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

【摘要】从1900年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被重新发现时,遗传学才被典礼在科学的基础上。本世纪,遗传学已成为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科都可以与遗传学形成交叉学科。遗传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学科,有其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进程。

【关键词】历史进程发展趋势研究进展

什么是遗传学(Genetics)?遗传学就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科学。遗传是生物的一种属性,是生命世界的一种自然现象。遗传使生物体的特征得以延续,变异造成了生物体间的差别,遗传与变异构成生物进化的基础。与所有的学科一样,遗传学也是在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遗传学的建立、发展来看,研究遗传学的意义是十分深刻的。

一、遗传学的历史进程

1.远古时代

在远古时代,祖先们稚嫩的思维认为生物和非生物之间不存在什么区别,所有的东西都认为是活的。但是,祖先们在研究过程中都发现了一个事实——有些东西可以自我繁衍。“龙生龙,凤生凤”之类的俗语,可以算的上是最早的遗传学概念。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实用遗传学,祖先们开始控制种畜的交配,选育优良的种子,淘汰较差的种畜和种子,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2.中世纪

中世纪有一种观念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发展——自然发生论(Spontaneous Generation)。然而十七世纪一位意大利科学家雷迪用实验成功地否定了自然发生论。接下来,荷兰一位业余的科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并发现了细胞、证实了精细胞的存在和了解到多种生物都是拥有性别的。与此同时,科学家威廉·哈维也开始研究女性在生殖过程中的作用。到十九世纪为止,科学家们已发现动物和植物都有性别,自然生长论几近穷途末路。

3.十九世纪

十九世纪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时代,科学家们和生产实践的工作者们碰到的问题不断地促进了对基因的探索。通过大量努力的探索,遗传规律开始被发现。一位来自奥地利布鲁恩的修道士,他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大量研究遗传问题的育种试验,1866年,他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揭示了性状分离和独立分配的遗传规律。他就是现代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然而,当时的科学家正热衷于研究达尔文的进化论而忽视了这一重大发现。直到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才被重新发现,这也标志着现代遗传学的开端。

二、现代遗传学的发展

根据研究的特点,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细胞遗传学时期(1900--1939)

二十世纪之初,科学家用大量实验证实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另外,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开始确立;贝特森(W·Bateson)给遗传学定名为“Genetics”;1910年起孟德尔遗传规律改称为孟德尔定律;研究工作者的研究从个体水平进入到细胞水平,并建立了染色体学说。

这一时期内有两个重大的历史成就。一个是1926年摩尔根提出的基因学说。1909年,摩尔根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开始了对果蝇进行实验遗传学研究,发现了伴性遗传规律。他和他的学生还发现了连锁、交换和不分离规律等,并进一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商行呈直线排列,从而发展了染色体学说。另一个巨大成就就是1927年穆勒(H·T·Miller)和1928年斯塔德勒(L·J·Stadler)分别在果蝇和玉米试验中,证实了可以用X射线处理诱发基因和染色体的突变,这种用人工处理产生遗传变异的方法,使遗传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时期(1940--1952)

这一历史时期,主要以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化方法探索遗传物质的本质及其功能。1940年,比德尔(W·Beadle)登对链孢霉的生化遗传的经典研究中,分析了许多生化突变体后,于翌年提出“一基因一酶”假说,把基因与蛋白质功能结合在一起,为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及其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

四十年代初期,卡斯佩森(T·O·Casperson)用定量细胞化学的方法证明DNA存在于细胞核中。1944年艾佛里(O·T·Avery)等用纯化因子研究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1952年赫尔希(A·D·Hershey)等用同位素示踪法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实验中,再次确认了DNA是遗传物质。

3.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至今)

生物学家沃森和物理学家克里克都在《生命是什么》的影响下,意识到对根本性的生物学问题可用物理学和化学的概念进行思考。两人于1953年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从而解决了DNA分子结构和自我复制的问题,由此诞生了分子生物学,这也是遗传学发展到分子遗传学的新的里程碑。1958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1961年,克里克等证明了遗传三联体编码的推测;同年雅格布(F·Tacob)和莫诺(J·Monod)提出大肠杆菌操纵子学说。1969年,尼伦伯格(M·W·Nirenberg)等解译出64种遗传密码。遗传密码的破译解决了遗传信息本身的物质基础含义,而中心法则的修正则解决了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和流向问题。

从七十年代开始科学家们逐渐展开对真核生物的研究,兴起了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不仅推动了整个生命科学的研究,还改变了工农业和医疗保健事业的格局,造福了人类。

三、当代遗传学的发展及趋势

虽然近年来遗传学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遗传学面临着自然界巨大的挑战,距完全阐明遗传本身、基因与其他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还十分遥远。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遗传学研究工作者也不断提出更深层次的新问题,从而不断的前进发展。

1990年,美国正式开始实施的《人类基因组作图及测序计划》,从目前到下个世纪内都会是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共同主义的中心问题,并开始形成一门新的遗传学科分支——基因组学。

遗传学仍会占据未来生物学的核心地位。遗传虚的属性决定了它没有国界,广泛的国际合作已成为普遍趋势。今后国际上为了收集和保护遗传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将通过遗传工程手段培育出各种高产优良品种,以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另外,今后多学科与遗传学相交叉和相互渗透会更加密切,并在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中不断推动着实践生产的发展。

