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支持感的研究评述

关于组织支持感的研究评述
关于组织支持感的研究评述

1.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组织面临着裁员、重组、兼并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保持员工与组织关系和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就成为企业管理者和组织行为学家所面临的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往学者对员工、组织关系的研究有单极化倾向亦即仅仅关注员工对组织或主管的一种由下而上的承诺,而相对忽视了组织对员工的承诺问题。鉴于此,社会心理学家Eisenberger(1986)等人提出了组织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POS)的概念,强调组织对员工的支持和忠诚是否可以让员工感受得到(即一种由上而下的承诺),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为解决员工组织关系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思路。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如今有关组织支持感的相关问题已逐渐成为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新的研究热点。

2.组织支持感理论的提出及理论基础

2.1POS理论产生的背景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公司裁员、重组、兼并等情况对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国际竞争激烈和技术进展迅速的情况下,许多组织都在思考如何处理员工—组织关系,以赢得竞争优势。1986年Eisenberger等提出组织支持理论(Organizational Support Theory,OST)和组织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POS)的概念。这一现代管理理论的提出为解决员工—组织关系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克服了以往研究强调员工对组织的承诺而很少关注组织对员工承诺的局限性,强调组织对于员工的重视和关心才是员工愿意留在组织并为组织做出贡献的重要原因。

2.2POS理论的理论基础

POS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交换理论和组织拟人性化思想。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社会交换概念(Blau,1964)和互惠原则(Gouldner,1960)。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关系是为了实现最大的个体利益,个体愿意回报帮助过自己或有恩于自己的他人。Levinson(1965)提出了组织拟人化的思想,员工常常把组织代理人的行动理解为组织的意图,而非仅仅归因于代理人个人的动机。由于员工将上级看作组织的代言人,如果能从上级那里得到良好的待遇,将加强员工的组织支持感。

关于组织支持感的研究评述

张树连

摘要:本文从组织支持感产生的理论背景出发,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组织支持感的研究,主要包括组织支持感研究的理论基础、组织支持感的概念和测量工具、组织支持感的其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等方面,并指出了组织支持感理论在现代组织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组织支持感组织支持理论组织承诺

作者简介:张树连,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理论研究·社会心理科学第26卷总第121期2011年第3期总第270页

3.组织支持感的概念及其测量

Eisenberger等人认为,组织支持感是员工对组织如何看待自己的贡献和关注他们的利益的一种知觉和看法。这一概念有两个核心的要点:一是员工对组织是否重视其贡献的知觉和看法;二是员工对组织是否关注其利益的知觉和看法。组织支持感是员工将组织拟人化的一种特征,他们的研究指出,员工在组织中会有一种信念,相信组织会重视他们的贡献并且关心他们的利益。

组织支持感的测量通常采用Eisenberger等于1986年开发的组织支持感测量问卷。该问卷包括36个条目,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且所有条目可以归为一个因素。由于组织支持感测量问卷具有单维性和较高内部效度,近几年来,国外学者所做的组织支持感实证研究一般采用从组织支持感测量原始问卷中抽取具有较高负载荷的17个条目的版本。

4.组织支持感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

4.1组织支持感的前因变量

组织支持理论认为,对员工来说,倘若组织给予三个方面的良好对待会增强员工的组织支持感,这三个方面的良好对待分别是组织公正、领导支持、组织奖赏和工作条件。

4.1.1组织公正

一般指程序公正,它包括组织政策形成的公正和资源分配程序的公正。员工通过对组织中像工资增长和职位提升这样政策的认识而产生对程序公正的评价,随着对程序公正的不断感受,而自然产生POS。一般说来,组织公正是导致POS 产生的最主要的因素。

4.1.2上级支持感

指员工对他们的上级如何重视他们贡献和关注他们的利益的一种知觉和看法。上级作为组织的代理人,通常肩负着评价员工和向员工传达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责任。正因为如此,员工往往把上级行动理解为组织的意图,会把上级对待他们的好坏倾向,作为组织支持的信号。员工的上级支持感越强,POS也越强,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4.1.3组织奖赏和支持性的工作条件

如为员工提供扩大他们工作技能的发展性机会、能够自主地开展工作的条件、保证工作透明化的机会,以及使员工的工作能够得到上级管理者的理解和承认,这些都体现了组织对员工贡献的认可,能够显著促进员工POS的产生。

4.2组织支持感的结果变量

4.2.1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卷入和情感依恋。POS使员工产生了一种关心组织利益的责任感,促使他们用更高的组织承诺和更努力的工作来回报组织,同时,POS还通过满足员工的归属感和情感支持等方面的需要来增强员工的感情承诺。具有较高POS的员工往往有着更高的组织承诺。根据互惠原则,组织支持感使员工产生了一种关心组织利益的义务感以及增强员工对人性化组织的感情承诺。Bishop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来自组织某种程度的支持可以激发同种程度的组织承诺。凌文辁等人(2006)的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对感情承诺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吴继红(2006)的研究也验证了企业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对组织承诺有正向的影响。

4.2.2工作投入

任何组织都以达到绩效目标为根本目的,对组织而言,绩效就是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对员工而言,绩效可通过上级、同事及下属对自己工作状况的评价体现。研究者大多将组织承诺、组织认同、工作满意度等因素作为POS影响工作绩效的中介变量,具有较高POS的组织、团体和个人会表现出更高的工作绩效。研究发现,组织支持感能通过增加员工的胜任感来增加他们的工作兴趣。Eisenberger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有高度的正相关。徐哲(2004)的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与员工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吴继红(2006)的研究也验证了企业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对任务绩效有正向的影响。

4.2.3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 Citizen Behaviour,

社会心理科学第26卷总第121期2011年第3期总第271页·理论研究·

15

OCB)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George 和Brief的研究发现,POS可以使员工产生一些组织公民行为,如帮助组织避免风险、提供建设性意见、获得有益于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和帮助同事等。Jacqueline和Conway在英格兰西南的一个地方政府部门进行的研究发现,组织支持感可以使员工产生一些组织公民行为,如帮助组织避免风险、提供建设性意见、帮助同事等等,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凌文辁等人(2006)的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对员工的利他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吴继红(2006)的研究也验证了企业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对组织公民行为有正向影响。

