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已经明确为建设“四个中心”,目标是要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功能,形成走在全国前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但是未来上海城市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所以迫切需要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结构大调整、需求结构大调整、所有制结构大调整和空间布局结构大调整,实现发展方式由依赖资源要素过多投入和出口向依赖服务经济和创新驱动转变。从上海目前主要决策部门的研究分析看,“十二五”期间上海经济结构调整总的趋势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产业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为“四个中心”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首先是在国务院关于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推动下,金融业、航运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金融机构继续聚集,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将继续加快。聚焦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增强航运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依托虹桥商务区、世博会区域等核心功能区域,进一步引进地区总部、跨国采购中心、电子商务企业和贸易促进机构,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二是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发展,即新能源、民用航空、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信息服务。三是围绕结构调整产业导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劣势产业、淘汰劣势产品、淘汰落后工艺,如低端化工、玻璃建材等行业。调整方式也将呈现两个转变,即从单个企业调整变为行业整体调整,某个点上企业调整转变为整个区域产业的调整。

(二)需求结构调整方向

以扩大消费内需为重点的需求结构调整将不断加强,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在消费上,变以扩大“即期消费”为核心的刺激政策为系统性制度安排,以体制机制创新来扩大消费需求,如努力扩大就业和支持创业,加快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调整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将会逐渐提高,有效增强消费能力。消费环境将得到改善,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如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促进休闲型、发展型、奢侈型服务消费增长。在投资需求上,在保持投资适度规模和强度的同时,投资结构优化将不断增强,如加强对与“四个中心”建设相适应的功能性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加强对社会民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对郊区新城建设的投入。在出口需求上,在继续稳定外贸出口,保市场、保份额的同时,会更加重视发展离岸贸易、口岸贸易、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综合运用出口退税、信用保险、保单融资、跨境结算等措施,稳定外贸出口。

(三)所有制结构调整

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为结构调整注入新的活力。将更加注重发挥国资、外资、民资多元市场主体作用,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首先是外资重点导向将着力引进功能性大项目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发挥外资对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作用。聚焦两个中心的开放突破效应,重点引进金融航运等高端服务业主体;聚焦服务经济能级提升要求,重点引进总部机构;聚焦社会发展的协调联动推进,重点引进高端社会服务项目,外

资将不断向大浦东、中心城区、大虹桥、临港装备制造业园区、郊区新城等区域集聚。二是上海国有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力度将有所增强,中央企业、全国地方企业及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将不断深化和参与上海国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为上海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三是非公经济发展将呈现新的加快发展局面。但这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转变观念,坚持一视同仁的产业政策,平等对待市场主体,使不同所有制企业都能够通过市场竞争发展壮大。要放松进入管制,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相关政策,公平市场准入,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帮助民营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四)空间布局结构调整

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整合市域空间资源,完善调整城镇体系,优化功能和产业的空间布局,构筑与“四个中心”建设相适应的城市空间形态。一是深化“四个中心”空间载体战略布局。国际金融中心的空间载体重点要依托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张江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洋山保税港区等,静安、卢湾、长宁、徐汇等中心城区将规划作为金融服务业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承载区域。国际贸易中心的空间载体重点是依托以虹桥商务区为核心的“大虹桥”地区和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以及黄浦、静安、卢湾、徐汇等以打造“购物天堂”为功能的城区。国际航运中心的空间载体重点是依托大浦东地区的“三港三区”(外高桥港区、浦东机场空港、洋山深水港、外高桥保税区、洋山报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航运基础设施和条件,以及浦东和北外滩的航运服务集聚区。二是加快郊区新城建设。将加快松江、嘉定等新城功能建设,启动青浦、南桥等新城建设。全市重大产业项目、重要基础设施、优质社会事业资源将向新城布局配置。三是加强与长三角的联动。将利用自身要素市场体系健全、高端功能性机构集聚的优势,加强对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服务和辐射,“上海总部+各地基地”的分工格局将继续得到增强。

二、上海经济结构调整中对金融需求的特点和要求

(一)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

经济转型升级是先进技术、先进手段、先进管理、先进观念的综合运用,是整个经济体系的优化提升,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各方共同推动的结果。经济转型升级与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两者是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石,经济对金融发展具有最终制约性。经济转型升级导致经济部门、市场主体、交易方式、资金融通等产生变革,要求金融在功能、流程、客户、产品、效率、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盈利模式等各方面加以调整以适应市场要求,从而促使金融不断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创新功能,使金融得以深化发展。同时,蓬勃、健康的经济发展,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丰厚的资本回报,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发展对经济转型升级也有着导向作用。帕累托最优理论阐明,金融不但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实现机制,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引导、激励功能。金融作用于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金融资源在各产业间合理配置的过程,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转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协同发展。

不同阶段的社会实践也证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金融本身的发展,金融资源配置功能逐步显现,通过不同手段影响着经济转型升级,进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金融通过政策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实现存量资源转移。通过资金投放支持开放型经济中新兴产业、优质企业的发展,改变经济体中不同产业部门的融资结构,发挥资本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功能,使社会资源得到优

化配置,进而实现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二是推动技术创新与新技术产业化。银行体系通过甄别和投资那些具有创新产品和创新工艺的项目,降低资源配置的逆向选择,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引导经济资源流向技术创新领域,促进技术创新。三是推动企业效率提升。金融在向经济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后,为确保资金安全,通过监督资金的使用与企业的经营,提出监管要求,促使企业主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达到转型升级的目的。

良好的金融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但不适当的金融发展会阻碍经济转型升级。与经济转型升级不协调的金融行为主要是金融抑制或金融过度。金融抑制的表现之一为惜贷、慎贷,金融过度往往表现为过多投放和过度创新。这两种行为均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会使客观存在的金融风险演变成金融危机,破坏经济发展。

(二)上海经济结构调整中对金融需求的六大特点

“十一五”时期,上海受举办世博会因素刺激,持续维持了高增长的投资拉动,银行中长期贷款维持了较高的增长。但后世博的经济发展中,金融需求将随着新的结构调整而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战略性重点产业升级对信贷的需求会明显增加,上海市确定的未来九大重点突破性产业对信贷需求会不断增长,也将成为银行信贷资金未来重要的增长点。

二是现代服务业的金融需求会明显扩大。如航运金融服务成为新的金融服务领域,需要银行加强对航运金融服务市场的研究,有条件的银行还将成立专业性的航运金融部,组建专业团队,增强对船舶融资、传播交易、航运价格衍生产品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在重大服务业项目中,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商务服务业和居民服务业等也将不断产生新的金融服务需求。由于银行长期来重点是对第二产业的服务支持,对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服务和风险控制经验相对缺乏,所以,需要商业银行加快研究对服务业的支持和风险控制措施。

