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钦老和尚

广钦老和尚
广钦老和尚

广钦老和尚

释广钦(1892—1986),法名照敬,派名广钦,俗家姓黄,福建省惠安县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2月26日,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中。4岁那年,他父母为给长子娶亲无钱,就把他卖给晋江县南门外的李姓人家作养子。他的养父李树,在山坡地种水果为生,日子勉强过得去。养母林菜,信佛茹素,以中年无子,才买一个养子。

广钦自幼体弱多病,到李家后,养母待他如同己生,为求平安,依当时习俗,养母带他到观音亭许愿,把他送给观音菩萨做契子。广钦7岁起随着养母茹素,终生不改。不幸9岁那年养母弃世,又过了两年,养父李树也病故,广钦至此孤苦零丁。后来经远房亲戚的安排,由乡人带他到南洋谋生。11岁的广钦,在南洋的福建同乡商店里做学徒,事实上是煮饭扫地打杂,过了数年,年龄渐长,体力增加,与人结队上山,垦林伐木,工作虽然辛苦,但赚钱较多,生活也较自由。

一日散工,工人准备搭乘轻便推车下山,广钦忽有预感,觉得台车不安全,警告同事不要搭这班台车,别人不信,这班车果然途中翻覆。过后同事中有人说:“你自幼吃素,又能料事如神,何不出家修行去?”

别人是顺口而说,但在广钦听来,“一言提醒梦中人”,想起自幼孤苦,养父母早逝,人生无常,说死就死,人生终要走这条路,自己何必再绕圈子呢?于是他决计返回家乡,出家修行。

就在1911年,他20岁,到泉州承天寺,向住持转尘老和尚请求出家。转尘命修苦行的瑞芳师为他剃度,承天寺是以“佛喜转瑞,广传道法”八字传承法脉,所以为他命名广钦。初出家,作外坡职事,每日种菜除草,简直和伐木工差不多。并且由于丛林人多,供众不易,饮食粗粝,汤汤水水的没有营养。一日出坡工作,近午收工回寺,闻得午斋云板响时,众人纷纷赶往斋堂,广钦也随众走向斋堂,转尘老和尚却叫住他,要他把出坡的工具各归原位。广钦这时饿得头昏眼花的,收拾着工具,一念嗔心忽起,心想做这么重的活,吃这么差的饭,何苦来哉?一怒之下,丢下工具,走出寺门,心想和尚不干了。

没有走多远,心中又自忖道:“我原是为了生死大事,才出家修行的。如今吃了这一点苦,就灰心转意,这不是有违初愿吗?”想到这里,立刻返回寺内,收拾好工具,向转尘老和尚复命。老和尚一切看在眼里,说:“吃人不吃,做人不做,以后你就知道。”

经此一番教诲,更刻苦自励,不敢再有退转之念。他自思自己不曾读书,不认识字,既不能讲经说法,又不会敲打唱念。唯有吃人不吃,做人不做,才能植福报恩。于是除了出坡的工作外,每天为大众盛饭,等大众吃饱,他吃残饭,甚至于把桌上地上散落的饭粒收拾起来吃。寺院中砍柴煮饭、搬砖运瓦的粗活贱役,都抢在别人前面做,从无怨言。如是做了十多年的外坡及杂役,改委为香灯,早起晚睡,清理大殿,以香花灯烛供佛,打板醒众。有一次他睡过了头,慢数分钟敲板,心中惭愧,跪于大殿门口,向大众忏悔。以后他不敢熟睡,夜间于佛前打坐。由于敬戒心重,不时醒来看时间,无意中为他后来的不倒单打下基础。

到了1933年,他已经42岁了,但还未受具戒,仍是一名沙弥。他之所以不肯受戒,是自觉资质鲁钝,不敢上欺佛祖,下瞒众生。直到他在鼓山寺的一次精进佛七中,证得念佛三昧,才敢去受戒。据他30年后对一位外国来参访者说:“当时,在念佛声中,忽然之间,身心皆寂,如入他乡异国,睁眼所见,鸟语花香,风吹草动,一切语默动静,无非是念佛、念法、念僧。”

是年,他到莆田县慈寿禅寺从妙义和尚受具足戒。这时,他的剃度师瑞芳已经逝世,他受戒归来,决意入山潜修,请得转尘老和尚应允,携带几套简单的衣服,外加10多斤米,到泉州城北的清源山,觅得一个岩壁上的山洞为安身之所,开始13年的潜修生活。

泉州城北的清源山,是一座茅草丛生的荒山,山如堆木,一层比一层高,而后山则丛林密布,时有乡人入山打柴。广钦进山,往高处攀登,找到一个宽5、6尺、高一人许的山洞,恰可供他一人安住。于是他就在洞中坐禅念佛。10多斤米很快就吃完了,以后就以树薯野果充饥。日久成为习惯,他就断了人间烟火,成为一个专吃蔬果的自然人。后来他到了台湾,也是一直以水果为食,因此信众就称他为“水果师”。到80岁以后,因为牙齿全脱,始渐用流质的果汁乳为食。

清源山的后山多猴,亦有老虎出没,他居山日久,人兽和平相处,彼此了无畏惧,后来遂有猿猴献果、猛虎皈依的传说。泉州人皆知“伏虎师”其人。

他在洞中潜修,经常入定,传说往往一定经旬。有一次,一定逾月,不食不动,入山打柴的樵夫,日久不见这位“伏虎师”的踪迹,就找到洞中探视,见他跏趺而坐,鼻息全无,误以为已经入寂,急到承天寺报知转尘老和尚,以人死入土为安,不能任置洞中。老和尚亦感到事情有异,一方面命人上山,准备木柴,另一方面送信给卓锡永春普济寺的弘一法师,请他前来鉴定。弘一法师得信,即赶到承天寺,与转尘老和尚上山探视。弘一法师到洞中观察良久,肃然赞叹曰:“此中定境,古来大德亦属少有。”乃弹指三下,请师出定。