四、我国遗传学发展面临的困境

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从总体来讲,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相当明显的距离,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研究工作方面,表现为基础研究力量薄弱,分支学科发展极不平衡,研究多为重复工作,缺乏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遗传学工作者数量及素质均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年轻骨干不多,人员趋于老化。在经费方面,基数金额并不高而且分配不够合理。以上三大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遗传学的的发展。

结语

遗传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领域,研究意义对全人类来讲都是极为重大的。从遗传学建立开始发展至今,人类已取得相当大的成果,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很多研究工作仍然是处于初始阶段,不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科学会不断进步,遗传学的发展将会为人类带来更美好的前景。

遗传学发展的简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遗传学发展的简史 遗传学发展至今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却取得辉煌的成就。根据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可粗略将其发展历史划分为5个阶段: 1.启蒙遗传阶段(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拉马克(Lamarck JB)认为环境条件的改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提出了: ○器官的用进废退(use and disuse of organ) ○获得性状遗传(inheritance of acquired characters) ●1859年,达尔文(Darwin C)发表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学说,使人们对遗传有新的认识。对于遗传变异的解释,达尔文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论点,并提出泛生假说(hypothesis of pangenesis),认为: ○每个器官都存在泛生粒。 ○泛生粒能繁殖。

○聚集到生殖器官,形成生殖细胞。 ○受精后,泛生粒进入器官并发生作用,表现遗传。 ○泛生粒改变,则表现变异。 ●魏斯曼(Weismann A)——新达尔文主义的首创者,提出种策连续论(theory of continunity of germplasm) ○生物体是由体质和种质两部分组成。 ○体质是由种质产生的,种质是世代连绵不绝的。 ○环境只能影响体质,不能影响种质,故获得性状不能遗传。 2.孟德尔遗传学建立(19世纪下半叶开始) ●1866年,孟德尔(Mendel GJ)(图0-4)发表“植物杂交试验”论文,首次提出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认为性状遗传是受细胞内遗传因子控制的。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该年被公认为遗传学建立和开始的年份。发现者为狄·弗里斯(de Vris H)、柴马克(Tschermak E)和柯伦斯(Correns,Carl)。

光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光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1111047 李双 摘要:光遗传学就是应用光来控制细胞的活性,已经被证明是神经科学中一种潜力无穷的研究工具。近来光遗传学的应用扩展到了信号转导的研究,也开始有医学临床的应用的报道,进一步发展光遗传学无疑将推动合成神经学、生理学及细胞生物学等多领域的研究。本文介绍光遗传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光遗传学在疾病治疗的多方面应用。 关键词:光遗传学疾病治疗神经病学 光遗传学(optogenet-ics)是一种通过使用光学技术和遗传技术来实现控制细胞行为的方法,它克服了传统的只用光学手段控制细胞或有机体活动的许多缺点,为神经科学提供了一种变革性的研究手段。通过光遗传学工具,能够激活清醒哺乳动物的单一神经元,并直接演示神经元激活表现出的行为结果,使得研究人员能够获得关于脊髓回路的一些重要信息。光遗传学研究使用的新技术可以推广到所有类型的神经细胞,比如大脑的嗅觉、视觉、触觉、听觉细胞等,开辟了一个新的让人激动的研究领域。 1.光遗传学的迅速崛起 在光遗传学领域中,格罗·米森伯克(Gero Miesenbck)实验室率先开展这方面的研究。2005 年,卡尔·迪瑟罗思(Karl Deisseroth)、爱德华·博伊登(Edward Boyden)和他们的同事们证明了来自于绿藻的视蛋白可以使神经元产生对光的应答。光遗传学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在其后的几年中,人们实现了活小鼠脑中光可控蛋白质的表达——甚至在活动中的、神志清醒的其他动物中也实现了这种表达——成为了神经科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在研究中,兴奋性的光学开关,比如蓝光激活了的通道视紫红质,已经与抑制性的光敏蛋白质(黄光激活的盐细菌视紫红质氯离子泵)联系起来了,从而开启了这

线粒体及其相关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线粒体及其相关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齐科研相蕾陈静宋玉国霍正浩杨泽 【关键词】线粒体DNA 基因突变疾病 线粒体广泛分布于各种真核细胞中,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呼吸链(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系统)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并参与一些重要的代谢通路,维持细胞的钙、铁离子平衡,以及参与其他生命活动的信号传导。 此外,线粒体还与活性氧(reactive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及细胞凋亡有关[1-3]。组成线粒体的蛋白质有1000多种,除呼吸链复合体蛋白受mtDNA与核基因双重编码,其他蛋白均由核基因编码。mtDNA突变或核基因突变都能引起线粒体功能紊乱[1,4]。早在1963年,Nass等人就发现有遗传物质DNA的存在。1981年,Anderson等发表了人类mtDNA全序列。1988年,Holt和Wallace分别在线粒体脑病和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患者的细胞中发现了mtDNA突变,从此开辟了研究mtDNA突变与人类疾病的新领域。随着对mtDNA研究的深入,人们对mtDNA的突变和人类疾病的相关性

