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乙脑监测方案

全国乙脑监测方案
全国乙脑监测方案

附件2:

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一、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大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近几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每年在5000~10000例之间,但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或流行。

为落实《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和掌握疫情动态,科学地预测、预警乙脑发病趋势,加强乙脑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

(一)掌握我国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了解疫情趋势。

(二)掌握乙脑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

(三)及时发现乙脑疫情,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

三、监测病例定义

(一)疑似病例

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三)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

1、1个月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脑病

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4、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四)排除病例

脑脊液呈非病毒性脑炎表现、或血清学实验阴性、或能够证实为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应排除乙脑诊断。

病例诊断流程见附图1。

四、监测容与方法

(一)流行病学监测

1、病例报告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试行)》等规定进行报告。

已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对尚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快速报告,城市必须在12小时以,农村必须在24小时以报至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应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寄出。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在病例确诊、排除或死亡后,应于24小时报出订正报告或死亡报告。各类医疗机构还应负责乙脑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乙脑病例转归的核实。

如发现在1周,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时,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试行)》的要求报告。

2、病例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对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附表1),详细填写病例个案调查表,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疫苗接种史等。乙脑病例个案调查表于调查后及时录入数据库,并通过网络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对传染病报告卡容进行核实与订正,使乙脑个案调查与传染病报告卡容基本信息一致。6个月后进行病例随访调查,填写并录入原个案调查表,原始个案调查表由开展调查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保存备查。

当出现乙脑暴发疫情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及时(12小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进行核实、确定疫情波及围,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实施相关控制措施,疫情处理完毕后3天写出调查处理报告并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要派人指导或参与处理疫情。

3、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

在蚊虫叮咬季节,乙脑流行地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结合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工作,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乙脑病例的主动监测,到相关科室(传染病科门诊和科或神经科病房、儿科、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记录监测结果。如发现漏报病例,应及时追踪并补报。

本年度出现乙脑病例的地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病例所在地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并记录搜索情况。

(二)疫苗接种率监测

开展乙脑疫苗常规接种、应急接种和群体性预防接种监测,将接种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和围、接种人数等情况,填写附表4,逐级上报。定期将结果(附表4)电子版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实验室监测

实验室监测包括病原学监测、免疫水平监测等容。标本运输和检测工作要严格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的规定。

1、医疗机构标本采集和检测

医疗机构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附件)要采集、保存病人脑脊液、血液标本。

脑脊液:发病1周采集1~2ml脑脊液,进行病毒培养分离、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

血液:抽取病人全血2~4ml,进行抗体测定、病原培养分离、核酸检测。要求在发病1周采集第1份血液标本,发病3~4周后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2ml;若第1份血液标本/脑脊液标本实验室病原学检测阳性或乙脑特异性抗体IgM为阳性,可不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

医疗机构要采集2份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其中1份供自行检测用,另1份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不能进行上述检测的医疗机构只需采集1份标本。门诊及病房采集的标本应转送本院检验科或化验室妥善保存,并立即报告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系转运标本。检验科或化验室收集血液标本后,分离血清,保存血清标本。脑脊液、血清标本要求低温(-20℃以下)保存。标本要冷藏运送,同时要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和相关运输管理有关要求,流程见附图2。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本检测

(1)病例标本检测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当天到医疗机构收集标本并填写标本送检表(附表2 ),具备血清学检测能力的市级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达到省或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质量控制标准,对血清标本可进行血清学检测工作(5个工作日完成),但脑脊液标本直接运送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测。不具备检测能力的,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直接将血清标本和脑脊液标本运送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测,并报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送检医疗机构。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病例标本后,要进行登记,并及时完成病毒分离、血清学检验,有条件省份开展核酸检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完成检测后28天将阳性分离物和省级检测阴性脑脊液标本及送检表,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结果要及时逐级反馈至送检的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阳性分离物的鉴定,并对送检的阴性标本检测。收到标本后,40天完成阳性分离物的鉴定并反馈结果,每季度将相关毒株序列分析结果反馈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检测结果填入个案调查表,并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直报。同时及时逐级反馈检测结果,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结果后,应及时将结果反馈送检的医疗机构,流程见附图3。

(2)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的省份应按《预防接种工作规》的要求开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工作。其他省份根据本省近3年平均发病水平、人口、地理分布特点、气候、经济条件、以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设备、人力资源等综合因素,可选择1~2个县开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确定监测县后,每年于3月底前上报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备案。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开展监测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协助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集人群血液标本。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受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委托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测完成后,每年1月底前将结果(附表3)电子版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每年4~5月份乙脑流行季节前(流行季节出现较早或终年流行的地区可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和11月下旬乙脑流行季节后(可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各采血1次。监测对象按年龄分组(<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岁)随机选择,每个年龄组采集30~50人份血液;采样时详细询问、记录乙脑疫苗接种及其它相关情况,填写附表3;每份标本不少于2ml,血清分离后在-20℃以下低温保存及时冷藏运送至实验室。

为开展乙脑的综合监测研究工作,设立国家级监测点,进行媒介、宿主动物等监测。国家级监测点工作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方案另行下发)。

