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期及中期财政收入预测分析

中国近期及中期财政收入预测分析
中国近期及中期财政收入预测分析

分析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

分析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 财政收入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财政收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89年的2664.9亿元到2008年的61330.35亿元,20年平均每年增长了16.98%。为了研究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财政收入的增长规律,预测中国财政收入未来的增长趋势,我们需要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财政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年底就业人数。 一、模型的建立 本模型主要反映的是财政收入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在这里,我们选择“财政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财政支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底就业人数”、“进出口总额”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收集到以下数据。 年份财政收 入 (亿元) 财政支 出 (亿元) 城镇居民 家庭人均 可支配收 入(元) 农村居民 家庭人均 可支配收 入(元) 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 额 (亿元) 年底就 业 人员数 (万人) 进出口总 额 (亿元) 1989 2664.90 2823.78 1260.70 601.50 7074.20 55329 1116.00 1990 2937.10 3083.59 1510.20 686.30 7250.30 64749 5560.10 1991 3149.48 3386.62 1700.60 708.60 8245.70 65491 7225.80 1992 3483.37 3742.20 2026.60 784.00 9704.80 66152 9119.60 1993 4348.95 4642.30 2577.40 921.60 12462.10 66808 11271.00 1994 5218.10 5792.62 3496.20 1221.00 16264.70 67455 20381.90 1995 6242.20 6823.72 4283.00 1577.70 20620.00 68065 23499.90 1996 7407.99 7937.55 4838.90 1926.10 24774.10 68950 24133.80 1997 8651.14 9233.56 5160.30 2090.1 27298.90 69820 26967.20 1998 9875.95 10798.18 5425.10 2162.00 29152.50 70637 26849.70 1999 11444.08 13187.67 5854.02 2210.30 31134.70 71394 29896.20 2000 13395.23 15886.50 6280.00 2253.40 34152.60 72085 39273.20 2001 16386.04 18902.58 6859.60 2366.40 37595.20 73025 42183.60 2002 18903.64 22053.15 7702.80 2475.60 42027.10 73740 51378.20 2003 21715.25 24649.95 8472.20 2622.20 45842.00 74432 70483.50

19502013年中国历年财政收入一览表

1950-2013年中国历年财政收入一览表 财政部2012年2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比上年增加16509.52亿元,同比增长22.6%。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11年税收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税收总收入平稳增长。全国税收总收入增长与上年增速基本持平。二是分季度来看税收收入增速呈“前高后低、逐季回落”走势。三是与生产经营相关的主体税种较快增长。国内增值税、营业税同比分别增长15.0%、22.6%,与上年增速持平;企业所得税增长30.5%,比上年增速加快9.2个百分点。此外,与汽车、房地产相关的税种增速明显回落。汽车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同比分别增长10.2%和14.1%,比上年增速分别回落45.6和39.9个百分点。房地产营业税和契税同比分别增长14.9%和12.1%,比上年增速分别回落17.5和30 个百分点。 分税种看,2011年国内增值税实现收入24266.64亿元,同比增长15.0%,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27%;国内消费税实现收入6935.93亿元,同比增长14.2%,比上年增速回落13.3个百分点,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7.7%;营业税实现收入13678.61亿元,同比增长22.6%,比上年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5.2%;企业所得税实现收入

16760.35亿元,同比增长30.5%,比上年增速加快19.2个百分点,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8.7%。 2011年个人所得税实现收入6054.09亿元,同比增长25.2%。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6.7%。 财政部表示,个人所得税收入实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资本市场和艺术品市场发展,个人股权转让以及拍卖收入大幅增长,带动居民财产转让所得税快速增长。二是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带动工资薪金、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税较快增长。三是税务机关加强了对高收入者及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保证了相关个人所得税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 2011年房产税实现收入1102.36亿元,同比增长23.3%。 财政部称,房产税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的保有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二是房屋租赁价格上升。 2011年资源税实现收入598.87亿元,同比增长43.4%,比上年增速加快19.9个百分点。 资源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比重为0.7%。 财政部发布消息:2011年1-12月,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 1950-2013年中国历年财政收入一览表统计年度

