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让学生参与到作文中来

曹斐

鲁迅先生说“好的作文是修改得来的”。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可见,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批改作文的实践活动,去真正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传统的精批细改的作文评价形式,只强调教师的详批详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完全放在被动的位置上,造成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厌改且效率低下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认识不足,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以至于学生丧失了写作兴趣和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见,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地参与。因此,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分组互改:合作探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因此,我对学生作文上交后先初审,审视书写情况和字数是否达标。书写不认真重抄,字数不达标者补写或重写,然后分发给学生互评。

如何发给学生?首先是分组安排。采用梯队帮带式把学生分成每四人一组,推选或指定一名组长,按“acbb”排座(“a”一个优生,“c”一个后进生,“bb”两个中等生),考虑到优差生协调的同时还注意男女生的搭配。

其次是明确目标。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情实际制定评改等级标准ABCD等级,主要依据我们课题组根据课标教材及学情共同研制的“作文训练目标”,印发给学生,供分组互改时参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每个等级中再分上、中、下三等,如A级可分A+(95分)、A(90分)、A-(85分),这样可以给学生作文以准确的定位。

再次是小组互改。让每一篇作文在同一组的四人中轮流批改。关于批改,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批,无非向学生说几句提示的话,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该怎样想才对,该怎样写才好……所谓改,无非给学生示范,那样想不合适,那样写不妥当,一定要这样想这样写才对头”。首先从字词句篇入手,每人对其中的错别字、病句及精彩语句和段落进行圈点勾画予以提示,也可以改出正确的,甚至可以随手写下自己对某一句或一段的感想;其次要求学生批注(评价)。怎样批注(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在一篇叙事的作文里,如果缺少了必要的环境描写,就可批注“缺少环境描写”。又如在一篇写人的文章里,根据需要,应有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或心理描写等,如果缺少,可以在相应位置批注“此处应有语言描写(或其他描写)”等字样。再如在叙事写人的习作中,缺少议论抒情或深化主题之笔,也要批注出来,互批议论文时,可批注“论点不明确”,“论据与论点脱节”,“事实罗列无分析”等。然后组内讨论,交流感受,品评语句,评出最佳文章;最后还要找出作文中的闪光点和创新点,根据参考评改等级标准及相互讨论情况,写出评语,提出修改建议,评出等级,成员签名。

这样,每一个学生的作文就有四位同学的修改,而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见解,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甚至与原作者有很大的出入,这样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交流、探究,取长补短,往往能触动彼此的灵感,打开思维的闸门,喷涌出灿烂的火花,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但需要指出的是:要评价别人的作文,应首先充实自己,否则既指不出毛病,也找不到学习的优点。因此,这种评价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写作技能,提高判断能力。

二、独立自改:教给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张志公先生也强调:“应该养成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可见,自改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打破了传统的由教师一人独立完成的教学环节,学生由被动地位变成了主动,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当然自改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因此自改前,教师一定要明确要求,教给修改的方法:确立自改的依据,以结构、内容和语言修改为重点,掌握自改方法。

在“旁观者”的指点下,“当局者”也就“清”了。该怎么改,让习作者自己去考虑去动手,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实践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1、确立“自改”依据

我们课题组成员反复阅读课标人教版教材,深入钻研«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学段的写作要求,将写作部分的10点目标具体地分步骤地落实到每一次作文训练中去,精心编写《单元作文训练目标设计》。每次训练目标只求突出2—4个重点,这样学生“自改”作文就会有的放矢。学生不仅自改目标明确,而且依据可靠科学,并能用“ABCD”准确进行等级评判,合理定量评价。