伏虎

广钦在洞中潜修13年,他的内证境界,非外人所能揣知。1945年,下山返回承天寺。翌年夏天,端午节后,福建永春的林觉非居士到承天寺游览,与师相遇,洽谈甚欢,事以师礼,并告以将赴台湾谋职。二人过往十余日,分别之时,

广钦告林居士曰:“你到台湾教书,务要与我来信。台湾佛教受日本神教影响,已是僧俗不分,我与台湾有缘,将渡海兴建道场,度化众生。”林觉非抵台后,初任教职,继任职铁路党部,与广钦保持联络。1947年5月,在林觉非的安排下,广钦与一位台籍的普旺师结伴来到台湾。普旺师是基隆人,后改名普观,为基隆市佛教讲堂住持,现已圆寂多年。

广钦抵台时,已55岁,初在基隆的极乐寺、灵泉寺等处挂单。中秋节后,到台北新店,在碧潭吊桥对岸的空军公墓附近,得一废置的日式空屋住下来。翌年,于新店后街的山壁间,凿了一个山洞,命名曰广明岩——后来于此改建成了广明寺。1951年,他在山洞右后方的大石壁上,雕凿了阿弥陀佛大佛像和佛龛。佛龛高两丈六尺,宽一丈九尺,深九尺。佛像高两丈一尺,莲座高三尺,长八尺,宽六尺。这是台湾首开凿石造像风气的第一座大佛像。

在这段时间内,有一件夜度日人鬼魂的故事。任职台糖公司的周宣德居士,住在万华昆明街的台糖宿舍,他常到附近的法华寺礼佛,受寺中斋姑之请,每星期天在寺中为信众讲经。据寺中斋姑告诉他,寺中夜间闹鬼,门窗会无人自启,电灯也会无人自开,所以夜间无人敢住在寺内。

有一天下午,周居士在法华寺附近的西宁南路上,遇到一位身材不高的老和尚。周居士合十为礼,请问法号,答曰:“广钦”。问住何处,答“没一定”。周居士看他步伐轻盈,目光炯炯,颇有道行的样子,乃请他到法华寺休息。二人进入法华寺,老和尚先礼佛,然后在地板上跏趺而坐。寺中斋姑欲为老和尚备晚餐,他说:“我不吃饭,只吃水果。”周居士到寺外买了一串香蕉,放在他身旁的木桌上。到了黄昏,他不言去,周居士与斋姑等相继离寺,留下他一人在寺中过夜。

第二天早上,周居士与斋姑们到了寺中,老和尚仍坐在原处,手指殿前右侧一客房说:“那里有两个日本鬼,你们去翻开榻榻米,取出尸骨,让我给他们超度。”

斋姑们找工人来掀开日式房右侧的地板,果然找到了两具骷髅。老和尚叫他们把骷髅放在焚化冥纸的炉中烧掉,他在旁念佛念咒,然后回到殿中说:“已经超度了。”当日他仍没有走,吃了些香蕉;晚间仍在原处打坐。第三天早上,他

说右侧后面的寮房里还有一个鬼。工人掀开日式房的地板,果然又发现一具骷髅,也送入炉中焚化,老和尚念佛持咒后说:“他也走了。”

在老和尚超度亡魂之后,寺中平安无事,夜间不再有异常事件发生了。

1951年底,老和尚听说土城、三峡界处的成福山上,有一天然古洞。有一天,他率领几名弟子到成福山,攀藤而上,在山上发现一个东向的天然大石洞,高两丈多,深两丈多,宽数丈,他打发弟子们回去,独自留在洞中。夜间有月光照射,翌晨朝阳初升,光霞照耀洞中。老和尚为之命名曰“日月洞”。洞顶有泉,清澈甘美。于是就在洞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后来,他在洞外搭建木屋三间,供奉地藏王菩萨圣像,并在洞顶另建茅棚,接引弟子同修。日久之后,附近的善男信女去参拜他,愈来愈多。

1955年,板桥的信众们,在土城火山的半腰,购了一片竹林地供养老和尚。他去看时,由小径进入,在竹林中砍去竹子,整出一片数尺见方的土地,再用砍下的竹子编为竹榻,敷以杂草,往上一坐,对随他去的信众们说:“此处甚好,你们回去吧!”于是就在竹林中露坐,以水果为食。过了两个月,他又平出一片土地,搭建一间瓦屋,供奉佛像。拜山的信众愈来愈多,信众捐资在供佛的所在兴建大雄宝殿、三圣殿、简单的寮房。这时已是1961年以后。数年之间,“水果师”的大名已传遍台湾各地。

此处所建的寺院,老和尚为之命名“承天禅寺”,改火山名曰“清源山”,以纪念他剃度出家的祖庭,及面壁潜修的清源山。

他72岁那一年——1963年,应善信之请,到了花莲,在横贯公路的天祥住了几个月,协助当地人士兴建祥德寺。现在寺中峰塔的位置,就是老和尚当年茅亭禅坐之处。翌年又应中部善信之请,由花莲往台中,在龙井乡南寮的山上,创建广龙寺,到1964年年底才返回承天寺。就在他出门的这一段时间中,承天寺的监院竟藉口屡次请老和尚回山,老和尚不回来,遂将寺中常住的积蓄,按等级职事发给众人,各自散了。等到老和尚回来,重新开始收拾烂摊子,重整寺院,并继续兴建山门和未了工程。

曾有善信向老和尚建议:“这些无法无天的坏人,应该送他们到法院,让他们接受法律的制裁。”

