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异物麻醉专家共识

一、定义

广义上讲,所有自口或鼻开始至声门及声门以下所有呼吸径路上的异物存留都可以称之为气道异物(airway foreign body)。由于异物位置对于麻醉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共识将气道异物按照异物所处的解剖位置分为以下四类:①鼻腔异物(nasal foreign body);②声门上(声门周围)异物(supraglottic foreign body);③声门下及气管异物(subglottic and trachea foreign body);④支气管异物(bronchial foreign body)。狭义的气道异物定义是指位于声门下及气管和支气管的异物。

气道异物还可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异物来源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异物,血液、脓液、呕吐物及干痂等为内源性异物;而由口鼻误入的一切异物属外源性异物。按照异物的物理性质可以分为固体和非固体异物,常见的是固体异物。按照异物的化学性质又可分为有机类和无机类异物,有机类异物多于无机类异物,有机类异物中又以花生、西瓜子、葵花籽等植物种子最为多见;无机类异物中则常见玩具配件、纽扣、笔套等[1-4]。

二、流行病学

文献报道中所指的“气道异物”多指狭义的气道异物,即声门下、气管和支气管的异物。气道异物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所占比例约为70~80%,4~7岁的学龄前儿童约占20%。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1-4]。80%以上的气道异物位于一侧支气管内,少数位于声门下及总气道内,在极少数患儿异物位于多个部位;多数回顾性调查发现右侧支气管异物多于左侧[1,3,4],也有文献报道左右两侧发生率相似[5]。气道异物是导致4岁以内儿童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美国,每年约有500~2000个儿童因气道异物死亡[2],入院后死亡率为3.4%[6],国内报道的入院后死亡率在0.2~1%[4,7],尚缺乏入院前死亡率的资料。

三、病理生理学

异物吸入气道造成的损伤可分为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直接损伤又包括机械损伤(如粘膜损伤、出血等)和机械阻塞。异物吸入后可能嵌顿在肺的各级支气管,造成阻塞部位以下的肺叶或肺段发生肺不张、肺气肿的改变。异物存留会导致不同的阀门效应[8],如双向阀(bypass valve)效应,指气流可进可出但部分受限(图1A);止回阀(check valve)效应,指气流进入多于流出,导致阻塞性肺气肿(图1B);球阀(ball valve)效应,气流能进入但不能流出,导致阻塞性肺气肿(图1C);截止阀(stop valve)效应,指气流无法进出,肺内气体吸收导致阻塞性肺不张,(图1D)。间接损伤是指存留的异物导致炎症反应、感染、肉芽形成等。

四、诊断

1. 病史和症状、体征异物吸入史(目击误吸异物后剧烈呛咳)是气道异物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有文献报道其敏感度为93.2%,特异度为45.1%,阳性预测值为86.5%,阴性预测值为63.6%[9]。其他临床表现有咳嗽、呼吸困难、喘息、喘鸣、紫绀等。两肺听诊可闻及异物侧呼吸音低下,当异物位于声门下时两侧呼吸音对称,但常常可听到特征性的声门下拍击音。

2.影像学检查胸透、胸片、颈侧位片、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只有约10%的异物能在X线照射下显影[1]。一般认为胸透见呼吸时纵膈摆动具有较大的诊断意义[2]。大多数情况下胸片显示的是一些提示气道异物的间接征象,如肺气肿、肺不张、肺渗出等。约有25%的患儿显示正常的胸片[2,10],胸片结合胸透检查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率。颈侧位片有助于发现声门下气道异物。CT三维成像技术可以显示第6~7级支气管内的异物,研究显示CT三维重建检查可以准确地识别异物,检查结果与传统硬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的符合率较高[11-13]。

3.其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flexible bronchoscopy)是一种微创的诊断方法,对可疑患儿进行纤支镜检查可以使很多没有异物的患儿避免硬支气管镜检查所带来的创伤和风险[14]。硬支气管镜检查(rigid bronchoscopy)在早年曾作为一种兼有诊断和治疗作用的方法普遍应用于可疑气道异物患儿。近年来很多无创或微创的检查方法如CT三维重建检查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诊断价值得到肯定,而使用有创的硬支气管镜检查作为一种诊断手段已经受到质疑[15]。也有学者提出一套包含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内容的评分系统,主张根据评分结果来选择进行诊断性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性的硬支气管镜手术[16,17]。

早期诊断(24小时以内)可以提高气道异物取出术的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仅有52.6%的患者在24小时内得出诊断并接受治疗[2],很多患儿常被漏诊而作为哮喘、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接受内科治疗。延误诊断时异物存留时间延长将会导致炎症加重和肉芽形成,手术时容易发生出血、气道高敏反应等并发症。相反地,也有一部分上呼吸道感染、哮喘、急性喉炎、肺炎等患儿被误诊为气道异物而接受支气管镜检查。对于异物史不明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病例,术前进行CT三维重建检查以及纤支镜检查是可取的诊断方法。

五、病程

一般将病程分为四期[18],但不是所有病例都有典型的分期,由于异物的位置、大小、性质、存留时间以及并发症不同而病情进展各异。

1.异物进入期异物经过声门进入气管时,均有憋气和剧烈咳嗽。若异物嵌顿于声门,可发生极度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若异物进入更深的支气管内,除有轻微咳嗽或憋气以外,可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2.安静期异物吸入后可停留在支气管内某一处,此时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咳,此期长短不一,与异物性质及感染程度有关。

3.刺激期或炎症期因异物局部刺激、继发炎症或支气管堵塞可出现咳嗽、喘息等症状以及肺不张、肺气肿的表现。

4.并发症期轻者有支气管炎和肺炎,重者可有肺脓肿和脓胸等。

六、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

硬支气管镜(最常用的是Karl-Storz支气管镜)下取异物仍是目前气道异物取出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19],其优点是视野好、操作空间大、便于术中通气和吸引,结合支气管内镜视频监视系统更便于取出异物。近年来也有文献报道,经纤维支气管镜钳取气道异物也取得了满意的成功率,但强调必须备有硬支气管镜以及有经验的人员以备前者失败后的应急之选[7,20]。喉罩的应用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异物取出术中维持良好的通气和氧供提供了便利[20,21]。一般认为,对于诊断明确的病例,首选用硬支气管镜检查、定位并取出异物;而对于可疑病例,首选用纤维支气管镜来检查、诊断或排除异物。目前,硬支气管镜手术在治疗方面的作用是肯定的,但不推荐其作为诊断的手段;而对于纤维支气管镜应重视其诊断价值,尝试治疗还需积累更多经验。

虽然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可以提高气道异物取出术的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支气管镜手术是一类风险高、专业性强的手术,需要有经验丰富的耳鼻喉科医生、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的配合,是否要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夜间手术还是推迟到次日工作时间手术是需要权衡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对于稳定的气道异物患者即异物位于一侧支气管内、无明显呼吸困难的患者,将手术推迟到工作时间进行并不会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2]。

七、麻醉前评估

首先要快速评估患者有无窒息、呼吸窘迫、紫绀、意识不清等需要紧急处置的危急状况,若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平稳,可以继续进行以下详细的麻醉前评估。

1.患者一般情况患者的年龄以及是否合作对于麻醉诱导方案和通气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不合作的小儿可采取七氟烷吸入诱导方案,小于10个月的患儿置入喷射通气导管可能影响支气管镜的置入和操作视野,可选择保留自主呼吸或经支气管镜侧孔通气方案。患者此前若有试取异物手术史,则可能因上次手术造成气道损伤或异物移位、碎裂而增加此次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2.判断有无气道异物以及异物的位置、大小、种类、存留时间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异物吸入史)以及对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的综合评估,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有无气道异物以及异物的位置、大小、种类、存留时间等。这些信息对于麻醉方案和通气方式的选择极为重要(见“麻醉方法”部分)。存留时间较长的植物种子类异物常常会产生花生四烯酸等炎症介质而加重肺部炎症,术中和术后比较容易出现低氧血症[23]。如果患者异物吸入史不明确,但有发热、咳嗽、喘鸣、喘息、哮鸣音等症状和体征,需要做诊断性支气管镜检查来排除气道异物时,麻醉医生要考虑是否有重症肺炎、急性喉炎、支气管哮喘的可能,对这些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操作会增加对呼吸道的激惹,麻醉处理尤其是麻醉恢复期的管理可能极其困难,表现为顽固性低氧、气管导管拔除困难等。

3.评估是否存在呼吸系统的合并症和异物导致的并发症如果患儿在术前伴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发作等合并症,则术中比较容易出现低氧血症[23],术后也容易发生喉痉挛、低氧血症、气胸等呼吸系统不良事件[4]。如果患儿在术前因气道异物发生肺气肿、肺不张、肺炎、气道高敏反应等,围术期的麻醉处理也将比较困难。如果肺气肿明显,可考虑采用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方案以避免正压通气造成气压伤。

4.对医疗团队的评估除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以外,麻醉医生还需要对耳鼻喉科医生的操作技能和麻醉医生自身的经验进行评估。如耳鼻喉科医生置入支气管镜的操作不够娴熟,则可采用保留自主呼吸或喷射通气的方式以提供从容的置镜时间,而选择哪一种用药方案则依据麻醉医生以及所在单位和治疗团队的经验而定。

