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论文范文锦集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锦集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锦集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锦集

探究国内幸福教育———兼论幸福教育的概念构建及实践路径

追求幸福是人类进步的一大源动力,也是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及意义的重要体现。倘若

人类不追求幸福,人类的未来就不一定会导向美好。如若一个人终其一生无幸福相伴,也

必将是非常遗憾的一生。幸福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寻,也是教育的终极追求。纵观历史,

人在进步的路上,不断忙于改造世界,很容易忘记人本身,忘记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还是

为了人。每当人的追求过于偏离人类幸福的时候,就需要对这种偏离进行矫正,比如文艺

复兴。同样,当教育逐渐偏离了它为人这一目的之时,也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纠偏,防止

其丧失人性。国内的幸福教育之所以受到较多的关注,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现实偏离了为

人这一方向,跑出了幸福的轨道,让教育中的大众深感不幸福。幸福教育的研究不仅是教

育研究的应有之义,更是对教育现实的一种批判反思。

一、幸福与幸福教育

一幸福概念

幸福是古今中外学者口中的家常话,但其实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关于何为幸福,至今尚无定论。国内教育研究中对幸福概念也进行了许多探讨,但研究者们关于幸福概念

同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幸福是一种快乐体验或满足感

快乐体验是一种幸福,快乐也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幸福不仅仅只是纯粹的快乐

体验。朱利娜认为,把快乐等同于幸福,是一种误区,幸福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持久而稳定

的满足感。其实,幸福既不是单纯的快乐,也不仅仅是一种满足感,不是只有指向积极情

感体验的才算是幸福。比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善的生活、好的行为就是幸福。在叔本华

的眼里,幸福就是逃避痛苦,一个人莫大的幸运就是少受痛苦,而非尽享欢娱:缺乏痛苦

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而善的生活和好的行为和情感无涉,逃避痛苦

并非为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快乐。可见,幸福所包含的情感体验不应仅局限于快乐,而应扩延到非痛苦。幸福也不仅仅指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还指向别的东西,例如金生鈜认为,幸福是人在生活中表现出的整体的精神状态,是精神获得卓越发展的美善生活的实践。

2.幸福是目标的实现

有学者认为幸福就是达到预期的目标,真正的幸福应当与个体的人生目标结合,在不

断追寻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去体悟、去达成。达到目标会使人收获幸福,但我们应当警惕将

追寻幸福当作追寻目标。将幸福作为客观化的外在目标的实现,会忽视幸福的内生性、过

程性。如果幸福就是目标的达成,那么幸福对于人类来说便成为永远在前方的梦想和期待,人类将处于永无止境的追寻之中。

3.幸福是多种要素的组合

涂艳国认为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儿童的幸福则是快乐的现在与美好未来的结合。张勖提出幸福应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从正面肯定人性,即我们常说的快乐;一种是从反面

肯定人性,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是不安、愤怒等情感,但仍是幸福的一种形式,是道

德良心的表现;三是因人性的复杂形式而产生的复合幸福体验,如交织着爱与后悔、抱怨

的幸福感。将幸福看作由多种要素构成,超越了将幸福简单看作快乐或满足的单一与狭隘,丰富了幸福的内涵,但这种多要素观大多没有解决幸福对于所有人来说不变的本质,以及

对于每一个不同的人来说会有的变化。只有把握住幸福内涵的变与不变,幸福的概念才能

更具普适性。

幸福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幸福应该是什么呢?一方面,幸福是个千面君,在不同人的

眼中总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要研究幸福,就需要从幸福的千姿百态中找到它们的共性,

寻找不同幸福之间最本质的特点和必然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具有不变的成分。

另一方面,幸福具有特殊性,甚至可叫唯一性,它在每个人的身上表现不同、要求不同、

意义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是变化不定的。如果将幸福这个杂物提取、浓缩、简化以后,幸福就不再是幸福了。因此,幸福应是幸福的本质和一个具体的个人交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如果我们将幸福的本质看作是一种快乐体验,那么幸福就应该是这种快乐体验和具

体的个人交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将幸福的本质看作是自我实现,那么幸福就是这种自

我实现与具体的个人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要求幸福必须和个人联系起来才有意义。综上,幸福的内涵应是一个A+X的概念,A是不变的,X则因人而异。因而,幸福的概念

其实蕴含着某种悖论关系,即:为了了解幸福,我们必须找到幸福的本质,但如果去追寻

本质又会让我们所了解的幸福更加偏离幸福的原貌,或者说我们在追问幸福的时候又误解

了幸福。

如果继续追问幸福不变的东西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是没有圆满答案的。如果有,那

么答案应该就是:幸福是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不管人们所说的幸福是快乐还是满足,是

