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60例

【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疗效分析。方法:将60例脑梗死随机分为两组,36例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组,24例为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治疗组采取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比较观察不同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治愈率高,后遗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中西医结合;丹芪通脉胶囊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残率较高。现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以来60例脑梗死的不同治疗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0例脑梗死患者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并进行头部CT或MRI确诊。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9.5岁,病程4d~45d,完全型偏瘫15例,不完全型偏瘫18例,失语28例,合并高血压30例,合并冠心病20例。对照组24例中,男18例,女6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为55岁,病程5d~40d,完全型偏瘫14例,不完全型偏瘫10例,失语14例,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冠心病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症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方法治疗,用胞二磷胆碱、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等静脉滴注,配合降压、对症、康复锻炼等方法治疗。

2.2 治疗组以对照组(西医方法)治疗方法配合对症等常规西医治疗,加以丹芪通脉胶囊治疗。方药:川芎10g,丹参30g,桃仁12g,郁金12g,鸡血藤10g,黄芪30g,青皮10g,山楂20g,琥珀2g,三七5g,地龙15g,花椒3g,细辛1.5g 。每次2~3粒,每日3次,4周为一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0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准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基本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病残程度为0级,肌力Ⅳ~V级;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生活基本自理,肌力提高Ⅱ级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好转,肌力提高I级以上,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行站立或步行;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36例,基本治愈30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2例,基本治愈率为84% ,总有效率为94% ;对照组24例,分别为15例、4例、2例、3例、64% 、86% 。两组比较,治疗组基本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4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自残率高达70%以上,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医学的进步,治疗手段不断更新,新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最有效的方法,是一种新的治疗理念。急性脑梗死在中医属“中风”、“卒中”等范畴,

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在气血内虚、脏腑阴阳偏盛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导致阴阳气血错乱,痰浊瘀血阻滞经络,气血不通,清窍及肢体失于濡养而发生本病。其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3]故临床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中医认为中风具有气虚痰浊、血瘀痹阻的病理特点,气虚是致病的根源,血瘀是病邪的核心[4]。该方由黄芪、丹参、川芎、桃仁、地龙、山楂、等中药组成,方中黄芪为补气要药、健脾益肺、益气通络,配合诸活血之品,其补气、活血之功能更甚,丹参、桃仁等有活血化瘀功效,地龙通经络,以奏药效,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辅以花椒、细辛,可温通脉络、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走而不守,既能上行头目,又可补彻皮毛,旁达四肢,更可通行血脉。川芎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由血粘度增高导致血瘀,血液流变学指标反映血液粘稠性、粘滞性、聚集性。山楂入血分,不但消食化脂之功甚强,且活血散瘀消肿之力亦佳,该方能补能攻,能上能下,共奏益气活血、通脉舒络、祛瘀生新之功。

现代研究证实:黄芪能明显减少血栓形成和降低血小板粘附率,使聚集的血小板解聚,还能提高SOD活性,降低血浆中过氧化脂质含量,减少脂褐素形成,清除细胞中已形成的脂褐素。从而通过对抗自由基损伤而保护脑组织。丹参具有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压;抗凝血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并有安定、镇静、镇痛的作用。川芎可迅速透过血脑屏障,在脑干分布较多,有利于在脑部发挥扩血管,改善微循