八、麻醉前准备

1.气源、电源、麻醉机、监护仪检查

2.药品准备(按照不同的麻醉方案准备以下药品中的数种)

(1)七氟烷;

(2)阿托品0.1mg/ml;

(3)地塞米松1mg/ml或甲强龙10mg/ml;

(4)芬太尼10μg/ml;

(5)丙泊酚10mg/ml;

(6)琥珀胆碱10mg/ml(或米库氯铵0.5mg/ml);

(7)右美托咪定2μg/ml或4μg/ml;

(8)瑞芬太尼10μg/ml;

(9)利舒卡(含7%利多卡因)喷剂;

(10)2%利多卡因注射液(接喉麻管);

(11)其他抢救药品,如肾上腺素等,可配制成10 μg/ml溶液备用。

3.器械和物品准备手动喷射通气装置(调整到合适的压力)、连接麻醉机和支气管镜侧孔的连接管、喉镜、插管钳、气管导管(带管芯)、吸痰管(代替喷射通气导管)、喉罩、鼻咽通气道、面罩、听诊器、胶布、注气空针、负压吸引器、气管切开包等。

4.人员准备气道异物取出(探查)术的手术和麻醉风险都很高,需要有经验丰富的耳鼻喉科医生和麻醉医生在场(至少需要各2名),还需要有熟练的护理人员。

5.麻醉方案的确定和沟通制定麻醉方案包括选择诱导用药、维持用药、通气方式以及手术结束以后的气道维持方式等,还要有发生各种意外和并发症时的应对措施。当术中出现各种变化时,麻醉方案也需做相应的调整。气道异物的手术特别强调麻醉医生、耳鼻喉科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的合作,因此在术前麻醉医生要和耳鼻喉科医生就麻醉方案以及可能的调整方案作充分的沟通以达成共识。

九、麻醉方法

一般按照气道异物的位置和术前是否有明显的呼吸窘迫来选择不同的麻醉方法,术前有明显呼吸窘迫或高度怀疑异物嵌顿在声门周围或声门下时,尽可能保留自主呼吸;术前无明显呼吸窘迫、考虑异物在一侧支气管内时,可以使用肌肉松弛药控制呼吸。此外,还需考虑患者的年龄、异物是否容易取出、耳鼻喉科医生操作是否熟练、麻醉医生自身的经验等因素。

若患者因异物阻塞总气道而有明显紫绀、意识不清等表现时,应立即由耳鼻喉科医生插入支气管镜取出异物或将异物推入一侧支气管,条件不具备时也可由麻醉医生尝试气管插管,此时可以不用麻醉药而不拘泥于下述的麻醉方案。

(一)鼻腔异物

鼻腔异物一般多见于小儿。

1.异物位置比较浅、存留时间不长、比较容易取出时:

(1)经面罩吸入8%七氟烷,氧流量8L/min,保留自主呼吸,开放静脉备用。观察呼吸幅度和频率,如果发现呼吸抑制,酌情降低氧流量或松开面罩以降低吸入药物浓度。

(2)等麻醉达到一定深度(下颌松弛)以后由耳鼻喉科医生取出异物。

(3)继续经面罩吸氧至苏醒。

2.异物位置比较深、存留时间长、取出有困难、估计手术操作中有出血或异物进入气管等风险时:

(1)不合作的小儿以七氟烷吸入诱导以后开放静脉,合作的小儿直接开放静脉,以芬太尼(2µg/kg)、丙泊酚(3~5mg/kg)、罗库溴铵(0.3mg/kg)或米库氯铵(0.2mg/kg)诱导后置入合适的可弯曲喉罩或插入气管导管,也可不使用肌松药物而在合适麻醉深度下(下颌松弛时)置入喉罩。

(2)术中吸入七氟烷(1.0~1.5MAC)或静脉输注丙泊酚(200µg/kg/min)维持。

(3)术毕将患儿置于侧卧位,待患儿苏醒、肌张力恢复、自主呼吸通气量满意后拔出喉罩或气管导管。

(二)声门上(声门周围)异物

声门上异物或声门周围异物在大多数成人可以在局部麻醉下取出,需要全身麻醉的患者多为小儿或高龄、有意识障碍的成人。异物较大但不会进入气管时,术前常常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诱导以后可能有面罩通气困难,在诱导前要充分预给氧。这类异物因体积大、位置浅,取出通常没有困难。如果异物较小,术前通常没有呼吸困难,但要考虑到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异物可能进入气管,所以耳鼻喉科医生和麻醉医生都要做好取声门下或支气管异物的准备,包括器械、物品准备和技术准备,并应充分沟通麻醉和手术方案。

1.成人

(1)充分预给氧,以5L/min的氧流量吸氧3min以上。

(2)以芬太尼或瑞芬太尼(1~2µg/kg)或舒芬太尼(0.2~0.3μg/kg)、丙泊酚(1~2mg/kg)、琥珀胆碱(1~2mg/kg)诱导后由耳鼻喉科医生取异物,麻醉诱导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和全身情况适当调整。

(3)如果异物顺利取出,可以面罩通气或插入喉罩继续通气至苏醒。

(4)如果异物难以取出或怀疑异物进入食管,则插入气管导管进行机械通气,以吸入或静脉麻醉药维持麻醉,必要时追加肌松药,等异物取出后苏醒拔管。

(5)如果怀疑异物进入气管,则按照声门下异物或支气管异物来处理。

2.小儿

(1)经面罩吸入8%七氟烷,氧流量8L/min,保留自主呼吸,开放静脉备用。观察呼吸幅度和频率,如果发现呼吸抑制,酌情降低氧流量或松开面罩以降低吸入药物浓度。

(2)等麻醉达到一定深度(下颌松弛)以后由耳鼻喉科医生取出异物,继续经面罩吸氧至苏醒。

(3)如果异物难以取出或怀疑异物进入食管,则可加深七氟烷麻醉至2 MAC以上后插入气管导管,也可以经静脉追加芬太尼、丙泊酚、肌松药等药物后插管,以吸入或静脉麻醉药物维持麻醉,必要时追加肌松药,等异物取出后苏醒拔管。

(4)如果怀疑异物进入气管,则按照声门下异物或支气管异物来处理。

(三)声门下及气管异物

声门下及气管异物常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吸气性呼吸困难,常有三凹征,有特征性的声门下拍击音,胸片提示两肺透亮度相似,诊断通常没有困难,因异物种类不同取出难度各异。在成人一般不会导致气道完全梗阻,可以采取控制通气的方式;在小儿如果术前有明显的呼吸窘迫,一般采取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方法。

1.成人

(1)充分预给氧,以5L/min的氧流量吸氧3min以上。

(2)以芬太尼或瑞芬太尼(1~2µg/kg)或舒芬太尼(0.2~0.3μg/kg)、丙泊酚(2mg/kg)、琥珀胆碱(1~2mg/kg)或米库氯铵(0.2mg/kg)或罗库溴铵(0.6mg/kg)诱导,麻醉诱导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和全身情况适当调整。

(3)诱导后插入较细的加强气管导管(ID5.0mm)连接麻醉机行控制通气,或插入喷射通气导管连接手动喷射通气装置行手动喷射通气。

(4)术中静脉输注丙泊酚(100~200µg/kg/min)维持,必要时追加肌松药。当支气管镜通过气管导管的套囊时,抽出套囊内空气,加大新鲜气体流量行辅助通气。

(5)异物取出、退出支气管镜以后再将套囊充气继续行控制通气直至患者苏醒拔管。采用喷射通气的患者可以继续采用手动喷射通气直至患者苏醒、自主呼吸恢复后拔出喷射通气导管,也可以在支气管镜退出以后将喷射通气导管更换为喉罩。

2.小儿

小儿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方法有多种。预计异物比较容易取出时,可以采用吸入七氟烷的方案;预计异物取出比较困难、手术时间比较长时,因为吸入药物浓度会逐渐降低导致麻醉深度不稳定,而持续吸入又有空气污染的顾虑,所以一般采用全静脉麻醉方案。可以采用右美托咪定方案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方案。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方案需警惕呼吸抑制而失去“保留自主呼吸”,发生呼吸抑制时,可以手动辅助呼吸保证通气。无论采用哪种方案,以1~2%的利多卡因(3~4mg/kg)行完善的气管内表面麻醉都有助于保持麻醉平稳。需要注意的是实施表面麻醉必须在足够的麻醉深度下完成,否则表面麻醉操作本身很容易引起屏气、喉痉挛等不良事件。

(1)吸入七氟烷方案

A.经面罩吸入8%七氟烷,氧流量8L/min,保留自主呼吸,开放静脉后注射阿托品0.01mg/kg,地塞米松

0.5mg/kg。观察呼吸幅度和频率,如果发现呼吸抑制,酌情降低氧流量或松开面罩以降低吸入药物浓度。

B.等麻醉达到一定深度时(持续吸入七氟烷5min以上,2.2~2.3MAC),用喉镜暴露声门,经喉麻管以2%的利多卡因(3~4mg/kg)在声门上和声门下行喷雾表麻。