财政收入预测分析(0613)

2017年度财政收入预测及分析 (2017年6月13日) 一、元至五月收入完成情况 元至5月,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83190万元,占年初计划186450万元的44.6%,增长26%;总税收完成70318万元,占年初计划157150万元的44.8%,增长2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2281万元,占年初计划119500万元的43.8%,增长14%。分部门:国税部门完成17361万元,占年初计划40000万元的43.4%,增长235.1%;地税部门完成23710万元,占年初计划54000万元的43.9%,下降21.4%;财政部门完成11210万元,占年初计划25500万元的44%,增长6.4%。 二、双过半任务分解落实 二季度,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65742万元,占年初计划119500万元的55%,增长5%。分部门:国税部门完成22000万元,占年初计划40000万元的55%,增长134.8%;地税部门完成27000万元,占年初计划54000万元的50%,下降20.8%;财政部门完成16742万元,占年初计划25500万元的65.7%,下降12.6%。 三、全年收入任务分解落实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9500万元,占年初计划119500万元的100%,增长12.3%。分部门:国税部门完成40000万元,占年初计划40000万元的100%,增长

42.7%;地税部门完成54000万元,占年初计划54000万元的100%,下降3.2%;财政部门完成25500万元,占年初计划25500万元的100%,增长13.2%。 四、全年增收因素预测 (一)营改增行业税收增长。一是政策影响,改征增值税链接对税收管控要求严格,行业税负不增但行业规模总额增大,导致税收增长;二是地方项目投资聚集在春节结算开票,导致税收增长。 (二)投资项目促进税收增长。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区加快了项目建设步伐,2017年将启动葛洲坝遗址公园、老干部活动中心、泉水大道(西段)、新台东路、5个城乡农贸市场改造、集镇道路、亮化工程及国土综合治理项目等基础设施及工程项目建设,以此增加我区建安营业税及附加税。 (三)汇算清缴成效显著。今年,国税部门及早布署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利用国税微信公众平台,QQ群持续宣传小微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扩围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等新政,让纳税人及早晓政策,及早备案减免税事项。二是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发放资料、集中授课、上门辅导等形式进行汇缴培训,提高汇算申报质量。三是开展汇算清缴分析。国地税部门联合开展了汇算清缴深度分析,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消化历史包袱沉重。东宝区税收一直处于高位运行

关于我国财政收入的时间序列分析

关于我国财政收入的时间序列分析 摘要:本文以1978年至 2013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为原始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在时间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平稳化、零均值化处理,建立了ARIMA 模型,并对2014年我国的财政收入进行预测,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做出综合评估。 关键词:财政收入、时间序列分析、ARIMA模型 一、引言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如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2)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财政收入按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划分为中央本级收入和地方本级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是财政支出的前提,也是实现国家的职能的财力保证,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时间序列是一种动态数据处理的统计方法,指同一种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相继观察值排列而成的一组数字序列。本文基于随机过程理论和数理统计学方法,研究随机数据序列所遵从的统计规律,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1978年至 2013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数据为原始

