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生物学重点word精品

口腔生物学重点word精品
口腔生物学重点word精品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

1. 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p1)

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ecosystem)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一一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

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一物种影响一适者生存一环境变化)

不适者淘汰

2. 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p2)

(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

(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女口:长

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 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p2)

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

(一)

物理化学因素

a. 温度

一般细菌可在-5C ~55C 环境中生存

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土600 嗜冷菌< 25 C 嗜热菌> 45 C 嗜温菌25 ~ 37 C

b. 氧张力

绝对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 aerobes

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 aerobes 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 nt an aerobes

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

d. pH :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

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 5.0~8.0

e. 营养物质的利用

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牙龈卟啉菌生长

酶类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

(二)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

a. 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l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

b. 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

溶菌酶

(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

(三)细菌因素

a.细菌附着(钙桥学说,识别系统学说)

1. 粘附(attachment)

2. 细菌间作用聚集(aggregation)共聚集(co-aggregatio n)

b.细菌间作用

(四)宿主可控制因素

饮食习惯:糖消耗频率、量、消耗方式口腔卫生:机械去除及自身口腔卫生

4. 与口腔疾病相关的两种主要菌种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

口腔菌属: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口腔球菌属(Stomatococcus)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奈瑟球菌属(Neisseria)

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 放线菌属(Actinomyces)

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和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

优杆菌属(Eubacterium) 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 举例:

变形链球菌群

(1)生物学特性:直径0.6?1.0 ym, G+球菌,链状排列,属微需氧菌或

兼性厌氧菌,

人类口腔为变链菌和远缘链球菌。

(2 )致病性:A、胞壁表面物质利于细菌粘附;B、菌群产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

C、

菌群产酸可使釉质脱矿。因此认为是主要致龋菌。

血链球菌:

(1)生物学特性:直

径0.8?1.2 ym,球形G+球菌,呈长链状排列,多为a溶血型,能产生过氧化氢

(2)致病性:取初定植在牙菌斑中先锋菌,能利用蔗糖合成胞外多糖,对细菌生态连续起重要作

用。

第二章口腔生物化学(4T)

1. 唾液的诊断作用(简述)。(p54)

A. 1-诊断口腔疾病:复发性腮腺炎、龋病、牙周病

2- 全身性疾病:Sjogren、糖尿病、乙肝、甲肝、HIV、口腔癌、细菌性阴道病、乳腺癌

3- 药物监测:酒精、咖啡因、苯丙胺、鸦片类

4- 测定激素水平:类固醇激素分析

5- 体内环境毒物:汞、铅中毒

2. 试述菌斑一牙面矿物质转换与PH的关系。(p69)

(菌斑与牙面间矿物质转换是在菌斑液中进行的

菌斑矿物质高于唾液

1、菌斑是一种离子屏障,阻挡离子扩散

2、菌斑中矿物质与蛋白质结合

3、菌斑细菌可结合一些离子

4、菌斑中矿物质多以磷酸盐形式存在

女口:羟磷灰石、氟磷灰石,P H值可调节磷酸盐存在形式)

A.菌斑pH与龋病

ph降低一一》牙釉质溶解上升

ph上升一一》牙釉质溶解下降

――在菌斑釉质界面,随着PH的变化不断进行磷灰石溶解,再沉积,如:长期的PH值低

状态,即长期受到酸的攻击,则溶解再沉积不再完全可逆,导致钙、磷流失,最后表层破坏,细菌入侵最后形成龋病。

B. 菌斑pH 与牙结石

菌斑内磷灰石晶体的溶解性变化可归纳

为: 正常一一》稳定

ph 降低一一》磷灰石溶解上升 ph 上升一一》磷灰石溶解下降

牙石形成机制尚不清楚,唾液和龈沟液矿物质是菌斑无机物的主要来源,菌斑基质可 浓缩唾液的钙磷,在高 PH 时形成磷酸钙晶体,导致菌斑钙化,形成牙石,分为龈上牙石, 龈下牙石。

试述氟对牙齿发育的影响。 (p75)

A.

氟在生物矿化中的作用(增加晶体结构的稳定性)

降低牙釉质的溶解性 增加晶体结构的稳定性 改善牙的形态发育 增强釉质晶体的防龋能力 促进牙釉质再矿化

影响发育期釉质晶体的矿化

B.

氟对釉质晶体形成影响:

1、 影响基质蛋白的合成、分泌

2、 阻碍釉原蛋白的移除

3、 干扰釉质晶体矿化

氟本身可加速钙离子向釉质晶体沉积,但过量的氟,使局部釉质晶体出现过度矿化 在过度矿化区周围,钙离子显著降低,基质矿化停滞,晶体形态异常。而且过度矿化不 可逆转。不能形成正常釉柱,排列方向异常

.

试述口腔生物化学研究中钙测定方法及原则。

(p77) 方法:

1 . MTB (甲基麝香草酚蓝法)

原理:甲基麝香草酚蓝与钙形成深蓝色甲基麝香草酚蓝钙复合物,可用比色计直接测定 (在试剂中加入8-羟基奎宁以去除镁的干扰, 同时试剂中加入少量的 EDTA 作掩蔽剂,消除试 验器皿和试剂中的镁污染。

试剂(显色基础液、 MTB 试剂、反应液、钙标准存储液、钙标准应用液)

测定步骤

3. 4.

A.

5. 葡萄糖代谢的四种途径比较:

第三章口腔疾病分子生物学(6T)(重点一一基因表达这部分)

1. 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原理是什么?(p104)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PCR)是体外扩增DNA序列的技术。

原理:

DNA的合成是以一股DNA单链为模板,在引物(primer)的存在下,DNA多聚酶沿模板以5'—3'方向延伸引物的过程。

PCR是利用DNA合成的原理,合成两个与靶DNA两侧序列互补的引物,在体外进行靶DNA的重复合成。PCR扩增包括三个步骤:

1、DNA变性:通过加热使靶DNA双链解离成两条单链。

2、引物与靶DNA退火:降低温度至适当水平,促使两个引物根据碱基互补的原理分别结合至

靶DNA两条链的3 '末端。

3、引物延伸:在DNA聚合酶催化下,引物沿着靶DNA 3 '末端向5'末端延伸。

2. 哪些基因突变可引起釉质发育不全和牙本质发育不全?(p109)

釉质发育不全:AMEL基因。ENAM基因,MMP20 KLK4

牙本质发育不全:DPP与DSP, DSPP(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牙本质基质蛋白(DMP1 )骨

涎蛋白(BSF)骨钙素多组织非特异性蛋白(PGs OPN)

3. 乳光牙本质的致病基因情况(p125)

牙本质发育不全(DGI)

DGI-I:全身广泛的I型胶原突变

DGi-n :传统所指遗传性乳光牙本质

DGI-m:特殊遗传乳光牙本质

n型牙本质发育不全,为独立发生在牙本质的发育异常,患牙表现为不透明的灰兰色,表层釉质由于缺乏内层牙本质支持,易折断脱落,牙本质也很快磨损,牙冠变短,髓腔变窄或闭塞,X线显示根管变窄或消失,易发根折或根尖周炎。是染色体4q21附近DSPP基因突变引起的,这种病变可同时伴有渐进性高频耳聋。

4. 牙本质有机成分中胶原和非胶原蛋白的特点是什么?(p112)

牙本质有机物分类

胶原

牙本质特异性蛋白(牙本质磷蛋白,牙本质涎蛋白)

* 成牙本质细胞源性矿化组织特异性蛋白(骨涎蛋白,骨钙素,牙本质基质蛋白1)非胶原蛋白w 多组织非特异性蛋白(骨桥素,糖胺多糖)

非成牙本质细胞源性IgG,白蛋白,a2HS糖蛋白........

