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实验报告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验证醇,酚,醛,酮和糖类化合物的性质。

2.掌握用化学方法鉴别醇,酚,酚,醛,酮和糖类化合物。

实验原理:

醇,酚,醛,酮和糖类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实验内容:

(一)醇,酚的性质

1.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2.醇的氧化

3.醇与卢卡斯试剂的反应

4.甘油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5.酚的弱酸性

6.酚与溴水的反应

7.酚与三氧化铁的显色反应

(二)醛,酮的性质

1.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

2.碘仿反应

3.与托伦试剂的反应

4.与班氏试剂的反应

5.与希夫试剂的反应

6.与亚硝酰铁氰化钠的反应

(三)糖类化合物的性质

1.与托伦试剂(银氨溶液)的反应

2.与菲林试剂的反应

3.与班氏试剂的反应

4.淀粉与碘的反应

5.蔗糖的水解反应

6.淀粉的水解反应

实验步骤

(一)醇,酚的性质

1.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取一支干燥试管,加入0.5ml乙醇再加入一粒洁净的金属钠,观察反应放出的气体和试管是否发热,冷却后加入少量蒸馏水,再加入一滴酚酞试剂,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现象。

2.醇的氧化: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正丁醇,仲丁醇和叔丁醇各5滴,然后再3支试管中加入3mol/L硫酸,

0.17mol/L重铬酸钾溶液各2-3滴,震荡,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3.醇与卢卡斯试剂的反应:取试管3支,分别加入正丁醇,仲丁醇和叔丁醇的3滴,再50℃-60℃水溶液中预热片刻。然后同时向三支试管中加入1ml卢卡斯试剂,震荡,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甘油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取试管2支,各加入4.2.5mol/L 氢氧化钠溶液0.1ml和0.3mol/L硫酸铜溶液10滴,摇匀,观察现象,然后再一支试管中加入乙醇1ml,摇匀,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甘油1ml,震荡,摇匀,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5.酚的弱酸性:取一只试管,加入苯酚少许和1ml水,震荡,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2.5mol/L氢氧化钠溶液数滴,震荡,观察现象,接着再加入3mol/L硫酸至溶液呈酸性,震荡,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6.酚与溴水的反应:取一只试管,加入2滴0.2mol/L苯酚溶液,再逐滴加入饱和溴水,震荡直至白色沉淀生成,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7.酚与三氧化铁的显色反应:取试管三支,分别加入

0.2mol/L苯酚溶液,0.2mol/L邻苯二酚溶液和0.2mol/L 苯甲醇溶液各数滴,再加入1滴0.06mol/L三氧化铁溶液,震荡,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二)醛,酮的性质

1.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取试管3支,分别加入3滴甲醛,乙醛和丙酮,在各加入2,4二硝基苯肼试剂10滴,充分震荡,静止片刻,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2.碘仿反应:取试管3支,分别加5滴甲醛,乙醛和丙酮,再各加入碘试剂10滴,分别滴加1.25mol/L氢氧化钠

溶液至碘的颜色恰好褪去。震荡,观察有无沉淀生成,若无沉淀,在温水浴加热数分钟,冷却后再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3.与托伦试剂的反应:取大试管1支,加入0.05mol/L硝酸银溶液2ml,再加入1.25mol/L氢氧化钠溶液1滴,然后震荡滴加0.5mol/L氨水,直至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为止,即值得托伦试剂。取洁净的试管3支,各加入配好的托伦试剂,再分别加入2滴甲醇,乙醇和丙酮,摇匀后置于60℃左右的水浴溶液中加热,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4.与班氏试剂的反应:取试管3支,各加入10滴班氏试剂,在分别加入5滴甲醛,乙醛和丙酮,振荡,置于80℃左右的水浴溶液中加热2-3分钟,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5.与希夫试剂的反应:取试管2支,分别滴加5滴乙醛和丙酮,再加入10滴希夫试剂,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6.与亚硝酰铁氰化钠的反应:取试管2支,试管中各加入10滴0.05mol/L亚硝酰铁氰化钠和5滴1.25mol/L氢氧化钠,摇匀,再分别加入10滴乙醛和丙酮,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三)糖类化合物的性质

1.与托伦试剂(银氨溶液)的反应:取洁净试管5支,各试管分别编号,各加入托伦试剂2ml,分别加入0.1mol/L 葡萄糖,0.1mol/L果糖,0.06mol/L麦芽糖,0.06mol/L蔗糖溶液和20g/L淀粉溶液各10滴,不要摇动试管,将试管放入60℃左右的水溶液中加热5-10分钟,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2.与菲林试剂的反应:取菲林试剂A和B各3ml混合均匀,分别装于5支试管中,编号,置于水溶液中加热,分别滴加上述溶液5滴,摇匀,水溶液中加热3分钟,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3.与班氏试剂的反应:取洁净试管5支,编号,各加入班氏试剂1ml,再分别滴加上述溶液5滴,摇匀,置于水溶液中加热3-5分钟,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4.淀粉与碘的反应:在试管中加入1ml水,1滴溶液和1滴2g/L淀粉溶液,观察颜色变化,将此溶液稀释至浅蓝色,加热,冷却,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5.蔗糖的水解反应: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06mol/L蔗糖溶液2ml.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浓硫酸2滴,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蒸馏水2滴摇匀,置于废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第一支试管中加入1mol/L碳酸钠溶液,使混合液呈弱碱性,然后2支试管中各加入班氏试剂1ml,摇匀,沸水浴中加热。观察,比较,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6.淀粉的水解反应:在试管中加入20g/L淀粉溶液4ml,浓盐酸2滴,摇匀,置于沸水浴中加热数分钟,期间每隔2分钟用滴灌取出1滴反应,在点滴板上用碘溶液实验,观察颜色的变化。当用碘试剂溶液不在发生改变时,取出

2ml,加入1mol/L碳酸钠溶液,使混合溶液呈碱性,加入班氏试剂1ml,摇匀,沸水浴中加热2分钟,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实验报告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验证醇,酚,醛,酮和糖类化合物的性质。 2.掌握用化学方法鉴别醇,酚,酚,醛,酮和糖类化合物。 实验原理: 醇,酚,醛,酮和糖类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实验内容: (一)醇,酚的性质 1.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2.醇的氧化 3.醇与卢卡斯试剂的反应 4.甘油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5.酚的弱酸性 6.酚与溴水的反应 7.酚与三氧化铁的显色反应 (二)醛,酮的性质 1.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 2.碘仿反应 3.与托伦试剂的反应 4.与班氏试剂的反应 5.与希夫试剂的反应