老和尚说:“佛门广大,好人要度,坏人也要度。我们应该惭愧,自己德能不足,无法感化他们,不应以嗔恨对嗔恨。”

1969年,老和尚又在土城乡公所的右后方,创建广承岩,计有大雄宝殿、两厢禅房、地下室、藏经阁、罗汉殿、讲堂、禅房、华藏塔。工程前后持续10余年,由老和尚的弟子传斌法师主持其事。

承天寺早期所建的工程,由于地基不实,施工匆促,10多年之后,地基陷落,墙壁龟裂,不得不拆除重建。所以在1976年,先将三圣殿前的女众寮房改建为两层钢筋水泥的楼房。翌年开山整地,重建大殿、三圣殿、大悲楼等工程,也是经过多年的营建,才完成今日的宏伟庄严。

1982年9月,老和尚又派出随侍他10多年的弟子传闻法师,到高雄县六龟乡的宝来村,创建妙通寺。1984年7月,该寺工程尚在进行期间,老和尚移锡该寺,是年老和尚年已93岁。1985年底,老和尚在妙通寺传戒——按照台湾佛教界的排列顺序,1985年应该由土城的承天寺举办传戒大典,因承天寺的规模容纳不下大批戒子,所以在其分院妙通寺举行。这次报名受戒的戒子有2700多人,其中包括出家众500多位,是台湾1952年开始的34次传戒中,人数最多的一次。这当然是广钦老和尚德望的号召所致。

广钦老和尚幼年未曾读书,所以不识字,终其一生,不曾高树法幢,登坛讲经,但他一生的行持就是经典,就是说法。有一次,佛学家蓝吉富教授,带着学生去参拜他,依严法师问他:

“请问法师,修苦行是指做什么事情,才算修苦行呢?”

老和尚答:“一切都不计较,日常生活不起分别心,就是修苦行。”

慧根法师接着问:“请问老法师,对研究教理有何看法?”

老和尚答:“没有什么看法;我觉得很自然,你们以研究教理弘法,我以修行弘法,一样弘法。”不错,老和尚是以修行弘法,他的行持就是在讲经说法,为世人树立修行的榜样,所以他对参访者说:

我觉得一个新出家的人,应修一段苦行,也就是要粗衣淡饭,勤劳作务,不管是捡柴火、挑水、种菜、煮饭等,你都要做,多做苦工,智慧就易开。一个初入门的人,要把心安住,最好的办法是一心念阿弥陀佛。

老和尚承担宗门家业,却一生念佛,也一生劝人念佛。蓝吉富教授尝请问他:“您是否走禅宗路子?”

老和尚答:“不是,我偏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

慧根师问他:“弘扬佛法,在现在这个时代,以何种方式较为中肯?”

老和尚答:“唉!我刚刚讲过了,你们是以读书弘法,我是以念佛弘法,都需要。”

老和尚有其幽默风趣的一面,而他的幽默风趣皆含禅机。某日,有一位教授,自认禅定功高,一大早撞进老和尚禅堂,一语不发,自个儿坐将起来,老和尚亦默默无言以对。过了很久,那位教授说话了:“老和尚,您看我这是第几禅?”

老和尚说:“我看不出来。”

教授说:“听说您禅定功夫很高,我已到了第四禅,您怎么看不出来?”

老和尚说:“我三餐吃饱没事干。”

随手拿一张卫生纸,嘴巴动几下,转头问教授:

“卫生纸跟我讲话,你听到没有?”

那教授犹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默然而退。

某日,一位清修法师来访,对老和尚说:

“我修某某三昧数十年,今来台觅地修行,请老和尚开示。”

老和尚说:“您修某某三昧数十年,应该由您与我开示。我没有修过什么三昧,无法与您言说。”

某法师又说:“我想闭关,大约要几十坪地,外面弄个小花园,您老看如何?”

老和尚说:“我们闭关,到底是心要闭关,还是身要闭关?若是心要享受,我们这个四大假合之身已经够大了。若是身要闭关,五大也不够。闭关是关六根,修心是不入地狱。”

有一天,一个人提着“○○七”手提箱,上得山后,神秘兮兮的要求见老和尚,并且要单独见。弟子们不放心,不许他独见,数人陪他一同见老和尚。那人到老和尚身边,附在他的耳边,郑重其事的小声说:

“老和尚,人家说您有神通,您老实告诉我,您到底有没有神通?”

老和尚也神秘郑重的附在那人的耳边说:“我告诉你,我有吃就有通,没吃就不通。”

佛法的奥秘就是平淡无奇,决不是什么神通、通灵等光怪陆离的异相。

老和尚平时生活简朴,日常以水果为食,故有“水果师”的称号。80岁以后,因牙齿全脱,不能啃水果,改以流质的牛乳及果汁为食。80多岁以前,除雨天外,夜间恒在露天跏趺而坐,数十年如一日。有人发现,拂晓之时,满山林木草丛上皆布露水,惟老和尚趺坐之处,数尺的直径内地面全干。老和尚到了晚年,间或在室内或廊下过夜,仍是常坐不卧,即俗所称的“不倒单”。

80、90岁时,以至90以后,圆寂以前,行不用拄杖,不用人搀扶,身体轻健,动作敏捷。

老和尚于1985年传戒之后,以要看承天寺大悲楼建筑为名,急欲回台北土城。农历12月26日回到承天寺,四众弟子闻知,蜂拥上山。数日后是丙寅年正月初一,老和尚召集各分院负责弟子及承天寺大众,老和尚说他将“要走了”,对各人一一嘱咐,并说明圆寂之后,尸体火化,灵骨分别供于承天寺、广承岩、妙通寺。嘱咐完毕,示意要返回妙通寺,众弟子以老和尚坚欲南下,不敢强留,乃送老和尚回高雄六龟乡的妙通寺。这天是1986年的2月9日。