5.组织支持感理论的应用

在当代组织中,掌握POS理论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员工的行为,特别是对于建立良好的新型员工—组织关系将产生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为有效地提高组织管理绩效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因此,POS理论对于当前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组织和管理者要把POS理论应用到管理实践中去。对于组织和管理者而言,应当高度重视员工POS的影响,积极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来提高员工的组织支持感,从而使员工—组织关系得以改善。

第一、要积极采取主动的支持性措施

对于支持性措施而言,虽然都能促使员工的POS的产生,但是主动的支持性措施对员工的POS影响要大得多。通常,员工在组织提供主动的支持性措施条件下的POS比非主动的支持性措施条件下高出许多倍。因此,组织和管理者要采取主动的支持性措施,而不是被动的支持性措施。

第二、要有效地传达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高层管理者作为整个组织的代言人,往往被认为近似地等同于组织本身。因此,有效地传达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对员工的POS产生非常有效。在管理实践中,高层管理者应当尽可能地展示对员工积极的评价,并通过内部公关行动来表现出对员工利益的关注。

第三、要广泛实施上级支持

上级往往被视为组织的代理人,他们在组织规则的基础上和下级发生相互联系。因此,上级的支持措施有助于员工产生POS。在管理实践中,组织应当培育出这样一种组织文化,即要将上级对下级的支持性行为加以公开并给予赞扬。上级对待下级员工的方式,以及员工对上级的评价,至少应该部分地成为对上级的绩效考核指标之一。

第四、要重视组织的公正

它包括组织政策形成的公正和资源分配程序的公正。在组织中建立程序公正的监控机制,对员工的评价和提升等遵循公正的程序,显示出组织对员工利益的强烈关注,因此会对员工的POS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管理实践中,应当教育员工了解有关工资增长、职位晋升和申诉渠道的正式程序。

6.研究述评及展望

随着组织管理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和组织对团队工作的关注,传统的命令式管理方式已经行不通了,组织越来越需要扮演一个支持和辅助的角色,给员工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以更好的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组织自身的变革。可以说,在当前这种形势下,组织支持感在提高员工的组织情感承诺,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感,改善员工的角色内绩效和角色外绩效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组织支持感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有关的理论主要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提出的,这些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否也同样适用?组织支持感的结构和影响因素是否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徐晓锋,车宏生,林绚辉,等.组织支持理论及其研究[J].心理学报,2005,37(1):130-132

[2]凌文辁,杨海军,方俐洛.企业员工的组织支持感[J].心理学报,2006,38(2):281-287

[3]许百华,张兴国.组织支持感研究进展[J].应用心理学,2005,11(4)

[4]徐哲.组织支持与员工满意度相关分析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4,1(1):21-25

[5]吴继红.组织支持认知与领导-成员交换对员工回报的影响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6,20(5): 63-66(下转第48页)

(上接第16页)

A Review About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research

Zhang Shulian

Abstract:Beginning with the theory background of POS,a brief review was mad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OS,includ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the measure of POS and the antecedent and consequence variables in POS research.M oreover,it raises the application value and meaning of POS in modern organization,at the end of the paper,questions that will need to be ad-dressed by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Keywords: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POS); Organizational support theory;organization commit-ment

[5]陈俊,张积家.中学生成就动机与成功恐惧

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1):107-110

[6]支富华,杨志红,樊琪.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

[7]Lundeberg M A,Fox P W,Puncochar J. Highly Confident But Wrong:Gende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Confidence Judgments[J].Journal of Education,1994,86:114-121

[8]陈俊,张积家.中学生成就动机与成功恐惧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1):107-110

[9]张永红.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3(3)

[10]狄敏,黄希庭,张永红.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A型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

[11]张丽娟,董好叶.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研究[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4)

[12]钟慧.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3(4)

[13]张志杰,黄希庭等.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6)

[14]Seth Langley,Cathrine Wambach,et al.A-cademic Achievement Motivation:Differences Among Underprepared Students Taking a PSI General Psy-chology Course[J].R esearch&Teaching in Develop-mental Education.Canandaigua,2004.21(1):40-48

[15]Macan T H,Shahani C,Dipboye R L,et al. College students'time management:correlation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tres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182(4):760-768

[16]刘志华等.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1993(4)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Lin Weimin Pan Yun Shi Yiping

Abstract:By using the Time M 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 and Achievement-Motivation Scale,a question-naire of577students from3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s conducted.The results showed:In terms of time effi-cacy,sense of time value and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mal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higher scores than female students.The relationship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time manag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were remarkable.Notable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in dimensions of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with motives of seeking success,an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in dimensions of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with motives of avoiding defeat.High time management group had significant higher scores than low time management group in the motives of seeking success,and lower scores than low time management group in the motives of avoiding de-feat.Sense of time value and time management had high significant predication and influence o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motives of seeking success, and sense of time value,time management and time ef-ficacy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motives of avoiding de-feat.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achievement motivation

西肖尔的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西肖尔的组织效能评价标准(1965) --------------------------------------------------------- 斯坦利·E·西肖尔(Stanley E.Seashore)是美国当代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密执安大学教授。他的学术研究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他在1965年发表的论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在企业管理领域得到很大重视。论文将衡量企业组织效能(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的各种评价标准及其相互关系组合成一个金字塔型的层次结构,从而使原先处于完全混乱状态的集合体有了逻辑性和秩序。 组织的目标是多种多样并相互矛盾的,它们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西肖尔举了一个例子对其加以说明,一个经理希望自己的公司获得高额利润,同时又能使规模进一步扩大;他希望通过改进产品来确保将来的利润;他还希望公司能避免财务上的风险,要付给投资者大笔红利;并且使雇员们感到满意,维持良好声誉,受到公众尊敬等等。但是他不可能同时使所有这些目标值都达到最大,因为有些目标是互相冲突的,例如增加红利可能意味着新产品开发资金的减少,所以他必须权衡众多目标的价值。对各种衡量标准以什么方式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对经营状况的全面评价,需要一种模式。 一.衡量标准及其应用 西肖尔认为要评价各种衡量标准的相依性和相关性,首先应该把不同的标准及其用途加以区分。根据各种标准的性质、特点和所涉及的时间范围,具体区分如下: 1.目的与手段有些衡量标准代表的是经营活动的结果或目标(例如高额利润),它们可根据自身的实现程度予以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很接近于组织的正式目的。而另外一些标准之所以具有价值,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达到该组织主要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或条件(例如经理人员的责任心)。 2.时间范围 一些标准考察的是过去(例如去年的利润),另一些标准则涉及到现在的状况(如资本净值),当然,还有一些标准是预期未来的(如计划中的规模增长率)。无论这些标准涉及到何种时间范围,在对过去或将来的情况,以及对发展变化趋势作出推论时都可能要用到。 3.长期与短期 有些标准归属于一个比较短的时期,而另一些则归属于一个较长的时期。