2、以文章内容修改为重点

一篇文章的修改,就应该从文章的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整和修改。

审题要准确,它是界定写作范围,着重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往往包含两个方面,审文题和审要求。一定的题目适合一定的文体,现在一般要求文体不限,但也并非意味着写什么文体都行,怎么写都行。立意是文章写作至关重要的一步,它的任务是确立表达的主题,解决表现什么的问题。文章没有深刻的立意,就会流于一般,甚至显得幼稚。构思是展示思维的条理性、创新性的关键步骤。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选取怎样的方式表现文章的内容。作文贵在创新,而创新又着重体现在构思的精巧上。选材是为了表现中心的需要,从众多的材料中选取最能表现突出文章中心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要详写,写生动形象、鲜明感人,反之,略写或不写。结构安排要体现新颖巧妙的特点。可采用小标题形式,层次井然,结构清晰;可采用书信体,抒发内心感受,感情真挚;也可采用“题记、后记”式,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等。内容一般要求生动形象,所选事例完整、典型,还要恰当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突出表现中心。语言表达要做到语言流畅,文从字顺,饱含情感,有创意地表达,善于引用古代诗文名句,画龙点睛、形象传神。巧用修辞,增添文采,形象生动,内容充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还要审查自己的习作是否具有真情实感,是否展现了个性的魅力;标题是否传神、贴切、凝练、有吸引力;开头是否新奇出众,结尾是否让人回味无穷;前后是否呼应,过度是否自然,结构是否严谨等方面。

3、自改作文的几种方式。A、“冷却法”,就是学生作文写好一段时间后,经过“冷却”,学生可能从另外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就会有“更上一层楼”之感。清代戏剧家李渔说:“凡作传奇,当开笔之初,以至脱稿之后,隔日一删,愈日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这种方法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发现自己的错误,培养冷静思考的能力。B、“朗读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人非常重视朗读,强调朗读在阅读、写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朗读

也是学生自改作文的一种重要方法。首先要求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三至五遍,自然感到习作中有“文不从字不顺”的地方,但通过朗读,可以纠正词语不搭配、不贴切的地方,纠正不顺畅、不形象、有毛病的语句,还可以纠正段落不连贯、前后矛盾的地方。总之,朗读法进行自改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C、“请教法”,就是习作者在班级中寻找一位作文水平高的学生,与他(她)交流讨论。可以从文章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谈设想,也可以就整段、局部内容谈感受,还可以就某一表达方式的运用谈体会,然后请同学给自己习作提出意见。这种请教不同于“分组互改,共同探究”,它是一种口头的、私下的、不公开的交流,希望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然后独自修改文章。

学生们如果还有不“清”之处,可与“批注者”切磋后再修改。结合同学的批注,纠正失误的地方。如有异议,还可反批。这样可让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三、师生共评:全面提高

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绝不是让学生自由放任随心所欲地批改,也不是否定教师在作文评价方面的主导作用。因此,我认为评价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应该注重师生间的合作交流。

在作文评价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怎样发挥呢?一是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拟定训练目标,确立每一次批改的目的要求,特别要重视批改的循序渐进性,让学生在浅层的训练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通过表扬鼓励,培养其自信心,调动其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教师示范性批改,一定要满腔热情地认真读、认真批、认真改,要真正让自己的红圈红线红字化作真诚的笑脸,由衷的赞叹,恳切的教导,绝不可漫不经心、冷漠无情地随意写上几句无关痛痒,令学生摸不着头脑的批语,或记上一个极不公平的分数。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三是教师要重视学生互批自改后的评价。它既评价“批注者”批得是否准确,又评价“修改者”改得是否到位。如“批”得不准确或“改”得不到位,教师则予以纠正,对于共性问题,及时进行重点讲评,讲评时要分析其原因,指出应该克服和避免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

教师把经过互评、自改后的作文收上来以后,对学生的习作和批改情况进行仔细地阅读和研究,在全员批改的同时,选取一篇或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分发给学生与学生一起进行修改评讲。此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共同讨论、探究,教师不仅要从文章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选材组材等方面加以指导,更要从遣词造句、语言表述、表情达意方面予以点拨。教师在具体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关注学习结果评价的同时,更加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定量评价的同时,更加重视定性的评价。在具体的某篇作文中,将等第与评语相结合,注重综合评价,突出“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宗旨。在分数面前,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再“一视同仁”,对基础差一些的,降低标准,一再鼓励。放下“显微镜”,拿起“放大镜”,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进行鼓励性或赏识性评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成长需要阳光,进步离不开表扬”,让小小的成功成为学生继续发展的动力。

四、写作后记:总结升华

作文教学中,作文后指导往往被许多教师所忽略。大多数学生对作文后的反思少,对老师评改的作文不理不睬,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一大缺失。作文后指导学生写作后记,让学生总结自己作文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可以让学生更为系统地积累写作经验,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学生拿到“互评——自改——师评”的作文以后,进行仔细地阅读与揣摩,就更能深切地感受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因此,写作后记,可以打开写作思路,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意识,把握写作特点,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