日益重视。芬兰的数据显示人群单个点突变(3243A>G)的比率为1∶6000,然而,英国资料表明mtDNA疾病的患病率或易患比率为1∶3500[5]。动物模型和人类研究证据均证明,mtDNA突变是引起人类多因素疾病,部分遗传性疾病以及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mtDNA突变和相关疾病进行阐述。 1 线粒体DNA的遗传学特征 线粒体DNA是存在于线粒体内而独立于细胞核染色体的较小基因组。与核基因相比,线粒体DNA具有一些显著特征。 1.1 母系遗传 Giles等[6]通过对几个欧洲家系线粒体DNA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时,发现mtDNA 分子严格按照母系遗传方式进行传递。母系遗传是指只由母亲将其mtDNA分子传递给下一代,然后再通过女儿传给后代。有研究表明[7],在受精过程中,精子线粒体会被卵子中泛素水解酶特异性识别而降解,这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父源性mtDNA不能传播给后代。 1.2 异质性和突变负荷 核基因突变所产生的突变体分为纯合子(homozygote,等位基因都发生突变,含量为100%)和杂合子(heterozygote,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发生突变,突变含量为50%)与核基因不同,线粒体基因突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综述)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 湛江师范学院09生本一班徐意媚2009574111 摘要:遗传学是一门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学科,起源于人类的育种实践,于1910年进入现代遗传学阶段,并依次经历个体遗传学时期、细胞遗传学时期、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时期、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时期、分子遗传学时期。目前遗传学在医学、农牧业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如表遗传学在肿瘤的治疗方面。21世纪将是遗传学迅猛发展的世纪,在经济、微生物、工业、制造业等许多领域都将有重大的突破。 关键词:遗传学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发展前景 1 现代遗传学发展前 1.1遗传学起源于育种实践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驯养动物和栽培植物,渐渐地人们学会了改良动植物品种的方法。写于公元60年左右的《论农作物》和533~544年间中国学者贾思勰在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均记载了嫁接技术,后者还特别记载了果树的嫁接,树苗的繁殖,家禽、家畜的阉割等技术。[1] 1.2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期间 许多人都无法阐明亲代与子代性状之间的遗传规律,直到18世纪下半叶之后,拉马克和达尔文对生物界遗传和变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拉马克通过长颈鹿的颈、家鸡的翅膀等认为环境条件的改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用进废退学说和获得性状遗传学说。达尔文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进行了五年的考察工作,广泛研究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关系,终于在1859年发表著作《物种起源》,书中提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再到高级逐渐进化的。除此之外,达尔文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论点,并提出了“泛生论”假说,但至今未获得科学的证实。 1.3 新达尔文主义 以魏斯曼(Weismann A.,1834-1914) 为代表的等人支持达尔文选择理论否定获得性遗传,魏斯曼等人提出种质连续论,认为种质是世代连续不绝的。他们还通过对老鼠22代的割尾巴试验,否定后天获得性遗传,明确地区分种质和体质,认为种质可以影响体质,而体质不能影响种质,在理论上为遗传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 2.现代遗传学的发展阶段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黄佳玲)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 湛江师范学院 09生本3班黄佳玲 2009574310 摘要:自从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生物的遗传特性锲而不舍地深入研究。从假设到实验,从宏观到微观,遗传学的羽翼日渐丰满。从遗传因子到基因,从基因的概念到基因的本质、功能,基因的概念逐渐扩展,人们对基因的认识逐渐深化。可以说,基因概念的发展史,就是人们对基因认识的发展史,就是遗传学的发展史。而分子遗传学则主要研究基因的本质、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的变化等问题。 关键词:遗传学分子遗传学重组DNA技术 几千年来,人类对生物及人类自身的生殖、变异、遗传等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发展。人类从古代就注意到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并通过人工选择获得所需要的新品种。从19世纪起就对遗传和变异开始作系统的研究。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水平和工作特点,遗传学的研究进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经典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学、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数个既彼此相对独立,又前后互相交融的不同发展阶段[1]。这当中,分子遗传学的地位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早期研究都用微生物为材料,其形成和发展与微生物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也有密切关系。 分子遗传学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核酸与蛋白质大分子的遗传作为上,重点是从DNA水平探索基因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表达和调节的分子机理等诸多问题。 早在1927年马勒和1928年斯塔德勒就用 X射线等诱发了果蝇和玉米的基因突变,但是在此后一段时间中对基因突变机制的研究进展很慢。直到1944年,美国学者埃弗里等首先在肺炎双球菌中证实了转化因子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从而阐明了遗传的物质基础。1953年,美国分子遗传学家沃森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这一发现常被认为是分子遗传学的真正开端,它为有关的科学工作者着手研究构成分子遗传学两大理论支柱,即维系遗传现象分子本质的DNA自我复制和基因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奠定了成功的基础。1955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本泽用基因重组分析方法,研究大肠杆菌的T4噬菌体中的基因精细结构[2],其剖析重组的精细程度达到DNA多核苷酸链上相隔仅三个核苷酸的水平。这一工作在概念上沟通了分子遗传学和经典遗传学。 应该说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至70年代初期,是分子遗传学迅猛发展快速进步的年代。在这短短的二十余年间,许多有关分子遗传学的基本原理[3]相继提出,大量的重要发现不断涌现。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956年,美国科学家科恩伯格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了DNA聚合酶Ⅰ,这是可以在试管中合成DNA链的头一种核酸酶,从此拉开了DNA合成研究的序幕;1957年,弗伦克尔-康拉特和辛格证实,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遗传物质是RNA,进一步表明RNA同样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1958年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发

