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加霞:把握数学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用于商业用途)

•刘加霞:把握数学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

在深入教学一线与教师共同备课、上课、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遭遇了很多尴尬,这些尴尬促使我们深思:一线教师备课到底“备”什么?教学结束后教师能够留给学生什么?

一、从几件尴尬事说起

1。“到底设计个什么活动让学生探究啊?"

这是在与教师共同备“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教师问的第一个问题,当时的对话大致如下:

一线教师:“在我们的研讨活动中,我准备上‘小数的性质’一课。可是我想了很长时间了,到底设计个什么活动让学生探究啊?我找不到合适的活动,您帮我想想吧.”

笔者:“为什么先思考设计个活动让学生探究呢?"

一线教师:“如果没有学生的探究活动,哪里是新课改的课呀?"

这不是个别问题,在深入教学一线研究的初期,这是老师们经常问的“问题”.似乎在老师们看来,只要有“探究活动”(实际上很多都是低水平的“动手操作活动”而缺少思维上的投入)就是“新课改的课”。

我们愕然:难道一线教师是这样备课的?备课不首先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学习的现实进而首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才考虑通过什么“活动(情境)”实现教学目标,而是首先考虑设计“活动(情境)”让学生“动起来”,为什么会“本末倒置”呢?

2.“都学习分数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小数?”

这是教学三年级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结尾。教师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提什么问题?”(这是一位很优秀的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快结束时都会程式化地这样去问,而该教师还问了一个更有思维与教学价值的问题:你还想提什么问题)其中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我们都学习分数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小数?”

教师当时很紧张,但还比较机智:“这个同学提了一个好问题,但要下课了,希望下课后大家都去思考."

在课后的研讨交流中.这位教师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备课时我也思考这个问题了,查阅了一些资料,但没有找到答案,心想学生应该不会问这个问题。但偏偏怕什么就来什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啊!”

我们又一次愕然:这个问题查阅不到资料(该教师查阅资料时输入的关键词是“分数、小数”,查到的基本上都是教学案例)难道就不能回答了吗?即使不是数学老师就不能回答吗?我们朴素的理解哪里去了?我们不相信自己的思维而只会寻找资料吗?

3.“坑坑洼洼的,怎么补啊?"

这是教学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创设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出教学内容,然而偏偏有“不上路”的学生在“捣乱”。当时的教学场景如下:

教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情境:王奶奶家门前有一块地(如图),王奶奶要测量这块地的面积,她该怎么测呢?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通过“割补"将“这块地”重新拼成长方形的“地",因而能够求出面积,渗透“转化思想”。

学生甲有疑问:“老师,这是地,您怎么补啊?”

老师:“这不是真的地,我们不是在做数学题吗?"

该学生暂时“没有了”疑问。

接着。教师又出示第二个问题情境:李奶奶家门前也有一块地,李奶奶买多少塑料布?教师的意图是让学生把这块地看成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从而引入新课—-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偏偏又是学生甲有疑问:“老师.这块地坑坑洼洼的,怎么补啊?"(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把它近似地看成平行四边形)

教师很着急:“不是说了吗?这不是真的地,我们是在做数学题!”

我们再一次愕然:教师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学生甲的两次“怎么补"是同一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处于同一思维水平吗?怎样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这种“生成资源”呢?

上述三个“尴尬”使我们看到,“新课改”给了学生更多的机会提出问题,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自主性的空间。能够提出问题代表学生有真正的思考,代表学生的学习真正是自主建构,但往往是学生的这些朴素问题,有时甚至是一些“傻问题”,给教师教学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挑战,也迫使教师真正思考:作为教师,我到底欠缺什么?也正是这些“尴尬”使我们认识到: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是对学科本质的把握。

二、数学的学科本质是什么?

在共同的教学实践诊断、交流、研讨中,一线小学数学教师也真正地意识到自身最欠缺的正是对数学学科本质的把握.那么,数学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呢?落实到小学阶段有哪些呢?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需要研究者能从很高的层面对数学有所把握,还需要研究者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定位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

特征等都有所了解。对这一问题我们有一个初步的思考(主要限于小学阶段的数学),还很不成熟,提出来与同行商榷。

1.数学学科本质一: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数学概念都是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因此,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基本概念内涵的理解是如何学习数学、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恰当的数学观,真正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的载体。基本概念教学非常重要,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将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不同水平.对此见笔者另文《让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基本知识》(《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年第2期)。

所谓“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是指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现实原型是什么,这一概念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是什么,以这一概念为核心是否能构建一个“概念网络图”。

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十进位制、单位(份)、用字母表示数、四则运算,位置、变换、平面图形,统计。

