歌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个人乐趣作的想法作的。有此想法的不仅他们两人,从大和到开成时其它文人的所作的大多唱和诗中也可以看出,总而言之他们的唱和诗明显地表现出中唐诗人咏诗歌的意义与前一代的诗人大不相同了。

[词]中田勇次郎《白乐天的文殊赞》(东光8,49.3)一文,研究日本天台、真言二宗留传来的声明《文殊赞》而断定,此歌词调因为跟《敦煌抄本云谣集杂曲子》收载的《洞仙歌》差不多一样,所以准是一首词。作者又指出,因此篇是晚唐式的词,不可能是白居易的作品,但是无疑是民间词人的作品,而且是保存唐代人唱词方法的很贵重的例子。

田森襄《诗人与词——白居易和陆游的场合——》(琦玉大学教养学部,1,66.3)一文认为,白居易作词的数量在中唐诗人里最多,但其词不过是受好音乐的诗人随便试作的,与陆游词作对他本身有很重要的意义不相同。

英房英树《白氏文集校订余录》(京都府立大学学术报告·人立18,66.9)一文指出,一般认为竹枝》最先是刘禹锡在朗州作的(郭茂倩说),但实际上元和十四年冬,白、元先作,然后刘禹锡作。

铃木修次《白居易·刘禹锡和新体诗》(汊文教室101,71。载于凤出版《唐代诗人论下》73.4)一文认为,白刘晚年的交游以唱和诗和作词为中心而游戏性很强。这是相应于牛李党争越来越严重的现象的。两人晚年的这种交往成为晚唐颓废风潮的前驱。

[联句]埋田重夫《关于白乐天和韩愈的联句诗——兼论其在联句形成史上的地位——》(中国诗文论丛2,83)一文指出,从联句的历史来看,白居易一派作的联句,在形式、题材两方面,比韩愈一派作的联句更为正统。

[其他]都留春雄《谈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咏物诗一瞥——》(滋贺大国文和20号纪念,82)一文论述,该诗是沿袭始于陈代的咏物送别诗的传统而作的。又指出其诗题不应该理解为“赋得《古原草送别》”,而应该理解为“赋得《古原草》送别”。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周 昌 松 日本是我国的东方近邻。据文献记载,从公元前一世纪的汉朝时侯起,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两千多年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是在古代,基本上是中国文化影响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学西方,欧美文化影响日本社会,日本文化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日本的语言文字、文学、宗教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无不深深打着中国文化的烙印。日本语言文字的构成,除少部分外来语以外,主要是汉字和利用汉字创造的假名。本来汉字也应该属于外来语,但是由于汉字使用的年代久远,日本人民已经不把汉字看作外来语,而是日语的组成部分了。中国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母体,传入扶桑后,被日本民族吸收、扬弃和发展,创造出了今日独特的日本文化。在古代,孤立于大陆之外的日本列岛,社会的进步是极其缓慢的。中国社会发展到秦汉时代,经济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了,日本列岛还处于原始社会状态。那时侯,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到了西汉初期,通过朝鲜半岛渡海进入日本的中国人,带去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带去了汉字。汉字的用法、词义及音韵之丰富,使当时的日本人感到惊异万分。日本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不懈努力,吸收消化了汉字,把汉字的字音、字体、字训、用字法、表记法及词义与假名文字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日本的语言文字。通过吸收中国的语言文化,使日语大大地丰富起来,从而使日本步入了文明社会。 在历史上,我国居民曾有五次大规模地迁往日本。第一次是日本弥生文化初期,不仅带去了汉字,而且带去了农耕技术和铁器制造等;第二次是东晋南北朝时期,相当于日本古坟时代中期,日本曾出土了大量这一时期大陆文化的马具、陶器和锻刀等,养蚕、造船、金属工艺、土木建筑等技术和儒教,也是这个时期传去的;第三次是六世纪,中国移民带去了纺织和佛教、法律知识等,成为大化革新的动力;第四次是奈良时代,人数少于前三次,大部分为僧侣;第五次是镰仓时代末期,即我国南宋末和元朝初的历史时期,大批禅僧去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陆上的每一次移民都对日本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两千年。作为中国文明史上的圣人,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于公元四世纪传入日本后,对日本人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日本的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儒家劝善惩恶思想的作品。到江户时代,孔子作为“先圣”而被幕府尊崇,幕府将军吉纲所建的汤岛圣堂,实为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堂。吉纲倾倒于儒学,建成孔庙“大成殿”,并亲自在此讲解“论语”。现在,汤岛圣堂作为历史古迹,依然座落在东京都的御茶水。圣堂里有座孔子像,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孔子像。堂内学术机构斯文会,自明治至今,一直以圣堂为根据地,以继承和传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意义通 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学生对自己课题目前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与把握, 间接考察学生是否阅读了一定的参考文献。这不仅是毕业论文撰写不可缺少的组 成部分,而而且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 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避免研究重复。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在撰写之前,要先把从网络上和图书馆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找出课题的研究 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1. 在写 毕业论文时,简写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最重要的是对 一些现行的研究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 的年份。 2. 再者简单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可分技术不足和研究不足。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或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等等。 3. 最后简 略介绍发展趋势。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写的是把研究现状,而不是写课题物本身现状,重要体现研究。例如,写算法的可视化研究现状,应 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等;而不是大量算法的可视化研 究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此只需一笔带过,也是对研究的一种 把握。 2.要写最新研究成果和历史意义重大的研究成功,主要写最新成果。 3.不要写得太少或写的太多。如果写的少,说明你查阅的材料少;如果太多则说明你没有归纳,只是机械的罗列。一般2-3 页A4 纸即可。 4.如果没有与毕业论 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 较靠近的内容来写。多从网络上找资料,学习和练习。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范文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三维可视化是一个重 要的研究方向,许多研究人员己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有许多成熟的 技术己经应用到实际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可视化软件产品,如3DMAX、MAYA、EVS、 AVS 等。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游戏、电影动画、工业设计以及其它专业领 域的研究,而与GIS 联系较少。可视化理论与技术用于地图学与GIS 始于90 年 代初。1993 年,国际地图学协会在德国科隆召开的第16 届学术讨论会上宣告成 立可视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定期交流可视化技术在地图学领域中的发展状况 和研究热点,并加强与计算机领域的协作。 1996 年该委员会与美国计算机协会图形学专业组进行了跨学科的协作,制订了一项称为“CartoProiect"的行动计划,旨在探索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如何有效地应用于空间数据可视化中, 同时也探讨怎样从地图学的观点和方法来促进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1998 年 2 月由B.H.Mccormick 等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的“科学计算可视化研讨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日本遣唐使制度是怎么回事