A. 胶原

由成牙本质细胞分泌,新分泌的胶原为未矿化蛋白,紧贴成牙本质细胞层,随着细胞不断分泌基质,成牙本质细胞不断后退,数小时后胶原已距牙本质细胞层约10~15耳m并开始矿化。

因此牙本制裁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生牙本质不断形成、不断矿化过程。在新生牙本质基质中I

型胶原纤维以W型为核心交联成网状,纤维间隙较大,为基质矿化提供所需的支架和空间。

胶原在牙本质形成中的另一个作用是在牙本质基质矿化前沿与牙本质非胶原蛋折结合,形成大分子多聚体,改变分子的表面构型,有利于板状羟磷灰石的形成和生长。

B. a.牙本质非胶原蛋白

1、牙本质磷蛋白(DPP特性

(1)高度磷酸化(2)强阴离子特性(3)对钙有高度亲和力

(4)促进和抑制矿化双重作用(5)对I型胶原有高度亲和力

(6)合成后可快速聚于矿化前沿

2?牙本质涎蛋白(DSP

(1)、分子量53KD的糖蛋白

2)、存在于成牙本质细胞及牙本质中

(3)、在前釉细胞中有短暂表达

(4)、能促进羟磷灰石晶体生长

(5)、可能与牙胚发育的信号传递及调节有关

5. 名词解释

Southern hybrilization (southern 杂交)(P104)

是指先用凝胶电泳分离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的DNA片段,然后在原位将DNA 片段转移至固相基质如硝酸纤维素膜上,经变性及干烤固定,用核酸探针进行杂交,经放射自显影显示杂交效果。

southern杂交最大优点:

能根据杂交带的位置判断待测样品中与探针杂交的DNA片段的分子量。

6. 谈谈你对Dolly的看法(补充材料)

D. 多莉成功的理论意义:

①多莉的诞生证明高度分化成熟的哺乳动物乳腺细胞,仍具有全能性,还能像胚胎细

胞一样完整地保存遗传信息,这些遗传信息在母体发育过程中并没有发生不可回复的改变,

还能完全恢复到早期胚胎细胞状态。最终仍能发育成与供体成体完全相同的个体。以往的遗

传学认为,哺乳动物体细胞的功能是高度分化了的,不可能重新发育成新个体。与这一理论相反,多莉终于被克隆出来了。它的诞生推翻了形成了上百年的上述理论,实现了遗传学的

重大突破

②成功地找到了供体核与受体卵细胞质更加相容的方法。过去对高度分化细胞的核移

植不能成功的原因,是供体核与受体卵细胞周期的不兼容性,因而发生染色体异常、细胞核

可能发生额外的DNA复制和早熟染色体聚合成非整倍体或者发生异常。克隆多莉的实验解

决了高度分化了的体细胞核移植成功的关键性技术

③以往用于基因移植的方法比较原始的,仅能插入一个基因并且很不精确。而克隆多

莉方法可使移植的细胞在成为核供体之前诱发精确的遗传变化,又能精确地植入基因。然后

选择技术帮助准确地挑选出那些产生令人满意变化的母细胞来作为核供体,这样就能用同一

个体的许多细胞繁殖出遗传表现完全相同的动物个体。

E克隆技术成功的实践意义:

①应用克隆技术,繁殖优良物种。常规育种周期长还无法保证100%的纯度;用克隆这

种无性繁殖,就能从同一个体中复制出大量完全相同的纯正品种,且花时少、选育的品种性

状稳定,不再分离。

②建造动物药厂,制造药物蛋白。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药物蛋白基因转移到动物中并使之

在乳腺中表达,产生含有药物蛋白的乳汁,并利用克隆技术繁殖这种转基因动物,大量制造药物蛋白。

③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探索人类发病规律。

④克隆异种纯系动物,提供移植器官。采用克隆技术,可先把人体相关基因转移到纯系

猪中,再用克隆技术把带有人类基因的特种猪大量繁殖产生大量适用器官,且能同时改变器

官的细胞表面携带人体蛋白和糖分特性,当猪的器官植入病人体内时,免疫排异反应减弱,成功率提高,用起来也更加安全。

⑤拯救濒危动物,保护生态平衡。克隆技术的应用可望人为地调节自然动物群体的兴衰,使之

达到平衡发展。

F如果出论述题,可自己发挥增加一些关于克隆的负面评论,例如:对伦理学的阻碍

第四章口腔免疫学(9T)(重点一一p129---134)

1. 唾液中非特异防御物质主要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p129)

A. 非特异性物质:粘蛋白、溶菌酶、唾液过氧化物酶、富组蛋白等。

B. 粘蛋白(mucin)

产生:颌下腺小唾液腺

舌下腺粘液细胞

作用:抗干燥

防损伤

抵御微生物粘蛋白有两种:

一是高分子量的MG I。与口腔粘膜紧密联结,能捕捉唾液防御物质,如SIGA构成一种屏障,抵御毒素(如免疫缺陷病毒、疱疹病毒)、水解酶酸及致癌物穿通。因此可保护粘

膜,免受某些病毒感染。

一是低分子量的MG H,可阻止某些细菌定植,同时可与MGI参与牙面获得性膜的形成。

C. 溶菌酶(Lysozyme)

溶菌酶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血清、泪液、鼻腔液、唾液及龈沟液等外分泌液中。通过水解G+菌胞壁中的糖苷键,导致细菌溶

