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路基建设方法

青藏铁路路基建设方法
青藏铁路路基建设方法

青藏铁路建设中的路基冷却方法

概述

超过青藏铁路冻土一半的地区有40%的冰灾情况。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青藏铁路的建设需要考虑在未来50-100年的气候变化。近期研究表明,高原上的空气温度会由2050年增加2.2-2.6摄氏度。因此,对铁路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防止潜在的路基冻土融化。它成为100年以来的第一条铁穿越冻土建立的铁路。报道称,大于30%的冰霜伤害比例已经在所有的多年冻土区铁路已经建成。根据以上的经验和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青藏铁路的建设更加积极主动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侧重于通过降低冷却路基的地温,并从防止由单纯依靠增加热阻冻土融化被动方法不同(例如,增加路堤高度,使用保温材料)。这路基冷却设计方法,特别是有关温暖和富冰多年冻土区。若干措施可采取路基降温,包括适当的选择和配置路基材料,调整太阳辐射,热对流,热传导模式针对周围的路基。

1,简要介绍

多年冻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随着温度的降低多年冻土强度。一旦冰轴承冻土融化,它将失去其承载能力。因此,多年冻土工程它区别于其他土壤/岩石工程的方面则是会存在工程稳定性和气候变化(纳尔逊等人,2001年;纳尔逊,2003)。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出现了对青藏高原气候变暖的趋势明显。气温增加了18摄氏度从60年代到90年代。在年平均地面温度上升,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是0.3?0.5摄氏度为暖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分别为0.1-0.3摄氏度为寒性冻土,从1996年至2001年,地面温度升高在0.08和0.01摄氏度之间,增加的幅度在多年冻土表和0.053和0.021摄氏度之间在每年6-8米深处。因此,每年同一时期在多年冻土上限下降的速度为 2.6和 6.6厘米。气候变暖和冻土退化是目前的青藏铁路建设所面临的挑战。根据有关的经验和在世界冻土地区公路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青藏铁路建设积极broadbed coolingQ方

法,并提出一些措施以冷却路基和抵制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暖的影响。

2,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建设的历史

对多年冻土的铁路建设已有超过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95年年初,俄罗斯开始了第一条跨西伯利亚铁路建设。这是9446公里长,其中2200公里被冻土伏。后期20世纪70年代,俄罗斯开始在西伯利亚建立另外一条铁路,其中2500公里是由下伏多年冻土区铁路的3500公里。几乎整个的Berkakit - Tommot -雅库茨克铁路公里的路线,目前正在建设中,已经结束冻土区的建设。从1984年到1995年,为Berkakit - Tommot段路基段的建设完成。此外,从秋明至OB湾铁路也正在建设。在美国,建于1904年的阿拉斯加铁路结束了多年冻土的穿越。在加拿大,已建成5条铁路穿越多年冻土地区。哈德逊湾铁路是最早的,在1910年完成了611公里到820公里的路线完成了多年冻土的建设。

在中国东北,两个主要的铁路,一条是从嫩江到古莲等,建于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的森林,有800多公里的多年冻土总距离。中国西北地区,已建成两条铁路在冻土:青海省和横贯天山的南疆线,新疆海西公路也建在中国多年冻土区:青藏公路(550公里以上的冻土地带)和清康公路(330公里在冻土地带)。他们一直维持不间断运输超过40年,不中断。由于反复冻融多年冻土地区,许多独特的地质过程开发诸如冻胀,融沉陷,冲霜,霜冻开裂,冻化,霜冻排序。这些变化产生负效应影响工程结构的正常运转。冰霜在多年冻土区所造成的损害是主要由冻胀和融沉。例如,大约被霜冻破坏的青藏公路85%是由于解冻,而15%是由于冻胀和翻浆。损坏桥梁,涵洞,主要是由于冻胀。在暖性多年冻土区,纵向裂缝发展对堤防之间的差异,由于北斜坡解冻面和解决南斜坡解冻面的速度不一致

铁路,如同任何其他线路型工程结构,需要通过不同的运行条件和地形地貌。因此,他们是更有挑战性的建设。尽管有已超过100年以来的第一条铁路在多年冻土完成,报告表明,现有的经营条件下,冻土铁路建设成功率并不理想。199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损坏比率为27.5%的BAM铁路,经过100多年的运营,1996年,损坏比例为40.5%的Zabajkalsk铁路,经过100多年的运作。随着青藏公路的建设,在1999年进行了一项调查。该公司指出,31.7%的损坏率。该比率估计将超过40个在中国的东北多年冻土区铁路营运的损坏率。1962年,一出轨事件发生在牙克石- Mangui铁路由于路基突然下沉。它下沉了1.4米,5小时一个1.5米的K197次火车突然沿原路下陷,另据报道,这似的旅客列车停运了4小时。

3,青藏铁路建设中的路基冷却法

对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距离是1142公里,其中1100公里正在建设中。包括550公里的铁路连续多年冻土区和82公里的岛屿型多年冻土区。.如果平均每年0至1.0摄氏度地面温度作为高温冻土温度范围界定,275公里(或50%)的连续多年冻土和多年冻土是温热性40%是寒冷性。青藏铁路预计将运行超过100年。根据全球变暖,其建设需要考虑到在未来50-100年的气候变化。1990年至2100年,全球表面温度预计将上升1.4-5.8 摄氏度。气候变暖将可能采取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地方早于其他地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也是一个放大器,它的升温幅度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最近的估计表明,在高原的气温将上升2.2-2.6摄氏度,到2050年。多年冻土强度接近于岩石。但是,一旦冰轴承冻土融化,它就完全失去了它的承载能力。因此,青藏铁路成败的关键是要防止冻土融化,路基从底层开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量的数据积累了多年冻土沿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的实地观察。从经验和教训中,从多年冻土公路建设的经验中分析出的数据,无疑将有利于设计和青藏铁路的建设。从长期的公路冻土建设获得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多年冻土区路基稳定性与地面温度熊密切的关系。由于沥青路面应用到青藏公路,一解冻层之间的多年冻土活动层和表夹,先后开发了60%的路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暖报道多年冻土区。

2两以上的地面温度沿青藏公路的5年期间所收集的数据集表明,在温热性冻土层解冻凡已在路基发达,结果表明,热平衡收益和有源层积聚的热能,下部多年冻土不断地吸收热量。在多年冻土区路基也吸收更多的热量比它可以释放。

3,绝缘材料组成的路基热状况表明,由于热电阻的影响,绝缘材料可以降低地面温度的年变化幅度,在多年冻土融化造成的延误。然而,这种效果不能改变的事实该路基吸收更多的热量比他们释放。在寒冷的绝缘材料的使用,似乎多年冻土区,在一定程度有效,但其长期的有效性在高温多年冻土地区降低。