性。当然,一篇后记不求面面具到,可让同学们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去写,最好要有计划地训练写作后记的内容。如果觉得其他同学的评价不一定客观,也可在“后记”中提出异议,等待教师的综合评价,或直接在课堂上提出,由同学共同商讨、评价。总之,通过写作后记,既是学生对他人评价的反馈,也是总结自己失误的教训及成功的经验,借鉴互评、师评的成果,升华自己的写作能力。而传统的做法,这一过程往往被省略,学生无法真正体会自改、互评、师评的价值。

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构建“互评、自改、师评、后记”等多元化作文评价体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学生能够获得多层面的作文技能培养,促进了学生健康的发展,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上使学生认识到一篇文章该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道理。

爱学 善学 乐用

爱学善学乐用 ------浅谈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所谓自学,就是通过受教育者自主、主动地去学习并获取知识的过程。自学能力是指独立地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具有自学能力的人,一般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能在自己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新知识、技能。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潜力,无疑将会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对学生的一生来说,都是受益非浅的。一、培养自学的心理素质,挖掘自学的内驱力 在决定语文自学能力的诸多因素中,自学的心理素质是自学的内在动力与前提,它决定自学的态度与动机,及自学的自律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反馈能力。而自学的方法与技巧则是掌握语文学习的特点,独立选择学习的步骤、听说读写的各种技巧,掌握高效率的语言学习技能。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促使学生形成会学能力,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语文自学的心理素质,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为非智力因素是直接影响学生自学能力形成、发展和发挥自学动机、情绪状态、意志水平的重要心理因素。“有志者,事竟成”。具有正确的自学动机,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认真的学习态度,能树立起学生独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有意识地磨砺学生良好自学心理品质,可要求学生课前每天写预习笔记,将每课要预习的内容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增强了学生在自学中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课外让学生每天坚持阅览报刊写摘要,收看新闻谈感受,要求有感而发,见解独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对热点问题组织讨,各抒已见,并注意循序渐进,分阶段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关心周围生活、关注社会问题的热情,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开始总是提不出什么问题,或只能提出一些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从易到难地进行指导,把质疑的种种思路教给学生。先培养他们在字、词、句方面质疑,再培养他们在篇章方面、思想方面的质疑。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即发现作品中不同寻常、不合常规的内容和写法,并从这些情况出发,进而提出问题。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从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们一旦掌握学习方法。即可收益终身,从而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不教”的教育思想。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更需要教给方法。 1、序列法。即安排有序的自学程序,让学生定向发展。例如:阅读课,可以安排为:自渎(课文)——自查(工具书)——自思(重点、难点)——自结(积累基础知识要点)——自评(章法技艺)——自练(各类习题)。当然六个环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为作用。 2、发现法。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发现的过程。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发现,只有发现,才能有话可说,才能有问题可究,才能有所创新。 3、暗示法。即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暗示,调动学生心理潜能,使他们产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终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有意识的方向转化。 4、定向法。即不断“刺激”学生,控制学生的学习方向。如曲误、设卡等,不断变更训练内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预习课文。要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课文的习惯。指导学生预习要从低年级抓起,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工具书(一本字典,一本词典)和一本预习笔记,并提出具体预习要求:(1)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资料,掌握生字、新词;(2)了解作者、背景;(3)辨认文章体裁;(4)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段意;(5)摘抄名言警句,记录疑难问题;(6)表情朗读,反复回味,加深影响。这种要求,要体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仅养成预习习惯,而且在无意中形成自学能力。 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既然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便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关键。因此,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认真听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在听课时,强调学生应注意自己在预习中遗漏了什么内容,什么地方理解有误,什么地方还有困惑,老师在授课时又强调了什么,补充了什么……都要及时记在笔记本上(或者标注在书页的字里行间)。不只是记下来,还要想,还要对照反思。如果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与老师不同,可以找出根据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某个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很好地促进教与学的交流。这样,当一篇课文学完后,书本上便布满了各种各样的附注和标记,这种笔记法不仅不影响当时课堂的听讲,而且也便于以后复习。另外,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通过音频、视频、多功能展台等手段,可以把抽象、深奥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具体地再现在学生的眼中、脑中,加快自学的速度,加深自学的难度,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提高课堂自学的质量。 