中西医结合用于脑梗塞患者治疗

2012年第17期中图分类号:R52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7-0079-01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咯血61例疗效观察 向寿培* 杨珊珊* 胡雪梅* 胡黔萍* 杨家妮* 刘 詹* 关键词:肺结核;咯血;中西医结合 *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人民医院(558300) 2012年7月9日收稿 咯血是肺结核的常见症状,在活动性和痰涂阳性肺结核患者中,咯血症状分别占30%和40%[1],出现咯血症状时,患者情绪常常较紧张,须及时予以止血治疗,2002年1月~2010年8月我科收治肺结核咯血61例,经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1例均经临床确诊的肺结核患者。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32.5±13.6岁,其中男性41例,女性20例;Ⅱ型肺结核3例,Ⅲ型肺结核50例,Ⅳ型肺结核8例。小量咯血(24小时咯血量小于100ml )40例,中量咯血(100~500ml )15例,大量咯血(大于500ml 或一次咯血量大于100ml )6例[2];首次咯血54例,反复咯血7例。2 疗效观察 2.1参照全国统一化疗方案抗痨治疗及对症处理。 2.2对小量咯血40例患者服用云南白药0.5g/次,每隔4小时服一次,同时予氨甲环酸1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中静滴,1次/日,经过2~5天40例全部止血。 2.315例中量咯血患者,除按小量咯血患者常规服云南白药、静滴氨甲环酸外,予加用血凝酶(立芷血)1.0kU 静脉注射,1次/日,经过3~6天14例止血,1例疗效不佳,加用垂体后叶素18u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中静滴 (该例患者42岁),1次/日,2天咯血停止。2.46例大量咯血患者,除常规服云南白药、静滴氨甲环酸及静脉注射血凝酶(立芷血)外,还予垂体后叶素18~24u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中静滴,1次/日,其中55岁以上患者不用垂体后叶素,改用盐酸普鲁卡因250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中静滴,每8小时1次,经过3~7天5例止血,1例疗效不 佳,加用盐酸异丙嗪25mg 肌注,每12小时1次,地塞米松5mg 静滴,每12小时1次,3天咯血停止。 2.5对中量或大量咯血的10例患者因合并肺部继发性细菌感染,加用青霉素或头孢呋辛等抗生素治疗7~10天。3 讨 论 肺结核咯血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道急诊病症。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暨联合应用云南白药、氨甲环酸、血凝酶(立芷血)、垂体后叶素,55岁以上患者采用云南白药、氨甲环酸、血 凝酶(立芷血)、盐酸普鲁卡因综合治疗均获得满意疗效。个别病例不能奏效则加盐酸异丙嗪、地塞米松等非止血药物也能取得较满意疗效。 查阅文献资料:应用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具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使肺中血管炎症消退,通透性降低而有助于止血;应用盐酸异丙嗪既能镇静,又扩张静脉,使肺循环、左心室及支气管动脉压力降低而达到止血;云南白药为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味有效止血药,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功效;垂体后叶素内 含加压素,直接兴奋平滑肌,使小动脉收缩,从而减少肺循环血量并使肺血管收缩而止血;普鲁卡因具有镇静、同时有兴奋迷走神经、 扩张外周血管、减少肺循环血量和降低肺循环压力作用而止血,55岁以上患者使用普鲁卡因亦能达到止血目的,从而避免了因使用垂体后叶素收缩动脉血管而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心肌缺血;氨甲环酸、血凝酶(立芷血)为不同机制的止血药,二者合用可以达到加强止血的效果。故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及咯血量综合运用不同的药物进行综合止血治疗,中、西医药物优势互补,达到协同作用。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2]朱元珏,陈文彬.呼吸病学(第1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7.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7-0079-02中西医结合用于脑梗塞患者治疗研究 张占军* *陕西省安塞县人民医院(717400) 2012年6月12日收稿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梗塞的临床作用。方法:将我院的80例脑梗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观察其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基本痊愈43例,显效19例,有效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8.7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运用中借鉴。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梗塞;临床研究 脑梗塞俗称为中风或者是脑卒中,大多发生在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近年来对其治疗方法各种,我院就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在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本院2010年5月-2012年1月的患者,共计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4.64岁;病情轻型39例,中型29例,重型12例;梗死部位:基底节梗死37例,丘脑部梗死16例,多发梗死12例,皮质梗死15例。所有脑梗塞诊断均参照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会议 79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给予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分析讨论。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的方法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治疗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效果临床 急性脑卒中,中医称之为中风。急性脑卒中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其不仅具有高发病率,在患者中还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并且治疗后的复发率较高,是一种多合并症和治愈率较低的疾病[1]。此疾病对于患者和其家庭以及社会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本文研究中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方法,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6月26日~2013年6月26日收治的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治疗组中女28例,男32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61.11±9.42)岁,患者平均体重(56.82±9.56)kg。初中学历及以下20例,高中学历25例,大专及以上学历15例。既往高血压病史40例,糖尿病病史20例。对照组中女30例,男30例,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60.77±8.45)岁,患者平均体重(53.23±9.32)kg。初中学历及以下25例,高中学历25例,大专及以上学历10例。既往高血压病史33例,糖尿病病史27例。在本文研究实验进行之前,以上患者均对本次实验有足够了解,均属自愿参与,并签署自愿协议,患者可在研究过程中随时退出,贯彻伦理学理念。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进行核磁检查、药物溶栓和抗血小板的治疗以及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的治疗。患者将由医生每星期进行一次查房,并对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讨论,制定深入的治疗方法,评定治疗后的效果。