上述结论说明,防止由单纯依靠增加热阻冻土融化(例如,增加路堤高度,使用更热耐磨材料)是一种被动的方法,缺乏长远的效益。根据气候变化,这种方法不能保证在冻土路基稳定性,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温暖。过去工程实践已经证实,这种方法的成功率不高。一个更积极的设计理念,而不是应该通过了青藏铁路。这一理念,而不是使用被动保温,重点是通过主动降温,降低地面温度达到了路基稳定路基。

4,路基降温措施

有三种传热方式:辐射,对流和传导。可以由它们的配置和材料,太阳辐射,热对流,热传导模式的调整正确的选择冷却路基。

4.1太阳辐射的调整措施

增加了地面反照率降低了由地面接收太阳辐射量,降低地面温度。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光或白色材料可用于路基表面,以减少热量吸收。对路基边坡的颜色调整也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俄罗斯科学家Kondratyev(1996)提出了遮荫棚,以减少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使用。根据中国科学院的铁路所得的烽火山在青藏高原,年平均地面温度下的实验场棚面为8摄氏度提交的数据低于外界,普遍认为遮阴棚,显示清晰的冷却效果。另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沿河堤边坡遮阳板。

从烽火山显示测试数据,1月地面边界板内表面温度比外面6-15摄氏度董事会边界较

低。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可在未来用于冷却路基。通风基础设备,广泛应用于多年冻土地区建设世界各地的建筑,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法,也可以在巷道施工中使用了多年冻土。空气导管,可嵌入到路基冷却路基。对青藏高原的气温通常是在至少 3 摄氏度比地面温度低。当冷空气经过的管道,它携带在向外界路基热量。两个实验室试验和数值模拟已经证明其有效性。对在高原北麓河试验现场通风路基野外观察表明,空气导管,可有效降低路基温度。在第二次冻融循环后的空气导管嵌入周围土壤温度降低到0以下的数值摄氏度,风管下方的热平衡显示净热损失。为了提高性能,百叶窗安装在通风管道之一的结束。快门自动打开和关闭,由空气温度触发。当空气温度高时,它是封闭的。否则,它打开。数据表明,后安装的百叶窗,将路基的热量会在最暖和的月份是一种不带百叶窗的一半。百叶窗确实有改善空气管冷却的效果。

4.2 热对流调整措施

多年冻土的斯科沃罗季诺站的前全苏铁路运输研究所,实地观察后,根据1969年和1970年之间,指出了粗岩石组成的堤防温度比其他土壤类型为低。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鲍尔奇效应(米哈伊洛夫,1971)。多孔岩石覆盖让自然对流发生在冬季,并提供了空气和绝缘夏季遮阳稳定层。1973年,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建立了一个2.7米实验堤粗岩(直径0.3米)以上的在青海省煤炭矿富含冰的冻土部分。一个明显的降温效果观察这个粗石路堤。1992年,机械工程的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部,提出在一个大型多孔岩石层的热对流流计算机成型一系列研究。1993年,一个试验堤是建在布朗斯希尔采石场内,

近费尔班克斯。结果是非常有前途,他们命名为拜尔对流堤堤。由粗岩石造成的冷却作用物理学是瑞利Be'nard对流理论。根据气温变化的自然循环,粗岩作为热半导体和降温的根本土壤。它已被证实的实验室测试,现场全面路堤试验,而且粗岩可作为路基填料和侧坡上,降低路基温度的数值模拟。它已成为一个广泛的在青藏铁路建设的实践中,以支付粗岩路基边坡,因为它是有效和便宜。对流方法,开发后,通过自然对流热交换的原则,是路基降温非常有效的措施。这种对流方法,在多年冻土地区使用,制定了几乎在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和美国龙Gapeyev同一时间。在20世纪70年代,横贯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并成功解决了用热电偶对多年冻土的热油运输问题。第一次对流方法已知的使用维护冻土铁路路基下约1984年的报告。在近年来,阿拉斯加运输部一直在试验研发对流调整措施,这似乎比目前青藏铁路驾驶的热管直立巷道工程更合适于使用。

4.3 热传导调整措施

泥炭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能够保持多年冻土。其机制是,泥炭可以完全饱和,士冰的热导率4倍,比水的大。因此,冷冻饱和泥炭比泥炭解冻热导率要高得多。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冻结饱和泥炭冬季热损失远远大于通过解冻泥炭夏天的热损失。地面之间以及不同温度下多年冻土表显示出这样的结果。这种现象被称为热在北美偏移,或在俄罗斯式的温度变化。据史密斯和莱斯勃拉芙地区(2002年),冷冻饱和泥炭的热导率可高达解冻饱和的泥炭的三倍。在与0°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可达到4°温度升高。对铁路建设的启示是,材料产生巨大的热补偿能力,可用于冷却路基。如果这种材料具有很强的承载能力,它可以被放置在路基。否则,它可以放在一边的斜坡。铺设草皮也应加以考虑,因为一个植被覆盖,不仅可以降低地面温度,而且还可以防止风沙侵蚀的行动和边坡。它也提高了铁路环境景观。

旱桥可以设置用以降低地面温度,理由是因为它可以遮挡阳光和空气管道行为。它也可以支持重物。由于其相关的成本很高,应该唯一适用于温暖和富含冰的冻土地区。上面提到的所有不同措施可结合使用,以达到冷却路基的目的。

5,总结

(1)由于高原多年冻土和预测气候变暖的情况下,该策略温暖富冰保持在冷冻状态下多年冻土的性质,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的方式,强调降低地面温度和降温尤其是对温暖的冰丰富的多年冻土区路基。以防止由单纯依靠增加热阻冻土融化不再被动的方法,可以用在对青藏铁路的热情,富冰路段施工。

(2)一些可采取一些措施,以降低地面温度,并抵消气候变暖的影响。这些措施包括:

(1)选择和配置适当路基材料

(2)太阳辐射,热对流,热传导方式的调整以影响周围的路基。

致谢

笔者衷心感谢李冬青教授。王宝来进行的英文文章版本编辑。这项工作是支持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资助中国科学院。

青藏铁路PPP

青藏铁路项目PPP实施方案(建议稿) 一、融资内容 设计原因 1.青藏铁路项目投资大、回收期长,加入331亿完全通过社会投资的方式取得,假设每年运营收回利润5亿,则回收期长达66年。本方案通过结构化融资手段,将项目进行分割并组合,采用复合的投融资模式,极大的缩短回收年限。 2.若整个项目采用PPP模式,若想短期内比如10年回收成本,需要政府每年补贴数额巨大,财政预算负担过重。 2.考虑到青藏铁路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铁路所有权和设计权归属政府更加安全可靠。以杜绝所有权不在政府控制下,有可能发生的发生纠纷问题。