三是消费金融服务具有较大市场潜力。上海2008年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0美元的阶段,社会和经济发展处于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人们整体的需求层次和能级也将不断抬升,所以未来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目前美国消费信贷占银行贷款比重超过70%,而上海占比不到30%。各金融机构消费金融服务,如信用卡业务、住房贷款、汽车金融服务、旅游金融服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四是新一轮空间布局将产生新的投资需求,如国际贸易中心的空间载体虹桥商务区,黄浦、静安、卢湾、徐汇等以打造“购物天堂”为功能的城区。国际航运中心的空间载体大浦东地区的“三港三区”(外高桥港区、浦东机场空港、洋山深水港、外高桥保税区、洋山报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航运基础设施,郊区新城建设,都会产生新的投资资金需求。

五是金融需求将继续向整个长三角区域辐射,总部经济的融资能力会有所提升。上海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16年两位数的增长,“十二五”时期增长速度会有所调整,但有关研究预期在8%以上。相关研究显示,江浙两省经济增长将快于上海。按照信贷资金增长与GPD增长相关性的研究,经济增长速度与信贷需求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所以要维持上海信贷有效需求和持续增长,未来必须增强上海资金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同时,对非公经济的信贷需求会有所增加,上海长期来国有经济和外资占据主导地位,未来要创新发展,关键要发挥非公经济的作用,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所以,加强对非公经济的支持,是未来上海金融部门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

六是并购贷款需求将有所增加。并购是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重要方式。通过并购,企业将扩大产品和市场、快速和有效加强研发力量、

消化过剩生产能力、进行行业整合,建立新的组织、收购瓶颈资源、占有核心技术、增加持股价值、提高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价值。“十二五”时期上海结构调整加快,将对并购贷款产生较大需求。

(三)新的金融需求对改进金融服务的三大要求

一是要求加快业务、产品开发流程的再造,从组织架构、授信政策、资源配置、系统等方面加以改进,使前、中、后台能更协调的配合,更好满足新兴和战略性产业、服务业等行业的需求,在风险、收益和效率之间上得到有效的平衡。不仅能更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中产生的新的信贷需求,同时,还要顺利从重组和淘汰产业中退出相关的信贷资金,并确保这些淘汰重组产业中资金安全。一方面增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效率,一方面增强对信贷资金安全的管理能力。尤其是要加快现代服务产业的金融创新服务,以往金融业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信贷服务比较成熟,但是对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服务,在信贷政策、风险管理、服务方式等方面相对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建立对现代服务业全面的、系统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强,服务效率较高的支持体系。

二是要进一步加快金融创新,增强金融的有效供给能力,满足结构调整中日趋丰富的多元的金融服务需求。不仅商业银行需要在机构布局、业务、产品、服务和创新机制等方面加强创新力度,要争取总行上海分支机构创新的支持力度,还需要整个市场体系中加快机构创新的步伐,形成更加多元和专业的服务机构,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要需要监管创新,尤其是随着跨市场服务需求的增加,如企业并购,涉及资本市场和银行信贷资金的联动问题,需要监管部门加强联动监管,完善监管协调机制,才能促进金融机构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并有效控制风险。

三是要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保持稳健发展。随着金融开放的不断扩大深化,未来对国际金融风险和危机的传递与冲击的处置难度加大,对上海金融安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十二五”期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加快和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开放环境下上海对金融风险控制和危机的处置能力都将面临严峻考验,需要金融业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确保自身的稳定。

三、金融业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的金融机构建设、市场建设、中介服务、法制环境、人才、基础设施布局、制度和体制创新,都在积极有效的探索推进之中,许多创新已经在国内领先并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金融业占全市的比重稳步增加,在促进现代服务发展和支持上海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较好的金融环境。目前和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金融业缺少支持上海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规划。以往上海的经济发展规划中,缺乏金融业相关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目前的我国的一行三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都有对金融机构窗口指导职责,尚未形成窗口指导合作机制,提升窗口指导的实效。金融调控与监管部门窗口指导意见原则性强,但操作性意见包括配套政策一般不明确,金融机构难以制订出中长期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规划和各行具体实施方案。

二是政府部门和金融业之间的政策协调配合机制尚不完善,难以支持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高效率的协调配合,难以有效的进行窗口指导。政府规划部门与金融调控、金融监管部门虽存在研究交流,但对金融服务需求,金融配套政策的共同研究交流尚不深入,对产业结构

调整中的新需求、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建立协调配合的政策机制。如,金融调控与监管部门目前最需了解的是后世博上海经济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新的金融需求在哪里,而这些课题,目前尚无部门牵头研究。在执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时,还难以与当地经济转型特点、产业结构调整有机融合,对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的相关产业资金倾斜不足,支持力度有待提升。

三是金融业对现代服务业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需求和创新方向认识不足。对于未来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升级中产生的隐形和潜在需求,金融业在金融产品、流程改造、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系统升级等方面创新尚显不足。尤其在先行先试等方面创新进展还不明显,制度、观念、机制、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还比较多,如一些银行总行授权与上海市场的发展存在差距,难以及时发挥市场前沿的创新和服务支持功能。

为此,上海金融业在有效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以正确把握和满足新兴产业金融有效需求为切入点,增加金融服务有效供给,加快金融机构、业务、产品、服务的创新步伐,在加快上海经济转型升级支持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1、要进一步完善政银、银企之间的交流机制,为加强金融调控与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科学有序推进结构调整提供支持。一是政府规划部门要加强与金融调控、监管部门的沟通交流,尤其要不断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与配套政策的共同研发机制,为金融支持及各种配套政策提供支持;同时,政府要为银企有效交流搭建平台,促进银企交流。二是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窗口指导的有效性,通过地方政府出台新的具体产业指导目录,引导和支持银行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帮助银行业及时了解新兴产业方向,准确把握和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重点支持推进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等九大重点领域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项目的金融支持,支持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并购贷款等创新融资方式,支持要素资源重新组合、产业升级及产业转移,有效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投放。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和现代都市农业的支持力度。发挥中小企业专营服务机构的创新示范作用,增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群体、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市场有竞争力的出口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以及信贷资金向大企业过度集中的问题。三是积极支持扩大消费信贷。支持新的商贸业态发展,支持旅游、文化创意、医疗保健等新兴消费服务业发展。

