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搜索近期4年国内组织行为学专家关于本领域的研究内容,归总分析如下:

2007年

2007.5 曾晖,赵黎明研究主题○1: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科在21世纪才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由鲁森斯于2002年正式提出.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领域的重点放在解决管理者和员工的机能失调、冲突、工作压力等问题上所不同的是,积极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怎样发挥员工优势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上。其研究范畴包括信心/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等,具备积极性、独立性、可测量性、可开发性、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等基本特征。

存在的问题:由于积极组织行为学仅仅关注对个人微观行为水平的定量研究,其目前的基础架构在系统性上存在局限,没有在宏观层面考虑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力、制度、政策等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未来将会在组织实践的要求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真正将个体、组织与社会系统有效地连接起来,从而体现出组织科学的作用。

2007.8 孙锐,李海刚,石金涛,研究主题②:从基于委托代理的博弈理论出发,分别从团队成员薪资收益与晋升激励、团队组织剩余分配的激励、基于团队工作绩效测评的激励以及团队激励研究新方法等方面,对团队合作博弈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平均分配还是按劳分配,团队合作都是有效的,但组织剩余分配对团队成员的激励与基于团队绩效测评的成员激励这两种单一的方法都不能使团队和成员同时达到满意。为鼓励合作,团队可考虑采取混合分配方式,即在大部分收益以团队整体绩效为基础进行平均分配的基础上.对有重要贡献者实行特别奖励,以此激发成员的独创精神。

存在问题:没有疑问。

2007 石金涛,王庆燕,研究主题③:以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方式,探讨组织社会化中新员工的信息寻找行为。结果显示,新员工在进入企业组织时倾向于采用主动寻找信息的行为;新员工没有因为工作时间不同、工作经验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信息寻找行为反应和寻找.不同的信息内容,但是却在信息寻找战术上有显著差异;公开战术和观察战术是新员工最为倾向采用的信息寻找战术,并且对于获取各类信息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存在问题:虽然新员工寻找信息与就业时间与经验无关,但是信息的质量比信息量更重要更有效,本文没有研究明白新员工寻找有效信息的影响因素。

2007 王莉,石金涛,研究主题④:本文通过建构“组织嵌入”的概念。期望能更完整的了解员工个人行为转化为组织行为的过程。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技术研究员工组织嵌入与组织信任、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组织除了重视员工在工作能力上的开发、成长以及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财务资源外,更需要重视组织中员工的价值观取向是否能与组织一致以及员工在组织中的人际互动程度。因为通过良好的人际互动(网络),员工间可以增加沟通机会、提升情感,提高对于组织的信任和承诺感,降低优秀员工的离职倾向。

存在问题: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与员工在企业的发展结合是很不错的,但是在目

前的中国环境下,究竟该为员工创造什么样的环境,怎样创造好这个环境。还有疑问。

2007 李永华,石金涛,研究主题⑤:文章以项目经理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他们的职业承诺、组织承诺以及其他相关变量的水平。结果显示,具有项目管理硕士学位的项目经理职业承诺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人员。项目经理的职业承诺和组织承诺积极相关,其交互作用对工作满意度有积极影响。研究认为组织承诺与职业承诺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而不是冲突或排斥的。雇佣组织最好努力缩小组织的职业冲突,允许项目经理同时对组织和职业做出承诺。

存在问题:该研究对象应该适用中高层领导人才的员工,但对于中下层的员工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应有的权利也有限。所以无法解决这些员工的流动问题。

2008年

2008.2 孙锐,石金涛,李海刚,研究主题⑥:在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激励相关研究回顾的基础上,以公司围绕研发项目的组织创新管理实践为例,研究了其促进创造、创新的组织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并提出了基于企业研发活动的创新型人才与激励机制三个层面,即微观的组织研发活动层,中观的领导管理支持层,以及由系统化管理政策、制度和文化所构造的组织环境层。在研发活动层,创新参与者通过实际任务情境中进行技能识别、协同合作、知识整合和问题解决,将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团队学习、问题解决、连续改进、教练和指导联系在一起,在任务达成的同时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在领导支持层,公司通过关于研发活动的任务自选、资源支持、动态评估和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等管理支持手段和措施保障研发项目有效运作。在组织环境层,公司通过系统化的组织创新管理政策、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以及企业文化导向形成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系统组织管理环境。

存在问题:认为合理。

2008 王庆军,研究主题⑦: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领导人的文化,也不是一种附庸风雅的装饰物,它来源于实践,升华为理念,又指导实践,深入到人心,将文化力转化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企业领导人所展示的话语文化、行为文化和思想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形成了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建立企业文化,还必须使每一位与企业有关联的“权力人”满意,包括顾客、员工、股东、社会与环境,甚至包括供应商和竞争对手。“人”是企业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方面梳理与员工的关系,使企业文化更好适应员工的需要。

存在问题:本文很大程度是强调建立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怎么建设企业文化,怎样从领导到员工都能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没有细分。

2009年

2009.5 柯江林,孙建民,石金涛,研究主题⑧:R&D团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本研究从变革型领导这一视角探讨了其对R&D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中介机制。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通过对316个R&D团队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R&D 团队领导者的变革型领导风格对团队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而知识分享与知识整合正是这种影响的中介机制。

存在问题:抽样方法与样本数量的限制。,本研究所有变量的取值均来自团队成员的回答,所以可能因共同方法偏差(CommonMethod Bias)而产生膨胀效应。我们所收集的是横断面数据,所得出的结论本质上为变量问的相关关系,因此更为严谨的因果关系需要纵向研究加以检验。