组织承诺研究评述与展望

组织承诺研究评述与展望 马海龙,张 (天津商学院管理学院,天津300134) 摘 要:回顾了组织承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从组织承诺的定义、前因和后果变量、组织承诺的测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了外部组织承诺,组织承诺的前因和后果变量也获得了扩展。 关键词:组织承诺;情感承诺;规范承诺;持续承诺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62(2004)06-0025-05 21世纪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如何处理 组织与员工的关系已成为管理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员工的主观需求和结构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提高组织的绩效,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增强员工对组织的承诺,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组织承诺对于预测员工的离职意向,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从而改善组织与员工的关系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重视。 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Commitment )是当代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反映雇员和组 织之间的心理契约。直到20世纪70年代,组织承诺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组织承诺的定义 Morrow 分析了30种组织承诺的定义,他认为这些研究“往往致力于形成自己的定义和开发出量 表进行测量,而对别人的研究很少关注”[1] ,因此,他认为组织承诺的定义存在严重的概念冗余。ArnonE.Reichers [2]将组织承诺的定义归纳为三类(见表1)。 表1 组织承诺的定义 定 义 理论特点 单边投入理论(Side 2bets) 承诺是与组织成员有关的报酬与成本的函数。当员工在组织服务的年限、薪酬等增加时,承诺也明显随之增加。这种理论是基于“经济理性”的假设,关注的是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经济交换关系。 归因理论(Attributions) 承诺是个人与其行为的连结,这是由于当个人从事有意志的、明显的及不能更改的行为后,他会归因于自己早已对组织有承诺。这种理论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为了维持其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 个人—组织目标的一致性(Individual/Or ganizationalGoalCon gruence)组织承诺产生于个人认同并且致力于组织目标与价值时。这种理论更倾向于社会交换,即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社会交换关系。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2]整理。 第24卷第6期2004年11月 天 津 商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Tian jinUniversit yofCommerce Vol.24No.6 Nov.2004 收稿日期:2004-06-15 作者简介:马海龙(1978— ),男,山西隰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规范承诺研究述评

规范承诺研究述评 摘 要:在Meyer和Allen提出了组织承诺概念框架以来,规范承诺一直以来不被人关注,概念上往往与情感承诺混淆同时其针对员工行为的解释力较弱。本文总结了规范承诺的相关理论及其实践,提到了规范承诺理解为一种道德责任感或一种负债义务感的这两种双重属性。同时提出了规范承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规范承诺 组织承诺 研究综述 1、前言 现在的组织开始更加依靠承诺型的员工来积累竞争优势,但现在很多被引入提高组织效率的管理手段(例如:裁员、流程再造、企业并购)却成为破坏承诺的潜在因素(Meyer, 2009; Mowday, 1998)。因此,理解组织承诺的性质、发展和涵义可以说变得比以往更为重要。现在一般认为承诺可以被划分为不同部分。例如Meyer 和Allen(1991)将组织承诺划分为情感承诺、规范承诺、情感承诺。本文主要对规范承诺的进行深入的研究。 规范承诺是在Meyer和Allen(1991,1997)提到的组织承诺模型中的一部分,同时也包括了感情承诺和组织承诺。规范承诺的内涵已经扩展到应用于一般的工作场所承诺(Meyer和 Herscovitch, 2001)。规范承诺一般被认为员工对组织的义务感(例如,留任组织的义务感)。理论上区分了感情承诺与持续承诺,规范承诺也已经被证实与情感承诺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存在很多的相似性(Meyer 等, 2002)。 2、规范承诺的内涵 Meyer和Allen(1991)两位学者提出了组织承诺模型 (Meyer&Allen,1991)。他们认为规范承诺(normative commitment)反映的是员工对继续留在组织的义务感,它是员工由于长期受到社会影响形成的社会责任而留在组织内的承诺。但长期以来,这种基于义务感的定义都是存在的,例如,Kanter(1968)将承诺定义为一种个人对于规范、价值观和内在信念的承诺,并在道德上约束个人,并区别于基于强烈个人情感的凝聚力承诺以及基于个人得失的持续承诺。类似的,Etzioni(1975)将组织内的道德参与看作是组织目标、价值观、规范内化的结果。他认为外在环境变化时这种锁定个人的道德参与活动对员工行为的影响要比基于个人得失的承诺明显。Marsh和Mannari(1977)在针对日本的案例研究后发现,无论员工职业生涯的满足程度如何,接受“终生承诺“的员工都多考虑留任公司的道德权利。 Wiener(1982)认为规范承诺是反映组织目标和利益的内化规范一种方式。同时,他认为承诺型员工更愿意为组织做出牺牲。相对基于员工绩效的激励而激发的员工行为来说,规范承诺是文化、家庭与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与Wiener相似的是,Scholl(1988)认为规范承诺必须明确地与工具性动机区分开来,他认为承诺是一种在期望没有得到满足情况下仍保持正确行为方向的平衡力量。虽然Scholl没有认为规范承诺必然反映内化的规范,但却是一种潜在机制的规范,即互惠规范(Gouldner,1960)。 虽然前面很多学者的定义不同,Meyer和Allen(1991)注意到以往学者的这些观点都反映了义务感的常见的观点。他们把规范承诺阐述为影响内化规范义务感,他们认为这种强制性规范承诺的员工拥有继续留任组织之中的义务感。Meyer和Hersovich(2001)提出规范承诺是员工在追求特定目标活动过程的义务感心态。在组织变革模型中,Meyer和Hersovich也将规范承诺认作是为组织变革提供支持的义务感。 3、规范承诺的测量 Marsh和Mannari第一次通过四项终生承诺衡量规范承诺,他们的测量强调了终身承诺的普遍性、终生规范的留任意愿。Wiener和Vardi(1980)提到了规范承诺的三项维度:员工忠于的信念、为之牺牲的信念与对组织的认可。很遗憾的是这两种划分的信度很低,同时也缺乏心理学测量的属性(Meyer和Allen,1991)。但除了内部一致性系数之外,没有发现该量表的心理测量指标。值得注意的是,Wiener提出的组织承诺的

