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知识总结

分析化学知识总结

分析化学知识总结精选

1.基本概念

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t分布:指少量测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可采用t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置信区间与置信限:系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信范围,即μ=x±uσ,式中uσ为置信限。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2.重点、难点

(1)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准确度与精密度具有不同的概念,当有真值(或标准值)作比较时,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或重现性。虽然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但高

的精密度不一定能保证高的准确度,因为可能存在系统误差。只有在消除或校正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高的分析结果才是可取的,因为它最接近于真值(或标准值),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衡量精密度的偏差也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性质、来源、减免方法及相互关系系统误差分为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系统误差是由某些确定原因造成的,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可通过与经典方法进行比较、校准仪器、作对照试验、空白试验及回收试验等方法,检查及减免系统误差。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引起的,其方向和大小都不固定,因此,不能用加校正值的方法减免。但偶然误差的出现服从统计规律,因此,适当地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取平均值表示测定结果,可以减小偶然误差。二者的关系是,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平行测定次数越多,偶然误差就越小,其平均值越接近于真值(或标准值)。

(3)有效数字保留、修约及运算规则保留有效数字位数的原则是,只允许在末位保留一位可疑数。有效数字位数反映了测量的准确程度,绝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在计算一组准确度不等(有效数字位数不等)的数据前,应采用“四舍六入五留双”的规则将多余数字进行修约,再根据误差传递规律进行有效数字的运算。几个数据相加减时,和或差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绝对误差最大)的数据为依据;几个数据相乘除时,积或商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以相对误差最大(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据为准,即在运算过程中不应改变测量的准确度。

(4)有限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与t分布通常分析无法得到总体平均值μ和总体标准差σ,仅能由有限测量数据的样本平均值和样本标准差S来估计测量数据的分散

程度,即需要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再用统计量去推断总体。由于和S均为随机变量,因此这种估计必然会引进误差。特别是当测量次数较少时,引入的误差更大,为了补偿这种误差,可采用t 分布(即少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

处理。

(5)置信水平与置信区间的关系置信水平越低,置信区间就越窄,置信水平越高,置信区间就越宽,即提高置信水平需要扩大置信区间。置信水平定得过高,判断失误的可能性虽然很小,却往往因置信区间过宽而降低了估计精度,实用价值不大。在相同的置信水平下,适当增加测定次数n,可使置信区间显著缩小,从而提高分析测定的准确度。

(6)显著性检验及注意问题t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为准确度检验,包括样本均值与真值(或标准值)间的t检验和两个样本均值间的t检验;F检验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S2,用于判断两组数据间是否存在较大的偶然误差,为精密度检验。两组数据的显著性检验顺序是,先由F检验确认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无显著性差别后,再进行两组数据的均值是否存在系统误差的t检验,因为只有当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或偶然误差接近时,进行准确度或系统误差的检验才有意义,否则会得出错误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①检验两个分析结果间是否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时,用双侧检验;若检验某分析结果是否明显高于(或低于)某值,则用单侧检验;②由于t与F等的临界值随α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置信水平P或显著性水平α的选择必须适当,否则

可能将存在显著性差异的两个分析结果判为无显著性差异,或者相反。

(7)可疑数据取舍在一组平行测量值中常常出现某一、两个测量值比其余值明显地偏高或偏低,即为可疑数据。首先应判断此可疑数据是由过失误差引起的,还是偶然误差波动性的极度表现?若为前者则应当舍弃,而后者需用Q检验或G检验等统计检验方法,确定该可疑值与其它数据是否来源于同一总体,以决定取舍。

(8)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是,首先进行可疑数据的取舍(Q检验或G检验),而后进行精密度检验(F检验),最后进行准确度检验(t检验)。

(9)相关与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就是考察x与y两个变量间的相关

性,相关系数r越接近于±1,二者的相关性越好,实验误差越小,测量的准确度越高。回归分析就是要找出x与y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若x与y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即可简化为线性回归。

3.计算公式

(1)绝对误差:δ=x-μ

(2)相对误差:相对误差=(δ/μ)×100% 或相对误差=(δ/x)×100%

(3)绝对偏差:d = xi-

(4)平均偏差:

(5)相对平均偏差:

(6)标准偏差:或

(7)相对标准偏差:

(8)样本均值与标准值比较的t 检验:

(9)两组数据均值比较的t检验:

(10)两组数据方差比较的F检验:

(S1>S2)

(11)可疑数据取舍的Q检验:

(12)可疑数据取舍的G检验:

【分析化学知识总结精选】

(完整版)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1.分析方法的分类 按原理分: 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光学分析方法:光谱法,非光谱法 电化学分析法: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等 色谱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 其他仪器方法:热分析 按分析任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按分析对象:无机分析,有机分析,生物分析,环境分析等 按试样用量及操作规模分: 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 按待测成分含量分: 常量分析(>1%), 微量分析(0.01-1%), 痕量分析(<0.01%) 2.定量分析的操作步骤 1) 取样 2) 试样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 3) 分离及测定 4) 分析结果的计算和评价 3.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 ?反应要定量进行 ?反应速度较快 ?容易确定滴定终点 4.滴定方式 a.直接滴定法 b.间接滴定法 如Ca2+沉淀为CaC2O4,再用硫酸溶解,用KMnO4滴定C2O42-,间接测定Ca2+ c.返滴定法 如测定CaCO3,加入过量盐酸,多余盐酸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返滴 d.置换滴定法 络合滴定多用 5.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基准物质: 能用于直接配制和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 要求:试剂与化学组成一致;纯度高;稳定;摩尔质量大;滴定反应时无副反应。标准溶液: 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配制方法有直接配制和标定两种。 6.试样的分解 分析方法分为干法分析(原子发射光谱的电弧激发)和湿法分析 试样的分解:注意被测组分的保护 常用方法:溶解法和熔融法 对有机试样,灰化法和湿式消化法