日本遣唐使制度是怎么回事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你知道日本的遣唐使制度是怎么回事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日本遣唐使制度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遣唐使制度指的是日本在公元630年到公元895年向唐朝派遣使团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制度。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日本的遣唐使制度。公元630年,当时是唐朝贞观四年,日本舒明天皇向唐朝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使团成员包括正使﹑副使﹑判官﹑录事等,还有大批的师﹑水手以及翻译,画师、乐师、各行工匠等等。自此之后遣唐使成了日本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之后的两百六十多年中一直被沿用。遣唐使来到唐朝首都长安,主要学习唐朝的文化,以及各种先进的技术,还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当时的唐帝国朝廷面对这些外来的学习者也是非常欢迎的,由皇帝亲自接见,宴饮赏赐之后就可以在长安学习了。 日本遣唐使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学习唐帝国的先进文化和制度,然后回国之后自己运用,以此来带动日本国内的改革。在遣唐使制度实行的两百多年里,日本获益良多,学习了唐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完成了自己国内的变革。到了公元895年的时候,由于唐朝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加之日本基本完成了改革,所以遣唐使臣上奏天皇废止了遣唐使制度。遣唐使制度对于日本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推进了日本

国内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也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在这期间,遣唐使的人数也是不断增加的,由最初的两百多人,发展到后来的五百多人,当然他们学习的东西也是不断完善的。唐朝政府对待遣唐使的态度也是非常友好的,来的时候欢迎,走的视时候欢送,遣唐使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遣唐使制度不是向唐朝朝贡称臣的制度,这和附属国的朝贡是不一样的。以上就是遣唐使制度的一些简单概况了。 遣唐使制度成为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日本社会因为遣唐使学习回去的文化和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然遣唐使对于中国也是有很大好处的,那就是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使得丝绸之路延伸到了日本。那么遣唐使的贡献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归纳一下遣唐使的贡献。遣唐使对于日本的贡献,首先是引进了唐帝国的法律条款,推动了日本社会制度的改革。遣唐使团每次到长安之后都是如饥似渴的学习,他们博览群书,还实地考察,回国后参加政事的处理,模仿唐帝国的法律条文,使得自己国家的法律条文得到完善和规范。此外,遣唐使还建议日本政府仿效唐朝的教育制度,在各地开设了学校,学习唐朝文化,培养人才。遣唐使的第二大贡献是汲取了唐朝文化,提高了自己的文化艺术水平。遣唐使每次都是带着大量的汉文书籍和佛经回国,日本朝廷上下对唐诗文化都赞叹不已。遣唐使还抢唐朝的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带回了日本,加速了日本民族文化的融合。最后,遣唐使的贡献还在于将唐朝的很多技艺带回了日本,围棋、相扑、马球都是学习唐朝的。

