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近代峰峰煤矿史述略

地方志近代峰峰煤矿史述略
地方志近代峰峰煤矿史述略

近代峰峰煤矿史述略

李春社

前言:一提峰峰,人们就会和煤矿联系起来。的确,峰峰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煤炭工业史。峰峰有响堂山文化、磁州窑文化,峰峰还有一种文化,未被人们所注视,那就是煤矿文化。峰峰50万人口中,有一半的人口是煤矿职工和其家属。煤矿做为一种职业、文化、生活方式,已经为峰峰历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本文从煤矿史、煤矿工人的生活方式等多种角度,叙述峰峰煤矿文化,以便让峰峰人更全面地了解峰峰煤矿、了解我们峰峰人自身。

一、怡立、中和煤矿公司的创办

峰峰的近代民族煤炭工业,始于清末的“洋务运动”。

光绪元年(1875年),天津广隆洋行英国商人海德逊,来磁州彭城镇采办瓷货,见到这里不仅烧造陶瓷,而且盛产煤炭,当时小煤窑的井架随处可见,于是,回到天津后,向北洋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在直隶采煤的报告。李鸿章得到这个报告后,马上向清廷提出开办磁州官矿的建议,并得到批准,拟在磁州彭城镇设厂,仿用洋法开办煤矿,并委托江南制造局冯俊先和天津机械局吴毓兰筹建直隶磁州官矿。同年十月,磁州官矿委托海德逊到英国定购机器,延聘矿师,但在复查资源时,得出了资源不旺的结论,同时,又与英国商人海德逊在购置机器上因吃“回扣”意见不合,导致开采计划放弃。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重开矿务局,中途因金融风潮,集资未及一半,再次停办。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直隶总督王

韶文又建议开办磁州煤矿,并招商集股,次年由候补知府陈忠俨、候补知县叶竣光正式成立直隶磁州煤矿,并在峰峰村设立地方公所,相继在峰峰村、西佐村东和街儿庄到东纸坊、临水一带,长20华里、宽3.5华里、面积66平方里的地域上进行名义上的采煤。之所以说是名义上的开采,就是直隶磁州官矿并没有在所划矿界内挖掘一个井筒,出过一筐煤,但却利用自己申办了矿照的权力,霸占矿权,以此渔肉地方小煤窑和商股煤矿。后来北洋政府在此成立“北洋磁州官矿有限公司”,换汤不换药,依旧鱼肉地方,清政府倒台后,磁州官矿改为官商合办“磁县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实质上仍是官僚资本经营,直隶省长充任经理,对地方剥削更甚。在这样的背景下,峰峰村从一个平静的农耕小村,被卷入到近代中国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并存的历史旋窝中。

改变这种状况的,是商人杨以俭开办的怡立煤矿公司。杨以俭原来在北京前门开设“临记洋行”,经营洋货,因受国人抵制洋货运动的影响,改为在北京玉泉山开办汽水公司,由于当时中国开放程度不够,对汽水这种新的饮料没有认同感,他开办的汽水公司敌不过当地的大碗茶,不久就倒闭了,那时,他的哥哥杨以德在北洋政府任巡警道等职,通过他哥哥的关系,他了解到直隶磁州有一个官矿局,于是,他带着商人的胸心壮志,来到峰峰,任官矿局总办。本以为可以在官矿局好好地大干一场,实现做一个企业家的夙愿,及至到了峰峰,才发现磁州官矿根本没有煤矿,所谓的煤矿就是在他的“煤矿区”强行收购小土煤窑,这本来已经让他非常泄气,更让

他泄气的是,官矿局将强行收购的小土煤窑再租给地方,从中抽分得利,而经办的小煤窑又经常有矿界纠纷,还有商股折扣纠纷,这是一个鱼肉乡民的地方,一个官痞子在此混日子吃饭的地方,这与他哥哥杨以德所从事的警务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而他是要避开他哥哥的道路,想找一个从商成大业的地方,他绝望了。

在绝望中,他遇见了峰峰村人张庭璧。那时,张庭璧与峰峰村的几户农民,在峰峰村与人合伙搞小煤窑。峰峰一带的小土煤窑叫“山坡窑”,开采历史非常悠久,东汉末年,曹操在邺城修建三台(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在冰井台中就藏有煤炭,那煤炭就采自峰峰一带,晋代文学家陆云的书信、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及《邺中记》都有此记载,从此一直延续一千多年,宋代的磁州冶铁、磁州窑陶瓷,都是用峰峰一带的煤炭做燃料。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峰峰一带的小煤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法采煤技术。其提升技术尤其富有特点,在井口用两个倒V字形的粗木杆,支着一根大木杆,木杆上安装着一个直径达1.5米的大辘轳,辘轳的两端各安装着一个绞把,那绞把很长,提升煤炭时,两头各用两个人,共四个人,对着脸一块绞辘轳,提升用的绳子是一根粗麻绳,绞着一只荆条筐,井口直径约2.5 米,当煤筐被绞上来后,旁边的人用一只铁勾子,把筐勾过来,勾到煤堆上。窑场上干活的全是男人,在井上绞煤的只穿着裤叉,在井下干活的好多人,连裤叉也不穿,光着身子干,所以,窑场不让女人靠前,到中午吃饭时,女人来送饭,就送到窑场不远处,向窑场上的男人们喊:“送来饭了!”女人们喊过之后,

把盛饭的罐子放到地上,转身就回去了。男人们等女人走远了,才去把罐子提过来,坐到窑场上吃饭。

杨以俭在窑场上见到张庭璧,与他坐在窑场上聊起窑场上的事情,后来,他又走访了许多小煤矿,从小窑经营中,他得到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在这个地方,可以私人开办煤矿。这个地方煤藏丰富,交通方便,向东约二十公里,就是新通的平汉铁路,且有小煤窑开采的经验,当地劳动力充足。于是,杨以俭以一个商人的头脑,发现了开办商业煤矿的商机。但在清末的中国封建社会,商业煤矿还很少,在峰峰村南部、距峰峰村约三十华里的观台镇,有一个著名的煤矿,叫“安阳六河沟机器官矿公司”,是安阳人、候补道台马吉森创办的,因为经营不善,后来落入比利时人和德国人之手,成了外国资本的商业煤矿。要创办一个中国的民营商业煤矿,需要各方面的人事关系,杨以俭以一个民族工业企业家的气魄和胆识,决定在峰峰村北、原西佐村南,开办“怡立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他利用其兄杨以德在直隶省任警务处长兼保安大队长(评剧《杨三姐告状》中杨厅长的原型)的关系,让其兄联络北洋政府、直隶省、磁州等地的官员入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杨以俭、杨以德和李晋等人资本为主,以曹汝霖、黎元洪、曹锟、冯国璋、白崇禧等人资本为辅,集官僚私人资本与商业私人资本,共集白银二万两,在官僚们的支持下,公司终于成立了。因此,怡立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由商人和官僚联合创办的。