自我实现还是活在当下,总之,大家所说的幸福都是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当我说我幸福

或不幸福,是我对我生活状态好不好的一种评判,是从此刻起,我对自己以往生活的一种

评价和对未来美好生活效能感的综合考量。这种不变的美好的生活状态可以是单一的,也

可以是一种组合。比如对于某个人,可以是快乐和成就的组合,对于另一个人则可能是满

足和平淡的组合,并且这种组合可能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幸福是动态的,今天我要的

幸福可能明天并不是我想要的,今天我不幸福,过几年我可能就幸福了,这种变化的幸福

永远遵循我对美好生活状态的期许。

二幸福与教育的关系

幸福如此让人孜孜以求又扑朔迷离,当幸福与教育不得不绑在一起的时候,幸福教育

同样让人难以捉摸。

1.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和终极价值

许多研究者认为教育有各种目的,但其终极目的和价值是幸福,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幸福生活。幸福始终是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人类的人的一切活动和一切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的、永恒的价值和目标,教育的目的及其所包含的种种具体目标,必须附着于幸福这一终极价值之上,它们的预设必须置于幸福的观照之下,否则,教育就失去了信仰和灵魂,就偏离了人性之所向。教育在于让生命健康向上地成长,让生命在成长过程中获取价值和意义,并引导其实现升华。教育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发掘、彰显和提升,意味着教育对幸福的追求必然契合于个体内在的生命结构。学生的幸福成长是学校的教育职责和价值承担,也是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一种基本的价值期待和价值要求。

杨光辉、赵光磊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幸福之外还有很多更有价值的东西值得追求,不应让受教育者单纯以幸福为人生追求。程亮也不赞同将幸福作为教育目的的观点。他认为,该观点在形而上学的维度上缺乏前提的充分辩护,在经验的层面上缺乏事实的细致分析幸福的直接性、依存性、内生性的特点与教育目的的抽象性、实体性、外在性存在某些龃龉。但笔者认为,幸福理应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所追求的有价值的各种东西,说到底最终还是指向幸福,但这种目的不能停留在形而上的空中,而应当细化为各种引人向善的子目的,最终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其实,幸福作为教育目的,更多时候呈现为一种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是我们教育实践的方向标,能防止教育走偏,并可用作考量我们教育实践的重要标准。首先,它是最高标准,教育实践就是奔着它去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其次,它也是最低标准,教育实践如果和它关联太少,必定是个失败的教育实践。

2.教育能否影响人的幸福

教育这一活动必须能影响人的幸福,否则将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没有意义。有研究表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幸福感就越强。教育对学生的人生幸福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帮助学生成长和获得幸福。它还通过改变人的社会身份、地位和改造世界而影响人的幸福,经过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作用于社会与世界,因而形成特定时代的幸福观。总之,这些学者都认为,教育可以影响幸福,应为学生终生的幸福负责。

但也有研究并不完全支持这种结论。该研究的结果显示,不管是以受教育年限还是以学历衡量教育水平,教育对个体幸福均无显著正影响。教育更可能是间接地影响个体幸福通过教育获得金钱、地位等,它不过是影响个体幸福的工具而已。可见,关于教育能否给人带来幸福,是不容乐观的,尤其是在对幸福的直接影响上。还有其他的研究结果显示:教育对于幸福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正效应首先表现为直接作用:第一,受教育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幸福;第二,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幸福观。其次表现为间接作用:教育通过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为个人幸福提供保障。负效应表现为:第一,教育对于幸福标准的拔高效应,这种拔高可能导致人们对幸福的要求高于自己的能力范围,从而经常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而导致不幸福;第二,教育成本对幸福指数所包含的其他子项的挤占效应,因为投入到教育的成本会相应削减其他子项的开支.

现代教育理论试卷A参考答案

现代教育理论试卷A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题,每空4分,共24分) 1、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3、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精神道德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其中,人的智力指的是“精神方面的生产能力”,包括人的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4、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与其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并且和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5、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反映并满足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需要,达到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先进水平。包括教育观、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等的现代化。 6、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辨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答:第一,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继承性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辨证统一体。 第二,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 第三,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授之以鱼”方法,重视灌输,以注入式讲授为主;素质教育主张“授之以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简述教育独立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答:代表人物:蔡元培 主要观点: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培养人才的工作,有着自己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见效。主张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于教育家去办,保有独立的地位,毫不受各派政党和各派宗教的影响。具体内容为:第一,经费独立,专款专用。第二,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有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第三,思想独立,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第四,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第五,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评价: 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反映了资

