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几何“最值问题”常见解题思路

公开课:几何“最值问题”常见解题思路
公开课:几何“最值问题”常见解题思路

《专题:几何“最值问题”常见解决思路》公开课

蓝溪中学林子旭2016.04.20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复习、练习、比较熟悉地掌握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通常思路和常见模型

二、教学重点:掌握解决最值问题的理论依据与常用模型,能根据不同特征转化成相应的模型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关键.

三、主要理论依据及模型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重合时取到最值)

4、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

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理论依据,根据不同特征转化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关键.通过转化减少变量,向1、2、3依据靠拢进而解决问题;直接调用基本模型也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高效手段.

几何最值问题中的基本模型举例

图形

l

P

B

A

N

M l

B

A

A

P

B

l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三边关系

特征

A,B为定点,l为定直线,

P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

求AP+BP的最小值

A,B为定点,l为定直线,MN

为直线l上的一条动线段,求

AM+BN的最小值

A,B为定点,l为定直线,P

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求

|AP-BP|的最大值转化

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直

线l的对称点

先平移AM或BN使M,N重

合,然后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

定直线l的对称点

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直线

l的对称点

四、模型应用与练习:

(一)线段和(PA+PB)最小:

1、正方形ABCD中,AB=4,E是BC的中点,点P是对角线AC上一点,则PE+PB的最小值为.

2、⊙O的半径为2,点A、B、C在⊙O上,OA⊥OB,∠AOC=60°,P是OB上一动点,则PA+PC

的最小值是;

3、如图1,∠AOB=45°,P是∠AOB内一点,PO=10,Q、R分别是OA、OB上的动点,则△PQR

周长的最小值是.

4、如图2,点A(a,1)、B(-1,b)都在双曲线y=

3

x

-(x<0)上,点P、Q分别是x轴、y轴上

的动点,当四边形PABQ的周长取最小值时,PQ在直线的解析式是().

A、y=x

B、y=x+1

C、y=x+2

D、y=x+3

图3

5、如图5,当四边形P ABN的周长最小时,a=.

(二)线段差(PA-PB)最大

1、如图6,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与x、y轴分别交于点A,B,

D为AB的中点,C、A关于原点对称.P为OB上一动点,请直接写出︱

PC-PD︱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

A

A

C

D

O

P

x

y

图6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A (0,1),B (1,2),点P 在x 轴上运动,当点P 到A 、B 两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最大时,点P 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抛物线y =ax 2

+bx -4a 经过A (-1,0)、C (0,4)两点,与x 轴交于另一B .点D 所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求︱DB -DC ︱的最大值.

(三)垂线段最短

1、如图7,⊙O 的半径为5,弦AB =6,M 是AB 上任意一点,则线段O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 2如图8,在Rt △ABC 中,∠B =90°,AB =3,BC =4,点D 在BC 上,以AC 为对角线的所有平行四边形ADCE 中,DE 最小值是(

) A .2

B .3

C .4

D

.5

图9

3、如图9,菱形ABCD 中,AB =2,∠A =120°,点P ,Q ,K 分别为线段BC ,CD ,BD 上的任意一点,则PK +QK 的最小值为

(四)构造函数求解 1、如图10,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点P 为边BC 上的任意一点(可与B 、C 重合),分别过B 、C 、D 作射线AP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B ′、C ′、D ′,则BB ′+CC ′+DD ′的取值范围是 .

图10

3.如图11和12,在△ABC 中,AB =13,BC =14,cos ∠ABC =

5

13

(1)如图11,AH ⊥BC 于点H ,AH =_____,AC =____,△ABC 的面积S △ABC =_____.(2)如图12,点D 在AC 上(可与点A ,C 重合),分别过点A 、C 作直线BD 的垂线,垂足为E ,F .设BD =x ,AE=m,CF =n (当点D 与A 重合时,我们认为S △ABD =0)

⑴用x ,m 或n 的代数式表示S △ABD 及S △CBD ;

⑵求(m +n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m +n )的最大值及最小值; ⑶对给定的一个x 值,有时只能确定唯一的点D ,指出这样的x 的取值范围.

五、小结:解决几何中最值问题,首选应先分析清楚题意,确定其属于哪种数学模型,或通过问题转化为某种模型进行解决。当然几何中最值问题还有小虫爬行类化曲面为平面问题的、利用圆中直径是最长的弦、图形折叠中的最值等问题,我们后面再继续学习与总结。 六、作业:指南P63-66 A 组题完

A B

C A

B

C

D

F E 图11

图12

微专题26解析几何中的最值与范围问题(教学案)

