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使学生明白进入有机化学实验学习,必须阅读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的内容及安全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2、仪器的清点和玻璃仪器的清洗、安装。

教学内容:

一、实验室的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1、实验室的一般注意事项

2、火灾、爆炸、中毒及触电事故的预防

3、事故的处理和急救

二、有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设备和应用范围

1、玻璃仪器

2、金属用具

3、其它仪器设备

三、有机实验常用装置的安装练习

1、回流装置

2、蒸馏装置

3、气体吸收装置

4、搅拌装置

四、仪器的清洗、干燥和塞子的配置

1、仪器的清洗

2、仪器的干燥

3、塞子的配置和钻孔

五、实验预习、记录和实验报告

六、实验产率的计算

实验二萃取和洗涤

实验目的:

1、学习萃取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习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萃取和洗涤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来进行分离的操作。萃取和洗涤在原理上是一样的,只是目的不同。从混合物中抽取的物质,如果是我们需要的,这种操作叫做

萃取或提取;如果是我们不要的,这种操作叫做洗涤。

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两种不互溶(或微溶)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比的不同

来达到分离、提取或纯化目的的一种操作。

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分液漏斗、试管

药品:0.01%I2—CCl4溶液、1%KI—H2O溶液

实验操作步骤:(本次实验为间歇多次萃取操作)

一、多次萃取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选择容积较液体体积大一倍以上的分液漏斗,把活塞擦干,在活塞上

均匀涂上一层润滑脂,使润滑脂均匀分布,看上去透明即可。

2、检查分液漏斗的顶塞与活塞处是否渗漏(用水检验),确认不漏水时方可使用。

3、将被萃取液和萃取剂依次从上口倒入漏斗中,塞紧顶塞(顶塞不能涂润滑脂)。

4、取下分液漏斗,并前后振荡,然后再将漏斗放回铁圈中静置。

5、待两层液体完全分开后,打开顶塞,再将下层液体自活塞放出至接受瓶:

6、将所有的萃取液合并,加入过量的干燥剂干燥。

7、然后蒸去溶剂,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利用蒸馏、重结晶等方法纯化。

本次实验成败关键:

1、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正确(包括振摇、“放气”、静置、分液等操作)

2、准确判断萃取液与被萃取液的上下层关系

安全事项:CCl4蒸气对人体有伤害,请注意安全。

萃取实验:(用KI—H2O溶液从I2—CCl4溶液中萃取I2)

1、一次萃取

(1)准确量取10ml0.01%的I2—CCl4溶液,放入分液漏斗中,再加入40ml1%KI—H2O溶液进行萃取操作,分去KI—H2O溶液层,取I2—CCl4层3ml于编号为1的试管中备用。

(2)准确量取10ml0.01%的I2—CCl4溶液,放入分液漏斗中,再加入20ml1%KI—H2O溶液进行萃取操作,分去KI—H2O溶液层,取I2—CCl4层3ml于编号为2的试管中备用。

2、多次萃取

取10ml0.01%的I2—CCl4溶液分别每次用20ml1%KI—H2O溶液进行二次萃取操作,分离后,取经二次萃取后的I2—CCl4层3ml于编号为3的试管中备用。

3、完成下列工作

(1)将盛有3ml0.01%的I2—CCl4溶液的试管(编号为4)分别与编号为1、2、3的试管的颜色进行比较,写出结果。

(2)通过比较总结所用萃取剂量、萃取次数与萃取效应的关系。

实验三蒸馏练习

实验目的: 1、了解蒸馏和测定沸点的意义; 2、掌握圆底烧瓶、直型冷凝管、蒸馏头、真空接受器、锥型瓶等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掌握蒸馏装置的装配和拆卸技能;3、握正确进行蒸馏、分馏操作和的要领和方法。

实验原理:纯粹的液体有机化合物在一定的压力下具有一定的沸点,利用有机化合物沸点不同可将不同的化合物分离。

实验装置:(见图)

蒸馏装置分馏装置

仪器:圆底烧瓶、蒸馏头、直形冷凝管、真空接受管(真空尾接管)、锥形瓶、温度计导管、温度计(100℃)、橡皮管等

蒸馏装置安装:

1、根据蒸馏物的量,选择大小合适的蒸馏瓶(蒸馏物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蒸馏瓶容积的2/3,也不要少于1/3。

2、仪器安装顺序一般为:是自下而上,从左到右。撤卸仪器与安装顺序相反。

蒸馏操作:(样品:95%的乙醇)

1、加料:将待蒸馏液通过玻璃漏斗小心倒入蒸馏瓶中。不要使液体从支管流出。加入几粒沸石,塞好带温度计的塞子。

2、加热:用水冷凝管时,先打开冷凝水龙头缓缓通入冷水,然后开始加热。加热时可见蒸馏瓶中液体逐渐沸腾,蒸气逐渐上升,温度计读数也略有上升。当蒸气的顶端达到水银球部位时,温度计读数急剧上升。这时应适当调整热源温度,使升温速度略为减慢,蒸气顶端停留在原处,使瓶颈上部和温度计受热,让水银球上液滴和蒸气温度达到平衡。然后再稍稍提高热源温度,进行蒸馏(控制加热温度以调整蒸馏速度,通常以每秒1—2滴为宜。温度计的读数就是液体(馏出液)的沸点。

3、观察沸点及收集馏液:进行蒸馏前,至少要准备两个接受瓶,其中一个接受前馏分(或称馏头),另一个(需称重)用于接受预期所需馏分(并记下该馏分的沸程:即该馏分的第一滴和最后一滴时温度计的读数)。

需馏分蒸出后,若继续升温,温度计读数会显著升高,此时应停止蒸馏。即使杂质很少,也不要蒸干,以免蒸馏瓶破裂及发生其它意外事故。

3、拆除蒸馏装置:蒸馏完毕,先应撤出热源(拔下电源插头,再移走热源),然后停

止通水,最后拆除蒸馏装置(与安装顺序相反)。

实验四熔点的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

2、掌握熔点测定的操作方法;

3、了解利用对纯粹有机化合物的熔点测定校正温度计的方法。

实验原理:

晶体化合物的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成平衡时的温度称为该化合物的熔

点。纯粹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即在一定的压力下,固液

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全熔(熔点范围称为熔程),温度不

超过0.5—1o C。如果该物质含有杂质,则其熔点往往较纯粹者为低,且熔程

较长。故测定熔点对于鉴定纯粹有机物和定性判断固体化合物的纯度具有很

大的价值。

如果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将某物质的固液两相置于同一容器中,将可能发生三种情况:固相迅速转化为液相;液相迅速转化为固相;固相液相同时并存,它所对应的温度T M 即为该物质的熔点。

实验装置及样品:

1、参见教材图2.4(2),双浴式

2、样品:苯甲酸、乙酰苯胺及其两者混合物(1:1)

实验操作:

1、样品的装入

(1)样品粉末要研细

(2)填装结实,不应留有空隙

(3)填装高度2—3mm,需反复多次(少量多次)

(4)熔点管外的样品粉末要擦干净以免污染热浴液体

2、熔点浴的设计及装置(参见P.42,双浴式)

3、熔点测定

(1)升温:先快后慢(每分钟1—2o C)

(2)记下初熔温度(晶体开始塌落并有液相产生时的温度)

(3)记下全熔温度(固体完全消失)

纯化合物的初熔——全熔过程一般很短,有时只能读到一个数(4)至少重复两次(用新的熔点管另装样品)

(5)若为未知样品,则先初测一次,找出熔点范围,待浴温将至熔点以下约30o C左右,再进行精密测定

4、介绍用熔点测定仪测定熔点(P.43—44)

5、介绍温度计校正操作方法

熔点测定可能产生误差的因素:

1、熔点管不洁净。如含有灰尘等,能产生4—10O C的误差。

例如,熔点管内壁含有碱性物质,能催化醛或酮的羟醛缩合,或使糖类及其衍生物发生变旋作用,而使熔点降低,熔程变大;故熔点管必须洁净。

2、点管底未封好而产生漏管。检查是否为漏管,不能用吹气的方法,

否则会使熔点管内产生水蒸气及其它杂质。检查的方法为:当装好样品的毛细管浸入浴液后,发现样品变黄或管底渗入液体,说明为漏管,应弃去,另换一根。

3、样品粉碎不够细。填装不结实,产生空隙,则不易传热,造成熔程变

大。

4、样品不干燥或含有杂质。根据拉乌耳(Raoult)定律,会使熔点偏低,

熔程变大。

5、样品量的多少也会影响。太少不便观察,产生熔点偏低;太多会造成

熔程变大,熔点偏高。

6、升温速度应慢,让热传导有充分的时间。升温速度过快,熔点偏高。

7、熔点管壁太厚,热传导时间长,会产生熔点偏高。

归纳上述因素为四个:

(1)熔点管规范(包括规格、管底封闭、洁净等)

(2)样品合格(包括干燥、粒度等)

(3)样品填装符合要求(量的多少、填充结实与否)

(4)升温速度

实验五环己烯的制备

实验目的:

1、学习以浓硫酸催化环己醇脱水制备环己烯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分馏原理及分馏柱的使用方法;

3、巩固水浴蒸馏的基本操作技能。

实验原理:

实验室中通常可用浓硫酸或浓磷酸催化环己醇脱水制备环己烯。本实验

是以浓硫酸作催化剂来制备环己烯的。

主反应式:

一般认为,该反应历程为E1历程,整个反应是可逆的:

反应装置图

实验试剂:

15.0g(15.6ml,0.15mol)环己醇、1ml浓硫酸、氯化钠、无水氯化钙、5%的碳酸钠水

溶液

1、投料

在50ml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加入15g

环己醇、1ml浓硫酸和几粒沸石,充分摇振使之混合均匀。

2、加热回流、蒸出粗产物产物

将烧瓶在石棉网上小火空气浴缓缓加热至沸,控制分馏柱顶部的溜出温度不超过90℃,馏出液为带水的混浊液。至无液体蒸出时,可升高加热温度,当烧瓶中只剩下很少残液并出现阵阵白雾时,即可停止蒸馏。

3、分离并干燥粗产物

将馏出液用氯化钠饱和,然后加入3—4ml 5%的碳酸钠溶液中和微量的

酸。将液体转入分液漏斗中,振摇(注意放气操作)后静置分层,打开上口玻塞,再将活塞缓缓旋开,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活塞放出,产物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入一干燥的小锥形瓶中,用1—2g无水氯化钙干燥。

4、蒸出产品

待溶液清亮透明后,小心滗入干燥的小烧瓶中,投入几粒沸石后用水浴

蒸馏,收集80—85℃的馏分于一已称量的小锥形瓶中。

实验六正溴丁烷的制备

实验目的:

1、学习以溴化钠、浓硫酸和正丁醇制备正溴丁烷的原理与方法;

2、练习带有吸收有害气体装置的回流加热操作。

实验原理:本实验中正溴丁烷是由正丁醇与溴化钠、浓硫酸共热而制得:

【反应式】

主反应:

【试剂】

7.4g(9.2ml,0.10mol)正丁醇,13g(约0.13mol)无水溴化钠,浓硫酸,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无水氯化钙

实验装置:见右图:

1、投料

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0ml水,再慢慢加入14ml浓硫酸,混合均匀并冷至室温后,再依次加入9.2ml正丁醇和13g溴化钠,充分振荡后加入几粒沸石。

2、以石棉网覆盖电炉为热源,按P.13图1.6(2)安装回流装置(含气体吸收部分)。(注意圆底烧瓶底部与石棉网间的距离和防止碱液被倒吸)

3、加热回流

在石棉网上加热至沸,调整圆底烧瓶底部与石棉网的距离,以保持沸腾而

又平稳回流,并时加摇动烧瓶促使反应完成。反应约30—40min。(注意调整距离和摇动烧瓶的操作)

4、分离粗产物

待反应液冷却后,改回流装置为蒸馏装置(用直形冷凝管冷凝),蒸出粗

产物。(注意判断粗产物是否蒸完)。

5、洗涤粗产物

将馏出液移至分液漏斗中,加入等体积的水洗涤(产物在下层),静置分层后,将产物转入另一干燥的分液漏斗中,用等体积的浓硫酸洗涤(除去粗产物中的少量未反应的正丁醇及副产物正丁醚、1—丁烯、2—丁烯。尽量分去硫酸层(下层)。有机相依次用等体积的水(除硫酸)、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和未除尽的硫酸)和水(除残留的碱)洗涤后,转入干燥的锥形瓶中,加入1—2g的无水氯化钙干燥,间歇摇动锥形瓶,直到液体清亮为止。

6、收集产物

将干燥好的产物移至小蒸馏瓶中,在石棉网上加热蒸馏,收集99—103℃的馏分。

实验七酯的制备

实验目的:

1、掌握酯制备原理、反应条件。

2、了解粗酯的纯化。

3、巩固回流、分馏等操作技能。

实验原理:主反应:(略)生成酯和水副反应:生成乙醚和水反应条件:120-125℃,浓硫酸催化剂药品:冰醋酸 14.3ml (15g, 0.25mol),乙醇(95%)23ml (约0.37mol),浓硫酸,饱和碳酸钠溶液,饱和氯化钙溶液,无水碳酸钾,饱和食盐水