具体治疗方法为中医药辨证施治和康复治疗以及针灸治疗,同时开通脑血管病绿色通道,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最后,在治疗期间,医生每天查房,2周时间后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急性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方法治疗的每周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比较,并分析讨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4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4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6-04-12T15:49:36.78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作者:孙大伟迟民叶兰顺龙 [导读] 平度市第二人民医院 266731 脑梗塞是临床上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比较高。 孙大伟迟民叶兰顺龙 平度市第二人民医院 266731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性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脑梗塞患者40例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在在给予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随访平均时间为2个月,观察和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观察组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67%,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西医进行治疗,不良反应较小,安全可靠,是一种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合理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梗塞;临床疗效 脑梗塞是临床上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比较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脑梗塞的人数居各种死因之首[1]。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的血管狭窄或闭塞,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缺血、缺氧,从而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临床症状主要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认知功能存在障碍或者共济失调等。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脑血管疾病的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综合治疗方法也被用于此类疾病的治疗[2]。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性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脑梗塞患者40例临床资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脑梗塞患者40例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观察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在38-63岁,平均年龄为53.2岁,平均病程为5.3天,脑梗塞主要部位:皮质梗塞8例,基底节梗塞6例,丘脑部梗塞4例,多发性梗塞2例;对照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在19-62岁,平均年龄53.2岁,平均病程为5.5天,脑梗塞主要部位:皮质梗塞9例,基底节梗塞7例,丘脑部梗塞4例,多发性梗塞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梗塞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经中医辨证符合《中医辨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病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偏身麻木等。西医诊断标准:经头部CT检查证实符合脑梗塞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以及血管扩张剂等西药,主要是防止新的梗死再次形成,加强和建立侧支循环,修复病灶,根据病情情况给予吸氧、降血压以及针对性治疗并发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脉管通治疗,具体药物组成为:黄芪20g,川芎15g,丹参15g,地龙15g,当归10g,水蛭粉5g,绞股蓝15g,牛膝20g,赤芍10g。每日水煎服1剂,连续服用一个月。或是适当使用中成药物静滴15天,比如灯盏花素、血栓通、红花等。 1.3 疗效标准根据“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判定,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 ~10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5%之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7% 以上。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视为有效,无变化、恶化定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67%,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西医进行治疗。具体情况见下表。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 20 7 8 5 82.67% 观察组 20 11 7 2 95.56% 3讨论 脑梗塞是各种原因致使脑部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造成脑组织局部不可逆的坏死,相应脑组织控制的脑功能和肢体功能丧失。脑梗塞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属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大多较为危急和凶险,致残率、死亡率较高。脑梗塞中医辨证归属中风范畴,近年来,其发病率显现逐年上升趋势,导致发病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原因除环境因素外,还有生活方面的因素[3]。由于脑梗塞起病前无明显征兆,而发病后常因不可逆脑组织损伤引起很多后遗症,严重的影响了患者患病以后的生活。传统的西药治疗效果较单纯的中医治疗效果要好,但治疗成本较高,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超出了他们的经济能力,所以很多患者选择放弃单纯西医治疗。。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其疗效确切,效果显著,综合应用能达到标本兼顾的治疗目的,对于脑梗塞患者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此外,还对脑梗塞患者的康复阶段具有很好的作用,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 [2]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58. [3]李明梅,裘兰兰.脑血栓片中赤芍的质量监控[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9):2372-2373. [4]杨慧玲,李军.蒲黄总黄酮对家兔血液流变学参数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7):244-246.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中西医病名诊断: 1、中医病名诊断:中风病TCD:BNG080。 2、西医病名诊断:脑梗死ICD-10:I63.900。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痰瘀阻证:日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滞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 (一)根据中风病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 (l)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I-II级。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同时注意预防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①功能训练 运动治疗: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指导病人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