微专题26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与范围问题 1. 利用数形结合或三角换元等方法解决直线与圆中的部分范围问题. 2. 构造函数模型研究长度及面积相关的范围与最值问题. 3. 根据条件或几何特征构造不等关系解决与离心率相关的范围问题. 4. 熟悉线段的定比分点、弦长、面积等问题的处理手段,深刻体会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考题导航 利用数形结合或三角换元等方法解决直线与圆 2. 已知实数x 、y 满足方程x 2+y 2-4x +1=0.则y x 的最大值为________;y -x 的最小 值为________;x 2+y 2的最小值为________. 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圆C 的方程为x 2+y 2-8x +15=0,若直线y =kx -2上至少存在一点,使得以该点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与圆C 有公共点,则k 的最大值是________. 1. 已知A 、B 分别是椭圆x 36+y 20=1长轴的左、右端点,F 是椭圆的右焦点,点P 在 椭圆上,且位于x 轴的上方,PA ⊥PF.设M 是椭圆长轴AB 上的一点,点M 到直线AP 的距离等于MB ,则椭圆上的点到点M 的距离d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1. 已知双曲线为C :x 24-y 2 =1,P 为双曲线C 上的任意一点.设点A 的坐标为(3,0), 则PA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1. 如图,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x 轴上,A 1,A 2,B 1,B 2为椭圆的顶点,F 2为右焦点,延长B 1F 2与A 2B 2交于点P ,若∠B 1PA 2为钝角,则该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 椭圆M :x 2 a 2+y 2 b 2=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P 为椭圆M 上的任意一点, 且|PF 1→|·|PF 2→|的最大值的取值范围是[2c 2 ,3c 2],其中c =a 2-b 2,则椭圆M 的离心率e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1.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椭圆C :x a 2+y b 2=1(a >b >0)的左、右焦点分别 为F 1、F 2,P 为椭圆C 上的一点(在x 轴上方),连结PF 1并延长交椭圆C 于另一点Q ,设PF 1→ =λF 1Q → .若PF 2垂直于x 轴,且椭圆C 的离心率e ∈??? ?12,22,求实数λ的取值范围.

几何最值问题参考答案

几何最值问题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2015?孝感一模)如图,已知等边△ABC的边长为6,点D为AC的中点,点E为BC 的中点,点P为BD上一点,则PE+PC的最小值为() A.3B.3C.2D.3 考 点: 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 分析:由题意可知点A、点C关于BD对称,连接AE交BD于点P,由对称的性质可得,PA=PC,故PE+PC=AE,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AE即为PE+PC的最小值. 解答:解:∵△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为AC的中点,点E为BC的中点,∴BD⊥AC,EC=3, 连接AE,线段AE的长即为PE+PC最小值, ∵点E是边BC的中点, ∴AE⊥BC, ∴AE===3, ∴PE+PC的最小值是3. 故选D. 点 评: 本题考查的是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熟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2014?鄂城区校级模拟)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有线段AB,AB=50cm,A、B到x轴的距离分别为10cm和40cm,B点到y轴的距离为30cm,现在在x轴、y轴上分别有动点P、Q,当四边形PABQ的周长最短时,则这个值为() A.50 B.50C.50﹣50 D.50+50 考 点: 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坐标与图形性质. 专压轴题.

题: 分析:过B点作BM⊥y轴交y轴于E点,截取EM=BE,过A点作AN⊥x轴交x轴于F 点,截取NF=AF,连接MN交X,Y轴分别为P,Q点,此时四边形PABQ的周长最短,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可求出周长. 解答:解:过B点作BM⊥y轴交y轴于E点,截取EM=BE,过A点作AN⊥x轴交x轴于F点,截取NF=AF,连接MN交x,y轴分别为P,Q点, 过M点作MK⊥x轴,过N点作NK⊥y轴,两线交于K点. MK=40+10=50, 作BL⊥x轴交KN于L点,过A点作AS⊥BP交BP于S点. ∵LN=AS==40. ∴KN=60+40=100. ∴MN==50. ∵MN=MQ+QP+PN=BQ+QP+AP=50. ∴四边形PABQ的周长=50+50.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以及坐标和图形的性质,本题关键是找到何时四边形的周长最短,以及构造直角三角形,求出周长. 3.(2014秋?贵港期末)如图,AB⊥BC,AD⊥DC,∠BAD=110°,在BC、CD上分别找一点M、N,当△AMN周长最小时,∠MAN的度数为() A.30°B.40°C.50°D.60° 考 点: 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 分析:根据要使△AMN的周长最小,即利用点的对称,使三角形的三边在同一直线上,作出A关于BC和CD的对称点A′,A″,即可得出∠AA′M+∠A″=∠HAA′=70°,进而得出∠MAB+∠NAD=70°,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作A关于BC和CD的对称点A′,A″,连接A′A″,交BC于M,交CD于N,则A′A″即为△AMN的周长最小值,作DA延长线AH,. ∵∠DAB=110°, ∴∠HAA′=70°,

数学竞赛中代数式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数学竞赛中代数式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邮编:422200 作者:湖南隆回一中 邹启文 数学竞赛中最值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我们去认真的分析,仔细地思考,不管问题再难,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总离不开所学过的知识点和基本方法。如不等式法(包含非负数性质a ≥0,2a ≥0, a ≥0,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0,整体大于部分等等),公式法(包括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公式、三角函数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等),区间取值法(包括一次函数线段端点取值与曲线在某区间内的最值求取等等),在求解方法上也有其规律性,如夹逼法、递推法、枚举法、放缩法、排序法,还有转化为几何图形法等等。近两年来的各级各类初中数学竞赛中的最值问题,在题型上已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形势,其变化之多、涉及面之广、形式之灵活可谓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同时最值的求法也有了较大的拓展,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但仍然是有章可循的。 例1:已知设1x 、2x 、3x 、……n x 均为连续正整数,且1x <2x <3x <……<n x , 1x +2x +, 3x +……+n x =2005,则n x 的最大值是____最小值____(2005年 自编题) 分析:这是一道须利用不等式求解的试题,由于有1x +2x +3x +……+n x =2005,所以应当想到这些数的平均数必与中位数接近,于是可由此确定3x 的数值或范围。然后再求n x 的最大与最小数值。 解:由题意可设1x +2x +3x +……+n x =1+2+3+……+n =2005,由高斯求和公式可 得 ()200521=+n n ,解得63≈n ,但当63=n 时()()201632632 1636321=?=+=+n n 当62=n 时()()195363312 1626221=?=+=+n n ,∵1953≤2005≤2016,且n 是整数,∴n ≠62或63,我们又观察到平均值()?=++++n n n x x x x 13211ΛΛ40152005?=,

