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第一章:简介

1.1 主题介绍

1.2 目的和范围

1.3 参与人员

1.4 术语定义

第二章:麻醉质量的重要性

2.1 麻醉质量对患者安全的影响

2.2 麻醉质量对手术成功率的影响

2.3 麻醉质量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第三章:麻醉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3.1 患者评估和术前准备

3.2 麻醉药物选择和使用

3.3 麻醉监测和管理

3.4 麻醉团队合作与沟通

3.5 麻醉记录与报告

3.6 麻醉风险管理与应急措施

第四章:麻醉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4.1 手术前的麻醉讨论与计划制定

4.2 麻醉团队的组织与协作

4.3 麻醉设备的选择与维护

4.4 麻醉监测指标的选择与应用

4.5 麻醉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4.6 麻醉知识与技术的持续教育与培训第五章:麻醉质量评估体系

5.1 麻醉质量评估指标的选择与制定

5.2 麻醉质量评估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5.3 麻醉质量评估结果的分析与反馈

5.4 麻醉质量评估的持续改进措施

第六章:麻醉质量控制的监督与管理

6.1 麻醉质量控制的组织机构与人员设置6.2 麻醉质量控制的工作流程与标准

6.3 麻醉质量控制的监督与考核

6.4 麻醉质量控制的数据管理与分析

第七章:附录

附件1:麻醉质量评估表格

附件2:麻醉设备清单

附件3:麻醉风险管理记录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

- 麻醉:指运用药物或其他手段,使患者昏迷、无痛觉和运动

能力的过程。

- 质量控制: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确保产品或服务在规

定标准下的合格性。

- 术前准备:指手术前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患者评估、麻醉药物准备等。

- 麻醉监测:指对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

等生理参数的监测。

- 麻醉记录:指对麻醉过程中重要信息进行详细记录的文件。

- 麻醉风险管理:指通过识别、评估和控制麻醉过程中可能发

生的风险,减少患者损伤的措施。

- 麻醉质量评估:指对麻醉过程中麻醉质量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方法。

- 麻醉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指通过分析麻醉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麻醉质量的措施。

本文档涉及附件

1、附件1:麻醉质量评估表格

2、附件2:麻醉设备清单

3、附件3:麻醉风险管理记录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

麻醉:指运用药物或其他手段,使患者昏迷、无痛觉和运动能力的过程。

质量控制: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确保产品或服务在规定标准下的合格性。

术前准备:指手术前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患者评估、麻醉药物准备等。

麻醉监测:指对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等生理参数的监测。

麻醉记录:指对麻醉过程中重要信息进行详细记录的文件。

麻醉风险管理:指通过识别、评估和控制麻醉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减少患者损伤的措施。

麻醉质量评估:指对麻醉过程中麻醉质量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方法。

麻醉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指通过分析麻醉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麻醉质量的措施。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在下面正文的前四个章节中,我们将介绍麻醉质量控制的定义、目的、原则和方法。接下来的四个章节将介绍麻醉质量控制的具体 内容,包括麻醉前评估、麻醉器械的选择与维护、麻醉过程管理和 术后麻醉质量监测与评估。在最后一个章节中,我们将讨论麻醉质 量控制的难点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一、定义 麻醉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对麻醉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 监控,以提高麻醉病人的安全性、满意度和临床效果的一项专业工作。 二、目的 麻醉质量控制的目的是通过优化麻醉管理的各个环节,减少并 发症的发生率,提高麻醉效果,保证病人的安全和满意度。 三、原则 1.以病人为中心:麻醉质量控制的工作应以病人的需求和安全 为首要考虑。 2.多学科合作:麻醉质量控制需要多个学科的合作,包括麻醉科、外科、护理等。

3.系统性和持续性:麻醉质量控制需要建立一个系统性的管理体系,并持续地进行监测和评估。 4.标准化和规范化:麻醉质量控制的各项工作应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 四、方法 1.麻醉前评估 a.病史采集: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对麻醉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b.身体检查:全面检查病人的身体状况,发现潜在的麻醉风险。 c.实验室检查:根据需要进行血液、尿液等检查,评估病人的生理功能。 2.麻醉器械的选择与维护 a.器械选择:根据手术类型和病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麻醉器械。 b.器械维护:保证麻醉器械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按照规定进行清洁和维修。 3.麻醉过程管理

a.麻醉引导:根据病人的需求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麻 醉药物和麻醉技术。 b.麻醉监测: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 情况。 c.麻醉记录:详细记录麻醉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为麻醉质 量评估提供依据。 4.术后麻醉质量监测与评估 a.术后观察:密切观察病人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术后并发症。 b.麻醉效果评估:评估病人的麻醉效果,包括镇痛效果和 术后恢复情况。 五、难点和挑战 麻醉质量控制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包括麻醉操作的复杂性、病人个体差异的影响、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 六、建议和展望 为了进一步提高麻醉质量控制的水平,我们建议加强麻醉科的 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此外,我们还希望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麻醉质量控制的难题。 附件:

2021年22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 欧阳光明(2021.03. 07) 曲元刘志强刘野(共同执笔人)李师阳李爱媛杨承祥沈晓凤陈新忠赵晶胡明品姚尚龙(负责人)徐世元徐铭军(共同执笔人)黄绍强黄蔚屠伟峰 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 1 •心血管系统 (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周(32一34周)达高峰。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0曷、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 ,甚至达到700〜800ml/min,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的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症状即解除。 (4)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11□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2.呼吸系统 (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30%,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2)分娩疼痛可致孕产妇每分钟通气量增加达20L/min, PaCO2 下降10〜15mmHg,血pH可达到7.5以上,存在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现象。 (3)妊娠期间,孕妇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处于充血状态,容易出血和水肿。因此,气道可能比评估的更加困难,全麻气管插管操作容易引起黏膜出血,推荐选用比非妊娠妇女常规使用气管导管直径更细的型号(如6.0一7.0mm),尽量避免经鼻吸痰。 3・血液系统 (1)妊娠期血容量开始增加,但血浆容量的增加(1000ml)超过红细胞的增加(500ml),孕妇多呈稀释性贫血状态。

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一、引言 麻醉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负责提供手术和疼痛管理的麻醉服务。确保麻醉科的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的重要任务。本文将探讨麻醉科质量控制的内容及标准,以期提高麻醉科的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二、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 1、人员培训和资质管理 麻醉科的工作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掌握麻醉技能和知识,并具备相应的资质。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资质管理应包括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以及定期的资质认证。 2、药品和设备管理 麻醉科需要确保药品和设备的充足和安全。药品和设备的管理应包括定期的检查和维护,以及使用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手术流程和操作规范

麻醉科需要制定明确的手术流程和操作规范,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手术流程和操作规范应包括术前评估、术中管理和术后随访等环节。 4、疼痛管理 麻醉科需要提供有效的疼痛管理服务,以减轻患者的痛苦。疼痛管理应包括疼痛评估、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措施。 5、患者满意度调查 麻醉科应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以了解患者对麻醉服务的评价和建议,从而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三、麻醉科质量控制标准 1、人员资质达标率:麻醉科的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资质达标率应达到100%。 2、药品和设备完好率:麻醉科的药品和设备应保持良好状态,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完好率应达到95%以上。 3、手术流程执行合格率:麻醉科的手术流程和操作规范应得到严格执行,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合格率应达到90%以上。

4、疼痛管理有效率:麻醉科的疼痛管理服务应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有效率应达到85%以上。 5、患者满意度调查满意度:麻醉科应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了 解患者的评价和建议,以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满意度应达到90%以上。 四、结论 麻醉科质量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人员培训和资质管理、药品和设备管理、手术流程和操作规范、疼痛管理和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可以确保麻醉科的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制定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有助于提高麻醉科的服务水平和患者满意度。麻醉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负责提供手术麻醉、疼痛治疗等服务。由于麻醉科工作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质量控制成为了麻醉科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将详细介绍麻醉科质量控制的内容及标准。 人员培训和管理:麻醉科的工作人员需要接受全面的培训,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应急处理能力等。同时,麻醉科应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应急预案等,以确保工作的高效和安全。 仪器设备管理:麻醉科使用的仪器设备应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于布为,王保国,田鸣,朱斌,严敏,李天佐(执笔人),姚尚龙,黄宇光(负责人) 麻醉科作为临床二级学科,承担着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疼痛治疗等临床工作和相应的教学、科研任务,其业务场所包括手术室内和手术室外。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麻醉科在医疗机构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特别是在医疗安全保障、运行效率方面发挥着平台和枢纽作用,在舒适化医疗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安全与质量管理是麻醉学科管理的重点内容,涉及制度、规范、流程、硬件、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 一、基本要求 (一)总体要求 1. 麻醉科应设立“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小组”。科主任(或负责人)为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有专人负责麻醉质控相关报表及登记。科室应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质量控制小组会议并有开展工作的记录。定期开展麻醉质量评估,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指标作为科室质量安全管理与评价的重点内容。 2. 建立麻醉信息系统并纳入医院信息系统,并以此为麻醉科质量控制的技术平台。麻醉科质量控制小组应对涉及麻醉质量的相关指标建立月年度统计档案,并促进各项指标不断改进和提高。 3. 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应涵盖麻醉及其相关的工作场所,包括手术室、手术室外实施麻醉的医疗单元、麻醉科门诊、疼痛门诊、PACU、恢复室、麻醉准备室等。 (二)人员要求 1. 人员资质 (1)从事临床麻醉及相关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和相关岗位培训的合格证书,定期考核合格。 (2)按照医疗机构的分级实行相应的麻醉科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

