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大全

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大全
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大全

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大全

教育理论论文如何写?下面是整理的一些关于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高职院校教师师德提升对高校成功办学的问题和影响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高校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高职院校成功办学密不可分。师德, 强调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为人准则、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对学生培养的责任, 它是构成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要素, 也是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的重要保障。因此, 师德的培养与提升至关重要。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发现, 国外学者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比较早。主要研究成果围绕着法律层面、道德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总的来说,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受到法律约束, 另外还受到个人道德水平、态度、性格、社会舆论等影响。国外学者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 教师应利用课堂传播道德知识, 主动关爱学生, 公正评价学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师德培养靠教师自觉遵守传统规则和社会舆论自然塑造而成, 而现代意义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需要多层次多角度进行, 既要靠社会内化管理、还要靠学校制度和督办机构进行培养和监督。国内学者近些年也逐渐开始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了研究。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必须要有约束机制和惩罚机制, 对于学术造假、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腐败都提

出了相应的法律惩罚措施和道德约束机制。也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及教师心理健康建设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提高是教师的责任, 它对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长、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教师优良学风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高职教师师德建设在高职院校成功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 各个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 不断加强教师培养, 有的学校通过公派教师出国学习提升理论水平, 有的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方式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国家也充分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 提出了创建国家级优质高校、国家级、省级示范校的举措。在创建过程中, 很多高职院校从中受益。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 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国际和国内先进的实验实训场地, 引进了大批国外国内优秀教师投入高职教育行列。总体上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师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但是在师德培养和提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需改进。

(一) 学风建设有待加强

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中, 教师的科研对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很多教师为了进行职称评定, 不惜铤而走险, 学位论文造假、专利和课题申请托关系, 为了好的论文数据进行编造, 形成了非常不好学术风气, 学术造假与学术腐败层出不穷。这种学风既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玷污, 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科研氛围, 造成了一些高校真正搞科研的人没有科研可搞, 科研积极性大大降低。还有一部分教师看透了这种学术风气, 心灰意冷, 不愿意专研学术和课题调

研。另外, 教师的科研风气对所教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有的研究生导师对所带学生的科研成果, 并没有提出严格要求, 所带研究生每天都要围绕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 形成了为导师打工的不良局面, 导致研究课题的质量不高。长此以往, 高校的科研风气将会日渐堕落, 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认可度将会越来越低, 高校教师的师德将会受到更多人的拷问, 这将大大影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积极影响。为了更好的进行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学术活动,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高校教师的学风水平提升建设十分必要。

(二) 忽略教师的主体性

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很多高校都进行了理论学习, 但忽略了实践教学和教师的心理健康, 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在大部分高校里, 大多教师都会按照学校要求上好每一堂课, 认真进行教学研讨, 周而复始的进行高强度的教学科研工作。近些年,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教师除了要做好教学工作, 还要对社会、家长、学生等多个群体负责。有一些高校教师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患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 则很难有充分的精力投入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工作中, 更谈不上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所以我们在注重师德建设的同时, 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十分重要。

(三) 师德建设缺乏明确的评价机制

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和提高, 是我国近些年在高校教师培养方面大力提出的要求。国家有关领导在近几年倡导立德树人, 培养新时期高校优秀教师。但深入到各个高校中, 每个高校的执行力度都不一

样, 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评价标准。有的高校在面对学术造假问题时严肃处理, 而有些高校因为没有一个健全的评价体制, 并没有进行相应惩治。前者在某种程度上对学术腐败和造假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 对师德改善有一定的帮助, 但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和量化标准, 让一些想做科研的教师没有参照标准;而后者由于缺乏处罚力度, 使得一些师德水平不高的教师并没有因此受到处罚或警戒, 不利于良好的学术风气和道德水平提高。

三、高职院校教师师德提升对高校成功办学的重要举措和影响

(一) 建立法律约束机制和高职院校学术监督委员会

高职院校成功办学和师德提升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高, 为了更好的帮助高校教师提高职业道德。除了靠教师本人的职业道德遵守、为人底线约束外, 法制建设是非常有利的手段。目前国家有关机构已经建立了有关学术腐败的惩治措施, 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范围划定。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 并且按照要求约束自己。除了法律的约束外, 高校本身也要负起责任, 通过建立学术监督委员会, 从源头上就掐断学术不良行为, 为高职院校成功办学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师德提升的目的是更好的推进高职院校的成功办学, 所以我们不能把惩治作为主要目的, 而是通过制度规范化, 使高校教师的师德提高, 这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

(二) 尊重教师的主体性, 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 除了教书育人外, 还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工作单位等多方面的压力。师德建设不能只注重职责和