2009 张文勤,石金涛,研究主题⑨:高效团队已经成为动态环境下组织成功的

重要基石,而团队自反性是影响团队有效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文章从团队自反性的概念、要素、影响效果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已有的团队自反性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在此基础上,概括团队自反性的研究框架,提出已有研究的局限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存在问题:亟需完善测量团队自反性的量表。应进一步探索团队自反性与结果变量及前因变量的关系。应将研究范围拓展到一般工作团队。大多学者认为,自反性在执行非常规任务的团队中最为重要,但目前缺少方面的对比数据与研究证据,应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2009 孙锐,石金涛,张体勤,研究主题⑩:本文以实证方式探索了企业创新过程中,领导成员交换、团队成员交换对员工创新行为,组织创新气氛的作用影响机理,以及组织创新气氛在领导成员交换、团队成员交换促进员工创新行为作用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将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员工创新推动的内在组织行为过程,并在创新领导方式以及创新管理实践层面为组织创新提供借鉴。

存在问题:没有疑问。

2009 解志韬,石金涛,祝金龙,研究主题○11:文章旨探讨组织公平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对上海、江西、浙江等地的10多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427份.为了避免同方法偏差,本研究采用了“领导——下属配比研究”的方法,将领导及其对应下属进行配对调查,最终共得到有效的配对数据218条.研究结果表明: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对0cB有很强的预测作用,信息公平对OCB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而人际公平对OCB没有预测作用.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信息公平均可以很好的预测“认同组织”,“协助同事”和“责任意识”。

存在问题: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信息公平在目前的中国企业很难实现。

2010年

2010.5段新庄,研究主题○12:本文基于组织行为学视角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探究二者之间的联系,相互比较,相互印证,整体与整体,部分与部分分别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会计学、审计学、心理学中的部分理论来补充完善内部控制理论。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出从别的角度难以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把组织行为学中的理论与内部控制中的理论有机结合在~起,共同为内部控制的完善做出理论依据。运用案例分析,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如何利用组织行为学中的理论,并切和实际加以运用。

存在问题: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对内部控制中运用到组织行为学理论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会计、审计和管理学理论也简要引用,未能把多方理论有机揉合在一起。运用案例研究,由于案例的局限性,对所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细化,本文主要为规范性分析,有待进一步实证研究。

2010 覃大嘉,研究主题○13:该文以之前我国和谐组织八因素模型的研究成果为理论框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检测了和谐文化如何对我国员工的工作态度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和谐组织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对离职意向有显著负向影响。该项研究验证了和谐组织八因素模型的有效性与和谐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力,也支持了Hofstede与Bond(1988)提出的儒家动力论(Confucian Dynamism)文化特征维度。

存在问题:和谐的组织是在尊重员工各自的文化背景前提下,所以对如何尊重不同领域的员工的文化还值得研究。

2010.5 张志学,研究主题○14:我们选取柳传志、任正非、王石作为中国企业30年领导力演进的典型人物。新生代企业的创业者们虽然有很高的个人知名度,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时间验证,目前或许尚不是下结论或做预测的时机。管理学家曼宁·柯尔蒂斯总结各家之言,提出10 种领导力特质:愿景、能力、热情、稳定性、关心他人、自信、坚韧、活力、超凡魅力和正直。管理学家罗伯特·布莱克和简·默顿提出管理方格理论,以“关心生产”和“关心人”为坐标,将领导者的管理风格主要划分为4 种类型:贫乏型、乡村俱乐部型、权威型(血汗工厂型)、团队型(全功能型)。借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的理论,领导者动机是3 种导向的组合,即权力导向、成就导向、亲和导向。中国人天生不缺乏亲和动机,因此,我们着重分析中国企业领导者的成就动机和权力动机。情境理论认为,普遍的特质和行为并不存在,有效的领导力取决于领导者、追随者和情境的共同作用,三者必须匹配,领导力才会产生。

存在问题:没有疑问。

2010 王庆军,研究主题○15: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越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分配制度安排上必须明确分配的对象、原则、程序、主体和客体。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就要充分认识实现公平分配的重要意义,就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以加速市场化进程、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保障特困群体的合法权益。

2010 王益明,研究主题○16:文章对近年来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依据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工作绩效的划分。综述了情绪智力与管理者工作绩效、员工工作绩效、团队工作绩效的关系,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五个方向:对情绪智力定义与结构的研究、情绪智力与关系绩效关系的研究、情绪智力影响工作绩效机理的研究、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的本土化问题。情绪智力与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工作绩效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存在问题:情绪智力定义与结构的研究目前还存在不足。现有的研究涉及了情绪智力与组织当中不同层次的工作绩效的关系,但缺乏对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不同方面的关系研究。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认为情绪智力能对工作绩效起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但关于情绪智力是如何影响1=作绩效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情绪智力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释工作绩效,当前理论上存在很多预言,但缺乏足够的能够支撑以上预言的实证研究对于情绪智力的研究和应用不可能离开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

2011年

17:文章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在中2011.3 康力,石金涛,研究主题○

国企业背景下,组织内部相互投入型、投入不足型、工作契约型、过度投入型等四种不同的员工一组织关系模式在组织创新气氛的七个维度上造成了相同的员工感知水平的显著性差异。既感知水平从高到低的企业类型分别为相互投入型、过度投入型、投入不足型、工作契约型,因此验证了研究假设“企业因员工一组织关系不同,会在组织创新气氛上产生差异”。本研究还发现,工作契约型的员工一组织关系当中的组织创新气氛各个维度的得分最低。

2011.1罗霞,陈维政,研究主题○18: 通过对几种重要的领导风格进行分析后得出服务型领导风格、信任型领导风格通过授权和信任有利于员工的正向偏离行为。

存在问题:优秀的领导是每个员工所追求的,但领导毕竟是领导,对大多数员工来说,还是应该学会怎样应对不同类型的领导。

2011 王庆军,王丽萍,研究主题○19:以一家中型旅行社为研究对象,基于CarolDanehower和JohnA·Lust编制的员工福利满意度量表(BSQ),调查该旅行社员工福利满意度和弹性福利需求情况。通过对数据的可靠性,相关性等分析,研究得出该旅行社员工福利满意度偏低,且福利满意度与弹性福利需求存在明显相关性,并提出该旅行社可通过构建弹性福利制度提高其员工福利满意度。