分析化学知识总结

分析化学知识总结 分析化学知识总结精选 1.基本概念 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t分布:指少量测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可采用t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置信区间与置信限:系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信范围,即μ=x±uσ,式中uσ为置信限。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2.重点、难点 (1)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准确度与精密度具有不同的概念,当有真值(或标准值)作比较时,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或重现性。虽然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但高

的精密度不一定能保证高的准确度,因为可能存在系统误差。只有在消除或校正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高的分析结果才是可取的,因为它最接近于真值(或标准值),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衡量精密度的偏差也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性质、来源、减免方法及相互关系系统误差分为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系统误差是由某些确定原因造成的,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可通过与经典方法进行比较、校准仪器、作对照试验、空白试验及回收试验等方法,检查及减免系统误差。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引起的,其方向和大小都不固定,因此,不能用加校正值的方法减免。但偶然误差的出现服从统计规律,因此,适当地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取平均值表示测定结果,可以减小偶然误差。二者的关系是,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平行测定次数越多,偶然误差就越小,其平均值越接近于真值(或标准值)。 (3)有效数字保留、修约及运算规则保留有效数字位数的原则是,只允许在末位保留一位可疑数。有效数字位数反映了测量的准确程度,绝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在计算一组准确度不等(有效数字位数不等)的数据前,应采用“四舍六入五留双”的规则将多余数字进行修约,再根据误差传递规律进行有效数字的运算。几个数据相加减时,和或差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绝对误差最大)的数据为依据;几个数据相乘除时,积或商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以相对误差最大(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据为准,即在运算过程中不应改变测量的准确度。 (4)有限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与t分布通常分析无法得到总体平均值μ和总体标准差σ,仅能由有限测量数据的样本平均值和样本标准差S来估计测量数据的分散 程度,即需要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再用统计量去推断总体。由于和S均为随机变量,因此这种估计必然会引进误差。特别是当测量次数较少时,引入的误差更大,为了补偿这种误差,可采用t 分布(即少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化学知识总结

名词解释: 1.激发电位:原子将原子中的一个外层电子从基态激发至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激发电位 2.共振线:是指处在基态的原子吸收某些具有特定频率的入射光。这些荧光谱线中波长最长的一个称为共振线。 3.声色团:生色团是指分子中含有的,能对光辐射产生吸收、具有跃迁的不饱和基团及其相关的化学键。某些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存在含有不饱和键的基团,能够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域内(200~800nm)产生吸收,且吸收系数较大,这种吸收具有波长选择性,吸收某种波长(颜色)的光,而不吸收另外波长(颜色)的光,从而使物质显现颜色,所以称为生色团,又称发色团 4.助色团:本身在200 nm以上不产生吸收,但其存在能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改变分子的吸收位置和增加吸收强度)的一类基团。 5.液接电位:在两种组成不同或浓度不同的溶液接触界面上,由于溶液中正负离子扩散通过界面的迁移率不相等,破坏界面上的电荷平衡,形成双电层,产生一个电位差。 二简答题: 1.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构造及各部分作用 1>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四部分组成> 2> (1)光源 光源的作用是辐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以供吸收测定使用。 (2)原子化系统 原子化系统的作用是使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变成原子蒸气。 (3)分光系统 分光系统的作用是将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邻近谱线分开,从而获得原子吸收所需的尖锐共振线。 (4)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的作用是将单色器射出的光讯号转变成电信号后进行测定。 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光源有什么要求? 对光源有下述要求: (1)能产生具有足够强度的待测元素共振线,以保证有足够的信噪比。 (2)能辐射锐线光谱,即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要窄得多,以保证峰值吸收测量的准确性。 (3)辐射的光强度必须稳定且背景小。

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分析化学是一门应用化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分析、鉴定和测量的科学。它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将总结分析化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首先,分析化学的基础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其中,化学性质包括酸碱性、氧化还原性、配位性等,而物理性质则包括颜色、密度、熔点、沸点、溶解度等。通过对这些性质的测量和分析,可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含量。 其次,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滴定法、分光光度法、色谱法、质谱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实验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滴定法适用于测量酸碱中和反应的物质含量,分光光度法适用于测量溶液中物质的吸光度,色谱法适用于分离和测量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而质谱法则适用于测量离子化物质的分子量。此外,分析化学中还需要注意一些实验技巧和方法误差。例如,实验操作中的空白实验、对照实验、标准曲线等可以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同时,分析化学结果的表述也是非常重要的,应包括实验条件、测量数据、结果分析和结论等。 最后,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是朝着高精度、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自