要求, 还要注重关心每一名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心理健康。只有拥有一份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师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师德提升中。教师要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 除了完成工作任务, 要想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 这需要国家和社会及家人、学生们的支持。现在的学生群体很复杂,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也不一样, 教师们每天要和不同层次的群体打交道。要想做到全面关心每一名学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够现实。教师本身作为个体也有自己的情绪, 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也受到外界很大影响。所以社会的关怀、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和鼓励非常重要。

(三) 建立教师职业道德量化评价机制, 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职业道德到底该如何评价, 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不能只靠法律约束或者道德约束, 应该有一个可参照的量化指标, 尤其是我们可以把道德水平纳入到教师职称评定和教师职业晋升当中来。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年轻教师, 深感教学和科研的压力。从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 我深刻感受到一个好的导师带出的学生一般也都严谨负责, 所以教师职业道德量化指标当中可以把导师的学生的科研态度也作为考核标准。另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律要求一定要贴合实际, 具有可操作性, 让每个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有法可依, 对国家制定的政策有明确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性。在进行教师职业道德量化时, 要把奖励和惩罚并用。对于师德高尚、认真科研, 并且没有过错的教师提出奖励, 这种奖励要贴合教师的需求, 而不一定必须做出重大贡献, 对于每个独立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提出适合

本单位的奖励和处罚措施。通过定期奖励一部分优秀师德标兵, 提高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 让教师真正体会到教书的快乐和科研的乐趣。高职院校要想成功、成名, 离不开高校教师群体师德水平提高。作为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承担着培养祖国未来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我们身为其中的一员, 要把它当做幸福的事情去做, 要把师德提高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自身师德提高, 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毕业生, 使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小康社会建设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凃力, 罗小龙.近五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版) , 2011, (05) .

[2]张艳红.加强师德建设应注重教师心理健康[J].考试周刊, 2016,

(03) .

[3]靳玉军.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的实践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 2014, (09) .

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分析和建议

教师是铸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人类百花园中的辛勤园丁,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职业道德是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传递、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所以, 高校教师仅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教师不仅要认真教书, 更重要的是

用心育人, 因而, 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自己的师德修养, 使自己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用自身的行为、品德去引导、影响每一位学生,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为年青一代大学生负责到底, 履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 真正意义上做到教师的自我提升与完善。

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存问题

1.1 师德认识不全面深刻

高校师德建设从内涵上表现为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技能、职业人格等;从外延上既包括由大学职能衍生出来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在学术活动中的道德、在社会服务中的道德, 也包括由教育活动衍生出来的教师对待职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同侪的道德、对待自己的道德。而当今一些教师无法深刻全面认识师德含义, 亦不主动深入学习研究, 仅根据自己的所想所思片面理解, 认为其无关紧要, 将师德培养放在提升教师能力无关紧要的位置, 仅仅做到教书, 而未深刻理解育人。

1.2 专业而不敬业

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本职工作的职责所在及重要性, 仅仅将教师作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认为只要运用专业知识去备课、完成相应课时量即完成教学任务, 更有甚者, 备课不认真, 照本宣科, 无视学生需求, 不注重个人道德水平培养, 在授课过程中将自己的不良思想传播于学生之中, 严重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此类教师往往认为专业知识过硬便可教授一门课程, 认为知识的学习在于专业水平与技术能力, 而完全忽视师德对年轻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3 物质化严重

提高教师待遇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实为一份赚钱不高的职业, 然而在这个话题之下往往有人忽视了教师职业的无私性和神圣性, 从而衍生出日益物质化的氛围, 部分教师不以学生利益为原则, 不把育人工作置于首位, 而是将个人得失摆在首要, 特别是当前处于教师待遇普遍偏低、青年教师生活压力较大的情况下, 部分教师将大把时间和精力投入第二职业, 严重影响了教学及科研质量, 更有甚者, 不顾教师形象, 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 谋取私利, 在学生之中助长了不正之风,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败坏了社会风气。

1.4 不关注学生

在各大高校师资队伍不断扩大的形势下, 青年教师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 然而青年教师虽活力十足却往往缺乏教书及育人经验, 有些人认为对待教学工作只要将课程要求知识传授于学生即可, 而自己应趁年轻之时抓紧时间提升自身学历学位、晋升职称、申报课题等, 将个人利益摆在首位, 无视学生的学习生活, 认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应全部交由学生辅导老师, 完全忽视高校教师在育人工作上的职责, 忽视学生利益。

1.5 教师形象不佳

教师形象是教师群体以外人员或机构对教师的印象和评价, 长久以来, 人们对教师的印象大多是端庄得体, 庄重优雅, 然而, 由于教师队伍的逐渐年轻化、多元化, 许多高校教师在自身衣着上过度追