第四节:二十世纪以来《长恨歌》研究之三:爱情主题说

在建国后三十年关于《长恨歌》主题的论争中,“爱情主题说”似乎并不占优势。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儒家诗教传统,这一传统过分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相对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因此往往要求作品就重大社会问题发表政治性的看法,而较少涉及极其普泛化的爱情。即使在作品中写到爱情,也往往是作为比兴寄托的手段而出现的,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诗教传统不仅影响文学创作,而且也影响文学批评,因此,在对作品进行批评时,往往以有无讽谕惩劝为重要的最衡量标准——有则称扬之,无则贬斥之。建国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过分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规避或忽视普泛化的感情。在文学研究领域,奢谈封建帝王后妃之间的爱情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即使在持“爱情主题说”者那里,李、杨的爱情也往往被泛化为普通人民大众的爱情,仿佛不如此便不值得肯定和赞扬。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的深入,学术空气逐渐活跃,学术禁忌逐渐解除,“百家争鸣”再次也是在更根本的意义上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伴随着学术春天的来临,持“爱情主题说”的人慢慢多了起来,并日渐受到比较多的人的注意,此派观点在整个《长恨歌》研究中所占的分量也逐渐加重,以至后来占据了一定的优 势。 持“爱情主题说”者的主要观点,大多与持讽谕主题说者针锋相对, 其大要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李、杨可能而且确实存在真正的爱情。持“讽谕主题说”者多从历史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李、杨不可能存在爱情,但持“爱情主

题说”者则认为,探讨《长恨歌》的主题,应完全从作品本身出发,从作品提供的人物形象出发,必须把作品中的李、杨与历史上的李、杨区别对待,而不能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代替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白居易在创作时,有意识地对历史事实作了筛选和剪裁、改造,剔除了那些不利于表现李、杨爱情的东西,选取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李、杨爱情的真挚、纯洁、缠绵、坚贞的东西。如把杨贵妃描绘成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纯洁少女,而隐去了历史上的杨贵妃曾五年为寿王妃、后为女道士等事实,隐去了历史上她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也隐去了唐玄宗与杨氏姊妹特别是虢国夫人的丑行等等。持“爱情主题说”者还针对持“讽谕主题说”者利用恩格斯“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官方社会以外纔有”,以及“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的论断否定李、杨爱情的观点,指出恩格斯所指的是王公年轻时由父母决定的那种婚姻,而李、杨的结合显然不属此例。恩格斯在上述论断之后,接着又说:“至多只是在浪漫事迹中,或者在不受重视的被压迫阶级中,纔有这样的事情。”李、杨的爱情关系正属于这种“浪漫事迹”。因此,断定李、杨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是一种误解,而不是对作品内涵的深刻揭示。虽然持“爱情主题说”者提供的个别论据有些似是而非,但其主要观点显然具有更多的合理 性。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及个人见解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及个人见解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日本的文化起源于历史上的中国。而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最广泛的,古代的日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上都吸收了唐文化,继而逐步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带有鲜浓中国意味而又独特的日本文化。 唐对日本的文化影响真是广泛,在政治上,日本留学生归国后,效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在文化领域,日本大量吸取了唐朝的文化,仿效唐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也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在生活习惯上,也习染唐风,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后发扬光大,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阳节登高,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装改进而来,他们还向唐朝学会了制豆腐、酱油、榨糖、缝纫等工艺,围棋也于此时传入日本。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正如日本一位汉学家内藤湖南所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了。这深刻地说明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是多么大--它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日文化的比较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唐与日本交往中所显示的强盛,同时还感受到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先进文化学习的民族,这种好学精神有利于推动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日友好往来的历史也告诫后人,只有和平友好往来,双方民族才会共同进步鉴真大师的东渡为日本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不仅对日本佛教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建