二、融资方案 A部分:基础性设施180亿融资方案 1、政府全部出资(考虑到经济环境,需要基础设施投资) A部分的投资建设由政府自建,资金全部由政府提供。 2、采取BT投融资模式 A部分的投资建设,采用投融资建设方式,即投资方(考虑到政治环境,尽量国有企业)与政府授权主体签署《投资建设合同》,并独资成立项目公司,投资建设完成后由政府在5-10年内回购,政府提供回购担保。或者,提供西藏、青海地区其他资源作为置换。(如旅游景点的建设运营权) 合法性文件:投资方投融资建设A部分项目政府应通过人大决议,并列入财政年度预算。 B部分:经营性设施(150亿+3亿美元)融资方案 采用BOT模式 1.B部分投资建设,政府与投资方按一定比例出资成立特许经营公司,负责B部分的投资建设。 2、A部分资产租赁:投资方单独投资建设的A部分建设完成移交政府后,政府与特许经营公司签订《资产租赁协议》,将A部分资产租赁给特许经营公司使用。 3、特许经营(A+B两部分资产):政府监管单位与特许经营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特许经营公司负责项目的运营管理、全部设施(包括A和B两部分项目资产)的维护和相关资产更新,以及站内的商业经营。特许经营公司,通过地铁票款收入及站内商业经营收入回收B部分的投资。 4、B部分资产移交:特许经营期结束后,特许公司将B部分项目设施完好地、无偿移交给市政府指定部门。

青藏铁路工程简介

青藏铁路 工程具体内容: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全长1142Km。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 投资: 青藏铁路为公益性项目,全部投资由国家安排,75%为国债,25%为铁路修建基金。预算262.1亿元,最终投资330.9亿元。 组织: 施工:中铁一局,中铁二局,中铁三局,中铁四局,中铁五局,中铁十二局,中铁十三局,中铁十四局,中铁十五局,中铁十六局,中铁十七局,中铁十八局,中铁十九局,中铁二十局,兰州铁路局,成都铁路局,铁道部建厂局,铁道部大桥局,新疆建设兵团,中铁隧道集团,中国安能建设公司。 监理:乌鲁木齐监理公司,铁一院监理公司,甘肃铁科监理公司,甘肃陇辉监理公司,北京铁城监理公司,北京铁研监理公司,四川铁科监理公司,西南交大监理公司,郑州中原监理公司,兰州铁道学院监理公司。 由铁道部组织。 工程背景: 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即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这条铁路长约846公里,于1984年建成通车。1958年分段开工建设,1984年5月全段建成通车。铁路沿线海拔大部分在3000米以上,是中国第一条高原铁路。17年来,国家用于西藏发展的重点物资绝大部分是通过这条铁路转运至西藏的。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这条铁路的运输能力已不适应需求。经过铁道部组织的论证,国家计委于1999年11 月,对青藏铁路西格段扩能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了批复,工程总投资为7.4亿元。 经过阶段: 1995年,铁道部开始组织进藏铁路的论证工作。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下个世纪前10年进行进藏铁路的论证工作。 2000年3月7日,国家计委有关人士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提出:要加快“进藏铁路”、“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前期工作2000年11月,江泽民总书记对建设青藏铁路作了重要批示。 2000年12月,国家计委在京召开青藏铁路汇报论证会,正式向国务院上报青藏铁路项目建议书。 2001年2月8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听取了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青藏铁路有关情况的汇报,对青藏铁路建设方案进行了研究,同意批准立项。 2001年6月29日,中央政府决定投资262.1亿元。青藏铁路开工典礼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和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同时举行。 2002年5月,青藏铁路冻土试验全面铺开。 2003年3月,青藏铁路铺轨穿越昆仑山隧道。 2003年6月,世界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车站开工。

青藏铁路建设和冻土技术问题

浅析青藏铁路建设和冻土技术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青藏铁路建设的冻土问题,青藏铁路建设三大技术难题的核心就是冻土问题. 我国多年对冻土的研究为青藏铁路建设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但是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实践给施工建设提出了大量深层次的冻土技术问题. 以青藏铁路建设为背景, 结合冻土区科研、设计、施工和建设管理工作的实践, 对青藏铁路建设的冻土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对高原多年冻土区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青藏铁路; 多年冻土; 技术措施; 建设管理 1. 引言 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冬季,冻土在负温状态下就像冰块,随温度的降低体积发生剧烈膨胀,顶推上层的路基、路面。而在夏季,冻土随着温度升高而融化,体积缩小后使路基发生沉降,这种周期性变化往往很容易导致路基和路面塌陷、下沉、变形、破裂。青藏铁路的多年冻土, 分布在铁路通过地区延长近550 km 的范围内. 冻土问题, 实质上是冻土区筑路技术问题, 是青藏铁路建设的三大技术难题( 高原、冻土、生态环境保护) 的核心问题. 修建在多年冻土上面的铁路工程, 受多年冻土季节融化层的热学状态和力学性质周而复始变化的影响, 导致铁路建筑物发生冻胀融沉变形. 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和冻土环境条件变化以及修建铁路的工程活动影响, 导致原来多年冻土季节融化层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 使这种冻胀融沉变形变得复杂化,因而使工程建筑物( 路基、桥梁涵洞基础) 的冻胀和融沉变形问题成为冻土区修建铁路的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 我们所说的青藏铁路冻土区修建铁路的主要技术问题就在于此. 2. 青藏铁路冻土区工程建设的技术基础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现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铁道部高原研究所( 现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 和铁第一勘察设计院为主力的青藏高原冻土研究工作, 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基础

青藏铁路资料

青藏铁路资料

青藏铁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该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线路1110公里,于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 一期工程: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一条纵贯东西的钢铁大动脉——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即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这条铁路长约846公里,于1984年建成通车。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东起高原古城西宁,穿过崇山峻岭,越草原戈壁,过盐湖沼泽,西至昆仑山下的戈壁新城格尔木。1958年分段开工建设,1984年5月全段建成通车。铁路沿线海拔大部分在3000米以上,是中国第一条高原铁路。17年来,国家用于西藏发展的重点物资绝大部分是通过这条铁路转运至西藏的。截止到2000年底,青藏铁路西格

段累计完成货物发送量8724万吨,发送旅客3573万人,完成进藏物资运输达875万吨。这条铁路被沿线各族人民誉为团结线、运输线、幸福线、生命线。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加快,这条铁路的运输能力已远远不适应需求。经过铁道部组织的精心论证,国家计委于1999年11月,对青藏铁路西格段扩能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了批复,工程总投资为7.4亿元。去年年初,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上万名建设者汇聚于此,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扩能改造工程建设。工程计划于2001年10月完工,工程设计为一级铁路。扩能改造后,青藏铁路西格段年通过能力将大大提高。青藏铁路西格段的建成使用,为格拉段入藏铁路的修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翔实的技术资料。 西格段于2007年开始进行复线建设,预计2012年完工。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77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实现了首战告捷。2002年完成投资53.258亿元。6月29日开始铺轨,