理制度,并落实到每一位麻醉科医师。麻醉科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应执行良好、无超权限操作情况。定期对麻醉科医师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并有相关记录。 2. 技术力量配备 麻醉科医师及相关人员的数量需与麻醉科开展的业务范围、手术医师数量、手术台数、年手术总量和手术台周转等情况相适应。总体上,手术室内麻醉应按照麻醉科主治(含主治)医师以上与手术医师(术者)的数量之比不低于1:3配备,手术室外麻醉及门诊需另外配备人员。每台手术的麻醉均需合理配备有效技术力量以保证麻醉的安全和质量。麻醉科医师连续工作时间应小于8小时,以免过度疲劳或消耗过大的体力。 3. 岗位职责与人员培训 麻醉科应建立并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应有相应的设施、资金和时间用于专业培训。应有各级各类人员培训方案,包括岗前培训、住院医师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新药使用培训、新技术培训、新设备使用培训等。 (三)设备及耗材管理要求 1. 设备管理 (1)麻醉科应设专人(可兼职)负责麻醉科仪器设备的检查、保养、报修和消毒。贵重仪器应建立使用档案,包括购买时间、价格、验收报告、启用时间、使用说明书、维修记录等内容。 (2)所有仪器设备应定期检查,其中麻醉机、监护仪等设备每日麻醉前均需检查,保证处于完好状态且随时备用。 (3)按要求对设备、设施(如中心供氧、中心负压吸引、麻醉废气等)进行质量检查。应有任何情况下设备出现故障时的应急预案和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2. 设备配备 (1)基本设备(必备项目) A. 手术间及手术室外麻醉场所 每一个手术间及手术室外麻醉或疼痛治疗操作场所应配备以下设

10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版)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邓小明朱涛李天佐李伟彥李金宝严敏张卫杨承祥姚尚龙胡浩郑宏郭曲练(负责人/执笔人)黄文 起黄宇光董海龙 在麻醉恢复过程中,由于麻醉的作用和手术创伤的影响,患者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的主要任务是监测治疗全麻后苏醒的患者、镇静镇痛术后或麻醉手术后全身情况尚未稳定的患者,保障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改进麻醉后监护质量,以改善预后。本专家共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或部分采用。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是指对住院或非住院患者在麻醉或镇静镇痛下实施外科手术或诊断性、介入检查或治疗,在麻醉苏醒和恢复期以观察和处理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为重点的医疗活动。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 PACU是现代医院麻醉科的独立医疗单元。它具有以下特点:①靠近手术室或其它实施麻醉或镇静镇痛的医疗场所,以缩短手术后病情不稳定患者的转运时间。②需配备专业人员及相关医疗仪器设备。 ③为刚结束麻醉和手术的患者在转入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直接出院回家前提供监测与治疗。 在没有设置独立PACU的医院和某些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

镇静镇痛的患者都应该在指定区域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 三、PACU的功能 1.麻醉后患者的苏醒和早期恢复; 2.术后早期治疗,包括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 3.改善患者情况,以利于其在ICU、特护病房或普通病房的进一步治疗; 4.评估和决定患者转入ICU、特护病房、普通病房或直接出院回家的指征和时间; 5.特殊情况下(如需要紧急再次手术)对患者状况进行术前处理和准备。 四、PACU的管理和人员职责 PACU由麻醉科管理,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应制定明确的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医护人员在合作的基础上,应该明确各自的专业范围和职责。指定一名具有执业资格的麻醉科主管医师负责日常管理和监测治疗。必要时,其他麻醉科医师和上级医师应给予紧急支援和指导。麻醉科主任或主管PACU的负责人决定特殊情况下的协调与决策。 PACU主管麻醉科医师应对其团队进行必要的职责划分,负责在PACU拔除气管导管或其它人工气道装置,也可以授权具备资质的医师实施。 大型医院的PACU可设立为独立护理单元,一般的PACU 也可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摘要: 一、引言 二、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发展历程 三、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1.基本原则与理念 2.临床麻醉 3.疼痛治疗 4.重症监护 5.复苏与急救 6.麻醉科建设与管理 四、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意义与影响 五、结语 正文: 一、引言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麻醉学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为了提高我国麻醉学的临床水平,规范麻醉诊疗行为,保障患者安全与舒适,我国于2017 年发布了《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本文将对这一版本的指南与共识进行详细解读。 二、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发展历程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麻醉学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