解。可以杀灭口腔常见的G+、G-菌,如葡萄球菌,奈瑟菌等。还可以不依赖酶解活

性杀伤口腔真菌。

口腔正畸学第五版选择题

C1、错合畸形矫治的标准是: A 理想正常牙合 B 理想牙合 C 个别正常牙合 D 平衡牙合 C2、人类进化过程中,咀嚼器官的退化、减少呈不平衡现象,其顺序应为:A 肌肉居先,牙齿次之,颌骨最后 B颌骨居先,肌肉次之,牙齿最后 C肌肉居先,颌骨次之,牙齿最后 D牙齿居先,颌骨次之,肌肉最后 E 牙齿居先,肌肉次之,颌骨最后 D3、Ⅲ0深覆牙合是指: A 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不足冠1/3者 B 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1/3而不足1/2者 C 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1/2而不足2/3者 D 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2/3者 D4、前颅底平面指的是 A OP B FH C Ba-N D SN E MP C5、关于颅面部生长发育特征及比例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颅面部的生长型在儿童发育的最早期即已确定,在增长过程中, 头部各点均按直线方向推进。 B 在增长进行的过程中,头部的各点均按直线方向推进 C A和B均对 D A和B均错 C6、牙齿Ⅲ0拥挤是指牙冠宽度总和与牙弓现有弧形长度之间相差: A 2~4mm B4~8mm C 8mm以上 D 15mm以上 C7、下列哪些公式对替牙间隙的解释是正确的? A Ⅴ-5 B(Ⅳ+ Ⅴ)-( 4+5 ) C(Ⅲ+ Ⅳ+ Ⅴ)-(3+4+5) D(Ⅱ +Ⅲ+ Ⅳ+ Ⅴ)-(2+3+4+5 ) C8、邻面去釉矫治去釉的牙齿一般为: A 切牙 B 切牙+尖牙 C 切牙+尖牙+前磨牙 D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 A9、临床上所说的个别正常牙合一般伴有 A轻微错牙合畸形B 中度错牙合畸形 C 重度错牙合畸形 D以上都不是 B10、眼耳平面指的是 A OP B FH C Ba-N D SN E MP C11下列治疗哪个不属于扩大牙弓宽度开展的方法? A矫形开展 B 被动开展 C 推磨牙向后 D 正畸开展 B12、每解除牙弓1.0mm拥挤,约需要间隙: A 0.5mm B 1.0mm C 1.5mm D 2.0mm B13、邻面去釉矫矫治一般去除邻面釉质厚度为: A 0.1mm B 0.25mm C 0.5mm D 1.0mm B14、安氏II类亚类错牙合是指: A 双侧磨牙为远中关系 B 一侧磨牙为远中关系,另一侧为中性牙合关系

口腔生物学第二章练习题汇编

选择题 1.唾液中有一些对细菌有抑制作用的酶,其中一种是:(C) A.果糖基转移酶 B.葡糖基转移酶 C.乳过氧化物酶 D.蔗糖酶 2. 牙齿硬度由硬到软的顺序是(A) A.老年恒牙>年轻恒牙>成熟乳牙>不成熟乳牙 B年轻恒牙>老年恒牙>成熟乳牙>不成熟乳牙C. 老年恒牙>成熟乳牙>不成熟乳牙>年轻恒牙 D 年轻恒牙>成熟乳牙>老年恒牙>不成熟乳牙 以下哪项不是生物矿化的过程 A.成核 B.晶核成长 C.集聚 D.固相转换 E. 修复 答案:E 以下哪个不是口腔中糖转变为丙酮酸的过程 A. EMP B. HMP C. PTS D. PK E. ED 答案:C 1.葡萄糖转变为丙酮酸的EMP途径的关建酶是(A) A.磷酸果糖激酶 B.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醛缩酶 C.磷酸乙酮醇酶 D.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2.下面有关水溶性葡聚糖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又称变聚糖 B.主要糖苷为α- 1, 3 C.分子分支程度低 D.分子结构为交链 E.人体中最坚硬的组织是c A骨骼B牙本质C釉质D牙骨质 F.牙菌斑内的矿物质转换主要是菌斑与( c )之间的矿物质转换 A牙本质B牙骨质C釉质D唾液 1. 正常的牙龈结缔组织中,主要的胶原类型是:(A) A.Ⅰ和Ⅲ型为主,少量Ⅳ和Ⅴ型 B.Ⅰ和Ⅲ型为主,少量Ⅴ型 C.Ⅰ型 D. Ⅰ型为主,少量Ⅳ和Ⅴ型 E.Ⅰ型为主,少量Ⅲ型 2. 龈沟液的抗菌防御作用是:(E) A.缓冲作用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带出龈沟 B.灭杀细菌 C.调理趋化吞噬细胞 D.激活补体系统发挥抗菌作用. E.以上全是 生物矿化的有机基质作用为E A控制矿物形核B控制空间组织C修饰机械性能D 辅助矿物稳定E以上都是 牙菌斑内的糖代谢各途径的关键酶,不包括A A葡萄糖激酶B磷酸果糖激酶C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D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醛缩酶E磷酸乙酮醇酶 1、哪种无机物在釉质中从表面到内层浓度逐渐降低(A) A F B H2O C Na D Mg 2、主要由腮腺分泌的人类唾液中最大的一族蛋白是(C) A 富组蛋白 B 富酪蛋白 C富脯蛋白 D富半胱蛋白 1、唾液中钙以的存在方式不包括:(A) A、钙离子 B、无机复合物

最新口腔生物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单选 1、最早在口腔定居的链球菌是:(A) A.血链球菌 B.唾液链球菌 C.变异链球菌 D.轻链球菌 2、以下有一项不是影响口腔生态系的物理化学因素:(D) A.营养 B.温度 C.pH D.唾液流量 3. 导致龋病最重要的口腔细菌是 :(B) A.韦荣菌 B.变异链球菌 C.奈瑟菌 D. 放线菌 E.乳杆菌 4. 一般情况下,成熟菌斑的标志是:(D) A.谷穗样结构 B.HE染色为粉红色 C.细菌层位于中间地带 D.栅栏状结构 E.菌斑表面主要含松散在菌斑表面的短杆菌 5.儿童口腔龈沟内不存在以下哪种菌群?(D) A.奈瑟菌 B.链球菌 C.乳杆菌 D.螺旋体 E.韦荣菌 6.成熟菌斑的标志是?(A)约出现在菌斑形成的第5-6天 A.栅栏状结构 B.产生覆盖牙面的获得性薄膜 C.放线菌附着 D.海绵状结构 E.多种细菌附着 7.黏附在牙表面的细菌团块成为(A) A.牙菌斑 B.生物膜 C.细菌沉积物 D.软垢 8.目前可以从口腔中分离出( B )种不同种的细菌。 A.100~300 B.500~700 C.1000~3000 D.3000~5000 9. 口腔正常微生物的有益作用( E ); A.保护性生物屏障 B.合成维生素 C.拮抗有害菌群 D.刺激宿主免疫. E.以上全是 10.口腔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E ) A.相互凝集作用 B.相互营养关系 C.竞争与拮抗 D.通讯与遗传多样性. E.以上全是 11.以下哪一项,有助于抑制龋病发生:( D )A.变异链球菌B.乳酸杆菌C.放线菌D.唾液链球菌E.螺旋体 12.口腔内部PH值( A ) A 5.0-8.0 B 6.0-7.0 C 5.0-7.0 D 6.0-8.0 13.口腔内菌丛有( D ) A 固有菌丛 B 增补菌丛 C 暂时菌丛 D 以上都是 14.龋齿标志菌为( A ) A、乳杆菌属 B、棒杆菌属 C、丙酸杆菌属 D、梭菌属 15.可产生黑色素的菌类是( B ) A、卟啉单胞菌 B、普氏菌 C、棒杆菌属 D、丙酸杆菌属 16.以下哪项是影响口腔生态系的物理化学因素( D ) A 温度 B 氧张力 C pH D 以上都是 17.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有( E )