修建青藏铁路的故事

三根火柴 1976年7月,张鲁新、李烈和一个绰号叫陈大胡子的人,到尺曲河一带考察。一场暴风雪突然袭来,搅得天昏地暗,他们迷失了方向。 暴风雪停止了,乌云没有散去,他们不知东西南北地摸着。他们意识到越走越远,越走越感到危险,最后只好无奈地坐在一个山坳里等待同志们来解救。白天过去了,黑夜来了,黑夜送走了,白天又来了,在漫长的白天里,他们又苦等着漫长的黑夜…… 张鲁新平时喜欢吃糖,衣袋里放着的3块糖,那是他们3人的唯一食粮。 大本营里,程国栋等人苦苦久等二天不见张鲁新归来,预感到他们出事了,急忙带人出来寻找,当时程国栋急得大哭。为了找到张鲁新,他决定兵分三路,打着火把,顶着夜色,在空旷的荒原里他们含着眼泪高喊着张鲁新的名字。 黑夜里张鲁新他们3人饿得、累得已经筋疲力尽了,他们听到了远处同事的呼喊声,却无力回应他们。李烈无力地问张鲁新:"怎么办?我们等死吗?" 陈大胡子说:"火柴盒里还有三根火柴,用火柴给同志们发个信号去。"张鲁新同意了。没有料到,第一根火柴划着后即被风吹灭了。 陈大胡子急忙要划第二根,但被张鲁新制止了,张鲁新说:"你不是还有一个纸烟盒吗?把纸烟盒撕成3个纸条,用火柴点燃纸条,一条接一条地燃下去,同志们或许会发现我们。"陈大胡子照此而行,终于发出了生命的信号。 沉沉黑夜中的那一丝亮光,被程国栋发现了,于是,从死亡线上为未来的青藏铁路救回了一位科技之星。 上个世纪70年代,从事青藏铁路冻土研究的有100多人。80年代后,许多专家,调走的调走,改行的改行,退休的退休,只有张鲁新等少数人坚持下来了,怀着坚定的信念继续坚守着…… 难题攻关 青藏铁路建设正式开工,张鲁新被聘为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组组长,负责重大技术问题的技术咨询和决策。 为了检验多年冻土地段工程设计理论、工程措施的适应性和可靠性,更好地指导全线工程的设计、施工,2001年张鲁新和中科院、铁科院等200多名科技人员,在风火山隧道和清水河等5个冻土工程试验段,开展了39个课题的施工先期试验,内容涉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各个方面。 张鲁新每年十几次深入试验段,协调解决设计、研究、施工单位之间出现的问题,提供技术咨询,数次为主要研究单位讲课,并在研究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科学结论的分析等方面提出了见解,得到大家认同。大家对路基、桥涵、隧道领域主要工程试验研究课题有了初步结论,验证了部分设计和工程措施的有效性。 青藏高原冬季不能施工,施工人员冬休了。但是,张鲁新并没有休息,三年冬休他从没有顾上参加青藏总指挥部安排的度假疗养。他把冬休期当成深入研究青藏铁路冻土问题的机会,一门心思为解决青藏铁路冻土问题提前提出对策,更好地发挥专家咨询作用。 2001年冬休期间,他和他的学生们认真研讨了有关路基填土和施工组织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填石路基的作用机理,提出了用片石填筑路基底层,解决路基高度和施工工期矛盾的建议。2002年冬休期间,他和他的学生通过理论研究,提出了用碎石护坡解决路基阴阳坡地基温度场差问题的建议。 2002年冬天起,张鲁新负责冻土区路基变形检测及其数据分析工作,这是青藏铁路建设急需解决的一个技术课题。

青藏铁路火车介绍

青藏铁路火车介绍 青藏铁路4趟列车编组为2节软卧,每节软卧定员32人,共64人;硬卧8节,每节定员60人,共480人;4节硬席,每节定员98人,共392人,且比普通硬座车座位要宽。这样算下来,每列列车共定员936人。 根据青藏铁路的气候、环境和雪域高原风光,青藏铁路旅游观光列车的整体设计既体现了现代化、舒适性,又在技术上重点解决了适应高原自然环境和恶劣气候的运营条件。首先是满足供氧要求:列车采用弥散式供氧与分布吸氧相结合的方式,在整体上既提高了车内氧气含量,又保证了旅客补充吸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环保要求:全封闭式的车厢内,装有废物、废水和垃圾回收装置;三是列车在电气和非金属材料等的选用上,满足了青藏高原特殊环境的要求。 青藏铁路旅游观光列车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卧车设有带洗浴设施的包房,餐车提供餐饮服务。观光车上有宽敞的玻璃、舒适的座椅,客车内部装饰既豪华现代,又充分展现青藏地区的民族风情,旅客可以尽情观赏沿线风光。车内除配备供氧设备外,还预备配置医务人员、器械及药品,建立游客生命保障系统。 “制氧机”三个字似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这种随时可制造氧气的方法比在列车上携带氧气袋更为先进、便利。据说这辆机车在此后的日子里经常为来青藏线视察的领导使用,效果良好,只是它还没有挂上车厢,如果要牵引编组为16或18节的车厢,在冻土地带也能达到100公里/小时的速度,还能做到低油耗、低污染物排放。 在每列车里都配备有两套供氧系统,一套通过混合空调系统中的空气,使每节列车内含氧量平均提高到23%;另一套系统,可以让旅客直接使用独立的接口来吸氧——就像我们通常在飞机上见到的那样,可谓上了双保险。 青藏铁器目前使用的车厢可以说是全车最豪华的列车,软卧车厢每一个床位均配备了小电视、拖鞋等,床单也很干净,卫生间也比较方便,窗玻璃也比较宽大,以方便游客观赏窗外的美丽风景,据说,以后还要配备更豪华的旅游列车,并提供更多的领停靠站点。 青藏列车运行时间,如果从西宁计算的话,到拉萨需要约24小时,一般天亮后进行格尔木,晚上抵达拉萨,以方便游客可以在白天观赏青藏高原的风光。从格尔木开始,一般只停靠大站,如那曲等,所以游客很肖能有时间到火车下去观