三、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1)指导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首先要求学生通读与高中语文课本配套的《语文读本》;其次是开列出一些中学课外阅读必读的文学名著书目;三是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报刊目录,如《语文报》《中学生报》《少年文史报》《学生天地》等。(2)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其阅读对象也不同;即使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因其智力水平不同,其阅读对象也应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阶段性读书计划(一周、一月、一学期或一学年),要循序渐进,遵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规律,长期坚持下去。(3)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有很多,但要因人而异,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常见的阅读方法有:A:浏览法。浏览报刊是一种便捷的阅读方式,对知识含量大、信息内容广的一般报刊适宜用这种方法。B:三步品读法。即把同一篇文章连续读三遍,每一遍一个重点,三遍之后全面理解。如茅盾的“鸟瞰----精通----吸收”法,叶圣陶的“了解----批评----接受”法,都是很好的经验总结。C:摘录法。对于经典性作品,因为其博大精深,一时难以读懂,所以就先把它摘录下来,留待日后再慢慢欣赏、揣摩。D:读写结合法。读书贵在能有所得,写读书札记,或心得、评价、仿写、创新,都是促成学生对阅读对象内化吸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外阅读的同时,一定要学生动手,通过写能巩固阅读的成果,能欣赏到自己的进步,更有利于课外阅读的开展和强化。 四、独立完成作业。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郝祥玲 (岳西县天堂初中)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要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极其重要的关键。为了有效的促进学习方式转变须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防止由过去的教师牵着学生走,串讲串问,一问到底,费时低效的教学状况,变成放任自流或教师被学生牵着走、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无所适从的局面。我们应当把教师的活动压缩到最低限度,但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学生读书不会断句,句读不通顺,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适时给予归纳、总结,放得开还要收得拢。学生学习遇到困难进行不下去时,需要教师及时帮助。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正如有的教师所说,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语文教学必须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学生学习方式就会得到改变。 三、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扬弃。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语文课堂的面带来了生机。但是教师在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念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值得大家思考。 首先,既要重视探究性学习,也要打好语文基础,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语文作为母语,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知识,认识和了解一些语言现象,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语言文字,减少甚至避免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上的混乱或错误。尤其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字写不好,书读不好,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打不好语文基础,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就得有时间让学生试验自己的新想法,还得有时间来开展相互讨论等等。而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学中一味强调探究,势必影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让学生参与到作文中来 曹斐 鲁迅先生说“好的作文是修改得来的”。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可见,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批改作文的实践活动,去真正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传统的精批细改的作文评价形式,只强调教师的详批详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完全放在被动的位置上,造成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厌改且效率低下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认识不足,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以至于学生丧失了写作兴趣和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见,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地参与。因此,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分组互改:合作探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因此,我对学生作文上交后先初审,审视书写情况和字数是否达标。书写不认真重抄,字数不达标者补写或重写,然后分发给学生互评。 如何发给学生?首先是分组安排。采用梯队帮带式把学生分成每四人一组,推选或指定一名组长,按“acbb”排座(“a”一个优生,“c”一个后进生,“bb”两个中等生),考虑到优差生协调的同时还注意男女生的搭配。 其次是明确目标。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情实际制定评改等级标准ABCD等级,主要依据我们课题组根据课标教材及学情共同研制的“作文训练目标”,印发给学生,供分组互改时参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每个等级中再分上、中、下三等,如A级可分A+(95分)、A(90分)、A-(85分),这样可以给学生作文以准确的定位。 再次是小组互改。让每一篇作文在同一组的四人中轮流批改。关于批改,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批,无非向学生说几句提示的话,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该怎样想才对,该怎样写才好……所谓改,无非给学生示范,那样想不合适,那样写不妥当,一定要这样想这样写才对头”。首先从字词句篇入手,每人对其中的错别字、病句及精彩语句和段落进行圈点勾画予以提示,也可以改出正确的,甚至可以随手写下自己对某一句或一段的感想;其次要求学生批注(评价)。怎样批注(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在一篇叙事的作文里,如果缺少了必要的环境描写,就可批注“缺少环境描写”。又如在一篇写人的文章里,根据需要,应有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或心理描写等,如果缺少,可以在相应位置批注“此处应有语言描写(或其他描写)”等字样。再如在叙事写人的习作中,缺少议论抒情或深化主题之笔,也要批注出来,互批议论文时,可批注“论点不明确”,“论据与论点脱节”,“事实罗列无分析”等。然后组内讨论,交流感受,品评语句,评出最佳文章;最后还要找出作文中的闪光点和创新点,根据参考评改等级标准及相互讨论情况,写出评语,提出修改建议,评出等级,成员签名。