求时尚新潮, 严重者校园内衣着暴露、浓妆艳抹, 课堂上穿戴随意, 不拘小节, 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个人形象, 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形象。有些教师不仅外在形象不佳, 甚至在课堂上不顾教师身份, 言语粗鲁, 传播不当言论, 塑造出恶劣的内在形象。这些行为都有愧于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位。

2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2.1 严格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加强师德认识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对教师健康人格及高尚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关键与核心, 提高教师以师德为先的综合素质是不断完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 这同时也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基础。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 持续保持学习的态度, 用最新前沿知识教育、引导学生。高校应尽最大能力为教师提供不断提升的广阔平台, 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的首要位置并贯穿整个职业生涯。教师培训中应将师德教育重点突出培训, 对于新进青年教师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第一门必修课, 对于中老年教师则应更加强调保持已有教师素养、淡泊名利, 专心育人;将师德典范, 育人楷模凝聚起来, 形成一直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团队, 并广泛宣传, 形成师德浓厚的育人氛围。

2.2 加强高校教师考核机制中对师德的约束

高校要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并至首要位置, 长期以来, 教师考核大多注重学历、外语、工作量、论文等方面, 而师德部分考核常常无法有效落实, 因此, 加强考核机制中对师德的约束刻不容缓,

学校应建立健全一套涵盖专业系统评定、学生家长反馈、教师同事互评、院校监督等方面的完善师德评定机制, 严格考核教师师德, 对师德低下者实行严格的一票否决, 即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干部竞选等教师评定工作均不予通过, 情节严重者应给予相应处分, 对师德突出者设置相应奖励机制, 以此突出师德培养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 使广大教师不被利益驱使, 在提升自生素质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2.3 培养高校教师的责任意识, 注重与学生沟通

责任是一种职责和任务,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责任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这也是职业道德提出的要求, 作为教师, 无论教课与否、专业为何都应时时刻刻保持一份责任心, 对所教课程负责, 对所教学生负责, 对学校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国家负责。高校的职责在于为社会输入新鲜血液, 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教师身处其中, 责任之重大, 不容忽视。教师对学生负责最关键点在于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 课堂上要展开充分的专业知识沟通, 时刻掌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情况, 及时改进授课方法, 对学生专业负责, 在课下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定期与学生开展交流活动, 促进学生对教师角色由课堂师者到课下长者的转变, 逐渐与学生形成情感体验, 对学生思想负责, 在提升学生对教师认同感的同时增加教师成就感。

2.4 注重高校教师礼仪培训, 提升教师形象

礼由心生, 仪由外表, 人的内在素养决定外在的言谈举止及仪容仪表, 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其工作岗位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高校应注重教师礼仪培训, 使每一位教师做到摆正位置、端正

态度、以生为本, 做一名语言规范、形象亲和、态度随和、方式恰当的礼仪型教师。同时, 高校应制定出符合教师形象, 顺应当下审美的高校教师形象标准, 每位教师应对照标准对自身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及时弥补不足。高校可开展教师形象系列赛事, 在提升教师素质同时树立教师在学生、家长及社会中的新形象, 切实做到以身传教, 用良好的教师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

3 结语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教书育人的过程, 不仅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获取专业能力的过程, 更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所肩负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传授, 育人之任不容小觑。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对学校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一素养并非与生俱来, 也非一蹴而就, 这不仅仅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 严格要求自己, 以身作则, 以身传教, 更需要各级部门及广大社会的关注, 在全国上下形成良好的师德氛围, 树立师德典型, 发挥榜样作用, 使每一位教育人意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从而提升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罗莹.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浅析[J].高教学刊, 2016.17:201-202.

[2]李晶, 范玉陶, 鲍晓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途径[J].山海经, 2015.10:49-50.

[3]王贝贝, 刘萍.浅析如何提高高校教师基本道德素养[J].才智, 2016.24:28.

[4]别玉娟, 陈珍.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读书文摘, 2015.12:86-87.