五、各级职责

(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国乙脑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和参与地方重大疫情调查处理;负责全国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定期对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反馈,为制定和完善乙脑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负责乙脑诊断试剂的研制、推荐,为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国家级监测点提供相应的血清学诊断、检测试剂,开展乙脑病毒的分型鉴定;对乙脑监测系统进行督导、评价。

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全省乙脑监测、系统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收集、分析全省监测资料,为制定和完善本省乙脑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基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参与本省疫情调查处理;组织疫苗接种率监测和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开展血清学和病原学实验室检测。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并进行督导和业务考核;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乙脑监测相关工作。

3、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具体实施乙脑监测工作,负责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反馈及上报; 对监测工作及疫情报告进行督导;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开展人员培训和业务考核,现场指导和参与乙脑疫情的调查处理; 组织开展疫苗接种率监测、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开展血清学检测等工作。指导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乙脑监测相关工作。

4、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对报告的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主动搜索,负责病例标本的收集、

运送工作,收集、汇总、分析监测资料,并按时上报。具体开展医疗机构乙脑病例主动监测和疫苗接种率监测,协助开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等工作。培训指导医疗机构和辖区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人员。

(二)医疗机构

负责病例报告、登记、核对,标本采集,协助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转运,对医护人员进行乙脑监测相关培训。

六、资料管理与信息反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按照各级职责,由专人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传送工作。建立数据保管、登记制度,保管各种原始调查表格及各种数据,做好归档保存,同时做好监测网络数据库的备份和保存。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应定期开展疫情动态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上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上级部门应及时对分析结果进行反馈。

七、监测系统评价指标

为了解监测系统工作质量,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时,要对监测系统开展定期评价。监测评价指标如下:

医疗单位病例报告率 100% 疑似病例报告及时率 90%病例48小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率≥80% 病例脑脊液或血液标本采集率≥80%

医疗机构出院病例转归情况报告率 100% 省级实验室分离毒株后28天送达国家实验室及时率≥80% 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省份以县为单位接种率

≥85%

八、附录

附表1: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病例个案调查表

附表2:乙脑病例标本送检表

附表3:健康人群乙脑血清学调查表

附表4:乙脑疫苗接种统计表

附图1:乙脑病例诊断流程图

附件: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

附图2:医疗机构病例标本采集检测送检流程图

附图3

附表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

病例编码□□□□□□□□□□□

一.一般情况

1.1 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编号*:

1.2 号*:□□□□□□□□□□□□□□□□□□

1.3 报告日期*:20 年月日□□□□/□□/□□1.4 调查日期*:20 年月日□□□□/□□/□□1.5 患者**:(患儿家长:)

1.6 性别**:①男②女□1.7 出生日期**:年月日□□□□/□□/□□

1.7.1(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年龄单位:□□□1.8 病人属于**:

(1)本县区 (2)本市其他县区(3)本省其它地市 (4)外省 (5)港澳台 (6)外籍□1.9患者职业**:□(1)幼托儿童 (2)散居儿童 (3)学生(大中小学) (4)教师 (5)保育员及保姆

(6)餐饮食品业 (7)商业服务 (8)医务人员 (9)工人 (10)民工 (11)农民 (12)牧民

(13)渔(船)民 (14)干部职员 (15)离退人员 (16)家务及待业 (17)其他(18)不详

1.10 居住情况:⑴散居⑵集体(托幼、学校、工地)⑶流动人口⑷其他⑸不祥□

1.11户籍地**:口

①本县区户口②本省其他县区户口③外省户口

1.11.1 若是非本县区户口,本县居住时间*:□

①<25天②≥25天,<3个月②3~11个月③≥1年

1.11.2发病前25天外出情况,及其外出围*:□

①到本市其它县②到本省其它市③到外省(标明) ④本省+外省⑤无外出史

1.12 联系人**:联系:工作单位:

1.13 家庭现住址(详填)**:省地(市)县(区)

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门牌号)

二. 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20 年月日(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2.2 就诊日期*:20 年月日□□□□/□□/□□2.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病例报告单位:

2.5 病例报告单位级别:①村级②乡(镇)级③县(区)级④市(地)级⑤省级⑥其它

检测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试验

检测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试验 摘要:在亚洲,乙型脑炎病毒是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因,据统计,每年大约有45000例病例。它导致显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乙型脑炎病毒主要通过库蚊在鸟类和动物之间传播,而人类被认为是其终末宿主。由于登革热在乙型脑炎流行地区也很普遍,因此必须通过检测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来证实乙型脑炎阳性血清。噬斑减少中和试验是检测以及量化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黄金标准。然而,噬斑减少中和试验大约需要一个星期,并且在在6个或24孔板中进行,这对于大规模筛选具有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可用于检测和定量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方案。该法在96孔板中进行,将适合用于大规模筛查人群的免疫水平以及疫苗的免疫效力研究。 关键词: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酶联免疫 引言 在亚洲,主要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乙型脑炎病毒是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原。据统计,每年大约有45000个病例,死亡率为25%;并且有高达50%的患者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 乙型脑炎病毒为RNA正链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病毒发生表现有地方性周期性特点,库蚊和猪为其主要的宿主,病毒在其体内大量复制。然而,人类被认为是其终末宿主。(Sabchareon和Yoksan,1998) 在亚洲许多地方乙型脑炎病毒都有流行,往往在这些地方都伴随有登革热病毒流行。因此,为了与登革热区分,就必须通过检测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来证实其确为乙型脑炎病毒阳性血清。此外,检测中和抗体也可作为检测乙型脑炎疫苗效力的合理的替代措施。(Markofff L.,2000)。“斑减少中和试验是检测和量化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标准方法(Shyu等.1997)。然而,斑减少中和试验需要一周才能完成并且仅在6或24孔板中进行,从而对于大规模的筛选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在疫苗的效力学研究以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其局限性表现得更加突出。结果通过肉眼计数斑块的数量来获得,而这,也有一定的主观偏差。一种简便有效的检测和测定与病毒或疫苗反应后的中和抗体含量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已经研究出了几种方法来改善蚀斑减少中和试验。在微焦点减少中和试验(Jirakanjanakit等,1997)和荧光灶抑制试验(Thacker等,1978),聚焦灶可分别通过过氧化物酶以及抗过氧化物酶荧光染色技术看到。然而,与噬斑减少中和试验相似,聚焦灶也必须人工计数。另一组通过竞争ELISA来检测乙型脑炎病毒的特异性抗体(Chow等,1997)。该法用三种单克隆抗体与测试血清竞争性结合包被在微滴度板上的乙型脑炎抗原。此法虽然能够区分登革热抗体与日本脑炎病毒中和抗体,但不能检测所有类型的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 为了解决上述缺点,经过多次改进研究出了一种简捷的方法,中和酶联免疫法,这种方法在其他病毒如麻疹(Lee等,1999)的检测中已经得到了应用。 方案如下:Vero细胞购自美国模式培养物保藏中心(ATCC编号:CRL-1586,Vero细胞-1008)。乙型脑炎病毒(中山株)由陈佑昌教授提供。(新加坡国立大学)。细胞培养在199培养基(Gibco公司),加入0.042%的钠碳酸氢钠(Merck)和2mM HEPES(Gibco公司)并添加8%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 维持液由1X的199培养基,0.028%碳酸氢钠和2mM HEPES并添加2%胎牛血清(FCS)配置成。所用的血清在新加坡一个离岸的岛屿上从26头野生的猪体内取样获得。本次试验进行了重复。

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附件2: 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一、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近几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每年在5000~10000例之间,但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或流行。 为落实《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和掌握疫情动态,科学地预测、预警乙脑发病趋势,加强乙脑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 (一)掌握我国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了解疫情趋势。 (二)掌握乙脑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 (三)及时发现乙脑疫情,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 三、监测病例定义 (一)疑似病例 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三)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 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 29

省疾控中心资料收集清单

省疾控中心资料收集清单 1.4.1新涂阳病人发现率 资料清单 1、同期估算结核病新涂阳发病总数(省政府协议) 2、登记新涂阳病人数(结核病专报网络系统) 1.4.2DOTS覆盖率 资料清单 1、辖区县级行政区划数一览表 2、实施DOTS策略的县级行政区划数(国家结核病规划中期评估报告2001-2010年)1.4.3结核病人系统管理率 资料清单 1、辖区登记病人数(结核病专报网络系统) 2、系统管理病人数(结核病专报网络系统) 7.1.2对下级单位专业培训率(指令性培训) 1、指令性培训任务文件的复印件 2、年度培训计划 3、培训备案表 4、培训通知 5、培训材料 6、考题 7、报到册 8、培训总结 7.3.3专业人员年人均论文发表数 提交发表论文的原件和复印件 7.3.1科研项目综合评分 1、课题申请书 2、合作协议书 3、年度课题进展报告 4、期间所发的文章 5、结题报告。 7.3.2科研成果获奖综合评分 1、成果鉴定全套材料 2、成果评审全套材料 3、成果证书。 8.2.5财政拨款占年度支出的比例 资料清单 1、年度财务决算报表, 2、财政补助收入明细帐。 8.2.6职工年人均拨款数 资料清单 1、本单位编制文件, 2、年度财务决算报表,

3、上年度财务决算报表, 4、财政补助收入明细帐。 8.2.7项目预算完成率 资料清单 1、年度预算报表, 2、年度预算各专项资金实施方案, 3、指令性工作拨款文件、任务书, 4、专项资金预算表, 5、项目资金支出明细帐, 6、项目工作总结, 7、年度决算报表。 传染病所绩效考核指标资料清单 1.1.1疫情报告综合评价指数资料清单 1、月疫情分析 2、国家年报 3、本省年报 4、传染病报告年度质量分析零缺报县区统计资料 5、传染病监测工作计划、方案和总结 1.1.2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资料清单 1、漏报调查协议书、计划和现场资料 2、每年漏报调查方案 2、漏报原始材料、调查表或现场工作照片 3、调查工作总结 1.1.3传染病监测完成率资料清单 1、河南省2008年克雅氏病监测方案 2、河南人群、家畜家禽O157:H7感染监测方案(试行) 3、河南人群、家畜家禽耶尔森菌感染监测方案(试行) 4、河南人群细菌性痢疾感染监测方案(试行) 5、河南省2008年病毒性腹泻监测方案 6、河南省2008年霍乱监测方案 7、河南省2008年沙门菌监测方案 8、河南省2008年伤寒副伤寒监测方案(试行) 9、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10、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 11、狂犬病监测方案 12、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 13、鼠疫监测方案 14、炭疽监测方案 15、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 16、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 17、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4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通知 18、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19、河南省2008年朊毒体病监测工作总结