口腔正畸学选择题有答案

口腔正畸学试题-A卷 1.暂时性错牙合发生的机制就是 A A.恒切牙萌出初期,出现轻度拥挤现象,可能因恒牙较乳牙大,随着颌骨的增大与乳磨牙与恒磨牙的替换等变化可自行调整 B.多生牙占据了恒牙的位置,常引起恒牙的错位萌出 C.唇系带异常可造成上中切牙之间出现间隙 D.咬上唇习惯容易形成前牙反牙合,下颌前突及近中错牙合等畸形 E.以上都不就是 2.呼吸功能异常易引起的错位就是 D A.单侧后牙反牙合 B.后牙锁牙合 C.佝偻病 D.下颌后缩畸形 E.以上都就是 3.口腔不良习惯不包括 B A.吮指习惯 B.异常吞咽习惯 C.舌习惯 D.唇习惯 E.咬物习惯 4.以理想正常牙合为标准,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就是 E A.20、33% B.40、92% C.60% D.86、81% E.91、2% 5.属于恒牙正常萌出顺序就是 D A.上颌:6→1→3→4→2→5→7 B.上颌:6→1→2→3→4→5→7 C.下颌:6→1→2→3→5→4→7 D.上颌:6→1→2→4→5→3→7 E.以上都对 6.暂时性错牙合的临床表现就是 C A.后牙反牙合 B.个别前牙反牙合 C.上颌侧切牙初萌出时,牙冠向远中倾斜 D.Ⅲ度深覆牙合,Ⅲ度深覆盖 E.Ⅲ度牙列拥挤 7.理想正常牙合就是 E A.对于生理功能无大妨碍者,都可列入理想正常牙合 B.个别正常牙合 C.反牙合

D.深覆牙合 E.保存全副牙齿,牙齿在上下牙弓上排列得很整齐,上下牙的尖窝关系完全正确,上下牙弓的牙合关系非常理想 8.下列哪项就是错牙合畸形的病因 B A.牙列缺失 B.遗传因素 C.楔状缺损 D.四环素牙 E.氟斑牙 9.面部肌肉建牙合的动力平衡中,与向后的动力有关的肌肉就是 D A.颞肌 B.翼内肌 C.咬肌 D.上下唇方肌 E.以上都不就是 10.上下牙弓狭窄其矫治原则为 E A.缩小上牙弓宽度,或扩大下牙弓宽度,或二者并用 B.升高前牙或压低后牙 C.扩大牙弓,推磨牙向后 D.矫正颌间关系 E.扩大上牙弓。或用肌能训练矫治法,并加强营养及咀嚼功能,以促进颌骨及牙弓的发育11.牙齿拥挤度一般分为三度,Ⅱ度拥挤就是指牙冠宽度的总与与牙弓现有弧形的长度之差就是B A.2~4mm B.4~8mm C.8mm以上 D.16mm以上 E.以上都不就是 12.在错牙合畸形的检查诊断中,下列哪项不符合 A A.无需询问有无全身性疾病及鼻咽部疾病 B.对牙弓检查时要进行牙拥挤度测定 C.要检查上下中切牙间的中线关系 D.询问幼年时有无口腔不良习惯 E.需要进行牙,颌,面的一般检查 13.上前牙冠覆盖下前牙冠超过1/3者称为深覆牙合,其分为三度,Ⅰ度深覆牙合为 B A.覆盖为3~5mm B.上前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1/3而不足1/2者 C.上前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1/2而不足2/3者 D.上前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2/3者 E.以上都不就是 14.上下前牙切端的前后距离超过3mm以上者,称为深覆盖,分为三度,Ⅲ度深覆盖为C A.3~5mm B.5~8mm C.8mm

口腔生物学重点

口腔生物学重点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 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p1) 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 ecosystem )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 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物种影响—适者生存—环境变化) 不适者淘汰 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p2) (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 (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p2) 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 a.温度

一般细菌可在-5℃ ~55℃环境中生存 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 60o 嗜冷菌 < 25 ℃嗜热菌 > 45 ℃嗜温菌 25 ~ 37 ℃ b.氧张力 绝对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 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 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 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 d.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 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 e.营养物质的利用 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 牙龈卟啉菌生长 酶类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 (二)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 a.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I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 b.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 溶菌酶 (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 (三)细菌因素 a.细菌附着(钙桥学说,识别系统学说)

北大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学精彩试题

口腔正畸学试题(2000级七年制) 考试日期:2005 考试时间:2小时 考试地点: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学楼 考试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In dividual no rmal occlusi on 2、 An chorage 3、 Orthopedic force 4、 Deep overbite 5、 Class I malocclusi on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颅面骨骼的生长方式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支抗的种类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矫治力的来源包 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患者为恒牙初期,其右侧磨牙关系为完全远中,左侧磨牙关系为中性,上颌前牙唇向倾斜 歹U拥挤II 度。该患者的 Angle分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氏分类为_________ 5.牙齿的移动类型包 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牙齿的拥挤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度拥挤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度拥挤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度拥挤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错合畸形可以影 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标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腔预防医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口腔预防医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1.药物牙膏必须具有? A.不干扰氟防龋作用 B.长期应用不影响或破坏口腔微生物的生态平衡 C.不产生抗药性?D.不使酵母菌落过度生长或外源性微生物殖居于口腔内?E.具有以上各个方面【答案】E? 2.不属于口腔健康促进范围的是 A.调整自来水含氟浓度 B.推广使用窝沟封闭 C.给儿童进行窝沟封闭处理?D.控制含糖食品的食用次数?E.开展有指导的口腔卫生措施并提供合格的口腔保健用品 【答案】C? 3.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教育的定义是 A.其目的是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 B.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C.促进每个人或集体努力做好本身应做的一切?D.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 E.定义包括上面4点 【答案】E 4.饮酒主要增加口腔哪个部位癌症发生的危险性 A.颊部 B.舌及口底? C.硬腭?D.软腭?E.牙龈?【答案】B? 5.饮酒加吸烟可使口腔癌危险性增加 A.1倍? B.1.5倍?C.2.5倍? D.3.5倍?E.4.5倍 【答案】C? 6.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1/3以下时简化软垢指数记为? A.0? B.1 C.2 D.3?E.0.5 【答案】B?7.成人牙刷全长为(mm)?A.120~130 B.140~150?C.155~160 D.160~180? E.180~200 8.某市调查学生患牙龈炎情况,已知以前调查结果患病率为50%,要求抽样误差为10%,需要 【答案】D? 调查的人数为 A.100人 B.200人? C.400人 9.妊娠期口腔健康检查的重点是? A.面龋 D.600人? E.800人?【答案】C? B.邻面龋?C.牙龈炎 D.牙周炎? E.楔形缺损?【答案】C 10.用0.2%NaF溶液含漱防龋,应用的频率应该是? A.每天一次 B.隔天一次 C.每隔三天一次 D.每周一次 E.每月一次?【答案】D?11.口腔癌最好发部位是? A.唇?B.牙龈 C.口底 D.腭 E.舌?【答案】E?12.属口腔健康教育方法中双向信息交流的是?A.个别交谈?B.组织小型讨论会?C.借助大众传播渠道? D.组织社区活动? E.以上均是?【答案】A?13.酸蚀应用的最合适的磷酸浓度是 A.10%~20%