教育理论教育学论文【论文】

教育理论教育学论文 一、结果与分析 男女生对教育学的满意度情况来看,比例接近,但是满意度较低,都只有2成左右,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而有1成左右的学生对教育学不满意。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学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只讲理论、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的情况之外,可能还有其它一些原因。当然,一门课能让所有的学生满意是不可能的,但是,不管怎么说,从满意度来看,确实较低,这是我们教育学教师今后要进一步思考的。 二、建议与对策 从整体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教育学的满意度不高,对学习教育学的态度不积极,这跟学生对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性形成较大的反差,既然学生认为学习教育学很重要,但为什么又对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不高、满意度不高呢?一个方面除了上面结果显示的教师上课只注重理论、轻视实践、教学方法单一之外,还有就是对教育学本身的认识存在误区。因此,教育学这门课没被学生看好,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教育学的认识存在偏差的问题,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主要是没讲清楚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学生只从书名上去认识这门学科,结果造成了认识偏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一)把握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学生不喜欢教育学,对它不感兴趣,觉得枯燥,这与教育学这门课本身的特点也不无关系。因为再有教育经验,再懂教学的老师,也必须面对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的问题。因为教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要把理论讲清楚,又谈何容易。但是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学生对教育学的不正确的认识,这同时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学生在接受这门课之前,并没有多大的心理准备。教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但大多数的学生却认为,学习教育学的目的是学到教学技能,从前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已显示,70%以上的男生和80%以上的女生都认为,学教育学的目的是掌握教学方法与技能,这正好与教育学的目标相反。从开放式问卷中也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反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结合实践,如对“你希望教育学课程能满足你哪方面的需要”的回答中,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教学方法和技能”,“怎样设计课堂教学,怎样管理班级以及突发事件”、“希望在教学技能与教学设计方面有帮助”等等,从回答的内容来看,都是把教育学当成学科教学法课,或教学技能课,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学生没有认识到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有关于教育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论,存在学科定位的不合理问题,如师范司召开的公共课教育学教材讨论会简报中提到,“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公共课教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以下是现代教育技术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现代教育体系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2、浅论现代化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3、现代化教育媒体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初探 4、浅谈现代化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 6、浅谈现代舞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7、现代化教育技术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8、从现代化教育到合作安全教育 9、邓小平现代教育思想的主体性原则及其现代走向 10、学校管理困境及现代化教育管理制度构建思考 11、幼儿园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与研究 12、语文教学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弊端略说 13、简论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14、论如何更好地将现代化教育融入藏区幼儿园教学 15、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16、浅谈运用现代化教育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17、现代化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相结合的应用研究 18、现代化教学措施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9、区域内开展网络教研的研究与实践 20、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21、新课程算法教学给我的启迪 22、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23、用网络学习评价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4、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的实践研究 25、网络化多媒体教室的预约管理模式 26、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应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 27、浅谈信息技术教师的班主任工作方法 28、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和谐教育之我见 29、感悟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今年,我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概论,感受颇深。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竟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21世纪也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要实现课程改革的创新,必须从 根本上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 其中着重学习了"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一篇,文中提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竟争日趋激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势在必行。"学习贵在创新,那么教育也应重在创造。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应受到些什么启发,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而创造教育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创造思维能力应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和自身的创造力也是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创造力就是把已知的经验和材料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事物和思想的能力,创造性是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其创造力的外现,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教师既可以创造性的为素质而教,亦可以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已不适应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教师的认知特点,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创造力均影响到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师的创造性不同于一般的行业从业者的创造性,他除要创造新的有价值的成份之外,更主要的是开发学生

的创造性,所以教师的创造性重要的是起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教师的创造意识是对创造的需要,愿望和动机,创造性的教学观以培养创造性为目标,主要表现为:好奇心,质疑的习惯同,探究的习惯,求异的习惯,富有想象,恒心和一丝不苟等方面。要有创造性的教学风格,主要表现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作风,,尊重个性的教学作风,创造性的评价思想,民主教学作风,营造创造性的班集体等。还要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运用等富有新意,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 探索式学习。 总之,教师的创造性是为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也是只有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创造教学的能力和具体的创造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对学生来说能动地安排学习,有效系统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除了以上的体会以外,我还觉得现代教育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还要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行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学习了以后更使我有了向这一目标去努力去靠近的信心和动力。

