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详解

《秋声赋》详解
《秋声赋》详解

《秋声赋》详解(091019)

欧阳子方.(正在)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定语后置),悚然..(惊惧的样子)而听之, 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听到有来自西南方向的声音,我惊惧地仔细倾听,

曰:“异哉!”初淅沥..(细雨声)以.(连词,而)萧飒..(形容风声),忽奔腾而砰.湃.(同“澎湃”), 说道:"奇怪啊!" 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 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属相击声音),金铁皆鸣; 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不闻号令, 但闻人马之行声。 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 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 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

(情状)也: 我说:"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天的声音,它为什么而来呢?秋天总是这样:

其色惨淡..(黯然无色),烟霏.(很盛的样子)云敛.(收,聚);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亮); 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 其气栗冽..(寒冷),砭.

(治病的石针,引申为刺)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碧绿繁茂)而争茂,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 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掠过,拂拭)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草木被秋风拂过便凋零变色,树木遇到秋风叶子就要脱落。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

..(征伐之象)也,于行为金;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这就是常说的秋天是天地尊严正义之气,常常显示出肃杀的心性。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故其在乐.(音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乐调)。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万物中有生命性灵的种类。

其精.(精神,精气)。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内心),必摇.(摇落

,损耗)

百种忧虑有感于内心,万件事情来劳累他的形体。内心有所触动,一定会消耗人的精气。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

..(润泽的样子)丹者为槁木,更何况要考虑它的力量办不到,忧虑它的智慧解决不了的事情.这当然就会使红润青春的面容变得像枯木一样,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黟然

..(点点

..(乌黑的样子)黑者为星星

白发)

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秋声赋》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再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二、字音识记

悚.(sǒng)然萧飒.(sà)绿缛.(rù)渥.(wò)然

铮.(zhēng)铮黟(yī)然砭.(biān人肌肤戕.(qiāng)贼

三、通假字

1.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2.有动于中(“中”通“衷”,内心)

四、词类活用

1.欧阳子方夜读书(夜,名词作状语)2.春生秋实(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3.四无人声(四,数词作名词,四处)4.如波涛夜惊(夜,名词作状语)

五、实词

1、欧阳子方.夜读

书正

2、街枚疾.

快速

3、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只

4、其所以

..摧败零落

者用来——的\——的原因

5、天之于物,春生秋

实.结果

6、有动于中.,必摇其

精内心

7、黟然黑者为星.

星.点点白发

8、物过盛而当.

杀.必然衰败

9、奈何

..以非金石之

质为何,怎么

10、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

声怨恨

11、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没有只

六、虚词

1、而

悚然而.听之修饰忽奔腾而.砰拜并列

草绿缛而.争茂并列草拂之而.色变承接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修饰

2、之

但闻人马之.行声的草拂之而色变代“秋风”

乃其一气之.余烈的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取消句子独立性

3、为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发出人为.动物,惟物之灵是

七、文言句式

1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定语后置听到有来到西南方向的声音

2、亦何恨乎秋声反问句又何必去怨恨那令人惊悚感慨的秋声

3.胡为而来哉?疑问句胡……哉:为什么……呢

4.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固定句式所以……乃……;,用来……是……

5.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固定句式奈何……:为什么……

《秋声赋》练习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悚.然(sǒnɡ)萧飒.(fēnɡ)淅沥

..(lìn liè)吹拂.(fú)肃.杀(sù)

..(xī lì) B.栗冽

C.杀戮.(lù)戕.贼(qiānɡ)黟.然(mò)

D.飘泊.(bó)丘墟.(xū)渥.然(wò)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礼上往来秋高气爽皎洁零落

B.豁然开朗秋毫无犯惨淡烟霏

C.挺而走险卓有成效寂寥葱茏

D.丰富多彩贻笑大方凄切针贬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

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

C.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栗冽

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则为.