C.继续吸氧(含七氟烷)数分钟至呼吸平稳、氧饱和度稳定于满意数值(原则上应在95%以上,特殊情况时达到患者能达到的最佳值)时由耳鼻喉科医生取出异物。

D. 手术结束后,将患儿置于侧卧位,继续经面罩吸氧至苏醒。

(2)右美托咪定方案[24]

A.七氟烷吸入诱导后开放静脉,静脉注射阿托品0.01mg/kg,地塞米松0.5mg/kg。

B.10分钟内泵入4μg/kg右美托咪定,开始泵注时计时,泵注过程中观察自主呼吸频率和胸廓起伏,根据呼吸情况调整七氟烷吸入浓度和氧流量。

C.10分钟后停七氟烷吸入,调整右美托咪定速度为2.5~5μg/kg/h,用喉镜暴露声门,经喉麻管以2%的利多卡因(3~4mg/kg)在声门上和声门下行喷雾表麻。

D.继续吸氧数分钟至呼吸平稳、氧饱和度稳定于满意数值(原则上应在95%以上,特殊情况时达到患者能达到的最佳值)时开始手术,置入支气管镜后,将支气管镜侧孔连接麻醉机供氧,氧流量5~8L/min。

E.手术结束后,停右美托咪定,将患儿置于侧卧位,经面罩吸氧(有舌根后坠时可放置鼻咽通气道)至完全苏醒。

(3)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方案[25]

A.七氟烷吸入诱导后开放静脉,静脉注射阿托品0.01mg/kg,地塞米松0.5mg/kg,停止吸入七氟烷。

B.丙泊酚200µg/kg/min持续输注,瑞芬太尼以0.05µg/kg/min的速率开始输注,逐渐增加输注速率(每次增加0.05µg/kg/min),直至呼吸频率下降至接近生理值。

C.用喉镜暴露声门,经喉麻管以1%的利多卡因(2mg/kg)在声门上和声门下行喷雾表麻。

D.继续吸氧数分钟至呼吸平稳、氧饱和度稳定于满意数值时开始手术,置入支气管镜后,将支气管镜侧孔连接麻醉机供氧。

E.手术结束后停止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将患儿置于侧卧位,经面罩吸氧至苏醒。

(四)支气管异物

支气管异物患者一般呼吸窘迫的症状不严重,麻醉处理的难度相对较小,但是因一侧支气管阻塞术前常常存在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肺部炎症等,当存留时间较长、异物取出困难时麻醉也常常会面临诸多困难,如低氧血症等。此外还要考虑到术中可能发生异物脱落于声门下造成窒息等紧急情况,麻醉医生和耳鼻喉科医生要密切配合共同应对。

1.成人成人的支气管异物麻醉方案同成人声门下及气管异物麻醉方案。

2.小儿支气管异物患儿的麻醉可以采用控制通气方式,也可以采用自主呼吸方式。使用肌松剂可以为耳鼻喉科医生提供更好的手术条件,但是必须牢记,只有在确保能够有效通气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控制通气方式有两种:经支气管镜侧孔行控制通气以及经喷射通气导管行手动喷射通气。无论采用哪种控制通气方式,都强调要保证足够的麻醉深度以避免屏气、体动、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上述情况下控制通气有可能带来气压伤,严重时还可能导致纵隔气肿、气胸等并发症。

(1)经支气管镜侧孔行控制通气(图2):该麻醉方案的优点是耳鼻喉科医生的操作视野较好,缺点是置入支气管镜的过程中不得不中断通气,此时如果耳鼻喉科医生置镜时间过长,容易造成低氧血症。此外,该通气方式经由支气管镜进行,当支气管镜进入患侧支气管时间较长时,因健侧肺通气不足也会造成低氧血症。

A.不合作的小儿以七氟烷吸入诱导以后开放静脉,合作的小儿直接开放静脉,充分预给氧后以芬太尼(2µg/kg)、丙泊酚(3~5mg/kg)、琥珀胆碱(1~2mg/kg)或米库氯铵(0.2mg/kg)诱导,以纯氧通气2min。

B.由耳鼻喉科医生置入支气管镜,将支气管镜的侧孔连接麻醉机,增加氧流量,手控辅助呼吸,以胸廓起伏来判断通气量是否足够。耳鼻喉科医生应戴护目镜,避免眼睛被高流量氧气冲击。

C. 术中以丙泊酚(200µg/kg/min)持续输注,必要时追加肌松药。如果支气管镜进入患侧时间较长引起低氧血症时,可以请耳鼻喉科医生将支气管镜退至总气道,待通气改善、氧饱和度上升后再行手术。

D.手术结束退出支气管镜以后插入喉罩,将小儿置于侧卧位,停止输注丙泊酚;也可面罩通气至自主呼吸恢复。

E. 待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呼吸频率、呼末二氧化碳等指标达到理想值时拔出喉罩,继续观察至苏醒。

(2)经喷射通气导管行手动喷射通气[26](图3):该麻醉方案的优点是通气不依赖于支气管镜,为耳鼻喉科医生提供了从容的置镜时间,也避免了支气管镜进入患侧时健侧肺通气不足导致的低氧血症;缺点是需要在总气道置入喷射通气导管,在小婴儿可能影响支气管镜的置入和操作视野,此外还有气压伤的风险。

A.不合作的小儿以七氟烷吸入诱导以后开放静脉,合作的小儿直接开放静脉,充分预给氧后以芬太尼(2µg/kg)、丙泊酚(3~5mg/kg)、琥珀胆碱(1~2mg/kg)或米库氯铵(0.2mg/kg)诱导,以纯氧通气2min。

B.在麻醉喉镜引导下经鼻插入喷射通气导管至声门下2 cm(避免置入过深),将喷射通气导管连接手动喷射通气装置(如Manujet Ⅲ)行手动喷射通气,1岁以内小儿压力设置为0.1~1 bar,1岁以上小儿压力设置为1~2.5 bar,通气频率为20~35次/分钟,以胸廓起伏来判断通气量是否足够。

C.由耳鼻喉科医生置入支气管镜开始手术,术中以丙泊酚200µg/kg/min持续输注,必要时追加肌松药。

D.手术结束退出支气管镜以后拔出喷射通气导管,插入喉罩,将小儿置于侧卧位,停止输注丙泊酚。

E. 待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呼吸频率、呼末二氧化碳等指标达到理想值时拔出喉罩,继续观察至苏醒。

(3)保留自主呼吸:如果患儿较小,置入喷射通气导管可能影响支气管镜的置入和操作视野,而异物取出难度又较大,采用支气管镜侧孔通气方案可能导致反复的低氧血症,此时可以考虑采用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方案。如

果患儿术前肺气肿比较明显,一般也采用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方案以避免正压通气导致的气压伤。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方案可以采用如前所述的右美托咪定方案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方案,但一般不采用吸入七氟烷方案,因为支气管异物取出术一般来说所需时间较声门下异物取出术要长,吸入七氟烷由于部分气道开放而不易保持麻醉深度的稳定。

(五)对于氯胺酮用于气道异物麻醉的认识

氯胺酮麻醉可以在意识消失的同时保留自主呼吸的特点使其曾经成为气道异物取出术中被广泛使用的麻醉药,辅以良好的表面麻醉可以完成该手0术,国内一些医院目前仍然保留此方法。但是,正如一般氯胺酮麻醉的缺点,当应用剂量较小时容易发生喉痉挛,而剂量较大特别是经肌肉注射给药时又易引起呼吸抑制以及苏醒时间较长且难以预料,因此麻醉的可控性较差。目前一些医疗中心把氯胺酮作为辅助药物与七氟烷、丙泊酚等合用,以期在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时发挥小剂量氯胺酮的镇痛和扩张支气管作用。在多种短效药物如七氟烷、丙泊酚、瑞芬太尼等出现以后,特别是当控制呼吸下气道异物取出术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时,氯胺酮已经不再成为气道异物麻醉的主流药物[27,28]。

十、麻醉监测

所有患者从诱导开始至苏醒全程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氧饱和度。除此之外,还需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幅度、呼吸频率和口唇皮肤颜色以及肺部听诊等情况。当气道开放无法监测呼末二氧化碳时,要特别注意观察胸廓起伏和呼吸频率,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以后要监测呼末二氧化碳浓度。

十一、常见并发症处理

1.喉痉挛(laryngospasm) 喉痉挛常常由于在浅麻醉下进行气道操作而诱发。部分喉痉挛时托起下颌、以纯氧行正压通气通常可以缓解;完全喉痉挛时,气道完全梗阻,以吸入或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加深麻醉,给予琥珀胆碱(0.5~1mg/kg)以后经面罩或插入气管导管行正压通气。小剂量的琥珀胆碱(0.1mg/kg)可以缓解喉痉挛,同时保留自主呼吸。