现代教育理论

复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命题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D.布鲁纳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一语出自()。 A.《道德经》B.《孟子》C.《学记》D.《论语》 3、居于整个教育活动主导地位的是()。 A.教育手段 B.学生C.教材D.教师 4、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洛克B.斯金纳C.维果斯基D.马卡连科 5、我国古代最早比较系统的总结教育经验的论著是()。 A.《学记》B.《论语》C.《劝学》D.《进学解》 6、教育起源于()。 A.模仿B.本能C.社会生产劳动D.社会生活 7、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无意识的教育影响或学习经验属于()。 A.综合课程B.单一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 8、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或原理的教学方式是()。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授 9、对班级教学最先作概括性论述的著作是()。 A.《人的教育》B.《爱弥儿》C.《大教学论》D.《教学与发展》 10、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各科教学B.班会C.社会实践活动D.时政学习 二、名词解释 1、课程 2、德育 3、学制 4、教学方法 5、陶冶教育法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四、论述题 1、试论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试述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C 5.A 6.C 7.D 8.B 9.C 10.A 二、名词解释 1、课程——(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回答广义亦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2、德育——即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学制——即狭义的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5、陶冶教育法——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使受教者在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具有非强制性、隐蔽性,无意识性等特点。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答:教师是生产劳动力的劳动力,教师的劳动对象、手段、成果,各有其特殊性。教师的劳动特点表现为:(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更突出;(2)教师的劳动手段是“言传身教”,劳动的示范性强;(3)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四、论述题 1、答: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但各自又有相对独立性,分别完成不同的具体任务,是辩证统一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各育并举,和谐发展。 2、答:(l)一方面教育制约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又制约教育,这种教育和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人的发展的基本特性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相应变化,加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锦集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锦集 探究国内幸福教育———兼论幸福教育的概念构建及实践路径 追求幸福是人类进步的一大源动力,也是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及意义的重要体现。倘若 人类不追求幸福,人类的未来就不一定会导向美好。如若一个人终其一生无幸福相伴,也 必将是非常遗憾的一生。幸福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寻,也是教育的终极追求。纵观历史, 人在进步的路上,不断忙于改造世界,很容易忘记人本身,忘记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还是 为了人。每当人的追求过于偏离人类幸福的时候,就需要对这种偏离进行矫正,比如文艺 复兴。同样,当教育逐渐偏离了它为人这一目的之时,也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纠偏,防止 其丧失人性。国内的幸福教育之所以受到较多的关注,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现实偏离了为 人这一方向,跑出了幸福的轨道,让教育中的大众深感不幸福。幸福教育的研究不仅是教 育研究的应有之义,更是对教育现实的一种批判反思。 一、幸福与幸福教育 一幸福概念 幸福是古今中外学者口中的家常话,但其实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关于何为幸福,至今尚无定论。国内教育研究中对幸福概念也进行了许多探讨,但研究者们关于幸福概念 同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幸福是一种快乐体验或满足感 快乐体验是一种幸福,快乐也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幸福不仅仅只是纯粹的快乐 体验。朱利娜认为,把快乐等同于幸福,是一种误区,幸福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持久而稳定 的满足感。其实,幸福既不是单纯的快乐,也不仅仅是一种满足感,不是只有指向积极情 感体验的才算是幸福。比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善的生活、好的行为就是幸福。在叔本华 的眼里,幸福就是逃避痛苦,一个人莫大的幸运就是少受痛苦,而非尽享欢娱:缺乏痛苦 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而善的生活和好的行为和情感无涉,逃避痛苦 并非为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快乐。可见,幸福所包含的情感体验不应仅局限于快乐,而应扩延到非痛苦。幸福也不仅仅指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还指向别的东西,例如金生鈜认为,幸福是人在生活中表现出的整体的精神状态,是精神获得卓越发展的美善生活的实践。 2.幸福是目标的实现 有学者认为幸福就是达到预期的目标,真正的幸福应当与个体的人生目标结合,在不 断追寻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去体悟、去达成。达到目标会使人收获幸福,但我们应当警惕将 追寻幸福当作追寻目标。将幸福作为客观化的外在目标的实现,会忽视幸福的内生性、过 程性。如果幸福就是目标的达成,那么幸福对于人类来说便成为永远在前方的梦想和期待,人类将处于永无止境的追寻之中。 3.幸福是多种要素的组合

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教学理论 主讲人:康厝中心小学谢祖润 21世纪是中国基础教育全面、彻底变革的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与主旋律。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已有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基础教育变革的根源与动力。 主体部分 主题1: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分析 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知识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相对于依赖土地的农业经济和依赖于自然资源与资本的工业经济而言,摆脱了资源稀缺与效益递减的限制,具有无限增生的利润空间与尖端制控的优势,因而成为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是知识生产、分配、使用,其核心的特征是知识创新,而知识的创新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知识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二是进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借助于信息技术,人们可以更多、更快、更准确地接受、析出、反馈信息,并且依赖于信息的传输,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教育等多种领域发展的节奏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接受和吸收处理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反思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价值取向上的缺陷,系统知识的传授与掌握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上的缺陷,独立、封闭、单一、深奥的课程设置与学科并列的缺陷,记忆、训练的接受学习等缺陷导致学生个性张扬不足,创新思维欠缺,应用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群体分化严重等痼疾,已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是以联结教学与学习,反应教育取向的课程为切入口的。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培训讲义教研室2010---5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 【案例二】 请阅读李吉林老师成长经历片断,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回答问题。 40年前,我是一名师范生,走出师范的校门,便走进了小学,这一进去就是40年。40年来,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断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这是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我热爱和学生、青年教师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生活……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但是,我