物流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物流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及评价方法 1、产生背景 在发达国家,物流的绩效研究起步较早。日本结合自身的特点,以整体物流成本最小化、顾客服务最适化、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将物流绩效评价的重点放在了不断降低成本上,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本物流管理学说。美国早在1978年就开始在民航业有限放松管制,1980年又放松了对卡车运输业的管制,从而使物流企业更加自主的适应市场,依靠市场力量来决定物流服务的发展。美国国家绩效评估中心的绩效衡量小组把绩效管理定义为“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目标计划,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 二、发展历程 现代物流企业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以及运用现代组织和管理方式,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环节进行整合并进行一体化经营的新兴产业,是按照现代物流观念对传统彼此分割的环节的整合和一体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建设,我国目前的物流企业占有企业的比例越来越多,但是近几年,中国物流企业的现状仍然为多、乱、散、小的状况。现代物流业缺乏长远发展规划,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大,其重要性还没被充分认识,还没有将物流企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制定发展规划,也没有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到目前为止,中国物流业仍然是分散的或者称多元的管理方式,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国内贸易局、外经贸部、能源部、农业部等专业部和国家计委、经贸委等综

合部门,这样导致物流市场比较混乱,而中国的物流市场散乱的主要表现在于物流产业的领导、管理部门以及管理能力散乱,在这里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针对物流产业没有任何一家国家部门能够对整件事情负责,作为地方政府更是本着各自的利益问题不能为物流企业提供综合的全方位的服务,导致各地物流水平发展不一致,从而为客户很难提供一致的服务。由于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身产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题。物流企业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需要一种通过目标的导引以及组织内在机制的驱动来实现这种转换,而这一切的建立和转换都离不开科学考核体系的支持,物流企业需要通过考核落实和分解战略目标,需要通过考核、落实部门和岗位各自的职责,需要通过考核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改进工作绩效,需要通过考核提供公平收入分配的依据。同时,考核体系建设也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大大提升企业效能,用的不好还容易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减低企业整体绩效。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只有对员工采用科学可行的绩效考核,才能准确地了解自身的状况,才能使物流企业寻找出自身存在的优势劣势,解读出自身绩效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发挥,保证企业自身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措施,保证企业的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有效提高,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绩效进行有效的管理,全面改善目前的绩效水平已经成为物流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物流企业发展愈加迅猛,对于不同岗位之间的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也有着显著的不同,针对不同的岗位进行不同的绩效考核体系也势在必行。 我国物流业绩效管理随着物流业自身及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渐表现出其特有的发展趋势,其中电子化是物流企业绩效管理体系最显著的发展趋势之一。由于

组织承诺、满意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

员工满意度、组织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 ——西安市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证研究及其启示 摘要:近年来,组织公民行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组织公民行为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企业都期望本企业发生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活动,但是却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来实施。本文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提出了员工满意度、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模型,以西安地区大中型国有企业为调查对象,对员工满意度、组织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做出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这两个因素对于组织公民行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而提出了具体的提高组织公民行为的措施。 关键词:组织承诺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 : , ( ) ’s ’s , ’t , a , ', , . : 1 引言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关键资源,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目标的实现。以往的研究,在探讨组织成员工作表现时,大都将焦点放在提高员工工作绩效上。随着理论研究的日趋成熟,学者们发现员工在企业中的某些行为并非是组织要求的,但这些行为却有利于组织的发展和组织绩效的提高。因此组织公民行为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组织公民行为呢?众多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包括组织承诺、组织满意度等。但是组织承诺、满意度是怎么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呢?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有多大呢?又如何来具体的提高组织公民行为呢?这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企业的绩效有重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西安地区调查的基础上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做出了实证性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提高组织公民行为的措施,以期完善相关理论。 2 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中国省级政府公共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中国省级政府公共治理效能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施雪华方盛举 内容提要:中国省级政府公共治理效能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价值取向设定、评价指标体系建构、评价实施与操作、评价方法选择、评价模型、制度安排、评价信息使用等等。其中,评价主体是核心,而评价指标以及标准的制定是关键。评价指标若设计不合理,将会使效能评价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从政策、体制、行为三个视角设计一套评价中国省级政府公共治理效能的指标体系,对于提升我国地方政府的综合治理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运用价值。 关键词:省级政府;公共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省级政府公共治理效能评价指标,就是根据评价主体和评价价值取向定位的要求,搜集省级政府行政成果的有关信息,综合反映省级政府提供管理与服务能力的基本情况,对特定省级政府的效能做出全面、综合判断的标准。省级政府公共治理效能评价指标具有反映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管理与服务状态,检测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管理与服务过程,预测和计划地方政府发展,评价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管理与服务绩效等功能,直接关系到效能评价活动的实质性开展,关系到地方政府下一阶段工作的改进和提高,而其所具有的价值取向也引导着地方政府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于省级政府公共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如果一一罗列的话会极为复杂。按照穷尽罗列的方式来评价政府绩效,其优点是全面,其缺陷是评估成本太高,而且几乎没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那么,能否找到一种少而精的,而且能够客观而充分地反映政府绩效水平的指标体系呢?本研究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而展开的,为此,我们在设计省级政府公共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时,确定了必须遵循的依据和原则: 职能原则。即在遴选省级政府公共治理效能评价指标时,首要依据省级政府承担的法定职 *本文为施雪华主持的国家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课题5当代中国政府公共治理效能的理论设计、调查评估与发展规划研究6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为:NCET-04-0677;同时,也是施雪华主持的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应急课题0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6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为:2008J Y J060;还是施雪华主持的北京师范大学引进人才(学科带头人)科研启动基金项目5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与模式研究6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为:107021。

浅谈组织承诺的内涵界定——兼论对二者关系研究述评(一)