教育理论论文

现代教育理论试卷A参考答案

现代教育理论试卷A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题,每空4分,共24分) 1、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3、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精神道德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其中,人的智力指的是“精神方面的生产能力”,包括人的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4、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与其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并且和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5、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反映并满足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需要,达到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先进水平。包括教育观、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等的现代化。 6、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辨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答:第一,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继承性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辨证统一体。 第二,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 第三,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授之以鱼”方法,重视灌输,以注入式讲授为主;素质教育主张“授之以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简述教育独立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答:代表人物:蔡元培 主要观点: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培养人才的工作,有着自己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见效。主张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于教育家去办,保有独立的地位,毫不受各派政党和各派宗教的影响。具体内容为:第一,经费独立,专款专用。第二,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有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第三,思想独立,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第四,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第五,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评价: 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反映了资

教育理论教育学论文【论文】

教育理论教育学论文 一、结果与分析 男女生对教育学的满意度情况来看,比例接近,但是满意度较低,都只有2成左右,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而有1成左右的学生对教育学不满意。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学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只讲理论、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的情况之外,可能还有其它一些原因。当然,一门课能让所有的学生满意是不可能的,但是,不管怎么说,从满意度来看,确实较低,这是我们教育学教师今后要进一步思考的。 二、建议与对策 从整体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教育学的满意度不高,对学习教育学的态度不积极,这跟学生对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性形成较大的反差,既然学生认为学习教育学很重要,但为什么又对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不高、满意度不高呢?一个方面除了上面结果显示的教师上课只注重理论、轻视实践、教学方法单一之外,还有就是对教育学本身的认识存在误区。因此,教育学这门课没被学生看好,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教育学的认识存在偏差的问题,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主要是没讲清楚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学生只从书名上去认识这门学科,结果造成了认识偏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一)把握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学生不喜欢教育学,对它不感兴趣,觉得枯燥,这与教育学这门课本身的特点也不无关系。因为再有教育经验,再懂教学的老师,也必须面对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的问题。因为教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要把理论讲清楚,又谈何容易。但是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学生对教育学的不正确的认识,这同时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学生在接受这门课之前,并没有多大的心理准备。教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但大多数的学生却认为,学习教育学的目的是学到教学技能,从前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已显示,70%以上的男生和80%以上的女生都认为,学教育学的目的是掌握教学方法与技能,这正好与教育学的目标相反。从开放式问卷中也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反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结合实践,如对“你希望教育学课程能满足你哪方面的需要”的回答中,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教学方法和技能”,“怎样设计课堂教学,怎样管理班级以及突发事件”、“希望在教学技能与教学设计方面有帮助”等等,从回答的内容来看,都是把教育学当成学科教学法课,或教学技能课,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学生没有认识到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有关于教育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论,存在学科定位的不合理问题,如师范司召开的公共课教育学教材讨论会简报中提到,“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公共课教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以下是现代教育技术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现代教育体系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2、浅论现代化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3、现代化教育媒体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初探 4、浅谈现代化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 6、浅谈现代舞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7、现代化教育技术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8、从现代化教育到合作安全教育 9、邓小平现代教育思想的主体性原则及其现代走向 10、学校管理困境及现代化教育管理制度构建思考 11、幼儿园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与研究 12、语文教学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弊端略说 13、简论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14、论如何更好地将现代化教育融入藏区幼儿园教学 15、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16、浅谈运用现代化教育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17、现代化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相结合的应用研究 18、现代化教学措施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9、区域内开展网络教研的研究与实践 20、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21、新课程算法教学给我的启迪 22、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23、用网络学习评价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4、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的实践研究 25、网络化多媒体教室的预约管理模式 26、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应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 27、浅谈信息技术教师的班主任工作方法 28、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和谐教育之我见 29、感悟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今年,我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概论,感受颇深。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竟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21世纪也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要实现课程改革的创新,必须从 根本上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 其中着重学习了"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一篇,文中提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竟争日趋激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势在必行。"学习贵在创新,那么教育也应重在创造。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应受到些什么启发,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而创造教育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创造思维能力应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和自身的创造力也是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创造力就是把已知的经验和材料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事物和思想的能力,创造性是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其创造力的外现,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教师既可以创造性的为素质而教,亦可以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已不适应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教师的认知特点,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创造力均影响到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师的创造性不同于一般的行业从业者的创造性,他除要创造新的有价值的成份之外,更主要的是开发学生

的创造性,所以教师的创造性重要的是起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教师的创造意识是对创造的需要,愿望和动机,创造性的教学观以培养创造性为目标,主要表现为:好奇心,质疑的习惯同,探究的习惯,求异的习惯,富有想象,恒心和一丝不苟等方面。要有创造性的教学风格,主要表现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作风,,尊重个性的教学作风,创造性的评价思想,民主教学作风,营造创造性的班集体等。还要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运用等富有新意,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 探索式学习。 总之,教师的创造性是为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也是只有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创造教学的能力和具体的创造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对学生来说能动地安排学习,有效系统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除了以上的体会以外,我还觉得现代教育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还要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行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学习了以后更使我有了向这一目标去努力去靠近的信心和动力。