筑、雕刻、医学、文学、印刷等方面的建树和影响也极为显著,尤其是为发展中日文化交流和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展览,我们将全面了解、学习鉴真精神,大力弘扬鉴真精神,进一步促进扬州与日本在经济、文化、学术等各方面的交流,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攻坚克难,加快崛起,为实现“两个率先”的伟大目标而奋发有为。 在文化的本源上,日本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是相近的或相通的。公元754年,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而深远,日本人民称鉴真为“日本文化的恩人”;日本在汉字传来前没有自己的固有文字等等,说明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有着独特的眼光,他们会吸收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并改革创新形成自己的文化。例如像日本学习中国儒家文化, 中国的“忠”意味着对自我良心的忠诚。“忠”本身和“义”联在一起。在日本,“忠”是“臣对君无条件忠诚”,意味着家臣必须无条件的为主君献出一切,包括生命。这与天皇万世一系的政治制度是相一致的。也正是因为日本儒学强调这种无条件的绝对“忠诚”,失去了中国儒学中的人本思想,而增加了凶残和野蛮的一面,为以后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埋下了祸根。唐文化博大精深。日本不仅从作为思想体系的儒学中吸收、借鉴,还从文化的各个方面参考、改良。 谈到儒家思想,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中欧你改过的富佛教思想对日

试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

试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 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后汉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遣使来朝开始,日本一直通过派遣使者的形式与中国保持着联系,随着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的大量派出,中日交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高潮。关于遣唐使出使的目的这一问题,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大都是仅从国家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本文试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国家和个人双重角度出发来分析遣唐使出使的具体目的所在。 标签:遣唐使;出使目的;中日交流 遣唐使作为历史上中日两国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遣唐使出使目的的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近来国内学界关于遣唐使出使目的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大多集中于从遣唐使出使的国家目的出发,并将遣唐使出使的情况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不同阶段来分期进行研究,本文旨在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打破这一分期研究模式,从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来展开对出使的国家目的方面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试对遣唐使出使的个人目的加以探析,以期对遣唐使出使目的的研究予以辅充。 一、遣唐使概况 所谓遣唐使是指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者。遣唐使的成员构成比较复杂,除大使、副使、判官和录事外,还包括入唐学生、学问僧、请益生、请益僧、医师、乐师、画师及水手等。除派遣人员的多元化以外,出使的人数也相对较多,“最多时直接参与的人员达四五百人,相当于一个省(中央机构名称)的规模。”[1]日本自“公元630年八月(舒明天皇二年)派大仁药师惠日遣唐”开始,①至公元894年(宇多天皇宽平六年)遣唐使制度废止,其间共历时260年,派遣出使19次,其中成功到达唐朝本土13次。“孝德白雉四年(公元653年),日本遣唐使在入唐途中经过萨摩国萨麻郡附近时遇难;另外,齐明五年(公元659年)日本遣唐船队中的第一舶漂流至南岛时被岛上人所杀,仅东汉阿利麻等五人乘岛人船到唐括州。”[2]64可见由于途中受到自然因素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加之日本航海技术的局限,遣唐使出使的危险性较大。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仍有大批遣唐使出使唐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听从国家的命令,为满足国家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实现其个人的一些目的。下文笔者将分别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出发,试对遣唐使出使的目的进行探究。 