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语文二字

叶圣陶的语文二字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和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叶圣陶的语文思想可以概括为“二字”,即“情理”,这两个字是叶圣陶的语文理论的核心。

情,是指情感。叶圣陶认为,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感情、情感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愉悦、享受、感悟到生活的美好与多彩。

理,是指理性。叶圣陶认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理智的方式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他认为,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记忆、背诵和模仿,更需要学生有逻辑性思维、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思考问题,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 1 -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作者叶圣陶资料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省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的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音lù)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至1930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于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同时继续文学创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写什么呢?这有困难。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但纪念文是还要写。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

部编七年级下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检测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下语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检测试卷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修润.(rùn)譬.如(pì)累赘.(zhui) 叶圣陶.(táo) B.拖沓.(tà) 妥帖.(tiē) 悲哀.(āi)丁卯.年(mǎo) C.恳.切(kěn) 监.督(jiān) 触.及(chù) 颠沛.流离(pèi) D.草率.(shuài) 感慨.(kǎi) 告辞.(cí) 诲.人不倦(huǐ)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他对普通话shēngshū(),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2)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shāng zhuó()性的意见。 (3)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méng lóng()的。 (4)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jūgong jìn cuì(),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话不用这个词还好,用了倒显得既累赘 ..又别扭。 B.张老师要求我们不能迟到一分钟,他自己便以身作则 ....,第一个到教室。 C.这几年,随着父母工作的变动,王欣颠沛流离 ....地换了好几个学校。 D.孔子虽然被尊为“圣人”,但他还是经常不耻下问 ....。 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书籍是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人。 B.叶圣陶先生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C.阅读是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通过它与古人对话,与未来交流。 D.如果全民都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那么整个民族的性格就会得到润物无声。 5.在本文中,作者引用了很多名句,请写出下面句子的含义。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论语文教育家叶圣陶

简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摘要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界的一代宗师。他于1912年18岁时走上教育岗位,在此后长达76年的时间里,一直从事和关注着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及其丰富,已经涉及到包括学科性质、培养目标、教师修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各个领域,对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和语文教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界的一代宗师。他从一九一二年起就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六十多年。对于那半个多世纪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叶圣陶知之深切详明,写下了100多篇富有学术价值并影响深远的文章。如今读来,仍觉没有过时,足见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极其丰富,已经涵盖了语文教育领域的任何一个方面,并且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富有指导意义。 一、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一)、语文工具观和习惯说。叶圣陶认为,语文学科是专门研究语言的工具学科。广大学生决不能仅仅因为学校里开设了语文课而学语文,更不能为了学习一些固定的模式以及应付各类考试而学语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关于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叶圣陶早在1942年就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 到能够‘行’的地步, 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所以,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就要养成一系列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二)、本位主导观和“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叶圣陶认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要把学生放在最主要的位置,教师是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他们学习。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要以启发诱导为主,教师只须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多读、多想、多写、多改。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经过长期的辅导和训练,学生自然就能学会举一反三、触处自伸的本领,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成为“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的精干之才。 (三)、听说读写四者并重的教学思想。叶圣陶还多次呼吁要把语文教学的内容扩充到听和说,要听、说、读、写一齐抓,因为“这四项本领有连带的关系: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简介 百度百科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省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的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音lù)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至1930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

工作,并于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同时继续文学创作。 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

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

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 作者:纪正海 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2年第09期 摘要:1949年,叶圣陶先生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工作,建议把旧有的“国语”和“国文”一律更名为“语文”,从此开始了“语文”一词广为使用的新时代。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的名称,其基本内容包括听、说、读、写的训练。叶圣陶说:“‘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语文”既作为课程名称,又作为教材名称。 关键词:“语文”含义;书面语;教材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9.010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9-023-02收稿日期:2012-08-22 1950年6月,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以“语文”命名的教材。这套教材的《编辑大意》指出:“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无论是以“语文”作为课程名称,还是以“语文”作为教材名称,其基本思想似乎都可以明确表述为:“语文”即“语言”,包括“口头语言”(语)和“书面语言”(文)。叶圣陶解释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学科的命名及其解说,曾得到语文教育界的普遍认同。吕叔湘先生在1978年4月22日以《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为题的讲话中说:“语文这门课,是老办法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好呢,还是想法统一起来?当时有一位同志提议说,我们就叫它语文行不行?语也在里头,文也在里头。后来就决定用语文这个名称了。”张志公先生在1979年5月写的《说“语文”》一文中也说:“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当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根