青藏铁路路基建设方法

青藏铁路建设中的路基冷却方法 概述 超过青藏铁路冻土一半的地区有40%的冰灾情况。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青藏铁路的建设需要考虑在未来50-100年的气候变化。近期研究表明,高原上的空气温度会由2050年增加2.2-2.6摄氏度。因此,对铁路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防止潜在的路基冻土融化。它成为100年以来的第一条铁穿越冻土建立的铁路。报道称,大于30%的冰霜伤害比例已经在所有的多年冻土区铁路已经建成。根据以上的经验和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青藏铁路的建设更加积极主动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侧重于通过降低冷却路基的地温,并从防止由单纯依靠增加热阻冻土融化被动方法不同(例如,增加路堤高度,使用保温材料)。这路基冷却设计方法,特别是有关温暖和富冰多年冻土区。若干措施可采取路基降温,包括适当的选择和配置路基材料,调整太阳辐射,热对流,热传导模式针对周围的路基。 1,简要介绍 多年冻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随着温度的降低多年冻土强度。一旦冰轴承冻土融化,它将失去其承载能力。因此,多年冻土工程它区别于其他土壤/岩石工程的方面则是会存在工程稳定性和气候变化(纳尔逊等人,2001年;纳尔逊,2003)。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出现了对青藏高原气候变暖的趋势明显。气温增加了18摄氏度从60年代到90年代。在年平均地面温度上升,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是0.3?0.5摄氏度为暖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分别为0.1-0.3摄氏度为寒性冻土,从1996年至2001年,地面温度升高在0.08和0.01摄氏度之间,增加的幅度在多年冻土表和0.053和0.021摄氏度之间在每年6-8米深处。因此,每年同一时期在多年冻土上限下降的速度为 2.6和 6.6厘米。气候变暖和冻土退化是目前的青藏铁路建设所面临的挑战。根据有关的经验和在世界冻土地区公路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青藏铁路建设积极broadbed coolingQ方

我国高速铁路及路基工程技术发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课程考查作业学科专业:工程管理 年级:2011级 学号:20111518 姓名:梁志杰 课程名称:铁道工程

我国高速铁路与路基工程技术发展 【摘要】:高速铁路是当今世界铁路高新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是当今世界安全可靠的现代交通工具。它在许多国家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世界铁路的新潮流。高速铁路的出现已突破了传统铁路路基的设计理念,其设计理论、施工技术和检测手段等都有了很大发展,相关的技术标准不断提高,新技术也不断被应用于高速铁路路基中。 【关键字】:高速铁路、路基、技术特点 【正文】: 高速铁路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高速铁路是当今世界铁路高新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是当今世界安全可靠的现代交通工具。它在许多国家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世界铁路的新潮流。 我国高速铁路的运输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1)高速客运专线。这种高速铁路建于客货运输都十分繁忙的通道上,一般沿既有线修建,设计速度达350km/h。承担本线到发与跨线客流的输送任务,采用300km/h及以上的高速列车与200~250km/h的跨线列车混合运行的运输组织模式。(2)城际铁路。这种高速铁路建于两相邻大城市间,设计速度为200~250km/h。承担两城市间到发客流的输送任务,采用高密度、短编组、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模式。(3)快速客运

通道。这种高速铁路建于客货运输潜在需求都十分旺盛但还没有铁路的地区,设计速度为200~250km/h,承担吸引区内客货运输任务,采用200~250km/h的旅客列车与120km/h货物列车混合运行的运输组织模式。我国高速铁路的技术体系构建,主要应针对高速客运专线。 高速铁路不仅仅是高速,它具有三点优势:一是高速铁路速度快、省时间,安全系数高,乘坐空间大,舒适又方便,价格又适宜,迎合了现代社会出行的需求,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世界各国振兴铁路的强大动力。二是高速铁路运输系统是铁路大面积吸纳现代高科技成果进行技术创新的产物。推动了铁路科学技术和装备登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增强了铁路的竞争力。三是高速铁路不仅运输能力特别大,有年运输量可达数亿人次以上的优势,又有减少环境污染的优势,因而特别适宜于大运量的城市间、城市群和城郊的高频率运输。旅行时间的节约,旅行条件的改善,旅行费用的降低,再加上国际社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高速铁路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总之,发展高速铁路是科技进步的必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速铁路以其高速、平稳、舒适的优良品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有力促进了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升级,改善了人民群众生活。 从旧时落后的铁路到如今的高速铁路,我国铁路的发展经历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从封建落后的清朝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旧时中国铁路发展缓慢,受到清政府封建势力的强烈发对。在那个动荡的年

青藏铁路建设基本情况介绍

青藏铁路建设基本情况介绍 120541204崔彤彤 一、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1、青藏铁路概况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有960公里的海拔高程在4000米以上,其中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冻土地带。其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常年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垭口,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修建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进入新世纪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十五”四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之首。于2006年七月一日正式通车运行。 2、青藏铁路的线路 青藏铁路北起青海省西宁市,南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约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约846公里已于1984年建成。将要动工修建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从青海省西部重镇格尔木市火车站引出,过南山口后,上青藏高原腹地,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进入西藏自治区,再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线路走向与青藏公路基本并行。青藏铁路穿越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自然保护区,因其独具特色的环保设计和建设,也被称之为中国第一条“环保铁路”。 3、青藏铁路的环境 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线路经过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线路最高处达5072米;经过多年连续冻土地段550公里,经过九度地震烈度区216公里。沿线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地壳运动活跃。风火山隧道,是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隧道;位于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米,被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冻土隧道”。 二、青藏铁路建设管理创新 1、制定以人为本的科学建设方针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们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

青藏铁路冻土施工

冻土是一种特殊的、低温易变的自然体,会给各类工程造成冻胀和融沉的问题。在寒季,冻土像冰一样冻结,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体积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被膨胀的冻土顶得凸起;到了夏季,冻土融化体积缩小,路基和钢轨又会随之凹下去。冻土的冻结和融化反复交替地出现,路基就会翻浆、冒泥,钢轨出现波浪形高低起伏,对铁路运营安全造成威胁,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世界上几个冻土大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都为解决冻土技术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中国在冻土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冻土研究基本上继承了前苏联在多年冻土方面研究的经验和理论。 青藏铁路创了两个世界之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全线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有965公里;同时它也是世界铁路工程史上穿越多年冻土最长的铁路,达到了550公里。在冻土区修建铁路是一个世界性技术难题,对施工技术和施工能力是严峻的挑战 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冻土难题 (2007-09-17 10:46:33) 转载 标签: 教育杂谈 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是青藏铁路建设中无法回避的三大难题,其中多年冻土尤为关键,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如今,青藏铁路即将全线通车试运营,这无疑表明,中国已解决了铁路穿越多年冻土地带的工程技术难题。 据了解,冻土在寒季就像冰一样冻结,随着温度的降低体积会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被“发胖”的冻土顶得凸起;到了夏季,融化的冻土体积缩小,路基和钢轨又会随之凹下去。冻土的冻结和融化反复交替地出现,路基就会翻浆、冒泥,钢轨会出现波浪形高低起伏,对铁路运营安全造成威胁。 据有关专家介绍,冻土虽然在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也存在,但他们是属高纬度冻土,比较稳定。而青藏铁路纬度低,海拔高,日照强烈,加上青藏高原构造运动频繁,且这里的多年冻土具有地温高、厚度薄等特点,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针对这种情况,青藏铁路有111公里线路铺设了一种特殊的路基,即在土路堤底部填筑一定厚度片石,上面再铺筑土层的路基。这种多孔隙的片石层通风路基为国内首创。它是效果较佳的保护冻土措施,好似散热排风扇,冬季从路堤及地基中排除热量,夏季较少吸收热量,起到冷却作用,能降低地基土温度0.5 摄氏度以上。 全长11.7公里的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横架在可可西里冻土区,它是一种以桥代路的保护冻土措施,铁轨飞架而过可以不惊扰冻土。青藏铁路中这种以桥代路桥梁达156.7公里,占多年冻土地段的四分之一。据称,如此大规模采取以桥代路措施,在世界上也是首次。