实验所需时间:4-6h

步骤

在100 ml三口瓶的一侧口装配一恒压滴液漏斗,滴液漏斗,另一侧口固定一温度计,中口装配一分馏柱、蒸馏头、温度计及直形冷凝管。冷凝管末端连接接引管及锥形瓶,锥形瓶用冰水浴冷却。如图:

在一小锥形瓶内放入3ml乙醇,一边摇动,一边慢慢的加入3ml浓硫酸,将此溶液倒入三口瓶中。配置20ml乙醇和14.3ml冰醋酸的混合液,倒入滴液漏斗中。加热保持反应混合物的温度为120℃左右。然后把滴液漏斗中的乙醇和冰醋酸的混合液慢慢地滴入三口烧瓶中。调解加料速度,使与酯蒸出的速度大致相等,加料时间约需40min。这时,保持反应混合物的温度为120-125℃。滴加完毕后,继续加热10 min,直到不再有液体馏出为止。反应完毕后,将饱和碳酸钠溶液很缓慢地加入馏出液中,直到无二氧化碳气体溢出为止。(为什么)把混合液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放出下面的水层。用等体积的饱和氯化钙溶液洗涤两次。(为什么)放出下层废液。从分液漏斗上口将乙酸乙酯倒入干燥的小锥形瓶中,加入无水碳酸钾干燥后得粗乙酸乙酯 g或ml。

实验八由环己醇制备己二酸二酯

实验项目性质:综合性实验

实验所涉及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

实验计划学时:4学时

一、实验目的

1、综合训练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分离和提纯的操作技能。

2、通过本实验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消去反应、氧化反应和酯化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3、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初步知识,训练学生按科技论文进行写实验报告,为毕业设计和就业奠定一定的科研基础。

二、预习与参考

1、实验前查阅资料,了解消去反应、氧化反应和酯化反应的特点;

2、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安排好实验次序,设计好实验原始数据的记录表;

3、实验结束后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4、参考资料:

[1]高占先主编,《有机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四版。

[2]李兆陇阴金香等编写,《有机化学实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谷亨杰编写,《有机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4]文瑞明等,硫酸氢钠催化合成己二酸二乙酯,应用化工,2001,30(4),21-22

三、设计指标

1、确定实验方法、实验过程,设计实验数据采集表格;

2、设计产率的计算公式,以质量分数表示。

四、实验要求

在掌握制备原理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工作:

1、配平有关的反应方程式;

2、按使用 20g环己醇为起始物进行设计;

3、查阅有关反应物和产物及使用的其他物质的物理常数;

4、分析资料,提出设计方案;

5、列出使用的仪器设备,并画出仪器装置图;

6、提出各步反应的后处理方案;

7、提出产物的分析测试方法和打算使用的仪器。

实验部分:

1、指导教师审查学生的设计方案;

2、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如果失败,必须进行重做;

3、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合成思路,对不同的实验条件进行反复探索,总结

经验。

4、提倡对所做实验的深入研究,不刻意追求完成实验的多寡;

5、对所得产物都要进行测试分析;以分析测试手段来表征合成的结果;

6、做好实验记录,教师签字确认。

附:实验步骤

第一步:己二酸的制备

一:1.如图一组装实验仪器

2.分别量取25ml浓HNO

3

(在量取过程中要注意戴橡胶手套,并小心不要溅到衣服上)与25ml蒸馏水,在图中烧瓶中混合。

3.量取10ml环己醇,倒入小烧杯中备用。

4.用加热套对HNO

3

加热到80℃停止加热,取出加热套,在烧瓶底下放250ml的装有冷水的烧杯。

5.用滴管向烧瓶中“逐滴”滴加环己醇,保持反应温度在80-90℃,此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如果超出反应温度用冷水降温。

6.滴加完毕,重新放入加热套中加热,保持反应温度在80-90℃,持续3分钟,使反应完全。

注意事项:1.上述反应会产生NO

2

,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2.此反应放热较多,一定要逐滴加入,以免温度上升太高使反应失控.但也不要使温度降到80℃以下,以至反应太慢使未反应的环己醇积聚起来影响产率。

二:1.待反应液稍冷后,将烧瓶放入冰水中冷却,使晶体析出。

2.将析出的晶体在布氏漏斗中进行抽滤。用抽滤液洗出烧瓶中剩余的晶体。用3ml冰水洗涤己二酸晶体,抽滤。再用3ml冰水洗涤一次,再抽滤。

3.等晶体变为雪白色且完全干燥时停止抽滤,取出滤纸,称量计算产率。

注意事项:在冷却的过程中要不停的转动烧瓶(不是晃动),避免洗出的晶体粘在烧瓶壁上。如果仍有晶体粘在壁上可稍微加热使其脱落再重新冷却一次。

第二步:己二酸二乙酯的合成

1.将以上获得的己二酸晶体用纸槽小心地转移到三颈烧瓶中。再添加半

药匙NaHSO

4作催化剂

2 .向滴液漏斗中添加15ml无水乙醇,如图二组装仪器。

3 .用加热套给三颈烧瓶加热,当量程为200℃的温度计升高到120℃时,打开滴液漏斗阀门,逐滴滴加无水乙醇,使反应温度控制在120-125℃之间。

4.反应40min左右(从开始滴加乙醇算)取出加热套,让反应物自然冷却。此时反应物已成为无色液体,NaHSO

4

晶体颗粒聚集在一起成为块状。将产物

从三颈烧瓶中倒出。用饱和Na

2CO

3

洗涤分液,除去其中的己二酸氢乙酯和NaHSO

4

.

所得产物即为己二酸二乙酯,用量筒测己二酸二乙酯的体积根据密度计算产率。

五、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

1、实验仪器设备:

加热套;三颈烧瓶(250ml);真空泵;布氏漏斗;抽滤瓶;量筒(10ml);圆底烧瓶(100ml)铁架台;温度计(100℃与200℃各一个);胶头滴管;烧瓶250ml;滤纸;天平;纸槽;滴液漏斗;冷凝管;分液漏斗。等辅助工具。

2、实验所用试剂:

环己醇;浓硝酸;硫酸氢钠;无水乙醇;饱和碳酸钠溶液

六、结果测试

按照设计的表格采集数据,记录实验中所有原始数据并进行结果的计算处理。

七、考核要求

1、实验考核按实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考核。

2、实验成绩可按百分制登记,实验预习占30%,实验操作占40%,实验报告占30%。

八、实验报告格式及要求

1、实验报告以科技小论文的形式书写。

2、实验报告格式

(1)题目:实验项目名称

(2)作者、单位

(3)摘要(100字以内)

(4)关键词(3-5个,以分号隔开)

(5)正文:①引言:写明本次实验的目的、意义及采取的实验方法。

②实验原理:简述实验的基本原理及反应方程式、结果计算公式。

③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列出主要的仪器设备及材料。

④实验过程及实验原始数据:扼要写出实验步骤,列出实验原始数据。

⑤实验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计算及结果表达。

⑥实验结果讨论:对实验进行小结,包括对实验条件与实验结果进行讨

论,得出本次科学实验的结论。

(6)实验参考资料。

九、思考与讨论题

1、做本实验时,为什么必须严格控制好滴加环己醇的速度和反应物的温度?