小语理论学习笔记(一)——语文辨识

一、对“语文”的解释 1、“语言文字”说: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语言”指口头言语,“文字”指书面言语。1962年,叶圣陶说过类似的话: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2、“语言文章”说:1950年出版的《初中语文》的编辑大意中说: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宋云彬等人)(其实在小学阶段没有比较介入太多文章的概念,个人比较认同小学阶段学生的写作叫习作,并不是真正的写文章,而是练习写文章,因此其要求重在练习,而不在于写成某种程度的文章。) 3、“语言文学”说:1978年,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讲,可以有两个讲法,一种可以理解为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另一种理解为语言和文学,那就不一样。 三种解释中,比较权威性的是“语言文字”说,根据以上三种说法得出的结论: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应当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的多元体系。口头言语能力是听和说,书面言语能力是读和写;读和写都要借助与文字(汉字),而且包括文章学、文学的知识,所以说这些都是语文课程的内容,也是“语文”两字的涵义。 二、对“语文”的辨识:“语”和“文”的结合 1、“语”即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语言成分都是由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缺一不可,也可以说语音和语义。 言语:就是说话(或写作)和所说的话(包括写下来的话)。(理解: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言语,是一种行为,理解为用语言进行表达。就是说和写)运用同样语言的人,不一定会形成同样的言语。语言是一般的,交际的工具或手段,言语则是个别的,交际过程的本身。我们学习某种语言,是掌握其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知识及运用规律。我们练习言语,则是提高自己运用某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可见,语文这门课程,要求我们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言语。(这种说法和以前双基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比较接近。) 2、“文”即文字、文章与文学 专家学者对“语文”的解释上的分歧,主要在于对“文”的理解。 (1)“语文”的“文”指文字,代表人物叶圣陶。 “文字”指书面语,即“记录语言的符号”。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不可能只认识、书写几千个汉字,还要进行语文性阅读和文章性阅读,还要进行组词造句的练习、写话与习作的训练,这个意义上使用“文字”的概念,指“文章的形式或运用语言的技巧”,即平常说的“文从字顺”、“文字清通”。20世纪90年代,小语界对语文课应上成“语文文字训练课”达成共识。(作者在这段文字的

2023年中考语文课文知识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文学常识 2.文章思想内容 3.重点词语 颠沛流离(diān pèi ) 商酌(shāng zhuó) 累赘(léi zhuì) 朦胧(méng lóng) 拖沓(tuō tà) 妥帖(tuǒ tiē) 譬如(pì

rú)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商量斟酌。 朦胧:不清楚,模糊。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不必要,麻烦。 拖沓: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流离:离散、流落。 4.重点问题 (1)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哪两种品行? 答:①待人厚。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的过人之处。 ②律己严。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 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答: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 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第13课《最苦与最乐》 1.文学常识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 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 “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2.文体知识 议论文 :(1)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 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 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 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 论点)。 (2)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 喻论证。在驳论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 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 3.重点字音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梳理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梳理 词语 1.修润xiūrùn 2.生疏shēng shū 3.商酌shāng zhuó 4.恳切kěn qiè 5.譬如pìrú 6.朦胧méng lóng 7.累赘léi zhui 8.别扭bièniu 9.拖沓tuōtà 10.妥帖tuǒtiē 11.诲人不倦huìrén bùjuàn 12.不耻下问bùchǐxiàwèn 13.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lí 14.以身作则yǐshēn zuòzé 词语释义 修润:修改润色。 生疏:因长期不用而不熟练。 商酌:商量斟酌。 恳切:诚恳而殷切。 譬如:比如。 朦胧:1.月光不明。2.不清楚,模糊。 累赘:指拖累、麻烦。 别扭:(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张中行,学者、散文家。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课文内容概括 当代学者张中行的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赞美了叶圣陶先生写作治学和待人接物方面的优良品德。 课文鉴赏 1.第1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第2段中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语》上的话,将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3.“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4.“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人告别时的真诚,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特点。 5.叶圣陶先生对“文风”方面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简洁。因为不简洁就会使文章既累赘又别扭,还违背常理。 6.作者记叙叶圣陶先生要求出版社统一“做”和“作”用法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意在表明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用语极其重视,力求完美,并以身作则的特点。 7.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阅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阅读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写什么呢?这有困难。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但纪念文是还要写。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