动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分析化学将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分析化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科学,其知识点涉及化学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技巧、结果表述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分析化学的原理和应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总结 标题: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总结 一、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从单质到复杂的无机化合物的各种化学反应,以及无机物质在生物、环境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1.1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表展示了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原子量以及元素的电子排布。它反映了元素的周期性和规律性,是理解元素性质和化合物性质的基础。 1.2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化学键是原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微观表现,它决定了分子的形状和性质。理解化学键的类型和特性,对于理解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行为至关重

分析化学知识总结

分析化学 1.误差分为哪几类?分别采用什么方法减小这些误差? 1 系统误差:从根源上消除,对于不变的系统误差,可以使用代替法、抵消法和变换法消除。 2 随机误差: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对于正态分布的误差而言)。 3 粗大误差:数据本身就是错误的,直接去掉这个数据! 2.名词解释: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绝对偏差,相对偏差,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 标准偏差,不确定度,置信区间,有效数字,分析质量保证,空白实验,检测限,灵敏度,加标回收率,质量控制图,标准物质。 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δ) 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绝对偏差:是测定值与标准值之差,用g(mL)表示 相对偏差:是绝对偏差与标准值之比,用%表示。 平均偏差(average 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偏差。 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S):有限次测量,各测量值对平均值的偏离程度。 相对标准偏差(RSD,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偏差与计算结果算术平均值 的比值。 不确定度:指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对被测量值的不能肯定的程度。 置信区间:指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 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分析质量保证:分析过程中,为了将各种误差减少到预期要求而采取一系列培训、能力测试、控制、监督、审核、认证等措施的过程。 空白试验:在不加入试样的情况下,按与测定试样相同的条件和步骤进行的分析试验,称 为空白试验。检测限(LOD, limit of detection)又称为检出限: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和最小量 灵敏度(Sensitivity):指某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待测物质变化所致的响应量变化 程度 加标回收率:指在没有被测物质的空白样品基质中加入定量的标准物质,按样品的处理步 骤分析,得到的结果与理论值的比值。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

分析化学根底知识 一、天平 •天平室管理P155 •1、天平室应防震、防尘、保持温度稳定。 •2、天平室内除放置及天平使用有关的物品外,不可放置其他物品。 •3、天平室不要经常敞开门窗,以免灰尘侵入天平框内。称量时应关好门窗以防对流空气影响称量结果。 •4、放置枯燥剂 •5、防止环境湿度过大 •6、固定专人管理。 二、电子天平 •人们把用电磁力平衡被称物体重力的天平称之为电子天平。其特点是称量准确可靠、显示快速清晰并且具有自动检测系统、简便的自动校准装置以及超载保护等装置。 •〔一〕、按电子天平的精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超微量电子天平 •超微量天平的最大称量是2至5g •2、微量天平 •微量天平的称量一般在3至50g •3、半微量天平 •半微量天平的称量一般在20至100g

•4、常量电子天平 •此种天平的最大称量一般在100至200g 〔二〕、电子天平使用步骤 1、检查、清洁并调整水平仪气泡至中间位置 2、按说明书的要求进展预热 3、开机自校后,进展校准 4、称量:直接称量法、固定重量称量法、递减称量法 5、记录数据 6、取出被称物,关上侧门。 7、关机、切断电源,使用情况登记 电子分析天平使用考前须知: 1.称量范围不准超载。 2.不准称量带磁性的物质。 3.称量过程中天平门应经常关闭。 4.称量前预热小时。 5.天平再使用前一般都应进展校准。 6.被称量物质放在称盘中央。 7.称量完毕清洁称盘中央及周围,切断电源,填写使用记录。 8.要按电子天平使用说明书进展操作。 二、常用加热仪器 •电炉、电热板与高温电炉:电源的电压应及电炉的额定电压一致。

•高温炉:灼烧完毕后,先切断电源,然后将炉门半开,让其稍冷后再将炉门完全开启,防止炉膛骤冷断裂。 •烘箱:箱内不要存放与烘烤能挥发的腐蚀性物质。 •水浴锅:使用时应注意使锅内保持一定水位,水位切不可低于电热管所在的平面。 三、常用玻璃仪器 〔一〕、烧杯类:烧杯:高型烧杯、低型烧杯,用于试剂的配制、试液的加热等。 锥形瓶:三角烧杯 具塞三角瓶与碘量瓶:防止固体的升华与液体的挥发。 烧瓶:平底烧瓶〔不宜直接加热〕、圆底烧瓶〔可直接加热〕〔二〕器具类玻璃仪器 •1、滴定管酸式、碱式 准备:洗涤〔铬酸10-15ml、自来水、蒸馏水5-10ml〕、检查、装液(润洗2-3次,每次7-8ml) 读数: 滴定管垂直,注入溶液或溶液放出后需等待1-2分钟后才能读数。 滴定: •2、移液管——用于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洗涤:铬酸——自来水——蒸馏水;润壁:2-3次;放液:管直杯斜,停:15S 。 •3、容量瓶——用于准确溶液的配制与稀释。 •洗涤:铬酸——自来水——蒸馏水;用法:液体直接配制,用移液管吸取。固体间接配制,定量转移。释刻:至1/2时