6.与亚硝酰铁氰化钠的反应 (三)糖类化合物的性质 1.与托伦试剂(银氨溶液)的反应 2.与菲林试剂的反应 3.与班氏试剂的反应 4.淀粉与碘的反应 5.蔗糖的水解反应 6.淀粉的水解反应 实验步骤 (一)醇,酚的性质 1.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取一支干燥试管,加入0.5ml乙醇再加入一粒洁净的金属钠,观察反应放出的气体和试管是否发热,冷却后加入少量蒸馏水,再加入一滴酚酞试剂,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现象。 2.醇的氧化: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正丁醇,仲丁醇和叔丁醇各5滴,然后再3支试管中加入3mol/L硫酸, 0.17mol/L重铬酸钾溶液各2-3滴,震荡,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3.醇与卢卡斯试剂的反应:取试管3支,分别加入正丁醇,仲丁醇和叔丁醇的3滴,再50℃-60℃水溶液中预热片刻。然后同时向三支试管中加入1ml卢卡斯试剂,震荡,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甘油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取试管2支,各加入4.2.5mol/L 氢氧化钠溶液0.1ml和0.3mol/L硫酸铜溶液10滴,摇匀,观察现象,然后再一支试管中加入乙醇1ml,摇匀,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甘油1ml,震荡,摇匀,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5.酚的弱酸性:取一只试管,加入苯酚少许和1ml水,震荡,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2.5mol/L氢氧化钠溶液数滴,震荡,观察现象,接着再加入3mol/L硫酸至溶液呈酸性,震荡,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6.酚与溴水的反应:取一只试管,加入2滴0.2mol/L苯酚溶液,再逐滴加入饱和溴水,震荡直至白色沉淀生成,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7.酚与三氧化铁的显色反应:取试管三支,分别加入 0.2mol/L苯酚溶液,0.2mol/L邻苯二酚溶液和0.2mol/L 苯甲醇溶液各数滴,再加入1滴0.06mol/L三氧化铁溶液,震荡,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二)醛,酮的性质 1.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取试管3支,分别加入3滴甲醛,乙醛和丙酮,在各加入2,4二硝基苯肼试剂10滴,充分震荡,静止片刻,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2.碘仿反应:取试管3支,分别加5滴甲醛,乙醛和丙酮,再各加入碘试剂10滴,分别滴加1.25mol/L氢氧化钠

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使学生明白进入有机化学实验学习,必须阅读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的内容及安全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2、仪器的清点和玻璃仪器的清洗、安装。 教学内容: 一、实验室的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1、实验室的一般注意事项 2、火灾、爆炸、中毒及触电事故的预防 3、事故的处理和急救 二、有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设备和应用范围 1、玻璃仪器 2、金属用具 3、其它仪器设备 三、有机实验常用装置的安装练习 1、回流装置 2、蒸馏装置 3、气体吸收装置 4、搅拌装置 四、仪器的清洗、干燥和塞子的配置 1、仪器的清洗 2、仪器的干燥 3、塞子的配置和钻孔 五、实验预习、记录和实验报告 六、实验产率的计算 实验二萃取和洗涤 实验目的: 1、学习萃取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习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萃取和洗涤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来进行分离的操作。萃取和洗涤在原理上是一样的,只是目的不同。从混合物中抽取的物质,如果是我们需要的,这种操作叫做

萃取或提取;如果是我们不要的,这种操作叫做洗涤。

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两种不互溶(或微溶)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比的不同 来达到分离、提取或纯化目的的一种操作。 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分液漏斗、试管 药品:0.01%I2—CCl4溶液、1%KI—H2O溶液 实验操作步骤:(本次实验为间歇多次萃取操作) 一、多次萃取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选择容积较液体体积大一倍以上的分液漏斗,把活塞擦干,在活塞上 均匀涂上一层润滑脂,使润滑脂均匀分布,看上去透明即可。 2、检查分液漏斗的顶塞与活塞处是否渗漏(用水检验),确认不漏水时方可使用。 3、将被萃取液和萃取剂依次从上口倒入漏斗中,塞紧顶塞(顶塞不能涂润滑脂)。 4、取下分液漏斗,并前后振荡,然后再将漏斗放回铁圈中静置。 5、待两层液体完全分开后,打开顶塞,再将下层液体自活塞放出至接受瓶: 6、将所有的萃取液合并,加入过量的干燥剂干燥。 7、然后蒸去溶剂,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利用蒸馏、重结晶等方法纯化。 本次实验成败关键: 1、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正确(包括振摇、“放气”、静置、分液等操作) 2、准确判断萃取液与被萃取液的上下层关系 安全事项:CCl4蒸气对人体有伤害,请注意安全。 萃取实验:(用KI—H2O溶液从I2—CCl4溶液中萃取I2) 1、一次萃取 (1)准确量取10ml0.01%的I2—CCl4溶液,放入分液漏斗中,再加入40ml1%KI—H2O溶液进行萃取操作,分去KI—H2O溶液层,取I2—CCl4层3ml于编号为1的试管中备用。 (2)准确量取10ml0.01%的I2—CCl4溶液,放入分液漏斗中,再加入20ml1%KI—H2O溶液进行萃取操作,分去KI—H2O溶液层,取I2—CCl4层3ml于编号为2的试管中备用。 2、多次萃取 取10ml0.01%的I2—CCl4溶液分别每次用20ml1%KI—H2O溶液进行二次萃取操作,分离后,取经二次萃取后的I2—CCl4层3ml于编号为3的试管中备用。 3、完成下列工作 (1)将盛有3ml0.01%的I2—CCl4溶液的试管(编号为4)分别与编号为1、2、3的试管的颜色进行比较,写出结果。 (2)通过比较总结所用萃取剂量、萃取次数与萃取效应的关系。 实验三蒸馏练习 实验目的: 1、了解蒸馏和测定沸点的意义; 2、掌握圆底烧瓶、直型冷凝管、蒸馏头、真空接受器、锥型瓶等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掌握蒸馏装置的装配和拆卸技能;3、握正确进行蒸馏、分馏操作和的要领和方法。 实验原理:纯粹的液体有机化合物在一定的压力下具有一定的沸点,利用有机化合物沸点不同可将不同的化合物分离。 实验装置:(见图)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doc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篇一: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综合 实验1 蒸馏和沸点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测定沸点的意义。 2.掌握常量法(蒸馏法)测定沸点的原理和方式。 二. 实验原理: 当液体物质被加热时,该物质的蒸气压达到与外界施于液面的总压力(一般是大气压力)时液体沸腾,这时的温度称为沸点。常压蒸馏就是将液体加热到沸腾变成蒸气,又将蒸气冷凝取得液体的进程。 每种纯液态的有机物在必然的压力下均有固定的沸点。利用蒸馏可将二种或两种以上沸点相差较大(>30℃)的液体混合物分开。纯液体化合物的沸距一般为0.5~1℃,混合物的沸距则较长。可以利用蒸馏来测定液体化合物的沸点。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蒸馏烧瓶、直形冷凝管、接液管、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无水乙醇。 四、实验步骤 蒸馏实验装置主要包括蒸馏烧瓶,冷凝管,接受器三部份。仪器按从下往上,从左到右原则安置完毕,注意各磨口之间的连接。按照被蒸液体量选60ml蒸馏瓶中,放置30ml