2、本实验为什么必须在通风厨里进行?

3、写出用硝酸氧化环己醇成为己二酸的平衡方程式(假定硝酸的分解产物完全是二氧化氮)。根据方程式计算己二酸的理论产量。

4、为什么要用过量的乙醇?

5、能否用浓氢氧化钠溶液代替饱和碳酸钠溶液来洗涤?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引言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反应机理的学科。实验是有机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有机化学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本篇文章将介绍一次有机化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办法。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合成乙酸乙酯,并通过红外光谱对乙酸乙酯进行表征。乙酸乙酯是一种常见的酯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溶剂、香料和涂料等领域。 实验步骤 1. 实验前准备:准备所需的试剂和仪器设备,包括乙醇、浓硫酸、乙酸、饱和氯化钠溶液、分液漏斗、冷水浴等。 2. 反应过程:将50 mL乙醇和10 mL乙酸加入干净的烧杯中,搅拌均匀后加入5 mL浓硫酸。将反应混合物转移到装有冷水的冷水浴中,加热回流2小时。 3. 分离产物:将反应混合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摇匀后分离有机相和水相。 4. 提取产物:将有机相转移到干净的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无水硫酸钠粉末,静置片刻后过滤得到纯净的乙酸乙酯。 5. 表征产物:采用红外光谱仪对乙酸乙酯进行表征,记录红外光谱图谱。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成功合成了乙酸乙酯。红外光谱图谱显示了乙酸乙酯的特征峰,包

括C=O伸缩振动峰、C-O伸缩振动峰和C-H伸缩振动峰。这些峰位和强度的 分析可以确定乙酸乙酯的结构和纯度。 讨论与问题解决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并通过合理的解决办法得到了解决。 1. 反应时间:在加热回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反应时间对产率和纯度有重要影响。为了保证反应充分进行,我们延长了回流时间,并进行了适当的温度控制。 2. 分离产物:在分离有机相和水相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两相分离不完全,导致 有机相中还有水分。为了提高分离效果,我们增加了饱和氯化钠溶液的用量, 并进行了充分的摇匀和静置。 3. 提取产物:在提取产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机相中可能还有一些杂质,影 响了产物的纯度。为了去除杂质,我们添加了无水硫酸钠粉末,吸附了有机相 中的水分和其他杂质。 4. 红外光谱分析:在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时,我们需要注意样品的制备和测量条 件的选择。为了得到准确的光谱结果,我们使用了高纯度的样品,并进行了适 当的光谱测量参数设置。 结论 通过本次有机化学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乙酸乙酯,并通过红外光谱对其进行 了表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解决办法得到了解决。实验结果表明, 我们所合成的乙酸乙酯具有较高的纯度。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了有机 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还加深了对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理解。 总结 有机化学实验是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使学生明白进入有机化学实验学习,必须阅读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的内容及安全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2、仪器的清点和玻璃仪器的清洗、安装。 教学内容: 一、实验室的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1、实验室的一般注意事项 2、火灾、爆炸、中毒及触电事故的预防 3、事故的处理和急救 二、有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设备和应用范围 1、玻璃仪器 2、金属用具 3、其它仪器设备 三、有机实验常用装置的安装练习 1、回流装置 2、蒸馏装置 3、气体吸收装置 4、搅拌装置 四、仪器的清洗、干燥和塞子的配置 1、仪器的清洗 2、仪器的干燥 3、塞子的配置和钻孔 五、实验预习、记录和实验报告 六、实验产率的计算 实验二萃取和洗涤 实验目的: 1、学习萃取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习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萃取和洗涤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来进行分离的操作。萃取和洗涤在原理上是一样的,只是目的不同。从混合物中抽取的物质,如果是我们需要的,这种操作叫做

萃取或提取;如果是我们不要的,这种操作叫做洗涤。

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两种不互溶(或微溶)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比的不同 来达到分离、提取或纯化目的的一种操作。 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分液漏斗、试管 药品:0.01%I2—CCl4溶液、1%KI—H2O溶液 实验操作步骤:(本次实验为间歇多次萃取操作) 一、多次萃取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选择容积较液体体积大一倍以上的分液漏斗,把活塞擦干,在活塞上 均匀涂上一层润滑脂,使润滑脂均匀分布,看上去透明即可。 2、检查分液漏斗的顶塞与活塞处是否渗漏(用水检验),确认不漏水时方可使用。 3、将被萃取液和萃取剂依次从上口倒入漏斗中,塞紧顶塞(顶塞不能涂润滑脂)。 4、取下分液漏斗,并前后振荡,然后再将漏斗放回铁圈中静置。 5、待两层液体完全分开后,打开顶塞,再将下层液体自活塞放出至接受瓶: 6、将所有的萃取液合并,加入过量的干燥剂干燥。 7、然后蒸去溶剂,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利用蒸馏、重结晶等方法纯化。 本次实验成败关键: 1、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正确(包括振摇、“放气”、静置、分液等操作) 2、准确判断萃取液与被萃取液的上下层关系 安全事项:CCl4蒸气对人体有伤害,请注意安全。 萃取实验:(用KI—H2O溶液从I2—CCl4溶液中萃取I2) 1、一次萃取 (1)准确量取10ml0.01%的I2—CCl4溶液,放入分液漏斗中,再加入40ml1%KI—H2O溶液进行萃取操作,分去KI—H2O溶液层,取I2—CCl4层3ml于编号为1的试管中备用。 (2)准确量取10ml0.01%的I2—CCl4溶液,放入分液漏斗中,再加入20ml1%KI—H2O溶液进行萃取操作,分去KI—H2O溶液层,取I2—CCl4层3ml于编号为2的试管中备用。 2、多次萃取 取10ml0.01%的I2—CCl4溶液分别每次用20ml1%KI—H2O溶液进行二次萃取操作,分离后,取经二次萃取后的I2—CCl4层3ml于编号为3的试管中备用。 3、完成下列工作 (1)将盛有3ml0.01%的I2—CCl4溶液的试管(编号为4)分别与编号为1、2、3的试管的颜色进行比较,写出结果。 (2)通过比较总结所用萃取剂量、萃取次数与萃取效应的关系。 实验三蒸馏练习 实验目的: 1、了解蒸馏和测定沸点的意义; 2、掌握圆底烧瓶、直型冷凝管、蒸馏头、真空接受器、锥型瓶等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掌握蒸馏装置的装配和拆卸技能;3、握正确进行蒸馏、分馏操作和的要领和方法。 实验原理:纯粹的液体有机化合物在一定的压力下具有一定的沸点,利用有机化合物沸点不同可将不同的化合物分离。 实验装置:(见图)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doc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篇一: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综合 实验1 蒸馏和沸点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测定沸点的意义。 2.掌握常量法(蒸馏法)测定沸点的原理和方式。 二. 实验原理: 当液体物质被加热时,该物质的蒸气压达到与外界施于液面的总压力(一般是大气压力)时液体沸腾,这时的温度称为沸点。常压蒸馏就是将液体加热到沸腾变成蒸气,又将蒸气冷凝取得液体的进程。 每种纯液态的有机物在必然的压力下均有固定的沸点。利用蒸馏可将二种或两种以上沸点相差较大(>30℃)的液体混合物分开。纯液体化合物的沸距一般为0.5~1℃,混合物的沸距则较长。可以利用蒸馏来测定液体化合物的沸点。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蒸馏烧瓶、直形冷凝管、接液管、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无水乙醇。 四、实验步骤 蒸馏实验装置主要包括蒸馏烧瓶,冷凝管,接受器三部份。仪器按从下往上,从左到右原则安置完毕,注意各磨口之间的连接。按照被蒸液体量选60ml蒸馏瓶中,放置30ml