2。数学学科本质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

数学基本概念背后往往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极为丰富,小学阶段主要涉及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呢?这些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呢?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在学习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中落实。

小学阶段的重要思想方法有: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叫“化归思想”可能更合适)、数形结合思想、一一对应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类比法、不完全归纳法等。

3。数学学科本质三: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

每一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角度,数学也不例外,尤其数学又享有“锻炼思维的体操、启迪智慧的钥匙”的美誉。

小学阶段的主要思维方式有:比较、类比、抽象、概括、猜想—-验证,其中“概括”是数学思维方式的核心。

4。数学学科本质四:对数学美的鉴赏。

能够领悟和欣赏数学美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也是进行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的重要动力和方法。能够把握数学美的本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待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态度,进而影响数学学习的进程和学习成绩。

数学的基本原则:求真、求简、求美。数学美的核心是:简洁、对称、奇异,其中“对称”是数学美的核心。

5.数学学科本质五: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的追求。

可以说,数学的理性精神(对“公理化思想"的信奉)与数学的探究精神(好奇心为基础,对理性的不懈追求)是支撑着数学家研究数学进而研究世界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研究世界的最原始、最永恒、最有效的动力。例如,自从古希腊时期,人们对欧氏几何的钟爱,使得古希腊人只关注数学的严谨的结构与其理性之美,而不关注现实的应用。正是在这种理性精神的支撑下。古希腊人能够探究人眼所不能看见的世界,研究遥远的天空;又是在这一精神的支撑下,在文艺复兴时期提出了惊世骇俗的转变—-从“地心说”转变为“日心说”;还是在这一精神的支撑下,在19世纪上半叶提出了“非欧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简称“罗氏几何”),以及后续的黎曼几何(简称“黎氏几何")。

刘加霞:把握数学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严禁用于商业用途)

•刘加霞:把握数学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 在深入教学一线与教师共同备课、上课、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遭遇了很多尴尬,这些尴尬促使我们深思:一线教师备课到底“备”什么?教学结束后教师能够留给学生什么? 一、从几件尴尬事说起 1。“到底设计个什么活动让学生探究啊?" 这是在与教师共同备“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教师问的第一个问题,当时的对话大致如下: 一线教师:“在我们的研讨活动中,我准备上‘小数的性质’一课。可是我想了很长时间了,到底设计个什么活动让学生探究啊?我找不到合适的活动,您帮我想想吧.” 笔者:“为什么先思考设计个活动让学生探究呢?" 一线教师:“如果没有学生的探究活动,哪里是新课改的课呀?" 这不是个别问题,在深入教学一线研究的初期,这是老师们经常问的“问题”.似乎在老师们看来,只要有“探究活动”(实际上很多都是低水平的“动手操作活动”而缺少思维上的投入)就是“新课改的课”。 我们愕然:难道一线教师是这样备课的?备课不首先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学习的现实进而首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才考虑通过什么“活动(情境)”实现教学目标,而是首先考虑设计“活动(情境)”让学生“动起来”,为什么会“本末倒置”呢? 2.“都学习分数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小数?”

这是教学三年级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结尾。教师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提什么问题?”(这是一位很优秀的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快结束时都会程式化地这样去问,而该教师还问了一个更有思维与教学价值的问题:你还想提什么问题)其中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我们都学习分数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小数?” 教师当时很紧张,但还比较机智:“这个同学提了一个好问题,但要下课了,希望下课后大家都去思考." 在课后的研讨交流中.这位教师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备课时我也思考这个问题了,查阅了一些资料,但没有找到答案,心想学生应该不会问这个问题。但偏偏怕什么就来什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啊!” 我们又一次愕然:这个问题查阅不到资料(该教师查阅资料时输入的关键词是“分数、小数”,查到的基本上都是教学案例)难道就不能回答了吗?即使不是数学老师就不能回答吗?我们朴素的理解哪里去了?我们不相信自己的思维而只会寻找资料吗? 3.“坑坑洼洼的,怎么补啊?" 这是教学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创设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出教学内容,然而偏偏有“不上路”的学生在“捣乱”。当时的教学场景如下: 教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情境:王奶奶家门前有一块地(如图),王奶奶要测量这块地的面积,她该怎么测呢?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通过“割补"将“这块地”重新拼成长方形的“地",因而能够求出面积,渗透“转化思想”。 学生甲有疑问:“老师,这是地,您怎么补啊?”

读《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感 刘加霞老师编写的《小学数学课堂的 ...