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1.共振吸收线:原子从基态激发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产生的谱线。 2.分配系数K: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s)与流动相(m)中的浓度(c)之比。K=C s/C m 3.分离度R:是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时间之差与两色谱峰峰宽均值之比。 4.化学位移δ: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进动频率,吸收频率)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5.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停留的时间或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流动相体积的数值。 6.直接电位法:是选择合适的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浸入待测溶液中组分原电池,通过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根据Nernst方程直接求出待测组分活(浓)度的方法。 7.电极电位:金属与溶液之间的相界电位就是溶液中的电极电位。 8.离子选择电极(ISE),饱和甘汞电极(SCE),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红外吸收光谱发(IR),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核磁共振波谱法(NMR),质谱法(M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9.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信号指示系统,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温度,溶剂,PH,时间。 10.化学位移标准物一般为四甲基硅烷(TMS),影响因素屏蔽效应和磁各向导性、氢键。 11.自旋偶合是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 12.有机质谱中的离子: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同位素离子、亚稳离子。 13.色谱法:气相(GC),液相(LC),超临界(SFC),气固(GSC),气液(GLC),液固(LSC),液液(LLC),柱(填充柱、毛细管柱、微填充柱),平面(纸、薄层TLC、薄膜) 14.色谱法基本理论:热力学理论、塔板理论、动力学理论、速率理论。 15.评价柱效:塔板数和塔板高度。 16.气相色谱仪:气路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系统、检测和记录系统、控制系统 17.气相色谱检测器:火焰光度(FPD)、热离子化(TID),浓度:热导(TCD)、电子捕获(ECD) a,热导检测器(TCD)浓度型,原理:根据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导系数原理制成。样品选择:几乎对所有物质都有响应,通用性好,如酒中水含量检测。b,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原理:利用含碳有机物在氢火焰中燃烧产生离子,在外加的电场作用下,使离子形成电子流,根据离子流产生的电信号强度,检测被色谱柱分离的组分。样品选择:大多数含碳有机化合物,对无机物,水,永久性气体基本无影响。c,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浓度型,原理:是一种放射性离子化检测器。样品选择:对有电负性物质的检测有很高灵敏度,特别是检测农药残余。 18.非极性键合相:十八烷基硅烷(ODS) 19.高效色谱监测系统:浓度型:紫外(UVD)、荧光(FD) 20.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干扰效应大致上有光学~、化学~、电离~、物理~、背景吸收干扰。 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方法:校正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内标法。 22.多普勒变宽是原子无规则运动,洛仑兹变宽是吸光原子与其他气体分子或原子间碰撞。 2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液增加1倍,样品的调整保留时间会增加1倍。 24.测定保留指数时,选择正构烷烃作为参比标准的依据是正构烷烃的调整保留值的对数与它们的碳原子数成线性关系。 25.在分配色谱中,被分离组分分子与固定也分子的性质越相近,则它们之间的作用力越大,该组分在柱中停留时间越长,越后流出色谱柱。 26.气液色谱法的流动相是气体,固定相在操作温度下是液体,组分与固定相间的作用机制

分析化学的知识点总结(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贴)

分析化学的知识点总结(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贴) 分析化学是关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鉴定物质中含有那些组分,及物质由什么组分组成,测定各种组分的相对含量,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晶体。今天,我们就从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分析方法、几大分析方法等几个角度为各位粉丝介绍分析化学。。 发展历史 第一个重要阶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利用当时物理化学中的溶液化学平衡理论,动力学理论,如沉淀的生成和共沉淀现象,指示剂作用原理,滴定曲线和终点误差,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缓冲作用原理大大地丰富了分析化学的内容,并使分析化学向前迈进了一步. 第二个重要阶段 20世纪40 年代以后几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促进了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改变了经典分析化学以化学分析为主的局面。 原子能技术发展,半导体技术的兴起,要求分析化学能提供各种灵敏准确而快速的分析方法,如,半导体材料,有的要求纯度达99.9999999%以上,在新形势推动下,分析化学达到了迅速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各种仪器分析方法和分离技术的广泛应用。 4.检测器及记录仪 红外光能量低,因此常用热电偶、测热辐射计、热释电检测器和碲镉汞检测器等。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具有以下优点:灵敏度高。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测量光谱范围宽(1 000~10 cm-1),精度高(±0.01 cm-1),重现性好(0.1%)。还有杂散光干扰小。样品不受因红外聚焦而产生的热效应的影响。 核磁共振波谱法 将磁性原子核放入强磁场后,用适宜频率的电磁波照射,它们会吸收能量,发生原子核能级跃迁,同时产生核磁共振信号,得到核磁共振: a.屏蔽常数 任何原子核都被电子云所包围,当1H核自旋时,核周围的电子云也随之转动,在外磁场作用下,会感应产生一个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次级磁场,实际上会使外磁场减弱,这种对抗外磁场的作用称为屏蔽效应。

完整版)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二章:误差和数据分析处理-章节小结 1.基本概念及术语 准确度是指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精密度是指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它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t分布 指少量测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可采用t分布对有限 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 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 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置信区间 与置信限系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信范围,即μ=x±uσ,式中uσ为置

信限。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2.重点和难点 1)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准确度与精密度具有不同的概念。当有真值(或标准值)作比较时,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或重现性。虽然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但高的精密度不一定能保证高的准确度,因为可能存在系统误差。只有在消除或校正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高的分析结果才是可取的,因为它最接近于真值(或标准值)。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衡量精密度的偏差也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系统误差可分为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这种误差由确定的原因引起,具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会在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为了检查和减免系统误差,可以采用与经典方法进行比较、校准仪器、作对照试验、空白试验及回收试验等方法。偶然误差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其方向和大小都不固定,因此不能用加校正值的方法减免。但是,适当增加平行