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翻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全书的精髓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那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最终使命便是达到“不需要教”。 一、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非常严密的一句话,“教”是手段,针对一切教育而言,“为了”表示教的目的,因为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追求的活动。“达到”表示过程,是叶老在完善此思想过程中,为消除歧义而加上的。“不需要教”表最终结果,也是开展教育的目的所在。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成才,才算是达到了“不需要教”的境界。若去掉“达到”和“需要”,不但没有了过程,也易产生歧义。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取得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点石成金”,成为有用的新型人才,这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重大。据统计,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所需知识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则是在社会中不断获得的。所以说,“活到老,学到老”,一

个人要想适应社会,就需要有自学能力。语文是百科之母,培养具有超强自学能力的学生可谓是至关重要的。 二、从“教”到“不需要教” 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课堂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渠道。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积累知识并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他们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教要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具体为以下三点: (一)知识――了然于心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是能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最根本保证。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就如一棵大树,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树的庞大根系,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是树的主干,教育科学知识是树的枝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则是树赖以生长的土壤。这棵大树不断地吸收着外界的营养,不断生长。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尽力做到教到老、学到老,让自己的“大树”常青。笔者觉得教师只有掌握足够的语文知识,通过全面、深入地解读教材,才能超越语文教材本身,发现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方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点——阅读教学观 以养成习惯为高标的的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目的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可见,他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半壁江山”。并且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因此,他在阅读教学方面多有论述。 在阅读教学目的方面。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目的“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晓明。课外更选读本,用意亦复如是。”叶老的这种“习惯论”是基于他对阅读的意义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凭文字吸收’与‘用文字发表’都是随时需要的事。大凡一辈子需要的事最需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已经养成,足够一辈子受用。” 在阅读教学任务方面。在以“养成习惯”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思想指导下,1945年,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序》中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三重任务:一方面训练了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出写作的范本。这三项任务,以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为主,同时兼顾文化即人文内容的传播及写作范本的提出,全面而平衡。 在阅读教学过程方面。叶圣陶把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预习是训练阅读的主要阶段,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准备阶段。它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开始,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报告和讨论是训练阅读的中心环节。它是师生集体阅读的阶段,是预习的延伸,有利于纠正预习中的错误、弥补个体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根底教育的课程改革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文教育也正经历再次淬火,它在反思中前行。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无视传统经验、无视教育规律的倾向,这不能不引起关心语文教育的各届人士的高度关注。我们认为,在当前的情势下,认真学习与研究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的语文教育思想,实在是一件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一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到达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早在1922年,叶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的观点,在这之后又屡次提出类似的看法。解放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1962年,他又指出:“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到达不需要教。以其欲到达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那么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到达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叶老在这里对如何到达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途径,这种认识,较之早期更加深入、系统。这一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是1977年12月给?中学语文?杂

志的题词:“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到达不需要教。假设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在这里,叶老对这一观点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一是辩证指出教与学的关系,二是指出教与学应到达的境界,三是实现这一标准的具体方法、途径。此后,叶老又屡次围绕这一问题作出过解释。1983年6月他在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说:“刚刚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四个字:‘教是为了到达不需要教’。我觉得这样表述比拟明白。是不是不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到达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 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到达不需要教〞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纲领,是他大半个世纪中对语文教育的真切体认与深刻感悟,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他以此为纲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认识与新课程标准有

叶圣陶先生论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论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 ——《语文教育书简》之十,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2 页 ●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 ——1977年12月26日为《中学语文》创刊时的题词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语文教育书简》之八,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1 页 ●“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门了,上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大力研究语文,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2页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语文教育书简》之三十二,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41页 ●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一辈子吗?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

叶圣陶先生论语文教学的目标或任务(一)