二次函数的几何最值问题

二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结合 ---探究面积最值问题 〖方法总结〗: 在解答面积最值存在性问题时,具体方法如下: ①根据题意,结合函数关系式设出所求点的坐标,用其表示出所求图形的线段长; ②观察所求图形的面积能不能直接利用面积公式求出,若能,根据几何图形面积公式得到点的坐标或线段长关于面积的二次函数关系式,若所求图形的面积不能直接利用面积公式求出时,则需将所求图形分割成几个可直接利用面积公式计算的图形,进行求解; ③结合已知条件和函数图象性质求出面积取最大值时的点坐标或字母范围。 (2014?达州)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己知点O(0,0),A(5,0),B(4,4). (1)求过O、B、A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在第一象限的抛物线上存在点M,使以O、A、B、M为顶点的四边形面积最大,求点M的坐标. (3)作直线x=m交抛物线于点P,交线段OB于点Q,当△PQB为等腰三角形时,求m的值.

(2014自贡)如图,已知抛物线c x ax y +- =232与x 轴相交于A 、B 两点,并与直线221-=x y 交于B 、C 两点,其中点C 是直线22 1-=x y 与y 轴的交点,连接AC .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证明:△ABC 为直角三角形; (3)△ABC 内部能否截出面积最大的矩形DEFG ?(顶点D 、E 、F 、G 在△ABC 各边上)若能,求出最大面积;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014黔西南州)(16分)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bx+c经过A(﹣3,0)、B(1,0)、C(0,3)三点,其顶点为D,连接AD,点P是线段AD上一个动点(不与A、D重合),过点P作y轴的垂线,垂足点为E,连接AE. (1)求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顶点D的坐标; (2)如果P点的坐标为(x,y),△PAE的面积为S,求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直接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并求出S的最大值; (3)在(2)的条件下,当S取到最大值时,过点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F,连接EF,把△PEF沿直线EF折叠,点P的对应点为点P′,求出P′的坐标,并判断P′是否在该抛物线上.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解题技巧,初中几何最值问题方法归纳总结

几何最值问题大一统 追本溯源化繁为简 目有千万而纲为一,枝叶繁多而本为一。纲举则目张,执本而末从。如果只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费了力气却讨不了好。学习就是不断地归一,最终以一心一理贯通万事万物,则达自由无碍之化境矣(呵呵,这境界有点高,慢慢来)。 关于几何最值问题研究的老师很多,本人以前也有文章论述,本文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归纳总结,把各种知识、方法、思想、策略进行融合提炼、追本溯源、认祖归宗,以使解决此类问题时更加简单明晰。 一、基本图形 所有问题的老祖宗只有两个:①[定点到定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②[定点到定线]:点线之间,垂线段最短。 由此派生:③[定点到定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④[定线到定线]:平行线之间,垂线段最短;⑤[定点到定圆]:点圆之间,点心线截距最短(长);⑥[定线到定圆]:线圆之间,心垂线截距最短;⑦[定圆到定圆]:圆圆之间,连心线截距最短(长)。余不赘述,下面仅举一例证明:[定点到定圆]:点圆之间,点心线截距最短(长)。 已知⊙O半径为r,AO=d,P是⊙O上一点,求AP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证明: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AP≤AO+PO,AO≤AP+PO,得d-r≤AP≤d+r,AP最小时点P在B处,最大时点P在C处。即过圆心和定点的直线截得的线段AB、AC分别最小、最大值。(可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其实质也是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推得)。上面几种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图形,所有的几何最值问题都是转化成上述基本图形解决的。

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在基本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变式,如圆与线这些图形不是直接给出,而是以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的形式确定的;再如过定点的直线与动点所在路径不相交而需要进行变换的。类型分三种情况:(1)直接包含基本图形;(2)动点路径待确定;(3)动线(定点)位置需变换。 (一)直接包含基本图形。 AD一定,所以D是定点,C是直线 的最短路径,求得当CD⊥AC时最短为 是定点,B'是动点,但题中未明确告知B'点的运动路径,所以需先确定B'点运动路径是什么图形,一般有直线与圆两类。此题中B'的路径是以为半径的圆弧,从而转化为定点到定圆的最短路径为AC-B'C=1。

2018中考数学专题复习 几何最值问题综合课(pdf,无答案)

知识板块 考点一:几何图形中的最小值问题 方法: 1.找对称点求线段的最小值; 步骤:①找已知点的对称点,动点在哪条线上动,就是对称轴; ②连接对称点与另一个已知点; ③与对称轴的交点即是要找的点;通常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 2.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转化成其他线段,间接求线段的最小值;例如: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通过作垂线求最值; 4.用二次函数中开口向上的函数有最小值; 考点二:几何图形中的最大值问题 方法: 1.当两点位于直线的同侧时,与动点所在的直线的交点,这三点在同一直线时,线段差有最大值; 2.当两点位于直线的异侧时,先找对称点,同样三点位于同一直线时,线段差有最大值; 3.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用二次函数中开口向下的函数有最大值; 例题板块 考点一:几何图形中的最小值问题 例1.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E 是AB 上一点,BE=2,AE=3BE ,P 是AC 上一动点,则PB+PE 的最小值是 _________ . 图1 图2 图3 例2.如图2,在锐角△ABC 中,AB=4,∠BAC=45°,∠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M 、N 分别是AD 和AB 上的动点,则BM+MN 的最小值是 . 例3.如图3,点P 是Rt △ABC 斜边AB 上的一点,PE ⊥AC 于E ,PF ⊥BC 于F ,BC=6,AC=8,则线段EF 长的最小值为 ; 第一节 几何最值问题专项