《幼儿园教育理论与实践》考试卷 文档

《幼儿园教育理论与实践》考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说明:考生应将全部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答案。每小题 分,共 分 健康是指人的( )的健全状态。 .心理与社会适应 .心理适应 .身体与心理的适应 .身体、心理与社会的适应 以下不属于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的是( )。 .生活习惯与能力 .保护自身安全 .身体活动的知识和技能 .能听懂并理解多重游戏规则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是( )。 .正规的健康教育活动 .日常生活活动 .户外体育活动 .早操活动 要求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活动时,合理安排以及注意调节幼儿身体练习时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负荷的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原则是( )。

.适量的运动负荷原则 .全面发展的原则 .经常化原则 .多样化原则 小班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 )分钟之内。 . . . . 在幼儿交谈中,常听到一幼儿说了“鸡肉是肉”,另一幼儿马上说“牛肉也是肉”,这是经常发生在幼儿初期的( )。 .即时的、完全的模仿 .延迟模仿 .创造性模仿 .即时的、不完全模仿 幼儿语言实践的最佳途径是( )。 .语言教学活动 . 早期阅读 . 游戏活动 .欣赏文学作品 学会安静地听同伴说话,不随便插嘴是对( )年龄段的要求。 .小小班 .小班 .中班 .大班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对语言发展比较的孩子来说,选用指导方法合理的是( )。 .直接指导的运用要多于间接指导

.运用直接指导 .运用间接指导 .间接指导的运用要多于直接指导 问一个两三岁的儿童,“你们家有几个人?”“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我”,却说不出“一共有几个人”。说明这时的幼儿学习数学具有( )心理特征。 .从个别到一般 .从不自觉到自觉 .从具体到抽象 .从同化到顺应 ( )幼儿能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小小班 .小班 .中班 .大班 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有三个( )。 .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习惯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树上有一个很大的鸟窝 爸爸说 上面肯定有蛋 岁半的顺顺很认真接到 是不是鸟鸡蛋。” 这是该年龄段幼儿认识活动具有( )的特征。 .缺乏有意性 .情绪性 .直觉行动性 .表面性

现代教育理论

复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命题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D.布鲁纳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一语出自()。 A.《道德经》B.《孟子》C.《学记》D.《论语》 3、居于整个教育活动主导地位的是()。 A.教育手段 B.学生C.教材D.教师 4、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洛克B.斯金纳C.维果斯基D.马卡连科 5、我国古代最早比较系统的总结教育经验的论著是()。 A.《学记》B.《论语》C.《劝学》D.《进学解》 6、教育起源于()。 A.模仿B.本能C.社会生产劳动D.社会生活 7、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无意识的教育影响或学习经验属于()。 A.综合课程B.单一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 8、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或原理的教学方式是()。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授 9、对班级教学最先作概括性论述的著作是()。 A.《人的教育》B.《爱弥儿》C.《大教学论》D.《教学与发展》 10、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各科教学B.班会C.社会实践活动D.时政学习 二、名词解释 1、课程 2、德育 3、学制 4、教学方法 5、陶冶教育法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四、论述题 1、试论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试述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C 5.A 6.C 7.D 8.B 9.C 10.A 二、名词解释 1、课程——(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回答广义亦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2、德育——即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学制——即狭义的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5、陶冶教育法——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使受教者在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具有非强制性、隐蔽性,无意识性等特点。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答:教师是生产劳动力的劳动力,教师的劳动对象、手段、成果,各有其特殊性。教师的劳动特点表现为:(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更突出;(2)教师的劳动手段是“言传身教”,劳动的示范性强;(3)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四、论述题 1、答: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但各自又有相对独立性,分别完成不同的具体任务,是辩证统一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各育并举,和谐发展。 2、答:(l)一方面教育制约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又制约教育,这种教育和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人的发展的基本特性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相应变化,加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锦集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锦集 探究国内幸福教育———兼论幸福教育的概念构建及实践路径 追求幸福是人类进步的一大源动力,也是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及意义的重要体现。倘若 人类不追求幸福,人类的未来就不一定会导向美好。如若一个人终其一生无幸福相伴,也 必将是非常遗憾的一生。幸福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寻,也是教育的终极追求。纵观历史, 人在进步的路上,不断忙于改造世界,很容易忘记人本身,忘记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还是 为了人。每当人的追求过于偏离人类幸福的时候,就需要对这种偏离进行矫正,比如文艺 复兴。同样,当教育逐渐偏离了它为人这一目的之时,也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纠偏,防止 其丧失人性。国内的幸福教育之所以受到较多的关注,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现实偏离了为 人这一方向,跑出了幸福的轨道,让教育中的大众深感不幸福。幸福教育的研究不仅是教 育研究的应有之义,更是对教育现实的一种批判反思。 一、幸福与幸福教育 一幸福概念 幸福是古今中外学者口中的家常话,但其实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关于何为幸福,至今尚无定论。国内教育研究中对幸福概念也进行了许多探讨,但研究者们关于幸福概念 同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幸福是一种快乐体验或满足感 快乐体验是一种幸福,快乐也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幸福不仅仅只是纯粹的快乐 体验。朱利娜认为,把快乐等同于幸福,是一种误区,幸福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持久而稳定 的满足感。其实,幸福既不是单纯的快乐,也不仅仅是一种满足感,不是只有指向积极情 感体验的才算是幸福。比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善的生活、好的行为就是幸福。在叔本华 的眼里,幸福就是逃避痛苦,一个人莫大的幸运就是少受痛苦,而非尽享欢娱:缺乏痛苦 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而善的生活和好的行为和情感无涉,逃避痛苦 并非为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快乐。可见,幸福所包含的情感体验不应仅局限于快乐,而应扩延到非痛苦。幸福也不仅仅指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还指向别的东西,例如金生鈜认为,幸福是人在生活中表现出的整体的精神状态,是精神获得卓越发展的美善生活的实践。 2.幸福是目标的实现 有学者认为幸福就是达到预期的目标,真正的幸福应当与个体的人生目标结合,在不 断追寻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去体悟、去达成。达到目标会使人收获幸福,但我们应当警惕将 追寻幸福当作追寻目标。将幸福作为客观化的外在目标的实现,会忽视幸福的内生性、过 程性。如果幸福就是目标的达成,那么幸福对于人类来说便成为永远在前方的梦想和期待,人类将处于永无止境的追寻之中。 3.幸福是多种要素的组合