怡立公司成立之初,购买的是峰峰村的一个小土煤窑,这个小

土窑就是张庭璧在光绪十五年与人合伙开办的小煤矿,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被水所淹,张庭璧及合伙人,都无能力排水自救,他们便转售给了怡立公司。怡立公司利用机械排水,开始恢复生产,谁知刚生产不久,磁州官矿公司就以侵占其矿界为由,打起了官司,同时,当地农民也因为占地补偿等原因,也与怡立公司进行交涉,在这种情况下,杨以俭为了与地方处理好关系,借助张庭璧在峰峰一带的威望,想让张庭璧也入股,因为张没有钱入股,就让张庭璧到公司任职,挂名“交际员”,实际上就是协调公司与峰峰地方的关系,同时,还将峰峰村另一个人物,名叫张鼓峰的,也招入公司里做交际员,这张鼓峰是一个大地主,在峰峰村有很大的势力,杨以俭招他进入公司,纯粹是为了拉拢他,不让他给公司找事。

怡立公司在今峰峰村北约三百米之处,与原中西佐村相邻,位置在今峰峰集团五矿所在地。张庭璧在怡立公司当交际员时,与怡立公司管理层一个高级职员相识了,这个人姓李字墨卿,名翰章,山东省招远县人,在怡立公司做会计。他出身于农村,因为农村的破产,他跑到北京拉黄包车,因为与杨以俭沾点亲戚关系,后来跟随杨以俭在北京“临记洋行”当职员,以后,与杨以俭一同开办玉泉山汽水公司,又一同来到峰峰创办怡立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在他与张庭璧的相识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怡立公司名为商办,实为官僚所办,所得利润多为那些大官僚所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最后都是在为那些官僚们挣钱。时间长了,李墨卿很佩服张庭璧的为人,认为他懂法律,有威望,性格坚毅,在峰峰一带有着协调各

方面的能力,而张庭璧也佩服李墨卿的为人,认为他出身底层,同情弱者,有正义感,另外,这个人非常聪慧,遇事一点就通,看问题能看到本质,还有,这个李墨卿虽然出身于农民,却善于学习,懂得市场规律,有经商的经历,眼界开阔,处事稳健,有着经营一个大矿的本事。两人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谈起时事,往往是一拍即合,常常谈话到深夜,有时,李墨卿来到张庭璧家,一边喝酒,一边谈话,竟谈话到天明。共同的志趣,让一个从北京来的商人与峰峰村的一个乡绅联系到一块了。

那时,李墨卿已经与杨以俭有矛盾了,他们的矛盾就在于利益分配上的不同,杨以俭受其兄杨以德影响,把公司的大部分利润分配给当官僚的股东,而李墨卿主张将更多的利润用于更新设备和管理者的工资,以及工人们的工资。随着矛盾的日益激化,终于有一天,在张庭璧家,李墨卿对他说:“你是不是能给咱在这一带找个地方开煤矿?我去北京弄矿证,咱们合伙也开个煤矿。”这个决定让张庭璧好久没有说话。李墨卿说,我们要创办一个真正的民营商业煤矿,我们再也不为那些官僚们挣钱了,我们要为自己挣钱。他见张庭璧好久不说话,又说,凭着我多年的经商经验和管理煤矿经历,自己管理一个煤矿没有问题,而你又是当地的一个有名的乡绅,可以协调各方关系,咱们两人是天作之合。张庭璧伸出一只大手,与李墨卿握到一起,两只手紧紧地攥在一起,然后,两人用另一只手对拍到一块,两人同时喊:“干!”这年是宣统元年(1909年)。

李墨卿是一个公司职员出身,并没有多少资本,他回到北京,

只能求助于他的第二房太太柳玉珠。他的大太太是山东招远县老家人,一个目不识丁的乡下妇女。他的二房太太出身于华侨,其父在东南亚经商,资本雄厚,这个女人之所以愿意做李墨卿的“小老婆”,主要是看中了李的人品和才气,李墨卿个子高挑,身材匀称,面目白净,说话条理,办事干练。经过他的小老婆凑集资本,李墨卿开始在北京跑矿照,但李的能量不够,往当时的北洋政府农工商部跑了无数次,费了无数的口舌,农工商部的办事员张着血盆大口,向他索要贿赂,他舍不得出钱,办不成矿照,最后还得求助于他的小老婆。他的小老婆柳玉珠是北京城里的“交际花”,通过她上下打通关节,以“人情网”的关系,终于办成了矿照。李墨卿带着矿照回到峰峰村,一进张庭璧的家门,就把矿照放在张庭璧面前。张庭璧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过身,从柜子里拿出来自己的房产证和地契,放到李墨卿面前:“我用房地做抵押,窑场占地的事我来办。”

民国二年(1913年),经过三年的筹备,由李墨卿为总办、张庭璧为主要股东的“中和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经北京农工商部批准,终于成立了。由于资金少,采用的是土法生产,窑场所占的地,就是张庭璧以房产证和地契做抵押担保,再以他平时德高望重的人格威望的影响,说服了地的主人,公司终于开工了。打的第一眼矿井起名叫“松字窑”,矿址在峰峰村南约100米处,即今峰峰集团机关所在地。