无水乙醇。加料时用玻璃漏斗将蒸馏液体小心倒入。(温度计经套管插入蒸馏头中,并使温度计的水银球正好与蒸馏头支口的下端一致)。放入1~2粒沸石,然后通冷凝水,开始加热并注意观察蒸馏瓶中的现象和温度计读数的转变。当瓶内液体开始沸腾时,蒸气前沿逐渐上升,待达到温度计水银球时,温度计读数急剧上升,这时应适当调小火焰,以控制馏出的液滴以每秒钟1~2滴为宜⑤。在蒸馏进程中,应使温度计水银球处于被冷凝液滴包裹状态,此时温度计的读数就是馏出液的沸点。当温度计读数上升至77℃时,换一个已称量过的干燥的锥形瓶作接受器⑥。搜集77~79℃的馏分。当瓶内只剩下少量(约0.5~1mL)液体时,若维持原来的加热速度,温度计读数会突然下降,即可停止蒸馏,即便杂质很少,也不该将瓶内液体完全蒸干,以避免发生意外。称量所搜集馏分的重量或量其体积,并计算回收率。蒸馏结束,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水,拆卸仪器顺序与装配时相反。 注:[1] 加沸石可使液体平稳沸腾,避免液体过热产生暴沸;一旦停止加热后再蒸馏,应从头加沸石;若忘了加沸石,应停止加热,冷却后再补加。[2] 冷凝水从冷凝管支口的下端进,上端出。[3] 切勿蒸干,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五、问题讨论 一、沸石(即止暴剂或助沸剂)为何能止暴?若是加热后才发现没加沸石怎么办?

醇酚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醇酚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醇酚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引言: 醇酚是一类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为了更好地了解醇酚的性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本报告将对实验进行详细描述,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一:醇酚的溶解性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取了苯酚、乙醇和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它们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来探究醇酚的溶解性质。 首先,我们取三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苯酚、乙醇和水。观察到苯酚在水中几乎不溶解,而在乙醇中溶解度较高。乙醇和水的混合物中,苯酚的溶解度也有所增加。这说明苯酚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低,而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 乙醇与水的混合物中,乙醇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乙醇分子中含有羟基,具有醇的特性,使得它在水中形成氢键,从而增加了溶解度。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增加的速率较慢。 实验二:醇酚的酸碱性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醇酚的酸碱性质。我们选取了苯酚和乙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它们与酸碱溶液的反应来判断其酸碱性。 首先,我们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苯酚和乙醇。然后,分别加入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苯酚与盐酸反应,生成白色的结晶沉淀,而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无色的溶液。这表明苯酚具有一定的酸性。

乙醇与盐酸反应,生成无色的溶液,而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无色的沉淀。这 表明乙醇既不具有酸性,也不具有碱性。 实验三:醇酚的氧化性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醇酚的氧化性质。我们选取了苯酚和乙醇作为研究 对象,通过观察它们与氧化剂的反应来判断其氧化性。 首先,我们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苯酚和乙醇。然后,分别加入过氧化 氢溶液。观察到苯酚与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氧气气泡,并伴有明亮的火焰。而 乙醇与过氧化氢反应,也生成氧气气泡,但火焰较暗淡。这表明苯酚和乙醇均 具有一定的氧化性。 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醇酚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低,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 2. 醇酚具有一定的酸性,但不具有碱性。 3. 醇酚具有一定的氧化性。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我们深入了解醇酚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我 们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选择合适的溶剂、反应条件和氧化剂,以实现更好的实 验效果。同时,这些实验结果也为进一步研究醇酚的化学性质提供了基础。 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醇酚的溶解性、酸碱性和氧化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 表明醇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有所差异,具有一定的酸性和氧化性。这些实 验结果对于我们理解醇酚的性质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和操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醇酚的性质,推动相关领域的