浅谈组织承诺的内涵界定——兼论对二者关系研究述评(一) 【论文关键词】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研究述评 【论文摘要】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是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组织承诺作为工作态度的变量,是影响组织绩效、员工工作满意度及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文献阅读阐述了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的内涵的基础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拓展方向。 一、工作满意度的内涵 最早提出满意度概念的学者是Hoppock(1935),他认为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在心理与生理两方面对环境因素的满意感受。但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学者们对其内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Morse(1953)认为员工满意度是工作的客观特征与个人动机相互作用的函数Porter和Lawler(1968)把满意的程度视为一个人实得的报酬间的差距。Price(1972将工作满意度界定为一个工作体系中,成员对其在此体系中的角色所具有的感情取向。台湾学者徐光中(1977)将工作满意度的定义归纳为三大类,基本概括了学术界对工作满意度的观点。 1、综合性定义 也称整体型概念。该类定义认为员工满意度是一种单一的概念,并不涉及工作满意度的各个方面和工作满意度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这实际上是把工作满意度的概念做一般性的解释,重点在于员工对其工作及有关环境所抱持的一种一般态度。持此观点的学者除Hoppock、Price 外,还有Kalfeberg(1977)、Wexley&Yukl(1976)Locke(1969)、Blum&Naylora(1968Vroom(1964)等。 2、差距性定义 此定义是比较忽略工作本身带给员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研究述评的满意程度,强调工作者的满意以认为应得到与知觉实际得到两者间的差距而定。持此观点的学者除Porter&Lawler 外,还有Robbins(2005)Greenberg&Baron(1997)、Dunn&Stephens(1973)、Cambell(1968)等。 3、参考架构 也称工作要素定义。指员工对其工作构成的各个方面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从多维度角度出发,将员工工作层面、个人因素、工作本身等许多因素来对工作特性加以解释和比较,强调员工对于其工作特性层面的情感反应。(Kinght(1988)、Smith&Hulin(1969)、Homans(1961)、Gouldner(1959)、Morse(1953)。 二、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Becker(1960)年提出用于反映雇员和组织之问的心理契约。他认为组织承诺是由单方投入而产生的维持活动的一致性倾向。Porter(1968)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为组织尽力的意愿,留在组织中强烈愿望和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接受。后来Sheldon(1971)结合了Becker&Porte的观点,将其定义为对于组织的一种态度或取向,这种态度或取向联合了个体对组织的认同。 Hrebiniak&Alutto(1972)在Becker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组织承诺就是为了更高的报酬、职位和职业自由度或更好的同事关系而不愿离开组织。Salancik(1977)运用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在讨论了行为和态度之间的联系中将承诺定义为个体与行为活动的约束。Weiner(1982)结合Fishbien(1967)的行为意向模型,将承诺看成是一种规范性的动机过程,并认为组织承诺是使行动符合组织目标和利益的内化了的规范J玉力的整合。Meyer&Allen(1990)认为组织承诺是一种心理状态或一种思维定势,在随后的研究中,Meyer&Herscovitch(2001)在不改变承诺核心要素的前提下将组织承诺重新定义为一种能够将个体与一一个或多个目标的实现过程结合在一起的驱动力或思维定式。 纵观诸多学者对组织承诺的定义,可以归为三类即单维观、二维观、三维观。 1、单维观

关于组织支持感的研究评述

1.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组织面临着裁员、重组、兼并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保持员工与组织关系和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就成为企业管理者和组织行为学家所面临的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往学者对员工、组织关系的研究有单极化倾向亦即仅仅关注员工对组织或主管的一种由下而上的承诺,而相对忽视了组织对员工的承诺问题。鉴于此,社会心理学家Eisenberger(1986)等人提出了组织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POS)的概念,强调组织对员工的支持和忠诚是否可以让员工感受得到(即一种由上而下的承诺),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为解决员工组织关系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思路。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如今有关组织支持感的相关问题已逐渐成为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新的研究热点。 2.组织支持感理论的提出及理论基础 2.1POS理论产生的背景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公司裁员、重组、兼并等情况对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国际竞争激烈和技术进展迅速的情况下,许多组织都在思考如何处理员工—组织关系,以赢得竞争优势。1986年Eisenberger等提出组织支持理论(Organizational Support Theory,OST)和组织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POS)的概念。这一现代管理理论的提出为解决员工—组织关系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克服了以往研究强调员工对组织的承诺而很少关注组织对员工承诺的局限性,强调组织对于员工的重视和关心才是员工愿意留在组织并为组织做出贡献的重要原因。 2.2POS理论的理论基础 POS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交换理论和组织拟人性化思想。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社会交换概念(Blau,1964)和互惠原则(Gouldner,1960)。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关系是为了实现最大的个体利益,个体愿意回报帮助过自己或有恩于自己的他人。Levinson(1965)提出了组织拟人化的思想,员工常常把组织代理人的行动理解为组织的意图,而非仅仅归因于代理人个人的动机。由于员工将上级看作组织的代言人,如果能从上级那里得到良好的待遇,将加强员工的组织支持感。 关于组织支持感的研究评述 张树连 摘要:本文从组织支持感产生的理论背景出发,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组织支持感的研究,主要包括组织支持感研究的理论基础、组织支持感的概念和测量工具、组织支持感的其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等方面,并指出了组织支持感理论在现代组织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组织支持感组织支持理论组织承诺 作者简介:张树连,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理论研究·社会心理科学第26卷总第121期2011年第3期总第270页