读《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感 刘加霞老师编写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以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为载体,阐述了数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技能有哪些、怎么教?小学阶段能够渗透的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哪些、怎么教?怎样研究学生?每个故事都有其特定的主题、细节,还有多角度的分析和诠释,通过阅读引起我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从数学学科本质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本书结合案例引导我们从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对数学思维方式的感悟,对数学美的鉴赏,对数学精神的追求等视角深入浅出分析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执教者数学学科素养的缺失,片面、孤立的课堂教学成为常态,这是造成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因。我们常常鼓励学生“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其实老师更要善于学,学会问,备课中除了要研读教材,学习教参,还要站在新知发生发展的高度拓宽阅读面,多研究多分析,问一问学生为什么学得好、为什么学不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围绕本质问题设计多角度多维度的教学活动,教师只有自己先打开数学知识的宝库,才能用宝库中珍宝的光芒吸引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二、以现代认知理论为基础,从学生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出发,展开有效教学。 我们知道,学习一个新知前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了解,这样上课时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教学。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关注孩子(特别是学习能力弱的孩子)学习的心路历程,通过倾听、访问、观察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仔细分析孩子能力强弱的原因,加以具体指导,实现“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这是高效的课堂前提,因此有效地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定教,教学相长。 三、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处理预设与生成,实现智慧的课堂。 我赞赏本书提出的教学环节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观点。教学目标是教学

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

小学数学新教材培训 篇一: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1 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 小学数学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在分析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含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教材分析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教材分析的内容 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而备好课的关键之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 一般地说,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材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教材是以数与代数为主线,与几何初步知识、统计与可能性、问题解决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编排的。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纵横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同一类知识来说,又可以充分认识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内容。其知识基础是什么,为哪些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等等。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在联系后,再着手对所教的一册教材、一单元教材或一课时教材作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认真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材的重点。 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瞻前顾后,溯源探流,深刻分析研究所教的内容,并将其放到整个知识系统当中去判定其地位和价值。 教材重点与教学重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体现在教材重点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区别在教学重点和教材重点在表述上略有差异。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其教材重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而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声明本资料仅供学习交流严禁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声明:本资料仅供学习交流严禁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yv80注,2005年11月1日 营业员接待服务规范 一、(营业员)服务理念 ◆我们珍惜每一位顾客 ◆顾客是我们的朋友 ◆一点一滴的关怀 ◆我们代表企业形象 ◆您的满意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二、总则 热情、真诚、自然、耐心、快捷、准确、无干扰服务 热情——面带微笑、热情招呼,缩短与顾客的距离感; 真诚——态度诚恳,有礼貌,尽最大努力满足顾客要求; 自然——言行举止大方得体,有亲切感; 耐心——百问不厌,百拿不烦,如实介绍商品,买与不买一个样。 快捷——为顾客节省时间。 准确——准确地回答顾客的问题,帮助顾客选购最适合的商品。整个接待过程(如:找、拿商品)熟练、迅速。 无干扰服务——顾客希望得到一个自由的空间,不需要服务的时候,无需打扰。为顾客提供适时、适当的服务。 三、接待程序及服务要求: 接待服务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热情招呼、捕捉时机——判断顾客来意——介绍、拿递、演示商品——促成生意——介绍关联商品及注意事项——顾客需求评审、开售货小票——交款、交付——道别 1、热情招呼、捕捉时机。 1)顾客临柜,营业员应面向顾客,面带微笑(微笑要发自內心,要自然,表达的意思是看到你我很高兴,我愿意随时为您服务),并使用招呼用语:“您好!欢迎光临。”并随时准备为顾客服务。 以下情况可走近顾客,并主动招呼: ◆当顾客在柜台前脚步放缓,并浏览商品时; ◆当顾客长时间凝视某一种商品时; ◆当顾客触摸某一种商品时; ◆当顾客抬起头与营业员的目光相对时; ◆当顾客的目光在搜巡时。(顾客好象在找什么东西)