2、各银行业机构要不断提升效率与防范风险,夯实经济转型升级金融服务平台。一是要不断改进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创设标准化业务操作平台,将原有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环节的部分标准化信贷业务集中在一个平台横向依次处理,充分满足涉外客户的共性金融需求;对新兴战略产业的优质客户、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一站式”审批;二是法人银行业机构要加强公司治理,改进风险管理理念和模式。认真抓好董事会的建设和完善,充分借助上级机构、上级单位、大股东等方面的力量,增强对“三会一层”的外部约束和制衡。三是各银行业机构要严格信贷资金全流程监督管理,坚守“三条监管红线”不动摇(贷款资金不得违规入股市、期市和房市,“二套房贷”首付必须达到40%,项目资本金必须足额到位),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四是银行业机构要以“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执行为抓手,改进风险管理机制和流程。通过加强现场检查、监测反馈和监管考核问责,加强分类督促引导,严格推进各银行“齐步走”,防止不公平竞争。通过加强培训教育和多方沟通,争取各方的理解和支持。五是银行业机构要强化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管控。

3、加快业务创新和发展转型,积极投身“两个中心”建设。一要充分重视航运金融的未来发展潜力。中国是造船大国、航运大国,但却不是船舶融资大国,上海也还不是航运金融中心(伦敦提供了全球近30%的船舶融资服务,我国占比不到1%,上海则不到0. 5%)。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我们的银行业对船舶建造市场、航运企业经营、二手船买卖市场等缺乏

充分理解,缺乏对船舶贷款项目的评估及操作能力,在人才、技术、信息、经验方面还缺少积累。我们的银行业长期习惯于综合授信、缺乏对单船公司、移动抵押物以及复杂交易流程的拓展能力,需要银行业积极创造条件、吸纳人才,逐步积累经验,打造品牌,有效支持航运金融中心的建设,为银行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二要树立“大金融市场”的发展理念。上海银行业发展的最大困境是经济转型期本辖区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但上海拥有金融市场集聚地这一独特优势。这正是各行资金交易中心云集上海的重要原因。各银行业机构要在确保合规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加快产品及服务创新,一方面为各类金融交易提供可靠的中间服务,逐步转变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和盈利模式,同时,积极支持总部经济,有效扩大上海资金的辐射区域,扩大信贷有效需求。三要努力打造私人银行服务品牌。上海背靠长三角经济腹地,拥有庞大的私人银行客户群体,关键是要提高银行业自身的服务能力,强化客户经理背后的服务团队支撑,为高端客户提供高效的增值服务,塑造自身的私人银行业务品牌和竞争力。四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要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加快发展。“两个中心”建设的政策优势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创新发展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如金融租赁公司要加快创新探索,力争在飞机和船舶融资租赁上走出一条创新型道路;要鼓励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有条件的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要加快信托公司创新发展,力争全国信托登记中心落户上海。

4、要深化金融业自身改革创新,提升自身的服务能级,促进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实现自身的大发展,才能做好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工作。一是要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如大力发展企业(公司)债券、研究发展外币债券等其他债券品种;促进债券一、二级市场建设及其协调发展;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根据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需要,研究探索并在条件成熟后推出以股指、汇率、利率、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二是要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重点发展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有利于增强市场功能的机构。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培育和吸引具有综合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积极拓展各类金融业务,推动私人银行、券商直投、离岸金融、信托租赁、汽车金融等业务的发展,有序开发跨机构、跨市场、跨产品的金融业务。三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金融服务方式和手段,大力发展电子交易,促进各类金融信息系统、市场交易系统互联互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5、要继续改善金融发展环境。一是要不断完善金融执法体系,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金融纠纷审理、仲裁机制,探索建立上海金融专业法庭、仲裁机构。二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为载体,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促进信用信息共享。三是适应上海金融改革和创新的需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改进监管方式,建立贴近市场、促进创新、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平台和制度。加强跨行业、跨市场监管协作,加强地方政府与金融管理部门的协调,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四是完善金融服务设施和布局规划,进一步健全为市场交易服务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统一高效的现代化金融支持体系,提高上海金融市场效率和服务能力。规范发展中介服务,加快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监管,增强行业自律,规范执业行为,在上海建立我国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龚汇汇 一、前言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命脉,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在上海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基础和先导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重要谈话以来,上海以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为目标,抓住机遇,不断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上海交通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历史旧欠基本还清,客货运输稳步增长,服务供应水平不断提高,为交通行业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迈入新世纪的上海城市交通,将紧紧围绕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战略目标,以中国加入WTO为契机,着眼于服从、服务于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亚太国际航空枢纽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出行和现代物流的需要。城市交通要实施超常规发展,并融入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之中,增强对内、对外的辐射和集聚能力,全面提高上海交通行业的能级水平和综合能力,建立“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环境协和”的枢纽性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和综合物流系统。 二、交通发展回顾 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交通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对外交通设施能级增强 上海港吞吐量已突破2亿吨,成为世界第三国际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560万箱,跃升为世界第6位,为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基础。 上海已组成以浦东机场为主,虹桥机场为辅的“一主一辅、一市两场”格局的国际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1768 万人次,货邮量88万吨,争取成为亚太地区国际航空枢纽港。 上海站作为全国十大铁路枢纽之一,沪杭铁路复线全线修通,上海南站(临时站)已开通使用,列车日平行通过能力提高到180对。铁路承担着本市最大份额的省际旅客流通量。 全市公路总长度4253公里,郊区建成了一批快速道路和连接长江三角洲城市的沪宁、沪杭高速公路,加速公路网络的形成,打通了上海通往内陆的快速陆上运输通道,扩展了集装箱公路运输的腹地。 全市对外交通货物运输总量达2.8亿吨,货运营业车辆12万余辆,48.3万车吨。长途客运营业车辆3万余辆,近30万客位,旅客发送量达1200多万人次。 上海内河正在组构高等级航道网络,与江、浙两省和京杭大运河相连,内河港口吞吐量8800万吨,年货运量1.39亿吨。

上海城市形象建立的思考

金元浦,上海城市品牌形象的建立思考 时间:2013-06-24 12:59来源:中心原创作者:金元浦点击:181 次 当代城市经营,就是要通过城市自我形象魅力的展示,使公众对其产生良好的心理认同,并产生巨大的马太效应。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就城市而言,大竞争时代是指当今世界范围和亚洲范围内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和较量。这种竞争是基于文化的一种博弈。在一定的硬件基础上,“软件活力”或“软实力”,成为竞争的主要“筹码”。21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而文化城市的成功首先在于城市品牌的建立与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从国际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与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他们认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最核心的话题之一。 21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从历史上看,城市从来都离不开文化。但只有在当今全球化消费时代的背景和社会发展的层次上,文化才以城市发展轴心战略的姿态出现。经济的、社会的、技术的和教育的战略,越来越紧密地与文