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使学生明白进入有机化学实验学习,必须阅读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的内容及安全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2、仪器的清点和玻璃仪器的清洗、安装。 教学内容: 一、实验室的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1、实验室的一般注意事项 2、火灾、爆炸、中毒及触电事故的预防 3、事故的处理和急救 二、有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设备和应用范围 1、玻璃仪器 2、金属用具 3、其它仪器设备 三、有机实验常用装置的安装练习 1、回流装置 2、蒸馏装置 3、气体吸收装置 4、搅拌装置 四、仪器的清洗、干燥和塞子的配置 1、仪器的清洗 2、仪器的干燥 3、塞子的配置和钻孔 五、实验预习、记录和实验报告 六、实验产率的计算 实验二萃取和洗涤 实验目的: 1、学习萃取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习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萃取和洗涤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来进行分离的操作。萃取和洗涤在原理上是一样的,只是目的不同。从混合物中抽取的物质,如果是我们需要的,这种操作叫做 萃取或提取;如果是我们不要的,这种操作叫做洗涤。 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两种不互溶(或微溶)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比的不同 来达到分离、提取或纯化目的的一种操作。 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分液漏斗、试管 药品:0.01%I2—CCl4溶液、1%KI—H2O溶液 实验操作步骤:(本次实验为间歇多次萃取操作) 一、多次萃取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选择容积较液体体积大一倍以上的分液漏斗,把活塞擦干,在活塞上 均匀涂上一层润滑脂,使润滑脂均匀分布,看上去透明即可。 2、检查分液漏斗的顶塞与活塞处是否渗漏(用水检验),确认不漏水时方可使用。 3、将被萃取液和萃取剂依次从上口倒入漏斗中,塞紧顶塞(顶塞不能涂润滑脂)。 4、取下分液漏斗,并前后振荡,然后再将漏斗放回铁圈中静置。 5、待两层液体完全分开后,打开顶塞,再将下层液体自活塞放出至接受瓶: 6、将所有的萃取液合并,加入过量的干燥剂干燥。 7、然后蒸去溶剂,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利用蒸馏、重结晶等方法纯化。 本次实验成败关键: 1、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正确(包括振摇、“放气”、静置、分液等操作)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篇一:《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实验名称 实验时间年月日 学生姓名同组人姓名 第一部分实验预习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包括实验装置简图) 三、主要仪器设备、药品

四、主要试剂和产物的物理常数 第二部分实验报告 五、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 六、实验原始数据记录与处理(产率计算) 七、结果与讨论 (其主要内容对测定数据及计算结果的分析、比较;如果实验失败了,应找出失败的原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对仪器装置、操作步骤、实验方法的改进意见;实验注意事项;思考题的回答等等) 篇二:《有机化学试验报告模板》 有机化学试验报告模板 【例】溴乙烷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实验的基本原理;

需掌握哪些基本操作; 进一步熟悉和巩固的已学过的某些操作。】 了解以醇为原料制备饱和一卤代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低沸点化合物蒸馏的基本操作。进一步熟悉和巩固洗涤和常压蒸馏操作。二、反应原理及反应方程式 【本项内容在写法上应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文字叙述要求简单明了、准确无误、切中要害。 主、副反应的反应方程式。】用乙醇和NaBr-H2SO4为原料制备溴乙烷是典型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反应,因溴乙烷的沸点很低,在反应时可不断从反应体系中蒸出,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移动。 主反应 NaBr + H2SO4CH3CH2OH + HBr HBr + NaHSO4CH3CH2Br + H2O

副反应 2 CH3CH2OH CH3CH2OHH2SO4 + 2 HBr CH3CH2OCH2CH3 + H2 OCH2H2 + H2OSO2 + H2O + Br2 三、实验所需仪器的规格、药品用量和原料及主、副产物的物理常数 【仪器的规格、药品用量按实验中的要求列出即可。】 【物理常数包括主要原料、主要产物与副产物的性状、分子量、熔点、沸点、相对密度、折光率、溶解度等,最好用表格形式列出,注意有单位的物理常数必须给出具体单位。查物理常数的目的不仅是学会物理常数手册的查阅方法,更重要的是因为知道物理常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指导实验操作。例如相对密度可以帮助判断在洗涤操作中哪个组分在上层,哪个组分在下层;溶解度可帮助正确地选择溶剂和选择后处理分离提纯方法。】具体(略) 四、实验装置图

高中化学教案:有机化合物实验探究

高中化学教案:有机化合物实验探究实验目的与背景 有机化合物是化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对于理解和应用化学都具有重要意义。有机化合物实验探究作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教案以探究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等实验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结构。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下面将对具体的实验内容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实验一:研究醇的溶解性 1. 实验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醇类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了解醇的物理性质以及醇分子结构与溶解性的关系。 2. 实验步骤 (1)准备不同种类的醇:甲醇、乙醇、正丙醇。 (2)准备不同的溶剂:水、乙醇、正己烷。 (3)将每种醇溶于不同的溶剂中,观察其溶解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结果和结论 (1)甲醇在水中溶解度较高,但在乙醇和正己烷中溶解度较低。 (2)乙醇在水和乙醇中溶解度较高,但在正己烷中溶解度较低。 (3)正丙醇在水中溶解度较高,但在乙醇和正己烷中溶解度较低。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醇类化合物的溶解性与醇分子中的羟基数目和碳链长度有关。羟基数目和碳链长度增加,溶解度也相应增加。 二、实验二:酯的制备与鉴定 1. 实验目的 通过酯的制备实验,了解酯的合成反应和酯的鉴别方法,探究酯的物理性质和分子结构。 2. 实验步骤 (1)取适量的醇和适量的酸,如乙醇和乙酸。 (2)将醇和酸按一定的摩尔比例加热反应,直至生成酯。 (3)利用酯的性质进行鉴别测试。 3. 实验结果和结论 (1)通过加热醇和酸反应后,生成适量的乙酸乙酯。 (2)酯在水中很难溶解,但在有机溶剂中可溶。 (3)酯在酸性溶液中可水解,生成醇和酸。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较低的溶解度,且在酸性条件下易于水解。通过酯的鉴定方法,可以进一步确认其化学结构。 三、实验三:研究酮的还原反应 1.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酮反应的消耗试剂和生成产物,了解酮的物理性质和还原反应。 2. 实验步骤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菁选6篇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菁选6篇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篇一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的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 2.了解沸点的测定,掌握沸点测定的操作 二、实验原理 1.熔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熔点,利用测定熔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2.沸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沸点,利用测定沸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三、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 1.尿素(熔点13 2.7℃左右)苯甲酸(熔点122.4℃左右)未知固体 2.无水乙醇(沸点较低72℃左右)环己醇(沸点较高160℃左右)未知液体 四、试剂用量规格 五、仪器装置 温度计玻璃管毛细管Thiele管等 六、实验步骤及现象 1.测定熔点步骤: 1装样 2加热(开始快,低于15摄氏度是慢,1-2度每分钟,快到-熔点时0.2-0.5摄氏度每分钟) 3记录 2.熔点测定现象: 1某温度开始萎缩,蹋落 2之后有液滴出现 3全熔 3.沸点测定步骤: 1装样(0.5cm左右)2加热(先快速加热,接近沸点时略慢,当有连续汽泡时停止加热,冷却)3记录(当最后一个气泡不冒出而缩进是为沸点) 沸点测定现象:刚开始有气泡后来又连续气泡冒出,最后一个气泡不冒而缩进。 七、实验结果数据记录 熔点测定结果数据记录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沸点测定数据记录表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八、实验讨论 平行试验结果没有出现较大的偏差,实验结果比较准确,试验数据没有较大的偏差。但在测量环乙醇的时候由于温度过高导致橡皮筋脱落,造成试验几次失败,经过重做实验最终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测量未知固体熔点时由于前一个测的是苯甲酸,熔点较高,而未知固体熔点较低,需要冷却30摄氏度以下才可进行实验,由于疏忽温度未下降30℃就进行了测量,使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我们重新做了该实验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 九、实验注意事项 1、加热温度计不能用水冲。