2)根据顾客的活动情况灵活调整站位,最好是与顾客保持1米左右的空间距离,不要长时间站立在一个位置,也不要总是站在顾客想挑选的商品旁边,或总是跟在顾客的身后,使顾客有一种被监视的感觉。 2、判断顾客的来意。 1)营业员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技巧,接待不同身份、不同爱好的顾客: ◆接待新顾客——注重礼貌; ◆接待老顾客——注重热情; ◆接待急顾客——注重快捷; ◆接待精顾客——注重耐心; ◆接待女性顾客——注重新颖、漂亮; ◆接待老年顾客——注重方便、实用; 2)顾客分类: ◆有既定目标型:(如:选购日用品、价值较低的商品) 特征:脚步比较快,目光集中或向营业员描述需求概况,指定品名和品牌等。顾客一般会主动提出:我要买什么商品。这类顾客的购买心理是“求速”,因此,营业员应抓住他临近柜台的瞬间马上接近,动作要迅速准确,以求快速成交。 ◆想购买商品,但还没有明确的目标的顾客:(如:选购电器、钟表、化妆品、服装等) 特征:脚步慢,对多数商品都仔细观看,经常会比较几种商品的不同之处和特点。这时,营业员应在其对某个商品发生兴趣,表露出中意的神情或提出与商品相关的问题时才进行接触。 类型:追求时尚型、有主见型、参谋型、实惠型。 A、追求时尚型——特征:穿戴较时髦。控制点:主要推介新商品及近期流行商品。 B、有主见型——特征:顾客显得比较自信和理智、需要一个宽松的选购环境,使自己有购买决策的空间,最讨厌营业员喋喋不休的介绍,顾客示意需要帮助时,应热情友好地提供服务。控制点:适机服务和无干扰服务。 C、参谋型——特征:询问较详细,一直在比较几种商品的不同之处及功能特点,需要营业员详细、清楚地介绍商品的优缺点,针对顾客的疑虑(卖点)进行讲解,必要时,为顾客提出建议性的参考意见。控制点:热情、耐心、商品知识丰富。 D、实惠型——特征:比较在意价格及商品的实用性。帮顾客算一下,选择哪种商品更能满足这类顾客的要求。控制点:站在顾客的角度,以经济、实用作为推介商品的卖点。 ◆无目的逛商场顾客: 特征:脚步缓慢,目光不固定,对多数商品一扫而过。但不排除他们具有冲动性购买行为,或为以后的购买行为而观看商品,这样的顾客需要激发,通过商品陈列、促销活动、声音、动作等来吸引顾客的注意。营业员应让顾客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随意地看,不要轻易地打扰他(她)。 3、介绍、拿递、演示商品: 1)面对顾客,要微笑、亲切的看着顾客讲话,用语:“您好,您需要看点什么?“我帮你拿一下”“请稍等:”这个商品的特点是-----,“我给您试一下”等。 2)当顾客为选购商品的品种、型号或颜色犹豫不决时,你应该提出明确的个人建议,帮助顾客决定,切忌模棱两可的答复,更不能请顾客先买回去试一下,不行再换。 3)当顾客代人购买服装、鞋等商品,而又不能明确商品型号、大小、颜色时,应仔细了解穿着者的体型、爱好等详细情况,最好能与现场人员的体型、商品的大小、颜色进行比较,协助顾客作出较为准

图文结合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8)

图文结合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图文结合法是指通过图片、表格、直观的图示方式结合文字说明,从而使学生更直观、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并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本文以数学教学中的代数运算为例,系统地研究图文结合法的应用。通过对数学课堂进行观察、调查和分析,总结出图文结合法的应用方式和优势。同时,分析了教师在应用图文结合法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该研究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数学教学图文结合法应用方法,为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提供了参考。 图文结合法;数学教学;代数运算 Picture-text combination method refers to the teaching method which uses pictures, tables, and intuitive graphic methods to combine with text explanation to make students more intuitiv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also to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This paper takes algebraic operation as an example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picture-text combination method in mathematical teaching. By observing,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advantages of picture-text combination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teachers face in applying the picture-text combination method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his research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perfect method of applying picture-text combination method in mathematical teaching,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athematical teaching. Picture-text combination method;Mathematical teaching;Algebraic operation 图文结合法是一种将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它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图文结合法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数学知识进行图文结合法的讲解,既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本文以代数运算

初中数学_【课堂实录】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下册《一元二次方程的的解法》一章,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要求是: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课本重点讲配方法,因为它是初中需要掌握的三种重要的数学方法之一。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教材中许多题目用因式分解法比较简单,虽然都可以用万能法—公式法解。一方面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还要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考虑。 二、【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学生基本掌握。大多数学生喜欢用求根公式,但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生根式的化简不熟练导致方程的求解不彻底。在本节课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复习教材,完成课前导学知识,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学习.。 三、【设计意图】 1.设计课前导学旨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主预习的学习习惯,有针对性的学习课本。2.设计答疑解惑环节旨在结合学生自主预习中找出的疑惑点,更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的疑惑。 3.设计回顾反思环节旨在逐步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规律方法,逐步养成解题后反思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因式分解的几种方法 2.学会用因式分解的几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导学及时复习因式分解,在课堂探究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及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前导学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通过解含字母的一元二次方程,给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