2.支气管痉挛(bronchospasm) 支气管痉挛常因气道处于高敏状态而受到刺激或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因素而诱发。除了去除这些因素以外,以吸入麻醉药加深麻醉,给予沙丁胺醇、爱喘乐喷雾治疗,静脉给予氢化可的松(4 mg/kg)、氯胺酮(0.75mg/kg)、氨茶碱(3~5mg/kg)、小剂量肾上腺素(1~10µg/kg)或硫酸镁(40 mg/kg, 20分钟内缓慢输注)都可以起到治疗作用。发生支气管痉挛而插管以后,在尝试拔管时常常因减浅麻醉后痉挛加重而无法拔管,此时可以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µg/kg负荷,随后1~2μg/kg/h维持,使患儿在耐受气管导管的同时自主呼吸恢复,改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同时通过上述解痉治疗缓解支气管痉挛以后拔管。

3.气胸(pneumothorax) 气胸可以因手术操作损伤支气管壁、正压通气压力过高、患者屏气导致胸腔压力增高等因素而诱发。发生气胸后要尽快使患者恢复自主呼吸,避免正压通气,请胸外科医生评估以后行保守治疗或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气胸严重而导致呼吸循环不能维持时,要及时果断地在患侧第二肋间肋骨上缘行胸腔穿刺减压术。

4.肺不张(atelectasis) 肺不张多由于异物取出后肺叶没有复张或分泌物(残留异物)堵住支气管开口所致,有时会导致比较明显的低氧血症。在取出异物以后耳鼻喉科医生应常规检查有无异物残留并吸尽分泌物。如果发生肺不张,在明确诊断并排除气胸以后,可以以20~30 cmH2O的气道压力进行鼓肺,促使萎陷的肺泡复张。必要时再次置入支气管镜将分泌物吸除。

5.声门水肿(edemaof glottis) 声门水肿可以因多次置入支气管镜、操作粗暴或取出较大异物时异物擦伤声门所致。除氧疗外,可给予激素(如地塞米松0.5~1.5mg/kg)。

6.异物嵌顿窒息钳取异物过程中可能发生异物脱落、嵌顿于声门下造成窒息等紧急情况,此时如果难以快速取出异物,可将异物推入一侧支气管,待通气状况改善以后再行支气管镜检查。

十二、结语

气道异物取出(探查)术麻醉的难点在于麻醉医生和耳鼻喉科医生共用一个狭小的气道,麻醉要保证充分的通气和氧合,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还需要争取平稳快速的苏醒过程。早年气道异物取出术多在气道表面麻醉下完成,对患者身心创伤极大。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γ-OH和氯胺酮等药物实施保留自主呼吸的镇静或浅全麻,辅以完善的表面麻醉,给气道异物取出术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因麻醉深度难以掌握常常发生喉痉挛、支气管痉挛或自主呼吸丢失导致低氧血症,苏醒时间也很长,麻醉的可控性较差。近二十年以来,人们尝试在可以保证通气的患者使用肌松药,采用控制通气方式(经支气管镜侧孔通气或喷射通气)管理气道,这样不仅可以为耳鼻喉科医生提供更好的手术条件,也减少了喉痉挛、支气管痉挛、低氧血症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近年来,随着七氟烷、丙泊酚、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等新型药物的出现,人们又开始探索新的麻醉方法以期在保证麻醉深度的前提下保留自主呼吸,用于声门下气道异物等有呼吸窘迫、不能保证通气的患者,或者用于对气压伤存有顾虑的情况。总之,目前尚没有一种完美的麻醉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患者,麻醉医生要综合评估异物的位置、种类、大小等情况,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肺部病变以及医护团队的技术和经验,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通气方式,并根据术中情况灵活应变,还要对术中可能发生的危急事件做好应对准备。气道异物取出(探查)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的评估和准备、完善而灵活的方案以及麻醉医生、耳鼻喉科医生、护理人员三方的密切合作。

十三、诊疗流程

急诊气道管理专家共识

气道管理是急诊医师的基本技能,是维持急危重症患者生命体征的重要手段。虽然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 2013 年推出了我国的《困难气道管理指南》,但对于急诊患者,存在病种、病情、治疗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别,无法有效指导急诊临床实践。中国急诊气道管理协作组结合急诊气道管理的特点,提出「优先维持通气与氧合,快速评估再干预,强化降阶梯预案,简便、有效、最小创伤」为原则的急诊气道管理专家共识。协助急诊医师及相关从业人员掌握规范、高效的气道管理流程,提高急诊气道管理的质量。 急诊气道特点 急诊气道最主要的特点是紧急和不可预见性。下列因素均增加了急诊人工气道建立的难度: (1)在紧急情况下,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评估患者。 (2)病情多变,突发事件多,常常需要非计划性紧急建立人工气道。 (3)急诊患者病情危重,氧储备能力差,对人工气道建立时限要求高,且经常存在不能配合、生命体征不平稳、气道分泌物多、容易呕吐误吸等情况。 (4)目前国内急诊所配备的气道管理工具相对单一和陈旧,遇到困难气道时手段有限。 (5)急诊从业人员气道管理经验参差不齐。因此,急诊医学科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标准化的气道管理规范,提高急诊医护人员的气道管理水平。基本概念 1. 急诊困难气道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急诊医师,在面罩通气或气管插管时遇到了困难,或者两者兼有的一种临床情况。 2. 困难气管插管 (1)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2次努力后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喉镜显露分级Ⅲ~Ⅳ级)。 (2)困难气管插管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道病理改变,需要2次以上尝试气管插管。 3. 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急诊气道管理的临床决策流程急诊气道管理可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确保通气与氧合,同时初步评估气道情况。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同时按「CHANNEL 原则」初步评估患者气道情况。 第二步:明确气道情况,建立人工气道。这一阶段明确患者气道情况,按照「降阶梯」的思路进行准备,建议使用气道管理车,以提供立即可取的气道管理设备,迅速建立人工气道。有条件的患者可选择快速诱导插管程序。遇到困难气道时,遵循「优先维持通气与氧合」原则,切忌盲目多次尝试。人工气道的建立方式遵循「简便、有效、最小创伤」原则,优选可视化技术。 1. CHANNEL 原则 (1)C(crash airway,崩溃气道)崩溃气道是指患者处于深度昏迷、濒临死亡、循环崩溃时,不能保证基本的通气氧合。此时需按紧急气道处置。 (2)H(hypoxia,低氧血症)急诊气道管理首先需要纠正低氧血症。对于自主呼吸节律尚稳定的患者,可以经鼻导管或面罩进行氧疗;若自主呼吸不稳定或通气氧合情况仍不正常,需给予球囊面罩通气。所有通气均应注意气道开放,避免 CO2 潴留。以上方法不能纠正低氧血症时,可判断为紧急气道。紧急气道重点在于尽快建立有效人工气道,按困难气道流程处理,必要时直接选用有

2022年麻醉指南专家共识

2022 麻醉指南专家共识电子版 一、剖宫产麻醉 〔一〕麻醉前评估和预备 1、病史采集既往病史〔包括手术麻醉史〕、孕期保健、相关产科病史及相关用药状况〔重点关注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特发性血小板削减症等〕。 2、体格检查重点评估气道、心血管系统。如拟行椎管内麻醉应检查腰背部脊柱状况。 3、试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穿插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 4、胎心率检查建议在麻醉前后,由专业人员监测胎心率。 5、预防反流误吸措施 ⑴对于无合并症的择期手术产妇,麻醉前禁饮清液体〔包括但不限于水、不含果肉颗粒的果汁、碳酸饮料、清茶以及运动饮料等〕至少 2h,禁食固体类食物 6~8h〔具体视食物种类而定〕。 ⑵对于急诊饱胃或拟行全身麻醉者,麻醉前 30min 可酌情口服非颗粒性抑酸药〔0.3M 枸橼酸钠 30ml〕、静脉注射 H2 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 50mg〕和/或胃复安〔10mg〕等。 6、多学科会诊 对高危产妇,建议在麻醉前组织多学科〔包括但不限于产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内科等〕争辩。 7、麻醉物品和设备 无论选择何种麻醉方式,必需预备并检查人工气道相关的设施设备〔如面罩、

喉罩、声门上通气装置以及呼吸机、吸引器等〕,保证设施设备处于可正常工作状态。麻醉科医师应娴熟把握应对各种困难气道的策略。同时还须预备与术中特别状况〔如低血压、呼吸抑制、心搏骤停、局麻药中毒、恶心、呕吐等〕处理相关的药品和生儿抢救的设施设备。 〔二〕麻醉方法选择 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方法主要包括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腰麻〕、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每种麻醉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麻醉方法的选择应个体化。主要依据产妇及胎儿状态〔如产妇的心肺功能状态、胎儿宫内状态、手术的紧急程度等〕和麻醉支撑条件〔如麻醉科医师的技术水平、所在医院能供给的设施设备状况等〕选择麻醉方法。 一般状况下,相对于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显著增加母体不良大事发生率包括麻醉相关并发症、切口感染、静脉血栓等。对大多数剖宫产,只要有椎管内麻醉的适应证,建议选择椎管内麻醉。 全身麻醉适应证包括但不仅限于: ⑴存在椎管内麻醉禁忌的状况,如凝血功能特别、严峻脊柱畸形、脓毒症、精神特别难以协作椎管内穿刺操作等〔详见椎管内麻醉禁忌证〕。 ⑵存在产科危急重症如羊水栓塞、子宫裂开、胎盘早剥、严峻产科大出血以及脐带脱垂、严峻胎心特别需要紧急剖宫产者。 ⑶其他,如术中需抢救和气道治理的产妇。 〔三〕主要麻醉技术及其操作标准 1、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具有麻醉效果良好,麻醉平面和血压较简洁控