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教学理论 主讲人:康厝中心小学谢祖润 21世纪是中国基础教育全面、彻底变革的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与主旋律。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已有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基础教育变革的根源与动力。 主体部分 主题1: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分析 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知识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相对于依赖土地的农业经济和依赖于自然资源与资本的工业经济而言,摆脱了资源稀缺与效益递减的限制,具有无限增生的利润空间与尖端制控的优势,因而成为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是知识生产、分配、使用,其核心的特征是知识创新,而知识的创新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知识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二是进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借助于信息技术,人们可以更多、更快、更准确地接受、析出、反馈信息,并且依赖于信息的传输,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教育等多种领域发展的节奏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接受和吸收处理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反思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价值取向上的缺陷,系统知识的传授与掌握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上的缺陷,独立、封闭、单一、深奥的课程设置与学科并列的缺陷,记忆、训练的接受学习等缺陷导致学生个性张扬不足,创新思维欠缺,应用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群体分化严重等痼疾,已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是以联结教学与学习,反应教育取向的课程为切入口的。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

现代教育理论研读

《现代教育理论研读》 1、联系陶行知生活的教理论,结合下面的故事,谈谈教育教学中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答:本故事反应的是一种“注入式”的教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盲目地灌知识,学生被迫地接受知识,但效果更佳,而陶行知教学理论中就提倡改变旧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学做”的统一。 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师在课堂上只担任引导学生的角色,做到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新知识,这既达到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的“双赢”效果。 2、有一位学生由于他不太会说话、瘦弱、成绩差等多方面的原因,总是收到一些强势同学的欺负,当然都是老师不在的场合下。老师也曾想到给他调到前排等办法来保护他,但是,还是会有同学欺负他,而且他也不敢讲出这些学生的名字,如果你是班主任,你讲怎样处理这件事情呢? 答:作为班主任,应该从两方面入手:(1)对于这位被欺负的学生,班主任要用心灵去感化他。由于他不太会说话、瘦弱、成绩差而产生了自卑心理,所以作为班主任要积极地开导他,鼓励他学习,鼓励他大胆地跟同学交流,而自己能做到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

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从而拉近了跟他的距离。(2)而对于欺负他的那些学生,班主任要加强对他们心理上的疏导,要他们学习小学生守则,从而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欺负其他同学是不对的,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相互友爱。 3、你打算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在你的教学实践中? 答:首先教师应该知道,多元智能理论最主要的就是要达到“为真正理解并学于致用而教”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而老师只做间接的引导,看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所学的概念,进行知识内化;能否对新知识进行迁移并发生新的推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否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有所创新。老师最后对于还没有掌握好的内容再加指导,通过这样的过程,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比较好地学习新知识。 4.在教学《摩擦起电》一课,教师用一把塑料梳子,在一名学生的头上轻轻梳几下,然后将梳子接近另一个同学的头发,奇迹出现了,梳子像着了魔似的把头发吸引住而掉不下来,在学生惊奇不已之时导入新课。试用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对这种课堂导入方式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答:《摩擦起电》一课的这导入方式非常好,它很好地反应出构建主意中的情境教学,强调把所学知识与一定的实际情境联系起来,提倡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培训讲义教研室2010---5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 【案例二】 请阅读李吉林老师成长经历片断,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回答问题。 40年前,我是一名师范生,走出师范的校门,便走进了小学,这一进去就是40年。40年来,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断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这是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我热爱和学生、青年教师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生活……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但是,我