果。从1997 年开始,我国开始制定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麻醉质量。至今,我国已发布了多个版本的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为临床麻醉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1.基本原则与理念 本部分内容强调了麻醉学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化、微创化、精准化、舒适化、快速康复等。同时,要求麻醉医师遵循人文关怀理念,关注患者心理需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临床麻醉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临床麻醉的各个环节,包括:麻醉前评估、麻醉方法选择、麻醉药物使用、麻醉监测、麻醉管理、麻醉后复苏等。对于各类手术的麻醉处理,也给出了具体建议。 3.疼痛治疗 本部分介绍了疼痛治疗的原理、方法与技术,以及各类疼痛疾病的诊疗策略。同时,强调了疼痛治疗中的患者教育与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重症监护 本部分内容包括:重症监护室的设置与设备、患者评估与监测、常见危重症的诊疗规范、复苏与急救技术等。旨在提高我国重症监护水平,降低患者死亡率。 5.复苏与急救 本部分重点介绍了心肺复苏、创伤复苏、急性中毒救治等急救技术,以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最新版】 目录 1.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背景和意义 2.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主要内容 3.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更新和亮点 4.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推广和应用 正文 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背景和意义 麻醉学是一门涉及手术、急救和其他医疗过程中疼痛管理与生命体征监测的学科。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学在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规范麻醉学的临床实践,提高麻醉质量,我国自 2006 年开始制定并实施中国麻醉学指南。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主要内容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主要包括 以下方面: 1.麻醉前评估和准备:对患者的病史、生理状态、心理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处于最佳的麻醉状态。 2.麻醉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选择最合适的麻醉方法,如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全身麻醉等。 3.麻醉监测与管理:麻醉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确保患者安全。 4.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对可能出现的麻醉并发症进行预防,并在发生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麻醉术后管理:对患者进行术后疼痛管理,并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更新和亮点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1.增加了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状况评估的内容,提高了患者麻醉安全意识。 2.对麻醉方法的选择进行了细化,提高了麻醉操作的规范性。 3.扩大了麻醉监测与管理的内容,提高了患者麻醉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4.增加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提高了麻醉质量。 5.强调了麻醉术后管理,提高了患者术后恢复的质量。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推广和应用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发布对于提高我国麻醉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医疗机构应积极推广和应用该指南,加强麻醉学科建设,提高麻醉医师的业务水平,确保患者安全。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标题:深度解读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在2017年,中国麻醉学领域迎来了一次重要的事件:发布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这一版本的指南和共识是该领域的权威性文件,对于规范和推进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这一版本的指南与共识进行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麻醉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临床工作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指导。 一、指南与专家共识的概述 1.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制定背景 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下,麻醉学科作为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是在国内外麻醉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麻醉学实践经验,由相关专家共同制定的权威性文件,旨在为中国麻醉学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2. 2017版中国麻醉学专家共识的重要性 中国麻醉学专家共识是中国麻醉学领域的权威性文件,由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的麻醉学专家共同制定而成。其发布标志着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规范临床麻醉实践、提高麻醉学科的临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1. 专家共识中关于麻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2017版中国麻醉学专家共识在麻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新型麻醉药物的应用、麻醉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麻醉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选择。 2. 指南对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与处理措施 在临床麻醉实践中,麻醉并发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对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与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术前评估、麻醉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术后处理等方面。这些内容的学习和应用,对于提高麻醉学科的临床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的观点与理解 个人认为,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发布是中国麻醉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一版本的指南和共识不仅覆盖了麻醉技术、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与处理措施,还对麻醉学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我也希望通过对这一版本指南与共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够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指导,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好的保障。 四、总结