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平稳化、零均值化处理,以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和偏相关函数为工具,对原始数据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建立ARIMA 模型,并对2014年我国的财政收入进行预测,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做出综合评估。 二、数据处理 表1为我国1978年至2013年财政收入数据,共36个观测,记作序列y。 年份财政收入年份财政收入年份财政收入1978 1132.26 1990 2937.1 2002 18903.64 1979 1146.38 1991 3149.48 2003 21715.25 1980 1159.93 1992 3483.37 2004 26396.47 1981 1175.79 1993 4348.95 2005 31649.29 1982 1212.33 1994 5218.1 2006 38760.2 1983 1366.95 1995 6242.2 2007 51321.78 1984 1642.86 1996 7407.99 2008 61330.35 1985 2004.82 1997 8651.14 2009 68518.3 1986 2122.01 1998 9875.95 2010 83101.51 1987 2199.35 1999 11444.08 2011 103874.43 1988 2357.24 2000 13395.23 2012 117253.52 1989 2664.9 2001 16386.04 2013 129142.9 表1 中国1978年至2013年财政收入数据单位:亿元 运行EViews软件,绘制该序列的折线图,如图 1 所示。从折线图可以看出,该序列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且各观测值并没有围绕其均值上下波动,所以此序列为非平稳性序列,需要通过差分使其平稳化。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目录 一、引言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 三、中国的财政收支结构 四、中国财政收支平衡的变化 五、参考文献

一、引言 自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中国财政收支规模由小到大不断壮大,呈现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财政收支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以时间为主线,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收支规模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并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的方式来揭示我们的主题。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 (一)财政收入的发展变化 1.财政收入各阶段的发展情况 财政收入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繁荣的直接体现。从增长速度来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50—1977年为第一阶段,财政收入长期保持在百亿元的水平。1978—1998年为第二阶段,财政收入走上了千亿元的台阶。l999—2007年为第三阶段,财政收入跃上了万亿元新高。其中1994-2007年财政收入增长最快,是我国财政发展的黄金时代(见表l)。 在第一阶段中,1950年是开国的第二年,由于经济还处在战火之中,因此是新中国历史上财政收入最低的一年,总收入只有65.19亿元。1951和1952年由于长期衰败的经济开始得到恢复,财政收入上升到了l00多亿元。之后在逐渐增加,长期保持在200亿元~800亿元之间,最高的是1977年的874.46亿元。 在第二阶段中,改革开放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从几百亿元跃上了千亿元大关。l978—1984年,财政收入保持在1000亿元左右,最多是l984年的1642.86亿元;1985—1998年,财政收入保持在2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其中1978—1984年为l000亿元左右,1985—1990年为2000亿元左右,1991—1997年为3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最多是l998年的9875.95亿元。 第三个阶段从l999年开始,全国财政收入迈上了万亿元的新台阶,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

财政收入预测模型研究方案

财政收入预测模型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建立基于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四本预算的政府财政收入预测模型。对四本预算的主要细分款项分别进行模拟分析,建立预测函数,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客观准确的财政收入预测方法,为完善收入预算编制提供参考,为进一步规范预算构成提供数据决策支持。 2、研究内容 本研究拟从公共财政预算入手,从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债务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税收收入的模拟计算是本研究的重点,如何分税种的对税收收入进行模拟预测,是本研究第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本研究将探究影响税收收入的主要因素,确定税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建立各税种模拟预测的方法,从分税种的角度系统地构建税收预测模型体系,客观准确地预测政府税收收入,进而再对其他三本预算进行研究。 通过对国内关于税收收入预测的相关论文进行简单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存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税收收入预测进行研究,并构建了多种预测模型。例如:采用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行预测,将计量经济学和时间序列方法应用到税收收入预测;将线性模型推广到非线性模型,如三次函数模型、指数增长模型等;将比较流行的数理模型运用到税收预测中,如神经网络模型、马尔科夫预测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等。 其中,大部分税收收入预测文献集中于对总税收收入进行预测,而以分税种预测加和后计算总税收收入的相关文献比较少见。由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和占总税收收入比例较大,其比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本研究在对分税种预测的基础上,考虑用分税种加总占总税收收入比例来进行推算预测。首先运用