二、遣唐使出使的国家目的 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可从时间上将遣唐使的出使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分析。第一阶段,舒明天皇(公元629-641年)至齐明天皇时代(公元655-661年);第二阶段,天智天皇时代(公元662-671年);第三阶段,文武天皇(公元697-707年)至孝谦天皇时代(公元749-758年);第四阶段,光仁天皇(公元770-780年)到仁明天皇时代(公元834-850年)。不同阶段遣唐使出使的目的有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进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进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我将主要谈谈儒家文化对于离中国最近的一些东亚国家的影响。 首先必须要谈到的就是做为亚洲经济实力最强的日本了,一般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于公元五世纪前通过新罗传入日本的,这与孔子最初创立儒家文化相差了上百年,但我们现在也从国家的发展和运作可以看出来,日本的儒学渗透到了日本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从历史的进程中也能够发现,日本在与中国交往过程中,长期引入儒学经典。我们都知道,一个思想的运用,其核心目的就在于如何能够使自身的统治更加长久,更加稳固,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众多革新,基本上都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发生的。日本大化改新后,首领中大兄皇子以及中臣镰足在中国留学生的协助之下制定了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并在其中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召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是必修科目;后来,江户幕府为了稳定社会巩固自身统治,将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作为宣传手段,并达到了相应的效果;即便是到了促使日本迈入近代的明治维新过程中,明治天皇也将儒学作为倒幕的理论依据,最终完成了革新,带领日本迈入帝国主义的大门。由此可见,对于日本人而言,儒学的作用是不可言喻的,可以说,没有儒学,就没有日本历史年轮的转动。 但是,日本的儒学和中国的儒学相差还是比较大的。在儒家思想中,历代的学者都提倡的价值观就是仁义礼智信还有孝和勇,其中,仁和孝的地位远高于其他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的事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此我就不需要过多的举例子了。而在日本人看来,他们最最重视的,是“忠”,著名的武士道精神就是建立在忠的基础上的,而且,在日本社会中,有一种特别的制度——养子制度,正是由于这个制度,造成了日本儒家对“忠”字的推崇,无论是日本人的气节、还是刻板、谨慎,归根到底,就是在他们的心里,早已深深地烙下了“忠”字。反而是中国所推崇的“孝”他们并不怎么在意,比方说又一次我看了一个视频,主要画面就是日本拥挤的地铁,有很多老人的脸都贴在了玻璃上,都不会有人愿意为他们让座,这和中国的道德原则完全相悖。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日本继承了儒学的起源,但后期的发展,完全决定于自身,最终迈向了与中国相离的道路。可无论它如何变化,都离不开中国儒学的本源。 接下来需要探讨的是我们的邻国韩国——或者具体应该探讨的是朝鲜。中国儒学合适传入朝鲜,其确切时间无法详尽考证,多数学者认为,儒学的传入期应以文字记载为准。公元372年以后,三国相继建立,设太学,教授儒学并派遣留学生,这才算是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之初。 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得到国家承认并广泛传播最初,由于各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的原因,最先接受儒学的是高句丽,其次是百济,最后是新罗。自李朝建立直至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儒学主要是朱子学的传播,确立了它在朝鲜官方哲学以及正统学术思想的地位。 由于儒学符合朝鲜三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又适合于朝鲜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古代朝鲜封建统治阶级就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吸收儒学。在政治方面,提出了德治思想,自此以后,高句丽历代王都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并努力加以实施。除此以外,朝鲜和中国一样,都将“仁”也就是“爱民”视作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强调将其体现于政治之中。另外,统一三国的新罗封建统治阶层为了维护封建身份等级制,,就把儒学的“正名”思想绊倒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并以此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 在对于文化层面的影响,古朝鲜照搬照抄儒学伦理思想,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