在打第一眼井的过程中,张庭璧一家人都捏着一把汗。那时打井,并没有详细的地质资料,全凭当地会看煤头的“窑匠”看,峰峰

一带最著名的窑匠叫李进财,是张庭璧的好友,他根据峰峰一带多年开采的小煤窑情况,来了解地质,判断煤的走向,他在窑下用木棍朝井壁上一敲,就能判断出此处有无煤或瓦斯及地下水,但窑匠毕竟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判断的,实际上,峰峰一带的地质复杂多变,有时窑匠也判断失误,打井费了很大劲,打不出煤,也是常有的现象。中和公司家底薄,第一眼井,决定公司的成败,也决定着张庭璧一家将来的命运,其妻对还不太懂事的孙子张学孔说:“要是窑上出煤了,咱就有时光了;要是出不来煤,咱就绝地要饭了。”张庭璧把房子、田地都押上了,如果没有见煤,他将在峰峰村无法立足,他天天往窑场跑,终于有一天,窑底见煤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兴办实业成为一种时尚,各地工业相继兴起,煤炭除民用外,工业用煤量开始大增,加上平汉铁路畅通,为煤炭的销路提供了便利,中和公司虽是土法生产,也有不赀的利润。次年,公司又进行了改组,矿区面积达到6方里320亩5方丈。直到此时,怡立公司的董事长杨以俭才知道是自己公司的李墨卿创办了中和公司。李墨卿没等杨以俭说话,就自动辞职,公开地办起了中和公司,不久,李墨卿的小老婆又在北京设立了总公司,把李墨卿招回打理总公司的业务,中和公司的事务便由李墨卿的哥哥李秀卿来主持。李秀卿是一个农民出身,没有受过文化教育,办事大大列列,带有农民习气,最典型的一件事,是李秀卿做为一家公司的经理,有一次竟与几个职员一块,到公司附近的辛寺庄村偷南瓜吃,被村里的农民逮住扣押了,张庭璧只好通

过他在辛寺庄大女儿的婆家说情,把李秀卿放了回来。因此,公司的实际事务只能由张庭璧来管理,但张庭璧非常尊重李秀卿,称他为“大总办”(将他弟弟李墨卿称为“二总办”)。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企业修志总结

修志总结 自***年**月,***成立史志工作领导小组和史志办公室以来,***至今已完成三部处志的编撰印制。分别是***年**月由山东省出版社总社***分社出版的第一部《***志》(1959-1985),***年**月印制的第二部《***志》(1986-2006),***年**月印制的第三部《***志》(2007-2011)。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编撰工作人员本着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编撰原则,严格落实公司对志书的要求,充分利用有限条件,结合志书编撰特点,集中精力,内查外调,多方征集资料,同时召开座谈会,论证考察,走访老干部、老工人,查阅多种档案资料等多措并举,经过全体编撰人员的积极工作和不懈努力,三部***志先后问世,很好地记录了***的发展历程和前进步伐。 在三次处志编撰过程中,为写出高质量的志书,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领导牵头,人员及时到位,基本做到了“一纳入、五到位”(对所有参与处志编撰人员高标准、严要求,将修志工作纳入各部门各单位的年度目标考核,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处主要领导担任处志编撰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从各部门、各单位抽调工作认真细致、具有优秀文字功底的工作人员,设立专门的编撰体系,并对全体编撰人员进行合理的编撰分工,结合自身特

点,经过精心的准备工作,统一思想、统一计划、统一安排、统一步骤,严格按照公司领导的要求对志书编撰工作提纲进行细致拟定。 二、各单位资料收集工作紧张有序,遇到问题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志书资料收集过程中,我处处志办公室得到了集团公司史志办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多次到现场进行检查指导,同时也得到了处党政领导的关心,有关单位、部室的支持,许多热心处志编撰的同志的帮助,特别是许多离退休老同志为处志编撰提供了大量资料。在第一卷处志编制过程中,史志工作领导小组和处志办公室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和兄弟单位收集资料,努力发动处内干部、工人踊跃供稿,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充分发扬不畏艰苦、攻坚克难的精神,终于成功高质量完成了处志的编撰。 三、对待资料坚守存真求实的标准,坚持质量至上。资料是修志的重要基础,也是志书的生命和价值所在。资料的有无、多寡、真伪、正误,是影响志书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处在编写处志的过程中,始终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一步一个脚印,坚决杜绝草率从事、敷衍塞责的情况发生,文体、文字、修辞乃至标点符号都认真钻研,特别是对上级给予的参考指导资料和文体样本重点学习,掌握要义和要求,尽可能做到所写志文可信可靠可用。在三卷处志的编撰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广收资料,精心筛选,认真考辨,

地方志与地方文化

弘扬方志文化:关于建设陕西文化大省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新一届省委、省政府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这是我省文化建设史上的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实际部署和重大举措。文化和经济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切经济领域无不包含着文化,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都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其深层原因,就在于陕西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就在于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编修地方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在文化大省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方志文化的特征 地方志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其历史之悠久、涵盖之广阔、品类之繁多、卷帙之浩繁、内容之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一绝。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书,仅宋元以来就有9000余种,10万多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这种连续、广泛的方志资料,是其他任何一种著作都无可比拟的。方志文化的这一本质属性,使得地方志长期以来被人们誉为“博物之书”、“一方之总览”、“一方之百科全书”。 第一,方志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历史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特色是文化的魅力所在。地方志记载的是某一地方发生的人和事,是本土文化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之一。陕西方志与秦腔、秦人一样有着天然的本地化特色,凸显陕西文化形成的历史底蕴。陕西建设文化大省核心就是发展三秦文化,与陕西地方志工作有着相同的目标指向。 第二,方志文化具有广泛性特征,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载体之一。内容上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取材上有文字材料、实物资料、口碑资料、声像资料。而且地方志本身就记述了不同的文化类别,如陕西的陕南文化、关中文化、陕北文化、周秦汉唐文化等等,这进一步推动了陕西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方志文化具有连续性特征。中国地方志工作指导小组通过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二条指出:“编纂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具有连续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对全面了解和反映我国地情国情,对推动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对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有重要意义。” “我国编修地方志的历史有两千多年,广东修志的历史,从东汉杨孚的《交州异物志》算起,也有1900多年,至今保留的旧志有400多种。这些连绵不断的志书,对当代人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而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从历史学的角度,也为寻找广东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方志在文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经历了数千年一代又一代人的承袭、改良和完善,构成了这个地区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质。它由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三大内容有机构成,地方志则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代代相济,永不断章,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的主旋律。汤因比的一段话上古时期的世界六大文明,除了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发展下来以外,其他五大文明都先后中断或衰亡,很多国家的历史由于没有文献记载而失传,与世界各国相比,方志文化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为保存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地方志的丰富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 党的三代领导人非常重视地方志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