无水乙醇。加料时用玻璃漏斗将蒸馏液体小心倒入。(温度计经套管插入蒸馏头中,并使温度计的水银球正好与蒸馏头支口的下端一致)。放入1~2粒沸石,然后通冷凝水,开始加热并注意观察蒸馏瓶中的现象和温度计读数的转变。当瓶内液体开始沸腾时,蒸气前沿逐渐上升,待达到温度计水银球时,温度计读数急剧上升,这时应适当调小火焰,以控制馏出的液滴以每秒钟1~2滴为宜⑤。在蒸馏进程中,应使温度计水银球处于被冷凝液滴包裹状态,此时温度计的读数就是馏出液的沸点。当温度计读数上升至77℃时,换一个已称量过的干燥的锥形瓶作接受器⑥。搜集77~79℃的馏分。当瓶内只剩下少量(约0.5~1mL)液体时,若维持原来的加热速度,温度计读数会突然下降,即可停止蒸馏,即便杂质很少,也不该将瓶内液体完全蒸干,以避免发生意外。称量所搜集馏分的重量或量其体积,并计算回收率。蒸馏结束,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水,拆卸仪器顺序与装配时相反。 注:[1] 加沸石可使液体平稳沸腾,避免液体过热产生暴沸;一旦停止加热后再蒸馏,应从头加沸石;若忘了加沸石,应停止加热,冷却后再补加。[2] 冷凝水从冷凝管支口的下端进,上端出。[3] 切勿蒸干,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五、问题讨论 一、沸石(即止暴剂或助沸剂)为何能止暴?若是加热后才发现没加沸石怎么办?

大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2篇)

大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课程。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实验就显得非常重要。 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不好,在实验过程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也使学生们感到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因为这是做实验的基础,实验前理论知识的准备,也就是要事前了解将要做的实验的有关资料,如:实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最重要的是要记录实验现象等等.否则,老师讲解时就会听不懂,这将使做实验的难度加大,浪费做实验的宝贵时间。比如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的的实验要清楚各实验仪器的接法,如果不清楚,在做实验时才去摸索,这将使你极大地浪费时间,会事倍功半。 虽然做实验时,老师会讲解一下实验步骤,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一些基础知识,那时是很难作得下去的,惟有胡乱按老师指使做,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做什么。做实验时,一定要亲力亲为,务必要将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弄清楚,弄明白,实验后,还要复习,思考,这样,印象才深刻,记得才牢固,否则,过后不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还不如不做.做实验时,老师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那么的广泛. 学生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实

验总是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操作的盲目性提高实验效率的保证,有的人一开始就赶着做,结果却越做越忙,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在做实验时,开始没有认真吃透实验步骤,忙着连接实验仪器、添加药品,结果实验失败,最后只好找其他同学帮忙。特别是在做实验报告时,因为实验现象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将会很难的继续下去,对于思考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互相讨论,请教老师。 我们做实验不要一成不变和墨守成规,应该有改良创新的精神。实际上,在弄懂了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我们的时间是充分的,做实验应该是游刃有余的,如果说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件难事,那改良总是有可能的。比如说,在做金属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制装置将实验改进。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前题是学生对每次实验的态度。如果学生在实验这方面很随便,等老师教怎么做,拿同学的报告去抄,尽管学生的成绩会很高,但对将来工作是不利的。 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了良好的探究能力和科学道德,例如团队精神、交流能力、独立思考、实验前沿信息的捕获能力等;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增强创新意识。 大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二)

重结晶有机化学实验报告(3篇)

重结晶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篇一 1、了解熔点的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 2、了解沸点的测定,掌握沸点测定的操作 1、熔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熔点,利用测定熔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2、沸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沸点,利用测定沸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1、尿素(熔点13 2、7℃左右)苯甲酸(熔点122、4℃左右)未知固体 2、无水乙醇(沸点较低72℃左右)环己醇(沸点较高160℃左右)未知液体 温度计玻璃管毛细管thiele管等 1、测定熔点步骤: 1装样2加热(开始快,低于15摄氏度是慢,1—2度每分钟,快到—熔点时0、2—0、5摄氏度每分钟)3记录 熔点测定现象:1、某温度开始萎缩,蹋落2、之后有液滴出现3、全熔