中国财政情况的统计分析

中国财政情况的统计分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孝林、蒋正好、罗鑫 摘要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存在周期性,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逢经济周期的低谷都能平稳过渡,避免大幅度的震荡和不稳定,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功不可没。宏观调控主要由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构成,其中财政政策在对国内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促进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状况,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正文 一、我国财政收入情况分析 1.我国从1978开始至2009年各年的财政收入变化与GDP增长的比较 注:由于年鉴数据缺失1981~1984的财政数据未能在上图中显示。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财政每年都在增长,并且增长率在逐年增加。并且增长率逐年提高,在2009年达到了68518.30亿元人民币,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1132.26亿元相比,相当于此年的60.5倍左右,并且在31年间平均以每年14.15%的速度增长,下面我们对比GDP增长情况。 在1978年我国GDP为3645.217亿元,而2009年为340506.9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为93.4倍,平均每年15.76%的增长速度。相比来看, (1)、GDP的增长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民的财政负担相对比例在下 (2)、但是我们可以看出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68518.30亿元,而GDP为340506.9,财政收入占GDP 的20.1%, 而同期即2009年美国为19.1%左右,日本为11.1%左右,,我国的负担与他国相比还是有点高的。

(3)、我国财政收入连续31年税收收入同比增减率一直保持正值,且绝大多数在10%以上,而日本和美国在1978~2009年之间分别出现了8年和4年的税收同比负增长,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相当稳定,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大局的建设。 2.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及变化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改革开放初期即1978年我国财政收入中地方的比例占了巨大的比例占84.5%中央仅占了15.5%,但从94年开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从94年至今,中央与地方财政五五分成,基本上是各占一半。从1978初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7年中,中国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对地方的财政依赖程度逐步减弱,这样一来,中央政府就能够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使政策执行有效。中央政府统治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它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推行其政策。同时减轻地区发展不平衡,用以支持落后省市发展,同样有财力来办大事,例如奥运会,世博会等。 3.我国主要税收收入的构成情况(2009年)

《R语言数据分析》课程教案—04财政收入预测分析

第4章财政收入预测分析 教案 一、材料清单 (1)《R语言商务数据分析实战》教材。 (2)配套PPT。 (3)引导性提问。 (4)探究性问题。 (5)拓展性问题。 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 主要介绍原始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特征的选取、构建灰色预测和支持向量回归预测模型、模型的评价四部分内容。在财政收入相关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中,采用简单相关系数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在特征选取中,运用广泛使用的Lasso回归模型;在模型的构建阶段,针对历史数据首先构建了灰色预测模型,对所选特征的2014年与2015年的值进行预测,然后根据所选特征的原始数据与预测值,建立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得到财政收入的最终预测值。 2.基本要求 (1)了解财政收入预测的背景知识,分析步骤和流程。 (2)掌握相关性分析方法与应用。 (3)掌握用Lasso模型特征选取方法。 (1)掌握灰色预测和支持向量回归算法的原理与应用。