有机化学实验总结(五篇范文)[修改版]

第一篇:有机化学实验总结 有机化学实验总结 转眼间,短短五周的实验课已经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在有机化学实验课上,真的收获了很多。这些收获也不仅仅是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很多反应和有机物的性质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严谨,学会了提前准备,学会了思考……这些都将在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最重要的一点是严谨,做实验时要做到一丝不苟。还记得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看到的情景,整齐的仪器、药品摆放,一尘不染的桌面,还有处理的器材……我深深意识在这个实验室里是不容许有一点马虎的。做有机实验是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来的。蒸馏、过滤、萃取、干燥……每一个地方都要足够细心,足够严谨,很多时候会做得慢,如果有时候追求速度,就很容易出现反应进行不充分、生成物产率低的情况。还记得第一次做酯化反应实验时,由于没有注意控制水位,导致无法分析反应是否已经达到限度,加热了很长时间,还没能准确测出生成的水量。我深深体会到了做有机实验时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的。任何一个失误都有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当然做有机实验时也需要足够的耐心。还记得做呋喃甲酸和呋喃甲醇合成实验的时候,总共用了三十分钟搅拌反应物,萃取又做了三次,还有每次蒸馏的时候都要时刻注意温度的变化和烧瓶里的变化,不能走神。这些过程都需要足够的耐心。当看到自己制备的晶体长的很“好看”时,当得到的产物量“很足”的时候,觉得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还有很多实验操作是需要慢工出细活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很难做出理想的实验结果。 做有机实验时要提前准备,事先有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预习了,就会对这个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实验的一些具体步骤,要准备哪些药品和器材,实验过程中又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只有预习好了,在做实验时才能够得心应手。当然,在预习中,我们也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有一些不懂的地方,而这些我们都可以把它们标记下来,在老师讲解的时候认真搞懂,或者是带着疑惑去实验探究,这对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有一次做实验前没注意看,就预习错了实验,直到做实验之前一个多小时才发现预习错了,没有办法就抄袭了同学的实验报告,等做实验的时候才发现之前没看过,做起实验来真的很费劲,只能根据老师讲的大致过程,再一点一点照着实验教材来做,不时还得询问同学,虽然那次没有被老师发现,但我也深深意识到了之前认真预习的重要性,之后的预习一点也不敢马虎了。 我还学到了要在实验过程中认真思考。很多实验的操作,还有一些技巧,之所以要那样,而不能用其他的方式代替,一定有这样的原理,如果我们弄清楚了原理,做实验时就不需要很费劲的去记住那些关键的动作标准,很自然的就按照标准去做了。而且我也觉得在引导我们去思考原理的这样方面,老师真的做的很好,不是单纯的给我们演示与讲解,每次讲到关键的地方,老师都会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引导我们去思考,然后再耐心地给我们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我真的感觉获益匪浅,也明白了思考的重要性,这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总的说来,这学期的实验课虽然出现了很多小的问题,遇到了许多小麻烦。但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或者是靠着自己的反思,顺利完成了所有实验。也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每一次从化学馆的门口走出去,都有一种很强的成就感。也很感谢老师和助教一个学期的陪伴和悉心指导。相信在以后的实验课上,我也能收获很多。

糖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总结

糖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总结 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许多不同的类型的糖,每种类型的糖都有自己的化学性质。本文将重点介绍糖的化学性质,并且以最近完成的化学实验报告为依据,进行总结。 首先,糖的化学性质包括它的结构、形态和其他一些物理性质。结构方面,糖是由若干糖原子组成的聚糖,它们是一种水溶性有机物,具有一定的特定形状。该类物质形态不定,但多为粉末状或液体状。此外,糖具有独特的味道,有时有甜味或涩味。糖有一些物理性质,其中最显著的是溶解性。糖在水中很容易溶解,但在其他溶剂中溶解性就不那么好了,比如油,乙醇等。还有一些较弱的电性质,对化学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接下来介绍的是实验报告的内容。首先,利用水溶液测定糖的溶解性,在水溶液中加入糖,测量溶解的数量。结果表明,在1000ml的水中加入100g的糖,最终溶解的量为96g,溶解度达到96%。其次,测定糖的形状,人们发现糖是粉末状,正常情况下,糖粒子形状是类圆柱体形,各个糖粒子大小不一,但概率分布在1-3毫米左右,还有少量长条状或纤维状的糖粒子。最后进行的是酸碱反应的实验,结果表明,糖在弱酸性或弱碱性溶液中发生反应,并且溶液的pH值会相应增加或减少,说明糖具有一定程度的弱电性质,能与酸碱发生反应。 综上所述,糖及其各种类型都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

质,其测试结果与前述性质一致。糖具有较高的溶解性,呈现粉末形态,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具有若干弱电性质。该结论可以作为制作食品、制药、工业生产等的参考。 本文对于糖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报告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糖具有较高的溶解性,呈现粉末形态,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具有若干弱电性质,可以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此外,由于实验结果的误差可能会影响最终的总结,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准确性,以获得最精确的结果。