某小型煤矿初步设计书

一、开拓方式及水平划分、采区划分 原前进煤矿采用斜井开采,主要对C1煤层进行开采,年生产能力3万吨,矿山采用地下开采,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机械通风、排水、运输。矿井划分为一个水平一个采区开采。 二、采区巷道布置、采掘设备配备、采煤方法 前进煤矿建于1994年,投资约80万元, 2002年由GZ省国土资源厅颁发采矿许可证, 2002年~2003年12月期间矿山进行技改扩能,并于2004年3月由GZ省国土资源厅另颁发采矿许可证,生产规模9万吨/年。采用斜井开拓,主采C1煤层,主斜井布置在原前进煤矿矿区东北部;回风斜井布置在原前进煤矿矿区东部。该矿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钻孔爆破落煤,木支柱支护,支柱排桩距1.0m,柱距为0.7m,“三四”排支护方式,最大控顶距4.2m,最小控顶距3.2m,全面垮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倾斜长约70m,走向约200~530m,采煤工作面配备了电煤钻、调度绞车等设备,掘进工作面配备了电煤钻、探水钻等设备。 三、采空区情况 原前进煤矿主要开采C1煤层,采空区平面积约106350m2,详见图13 技改前采掘工程平面布置面)。 第三节主要设备配备 一、运输、提升设备 原前进煤矿主斜井提升采用JT0.8型单滚筒提升绞车,配套电机功率为22kw;一次提升煤车两车矸石或材料一车。 二、通风设备 原二矿主要通风机采用FBCDZ-4-№12A型轴流式通风机,配套电机功率均为37kW。局扇采用YBT5.5型。 三、排水设备 原前进煤矿采用2台QY25-60/7.5型水泵排水,其流量为Q=25m3/h,扬程为

H=60m,配套电动机功率:N=7.5kw。 四、压风及瓦斯抽放设备 原前进煤矿采用柴油空压机-W2.8/5供风,无瓦斯抽放设备。 五、供电设备 原前进煤矿地面采用S9-100/10/0.4变压器,井下采用KS9-100/10/0.69变压器。 六、监测设备 原前进煤矿采用KJ90监控系统。

地方志-近代峰峰煤矿史述略

近代峰峰煤矿史述略 春社 前言:一提峰峰,人们就会和煤矿联系起来。的确,峰峰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煤炭工业史。峰峰有响堂山文化、磁州窑文化,峰峰还有一种文化,未被人们所注视,那就是煤矿文化。峰峰50万人口中,有一半的人口是煤矿职工和其家属。煤矿做为一种职业、文化、生活方式,已经为峰峰历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本文从煤矿史、煤矿工人的生活方式等多种角度,叙述峰峰煤矿文化,以便让峰峰人更全面地了解峰峰煤矿、了解我们峰峰人自身。 一、怡立、中和煤矿公司的创办 峰峰的近代民族煤炭工业,始于清末的“洋务运动”。 光绪元年(1875年),广隆洋行英国商人海德逊,来磁州城镇采办瓷货,见到这里不仅烧造瓷,而且盛产煤炭,当时小煤窑的井架随处可见,于是,回到后,向北洋直隶总督鸿章提出在直隶采煤的报告。鸿章得到这个报告后,马上向清廷提出开办磁州官矿的建议,并得到批准,拟在磁州城镇设厂,仿用洋法开办煤矿,并委托江南制造局俊先和机械局吴毓兰筹建直隶磁州官矿。同年十月,磁州官矿委托海德逊到英国定购机器,延聘矿师,但在复查资源时,得出了资源不旺的结论,同时,又与英国商人海德逊在购置机器上因吃“回扣”意见不合,导致开采计划放弃。光绪八年(1882年),鸿章重开矿务局,中途因金融风潮,集资未及一半,再次停办。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直隶总督王韶文又建议开办磁州煤矿,并招商集股,次年由候补知府

忠俨、候补知县叶竣光正式成立直隶磁州煤矿,并在峰峰村设立地方公所,相继在峰峰村、西佐村东和街儿庄到东纸坊、临水一带,长20华里、宽3.5华里、面积66平方里的地域上进行名义上的采煤。之所以说是名义上的开采,就是直隶磁州官矿并没有在所划矿界挖掘一个井筒,出过一筐煤,但却利用自己申办了矿照的权力,霸占矿权,以此渔肉地方小煤窑和商股煤矿。后来北洋政府在此成立“北洋磁州官矿”,换汤不换药,依旧鱼肉地方,清政府倒台后,磁州官矿改为官商合办“磁县煤矿股份”,实质上仍是官僚资本经营,直隶省长充任经理,对地方剥削更甚。在这样的背景下,峰峰村从一个平静的农耕小村,被卷入到近代中国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并存的历史旋窝中。 改变这种状况的,是商人以俭开办的怡立煤矿公司。以俭原来在前门开设“临记洋行”,经营洋货,因受国人抵制洋货运动的影响,改为在玉泉山开办汽水公司,由于当时中国开放程度不够,对汽水这种新的饮料没有认同感,他开办的汽水公司敌不过当地的大碗茶,不久就倒闭了,那时,他的哥哥以德在北洋政府任巡警道等职,通过他哥哥的关系,他了解到直隶磁州有一个官矿局,于是,他带着商人的胸心壮志,来到峰峰,任官矿局总办。本以为可以在官矿局好好地大干一场,实现做一个企业家的夙愿,及至到了峰峰,才发现磁州官矿根本没有煤矿,所谓的煤矿就是在他的“煤矿区”强行收购小土煤窑,这本来已经让他非常泄气,更让他泄气的是,官矿局将强行收购的小土煤窑再租给地方,从中抽分得利,而经办的小煤窑又经常有矿界纠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初步探究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初步探究 ——浙江师大附中校本课程系列之一 浙江师大附中吕准能 我校为直属省教委的省级重点中学,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即将迎来五十周年校庆,她有过往日的荣耀,在新世纪迈入了快车道,学校的档次和规模迅速提高。全校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正在向全国示范性重点中学的高峰攀登。学校积极强化“科研兴校”意识,并开办了四个高师直升班和一个网络技术班作为实验项目,也正积极迎接课程改革作好前期准备。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全国示范性普通中学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并关注高一新生的始业教育尤其涉足初高中教育的衔接与过渡问题。该问题的研究尚较薄弱,笔者在此借一引玉之砖,谨请方家赐教。 课题由来 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定位,主要有: 1、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学生、社区参与的过程; 2、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3、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且相辅相成; 4、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和师生共同完成的拓展型和研究型教学成果。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教学是我国历史教育的主要方面之一,并由特定教学方式来实施,需要不断以课程改革来注入活力。但长期以来我们未能有效地解决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整体,不仅教与学之间缺乏整合,而且存在重教轻学和不同程度的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还有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长期没有解决初高中年级或阶段的教学衔接问题,许多中学生虽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僵化的历史课堂教学。目前历史教学的新机遇与挑战主要有: 1、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推行:新课程的内涵包括:⑴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⑵教学不仅注重结论更注重过程;⑶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着眼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品德的培养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陶冶,而且努力凸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而可看作“自己的课程”,并科学把握课程资源的内涵,进而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新。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况且一系列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并将更加精益求精。 2、“大教学观”下历史教育功能的再强化:(1)人文教育功能,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历史教育的最基本功能之一,20世纪的缺憾留下了沉痛教训,人文精神的迷失后果堪虞,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依赖于科学与人文的均衡发展,故学会关心迫在眉睫;(2)公民教育功能,现代社会迫切要求具有正确的社会定位和共同体归属感,包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也包括世界整体性的认识,最大程度提升公民素质关系到国家兴衰;(3)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人口、资源、灾患等全球关注的热点可通过历史教育总结经验教训以资借鉴。(4)国际理解教育,是面对WTO 的挑战和霸权主义及恐怖主义的挑战,适应全球化的对策之一。 3、“大历史观”下史学领域研究的新进展:首先,目前史学界在观点、方法、史料等产生了重大突破,极大拓展了研究视野,这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源头活水。例如(1)借鉴英国的“全