例4.如图,在Rt △ABC 中,AB=BC=6,点E ,F 分别在边AB ,BC 上,AE=3,CF=1,P 是斜边AC 上的一个动点,则△PEF 周长的最小值为 . 图4 图5 例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 △OAB 的顶点A 的坐标为(9,0),点C 的坐标为(2,0),tan ∠BOA= A .67 B .231 C. 6 D .193+ 例6.如图6,等腰Rt △ABC 中,∠ACB=90°,AC=BC=4,⊙C 的半径为1,点P 在斜边AB 上,PQ 切⊙O 于点Q ,则切线长PQ 长度的最小值为( ) 图6 图7 图8 例7.如图7,矩形ABCD 中,AB=4,BC=8,E 为CD 的中点,点P 、Q 为BC 上两个动点,且PQ=3,当CQ= _________ 时,四边形APQE 的周长最小. 考点二:几何图形中的最大值问题 例1.已知点A (1,2)、B (4,-4),P 为x 轴上一动点. (1)若|PA |+|PB |有最小值时,求点P 的坐标; (2)若|PB |-|PA |有最大值时,求点P 的坐标. 例2.如图8所示,已知A 11 (,y )2,B 2(2,y )为反比例函数1y x =图像上的两点,动点P (x,0)在x 正半轴上运动,当线段AP 与线段BP 之差达到最大时,点P 的坐标是 .

解析几何最值问题

解析几何最值问题的赏析 丹阳市珥陵高级中学数学组:李维春 教学目标:1.掌握解析几何中图形的处理方法和解析几何中变量的选择; 2.掌握利用基本不等式和函数的思想处理最值问题. 重点难点:图形的处理和变量的选择及最值的处理. 问题提出: 已知椭圆方程:14 32 2=+y x ,A ,B 分别为椭圆的上顶点和右顶点。过原点作一直线与线段AB 交于点G ,并和椭圆交于E 、F 两点,求四边形AEBF 面积的最大值。 问题分析: 1、 图形的处理: 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割补法) ABF ABE AENF S S S ??+= BEF AEF AENF S S S ??+= 2、 变量的选择: (1) 设点:设点),(00y x E 则),(00y x F --,可得到二元表达式; (2) 设动直线的斜率k (可设AF,BF,EF,AE,BE 中任意一条直线的斜率),可得 一元表达式。 3,最值的处理方法: (1) 一元表达式可用基本不等式或函数法处理; (2) 二元表达式可用基本不等式或消元转化为一元表达式。 X

问题解决: 解法一: 由基本不等式得62 24)34(2322 02000==+≤+=y x y x S 时取“=” 当且仅当0032 y x = 解法二: 00000 0(,),(,),(0,0)x y F x y x y -->>设E ,四边形的面积为S (0,2),A B 因为,12 y += 20x +-=即1d =点E 到直线的距离:00( ,)x y 因为E 在直线AB 的上方,0020x ->所以1d =所以2d =点F 到直线的距离:00(,)x y --因为F 在直线的下方2d =所以)(21)(212121d d AB d AB d AB S +=+=002S x =+所以AB =因为00(,)F x y 又因为22134 x y +=在椭圆上22004312x y +=所以max S =所以

几何最值问题(习题及答案)

?例题示范 几何最值问题(习题) 例1:如图,已知∠AOB 的大小为α,P 是∠AOB 内部的一个定点,且OP=2,E,F 分别是OA,OB 边上的动点.若△PEF 周长的最小值为2,则α=() A.30°B.45°C.60°D.90° 思路分析: 1.分析定点、动 点.定点:P 动点(定直线):E(射线OA),F(射线OB) 和最小(周长最小) 对称到异侧 2.根据不变特征分析判断属于轴对称最值问题,可调用轴对称 最值问题的处理方式:作点P 关于OA 的对称点P′,点P 关于OB 的对称点P′′,连接P′P′′,交OA 于点E,交OB 于点F,此时△PEF 的周长取得最小值. 3.设计方案求解. 如图,由题意得OP′=OP′′=P′P′′=2,所以△OP′P′′是等边三角形,故α=30°.