把方程先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把左边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得 x(x-4)=0. 从而,得 x=0,或x-4=0. 所以 x l=0,X2=4. 生2的解法正确吗?(正确)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板书课题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她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答,师总结) 配方法是利用平方根的意义实现降次的,公式法是把解方程转化为求代数式的值实现降次的,因式分解法是通过把一个“二次多项式”分解为两个“一次多项式”实现降次的. (设计说明: 本环节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理解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及探索精神。) 活动三:快速抢答(1)x( x -2)=0 (2)( y +2) ( y -3) =0 活动四:例1 用分解因式法解方程: (1) 5 x²=4x; (2) x-2=x(x-2). 2名学生在黑板板演步骤,其他同学在学案完成,尝试总结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课件呈现并总结口诀:右化零,左分解,两方程,各求解。) (设计说明: 新知引出时,要引导学生: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还想进一步探究什么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总结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对于例1,让学生评价,教师点拨,找出易错点,总结步骤. 例2:你能用分解因式法解下列方程吗? (1)x2-4=0; (2)(x+1)2-25=0. (四)灵活运用:请观察下列方程,说出你认为合适的解法. (1)x2=16 (2)(x-1)2-9=0 (3)x2+3x=0 (4)x2-4x+3=0 (五)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收获,交流感想. (六)课堂检测:通过导学案A层与B层的小题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因此,教学方法应全面地理解为: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及其相互结合;是为完成教学任务 和达到教学目的服务的;包括各种各样的具体方式和手段。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对主 要的一些数学教学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这样,才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 对象和不同的课型合理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可以在这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自 己去探索和创立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一般地认为,数学教学方法分为传统的教学方法 和现代的教学方法两类,下面我们依据这种分法分别介绍主要的一些数学教学方法。 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是指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形 成的、至今仍行之有效的各种教学方法,其中包括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1.讲解法讲解法是由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系统地讲述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口头语言作为传递知识的基本工具,学生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讲 解法的基本要求:(1)科学性。讲解的内容要准确无误,即讲概念要清楚,把握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阐述命题证明、推理要合乎逻辑,思路和方法要明确、清晰。(2)系统性。讲解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注意学生理解问题的认识规律,使讲授内容 系统化。(3)启发性。讲授中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运用讲解法不等于“满堂灌”、注入式。教师的讲解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疑问,使学生 与教师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4)艺术性。讲解的语言要清晰、洗炼、准确、生动,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而不失严谨。讲解语言音量适当,抑扬顿挫,富有情趣,快慢适当。(5)情感性。讲授课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之感,因此,情感因素的注入和喧染是提高讲授效果的最佳方法。讲解法的优点:能够保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 学时间和进度便于教师控制,并且所授内容能保持流畅与连贯;便于重点内容的分析、难 点的突破,易于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节约教学时间。讲解法的缺点:教学中学生 参与少,容易造成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利于能力的培养;不易照顾学生中思维反应快 与慢的两端,只能面向中等学生。2.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设计好的若干问题,用谈话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从而获 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谈话法的主要特点是师生之间不像讲授法那样,教师讲,学 生听,信息单项交流,而是信息的双向交流。在谈话中,师生之间都可以获得反馈信息, 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可以及时地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这种教学过程,既可以使学生融 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在经常问答的过程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表 达芰Α?/P>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而言,要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勇于发现,积极应答。对教师的要求有下面几点。(1)精心设计“问题系统”,对提问的对象及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备课时应拟出提问的提纲、对谈话所需的时间、 给学生能顺利地回答创造哪些条件等,都要做好准备。(2)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对某些有困难的学生,要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逐步引导。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应是 学生所能理解的。(3)要善于引导探讨、启发发现。对所提出的谈话内容,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层层深入,逐步地获得结论。(4)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在谈话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使全体学生都处 于积极思维的参与状态。要照顾优生和差生,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5)及时小结。