教育理论论文的特辑

教育理论论文的特辑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 人的异化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弗洛姆从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 主义结合的独特视角,对现代人异化的深层性质进行了揭示,并努力探索扬弃异化状态, 实现真正自由,建立健全社会的途径。逃避自由是弗洛姆对人异化的心理机制的分析,也 是他进一步阐发理论的基础。 一、逃避自由思想的前提 自由,是人类历史上恒久追求的一朵理想之花。弗洛姆却看到了自由带给人的沉重的 精神枷锁,逃避自由的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弗洛姆对人性的分析。 要解决人如何自由这个问题首先要阐明人是何种存在。弗洛姆从人的需要包括生物需 要和精神需要的层面考察了人性问题,生物需要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需要则更侧 重于人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人的生物性需求,即强制性的自我保存需求,构成人行为的首 要动机。为满足这种需求,人必须劳动生产。另一种需求就是人需要归属感和共同感,人 必须与外在世界相联系才感觉安全,否则完全的孤独会使人精神崩溃。弗洛姆区分了两种 孤独,精神孤独和物质孤独,相比而言精神孤独比物质孤独孤立更令人难以忍受。通过以 上分析,他指出人性中的具有一些固定不变的因素和欲求,其一是物质化的冲动必须得到 满足,以确保生存。其二是避免陷入孤立与精神孤独的境地。正因为自由与孤独相伴而生,向往自由与畏惧孤独成为人生存之对立统一的悖论,而对人性的分析更剖析出孤独是人性 中实在不可承受之痛,所以人会在抉择中因为畏惧孤独而宁可放弃自由。 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剖析 基于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分析,弗洛姆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心理机制走向异化的过 程及原因。 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纠结 人类的历史是自我创造的历史。人为满足人性需要必须进行不断创造,其直接后果就 是个人日益与自然界分离,挣断自然脐带始发纽带,日益个体化。但始发纽带给人带来安 全感,一旦切断就必然带来人的孤独日益加深。个人独自面对外界,巨大的无能为力感和 焦虑感成为与人伴随的噩梦。个体化进程是一个人日益感受到自我,又日益难以忍受孤独 的过程。人的力量在近现代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与之相伴的是人的个体化进程在近现代 也达到巅峰,因此,现代人的孤独感是最重的。 二消极的自由与积极的自由 弗洛姆区分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前者是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即在行为上摆 脱本能决定的控制。消极的自由无异于一种缺乏意义与方向的生命。孤立个人陷入极度无

读现代教育理论有感 (1)

读现代教育理论有感 拥有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有泱泱中华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当时间老人的脚步迈入21的传统理论与教育模式需要有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更新。作为一个能带领学生进入新世纪的幸运的小学教师,深深地感觉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的必要和迫切。 看了《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文章后,我认为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实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作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相信他们。“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出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个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者。而现代的社会需要的是知识面宽、有创造力、有适应性、有独立性、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具有东方人才模式特点: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较高的知识深度、较强的理解水平以及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观念的“T”型人才。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要做到“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要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而且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还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将不断更新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现代教育理论作业及答案

现代教育理论 一、判断题 1、私学出现在周代。() 2、教育的最突出特点在于对人身心的直接影响。() 3、教育目的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目标。() 4、在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方面,埃斯纳和布卢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5、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坚定等级。() 6、在测验中有信度一定就有效度。() 7、教学在实施中是和教育、课程等同一的。() 8、再生产理论始于鲍尔斯与金蒂斯。() 9、德、法、日等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纷纷通过立法推进终身教育普及。() 10、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核。() 11、高考上线是相对评价。() 12、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追求美德。() 13、课程就是教学计划。() 14、教育是一种产业,当今以市场规律为转移。() 15、课程实施就应忠实于课程政策。() 1、错 2、对 3、错 4、错 5、错 6、错 7、错 8、对 9、对10、对 11、错12、对13、错14、错15、错 二、选择题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现代教育理论试题

2015年现代教育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2、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 B中央 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检查评定成绩 5、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的专著是( )。 A《教育没话》 B《教育学》 C《学记》 D 《论语》 6、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 A传授知识 B增强技能 C教书育人 D学会认知 7、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示范法 8、“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春秋》 9、“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教育原则 2、教育艺术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有哪些? 2、概述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及基本要求。 3、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教育家的意识;(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3)、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4)、健康的心理素质;(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6)、法律意识。 4、概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四、论述题(30分)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试论怎样上好一堂课?