1

3 ?巩固练习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OAB 的直角顶点A 在x 轴 的正半轴上,顶点B 的坐标为(3,),P 为斜边OB 上一动点.若点C 的坐标为( 1 ,0),则PA+PC 的最小值为() 2 A. 13 2 B. 31 2 C. 3 + 19 2 D.2 2.如图,已知A,B 两点在直线l 的异侧,A 到直线l 的距离AM=4, B 到直线l 的距离BN=1,且MN=4.若点P 在直线l 上运动, 则PA -PB 的最大值为() A.5 B.41 C. 3 41 5 D.6 3.已知点A,B 均在由面积为1 的相同小长方形组成的网格的格 点上,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若P 是x 轴上使得PA+PB 的值最小的点,Q 是y 轴上使得QA -QB 的值最大的点,则OP·OQ= . 2 第1 题图第2 题图 7

2018年专题10(几何)最值问题(含详细答案)

专题10 几何最值问题【十二个基本问题】

1.如图,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分别为2cm和4cm,高为5cm.若一只蚂蚁从P点开始经过4个侧面爬行一圈到达Q点,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为() A.61cm B.11cm C.13cm D.17cm 2.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20cm,高h=20 15cm,现在有一只蚂蚁从底边上一点A出发.在侧面上爬行一周又回到A点,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 3.如图,在△ABC中,AB=3,AC=4,BC=5,P为边BC上一动点,PE⊥AB于E,PF⊥AC 于F,则EF的最小值为() A.2 B.C.D. 4.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0,BC=5.若点M、N分别是线段AC,AB上的两个动点,

则BM+MN的最小值为() A.10 B.8 C.5 3 D.6 5.如图,一个长方体形的木柜放在墙角处(与墙面和地面均没有缝隙),有一只蚂蚁从柜角A处沿着木柜表面爬到柜角C处. (1)请你画出蚂蚁能够最快到达目的地的可能路径; (2)当AB=4,BC=4,CC=5时,求蚂蚁爬过的最短路径的长. (3)在(2)的条件下,求点B到最短路径的距离. 6.如图,已知P为∠AOB内任意一点,且∠AOB=30°,点P、P分别在OA、OB上,求作点P、P,使△PPP的周长最小,连接OP,若OP=10cm,求△PPP的周长. 7.如图,E,F是正方形ABCD的边AD上两个动点,满足AE=DF.连接CF交BD于点G,连接BE交AG于点H.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线段DH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_.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8.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BAC =90°,AB =AC ,BC =4 2,点D 是AC 边上一动点,连接 BD ,以AD 为直径的圆交BD 于点E ,则线段CE 长度的最小值为 . 9.如图,⊙O 的半径为1,弦AB =1,点P 为优弧(⌒)AB 上一动点,AC ⊥AP 交直线PB 于点C ,则△ABC 的最大面积是( ) A .1 2 B . 22 C . 32 D . 34 10.如图,已知抛物线y =-x +bx +c 与一直线相交于A (-1,0),C (2,3)两点,与y 轴交 于点N .其顶点为D . (1)抛物线及直线AC 的函数关系式; (2)设点M (3,m ),求使MN +MD 的值最小时m 的值; (3)若抛物线的对称轴与直线AC 相交于点B ,E 为直线AC 上的任意一点,过点E 作EF ∥BD 交抛物线于点F ,以B ,D ,E ,F 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平行四边形若能,求点E 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4)若P 是抛物线上位于直线AC 上方的一个动点,求△APC 的面积的最大值.

走进2018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几何最值问题解题策略

走进2018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第七讲几何最值问题解题策略【专题分析】 最值问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都有最值问题,在中考压轴题中出现比较高的主要有利用重要的几何结论(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垂线段最短等)以及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来求最值问题. 【知识归纳】 1.在求几何图形中的周长或线段长度最值时,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一般是先将要求线段(要求的量)用未知数x表示出来,建立函数模型(一般所表示的式子为一次函数解析式或二次函数解析式),常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形相似求得函数关系式,再用函数的增减性或最值来求解即可. 2.利用对称的性质求两条线段之和最小值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为:如图,要求直线l上一动点P到点A,B距离之和的最小值,先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则A'B与直线l的交点即为P点,根据对称性可知此时A'B的长即为PA+PB的最小值,求出A'B的值即可. 【题型解析】 题型1: 三角形中最值问题 例题:(2017山东枣庄)如图,直线y=x+4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和点B,点C、D分别为线段AB、OB的中点,点P为OA上一动点,PC+PD值最小时点P 的坐标为()

A.(﹣3,0)B.(﹣6,0)C.(﹣,0) D.(﹣,0) 【考点】F8: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PA: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分析】(方法一)根据一次函数解析式求出点A、B的坐标,再由中点坐标公式求出点C、D的坐标,根据对称的性质找出点D′的坐标,结合点C、D′的坐标求出直线CD′的解析式,令y=0即可求出x的值,从而得出点P的坐标. (方法二)根据一次函数解析式求出点A、B的坐标,再由中点坐标公式求出点C、D的坐标,根据对称的性质找出点D′的坐标,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得出点P为线段CD′的中点,由此即可得出点P的坐标. 【解答】解:(方法一)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连接CD′交x轴于点P,此时PC+PD值最小,如图所示. 令y=x+4中x=0,则y=4, ∴点B的坐标为(0,4); 令y=x+4中y=0,则x+4=0,解得:x=﹣6,