单位化思想视角下的除法运算本质与教学建议  

单位化思想视角下的除法运算本质与教学建议 作者:刘加霞孙海燕 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1年第09期 摘要单位化是问题解决的策略,也是重要数学思想。其核心是“确定‘谁’是单位”并通过“操作单位”解决问题。单位化思想贯穿小学数学始终,但对除法学习的价值被忽视。包含除的本质就是单位化,即数出“被除数里有多少个除数”,同样地等分除也蕴含单位化思想。二者是除法的基本模型,不可顾此失彼。除法意义教学要设计“较复杂的平均分情境”,对比分析等分除与包含除的异同,将包含除运用到分数认识与分数除法中。 关键词单位化思想等分除包含除 一般地,人们在问题解决时,为了规范地、统一地度量某类对象,需要约定统一的量度标准以便于表达、交流与运用。在比较或度量某些事物时,往往设定一个或多个标准量作为度量单元(即单位或单位体系),有意识地用“单位”来量化研究对象,旨在简化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称之为“单位化思想”。单位化思想就是用统一的“单位(单位体系)”刻画概念、阐明思维过程,强化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使思维过程变得清晰有序[1]。 单位化思想贯穿小学数学的始终。但在除法学习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尤其当下教材、教学中淡化了“包含除”,不重视包含除也导致分数除以分数的算理较难理解[2]。 一、单位化思想对学习自然数除法的价值分析 除法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从平均分的过程来看有两个不同模型,通常称为“等分除”与“包含除”。包含除中的单位化思想较为明显,等分除中好像不明显,但实际上“平均分”过程中的每一步(例如2个一份地分)都是按照“标准”分配,所以,单位化思想在这两种除法中都具有重要价值。 1.除法意义的两个模型相互依存 乘法的基本模型是“每份数×分数=积”,进一步抽象为“因数×因数=积”,对应不同的现实模型。作为乘法的逆运算,除法被定义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所以相应的除法有两种模型:一种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例如:求15里面有几个5,这是“包含除”,对应的除法算式是15÷5=3,单位化思想最为明显。但当下各个教材中忽视了包含除[2],也忽视了单位化思想在理解除法含义、计算以及算理方面的作用。除法另一种模型是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例如:把15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这是“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心得体会

篇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就是以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它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创造活动最直接的动力。依据顾泠沅的情意原理“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 促进认知和开展的支柱和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概念、规律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洽,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活动、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到达了最正确状态,到达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对实验现象印 象深刻、记忆牢固。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数学根底知识、根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上下,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到达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知识,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依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一新的教学结构去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切入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兴趣―自主学习―创造〞的教学模式,即:激发兴趣、自主实践、创造迁移。教

“平均数”的本质及小学生理解水平解析

“平均数”的本质及小学生理解水平解析 作者: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1年第02期

刘加霞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心理学博士,教授,教育部国培专家库成员;提出“把握数学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实证研究学生是有效教学的根本”“培训实质是改变与创新”等观点,以及“CARE伙伴式”校本研修模式;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中小学管理》《人民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作有《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有效学习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等。 算术平均数(本文简称“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具有反应灵敏、简明易解、适合进一步演算和较小受抽样变化的影响等优点,是当下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领域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唯一统计量(小学阶段不涉及众数、中位数),平均数被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整体水平”。一般地,小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有三个水平:算法水平、概念水平与统计水平。这三个水平的具体含义及行为表现是什么?是否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判定学生达到某个水平?本文将结合教材内容、名师教学进一步分析阐述。 一、平均数的概念本质与功能 平均数是通过加工原始数据得到的,它不是“客观”存在的,具有“虚拟性”。例如,某个小组平均收集了5.2个矿泉水瓶。如何让学生体会用平均数作“代表”的合理性?平均数的“代表性”有何功能?笔者梳理小学数学不同版本教材中涉及平均数的问题情境,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本质与功能。 情境1:甲小队4名学生投篮比赛成绩(用统计表或象形统计图呈现)分别是:7、8、7、6,乙小队5名学生的成绩分别是:4、5、6、8、7。哪个小队投篮水平更高?(类似情境还有已知某支球队每名队员的身高数据,判断该球队队员身高的整体水平)

把握数学的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刘加霞

把握数学的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 刘加霞(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为什么数学中火热的发明会变成现实中冰冷的美丽,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教师与学生都在形式上的理解,造成目前数学教学的难堪境地。或许认真阅读本文论点,对当前教育改革大有促进! 有位学者曾经这样描述数学的表达形式:没有一种数学的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因此他说: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这位智者就是费赖登塔尔) 教材所呈现的是形式化的、冰冷的结果,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 实际数学教学时,从“形式”开始,学生就容易出现“形式”上的理解。 为了避免“形式”上的教,一线教师需要将“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张奠宙)”,为此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概念、经验与数学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区别,自然地实现由“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运动(杜威)”; 关注数学概念、知识发展的历史本源,关注其形成、发展的原始动力与过程;关注现实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真正让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体验到数学之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朴素问题与思维过程,真正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发展理智的好奇。 因此,一个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是对数学学科本质的把握。 数学的学科本质是什么呢? 数学学科本质一: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 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数学概念都是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因此对小学阶段的基本数学概念内涵的理解是如何学习数学、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恰当的数学观、真正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的载体。 所谓“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指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现实原型是什么?这一概念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是什么?以这一概念为核心是否能构建一“概念网络图”。