分析化学知识点

分析化学知识点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化学变化过程中的量的测量和计算方法的一门学科。以下是几个分析化学的重要知识点。 1.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分析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通过测量和计算手段确定物质中某种或多种组分的含量。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有重量法、体积法、电量法等。其中,重量法是根据样品质量变化确定物质含量的方法,体积法是基于液体体积变化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而电量法是运用电化学原理进行定量测定的方法。 2. 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利用质谱仪测定物质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质谱仪将物质分子通过电离技术转化为带电粒子,然后利用磁场将这些带电粒子按质荷比例进行分离和检测,从而得到物质的质谱图。质谱图能够提供物质的分子量、结构信息以及分子碎片的特征。 3. 红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利用物质吸收和发射红外光的特性来确定其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方法。红外光谱仪将红外光辐射到样品上,样品会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光,形成红外光谱。红外光谱可以通过检测物质分子中不同的官能团(如羟基、酮基、酯基等)的振动频率来确定化学结构。 4. 小分子分析:小分子分析是研究微量物质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电化学分析等技术。气相色谱是将气体或挥发性物质通过气相色谱柱进行分离和检测的方法,液

相色谱是通过溶液的相互作用,利用柱上固定的固定相对溶液中的物质进行分离和检测。电化学分析则是基于电化学反应的特性进行分析的技术,包括电位滴定、电位法、电解法等。 5. 分子光谱学:分子光谱学研究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拉曼光谱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利用物质对可见光和紫外光的吸收性质进行分析的方法,通过检测物质对某一特定波长光的吸收强度来确定物质的浓度。核磁共振光谱则是利用物质中核子在强磁场中的行为来确定物质分子的结构和组成。拉曼光谱是通过测量物质散射光的强弱和频移来确定物质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 这些知识点是分析化学的重要内容,它们在实际的化学分析和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准确地测量和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为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38514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 章节小结 1.基本概念及术语 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t分布:指少量测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可采用t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围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置信区间与置信限:系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的可信围,即μ=x±uσ,式中uσ为置信限。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2.重点和难点 (1)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准确度与精密度具有不同的概念,当有真值(或标准值)作比较时,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或重现性。虽然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但高的精密度不一定能保证高的准确度,因为可能存在系统误差。只有在消除或校正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高的分析结果才是可取的,因为它最接近于真值(或标准值),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衡量精密度的偏差也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性质、来源、减免方法及相互关系系统误差分为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系统误差是由某些确定原因造成的,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可通过与经典方法进行比较、校准仪器、作对照试验、空白试验及回收试验等方法,检查及减免系统误差。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引起的,其方向和大小都不固定,因此,不能用加校正值的方法减免。但偶然误差的出现服从统计规律,因此,适当地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取平均值表示测定结果,可以减小偶然误差。二者的关系是,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平行测定次数越多,偶然误差就越小,其平均值越接近于真值(或标准值)。 (3)有效数字保留、修约及运算规则保留有效数字位数的原则是,只允许在末位保留一位可疑数。有效数字位数反映了测量的准确程度,绝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在计算一组准确度不等(有效数字位数不等)的数据前,应采用“四舍六入五留双”的规则将多余数字进行修约,再根据误差传递规律进行有效数字的运算。几个数据相加减时,和或差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绝对误差最大)的数据为依据;几个数据相乘除时,积或商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以相对误差最大(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据为准,即在运算过程中不应改变测量的准确度。 (4)有限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与t分布通常分析无法得到总体平均值μ和总体标准差σ,仅能由有限测量数据的样本平均值和样本标准差S来估计测量数据的分散程度,即需要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再用统计量去推断总体。由于和S均为随机变量,因此这种估计必然会引进误差。特别是当测量次数较少时,引入的误差更大,为了补偿这种误差,可采用t分布(即少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5)置信水平与置信区间的关系置信水平越低,置信区间就越窄,置信水平越高,置信区间就越宽,即提高置信水平需要扩大置信区间。置信水平定得过高,判断失误的可能性虽然很小,却往往因置信区间过宽而降低了估计精度,实用价值不大。在相同的置信水平下,适当增加测定次数n,可使置信区间显著缩小,从而提高分析测定的准确度。 (6)显著性检验及注意问题 t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为准确度检验,包括样本均值与真值(或标准值)间的t检验和两个样本均值间的t检验;F检验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S2,用于判断两组数据间是否存在较大的偶然误差,为精密度检验。两组数据的显著性检验顺序是,先由F检验确认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无显著性差别后,再进行两组数据的均值是否存在系统误差的t检验,因为只有当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或偶然误差接近时,进行准确度或系统误差的检验才有意义,否则会得出错误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①检验两个分析结果间是否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时,用双侧检验;若检验某分析结果是否明显高于(或低于)某值,则用单侧检验;②由于 t与F等的临界值随α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置信水平P或显著性水平α的选择必须适当,否则可能将存在显著性差异的两个分析结果判为无显著性差异,或者相反。 (7)可疑数据取舍在一组平行测量值中常常出现某一、两个测量值比其余值明显地偏高或偏低,即为可疑数据。首先应判断此可疑数据是由过失误差引起的,还是偶然误差波动性的极度表现?若为前者则应当舍弃,而后者需用Q检验或G检验等统计检验方法,确定该可疑值与其它数据是否来源于同一总体,以决定取舍。 (8)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是,首先进行可疑数据的取舍(Q检验或G检验),而后进行精密度检验(F检验),最后进行准确度检验(t检验)。 (9)相关与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就是考察x与y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越接近于±1,二者的相关性越好,实验误差越小,测量的准确度越高。回归分析就是要找出x与y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若x与y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即可简化为线性回归。 3.基本计算