影响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及作用机制摘要:组织承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有关研究人员对其内涵、影响因素、作用机理、作用环境等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的工作环境、工作人群对组织承诺作用的影响都不尽相同。本文根据近十年来研究组织承诺的论文对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组织行为组织承诺影响因素 二十一世纪的管理所依照的思想基础应当是以人为本。换言之,处理好员工需求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提高组织承诺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人员进行实际管理工作时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就近十年之内有关组织承诺的文献对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什么是组织承诺及其构成 组织承诺这一概念最早于1960年由贝克提出。他将承诺定义为由单方投产生的维持“活动一致性”的倾向。他认为组织承诺的产生是由于员工单方面投入过多而产生的,员工对工作倾注的心血越多,对工作的热情就越高。到了80年代,Porter等人对于组织承诺又进行了新的解读,他们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对于工作的卷入程度和认可程度。国外有关组织承诺的各类研究也激发了我国学者研究的热情,方俐落、凌文辁和张治灿在千禧年的研究发现,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现有组织在情感上的认可,以及乐于承担身为组织中的一员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各种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对组织承诺这一概念和现象的认识随时间推移不断深化。目前对于组织承诺并无统一的标准定义,但综合各时期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组织承诺包含态度和行为两方面内容。态度主要指员工对工作的忠诚、依赖和热情;行为主要指员工的外在行为,表现为对工作稳定的、相应的反应。 组织承诺的结构并不是单一的。梅尔和艾伦将组织承诺分解为三维结构:感情承诺、持续承诺与规范承诺。情感承诺是指组织成员被卷入组织的程度,包括参与组织建设运行的程度、参与组织社会交往程度等方面,它是个体对组织的情感,是一种肯定的心理倾向。持续承诺是指员工为了保有多年来在组织当中通过

激励研究综述及展望(一)

激励研究综述及展望(一) 作者:许学梅嵇东海许方维 摘要:回顾了关于激励的定义,不仅包括国内外对激励的一些典型定义,还在这些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激励的看法。在激励定义的基础之上,叙述了国内外的激励研究,不仅包含了激励的理论研究,还囊括了近几年来国内对激励的实证应用研究。并对激励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激励理论;应用研究;研究展望 一、激励的定义 激励是指在外在诱因的作用下,个体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达到激发、引导、维持和调节个体朝向某一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心理过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的心理过程的模式可以表示为:源于需要,始于动机,引起行为和指向目标这几个程序,具体来说就是员工个体因为自身内在或者外在的需要和动机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需求,随后又由动机支配引导自己的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是个体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的活动,借此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这一行为刺激和行为强化了其原来的动机,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 二、激励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激励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后,激励理论日益兴起,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及工作丰富化理论、佛隆的期望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Hackman和Oldham的工作特性理论、德鲁克的目标理论以及亚当斯(1963)的公平理论等。 西方的一些学者在对上述的这些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Lawel(1970)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认为金钱只有在具备下列三种条件下才可以激励员工:第一,金钱的数目本身具有诱惑性;第二,员工完成工作后能够得到期望的金钱;第三,员工经过努力提高了工作绩效。Bandura(1977)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后来经过修改成为社会认知理论(1986)。Latham(1986)认为,将实验室里的目标设置与工作中的目标设置结合起来,对员工激励更有效果。Greenberg(1986)提出了组织公平原则,回答了关于如何运用公平理论的问题。 伴随着理论研究的同时,西方的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对激励的实践应用也一直处于不停的探索之中。经过整理,对激励的实践应用研究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员工特质与激励的关系应用研究。Tett(2003)研究表明,员工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特质的工作和任务。Dweck(1999)认为,目标倾向是反应员工个体差异的稳定变量,与激励方式显著相关。Wiggins(1996)发现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工作的丰富化,神经质的人对他人及工作环境比较敏感,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喜欢自由度比较大的工作。Day,Schleicher等(2002)认为,具有自我控制人格的人适宜做领导的位子,他们解释认为,因为自我控制者们对他人的期望比较敏感,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可接受性。应对不同类型的员工,给予其不同的任务,符合各自不同的角色期待是一种很不错的激励措施。第二是关于工作本身特性与激励的研究。西方的学者认为,单调的工作使我们沮丧和委靡不振,甚至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相反丰富化的工作可以使我们心情舒畅,有利于我们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国内的激励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激励机制得以强化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应用各种激励理论进行广泛地分析与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主要包括激励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两大部分。 1.激励理论研究。在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上,主要是对国外已有的激励理论进行借鉴以及加以改进,以期适合中国的文化情境。张维迎认为,由于激励机制主要取决于产权和所有制结构,因此企业需要给予经理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肖耀国,赵飞(2007)对激励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目前在理论界和实践中较为流行的几种激励理论,分析了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运用以

组织效能评价指标Word

组织效能评价指标 1、人均效益分析 人均效益主要反映的是企业人均创造效益的情况,主要由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全员劳动生产率构成。 (1)人均营业收入 人均营业收入反映的是企业人均创收情况。 人均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全年平均人数 (2)人均利润 人均利润反映的是企业人均创利情况。 人均利润=利润总额/全年平均人数 (3)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工业活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指标。 全员劳动生产率=企业增加值/职工人数 2、人工成本总额分析 (1)人工成本工资含量 人工成本工资含量反映工资总额占人工成本的比重。 人工成本工资含量=工资总额/人工成本*100% (2)人工成本含量 人工成本含量反映人工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比重。 人工成本含量=人工成本/成本费用总额*100% (3)劳动分配率 劳动分配率反映劳动投入对企业净产出的影响,又反映企业新创

造价值中对职工分配的份额,是反映劳动投入与净产出关系的指标。 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企业增加值*100% (4)人事费用率 人事费用率反映劳动投入占实现价值形态的总产出程度,是反映劳动投入产出的指标。 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销售收入*100% (5)人工成本产出系数 人工成本产出系数反映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益状况指标。 人工成本产出系数=企业增加值/人工成本 (6)人工成本利润系数 人工成本利润系数反映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益状况指标。即每投入一元的人工成本可以产生多少利润。 人工成本利润系数=利润/人工成本 (7)人工成本营业收入系数 人工成本营业收入系数反映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益状况指标。即每投入一元的人工成本可以产生多少营业收入。 人工成本营业收入系数=营业收入/人工成本 3、人均人工成本分析 (1)人均人工成本 反映人工成本水平的指标。 人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全年平均人数