口腔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口腔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口腔生物学为2001年始新开设的一门口腔基础学科,它是衔接前期医学基础课(生理、生化、微生物、免疫、分子生物学等)与口腔临床学科(口内、口外、口修和正畸等)的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包括“口腔微生物”、“口腔免疫学”、“口腔生物化学”、“口腔疾病分子生物学”、“牙周骨组织生物学”和“口腔细胞培养及其应用”六大部分内容,从不同角度阐明口腔疾病的发生、进展和预防。理论大课28学时,考试2学时,要求学生把握口腔生物学的差不多理论、差不多知识和差不多技术,为今后从事口腔医疗、教学和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学科学习,要求学生: 1.把握口腔生态系的阻碍因素,牙菌斑的形成、分类及要紧物质代谢、矿物质转换。 2.把握要紧致龋菌、牙周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以及宿主免疫反应在牙周炎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3.把握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的化学组成。 4.氟在生物矿化中的作用。 5.把握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要紧方法及在口腔致病菌研究中的应用。 6.把握骨改建的生物学基础 7.把握细胞培养的差不多原理与技术。 8.把握细菌培养、细菌鉴定、毒力检测方法 三、学时分配 四、考核要求 按照把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考核。理论考核题型为:名词讲明、填空题、选择题和咨询答题。

学习目的要求 一、把握口腔生态系定义及阻碍因素、牙菌斑的形成及分类、口腔正常菌丛的概念及其成员。 二、熟悉细菌粘附的学讲、正常菌丛的双重作用。 三、了解口腔生物学的内容及意义。 课程内容 一、口腔生物学简介 1.口腔生物学的定义 2.口腔生物学的进展 3.口腔生物学的六个组成部分 二、口腔微生物学概论 1.口腔生态系及其阻碍因素:生态系、生态学、口腔生态系的概念,口腔生态系的阻碍因素 2.口腔正常菌丛:来源和类型 3.牙菌斑:形成、分类、成份 考核知识点 一、口腔生物学的定义、进展 二、口腔生态系的概念及其阻碍因素 三、口腔正常菌丛的概念及来源 四、牙菌斑的形成和分类 考核要求 一、把握口腔生态系定义及阻碍因素、牙菌斑的形成及分类、口腔正常菌丛的概念及其成员。 二、熟悉细菌粘附的学讲、正常菌丛的双重作用。 三、了解口腔生物学的内容及意义。 复习摸索题 一、口腔生态系及其阻碍因素。 二、何谓牙菌斑? 三、口腔正常菌丛的概念及其双重作用。 第二章牙体微生物及其免疫 学习目的要求 一、把握要紧致龋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二、熟悉免疫防龋的概念 三、了解防龋疫苗的研究、根尖周病的发病机制 课程内容 一、正常口腔菌丛成员 1.链球菌属 变形链球菌群

口腔生物学第六章练习题(推荐文档)

选择题 1.关于细胞培养技术叙述错误的是(B) A可用来研究细胞生理和细胞各种功能 B首先用胰蛋白酶将动物或植物组织进行酶解,游离出单细胞后再进行培养 C用小牛血清配制的培养基进行动物细胞培养 D培养过程可用倒置显微镜进行观察 2.贴壁细胞的分裂方式属于 ( B ) A.无丝分裂 B.有丝分裂 C.减数分裂 D.增殖 调节唾液腺细胞增殖、分化和功能的因素,没有以下哪一个:D A.细胞因子 B. 激素 C. 细胞外基质 D. 白介素-8 E. 钙离子 以下哪句话是错误的:B A.牙周膜是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 B.颌面部软骨细胞培养多见于上颌骨髁突软骨培养 C.鳞状细胞癌是口腔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D.成釉细胞是一种常见的良性上皮源性肿瘤,因其易复发、可能恶变等特性,而受到研究 者的广泛关注 E.体外培养的腺泡上皮细胞多成多角形,铺路石样排列 1.牙周膜不具有以下哪种功能:(D) A.分泌功能 B.矿化功能 C.收缩功能 D.防御功能 2.唾液腺细胞不包括以下哪种:(C) A.导管上皮细胞 B.,腺泡上皮细胞 C.唾液腺肿瘤细胞 D.肌上皮细胞 1.从体内去除组织接种培养到第一次传代的阶段称为(A) A.初代培养 B.传代期 C.衰退期 D.以上均不对 2.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研究一个完整生物体所表达的全体蛋白质特征称为(A) A蛋白质组学 B蛋白质鉴定 C模式生物学 D生物信息学 1. 按照培养细胞的主要形态,可包括哪些类型:(E) A.上皮型细胞 B.成纤维型细胞 C.游走型细胞 D.多形型细胞. E.以上全是 2复苏是以一定的复温速率将冻存的培养物恢复到常温的过程。在冷冻复苏中应遵循什么原则:(C) A.速冻速溶 B.慢冻慢溶 C.慢冻速溶 D.速冻慢溶. E.以上都不是 组织工程三要素E: A.种子细胞 B.生物支架材料 C.细胞活性因子 D.A和B E.A、B和C 细胞培养一代中,进行各项试验最好的阶段是D A.游离期 B.贴壁期 C.潜伏期 D.指数生长期 E.停滞期 1、有关上皮型细胞说法错误的是(A) A 一定来源于外胚层 B 形态类似体内的上皮细胞 C 生长易相连成片 D 铺路石状 2、那种细胞是悬浮型细胞(D) A 心肌细胞 B 平滑肌细胞 C 成骨细胞 D 白细胞 1、以下哪项不是培养细胞的生长过程:(A) A、分裂期 B、原代培养期 C、传代期 D、衰退期 2、培养细胞的生存环境与条件不包括:(A) A、竞争菌群 B、细胞的营养需要 C、温度条件 D、液相环境 下列哪项不是正常细胞体外培养调解下生存过程的阶段D

完整2014口腔生物学复习提纲

1.生态系是什么?建立的中心原则p1 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ecosystem)。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适应与改建,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为后继定植的细菌创造了定植条件,使之能存活于新环境中。 2.口腔链球菌属有哪些。P16-19 变异链球菌群、唾液链球菌群、咽峡菌组群、轻链球菌群(血链球菌、轻链球菌) 3.Ecosystem 4.临界pH: (来源网上,待商榷) 某种特定的矿物质,如牙釉质,溶于某种溶液刚好达到饱和时的pH值。 5.非附着性菌斑p11 为不附着于牙面或牙根面,却与结合上皮和龈沟上皮直接接触的菌斑,其中主要细菌为G-厌氧菌和螺旋体、新月形单胞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等能动菌属,它们浮游地生活于附着性菌斑外表面和龈沟上皮之间,细菌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上皮下结缔组织,引发牙周组织炎症。 6.唾液的主要功能有哪些。P56-57 消化及营养功能(协助咀嚼与吞咽、直接参与消化作用、维持味觉功能、提供各种营养来维持口腔软硬组织的代谢平衡),保护功能(润滑功能、维持黏膜完整、软组织修复、清除作用、调节口腔菌群平衡、维护口腔缓冲能力、维持牙齿矿化)、诊断作用 7.龈沟液的主要组成及功能p57-58 主要组成:细胞成分(细菌、脱落上皮细胞、中性多形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电解质(钠、钾等)、蛋白质(IgG、IgA、IGM、C3、C4,血浆蛋白包括清蛋白、纤维蛋白等,葡萄糖、葡萄糖己糖胺和糖、醛、酸,酶类) 8.什么是转导、转染、转化。P92-93 转化是指受体菌捕获和表达质粒载体DNA分子的生命过程;转染是专指受体菌捕获和表达噬菌体DNA分子的过程;转导是利用噬菌体颗粒为媒介,将外源DNA转移至受体菌并得到表达的生命过程。 9.PCR的原理是什么。P95-96 DNA合成是以一股DNA单链为模版,在引物存在下,DNA聚合酶沿模版以5’—>3’方向延伸的过程。PCR是利用DNA合成的原理,合成两个与靶DNA两侧序列互补的引物,早体外进行靶DNA的重复合成。PCR扩增包括DNA变性、引物与靶DNA退火、引物延伸三个步骤。 10.什么是细胞增殖、细胞凋亡。P118 细胞增殖: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细胞凋亡:是细胞主动性的程序性死亡,表现为细胞染色体DNA片段化,细胞皱缩分解成凋亡小体,最终为其他细胞豚鼠而清楚。 11.牙髓组织固有免疫成分包括什么p132-133 牙髓组织固有免疫成分包括牙髓低油的免疫成分(成牙本质细胞)、固有免疫细胞(牙髓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etc)和免疫分子(外流的牙本质液流和管内沉积的免疫球蛋白、神经肽、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etc) 12.粘膜免疫系统p125 或称共同黏膜免疫系统(CMIS),包括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和散在的免疫细胞。MALT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韦氏环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CMIS分为诱导部位(MALT)和效应部位(固有层、上皮内的散在免疫细胞核外分泌腺)。黏膜免疫功能特点是产生SIgA和SIgM通过细胞归巢将诱导部位和效应部位相关联,参与局部特异性