2、沸点测定步骤: 1装样(0、5cm左右)2加热(先快速加热,接近沸点时略慢,当有连续汽泡时停止加热, 冷却)3记录(当最后一个气泡不冒出而缩进是为沸点) 沸点测定现象:刚开始有气泡后来又连续气泡冒出,最后一个气泡不冒而缩进。 熔点测定结果数据记录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沸点测定数据记录表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平行试验结果没有出现较大的偏差,实验结果比较准确,试验数据没有较大的偏差。但在测量环乙醇的时候由于温度过高导致橡皮筋脱落,造成试验几次失败,经过重做实验最终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测量未知固体熔点时由于前一个测的是苯甲酸,熔点较高,而未知固体熔点较低,需要冷却30摄氏度以下才可进行实验,由于疏忽温度未下降30℃就进行了测量,使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我们重新做了该实验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 1加热温度计不能用水冲。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苯甲酸的制备实验 一、试验目的 掌握甲苯液相氧化法制备苯甲酸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回流、减压过滤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 苯甲酸(benzoic acid)俗称安息香酸,常温常压下是鳞片状或针状晶体,有苯或甲醛的臭味,易燃。 密度1. 2659(25℃),沸点249. 2℃,折光率1. 53947(15℃),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 二硫化碳、四氯化碳和松节油。可用作食品防腐剂、醇酸树脂和聚酰胺的改性剂、医药和染料中间体,还 可以用于制备增塑剂和香料等。此外,苯甲酸及其钠盐还是金属材料的防锈剂。 苯甲酸的工业生产方法有三种:甲苯液相空气氧化法、三氯甲苯水解法、邻苯二甲酸酐脱酸法。其中以空 气氧化法为主。 氧化反应是制备羧酸的常用方法。芳香族羧酸通常用氧化含有α- H 的芳香烃的方法来制备。芳香 烃的苯环比较稳定,难于氧化,而环上的支链不论长短,在强裂氧化时,最终都氧化成羧基。 制备羧酸采用的都是比较强烈的氧化条件,而氧化反应一般都是放热反应,所以控制反应在一定的温 度下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反应失控,不但要破坏产物,使产率降低,有时还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本实验是用KMnO 4 为氧化剂由甲苯制备苯甲酸,反应式如下: 主要反应: 三、主要仪器和药品 三口烧瓶(250ml)、球形冷凝管、温度计(0~200℃)、量筒(5ml)、抽滤瓶(500ml)、布式漏斗、 托盘天平、电热套、玻璃水泵、胶管等。 甲苯、高锰酸钾、浓盐酸、亚硫酸氢钠、刚果红试纸。 四、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内容 1. 氧化:在250ml 两口烧瓶种加入 2. 7ml 甲苯、8. 5g 高锰酸钾和100ml 蒸馏水及几粒沸石,中口装上 冷凝管,侧口装上温度计,注意温度计的水银球浸入液面。用电热套加热至沸,间歇振荡,直到观察不到 甲苯层(此时温度不再升高),回流液中不出现油珠为止(大约4h)。在实验中注意记录实验现象变化(从 沸腾开始每10min 记录一次),直到温度30min 内无变化时就出现上述现象。(温度和反应有什么关系) 2. 过滤:将反应混合液趁热减压过滤,并用少量热水洗涤滤渣,放在冰水浴中冷却,然后用浓盐酸酸 化(用刚果红试纸检验),陈化30min 直到苯甲酸全部析出,再减压过滤,用少量了冷水洗涤,将析出的

有机化学实验蒸馏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蒸馏报告 摘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分数蒸馏的方法提取、纯化香油,了解分数蒸馏的原理、应用及操作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分数蒸馏可有效地分离各组分,纯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分数蒸馏的原理及应用; 2.学习分数蒸馏的操作方法; 3.了解香油的提取、纯化流程。 二、实验原理:

1.分数蒸馏原理:分数蒸馏是利用沸点上升的规律,将混合物 中的各组分分别分离出来,通过一系列处理使得得到单一组分或 偏高纯度组分的工艺过程。 2.香油提取原理:香油是植物经压榨、提炼、浸渍、蒸馏等多 种方式制得的含有挥发性、芳香性等特征的香精油,含有苯基和 多元醇等亲脂性物质,可以用水蒸气或有机溶剂提取。 三、实验步骤: 1.在装有反应釜的电热板上预热1L三口瓶,将待提取香油(20 mL)与水混合(200 mL)稀释后加入预热瓶内。 2.在分液漏斗中加入60 mL的甲醇,并与预热的瓶子相连成装置。 3.用橡胶管将快速排水阀下端与分液漏斗相连。 4.关闭快速排水阀,打开冷却水进口阀,使水在冷凝器中循环。

5.打开电热板开关,当瓶内温度达到露点值时将沸煮开关调小,一开始收集的是酒精水的混合物,待第二次沸煮时开始收集香油 组分。 6.查看温度计读数,观察收集到的各组分物质性质和颜色。 7.基于第二和第三次沸腾的温度,求得蒸气液体混合物的馏分。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经过测试,从香油中提取得到约2 mL的单一组分:挥发油和 成分较单一的醇类物质。通过分析收集物的性质,为该组分为橙 色透明液体。对于纯化过程,得到的纯度较高,能够投入后续的 实际应用。 五、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了分数蒸馏的原理和操作技术,得到 了较高纯度的香油组分,对于今后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有机化学实验蒸馏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蒸馏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蒸馏实验报告 引言: 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课程,通过实验掌握有机化合物 的合成、分离和鉴定等基本技术。蒸馏是有机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分离技术,通过利用不同物质的沸点差异,实现对混合物的分离。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蒸馏 法分离和纯化混合物,加深对蒸馏原理和操作的理解。 实验方法: 1. 实验仪器与试剂准备 本次实验所需仪器包括蒸馏装置、温度计、冷却器等。试剂方面,我们选择了 混合物A和混合物B作为待分离的样品。 2. 实验步骤 首先,将混合物A倒入蒸馏烧瓶中,装好蒸馏装置,并将温度计插入烧瓶中。 然后,用加热器逐渐升温,观察温度变化。当温度稳定在某一数值时,开始采 集收集液体。 3. 收集液体 通过冷却器将蒸馏出的液体冷却,并收集于试管中。由于混合物A中含有两种 不同沸点的成分,因此在收集液体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温度变化及时更换试管。 实验结果与讨论: 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将混合物A分离成两个组分。通过观察温度的变化,我 们发现在开始升温时,温度迅速上升,达到一个平台后保持稳定。这是因为混 合物A中的低沸点组分首先蒸发出来,导致温度上升,而高沸点组分则在较高

温度时才开始蒸发。 在收集液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试管中的液体逐渐变清澈,呈现出纯净的状态。这说明我们成功地将混合物中的杂质分离出去,得到了纯净的有机物。 实验中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混合物A中的两个组分沸点相差较大,因此在收集液体时需要及时更换试管,以免混合两个组分。另外,温度的稳定性也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需要控制好加热器的火候,避免温度波动过大。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蒸馏法将混合物A分离成两个组分,并得到了纯净的有机物。实验结果验证了蒸馏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加深了我们对蒸馏原理和操作的理解。 在实际应用中,蒸馏法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等领域,用于分离和纯化各种有机物。通过掌握蒸馏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和利用有机化合物,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总结: 有机化学实验中的蒸馏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践内容,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蒸馏原理和操作技术,并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方法。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温度的稳定性和试管的更换,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蒸馏法在化工和制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蒸馏技术,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有机化学分馏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分馏实验报告 篇一:有机化学实验六简单分馏 有机化学实验六 简单分馏 实验六简单分馏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分馏的原理和意义,分馏柱的种类和选用的方法。 2. 学习实验室里常用分馏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重点和难点: 1. 简单分馏原理; 2. 分馏的操作方法;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学时:4学时 三.实验装置和药品: 主要实验仪器:酒精灯圆底烧瓶分馏柱冷凝管接液器 温度计量筒锥形瓶(3个)