回到妙通寺后,老和尚日以继夜的念佛,有时亲敲木鱼与弟子们一起念。最后两、三天,他猛力出声的念。郭惠珍居士在《倾听恒河的歌唱》一文中说:

那种“使尽每一口气恳切呼唤阿弥陀佛”的念法,非常人可及,大众轮班跟他大声念,尚且声声嘶胸痛,气力难支,何况他九十五岁高龄?……有弟子恐他以近月不食,体力难以支持,故建议老和尚说:“师父!我们念,您听就好!”老和尚瞪大了眼,斩钉截铁的说:“各人念各人的,各人生死各人了。”

农历正月初五——1986年2月13日,老和尚瞻视清澈,定静安详,毫无异样。午后2时,忽对身周众人说;“无来亦无去,没有事。”说完,还向徒众颔首莞尔,在安坐中闭上眼睛。过了一会,众人见老和尚不言不动,近前察看,原来老和尚已于众人的念佛声中安然入寂了。享年95岁,僧腊75年,戒腊54年。

老和尚一生并没高超的文章度世,亦没有动人的辞藻弘法,但他参禅念佛、平实无奇的行持却感动了、度化了千千万万的人。老和尚一生没有著作,圆寂后,弟子们把他平时的训诫,辑为《广钦老和尚方便开示录》。

因果定律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内涵定义:定义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的逻辑方法。人类的知识的认识和掌握,一般都是从了解定义开始的。因果定律是宇宙根本的、固有的、法尔自然的、离情别见的、质的规定性以及大千世界森罗万象生灭转化的缘起(契机)、条件和相状(性质定义);是由佛陀证悟的宇宙的公理,是佛法的核心和基础(说明性定义);是必然与自由、轮回与解脱、生死与涅槃、无明与觉悟的必由之路(功能定义)即唯心所造、唯心所现、唯心所转的宇宙生命的法则。 外延定义:狭义(业决定、业增长、已做不失、未做不遇);广义(业缘、果报、轮回、解脱);延伸:净业三福、十善业道、八因三缘(对治)。 因果定律的特点:总说:本质的、固有的、超越的、金刚的、注定的,不因迷失而损耗,不因错乱而颠倒,不因否定而摆脱,不因抗拒而破坏。又是可认知的,可掌握的,可运用的。是这样一种固有属性。 别说:无欺性(不作假、不错乱)。《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现在我们遇到的各种事情,有苦有乐,都是各种缘聚合在一起产生的。这些缘如果没有了,则不会再有这种结果。而这些业力都是随你的心聚集的。不会有一点的误差。)《大般泥洹经》(泥洹拼音:ní huán 解释:即涅盘)讲:…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哪怕是父子至亲,其造作的业因也不会因为亲缘关系而有一丝一毫的错乱。) 无欺性的特点,给我们两点警示:一是业不传递,不能代受。父亲造作了罪过,结果牵连到家人受到打击,父亲造福给儿孙享用,这些观念都是错乱因果的表现。受牵连是因为有同样的共恶业,承福报是因为有同样的共善业。都是自做自受。二是同因同果,异因异果。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如果你前世向三宝前敬供鲜花,做了容貌端正的业因,就会得到容貌端正这个果报。而财富则是因为向三宝供养和布施等业因得到的。有人问,我放生了怎么夫妻还是吵架,我布施了怎么还得病,我已经不邪淫了怎么还是发不了财?因与果有着必然的联系,不会错乱颠倒。一般来说,夫妻吵架的果报是邪淫的因,得病的果报是杀生的因,发不了财的果报是偸盗的因。 决定性(因果不空,所做业不亡):因果不空。业决定。已做不失。大千世界森罗万象的果,是由于种种差别的因所决定的,必然的。《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讲:假使经百劫不坏诸业因因缘和合时有情随受果(我们造作的业因,哪怕是过了很久很久的时间,依然不会损坏,无论我们做得是善因、还是恶因,都会成为一颗种子,一旦因缘、条件具备,那么就会有果报现前。)忘了也不失坏。第八识,阿赖耶识不忘,如同你生命全程的监视器,不偸工、不减料、不休息、不间断、不停电、不罢工。种子不坏。 对决定性的片面认识:一是只承认当世因果,不承认三世因果。故不忌后果。业果愚。二是彻底决定,绝无扭转。定业难转。宿命论。僵化因果。三是因果属道德范畴,不是定律。所以,很多人不信因果,对于报应的果报,莫明其妙。事实上,因果定律,不会因为你不信、不懂就不报应你。 周遍性(不漏、不偏):不遗漏,不偏颇。从体相上讲,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真实不虚,分毫不差,一饮一啄,不离因果。遍及無量世界,小到基本粒子,大到無穷天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从类别上讲,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概莫能外。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从轮回上讲,逃了阳间逃不了阴间,逃了今世逃不了来生,逃了世间的公检法,逃不了因果的公检法。从時間上讲,從過去無始一直貫穿到未來無終,前前无始,后后无终;从体性上讲,个体上,森罗万象,种种差别,它貫穿每一位有情的每一種顯現中,是平等、无漏、周遍的。