脑梗塞常用中药方

脑梗塞常用中药方 常用中药单方许多临床及药理研究证明, 好的疗效,有着简便、价廉的特点。下面的单方是临床医生 常用的,供参考。1.涤栓散 用广地龙30g 、蜈蚣1条、白 芷9g ,共研细末制成散剂。每次服 6g ,日服3次,10日为 1 个疗程, 2 个疗程间停药 2 日,一般 1 ? 3 个疗程即见效, 治脑血栓形成。2.红龙汤 红花15?25g 、地龙25?40g 、葛 液(每10mL 含生药水蛭3g ), 口服,每次10mL ,每日3次, 30 日为 1 个疗程。治脑梗塞。 4.蜈蚣 蜈蚣 1 条、白花蛇 1 人参各50g ,粉碎后,每次服用 3g ,每日2次。益气化瘀, 每次12g ,姜片10片,每日1次,水煎服。用于治疗中风痰 盛。8.南星(汤泡)、甘草(炙)、防风 各90g ,每服12g , 姜 10 片,水煎。用于治疗中风瘫痪,口眼斜,口噤不语。 9.三生饮 生南星、生川乌、生附子、木香、生姜各 30g , 中药单方有很 根30?50g ,水煎服。治脑血栓。 3.水蛭口服液 水蛭口服 条、全蝎10g ,共为细末,每日1 剂,分 3 次口服。治中风。 5.豨莶草 豨莶草500g ,以米酒、 透晒 干,如法 9 次,粉碎,再用蜜 陈醋各 30g 层层喷洒,蒸 600g ,熬至滴下成珠,和 入药 末,制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服 20g ,分早晚服,以米汤 或稀饭送下。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6.三七、人参 三七、 治脑血栓及其后遗症。 7.南星、木香 南星、木香各等分,