地方志年终工作总结

地方志年终工作总结 《地方志年终工作总结》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请下载。篇一:20XX年度地方志工作总结 农林科学院 20XX年度地方志工作汇报 20XX年,农林科学院在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地志办的业务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地方志工作,紧紧围绕科研中心工作,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狠抓落实,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年初以来,我院就把地方志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布置地方志工作,充分认识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明确由党委书记主抓,由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认真抓好、抓紧,狠抓任务落实,经常研究、解决撰志工作中的问题,确保撰志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二、合力攻坚、层层落实 撰志工作是一项纷繁的工程,只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在短期内完成的。因此,我院采取多种方式,认真搞好撰志工作。一是加强与地志办的沟通。在纲目增设、修订过程中主动与地志

办进行联系。二是建立科学的分工负责制。明确编写任务,给具体撰写人员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责任目标,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把责任具体落实到人。 三、切实加强部门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撰志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 为使撰志工作进一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院始终把加强部门自身建设,范文写作提高撰志干部队伍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撰志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确定专题进行认真地讨论和交流。认真学习《地方志工作条例》、《大兴安岭地方志书年鉴编纂行文规范》。学习中,我们注意结合工作实际,查找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大了对撰志干部的培训力度,积极参加地区组织的业务培训。上述措施,使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明显提高,为搞好撰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考证、初稿编纂工作 资料是撰志工作的基础,做好收集资料工作是保证年鉴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年鉴顺利完成的关键之所在。我们认真做好撰志工作的前期准备,通过到查阅、走访等形式,搜集大量的档案资料,保证了文稿质量,做到了图文并茂,为编纂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到目前为止,已按要求完成了年鉴的编写和上报工作。 农林科学院

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研究

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况 课题名称: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研究 课题类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课题主持人:刘晓兵 课题核心组成员:苗颖、尹海峰、卢大根、张涛、安超、马阐国 研究周期:2008年至2011年 结题时间:2011年7月20日 公开出版(发表)的主要成果:(1)《披沙拣金物尽其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乡土资源的策略》(苗颖、刘晓兵),《历史教学》2011年4月上半月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1年第9期全文转载;(2)《利用校史整合内容进行专题复习的教学设计——以<从沛中首任校长李昭轩一生看中国现代化历程>为例》(苗颖、刘晓兵)《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8期;(3)《也说楚歌和楚歌题——兼与韩湘萍老师商榷》(刘晓兵),《历史教学》2011年1月上半月刊;(4)《当前乡土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安超),《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5)《浅谈史料引用应注意的三个问题》(刘晓兵、苗颖),《中学历史教学》2009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9年第10期全文转载;(6)《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例谈材料的深度剖析和有效利用》(刘晓兵、苗颖),《历史教学》2010年12月上半月刊。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设计突出了历史教育对人文精神的熏陶、公民意识的教化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三个重点,但由于教材内容的容量大、难度大,且远离学生生活,造成了学习者对历史课程的疏远。教学中,若要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必须构建课程与他们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对教学进行创造性设计,构建让学生亲近,易于接纳的历史课堂。乡土资源就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后,教育界加强了对乡土教育和乡土资源的关注,取得了不小的成就。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乡土教育作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到了一定的重视,近年的相关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一些带有浓郁地方气息的乡土历史教材相继问世。但对于乡土教育工作的需求来说,仍相差甚远。尤其是新课改实施以前的乡土历史教材由于史观落后,史实疏漏,缺乏文化气息,已不能有效开展乡土教学。高中学校由于高考压力过大,对乡土教育的重视更是远远不够,相关研究还很薄弱,乡土历史教育的现状还远不如人意,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乡土资源开发利用

某煤矿初步设计

某煤矿初步设计

第一章序言 为了初步了解XX勘查区的煤炭资源赋存状况及地质构造情况,为后期资源评估开发提供依据,受宁夏庆华煤化有限公司委托,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承接了该区二维地震勘查工程。 2009年8月,我单位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对该区进行踏勘,并进行了相关试验,此后根据试验情况在认真分析甲方提供的该矿区文字说明和部分技术图纸的基础上,结合前期二维地震工作经验,参照原煤炭部颁发的《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7-2000),编制了本次二维地震勘探设计。 第一节地质任务 参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 897-2000及甲方要求,拟定本次二维地震勘查的地质任务如下: 1、控制测线上煤层隐伏露头,其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150m; 2、控制测线上落差大于50m的断层,其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150m; 3、控制主要煤层底板的深度。 4、初步控制边界断层的位置。

第二节 勘探区范围 根据矿方提供图纸,控制勘查区范围的拐点坐标如下: 表1-2-1 拐点坐标一览表 拐点 X Y 1 4120461.1060 36387186.3506 2 4120431.5646 36389406.0747 3 4121356.5306 36389418.2609 4 4121351.8895 36389788.1757 5 4122276.7127 36389800.3160 6 4122272.2349 36390170.1927 7 4123659.6079 36390188.3378 8 4123693.8564 36387599.6776 9 4123231.2941 36387593.4861 10 4123236.2533 36387223.6235 图1-2-1 勘探区范围示意图 N