[复习]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生物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复习]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生物学考试试题及答案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生物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99本口腔生物学结业考试试题时间:2003年5月30日上午姓名: 学号: 分 数: 一、名词解释 1( 口腔生态系 2( 兼性厌氧菌 3(Proteomics 4.束状骨 5.中心法则 二、填空题 1(牙菌斑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即、、。 2(采集龈上菌斑的目的多为分离培养菌。采集龈下菌斑的目的多为分离培养与疾病相关的细菌。 3(糖蛋白氨基己糖含量占4%以上者称,小于4%者为。 4(根据蛋白的来源不同,将牙本质非胶原蛋白分为、、、四大类。 5(口腔第一道防线由、、、等组成。 6(免疫球蛋白在体内具有的生物活性功能包括?与特异性结合;?激活 ; ?结 合 ;?可穿过 ;?抗体的作用;?抗体的免疫原性。 7(破骨细胞来源于,主要功能是吸收骨、和。 8(聚合酶链反应(PCR)是通过反应在体外 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 三、问答题 1(试述成熟菌斑的标志及结构。 2(唾液中的主要蛋白质及其生物学意义。 3(试述釉基质蛋白在釉质发育中的作用。 4(试述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 5(试述你所了解的免疫防龋。 四、论述题论述题论述题论述题:

1. 请问normal flora有何作用, 2. 釉质晶体生物矿化的机制和过程是什么, 3. 试述固有口腔屏障的组成。 4. 常用的免疫疫苗包括哪几类,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5. 试述遗传性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方法。 6. 试述Embden-Meyerhof- Paras(EMP)途径的特点。 7. 试述釉质及牙本质的生物矿化步骤。 8. 试述变形链球菌GTF特性、种类及与致龋性的关系。 五、附加题附加题附加题附加题: 1. 列举你所知道的细胞因子名称。 2. 简述前列腺与骨吸收的关系。 3. 列举你所知道的口腔特有的成体干细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2000本口腔生物学结业考试试题 时间:2004年11月17日下午姓名: 学号: 分数: 一、名词解释(5×4分) 1. 转录 2. plasmid 3. non-collagenous proteins 4. 中心法则 5. 细胞因子 二、填空题(27×1分) 1. 口腔链球菌属包括、、和 菌群。 2. 唾液分泌有分泌和分泌。 3. 生物矿化的种类包括、和再矿化, 其中再矿化分为、和。 4. 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 有、、。 5. 口腔免疫体系由、、

口腔正畸学选择题

100题 1、错畸形矫治的标准是: A 理想正常 B 理想 C 个别正常 D 平衡 2、人类进化过程中,咀嚼器官的退化、减少呈不平衡现象,其顺序应为: A 肌肉居先,牙齿次之,颌骨最后B颌骨居先,肌肉次之,牙齿最后 C 肌肉居先,颌骨次之,牙齿最后D牙齿居先,颌骨次之,肌肉最后E 牙齿居先,肌肉次之,颌骨最后 3、Ⅲ0深覆 是指: A 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不足冠1/3者 B 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1/3而不足1/2者 C 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1/2而不足2/3者 D 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2/3者 4、前颅底平面指的是 A OP B FH C Ba-N D SN E MP 5、关于颅面部生长发育特征及比例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颅面部的生长型在儿童发育的最早期即已确定,在增长过程中,头部各点均按直线方向推进。 B 在增长进行的过程中,头部的各点均按直线方向推进 C A和B均对 D A和B均错 6、牙齿Ⅲ0拥挤是指牙冠宽度总和与牙弓现有弧形长度之间相差: A 2~4mm B 4~8mm C 8mm以上 D 15mm以上 7、下列哪些公式对替牙间隙的解释是正确的? A Ⅴ-5B(Ⅳ+ Ⅴ)-(4+5 )C(Ⅲ+ Ⅳ+ Ⅴ)-(3+4+5)D(Ⅱ+Ⅲ+ Ⅳ+ Ⅴ)-(2+3+4+5 ) 8、邻面去釉矫治去釉的牙齿一般为: A 切牙 B 切牙+尖牙 C 切牙+尖牙+前磨牙D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 9、临床上所说的个别正常 一般伴有 A 轻微错 畸形 B 中度错 畸形 C 重度错 畸形D以上都不是 10、眼耳平面指的是 A OP B FH C Ba-N D SN E MP 11下列治疗哪个不属于扩大牙弓宽度开展的方法? A矫形开展B 被动开展C 推磨牙向后D 正畸开展 12、每解除牙弓1.0mm拥挤,约需要间隙: A 0.5mm B 1.0mm C 1.5mm D 2.0mm 13、邻面去釉矫矫治一般去除邻面釉质厚度为: A 0.1mm B 0.25mm C 0.5mm D 1.0mm 14、安氏II类亚类错 是指: A 双侧磨牙为远中关系 B 一侧磨牙为远中关系,另一侧为中性 关系 C 一侧磨牙为近中关系,另一侧为中性 关系 D 双侧磨牙为近中关系 15、肌激动器所产生的肌力是一种矫形力,下颌每向前移动1mm,可产生多大的力: A 25g B 50g C 100g D 150g E 200gf 250g 16、牙列Ⅱ°拥挤是指牙冠宽度总和与牙弓现有弧形长度之间相差: A 2~4mm B4~8mm C 8mm以上D 15mm以上 17、70年代哪位正畸医师在方丝弓矫治器的基础上发明了直丝弓矫治器: A Andrews B Begg C Tweed D Bennet 18、Ⅱ°深覆 是指: A 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不足冠1/3者 B 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1/3而不足1/2者 C 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1/2而不足2/3者 D 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2/3者 19、托槽位置的高度是指: A 由牙尖或切缘至托槽槽沟的 向底面间的距离 B 由牙尖或切缘至托槽槽沟的龈向底面间的距离 C 由牙尖或切缘至托槽 向基底部间的距离 D 由牙尖或切缘至托槽龈向基底部间的距离 20、下列哪个不属于正常乳牙 的特征? A 前牙部分具有生长间隙及灵长间隙 B 终末平面以垂直型及近中型较多 C 前牙深覆盖深覆 D 上颌乳尖牙的近中舌侧面与下颌乳尖牙的远中唇侧面相接触 21、方丝弓矫治时,上颌中切牙托槽位置的高度为4.5mm,其尖牙托槽位置的高度应为:

100个口腔正畸测试题及答案

1、错合畸形矫治的标准是:c A 理想正常牙合 B 理想牙合 C 个别正常牙合 D 平衡牙合 2、人类进化过程中,咀嚼器官的退化、减少呈不平衡现象,其顺序应为:c A 肌肉居先,牙齿次之,颌骨最后 B颌骨居先,肌肉次之,牙齿最后 C 肌肉居先,颌骨次之,牙齿最后 D牙齿居先,颌骨次之,肌肉最后 E 牙齿居先,肌肉次之,颌骨最后 3、Ⅲ0深覆牙合是指:d A 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不足冠1/3者 B 上前牙牙冠覆盖下 前牙超过冠1/3而不足1/2者 C 上前牙牙冠覆盖下 前牙超过冠1/2而不足2/3者 D 上前牙牙冠覆盖下 前牙超过冠2/3者 4、前颅底平面指的是d A OP B FH C Ba-N D SN E MP 5、关于颅面部生长发育特征及比例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d A 颅面部的生长型在 儿童发育的最早期即 已确定,在增长过程中, 头部各点均按直线方 向推进。 B 在增长进行的过程

中,头部的各点均按直线方向推进 C A和B均对 D A和B均错 6、牙齿Ⅲ0拥挤是指牙冠宽度总和与牙弓现 有弧形长度之间相差:A 2~4mm B4~8mm C 8mm 以上 D 15mm以上 7、下列哪些公式对替牙间隙的解释是正确的? A Ⅴ-5 B(Ⅳ+ Ⅴ)-( 4+5 )C(Ⅲ+ Ⅳ+ Ⅴ)- (3+4+5) D(Ⅱ +Ⅲ+ Ⅳ+ Ⅴ)-(2+3+4+5 ) 8、邻面去釉矫治去釉的牙齿一般为: A 切牙 B 切牙+尖牙 C 切牙+尖牙+前磨牙D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 9、临床上所说的个别正常牙合一般伴有 A 轻微错牙合畸形 B 中度错牙合畸形 C 重度错牙合畸形 D 以上都不是 10、眼耳平面指的是 A OP B FH C Ba-N D SN E MP 11下列治疗哪个不属于扩大牙弓宽度开展 的方法? A矫形开展 B 被动开展C 推磨牙向后 D 正畸开展 12、每解除牙弓1.0mm 拥挤,约需要间隙: A 0.5mm B 1.0mm C 1.5mm D 2.0mm 13、邻面去釉矫矫治一

口腔生物学第五章练习题_共5页

选择题 1. 成骨细胞来源于下列那种细胞(B) A. 骨细胞 B. 间充质干细胞 C. 骨衬里细胞 D. 造血干细胞 2. 下列那种基质蛋白不是成骨细胞所合成的( D ) A. 骨桥蛋白 B. 骨涎蛋白 C . 骨钙素 D. 降钙素 目前发现的行使骨吸收功能的唯一细胞是:B A. 成骨细胞 B. 破骨细胞 C.巨噬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淋巴细胞 骨髓位于较大骨骼的髓腔中,占人体体重的:A A.4~6% B.9~12% C. 14~18% D. 1~2% E. 2~2.5% 1下列关于破骨细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 A.是骨组织中行使骨吸收功能的细胞 B.来源于骨膜以及骨髓中具有多分化潜能的间充质细胞 C.无固定形状,多核 D.胞质嗜酸 2.下列关于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组织学变化,错误的是:(B) A.上颌窦提升2周后——形成编织骨,成骨活跃; B.上颌窦提升4周后——大部分有新形成的编织骨,成骨细胞数量最多; C.上颌窦提升8周后——薄层皮质骨在上颌窦侧壁和上颌窦底膜侧形成; D.上颌窦提升8周后——转变为板层骨,骨组织结构趋于成熟。 1.破骨细胞来源于(A)。 A造血系统的单核细胞 B间充质干细胞 C破骨干细胞 D造血干细胞 2.组成骨组织的四种细胞中(A)被包埋在钙化的骨基质中。 A骨细胞 B成骨细胞 C破骨细胞 D骨衬里细胞 1. 骨组织由哪些细胞构成:(E) A.成骨细胞 B.破骨细胞 C.骨衬里细胞 D.骨细胞 E.以上全是 2牙槽骨的生物特征70%为矿化物质,22%为蛋白质,8%为水分。有机基质中95%为____胶原,另外5%由蛋白糖原和多种非胶原蛋白构成。:(A)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Ⅴ型 E牙周膜中的重要细胞成分E:A.成纤维细胞B.未分化干细胞C.成骨细胞D.破骨细胞E.A 和B E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的阶段有哪些E:A. 前成骨细胞B. 成骨细胞C. 骨细胞D. 骨衬里细胞E. 以上都是 1、下列那种细胞是来源于血液中单核巨噬细胞(C) A 骨细胞 B 成骨细胞 C 破骨细胞 D 骨衬里细胞 2、以下关于机械力引起骨改建的说法那一项是错误的(C) A 应力过低,骨吸收会超过骨沉积导致骨量的丢失。 B 应力水平在生理范围(200~2500 με),骨吸收与骨沉积达到动态平衡。 C 应力水平在2500~4000 με的范围内,骨沉积不会超过骨吸收。 D 应力超过4000 με,可发生病理性超负荷。 1、以下哪项不是骨组织的细胞成分:(A) A、间充质细胞 B、成骨细胞 C、破骨细胞 D、骨衬里细胞 2、骨改建的影响因素不包括:(A) A、胶原蛋白 B、激素 C、机械力 D、骨改建的调节因子 1.下列哪项不是组成骨组织的细胞

口腔正畸学选择题有标准答案.doc

口腔正畸学试题- A 卷 1.暂时性错牙合发生的机制是 A A.恒切牙萌出初期,出现轻度拥挤现象,可能因恒牙较乳牙大,随着颌骨的增大和乳磨牙与恒磨牙的替换等变化可自行调整 B.多生牙占据了恒牙的位置,常引起恒牙的错位萌出 C.唇系带异常可造成上中切牙之间出现间隙 D.咬上唇习惯容易形成前牙反牙合,下颌前突及近中错牙合等畸形 E.以上都不是 2.呼吸功能异常易引起的错位是 D A.单侧后牙反牙合 B.后牙锁牙合 C.佝偻病 D.下颌后缩畸形 E.以上都是 3.口腔不良习惯不包括B A.吮指习惯 B.异常吞咽习惯 C.舌习惯 D.唇习惯 E.咬物习惯 4.以理想正常牙合为标准,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是E A.% B. % C. 60% D. % E.% 5.属于恒牙正常萌出顺序是 D A.上颌: 6→ 1→ 3→ 4→ 2→5→ 7 B.上颌: 6→ 1→ 2→ 3→ 4→5→ 7 C.下颌: 6→ 1→ 2→ 3→ 5→4→ 7 D.上颌: 6→ 1→ 2→ 4→ 5→3→ 7 E.以上都对 6.暂时性错牙合的临床表现是 C A.后牙反牙合 B.个别前牙反牙合 C.上颌侧切牙初萌出时,牙冠向远中倾斜 D.Ⅲ度深覆牙合,Ⅲ度深覆盖 E.Ⅲ度牙列拥挤 7.理想正常牙合是 E A.对于生理功能无大妨碍者,都可列入理想正常牙合 B.个别正常牙合 C.反牙合