醛与酮的性质实验报告

醛与酮的性质实验报告 醛与酮的性质实验报告 引言: 醛和酮是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官能团,它们在许多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醛和酮的性质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实验一:醛和酮的鉴别实验 实验方法: 取少量待测化合物溶于水,加入少量Fehling试剂,加热观察。 实验结果: 如果产生红色沉淀,则为醛;无沉淀产生,则为酮。 实验解析: 这是因为醛具有还原性,可以将Fehling试剂中的Cu2+还原为Cu+,生成红色 沉淀。而酮则不具有这种还原性,因此无沉淀产生。 实验二:醛和酮的氧化反应 实验方法: 取少量待测化合物溶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加热观察。 实验结果: 如果溶液颜色由紫色变为无色或变浅,则为醛;无明显变化,则为酮。 实验解析: 醛可以被氧化为相应的羧酸,而酮则不具有这种氧化性。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 化剂,可以将醛氧化为羧酸,溶液颜色由紫色变为无色或变浅。 实验三:醛和酮的还原反应

实验方法: 取少量待测化合物溶于稀碱性溴水中,加热观察。 实验结果: 如果溶液颜色由橙色变为无色或变浅,则为醛;无明显变化,则为酮。 实验解析: 醛可以被还原为相应的醇,而酮则不具有这种还原性。碱性溴水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将醛氧化为相应的酸,溶液颜色由橙色变为无色或变浅。 实验四:醛和酮的加成反应 实验方法: 取少量待测化合物溶于氢氰酸中,加热观察。 实验结果: 如果产生氨水的气味,则为醛;无明显变化或产生苦杏仁气味,则为酮。 实验解析: 醛在氰化反应中可以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氰醇,而酮则不具有这种反应。氰化反应是醛和氰化物反应的一种典型反应,产生氨水的气味是由于氰醇分解 产生氨气。 实验五:醛和酮的羰基亲核加成反应 实验方法: 取少量待测化合物溶于氨水中,加热观察。 实验结果: 如果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黄色或橙色,则为醛;无明显变化,则为酮。 实验解析:

烃的性质实验报告

烃的性质实验报告 烃的性质实验报告 引言: 烃是一类有机化合物,由碳和氢元素组成,具有多种重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深入了解烃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一:烃的燃烧性质 燃烧是烃最常见的化学反应之一。我们选取了甲烷和乙烷两种常见的烃进行实验。首先,将一定量的甲烷和乙烷分别装入燃烧器中,点燃并观察燃烧现象。 实验结果显示,甲烷和乙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明亮的火焰,并释放出大量 的热能。同时,观察到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二:烃的溶解性质 烃是一类非极性化合物,因此在水中溶解度较低。为了验证这一性质,我们选 择了苯和正庚烷进行实验。首先,将一定量的苯和正庚烷分别加入等量的水中,并进行摇匀。结果显示,苯几乎不溶于水,而正庚烷也只能溶解一小部分。这 是因为水是一种极性溶剂,而烃是一类非极性化合物,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较弱。 实验三:烃的饱和度 烃可以分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两类。饱和烃中的碳原子通过单键相连,而不饱 和烃中存在双键或三键。为了区分两者,我们选取了丙烷和丙烯进行实验。首先,将一定量的丙烷和丙烯分别加入氯水中,观察反应现象。结果显示,丙烷 与氯水无明显反应,而丙烯与氯水反应生成白色浑浊溶液。这是因为不饱和烃 中的双键容易发生加成反应,而饱和烃中的单键相对稳定。

实验四:烃的燃烧热 燃烧热是指单位质量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热量。为了测定烃的燃烧热,我们选取了甲烷作为实验样品。首先,将一定量的甲烷放入燃烧热量计中,点燃并记录温度变化。通过测量温度的升高,结合燃烧热量计的参数,可以计算出甲烷的燃烧热。实验结果显示,甲烷的燃烧热为约55.5千焦/克。这一数值可以用来评估燃料的能量含量。 实验五:烃的裂化反应 裂化是一种重要的烃转化反应,可以将较长的烷烃分子裂解为较短的烷烃和烯烃。为了观察烃的裂化反应,我们选取了正庚烷作为实验样品。首先,将一定量的正庚烷加热至高温,并通入催化剂。实验结果显示,正庚烷在高温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裂化反应,生成较短的烷烃和烯烃。这一反应在石油加工和炼油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烃的性质和特点。烃具有较高的燃烧性,能够产生大量的热能。由于烃是非极性化合物,其溶解度较低。根据烃分子中碳原子间的键的饱和度,可以将烃分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两类。燃烧热是评估燃料能量含量的重要指标,而裂化反应则在石油加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对烃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胺性质实验实验报告范文

胺性质实验实验报告范文 胺性质实验实验报告范文 一、引言 胺是一类含有氮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方法探究胺的性质,包括溶解性、气味、酸碱性以及与其他化合物的反应。 二、实验方法 1. 溶解性实验:取少量各类胺溶于水、醇和醚等溶剂中,观察其溶解性。 2. 气味实验:嗅闻各类胺的气味,记录其特征。 3. 酸碱性实验:将各类胺溶于水中,使用酸碱指示剂测试其酸碱性。 4. 反应实验:将各类胺与酸、醛、酮等化合物反应,观察其反应现象。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1. 溶解性实验结果: - 一级胺(甲胺、乙胺)在水中溶解良好,但在醇和醚中溶解性较差。 - 二级胺(二甲胺、二乙胺)在水中溶解良好,但在醇和醚中溶解性较差。 - 三级胺(三甲胺、三乙胺)在水中溶解性较差,但在醇和醚中溶解良好。 2. 气味实验结果: - 一级胺具有刺激性氨味,味道较浓烈。 - 二级胺具有类似胺的氨味,但味道相对较轻。 - 三级胺味道较为淡雅,不具有明显的胺味。 3. 酸碱性实验结果: - 一级胺和二级胺在水中呈碱性反应,酸碱指示剂变色。

- 三级胺在水中呈中性反应,酸碱指示剂无明显变化。 4. 反应实验结果: - 一级胺与酸反应生成盐类,反应迅速。 - 一级胺与醛反应生成亚胺,反应较缓慢。 - 一级胺与酮反应生成亚胺,反应较缓慢。 - 二级胺与酸反应生成盐类,反应较缓慢。 - 二级胺与醛反应生成亚胺,反应较迅速。 - 二级胺与酮反应生成亚胺,反应较迅速。 - 三级胺与酸、醛、酮等化合物反应较为缓慢,产物较难得到。 四、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胺的溶解性与其结构有关,一级胺和二级胺的溶解性较好,而三级胺的溶解性较差。 2. 胺的气味与其结构有关,一级胺具有刺激性氨味,二级胺味道相对较轻,三级胺味道淡雅。 3. 胺在水中呈碱性反应,一级胺和二级胺的碱性较明显,三级胺呈中性反应。 4. 胺与酸、醛、酮等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产物,反应速率与胺的结构有关。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胺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胺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医药、农药、染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对胺的性质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类化合物。同时,本实验也提醒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注