极简思维视阈下把握数学本质的教学研究——以《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为例

极简思维视阈下把握数学本质的教学研 究——以《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课为例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 学的本质是揭示规律、总结方法、举一反三。在极简思维视阈下开展教学,以目 标为导向,用更简洁的表述,引导学生探索分析数量关系、挖掘题目之间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知识脉络,把握数学知识本质。 关键词:极简思维数学本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 极简思维是一种智慧、高效的思维体系,是以目标为导向,通过对过程进行 直接有效的规划,从而达到既定目标,并创造可复制的价值的思维方式。极简思 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目标明确,方向清晰,行为果断;以结果为导向,不做无 用功,不将时间浪费在与目标没有关系的事物上;通过目标的一次次实现,获得 成就感和愉悦感;规划高效有序的路径,考虑周全;知道自己要什么和什么是最 重要的。当下社会快速发展,信息手段众多,教学方式多样化,丰富的活动、直 观的课件,甚至形象生动的视频不断出现在数学课堂上。而这些手段使用不当反 而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知识本质的掌握。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将极简思维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更有数学味的课堂,学生才能更从容地享 受数学的魅力。笔者将以《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为例,阐述如何在 极简思维视阈下把握数学本质。 一、目标明确,建构清晰的知识脉络 目标是一种召唤,是一种动力。清晰的目标更会让学生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不做无用功。因此,在上本课之前,首先以作业的形式让学 生自己整理《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解题方法及要注意的问题,列

数学教学要突出数学本质

数学教学要突出数学本质 作者:彭永新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年第10期 “新课标”开篇即说:“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这句话点出了数学的本质。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作为客观事物在数与形方面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反映的是一类对象在数与形方面的内在的、固有的属性,不仅表现为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等抽象的言语信息,还表现为数学思想方法等策略性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囧于具体教学内容的表面现象,看不清楚数学概念背后蕴含的数学本质的本源,教学实践中不能准确把握数学本质的教学主流,甚至轻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致使数学本质被“形式化”、“片面化”乃至“虚幻化”。下面选取几个教学案例做简单分析。 一、概念教学不能止于“形似”——数学本质“形式化” 案例1:某教师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关系时,先出示一条线段,然后边擦端点边告诉学生“擦掉线段的一个端点,就变成了射线;再擦掉射线的一个端点,就变成了直线”。 分析:关于直线、线段、射线三者关系的描述,苏教版四上P16页有如下描述: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这两句话揭示了直线、射线与线段三者之间联系与区别: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它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而直线和射线都是无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而直线没有端点。因此,“擦去线段的一个端点”,而不作延长的标示,它依然是一条线段,因为“擦去”一个端点,必然会产生新的端点。同理,只“擦去射线的一个端点”,也依然是一条射线。这一道理是如此的浅显,为什么这位老师要告诉学生“擦掉线段的一个端点,就变成了射线;再擦掉射线的一个端点,就变成了直线”呢?原因是这位教师浅显地理解“习惯上教材有意识地把射线的一个端点或线段的两个端点放大,使在线上隐形的抽象的点显性化、形象化”的真实用意。比如,画一条射线,只需在一端用一短竖线或者一个红点标示(教材上基本上是这样标示的),如果是线段,需要在两端都如此标示。如此来看,“擦去一个端点”,其视觉效果正好符合射线的“标示”模式。显然,这种做法迎合的只是一种数学概念外在的“形似”,而或略了直线和射线的本质特点“无限长”。这样的教学有可能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直线就是线段去掉两个点,射线就是线段去掉一个点,从而误解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本质属性。”我们的教学决不能将本质当做浅显的形式,失去了数学的“真”,这样的教学后果是可怕的。 二、概念教学该怎样走向深刻——数学本质“片面化” 案例2:一位教师教学倍的认识。先出示:●表示红花,你能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先猜一猜,蓝花可能有几朵,红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