王凤仪老善人不怨人语录 看了开大智慧,附修忍辱精华文章,错过一定后悔

不怨人 1. 我常研究,怨人是苦海。越怨人,心里越难过,以致不是生病,就是招祸,不是苦海是什么? 管人是地狱,管一分,别人恨一分;管十分,别人恨十分,不是地狱是什么?必须反过来,能领人的才能了人间债,尽了做人的道。能度人的就是神,能成人的就是佛。 2. 君子求己,小人求人。君子无德怨自修,小人有过怨他人。嘴里不怨心里怨,越怨心里越难过,怨气有毒,存在心里,不但难受,还会生病,等于是自己服毒药。人若能反省,找着自己的不是(错误),自然不往外怨。你能,不怨不能的;你会,不怨不会的,明白对面的人的道,就不怨人了。 3. 现今的人,都因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就不乐。其实我这个人,好就是好,歹就是歹,管别人看得起看不起呢!只是一个不怨人,就能成佛。现在的精明人,都好算帐,算起来,不是后悔,就是抱屈,哪能不病呢? 4. “不怨人”三个字,妙到极点啦!(不怨人就是真阳土) 不生气,不上火 5. 我常研究,火逆的多吐血,气逆的多吐食。要能行道、明道,气火就都消了。 6. 上火是“龙吟”,生气是“虎啸”,人能降伏住气火,才能成道。 有人惹你,你别生气,若是生气,气往下行变成寒;有事逼你,

你别着急,若是着急,火往上行变为热。寒热都会伤人。修行人,遇好事不喜,遇坏事不愁,气火自然不生,就是“降龙伏虎”。能降伏住,它就为我用;降伏不住,它就是妖孽了。 7. 禀性(怒、恨、怨、恼、烦,又称气禀性)用事,鬼来当家。因为生气、上火一定害病,生病就是被鬼给打倒了!正念一生,神就来;邪念一起,鬼就到。可惜人都不肯当神,甘愿做鬼!8. 火是由心里生的,人心一动就生火。一着急,火往上升;一动念,火向外散。若能定住心,火自然下降。不守本分的人,额外的贪求,火就妄动。若能把心放下,不替人着急,就不起火,该有多么轻快! 9. 动性(耍脾气)是火,心里生气,才是气。佛说“七处心灯”,我说不如掐死一头。人心一死,道心自生;人心一动,道心自灭,争贪的念头就生出来了。因争生气,因贪上火,气火攻心,整天烦恼,就是富贵,也没乐趣。所以古人治心,如同治病。我说把心掐死,多么省事! 找好处,认不是 10. 修好的人多,得好的人少,是因为什么呢?就因为心里存的,都是别人的不好,又怎能得好呢? 11. 找人好处是“聚灵”,看人毛病(缺点)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人人都有好处,就是恶人,也有好处,正面找不着,从反面上找。所以我说,找好处是“暖心丸”,到处有缘,永无

广钦老和尚

广钦老和尚 释广钦(1892—1986),法名照敬,派名广钦,俗家姓黄,福建省惠安县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2月26日,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中。4岁那年,他父母为给长子娶亲无钱,就把他卖给晋江县南门外的李姓人家作养子。他的养父李树,在山坡地种水果为生,日子勉强过得去。养母林菜,信佛茹素,以中年无子,才买一个养子。 广钦自幼体弱多病,到李家后,养母待他如同己生,为求平安,依当时习俗,养母带他到观音亭许愿,把他送给观音菩萨做契子。广钦7岁起随着养母茹素,终生不改。不幸9岁那年养母弃世,又过了两年,养父李树也病故,广钦至此孤苦零丁。后来经远房亲戚的安排,由乡人带他到南洋谋生。11岁的广钦,在南洋的福建同乡商店里做学徒,事实上是煮饭扫地打杂,过了数年,年龄渐长,体力增加,与人结队上山,垦林伐木,工作虽然辛苦,但赚钱较多,生活也较自由。 一日散工,工人准备搭乘轻便推车下山,广钦忽有预感,觉得台车不安全,警告同事不要搭这班台车,别人不信,这班车果然途中翻覆。过后同事中有人说:“你自幼吃素,又能料事如神,何不出家修行去?” 别人是顺口而说,但在广钦听来,“一言提醒梦中人”,想起自幼孤苦,养父母早逝,人生无常,说死就死,人生终要走这条路,自己何必再绕圈子呢?于是他决计返回家乡,出家修行。 就在1911年,他20岁,到泉州承天寺,向住持转尘老和尚请求出家。转尘命修苦行的瑞芳师为他剃度,承天寺是以“佛喜转瑞,广传道法”八字传承法脉,所以为他命名广钦。初出家,作外坡职事,每日种菜除草,简直和伐木工差不多。并且由于丛林人多,供众不易,饮食粗粝,汤汤水水的没有营养。一日出坡工作,近午收工回寺,闻得午斋云板响时,众人纷纷赶往斋堂,广钦也随众走向斋堂,转尘老和尚却叫住他,要他把出坡的工具各归原位。广钦这时饿得头昏眼花的,收拾着工具,一念嗔心忽起,心想做这么重的活,吃这么差的饭,何苦来哉?一怒之下,丢下工具,走出寺门,心想和尚不干了。

倓虚大师语录

「老法师一生弘法利生,教导学人,对于修持方面,还有什么话说吗? 「修行并没有什么巧妙方法。」只是「回生换熟」。离开本性生疏了,回头来换成熟的,恶习气熟练了,回头来把它放下换成生的。其实,都是原有的,自己不认识罢了。 「平素我常劝人「看破!放下!自在」!这说是「回生换熟的好方法。世间事千差万别,烦恼多端,看的破说放的下,放的下就得自在。看不破就放不下,放不下就不自在,看破了就放下了,放下了就自在了。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一个人能顺逆缘中,无取无舍,喜怒法内,无忧无瞋,时时检点身口意,念念息灭贪瞋痴,修行能事,毕于斯矣。」 佛祖家当,本地风光。 八面玲珑,不假色庄。 山河应是山河,边疆应是边疆。 动物任其孕子,植物随其流香。 气候任凭寒暑,时间随自短长。 家翁主宰无心,家丁服务平常。 与之者不知亲疏,受之者莫知其详。 天然大业,最忌装璜。 有意求全,反致损伤。 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 双烛烧残观法界,万缘放下见真心。 不即不离皆佛性,勿忘勿助尽法身。 信解修证惟了义,动静语默尽禅机。 雁过空中空绝迹,花含镜内镜无心。 宇宙山河观无相,花香鸟语俱圆中。 三性无为成现量,一念瞥起量成非。 有意离相非实相,对境无心即佛心 法尘缘影本一心,谁将玄元作主宾?大地拈来无不是,沧桑转变一色新。 佛祖家当,本地风光。八面玲珑,不假色庄。山河应是山河,边疆应是边疆。动物任其孕子,植物随其流香。气候任凭寒暑,时间随自短长。家翁主宰无心,家丁服务平常。与之