方志立三书议

方志立三书议 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学,而始可以通古人之遗意也。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三书相辅而行,阙一不可,合而为一,尤不可也。惧人以谓有意创奇,因假推或问以尽其义。 或曰:方志之由来久矣,未有析而为三书者。今忽析而为三,何也?曰:明史学也。贾子尝言古人治天下,至纤至析。余考之于《周官》,而知古人之于史事,未尝不至纤析也。外史掌四方之志,注谓:“若晋《乘》、鲁《春秋》、楚《梼杌》之类”,是一国之全史也。而行人又献五书,太师又陈风诗。详见《志科议》,此但取与三书针对者。是王朝之取于侯国,其文献之征,固不一而足也。苟可阙其一,则古人不当设是官;苟可合而为一,则古人当先有台一之书矣。 或曰:封建罢为郡县,今之方志,不得拟于古国史也。曰:今之天下,民彝物则,未尝稍异于古也。方志不得拟于国史,以言乎守令之官,皆自吏部迁除,既已不世其家,即不得如侯封之自纪其元于书耳。其文献之上备朝廷征取者,岂有异乎?人见春秋列国之自擅,以谓诸侯各为制度,略如后世割据之国史,不可推行于方志耳。不知《周官》之法,乃是同文共轨之盛治,侯封之禀王章,不异后世之郡县也。 古无私门之著述,六经皆史也。后世袭用而莫之或废者,惟《春秋》、《诗》、《礼》三家之流别耳。纪传正史,《春秋》之流别也;掌故典要,官《礼》之流别也;文征诸选,风《诗》之流别也。获麟绝笔以还,后学鲜能全识古人之大体,必积久而后渐推以著也。马《史》、班《书》以来,已演《春秋》之绪矣;刘氏《政典》、杜氏《通典》,始演官《礼》之绪焉;吕氏《文鉴》、苏氏《文类》,始演风《诗》之绪焉。并取括代为书,互相资证,无空言也。 或曰:文中子曰:“圣人述史有三,《书》、《诗》与《春秋》也。”今论三史,则去《书》而加《礼》,文中之说,岂异指欤?曰:《书》与《春秋》本一家之学也,《竹书》虽不可尽信,编年盖古有之矣。《书》篇乃史文之别具,古人简质,未尝合撰纪传耳。左氏以传翼经,则合为一矣。其中辞命,即训、诰之遗也,所征典实,即贡、范之类也。故《周书》讫平王, 《秦誓》乃附候国之书。而《春秋》托始于平王,明乎其相继也。左氏合,而马、班因之,遂为史家一定之科律,殆如江、汉分源而合流,不知其然而然也。后人不解,而以《尚书》、《春秋》分别记言记事者,不知六艺之流别者也。若夫官《礼》之不可阙,则前言已备矣。 或曰:《乐》亡而《书》合于《春秋》,六艺仅存其四矣。既曰六经皆史矣,后史何无演《易》之流别欤?曰:古治详天道而简于人事,后世详人事而简于天道,时势使然,圣人有所不能强也。上古云鸟纪官,命以天时,唐、虞始命以人事;《尧典》详命羲、和,《周官》保章,仅隶春官之中秩,此可推其详略之概矣。《易》之为书也,开物成务,圣人神道设教,作为神物,以前民用。羲、农、黄帝不相袭,夏、商、周代不相沿,盖与治历明时,同为一朝之创制,作新兆人之耳目者也。后世惟以颁历授时为政典,而占时卜日为司天之官守焉;所谓天道远而人事迩,时势之不得不然。是以后代史家,惟司马犹掌天官,而班氏以下,不言天事也。

煤矿矿井初步设计编制大纲

前言 一、编制设计的依据 二、设计的指导思想 三、设计简况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交通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河流 四、气象及地震 五、矿区经济概况 六、矿区煤炭生产建设概况 七、交通运输 八、电源、水源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地层 二、构造 三、煤层及煤质 四、水文地质条件 五、工程地质条件 六、环境地质条件 七、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八、勘探程度及可靠性

第二章井田开拓 第一节井田境界及储量 一、井田境界 二、矿井储量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一、矿井工作制度 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三、矿井服务年限 第三节井田开拓 一、井田地质构造、老窑及水文地质条件对矿井开采的影响 二、矿井开拓 三、水平划分 四、大巷布置 五、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第四节井筒 一、主斜井 二、副斜井 三、回风平硐 第五节井底车场及硐室 一、井底车场形式 二、井底车场硐室

三、井底车场主要巷道和硐室支护

第三章大巷运输 第一节运输方式选择 一、运输方式 二、主要运输巷道断面、支护方式、坡度及钢轨型号 第二节矿车 一、矿车选型 二、矿车数量计算 第三节运输设备选型 一、设计依据 二、设计选型

第四章采区布置及装备 第一节采煤方法 一、采煤方法的选择 二、工作面设备选型 三、工作面支架与顶板管理方式 四、工作面回采方式 五、采煤工作面的循环数、年进度及工作面长度 六、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 七、生产时主要材料消耗指标 第二节采区布置 一、移交生产和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的采区数目、位置和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 二、采区尺寸、开采顺序及回采方式 三、采区巷道布置 四、采区车场、装车点及硐室 五、采区煤、矸运输、辅助运输及设备选择,采区通风和排水 第三节巷道掘进 一、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 二、巷道掘进进度指标 三、掘进工作面个数及掘进设备配备 四、采掘比例关系和掘进率、矸石率预计 五、井巷工程量和移交生产时的三个煤量

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摘要:21世纪初中国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对中学的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对中学历史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商洛市为例,就当前初高中历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链接问题进行研究说明。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历史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中历史教材在教材内容、教材编排、教学方法上都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很大的差别,如初高中课程衔接方面近些年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链接,对于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对商洛市进行了考察,选取了四所具有代表性(中学)的学生,如商洛中学、镇安中学、柞水中学、山阳中学的学生,以及历史任课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初高中的学生对于历史衔接问题的认识 1.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在以上四所高中里选取了40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