化轴心联系在一起。信息、知识和内容创造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代都市只有成功应对文化的挑战,才能在竞争中插上腾飞的双翅。 21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具有文化品牌的城市,是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形象特征,具有较高声誉,被世人广泛称道,以形成自身品牌价值的城市。 品牌城市的品牌魅力在于城市的广泛的影响力,普遍的美誉度,巨大的辐射力,强烈的吸引力,高度的认同感和强大的竞争力。品牌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它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实力。 城市的品牌是城市风格的展示,是城市个性的表达,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城市整体功能的抽象呈现。 当代都市形象是全球社会公众、市民和游客对某一城市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富于魅力的城市文化形象无疑将提升一个城市参与国际竞争的竞争力。当代城市品牌形象的建立不再仅仅依靠过去时代的自然和历史遗产,而是在一种当代城市理念下,全面规划、设计、建构、经营的一个巨大的文化产品。在当代各种经济要素顺畅流动的今天,哪个城市最受关注,那个城市就拥有吸引最大资源的可能。品牌城市带来巨大的向心力,一种由品牌形象带来的向往启动了每一个人内在的文化需求。于是它吸引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带来时尚消费、创意潮流,引领地区乃至世界的文化风尚。这样,形象力就转化为生产力。 当代城市经营,就是要通过城市自我形象魅力的展示,使公众对其产生良好的心理认同,并产生巨大的马太效应。受到这种传播的扩展效应,公众在面临与该城市有关的活动时,就会产生有利于该城市的情感性选择倾向,无形之中提高了该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城市形象战略是城市理念、城市环境、城市经济、城市市民行为和城市视觉标志的综合构成体。策划、实施与树立城市形象是一项促进城市发展的注意力产业。这一产业将产生巨大的效益,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推动力,创造出城市的增值价值。 香港国际化大都市战略是从城市形象设计开始的。1997年,香港遭受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经济活力大受影响,社会存在比较严重的危机和悲观意识,迫切需要重新拾回信心,向全球展现积极进取的形象。从2000年起,香港政府新闻处就开始负责统筹策划香港的新品牌形象,组建了一支跨国顶尖的专业品牌顾问团。该顾问团成员包括:全球最大的品牌策略顾问与设计公司—美国朗涛设计顾问公司,世界多个著名品牌如可口可乐、耐克、IBM的形象等都出自该公司;全球顶尖的公共关系和管理专业顾问公司—博雅公关公司以及品牌策划市场调查公司—Wirthlin Worldwide公司。这几家专业公司组合在一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广泛性的专业调查和研究,为香港城市品牌的定位和视觉形象的表现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富有创意的设计。2001年5月10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隆重向大众推出了“香港品牌—飞龙标志”,一个百年城市新品牌形象从此诞生,新标志显示了香港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思维。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

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已经明确为建设“四个中心”,目标是要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功能,形成走在全国前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但是未来上海城市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所以迫切需要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结构大调整、需求结构大调整、所有制结构大调整和空间布局结构大调整,实现发展方式由依赖资源要素过多投入和出口向依赖服务经济和创新驱动转变。从上海目前主要决策部门的研究分析看,“十二五”期间上海经济结构调整总的趋势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产业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为“四个中心”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首先是在国务院关于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推动下,金融业、航运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金融机构继续聚集,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将继续加快。聚焦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增强航运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依托虹桥商务区、世博会区域等核心功能区域,进一步引进地区总部、跨国采购中心、电子商务企业和贸易促进机构,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二是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发展,即新能源、民用航空、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信息服务。三是围绕结构调整产业导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劣势产业、淘汰劣势产品、淘汰落后工艺,如低端化工、玻璃建材等行业。调整方式也将呈现两个转变,即从单个企业调整变为行业整体调整,某个点上企业调整转变为整个区域产业的调整。 (二)需求结构调整方向 以扩大消费内需为重点的需求结构调整将不断加强,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在消费上,变以扩大“即期消费”为核心的刺激政策为系统性制度安排,以体制机制创新来扩大消费需求,如努力扩大就业和支持创业,加快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调整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将会逐渐提高,有效增强消费能力。消费环境将得到改善,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如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促进休闲型、发展型、奢侈型服务消费增长。在投资需求上,在保持投资适度规模和强度的同时,投资结构优化将不断增强,如加强对与“四个中心”建设相适应的功能性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加强对社会民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对郊区新城建设的投入。在出口需求上,在继续稳定外贸出口,保市场、保份额的同时,会更加重视发展离岸贸易、口岸贸易、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综合运用出口退税、信用保险、保单融资、跨境结算等措施,稳定外贸出口。 (三)所有制结构调整 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为结构调整注入新的活力。将更加注重发挥国资、外资、民资多元市场主体作用,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首先是外资重点导向将着力引进功能性大项目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发挥外资对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作用。聚焦两个中心的开放突破效应,重点引进金融航运等高端服务业主体;聚焦服务经济能级提升要求,重点引进总部机构;聚焦社会发展的协调联动推进,重点引进高端社会服务项目,外

上海外滩艺术馆经营定位与推广规划方案

上海外滩艺术馆 经营定位与推广策略探讨 祝伟新 上海外滩艺术馆成立十年来,先后接待了国家和省、市各级领导人,承办了诸多政府、艺术团体的重要活动,为外滩艺术馆的品牌传承、形象展示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给外滩艺术馆注入更鲜明的艺术特色、吸引更多的目标人群,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亦能充分挖掘经济效益,我对外滩艺术馆十年来的运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就其承载的功能进行了必要的权衡,结合外滩艺术馆自身的特点和艺术市场经营实际,就外滩艺术馆的经营定位与推广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具体想法和思路如下: 一、经营现状分析 目前外滩艺术馆主要经营形式表现为产品展销、场地租赁。在产品展销方面,由于定位于中高端艺术品,单价相对较高,消费层也较高,同时受制于“场外交易比场内交易更活跃”的行业特性,艺术产品的展销业绩难以有实质性突破;在场地租赁方面,由于人流量小、活动规格不高,场地租赁的价格和次数都不理想,甚至免费引进活动都对艺术馆的经营难有根本的改观。而且从顾客群和消费特性来说,今后一至四楼的人流也难成为艺术馆的目标人群。 综合分析,艺术馆应从现有的角色转化过来,在经营定位和推广模式上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 二、艺术馆的定位 1、艺术馆是个策展机构——从场地租赁到产业经营。 实现从场地租赁到产业经营的转变,经营人员相应的成为策展人。根据文化艺术特色、社会需求,结合外滩艺术馆的平台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策划、 1实施系列活动或专项活动,通过活动带动人流、吸引目标人群、提升社会知名度;同时也可进一步提高艺术馆的品牌价值和场地价值。