者不知亲疏,受之者莫知其详。天然大业,最忌装璜。有意求全,反致损伤。此是我释迦老子,太平家法。取之不得舍之不当,不取不舍乃吉乃昌。 《影尘回忆录》页46 ★凡学佛人,须知五魔利害,必须预防,早结同参道友,互相警诫。 此魔有五: 一者、死魔。 二者、病魔。 三者、烦恼魔。 四者、五阴魔。 五者、天魔。 破此五魔,最要是预作观想。 一、观生死一如,如镜花水月,能破‘死魔’。 二、观知苦所集,如露如电,能破‘病魔’。 三、观世事如梦,逢场作戏,何须认真,能破‘烦恼魔’。 四、观如幻如化,能破‘五阴魔’。 五、观一切环境,完全是梦,能破‘天魔’。 更有五要: 第一、要看破声色利货,转眼成空。 第二、要看轻荣辱得失,如朝露阳焰。 第三、要学吃亏,吃亏即便宜,确是修福。 第四、要不被顺境所转,须知转眼成空。 第五、要割亲断爱,须知恩重仇深。 如是五魔五要,能作如是观,如是行,虽履险路,如同坦途,无挂无碍,立地清凉,随时皆得大自在。然作观时,先要设身处地,方能有效。 ——《倓虚大师精华录》页119-120 广钦老和尚(近代净宗高僧) ★人为何受轮回?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被七情五欲所迷,整天就是为财色名食睡,烦恼也就而至,业也就这样造出来了。

三 诚敬 名人名言

三诚敬 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中庸》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礼者,敬而矣已。——《孝经》 诚敬谦和,正己化人。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学无大小,皆当以诚敬为主。——印光大师 下人不深,不得其真。——《竭诚方获实益论》 诚:不自欺,不欺人。以真诚心待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不掺杂一丝毫虚伪。 敬:敬人敬事敬物。敬人:低调做人,尊敬他人,尊敬一切人,从尊敬领导、老师和父母做起。敬事:就是“敬业奉献”,做事要善始善终,要尽忠职守,要遵守法纪,要尊重规则和程序,答应的事就要做到,同时要紧记“事非宜,勿轻诺”,不对的事或者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要答应。敬物:就是爱惜物品,节俭持家。 凡事诚敬,不务虚名。——康熙教子格言 对风雨都要恭敬,不能说雨多了,不利于农作物等,以为阴阳各有定数。 谦受益,满招损。——《书·大禹谟》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道害盈而福谦,人道好盈而恶谦。——《易经》 谦让恭敬,先人后己。——《女诫》 谦虚和骄傲是祸福的分际。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己。——孔子 谦虚是君子始终保持的美德。 就是愚夫愚妇也有长处胜过我呀!——大禹 须知诚与恭敬,非唯学佛宜然,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为基本。——印光大师 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印光大师 只有诚敬,才能折服我慢。——印光大师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印光大师 四忍让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尚书·君陈》 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春秋·孔子语>> 小不忍则乱大谋。—— <<春秋·孔子语>> 有忍乃有济,无爱即无忧。——《尚书》 器量大者。福泽必厚。器量浅者。福泽必薄。谦虚盈满。祸福之分。岂可不慎。——《太上感应篇汇编》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忍之一字,众妙之门。——吕本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禅门锻炼说》选讲

【禅门第一论。戒显大师伏藏】《禅门锻炼说》选讲3.0 戒显大师全身舍利塔(江西云居山)。顶礼!!! 【禅门第一论。戒显大师伏藏】《禅门锻炼说》选讲3.0 (感谢文杰菩萨整理录像成文字)

咱们今天把明代戒显大师的名著《禅门锻炼说》作一下简单的讲解。我个人认为,对于禅宗来说,这本著作的重要性并不下于《六祖坛经》,为什么呢?我们看了太多的禅师语录,都是讲禅师悟后的见地,他们什么如何看待世间种种的现象、以及他们同别人交流的经验或他们对于佛法的体认,那么一个禅师开悟以后应该做些什么?专门讲解这个的著作就非常少了,而这正是《禅门锻炼说》非常突出的一点,正如赵州和尚所说,学禅开悟以后就象莲花出水结子了,结子以后干什么用呢?喂鱼喂鳖。一个人悟了以后,他所做的就应该是佛菩萨的工作,弘法和救度众生,对自己而言也是通过这个工作来快速消自己八识里的残余种子,大乘的利他和自利是一体的。那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就比较少了。 我们讲金刚禅到关于古代那些大师著作及语录精华的部分,准备取名为"大师归来",有点取电影《星球大战》最后一集《杰迪归来》的用意。以前曾准备取名"大师复活",后来我想到广钦老和尚曾讲过"祖师大德们其实并没有离开我们(没有死过),因为通过书本,他们还一直在给我们说法。"这话使我们感到很安慰。我们通过浅显的讲解,力图把被中国现在的