日本脑科学与教育研究的现状及最新进展

日本脑科学与教育研究的现状及最新进展 脑功能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那杰 在世界科学研究进入脑科学时代的进程中,近年来,脑科学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展开,已有了惊人的进展。特别是自从人类脑的高级机能活动可以安全地用脑图像表示以来),脑科学应用于现实的社会已经成为可能。跨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界线,许多不同的领域融和,特别是“脑科学”与“教育”跨学科融和形成了“脑科学与教育”(Brain—Science and Education)新的研究领域,该学科领域正在国际上急剧兴起。日本在“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领域±大步走在世界该领域研究的前列,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我国关于“脑科学与教育”的研究也在蓬勃发展。了解、学习、借鉴日本脑科学与教育研究的研究体制、研究方法、研究经验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动我国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本论文主要介绍日本近十年来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领域的现状及最新进展。 一、“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领域的诞生 认识脑的本质,将对人的理解与解决社会问题相结合,这是长期以来脑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梦想。十年前,完全无侵害的脑机能图像法的科学技术进步,已经有可能观察部分包括日常的精神活动的脑的高级机能活动,从而使脑科学工作者的梦想有了实现可能。 学习与教育,一直是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文科系的实践科学领域。但是,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学习是“由于环境来的外部刺激,构筑神经回路网的过程”,教育是“调控、辅助构筑神经网所必要的外部刺激的过程”)。因此,学习和教育与脑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再考虑学习与教育,可得到从胎教期起,经过幼年期、青年期,甚至高龄期直到一生总括的概念。从胎儿期羊水中的的环境开始,育儿、保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语言教育、障碍儿童教育、机能训练、业务教育、痴呆预防、治疗、非正常行为防止、法学理论、教育经济学等,可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学习与教育定义可以重新考虑。特别是乳幼儿期,它是构筑成为思考、感觉神经回路的基础、基盘的最重要的时期,根据脑神经科学对此深入的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人的思考力、判断力、创造力等的基础是脑的高级机能活动,由于脑科学的介入,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艺术的世界相互架桥、融和的兆头正在明显化。从这种潮流中产生出新的典型的研究领域就是“脑科学与教育”。 二、日本率先在世界上倡导“脑科学与教育”的跨学科研究 1995年,日本新技术开发事业团(现称为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主办了“环境计测研究的最前沿”跨专业研究者学术交流研讨会,在会中开设了的“环境与大脑的相互作用”专题。在这个专题研讨中提出了以下概念。即,“地球上的人工物质快速的增多,其结果就会造成对自然界有影响的环境问题发生”。“人的大脑新皮层的快速进化,就可以有使用更复杂的工具和语言的结果”。反之,“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在发达的脑做成的人工物质的包围中生活”。这个结果是“通过环境等外部刺激构成神经回路网的大脑本身有很大的变容”。因此在这里发生了“到现在我们从未经验过的新的社会问题”。而且在继续主办的研讨会中,通过探索创造所谓“物质”(MaterialsHistory)的新专业的可能性,提示了“人是存在于物质的历程上”,甚至可以说,“人的精神计测存在于物质计测中”的概念。并阐明了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环境因子]和[遗传因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经过几年的考察和研究实践,在20世纪最后一年的2000年,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又主办了更深入一些的跨专业“养育脑:学习的科学”(Developing the Brain:The Science Of Learning and Education)研究交流研讨会。连续4天的研讨会,约50多名的日本国内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及最领先的专家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艺术等各个的专业的界线,彻夜充分研讨,确立了日本独特的称为“脑科学与教育”的崭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在2001年开始,日本文部省、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JST)在世界上率先公开研究“脑科学与教育”,在社会技术研究中开设了“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领域,并开始向全国公开招标研究课题,在国内多数学者申报的研究方案中,每年选出3件特别优秀的研究计划予以特殊资助。 另外,为了使“脑科学与教育”研究有更大的发展,文部行政和科学技术行政及文部科学省的3部门连合,在2002年设置了关于“脑科学与教育”研究指导委员会(座长:伊藤正男,理化研究所脑科学研究中心名誉教授,原所长/研究工作组主查:小泉英明,日立制作所,原基础研究所所长)。日本脑科学家呼吁应尽快组织实施相关研究项目。此后,日本文部省还多次召

《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文献综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实践材料 专业:汉语言文学 实践教学项目:文献检索与文献综述技能训练 文献综述名称: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 实践起止时间: 2015年1月13日至1月27日 班级: 2013级中文一班 姓名:王志涛 学号: 20138560 成绩: 2015年 1月 27 日

《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文献综述 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突出代表诗人,在李杜之后坚持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道路。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勿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勿言人所共欲言。”(《瓯北诗话》卷四)。而《长恨歌》就是其代表之一。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文学健将郑振铎称其为“很成功的一篇叙事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长恨歌》无疑是一部十分出色的爱情叙事长诗,不仅其写作手法上别具一格,而且更难得可贵是在描写杨李爱情时采用了人性角度,以情为主旋律。《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来结构全篇,但也受到佛教变文乃至道教仙化故事的影响,同时,其中还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在创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写讽谕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慨力。 本课题主要是结合唐代诗歌发展及白居易的个人生平以及《长恨歌》,浅析近年来学界对白居易及其长恨歌的研究主要方向。为达到全面了解,笔者有侧重性查阅了大量相关著作,以下为笔者认为具有较高可信度的专业书籍杂刊: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郑振铎.插图中国文学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9 [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 [4]彭求定等编撰.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 白居易撰,顾学颉[M].北京:中华书局,1979 通过对以上著述查阅,笔者初步认识并了解《长恨歌》相关主题内容及学界对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近况。此外,笔者还利用网络平台,登录中国知网及中国期刊网进行关键字搜寻,共搜寻相关文章期刊209篇,实际利用不足40篇,综合前人研究整理归类为以下几类: 一.关于《长恨歌》主题探寻 此类主要是试图通过对《长恨歌》主题探寻,来进一步把握白居易与《长恨歌》关联,是研究白居易与《长恨歌》常见视角。一般来讲,其分析主要有:爱情说,隐事说,讽喻婉讽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与泛主题说。至于还有一部分研究集中放在对白居易生平以及时人看法上作为切入