青藏铁路主动冷却路基的工程效果

中国科学 E辑: 技术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1期: 16~22 https://www.360docs.net/doc/2812892778.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2812892778.html, 16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 青藏铁路主动冷却路基的工程效果 程国栋*, 吴青柏, 马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 * E-mail: gdcheng@https://www.360docs.net/doc/2812892778.html, 收稿日期: 2007-12-13; 接受日期: 2008-06-20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批准号: KZCX1-SW-04)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批准号: 40625004)资助项目 摘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高温冻土区的建筑必须改变单纯依靠热阻(增加路堤高度、采用保温材料)的消极“保”温方法, 而采用“冷却路基”的积极“降”温措施. 通过局地因素对多年冻土分布影响的分析得到如下启示: 可以通过改变路基的结构和填料调控传热, 以达到冷却路基的目的. 青藏铁路的实践表明: 通过遮阳板调控辐射, 通过块石层、通风管、热管调控对流, 通过“热半导体”材料调控传导, 通过这些调控方式的组合, 均可有效地降低路基下多年冻土的地温, 保证路基的稳定. 冷却路基方法是高温冻土区工程建筑应对全球转暖的有效措施.关键词高温冻土全球转暖青藏铁路冷却路基 青藏铁路全长1142 km, 穿越632 km的多年冻土. 其中高温冻土(0~?1℃)段长275 km, 高含冰量(>20%)冻土段长221 km, 高温且高含冰量冻土段长134 km[1]. 在考虑全球转暖的情况下, 如何修建这条铁路, 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2]. 对青藏公路的调查研究发现: 公路在改建沥青路面后, 60%的路段形成融化夹层, 这些路段大多位于高温冻土区; 青藏公路路基病害的85%是由融化下沉造成的[1]. 青藏公路及冻土区其它工程建筑的实践表明: 青藏铁路的设计思想必须由单纯依靠增加热阻(增加路堤高度、采用保温材料)的消极“保”温思路, 改变为“冷却路基”的积极“降”温思路, 特别在高温冻土区, 非如此难以确保路基的稳定[3,4]. 通过局地因素对多年冻土分布影响的分析得到如下启示: 可以通过改变路基的结构和填料来调控辐射、调控对流、调控传导, 以达到冷却路基的目的[5,6]. 1调控辐射 低的纬度和高海拔的结合, 使青藏高原成为地球上大阳辐射最强烈的地区之一. 因此, 在高原上遮挡太阳辐射能有效地降低地温[7]. 对青藏高原风火山设置的遮阳棚内和遮阳棚外14:00时地表温度的观测表明, 一年中棚内地表温度比棚外地表温度低8~15, ℃最大差值达24℃[8]. 由于高原多大风, 不适合使用遮阳棚, 因此, 在北麓河路堤边坡上设置了遮阳板试验. 观测表明: 遮阳板下的坡面平均温度比遮阳板外的坡面低3.2℃, 最大可以相差4.2℃(图1), 比天然地表低1.5℃[9]. 同时, 路基填土在反复冻融作用下会变得疏松. 遮阳板既挡风, 又挡雨, 能有效地减少路堤坡面的风蚀和水蚀. 2 调控对流 青藏铁路使用了块石层、热管和通风管等措施调控对流, 如图2所示. 2.1 块石层 在青藏高原上, 设置在冻土上的块石层能起到“热半导体”的作用: 冷季时, 外界空气温度低于冻土温度, 块石层中的空气发生R-B对流, 冻土的放热加强; 暖季时, 外界空气温度高于冻土温度, 通过块石

青藏铁路项目评估

青藏铁路项目评估

青藏铁路项目评估 摘要: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高原自然环境特殊,生态系统脆弱,人口承载力有限。大量事实己经证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恶化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经过风风雨雨,社会各界对它的利弊分析不曾间断,主要表现在它的效益和风险评估。以上两个方面与现状进行分析,讨论青藏铁路的利弊问题。 关键词:利弊;青藏铁路;生态、社会环境破坏;多年冻土 1.建设项目评估的重要性 按照国家规定,对于大中型和限额以上项目及重要的小型项目,必须经有审批权的单位委托有资格的工程咨询单位进行评估论证。未经评估的建设项目,任何单位不准审批,更不准组织建设。 1.1建设项目评估的内容和特点 建设项目评估由建设项目投资部门或贷款机构依据国家、行业和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划、法规及参数,对上报的建设项目研究报告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评估,即对拟建中的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及效益、费用进行的再评价过程。评估方面包括:必要性评估,建设条件和技术方案评估,投资估算与筹资方案评估,财务评估,国民经济评估,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评估,环境与生态影响评估,社会影响评估,综合评估。 2.青藏铁路的成就、破坏与补救措施 青藏铁路,改善西藏与区内外的经济交流。减少运输成本。促进旅游业为中心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西藏区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缩小地区差异。促进西藏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为西藏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青藏铁路正常运营期间对沿线生态系统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较小,而施工期间的一次性干扰和破坏却是比较大的。给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对生物的活动迁徙带来一定的影响。 2.1青藏铁路介绍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有960公里的海拔高程在4000米以上,其中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冻土地带。其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常年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垭口,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修建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进入新世纪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十五”四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之首。 青藏铁路全部处于高原连续多年冻土区,为高原干寒气候,一年内冻结期长达7~8 个月,最大冻结深度5.0米;海拔高度在4500—5000米之间,空气含氧量仅为内地的60%。高寒、缺氧、冻土、低气压是本工程自然条件的显著特点,高原生理、多年冻土、环境保护为建设过程中的三大难题。

青藏铁路施工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青藏铁路施工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青藏铁路的建成极大地促进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但是,在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建设工程中,却面临着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等铁路建设史上的世界性难题,建设者们是怎样解决这三大难题的呢? 一、多年冻土 青藏铁路铺设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由于海拔高,终年气温很低,路基下是多年冻土层,有的地方冻土层厚达20多米;这些冻土在温暖的季节会融化下降,寒冷的季节则冻结膨胀,这一起一降会严重影响铁路路基的稳定。而青藏铁路要经过这样的冻土地段长达550千米,是铁路全长的一半! 在工程建设中,对这一地带采用了因地制宜的方法:对相对稳定的冻土地段采取片石通风路基、片石护道、热棒技术、铺设保温板等方法,使路基通风,加快热量散发,降低温度,保持冻土的稳定性。对于极不稳定的冻土地段则采用“以桥代路”的方法,即以桥梁代替路基。桥梁工程采用桩基础,每座桥墩下面有四根桩基,每根桩基要深入地下20米以上,浇筑桥墩的混凝土经过了点和不同的地质条件,采取衬砌防水保温层、泥浆护壁等有效措施,克服了一系列施工难题。 二、生态脆弱 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土层浅薄贫瘠,生态