2、艺术馆是个文化秀场——丰富艺术品经营的内涵。 艺术不单是阳春白雪,也不单意味着厚重的历史,作为文化的尖峰内容,艺术更多的时候体现出一个时代最新锐的走向、最贴近现实的审美取向、最契合大众心理的价值尺度。艺术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个文化秀场,小到为一件作品、一名艺术家做展示,大到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一个国度艺术风情,演绎出各种华丽的秀。艺术馆展示的形式不仅仅是将艺术品摆放出来,而是综合利用音乐、视频、灯光、人物打造一个立体的、多元化的展示空间,最大限度体现艺术的活力和魅力。 3、艺术馆是个投资平台——为艺术品投资提供专业服务。 艺术品消费、艺术品收藏本身就蕴含着投资的理念,尤其是高端艺术品,其投资价值和功能更是显而易见。艺术馆在艺术品销售方面,可考虑从投资的角度出发,为客户提供艺术品投资系统解决方案,从产品组合、产品甄选、增值保值、流通机制、财务管理等方面着手,建立完善的、符合实际需求的艺术品投资平台,让客户省心、放心。 三、经营与推广形式 1、策划实施“对话城市”系列艺术展 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符号,他们对这些历史底蕴和文化符号的传播也尤为重视,常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和载体进行表现。“对话城市”就是以外滩艺术馆为发布平台,以艺术品为载体,阐释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风貌。“对话城市”系列可根据不同的城市策划不同的主题,例如“对话上海——百年外滩诗话浦江”、“艺术的朝拜——百年海派艺术精品展”等。 “对话城市”由具体的城市政府主办、外滩艺术馆承办、策划、组织和实施。 2每个举办城市提供一定的费用支持或发动当地企业进行赞助。外滩艺术馆将先期通过一定的社会资源举办一至两个有影响力的对话活动,然后将这种模式复制运用到不同的城市。 2、策划实施“异域风情”系列艺术展

区域经济有限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长江三角洲经济有限一体化条件下的上海发展战略 进入21世纪以后,上海要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功能,逐步跻身于世界级城市的行列,就必须加强同长江三角洲(下文简称“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经济与技术合作,并且在区域经济有限一体化条件下探索出一条同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新路子。 一、区域经济有限一体化的内涵与现实表现 “经济一体化”一词源于世界经济的范畴,以后被用于解释各不同地域的经济联合。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省市按共同的目标协调其经济活动、促进其经济联合的过程。按协调与联合的程度,一体化可分为以下两类: 1.全面一体化。它是指区域内各省市经济达到了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充分融合。从区内看表现为经济融合程度更高;从区外看则表现为区内福利的增加高于区外福利的增加。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在于经济主体在市场自发力量的驱动下追求特定区域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实现主要靠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的互动。功能性一体化是由经济活动本身高度密切关系为基础而保证区域内省市经济整体性增加的过程。制度性一体化则是以一定的区域协定和组织形式为框架的一体化。两者相辅相成,即以市场经济自发的内在要求为前提的功能性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求制度性一体化给予保障和促进。制度性一体化会加深功能性一体化的程度,进而也为制度性一体化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标志包括:市场的一体化,产业结构、布局的一体化,城市主要经济功能的一体化,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体化,管理制度政策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环境保护的一体化。 2.有限一体化。它表示区域内各省市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妥协和有限的经济联合。从整体看,区内的经济正趋于融合,但融合程度不高;区内福利有所增加,可是有不平衡现象,福利的整体水平未必高于区外;区内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仅初具雏型,但其中需要协调的问题不少;功能性一体化进程刚刚起步,制度性一体化尚“待字闺中”,等等。当前,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处于有限一体化的阶段。对照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标志,我们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有限性。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市场一体化。目前,长三角各城市已基本上完成了各自

上海商圈调查报告

上海商圈分析报告 一、概况: 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口,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拥有中国最大外贸港口和最大工业基地,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 截至2011年底,上海全市共辖16个区、1个县,共108个镇,2个乡,99个街道办事处,3742个居民委员会和1702个村民委员会。常住人口为2380万,其中户籍人口1420万,外来常住人口为960万! 2012年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上海位列第二。2012年上海实现生产总值(GDP)20101.33亿元。 二、交通 上海市的公交交通,其线路、车辆、载客量均居全国第一。目前上海已形成由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具有超大规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枢纽港,共有47个客运站,长途班线1611条,可抵达全国14个省市的660个地方。 铁路交通 上海三大火车站:上海南站、上海火车站、上海虹桥火车站。上海虹桥火车站是上海最大、最现代化的铁路客运站。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全球范围首开高铁与机场融合之先河,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上海其它小型火车站:安亭北站,金山北站,南翔北站,上海西站,松江南站,芦潮港火车站。 高铁: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沪杭高铁

普铁:京沪铁路、沪杭铁路  公共交通 公共汽车线路数量1000多条,营运车辆1.8万多辆,日均客运量约780万人次,承担着65%的市域公共客运量,是世界上线路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有出租汽车企业270余家,出租汽车近43000辆,旅游包车和租赁车等7000多辆。全行业日均客运量逾300万人次,约占上海客运总量的25%。此外,上海还拥有全国最长里程的轨道交通系统共十三条,包括地铁、高架轻轨和磁悬浮线等,营业里程400余公里,居全国首位,已形成初步的网络格局。 轨道交通 上海轨道交通全路网已开通运营13条线、291座车站,运营里程达420公里,仅次于北京,里程居世界第二,排在伦敦之前。 磁悬浮线路 上海已经建成的磁悬浮项目只有上海浦东机场线,共31公里。龙阳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2006年全年轨道交通客运量为6.49亿人次,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作的磁悬浮铁路。 机场港口 上海拥有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共两座国际机场。上海空港是东方航空、中国国际货运航空、中国货运航空和中国最大的两家民营航空春秋和吉祥的主要基地。主要的海港有外高桥、吴淞码头和洋山深水港。 三、商业概况 上海素有“美食天堂”、“购物乐园”之称,拥有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经典时尚的购物激情和浓郁的商业气息。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繁华高雅的淮海路是闻名全国的商业大街,正大广场、徐家汇的港汇广场规模巨大,恒隆广场、美美百货云集顶级品牌,时尚商品、大众用品等不胜枚举。上海传统的商业布局主要是条状,上海城市由单核中