2009-乙脑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方案

2009年大化县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 项目实施方案 一、背景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重点地区乙脑等疾病发生,根据《2009年广西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项目实施方案》,决定在我县实施乙脑疫苗群体性接种项目。为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有效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二、实施范围、接种对象、接种目标及时间安排 (一)活动范围 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接种乡(镇):大化镇、六也乡、古河乡、都阳镇、北景乡、岩滩镇、羌圩乡、乙圩乡、七百弄乡、板升乡、雅龙乡、贡川乡、共和乡、古文乡、百马乡、江南乡。 (二)接种对象和接种剂次 2002年1月1日~2008年8月1日出生的乙脑疫苗接种史不详或零剂次儿童,补种1剂次乙脑减毒活疫苗。 (三)接种目标 目标儿童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率≥95%。 (四)时间安排 2009年4月11~15日做好人员培训、表格、宣传资料印刷等前期准备工作,4月15日~25日开展宣传动员、目标儿童摸底工作;5月7日前完成完成接种工作,5月20日前上报有关报表和工作总结。 二、群体性预防接种前期准备工作 (一)组织领导 县卫生局直接组织领导开展本次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的技术指导。 (二)成立群体性接种工作领导和技术指导小组

1、为了更好开展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成立大化县县级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其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韦爱銮(县统战部部长) 副组长:翁家周(县卫生局局长) 李光耀(县卫生局副局长) 段启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成员:覃阳(县广电局局长) 周锡瑞(县教育局局长) 韦文流(县卫生局疾控基妇股股长) 唐运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唐江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林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 2、大化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为使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顺利进行,根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坚定办法》,成立大化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负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和诊断,其成员名单如下:组长:翁家周(县卫生局局长) 副组长:覃礼德(县卫生局副局长) 李光耀(县卫生局副局长) 成员:段启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韦文流(县卫生局疾控基妇股股长) 黄含秋(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马妮飞(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 覃松碧(县人民医院内二科主任) 唐运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韦乃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科长) (三)社会动员和宣传 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政府和广电部门、教育

20100613_规模化猪场重要疫病监测方案

规模化猪场重要疫病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及时发现隐性感染猪,消除传染源;准确调整免疫程序,确保猪场各阶段猪只重要疫病的抗体水平始终处于有效水平。 二、监测措施 1、猪瘟 流行特点和危害:大面积流行较少,主要转变为有限地区(如某个地区的一个和数个猪场或一个村或数个村)散发性流行,疫点减少,病程以隐形感染、慢性过程为主,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由典型变为非典型,病原毒力表现为地区性降低,出现持续性感染,母猪繁殖障碍,新生仔猪先天感染(表现为断奶前后大批死亡,或免疫耐受或无症状带毒),这种猪进人新的易感猪群,往往引起猪瘟急性暴发,导致大批死亡。怀孕母猪隐形感染,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这种先天感染常导致胎儿木乃伊化或死胎、流产和产弱仔。猪瘟病毒在胎儿体内繁殖,所以母猪分娩时可排出大量病毒。如果先天感染猪出生时外观健康,并保持数月,实际上这类病猪起到一种难以辨认的散播病毒的连续传染源作用。因此,这种持续先天性猪瘟在猪瘟流行病学中是极重要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安徽省集约化、规模化猪场发展较快。生猪及其产品自由贸易频繁,使隐形猪瘟感染猪在当地或更大地区流传,致使疫情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点频繁发生,防不胜防。 监测方案:种猪场视饲养的种猪数量,先按10%~15%抽样检测,做一下初步摸底,了解自场种猪猪瘟带毒情况,如确实发现有带毒种猪存在,一要坚决淘汰,二要对余下种猪进行逐头检测。强毒抗原监测一般每隔3~4个月1次,连检3~4次,直到全部阴性为止。猪瘟免疫一个月内,要对种公猪、繁殖母猪全群监测猪瘟免疫抗体,后备猪和仔猪按不同比例采血,监测猪瘟免疫抗体。凡免疫抗体低于1:16者,都要进行猪瘟野毒抗原的监测,对猪瘟野毒感染猪必须坚决予以淘汰。 规模化商品猪场猪瘟免疫一个月内,对种公猪、繁殖母猪、架子猪、育肥猪、仔猪按不同比例采血,监测猪瘟免疫抗体,抗体滴度低于1:16-1:32的猪及时隔离二次注苗,复查免疫抗体,仍低于1:16者淘汰处理,并追查疫源。 2、伪狂犬 猪病监测每三个月一次,按不同批次猪和不同生理阶段猪采血,每次采血5ml。 采血对象:配种前15天后母猪, 产仔前10天怀孕母猪, 20日龄未注猪瘟苗前哺乳仔猪, 60日龄未注猪瘟苗前培育仔猪, 80日龄育肥猪。 抽血头数:各生理阶段猪每次抽血5-10头。 抽血部位:前腔静脉或耳静脉。 主要监测内容:猪瘟抗体及强毒、伪狂犬、乙脑、兰耳病、传染性胸膜胸炎、圆环病毒、猪口蹄疫等。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方案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可以用国家免疫规划类疫苗进行预防,以保护易感者为主的能达到控制乃至消灭疾病发生的这类传染病。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OPV)、麻疹疫苗(MV)、百白破混合疫苗(DPT)、乙肝疫苗(HepB)、卡介苗(BCG)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麻风、麻腮风、A+C、白破。 几种主要的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麻疹(俗称“醋子”)、新生儿破伤 风、 乙型肝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监测与控制的原则 疫情信息的报告与监测; 疫情的核实、调查和报告; 血清学/病源学监测; 爆发疫情的处理; 《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条: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按卫生部规定对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麻疹等传染病进行专门报 告和管理。 专报系统应比常规报告系统敏感。 20世纪90年代起:手工报表; 2004年以后:起用网络报告形式。《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3.0.0.3版,包括:AFP监测、麻疹监测、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接种率监测、接种异 常反应监测、15岁以下乙肝监测6块内容。 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 病种:脊髓灰质炎、麻疹、新生儿破伤风 最新要求:要对乙脑、流脑流行区进行监测。 方式: 无论医疗机构是否报告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10天到辖区内的监测医院进行主动监测,查看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住院日志等资料,主动搜索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并做好记录。 新生儿破伤风应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主动监测,主要由乡镇防疫医师进行主动搜索和报告。 “零”病例报告制度: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无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时,也应每10天向所在地县级疾控机构进行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零”病例报告。 血清学监测 ①病例血清学诊断: 麻疹(所有疑似病例包括暴发病例在发病7~14天内采血)。出疹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IgM阳性率为70%左右;阴性者要求采第2份血标本。 ②免疫成功率监测:

河北省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工作要点.

河北省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工作要点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我省发病高峰在夏秋季。2005年我省报告发病数为33例,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的邯郸、沧州、衡水等地。为落实卫生部《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和《全国乙型脑炎监测方案》的要求,掌握河北省乙脑流行病学特征、疫情趋势、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及时发现乙脑疫情,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控制疫情蔓延,特制定2006年河北省乙脑防控工作要点。 一、流行病学监测 1、病例报告 各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积极督导医疗机构乙脑疫情报告工作,医疗机构对发现的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附件1),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乙脑病例转归的核实。如发现在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时,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报告。 2、病例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48小时内对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详细填写乙脑病例个案调查表(附件3),及时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上报至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对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进行核实与订正,使乙脑个案调查与传染病报告卡内容基本信息一致。6个月后对病例进行随访调查,填写并录入原始个案调查表,保存备查。 1

当出现乙脑暴发疫情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12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进行核实、确定疫情波及范围,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实施相关控制措施,疫情处理完毕后3天内写出调查处理报告并逐级上报。 3、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结合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工作,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乙脑病例的主动监测,到相关科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内科或神经内科病房、儿科、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记录监测结果。如发现漏报病例,应及时追踪并补报。本年度出现乙脑病例的县(市、区),应对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并记录搜索情况。 二、疫苗接种率监测 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开展乙脑疫苗常规接种、应急接种和群体性预防接种情况监测,将接种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和范围、接种人数等情况填写附件6,上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将监测结果(附件6)以电子版形式上报至我单位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实验室监测 1、标本采集 医疗机构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时(附件7),应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的要求(附件2、附件8),采集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各2份,转送到本院检验科分离血清,低温(-20℃以下)保存脑脊液、血清标本,立即报告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标本检测 2

卫生院流行性乙型脑炎应急预案

卫生院流行性乙型脑炎应急预案

某某卫生院流行性乙型脑炎应急预案 近期,我省多地发生乙型脑炎疫情,并有上升趋势。为有效应对乙型脑炎疫情,切实提高我院乙型脑炎防控意识,提升临床医疗救治能力,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乙脑的突发疫情,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甘肃省切实做好我省乙型脑炎医疗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 ]38号)和甘肃省发电特级明电《关于切实加强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甘卫明电发[ ]39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我院流行性乙型脑炎应急处理预案。 一、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二、职责 为切实做好防治乙型脑炎病工作,决定成立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各村卫生室负责人要配合卫生院做好本村区域内乙型脑炎的预防控制工作。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 ** 组织制订医疗救治、预防控制等实施方案、协调卫生技术力量,

防止和控制疫情的蔓延。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临床诊断组: 组长:** 成员:** ** ** 组织疑似病例或临床病例的诊断、救治和疫情的报告工作。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消毒组: 组长:** 成员:** ** ** ** 具体负责组织划定区域内的消毒,监督无害化处理等工作。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卫生防疫组: 组长:** 成员:** ** 负责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科普知识的宣传、上下联络、疫情报告、培训、整理资料、疫情监测等工作。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后勤保障组: 组长:** 成员:** ** ** 负责物资供应、必要时人员转送等后勤保障工作。 三、应急措施 (一)疫情发生后,根据本方案要求,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会议,迅速组织人员、对防控工作统一安排部署。

省疾控中心资料收集清单

省疾控中心资料收集清单

省疾控中心资料收集清单 1.4.1新涂阳病人发现率 资料清单 1、同期估算结核病新涂阳发病总数(省政府协议) 2、登记新涂阳病人数(结核病专报网络系统) 1.4.2DOTS覆盖率 资料清单 1、辖区县级行政区划数一览表 2、实施DOTS策略的县级行政区划数(国家结核病规划中期评估报告2001-2010年) 1.4.3结核病人系统管理率 资料清单 1、辖区登记病人数(结核病专报网络系统) 2、系统管理病人数(结核病专报网络系统) 7.1.2对下级单位专业培训率(指令性培训) 1、指令性培训任务文件的复印件 2、年度培训计划 3、培训备案表 4、培训通知