现代教育理论论文

现代教育理论论文 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职业教育是适应大生产对劳动力新需求而产生的教育类型。工业进入中国以后,对职业教育理论的探讨和实践一直就没有中断过。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率先精准地提出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职教理论,强调了职业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创新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技工学校的建立、发展,一直也是在体现着这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 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的转变过程。随着珠江、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经济结构也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因此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2010年开始的“用工荒”,其深层原因就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了。面对这种形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要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更好更快的良性发展,这本《高技能教育》一书就是这种探索的最新成果。 从“师徒制”“双元制”、CBE模式到TAFE模式……如何培养适应新一轮现代产业体系以及人力资源支撑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领域必须回答的问题。《高技能教育》一书提出的中国特色三元一体职业教育理论就是对现代职教理论的新突破。作者从创新型国家

与高技能人才入手,从多元一体思想来源和理论出发,创新地指出在学制中加入现代产业和知识产权的教育因素,提出把技工教育、现代产业和知识产权这三元中的教育元素,融合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化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三元一体”职教理论,引发出学制下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观念、新思维。 作者提出的三元一体职业教育模式,有别于德国“双元制”和OBE 等模式。德国“双元制”过分强调职业教育中的技术元素、企业因素和工作知识,忽略了人文综合素质教育。作而者在书中详细分析了职业教育、现代产业、知识产权的关系以及三元一体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和政治地位,指出:“技师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都是中国特色。”“沿着工业产权和产业发现的方向探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只要能这样长久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迅速地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 《高技能教育》一书,还是广东省知识产权局2009年重点科研项目成果之一。这种三元一体职教理论体系也将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得以完善,对此的实践步伐更不会停止。我们也期待着能有更多的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能不断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硕果累累。 [书讯] 《美国多校园大学的风险管理》

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

“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行简陋的课桌,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小几乎都是一样的,仅能够放置书、笔和纸;另外,有一个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墙壁,还可能有几幅画。”“这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标志着一个人的头脑对别人的依赖性。”这是杜威对十九世纪美国学校教室的形象描述。然而,这样的情景却惊人相似地还出现在21世纪中国的教室里。当我们的教育迈入新时代的时候,或许我们会突然发现,今天面临的许多教育问题,在杜威那儿都能给予我们新的启迪。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1859年10月20日杜威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农业小镇柏林顿。父亲是一个零售商,母亲是地方法官之女,哥哥后来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1879年,他从佛蒙特大学毕业后,在乡间任教两年。1882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哲学。188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84~1894年在密歇根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任教。1894~1904年任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他在芝加哥的成就使他获得全国名望。1904年,改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他和哥伦比亚的联系达47年之久,先是任哲学教授,后任哲学荣誉(退休)教授。在任教的25年中,吸引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学生,成为美国最闻名和最有影响的教师。 杜威一生获得过多个博士学位。1884年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10年佛蒙特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13年密歇根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15年霍普金斯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17年伊利诺伊学院法学博士学位,1920年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30年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46年奥斯陆(挪威)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学位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杜威于1899~1900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1905~1906年任美国哲学学会会长,1915 年参加创立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并任首届主席,1928年任美国进步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杜威从小喜爱阅读,对当时学校里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法颇为不满,感到这种学校是一个惹人讨厌的地方。在密歇根大学期间,他发现多数学校仍沿着早先的传统路线进行,没有适应儿童心理学的最新发现和变革中民主社会的需要。寻找一种能补救这些缺陷的教育哲学,成为杜威最关切的事情。1896~1906年在芝加哥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成为他哲学、

师爱为魂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认真研读以后,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 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我体会到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讲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集体的形成。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我深深的懂得了“师爱为魂”这四个字的涵义。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组成要素。教育技术要深入教学、深入课堂。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应用教育技术,始终围绕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开展工作,并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包括的基本内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和管理研究、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远程教育、教育电视、多媒体教学应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哪些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引发教学手段的变革.、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学管理的变革、.教学评估的变革 三、教育技术学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优势以及所出现的问题 优势:现代教育技术对学校教育的发展有着什么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服务于学校教育,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彰显着它特有的魅力,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媒体和手段用于教育,而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正带来教育

理念、方式、管理等方面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允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学习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学习;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是教学能提高的有效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指出:“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不是什么与人截然分开的东西,它们是同人的情感世界融合在一起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人一般可以记住阅读内容的5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将多媒体技术融人数学课堂,利用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观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从而达成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例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会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有时用多媒体播放相关歌曲或视频,时事新闻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能否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通过传统的讲授方式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想效果。这时利用多媒体就能弥补这些缺陷,能够更容易帮助教师揭示规律、拓展内容、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对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术语,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有更直观,更生动的认识。