分析化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分析化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在分析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 分析化学的定义: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和性质的科学,通过实验手段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 分析化学的分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确定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定量分析确定物质中某种或某几种成分的含量。 3.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化学平衡原理、电化学原理、光谱学原理、色谱学原理等。 二、常用的分析方法和仪器 1. 光谱分析:包括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这些方法通过测量样品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来确定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2. 色谱分析: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这些方法通过样品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来分离和测定物质的成分。 3. 电化学分析:包括电解分析、电位滴定、电导率测定等。这些方法利用电化学原理来测定样品中的物质含量。 4. 其他常用的分析方法:如重力法、萃取法、沉淀法、滴定法等。 三、化学分析的基本步骤

1. 样品的准备:包括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等。样品的准备对后续的分析 结果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2. 分析方法的选择:根据分析目的和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不同的 样品和分析目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3. 标准曲线的绘制:对于定量分析,需要先制备一系列标准溶液,并测定它们 的响应值,然后绘制标准曲线,用于样品的定量测定。 4. 样品的测定:根据所选的分析方法进行样品的测定,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仪 器的正确使用。 5.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测定结果进行计算、统计和分析,得出最终的分析结果。 四、常见的分析误差和精密度评价 1. 分析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条件、仪器仪表、操作方法等因素引起的,可以通过校正和修正来减小;随机误差是由于实验操作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可以通过多次重复测定来评价。 2. 精密度评价:包括相对标准偏差、相对误差、置信区间等指标。这些指标用 于评价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五、分析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1. 环境监测:分析化学可以用于监测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保护环境 和人类健康。 2. 食品安全:分析化学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和添加剂,确保食品的 安全和质量。 3. 药物分析:分析化学可以用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疗效评价,保证药物的安全 和有效性。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1、分析化学中常用相对误差来表示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2、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有两大类(1)、系统误差(可定误差,有固定的原因,单向性),分四类:方法误差、仪器误差、试剂误差、操作误差.(2)、偶然误差(不可定误差,有偶然因素造成的,服从统计规律: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小,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绝对值相同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大致相等。可通过增加平行测量次数,取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可以减小偶然误差。) ★3、指出下列各种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请区别方法误差、仪器和试剂误差或操作误差,并给出它们的减免方法。 答:①砝码受腐蚀: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更换砝码. ②天平的两臂不等长: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③容量瓶与移液管未经校准: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④在重量分析中,试样的非被测组分被共沉淀:系统误差(方法误差);修正方法,严格沉淀条件。 ⑤试剂含被测组分:系统误差(试剂误差);做空白实验。 ⑥试样在称量过程中吸潮:系统误差(操作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⑦化学计量点不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系统误差(方法误差);另选指示剂。 ⑧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偶然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增加测定次数。 ⑨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波长指示器所示波长与实际波长不符: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⑩在HPLC测定中,待测组分峰与相邻杂质峰部分重叠:系统误差(方法误差);改进分析方法 4、精密度和准确度是衡量结果好坏的两个方面。只有在消除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好的分析结果,才可能有较高的准确度.所以,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 5、系统误差的传递:加减运算是绝对误差的传递,乘除运算是相对误差的传递。 6、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①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②减小测量误差③减小偶然误差④消除系统误差。 7、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校准仪器、空白试验、对照试验、回收试验 8、有效数字的位数包括所有准确数字和一位欠准数字,是反映测量仪器的准确度,也反映了测量数据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9、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成双。