调查,其中男学生有207人,女学生有193人。在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147名同学对历史感兴趣,253名同学对历史兴趣不大。总的来看,不喜欢历史学科的学生占多数,就各学校而言,属于商洛市重点高中的商洛中学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9人,不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3人,这可能与重点高中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高教学设备齐全有一定的关系,而其他三所学校则情况相反。 2.学习历史学科的目的 在学习历史学科目的来看,“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占到调查学生的百分之60多,剩下的学生大多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商洛中学和镇安中学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选择了“考上理想大学”这一个原因,目的特别的明确,这可能与优秀的师资力量,优越的硬件设备有关。但是在山阳中学和柞水中学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取得高中文凭”这一项,从这里可以看出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以后的路还是迷茫的,还没有一个详尽的规划。 3.高一年纪学生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 对这一问题在调查中显示:觉得“很了解”的有35人,大部分处于不了解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新课程改革,不知道哪些方面改革。因此我们在大力倡导新课改的同时,重视对教师的培

煤矿初步设计安全专篇

前言 绿水洞井田位于四川省广安市的广安区、华蓥市、邻水县,绿水洞煤矿矿部设在华蓥市天池镇。井田位于华蓥山背脊脊部地带,南北长9.7~6.6km,东西宽3.2~2.2km,面积23.5km2。本矿井属高瓦斯矿井,煤层不易自燃,煤尘有爆炸危险性,井田范围内还有剩余地质资源量57.086Mt,可采储量39.96Mt。 绿水洞矿井划分为+790m、+6 60m、+528m、+350m等水平,开采标高为+999~±0m,自1981年底建成投产以来,初期投产的+790m生产水平现已开采结束,+660m水平仅剩643、615两个采区。+528m水平打锣湾背斜区域的工作面亦只能采5年左右,目前已延深部分工作面到+528m水平以下开采,+528m西翼南已经采完,西翼北急倾斜采区受开采技术限制暂未布置采区,+528m东翼南北适合综采,已布置两个采区。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1.2Mt/a,现有两个综采工作面,一个炮采工作面,两个综采工作面均采大倾角煤层,炮采工作面为残采,根据矿井生产安排,预计5~6年后,+528m水平适合进行综采的区域将全部采完,+528m水平只能作为辅助生产水平,矿井急需进行+350m水平延深工作。受业主委托,我院编制了矿井+350m水平延深工程的初步设计和安全专篇。 一、编制设计的依据

1、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煤安监监—字[2002]65号文“关于印发《煤矿(井工、露天)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内容》的通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 6、《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7、《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8、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3年7月4日第6号令《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 9、《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令第10号); 10、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煤安监政法字[2001]第14号文《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暂行办法》; 11、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制定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试行)》; 12、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矿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13、《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

地方志近代峰峰煤矿史述略

近代峰峰煤矿史述略 李春社 前言:一提峰峰,人们就会和煤矿联系起来。的确,峰峰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煤炭工业史。峰峰有响堂山文化、磁州窑文化,峰峰还有一种文化,未被人们所注视,那就是煤矿文化。峰峰50万人口中,有一半的人口是煤矿职工和其家属。煤矿做为一种职业、文化、生活方式,已经为峰峰历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本文从煤矿史、煤矿工人的生活方式等多种角度,叙述峰峰煤矿文化,以便让峰峰人更全面地了解峰峰煤矿、了解我们峰峰人自身。 一、怡立、中和煤矿公司的创办 峰峰的近代民族煤炭工业,始于清末的“洋务运动”。 光绪元年(1875年),天津广隆洋行英国商人海德逊,来磁州彭城镇采办瓷货,见到这里不仅烧造陶瓷,而且盛产煤炭,当时小煤窑的井架随处可见,于是,回到天津后,向北洋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在直隶采煤的报告。李鸿章得到这个报告后,马上向清廷提出开办磁州官矿的建议,并得到批准,拟在磁州彭城镇设厂,仿用洋法开办煤矿,并委托江南制造局冯俊先和天津机械局吴毓兰筹建直隶磁州官矿。同年十月,磁州官矿委托海德逊到英国定购机器,延聘矿师,但在复查资源时,得出了资源不旺的结论,同时,又与英国商人海德逊在购置机器上因吃“回扣”意见不合,导致开采计划放弃。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重开矿务局,中途因金融风潮,集资未及一半,再次停办。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直隶总督王

韶文又建议开办磁州煤矿,并招商集股,次年由候补知府陈忠俨、候补知县叶竣光正式成立直隶磁州煤矿,并在峰峰村设立地方公所,相继在峰峰村、西佐村东和街儿庄到东纸坊、临水一带,长20华里、宽3.5华里、面积66平方里的地域上进行名义上的采煤。之所以说是名义上的开采,就是直隶磁州官矿并没有在所划矿界内挖掘一个井筒,出过一筐煤,但却利用自己申办了矿照的权力,霸占矿权,以此渔肉地方小煤窑和商股煤矿。后来北洋政府在此成立“北洋磁州官矿有限公司”,换汤不换药,依旧鱼肉地方,清政府倒台后,磁州官矿改为官商合办“磁县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实质上仍是官僚资本经营,直隶省长充任经理,对地方剥削更甚。在这样的背景下,峰峰村从一个平静的农耕小村,被卷入到近代中国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并存的历史旋窝中。 改变这种状况的,是商人杨以俭开办的怡立煤矿公司。杨以俭原来在北京前门开设“临记洋行”,经营洋货,因受国人抵制洋货运动的影响,改为在北京玉泉山开办汽水公司,由于当时中国开放程度不够,对汽水这种新的饮料没有认同感,他开办的汽水公司敌不过当地的大碗茶,不久就倒闭了,那时,他的哥哥杨以德在北洋政府任巡警道等职,通过他哥哥的关系,他了解到直隶磁州有一个官矿局,于是,他带着商人的胸心壮志,来到峰峰,任官矿局总办。本以为可以在官矿局好好地大干一场,实现做一个企业家的夙愿,及至到了峰峰,才发现磁州官矿根本没有煤矿,所谓的煤矿就是在他的“煤矿区”强行收购小土煤窑,这本来已经让他非常泄气,更让

煤矿矿井初步设计和采区设计

煤矿矿井初步、采区设计 一、设计原则 ㈠遵循国家发布的与煤矿建设项目有关的政策、规程、规范。 ㈡遵循上一阶段设计中所确定的主要技术原则及标准。 ㈢提高设计水平,保证设计质量。使设计的矿井实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二、设计的主要依据 ㈠已批准的煤矿矿井地质报告。 ㈡国家有关煤炭工业的技术政策、规程和规范等。 ㈢其他有关支撑性文件及材料,如采掘工程平面图,煤层自燃倾向性、煤尘爆炸危险性、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等。 三、设计的主要程序及步骤 ㈠煤矿矿井设计的主要程序 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其他专项设计,如瓦斯抽采工程初步设计、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施工图设计。 ㈡煤矿矿井设计的主要步骤