遗传学进展概述(选修课论文)

遗传学进展概述 作者:戴宝生 克隆水稻分蘖的主控基因MOC1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3年5月23日报道,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分离和克隆了水稻分蘖的主控基因MOC1,该成果是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及其合作者在国内独立完成的。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Nature,2003,422:618上,这是我国分子遗传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第一篇源自国内的Nature文章,标志着我国植物功能基因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分蘖是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在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枝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它直接确定作物的穗数并进而影响产量。虽然对水稻分蘖的形态学、组织学及突变体都有过很多描述,但是控制分蘖的分子机制一直没有弄清。自1996年起,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资助下,李家洋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水稻研究所的钱前博士等开始进行此方面的研究。经过不懈努力,项目组鉴定了一株分蘖的极端突变体——单杆突变体MOC1。通过遗传图谱定位克隆技术,分离鉴定了在水稻分蘖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MOC1,它的缺失可造成分蘖的停止。进一步的功能分析表明,该基因可编码一个属于GRAS家族的转录因子,该转录因子主要在腋芽中表达,功能是促进分蘖和促进腋芽的生长。对这一重要基因的深入研究,将有望解释禾本科作物分蘖调控的分子机制,对于水稻高产品种的培育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走出“基因决定论”的误区 自从基因一词在20世纪初进入科学家的词汇表以来,它不仅是生物学家最为常用的词汇之一,也成为当今普通大众最为熟悉的科学术语之一。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人们不仅知道了基因的化学性质——DNA序列,而且还认识到了基因的功能——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种广为流行的“基因决定论”:生命的各种性质和活动都是受基因控制的,甚至人类的精神活动也在基因的控制之下。不久前,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某些患有诵读困难的病人中,发现了一种名为“DYXC1”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也就是说,人类的阅读可能受到这种“DYXC1”基因的控制。不可否认,基因对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因的异常通常就会导致生命的异常。但是,作为开放的复杂系统,生命活动从来就不是由一种因素就能完全决定的。当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正在向“基因决定论”挑战。科学家正在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来理解生命现象。 不再是“垃圾” 随着基因组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在多细胞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基因仅是其全部DNA 序列的一小部分。在人类基因组中,全部基因序列只占基因组的2%左右。基因组内的非基因序列曾一度被研究者称为“垃圾DNA”(junk DNA)。这些“垃圾DNA”中至少有一半是