三、问题 1.引导性提问 引导性提问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提问,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 (1)市财政收入的构成是什么? (2)影响财政收入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3)市财政收入预测的意义在哪里? 2.探究性问题 探究性问题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提问的角度或者在引导性提问的基础上,从重点、难点问题切入,进行插入式提问。或者是对引导式提问中尚未涉及但在课文中又是重要的问题加以设问。 (1)相关性分析的使用场景有哪些? (2)Lasso回归使用场景有哪些? (3)为何要提取关键特征? 3.拓展性问题 拓展性问题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的意义,学生的学习动态后,根据学生学习层次,提出切实可行的关乎实际的可操作问题。亦可以提供拓展资料供学生研习探讨,完成拓展性问题。 (1)除了SVR还有很多回归算法,能否使用其他回归算法解决该需求? (2)国家数据网有很多类似数据,能否预测某个省的财政收入呢? 四、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1.主要知识点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分析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本文第一部分依据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目前财政收入的总量,及其占GDP的比重,再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几点政策思路。第二部分分析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结构,主要从收入形式方面进行分析。基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重点分析了税收部分,对几个主要税种的收入增长情况及增长原因进行了分析,体现各税种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程度,由此反映除财政收入的结构情况。 关键字: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结构、税收结构 财政收入可以理解为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即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国民总收入;财政收入又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分配过程,这一过程是财政运行的第一个阶段或第一个环节,在其中形成特定的分配关系或利益关系。1财政对一个国家的政府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占有了一定规模的财政收入,政府才能实现其职能。 一、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表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总额及各年增长速度 1摘自陈共《财政学》(第六版)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总量以较快的速度逐年增长,到目前已经具有了比较大的规模。2007、2008、2009年财政收入总量分别为52321.78亿元、61330.35亿元、68518.30亿元,2010年更是突破8万亿,达到83080亿元的水平;四年的增长速度依次为32.4%、19.5%、11.7%、21.3%。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总量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且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持续增加。 财政收入规模大小、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快慢,是由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但是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些经济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和价格水平,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并且达到目前的规模的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虽然比起很多发达国家, 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水平低,技术水平也还很落后,但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确实有了非常大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一直努力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之中,我国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政府在这些年中采取的一些措施确实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征管的加强。我国的各级税务机关加强了对税收的征管,切实保 证了税收的到位,对财政收入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价格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总水平一般呈上升趋 势,一定范围内价格的上涨是正常现象。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的物价水平在正常的范围内上升了不少,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财政收入也同比例的增长。 四、企业效益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外贸易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生产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企业的效益水平提高,个人收入增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长较快;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对外 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分析报告及相关大数据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大致可把6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①1949-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顺利恢复和发展;②1957-1966 年:开始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曲折前进;③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仍取得进展;④1977-1992年: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稳步、迅速而健康发展;⑤1993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即将跃居世界第二位。 1949-1952年,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比过去最好年份,工业总产值下降50%,农业总产值下降20%,原煤下降48%,原油下降62%,钢下降83%,电力下降28%,棉布下降32%,粮食下降24.5%,棉花下降48%。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326亿元,1952 年达到461亿元,高于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408亿元);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140亿元,1952年达到349亿元,超过了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281亿元)。1952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为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在三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21.1%。 1952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1952年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2.37公斤,印度为4公斤(为1950年数字,下同),美国为538.3公斤;发电量中国为2.76度,印度为10.9度,美国为2949度。因此,为了改变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第一个五年计划极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与此相适应,在投资方面也突出了重工业。计划规定,五年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是427.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为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又占88.8%。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和文化教育等事业。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农林水利部门的投资占7.6%,运输邮电部门的投资占19.2%,银行贸易部门的投资占3%,文化教育部门的投资为7.2%。在五年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到493亿元,超过计划的15.3%,加上企业和地方自筹资金,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投资总额达到588.47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92亿元,相当于1952年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 一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9%,其中工业增长18%,农业增长4.5%;轻工业增长12.9%,重工业增长25.4%。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1%提高到1957年的56.7%。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上升到45%。1957年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5.8倍;发电量达到193.4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为建国前最高年发电量的3.2倍。“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 1958至1960年是中国“大跃进”时期。“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力图在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开辟一个新的局面。然而,实践已证明,这个努力是不成功的,而且造成严重的后果。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比八大一次会议建议的指标,工业方面普遍提高一倍,如钢从12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农业方面普遍提高20-50%,如粮从5000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从此后,第二个五年计划转入了“大跃进”的轨道。 三年“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影响以后两年经济的发展。1958-1962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下降0.4%,农业净产值年平均下降5.9%,轻工业年均下降2%,国民收入

财政收入和国家生产总值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成绩评定表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摘要 现实世界中,经常出现一些变量,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数理统计中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回归分析。对于一元线性相关关系,用线性方程大致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按最小二乘法求位置参数的估计值,最终求得线性回归方程找到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复杂的步骤在spss中可简单实现。 本文通过运用spss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我国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求解线性回归方程,并通过方差分析和相关系数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了解了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因素与其实质关系。 本文利用概率纶与数理统计中的所学的回归分析知识,根据1992~2006年财政收入和生产总值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这些数据做出国内生产总值x关于财政收入y的线性回归方程,并SPSS软件对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线性回归系数与拟合系数等数据,并用F检验法检验了方法的可行性,同时用分布参数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问题,得出了国内生产总值x关于财政收入y的线性关系显著,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小样本常用分布参数的置信区间与假设检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方差分析