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②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③君有疾.在腠里()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⑥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⑦又兵.象也,于行用金()⑧兵

..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⑩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⑾百忧感.其心()⑿欧阳子方夜.读书()

5.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参考答案:

1.D.A萧飒.(sà);B栗冽

..(lì liè);C黟(yī)然。

2. B。A礼尚往来;C铤而走险;D针砭。

3. C。A①代词,代“有声自西南来者”;②助词,的。B①助词,表判断语气;②助词,表句中停顿。D①动词,显示;②动词,是。

4.①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②快速地③小毛病④憎恶⑤快⑥士兵

⑦战争⑧兵器⑨战略物资⑩结果实⑾使……感⑿在夜里

5.见“详解”。

(完整版)《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案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4、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下列诗词名句,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出示名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枚《山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2、谈话:以上诗句有的悲秋,有的颂秋,“自古文人多悲秋”,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显示课题) 二、欣赏视频朗诵,感知课文内容 1、欣赏视频朗诵。(1-11自然段) 2、思考:(多媒体显示) (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清、静、悲凉 提示: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 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奇景 提示: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静、悲凉。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三、赏析景物描写,把握文章的神 1、欣赏第一幅画

秋声赋

《秋声赋》练习检测 班级:姓名:学号: 一、文学常识: 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与唐代的、,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二、字词注音: 悚然而听()淅沥萧飒()鏦鏦铮铮()烟霏云敛()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呼号愤发()丰草绿缛() 渥然丹者()黟然黑者()为之戕贼()虫声唧唧() 三、实词整理: 1、解释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2)物过盛而当杀 (3)黟然黑者为星星 2、说明句中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1)欧阳子方夜读书 (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3)百忧感其心 (4)万事劳其形 3、解释其他重点字词: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2)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3)乃其一气之余烈 (4)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5)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6)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7)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8)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9)欧阳子方夜读书 4、解释虚词: 而(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2)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4)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5)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 (6)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者(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3)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以(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2)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之(1)盖夫秋之为状也 (2)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3)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4)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四、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商,伤也 4、夫秋,刑官也 5、胡为而来哉? 四、翻译句子: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秋声赋(作业)

Z32秋声赋 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B.欧阳修有《欧阳文忠公集》存世,著名作品有《醉翁亭记》《捕蛇者说》《秋声赋》等。 C.欧阳修乃北宋文坛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D 欧阳修乃史学大家,他一人独著《新五代史》,并与入合著《新唐书》。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B A.悚然(sù) 萧飒(sà) 淅沥(xī) B.栗冽(liè)吹拂(fú) 肃杀(sù) C.杀戮(lù) 戕贼(qiāng) 黟然(mò) D.飘泊(bó) 丘墟( xū) 渥然(w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 B.烟霏云敛霏:很盛的样子。 C.丰草绿缛而争茂缛:繁茂。 D.物既老而悲伤悲伤:伤心。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 A.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天空 B 如赴敌之兵兵:兵器 C.有动于中中:内心 D.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灵:机灵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欧阳子方夜读书方:正在 B.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晶:亮 C.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中心 D.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实:结果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初淅沥以萧飒萧飒:形容风声。 B.其色惨参淡,烟霏云敛敛:收,聚。 C.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意:大意。 D.丰草绿缛而争茂绿缛:碧绿繁茂。 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星月皎洁,明河在天,明河:银河 B.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异:不同 C.草拂之而色变拂:掠过,拂拭 D.黟签黑者为星星黟然:黑黑的样子 8.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悚然而听之忽奔腾而砰湃 B . 百忧感其心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C.其触于物也天之于物 D.初淅沥以萧飒丰草绿缛而争茂 9.下列句子中虚词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B A.佳木葱茏而可悦而:连词,表并列 B.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而:连词,表修饰 C.常以肃杀而为心以:介词,凭借 D.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之:结构助词“的”

高二语文秋声赋的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秋声赋的教案设计 一、教师激趣导入 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讨论学习内容 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习共识的形成(可能与学生意思相近,但用词会有差异):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文言文的必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文”,一个是“言”。“文”和“言”应该先学哪个?应该先“言”后“文”,因为字词句的意思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 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切分成四个学习板块,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三、介绍学习方法

浅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每人要在自主诵读中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讨论学习内容、介绍学习方法,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太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差距,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文言文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他们离开教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一读,梳理“言”的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边梳理字词的音和义,一个也不放过,每个都要过关;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它原有的义项中查找答案,再适合参阅手头资料;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

《秋声赋》教学设计

秋声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3.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调动起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对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理解秋的意境。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难点: .文本研习,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的认识和体会。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品味形成自己的认识。讲读结合,学生自主探讨, 用评点法研习文本。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自古文人多悲秋,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一位文人才子,抒