主要化学试剂:甲醇和水的混合物50mL沸石 四.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原理: 分馏:是应用分馏柱将几种沸点相近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 它在化学工业和实验室中分离液态的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之一。普通的蒸馏技术要求其组分的沸点至少要相差30℃,才能用蒸馏法分离。但对沸点相近的混合物,用蒸馏法不可能将它们分开。若要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就非得采用分馏不可。现在最精密的分馏设备巳能将沸点相差仅1--2℃的混合物分开,利用蒸馏或分馏来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是一样,实际上,分馏就是多次蒸馏。 基本原理: 蒸馏是提纯液体物质和分离混合物的一种常用方法。蒸馏时混合液体中各组分的沸点要相差30℃以上,才可以进行分离。 应用分馏柱将几种沸点相近的混合

物进行分离的方法称为分馏。它在化学工业和实验室中被广泛应用。现在最精密的分馏设备已能将沸点相差仅1-2℃的混合物分开。利用分馏来分离混合物的原理与蒸馏是一样的,实际上分馏就是多次蒸馏。 有机化学实验六 简单分馏 将几种具有不同沸点而又可以完全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加热,当其总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就开始沸腾气化,蒸气中易挥发液体的成分较在原混合液中为多。为了简化,我们仅讨沦混合物是二组分理想溶液的情况,所谓理想溶液即是指在这种溶液中,相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不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一样的。也就是各组分在混合时无热效应产生,体积没有改变。只有理想溶液才遵守拉乌尔定律。 拉乌尔定律 溶液中每一组分的蒸气压等于此纯物质的蒸气压和它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引言 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化合物及其相关化学反应的学科。实验是有机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机理。本实验报告将介绍我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一次有机化学实验。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合成二甲二酸乙二酯,并通过NMR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鉴定。 实验原理和步骤 实验中使用了对乙酸、甲醇和浓硫酸作为原料。首先,在冰浴条件下将对乙酸逐滴加入装有浓硫酸的圆底烧瓶中。然后,将甲醇从滴液漏斗中滴加到上述反应体系中,同时搅拌反应体系。反应结束后,用水稀释反应产物,并将有机相分离出来。最后,进行结构鉴定。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通过NMR谱图和红外光谱图的分析,鉴定出合成产物为二甲二酸乙二酯。NMR谱图显示存在两个化学位移与双峰,分别为δ 3.65和δ 4.03 ppm,对应于乙二酸乙二酯的亚甲基和甲基。红外光谱图显示有1599 cm-1和1642 cm-1的吸收峰,分别对应于羧酸和酯的特征性振动。 讨论与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二甲二酸乙二酯,并通过NMR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该实验充分利用了化学原理和仪器手段,验证了实验室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反应温度的控制、废液处理等。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改进,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效果和减少实验废物的产生。 结语 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化学反应的发生。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合成了二甲二酸乙二酯,并通过NMR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并提高了实验技能。有机化学实验不仅有助于培养实

有机化学分馏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分馏实验报告 精选公文范文 PAGE 1 PAGE 1 有机化学分馏实验报告 篇一:有机化学实验六简单分馏 有机化学实验六 简单分馏 实验六简单分馏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分馏的原理和意义,分馏柱的种类和选用的方法。 2. 学习实验室里常用分馏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重点和难点: 1. 简单分馏原理; 2. 分馏的操作方法; 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学时:4学时 三.实验装置和药品: 主要实验仪器:酒精灯圆底烧瓶分馏柱冷凝管接液器 温度计量筒锥形瓶(3个) 主要化学试剂:甲醇和水的混合物50mL沸石 四.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原理: 分馏:是应用分馏柱将几种沸点相近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 它在化学工业和实验室中分离液态的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之一。普通的蒸馏技术要求其组分的沸点至少要相差30℃,才能用蒸馏法分离。但对沸点相近的混合物,用蒸馏法不可能将它们分开。若要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就非得采用分馏不可。现在最精密的分馏设备巳能将沸点相差仅1--2℃的混合物分开,利用蒸馏或分馏来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是一样,实际上,分馏就是多次蒸馏。 基本原理: 蒸馏是提纯液体物质和分离混合物的一种常用方法。蒸馏时混合液体中各组分的沸点要相差30℃以上,才可以进行分离。 应用分馏柱将几种沸点相近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称为分馏。它在化学工业和实验室中被广泛应用。现在最精密的分馏设备已能将沸点相差仅1-2℃的混合物分开。利用分馏来分离混合物的原理与蒸馏是一样的,实际上分馏就是多次蒸馏。 有机化学实验六 简单分馏 将几种具有不同沸点而又可以完全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加热,当其总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就开始沸腾气化,蒸气中易挥发液体的成分较在原混合液中为多。为了简化,我们仅讨沦混合物是二组分理想溶液的情况,所谓理想溶液即是指在这种溶液中,相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不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一样的。也就是各组分在混合时无热效应产生,体积没有改变。只有理想溶液才遵守拉乌尔定律。 拉乌尔定律 溶液中每一组分的蒸气压等于此纯物质的蒸气压和它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的乘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菁选6篇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菁选6篇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篇一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的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 2.了解沸点的测定,掌握沸点测定的操作 二、实验原理 1.熔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熔点,利用测定熔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2.沸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沸点,利用测定沸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三、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 1.尿素(熔点13 2.7℃左右)苯甲酸(熔点122.4℃左右)未知固体 2.无水乙醇(沸点较低72℃左右)环己醇(沸点较高160℃左右)未知液体 四、试剂用量规格 五、仪器装置 温度计玻璃管毛细管Thiele管等 六、实验步骤及现象 1.测定熔点步骤: 1装样 2加热(开始快,低于15摄氏度是慢,1-2度每分钟,快到-熔点时0.2-0.5摄氏度每分钟) 3记录 2.熔点测定现象: 1某温度开始萎缩,蹋落 2之后有液滴出现 3全熔 3.沸点测定步骤: 1装样(0.5cm左右)2加热(先快速加热,接近沸点时略慢,当有连续汽泡时停止加热,冷却)3记录(当最后一个气泡不冒出而缩进是为沸点) 沸点测定现象:刚开始有气泡后来又连续气泡冒出,最后一个气泡不冒而缩进。 七、实验结果数据记录 熔点测定结果数据记录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沸点测定数据记录表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八、实验讨论 平行试验结果没有出现较大的偏差,实验结果比较准确,试验数据没有较大的偏差。但在测量环乙醇的时候由于温度过高导致橡皮筋脱落,造成试验几次失败,经过重做实验最终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测量未知固体熔点时由于前一个测的是苯甲酸,熔点较高,而未知固体熔点较低,需要冷却30摄氏度以下才可进行实验,由于疏忽温度未下降30℃就进行了测量,使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我们重新做了该实验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 九、实验注意事项 1、加热温度计不能用水冲。