十分脆弱,一旦遭受人为破坏,要恢复几乎不可能。为此,青藏铁路建设工程首次作出环保和施工同等重要的承诺,并与当地政府签订环保协议;铁路建设工程用于环保方面的投资预计达20多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10%左右,环保投资和所占比例如此之大,在国内建设史上尚属首例。 环保意识和行动无处不在:在桩基施工中,工程人员创造性地应用旋挖钻机干法成孔这一新型环保施工工艺,它可以快速成孔,既不会过多干扰多年冻土层,又不会污染环境。可可西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路穿过这里时,修建了清水河特大桥,这是全线最长的“以桥代路”工程,也是青藏铁路专门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徒而开辟的通道。对于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境破坏,则采取人工种草和草皮移植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恢复植被。铁路沿线的冻土环境和江河湖泊的水质无明显改变,野生动物迁徙自由,对湿地生态的保护极为有效。 三、高寒缺氧 高原上气温低,空气稀薄,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对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在施工中,工程师们用自己发明创造的技术,加强了电器系统的耐低温性能,提高了动力系统的供氧量,把这些设备变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原工程设备。在施工人员方面,原国家铁道部、卫生部第一次联合下文,对医疗卫生保障专门做出详细而具体的规定,投资达两亿元,建成覆盖全线的三级医疗保障体系,使出现严重高原反应和患高原病的人员得到及时治疗,实现高原病零死亡,非典疫情零发生,鼠疫零传播的“三无”目标。

中国铁路路基概述

1.2国内铁路路基工程发展概述 1.2.1路基工程特点 铁路路基是轨道的基础,是经过开挖或填筑而形成的土工建筑物,其主要作用是满足轨道的铺设、承受轨道和列车产生的荷载、提供列车运营的必要条件。在纵断面上,路基必须保证线路需要的高程;在平面上,路基与桥梁、隧道连接组成完整贯通的线路。路基工程有这样一些特点: 1.材料复杂。路基工程主要以土为材料,其力学性质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土的成因、成分、颗粒大小、级配、结构不同,其力学性质就会明显不同,在计算路基变形和稳定性分析中所用的参数就会不同。 2.路基受环境影响大。路基完全暴露在大自然中,很容易受到气候、水和四季温度变化的影响。如膨胀土路基干缩湿胀会引起边坡破坏;北方地区路基受寒冷气候的影响会引起冻胀;黄泛区粉土路基经常由于雨水的影响而遭受潜蚀破坏;西北一些地区的路基容易受到风蚀、沙埋等。 3.路基同时承受动、静荷载的作用。路基上的轨道或路面结构以及附属结构物产生静荷载,运行的列车或车辆产生动荷载。动荷载是产生路基病害的重要原因。 路基是一种线性结构,具有线路长、与大自然接触广的特点,路基的稳定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1.地理条件 铁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和海拔高度不仅影响路线的选定,也影响到路基的稳定性。平原、丘陵、山岭各区地势不同,路基的水温情况也不同。平原区地势乎坦、排水困难、地表易积水、地下水位相应较高,因而路基需要保持一定的最小填土高度,并且结构排水设施完善;丘陵区和山岭区,地势起伏较大,路基排水至关重要,否则会导致稳定性下降,出现破坏现象,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2.地质条件 沿线的地质条件,如岩石的种类、成因、节理,风化程度和裂隙情况,岩石走向,倾向、倾角、层理和岩层厚度,有无夹层或遇水软化的夹层、以及有无断

关于青藏铁路的施工报告

关于青藏铁路的施工报告

关于国家重点工程青藏铁路安多--雁石坪段通信工程情况的报告 一、青藏铁路的突出特点 1、高海拔的考验。 对人,关键是低氧环境的影响。空气中的含氧量仅相当于内地的50%-60%,正常人走路都会喘。缺氧会出现头疼、头晕、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反应迟钝等症状,致使体力、脑力和劳动能力大副下降,体重普遍下降10-20斤,工作效率只有内地的50%-60%。严重者会发生慢性或急性高原病。当然,其它气候因素也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困难,诸如呼啸不已的大风、惊心动魄的滚地雷、强烈的紫外线,"一日有四季"的日温差,骤然而来的暴雨雪、冰雹、洪水,异常的寒冷、干燥。还有,75℃左右的沸点,没有高压锅就只能吃夹生饭。 对装备而言,高原的机械能效将下降30%-45%,汽车经常因为缺氧而打不着。高海拔带来的低氧(含氧量比海平面减少35%至48%)、低温(年平均气温-5℃左右)、低气压(平均气压为海平面的55%至72%)和强烈的太阳辐射,代表的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严酷的工作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一些外界因素对设备的效率、寿命和完好率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例如,在高原上使用的普通内燃机,海拔每升高1000米,功率转矩将减少8-13%,油耗将增加6-9%,故障率随之上升。我标段的施工海拔是4703--5072米,机械设备面临更大的考验。据了解,二段现有的仪器仪表和光缆熔接机的设计海拔都在3000米以下,很难保证高海拔的正常运转。 青藏公路交通事故频繁,事故伤亡率远远高于工程事故伤亡。据站前局人员讲,事故原因多为爆胎、机械故障和司机驾车疲劳所致,交通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根据局指反馈的信息:在青藏公路上跑的车辆大多为功率较大的沙漠王、依维柯、东风康明斯和烧柴油的客车、货车,整条青藏公路沿线只有柴油和