加人参30g ,煎服。用于治疗中风昏愦,口眼斜,痰气上壅, 咽喉有声。 10.桃仁 烧酒浸泡 1 个月,捞出,晒干研细末, 和蜜为绿豆大小的丸剂,每次 50 丸,每日 3 次,饭后 2 小 时用酒服下,不能饮酒者,可用水服之,治疗半身不遂、半 身麻痹或神经痛。常用中药复方脑梗塞属祖国医学“中风” 范畴,而现在的中医学者则又根据现代的检测设备加以完 善,对其不同证型进行临床实验研究, 得出了许多有效方剂, 经笔者选录如下: 1 .丹芪汤组成 丹参 15?30g 黄芪 20? 40g 桃仁9?12g 红花6?9g 地龙9?15g 加减伴有畏 寒、项背疼痛、舌苔薄白、脉象浮者,加羌活以疏散外风; 伴有头晕热痛、目胀耳鸣、舌质微红、苔微黄、脉弦者,加 膝、黄芩、钩藤、石决明、夏枯草,以平肝潜阳; 活血通络。主治脑血栓形成。用法 每日 1 剂,水煎服。治 疗 15?60 天。来源 杨昌祖 .湖北中医杂志, 1991, 137: 72. 水蛭、当归各 12g 丹参、地龙各 15g 川芎、 红花、赤芍各 10g 炙黄芪 50g 功能 破血逐瘀,补气通络。 主治脑血栓形成。用法 每日 1 剂,水煎取汁分 2 次温服 来源 梁改凤,等.中医药研究,1997, (2): 323.补肾豁痰 汤组成 熟地、赤芍、巴戟天、竹茹、决明子各 15g 山茱 萸、地龙、法半夏、石菖蒲各 10g 黄芪 30g 加减 大便秘 结者加大黄、枳实、麻仁;夜寐不安者加五味子、夜交藤。 伴有失语者加石菖蒲、远志以祛痰开窍。功能 益气化瘀, 通栓汤组成

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卒中危险度最高的因素,充分认识脑卒中的病因与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控制脑卒中的发生、提高人们生命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中老年人加 强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平衡膳食结构、减轻心理社会因素对血压的影响、有效降 压治疗等于行为干预措施的预防脑卒中、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一、预防 平衡膳食机构 1低盐饮食,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之一是体内电解质钠的含量过高,引起钠水潴留、血容量增高而导致血压升高。 2 低脂高纤维饮食,研究表明,每日摄入30~50克大豆蛋白能显著降低有害的血清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而不影响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胆固醇水平;每天坚持吃大蒜,经4~5周后血压会下降10%,血清胆固醇会降低8~10%;各种蔬菜及水果中含有维生素C,可以调节胆固醇的代谢,控制动脉硬化的进展。 3少饮酒,大量饮酒或浓度高的酒可以引起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大脑皮层高度兴奋、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发生脑卒中的机会明显增多,特别是老年人常在饮酒时或饮酒后突然发作脑 卒中的病例屡有发生。因此,中老年人应尽量减少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应少于 20~30克,女性则少于10~15克,高血压患者应戒酒。 二、现代医学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脑起搏器对过度兴奋的神经细胞有抑制作用,对紊乱的神经细胞有整合作用,对缺氧受损的 神经细胞有修复作用,对功能低下的神经细胞有激活唤醒作用。最近美国科学家研究还发现 磁场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防止老年性痴呆,延长人的寿命。起搏器是目前治疗脑卒中 较好的方法。 2、治疗药物 防治脑卒中西药中有:拜阿司匹林、氯比格雷、脑活素片、弥可保等,都是疗效比较可靠, 有治疗针对性的用药,其中阿司匹林是防治脑卒中的基础用药,对防止脑卒中复发有一定疗效,但临床应用阿司匹林显示有47%的患者存在用药抵抗,即使是阿司匹林肠溶片,也会对 胃肠造成负担和影响,有各种出血倾向的患者,更应禁止使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须 在医生指导下针对自身情况和病症特征选择用药。 三、中医辩证论治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 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60例 【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疗效分析。方法:将60例脑梗死随机分为两组,36例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组,24例为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治疗组采取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比较观察不同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治愈率高,后遗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中西医结合;丹芪通脉胶囊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残率较高。现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以来60例脑梗死的不同治疗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0例脑梗死患者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并进行头部CT或MRI确诊。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9.5岁,病程4d~45d,完全型偏瘫15例,不完全型偏瘫18例,失语28例,合并高血压30例,合并冠心病20例。对照组24例中,男18例,女6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为55岁,病程5d~40d,完全型偏瘫14例,不完全型偏瘫10例,失语14例,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冠心病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症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方法治疗,用胞二磷胆碱、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等静脉滴注,配合降压、对症、康复锻炼等方法治疗。