D.深覆牙合 E.保存全副牙齿,牙齿在上下牙弓上排列得很整齐,上下牙的尖窝关系完全正确,上下牙弓的牙合关系非常理想 8.下列哪项是错牙合畸形的病因 B A.牙列缺失 B.遗传因素 C.楔状缺损 D.四环素牙 E.氟斑牙 9.面部肌肉建牙合的动力平衡中,与向后的动力有关的肌肉是 D A.颞肌 B.翼内肌 C.咬肌 D.上下唇方肌 E.以上都不是 10.上下牙弓狭窄其矫治原则为 E A.缩小上牙弓宽度,或扩大下牙弓宽度,或二者并用 B.升高前牙或压低后牙 C.扩大牙弓,推磨牙向后 D.矫正颌间关系 E.扩大上牙弓。或用肌能训练矫治法,并加强营养及咀嚼功能,以促进颌骨及牙弓的发育 11.牙齿拥挤度一般分为三度,Ⅱ度拥挤是指牙冠宽度的总和与牙弓现有弧形的长度之差是B A. 2~ 4mm B. 4~ 8mm C. 8mm以上 D. 16mm以上 E.以上都不是 12.在错牙合畸形的检查诊断中,下列哪项不符合 A A.无需询问有无全身性疾病及鼻咽部疾病 B.对牙弓检查时要进行牙拥挤度测定 C.要检查上下中切牙间的中线关系 D.询问幼年时有无口腔不良习惯 E.需要进行牙,颌,面的一般检查 13.上前牙冠覆盖下前牙冠超过1/3 者称为深覆牙合,其分为三度,Ⅰ度深覆牙合为B A.覆盖为 3~ 5mm B.上前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1/3 而不足 1/2 者 C.上前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1/2 而不足 2/3 者 D.上前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2/3 者 E.以上都不是 14.上下前牙切端的前后距离超过3mm以上者,称为深覆盖,分为三度,Ⅲ度深覆盖为C A. 3~ 5mm B. 5~ 8mm

口腔生物学重点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 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p1) 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ecosystem )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 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物种影响—适者生存—环境变化) 不适者淘汰 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p2) (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 - (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p2) 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 a.温度 一般细菌可在-5℃~55℃环境中生存 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60o 嗜冷菌< 25 ℃嗜热菌> 45 ℃嗜温菌 25 ~ 37 ℃ b.氧张力 绝对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 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 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 ] 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 d.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 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 e.营养物质的利用 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 牙龈卟啉菌生长 酶类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 (二)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 a.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I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 b.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 溶菌酶 … (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 (三)细菌因素

口腔生物学考试总结(中大)

一、名解 1、自身抗原:auto-antigen 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2、清晰区:破骨细胞与封闭区相对应的细胞质内没有任何细胞器。 3、口腔生态系统:oral ecosystem口腔内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生活的口腔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口腔生态系。 4、再矿化:remineration 已脱矿的组织内发生矿物质的重新沉淀结晶化,分为自然、病理、人工再矿化。 5、细胞培养:Cell Culture 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在适当的条件下使活体组织细胞在体外环境存货、生长增殖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方法。它是研究机体细胞形态及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从事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及干细胞工程研究的基础。 6、DSPP:牙本质涎磷蛋白牙本质基质中两种主要的非胶原蛋白DSP和DPP是同一目的基因DSPP编码的单一转录的表达产物。最初认为其仅局限于牙本质,主要在成牙本质细胞中表达,最近研究表明DSPP 在骨组织、内耳组织、乳腺癌及肺癌组织中也有表达。 7、GCF: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龈沟液主要由从龈沟上皮渗出的液体、蛋白、电解质构成,同时也是混合唾液是我组成部分。具有抗菌防御作用,其成分变化可作为牙周病变得评判指数。 8、Southern hybridization:Southern杂交先用凝胶电泳分离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的DNA片段,然后在原位将DNA片段转移至固相基质如硝酸纤维素膜上,经变性及干烤固定,用核酸探针进行杂交,经放射自显影显示杂交结果。最大优点是能根据杂交带的位置判断待测样品中与探针杂交的DNA片段的分子量。 9、SIgA:分泌型IgA 由一个IgA双聚体分子、一个分泌成分和一个J链分子组成,有IgA1、IgA2两个亚类。主要存在于乳汁、唾液、泪液和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表面,参与局部黏膜免疫。10、seal zone:封闭区环绕皱褶缘的破骨细胞膜与骨基质紧密接触,形成一个封闭区,使骨吸收陷窝与周围骨基质相对隔离,构成骨吸收的局部微环境。 11、stem cell:干细胞来自胚胎、胎儿或成人的具有持久或终身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它能产生特异的细胞类型,形成人体组织和器官。 12、cell subculturing :传代培养当原代培养成功以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和细胞不断分裂,一则细胞之间相互接触而发生接触性抑制,生长速度减慢甚至停止;另一方面也会因营养物不足和代谢物积累而不利于生长或发生中毒。此时就需要将培养物分割成小的部分,重新接种到另外的培养器皿(瓶)内,再进行培养。这个过程就称为传代(passage)或者再培养(subculture)。 13、exon外显子最后出现在成熟RNA中的基因序列, 又称表达序列。既存在于最初的转录产物中,也存在于成熟R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就是指真核细胞的基因在表达过程中能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14、牙菌斑dental plaque 指粘附在牙齿表面或口腔其他软组织上的微生物群。是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少量白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和食物残屑等组成,不能用漱口或用水冲洗的方法把它去除。因此,现把牙斑看成是细菌附着在牙石上的一种复杂的生态结构,其与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15、获得性薄膜acquired pellicle 牙面清洁后,唾液的一些成分会很快地吸附于其上而形成一层均匀无细胞的薄膜,厚度约1~10um,龈缘区较厚而牙尖区较薄,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对细菌有选择性吸附能力。 16、GTF(Glucosyltransferase) 葡糖基转移酶是变形链球菌分泌的胞外酶之一,也是其主要致龋因子之一,包括三种类型。 17、PCR(Plymerase Chain reation) 聚合酶链反应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复性)及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等特点。它不仅可用于基因分离、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等基础研究,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或任何有DNA,RNA的地方. 18、胶原酶Collagenase 它能在生理PH和温度条件下特异性地水解天然胶原蛋白的三维螺旋结构,而不损伤其它蛋白质和组织。胶原酶的化学本质是一种蛋白质,因此,这对温度、PH和导致蛋白质变性的各种因素均非常敏感,极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而改变其本身的构象和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