几何图形中的最值问题

几何图形中的最值问题 引言:最值问题可以分为最大值与最小值。在初中包含三个方面的问题: 1、函数:①二次函数有最大值与最小值;②一次函数中有取值范围时有最大值与最小值。 2、不等式: ①如x ≤7,最大值就是7;②如x ≥5,最小值就是5、 3、几何图形: ①两点之间线段线段最短。②直线外一点向直线上任一点连线中垂线段最短,③在三角形中,两边之与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一、最小值问题 例1、 如图4,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就是8,M 在DC 上,且DM=2,N 为线段AC 上的一动点,求DN+MN 的最小值。 解: 作点D 关于AC 的对称点D / ,则点D / 与点B 重合,连BM,交AC 于N,连DN,则DN+MN 最短,且DN+MN=BM 。 ∵CD=BC=8,DM=2, ∴MC=6, 在Rt △BCM 中,BM= 682 2 =10, ∴DN+MN 的最小值就是10。 例2,已知,MN 就是⊙O 直径上,MN=2,点A 在⊙O 上,∠AMN=300 ,B 就 是弧AN 的中点,P 就是MN 上的一动点,则PA+PB 的最小值就是 解:作A 点关于MN 的对称点A / ,连A / B,交MN 于P,则PA+PB 最短。 连OB,OA / , ∵∠AMN=300,B 就是弧AN 的中点, ∴∠BOA / =300, 根据对称性可知 ∴∠NOA / =600 , ∴∠MOA / =900 , 在Rt △A / BO 中,OA / =OB=1, ∴A / B=2 即PA+PB=2 图1 L B' C B A 图4 N C D M P O N M A A / E A M O P N B

初中数学专题04几何最值存在性问题(解析版)

专题四几何最值的存在性问题 【考题研究】 在平面几何的动态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与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从历年的中考数学压轴题型分析来看,经常会考查到距离或者两条线段和差最值得问题,并且这部分题目在中考中失分率很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几何最值问题再教材中虽然没有进行专题讲解,到却给了我们很多解题模型,因此在专题复习时进行压轴训练是必要的。 【解题攻略】 最值问题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而线段和(差)问题,要归归于几何模型:(1)归于“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凡属于求“变动的两线段之和的最小值”时,大都应用这一模型.(2)归于“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凡属于求“变动的两线段之差的最大值”时,大都应用这一模型. 两条动线段的和的最小值问题,常见的是典型的“牛喝水”问题,关键是指出一条对称轴“河流”(如图1).三条动线段的和的最小值问题,常见的是典型的“台球两次碰壁”或“光的两次反射”问题,关键是指出两条对称轴“反射镜面”(如图2). 两条线段差的最大值问题,一般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当三点共线时,两条线段差的最大值就是第三边的长.如图3,P A与PB的差的最大值就是AB,此时点P在AB的延长线上,即P′.解决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有时候求函数的最值更方便,建立一次函数或者二次函数求解最值问题. 【解题类型及其思路】 解决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常用的方法有:(1)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2)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3)应用轴对称的性质求最值;(4)应用二次函数求最值;(5)应用其它知识求最值。 【典例指引】 类型一【确定线段(或线段的和,差)的最值或确定点的坐标】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类问题,具有题形多样,涉及知识面广等特点。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解决方法,对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联想思维能力颇有益处。本文通过实例,就这类问题的解法归纳如下: 一、 转化法 例1、 点Q 在椭圆 22 147 x y +=上,则点Q 到直线32160x y --=的距 离的最大值为 ( ) A B C D 分析:可转化为求已知椭圆平行于已知直线的切线,其中距离已知直线较远的一条切线到该直线的距离即为所求的最大值。 解:设椭圆的切线方程为 3 2 y x b =+,与 22 147 x y +=消去y 得 224370x bx b ++-=由?=01272=+-b 可得4(4)b b ==-舍去,与 32160x y --=平行且距离远的切线方程为3280x y -+= 所以所求最大值为d = = ,故选C 二 、配方法 例2、 在椭圆 22 221x y a b +=的所有内接矩形中,何种矩形面积最大? 分析:可根据题意建立关系式,然后根据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值。 解:设椭圆内接矩形在第一象限的顶点坐标为A (),x y ,则由椭圆对称性,矩形的长为2x ,宽为2y ,面积为4xy ,与 22 221x y a b +=消去 y 得: 22b S x a =?=

可知当x a = 时,max 2S ab = 三、 基本不等式法 例3、 设21,F F 是椭圆14 22 =+y x 的两个焦点,P 是这个椭圆上任一点,则21PF PF ?的最大值是 解: 124PF PF += 由12PF PF +≥得 44 )(2 2121=+≤ ?PF PF PF PF 即21PF PF ?的最大值是4 。 四、 利用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例4 、设点A (-,P 为椭圆22 11612 x y +=的右焦点,点 M 在椭 圆上,当取2AM PM +最小值时,点M 的坐标为 ( ) A (- B (- C D 解:由已知得椭圆的离心率为1 2 e = , 过M 作右准线L 的垂线,垂足为N ,由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得 2MN PM = 2AM PM AM MN ∴+=+ 当点M 运动到过A 垂直于L 的直线上时, AM MN +的值最小,此时点M 的坐标为,故选 C 五、 利用平面几何知识 例5 、平面上有两点(1,0),(1,0)A B -,在圆22 (3)(4)4x y -+-=上取一点 P ,求使22 AP BP +取最小值时点P 的坐标。

中考数学中的最值问题解法

中考数学几何最值问题解法 在平面几何的动态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与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解决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常用的方法有:(1)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2)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3)应用轴对称的性质求最值;(4)应用二次函数求最值;(5)应用其它知识求最值。下面通过近年全国各地中考的实例探讨其解法。 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MON=90°,矩形ABCD的顶点A、B分别在边OM,ON上,当B在边ON上运动时,A随之在边OM上运动,矩形ABCD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1,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O的最大距离为【】 A1B C. 55 D. 5 2 例2.在锐角三角形ABC中,BC=2 4,∠ABC=45°,BD平分∠ABC,M、N分别是BD、BC上的动点,则CM+MN 的最小值是▲ 。 例3.如图,圆柱底面半径为2cm,高为9cm π,点A、B分别是圆柱两底面圆周上的点,且A、B在同一母线上,用一棉线从A顺着圆柱侧面绕3圈到B,求棉线最短为▲ cm。