2.2 治疗组以对照组(西医方法)治疗方法配合对症等常规西医治疗,加以丹芪通脉胶囊治疗。方药:川芎10g,丹参30g,桃仁12g,郁金12g,鸡血藤10g,黄芪30g,青皮10g,山楂20g,琥珀2g,三七5g,地龙15g,花椒3g,细辛1.5g 。每次2~3粒,每日3次,4周为一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0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准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基本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病残程度为0级,肌力Ⅳ~V级;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生活基本自理,肌力提高Ⅱ级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好转,肌力提高I级以上,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行站立或步行;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36例,基本治愈30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2例,基本治愈率为84% ,总有效率为94% ;对照组24例,分别为15例、4例、2例、3例、64% 、86% 。两组比较,治疗组基本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4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自残率高达70%以上,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医学的进步,治疗手段不断更新,新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最有效的方法,是一种新的治疗理念。急性脑梗死在中医属“中风”、“卒中”等范畴,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将脑梗塞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生活能力、脑部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用药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能力以及脑部神经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与单纯的西医治疗相比,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脑部神经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标签:中西医结合;脑梗塞;疗效;安全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以及生活作息均有着明显的改善,而中老年人群中的脑梗塞患者发病率逐年提升,对于脑梗塞健康知识的普及也越来越广泛。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对机体损害严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是一种具有较高致死率以及致残率的疾病[1]。对于脑梗塞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疗效欠佳,本文为了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疗效,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均排除存在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并发症及接受过系统健康教育的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49例,女51例;年龄49~76岁;病程3~18年;学历分布:初中及以下42例,高中21例,专科及以上37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分布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每日静脉滴注吡拉西坦100 mL,胞二磷胆碱0.5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同时静脉推注甲钴胺1.0 mg。疗程为10天[2]。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具体中药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加味。方剂的组成为当归、郁金、桃仁、赤芍各8 g,地龙9 g,石菖蒲、红花、川芎各10 g,丹参20 g,黄芪40 g[3]。另外需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对方剂进行调整,如果患者有明显的口渴,则加芦根10 g、石斛14 g。如果患者出现肢体痉挛加白芍25 g、伸筋草20 g。如果患者夜间睡眠不足,有失眠烦躁现象,加合欢花9 g、夜交藤20 g[4]。水煎至200 mL。2次/d。疗程为30天。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老年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老年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性脑卒中患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6例脑卒中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与西医结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和冰火疗法等中医治疗方法,于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分析,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时间明显缩短。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提高患肢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标签: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康复 近年来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急性脑血管疾病在人口死因中排序中居前位。我国的脑血管病发病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1]。随着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脑卒中发病率有提高趋势,脑卒中后约有75%以上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疾,包括肢体、言语、吞咽功能等功能障碍,很多患者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致残率居第1位。本文选择我院2009年~2013年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稳定后186例患者进行了综合康复治疗,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及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为2009年3月~2013年12月康复科及神经病房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纳入标准[2]:首次发生脑梗死和脑出血或复发者;有肢体运功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障碍;经头部CT或MRI证实;年龄≥65岁;格拉斯哥(GCS)评分>8分;患者家属均同意康复治疗;无精神病史和交流障碍。共人选1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93例,其中男51例,女42例,年龄67~89岁,平均年龄69.3岁;脑出血37例,脑梗死56例;治疗组93例,其中男53例,女40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68.1岁;脑出血33例,脑梗死60例。 1.2方法所有入选患者急性期均在神经内科病房内住院治疗,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病情平稳后,开始行康复介入,早期主要以摆放良好肢体位及肢体被动训练为主,肢体训练由康复师完成,早期以保持关节活动度为主,采取温和的肢体关节被动运动及拮抗肌的主动收缩来降低痉挛肌的肌张力,避免加重痉挛的因素,患者采取对抗痉挛的体位,从简单的屈伸开始,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关节、肌肉,2次/d,30min/次,进行良姿位训练。从健侧到患侧,幅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逐渐进展为坐位平衡训练、立位平衡训练及站立、行走等,在训练患者步行时,交替锻炼两腿的负重、独立步行,同时注重手功能训练,在训练手部活动时,指导家属帮助做按摩运动,用小器械训练手指的伸屈与分开等活动,消除手指的屈位痉挛。卧床期间,由护士给予临床护理指导,防止呼吸道及泌尿系统感染,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防止压力性溃疡的发生;早期克服患者的心理障碍,与患者及时沟通,使其充分理解康复的目的及训练的目标,减轻焦虑抑郁,积极配合治疗。治疗组除了接受常规性康复治疗外,同时接受中