叶圣陶先生论语文教学的目标或任务(一) ●语文教育应“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邹贤敏《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丛书主编视点”第2页 ●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惟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当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要的。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6-57页 ●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需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吃亏的不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页《略谈学习国文》 ●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练情思,进于丰妙;另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有把捉不住之苦。这方面,前者为泉源,为根本,所以从事开浚和栽培,最为切要。切要的一步既然做到,自然联带及于后者,才研究到种种形式的问题,倘若观念颠倒,以为一切讲习作述,就是国文的出发点。于是种种功夫都成空渺的劳力;在学童唯感这是并非需要的学科,即不努力亦无甚损害。至此地步,国文教授当然失败。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能这么做,才是探源的办法。顺次而训练学童的语言使其恰当所思,明显有序,最后乃着力于记录写述等形式的方法。 ——《小学国文教授的主问题》,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91-92页 ●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象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说到教育意义,就牵涉到内容问题了。……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的道德,……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 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

16.语文教学最终目的

16.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立足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叶圣陶先生早就为我们指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所以,学生的“自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学生“自能”的程度应该是评价学习成败的关键。那么该如何利用我们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的“自能”呢?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自”字做文章,大力挖掘学生的自学潜能。基于以上认识,根据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一般规律,我们把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一般指一篇课文的教学,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的教学)分成设疑、解答、测试三个基本步骤,为阅读教学设计了“自我质疑──自我解答──自我测试”的“三自”教学法。“三自”教学法每一个步骤的实施和完成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既以发挥、利用其自学能力为依靠,又以发展、强化其自学能力为目的。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也同时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给学生自学“入门”介绍必要的知识,对每一个步骤中的自学活动作精心的组织和切实的指导,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语文教育是为了能认更多的字,完成基本的阅读和习作?我认为远不是这些.况且我们这些目标都没做好.几十年的举国教育结果是:我们几乎不能读自己民族的经典著作,更不能作出高度的经典美文,我们几乎没有出一个文学大师.我想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方向错了,我认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追求智慧和真理,知道做人的尊严,懂得开启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文化教养的形成,人生智慧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根”和“本”.语文教育有多重要?这是对语文教学态度的问题.记得曾有为大师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对文化的传承,语文教育自当责无旁贷.很多国家都认识到没有根本文化思想的国家和民族,其经济国力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很有问题的.我们如果把语文作为工具性的学科对待,忽视了文化思想它对人生对民族的重要性,后果将是毁灭性的.我们语文教学处处存在一个“急”字.识字,急着要孩子能读能写能用;阅读,急着要孩子能懂能说;习作,急着要格式要修辞要“思想”.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往往使孩子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纵使坚持十几年,除了认识几千个汉字外,心灵一片空白.长期接受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经典熏陶,人格自是潜移默化,一个对自己负责,对民族负责的人,自是更易在各方面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所以理论和实践证明:长期经典熏陶的孩子,记忆力大增,更易静定,热爱阅读,见识更广,理解力更强,其它学科也自是水涨船高.所以语文不是和其它学科并列的,应是在其它各科之上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各科的学习,所以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不可不慎也.我们为人师者,当以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勉,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对民族文化负责的态度,我们在搞好平时教学的同时,能让孩子读多少是多少,有读就好,少读少好,多读多好,不可有怨,我们只求俯仰无愧,就让缺憾还诸天地吧!

教育家叶圣陶经典名言格言_3000字

教育家叶圣陶经典名言格言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1. 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 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2. 教育学说虽然深奥万端,也可以用一句包括,就是要学生“生”。 3. 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4.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 5. 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6. 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 7. 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8. 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和方法的运用上,都将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上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

9. 从学生的语言发展的诸多矛盾看,读写能力的发展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矛盾方面,而促使读写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一是读写结合,二是大量读写. 10. 阅读总是“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也是读,乃至于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 11.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样,他们就能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 1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是集会的首席。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浅谈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据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能力;培养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学校教育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致力于人的培养,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这里谈谈我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1 树立自主教育指导理念 语文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自主学习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要让学生去参与作者的创造,去对作品中的“空白”进行创造性的补充与组织,从而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见解,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以此来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 2 遵循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语文教学的难易度应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都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而且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过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建立恰当目标,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原有语文水平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地引导、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对语文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评价标准,发掘树立学生认同的学习榜样,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采用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对他们在学习中有思想、有创造的问题不抹杀、不否定,而是更加积极地给与反馈、赞扬。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的过程,拓展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构建和谐人性教学环境 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支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