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专家共识(全文)

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专家共识(全文) 一、定义 广义上讲,所有自口或鼻开始至声门及声门以下所有呼吸径路上的异物存留都可以称之为气道异物(airway foreign body)。由于异物位置对于麻醉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共识将气道异物按照异物所处的解剖位置分为以下四类:①鼻腔异物(nasal foreign body);②声门上(声门周围)异物(supraglottic foreign body);③声门下及气管异物 (subglottic and trachea foreign body);④支气管异物 (bronchial foreign body)。狭义的气道异物定义是指位于声门下及气管和支气管的异物。 气道异物还可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异物来源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异物,血液、脓液、呕吐物及干痂等为内源性异物;而由口鼻误入的一切异物属外源性异物。按照异物的物理性质可以分为固体和非固体异物,常见的是固体异物。按照异物的化学性质又可分为有机类和无机类异物,有机类异物多于无机类异物,有机类异物中又以花生、西瓜子、葵花籽等植物种子最为多见;无机类异物中则常见玩具配件、纽扣、笔套等。 二、流行病学 文献报道中所指的“气道异物”多指狭义的气道异物,即声门下、气管和支气管的异物。气道异物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所占比例约为70~80%,4~7岁的学龄前儿童约占20%。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80%以上

的气道异物位于一侧支气管内,少数位于声门下及总气道内,在极少数患儿异物位于多个部位;多数回顾性调查发现右侧支气管异物多于左侧,也有文献报道左右两侧发生率相似。气道异物是导致4岁以内儿童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美国,每年约有500~2000个儿童因气道异物死亡,入院后死亡率为3.4%,国内报道的入院后死亡率在0.2~1%,尚缺乏入院前死亡率的资料。 三、病理生理学 异物吸入气道造成的损伤可分为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直接损伤又包括机械损伤(如粘膜损伤、出血等)和机械阻塞。异物吸入后可能嵌顿在肺的各级支气管,造成阻塞部位以下的肺叶或肺段发生肺不张、肺气肿的改变。异物存留会导致不同的阀门效应,如双向阀(bypass valve)效应,指气流可进可出但部分受限(图1A);止回阀(check valve)效应,指气流进入多于流出,导致阻塞性肺气肿(图1B);球阀(ball valve)效应,气流能进入但不能流出,导致阻塞性肺气肿(图1C);截止阀(stop valve)效应,指气流无法进出,肺内气体吸收导致阻塞性肺不张,(图1D)。间接损伤是指存留的异物导致炎症反应、感染、肉芽形成等。

气管异物麻醉专家共识

一、定义 广义上讲,所有自口或鼻开始至声门及声门以下所有呼吸径路上的异物存留都可以称之为气道异物(airway foreign body)。由于异物位置对于麻醉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共识将气道异物按照异物所处的解剖位置分为以下四类:①鼻腔异物(nasal foreign body);②声门上(声门周围)异物(supraglottic foreign body);③声门下及气管异物(subglottic and trachea foreign body);④支气管异物(bronchial foreign body)。狭义的气道异物定义是指位于声门下及气管和支气管的异物。 气道异物还可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异物来源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异物,血液、脓液、呕吐物及干痂等为内源性异物;而由口鼻误入的一切异物属外源性异物。按照异物的物理性质可以分为固体和非固体异物,常见的是固体异物。按照异物的化学性质又可分为有机类和无机类异物,有机类异物多于无机类异物,有机类异物中又以花生、西瓜子、葵花籽等植物种子最为多见;无机类异物中则常见玩具配件、纽扣、笔套等[1-4]。 二、流行病学 文献报道中所指的“气道异物”多指狭义的气道异物,即声门下、气管和支气管的异物。气道异物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所占比例约为70~80%,4~7岁的学龄前儿童约占20%。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1-4]。80%以上的气道异物位于一侧支气管内,少数位于声门下及总气道内,在极少数患儿异物位于多个部位;多数回顾性调查发现右侧支气管异物多于左侧[1,3,4],也有文献报道左右两侧发生率相似[5]。气道异物是导致4岁以内儿童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美国,每年约有500~2000个儿童因气道异物死亡[2],入院后死亡率为3.4%[6],国内报道的入院后死亡率在0.2~1%[4,7],尚缺乏入院前死亡率的资料。 三、病理生理学 异物吸入气道造成的损伤可分为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直接损伤又包括机械损伤(如粘膜损伤、出血等)和机械阻塞。异物吸入后可能嵌顿在肺的各级支气管,造成阻塞部位以下的肺叶或肺段发生肺不张、肺气肿的改变。异物存留会导致不同的阀门效应[8],如双向阀(bypass valve)效应,指气流可进可出但部分受限(图1A);止回阀(check valve)效应,指气流进入多于流出,导致阻塞性肺气肿(图1B);球阀(ball valve)效应,气流能进入但不能流出,导致阻塞性肺气肿(图1C);截止阀(stop valve)效应,指气流无法进出,肺内气体吸收导致阻塞性肺不张,(图1D)。间接损伤是指存留的异物导致炎症反应、感染、肉芽形成等。 四、诊断 1. 病史和症状、体征异物吸入史(目击误吸异物后剧烈呛咳)是气道异物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有文献报道其敏感度为93.2%,特异度为45.1%,阳性预测值为86.5%,阴性预测值为63.6%[9]。其他临床表现有咳嗽、呼吸困难、喘息、喘鸣、紫绀等。两肺听诊可闻及异物侧呼吸音低下,当异物位于声门下时两侧呼吸音对称,但常常可听到特征性的声门下拍击音。 2.影像学检查胸透、胸片、颈侧位片、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只有约10%的异物能在X线照射下显影[1]。一般认为胸透见呼吸时纵膈摆动具有较大的诊断意义[2]。大多数情况下胸片显示的是一些提示气道异物的间接征象,如肺气肿、肺不张、肺渗出等。约有25%的患儿显示正常的胸片[2,10],胸片结合胸透检查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率。颈侧位片有助于发现声门下气道异物。CT三维成像技术可以显示第6~7级支气管内的异物,研究显示CT三维重建检查可以准确地识别异物,检查结果与传统硬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的符合率较高[11-13]。

眼、耳鼻喉科手术麻醉常规总结 详细

眼、耳鼻喉科手术麻醉常规 一、耳鼻喉科手术麻醉的一般原则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1)在耳鼻喉科手术时,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共同使用病人的呼吸道,给气道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2)部分病人术前已经存在上呼吸道梗阻,主要原因有水肿、感染、肿瘤阻塞、血肿、创伤和咽喉部解剖畸形;术前对病人的气道情况进行细致的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困难气道的准备。 (3)病人在术中出现上呼吸道梗阻的原因有出血、水肿、外科操作的干扰、病人头部位置的改变以及气管导管扭曲、成角等; (4)病人在术后出现上呼吸道梗阻的常见原因有喉痉挛、喉头水肿、出血或异物,若全麻后苏醒不佳或有残余肌松作用,则更容易造成上呼吸道梗阻; 2. 安放恰当的体位 (1)耳鼻喉科手术时将病人头部抬高15~20 常能减少术中的出血量; (2)预计手术冗长时,应注意保温和保护病人身体的主要受压迫部位,如枕部、肘部、骶部和足跟等; (3)咽喉部手术后应预防分泌物和血液侵入呼吸道,因此病人常取头低侧卧位,头部转向一侧,颈部过伸,上方的手置于颏下。3. 术中监护 (1)常规的监护应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SpO2;

(2)必要时监护呼吸和气道通畅度,常用EtCO2、胸壁听诊器; (3)耳鼻喉科的大手术可按需进行直接动脉内测压、中心静脉压监测、测定体温和尿量。 4. 术后拔除气管导管 (1)上呼吸道手术后拔管的指征是病人完全清醒,自主呼吸良好,各种气道保护性反射已经恢复。如果存在咽喉部活动性出血、水肿等病理情况时,应暂缓拔管; (2)对于暂时不能拔除气管导管的病人可以保留导管,并进行机械通气,以保持良好的气道湿化。有指征的病人也可以做气管切开。 二、耳部手术 1.需要全身麻醉的耳部手术有鼓膜、鼓室成形术,乳突根治术,听 骨成形术、迷路切开、听神经瘤和面神经手术等。一般手术时间冗长,操作精细,常需要在显微镜下完成。因此术中应避免病人突然活动,给手术操作增加困难。 2.部分外科医生需要在术中了解病人的面神经是否受损伤,因此术 中应减少肌松药的用量,保留病人面神经对神经刺激的部分肌颤搐反应。 3.内耳手术后病人常出现恶心、呕吐,因此常规联合使用多种镇吐 药物。 4.为减少内耳手术的出血,改善显微手术的视野和操作条件,可施 行控制性降压。常用的降压药物有硝普钠和硝酸甘油,复合吸入全麻药、β受体阻断药、麻醉性镇痛药等。如果将病人头部抬高15?,