(其做法是:当多余尾数的首位≦4时,则舍,多余尾数的首位≧6时,则入;多余尾数的 首位等于5而后面为0或无数字 时,若“5"前面为偶数则舍,为奇 数则入,当5后面还有不是零的任 何数时,无论5前面是偶或奇皆 入);pH, pM, pK, lgβ等常见对数, 有效数字位数只看小数部分;数据 首位为9和8,计算时多计一位 ★10、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加减 法,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那个数 据为依据进行有效数字的修约;乘 除法,以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据 为标准进行修约. ★11、指示剂:甲基橙3。2-4。4; 甲基红4。2-6.3;酚酞8.0-9.6. ★12、多元酸滴定指示剂的选择: NaOH滴定4 3 PO H,第一计量点 可选用甲基橙为指示剂,也可用 甲基橙与溴甲酚绿的混合指示剂, 橙色变成绿色。第二计量点可用百 里酚肽,无色变浅蓝色,也可用酚肽 与百里酚肽混合指示剂,无色变紫 色。 ★13、多元碱滴定指示剂的选择: HCl滴定3 2 CO Na,第一计量点用 酚肽作指示剂,第二计量点用甲基 橙、溴酚蓝作指示剂。 14、标准溶液(滴定剂或滴定液): 浓度准确已知的溶液 基准物质:能用于直接配制或 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 15、对基准物质要求: ⑴组成和化学式完全相符。 ⑵纯度足够高(〉99。9%),所含 杂质不影响滴定反应的准确度。 ⑶性质稳定(不吸收水和CO2及不 易被氧气氧化). ⑷最好有较大的摩尔质量,以减少 称量时的相对误差。 ⑸参加滴定反应时,应按反应式定 量进行,没有副反应 16、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直接配 制法(K 2 Cr2O7、KBrO3)、间 接配制(NaOH、HCl、EDTA、 KMnO4、I- 3 ) ★17、溶液中化学平衡的处理方 法:质量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 衡。 ★18、化学计量点:当加入的滴定 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之间正好 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 系时,称反应到达了化学计量点; 滴定终点:在滴定时,滴定至指示 剂改变颜色即停止滴定,这一点称 为滴定终点; 返滴定法:先准确加入过量标准溶 液,使与试液中的待测物质或固体 试样进行反应,待反应完成以后, 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 标准溶液的方法. 19、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酸标准溶液:间接法配制;标定基 准物:无水碳酸钠(2010药典)、 硼砂;指示剂:甲基橙,甲基红 碱标准溶液:浓碱法配制;标定基 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2010药 典)、草酸;指示剂:酚酞. ★20、能否实现滴定的临界条件: 8 b b 8 a a 10 ; 10- -≥ ≥K C K C或 21、溶剂分类:⑴质子溶剂:①酸 性溶剂:冰醋酸、丙酸②碱性溶剂: 二甲基甲酰胺、乙二胺、乙醇胺③ 两性溶剂:醇类:甲醇、乙醇、异丙 醇、乙二醇.⑵无质子溶剂①偶极亲 质子溶剂,如二甲基甲酰胺、吡啶、 二甲亚枫②惰性溶剂,如苯、三氯 甲烷、二氧六环。 下列溶剂中何者为质子溶剂?何 者为无质子溶剂?若为质子溶剂, 是酸性溶剂还是碱性溶剂?若为 无质子溶剂,是偶极亲质子溶剂还 是惰性溶剂? ①冰醋酸;②二氧六环;③乙二胺; ④甲基异丁酮;⑤苯;⑥水;⑦乙醚; ⑧异丙醇;⑨丙酮;⑩丁胺 答:质子溶剂:①③⑥⑧⑩;其中, 酸性溶剂:①;碱性溶剂:③⑩ 无质子溶剂:②④⑤⑦⑨;其 中,偶极亲质子溶剂:④⑨;惰性 溶剂:②⑤⑦ 22、均化效应:一种溶剂将不同强度 的酸(或碱)均化到溶剂合质子 + + + + 4 2 3 2 , , (NH Ac H O H SH 等)(或溶剂阴离子,- S如 Ac NH OH, , 2 - -等)的强度水 平的效应。 区分效应:具有均化效应的溶 剂。如:水能将 4 HClO和HCl的 酸性均化。 ★酸性溶剂是碱的均化性溶剂,是 酸的区分性溶剂;碱性溶剂是碱的 区分性溶剂,是酸的均化性溶剂。 在甲基异丁酮溶剂用氢氧化四丁 基铵中滴定高氯酸、盐酸、水杨酸、 醋酸、苯酚。以电位法确定终点。 23、滴定终点的检测:结晶紫是以冰 醋酸作滴定介质,高氯酸为滴定剂 滴定碱时最常用的指示剂;α-萘酚 苯甲醇用在冰醋酸—四氯化碳、醋 酐等溶剂。 24、吸收了空气中2 CO的NaOH 标准溶液,用于测定强酸、弱酸时, 对测定结果有无影响? 解:NaOH吸收CO2,将部分转化 为Na2CO3. ①滴定强酸,如果以甲基橙为 指示剂,终点化学计量关系还是1: 2,基本无影响。若以酚酞为指示 剂,则碳酸钠不能完全作用为氯化 钠,对结果有明显影响。 ②滴定弱酸,NaOH能中和弱 酸,Na2CO3不能中和弱酸,需要 消耗更多的标准溶液,将带来正误 差(分析结果偏高)。 25、为什么用盐酸可以滴定硼砂而 不能直接测定醋酸钠?为什么用 氢氧化钠可以滴定醋酸而不能直 接滴定硼酸? 答:硼砂溶于水将生成极弱酸硼酸 和一元弱碱 B4O72- + 5H2O = 2H2BO3- + 2H3BO3 一元弱碱的K b=K w/K a,硼酸=1。8 ×10-5,因此可以用盐酸准确滴定 而醋酸钠K b极小,无法准确滴定。 氢氧化钠可以测定醋酸不能滴 定硼酸同理。 26、在下列何种溶剂中,醋酸、苯 甲酸、盐酸及高氯酸的酸强度都相 同?①纯水;②浓硫酸;③液氨; ④甲基异丁酮 答:液氨(碱性溶剂是酸的均化性溶 剂) 27、有一碱液,可能是NaOH、 Na2CO3、NaHCO3或其中两者的混 合物。今用盐酸滴定,以酚酞为指 示剂时消耗HCl的体积为V1,加入 甲基橙,继续用盐酸滴定又消耗 HCl的体积为V2。当出现下列情况 时,溶液各由哪些物质组成? ①V1>V2>0;②V2>V1>0;③ V1=V2;④V1=0,V2>0;⑤V1>0, V2=0 答:①NaOH+Na2CO3; ②Na2CO3+NaHCO3; ③Na2CO3;④NaHCO3; ⑤NaOH. 28、影响配位滴定突跃的主要因 素:(1)条件稳定常数对滴定突跃 的影响,常数越大滴定突跃也越 大;(2)金属离子浓度对滴定突跃 的影响,浓度越大滴定突跃也越 大。 29、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1) 控制溶液的酸度;(2)利用掩蔽法 消除干扰(配位掩蔽法如加入三乙 醇进行掩蔽、沉淀掩蔽法如加入 NaOH进行掩蔽;氧化还原掩蔽 法如加入抗坏血酸或羟胺进行掩 蔽) 30、金属离子M的副反应系数α 中,M,L分别代表什么?α=1 表示什么? 答:M代表金属离子,L代表其他配 位剂。α=1是表示该反应体系中无 其他配位反应. 31、金属离子指示剂:配位滴定中, 能与金属离子生成与指示剂本身 颜色有明显区别的有色配合物从 而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 变化的显色剂(多为弱酸性有机染 料)。 32、配位滴定金属指示剂铬黑T (EBT)的使用PH值范围:铬黑T 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均为红 色,只有在PH7—10范围内指示剂 与其金属离子配合物才有明显的 差别,终点时溶液由红色变为蓝 色.EDTA用硬质塑料瓶装。 33金属指示剂与金属配合物 (Min)的稳定性应比金属—EDTA 配合物(MY)的稳定性低,一般要 求2 ' '10 /> MIn MY K K。 34、常用金属指示剂: EBT(铬黑T):终点:MIn(红) →In (纯蓝);适宜的pH:7.0~11。 0(碱性区使用);缓冲体 系:NH3—NH4Cl;封闭离子: AL3+,Fe3+,Cu2+,Ni2+ ,Co2+ 掩蔽剂:三乙醇胺,NH4F等 二甲酚橙(XO):终点:紫红→亮 黄;适宜的pH范围:〈6.0(酸性