发了秋的悲伤。 “宋玉悲秋”典故——“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辨》 宋玉是抒发悲秋之情的第一人。后来很多文人不厌其烦地追随“悲秋”的主题,抒写宋玉式的悲凉,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笔下的秋是否有新颖之处。 (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简介(PPT)注释1 二、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字音 悚(s eng) 然 萧飒(s ) a : 鏦(c eng) 鏦铮铮 砭(bi m) 人肌骨 戕(qi mg贼 见课文注释) 2.释词义 ( 3.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有动于中(中同衷,内心) 4.古今异义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秋声赋原文注释及翻译

秋声赋 朝代:宋代作者:欧阳修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余曰一作:予曰)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

《秋声赋》作品阅读及对照翻译

《秋声赋》作品阅读及对照翻译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下面,为大家提供《秋声赋》作品阅读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处或作者: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日:“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日:“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

18《秋声赋》教案(最新)

秋声赋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言知识点。 2、文初步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摹写秋声的方法。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掌握生字,翻译课文1、2两段,把握文言知识点;初步感知作品写景抒情的结构特点。 一.导入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可在我们学到的文学作品中,秋天总是萧瑟肃杀的,它常常寄寓着一种繁华的消逝或一种心绪的黯然。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到过的描写萧瑟肃杀之秋的一些名句或名文: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汉乐府?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 其实只要我们了解我们祖国沧桑的历史,我们会理解,这是与中国古代文人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于是我们常常在描写秋天的诗文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伤感。其中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应该是写尽了秋的悲凉。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秋声赋》。 二、相关知识补充 1、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后以右正言(谏官)充任知制诰(主管给皇帝起草诏令)。由于上疏为先后被排挤出朝的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分辩,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颍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说理畅达,语言流畅自然,抒情委婉,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三.先听课文录音,整体感悟内容。 1、读准下面几个词语 悚(sǒng)然萧飒(sà)鏦(cōng)鏦铮(zhēng)铮 砭(biān)人肌肤戕(qiāng)贼

《秋声赋》详解

《秋声赋》详解(091019) 欧阳子方.(正在)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定语后置),悚然..(惊惧的样子)而听之, 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听到有来自西南方向的声音,我惊惧地仔细倾听, 曰:“异哉!”初淅沥..(细雨声)以.(连词,而)萧飒..(形容风声),忽奔腾而砰.湃.(同“澎湃”), 说道:"奇怪啊!" 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 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属相击声音),金铁皆鸣; 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不闻号令, 但闻人马之行声。 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 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 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 (情状)也: 我说:"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天的声音,它为什么而来呢?秋天总是这样: 其色惨淡..(黯然无色),烟霏.(很盛的样子)云敛.(收,聚);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亮); 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 其气栗冽..(寒冷),砭. (治病的石针,引申为刺)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碧绿繁茂)而争茂,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 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掠过,拂拭)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草木被秋风拂过便凋零变色,树木遇到秋风叶子就要脱落。

高一语文《秋声赋》教案 新人教版

秋声赋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言知识点。 2、文初步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摹写秋声的方法。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相关知识补充 1、走近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掌握生字,翻译课文1、2两段,把握文言知识点;初步感知作品写景抒情的结构特点。一.导入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可在我们学到的文学作品中,秋天总是萧瑟肃杀的,它常常寄寓着一种繁华的消逝或一种心绪的黯然。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到过的描写萧瑟肃杀之秋的一些名句或名文:

……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汉乐府?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 其实只要我们了解我们祖国沧桑的历史,我们会理解,这是与中国古代文人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于是我们常常在描写秋天的诗文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伤感。其中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应该是写尽了秋的悲凉。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秋声赋》。二.先听课文录音,整体感悟内容。 …… 1.读准下面几个词语 悚(sǒn g)然萧飒(sà)鏦(cōng)鏦铮(zhēng)铮砭(biān)人肌肤戕(qiāng)贼 2.这是一篇文赋。文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再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结合这样的理解,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秋声的。 …… 第1、2两段。 三.朗读第1段,结合有关资料翻译第一段。 …… 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1.注意下面几个实词的意思 方:正 夜读书:在夜里读书。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锦瑟 高品质公开课获奖教案