上海2050发展战略

从高起点探究上海城市 未来发展前景和蓝图 “三个上海战略”,从时间上来看,其中的两个规划一个是“十三五”发展规划,主要是根据国家规定每五年发展要求,需要制定的中期发展规划,本轮规划则是在“十二五”发展规划即将结束之际,启动2016-2020年即“十三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思路研究;另一个则是同样根据国家规定,每20年制定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本轮规划是《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到2020年结束,因此需要提前谋划未来20年即2021-2040年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第三个则是面向未来30年上海发展战略研究,需要着眼于未来30年世界经济政治大格局、全球城市发展大趋势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和上海城市未来30年发展演变新特点,从长期发展和战略高度研究思考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同时开展“三个上海战略”研究,既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动全面改革和科学发展之举,也是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首先,战略规划研究是事关未来发展的重大议题,战略意义现实意义重大。作为一个在军事上有“全面性、指导性、引领性”的特定含义的重要概念,“战略”一词被广泛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主要是指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要求,并能够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的计划、方略和行动方案,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步骤和战略思路等等,一个好的发展战略,对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前瞻性、宏观性和引领性。 任何一个国家和城市发展,都要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和思路,通过战略规划、战略谋划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也是战略学和规划学的具体实践和运用。 从各国经验来看,一般都是提早动手,通过深入研究影响一国或者一个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趋势、规律,从而对于未来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重大性、长期性的各种变量和问题进行战略谋划。 其次,从上海城市发展实践来看,提早开展战略规划研究是上海城市成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事实证明也是明智之举,对于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例如1984年启动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上海和全国理论工作者、政府实际工作部门联合开展战略规划研究,先后形成了向国务院调研组提交的《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后得到国务院批复和实施;再比如1994年前后开展的“迈向21世纪的上海——1996-2010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等等。在上海历史发展中,曾经发挥了决定作用的许多重要战略决策和发展规划,如“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战略”以及“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四个中心建设战略”、“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等,都是这些前瞻性研究过程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其中的大部分都被转化为国家和上海城市发展的决策和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对上海今天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前瞻性地开展战略和规划研究,是上海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上海城市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好传统。 第三,从上海目前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点和时空方位来看,“十二五”时期已经到末尾,“十三五”时期即将开启;到2020年全面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后,迫切需要重新制定下一个2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而且,上海自身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再加上国际环境正发生深刻变革,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面临重构;上海必须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重新思考和谋划城市发展的未来,十分有必要尽早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蓝图。 第四,启动“三个上海战略”研究,也是积极发挥国内外各类智库作用,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更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图集

( 2017-2035年)上 海 市 城市 总 体 规 划 图 集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7-2035年) 图集上海市人民政府二〇一八年一月发布 二〇 一八 年一 月发 布

目录 1-1 上海市域规划范围图 3-1 上海市域用地现状图(2015年) 3-2 上海市域现状影像图 4-1 上海市区位图 4-2 上海和近沪地区生态协调图 4-3 上海和近沪地区综合交通协调图 4-4 上海和近沪地区战略协同区图 4-5 上海市域空间结构图 4-6 上海市域城乡体系规划图 4-7 上海市域公共活动中心网络规划图 4-8 上海市域生态空间规划图 4-9 上海市域农业空间规划图 4-10 上海市域城镇空间(城市开发边界)规划图 4-11 上海市域文化保护控制线规划图 4-12 中央活动区用地布局规划示意图 4-13 上海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图 4-14 上海主城区绿地网络规划图 4-15 上海市域城镇圈规划图 5-1 上海市域科技创新布局规划图 5-2 上海市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规划图

5-3 上海市域干线道路系统规划图 6-1 上海市域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引导图 6-2 上海市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 6-3 上海市域蓝网绿道建设规划图 6-4 上海市域风貌分区图 7-1 上海市域生态网络规划图 8-1 上海市域绿线蓝线紫线规划控制图 总图:上海市域用地布局规划图 浦东新区战略指引图 黄浦区战略指引图 静安区战略指引图 徐汇区战略指引图 长宁区战略指引图 普陀区战略指引图 虹口区战略指引图 杨浦区战略指引图 宝山区战略指引图 闵行区战略指引图 嘉定区战略指引图 金山区战略指引图 松江区战略指引图

上海嘉定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海嘉定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总报告目录 1总则 (1) 1.1 本次规划的定位 (1) 1.2 规划背景和特点 (1) 1.3 规划指导思想 (1) 2基础研究 (2) 2.1 研究方向 (2) 2.2 历次规划分析 (2) 2.3 挑战分析 (4) 2.4 机遇分析 (4) 2.4.1观点 (4) 2.4.2机遇1:国际汽车城机遇 (4) 2.4.3机遇2:长江经济带机遇 (6) 2.4.4机遇3:上海构建世界级国际大都市战略机遇 (7) 2.4.5机遇4:F1机遇 (8) 2.4.6机遇5:区域经济机遇 (11) 3应对战略 (12) 3.1 宏观战略 (12) 3.2 中观措施 (12) 4目标定位 (13) 4.1 上海的视野 (13) 4.2 嘉定的视野 (13) 4.3 正在研究中的上海空间战略 (14) 4.4目标定位 (14) 5规划规模 (16) 5.1 人口规模预测 (16) 5.1.1现状 (16) 5.1.2不同方式预测结果 (16) 5.1.3结论 (16) 5.1.4远景城镇人口构成分析 (16) 5.1.5城镇人口分布预测 (16) 5.2 用地规模预测 (16) 5.2.1现状 (16) 5.2.2预测方法 (16) 5.2.3结论 (16) 6空间布局 (17) 6.1 区域规划 (17) 6.1.1布局原则 (17) 6.1.2构建多通道的对外交通联系网络 (17) 6.1.3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区域空间体系 (19) 6.1.4城镇体系 (23) 6.1.5中心体系 (23) 6.1.6强度控制 (24) 6.1.7工业产业布局 (24) 6.1.8综合交通 (25) 6.1.9周边区域空间规划发展趋势 (27) 6.2 嘉定新城 (28) 6.2.1功能结构 (28) 6.2.2老城恢复计划 (28) 6.2.3建设步骤研究 (29) 6.2.4绕城森林建设模式研究 (30) 6.3西部板块 (31) 6.4 南部板块 (32) 6.4.1发展战略定位建议 (32) 6.4.2空间布局构想 (32) 6.4.3功能分区 (32) 6.4.4道路交通构架 (33) 6.4.5实施措施 (33) 6.5 北部板块 (34) 7规划现实推进面临的挑战 (35) 7.1 宏观方面 (35) 7.2 微观方面 (35) 8后续工作建议 (36) 8.1 规划实施对策 (36) 8.2 后续规划推进建议 (36)