小儿麻醉气道和呼吸管理指南

小儿麻醉气道和呼吸管理指南 一、麻醉气道 即麻醉时向患者提供连续通气的管道。 1. 对于无前病史的健康小儿,常用的气道是经嘴部、鼻部介入的简单支气管插管或者口咽插管。 2. 如果小儿有上呼吸道感染,建议使用口咽插管,这样降低了感染的危险。 3. 如果小儿合并胸外科手术,应考虑吸气期经支气管插管。 4. 对于特殊情况如颌面畸形、对插管不太友好,或者涉及头颈部操作等,需要异物检查性麻醉时,应考虑经鼻腔介入的管路,包括在小儿面罩下直接进行经鼻腔气管插管或者鼻腔和口咽的结合。 二、呼吸管理 1. 插管后新鲜气体混入:当插管完成后,必须注意每隔几分钟混入一次新鲜气体,以预防可能的紫外线损伤,最常见的气体是氧气。 2. 气道压力控制:为了预防插管和持续气管导管(CTT)低灌肺、气道受病毒、细菌或抗生素损耗等病情,以及预防氣死亡,应适当调整潮气量和正隆管压,一般插管牵引压力为0-20cm 左右,使用低潮气量(不低于4-6ml/kg)维持最佳呼吸状况。 3. 呼吸管理:调节麻醉中身体气体稳定性,各种支持性呼吸治疗是必须的,包括必要时行持续正压通气(CPAP)、非插管性正向压交换机(NIPPV)等。 三、安全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避免把插管深入及入喉过深,尤其是牙列高的婴儿; 2. 支气管导管的插入时,应尽量避外免受紫外线的影响; 3. 插管前每位婴儿应想得到头面超声检查或CT检查,以增加插管成功率; 4. 插管和拔管时应有锚定,以防止口咽或气管深处出血; 5. 插管时应配合头面部和血气检查,对消化道灌洗物等异物要及时清除; 6. 气道的安全可用红外线辅助照射和相应的监护器官检测; 7. 呼吸管理时应分析病情,选择合适的支持性病护;

小儿麻醉气道和呼吸管理指南

小儿麻醉气道和呼吸管理指南 【目的】 随着医疗技术及仪器设备的发展与进步,麻醉相关并发症与死亡率已明显降低。然而,在已报道的与麻醉相关的并发症中,新生儿和婴幼儿、急诊手术以及合并呼吸问题(气道梗阻、意外拔管、困难插管)等仍是高危因素。气道和呼吸管理仍是小儿麻醉主要出现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因素。管理好围术期小儿气道和呼吸非常重要。小儿麻醉科医师必须了解与熟悉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并根据不同年龄选用合适的器械设备,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确保患儿手术麻醉的安全。 【小儿气道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一)解剖特点 头、颈:婴幼儿头大颈短,颈部肌肉发育不全,易发生上呼吸道梗阻,即使施行椎管内麻醉,若体位不当也可阻塞呼吸道。 鼻:鼻孔较狭窄,是6个月内小儿的主要呼吸通道,且易被分泌物、粘膜水肿、血液或者不适宜的面罩所阻塞,出现上呼吸道梗阻。 舌、咽:口小舌大,咽部相对狭小及垂直,易患增殖体肥大和扁桃体炎。

喉:新生儿、婴儿喉头位置较高,声门位于颈3~4平面,气管插管时可按压喉头以便暴露喉部。婴儿会厌长而硬,呈“U”型,且向前移位,挡住视线,造成声门显露困难,通常用直喉镜片将会厌挑起易暴露声门。由于小儿喉腔狭小呈漏斗形(最狭窄的部位在环状软骨水平,即声门下区),软骨柔软,声带及粘膜柔嫩,易发生喉水肿。当导管通过声门遇有阻力时,不能过度用力,而应改用细一号导管,以免损伤气管,导致气道狭窄。 气管:新生儿总气管长度约4~5cm,内径4~5mm,气管长度随身高增加而增长。气管分叉位置较高,新生儿位于 3~4 胸椎(成人在第 5 胸椎下缘)。3 岁以下小儿双侧主支气管与气管的成角基本相等,与成人相比,行气管内插管导管插入过深或异物进入时,进入左或右侧主支气管的几率接近。 肺:小儿肺组织发育尚未完善,新生儿肺泡数只相当于成人的8%,单位体重的肺泡表面积为成人的1/3,但其代谢率约为成人的两倍,因此新生儿呼吸储备有限。肺间质发育良好,血管组织丰富,毛细血管与淋巴组织间隙较成人为宽,造成含气量少而含血多,故易于感染,炎症也易蔓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及肺炎。由于弹力组织发育较差,肺膨胀不够充分,易发生肺不张和肺气肿;早产儿由于肺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或释放不足,可引起广泛的

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的专家共识

(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的专家共识(2020版) 邓小明(负责人),王月兰,冯艺,刘敬臣,刘友坦,米卫东,杨宇光,杨金凤,朱涛,张卫,张加强,张良成,郭曲练,徐国海,韩建阁,鲁开智,薄禄龙(执笔人) (支)气管镜是临床诊断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其临床应用日益普及。(支)气管镜诊疗是一种刺激强度大、低氧血症发生率高、患者不适感强烈的操作。镇静/麻醉技术可提高接受(支)气管镜诊疗的患者的舒适度和耐受性,并为操作者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是,镇静/麻醉本身可明显患者的影响呼吸循环,且如何与(支)气管镜操作者共用气道,并保证患者安全,对麻醉科医师是一个重大挑战。 镇静/麻醉下实施(支)气管镜诊疗的医疗单位逐渐增多,因(支)气管镜诊疗操作复杂程度不同,其镇静/麻醉方案和通气方式差异颇大。参照国内外相关指南与研究,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14年首次制定《(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的专家共识(2014)》。本次专家共识的更新,旨在进一步规范(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术前准备、术中监护、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处理等方面,以利于我国舒适化(支)气管镜诊疗的普及和推广,降低镇静/麻醉相关的风险及并发症。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对(支)气管镜诊疗的安全有序开展提出了新挑战,本专家共识也就COVID-19疫情下的(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要点予以强调。本专家共识未涉及重症监测治疗病房内(支)气管镜诊疗的镇静/麻醉。 一、(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定义及目的 (支)气管镜诊疗镇静/麻醉是指麻醉科医师在密切监控患者呼吸、循环状态下,通过应用适当的镇静药和(或)麻醉性镇痛药等药物以及维持呼吸等技术,使患者达到一定镇静或麻醉状态的一项麻醉技术。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麻醉学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规范我国麻醉医疗行为,提高麻醉质量与安全,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应运而生。本指南汇集了我国麻醉学领域的众多专家智慧,旨在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本文将对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进行概括和解读,以期为广大麻醉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麻醉基本原则 1.麻醉前评估与计划 麻醉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评估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特点,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和监测手段。 2.麻醉方法选择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麻醉医师经验,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常见的麻醉方法包括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吸入麻醉等。 3.麻醉用药原则 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和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用药原则包括:依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选择药物;尽量选择作用时间短、代谢产物无毒性的药物;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4.麻醉监测与管理

麻醉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和呼吸循环支持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三、常见手术麻醉 1.开腹手术麻醉: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病情,选择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注意术中肌松药物的应用和术后疼痛管理。 2.腔镜手术麻醉: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根据手术需求调整麻醉深度和药物种类。注意保持患者循环稳定和呼吸功能良好。 3.心脏手术麻醉:重点关注患者心血管功能,采用心肺转流技术,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4.神经外科手术麻醉:要求患者血压稳定,降低颅内压,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5.创伤手术麻醉:快速评估患者病情,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创伤,根据患者状况选择麻醉方法。 四、特殊人群麻醉 1.孕妇麻醉:遵循产科麻醉原则,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麻醉药物,注意监测胎心率。 2.小儿麻醉:根据患儿年龄、体重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3.老年患者麻醉:注意评估患者心肺功能,避免使用对老年患者不利的麻醉药物。 4.肥胖患者麻醉:关注患者气道管理,选择对呼吸影响小的麻醉药物。