光遗传学技术在神经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及应用_邴杰

2014年第49卷第11期生物学通报5 1光遗传学技术 光遗传学技术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与基因工程相结合,使特定细胞类群表达或缺失某项功能的新兴实验技术。基于该项技术目的性强、精确度高等特点,近年来,在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尤其是脑科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被《Nature Methods》定义为2010年的年度新兴实验方法[1],光遗传学技术被誉为21世纪神经生物学最有影响力的技术方法。 1.1光遗传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光遗传学技术起源于神经生物学,1979年Francis Crick等认为神经生物学领域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脑神经研究中精确控制一类被研究的神经元而不影响其他周边神经元的功能。传统研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电极刺激或药物处理,然而电极刺激的针对性不强,药物处理作用时间周期太长、作用靶细胞多样等局限性因素,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光激活细胞表达机制还不是很清楚,Crick提出可否用光控制细胞中的特定事件。40年前,微生物学家发现一些微生物可产生光门控蛋白,能直接调控质膜离子通道,1971年Stoeckenius和Oesterhelt研究发现细菌视紫红质作为一种离子通道能被光迅速激活,1977年Matsuno-Yagi和Mukohata发现了盐细菌视紫红质,Hegemann等发现了光敏感通道。 传统认为外来膜蛋白对神经细胞具有毒害作用,所以感光蛋白的研究并没有引起神经生物学领域学者的重视。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和绿色荧光蛋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引进外来吸光复合物对相应蛋白进行研究示踪,人们才把视线重新转移到视蛋白的研究上。2005年发现了一种微生物视蛋白,该视蛋白在没有添加任何化学或光敏感复合体的情况下就可以极为敏感地响应光刺激。2010年研究证明通道视紫红质、细菌视紫红质和盐细菌视紫红质蛋白在不同光作用下对神经细胞可以迅速、安全地起到“开关”作用。后期发现哺乳动物体内含有光控蛋白辅因子—— —全反式视黄醛,随着GPRS信号通路的研究发现,光遗传学的应用在活体哺乳动物体内具有更广阔的前景[2]。 1.2光遗传学技术作用机理生物体中存在一类膜蛋白可以感受不同波长光的刺激并对该光学刺激产生一系列效应的响应机制,该类蛋白被称为视蛋白(opsin)。视蛋白属于一类视紫红质通道蛋白,可分为2种类型:typeI为一类微生物视蛋白,typeII为一类动物视蛋白。两者均需要视觉色素视黄醛作为辅基。视蛋白的种类和结构不同,导致蛋白对光的吸收峰有所不同。2种类型视蛋白虽然都可编码7次跨膜的蛋白,但序列同源性系数极低,相似性系数跨度达到25%~80%[3]。typeI 在原核生物、藻类和真菌中表达,是个庞大的亚家族,功能主要是感光和作为离子通道,作用原理为typeI编码的视紫红质通道蛋白与全反式视黄醛共价结合,当一定波长的光照时,全反式视黄醛异构化为13-顺式视黄醛,引起通道蛋白构象变化,打开离子通道,完成细胞生理功能;typeII在高等真核生物中表达,功能主要是视觉通路、昼夜节律和色觉分辨通路,作用原理为typeII基因编码GPCRS(G蛋白偶联受体),在黑暗环境中与11-顺式视黄醛结合,当视蛋白GPRS吸收光后,共价结 光遗传学技术在神经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及应用 邴杰(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光遗传学技术是基因工程学与光学相结合的一项新兴技术。简要介绍了光遗传学技术的概念、发展过程及作用机理,概述了光遗传学技术中通道视蛋白的类型和该技术在神经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光遗传学技术视蛋白光学技术神经生物学 中国图书分类号:Q31文献标识码:A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 【摘要】从1900年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被重新发现时,遗传学才被典礼在科学的基础上。本世纪,遗传学已成为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科都可以与遗传学形成交叉学科。遗传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学科,有其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进程。 【关键词】历史进程发展趋势研究进展 什么是遗传学(Genetics)?遗传学就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科学。遗传是生物的一种属性,是生命世界的一种自然现象。遗传使生物体的特征得以延续,变异造成了生物体间的差别,遗传与变异构成生物进化的基础。与所有的学科一样,遗传学也是在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遗传学的建立、发展来看,研究遗传学的意义是十分深刻的。 一、遗传学的历史进程 1.远古时代 在远古时代,祖先们稚嫩的思维认为生物和非生物之间不存在什么区别,所有的东西都认为是活的。但是,祖先们在研究过程中都发现了一个事实——有些东西可以自我繁衍。“龙生龙,凤生凤”之类的俗语,可以算的上是最早的遗传学概念。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实用遗传学,祖先们开始控制种畜的交配,选育优良的种子,淘汰较差的种畜和种子,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2.中世纪 中世纪有一种观念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发展——自然发生论(Spontaneous Generation)。然而十七世纪一位意大利科学家雷迪用实验成功地否定了自然发生论。接下来,荷兰一位业余的科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并发现了细胞、证实了精细胞的存在和了解到多种生物都是拥有性别的。与此同时,科学家威廉·哈维也开始研究女性在生殖过程中的作用。到十九世纪为止,科学家们已发现动物和植物都有性别,自然生长论几近穷途末路。 3.十九世纪 十九世纪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时代,科学家们和生产实践的工作者们碰到的问题不断地促进了对基因的探索。通过大量努力的探索,遗传规律开始被发现。一位来自奥地利布鲁恩的修道士,他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大量研究遗传问题的育种试验,1866年,他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揭示了性状分离和独立分配的遗传规律。他就是现代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然而,当时的科学家正热衷于研究达尔文的进化论而忽视了这一重大发现。直到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才被重新发现,这也标志着现代遗传学的开端。 二、现代遗传学的发展

《遗传学》朱军版习题与答案

《遗传学(第三版)》 朱军主编 课后习题与答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2) 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6) 第四章孟德尔遗传 (8) 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12)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15) 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0) 第八章基因表达与调控 (26) 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 (30) 第十章基因突变 (33) 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 (35) 第十二章遗传与发育 (37) 第十三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38) 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42) 第一章绪论 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 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所以,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光遗传学