课堂实录 课前几分钟,肖老师让学生们朗读了《秋声赋》的后两段。 师:刚刚从秋天走出,看看窗外是怎样的天? 生:雨天 师:雨是那个唤起我们许多记忆的一种东西,喜欢雨天吗? 生:不喜欢。 师:不喜欢,我用四个字来说说“又是雨天”,猜猜看我对雨天是什么感情?你来说。 一生:觉得雨天发生很多的事情,有点感伤,有点怀念。 师:你从老师的哪个字感觉出来? 生:又是 师:又是,同学们说她解读得对不对? 生:对 师:从一个词上她感觉到老师的一种情感,不错。来,再听,又是雨天。 一生:感觉你有点不耐烦的感觉。 生:(轻声)啊!(笑声) 师:同学们说他错了。好,你来说。 一生:我认为老师刚才的感觉是十分高兴的,十分欣赏的,又是雨天,终于雨天又来了,老师非常期待这个雨天,非常期待这个下雨的季节。 师:同学们说对不对啊? 生:对。 师:这四个字,老师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节奏,读出的情感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这就说明朗诵是建立在对文字揣摩的基础上的,是不是? 生:是。 师:来,模拟一下。西南旱灾的人们是怎么说这四个字的? 生:又是雨天! 师:太高兴了,是吗?再来,广东雨灾后的人们是怎么说这四个字的? 生:又是雨天!(拖长声音,充满苦恼) 师:对了。同学们,雨天啊,是很容易唤起心头一种情感的,它装载了太多的东西,它很容易唤起我们心头的一些遥远记忆,心底的一种深沉。同学们,从表达情感的需要,雨天往往适合于回首,适合于追忆。今天,这个雨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听一听他心中的锦瑟之音,好不好? 生:好。 师: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二开始。 (生读《锦瑟》) 师:好。题为《锦瑟》,什么是“锦瑟”,快速找出来。 生:一种乐器。 师:一种乐器,一种绘有美丽锦文的乐器,那么,李商隐这首诗在大家的第一次朗读之后,你告诉我它是写锦瑟的吗? 生:不是。 师:那是写什么? 一生:写他自己。 师:写他自己,写他什么事,找出一个字,写什么? 生:思 师:思,刚才同学们说出来了,思,或者换一个字。 生:忆 师:哎,这位男同学说出来了,忆。来,把开头和结尾四句话再一起来读读,锦瑟一二读。 (生读) 师:这是一首李商隐回首往事的诗,那么回忆,同学们考虑一下,在回忆的时候人们的情境是……或者说,回忆的文字在朗读的时候节奏是…… 生:慢 师:哎,舒缓,缓慢一些。第一次朗读了,接下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这种回忆的感觉。注意,要放慢节奏,缓慢一些。“锦瑟无端五十弦”一二读。 (生齐读) 师:如果要把回忆的感觉读出来,最后两个字“惘然”要…… 生:慢一些 师:哎,再来一遍,“只是”一二开始 (生读最后一句) 师:慢慢的,还在回忆,这个“然”字不一定就从回忆中醒过来,它还在引导着我们继续去沉醉,继续去思考。好,这位女同学,你给大家读一读。 (一女生读,读得一字一顿) 师:速度再慢一点好吗,读两句,最后两句。 (女生读最后两句,读到“当时”的时候笑了) 师:只是当时已惘然(师范读)所有同学一起来读,一二开始 (生读) 师:好,再说说看,这次读了以后你告诉我,这首诗你读出了诗中的…… 生:悲伤。 师:好,马上就说出来了,悲伤。你呢? 另一生:哀愁。 师:其实,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概念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秋声赋