中国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专家共识

中国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专家共识(2020)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国家麻醉质控中心:于金贵,马正良,马爽,王月兰,仓静,邓小明(共同执笔人/共同负责人),卞金俊(共同执笔人),左明章,申乐,冯艺,朱涛,刘进,米卫东,苏帆,李天佐,李刚,李金宝,李博,张卫,张加强,欧阳文,赵国庆,类维富,徐国海,郭曲练,黄宇光(共同负责人),章放香,黑子清,嵇富海,鲁开智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于红刚,王邦茂,王洛伟,戈之铮,方莹,令狐恩强,任旭,杜奕奇,李延青,李兆申(共同执笔人/共同负责人),李锐,邹晓平,张澍田,陈卫刚,陈幼祥,金震东,宛新建,胡冰,胡兵,钟良,党彤,徐红,郭强,智发朝,冀明 消化道内镜诊疗技术是消化道疾病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之一,但可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及不适感。随着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消化内镜诊疗的舒适需求也日益增加[1-3]。目前我国多数医疗机构开展了镇静/麻醉下的消化内镜操作,业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需要认识到镇静/麻醉本身具有较高风险,有些并发症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为了规范消化内镜诊疗麻醉/镇静的适应证、禁忌证、标准操作流程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我们在2014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来技术、设备和药物的新发展和临床数据的更新,在广泛征求麻醉和消化内镜医护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新一版的专家共识,以利于我国镇静/麻醉下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安全普及和推广,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定义及目的 消化内镜诊疗的镇静/麻醉是指通过应用镇静药和(或)麻醉性镇痛药及相关技术等,消除或减轻患者在接受消化内镜检查或治疗过程中的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主观痛苦和不适感,尤其可以消除患者对检查的恐惧焦虑感,提高患者对消化内镜的接受度,同时为内镜医师创造更良好的诊疗条件。 大部分患者对消化内镜操作具有紧张、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检查过程中易发生咳嗽、恶心呕吐、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少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和配合完成消化内镜操作,从而使内镜医师无法明确诊治相关疾病。消化内镜下诊疗的镇静/麻醉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焦虑和不适,从而提高患者对于内镜操作的耐受性和满意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在消化内镜操作过程中发生损伤和意外的风险,为消化内镜医师提供最佳的诊疗条件[3]。 二、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实施条件 (一)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场所与设备要求 开展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除应符合常规消化内镜的基本配置要求以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每个诊疗单元面积宜大于20m2,若空间有限,最低不应小于15 m2[4]。 2.每个诊疗单元除应配置消化内镜基本诊疗设备外,还应符合手术麻醉的基本配置要求,即应配备常规监护仪(包括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和无创血压)、供氧与吸氧装置和单独的负压吸引装置、静脉输液装置、常规气道管理设备(麻醉机或简易呼吸囊、麻醉咽喉镜或视频喉镜、口/鼻咽通气道、喉罩和常用型号气管导管等插管用具)和常用麻醉药物如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阿片类药物等以及常用的心血管活性药物如阿托品、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等。经气管内插管全麻下消化内镜操作时间较长或高危患者还应配有麻醉机,宜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有创动脉压和血气分析监测设备。 3.具有独立的麻醉恢复室或麻醉恢复区域,建议麻醉恢复室与内镜操作室床位比例不低于1:1,并根据受检患者数量与镇静/麻醉性质设置面积。其设备应符合麻醉恢复室的基本要求,即应配置常规监护仪、麻醉机和(或)呼吸机、输液装置、吸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以及急救设备与药品等[5]。

2021年麻醉科质量控制领域专家共识

2021年麻醉科质量控制领域专家共识 一、引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科在手术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麻醉质量和患者安全,加强麻醉科质量控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共识旨在总结近年来麻醉科质量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 专家意见,为我国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麻醉科质量控制目标 1. 提高麻醉安全性:确保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安全无痛,降低并 发症发生率。 2. 提高麻醉质量:满足手术需求,确保患者术后快速恢复。 3. 优化麻醉资源配置:合理分配和利用麻醉科人力、物力资源。 4. 提升麻醉科医师素质: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医师业务水平。

三、麻醉科质量控制措施 1. 建立完善的麻醉管理制度:包括麻醉前评估、麻醉方案制定、麻醉监测、麻醉后恢复等环节。 2. 严格执行麻醉操作规程:遵循规范化、标准化麻醉操作流程,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3. 加强麻醉设备管理:确保设备性能良好,提高急救能力。 4. 注重麻醉药物管理:严格遵循药物使用规范,降低药物不良 反应发生率。 5. 开展麻醉科质量评价:定期对麻醉质量进行评估,持续改进。 6. 加强多学科合作:与外科、内科、重症医学科等跨学科合作,提高患者综合治疗效果。 7. 落实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麻醉的认识,增强患者满 意度。

四、麻醉科质量控制领域热点问题讨论 1. 麻醉深度监测:如何准确评估麻醉深度,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 2. 围麻醉期疼痛管理:如何有效缓解患者围麻醉期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 3. 麻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如何降低麻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应对措施。 4. 快速康复麻醉:如何通过优化麻醉方案,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5. 老年患者麻醉管理:针对老年患者特点,提高麻醉安全性和舒适性。 6. 围麻醉期心血管风险评估与干预:如何降低围麻醉期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2019麻醉指南专家共识电子版