城市产业空间定位研究

城市产业空间定位研究 摘要: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上海是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最快、实力最强、产业形态相对成熟的城市之一。对上海创意产业区的兴起、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通过研究为政府和其他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上海;创意产业区;兴起;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Abstract:The creative industry is a new engin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while Shanghai is one of the cities whose creative industry is fastest-growing, and most powerful in China.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al districts in Shanghai was made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the rise of i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t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t. This paper was hoped to provide the valuable reference to the government and other citi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Key words:Shanghai;creative industrial district; rise;development status;curr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4-4144(2010)10-27(6)

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目标内涵、战略框架与发展策略研究

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目标内涵、战略框架与发展策略研究 编者按:上海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本着“把握战略趋势、围绕核心瓶颈、体现多元融合”的基本思路,组织上海市40余家研究团队围绕事关上海长远发展的18个支撑性专题开展平行研究,超过200余位来自各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为2040年的城市发展建言献策,最终形成了《迈向2040 年的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研究总报告》,为新 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现就各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和观点内容分期介绍如下:研究单位: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文中内容仅代表该机构观点)到2020年,上海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向2040年,上海将以全球城市建设为目标,全面提升国 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创新能力。本专题聚焦上海全球城市建设,以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为主线,运用全球城市理论的分析框架,科学把握全球形势发展变化,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分析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外部环境、影响变量和内在动力,研究提出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目标内涵、战略框架和发展策略。 报告分五部分:(1)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战略背景

(2020-2040);(2)上海迈向2040全球城市的战略目标框架;(3)上海迈向2040全球城市的战略功能框架;(4)上海迈向2040全球城市的重大战略框架;(5)上海迈向2040全球城市的空间战略导向。主要内容与观点如下: 一、关于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战略背景(2020-2040) 主要从五个层面分析提出上海面向2040全球城市建设的战略背景。重点关注全球多元格局调整变革中的全球城市网络节点功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中动力格局、区域格局、开放格局的战略要求,以及未来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从全球化发展新阶段看,全球经济发展在寻求“再平衡”中开启多元格局调整变革,全球化进入网络化发展新阶段,未来的全球城市将更加注重全球网络体系的链接能力、全球关键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高端环节的掌控能力。从全球城市网络新趋势看,全球城市层级体系更加趋于扁平化、多元化、网络化,纽约、伦敦、东京等

上海市调报告(iapm+兴业太古汇)17.8.21

上海市调报告
招商部
2017年8月

目录
一 ? 上海环贸iapm商场


? 上海兴业太古汇

环贸iapm
(2017.8.9)

环贸 iapm 商场 首创高端潮流购物新热点
环贸iapm商场属于上海环贸广场大型综合发展项目之一,商场面积逾12万平方米,云集238个国际级高端潮流 品牌,以高端时尚及潮流作为市场定位,成为上海首个糅合“品味生活杂志”及“夜行消费购物模式”于一体 的i世代高端潮流商场。配以崭新震撼感观的IMAX影院、环球星级餐饮食府、品味生活超市及多元化的创意推广 活动,为沪上引入独特的i世代购物新体验。iapm商场位于浦西淮海中路的尊贵地域,可经由复兴东路、人民路 和延安东路三条隧道往来浦江两岸。商场贯通地铁1 号线、10 号线及兴建中的12号线,为三条主要地铁线的交 汇处,出入口与商场直接连系;由商场前往虹桥机场及浦东机场亦瞬间即达,交通便捷。
开发商 开业时间 2013.10.31 总建面 商业面积 方米 停车位
新鸿基
30万平方米 12万平 800个

环贸 iapm 商场 区位分析
区位 -------------------------------------------------------------------------------------iapm 所处淮海路属于上海传统商业核心商圈,中高端商业项 目林立。一、二线国际品牌布点也较为密集;iapm 关于时尚 及潮流元素的精准把握,使得其在该竞争性商圈成功突围, 并迫使周边传统百货卖场做出转型升级改变。 交通 -------------------------------------------------------------------------------------项目位处交通陕西南路站盖,地铁1号线、10号线、在建的12 号线在此汇合实现零换乘。配合复兴中路、人民路、延安东 路三条隧道,南北高架及延安高架,交通路网纵横大上海. 周边设施 -------------------------------------------------------------------------------------酒店:城市酒店,锦江之星 银行:招商银行百盛ATM机,工商银行陕西南路支行,交通银 行徐汇区中心医院ATM机,建设银行巴黎 春天ATM机 商场:上海九海百盛,香港新世界百货上海巴黎春天淮海店, 二百永新,久光百货,新华联商厦,淮海国际广场