PCK学科内容教学化知识(PCK)内涵及其对教师培训的启示

学科内容教学化知识(PCK 内涵及其对教师培训的启示 刘琳娜刘加霞(北京教育学院 摘要:近年来,围绕PCK核心内涵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对其内涵有不同看法,名称的翻译也各不相同.笔者以为,PCK(学科内容教学化知识的核心内涵应该包括三层含义:第一,针对某一具体内容的最有用的类比、样例、图示、解释和演示等多种表征方法;第二,学生对某一特定主题感到容易或困难的原因,学生的偏见和误解、消除误解的知识;第三,将学科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培训应重点关注特定学科具体内容的PCK,依托教师的案例性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教师PCK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PCK教师知识教师培训 舒尔曼(shulman在美国教育研究委员会1985年例会上发表题为《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这一概念,该报告于次年(1986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研究者》上公开发表。此后,围绕着PCK 内涵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在综述已有研究后我们发现:在很多后来学者的研究框架中,PCK的内涵很宽泛,甚至可以说囊括了教师知识结构的中所有重要成分,如果是这样,提出PCK的价值何在呢?此外,我国大多数学者将PCK翻译成“学科教学知识”,这种译法是否符合PCK 的本质内涵? 基于这样的一些思考,笔者以为有必要追本溯源,对比相关研究成果,对PCK的核心内涵进行 进一步的理解与阐释,以为教师培训提供可资借鉴与可操作的建议。 一、PCK提出的背景及概念溯源

初中数学_初中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7.1《算术平方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算术平方根》教学设计

《算术平方根》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

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经历了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等数与代数知识的学习,知道有理数刻画现实问题的局限性,具有乘方有关概念及运算的基础,理解乘方运算的本质,对加减、乘除运算的互逆关系有了明晰的认识,拥有计算正方形等几何图形面积的技能,这时,学生已经能从具体事例中归纳问题的本质,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抽象出问题的规律,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的经验,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同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熟练掌握算术平方根的知识,具备了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算术平方根性质的基础。 这节课的教学,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更加关注数学知识内部的挑战性。 《算术平方根》效果分析 八年级下册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学习法。这样,既能形成组内合作,组建竞争的学习氛围,又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人魅力的平台。现对本节课的效果从下面几方面分析: 一教的效果分析 1、在本课题的教学中,始终贯彻落实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以抓基础为主,,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使学生知道了如何利用概念性质解决问题。在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我注意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效果不错。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每个环节,每个问题都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主,在学生疑难处才给学生以适当的点拨提示,这样训练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设计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从一些完全平方数入手,引入概念,设置疑问,动手操作,再根据实践需要,教师从方法上指导师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学习法。这样,既能形成组内合作,组建竞争的学习氛围,又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人魅力的平台。 二、学的效果分析 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全体学生做到了理解算太平方根的概念,能正确地读写有关算术平方根的式子。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全体学生了解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是互逆的运算,会运用这个互逆运算关系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全体学生能口述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2、小组讨论比较积极,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疑惑处、方法总结处、解题反思处进行组内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但对小组中少部分的学困生也能积参与。 3、大部份同学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训练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增加了教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学习法。这样,既能形成组内合作,组建竞争的学习氛围,又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人魅力的平台。

小学数学教师的读书笔记(5篇)

小学数学教师的读书笔记1 今天我要跟大家交流的是《优秀小学数学教师》这本书。在范存丽老师的书里,我能体会到她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是怎样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让学生感受数学鲜活、好玩儿,同时我又能感受到她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又是怎样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怎样帮助学生赢得学以致用。 范老师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爱数学,我爱教学生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吸引我去努力探求问题的答案,成为贯穿我的数学教育的一条主线。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与能力的获得是永存的。因此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的。新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正反应了上述要求,数学教学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将受到更多的重视。数学教学将更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 我特别欣赏范老师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范老师说在“玩”中教数学、学数学是学生体验数学、喜欢上数学的好办法。这对于我们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让孩子看到的数学不仅仅是一张严肃的面孔。张老师在教学立体几何之前,留给学生的作业就是做玩具。做柱、锥、台或由柱、锥、台组合而成的物体。结果老师收到了学生们制作的许多漂亮的立体几何模型和手工纸模艺术品,如台灯、压力热水瓶、折纸魔星、长颈鹿、飞机、火箭、仿古花瓶、未来汽车等等。这让我想到,其实我们的作业可以不必那么机械,只停留在读读写写上,可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生活,动起来,玩起来。例如,我们一

年级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单元时就让学生回家设计动物园的平面图,孩子交上来的作业五花八门,可是却渗透了学生的智慧和快乐。 范老师在书中还写到,每年我都要组织学生到郊外的大自然中去玩,但我强调,玩不是无目的的疯玩、傻玩,要能够在玩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在这本书里,张老师还特别介绍了一个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感受到数学鲜活、好玩儿的办法,为了让学生们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形成科学探索精神。最后我想,没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没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没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大志,岂有大教育家? 我想,也许不是每位老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我们都是默默奉献爱的教育工作者。 小学数学教师的读书笔记2 自从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师读书笔记大全。 在我的心目中,《小学数学教师》就是我的良师。我和它的相识源于我实习时候的师傅老师,她订书了这本书,看得很投入,便推荐给我看。书中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我今后的教学帮助很大。 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小学数学教师》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