2019麻醉指南专家共识电子版 一、剖宫产麻醉 (一)麻醉前评估和准备 1、病史采集既往病史(包括手术麻醉史)、孕期保健、相关产科病史及相关用药情况(重点关注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2、体格检查重点评估气道、心血管系统。如拟行椎管内麻醉应检查腰背部脊柱情况。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交叉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 4、胎心率检查建议在麻醉前后,由专业人员监测胎心率。 5、预防反流误吸措施 ⑴对于无合并症的择期手术产妇,麻醉前禁饮清液体(包括但不限于水、不含果肉颗粒的果汁、碳酸饮料、清茶以及运动饮料等)至少2h,禁食固体类食物6~8h(具体视食物种类而定)。 ⑵对于急诊饱胃或拟行全身麻醉者,麻醉前30min可酌情口服非颗粒性抑酸药(0.3M枸橼酸钠30ml)、静脉注射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50mg)和/或胃复安(10mg)等。 6、多学科会诊 对高危产妇,建议在麻醉前组织多学科(包括但不限于产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内科等)讨论。 7、麻醉物品和设备 无论选择何种麻醉方式,必须准备并检查人工气道相关的设施设备(如面罩、

喉罩、声门上通气装置以及呼吸机、吸引器等),保证设施设备处于可正常工作状态。麻醉科医师应熟练掌握应对各种困难气道的策略。同时还须准备与术中异常情况(如低血压、呼吸抑制、心搏骤停、局麻药中毒、恶心、呕吐等)处理相关的药品和新生儿抢救的设施设备。 (二)麻醉方法选择 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方法主要包括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腰麻)、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每种麻醉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麻醉方法的选择应个体化。主要根据产妇及胎儿状态(如产妇的心肺功能状态、胎儿宫内状态、手术的紧急程度等)和麻醉支撑条件(如麻醉科医师的技术水平、所在医院能提供的设施设备情况等)选择麻醉方法。 一般情况下,相对于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显著增加母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麻醉相关并发症、切口感染、静脉血栓等。对大多数剖宫产,只要有椎管内麻醉的适应证,建议选择椎管内麻醉。 全身麻醉适应证包括但不仅限于: ⑴存在椎管内麻醉禁忌的情况,如凝血功能异常、严重脊柱畸形、脓毒症、精神异常难以配合椎管内穿刺操作等(详见椎管内麻醉禁忌证)。 ⑵存在产科危急重症如羊水栓塞、子宫破裂、胎盘早剥、严重产科大出血以及脐带脱垂、严重胎心异常需要紧急剖宫产者。 ⑶其他,如术中需抢救和气道管理的产妇。 (三)主要麻醉技术及其操作规范 1、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具有麻醉效果良好,麻醉平面和血压较容易控

(完整版)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

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 万茹马正良马虹邓小明朱涛严敏李天佐(共同执笔人)杨承祥闵苏张洁张铁铮欧阳文(共同执笔人)周星光(共同执笔人)周燕丰郑宏闻大翔,姚尚龙徐军美徐建国郭曲练(负责人/共同执笔人)黄文起黄宇光董海龙程智刚潘楚雄 1909年英格兰James Nicoll医师最早提出日间手术(ambulato ry surgery/day surgery)概念,随着国际日间手术协会(The Inter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mbulatory Surgery,IAAS)成立,日间手术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手术管理模式。日间手术具有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外科床位周转、降低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优势,已得到患者、医护人员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关注和肯定。由于日间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流动性大、周转快,对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为临床麻醉提供指导和帮助,以利于日间手术的顺利开展。 一、日间手术的概念 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24h)之内完成的手术,除外在医师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和急诊手术。特殊病例由于病情需要延期住院,住院时间最长不超过48h。 然而,在日间手术时间界定上,应考虑我国国情及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日间手术模式。 二、开展日间手术及麻醉的基本条件 开展日间手术的手术室环境、设备、设施等条件应与住院手术室一致。必须配备各类常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用药及抢救药品,以及具备成熟的抢救流程。手术医师、麻醉科医师、手术室护士及相关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获得医院及相关部门授权。 三、日间手术种类 总的原则:宜选择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手术风险相对较小、手术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h)、预计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程度轻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的手术。 各医院应综合考虑其医疗场所、设备条件、医疗水平及患者情况等多方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目录 —、麻醉后监测治疗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三、PACU的功能 四、PACU的管理和人员职责 五、PACU的设置原则 六、患者从手术室转入PACU 七、麻醉恢复期的评估与监测 八、麻醉恢复期的治疗 九、患者转岀PACU 十、转至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 十一、小儿患者的麻醉后监测 十二、非全身麻醉的术后恢复 十三、庾量控制 十四、"共识"适用范圉