练习题: 1. 如图,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分别为2cm 和4cm ,高为5cm .若一只蚂蚁从P 点开 始经过4个侧面爬行一圈到达Q 点,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为【 】 A.13cm B.12cm C.10cm D.8cm 2.如图,圆柱的底面周长为6cm ,AC 是底面圆的直径,高BC=6cm ,点P 是母线BC 上一点,且PC= 23 BC .一只蚂蚁从A 点出发沿着圆柱体的表面爬行到点P 的最短距离是【 】 A 、6 (4)π+㎝ B 、5cm C 、㎝ D 、7cm 3.如图所示,在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BC 中,E 、F 、G 分别为AB 、AC 、BC 的中点,点P 为线段EF 上一个动点,连接BP 、GP ,则△BPG 的周长的最小值是 _ ▲ . 二、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典型例题: 例1. (2012山东莱芜4分)在△ABC 中,AB =AC =5,BC =6.若点P 在边AC 上移动,则BP 的最小值是 ▲ .

公开课:几何“最值问题”常见解题思路

《专题:几何“最值问题”常见解决思路》公开课 蓝溪中学林子旭2016.04.20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复习、练习、比较熟悉地掌握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通常思路和常见模型 二、教学重点:掌握解决最值问题的理论依据与常用模型,能根据不同特征转化成相应的模型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关键. 三、主要理论依据及模型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重合时取到最值) 4、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 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理论依据,根据不同特征转化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关键.通过转化减少变量,向1、2、3依据靠拢进而解决问题;直接调用基本模型也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高效手段. 几何最值问题中的基本模型举例 轴 对 称 最 值 图形 l P B A N M l B A A P B l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三边关系 特征 A,B为定点,l为定直线, P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 求AP+BP的最小值 A,B为定点,l为定直线,MN 为直线l上的一条动线段,求 AM+BN的最小值 A,B为定点,l为定直线,P 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求 |AP-BP|的最大值转化 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直 线l的对称点 先平移AM或BN使M,N重 合,然后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 定直线l的对称点 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直线 l的对称点 四、模型应用与练习: (一)线段和(PA+PB)最小: 1、正方形ABCD中,AB=4,E是BC的中点,点P是对角线AC上一点,则PE+PB的最小值为. 2、⊙O的半径为2,点A、B、C在⊙O上,OA⊥OB,∠AOC=60°,P是OB上一动点,则PA+PC 的最小值是; 3、如图1,∠AOB=45°,P是∠AOB内一点,PO=10,Q、R分别是OA、OB上的动点,则△PQR 周长的最小值是. 4、如图2,点A(a,1)、B(-1,b)都在双曲线y= 3 x -(x<0)上,点P、Q分别是x轴、y轴上 的动点,当四边形PABQ的周长取最小值时,PQ在直线的解析式是(). A、y=x B、y=x+1 C、y=x+2 D、y=x+3 图3 5、如图5,当四边形P ABN的周长最小时,a=. (二)线段差(PA-PB)最大 1、如图6,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与x、y轴分别交于点A,B, D为AB的中点,C、A关于原点对称.P为OB上一动点,请直接写出︱ PC-PD︱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 A A C D O P x y 图6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教案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一、教学目标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以直线或圆锥曲线作为背景,以函数和不等式等知识作为工具,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类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的模式,其解法一般灵活多样,且对于解题者有着相当高的能力要求,正基于此,这类问题近年来成为了数学高考中的难关。基本内容:有关距离的最值,角的最值,面积的最值。 二、教学重点 方法的灵活应用。 三、教学程序 1、基础知识 探求解析几何最值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函数法(设法将一个较复杂的最值问题,通过引入适当的变量能归为某初等函数(常见)的有二次函数和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然后通过对该函数单调性和最值的考察使问题得以解决。 (2)不等式法:(常用的不等式法主要有基本不等式等) (3)曲线定义法: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刻画了动点与动点(或定直线)距离之间的不变关系,一般来说涉及焦半径、焦点弦的最值问题可以考虑该方法 (4)平面几何法:有些最值问题具有相应的几何意义(如分式最值联想到斜率公式,求平方和最值联想到距离公式等等) (1)函数法 例1、已知P 点在圆()2241x y +-=上移动,Q 点在椭圆2 219 x y +=上移动,试求PQ 的最大值。 分析:两个都是动点,看不出究竟,P 、Q 在什么位置时|PQ|最大 故先让Q 点在椭圆上固定,显然当PQ 通过圆心O 1时|PQ|最大,因此要求|PQ| 的最大值,只要求|OQ|的最大值。 说明:函数法其我们探求解析几何最值问题的首选方法,其中所涉及到的函数最常见的有二次函数等,值得注意的是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考察不易忽视。 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P x y 是椭圆2 213 x y +=上的一个动点,求S x y =+的最大值 (2)不等式法