教育理论论文的特辑

教育理论论文的特辑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 人的异化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弗洛姆从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 主义结合的独特视角,对现代人异化的深层性质进行了揭示,并努力探索扬弃异化状态, 实现真正自由,建立健全社会的途径。逃避自由是弗洛姆对人异化的心理机制的分析,也 是他进一步阐发理论的基础。 一、逃避自由思想的前提 自由,是人类历史上恒久追求的一朵理想之花。弗洛姆却看到了自由带给人的沉重的 精神枷锁,逃避自由的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弗洛姆对人性的分析。 要解决人如何自由这个问题首先要阐明人是何种存在。弗洛姆从人的需要包括生物需 要和精神需要的层面考察了人性问题,生物需要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需要则更侧 重于人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人的生物性需求,即强制性的自我保存需求,构成人行为的首 要动机。为满足这种需求,人必须劳动生产。另一种需求就是人需要归属感和共同感,人 必须与外在世界相联系才感觉安全,否则完全的孤独会使人精神崩溃。弗洛姆区分了两种 孤独,精神孤独和物质孤独,相比而言精神孤独比物质孤独孤立更令人难以忍受。通过以 上分析,他指出人性中的具有一些固定不变的因素和欲求,其一是物质化的冲动必须得到 满足,以确保生存。其二是避免陷入孤立与精神孤独的境地。正因为自由与孤独相伴而生,向往自由与畏惧孤独成为人生存之对立统一的悖论,而对人性的分析更剖析出孤独是人性 中实在不可承受之痛,所以人会在抉择中因为畏惧孤独而宁可放弃自由。 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剖析 基于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分析,弗洛姆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心理机制走向异化的过 程及原因。 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纠结 人类的历史是自我创造的历史。人为满足人性需要必须进行不断创造,其直接后果就 是个人日益与自然界分离,挣断自然脐带始发纽带,日益个体化。但始发纽带给人带来安 全感,一旦切断就必然带来人的孤独日益加深。个人独自面对外界,巨大的无能为力感和 焦虑感成为与人伴随的噩梦。个体化进程是一个人日益感受到自我,又日益难以忍受孤独 的过程。人的力量在近现代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与之相伴的是人的个体化进程在近现代 也达到巅峰,因此,现代人的孤独感是最重的。 二消极的自由与积极的自由 弗洛姆区分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前者是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即在行为上摆 脱本能决定的控制。消极的自由无异于一种缺乏意义与方向的生命。孤立个人陷入极度无

读现代教育理论有感 (1)

读现代教育理论有感 拥有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有泱泱中华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当时间老人的脚步迈入21的传统理论与教育模式需要有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更新。作为一个能带领学生进入新世纪的幸运的小学教师,深深地感觉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的必要和迫切。 看了《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文章后,我认为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实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作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相信他们。“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出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个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者。而现代的社会需要的是知识面宽、有创造力、有适应性、有独立性、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具有东方人才模式特点: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较高的知识深度、较强的理解水平以及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观念的“T”型人才。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要做到“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要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而且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还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将不断更新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师爱为魂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认真研读以后,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 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我体会到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讲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集体的形成。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我深深的懂得了“师爱为魂”这四个字的涵义。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