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80年代出生的我们,是泡在日本动画中成长起来的。从《铁臂阿童木》,《一休》,《花仙子》到《SLUMDUNK》,《浪客剑心》,《Cowboy Bebop》,可以说日本动画给我们带来了无数快乐的回忆。但是动画作为一种人文思想的表达形式,也在时时刻刻向我们灌输着日式的思想观念,其中有好的,比如说强调团队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但也有能吃坏脑子的,比如上文提到的流行于日本战争主题动画中的“泛正义论”思潮(即“战争没有绝对的对错”这一思想)。而后者往往更具有欺骗性,也最容易让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下来。譬如,“泛正义论”在中国少年动漫爱好者中就有相当的市场。曾经看过一篇由一位动漫爱好者撰文的名为《隐藏在日本动画深处的东西》的文章,其中这样写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生活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就这样,日本人改编的达尔文理论被当作了圣经,而布道的人却毫无知觉。 走在街上,如果你随便问一个孩子:你最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我想回答大同小异,那就是日本动漫。 如今,电视上播的,网络上传的,甚至是书籍上画的,都是日本动漫占大部分。先是《哆啦A梦》《樱桃小丸子》,接着是《四驱兄弟》《七龙珠》《百变小樱,现在还有《火影忍者》《海贼王》等。数不胜数,随口都可道来。而那些日本动漫迷,更是不可计数。可见,日本动漫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一部日本动画片,少则几百集,多则上千集。总之,没有个百来集是上不了电视的。这些动画片,赚的就是孩子们的时间,孩子们的精力。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希望。若是扩大到整个国家来说,就是在摧毁国家的未来。 这是文化战争。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没有了武力战争,更多的则是文化战争,精神文明的战争。文化战争比武力战争更可怕。这是日本国向中国发起的又一次“侵华战争”。只有国民自觉抵制,才能不被打败。 家长们,孩子们!行动起来吧!别让日本动漫侵蚀了你的大脑! 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摘要 随着动漫的引进,尤其是日本动漫,与我们青少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客观了解青少年学习生活受日本动漫的影响,我们拟此课题,希望为社会提供一份引导青少年的参考。 日本动漫业在中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对我们的青少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日本动漫在中国身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我们针对这一现状拟此课题,目的在于让青少年能在众多日本的动漫中有选择性地从它们的身上有所借鉴。 我们通过了解电脑、日本动漫发展的概况;并通过制作调查表、调查问卷等了解青少年对日本动漫的态度和心理,获取资料;初步整理,请教老师专家,分析典型事例;查阅社会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分析青少年在对于日本动漫的心理状况;成果汇总,根据调查表、调查问卷及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得出了动漫对青少年的影响的成果。 我们的结果表明:日本动漫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日本动漫有利于我们了解各国文化,它涉及的范围广,包括科学、历史等,它以青少年喜欢的方式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调剂了我们在学业中的重负;但同时有些同学沉迷于动漫,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动漫上,以至于荒废学业,使得学习成绩退步。

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及其对中日两国的影响考察——基于历史事件与文化传播理论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史学研究, 2020, 8(1), 1-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1780279.html,/journal/ojh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111780279.html,/10.12677/ojhs.2020.81001 The 11th Mission to the Tang Dynasty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and Japan —Based on Historical Event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Zhaohui Bu, Xiangbo W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Mar. 19th, 2020; accepted: Apr. 3rd, 2020; published: Apr. 10th, 2020 Abstract There have been lot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about the study of the mission to Tang both in China and Japan. Most of them are relatively macroscopic and generalized. They rarely conduct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on a certain mission. The 11th mission to the Tang Dynasty was a rather special and significant one, including the second time Kibino Makibi (きびのまきび) to Tang, the delegation’s conflict between Japan and Silla on the New Year’s Day Chaohe, Jianzhen went to Ja-pan successfully, and Abeno Nakamaro (あべのなかまろ) went back to Japan. Based on historical event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events of the 11th mis-sion to Tang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and Japan. By the 11th Mission to Tang, Japan had improved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in Northeast Asia, consolidated the rule of the Emperor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both in politics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a mutual social interac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can know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impact of the mis-sion. Ambassador Fujiwara Kiyoshi who served as secretary in the Tang Dynasty had promoted the culture development of Tang. At the same time, as a talent introduction like sending Jianzhen to Japan and the talent Abeno Nakamaro’s (あべのなかまろ) returning also have a reference to the talent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today. Keywords The 11th Mission to the Tang Dynasty, Contention of Rank, Jianzhen Cross the Ocean to Japan, Kibino Makibi,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Impact 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及其对中日两国的影响考察 ——基于历史事件与文化传播理论 卜朝晖,吴祥博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090407 学号:090407123 姓名:高玉梅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突显: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文价值丧失,人性物化,道德沦丧,信仰危机等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同样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弘扬传统的民族精神,恢复部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倡和平、合作、彼此关心和信任,是文明社会努力走出困境的基本策略。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作为历史的概念,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其中儒家思想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