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文献综述 摘要:组织承诺对于企业适应现代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组织承诺结构及组织承诺模型两方面进行文献研究。 关键词:组织承诺;组织承诺结构;组织承诺模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当今社会,雇主与员工已经从单纯的雇佣关系,呈现为多元化的关系,对于员工和组织的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组织绩效,留住核心人才,而组织承诺就是探讨这种关系的重要课题。组织承诺自20 世纪60 年代提出以来,逐渐成为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研究热点。组织承诺作为重要的员工态度变量,会影响到员工的许多组织行为,例如旷工、缺勤、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工作绩效、领导-成员关系等。高组织承诺的员工队伍能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对组织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理论界和实业界十分重视组织承诺的研究和运用[1]。 1、组织承诺定义 组织承诺(Organization Commitment)的概念最早源于Whyte在1956年所写的《组织人(organization Man)》一书,书中描述:组织中的人不仅为组织工作,并隶属于组织;组织承诺是了解员工在组织内工作行为的一个要素。第一个给组织承诺进行系统定义的是Becker,他在1960年提出了单方投入理论。Becker认为组织承诺是由员工单方投入(Side—Bet Theory)而产生的维持“活动一致性”的倾向[2]。Robbin认为组织承诺是对组织的忠诚度,认同感与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程度。张治灿、方俐洛、凌文辁第一次介绍国外对组织承诺的定义及前因后果的研究成果,国外对于员工组织承诺的类型以及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并且肯定了承诺对于员工的表现是有影响的[3]。在2001年他们在对不同文化下企业员工组织承诺概念进行了调查研究后,认为组织承诺指的是员工对于自己所在企业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以及愿意承担作为企业的一员所涉及的各种责任和义务[4]。 2、组织承诺结构 组织承诺具有复杂而丰富的内涵,因此对于其结构的研究也经历了从单维

著名管理思想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斯担利E?西肖尔:组织效能评价标准斯坦利E?西肖尔,当代某种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 他提出的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对管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他所提出的指标层次体系为 公司运营指明了正确方向。 【思想概述】 西肖尔通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做出的主要贡献,是将衡量企业经营效能的各种评价标准及其相互关系组合成一个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为原先处于完全混乱状态的集合体注入 了逻辑性和秩序。从而成为企业管理组织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主要著作有:《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如何有效发挥企业的组织效能》等。 【背景故事】 西肖尔,出生于1920年,曾任密执安大学社会研究所的项目主任和心理学教授。他曾在衣阿华州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在明尼苏达州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并担任过11年的人事主管经理和管理顾问,尔后又在密执安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 他的学术研究跨越了不同领域。他于1965年发表的论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在企业 管理领域得到很大重视。 在这篇论文中,西肖尔控讨了组织的目标类型及其特点,并对衡量各种组织目标的标准 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论述,提出了许多颇具新意的见解,弓I起了管理学家们的极大关注。 西肖尔发表过4部著作和100多篇文章。他的著作及贡献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在企业管理方面,他从社会心理学的许多不同角度对正式组织进行了研究。 【思想精要】 西肖尔的著作及贡献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在企业管理方面,他从社会心理学的许多不 同角度对正式组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结论。 西肖尔在《组织效能评价标准》中提出的许多原则已经为尔后的实践所证明;担也有一些诊断后来显得过时了,因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得人们把组织放到社会和其他各种环境因素中去考察,用开放系统的模式取代了封闭系统的假设,这是西肖尔当初未曾充分认识 到的。 下面分五个部分介绍组织效能评价标准理论的主要内容: 多重及互相冲突的目标体系 评价一个组织的经营活动,必须考虑众多衡量标准之间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西肖尔认为,绝大多数组织的目标本身就可能是多重的,这些正是需要人们去研究的。他指出,如果各种目标都具有相同程度的重要性,并且以简单的加法就可合并的话,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但是情况并非如此,这些目标具有不同层次的重要性,而且其成就又可能无法简单地加以测 量。 西肖尔认为,经理人员的决策要基于对企业管理业绩从各个角度进行重变量的评估,它不可能同时使所有的目标值都达到最大。所以,当经理人员在对一个行动方案的最终结果进

心理契约理论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e3262789.html, 心理契约理论研究述评 作者:张孝利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年第24期 摘要:心理契约是个人与组织对彼此权利和义务的未公开的信念组合。目前关于心理契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员工的组织责任方面,并发现其内容具有依赖于对象和时代的动态变化。心理契约可从时间和绩效要求两个维度分为四种类型。当前已存在的两个心理契约违背的假设模型,可以从理论上对员工的心理契契约违背过程做出解释。目前,心理契约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违背;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36-0043-02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一概念最先出自于社会心理学,1960年Argyris将心理契约概念从社会心理学领域引入了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领域。心理契约是当事双方不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明了地进行意思表达,而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在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期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1]现在的心理契约存在广义和狭义 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基于各种形式的(书面的、口头的、组织制度和组织惯例约定的)承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狭义的心理契约是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代理人做出的各种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对其与组织之间的,并不一定被组织各级代理人所意识到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 心理契约不同于具有文字形式的雇用契约,它具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如隐含性、主观性、动态性、双向性等。 二、心理契约的内容

支持型领导行为研究述评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服务性企业员工主人翁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研究” (11YJC6301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正面领导理论及其在服务性企业中的应用”(10YJC630140)、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支持型领导对高校教师良性工作压力的影响”(FJQI10-0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美珍(1977-),女,汉,福建漳平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支持型领导行为研究述评 林美珍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 福建泉州 362021) 摘 要:公仆型、变革型、真诚型领导者都是支持型领导者。在现有的文献中,欧美学者对支持型领导行为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管理人员表现支持型领导行为,可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情感性归属感,激励员工表现组织公民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文章介绍了西方学者关于支持型领导行为的含义、组成成分和作用的研究概况,并指出了学术界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支持型领导行为;含义;组成成分;作用;未来研究方向 管理人员的领导行为会极大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进而会影响组织的经营效率和效果。许多领导学者区别两类领导行为:一类是任务导向型领导行为(创建员工心理结构的领导行为、指令型领导行为),另一类是关系导向型领导行为(关心员工的领导行为、支持型领导行为)。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欧美学者对这两类领导行为概念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利时心理学者尤威默(Martin C. Euwema)等人认为,指令型和支持型领导行为概念是最健全的领导行为概念之一。指令型领导行为指领导者的任务导向型领导行为,即领导者创建员工的心理结构,明确自己对员工的期望,分配员工的工作任务,制定员工必须遵守的工作程序,规定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这类领导者严密监控员工 的行为。他们往往会认为员工积极主动的工作行为是不恰当的、危险的、不服从领导的行为。支持型领导行为指领导者关心员工,满足员工的需要与爱好的行为。这类领导者友善地对待员工,支持员工个人和员工团队的工作,关心员工的安康,愿意帮助员工,在企业内部营造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的支持型组织氛围。[1]在现有的文献中,欧美学者对不同类型的领导风格(支持型领导风格、公仆型领导风格、变革型领导风格、魅力型领导风格、伦理型领导风格)进行了研究。他们普遍认为,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关心和支持是这些领导风格的一个组成成分。文章介绍了西方学者关于支持型领导行为的含义、组成成分和作用的研究概况,并指出了学术界的未来研究方向。