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 “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纯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愿意为近,唯“文”字之含义较“文学”广,故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 文章体文本的语言,分析字、词、句、段、篇的意义,目的是要理解文章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意义;文学作品不同,它在音、义构成了进一步生成再现性客体世界,相当于文学理论界所经常谈论的艺术形象。文学作品的音义最终不是指向意义(如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再现某种类似形象的客体世界。而且文学作品再现的这种客体世界不是确定的所指,它的意义所致和再现的客体隐含着许多不确定点。“文学作品作为艺术,最终展现的是一幅艺术图景,而不是像议论文那样最终表达的是思想意义,这就是作为文学艺术的作品与非文学艺术作品的重大区别。”(蒋济水《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 沈玲荣在《谈实用文阅读》一文中提道: 一、实用文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1.实用文阅读内涵。我们把现代文阅读分为文学阅读和实用文阅读两大类。实用文阅读包括说明文、科普文、传记、报告、评论、杂文、科技论著等的阅读。实用文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获取信息、获得知识、发展思维等。课标教材中《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说“屏”》《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等的阅读都属实用文阅读。 2.实用文阅读和文学阅读的差异。实用文是真实地描写客观事物,属于科学认识,它的阅读目标在于获取信息、开智启思,发展抽象思维能力,重在实用;文学是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属于艺术认识,它的阅读目标在于移情易性,获得美感,发展形象思维,重在审美。从阅读思路看,实用文阅读思路较为简洁,弄清语言结构,理解思想内容,明白社会效用即可;文学阅读思路较为复杂,感知语言,转换形象,挖掘内涵,最后还要品味风格技巧。从阅读方法看,实用文阅读旨在求真,获取信息,发展思维,常用结构阅读法;文学阅读旨在审美,常用形象分析法。从读者和文本的关系看,实用文阅读是“得其意可以忘其言”“得意忘形”,读者关注的是文本中的信息,而不是文本形式;文学阅读是“品其言才能会其意”“意文兼得”,读者要体验文中人物的艺术美,必须沉浸在文中,对文中的语言、细节、场景等,细细揣摩,反复品味。 义务教育新课标对实用文阅读和文学阅读也有明确的区分。第三学段:“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第四学段:“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首先,新课标明确指出实用文阅读(包括说明性文章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叙事性作品阅读)应该有差异,并指出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文应怎么阅读。其次,新课标对实用文阅读和文学阅读的目的、内容、方法等也有所区分。实用文阅读要抓文章的要点及基本的说明方法,要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即实用文阅读要注重文章的逻辑结构。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文学阅读要阅读事件中的人物、细节、场景等,体验人物的情感,并能说出读后的情感体验。阅读目的是通过虚构的作品丰富读者的

“语文”这两字,原来是他写的!2020年语文为王的时代!

“语文”这两字,原来是他写的!2020年语文为王的时代!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语文内容,供大家参考。 “语文”这两字,原来是他写的 看到这个封面, 有没有一股儿时读书的氛围袭来? 那熟悉的印墨香气, 不禁让人回忆起多年前的读书时代, 每次发新书时的期盼、喜悦、激动, 无数感情难以言表, 那时总迫不及待地包书皮、写名字, 却从不曾注意那封面上的“语文”二字, 现在想来它可谓是 “最熟悉的陌生人”!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语文课本。 封面上的“语文”二字 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题, 这位有着“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学者, 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他与“语文”之间的“情感纠葛”, 可谓影响深远…… 19世纪末叶,叶圣陶出生于江南古镇——苏州甪直(lù zhí),浓郁的江南人文气息成为一种隐形的文化动能支撑着他一生对书法的不尽热爱。与此同时,作为现代教育模式转轨前的一代,叶圣陶接受的旧式教育中,书法既是旧式教育的本体内容,也是必由路径。