存在问题:中国是个人力资源大国,很多企业尤其是服务业老板往往只重视自己的收入,在目前经济条件下提高福利弹性很难,有些服务本门可能连基本的福利都没有。

2011.8.25 马振萍,研究主题○20:企业虚拟组织是在市场、技术、竞争等因素的促进下形成的。文章介绍了企业虚拟组织的概念和模式,以及构建企业虚拟组织的要素。给出了协同管理的三大思想和协同管理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企业虚拟组织中的协同管理问题,探讨了企业虚拟组织中协同管理的范畴。

存在问题:目前学者们对企业虚拟组织的管理理论和方式的研究和实践都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企业虚拟组织管理中强调灵活性而牺牲了忠诚: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曾晖,赵黎明《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领域——积极组织行为学》。第22卷第3期,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Periodical_bjgsdxxb-sh200703021.aspx

2.孙锐,李海刚,石金涛,《团队合作激励博弈机制研究》第24卷第8期2007年8月科技进步: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Periodical_kjjbydc200708057.aspx

3.石金涛,王庆燕,《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新员工信息寻找行为实证分析》第20

第2期2007年4月管理科学。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Periodical_jcjj200702008.aspx。

4.王莉,石金涛,《组织嵌入及其对员工工作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7年第3期。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Periodical_glgcxb200703004.aspx

5.李永华,石金涛,《职业承诺、组织承诺与员工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项目经理为例》。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Periodical_sclyj200716052.aspx

6.孙锐,石金涛,李海刚,《围绕企业研发活动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分析》第26卷第1期2008年2月科学学研究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Periodical_kxxyj200801029.aspx

7.王庆军,《如何发挥领导人与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当代经济>2008年第7期(下)。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Periodical_ddjj200814011.aspx

8.柯江林,孙建民,石金涛,《变革型领导对R&D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 1 2卷.第6期第19-26页。万方数据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Periodical_nkglpl200906004.aspx

9.张文勤,石金涛,《团队自反性研究综述》管理工程学报2009年第3期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Periodical_glgcxb200903028.aspx

10.孙锐,石金涛,张体勤,《中国企业领导成员交换、团队成员交换,组织创新气氛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实证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9年第4期。万方数据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Periodical_glgcxb200904021.aspx

11.解志韬,石金涛,祝金龙,《组织公平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2009年第7期一现代管理科学。万方数据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Periodical_xdglkx200907027.aspx

12.段新庄,《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万方数据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Thesis_Y1693287.aspx

13.覃大嘉,《“和谐组织”对企业员工工作态度影响的实证研究术》2010年第3期第50卷(总225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Periodical_zsdxxb-shkxb201003017.aspx

14.张志学,《中国企业的卓越领导力基因》2010.05 企业科技发展。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Periodical_zxqykj201005022.aspx

15.王庆军,《试论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2010年第9卷第1期(总第140期)。万方数据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Periodical_xdwy-jj201001043.aspx

16.王益明,《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2010年08月(第24卷第08期)华东经济管理。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Periodical_hdjjgl201008034.aspx

17.康力,石金涛,《中国背景下员工一组织关系模式的选择与企业创新不同员工一组织关系模式下组织创新气氛差异实证研究》2011年第3期现代管理科学博士论坛。万方数据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Periodical_xdglkx201103011.aspx

18.罗霞,陈维政,《影响员工正向偏离行为的领导风格研究》软科学2011年1月第25卷第1期(总第133期)。

19.王庆军,王丽萍,《旅行社福利满意度与弹性福利需求关系研究》企业导报2011年第3期。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Periodical_qydb201103009.aspx

20.马振萍,《企业虚拟组织中协同管理问题研究》。万方数据网。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 内容 ?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工业心理学兴起 ?三、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出现 ?四、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理论 ?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 ?六、莫雷诺创建的社会测量学 ?七、马斯洛创建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代表人物——泰勒:经济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工程心理学的发展,人——机关系,人——人关系,人——组织关系。?战后,:有必要建立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综合科学 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个阶段: ?经典科学管理理论(1900-1927) ?人际关系理论等(1927-1965) ?权变思想(contingency approach)、系统理论(1965-now) 二、工业心理学兴起 ?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础 ?工作环境是否适合于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并保证生产的高效率,是工业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装备的机械化,促进了工业心理学的发展。E.g.英国成立疲劳研究部、美国战后经验推广——人的重要性 ?重要贡献: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相适应 ?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及客观分析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应用于解决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大型国防工程 二、工业心理学兴起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 ?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 ?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 ?要倡导精神革命,劳资双方利益一致。 ? ?实施科学管理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高效率是雇员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因

文献综述WORD版

文献综述的写法 本讲目录 文献综述的作用 文献来源 文献检索途径 阅读文献的技巧 文献综述的写作模式 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一、文献综述的内涵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 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 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 文献综述的作用 防止盲目的重复研究 帮助辨别本领域的研究前沿 帮助构思论证主题的理论框架、论证技术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弄清前人对于该研究所持的不同解释或观点以及成功或不成功的论证工作,并为研究者自己的研究假设提供基础 二、文献来源 书籍 经济管理类期刊 管理档案 工作论文 报纸 1、书籍 专著 论文集 教科书 资料性工具书 科普读物 专著 就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门问题系统全面地论述,多是作者多年研究的结果,有较高的学术水准。 名家名作。商务印书馆、上海三联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张五常《佃农理论》商务印书馆2001 论文集 某位专家或众多专家的学术论文,论题集中,观点各异,信息量大。 《管理科学季刊最佳论文集》《美国管理学会学报最佳论文集》《实验经济学论文集》 《中国企业管理的前沿研究》