光遗传学技术与光起搏:心电生理研究中的新手段 [摘要] 光遗传学是2006年提出的一个将光控技术和遗传学技术相结合的新概念,以遗传学技术将光敏感蛋白表达于可兴奋的靶细胞或靶器官上,利用相应波长的光照激活光敏感蛋白以实现对细胞、组织、器官及动物生理功能的精准调控。该技术于2010年被引入心电生理研究,有离体及在体实验证实利用光遗传学技术实现光起搏心脏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光照刺激可引起心肌细胞电兴奋、恢复心肌细胞电传导、实现心脏再同步化,甚至可以模拟缓慢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随着光敏感蛋白种类与功能的发掘、其转入心肌细胞方式和锚定心脏靶点多样化的研究,及安全便捷的光照条件和设备的研发,光遗传学技术与光起搏将成为临床心电生理研究及心律失常治疗等的重要新手段。 [关键词] 光遗传学光起搏 光遗传学(optogenetics)这一概念由Deisseroth等于2006年首次提出[1],是指一种将光控技术和遗传学技术相结合用以进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即将光敏感的离子通道蛋白表达于可兴奋的靶细胞或靶器官上,利用相应波长的光照激活光敏感通道以实现对细胞、组织、器官及动物生理功能的精细调控。光遗传学技术原理的最初应用源于2002年Zemelman等将光敏感蛋白导入靶细胞进行神经活动的研究[2],此后光遗传学技术在大脑神经环路、神经功能调控的研究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于2011年被《Nature Methods》杂志评为2010年度技术[3]。2010年Arrenberg[4]和Bruegmann[5]先后将光遗传学技术引入斑马鱼及转基因小鼠的心脏节律控制研究,使光遗传学技术成为了心电生理研究的一个新手段[6-10]。本文拟就光遗传学技术及其在心脏电生理研究中的现状与前景介绍如下。 一、光遗传学技术的原理与实施 光遗传学技术转化应用的原理是以特定波长的外源光照射(刺激)激活或抑制表达在哺乳动物细胞或体内的光敏感蛋白,因光敏蛋白活性的改变进而调控靶细胞生物学行为,因此光敏感蛋白是该技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元件。光敏感蛋白是一类发现于单细胞微生物如绿藻、单胞菌的视蛋白(Opsin),目前最常用的是来源于绿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的光敏感蛋白视紫红质通道蛋白2(channelrhodopsin-2,ChR2)[11,12]。ChR2是一种光敏感电压依赖性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蛋白,含737个氨基酸,有7个跨膜区域,其中第1、2、3、7跨膜区为导电孔。ChR2可被波长350~550nm的光活化,中心激活波长为470nm。ChR2对阳离子的选择强度依次为H+、Na+、K+、Ca2+,其介导的电流呈内向整流特性,反转电位为0mV,其大小与光源在单位面积的辐照度(irradiance)正相关。因ChR2通道快速激活和失活的动力学特性,在经470nm蓝光照射时可迅速引发离子流触发可兴奋细胞去极化,进而产生相应电生理效应。其他一些来源于藻类的光敏感蛋白亦被用于不同的光遗传学研究中,包括CyChR1、CraChR2、MChR1、DChR、VChR1。VChR1也是一种阳离子通道,可被波长为589nm的黄光激活[13],如将VChR1与ChR2同时表达于组织器官上的不同靶细胞,则可用两组不同波长的光照同时调控两类靶细胞。除驱动靶细胞兴奋的光敏感蛋白外,具抑制功能的光敏感蛋白亦必不可少,常用的抑制性光敏感蛋白有Halorhodopsin (HaloR、NpHR)和Archaerhodopsin-T(ArchT)[14,15]。NpHR为氯离子转运视紫红质蛋白,来源于嗜盐碱单孢菌,可被黄光激活,泵入氯离子使细胞膜超极化从而抑制其兴奋性。ArchT则对红光敏感,为一种抑制性的超极化质子泵。随着各种特性不同、激活波长不同的光敏感蛋白的逐步发现与丰富,利用光照精准调控细胞的光遗传学技术亦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其在多种细胞如中枢神经元、外周神经元、视网膜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多能干细胞等,多种疾病如成瘾、抑郁、焦虑、自闭等精神疾病、帕金森症、视网膜疾病等的研究

分子遗传学综述

分子遗传学综述 【摘要】:分子遗传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机制的遗传学分支学科。经典遗传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分子遗传学则主要研究基因的本质、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的变化等问题。 关键词:医学分子遗传学发展内容研究方法 分子遗传学是遗传学中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地说,分子遗传学是研究分子水平描述的遗传体系或其组分的情形。狭义地说,它是研究遗传机理的分子基础以及受遗传物质控制的代谢过程。从分子水平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是在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结构确认后迅速发展起来的。20世纪以来,随着对大分子化合物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特别是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人们能够从主要生命物质结构的分予层次上得以合理地解释基因复制的机理、信息传递的途径、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运动形态,从而使整个遗传学的研究由形态描述、逻辑推理为主,转变为以物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为分析着眼点的新的发展阶段。分子遗传学的目的在于阐明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机理,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基因的本质、表达、传递及其调节机制,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核外遗传的分子机制,以及细胞核质之间的关系等等.可从分子层次为探索生物发育、分化和进化等重大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说明和实验手段.分子遗传学是遗传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遗传工程是分子遗传学的应用。

一、发展简史 1944年,美国学者埃弗里等首先在肺炎双球菌中证实了转化因子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从而阐明了遗传的物质基础。1953年,美国分子遗传学家沃森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这一发现常被认为是分子遗传学的真正开端。1955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本泽用基因重组分析方法,研究大肠杆菌的T4噬菌体中的基因精细结构,其剖析重组的精细程度达到DNA 多核苷酸链上相隔仅三个核苷酸的水平。这一工作在概念上沟通了分子遗传学和经典遗传学。 关于基因突变方面,早在1927年马勒和1928年斯塔德勒就用X射线等诱发了果蝇和玉米的基因突变,但是在此后一段时间中对基因突变机制的研究进展很慢,直到以微生物为材料广泛开展突变机制研究和提出DNA分子双螺旋模型以后才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碱基置换理论便是在T4噬菌体的诱变研究中提出的,它的根据便是DNA复制中的碱基配对原理。 美国遗传学家比德尔和美国生物化学家塔特姆根据对粗糙脉孢菌的营养缺陷型的研究,在4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设,它沟通了遗传学中对基因的功能的研究和生物化学中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研究。 按照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设,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中心问题是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信息究竟以什么形式储存在DNA分子结构中,这些信息又通过什么过程从DNA向蛋白质分子转移.前一问题是