5、培训材料 6、考题 7、报到册 8、培训总结 7.3.3专业人员年人均论文发表数 提交发表论文的原件和复印件 7.3.1科研项目综合评分 1、课题申请书 2、合作协议书 3、年度课题进展报告 4、期间所发的文章 5、结题报告。 7.3.2科研成果获奖综合评分 1、成果鉴定全套材料 2、成果评审全套材料 3、成果证书。 8.2.5财政拨款占年度支出的比例 资料清单 1、年度财务决算报表, 2、财政补助收入明细帐。 8.2.6职工年人均拨款数

资料清单 1、本单位编制文件, 2、年度财务决算报表, 3、上年度财务决算报表, 4、财政补助收入明细帐。 8.2.7项目预算完成率 资料清单 1、年度预算报表, 2、年度预算各专项资金实施方案, 3、指令性工作拨款文件、任务书, 4、专项资金预算表, 5、项目资金支出明细帐, 6、项目工作总结, 7、年度决算报表。 传染病所绩效考核指标资料清单 1.1.1疫情报告综合评价指数资料清单 1、月疫情分析 2、国家年报 3、本省年报 4、传染病报告年度质量分析零缺报县区统计资料

乙脑接种培训计划

乙脑疫苗培训材料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 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 神经系统后遗症。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家畜、家禽和鸟 类)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 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 神经系统后遗症。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家畜、家禽和鸟 类)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蚊子不但是乙 脑病毒的传播媒介,而且乙脑病毒在蚊体内可经蚊卵传代。蚊与猪是本病毒的主要长期储存 宿主和扩散宿主。鉴于此,目前防蚊灭蚊是切断乙脑病毒传播途径,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 之一;预防乙脑的另一重要措施是注射乙脑疫苗,以保护易感人群免受乙脑病毒的感染。 乙脑灭活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剂量:0.5ml 反应:大多数人接种无反应,仅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1~2天内消退。 少数有发热,一般均在38°c以下。少数有头 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偶有皮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 多而增加。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 加强注射的对象,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 禁忌:发热及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生素、 疫苗有过敏史者。 注意事项:疫苗混浊、变色(变黄)、安瓿有裂纹、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疫苗注射后在 现场休息片刻,以防副反应发生;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供偶发休克时急救。篇二:2012 年乙脑灭活疫苗接种实施方案 衡山县新桥镇2012乙脑疫苗接种工作实施方案 一、背景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虫媒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后,致死率、 致残率高,是严重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之一。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 吸衰竭、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征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夏、秋季节;严重危害青少年儿童的 身体健康。据疫情报告,2007年以来衡阳市乙脑疫情呈现迅速上升趋势,其中2011年乙脑 发病率较上一年上升40%,为降低乙脑疫情,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乙脑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现根据《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工作方案》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 以村为单位目标人群接种率达到90%以上,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控制乙脑疫情,防止 暴发流行。 原则:加强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知识宣传,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有 关规定和要求,遵循群众自愿接种的原则,努力提高乙脑灭活疫苗接种率。 二、组织措施 1、新桥卫生院负责制定全乡实施方案、业务培训、技术指导、物资准备、疫苗订购、分 发及监测评价。 2、乡村医生负责承担本辖区内乙脑疫苗接种、宣传、发动工作,并按常规要求填写“预 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册”。 3、成立乙脑疫苗接种领导小组,由曹伟同志任组长,李铁军任副组长,李文昌、李自龙 为成员;成立预防接种技术指导小组,李铁军同志任组长,李文昌、李自龙、任组员,负责

江苏省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指导的方案

附件: 江苏省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指导方案 为认真贯彻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科学、准确地评价和衡量公众健康素养水平,提高综合干预能力,减少疾病负担,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作出积极贡献,特制订本指导性方案,供各地在制定本地区监测方案时参考。 一、监测目的 (一)掌握当地公众健康素养水平,为制定和评价当地卫生政策及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立当地公众健康素养监测指标体系及监测网络。 (三)探索并逐步建立当地公众健康素养状况的发布机制。 二、监测范围和目标人群 监测范围:省辖市开展的监测应能覆盖辖区内所有县(市、区),使监测分析结果能反映辖区内公众健康素养的整体水平;县、县级市、城区开展的监测应能覆盖辖区内所有乡(镇),使监测分析结果能反映县、县级市、城区所辖区域内公众健康素养的整体水平。 目标人群:18—69岁(年满18周岁,不满70周岁)的城乡常住居民(包括在监测范围内居住6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目标人群的性别、年龄构成要相对合理。 三、抽样 (一)抽样原则 1.最小投入,最大收益原则; 2.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 3.样本推断总体原则。 (二)抽样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层抽样,具体可选用下列两种方法之一:

1.随机数法 2.人民币法 (三)抽样过程 1.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抽取街道、乡镇; 2.第二阶段从第一阶段抽取的街道、乡镇中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抽取居委会/社区、行政村; 3.第三阶段从抽取的居委会/社区、行政村中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抽取居民小组、自然村; 4.第四阶段从抽取居民小组、自然村采用随机方法或随意方法确定监测起始居民户,按监测样本量整群确定监测户数,监测户内所有居住人口均为监测对象;或以第三阶段抽取的居民小组、自然村全体居民作为样本进行监测。 (四)最小样本量 按照样本推断总体的卫生统计学方法(略),计算出最小样本量加上10%的失访率,每个监测点的最小样本量约为400人(包括性别两层)。 四、监测 (一)监测原则 1.被监测对象知情同意原则; 2.被监测对象亲自应答和无应答错误原则; 3.忠实原意适当解释原则; 4.为被监测对象保密原则。 (二)监测方法 采取主动监测,入户询问和互动式方式开展监测工作。 (三)监测内容 监测的主要内容是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行为方式。主要参考文件和资料: 1.卫生部公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 2.“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释义; 3.健康66条—中国健康素养读本。

乙脑疫情风险评估报告

?乙脑病毒 ?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蚊虫传播 ?夏秋季 ?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 ?重症患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 ? 病死率高达20%~50%,可留有后遗症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 ? 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 人或动物受感染后出现病毒血症 ? 人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短,(一般少于五日)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因此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猪为100%感染(仔猪),在人流行前2周,本病已在猪中广泛传播。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 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 蚊虫通过蚊卵传代,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乙脑疫情风险评估报告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蚊虫吸血→蚊肠内增殖→唾液腺→叮咬人和动物→人和动物被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susceptibility: ?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 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呈隐性感染较多。 ?感染后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患病为10岁以下儿童多见。 ?近年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小儿易患是血脑屏障不建全, ?血脑屏障受了破坏,患囊虫病的病人易感。 ?疲劳,意外打击,淋雨等易患。养峰人易感。 ?虫媒病毒300多种,20多种引起脑炎,53%乙脑抗体Igm阳性。(四)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22°C以上温度蚊虫活跃, 蚊虫繁殖适宜. 雨量多、蚊虫孳生密度大。 散发性、地域性,广州、海南多见。 北方地区为七、八、九三个月。 背景----历史乙脑疫情概况 2011、2012年我市报告乙脑病例各2例,2013年我市报告乙脑病例共29例,比2011、2012年

流行性乙型脑炎基本知识

流行性乙型脑炎基本知识 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在10-14天左右。患者主要表现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人尤其是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10岁以下儿童应尽快接种乙型脑炎疫苗,以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开展防治乙脑知识的普及教育运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乙脑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病原 乙脑病毒属于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毒粒为球形,有包膜,直径20-30nm,为二十面体结构。基因是正链单股RNA,包装于病毒核衣壳中,外层为脂膜(包膜)。包膜中有糖基化蛋白E和非糖基化蛋白M。E蛋白是主要抗原成分,具有特异性中和以及血凝抑制抗原决定簇。乙脑病毒加热至56℃30分钟即可灭活。来苏水对该病有很强的灭活作用(1% 5分钟,或5% 1分钟即可灭活)。对去氧胆酸钠、乙醚、氯仿等均很敏感。在地鼠肾、C6/36和BHK-21等有明显致细胞病变作用;乳鼠脑内接种敏感,一般2-3天即可发病死亡,因此目前实验室常用以上两种方法分离乙脑病毒。 临床表现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潜伏期为5-15天,病人症状以高烧、惊厥、昏迷为主要特征,病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头痛、发烧、常伴有寒战,体温38℃-39℃。头痛常较剧烈,伴有恶心、呕吐(呈喷射状),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1-6天。 2.急性脑炎期:最突出的症状是持续高烧,体温高达39℃-40℃以上,几天后中枢神经感染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如神志恍惚、昏睡和昏迷、惊厥或抽搐,颈项强直,受影响肢体出现麻痹,有的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神经系统检查巴宾斯基征阳性,跟腱反射阳性。 3.恢复期:在此期神经系统症状逐渐缓解,体温和脉搏等逐渐恢复正常。 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行诊断,但确诊则需要依靠抗体检查或病原分离。

全国乙脑监测方案

】 附件2: 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一、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近几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每年在5000~10000例之间,但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或流行。 为落实《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和掌握疫情动态,科学地预测、预警乙脑发病趋势,加强乙脑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 。 (一)掌握我国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了解疫情趋势。 (二)掌握乙脑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 (三)及时发现乙脑疫情,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 三、监测病例定义 (一)疑似病例 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 (三)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 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4、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四)排除病例 脑脊液呈非病毒性脑炎表现、或血清学实验阴性、或能够证实为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应排除乙脑诊断。 ^ 病例诊断流程见附图1。 四、监测内容与方法 (一)流行病学监测 1、病例报告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规定进行报告。 已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对尚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快速报告,城市必须在12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24小时以内报至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应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寄出。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在病例确诊、排除或死亡后,应于24小时内报出订正报告或死亡报告。各类医疗机构还应负责乙脑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乙脑病例转归的核实。 如发现在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时,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报告。 2、病例调查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对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附表1),详细填写病例个案调查表,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疫苗接种史等。乙脑病例个案调查表于调查后及时录入数据库,并通过网络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对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进行核实与订正,使乙脑个案调查与传染病报告卡内容基本信息一致。6个月后进行病例随访调查,填写并