教科书 阐述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科研成果和有待讨论的问题等,教科书追求学术上的稳定性,名词术语规范,结构系统严谨,叙述概况,可读性强。 国外经典教材,如斯瑞波尔《农业市场经济学》、罗宾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资料性工具书 就某学科有关问题的历史与现状、方法与结论以及各种争论观点作广泛客观的阐述,不涉及作者本人的见解,叙述简便,查阅方便。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牛津法律大辞典》《企业管理学大辞典》 科普读物 面向广大群众的以普及经济学、管理科学知识为宗旨的通俗读物,提供实用类信息。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 2、经济管理期刊 学术期刊——反映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的动态与成果。《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 情报性期刊——文摘及复印资料,可反映某一特定课题的文献概况。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月刊)《管理科学文摘》 普及通俗性期刊——介绍管理新思维、新观点、管理理论与方法。实践性强。《中外管理》《北大商业评论》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经过同行评审,能反映最新的研究前沿和正在探索中的问题,是文献综述的重要参考文献。 情报性期刊经过重新筛选,也是可重要参考文献,但会有几个月的滞后期。 普及通俗性的商业期刊,观点没有经过论证和同行评审,只有一些数据和事实可以引用。但《哈佛商业评论》除外。 SCI、SSCI、CSSCI、中文核心期刊 SCI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 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高校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SSCI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2001年)收录社会科学领域内1,700余种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CSSCI CSSCI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1、张林这一辈子 问题: 1.张林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他的个性、他的需求是什么? 2.在与心理医生谈话的时候,张林的自我知觉有无问题? 3.张林的工作态度如何?对这样的人如何调动他的积极性? 4.张林现在的工作和过去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他?还有其他什么工作适合他吗? 5.张林的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存在什么问题? 案例分析提示:这个案的5个问题,涉及了第二章个体行为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1.张林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它的个性和需求是什么? 从文中看,张林是一位工作稳定,从事药品推销行业的中年男性。他下过乡,恢复高考后,他上了财经学院,毕业后,他先后从事了三种共四份工作。他虽然几次调换岗位,并小有成就,但他并不得志,没有真正实现其自身价值。他对目前的推销工作是基本适应的,但与他的某些个性倾向,如态度、价值观是有矛盾的,也就是说,当前职业对他来说并非最佳选择。 张林的个性按照麦迪的个性性格类型属外向、高忧虑型;具有多血质气质。性格划分属于外向、独立、理智的类型。他的个性使他对当前的工作是能够胜任的,但有两点不相符合,一是他多年形成的正直、善良的价值观与他所在行业的经营目的和营销手段发生矛盾,二是他对自己所在单位所给的报酬也不甚满足,所以产生苦恼。 张林的需求侧重是分阶段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在前期主要是要让自己的价值得到组织和社会的承认,努力寻找独立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希望获得管理工作和获得提升。在后期,面临着妻子下岗和女儿上大学的心理与经济压力,则希望有较高报酬的、并且不与自己价值观念发生冲突的工作。 2.在与心理医生谈话的时候,张林的自我知觉有无问题? 张林的自我知觉有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张林对自己还缺乏非常清醒和理性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个性与专长最适合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和职业,自己在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主体对自己诸方面的领悟与理解都存在一定问题,不是十分清楚,这一点在他前2项工作的选择过程中更为明显,以致造成前期择业和工作的失败。他的药品推销员工作,是经过能力测试后的选择,相对理性化了,因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他仍然存在着困惑与痛苦,如他所说: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决定我作为一名职员究竟想干什么?至今我仍不能确定究竟何种类型的工作或职业最适合我。 另外,就一般意义来讲,人对自身的认识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完全把握,正如俗话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而张林寻求与心理医生的谈话和沟通,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解决自我认知问题就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3.张林的工作态度如何?对这样的人如何调动他的积极性 张林的工作态度也存在一定的的问题。虽然他对工作是认真并积极的,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他对目前的工作与发展状况,仍然存在着某些矛盾状态和心理失衡。另外,他对今后的工作与职业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堕性,有些安于现状,缺乏再发展和迎接挑战的动力。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团队建设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对团队建设的研究 姓名:丁郡波 学号:09040501-30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对团队建设的研究一、对团队的认识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科学,而在组织行为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组织中的个体这一部分,这里我主要研究其中有关团队建设的部分。 团队是一种群体,其成员具有互补的功能,致力于达成一个共同的目的或一组业绩目标,并共担责任。显然,这个定义有三个要素:成员具有互补功能、有完全共同的目标、能够相互分担责任,缺少人合体个因素都不能构成团队。 由于团队的广泛存在,其种类也就比较多。根据团队特征,科学家将团队分成以下几个类型: 1.目标或使命。这是团队的主要特征。有些团队被称为工作团队,它主要关心 的是组织所作的工作,关心产品或服务。另一类被称为工作改进团队,它主要关心的提高组织流程的效率及有效性。 2.存续时长。这个特征与时间有关。因而团队被分为临时团队(存在的时间有 限)与长期团队(只要组织存在就能存续下去)。 3.自治程度。这个特征关系到团队管理的自主程度。如果是领导为成员作出决 策,则成为工作组。如果成员可以自由作出关键决策,则成为自我管理团队。 4.权力结构。指团队与整个组织权力结构的联系。如果团队成员在自己的专业 领域工作,这种团队成为单一职能团队。如果团队中包括有不同特长的成员,则称为交叉职能团队。 5.存在状态:如成员亲自参与,则称为尸体团队,这是现在团队的主 要形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成员通过电子手段会面,构成了虚拟团队。 通过建立团队,可以缓解竞争压力,有效处理复杂问题,更好地相应技术革新、紧跟节奏变化,做到少开销多做事等等,所以说组建团队的作用很大。 二、组建团队 (一)组建团队前要考虑些什么? 如果想要组建一个成功的团队,组织层、管理层、团队成员需要考虑他们各自应该考虑的因素。 1.组织层考虑的因素 首先做整体规划斟酌的—这是组织层关注的方面,往往超出具体团队的负责重点,如: ?公司面临的挑战。 ?选择迎接挑战的最适合的团体框架,一般是工作组还是团队,为什么? ?如果选择团队,哪种类型的团队最好。 ?团队成员及领导者需要具备的技能。 ?其他的补充角色,如发起人和管理层指导团队,可帮助创建团队并支持其长久发展。 ?借鉴本机构内部其他团队的经验和教训。 ?团队工作中需加强或改进的相关习惯规程、奖励体制、信息流通体制。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 产生和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渊源 二、组织行为学的思想萌芽 三、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准备 四、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五、组织行为学的现状 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渊源 二、组织行为学的思想萌芽 1.亚当斯密(Adam Smith) ?(1)《国富论》(1776) ?(2)《道德情操论》(1759) 2.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 3.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三、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准备 1.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时期(1880-1930年代)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思想理论核心: 1.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 2.人要管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不管的话,放任自流,效率就会低下。 3.提高效率的手段就是运用科学方法 4.强调科学管理的核心是“一场彻底的精神革命” 肯定泰罗制的人: 它把精确化和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引入人们的工作,提供了企业管理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效率的方法。 它改变了人们对工人的认识,使人们认识到提高生产率不仅要拥有精良的设备,还要训练工人掌握操作这些机器的最优方法。 说明他认识到了人这一重要资源,认识到了管理的重要性,他的研究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否定泰罗制的人: “科学管理”缺乏人性,把工人和工作分离,把人和他的人性分开,工人在他们眼里就像是生产流 水线的组成部分一样,是没有任何情感的“生产人”,或者充其量不过是追逐计件工资的“经济 人”。 2.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理论时期(1930-1950年代) 3.第三阶段:现代管理理论时期(50年代以来) 它重视的是对物和工作的管理,忽视了人,尤其是人的各种需求。其管理思想的实质是“胡萝卜加大棒”,其结果使工人沦为大机器这个怪物的附属品。企业组织关心的焦点不是人,而是生产率。 (2)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 Fayol) 主要着作:1916年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主要内容:定义管理的一般职能以及管理实践的原则。 ?管理不同于经营,经营包括六种活动,管理只是经营职能中的一部分。管理活动包括五大因素。 ?提出着名的管理原则14条。 他所归纳的这些原则,成为组织管理的经典理论,影响十分广泛。 (3)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 ?权力与权威是一切社会组织形成的基础,即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 ?提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总之 ?泰勒、法约尔和韦伯三人分别代表了当时管理理论的三个重要方面:即“科学管理”理论、“计划管理”理论和“行政组织”理论,在理论上卓有建树。 ?但他们都轻视或忽略了一点,即人是组织中的核心,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不考虑人是具有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的。 三、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准备 2.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理论时期(1930-1950年代) (1)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学派产生的背景 人际关系学派的诞生,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诞生。