浅谈石油企业组织效能监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浅谈石油企业组织效能监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发表时间:2009-12-01T16:44:48.14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9月下旬刊供稿作者:薛志红 [导读] 石油企业组织效能监察评价的核心是衡量组织监察对象是否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合法合理恰当地实施了管理行为。 薛志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长庆油田第一输油处) 摘要:本文先是分析了石油企业组织效能监察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和依据,然后重点阐述了石油企业组织效能监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并对石油企业评价指标量化打分时应考虑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石油企业组织效能监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0 引言 石油企业组织效能监察评价指标是指判断石油企业组织监察对象依法依纪依规进行恰当管理的参照基准,指标不同,评价结果会大不相同。石油企业组织效能监察评价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要评定组织按照秩序规范管理的效能,纠正管理中不规范、不恰当的管理行为。 1 石油企业组织效能监察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和依据 1.1 石油企业组织效能监察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1.1.1 目标性原则。石油企业组织效能监察评价的核心是衡量组织监察对象是否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合法合理恰当地实施了管理行为。因而,评价指标也应该紧密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展开。目标性原则是效能监察评价的基本准则,效能监察评价指标要有助于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这样,评价才能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1.1.2 权责对等原则。制定效能监察评价指标时,一定要辨别某责任是否属于某组织的职责范围,是否是其可以控制的;要剔除不可控制因素对其实施管理行为的规范性、有效性的影响,可使效能监察评价更加公平合理。 1.1.3 实质性原则。石油企业管理的多面性决定了选择组织效能监察评价指标不可过于具体,要从监察工作的角度出发,从纷繁复杂的企业管理中抽象出有共性特征的指标,选取的指标要体现石油效能监察评价工作的石油本质特征。 1.1.4 重点有效原则。评价指标不可能涵盖整个管理过程,为此,应针对石油企业管理实际中违反法纪、规章制度等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设立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择、权重划分、评价制度等都是可以实际操作的。 1.2 石油企业组织效能监察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石油企业效能监察评价内容是已经实施了的管理行为情况,即组织监察对象按照理想工作模式实施管理的合法、有效程度。所以,评价指标的选择参照是组织完全符合法规政纪规章制度、合同条款的理想管理模式。主要依据有: 1.2.1 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国家招投标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操作规程》等等。 1.2.2 石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规定。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土地管理办法》、《大庆石油管理局招投标管理办法》等等。 1.2.3 石油企业内部管理程序。如,重要事项决策程序等。 1.2.4 石油企业内部管理惯例,即企业某一管理领域不成文的、默认的规则。同时,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石油企业,评价企业管理效能的好坏还要考虑管理的合理性、定约性,即通过管理,要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效率和效益。因此,一些行为规范、质量标准、定额标准、合同标准等,也都是组织效能监察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2 石油企业组织效能监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合法性标准,是要求石油企业内部监察对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其行为必须合法或者说内部监察对象要依法管理。这里的“合法”是广义的“合法”,不仅包含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条例等,还包括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党政纪条规、石油企业规章制度、办法等等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一切规范的总称。衡量管理行为是否合法可以从四个环节来把握:一是制度合法性,即组织监察对象制定的规章制度内容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党政纪条规,以及上级部门的规章制度;二是制度执行有效性,即组织监察对象是否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党政纪条规及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党政纪条规及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三是管理身份合法性,即实施某项管理职能的部门或人员的身份是否符合国家、石油企业的从业规定,是否具有相应的管理资格;四是管理程序合法性,即进行决策、指挥、组织等管理工作的程序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党政纪条规和石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以及内部行为惯例等。坚持合法性标准是为了确保政令畅通,是实现全局利益的需要。 要通过组织效能监察评价,促使石油企业内部监察对象依法行政,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不良现象。 合职性标准,即监督检查和评定内部监察对象是否正确履行了工作职责和正确行使工作权限。石油企业内部监察对象是否依法办事,完成任务,主要体现在是否认真履行职责上。按照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制定的岗位职责、工作权限、办事程序、办事时限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评价。衡量管理行为是否合职,从以下三方面把握:一是行为属职性,即监察对象所实施的管理行为是否都属于职责范围内,无越权行为;二是完全履职性,即监察对象职责范围内的管理职能是否全部得以实施,无失职渎职行为;三是公正履职性,即部门或管理人员所实施的企业管理行为是否与个人行为严格分开,不存在以权谋私等问题。通过对组织监察对象管理合职性的效能监察评价,纠正管理中不尽职尽责、工作效率低、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无故不完成任务,该作为不作为、不该作为乱作为,甚至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等行为。合(定)约性标准是把定约及其执行情况作为衡量组织监察对象实施管理行为的尺度。定约的内容主要包括计划、任务与合同。 计划是石油企业管理活动的目标,一般情况下要求必须坚决执行。合同是当事人之间为各自利益签订的契约,符合法定程序的合同一旦签订,就必须执行。计划和合同都直接反映和制约石油企业管理效能。因此,监察部门要把计划、合同的执行和完成情况,作为衡量内部监察对象管理效能的重要标准。任务是指定担任的工作,担负的责任。这里的任务是指除了计划和合同之外,由上级组织指派给被评价对象的其他比较重要的、重大的工作,如要求该组织积极配合国家某部委进行一项重要的专项检查。任务完成的好坏不仅影响石油企业效率、经济效益,而且还可能涉及到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评价石油组织管理行为是否合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一是计划完成情况,是否完成各项计划,无计划外、超计划、串、改计划等行为;二是合同履行情况,是否按有关规定签订合同,合同是否及时签订,合同内容是否规范,合同是否得以认真履行;三是任务实现情况,是否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无因未完成任务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合理性标准即效能标准,是监督检查石油企业组织监察对象是否从本地、本单位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各种主客观条件,进行科学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