目录 一、设计目的 (1) 二、设计问题 (1) 三、设计原理 (1) 四、设计程序 (2) 五、结果分析 (6) 六、设计总结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财政收入和国家生产总值之间的一元线性 回归分析 一、 设计目的 为了更好的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熟练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实际问题上的应用,并将所学的知识结合SPSS 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的处理解决实际问题。本设计是利用方差分析等对财政收入和柜内生产总值进行分析,并利用SPSS 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求解。 二、设计问题 现有1992~2006年财政收入和生产总值(单位:亿元)的数据,如表 所示,请研究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线性关系。 年份财政收入年份财政收入19923483.37200013395.2319934348.95200116386.0419945218.10200218903.6419956242.20200321715.2519967407.99200426396.4719978651.14200531649.2919989875.952006 38760.20 1999 11444.08 183867.9210871.0 71176.678973.084402.389677.1 99214.6109655.2120332.7135822.8159878.3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26923.535333.948197.960793.7由此我们利用这些数据做出国内生产总值x 关于财政收入y 的线性回归方程。 三、设计原理 在实际问题中,经常会出现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是线性的(即直线型),而是非线性的(即曲线型)。设其中有两个变量X 与Y ,我们可以用一个确定函数关系式:y=u( )大致的描述Y 与X 之间的相关关系,函数u( )称为Y 关于X 的回归函数,方程y=u( )成为Y 关于X 的回归方程。 一元线性回归处理的是两个变量x 与y 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以设想y 的值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由自变量x 的线性影响所致,表示x 的线性函数a+bx ;另一部分则由众多其他因素,包括随机因素的影响所致,这一部分可以视为随机误差项,记为ε。可得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a+bx+ε 。式中,自变量x 是可以控制的随机变量,成为回归变量;固定的未知参数a ,b 成为回归系数;y 称为响应变量或因

中国历年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统计(1950-2015)

195062.171951124.961952173.94679.125.61953213.24824.425.91954245.17859.828.51955249.27911.627.31956280.191030.727.21957303.201071.428.31958379.621312.328.91959487.121447.533.71960572.291470.138.91961356.061232.328.91962313.551162.227.01963342.251248.327.41964399.541469.927.21965473.321734.027.31966558.711888.729.61967419.361794.223.41968361.251744.120.71969526.761962.226.81970662.902279.729.11971744.732456.930.31972766.562552.430.01973809.672756.229.41974783.142827.727.71975815.613039.526.81976776.582988.626.01977874.463250.026.919781132.263678.730.819791146.384100.528.019801159.934587.625.319811175.794935.823.819821212.335373.422.619831366.956020.922.719841642.867278.522.619852004.829098.922.019862122.0110376.220.519872199.3512174.618.119882357.2415180.415.519892664.90171]9.715.519902937.1018872.915.61991 3149.48 22005.6 14.3 中国历年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统计(1950-2015) 财政收入(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财政收入占国内生(% 年份

19502016年中国历年财政收入一览表

1950—2016年中国历年财政收入一览表 2016年全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各项数据一览财政部于2017年1月23日公布了2016年财政收支数据。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仍延续增幅逐年回落的走势。其中,国内增值税40712亿元,同比增长30.9%;营业税11502亿元,同比下降40.4%。主要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原营业税纳税人改缴增值税形成收入转移,体现增值税增收、营业税减收。一、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 2016年1-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357亿元,同比增长4.7%,同口径[①]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87195亿元,同比增长4.2%,同口径增长7.4%。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30354亿元,同比增长4.3%;非税收入29198亿元,同比增长5%。主要收入项目情况如下:1.国内增值税40712亿元,同比增长30.9%,其中改征增值税增长2.7倍(1-5月增长33%,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的6-12月增长4.5倍);营业税11502亿元,同比下降40.4%(1-5月增长37.3%,6-12月下降95.9%)。主要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原营业税纳税人改