组织行为学文献综述

燕京理工学院 YANCH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组织行为学》结业论文 题目:组织文化对员工需求的影响研究 专业:市场营销授课教师:于海艳 姓名:迟艳龙学号:130640035 班级:1302 学生学院:国际商学院学年:2014 —2015学期:第二学期 2015 年6月18日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本人的论题为《组织文化对员工需求的影响研究》,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来讲,文化因素无疑对员工行为具有重大的影响和巨大的意义。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在价值观上的共识和行为习惯上的一致,它贯穿于组织的全部活动,影响组织的全部工作,决定组织中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以及整个组织的素质、行为和竞争能力,也对员工养成教育起着巨大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是组织行为管理的目的所在,人员激励则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主要手段,也是形成良好组织文化的途径。明确员工需要、按需激励,是激励的指导原则,也是建立组织文化的现实基础。对组织文化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组织成员乃至整个组织行为的理解、预见和把握。 关键词:文化因素;组织行为;组织工作;员工需要

前言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他是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形态文化和符号形态文化的复合体。组织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它属于优良的文化还是劣性文化,它的存在是客观的。从一个组织诞生那一天开始,组织成员在长期的共同活动中,必然会形成一些独特的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以及蕴藏其中的独特的价值观念。本文就是在组织文化构建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研究组织如何准确的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文化去帮助员工。

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

管理学院、教授 上海市法华镇路535号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200052 电子邮件:verasjtu66@https://www.360docs.net/doc/304485083.html, 电话:62932760 个人简介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实践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学会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培训专家导师;美国管理学术学会(AOM)会员。在复旦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3年作为研究交流学者,在美国新泽西州州立大学商学院研究跨国企业知识转移合作项目,1997年为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商学院的访问学者,研修人力资源管理。2001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研修管理研究方法。 作为第一研究者,获国家人事部第四届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社科研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精品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 科学研究近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姜秀珍,顾琴轩,王莉红,金思宇,.错误中学习与研发团队创新:基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视角,管理世界, 录用 王莉红,顾琴轩, 团队学习行为、个体社会资本及学习倾向:个体创新行为的多层次视角,研究与发展管理,录用 顾琴轩,姜秀珍,王莉红,青年公务员职业倾向影响实证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4),13-19 Qinxuan Gu,Yingting Gu. A Factorial Validation of Knowledge-Sharing Motivation Construct. Journal of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11(1),59-65. Qinxuan Gu, Lihong Wang, Judy Y. Sun and Yanni Xu. Understanding China’s Post-80 Employees’ Work Attitudes: An Explorative Study. Journal of Chines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0( 2), 74-94. 王莉红,顾琴轩, 许彦妮, 组织人力和社会资本与探索性和拓展性绩效:知识共享中介效应, 人力资源管理评论,2010(1),39-50 顾琴轩,王莉红,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创新行的影响:基于科研人员个体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09(10), 1564-1570 顾琴轩,傅一士,贺爱民,知识共享与组织绩效:知识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作用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9(2), 59-66 王莉红顾琴轩,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创新行为的影响:跨层次模型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5), 91-97 顾琴轩,田相庆,王莉红,职业倾向对组织承诺与留职意向影响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5),106-112 孙锐顾琴轩,基于问题解决的科技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1), 95-99 顾琴轩、石金涛,员工股权激励:一项反思性案例研究,管理评论,2007(10),30-36 顾琴轩陈亮,优化劳动力派遣用工体系研究?D?D以某汽车公司“星级劳务工”模式为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4) 卢慧顾琴轩,绩效考核,你究竟惹了谁?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9), 顾琴轩杨彩玲,技术人员的职业倾向与职业满意、组织忠诚研究,科学学研究,2006(2),