在麻醉恢复过程中,由于麻醉的作用和手术创伤的影响,患者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的主要任是监测疗疗全麻后苏醒的患者、镇静镇疼术后或麻醉手术后全身情况尚未稳定的患者,保障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改进麻醉后监测质量,改善预后。本专家共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或部分采用。 —、麻醉后监测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是指对住院或非住院患者在麻醉或镇静镇痛下实施外科手术或诊断性、介入检查或治疗,在麻醉苏醒和恢复期观察和处理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为重点的医疗活动。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麻醉后监测治疗(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 PACU )是现代医院麻醉科的独立医疗单元。它具有以下特性:①靠近手术室或其他实施麻醉或镇静镇痛的医疗场所,以减少手术后病情不稳定患者转运时间。②需配备专业人员及相关医疗仪器设备。③为刚结束麻醉和手术的患者在转入昔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直接出院回家之前提供监测与治疗。 在没有设置独立PACU的医院和某些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都应该在指定区域由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 三、PACU的功能 1、麻醉后患者的苏醒和早期恢复。 2、术后早期治疗,包括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

2022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专家共识(全文)

2022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专家共识(全文) 一、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定义及目的 消化内镜诊疗的镇静/麻醉是指通过应用镇静药和(或)麻醉性镇痛药及相关技术等,消除或减轻患者在接受消化内镜检查或治疗过程中的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主观痛苦和不适感,尤其可以消除患者对检查的恐惧焦虑感,提高患者对消化内镜的接受度,同时为内镜医师创造更良好的诊疗条件。 大部分患者对消化内镜操作具有紧张、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检查过程中易发生咳嗽、恶心呕吐、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少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和配合完成消化内镜操作,从而使内镜医师无法明确诊治相关疾病。消化内镜下诊疗的镇静/麻醉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焦虑和不适,从而提高患者对于内镜操作的耐受性和满意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在消化内镜操作过程中发生损伤和意外的风险,为消化内镜医师提供最佳的诊疗条件[3]。 二、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实施条件 (一)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场所与设备要求

开展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除应符合常规消化内镜的基本配置要求以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每个诊疗单元面积宜大于20m2,若空间有限,最低不应小于15 m2[4]。 2.每个诊疗单元除应配置消化内镜基本诊疗设备外,还应符合手术麻醉的基本配置要求,即应配备常规监护仪(包括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和无创血压)、供氧与吸氧装置和单独的负压吸引装置、静脉输液装置、常规气道管理设备(麻醉机或简易呼吸囊、麻醉咽喉镜或视频喉镜、口/鼻咽通气道、喉罩和常用型号气管导管等插管用具)和常用麻醉药物如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阿片类药物等以及常用的心血管活性药物如阿托品、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等。经气管内插管全麻下消化内镜操作时间较长或高危患者还应配有麻醉机,宜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有创动脉压和血气分析监测设备。 3.具有独立的麻醉恢复室或麻醉恢复区域,建议麻醉恢复室与内镜操作室床位比例不低于1:1,并根据受检患者数量与镇静/麻醉性质设置面积。其设备应符合麻醉恢复室的基本要求,即应配置常规监护仪、麻醉机和(或)呼吸机、输液装置、吸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以及急救设备与药品等[5]。

云南省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关键环节质控专家共识

云南省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关键环节质控专家共识 作者: 来源:《中国药房》2022年第17期