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卷一 一、名词解释(16分) 1、广义教育:以教与学为基本表现形式,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2、个体的后天因素:指个体生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征,包括身体的生长和发育水平、知识经验的积累,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的形成等。 3、教学: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直接目标所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双边的交往活动。 4、个体内差异评价:对个体在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间的成绩与能力差异进行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内两个或多个时间内的成绩的前后纵向比较。 二、判断题(20分) 1、老猫教小猫找老鼠是教育活动。(错) 2、古代雅典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学方法也比较灵活(对) 3、文化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等(对) 4、青年期是定向的平缓发展期(对) 5、课程就是我们所学的学科(错) 6、良好的测验必须具备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对) 7、高考录取过程是相对评价(对) 8、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开始出现反工具的批判教育理论(对) 9、非学校化社会理论主张以学习资料、设备、技能网络、学习伙伴等组成学习网络(对) 10、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指传授知识的能力(错) 三、简答题(40分) 1、请你谈谈对教育定义的理解。 一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共同进行的活动;二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 2、个体生命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第一,人的发展以特殊的自然机体结构生理基础;第二,人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第三,人对自身的发展具有能动的自主性。 3、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一是,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二是在课程内容上,加强科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连一向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英国1990年也在小学开设"技术与实际"课);三是,在课程结构上,注重综合化课程;四,在课程类型方面,强化全国统一设置必修课和核心课程;五,重视课程实施研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六,注重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专家咨询机构。 4、教师职业的主要特点。 (1)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除了通过精心加工整理人类知识经验,然后以特定方式传授年轻一代,解除他们学习中的困惑,启发智慧;传授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传道、授业、解惑角色)之外;还有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研究者角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千差万别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文、科学知识,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管理者角色:教师对建立班集体、组织班级活动、对教育教学活动等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等等。(2)职业训练的专业化。教师这些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人,教师职业同样需要同医生那样的、必须经过的专门职业培养。要求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作保证,有把学生教育放在首位的良好的职业精神,教师在本领域内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学工作也是也是一项高深的研究和创造。教师从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等方面取得训练。教师集体具有了独特而富有整体的专业要求,这样真正把教师仅当作知识传递者的误区走出来。 四、论述题(24分) 谈谈你对优秀教师特征的理解,优秀教师需要达到何种境界? 好教师应该具有:(1)教师对学生及其学习尽职尽责,成功的教师致力于使知识易于为美国学生接受,他坚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努力使学 生成功。 (2)教师懂得其所教学科及如何向学生传授 该学科知识,他忠实的代表文化的集体智慧和确 认学科知识的价值,发展学生自身的批判和分析 能力,并善于教学生如何提问和解决问题。 (3)教师对监督和管理的学生学习负责,成 功的教师能创造、充实、维持和改变教学背景以 吸引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并最有效的利用时间。 (4)教师系统的思考其实践并从经验中总结 学习,超过的教师批判的审查自己的实践,力图 扩展自己的技能,加深自己的知识,并根据新的 发展,思想和理论调整自己的教学。 (5)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他利用各种 资源,设法合作性的和创造性的与家长打交道, 来促进学校和学生效能的提高。 优秀教师的境界: 一个好的的教师能告诉他的学生关于许多问 题的良好答案。但是最好的老师能够不说话,而 帮助他的学生自己去思考出答案。 一个好教师是热情轻切的谈论家。但是最好 的教师知道,当他的学生争取用自己的语言形成 他们的思想时,如何保持镇定和忍耐。 一个好的教师是谦恭的,它很自然的感到他 积累的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智慧,远比他自己更为 重要。但是最好的教师甚至是更恭谦的,因为他 尊重年轻人的感情,比对待一位朴素的老人自然 更为重要。 一个好教师知道他的学生必须是忠诚的和负 责任的良好公民。但是最好的老师知道责任、诚 实和良好公民条件不能在一门课程中教出来,因 为这种品质是通过日常活动而不是通过日常讲课 而形成的。 一个好的教师力求使他班上的学生在的控制 之下,但是最好的老师知道首先必须控制他自己。 一个好的教师得到比他的工薪高几倍的酬 劳。但是最好的教师还得到深刻的内心的愉快: 这种快乐是无法用言语形容,也不是能用金钱来 折算的。 一个好的教师的学生学完他们的课程,毕 业并安置好的工作,但是最好教师的学生在每天 的生活中得到报酬,因为他们已经发现探索精神 生活是激动人心的。 卷二 一、名词解释(16分) 1、学记:战国后期的一个重要教育着作,它总结 了当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 作用和任务、教育制度、方法、师生关系等,是 罕见世界教育遗产。 2、个体生命发展: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身心发 展的量、质、内容和结构等多方面的,由简单到 复杂的综合变化全过程。 3、课程:一个有意图而且可以修订的计划,它也 是学习活动的计划或蓝图。 4、相对评价: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 成绩或常模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是当等级 的表示方法。 