《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介绍

《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介绍 《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管理和MBA教学实际阐明有关理论概念,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介绍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当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 作者:张爱卿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03-1 ISBN:9787115142801 丛书:普华经管· 中国商学院MBA教材精编 定价:35元 作者简介 张爱卿,博士,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教授。专业背景为组织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为:工作动机、归因理论、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测评,承担过EMBA、MBA的相关课程。历任美国加州大学(UCLA)访问教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兼职教授、中科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教授。任国际管理学会会员(AOM)、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会员(IACMR)、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特邀评委(NSFC)。曾为中国建设银行、神州数码、四达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进行过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咨询与测评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在归因与责任推断以及员工的激励方面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出版专著5部,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三篇被SSCI收录,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好评。 部分目录 第1章导论:组织中的人及其行为 1 ·组织观念的转变 1 从机器到“完整的人” 2 人力资本时代 2 ·组织行为背景知识 3 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3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 行为的基本模式 3 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式 4 ·人与组织 4 人 5 人的本性 6 ·人性的假设与管理7 X理论8 Y理论8 ·知人与用人9 科学知人9 认知偏差10 知人善任10 ·以人为本的管理11

组织行为学-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组织得到恢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我国新型社会发展的活力,社会组织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契机。社会组织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要素,也是社会自由发展面貌的充分体现。研究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对于突破当前社会组织面临的角色困境与今后的转型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将对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进行进一步合理探索。 关键词:社会组织;发展;文献综述 一.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概述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政策造就的‘总体性社会’的逐步解体,由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需要所推动的我国各类社会组织逐步恢复生机并蓬勃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1]“社会组织,又称‘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这些组织中通常包括各种冠以‘学会’、‘研究会’、‘协会’、‘商会’、‘促进会’、‘联合会’等名称的会员制组织,以及包括基金会和各种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办社会福利设施等各类公益服务实体在内的非会员制组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组织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与繁荣,90年代的转型与规范管理,近年来开始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和趋势。”[2] 2006年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社会组织从数量增长转向结构优化。在2006年以前,社会组织在数量上呈现为快速增长,但近年来社会组织的数量增长明显放缓。在数量增长减缓的同时,社会组织发展中出现了较为显著的结构优化趋势:一是基金会等资助型组织、支持型组织发展迅速;二是城市基层的社区社会组织空前活跃;三是社会组织之间特别是草根社会组织的横向联系趋于紧密,社会组织网络化趋势加强;四是社会组织中的各种服务类组织发展较快,公益资源较多地向服务领域集中,政府购买服务也主要向服务类社会组织倾斜。 社会组织的资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被誉为“井喷式”的公益慈善捐赠与志愿服务热潮,带动了中国社会组织资源供给格局的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资源供给主体发生显著变化,多元主体开始取代单一主体;二是资源供给规模发生显著变化,开始出现大型乃至于巨大型基金会,政府购买服务的支出规模也在急剧增大;三是长期制约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资源约束有所缓解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根本改善。 二.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困境 第一,“按照社会组织的角色理论来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遭遇到一个很大的瓶颈,一方面政府和公众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寄予很大的期待,或者说社会组织承担的角色期待很高;另一方面,从社会组织的角色实践来看,社会组织在现实中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制约性的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动性有待发挥,行动力也多有不足,由此导致社会组织的角色功能难以实现。就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角色期待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组织常常被看作是政府管理的‘减肥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问题已经不能单

复旦考博-组织行为学经典文献汇编

组织行为学经典文献 一、心理契约 1、契约违背和变更 心理契约是由组织形成的个体信念,是有关组织与个体之间的一个互惠交换协议的条款及条件。 契约的违背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疏忽所致,愿意并能够履行契约,但理解分歧导致一方做出与对方理解和利益不相符的行为,一种是契约中断,愿意但没有能力履行契约,比如企业倒闭。还有一种是契约破裂,能够但不愿意履行契约,说好本工作不加班却频繁要求加班。 什么时候最有可能发生契约违背:有冲突的历史,存在低信任;存在社会差距;外界存在契约违背的样例;契约违背物质回报高;一方没什么重要性。 当契约被违背时,员工的反应受情境和个人特质影响。情境方面,比如其他人都选择辞职,员工往往也选择辞职,或者其他人通过抱怨解决了问题,员工往往也会抱怨。个人特质方面,男性多属于权利敏感性,而女性则更多属于利他型。 就反应类型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辞职,如果交易是契约型的,企业获得有潜力的员工很容易,双方关系相对简单,或者尝试弥补已违背的契约但无效,那么员工往往会选择辞职。而不辞职的员工会有三种应对:提意见,忠诚或者忽视。提意见是积极向上级反映契约的违背;没有反应的沉默代表了一种忠诚,疏忽分为主动或者被动两种,被动地疏忽例如磨洋工,主动的疏忽包括故意破坏等。 契约违背并非契约的终止,人们对契约违背的反映方式取决于对违背者动机,行为及造成多大的损失的归因。双方关系的紧密度和质量不仅影响对契约违背的容忍度或者契约的解除,而且影响双方改善关系的能力。 2、人是组织成功的第一要素 苹果公司将员工分为3类,希望吸收和保留更多A类员工,辞退C类员工,先后裁员20%,10%,14%,并降薪。。。导致恶性循环,直到乔布斯开发了新的产品并且重视人的力量才得以扭转困境。 研究表明,高参与,高绩效、高承诺管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成功组织的其中做法: 1)就业保障,即通过牟宗方式来确立保留员工的承诺。 2)选择性雇佣,确保从一开始就雇佣到合适的员工。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大量可供选择的应聘者,组织知道在应聘者中什么是可供选择的关键技术及其特征,仔细考虑员工与职位的匹配性,并主要通过培训难以改变的重要特征来选拔员工。 3)自我管理团队和分权化是组织设计的基本因素 4)基于组织绩效的相对较高的权变薪酬 5)广泛的培训 6)减少地位的差异性 7)共享信息 以常熟开关厂为例,就业保障方面,公司承诺不解雇员工,只要员工进入到企业,愿意在企业继续工作,就不会被解雇。对于一线工人,常熟的技校有专门培训的学生,技术过硬即可进厂。对于技术层管理层人员,要首先进入公司的博士后工作站,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双向选择之后进入企业。公司采取扁平化组织,分权化设计,对于研发部门,设计多个不同的研发项目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一定的话语权。员工的工资除了基本工资之外,还有月度奖金,半年度奖金和年度奖金,权变薪酬较高,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培训方面,公司对于新入职的员工都要进行一定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上岗所需的技术。扁平化的组织本身就减少了地位的差异性,同时,每年年终,管理层的所有分红的15%要捐赠出来分发给全体不是股东的员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位的差异性。在最初的全员持股计划中,是全员参股,员工一人一股,管理层不过才一人三股,差异非常小。共享信息方面,常熟开关厂设有常开报,且有专门的部门和责任编辑,每月两刊,确保让员工了解公司正在进行的各项事务。 最后,常熟开关厂对人的重视还体现在员工学习方面,只要员工能够通过任意学校的入学考试,便可全脱去读书,公司负责读书期间所有的费用,工资照发,外地学习的住宿费用等全部报销,以此激励员工接受更高的教育。寒暑假期间,员工可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常开的幼儿园,企业负责安排专门的老师帮助员工看孩子。 第二章:管理者的工作 1、关于管理者工作的四个神话和事实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心理契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心理契约理论文献综述 2009年5月22日