出生于文人气息浓郁的江南苏州,钟爱书法文化! 因此,江南书法文化和旧式教育共同作用,使得叶圣陶一生钟爱书法文化,留下了形式各异的书法作品,也为书法传播与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9年6月,当时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通用教材,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采纳后随即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为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 语文学习风向标:语文为王时代 教育部通知: 2019年春季新学期开始,全国中小学生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都使用统一部编版教材。而在之前,“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甩下一句话:“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重点与大家分享中小学教材的变化及语文学习策略。 在三科教材由教育部统编以前,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教材实行了三十年的“一纲多本”政策。 2017年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编教材正式走进课堂。三年过渡期后,到2019年,“部编本”将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此前在这三个科目上使用的多种形态的教材将告别课堂成为历史。 “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语文教材的变化,是所有家长、老师最关心的问题!” 原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长王文湛说。 具体变成什么样?带大家来看一下! 语文课本变天:一年级就有《论语》 使用新教材的语文有什么重大变化呢? 大量增加古诗文。新的语文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明年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由60篇增加到70篇。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语文园地里设有《日积月累》,要求孩子背诵并测验默写。这一栏里经常会出现文言文,一年级下册已经要求背诵并理解《论语》选段“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七年级语文下册各课生字词+同步练习+思考探究解析+课外阅读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生字生词】修润:修改,润色。V 生疏:shU不熟悉。v商酌:zhu6商量斟酌。v 恳切:诚恳殷切。v譬如:pi比如。v 朦胧:meng 16ng含糊。v累赘:Idi zhui多余。v 别扭:biOniu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v拖沓:tud td形容做事 拖拉。v 妥帖:tud ti。合适。v诲人不倦:hui r6n bu jud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v 不耻下问:bu chi xia w苞n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v 颠沛流离:dian pei liu U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以身作则:yi shen zud z6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同步练习】 13.叶圣陶先生二三 基础导练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 A.确凿(zdo)哺育(fu)喧嚣一拍既合 B.炽痛(zhi)重荷(he)磐石无遐及此 23.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4分) 【答案】19.本文通过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的几件事,表现了“我”在父爱的感召下,终于理解了父亲,彻底告别隔膜的过程。

20 .动作描写。“赶”“跑”“追”“喘”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为找到女儿的急切不安和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突品出父爱的真挚。 21 .⑴“如释重负”意思: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父亲由接不到女儿的心情紧张,到知道女儿回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体现了父亲没接到女儿的愧疚、自责心理。 ⑵示例:每个人与父母之间不应该有感情的隔膜,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要学会主动地去关心父母,去爱父母。 22 .内容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爱有了正确的认识,个人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结构上:点明中心,照应题目。 23 .开放性题目,无惟一答案。(说明:说出获得的感悟;根据自己的经历说出自己所理解的父(母)爱,语言通顺。)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 纲要:改革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 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 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 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 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

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 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最后的历练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历练得多了,学生就能养成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三教段理论值得一试)按照叶圣陶的三教段理论,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自己尽量少讲,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阅读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理解、积累重点词语,并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文章,分析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3.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叶圣陶及作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曾经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二)作家作品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燕园三老”之一。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三)写作背景 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四)检查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修润.()丁卯.()冗.长()罩.住()学而不厌() 商酌.()鞠躬.()晦涩.()生疏.()诲人不倦()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课文重点复习】 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考点精讲(付费)

【课文重点复习】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考点精讲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写作治学和待人接物方面的典型事例,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的两种品行——待人厚,律己严。文章语言虽平实易懂,但其中对叶圣陶先生品行的刻画却感人至深。 二、字音词义 伏案:上身靠在桌子上(读书、写字)。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不妥tuǒ:不好,不合适。 恳kěn切:诚恳而殷切。 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诲huì人不倦juà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三、考点归纳 1.第1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变式题1】“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1)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2)“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变式题2】作者在课文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 2.第2段中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语》上的话,将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3.“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