摘要:论述了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二元分裂的危害;并以任务驱动整合模式、“教学做合一”整合模式为例,阐述了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合方法。关键词: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学科式课程模式;任务驱动整合模式一,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编辑。理论课与实践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课型。理论课一般包括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奠基人文素养、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实践课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习得应用技能。两类课程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共同为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服务。但就当前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看,这两类课程由于整合不够科学,搭配尚不默契,运作不善创新,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力作用,相反,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沿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模式。“三段式”课程是当前高职课程结构和分类的一种通用模式。即把课程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实践课三大块进行教学。这种课程体系和布局本质上还是属于学科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 (1)从课程内容看,以理论知识为主体。前两“段”都是属于理论知识板块,占70%—80%的比例,同时理论知识教学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而实践教学要求和规范比较模糊,不够完善。(2)从课程结构看,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来的知识还是以理论知识为核心,而不是以实践需要为核心。(3)从课程内容和组织模式看,“三段式”课程都是有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并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4)从课程实施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而实践过程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只是依附于理论学习,而且即便如此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践行。(5)从课程评价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书面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并未采用学生制作的样本来评价。因而“三段式”课程模式虽有理论课、实践课之名,但只是机械拼合、平行叠加,并未进行科学整合,在课程实施上也是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规律和特点是相违背的。 2.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失衡。从时间的总体分配看,现行高职一般第一学年学习普通文化课,第二学年为专业课,第三学年上实习实践课。而第三学年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就是一个学期。形成了4:1,甚至5:1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学习时间比。再从具体的课时执行看,教育部2000年《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要求,“三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 40%”,但据调查,由于受到资金、设备、师资等因素的制约,多数高职院校实践课开出率都低于这个比例,好一点的也只有 30%[l]。 3.理论课与实践课缺乏科学整合。考察理论课与实践课整合不科学的问题主要有三:(1)时间整合不科学。依据前述,高职前两年学习理论课,第三年才进入实践环节。理论课与实践课间隔时间太长,很不科学。一方面,学生前面学理论时对实践根本不了解,没有实践背景和经验,学习理论的目的性、针对性、动机性不强,而且知行脱节,前学后忘;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偏后,相隔两年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大打折扣。(2)展开顺序不科学。“三段式”课程的展开顺序是先理论后实践。以理论学习作为职业教育的切人点,难免有错位之嫌。(3)方法整合不科学。现行高职理论课与实践课采用的是叠加式的整合模式,理论课与实践课只是被机械地叠加拼合在一起,二者之间形成的是基础和承载的依附关系,而且实践课还在实际操作中被“矮化”和“窄化”。二、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二元分裂的危害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整合上存在的问题,造成了两类课型长期貌合神离、二元分裂的现状。其所形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课程观念失去准绳。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其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实践智慧的高技能人才服务,遵循“能力本位”课程观,突出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当下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奉行的却是理论先行、理论为主的教学策略,理论知识依然是教育内容的主宰。这就必然造成课程建构与课程目标的冲突、培养手段与培养目标的背反,其结果只能离人才培养的目标越来越远。问题在于随着知识增长和频变的加快,终身学习和知识经济的要求,人

现代教育理论试题

2015年现代教育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2、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 B中央 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检查评定成绩 5、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的专著是( )。 A《教育没话》 B《教育学》 C《学记》 D 《论语》 6、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 A传授知识 B增强技能 C教书育人 D学会认知 7、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示范法 8、“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春秋》 9、“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教育原则 2、教育艺术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有哪些? 2、概述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及基本要求。 3、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教育家的意识;(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3)、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4)、健康的心理素质;(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6)、法律意识。 4、概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四、论述题(30分)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试论怎样上好一堂课?

现代教育理论论文

现代教育理论论文 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职业教育是适应大生产对劳动力新需求而产生的教育类型。工业进入中国以后,对职业教育理论的探讨和实践一直就没有中断过。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率先精准地提出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职教理论,强调了职业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创新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技工学校的建立、发展,一直也是在体现着这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 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的转变过程。随着珠江、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经济结构也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因此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2010年开始的“用工荒”,其深层原因就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了。面对这种形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要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更好更快的良性发展,这本《高技能教育》一书就是这种探索的最新成果。 从“师徒制”“双元制”、CBE模式到TAFE模式……如何培养适应新一轮现代产业体系以及人力资源支撑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领域必须回答的问题。《高技能教育》一书提出的中国特色三元一体职业教育理论就是对现代职教理论的新突破。作者从创新型国家

与高技能人才入手,从多元一体思想来源和理论出发,创新地指出在学制中加入现代产业和知识产权的教育因素,提出把技工教育、现代产业和知识产权这三元中的教育元素,融合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化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三元一体”职教理论,引发出学制下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观念、新思维。 作者提出的三元一体职业教育模式,有别于德国“双元制”和OBE 等模式。德国“双元制”过分强调职业教育中的技术元素、企业因素和工作知识,忽略了人文综合素质教育。作而者在书中详细分析了职业教育、现代产业、知识产权的关系以及三元一体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和政治地位,指出:“技师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都是中国特色。”“沿着工业产权和产业发现的方向探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只要能这样长久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迅速地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 《高技能教育》一书,还是广东省知识产权局2009年重点科研项目成果之一。这种三元一体职教理论体系也将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得以完善,对此的实践步伐更不会停止。我们也期待着能有更多的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能不断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硕果累累。 [书讯] 《美国多校园大学的风险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