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一﹑重视教育,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教学经验丰富;二﹑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自觉遵从真和善,这在当时比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已经进步好多倍了,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三﹑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四﹑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杀暴君,直谏上,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民族精神;五﹑儒家思想成熟的早,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

日本白居易研究概况

拙稿的目的在于向贵国学界介绍日本学者研究白居易的概况。其对象基本上是从一九四五年九月至今发行或者发表的单行本与杂志论文。下面分类依次加以论述。 关于《白氏文集》给与日本文学、日本文化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这里不论。 一、关于校勘的工作 日本白居易研究中最大的成果是校勘《白氏文集》工作的进展。为了论述的方便,先把《白氏文集》的成书过程与主要的版本的特点介绍如下。 白居易的文集经过了几次编辑。长庆四年(824),元稹编集了《白氏长庆集》五十卷。此文集前二十卷是诗,后三十卷是文。大和九年(835),编为《白氏文集》六十卷。从此白氏的文集叫《白氏文集》。此文集并不是单纯新增补了十卷,而是将增补的每一首诗文都分别编在内容相似的《长庆集》各卷的后面。翌年即开成元年(836),编成了六十五卷本,开成四年编成了六十七卷本。会昌二年(842),白居易七十一岁时,编成了七十五卷本。 这七十五卷本早就亡佚了。现在通行的是源于李从荣抄本的七十一卷本。 进入北宋不久,诗在前面文在后面的“先诗后笔本”出现了。南宋时,白居易原来编辑的“前后续集本”与“先诗后笔本”同时通行。到明代,“前后续集本”被“先诗后笔本”压倒了。从此以后,很长时间,读白居易诗文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一直用马元调校本。此马本就是“先诗后笔本”。其祖本“南宋绍兴本”也是“先诗后笔本”。其编次是与白居易亲自编辑的文集原貌大不相同的。 相反,日本元和四年(1618),那波道圆据朝鲜本印刷的“那波本”(1929年载于四部丛刊)保存原来编辑的样子。但是,文字上与“马本”相似往往有由于后世人修改的错误,而且白居易的自注都被削了。岑仲勉以削注为主要的原因断定“那波本”是日本人随便编辑的书以后,中国学界到现在还低估此书。 日本此外还留下来一些保存白氏亲手编定原来面目的优秀抄本(不是完本)。中国学界也不重视这些书。 其中最重要的是“金泽文库本”。此书向被认为是据白居易生存的会昌年间,日本留学僧惠萼抄写的书的重抄本。 次于“金泽本”的是已故神田喜一郎博士所藏《白氏文集卷三、四》平安抄本两卷。此两卷与敦煌残卷本一致的地方很多。可以认为唐代旧抄本的传本。 此外,还有正元元年(1259)编成的《管见抄》等。《管见抄》是抄出来《白氏文集》全卷之大略三分之一的、镰仓时代的抄本。 所以,关于编制则依据“那波本”,关于文字的异同则依据“绍兴本”和日本留下来的旧抄本推进校勘的工作,这就是恢复《白氏文集》本来面目的正确途径。 上述概略主要是据后面所举花房英树《白氏文集的批判的研究》一书整理的。 下面略说校勘的工作如何进展而现在到达什么阶段。 进行此工作的主要学者是平冈武夫、花房英树、小尾郊一、太田次男等人。研究中心是京都东方文化研究所(现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一九四五年九月,东方文化研究所经学文学研究室开始了《白氏文集》的共同研究。其领导是研究室主任吉川幸次郎和《白氏文集》研究会的主席神田喜一郎。后来,平冈武夫做古典校订班和资料索引编辑的班长。花房英树也是此两班的成员。花了十五年的岁月,校勘的基本工作结束,出版了下述《白氏文集》三册。 他们一方面共同推进校勘的工作,另一方面发表个人的文章,对校勘的前进有所贡献。 小尾郊一《关于白氏文集传本》(东方学报·京都15一2,46.1)一文,对比天理图书馆所藏朝鲜本和“那波本”,断定“那波本”是朝鲜本的翻刻本,批评了以往“金泽本”为“那波本”所本的旧说。 花房英树校勘方面主要有下面几篇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