《秋声赋》练习检测答案一、文学常识:(2分)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二、文言词汇整理:(64分)1、解释加点的古今异义词:(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清明:清朗明净(2)物过盛而当杀当杀:必定衰败(3)黟然黑者为星星星星:点点白发2、说明句中活用现象并作解释:(1)欧阳子方夜读书夜:名作状,在夜里(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实:名作动,结果实(3)百忧感其心感:使……有感触(4)万事劳其形劳:使……劳累3、解释其他重点字词:(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悚然:惊恐的样子(2)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疾走:快跑(3)乃其一气之余烈余烈:余威(4)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心中。摇:损耗。(5)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戕贼:伤害(6)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但闻:只听说(7)其气栗冽,砭人肌骨砭:刺(8)其色惨淡,烟霏云敛霏:浓密的样子(9)欧阳子方夜读书方:正4、解释虚词:而(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表修饰连词(2)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表并列连词,并且(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表并列连词,并且(4)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表承接连词,就(5)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表承接连词,就 (6)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表修饰连词者(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表定语后置,助词(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代词,代指头发(3)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表判断语气,助词以(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以,并列连词,相当于“而”(2)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以:介词,把(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以:介词,凭,用之(1)盖夫秋之为状也之:表去独,不译(2)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之:代词,指代秋风(3)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之:助词,的(4)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之:去独,不译三、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5分)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定语后置)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判断句)3、商,伤也。(判断句)4、夫秋,刑官也。(判断句)5、胡为而来哉?(介宾前置句)四、翻译句子:(13分)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2分)——听到有从西南方向传来的声音,不禁惊恐地侧耳倾听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3分)——各种忧伤的事情使他的心绪生发感触,无穷无尽的事情让他的身体疲惫劳累,在内心有所触动,就必然会损耗他的精气。3、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3分)——更何况还要思考那些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那些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当然就会使他那红润青春的面容变得像枯木一样苍老,乌黑发亮的头发中出现星星白发。4、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3分)——(夏天)繁茂的绿草彼此争盛,欣欣向荣;高大的树木青翠茂盛,令人愉悦。草被秋风拂过便变了颜色,树遭遇秋风便叶子飘零。5、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2分)它们之所以衰败零落是因为秋气的余威。

秋声赋课堂练习题(带答案和解释)

秋声赋课堂练习题(带答案和解释) 【2012优化方案练习】语文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三模块秋声赋 一、语段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4题。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草拂之而色变 A.悚然而听之 B.丰草绿缛而争茂 C.物过盛而当杀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解析:选C。C项与例句均为连词,表顺承。A项连词,表修饰;B项连词,表并列;D项连词,表转折。 2.下列词语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其色惨淡,烟霏云敛B.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C.黟然黑者为星星 D.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解析:选C。“星星”古义为点点白发,今义为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A项,“惨淡”古今义均为默然无光;B项,“寂寥”古今义均为寂静、空旷;D项,“愤发”古今义均为激昂。 3.下列选项对文段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文体上属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C.文章对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残。解析:选D。文中没有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商,伤也”不

《秋声赋》教学案(练习)[苏教版必修四]

《秋声赋》教学案(练习)[苏教版必修四] 《秋声赋》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当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夜、悚然、砰湃、明河、惨淡: 清明、栗冽,方、以等等。 2、掌握本文骈散结合、铺陈渲染的写作特点以及起承转合的行文方式。 3、理解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人生感叹。 一导入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大家一起看屏幕,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讨论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 左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的哪些景象:枫叶、排云直上蓝天的鹤,这些景物充满了生计和活力,右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

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 二自由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三研读课文1-2小节 生一起回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1—2 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 秋声 生齐读这一段(串讲第一自然段) 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声的? 谁给我解释一下“如赴敌之兵” 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 明确:比喻本体是秋声,喻体是 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先串讲这一自然段) 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可分为两部分。分哪两部分? 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 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8222;8222;”——《苏东坡传序》(投影展示)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三、回顾“赋”的文体知识。(随机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词语。) 板书: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 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 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 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四、指导诵读: 1、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先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对照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自己跟着低声吟诵。第一段间,天,

《秋声赋》文言文整理

《秋声赋》 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1、第一段文言要点: ⑴欧阳子方夜读书①正在;②夜,名词作状语,夜里 ⑵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句式)①从;②定语后置 ⑶悚然而听之①修饰 ⑷其触于物也①代词,它;②到 ⑸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①快②跑 ⑹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①只 (7)四无人声,声在树间①数词作名词,四周 2、第二段文言要点: ⑴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①句式:判断句; ②何,何故 ⑵盖夫秋之为状也①那; ②主谓间,不译;③呈现 ⑶其色惨淡,烟霏云敛①色彩;②聚集 ⑷其容清明,天高日晶①容颜 ⑸其气慄冽,砭人肌骨①秋气;②刺 (6)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①所以; ②发出 ⑻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①承接; ②承接 ⑼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①用来……的; ②是; ③句式:判断句 3、第三段文言要点: ⑴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①句式:判断句;②在;③属于;④在;⑤属于 ⑵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①这;②把;③作,作为 ⑶天之于物,春生秋实①古义:自然;今义:天空;②对于;③名词作动词,结出果实 ⑷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①所以;②代词,指秋天; ③代表;④是,属于 ⑸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①句式:判断句;②已经 ⑹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①句式:判断句;②经过,过了;③形容词作名词,繁盛期 4、第四段文言要点:

秋声赋

秋声赋 教学目标: 1、重点实词、虚词分析 2、“秋声”赏析 3、欧阳修内心情感分析 教学重难点: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隐含的内心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工具 PPT 导入: 请同学们看一幅画,猜这是什么字,为什么? 只是甲骨文的秋字,禾苗茁壮成长谓之“秋”,可见,秋在远古时代是喜悦丰收的象征。而到了后来,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越来越清冷,越来越凄厉,越来越悲伤。这是怎样演变过来的。我们让唐宋八大家之首,超级文学明星苏轼、曾巩等人的导师“六一居士”欧阳修老先生为我们从文化层面讲解一下。 一、齐读“夫秋,刑官也……物过盛则当杀。” 1、在这段堪比天书的文字里,欧阳修从中国文化的哪几方面来论述秋的内涵? 明确:官制、四时、五行、音律。 现在你明白为何秋后问斩了吧。因为从官制上来说,秋是刑官在掌权,刑官在此,此时不斩更待何时。现在你明白为何“沙场秋点兵”了吧,在五行上,秋属金,又有征伐之像,再加上春生秋实,秋天粮草充足,正适合远征。在音乐上秋天的音乐的琴弦上也染上一层哀伤,因为从“都来米”上掐指一算,宫商角徵羽与东南西北、春夏秋冬一排工作表,秋天属于商这一音调,恰好是凄厉的调子。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秋天都变得悲悲戚戚哀哀伤伤了。 2、请用原文两个字来形容秋天的内在心性 明确:肃杀 3、秋在骨子里是肃杀的,这种肃杀由内而外散发出来,又会使秋有怎样一副意气容貌呢?文章哪一部分是描绘秋天的外在状态的呢? 齐读第二段第一部分,概括秋的外在状态——秋状 色彩——黯淡,形态——清明,气息——寒冷,意态——萧条,色气意冷飕飕的,这通过文意都可以理解,但“其容清明,天高日晶”似乎并不哀伤,我们可以回顾《登高》的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假如无前面的色淡气冷,那天高日晶或许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感,但此情此景之下,天越高,人越渺小,内心就越哀伤,景象都是一体的。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秋之为状,都是“噫嘻悲哉”的。 4、到这里,我们有没有感觉欧阳修写作文逃题了,题目是《秋声赋》,顾名思义就是“秋天的声响”,但他花了三分之一的笔墨描摹秋的心性,秋的悲戚之状。谁能找到理由把逃题的分数拉回来。

《秋声赋》教案+练习

《秋声赋》教案+练习 导读: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写秋天声音的赋文。赋是讲究句式整齐、对仗排比而又押韵的文体。唐宋古文家们改造,行文中增加了散文的成分,使它更自由灵活一些。欧阳修的这篇赋,是这种创新的成功之作。全文紧扣“秋声”之“声”,多角度描写秋的悲切肃杀,可谓淋漓尽致。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接着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增强了艺术真实感。作者接着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接着,作者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接着,作者仍然抓住秋声的主题,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 学情分析:从整体上来讲,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但积累的文言知识并不理想,文言文的学习还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感兴趣,学习只停留在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上,背诵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难题,至于感悟鉴赏方面,更为薄弱。这就需要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写作特点 2、理解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3、能背诵一二段至背诵全篇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学案做的情况,让学生到黑板前书写出自己搜集整理的关于秋天的诗句,齐读,背诵。汇总学生预习时的疑难问题,简要的列在黑板上。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中国的诗句中写秋的特别多,回想一下,本单元那些句子是写秋的。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诗中描写的景物都是萧条的、凋零的。那么欧阳修笔下的秋天优势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欧阳修的《秋声赋》。 板书课题,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结合预习学案,强调需要积累的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掌握文言句式。 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