昆明市药事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云南省药事管理及临床药学质控中心,云南省护理学会,云南省临床麻醉质量控制中心,云南省疼痛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云南省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关键环节质控专家共识》编写组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2)17-2049-0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17.01 摘要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一直以来都是医疗机构特殊管理的药品。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相关政策及法规,但是医疗机构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政策理解不到位、执行不统一的问题。为规范云南省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本编写组基于前期调研及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意见,围绕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关键环节质控要点,最终形成《云南省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关键环节质控专家共识》,旨在为云南省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临床使用及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云南省;医疗机构;管理关键环节;质控 Expert consensus on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of key links for narcotic drugs and class Ⅰpsychotropicsubstances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Yunnan provinceKunming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Medical Quality Control Center,Yunnan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Clinical Pharmacy Quality Control Center,Yunnan Nursing Association,Yunnan Clinical Anesthesia QualityControl Center,Yunnan Pain Medical Quality Control Center,Editing Group for Expert Consensus on QualityControl Management of Key Links for Narcotic Drugs and Class ⅠPsychotropic Substances in MedicalInstitutions of Yunnan Province ABSTRACT Narcotic drugs and class Ⅰ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have always been special management drugs in medicalinstitutions. Although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have been introduced at the national level,there are problems of poor policyunderstanding and inconsistent implementation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order to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narcotic drugs and class Ⅰ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Yunnan province,based on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and Delphi expert consultation,this editing group finally formed the Expert Consensus on KeyLinks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of Narcotic Drugs and Class I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YunnanProvince by focusing on the key aspects of quality control of key links for narcotic drugs and class Ⅰ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inmedical institutions,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use and management of narcotic drugs and class Ⅰ psychotropicsubstances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Yunnan province. KEYWORDS narcotic drugs; class Ⅰ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Yunnan province; medical institutions;key links ofmanagement;quality control 麻醉藥品和精神药品是指列入麻醉药品目录、精神药品目录的药品和其他物质,由于在使用和管理中的特殊性,其在国内外都是按照特殊管理药品进行管制[1-3]。其中,精神药品又分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4]。在临床诊疗中,第一精神药品具有很强的镇静、镇痛作用,但不规范地连续使用也可能会造成依赖性和成瘾性;若管理不当,其流入社会后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甚至造成违法犯罪,所以其在使用、管理过程中比第二类精神药品更为严格。

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5)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 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是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ERAS要求采用遵循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围术期优化方案,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强调麻醉科医生在围术期所起的作用,使麻醉科医生从提供最佳手术条件、最小化疼痛和保障围麻醉期患者生命安全,向确保患者的合并疾病得到最佳处理、促进术后患者康复转变。麻醉科医生应当在围术期合理调节应激反应(内分泌、代谢和免疫),使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优化术前、术中、术后患者管理等)来降低手术伤害性刺激反应,维持重要器官功能,最小化不良反应(如疼痛、恶心和呕吐等),减少并发症,提高康复质量,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一、术前评估、优化与宣教 (一)术前评估与优化 为提高麻醉的安全性,麻醉前应对患者麻醉风险进行评估,对即将实施麻醉的风险做出初步判断。术前评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全面的病史采集;(2)和患者仔细交谈;(3)详细的麻醉前检查;(4)术前测试;(5)麻醉风险评估;(6)了解手术实施方案并制定相应

的麻醉计划;(7)适当的其他咨询。麻醉前体格检查至少应该包括气道以及心肺功能评估。 推荐对贫血情况、术后感染可能、疼痛情况以及凝血功能等进行适当优化。 (1)对贫血的原因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应治疗。当Hb降低至≤70g/L时输注红细胞,急诊抢救除外。手术中决定是否输血也应基于病人对其他干预的反应。这里指的其他干预,包括早期液体负荷冲击复苏等。对于具有低灌注证据的患者(如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低、乳酸酸中毒等),建议纠正Hb至100g/L,以使组织的供氧最大化。 (2)为预防术后感染,推荐术前输注正确剂量的适宜抗生素。抗生素应于切皮30min前输注完毕。 (3)术前疼痛评估包括:定向的疼痛病史、体格检查和疼痛管理计划。对于难以忍受的疼痛建议镇痛治疗,如药物治疗(首选非阿片类镇痛药)、神经阻滞等。 (4)凝血功能的优化 患者可因使用抗凝血药(凝血酶抑制剂、ADP受体抑制剂、纤维蛋白溶解药)以及合并相关疾病(创伤、尿毒症、肝功能障碍)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可通过血浆制品(如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制品或血小板)、维生素K、人重组凝血因子Ⅷa预防相关的围术期急性出血。

15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1)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1〕王国年邓小明左明章(负责人) 米卫东黄文起黄宇光喻立文(共同执笔人) 鲁开智路琳(共同执笔人) 缪长虹薛荣亮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即患者的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计算〕的平方〔BMI=kg/m2〕。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 23 kg/m2~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 kg/m2 为肥胖〔表1〕。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相等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1 WHO及亚太地区肥胖的分类 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是BMI 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的脂肪重量成分。腰围指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

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腰围的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程度环绕于测量部位,松紧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防止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程度位置。 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见表2。CT和MRI可以较准确的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表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 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注:*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安康问题。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 伴随社会经济的开展和膳食构造的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安康,并呈现全球流行的态势。根据2021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安康状况调查〞,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