二、判断题(20分) 1、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产生于商代的学(错) 2、朱熹、王阳明是宋代的大教育家(错) 3、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者首要的职责是塑造 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对) 4、教育的成层功能指的是分层教学(错) 5、教育可以降低人口的出生率,提高生命质 量(对) 6、多元文化教育指介绍西方文化的教育(错) 7、儿童发展的比较平稳,一般不会出现突发 性变化的阶段是少年期(错) 8、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有指导意义 (对) 9、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含义相同(错)10、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组织的活动课程(错) 三、简答题(40分) 1、教育对经济有何反作用? 第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使人获取科学知识和技 能,是一个潜在的劳动生产力变为真正的生产力。 第二,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力杠杆。 随着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和 新技术融入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在生产 的劳动力的生产技能越来越来高,掌握的文化科 学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在生产中就可以运用丰富 的知识发明和创造新的劳动工具,发现新的原料 或提高原料的性质等,从而使科学技术知识转化 为生产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教育通过影响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对 经济发展起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教 育可以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提高教育水平, 尤其是妇女的教育水平,促进人口迁移,降低人 口出生率,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优生优育,提 高人口的质量。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者,保存、维持文化生存。教育活动 传递的知识技能、社会规则和仪式、基本的价值 观念等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核,不仅造就了新的 社会成员,而且维持了文化传统,保证了文化的 延续和相对稳定。 二者,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创造新文化。 传播在文化迁移中有举足轻重的,教育利用其得 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并 且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从来都不是 简单的复制文化,它赋予已有文化以新的意义, 或者融合外来文化,使原有文化衍生出新的文化 要素,这些新的文化意义或要素往往会成为文化 创新的萌芽。教育还可以通过培养出具有创新精 神和能力的人才,为文化创造力提供原动力。 三者,教育可以整合文化,增强文化自身的 凝聚力。文化一旦达成整合,就会形成为一种文 化模式,并产生一种保持下去的倾向。教育作为 其中的一个组织系,它对文化的产生,发展起着 重要的限制作用。教育的文化整合倾向于保持文 化的延续和稳定。 3、如何针对儿童期的特点进行教育? 儿童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为未来作基础性的构 建。其中主要是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基 础性、工具性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初步抽象和 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己、对人、对集体积极 态度的形成;对未知世界和新鲜事物有探究的欲 望,这些都为主动性生存方式的形成奠定基础, 并将对其发展具有终生的意义和效益。所以小学 阶段,需要教师尊重、关心学生,善于发现孩子 的差异和潜能,愿意付出自己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用自己善良的心灵、智慧和教育艺术与孩子们一 起创造幸福、快乐童年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 4、分析课程目标编制的三种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主要受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 原理》的影响,在他看来,陈述教育目标的最有 效的方式,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 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 容,前者要求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后者是指这 种行为所适用的领域,这样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 行为目标的长处在于他的具体和可操作性,短处 也明显,它容易忽略那些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 行为的内容,不利于把学习作为一个整体。 生成性目标取向。这种目标取向关注的不是 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 的目标,注重的是过程。以杜威为代表,他认为 学校教育由知识技能的掌握、社会价值观和规范 的确立、思想体系的形成构成。后两者肯定不能 用事先规定的行为陈述,提出过程模式。这种取 向强调个人的成长,理论上很吸引人。但完全排 除了目标的事先研究的和设定,走向了极端,而 且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不能在实践中展开。 表现性目标。它来自艾斯纳,认为除了行为 目标外,还应当有解决问题的目标 和表现性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重点不是放 在特定的行为上,而是放在认知灵活性和高级心 理过程上,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从事某种活动得 到的结果。他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至于结 果是开放的。表现目标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摆脱行 为目标的束缚,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自己特别感 兴趣的问题或课题。然而这种目标也比较模糊, 各门学科有自身特点,很难保证学生掌握它们必 要的内容。 四、论述题(24分) 1、请你谈谈对教育的生命基础的理解。 主要是以下几点: (1)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 人类自超越动物进入人界,其生命的生存与 发展就不能没有教育。人们如果不通过教育使先 人对生产工具、语言工具和类经验等学习和掌握, 就不具备成为人,在人类社会生存的条件。教育 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的需要的满足,成了教 育重要的基础价值,教育应能成为创造幸福人生 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2)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过程的基础。 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 和教育纳入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活动,这三 者中更为本体性的构成是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