中西医结合对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对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影响 作者:韩旭东冯刚衣永尚殷立青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CVA)(cerebralvascularaccident),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大于24小时或死亡。脑卒中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要解决患病后遗留下来的肢体残疾主要依靠康复治疗,现对我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的作用研究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采用我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推荐应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MESSS)。选择我院2009年2月—2010年2月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48例。就诊时间均在3小时—7天之内,均经CT或MRI证实,且在我院经正规系统治疗。下列病例予以排除:入院时昏迷,以及2周内死亡的病例。同时期按同样入选条件,随机选取40例为对照组,(年龄均在85岁以下)。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组和一般康复治疗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36—85岁,平均59.2岁。一般康复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9—82岁,平均60.5岁。 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正规系统药物治疗,无差异,一般康复治疗组:(1)运动疗法:以Bobath法为主,早期为良性肢位,关节被动活动,坐位平衡等,后期为站立,重心转移,步行及全身协调训练,

促进正常模式和运动控制能力的恢复。(2)语言训练:遵循由简单到复杂,反复强化,语言训练师与病人一对一的原则,通过不同形式的语言及动作刺激来进行训练。(3)心理治疗:由专业的心理辅导师进行,消除患者悲观、失望、焦虑或忧郁情绪,建立良好的康复环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必要时可给予药物治疗。

(完整版)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中风病 中医概念: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西医概念:脑动脉栓塞后,由其供应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水肿和坏死。如缺血梗塞区中伴有点状出血时,称为出血性或红色梗塞,否则称为缺血或白色梗塞。 中医病因病机 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西医发病机制

本病的脑动脉可有下列改变: (一)类纤维素性改变:见于严重高血压,血管壁增厚,小动脉过度扩张,呈节段性,血脑屏障破坏,血浆性渗出。 (二)脂肪玻璃样变样:多见于慢性非恶性高血压患者,直径小于200μm的穿通动脉,腔隙病灶中可发现动脉脂肪变性。(三)小动脉粥样硬化: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直径为100~400μm的血管,有典型的粥样斑动脉狭窄及闭塞。 (四)微动脉瘤:常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 中医临床表现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证候特征。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症见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 1.神昏初起即可见。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重者昏迷或昏愦。有的病人起病时神清,数日后渐见神昏,多数神昏病人常伴有谵妄、躁扰不宁等症状。 2.半身不遂轻者仅见偏身肢体力弱或活动不利,重者则完全瘫痪。 3.口舌歪斜·多与半身不遂共见,伸舌时多歪向瘫痪侧肢体,常伴流涎。 4.言语謇涩或不语轻者,仅见言语迟缓不利,吐字不清,患者自觉舌体发僵;重者不语。部分患者在病发之前,常伴有一时性的言语不利,旋即恢复正常。 西医临床表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2012 年6月到2013年7月收治的126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 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3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 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6%,显著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生活质量总满意率显著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 遗症,能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后遗症;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1752(2015)33-0197-02 随着社会不断老年化,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卒年增加;脑中风是由 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1]。脑卒中具有发病急、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等替代,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每年40万~50万人发生脑卒中,已成为三大致死疾病之一;给人们健 康带来严重危害[2]。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由于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了中枢神 经系统和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等后 遗症;患者往往会有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等,还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本研究以2012年6月到2013年7月收治的126例脑 卒中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6月到2013年7月收治的126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其 中男性77例,女性49例,年龄51~81岁,平均年龄为:65±5.12岁;所有患者 均符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过头颅CT 及核磁检 查确诊。运用随机数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两组患者在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基础疾病、病程、家庭经济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性,具体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采用甘露醇降低采用颅压,阿司匹林进 行抗血小板聚集,依达拉奉进行清除自由基,肝素进行抗凝,单硝酸异山梨酯扩 张血管等等;同时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并且采用西医综合性康复治疗, 例如关节活动训练、肌力锻炼训练、肌肉按摩、学习疗法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个性化的中医治疗:(1)中药治疗,针对病情,辨证的进行药物治疗,例 如解语丹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补阳还五汤益气养血、化瘀通络,左归丸合地黄 饮子滋养肝肾等;(2)中医理疗,定期进行针灸治疗和推拿按摩。 1.3评价指标 (1)治疗效果评价;有效:肢体功能显著恢复,能完成简单的日常活动,生活能够自理,肌力恢复大于2级;显效:肢体功能显著恢复,能在他人协助下完 成日常活动,肌力恢复1级以上;无效:肢体功能没有恢复,症状无好转,出现 不良反应;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患者总例数。(2)患者生活质量调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 标签:脑卒中;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疗法 卒中单元是一种针对卒中患者的多学科密切合作、多元医疗模式的管理系统[1-2]。卒中单元在我国推广后,中医疗法引入其中,内容不断丰富。近年来,本院心脑中风科建立了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卒中单元,做到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有机结合,同时早期针灸干预,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心脑中风科收治的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入院先后排序号0~119,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2~80岁,平均(62.0±16.4)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45例。对照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45~81岁,平均(63.0±15.7)岁;脑出血13例,脑梗死47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因和伴发疾病、并发症、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 1.2.2 纳入标准①首次脑梗死或脑出血;②年龄18~80岁;③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④发病3 d以内;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③并发严重的其他脏器疾病及合并有严重失语和认知功能障碍;④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系统疾病、淀粉样血管病、脑寄生虫等引起的脑卒中。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按照西医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管理[1]。①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使用降压药,合理抗感染治疗,纠正高血糖,对症支持治疗。②西药治疗:依照2007年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5],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1.3.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中药煎剂口服、鼻饲或灌肠。①中经络:风痰阻络证口服化痰通络汤加减(制半夏9 g,白