心理契约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心理契约是维系组织和员工关系的心理纽带,是维持和发展员工与组织间关系的内在力量。在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心理契约是企业留住核心员工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研究如何有效的管理心理契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内外对心理契约的研究文献资料入手,分析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和维度,并对其在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综述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契约就被引入了管理领域。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企业竞争加剧,高科技的引入和低人力成本的追求,使企业裁员、组织合并、重组、缩减开支、新管理手段的运用等成了普遍现象,而与此伴随的则是雇员忠诚度的明显降低,心理契约的研究通过探寻组织动力,给许多尚不清楚的组织现象,例如:可感知责任的作用、委托人与代理人、组织与员工关系等问题以强有力的解释。同时,心理契约能够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新经济环境下雇佣关系的急剧变化,改善员工工作态度、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在8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心理契约的概念和内容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员工满意度。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 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与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其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 如果将员工的任务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将雇主提供的报酬分为短期和长期,我们也可以发现4种类型的心理契约:交易型,有详细的任务,雇主提供短期

武汉大学经管院市场营销硕士培养方案

市场营销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市场营销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的是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职业道德与责任感,愿意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毕生力量,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较强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学生应掌握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和系统的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与知识,了解国内外企业市场营销管理领域的理论发展趋势和掌握营销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地从事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或从事企业(公司)综合管理,或部门经营管理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言,鼓励学习第二门外国语(达到初级以上水平)。二、研究方向1、组织市场营销:主要研究企业间的营销管理活动。2、消费者市场营销:主要研究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和企业营销策略。3、网络营销:主要研究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和基于网络的营销创新。4、营销战略: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进行营销战略选择和管理。 5、品牌管理:主要研究品牌的内涵与资产管理以及品牌营销策略。 6、渠道管理:主要研究营销管理中的渠道模式与管理策略 7、服务营销:主要研究服务产品营销和服务营销模式。 8、广告管理:主要研究企业的营销传播策略与广告模式。 9、市

场调查与分析:主要研究市场营销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撰 写报告方法。三、学习年限1、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其中课程学习 1.5年。原则上第一、二学期以课程学习为主,第三、四学期以调查研究和参与课题研究为主,第五、六学期以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为主。第三学期末开展中期考核分流工作。2、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年。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本专业研究生至少应修满42学分的课程(不含非本专业研究生的补修课),其中,课程学分总数30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一级学科共同必修课通开课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6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其中公共选修课0-2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研究生可以选择本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也可以选修相关专业的专业课,但选修的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应在3门课6学分(含)以上。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2门本科生必修课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补修课不及格不能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五、学位论文1、论文选题: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密切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需要,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并经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开始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同时,论文选题还必须通过中期考核的检查,根据指导小组的意见进行研究内容的修改与完善。2、开题报告:为保证培养质量,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趋势-商业时代

组织行为研究的神经科学进展 刘童九唐志文刘耀中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随着神经科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将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式结合到组织行为研究中,使得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更加深入的了解组织行为学中各种现象的生理机制,本文通过当前研究的几个实例来阐述神经科学对组织行为学发展的促进,提供对传统组织研究范式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神经科学,组织子氛围 当前神经脑成像研究,为解释和解决大脑神经机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贡献在神经心理学,神经管理学,神经经济学,神经营销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神经经济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研究为解释和了解人类的经济行为和决策提供了神经学的解释(Ochsner & Lieberman,2001),同样,组织行为学领域中,也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势和重要的研究范式。通过国外的文献研究不难看出,当代的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已经将神经科学纳入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畴中,成为新的研究趋势。但是国内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通过神经科学有助于探讨和研究认知、态度、行为、决策的深层机制,国内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者应该深入到神经科学领域中来,通过神经科学的范式,获得更加精确,清晰明了的结论。 组织行为学中最优的解释框架和研究范式莫过于神经科学,神经科学为当前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路。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为中国组织行为学研究者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组织变革的神经阻力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革新,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和资源的不断整合与变动,都给企业带来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组织在面对新的环境与政策中不断变革。组织变革是指运用科学和相关的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沟通渠道、角色设定、企业文化及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绩效。 但在组织变革中常常以失败告终,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组织变革中往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平衡和稳定的心理机制。通常,大多数人并不喜欢改变更乐于现状。即使员