青藏铁路攻克三大世界性难题

青藏铁路破解三大科技难题(图) 青藏公路的南段蜿蜒于拉萨河河谷,伴随着它的是一条最新筑就的铁路路基,一期和二期长达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最后几十公里拉萨段铺轨完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不久前,记者沿青藏铁路走完全程,实地目睹了铁路建设职工和铁路科技工作者是怎样战胜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撰写出一篇篇世界铁路建设和铁路科技史上的鸿篇巨制。 青藏铁路穿行于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这里地质环境异常复杂,高寒缺氧,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震、冻土、高寒等诸多难题横亘在铁路建设者和铁路科技人员面前,其中最为艰巨的堪称世界级的课题就有三个————如何稳住高原冻土?如何开展高原施工?如何保护高原生态?如今,眼前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些难题在智慧而坚毅的铁路建设者面前都被一一攻克,从奔驰而过的雪域快车,人们看到的是一份满意的答卷。 难题之一 在永久冻土的路基上筑路 青藏铁路新建的从格尔木至拉萨的1142公里路段中,约有500多公里要建在多年冻土层上,在冻土层上建路,是世界上尚未完全解决的技术难题,何况我们又要在世界上最高的冻土层上建最长的铁路线。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告诉我们,在冻土层上修路,含冰量大,冬天会发生冻胀,夏天又会发生融沉,使路基变形,再加上全球性气温升高,使原本已经十分复杂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中国的铁路科技工作者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科技攻关。上世纪60年代初,中科院的冰川所、铁道部的高原所等就在高寒而险峻的昆仑山至唐古拉山之间进行了自然环境和冻土特征的考察。几十年来,科学家们陆续开展了高原气象、多年冻土温场、冻土热学、冻土力学等以及冻土地区施工、桥梁建设、隧道等工程的实验研究。据早期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们回忆,在研究实验的高峰期,位于海拔近5000米的风火山实验基地的科技人员多达数百人,昔日荒凉寂寥的风火山上竟帐篷座座,灯火点点,一番会战的热闹场景。 严肃的科学研究使我们大体模清了冻土的脾气,找出了稳定冻土层的各种技术。青藏铁路专家咨询部部长、冻土专家张鲁新一路上给我们讲述了这些技术的原理。一种是以桥代路,在最敏感的冻土地带,可用修桥的办法跨过冻土带,大桥的桥墩建得很深,接触面又小,对冻土的影响不大。清水河特大桥就是这一技术的体现,建设者们在这里修了一座长达11.7公里的大桥,光桥墩就有1366个,走得快的人从桥头走到桥尾也要两小时。 张鲁新教授说,一般人直觉上认为,可以用隔热的方法让夏天的高温不能传导到路基下从而保护了冻土层的稳定性,这种被动降温的方法也确实在一些国家得到应用,但效果并不理想。我国的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采取主动降温的方法似乎比被动降温方法更有效,比如我国发明的气冷片石路基和碎石护坡的技术就可主动降温。当夏天来临时,青藏高原气温升高,块石路基表面温度上升,空气密度降低,而路基冻土中的温度较低,空气密度较大,冷热空气不易对流,无形中形成了一个隔热层;而当冬天来临时,情况正好相反,冷热发生对流,使路基冻土层温度降低,保护了冻土的稳定性。

西藏铁路油库项目工程建设纪实

西藏铁路油库项目工程建设纪实 2012年12月,在寒风骤起的高原大地,中国石油西藏铁路油库项目即将竣工。该工程总库容量3.4万立方米,设计中转能力32万吨,建设总投资2.1亿元,是中国石油销售公司2010年重点建设项目,预计将于2013年3月中旬投产运营。 西藏铁路油库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乃琼镇,北临堆龙曲河、南临青藏铁路、东临色玛村、西临军区油料库,距离拉萨市10公里,是青藏铁路线上的重要油料中转库,辐射了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等地的成品油市场。该油库将为西藏提供大量的优质油品,降低与油品损耗相关的成本。它不仅是西藏销售公司功能最全、设备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油库,也是西藏未来最大的成品油物流基地。 作为西藏销售未来的标杆库,该工程在人员配备、技术支持、安全管理以及建设标准等方面要求十分严格,对西藏销售公司来讲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为此,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制定了多项措施,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文明、规范,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积极筹划确保工程进度。 西藏铁路油库是青藏铁路线上最大的中转库,新增了火车接卸等项目,拥有十具储油罐,任务十分繁重。为此,西

藏销售公司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提高扁平化管理程度。为提高管理效率,避免信息的延误和失真,确保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公司成立了由投资与建设管理处处长蔺多志为经理,部分优秀项目管理人员组成的项目组直接负责现场管理。此外,油库把工程建设进度分解为月计划和周计划,制定生产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生产例会,了解每周计划完成情况,确保施工的连续性和均衡性,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三节两会及重大节假日和敏感日期间,为确保安全,中石油第二建设公司提前筹划,有效保证了工程的顺利推进。西藏铁路油库属于粉尘地,天气干燥,易造成尘土堆积,遇水碾压后易形成橡皮土。如不提前处理,雨后场地将无法行走,严重影响施工。为解决该问题,项目组、设计院以及施工单位集思广益,通过多次讨论,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方案,对道路路基进行了优化。 为进一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组还设立了外协人员,专门负责协调与当地政府以及油库周边村民的关系,积极接待来油库考察和指导的政府官员,有效保证了工地正常施工秩序。 安全监督,打造放心工程。 安全是企业生产经营永恒的主题,也是企业建设文明的标志。西藏铁路油库由中石油第二建设公司负责施工,施工

青藏铁路观后感

青藏铁路观后感 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贯通,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从此将画上句号。青藏铁路不仅打破了西藏交通的瓶颈,而且自身也是一条旅游“黄金线路”,同时还促进了西藏旅游设施配套加快建设。 青藏铁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途经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拉萨。全长1956千米,是重要的进藏路线,被誉为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2013年9月入选“全球百年工程”,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历时七年,总投资12.98亿元的青藏铁路无缝钢轨换铺工程完成,全线1956公里青藏铁路实现了“千里青藏一根轨”,列车的平顺性和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环境和脆弱的生态。 在这重重艰难困苦阻扰下,我们的青藏铁路建设者硬是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生态脆弱这三大世界性建设难题,用自己的力量纵

贯起一条在外国人眼里根本不可能修建的铁路,一条基本实现“无人化”自动管理和全线设备“免维修”的现代化铁路,一条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生态环保型铁路。 为了攻克冻土难题,自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铁道部高度重视青藏铁路冻土攻关难题,组织多家科研院校的专家,对青藏铁路五大冻土工程实验段展开科研攻关,获得了大量科研数据和科研成果。青藏铁路冻土攻关借鉴了青藏公路、青藏输油管道、兰西拉光缆等大型工程的冻土施工经验,并探讨和借鉴了俄罗斯、加拿大和北欧等国的冻土研究成果。中国科学家采取了以桥代路、片石通风路基、通风管路基(主动降温)、碎石和片石护坡、热棒、保温板、综合防排水体系等措施,冻土攻关取得重大进展,青藏铁路的冻土研究基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冻土研究基地。 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占全线85%左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大部分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60%。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紫外线强,自然疫源多,被称为人类生存极限的“禁区”。工程人员为了解决氧气缺少影响工作人员工作,使的工程缓慢的问题,把大型制氧机带到了高原,为打造隧道的工程人员提供充足氧气,当时洞中氧气含量只相当于海拔1000米左右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 保护高原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珍稀的野生动物,青藏铁路仅环保投入就达20多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8%,是目前我国政府环保投入最多的铁路建设项目,并在全国工程建设中首次引进环保监理,首次与地方环保部门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青藏铁路穿越了可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