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1.共振吸收线:原子从基态激发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产生的谱线。 2.分配系数K: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s)与流动相(m)中的浓度(c)之比。K=C s/Cm 3.分离度R:是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时间之差与两色谱峰峰宽均值之比。 4.化学位移δ: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进动频率,吸收频率)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5.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停留的时间或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流动相体积的数值。 6.直接电位法:是选择合适的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浸入待测溶液中组分原电池,通过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根据Nernst方程直接求出待测组分活(浓)度的方法。 7.电极电位:金属与溶液之间的相界电位就是溶液中的电极电位。 8.离子选择电极(ISE),饱和甘汞电极(SCE),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红外吸收光谱发(IR),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核磁共振波谱法(NMR),质谱法(M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9.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信号指示系统,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温度,溶剂,PH,时间。 10.化学位移标准物一般为四甲基硅烷(TMS),影响因素屏蔽效应和磁各向导性、氢键。 11.自旋偶合是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 12.有机质谱中的离子: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同位素离子、亚稳离子。 13.色谱法:气相(GC),液相(LC),超临界(SFC),气固(GSC),气液(GLC),液固(LSC),液液(LLC),柱(填充柱、毛细管柱、微填充柱),平面(纸、薄层TLC、薄膜) 14.色谱法基本理论:热力学理论、塔板理论、动力学理论、速率理论。 15.评价柱效:塔板数和塔板高度。 16.气相色谱仪:气路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系统、检测和记录系统、控制系统 17.气相色谱检测器:质量PD)、热离子化(TID),浓度:热导(TCD)、电子捕获(ECD) a,热导检测器(TCD)浓度型,原理:根据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导系数原理制成。样品选择:几乎对所有物质都有响应,通用性好,如酒中水含量检测。b,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原理:利用含碳有机物在氢火焰中燃烧产生离子,在外加的电场作用下,使离子形成电子流,根据离子流产生的电信号强度,检测被色谱柱分离的组分。样品选择:大多数含碳有机化合物,对无机物,水,永久性气体基本无影响。c,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浓度型,原理:是一种放射性离子化检测器。样品选择:对有电负性物质的检测有很高灵敏度,特别是检测农药残余。 18.非极性键合相:十八烷基硅烷(ODS) 19.高效色谱监测系统:浓度型:紫外(UVD)、荧光(FD) 20.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干扰效应大致上有光学~、化学~、电离~、物理~、背景吸收干扰。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方法:校正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内标法。 22.多普勒变宽是原子无规则运动,洛仑兹变宽是吸光原子与其他气体分子或原子间碰撞。 2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液增加1倍,样品的调整保留时间会增加1倍。 24.测定保留指数时,选择正构烷烃作为参比标准的依据是正构烷烃的调整保留值的对数与它们的碳原子数成线性关系。 25.在分配色谱中,被分离组分分子与固定也分子的性质越相近,则它们之间的作用力越大,该组分在柱中停留时间越长,越后流出色谱柱。 26.气液色谱法的流动相是气体,固定相在操作温度下是液体,组分与固定相间的作用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