学佛人都几乎忘掉了的那些古代一流大师之遗留文 字里面的营养精华汲取出来,用浅显的文字重新表述以供养现代的众生,把以前那些大师的精辟思想,再"钩沉"上来,就是把快要沉没到海底的宝贝都拎出水面,再造福于现在的世人。因为这部《禅门锻炼说》非常非常重要,在我看来可以说是中国禅宗第一经,是中国禅宗著作里最重要的一部。所以在"大师归来"这个版块里,《禅门锻炼说》咱们先讲。 坚誓忍苦第一 夫为长老者,据佛祖之正位 这里所说的长老,类似于常言说的和尚,指的是禅宗丛林里的领袖。出家男众在佛教里称为比丘,出家女众称比丘尼,寺院里相当于大学指导教授或院长的人物,则称为和尚,一般就是所谓方丈。这里讲的长老,专指禅宗丛林里的和尚,是领一大批人学禅修禅的禅师、人天眼目,称为长老。长老是做什么的呢?"据佛祖之正位",他做的就是佛的工作,佛在世时做什么?就是培养弘法的人材,一起来救度众生传播佛法。在后来化佛不在人间的时间里,这些长老这些寺

广钦老和尚语录精选

广钦老和尚语录精选 ★会听的,开示才有用,如不会听的,开示也没有用。★有善根的人,讲会听得进去,没善根的人甚至会跟你吵。 ★有善根的人,师父讲他,他知道师父在教他,会说忏悔。没善根的人反说师父怎么还说他,生起烦恼……,就想:还是在家好,有父母,吃好穿好。如嫁人演那场戏,结果是再堕落,或有人想到要离开此地,那以后就没有人会讲他了。 ★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烦恼,以前在大陆是要看那个愈有修、愈有根基的人,特地去试他,故意用那种无理的态度去刺激他,或有时看他事情快做好了,偏再去破坏,或打他一下,要看根基到哪里,才能试到哪里,否则对无根基的人,徒增其烦恼,在台湾是行不通的。一般女众从父母身边来,扭扭捏捏的习气还在,用的方法都是世间法。 ★打击我们的,你以为他是坏人,但是在修道来讲,是有帮助的,内心要感谢他。那是西方钱,你不会赚,反而跑去哭。 ★每一法师都有其度众生的法门,不可随便毁谤批评,因而影响别人对佛法的信心。

“要知道,我们这个人身,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得这个人身,便要过人身劫,利用这个人身,来度我们种种的贪念,来度我们的生老病死苦。要知道,佛菩萨是由人身修行而成就的,三恶道也是由人身造业而去的,我们这个人身,包含了十法界,为善为恶,超升下堕,全由这个人身,这是个转捩点,是个劫数,不可忽视。” 徐╳╳指著对面坐的妹妹,对老和尚说:“我这妹妹是台大哲学系毕业,留美四年,专研哲学,尤其对佛学颇有涉猎,现已取得硕士学位,想自己走出一条路,以佛学为基础,来教东方哲学,在美国弘扬佛法,师父认为这方式行得通吗?”老和尚摇头说:“不可能,一个大学毕业出来的知识份子,或是一位思想很丰富的学者,想以居士的身份,用自己的的思想形式,来弘扬佛法,那是不可能的事。”徐╳╳对老和尚说:“我现在想再出国继续深造,取博士学位,师父认为如何?”老和尚说:“不必出国了,到佛国来留学才有了脱的一天。”“到佛国留学?”徐╳╳问。“是的,出家。”老和尚说。“出家!哦!”“你到美国去,在怎么念,怎么钻,都是尘劳,只是徒然为自己多造点业,到头来也是一场空幻,你不可能由那里得到安乐解脱,只有烦恼、妄念越多,那些形式上的社

老和尚的考试

1、 广钦老和尚平时大约早上六点,就会在寺里面经行巡视,他平常都静静观察,看什么人拜佛念佛最认真,最早起来用功,就找那个最用功的弟子来,不分青红皂白就骂一顿,甚至说一些让他冤枉委屈的话,老和尚演技又很逼真,那位弟子听了如果动心,甚至生气起来,老和尚就摇摇头,笑笑说:…我以为你多用功,这样讲几句就受不了,唉!功夫还早咧!?。 2、 我的恩师告诉我,当时承天寺建在深山中,工程有种种困难,大家要自己挑土、搬砖,甚至工作到全身泡在泥水里面,老和尚勉励大家,要一面做工作,一面念佛,训练动中念佛的功夫。有一天,很多位法师大德来拜见老和尚,老和尚就请人到工地把我的恩师叫回来翻译,当恩师一进到方丈室的时候,老和尚就马上向在座所有的法师说:…你们看!我们全承天寺,就是这个人最会做表面工作!你们看看,她弄得全身都是泥巴,就是要让人家说,她工作很辛苦认真!?大家听到老和尚这样讲,可以说没有人不相信的,在座的法师,有人听了,就跟我的恩师说:…啊?老和尚说你都做表面工作,这样不好哟!?恩师听了,马上就跪下来向大家说:…是的,弟子都是做表面工作,弟子会忏悔改过?。 3、 过去在承天寺建筑的时候,大家都要合力帮忙。有一天,在泥土里忙到夜里疲惫不堪的时候,老和尚竟然自己去把一大盒原来已经分类好的铁钉全部都搞混。然后说你们去把这盒铁钉分大小尺寸拣好,恩师描述,本来当时她涌起的念头是—…唉!老和尚,你怎么偏偏选这种大家都疲累不堪的时候叫我们来拣铁钉呢??然而,老和尚把面孔板起来说:…难道临命终的时候还让你选时间吗??恩师当时马上跪下来,懂得老和尚的意思,回答说:…弟子现在就去拣。?然后勉力振作,抖擞精神,把铁钉分一寸、二寸,照大小分类,拣到半夜,才把铁钉都分好,然后去报告老和尚说:…弟子已经把铁钉分好了。?老和尚却说:…要拣,也是你的事;不拣,也是你的事!? 4、 我的恩师去恳求老和尚慈悲,帮她去掉…我相?的烦恼,老和尚听了就说…好,好,好!?,但是并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恩师就每天都去跪著恳求老和尚,老和尚还是说…好,好,好!?,但是依然没有动静,日子久了,恩师事情又多,就渐渐忘记。 有一天很多政府官员、台大教授、北一女老师都来到承天寺拜见老和尚,老和尚就叫我的恩师去翻译,当恩师一进去,照平常和大家念阿弥陀佛,合掌打招呼的时候,老和尚突然就用很夸张,古怪的动作来学我的恩师合掌说:阿弥陀佛!恩师一看,今天不一样,就赶紧去跪在老和尚面前,老和尚就说:…这么多在家居士在这里,你跪著是要让人家折福吗??