苯乙酮实验报告

苯乙酮实验报告 苯乙酮实验报告 引言: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探索未知。本次实验旨在合成苯乙酮,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了解其性质和特点。苯乙酮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对于了解它的合成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目的: 1. 合成苯乙酮; 2. 观察苯乙酮的物理性质; 3. 探究苯乙酮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1. 实验前准备: 准备所需实验器材和试剂,包括苯乙酮合成所需的原料和催化剂,以及实验室常用的实验器材。 2. 合成苯乙酮: 将苯酚和乙酸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催化剂,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通过适当的提取和纯化步骤,得到苯乙酮产物。 3. 观察苯乙酮的物理性质: 对合成得到的苯乙酮进行外观观察、溶解性测试、熔点测定等实验,以了解苯乙酮的外观、溶解性和熔点等物理性质。 4. 探究苯乙酮的化学性质:

对苯乙酮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实验,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 应等,以了解苯乙酮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点。 实验结果与讨论: 1. 合成苯乙酮: 在实验条件下,成功合成了苯乙酮。合成产物的收率为X%。 2. 苯乙酮的物理性质: 苯乙酮为无色液体,具有特殊的香气。它在常温下易溶于有机溶剂,如醇类、醚类等,但不溶于水。苯乙酮的熔点为XX℃。 3. 苯乙酮的化学性质: 苯乙酮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可以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相应 的酮酸或酮醇。同时,苯乙酮也可以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为相应的醇。此外, 苯乙酮还可以与酸或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相应的盐类。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苯乙酮,并对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了观 察和分析。苯乙酮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对于进一 步研究其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的成功也验证了实验是科学研究的 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为理论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实验也提醒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保证实验的顺利 进行。

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报告

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有机化合物、纯化产物和检验结构确定产物的纯度和结构。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步骤如下: 1. 通过酸催化反应,将乙醇与甲酸酯反 应生成酯类化合物。 2. 利用萃取方法,将产物纯化并分离沉淀物。 3. 通过红外光 谱分析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确认产物的结构。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包括乙醇、甲酸酯、浓硫酸等。 2. 在 反应瓶中加入适量的乙醇,然后缓慢加入甲酸酯,搅拌均匀。 3. 在反应液中滴加 浓硫酸,反应时间持续30分钟。 4. 将产物转移到漏斗中,然后用硫酸洗涤产物, 降低杂质含量。 5. 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酸性物质,使产物中的酸性物质转变为相 应的盐。 6. 使用无水硫酸钠将产物中的水分去除,加速产物的干燥过程。 7. 将产 物放入旋转蒸发器中,利用高速旋转和加热,蒸发产物中的溶剂。 8. 使用红外光 谱仪对产物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确认产物的结构。 9. 使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对产物 进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确定产物的纯度和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操作和仪器测试,得到了产物的红外光谱图和核磁共振波谱图。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产物的红外光谱 图显示了酯的特征吸收峰,进一步证实了合成产物为酯类化合物。 2. 产物的核磁 共振波谱图显示了特定的峰位和峰面积,可以推断出产物的结构。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合成有机化合物、纯化产物和检验结构,成功地得到了目标产物并确认了其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纯度和结构稳定性,可以进一步用于其他化学反应或应用中。 六、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一系列步骤,从乙醇和甲酸酯出发,通过酸催化反应,最终成功合成了目标有机化合物。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操作,学会了使用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波谱仪进行结构分析。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纯化产物和检验结构的重要性,这对于保证化合物的质量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七、改进意见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实验操作中的精确度和仪器操作的熟练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对产物进行纯化的方法可以更加细致和深入地探索,以提高产物的纯度和结构稳定性。此外,在实验报告中,我们可以加入更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以进一步深化对实验原理和产物性质的理解。 八、参考文献 [1] 张三. 有机化学实验教程. 北京:化学出版社,2010. [2] 李四. 有机合成实验技术.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醇的性质实验报告

醇的性质实验报告 醇的性质实验报告 引言: 醇是一类含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常见的醇有甲醇、乙醇、丙醇等。醇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性质,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来探究醇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实验一:醇的溶解性实验 首先,我们进行了醇的溶解性实验。将少量甲醇、乙醇和丙醇分别加入三个试管中,然后逐滴加入水,并观察溶解情况。结果显示,甲醇和乙醇能够完全溶解于水中,而丙醇只能溶解一部分。这是因为醇分子中的羟基与水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从而使醇能够与水相互溶解。 实验二:醇的酸碱性实验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醇的酸碱性实验。首先,将少量乙醇加入一烧杯中,然后滴加几滴酚酞指示剂。结果显示,酚酞由无色变为粉红色,说明乙醇呈酸性。这是因为醇分子中的羟基可以释放出质子(H+),从而使溶液呈酸性。 实验三:醇的燃烧实验 我们还进行了醇的燃烧实验。将少量乙醇倒入一个燃烧瓶中,然后点燃燃烧瓶口的醇。结果显示,乙醇燃烧时产生明亮的火焰,并伴有蓝色的火焰尾,同时产生大量的热能。这是因为醇分子中的碳氢键能够被氧气氧化,从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实验四:醇的氧化实验 最后,我们进行了醇的氧化实验。将少量乙醇加入一试管中,然后加入少量高

锰酸钾溶液。结果显示,高锰酸钾溶液由紫色变为无色,同时观察到气泡的释放。这是因为醇分子中的羟基能够被高锰酸钾氧化,从而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醇能够与水相互溶解,这是由于醇分子中的羟基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 2. 醇呈酸性,这是由于醇分子中的羟基能够释放出质子。 3. 醇能够燃烧并释放大量的能量,这是由于醇分子中的碳氢键能够被氧气氧化。 4. 醇能够被氧化剂氧化,这是由于醇分子中的羟基能够被氧化剂氧化。 总结: 醇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反应。醇的溶解性、酸碱性、燃烧性和氧化性都是由其分子中的羟基所决定的。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我们对 醇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醇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4、性质实验1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烃、卤代烃、醇、酚、醚、醛和酮的性质所在班级:专业班学号: 姓名: 实验时间:年月日实验成绩:

实验四 烃、卤代烃、醇、酚、醚、醛和酮的性质 【实验目的】 1、验证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和酮的主要化学性质。 2、掌握烯、炔、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醛和酮的鉴别方法。 【实验原理】 烃类中烷烃在一般情况下比较稳定,在特殊条件下可发生卤代反应。而烯烃和炔烃由于分子中具有不饱和双键(>C=C< )和叁键(—C ≡C —),所以表现出加成,氧化等特征反应。具有R —C ≡CH 结构的炔烃,因含有活泼氢,能与重金属,如亚铜离子,银离子形成炔基金属化合物,故能够与烯烃和具有R —C ≡C —R 结构的炔类相区别。 芳烃由于在环状共扼体系中电子密度平均化的结果,它的化学性质比烯烃、炔烃稳定,难于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却易发生取代反应,构成了苯和其它芳香烃的特征反应。 卤代烃分子中的C-X 键比较活泼,—X 可以被—OH 、—NH 2、—CN 等取代,也可与硝酸银醇溶液作用,生成不溶性的卤化银沉淀。烃基的结构和卤素的种类是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分子中卤素活泼性越大,反应进行越快。各种卤代烃卤素的活泼顺序如下: R-I > R-Br > R-Cl RCH=CHCH 2X ,PhCH 2X > 3°R-X > 2°R-X > 1°R-X >CH 3 -X > RCH=CHX ,Ph-X ; 醇类的特征反应与羟基有关,羟基中的氢原子可被金属钠取代生成醇钠。羟基还可被卤原子取代。伯、仲、叔醇与卢卡斯(Lucas )试剂(无水氯化锌的浓盐酸溶液)作用时,反应速度不尽相同,生成的产物氯代烷不溶于卢卡斯试剂中,故可以根据出现混浊的快慢来鉴别伯、仲、叔醇。立即出现混浊放置分层为叔醇,经微热几分钟后出现混浊的为仲醇,无明显变化为伯醇。此外,伯仲醇易被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而叔醇在室温下不易被氧化,故可用氧化反应区别叔醇。 多元醇如丙三醇、乙二醇及1,2-二醇等邻二醇都能与新配制的氢氧化铜溶液作用,生成深蓝色产物,此反应可用于邻二醇的鉴别。 酚的反应比较复杂,除具有酚羟基的特性外,还具有芳环上的取代反应。由于两者的相互影响,使酚具有弱酸性(比碳酸还弱),故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而不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中。苦味酸(2,4,6-三硝基酚)则具有中强的酸性。苯酚与溴水反应可生成2,4,6-三溴苯酚的白色沉淀,可用于酚的鉴别。此外,苯酚容易被氧化,可使高锰酸钾紫色退去。与三氯化铁溶液发生特征性的颜色反应,可用于酚类的鉴别。 醚与浓的强无机酸作用可生成 盐,故乙醚可溶于浓硫酸中。当用水稀释时, 盐又分解为原来的醚和酸。用此可分离或除去混在卤代烷中的醚。蒸馏或使用乙醚时,严禁明火 醛和酮分子中含有羰基 (>C=O),所以它们都能与许多试剂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其中与2,4―二硝基苯肼加成时生成黄色2,4―二硝基苯腙沉淀是鉴别羰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 (R)H R C O + NHNH 2 NO 2 NHN H(R) H 2O R C NO 2 2 NO 2+ 受羰基影响,α-H 比较活泼,容易发生卤代、缩合反应。 醛和甲基酮与亚硫酸氢钠发生加成反应,加成产物以结晶形式析出。如果将加成物与稀盐酸或稀碳酸钠溶液共热,则分解为原来的醛或甲基酮。因此这一反应可采用来鉴别和纯化醛或甲基酮。 R C O +(CH 3)H NaHSO 3 OH R SO 3Na C (CH 3)H 醛和酮结构上的区别,在反应中表现相互不同的特点。醛羰基碳上连接一个氢原子而有还原性,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11篇

有机化学试验汇报 有机化学试验汇报(通用11篇) 在现实生活中,汇报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汇报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相信诸多朋友都对写汇报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顿的有机化学试验汇报(通用11篇),欢迎阅读,但愿大家可以喜欢。有机化学试验汇报篇1 一、试验目的 学习重结晶法提纯固态有机物的原理和措施; 掌握抽滤操作措施; 二、试验原理 运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一样,而使它们互相分离; 一般过程:

1、选择合适的溶剂: ①不与被提纯物起化学反应; ②温度高时,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室温或低温时溶解度很小;而杂质的溶解度应当非常大或非常小; ③溶剂沸点较低,易挥发,易与被提纯物分离; ④价格廉价,毒性小,回收轻易,操作安全; 2、将粗产品溶于合适的热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如溶质过多则会成过饱和溶液,会有结晶出现;如溶剂过多则会成不饱和溶液,会要蒸发掉一部分溶剂; 3、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如溶液颜色深,则应先用活性炭脱色,再进行过滤; 4、冷却溶液或蒸发溶液,使之慢慢析出结晶,而杂质留在母液中或杂质析出,而提纯的化合物则留在溶液中;

5、过滤:分离出结晶和杂质; 6、洗涤:除去附着在晶体表面的母液; 7、干燥结晶:若产品不吸水,可以放在空气中使溶剂自然挥发;不轻易挥发的溶剂,可根据产品的性质采用红外灯烘干或真空恒温干燥器干燥,尤其是在制备原则样品和分析样品以及产品易吸水时,需将产品放入真空恒温干燥器中干燥; 三、重要试剂及物理性质 乙酰苯胺(含杂质):灰白色晶体,微溶于冷水,溶于热水; 水:无色液体,常用于作为溶剂; 活性炭:黑色粉末,有吸附作用,可用于脱色; 四、试剂用量规格 含杂质的乙酰苯胺:2.01g; 水:不定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