气管导管拔除的专家共识

气管导管拔除的专家共识 马武华,仓静,邓小明,左明章(共同负责人),田鸣(共同负责人),张加强(执笔人),易杰,姜虹,倪新莉,薛富善,魏新川 气管拔管主要包括四个阶段:①初步计划;②拔管准备;③实施拔管;④拔管后处理(图1)。 图1气管导管拔除的四个阶段 一、初步计划 初步气管拔管计划应该在麻醉诱导前制定,并于拔管前时刻保持关注。该计划包括对气道及其危险因素的评估。大体上气管拔管可以粗略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两大类。 ▪ 1、气管拔管危险因素的评估 ▪ (1)气道危险因素 A、困难气道:包括诱导期间已预料的和未预料的困难气道,如病态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B、围手术期气道恶化:例如,解剖结构的改变、出血、血肿、手术或创伤导致的水肿以及其他非手术因素导致的气道恶化。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头颈部手术、 及其他原因导致肺水肿或呼吸道痉挛等。 C、气道操作受限制:术后因为各种固定装置导致气道操作困难或无法进行,如与外科共用气道、下颌骨金属丝固定、植入物固定、头部或颈部活动受限等。 (2)肌松残余:术中使用肌肉松弛药物的患者,术后肌松残余发生率为2%~64%。 (3)手术的特殊要求:部分手术要求患者平稳苏醒,避免呛咳和躁动。

(4)人为因素:工具准备不充分、缺乏经验以及与患者沟通障碍等。 (5)手术并发症:腔镜手术造成高碳酸血症或全身广泛性皮下气肿或肺二氧化碳栓塞。 (6)一般危险因素:患者的整体情况也需要引起关注,它们可能导致延迟拔管。包括:呼吸功能受损、循环系统不稳定、神经功能受损、低温或高温、凝血功能障碍、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 ▪ 2、拔管的分类: ▪ 根据拔管危险因素的评估结果,可将拔管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拔管。 (1)“低风险”拔管:指常规拔管操作,患者的气道在诱导期间无特殊,手术过程中无气道相关风险增加,再次气管插管较容易,患者常规禁食且不存在一般危险因素。 (2)“高风险“拔管:指患者存在术前为困难气道、术中气道管理风险增加、术后再插管受限、饱胃、合并一项或多项拔管危险因素,拔管后可能需要再次插管且再次插管困难的情况。 二、拔管准备 拔管准备是检查并优化拔管条件、选择气道和全身情况的最佳时机,以降低拔管风险,减少并发症。 ▪ 1、评价并优化气道情况 ▪ 手术结束拔管前需要重新评估并优化气道情况,并制定拔管失败情况下的补救措施以及重新插管计划。 (1)上呼吸道:拔管后存在呼吸道梗阻的风险,故应做好相应准备。“高风险”拔管患者可以使用普通喉镜、可视喉镜、可视插管软镜检查气道有无水肿、出血、血凝块、外伤或气道扭曲等。 (2)喉:套囊放气试验可以用来评估气道有无水肿。以套囊放气后可听到明显的漏气声为标准,如果合适的导管型号下听不到漏气的声音,常常需要延迟拔管。 (3)下呼吸道:下呼吸道外伤、水肿、感染、气管软化以及大量分泌物等可限制拔管实施。胸片、超声和可视插管软镜有助于评估喉部、气管和支气管的解剖及胸部病理改变。 (4)胃胀气:胃胀气可能压迫膈肌而影响呼吸,在实施面罩正压通气或声门上通工具正压通气时,建议进行经鼻或经口胃管减压。 ▪ 2、评估并优化患者的一般情况 ▪ 应在患者的气道保护性反射完全恢复后拔管,并拮抗肌肉松弛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适当的有效循环血量,调节患者的体温、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凝血功能至正常范围,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防止气道不良反射的发生。

气管支气管异物

气管、支气管异物 气管、支气管异物为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之一,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严重性取决于异物的性质和造成气道阻塞的程度,轻者可致肺部损害,重者可窒息死亡。异物分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异物乃因呼吸道炎症发生的假膜、干痂、血块、脓液、呕吐物等。外源性异物系经口吸入的各种物体。 主诉 异物误吸后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喘憋、咳嗽、发热。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可分为四期。 (1)异物进入期:异物经过声门进入气管、支气管时立即引起剧烈咳嗽及憋气,甚至窒息,随异物深入症状可缓解。 (2)安静期:异物停留在气管或支气管内,一段时间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咳嗽及喘鸣,特别是异物较小,停留在小支气管内时,可无任何症状。 (3)刺激与炎症期:异物刺激局部黏膜产生炎症反应并可合并细菌感染引起咳嗽、痰多等症状。 (4)并发症期:有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时,表现为发热、咳嗽、咳脓痰、呼吸困难等。异物阻塞气道影响通气时,由于缺氧,使肺循环的阻力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而并发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加重、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绀、心率加快、肝大等。此外,可引

起肺不张、肺气肿等,阻塞性肺气肿明显或剧烈咳嗽时,可使细支气管或肺浅表组织破裂,发生气胸、纵隔或皮下气肿。 2.异物停留在气管或支气管内的临床表现各有其特点。 (1)气管异物:异物经喉进入气管,刺激黏膜立即引起剧烈呛咳及反射性喉痉挛而出现憋气、面色青紫等。较小异物进入气管后,若贴附于气管壁,症状可暂时缓解;若异物较轻而光滑,如西瓜子等,则常随呼吸气流在气管内上下活动,引起阵发性咳嗽,当异物被气流冲向声门下时产生拍击声,在咳嗽及呼气末期可闻及,用听诊器在颈部气管前可听到异物撞击声,手置于此处可触到撞击感。当异物阻塞部分气管腔时,气流通过变窄的气道可产生哮鸣音。 (2)支气管异物:早期症状与气管异物相似。异物进入支气管后,停留在支气管内,刺激减少,咳嗽减轻。但若为植物性异物,脂肪酸刺激引起支气管黏膜炎症,可引起咳嗽、痰多、喘鸣及发热等全身症状。如一侧支气管异物,多无明显呼吸困难。双侧支气管异物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并发肺气肿、肺不张时,肺部听诊患侧呼吸音减低或消失,肺炎则可闻及湿啰音。 (二)辅助检查金属等X线不能穿过的异物,胸部X线透视或拍片可以确定异物位置、大小及形状。X线能穿过异物不能显示,早期肺部透视也可基本正常,若出现以下间接征象对于推断X线能穿过异物的有无及位置有重要参考意义。 1.纵隔摆动异物引起一侧支气管部分阻塞,呼气、吸气时两侧胸腔压力失去平衡,使纵隔向两侧摆动,如异物固定,形成呼气性活瓣,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最新版】 目录 1.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背景和意义 2.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主要内容 3.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更新和亮点 4.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推广和应用 正文 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背景和意义 麻醉学是一门涉及手术、急救和其他医疗过程中疼痛管理与生命体征监测的学科。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学在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规范麻醉学的临床实践,提高麻醉质量,我国自 2006 年开始制定并实施中国麻醉学指南。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主要内容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主要包括 以下方面: 1.麻醉前评估和准备:对患者的病史、生理状态、心理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处于最佳的麻醉状态。 2.麻醉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选择最合适的麻醉方法,如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全身麻醉等。 3.麻醉监测与管理:麻醉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确保患者安全。 4.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对可能出现的麻醉并发症进行预防,并在发生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麻醉术后管理:对患者进行术后疼痛管理,并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更新和亮点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1.增加了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状况评估的内容,提高了患者麻醉安全意识。 2.对麻醉方法的选择进行了细化,提高了麻醉操作的规范性。 3.扩大了麻醉监测与管理的内容,提高了患者麻醉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4.增加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提高了麻醉质量。 5.强调了麻醉术后管理,提高了患者术后恢复的质量。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推广和应用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发布对于提高我国麻醉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医疗机构应积极推广和应用该指南,加强麻醉学科建设,提高麻醉医师的业务水平,确保患者安全。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标题:深度解读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在2017年,中国麻醉学领域迎来了一次重要的事件:发布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这一版本的指南和共识是该领域的权威性文件,对于规范和推进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这一版本的指南与共识进行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麻醉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临床工作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指导。 一、指南与专家共识的概述 1.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制定背景 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下,麻醉学科作为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是在国内外麻醉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麻醉学实践经验,由相关专家共同制定的权威性文件,旨在为中国麻醉学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2. 2017版中国麻醉学专家共识的重要性 中国麻醉学专家共识是中国麻醉学领域的权威性文件,由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的麻醉学专家共同制定而成。其发布标志着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规范临床麻醉实践、提高麻醉学科的临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1. 专家共识中关于麻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2017版中国麻醉学专家共识在麻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新型麻醉药物的应用、麻醉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麻醉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选择。 2. 指南对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与处理措施 在临床麻醉实践中,麻醉并发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对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与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术前评估、麻醉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术后处理等方面。这些内容的学习和应用,对于提高麻醉学科的临床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的观点与理解 个人认为,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发布是中国麻醉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一版本的指南和共识不仅覆盖了麻醉技术、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与处理措施,还对麻醉学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我也希望通过对这一版本指南与共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够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指导,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好的保障。 四、总结