光遗传学_林其谁

第23卷 第10期2011年10月V ol. 23, No. 10 Oct., 2011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4-0374(2011)10-0935-03 光遗传学 林其谁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上海 200031) 摘 要:虽然“光遗传学”只是一种技术方法,但它在文献中正愈来愈多地被提到。光遗传学结合了重组DNA 技术与光学技术,对细胞生物学的研究非常有用。它被广泛应用于活细胞内目标蛋白质的跟踪以及选择性地控制脑中某类细胞的特定的神经活动从而推动了神经科学研究的深入。近来光遗传学的应用扩展到了信号转导的研究,也开始有医学临床的应用的报道。进一步发展光遗传学无疑将推动合成生理学的研究。光遗传学被《自然-方法学》期刊评为2010年年度方法。关键词:光遗传学;光敏蛋白质;光激活离子通道;神经元中图分类号:Q784 文献标志码:A Optogenetics LIN Qi-Shui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ell Biology,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1, China) Abstract: The term “Optogenetics”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literature, although it is simply a technical method. Optogenetics combines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and optic technology, and is very powerful for cell biology research.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tracing target protein in living cell as well as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precise neural activity patterns within subtypes of cells of the brain for in depth study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 Recently optogenetics has been extended to the study of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even be explored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ptogenetics will no doubt feasible the study of synthetic physiology. Optogenetics was selected by the journal of Nature Methods as method of the year 2010. Key words: Optogentics; photo-sensitive protein; photo-activated ion channel; neuron 收稿日期:2011-09-15 通信作者:E-mail: qslin@https://www.360docs.net/doc/286869959.html, “光遗传学”这个名称虽然并不准确,但已经被文献所广泛应用。它是一种技术,将重组DNA 技术与光学技术结合起来,成为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有力工具。光遗传学被广泛应用于目标蛋白在细胞内的示踪,更被用来精确地控制脑中特定类型的神经元的活动,从而有助于深入地开展神经科学研究。近年来光遗传学的应用扩展到信号转导的研究,甚至临床实际应用的探索。2011年,学术刊物Nature Methods 将光遗传学选为2010年年度方法[1]。 光遗传学(Optogenetics)是遗传学(重组DNA 技术)与光学相结合的一种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方法。它的应用主要有二个方面:一个是向细胞内引进报告蛋白,也就是将荧光蛋白(发光蛋白)与目 标蛋白融合表达,从而可以方便地在显微镜下被显示、定位与跟踪;另一个是作为控制蛋白,用来调制活组织中靶细胞的专一活动。前者的代表性成果是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发现与发展绿色荧光蛋白(GFP)”。而后者在神经科学研究上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近年来用光来调节细胞信号转导等的研究,更显示了该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甚至整体动物的研究上同样很有前途。本文介绍后一方面的应用。 神经科学家是首先开展光遗传学技术来控制细 ? 评述与综述 ? DOI:10.13376/j.cbls/2011.10.018

临床遗传学研究进展的认识与感悟

临床0904班 03 陈舒宁 遗传,是一个抽象性总结性的词语,而它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甚至决定我们的生活质量。基因的发现以及各种探究技术的发展,将遗传这个概念具体化清晰化,我们越来越多的了解到遗传物质对各种性状表达的影响。科学的进步最终是要运用到实际中去的,遗传学的研究也在向临床应用方向推进。 今天对遗传学的认识已经远远超越了“豌豆杂交”,现在已经可以运用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通过家系调查和各项检查来诊断、治疗和预防遗传病。临床遗传学是在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交换定律等研究基础上,结合细胞遗传学技术、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等,对遗传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并且提供详细咨询。临床遗传学还有其独自的知识体系,比如染色体的基本知识、染色体国际命名体制;基因的基本知识;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及其与染色体、基因遗传的关系等。通过学习,在认识到临床上对遗传学技术的应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我最开始的认为。临床治疗、预防都已经和遗传学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目前所指的遗传病,主要分为染色体病和基因病。染色体病是指染色体数目结构发生异常所引起的疾病。染色体多一条或少一条都会造成染色体病,比如唐氏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而染色体结构的变化往往具有复杂的临床表现,比如生长发育异常、智力发育迟缓等等。这些疾病,目前主要以预防为主,高龄产妇需要格外注意。血清学检查和超声筛选应该是比较普遍的检查方式,它们不会对孕妇造成创伤,比较安全。血清学检查的检出率随着人们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还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的例子出现。而且,血清学筛查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取血和开单时间无法一致,没有一个严格规范的筛查时限,有的医院技术不达标等等。于是进一步想到了较为直接的侵入性产前检查,因为它直接提取到胎儿的遗传物质,可谓是目前检查的”金标准“。但是,想象一下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做这样的检查,会产生多大的思想压力。并且直接侵入性产检可能造成对胎儿伤害,诱发流产等。为了能够不造成母体和胎儿伤害,而又能达到较高的检出率,于是有了从母体外周血中检查游离胚胎DNA的方法。这个方法有点将前面两种方法益处相结合的意思,即提高检出率,又减少对母胎的伤害,而且它还提高了检查的效率。但是,目前应用的FISH,PCR都还有一些弊端,比如FISH的成本高,价格贵;母血的污染可能影响结果判断等等。当然,一切都还是在进步的,非侵入性产前非整倍体检查正在被不断完善,随着发展也一定会更加普及。染色体质的改变也会造成疾病,目前的检查方法检出率一般,而且并没有得到普及。并且由于染色的的缺失、重复等改变是微小的,多为新发,所以还需要更多的病例累积来帮助临床认识一些新的综合征。 基因病则分为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单基因病是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遗传规律,而且遗传研究上已经累积了一些病例知识,对致病基因的有一定的认识。对于临床上的常见的单基因病,例如短指症,白化病都有较好的诊断。结合病人的系谱调查,该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加之PCR等基因检测技术,可以达到较高的检出率。当然每个技术都不可能称之为百分百的完美,单基因病的诊断中也有许多问题干扰诊断,比如:表现度不同,有时会产生拟表型等等。多基因病则是指多对微小的累加的等位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所引起的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中风,精神分裂等。临床上主要还是对症治疗,并且有一定疗效。但是,治问题要治之根本,所以目前对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治疗还在不断的研究之中。