缴增值税形成收入转移,体现增值税增收、营业税减收。 考虑收入在税种间转移因素,将改征增值税与营业税合并计算,1-12月累计增长5.4%。其中,1-5月增长36.6%;6-12月下降16.9%,主要受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的政策性减收影响。 2.国内消费税10217亿元,同比下降3.1%。主要受卷烟、成品油产销量下滑的影响。 3.企业所得税28850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金融业企业所得税8802亿元,增长2.7%;工业企业所得税7329亿元,下降1.3%;房地产企业所得税3641亿元,增长26.8%。 4.个人所得税10089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受二手房交易活跃等带动,财产转让所得税增长30.7%。 5.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2781亿元,同比增长2%;关税2603亿元,同比增长1.7%。分季度看,进口环节税收增幅分别为-9.3%、2.6%、6%、7.1%,逐季回升态势明显,主要是受部分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回升等带动一般贸易进口逐步转降为升的影响。 6.出口退税12154亿元,同比下降5.5%。主要是2015年基数较高(同比增长13.3%)。 7.城市维护建设税4034亿元,同比增长3.8%。 8.车辆购置税2674亿元,同比下降4.2%。主要受2015

政务财政收入分析系统解决方案

政务财政收入分析系统解决方案 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为了及时把握采收收入动态,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对数据信息共享、财政资金的测算和调度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各级政府需要全面了解本级财政、下级财政资金情况,并进行有效分析,以便做好合理的监督、测算和调度工作。 本方案重点介绍基于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获取到的税收收入数据的收入分析及收入预测功能。 一、建设目标 财政收入分析系统依托横向联网的基础和架构,基于全省和全辖收入数据的获取,实现数据的归集和共享,实现分层次、多维度、图表结合、丰富多样化的数据展现,满足领导层对财政收入情况及执行进度情况的统计分析的要求。 1.搭建财政收入平台 汇集财政收入数据,建设财政收入平台;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建立数据抽取机制,利用SAP公司ETL数据抽取工具从横向联网数据库抽取、清洗、归类收入数据。数据仓库里保存多年度数据,以便进行分析、对比。 2.建设收入分析系统 采用SAP公司BO工具,利用各种分析模型,对财政收入数据进行各种维度的分析,搭载监控预警分析以及预测手段,来提升财政决策分析能力,分析类型可按区域、按税种、按行业、按产业、按注册类型等。可对税源缴税额度进行分析,监控税源缴税进度。在展现方式上采用饼图、柱状图、折线图、仪表盘、水晶仪表等各种清晰美观的展现方式。 3.进行财政收入状况分析及预测 利用各种分析模型和对比方式分析目前财政收入状况,前瞻性地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财政收入趋势,以便及时把握财政收入发展动态,更好的进行收入预测,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也能为财政领导指导本年度预算调整及下年度预算编制提供参考依据。 三、表展现 1、灵活配置的报表种类 要充分考虑财政业务的不断变化,所需报表种类不断更新的实际需求,系统可灵活配置出需要的报表,以满足日常工作需要。 2、数据可向下钻取、向上追溯 在当前展现的报表界面中,针对指定的数据项可进行更为深入、详细的数据挖掘。例如当前报表中展现出某一天的收入概况,该收入数据可向下钻取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和其他收入的组成情况;税收收入又可向下钻取出由哪些税收科目组成,各收入科目的金额等信息;其中某项收入科目又可向下钻取出由哪些企业交纳,各企业交纳的金额等信息;从而实现全方位、多维度的统计分析。