大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4篇)

大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4篇) 大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一)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分析化学实验课的任务是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正确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分析化学实验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分析化学实验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其次,分析化学实验能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最后,实验能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大一暑期实践期间,我曾随学院学生科协进行了北京市城区饮用水水质调查。那次活动是我第一次比较系统的作分析化学实验,以下借用几段我对于那次活动的总结。 活动的目的除了在于培养科协成员的分析化学试验能力外,还使成员体验了比较正规的科研项目的步骤——讨论、立题、取样、分析。通过这次活动,科协成员面对涉及外专业或目前学术水平难以达到的课题时,将更有能力与信心运筹帷幄。调查是学生科协的传统活动——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的拓展。化学实验技能有机的溶于调查的水硬测量阶段,使单纯的实验提升到科研的高度。

从调查的取样阶段开始,全体成员充分参与到活动当中。取样的范围是北京市城八区居民的饮用水。原则上每个城区两个水样。我被分配采集一个朝阳区的水样。朝阳区是北京的大区,我选取的社区是位于西大望路19号的新近开发的楼盘——金港国际。该地点处于泛CBD,也是近期入市的热门地点,我选取的社区定位是白领公寓,室内除有自来水外还有纯净水的管道以及完备的终水系统。我分别采集了该社区纯净水及自来水的水样各一份,以便比较。 实验阶段中,未学过分析化学的成员得以提前接触到一些高精密仪器,如分析天平。这为大一的同学今后的学习有较大的积极影响。虽然因实验仪器使用的不熟练使得失误的频繁发生,但由于活动参与者的认真态度,我们最终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我采集的两份水样中此社区的自来水水样的水硬水平于城区的自来水水样水硬平均水平相近。纯净水的水硬几乎是自来水的3倍,且PH呈弱酸性,证明该室供纯净水水样中含有较多的离子。由于实验条件以及专业知识的限制,我们无法将该水样中所含离子一一检验出来,但足以证明所谓的纯净水的水样并非如我们通常理解的纯净。由于水样的采集是入户进行,我们没能得到此纯净水水源处的水样。考虑到新房的管道可能还未经使用,水样受管道材质影响较大,此次采集到的不良水样并不能断定此纯净水水源的不纯净。 自第一次接触分析化学实验到现在,已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实践,我发现做好分析化学实验需要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要做好预习工作。实验前应认真阅读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所需的基本操作技术,明确实验目的,原理,任务,主要的操作步骤及有关事项,做到胸有成竹。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篇一:《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实验名称 实验时间年月日 学生姓名同组人姓名 第一部分实验预习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包括实验装置简图) 三、主要仪器设备、药品

四、主要试剂和产物的物理常数 第二部分实验报告 五、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 六、实验原始数据记录与处理(产率计算) 七、结果与讨论 (其主要内容对测定数据及计算结果的分析、比较;如果实验失败了,应找出失败的原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对仪器装置、操作步骤、实验方法的改进意见;实验注意事项;思考题的回答等等) 篇二:《有机化学试验报告模板》 有机化学试验报告模板 【例】溴乙烷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实验的基本原理;

需掌握哪些基本操作; 进一步熟悉和巩固的已学过的某些操作。】 了解以醇为原料制备饱和一卤代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低沸点化合物蒸馏的基本操作。进一步熟悉和巩固洗涤和常压蒸馏操作。二、反应原理及反应方程式 【本项内容在写法上应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文字叙述要求简单明了、准确无误、切中要害。 主、副反应的反应方程式。】用乙醇和NaBr-H2SO4为原料制备溴乙烷是典型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反应,因溴乙烷的沸点很低,在反应时可不断从反应体系中蒸出,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移动。 主反应 NaBr + H2SO4CH3CH2OH + HBr HBr + NaHSO4CH3CH2Br + H2O

副反应 2 CH3CH2OH CH3CH2OHH2SO4 + 2 HBr CH3CH2OCH2CH3 + H2 OCH2H2 + H2OSO2 + H2O + Br2 三、实验所需仪器的规格、药品用量和原料及主、副产物的物理常数 【仪器的规格、药品用量按实验中的要求列出即可。】 【物理常数包括主要原料、主要产物与副产物的性状、分子量、熔点、沸点、相对密度、折光率、溶解度等,最好用表格形式列出,注意有单位的物理常数必须给出具体单位。查物理常数的目的不仅是学会物理常数手册的查阅方法,更重要的是因为知道物理常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指导实验操作。例如相对密度可以帮助判断在洗涤操作中哪个组分在上层,哪个组分在下层;溶解度可帮助正确地选择溶剂和选择后处理分离提纯方法。】具体(略) 四、实验装置图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11篇

有机化学试验汇报 有机化学试验汇报(通用11篇) 在现实生活中,汇报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汇报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相信诸多朋友都对写汇报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顿的有机化学试验汇报(通用11篇),欢迎阅读,但愿大家可以喜欢。有机化学试验汇报篇1 一、试验目的 学习重结晶法提纯固态有机物的原理和措施; 掌握抽滤操作措施; 二、试验原理 运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一样,而使它们互相分离; 一般过程:

1、选择合适的溶剂: ①不与被提纯物起化学反应; ②温度高时,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室温或低温时溶解度很小;而杂质的溶解度应当非常大或非常小; ③溶剂沸点较低,易挥发,易与被提纯物分离; ④价格廉价,毒性小,回收轻易,操作安全; 2、将粗产品溶于合适的热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如溶质过多则会成过饱和溶液,会有结晶出现;如溶剂过多则会成不饱和溶液,会要蒸发掉一部分溶剂; 3、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如溶液颜色深,则应先用活性炭脱色,再进行过滤; 4、冷却溶液或蒸发溶液,使之慢慢析出结晶,而杂质留在母液中或杂质析出,而提纯的化合物则留在溶液中;

5、过滤:分离出结晶和杂质; 6、洗涤:除去附着在晶体表面的母液; 7、干燥结晶:若产品不吸水,可以放在空气中使溶剂自然挥发;不轻易挥发的溶剂,可根据产品的性质采用红外灯烘干或真空恒温干燥器干燥,尤其是在制备原则样品和分析样品以及产品易吸水时,需将产品放入真空恒温干燥器中干燥; 三、重要试剂及物理性质 乙酰苯胺(含杂质):灰白色晶体,微溶于冷水,溶于热水; 水:无色液体,常用于作为溶剂; 活性炭:黑色粉末,有吸附作用,可用于脱色; 四、试剂用量规格 含杂质的乙酰苯胺:2.01g; 水:不定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