完整中西医病名对照

中西医的病名对照 说明:中西医的病名对照只是一个大概的参考,实践技能第一站时还是要以主症辨病为主。中医的病名基本是以主症为主,中西医考生对于中医病名的理解,详见“中医病名的概念”。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咳嗽 3、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证 4、支气管哮喘:哮病 5、肺炎:咳嗽,喘证 6、肺结核:肺痨 7、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胸痹(真心痛) 8、心律失常:心悸 9、高血压病:眩晕,头痛,中风 10、急性胃炎:胃痛,血证(吐血),呕吐 慢性胃炎:胃痛 11、消化性溃疡:胃痛 12、溃疡性结肠炎:泄泻 13、急性胰腺炎:腹痛 14、细菌性痢疾:痢疾 15、病毒性肝炎:黄疸,胁痛,郁证

16、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血证(尿血) 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虚劳,腰痛,血证(尿血) 17、肾病综合症:水肿,腰痛,虚劳 18、尿路感染:淋证,腰痛,虚劳 19、糖尿病:消渴 20、缺铁性贫血:虚劳 21、再生障碍性贫血:虚劳 2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证(紫斑) 23、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 24、脑梗死、脑出血:中风-中脏腑/中经络 25、癫痫:痫病 26、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 27、急性阑尾炎:肠痈 28、急性胆道感染:胁痛,腹痛 29、乳腺囊性增生病:乳癖 30、前列腺增生症:癃闭,虚劳 31、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盆腔炎/带下病(中西医大纲的中医病名直接用的就是“盆腔炎”,传统中医病名是“带下病”) 32、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无排卵型):崩漏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有排卵型):崩漏,月经失调(“月经失调”未被列入中西、中西医实践大纲中的中医病种) 33、围绝经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证 34、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腹痛,不孕症 35、先兆流产: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西医没要求,但“胎漏、胎动不安”中医有要求) 36、小儿肺炎:肺炎喘嗽 37、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38、小儿腹泻.:小儿泄泻 39、颈椎病:颈椎病 40、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 中医西医病名对照 【一】内科 糖尿病--消渴 甲状腺功能亢进--瘿气、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真心痛 高血压病--风眩、眩晕、头风 心律失常--心动悸 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水肿、痰饮、心痹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24例临床经验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24例临床经验报告 发表时间:2017-05-24T10:30:16.94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9期作者:胡林 [导读] 急性脑血管疾病,是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的脑部疾病总称。 (四川省射洪县涪西镇卫生院四川遂宁 629211)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4例临床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CT检查确诊的脑卒中病例纳入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结果:治愈10例,显效12例,好转2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显著改善各种症状。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卒;经验报告 【中图分类号】R74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9-0070-02 1.资料与方法 1.1 病因 急性脑血管疾病,是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的脑部疾病总称,又称脑卒中,脑中风,或者脑血管意外,常见病因:(1)血管病变:最常见为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动脉炎,动脉瘤,血管畸形以及外伤,中毒,肿瘤引起的血管损害,(2)血液成分改变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粘稠度增高,和/或凝血功能异常(高凝或者低凝)。(3)血液动力学异常血压过高或者过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颈部大血管病变(如颈椎病压迫椎动脉)影响脑的血液供应等。(4)诱发因素情绪激动或者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用力排便,气候突然变化等都可成为诱因。脑卒中,中医诊断属于中风范畴,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病,主要责之于内虚,复因情志,外邪,饮食,房劳等因素诱发。所谓内虚,主要指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而病位在脑。 流行病学:近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一些因素与脑血管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称为危险因素,其中包括:(1)年龄: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尤其是55~75岁更加明显;(2)家族史:有研究资料报告,父母患脑卒中的患者比对照组高4倍;(3)高血压或者低血压;(4)心脏病;(5)糖尿病;(6)高血脂;(7)吸烟或者酗酒;(8)肥胖;(9)饮食因素主要为过多食用盐,肉类和饱和脂肪酸的动物油等;(10)其他包括口服避孕药等。这些危险因素中有些是无法干预的,如年龄,家族史,有些是可以干预的,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饮食习惯等,积极干预即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015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4例,均经过头颅CT证实,结合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符合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整版)诊断标准。无严重心,肝,肾疾患,有偏瘫,失语,口眼涡斜,意识障碍等症状。其中,脑出血18例,脑血栓形成6例。 1.3 治疗方法 1.3.1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来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实施个体化治疗,常规处理:急性期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头稍低,吸氧,进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使病人保持安静,保持呼吸道畅通,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注意防止褥疮或者呼吸道感染,除非血压过高,急性期一般不用降压药,处理各种并发症等,一般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改善循环,等措施: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胞二磷胆碱0.5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50ml,静脉滴注,血塞通注射剂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50ml静脉滴注,香丹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尼莫地平片20mg,口服,一日两次,阿司匹林肠溶片75mg.口服,睡前。血压过高者,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bid。伴有意识障碍,发热者,给予清开灵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电解质紊乱者,用10%氯化钾1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糖尿病患者,适当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中药治疗:烦躁不安,意识迷糊者,给予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症见,烦躁不得卧,口微渴,舌边尖红,脉弦数。药方组成:丹皮12g,栀子30g 柴胡20g,当归10g,白术12g,白芍20g,茯苓20g,郁金20g,香附20g,黄连12g,菊花20g,薄荷10g,甘草3g每日一剂,一周为一疗程,仅有偏瘫,失语者,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白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者白腻,脉沉细,细缓或者细弦。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5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僵蚕15g,丹参20g,血竭10g,蜈蚣两条(去头足)甘草5g,每日一剂,两周一疗程。 1.3.2脑出血的治疗:常规处理,卧床休息,保持大小便通畅,必要的时,可导尿,灌肠,减少病人活动,避免用力导致的二次出血。协助病人翻身,预防褥疮,坠积性肺炎等,降低颅内压:甘露醇250ml,q8h静脉滴注、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胞二磷胆碱0.5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50ml静脉滴注,清开灵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50ml静脉滴注,(糖尿病患者用0.9%氯化钠注射液,适当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纠正电解水失衡,严密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同时,加用中药治疗:急性期用天麻钩藤饮加味,方药组成:天麻8g,钩藤12g,石决明20g,牛膝10g,杜仲10g,栀子30g,黄芩20g,益母草25g,茯神20g,夜交藤20g,僵蚕10g,麦芽10g,甘草3g。每日一剂,一周为一疗程,恢复期: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5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白术10g,僵蚕10g,丹参20g,蜈蚣两条(去头足)三七10g,甘草5g。 2.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疗效较满意。治愈10例,显效12例,好转2例。 3.讨论 脑卒中的中医治疗原则中风实证急性期者,当以驱邪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扶正祛邪。在脑卒中治疗中,西药降低颅内压,脱水,改善脑细胞代谢等作用明确,不可或缺,效果肯定,针对病人出现的烦躁,失眠,肢体活动障碍,失语等症状,结合患者本人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给予适当的防治,结合中药辨证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减少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预防与护理:中风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情志所伤等密切相关,故日常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加强锻炼,使血脉流畅,关节灵活,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避免七情所伤;饮食上少吃肥甘厚味,切记酗酒,以免酿痰生热。特别是要重视中风先兆症状的出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预防中风发生的关键。该病种,临床急性期出院后,后续持续治疗和康复锻炼尤为重要,康复期,配合针灸,理疗,功能康复训练,结合相关公共卫生项目,做好慢性病随访和临床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