Python数据分析与应用实例-财政收入预测分析

财政收入预测分析

1了解相关性分析 目录 分析财政收入预测背景2使用Lasso回归选取财政收入预测的关键特征3使用灰色预测和SVR构建财政收入预测模型 4小结 5

1. 财政收入简介和需求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特征,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在我国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财政收入不但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其相对独立的构成内容。如何制定地方财政支出计划,合理分配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的发展,提高市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是每个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地方财政收入预测是非常必要的。

2. 财政收入预测数据基础情况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项目所用的财政收入分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包括以下2个部分。 ?税收收入。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与地方所得税中中央和地方共享的40%,地方享有的25%的增值税,营业税和印花税等。 ?非税收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国家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并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入。

2. 财政收入预测数据基础情况 由于1994年我国对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影响了财政收入相关数据的连续性,在1994年前后不具有可比性。由于没有合适的方法来调整这种数据的跃变,因此本项目仅对1994年至201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本项目所用数据均来自《统计年鉴》)。 各项特征名称及特征说明如下(共13项): ?社会从业人数(x1):就业人数的上升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加。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x2):反映的是社会分配情况,主要影响财政收入中的个人所得税、房产税以及潜在消费能力。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分析报告及相关大数据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大致可把 6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①1949-1956 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顺利恢复和发展;② 1957-1966 年:开始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曲折前进; ③ 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仍取得进展;④ 1977-1992 年: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稳步、迅速而健康发展;⑤ 1993 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即将跃居世界第二位。 1949-1952 年,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1949 年比过去最好年份,工业总产值下降 50%,农业总产值下降 20%,原煤下降 48%,原油下降 62%,钢下降 83%,电力下降 28%,棉布下降 32%,粮食下降 24.5%,棉花下降 48%。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 326亿元, 1952 年达到 461亿元,高于解放前最高年份的 1936年( 408亿元); 1949 年工业总产值为 140 亿元, 1952年达到 349亿元,超过了解放前最高年份的 1936 年(281 亿元)。1952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为 810亿元,比 1949 年增长 77.5%,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 1936 年增长 20%,在三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 21.1%。 1952 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 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 35.5%。1952 年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 2.37 公斤,印度为 4 公斤(为 1950 年数字,下同),美国为 538.3 公斤;发电量中国为 2.76 度,印度为 10.9 度,美国为 2949 度。因此,为了改变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第一个五年计划极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与此相适应,在投资方面也突出了重工业。计划规定,五年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是 427.4 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为 248.5 亿元,占 58.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又占 88.8%。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和文化教育等事业。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农林水利部门的投资占7.6%,运输邮电部门 的投资占 19.2%,银行贸易部门的投资占 3%,文化教育部门的投资为 7.2%。在五年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到 493 亿元,超过计划的 15.3%,加上企业和地方自筹资金,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投资总额达到 588.47 亿元。新增固定资产 492 亿元,相当于 1952年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的 1.9 倍。 一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1.9%,其中工业增长 18%,农业增长 4.5%;轻工业增长 12.9%,重工业增长 25.4%。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43.1%提高到 1957 年的 56.7%。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1952年的 35.5%上升到 45%。1957 年钢产量达到535 万吨,比 1952 年增长 29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 5.8 倍;发电量达到 193.4 亿度,比1952 年增长 166%,为建国前最高年发电量的 3.2 倍。“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 100 年。 1958 至 1960 年是中国“大跃进”时期。“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力图在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开辟一个新的局面。然而,实践已证明,这个努力是不成功的,而且造成严重的后果。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比八大一次会议建议的指标,工业方面普遍提高一倍,如钢从 1200 万吨提高到 3000 万吨;农业方面普遍提高 20-50%,如粮从5000亿斤提高到 7000 亿斤。从此后,第二个五年计划转入了“大跃进”的轨道。 三年“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影响以后两年经济的发展。 1958-1962 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下降 0.4%,农业净产值年平均下降 5.9%,轻工业年均下降 2%,国民收入年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