中考数学专题八~ 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docx

【2013年中考攻略】专题&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在平面几何的动态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与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解决平面几何瑕值问题的常用的方法有:(1)应用两点间线段垠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2)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3)应用轴对称的性质求最值;(4)应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5)应用其它知识求最值。下面通过近年全国各地中考的实例探讨其解法。一、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 1?(2012山东济南3分)如图,ZM0N二90° ,矩形ABCD的顶点A、B分别在边0M, 0N ±,当B在边 0N 上运动时,A随之在边0M上运动,矩形ABCD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二2, BC二1,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0的最大距离为【】 A* E 氏厉 U琴''D?j 2.(2012湖北鄂州3分)在锐角三角形ABC中,BC二4血,ZABC二45° , BD平分ZABC, M—N分别是BD、BC上的动点,则CM+MN的最小值是一▲ 3.(2011四川凉山5分)如图,圆柱底面半径为2c加,高为9/rcm,点A、 B分别是圆柱两底而圆周上的点,HA、B在同一母线上,用一?棉线从A顺着圆柱侧而绕3圈到B,求棉 线最短为▲ cm C

4. (2012四川眉山 3分)在△ABC 中,AB = 5, AC=3,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则AD 的収值范围是 5. (2012山东莱芜4分)在AABC 中,AB = AC=5, BC = 6.若点P 在 边AC 上移动,则BP 的垠小值是一 ▲ B C 6. (2012浙江台州4分)如图,菱形ABCD 中,AB 二2, ZA=120°,点P, Q, K 分别为线段BC, CD, BD ± 的任意一点,贝'J PK+QK 的最小值为【 7. (2012 江苏连云港 12 分)C 知梯形 ABCD, AD/7BC, AB 丄BC, AD = 1, AB=2, BC = 3, 二、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 A. 1 B. 73 G / X

用判别式求解几何最值问题

用” “?求解几何最值问题 江苏省睢宁县双沟中学赵光朋(221212) 通过恰当的途径,构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在其有解的前提下,应用0≥?或?>0去探讨某些几何最值(或不等)问题,有时可收到条理清晰、简捷明快的解题效果.举例说明如下: 例1.当斜边一定时,求直角三角形周长的最大值. 分析:.当三角形的斜边c 一定时,两条直角边的和b a +与积ab 都可表示为周长l 与c 的代数式,由此想到以b a 、为实数根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再通过判别式?求解. 解: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b a 、,斜边为c ,周长为l .则l c b a =++, c l b a -=+ (1).所以22)()(c l b a -=+,即222222c cl l b ab a +-=++.又222c b a =+, 所以222cl l ab -= (2).由(1)、(2)知b a 、是方程022)(22 =-+ --cl l x l c x 的两个实数根.所以02 24)]([22 ≥-?---=?cl l l c .整理,得022 2≥--c cl l ,求得c l )(21+≤,所以周长l 的最大值是 c )(21+. 点评:上述解法中,以三角形的斜边c 和周长l 表示两条直角边b a 和,并利用韦达定理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再巧用判别式“?” 化“相等”为“不等”,为求得周长的最大值疏通了渠道. 例2.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0 60,此角所对的边长为1,求证其余两边的和不大于2. 证明:如图1,ABC ?中,0 60=∠B ,1=AC .过A 作BC AD ⊥于D ,设x BD =,通过 ADC Rt ABD Rt ??和,得x AB 2=,x AD 3=,231x DC -=.令 2312x x x BC AB y -++=+=,整理,得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 0161222=-+-y xy x .由)1(1243622-?-=?y y 0≥,得 048122≥+-y ,所以,22≤≤-y ,y 的最大值为2,即其余两边的和不大于2. 点评:在此解法中,适时地引入变量y x 、,并将他们的关系用一个等式表达出来,为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明确了目标,为应用”“?埋下了伏笔.更体现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转换思想. 例3.如图2,已知ABC ?的面积为S ,作一条直线l ∥BC ,且与AC AB 、分别交于 E D 、两点。记BED ?的面积为k ,证明:S k 4 1 ≤. 1 图l 2 图

二次函数中几何图形的最值问题

二次函数中几何图形的最值问题 教情分析: 二次函数中与几何图形的结合题变化多端,关于几何图形的最值问题只是这些变化中的一类,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复杂的变化中发现解题的路径,关键是训练学生在题目中寻找不变的已知元素,运用“两点间的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二次函数的最值”“三角形中的三边关系”等知识点,来实现问题的转化与解决。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处理二次函数中的最值问题,明确解决最值问题的思考方向。 思想方法: 由于这类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探索性,解题中需要运用数形结合、转化和化归、动态思维、特殊与一般等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2x+c的图象 A的坐标为(3,0),B的坐标为(0,3), (1)求直线AB和抛物线的解析式; (2)点E是线段AB上的动点,过E作x 交抛物线于点F,设点E的横坐标为t, 求线段EF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点E 点F的坐标呢?

(3)在直线AB上方的抛物线上有一动点P使得 ?ABP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及最大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题思路: (1)求出直线AB的解析式; (2)若直线AB上有一动点E的横坐标为t,那么它的纵坐标如何表示? (3)已知抛物线y=ax2+2x+c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和点C,与y轴交于点B,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4)若在上题中的抛物线上有一动点P的横坐标为m,那么它的纵坐标如何表示? 已知抛物线y=-x2+2x+3经过A(3,0)、B(0,3)两点; (5)点E是线段AB上的动点,过E作x轴的垂线交抛物线于点F,设点E的横坐标为t,求线段EP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点E的坐标;点P的坐标呢?(6)在直线AB上方的抛物线上有一动点P使得?ABP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及最大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小结: 练习:在直线AB上方(6)题中的抛物线上有一动点G,当G到直线AB的距离最大时,求G点的坐标及距离最大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