观点:迈向2020上海城市发展思路再思考

迈向2020上海城市发展思路再思考 ——未来十年上海城市化之路 王林王崧 过去的34年中,中国城镇化率以年增近1个百分点的高速率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从1977年的17. 55%提升到2011年的51. 27%,中国己经迈入了城市型社会的门槛。而在过去的十年中,上海的城镇化率一直在80%的高位徘徊,目前己接近90%。可以说,上海城镇化的发展早己从数量型增长转为质量型提升。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面对中国进入城镇化新纪元的客观背景,上海需要认真审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几个核心议题。 1、关于城市空间蔓延:克服消极“摊大饼”发展模式的弊端,探索积极应对城市空间快拓展的新的城市规划对策与城市管理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31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7166亿元。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1980年的3. 2: 75. 7: 21. 1调整为2010年的0.7:42: 57. 3,城市经济增长由此前的主要依靠二产拉动,逐渐转变为“二、三并重”共同推进经济增长的局面。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1980年代以来上海市城市人口总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常住人口从1980年的1152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30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的增长是上海人口总量规模扩张的主导因素。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规模的变化,上海的城市空间格局发生深刻变革。1979-2010年上海建设面积由254. 9平方公里增加到2816. 8平方公里,年均增长82.6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比例到2010年已超过40%。 在21世纪头十年,世博会筹办、新城建设、先进制造业发展成为推动城市建设的主要动因。中心城蔓延与郊区城市化快速发展共同推动城市格局呈现出圈层式扩张和轴向延伸的空间特征,形成大都市区的空间框架。十年间年均新增建设用地128. 74平方公里,上海进入城市空间快速扩张阶段。这一时期,配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办,以轨道交通网络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心城区大工业区(如江南造船厂)外迁加速了中心城的转型重构。而在郊区,随着新兴工业区和大型工业基地的建立,新城、沪宁沪杭和宾江沿海轴线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的共同作用下,中心城及其周边地区已形成连绵发展态势,并进一步向嘉定、松江地区拓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张。 面对上海城市“摊大饼”发展的现实,长期以来规划领域的应对措施主要通过外环绿带的控制和郊区新城建设的疏解两大战略来控制城市蔓延。但是比较世界城市的发展趋势我们发现,“摊大饼”是世界各大城市及城市连绵区发展无法避免的共同趋势,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种城市发展力量充分分享城市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城市基础设施的必然结果,我们必须正视和积极应对,不能以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一味消极地否定。既然“摊大饼”不可避免,那么探索在城市不断蔓延中如何有效克服弊端,并使更大的城市更具魅力,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历史责任。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解决伴随大城市不断蔓延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那么城市的超大规模发展对于更加高效地利用地球有限的土地资源,对于更大幅度地提高单位土地上的产出能级,对于更有效地保护地球环境,对于创造更为便利、更加宜居、更具魅力的城市生活,则有可能是更为理性、更为可取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在受城市经济辐射距离衰减作用的影响下,“摊大饼”的发展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选择。作为城市管理者和城市规划设计人员,我们既然无法违背这一客观规律,那么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就应当从对城市蔓延和增长被动控制的传统思路转为积极应对和引导城市更有序、更有机地拓展。这就涉及到四个与之密切相关联的议题:一是如何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二是如何正视中心城的发展;三是如何客观认识郊区新城所发挥的作用;四是如何重新审视郊区生态空间的定位。前三个议题在后文中将专

上海城市精神

新上海独特的城市精神 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寓所。城市的实力、活力和魅力,就在于它参差多态,各具特色;而城市精神是城市特色的集中概括,市民素质又是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和基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那些培育出独特文化和精神气质的城市,往往能形成强大的吸引力,长期保持领先的地位。纽约的“梦想和创造”,伦敦的“不屈为挠”的精神,以及东京的“干练、优雅、合作”等,绵延不衰的城市精神,使它们跻身于世界大都市之列。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的培育和发展,无疑是将上海建成独具风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巨大目标动力。 中国,特别是上海这座城市,已经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在这样一片传奇的土地上举办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全世界的人们有理由、有信心期待新的惊喜、新的异彩。企业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长处,支持申博、参与申博。罗氏制药是后援团中最为积极的成员之一,早在去年公司就行动起来了。总经理威廉?凯乐在申博前线展示上海“市民”的风采,公司员工在后方鼎立支持,申博结果揭晓前一天,威廉?凯乐毫无怀疑地表示:“上海肯定会成功!” 从企业公民,到个人志愿者,大家都热爱着上海这个城市,有了这份挚爱,才会为城市尽责,城市也才会变得更美好。 有了这样的责任与追求,我们什么事情都能办好。上海一定无愧于世界的期盼。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自明朝开埠以来,来自于五湖四海的“新上海人”,不仅参与构筑了日趋繁荣的上海城市,随之也带来了东西南北的地域文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轰开了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园门,给上海带来了血和泪的屈辱,另一方面,客观上也给上海带来了新科技、新理念。全国各地的地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跟土生土长的本地文化,互相碰撞和融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核心品格,就是“海纳百川”。改革开放又赋予了海派文化新的内涵,新海派文化的核心,就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放的上海,在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走向世界中定位,弘扬新海派文化,上海不仅要在物质生产方面,而且要从精神文化生产方面造就更多的国内国际品牌,展示彰显“上海制造”“上海产品”“阿拉上海人”的实力、活力和独特的魅力。

上海城市规划发展史

述 上海市 上海市简称沪。地处我国东部海岸中段,长江入海口。自古为海边渔村,春秋为吴国地,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封邑,宋设镇,始称上海。1927年设市。现为我国三大直辖市之一,辖14区、6县。为我国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全市面积5800平方千米。人口1415万(1949年503 万入),其中城市人口约869万。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端,市西部青浦、松江、金山一带,大约六千年前就己成陆,市区成陆年代较晚,约在十世纪中叶的五代未才全部形成。地势低平,平均海拔4米左右,仅西部松江县有少数残丘,天马山最高,海拔97.5米。长江口的崇明岛面积950多平方千米,是我国仅次于台湾、海南的第三大岛。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一月平均气温3.5℃,七月27.8℃,无霜期8个多月。年降水量1124毫米。6月中起有约20 天梅雨季节。 月有台风雨。主要河湖有源于太湖、流入长江的黄浦江及其支流吴淞江、青浦淀山湖。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近代工业的发展历史有100多年。但旧上海是帝国主义压榨中国人民的据点,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建国以来,上海轻纺工业经改造调整,进一步发展了化纤、塑料、日用化工、耐用消费品、家用电器等部门。而重工业、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部门也发展迅速,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正在崛起,已成为能生产高精尖产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和上交税利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化纤、电子计算机、照相机等产量占全国40%以上。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金融中心,内外贸易额均居全国各大贸易中心首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在全国四个直辖市中居第一位。服装、毛呢、皮鞋、化妆品、儿童玩具、金银饰品、各种传统工艺品、食品,花色品种齐全,是驰誉国内外的购物中心。外贸出口总值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近年来上海金融业务迅速发展,在国内外金融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伦敦、巴黎、纽约、新加坡、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设有联行。 上海是西太平洋地区重要国际港口城市,国内外联系广泛,交通、通讯比较发达。黄金水道长江和沪杭、京沪铁路干线,使上海成为贯通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40多条航空线通往国际国内各大城市。上海港被称为上海经济命脉,现有万吨级码头泊位约50个,下设10多个装卸区,港口吞吐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黄浦江可通2 万多吨轮船。上海又是国内国际通讯枢纽之一,全国对外通讯中有三分之一通过上海卫星地面站和中日海底电缆传输。上海是中国工业科技的最大基地。拥有800多所科研机构,55万科技人员,51所全日制高等院校。新型材料、电光源、激光、电子新技术、基础理论、边缘科学迅速发展。上海旅游业发展迅速,开辟了市内外以及至北京、武汉等地的旅游线。本市名胜主要有豫园,玉佛寺,“中共一大”会址,孙中山、鲁迅故居,嘉定孔庙,汇龙潭,古猗园,淞江方塔,醉白池,吴淞口炮台等。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城市合理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上海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长的历史,而城市规划工作,则是随着近代城市规划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发展,租界分割状况的消除,逐步开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