广钦老和尚:做事不是为别人做

广钦老和尚:做事不是为别人做 (转载来自学佛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c16666969.html,/show1_10869.htm) 1、不要怕得罪人,自己职事要做好,该说的就当说,不要做人情,免得落因果(宁可失人——而不失因果)。 2、做事要有耐心,把环境擦洗干净,也同样要把自己的心洗涤清净——边做事边念佛,不要放逸,不让它(意识)跑走了,才能达到身口意清净。 3、出家修行要【发心】,培福修功德;人家不做,我们去做,人家没看到而我们看到的地方,我们就去做;即使别人在休息时,尚未做完事,你看到了,也要随时【发心】去做,不可以说:“那不是我的工作,那不是我的事。”不要这样想,否则不但没功德,在修行上也没办法突破。应该随时发心,因为出家这一法是无上法,如果没有【常住】,不能成就佛道。 4、做事不是为别人做,也不是应该做的,而是为消自己的业障。大伙同在做,若有人不会我们来教他;若他做不好,我们帮他做。不要分得太清楚,他不做,你就起烦恼;他不做你自己来做,要有慈悲心。 5、修行谈何容易?要想当一个修行人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贪、嗔、痴、慢、疑未断,现在只是籍着领执事来磨练我们的心志,等断了贪、嗔、痴,才能算入道。 6、当执事人不可贪——贪一根草,滴水也难消,还得轮回生死;稍贪则有业障。 7、修苦行是从各种执事中去磨练,在工作之中要能吃苦、能忍耐,一次、两次之后,就不觉得苦,这就是业障渐渐在消除;若是越修越觉得痛苦烦躁,那就是业障在翻绞。就像佛菩萨已从苦行中磨得业障尽除,没有苦恼的感受,做什么事都很自在,而不觉得在做什么,也不觉得自己在度众生。 8、尽守自己的职事;若好吃懒做,不尽职,福报用完,业障一到,自然而然待不住。

忍辱福德大无边

忍辱福德大无边 广钦老和尚:忍辱的人福德大福报大忍辱的人福德大福报大第一节广钦老和尚关于忍辱的开示汇集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2.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恶,人家毁谤我们,骂我们恶人善人,都当做没听到、没看到,收摄六根不外驰。只有那些没功夫的人,才整天窥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计较。3.修就是要修这些坏的、恶的,这些逆因缘,会启发出我们的智慧与知识,成就我们的忍辱行,让我们处处无挂碍。当我们的智慧发展到某一程度时,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烦恼,所以,越是会修行的人,越是喜欢在逆境中修。 4.修行就是在修我们这忍耐性,修这种种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舒适顺意的境界有什么可修?就是要在横逆的环境去磨、去修,万般事总要顺别人意思,事事忍辱,最后终会有好处,如果再分个我是他非,烦恼就惹上来了。 5.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么事情不顺眼,就把耳朵关起来,眼睛闭起来,装着没听到、没看到,睁一眼、闭一眼,对人要和颜悦色,再怎么说,修行就是忍辱这两个字。 6.忍辱是修行之本,戒中也以忍辱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

处,能行忍的人,福报最大,也增加定力且消业障、开启智慧。7.对于他人的侮辱,能忍下来,便是我们的福报,以后还会慢慢地开智慧,忍辱也是在开我们的智慧。8.譬如说:别人骂你,那是消灾,给你不好的脸色看,那是‘最上供养’,要没有分别,如获至宝。对厨房的饭菜,如果嫌好嫌坏地挑剔,自己本身会损福,反而还增加煮的人的福气。9.受戒是受什么?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依此去做,到哪里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即有德行,故人见生欢喜,亦可感化人。 10.任何横逆,就如同钱要让你赚,你不要,就是说境来了,你不修忍辱,反而起烦恼。11.什么事都能忍得下来,才会进步,就是自己对,也要向他忏悔,那就是你的功德了。12.打击我们的,你以为他是坏人,但是在修道来讲,是有帮助的,内心要感谢他。那是西方钱,你不会赚,反而跑去哭。 13.受了别人的攻击或批评,我们当忍受,即使是被人冤枉也得忍受,还要感到庆幸并感谢人家。14.忍辱即智慧。15.夸我们的,赞美我们的,那都不是明师;骂我们的,不管对与否,这才是真正明师。刺激我们的时候,就是在成就我们,当我们受到刺激时总会想:“这么瞧不起我,我就做给你看。”拿出这个志气来,成就已经在望。16.忍辱波罗蜜,不要说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觉自己在忍辱,或压抑自己,这还有相,而是对境不觉得,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骂你时,你不觉得人家在骂你。第二节黄念祖老居士谈忍辱的六种境界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