组织行为学综述(一)

组织行为学综述(一)

组织行为学综述(一)

组织行为学综述 摘要: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工业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及行为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从20世纪60年代作为独立的学科,到80年代分化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至今其重点关注的问题既有一贯的核心问题,也有一些热点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含义和发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未来展望等内容。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发展,研究方法,展望 Summary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has nearly a hundred years history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rly industrial psychology. Human relations theory and behavioral science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From the 1960s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to 1980s differentiated into macro-and micro-organization behavior, organization behavior focus on both core issue and hot issues.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future prospects and so on. Keywords: organization behavior, development, research, future prospects 1 引言 现代管理体系认为,管理最根本的职能就是使一个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或使一个系统从低级有序变为高级有序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对当今的企业管理者提出了非常严峻的课题。要想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在国际化进程中突破企业本身的局限,实现与国际同步,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以系统的管理知识和理论为依据,进行科学管理。 组织行为学作为现代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商管理的主干课程,是专门研究一定组织与环境中相互作用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加强这门科学的研究和应用,能够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者对所属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科学的预测、引导和控制,协调企业、团队、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以便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各种形式的组织不仅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满足着我们许多重要的需求。组织管理中的决策和行为,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个人、其他组织和社会。因此,了解组织的功能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广泛影响是十分重要的[1]。 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它涉及对人类行为的理解、预测和控制[2]。人们普遍这样描述组织行为学:通过研究和理解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机构模式,来改善组织绩效和效果[3]。 3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近几年许多北美的组织行为学家把自20世纪初以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900—1927年,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1927—1965年,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

文献综述组织发展

文献综述之组织发展 众所周知,企业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革。组织变革已经广泛应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用以谋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1962 年美国学者钱德勒在其代表作《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中就提出了著名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文章首次分析了“环境——战略——组织结构”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企业的经营战略应该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的战略,随着战略变化而变化,即“结构跟随战略”假设。 面对经济全球化,技术快速进步,信息的迅速传播,企业所承受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 圣吉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他认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1993 年,美国的钱皮和哈默提出“公司再造”的概念,组织或公司的再造被认为是继财务管理、战略计划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之后的又一场管理革命。 统计表明,90 年代初的几年中,85%的美国公司都投入到了各种各样的组织再造活动当中。这些公司当中,有60%报道说他们并没有获得所希望的生产力,并且有44%的公司声明他们事实上比以前更糟!在80%的公司当中,员工工作满意程度有所降低。面对这些变革方面的失败,以及新指导方针的缺乏,68%的组织机构在一年之内又不得不重新构建组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组织变革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失败的比例非常高,但由于它是组织迎接时代挑战,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所以通过研究现有的理论,分析实践中的成败,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组织变革的内在逻辑关系,用来指导组织变革的实践就显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必需的工作。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重建组织战略、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达到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实现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打造组织核心竞争能力,赢得市场竞争的目的。 通过这些研究主要解决现实组织变革中的两大问题: 1、研究如何通过组织变革使组织增强灵活性与敏捷性,从而有效增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2、探讨如何通过组织变革实现组织内部运作机制与组织成员的心理、行为方式的协调,使组织增强新的活力,体现出团队优势。 由此可见,组织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讨论: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搜索近期4年国内组织行为学专家关于本领域的研究内容,归总分析如下: 2007年 2007.5 曾晖,赵黎明研究主题○1: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科在21世纪才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由鲁森斯于2002年正式提出.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领域的重点放在解决管理者和员工的机能失调、冲突、工作压力等问题上所不同的是,积极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怎样发挥员工优势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上。其研究范畴包括信心/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等,具备积极性、独立性、可测量性、可开发性、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等基本特征。 存在的问题:由于积极组织行为学仅仅关注对个人微观行为水平的定量研究,其目前的基础架构在系统性上存在局限,没有在宏观层面考虑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力、制度、政策等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未来将会在组织实践的要求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真正将个体、组织与社会系统有效地连接起来,从而体现出组织科学的作用。 2007.8 孙锐,李海刚,石金涛,研究主题②:从基于委托代理的博弈理论出发,分别从团队成员薪资收益与晋升激励、团队组织剩余分配的激励、基于团队工作绩效测评的激励以及团队激励研究新方法等方面,对团队合作博弈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平均分配还是按劳分配,团队合作都是有效的,但组织剩余分配对团队成员的激励与基于团队绩效测评的成员激励这两种单一的方法都不能使团队和成员同时达到满意。为鼓励合作,团队可考虑采取混合分配方式,即在大部分收益以团队整体绩效为基础进行平均分配的基础上.对有重要贡献者实行特别奖励,以此激发成员的独创精神。 存在问题:没有疑问。 2007 石金涛,王庆燕,研究主题③:以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方式,探讨组织社会化中新员工的信息寻找行为。结果显示,新员工在进入企业组织时倾向于采用主动寻找信息的行为;新员工没有因为工作时间不同、工作经验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信息寻找行为反应和寻找.不同的信息内容,但是却在信息寻找战术上有显著差异;公开战术和观察战术是新员工最为倾向采用的信息寻找战术,并且对于获取各类信息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存在问题:虽然新员工寻找信息与就业时间与经验无关,但是信息的质量比信息量更重要更有效,本文没有研究明白新员工寻找有效信息的影响因素。 2007 王莉,石金涛,研究主题④:本文通过建构“组织嵌入”的概念。期望能更完整的了解员工个人行为转化为组织行为的过程。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技术研究员工组织嵌入与组织信任、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组织除了重视员工在工作能力上的开发、成长以及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财务资源外,更需要重视组织中员工的价值观取向是否能与组织一致以及员工在组织中的人际互动程度。因为通过良好的人际互动(网络),员工间可以增加沟通机会、提升情感,提高对于组织的信任和承诺感,降低优秀员工的离职倾向。 存在问题: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与员工在企业的发展结合是很不错的,但是在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