最新遗传学的发展简史讲解学习

遗传学 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生物亲代与子代间像素的现象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子代与个体之间总存在不同的差异,这种现象叫变异 1遗传学的发展简史:达尔文广泛研究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关系,1859 年发表《物种起源》著作,提出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学说。孟德尔系统地研究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豌豆杂交试验提出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认为遗传是受细胞里的遗传因子所控制的。沃森-克里克:1953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提出DNA分子结构模式理论。1983年,首例转基因植物 2细胞及其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动物细胞:含有中心体 植物细胞:叶绿体、细胞壁、胞间连丝。原核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核糖体组成。仅有核糖体,细胞质内没有分隔,是个有机整体,DNA存在的区域称作拟核

3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异源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4核型分析:对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称为核型分析 5 A染色体:有些生物的细胞中出了具有正常的恒定数目的染色体外,还长出现额外的染色体,通常把正常的染色体成为A染色体,额外人色提统称为B染色体。 6 细胞周期:主要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两次有丝分裂之间的间期 7有丝分裂各期的特点及各期数染色体目变化 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分裂期的时间一般占整个周期的5~10%。 前期:(1)染色质逐渐变成染色体;(2)核膜解体,核仁消失;(3)纺锤体逐渐形成;(4)染色体散乱地排列在纺锤体中央 中期:主要变化是(1)每一条染色体的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本科论文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1. 生化遗传学 摩尔根曾经正确地指出:“种质必须由某种独立的要素组成,正是这些要素我们叫做遗传因子,或者更简单地叫做基因”。尽管由于摩尔根及其学派的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使基因学说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的承认,然而当时人们对基因本质的认识还相当肤浅,并不知道基因与蛋白质及表型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虽然说早在1909年,英国的医生兼生物化学家加罗德(A.Garrod)就己指出,特定酶的表达是由野生型基因控制的假说。而且这个假说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过众多遗传学家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与充实。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人们掌握的酶分子结构的知识相当贫乏,没有认识到大部份基因的编码产物都是蛋白质,也不知道是否所有的蛋白质都是由基因编码的。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基因与蛋白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显然是难以做到的。 值得庆幸的是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初期,孟德尔-摩尔根学派的遗传学家便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如果继续沿用经典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体系,是难以有效地揭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及表型特征的遗传机理。因此他们便广泛地转而使用诸如红色面包霉(Neurospora crassa)和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pniae)等微生物为研究材料,并着力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探索基因与蛋白质及表型之间内在联系的分子本质。所以人们称这个阶段的遗传学为生化遗传学(biochemical genetics),或微生物遗传学(microbial genetics)。 由于微生物具有个体小、细胞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世代时间短和容易培养、便于操作等许多优点,因此便极大地加速了生化遗传学的研究,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的有如下三项。第一,1941年两位美国科学家比德尔(G.Beadle)和塔特姆(E.Tatum),通过对红色面包霉营养突变体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因一种酶”(后来修改为“一种基因一种多肽”)的假说。此后在1957年,这个假说被英国科学家英格拉姆(V.M.Ingram)证明是正确的。从而明确了基因是通过对酶(即蛋白质)合成的控制,实现对生命有机体性状表达的调节作用。第二,1944年微生物学家艾弗里(0.Avery)及其同事证明,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第三,1952年,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也在噬菌体感染实验中发现,转化因子的确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肯定了艾弗里的结论。至此基因的分子载体是DNA已是不争的事实。生化遗传学的发展为日后分子遗传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上承经典遗传学,下启分子遗传学,是经典遗传学向分子遗传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 2. 分子遗传学 经典遗传学虽然揭示了基因传递的一般规律,甚至还能够绘制出基因在染色体分子上的排列顺序及其相对距离的遗传图,生化遗传学尽管证明了基因的载体是DNA,但它们都不能准确地解释基因究竟是以何种机理、通过什么途径来控制个体的发育分化及表型特征的。确切地说,直到1953年Watson-Crick DNA双螺旋模型提出之前,人们对于基因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初步的阶段。那时的遗传学家不但没有揭示出基因的结构特征,而且也不能解释位于细胞核中的基因,是怎样地控制在细胞质中发生的各种生化过程,以及在细胞繁殖过程中,为何基因可准确地产生自己的复制品。而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属于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范畴。由于长期以来分子遗传学的核心主题一直是围绕着基因展开的,所以也被冠名为基因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 of the gene)。 分子遗传学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核酸与蛋白质大分子的遗传作为上,重点是从DNA 水平探索基因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表达和调节的分子机理等诸多问题。特别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