2023气管插管的管理专家共识

2023气管插管的管理专家共识 本文旨在总结和提供2023年气管插管的管理专家共识。以下是我们对于该专题的要点和建议: 1. 插管前评估: - 在进行气管插管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 - 确定插管的目的和适应症,以确保插管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麻醉方法选择: -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或全程监测。 - 选择麻醉方法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疼痛敏感度等因素。 3. 插管技术: - 使用适当的设备和技术进行气管插管,确保插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执行标准的无菌操作,以减少感染风险。 4. 导管选择: - 根据患者的特定需求,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包括尺寸和材料。 - 遵循相关的导管置入指南和建议。 5. 生命支持: - 在插管后,应提供适当的生命支持措施,包括气道管理、呼吸机设置和监测等。 - 定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气道通畅情况。 6. 监测和处理并发症: - 在插管过程中和插管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状况,及时处理并发症,如误吸、气胸等。 - 提供适当的护理和药物支持,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7. 拔管和后续护理: - 在患者适应情况下,根据临床评估结果和相关指标,及时进行插管拔管。

- 提供适当的后续护理和康复计划,保障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以上是本文对于2023年气管插管的管理专家共识的总结。这些建议旨在提供全面和安全的气管插管管理实践,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医务人员在实施这些指导时应始终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 请注意,本文仅为一般性信息,具体操作应根据医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实际情况进行。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 编者 上官王宁,尹宁,左云霞,冯春,刘金柱,李超(共同执笔人)杨狄,连庆泉,邹小华,宋兴荣(负责人/共同执笔人) 张马忠,张建敏,周期,姜丽华,康荣田,蓝雨雁,叶茂 随着门诊手术、各种有创或无创检查和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在手术室外接受麻醉/镇静。这些需要接受手术室外麻醉的领域包括无痛胃肠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介入诊断/治疗、超声影像检查等。 儿童是特殊的医疗群体,即使在进行一些成人能配合的无创无痛检查(如心脏彩超、磁共振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时,也会因为害怕、哭闹而无法配合完成检查。 因此,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我国目前开展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医疗单位日渐增多,迫切需要新的指南或专家共识。 因此,在广泛查询国内外最新文献和征求小儿麻醉医护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2017版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以便规范其实施条件、操作流程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等,利于我国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安全开展和推广。 一、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种类和特点 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主要指在手术室以外的场所,为接受手术、诊断性检查或治疗性操作的患者所实施的麻醉/镇静。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影像学检查心脏彩超、磁共振(MRI)检查、CT检查、特殊B超检查(眼部、髋关节、血管等)等。 2.功能检查听力检查、眼科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诱发电位、脑电图检查)、肺功能检查等。 3.穿刺性检查蛛网膜下隙穿刺、骨髓穿刺等。 4.内镜检查:胃肠镜检查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膀胱镜检查术等。 5.介入检查和治疗心导管检查及治疗、呼吸病介入治疗、血管造影、局部硬化治疗和经动脉血管栓塞治疗等。 6.小儿门诊手术外科手术(如包皮环切、疝囊高位结扎术、小清创缝合、体表小肿物切除、组织活检、马蹄足石膏外固定)、口腔手术(舌系带松解、补牙、拔牙)、眼科手术(霰粒肿切除术、外眼拆线术)、耳鼻喉科手术(鼻腔异物取出术、耳道异物取出术、腺样体消融术、

中国儿童气道异物呼吸介入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儿童气道异物呼吸介入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目录 前言 1 病理生理 2 临床表现 3 影像学检查 4 支气管镜检查 5 诊断 6 术前风险评估 7 术前准备 8 麻醉 9 治疗 9.1 经支气管镜负压吸引术 9.2 异物钳取出术 9.3 球囊介入异物取出术 9.4 冷冻异物取出术 9.5 支气管肺泡灌洗清除术 9.6 硬质气管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 9.7 热消融技术辅助异物取出术 9.8 胸腔镜术 9.9 可弯曲支气管镜、硬质气管支气管镜结合

9.10 外科手术 9.11 其他 10 支气管异物诊治流程 11 并发症及处理 12 术后管理 13 内镜报告 14 总结 儿童气道异物是一种潜在的危及生命的急症,包括上气道异物及下气道异物。既往气道异物的诊疗主要由耳鼻喉科完成,随着儿科呼吸介入专业的快速发展,多种介入技术被应用于气道异物取出术,尤其在下气道异物的诊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为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特撰写儿童气道异物呼吸介入诊疗专家共识。本共识主要为下气道外源性异物的诊疗共识。 儿童气道异物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且1~2岁幼儿为发病高峰,男童多见。研究表明因气道异物发生呼吸道阻塞的发生率为0.66/100 000,是造成儿童窒息死亡的主要原因[3,4,5]。儿童气道异物因其多样性及隐匿性,临床医师易误诊及漏诊,进而导致患儿呼吸道阻塞、反复喘息、慢性咳嗽、迁延性肺炎和咯血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6] 。 儿童气道异物的易发因素主要包括:(1)牙齿发育不全;(2)喉保护性反射功能不全;(3)咳嗽能力较弱;(4)口含物品不良习惯(儿童好奇心);(5)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4)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4) 于布为,王保国,田鸣,朱斌,严敏,李天佐(执笔人),姚尚龙,黄宇光 (负责人) 麻醉科作为临床二级学科,承担着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疼痛治疗等临床工作和相应的教学、科研任务,其业务场所包括手术室内和手术室外。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麻醉科在医疗机构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特别是在医疗安全保障、运行效率方面发挥着平台和枢纽作用,在舒适化医疗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安全与质量管理是麻醉学科管理的重点内容,涉及制度、规范、流程、硬件、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 一、基本要求 (一)总体要求 1. 麻醉科应设立“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小组”。科主任(或负责人)为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有专人负责麻醉质控相关报表及登记。科室应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质量控制小组会议并有开展工作的记录。定期开展麻醉质量评估,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指标作为科室质量安全管理与评价的重点内容。 2. 建立麻醉信息系统并纳入医院信息系统,并以此为麻醉科质量控制的技术平台。麻醉科质量控制小组应对涉及麻醉质量的相关指标建立月年度统计档案,并促进各项指标不断改进和提高。 3. 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应涵盖麻醉及其相关的工作场所,包括手术室、手术室外实施麻醉的医疗单元、麻醉科门诊、疼痛门诊、PACU、恢复室、麻醉准备室等。 (二)人员要求 1. 人员资质 (1)从事临床麻醉及相关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和相关岗位培训的合格证书,定期考核合格。 (2)按照医疗机构的分级实行相应的麻醉科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并落实到每一位麻醉科医师。麻醉科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应执行良好、无超权限操作情况。定期对麻醉科医师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并有相关记录。 2. 技术力量配备 麻醉科医师及相关人员的数量需与麻醉科开展的业务范围、手术医师数量、手术台数、年手术总量和手术台周转等情况相适应。总体上,手术室内麻醉应按照麻醉科主治(含主治)医师以上与手术医师(术者)的数量之比不低于1:3配备,手术室外麻醉及门诊需另外配备人员。每台手术的麻醉均需合理配备有效技术力量以保证麻醉的安全和质量。麻醉科医师连续工作时间应小于8小时,以免过度疲劳或消耗过大的体力。 3. 岗位职责与人员培训 麻醉科应建立并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应有相应的设施、资金和时间用于专业培训。应有各级各类人员培训方案,包括岗前培训、住院医师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新药使用培训、新技术培训、新设备使用培训等。 (三)设备及耗材管理要求 1. 设备管理 (1)麻醉科应设专人(可兼职)负责麻醉科仪器设备的检查、保养、报修和消毒。贵重仪器应建立使用档案,包括购买时间、价格、验收报告、启用时间、使用说明书、维修记录等内容。 (2)所有仪器设备应定期检查,其中麻醉机、监护仪等设备每日麻醉前均需检查,保证处于完好状态且随时备用。

最新:一次性支气管镜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

最新:一次性支气管镜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 摘要 一次性支气管镜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临床H作,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一次性支气管镜的轻量化、便携化及不重复使用,使其应用不仅类似于常规的可弯曲支气管镜,更有其特殊的应用需求及适用场景。一次性支气管镜目前已经被应用于呼吸学科、重症学科、传染病学科、麻醉学科和急诊室等各种场合。经过近十年的临床应用实践,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为规范和合理使用一次性支气管镜,中国呼吸内镜专家经多次线上、线下讨论和问卷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后,制定了我国一次性支气管镜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本共识收集了九个一次性支气管镜相关的核心问题,内容包括定义、结构、优势、应用场景、术前准备、镇静、麻醉的要求、消毒流程以及培训要求等。最终形成了12条推荐意见。共识使用调整后的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和评价方法对证据评价和推荐意见进行分级。希望通过本共识,规范中国一次性支气管镜的应用。 一次性支气管镜(sing1e-usef1exib1ebronchoscopes)是一种用于临床检查的设备,具有便携、操作简单、无菌、无须专门保养等特点,近几年逐步应用于呼吸学科、重症学科、传染病学科、麻醉学科和急诊室等各种场合[11 据统计,欧洲每年接受支气管镜操作的患者超过150万例[2],中国每年接受支气管镜操作的患者高达500万例[31,尽管由于可重复使用的内窥镜消毒后使用而导致感染的可能性很低,但仍有报道与内窥镜有关的污染和手术后感染[4]0为了应对这种风险,欧洲胃肠内窥镜学会和欧洲胃肠病学和内窥镜检查护士协会最近提出强烈建议,对可能诊断为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内窥镜及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