乙脑监测方案word参考模板

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一、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近几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每年在5000~10000例之间,但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或流行。 为落实《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和掌握疫情动态,科学地预测、预警乙脑发病趋势,加强乙脑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 (一)掌握我国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了解疫情趋势。 (二)掌握乙脑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 (三)及时发现乙脑疫情,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 三、监测病例定义 (一)疑似病例 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三)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 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4、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仙居县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趋势分析

仙居县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趋势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21T10:02:26.360Z 来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作者:张丽英张意坚 [导读] 1.仙居县人民医院 2.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乙脑低发病率地区,要想通过乙脑的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是很有限的。 (1.仙居县人民医院浙江仙居 317300;2.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仙居 317300) 【摘要】目的:为了解和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流行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仙居县60年来的乙脑疫情资料结合2005年来仙居县的乙脑监测进行流行趋势分析。结果:仙居县是乙脑发病的老疫区,以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最高,年均发病率和死亡率为20.16/10万、1.76/10万,九十年代后发病率明显下降,以后无死亡病例,目前仙居县乙脑处于低发病率时期。无免疫史和免疫不全是乙脑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乙脑病例散在发生,呈现7月份的单峰型分布。三带喙库蚊仍是仙居县乙脑传播的主要蚊媒。仙居县目前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偏低。结论:在乙脑低发病率地区,要想通过乙脑的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是很有限的。切实抓好乙脑免疫的各个环节的落实,保证有效接种,合理适时开展乙脑强化免疫,是保护健康人群,防控乙脑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趋势;发病率;三带喙库蚊 【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149-01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一种由蚊虫媒介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且病死率高,重症患者病后可留下后遗症,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为了解和掌握乙脑的流行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现对仙居县60年来的乙脑疫情资料结合2005年来仙居县的乙脑监测资料进行流行趋势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乙脑疫情资料来源于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传染病年报资料;病例个案资料来源于1981年以来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乙脑个案调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仙居县统计局年鉴统计资料。 1.2 乙脑监测资料来源于仙居县疾控中心(全国乙脑监测点)2005年起按《全国乙脑监测方案》进行乙脑监测的资料。蚊虫的乙脑病毒分离和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检测由浙江省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完成。 1.3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用EpiData3.0软件进行双录入,采用SPSS13.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从仙居县60多年来不同年代乙脑报告发生率和死亡率看,以上世纪60年代为最高,年均发病率和死亡率为20.16/10万、1.76/10万。90年代以后无死亡病例(详见表1)。 2.2 乙脑病例分布情况从1981年以后疫情和可查到的乙脑个案调查资料分析,1981年—2013年仙居县共报告乙脑病例83例、死亡3例,1986年以后无死亡病例发生。地区分布:83例乙脑病例分布于全县17个乡镇3个街道,病例间无联系,呈散发状态;其中有完整免疫史的5例,不全的12例,无免疫史的66例。时间分布:从83例乙脑发病时间看,全年只有6、7、8、9和11月份有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7—8月占发病数的89.15%,6月1例(1.2%),7月38例(45.78%),8月36例(4 3.37%),9月7例(8.43%),11月1例(1.2%)。人群分布:83例乙脑中男51例,女32例,男女比例1.6:1,最小发病年龄为7月龄,最大为46岁,7岁以下散居儿童发病最多51例,占61.44%。 2.3 蚊虫媒介监测 2005—2012年在人房和猪舍中进行蚊虫监测,共捕获蚊虫16796只,隶属于3属8种,以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分别占35.9%,32.98%,20.96%。蚊虫密度每年6月开始进入高密度季节一直维持到9月。于2007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在三带喙库蚊和淡色库蚊中分离到30株乙脑病毒(三带喙库蚊分离到26株、淡色库蚊分离到2株、中华按蚊分离到2株)。 2.4 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2005—2012年共监测健康人群3741人,乙脑抗体阳性1601人,阳性率为42.79%;流行前期乙脑抗体阳性率为36.32%(730/2010),流行后期阳性率为50.32%(871/1731)。健康人群流行后期乙脑抗体阳性率非常显著地高于流行前期 X2=74.06,P﹤0.01。男女乙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3.55%(929/2133),41.79%(672/1608),男女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6,P﹥0.05。 3 讨论 3.1 从仙居县60多年的乙脑疫情资料看,仙居县是乙脑发病的老疫区,历史上乙脑发病率较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目前仙居县乙脑发病率处于低发病率时期,这与仙居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施规范的乙脑免疫接种有关。仙居县乙脑病例散在发生,无免疫史和免疫不全是乙脑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时间分布呈现7月份的单峰型分布,儿童发病占多数,符合我国一般病例集中在6—8月份的单峰型分布等规律。[1] 3.2 乙脑流行的自然因素在仙居县广泛存在,三带喙库蚊仍是仙居县乙脑传播的主要蚊媒,从蚊虫中分离到30株乙脑病毒26株从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蚊密度从6月份开始上升至高水平后一直维持到9月,乙脑发病主要集中在7月,蚊虫密度升高和人群发病时间相一致 [2],也符合我国乙脑发病的一般规律[1]。 3.3 从仙居县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监测情况看,仙居县目前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偏低,在健康人群没有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