1、学习有关煤矿生产、建设的政策法规,收集有关地质和开采技术资料,掌握上级管理部门对设计的具体规定。 2、明确设计任务,掌握设计依据。 3、深入现场,调查研究。 4、研究方案,编制设计。 四、初步、采区设计的主要内容 初步、采区设计的主要内容分为说明书、图纸、设备清册及概算书。 按照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云南省煤炭工业局下发的《云南省小型煤矿(井工、露天)初步设计及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指导意见(试行)》、《煤炭工业五项设计编制内容》及《煤炭工业矿井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标准》(GB/T50554-2010)等的要求,说明书主要内容为前言、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井田开拓、大巷运输、采区布置及装备、矿井通风、矿井主要设备、地面生产系统、地面运输、总平面布置及防洪排涝、电气及通信、地面建筑、给排水、采暖及供热、节能减排、职业安全卫生、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建井工期、技术经济等18个章节。 图纸主要分为采用及新制图,其中新制的图纸主要有矿井开拓方式平剖面图、采区布置及主要机械设备布置平剖面图、巷道断面图册、矿井通风系统网络图、矿井反风系统图、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平面图、地面生产系统布置平面图、矿井地面总布置平面图、井下消防及防尘洒水平面图、通信系统图、井上下供电系统图、传感器布置平面图、监测监控系统平面图、井下压风管路系统图、矿井运输线路系统图等。

怎样编写企业大事记

怎样编写企业大事记 薛玉梅 张玉明 (来源:C N K I中国知网)企业大事记就是企业的史志,现成的体例.是传统方志中听没有的。怎样编写企业大事记是新时期修志工作中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所见如下。 一、企业大事记概况 企业大事记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方法.对企业或企业集团内生产经营及为生产经营眼务的各方而大的重要的事件做言简意赅的记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生产蒸蒸日L.改革开放一派大好形势。盛世修志,在中央的倡导之下,各地大、中、小型企业也加入到轰轰烈烈地修志队伍中,掀起编修企业志、大事记的热潮。编修大事记,首先得认识企业大事记。 (一)企业大事记的特性 企业大事记是大事记的一个属类,它除具有大事记“以时系事”有选择性、文字言简意赅、述而不作的共性外,还有以下几个特性。 1、企业大事记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新中国的企业大事记记载着党和国家兴办工业企业的政策演变情况,记述着国营大、中、小型企业曲折发展的道路,每一件事都有时代的烙印。 2、企业大事记有着明显的行业特点。大事记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以技术进步为龙头来写.就必然体现行业特点,反映行业的共同点及行业内各企业的特殊点。 3、企业大事记有着一业为主,广泛记载的特点企业大事记必须坚待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涉及政治、文化、自然等方面。这是因为新中国的企业,特别是特大骨干企业.占地面积大,人口众多,有的本身就是一座城市。辖区内企业是一业为龙头,百业兴旺,这就决定着企业大事记内容广泛的如同地方志大事记一般。就是其他企业也是个人肩负重担,除生产经营外,得为职工家属的生死婚嫁,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福利及本不该由企业承担的许多事而搅尽脑汁。.‘企业办社会”是中国企业的一大特点.大事记应该反映这些方面的情况。 4、企业大事记具有独立性。企业大事记可以是企业志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独立成书,反映企业的历史与现状。

方志的起源

方志的起源(中国文化网) 方志的渊源,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 1.方志起源于史。如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所谓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制,后成书《周礼》亦称《周官》,宋代司马光在《河南志序》中认为,周官中的职方、土训、诵训的职掌,于后世方志都不无相似之处。清代方志学家章家诚从“志为史体”角度出发,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记载地方史事的书籍,如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等,应是最早的方志。后代许多学者也认为这些史书,类似后来地方志,具有地方志的雏形,应称为方志之源。 2.方志脱胎于地理著作。即所谓方志来源于《禹贡》、《山海经》之说,认为方志是从舆地学科(地理书)演变而成的。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作者不详,著作时代无定论,近代多数学者认为约在战国时。这部书用自然分区方法,记述当时我国的地理情况,把全国分为九州,假托为夏禹治水以后的政区制度,详细记载了当时黄河流域的山岭、河流、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长江、淮河等流域也有记载,但较为粗略,是我国最早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共有18篇,是由《山经》、《海经》、《大荒经》等3部分组成,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不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经》内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话。事实上,从体裁到内容,这两部地理书对方志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致使历代地方志,多与地理书混杂相兼。 3.《越绝书》、《吴越春秋》、《华阳国志》为方志的鼻祖。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从这几本书的体例和内容更近似方志而言的。认为方志应兼史、地之长。因此,清代方志学家洪亮吉在《澄城县志》序中说:“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越绝书》15卷,为东汉袁康所撰,记述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地方(今浙江和江苏一部分地区)的历史沿革、城市建设、山川、人物、生产情况和风俗习惯等内容,与后世方志的体例、内容很相近。《吴越春秋》全书15卷,为东汉赵烨撰,记吴越二国兴亡始末,今存10卷,前五卷叙吴,起自太伯,迄于夫差,后5卷记越,始于无余,终于勾践。是书只记人物,不载地理及都邑,就方志而论,虽比不上《越绝书》充实和周备,但对后世影响也很大。为此,范文澜认为东汉会稽郡人赵烨著《吴越春秋》,又有无名氏著《越绝书》,两书专记本地掌故,开方志的先例。《华阳国志》,晋常璩撰,全书12卷,附录一卷,记述以巴蜀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地理沿革和历史变迁。对于政治、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记载尤为详尽。也有些学者认为它是方志的前身。对此,谭其骧教授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史”与“志”不同,东汉的《越绝书》、《吴越春秋》以及《华阳国志》,与隋唐以后的地方志不同,是地方史。近来,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方志应当出现于秦汉统一的国家之后,它发端于《地记》。 4.方志多源说。以上几种说法,都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故长期并存,但却互相排斥。现在不少的地方志专家、学者认为,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往往不会突然出现的,而是在相当长时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方志就是由史、书、志、记、录、传、图、经等各种不同体裁的书籍,互相渗透和逐渐融合而来的一种特定体裁的著作。因此,方志并非起自一源,而是起自多源。我国地方志,是在历史的长江河中,从各方面汲取源泉而逐步演化而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