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内能和热量教案新版教科版_

第2节内能和热量

┃教学过程设计┃第2课时

法?

学生讨论交流可以采用的方法,并且可以具体试一试。 学生的举例可能有:①用火烤;②放入热水中;③用砂纸摩擦;④来回弯折;⑤用锤子敲打等。

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一是热传递,二是做功。

2.热传递。

(1)热传递现象: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2)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异,或物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3)实质:内能的转移,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4)方向: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不存在内能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现象。

3.做功和物体内能的改变。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还可以采用图1-2-1所示的器材演示说明“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这一规律。事前组装好仪器,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分析现象:瓶塞跳起是水蒸气对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气的内能就减小,温度就降低,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有雾的产生。

4.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四)燃烧:放出热量。 多媒体展示篝火情境。还可以结合教材第10页图文内容展示篝火情境。

1.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讨论交流:认识燃料。

教师点拨:燃料根据其状态不同可以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

量不同。如1kg 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是3.0×107

J,1kg

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是4.6×107

J 。

3.热值

(1)定义:1kg 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符号:q 。

(3)定义式:q =Q

m

验感知。而用摩擦、敲打或弯折,是通过做功的方法使其内能增大,学生生活经验很少,可以让学生具体操作验证一下。

为了增加学生的直观效果,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借助“压缩空气引火仪”演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这一规律。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可以让学生解释原因: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1)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2)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具有(含有)热量,更不能比较不同物体“含有”热量的大小。

┃教学小结┃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内能和热量

第2节内能和热量 【仪器材料】蓝墨水、冷、热清水和烧杯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2.了解热量的概念;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演示实验或自主实验探究,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类比已经认识到的宏观能量(机械能),认识物体内的微观能量---内能---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 3.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内能是一种重要的能量形式。 4.用能量的观点认识燃料这一人类目前利用得最广泛、最重要的能源。从能的转化角度认识燃料的燃烧过程。 5.通过实例认识做功过程、热传递过程都是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 三.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认识到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认识到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的难点是:温度、内能、热量三个基本热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学过程 本节包括三个教学板块。(1)温度与热运动。突出温度的微观实质----反映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2)物体的内能。强调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改变和得用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3)燃烧:放出热量。从能量观点认识燃料和燃烧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 (1)温度与热运动 为了使学生感悟温度这一宏观可测量与微观世界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关系,应着意做好温度对扩散的影响这一对比演示实验。 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需要冷热水的温差大一些。要使学生首先明确:观察的是两杯水各滴入一滴蓝(红)墨水后两杯水呈现均匀蓝(红)色的过程。哪杯水先变得均匀,说明哪杯水扩散得快。 这个实验一般在2~3min内即可完成,实验中要适时组织讨论交流。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不同,说明扩散的快慢跟温度有关。既然扩散现象是分子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那么扩散进行得快,则是由于分子运动得快;扩散进行得慢,则是由于分子运动得慢。实验中,热水温度高,扩散进行得快,说明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快;冷水温度低,扩散进行得慢,说明温度低时分子运动得慢。因此,温度反映了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2)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储存在物体内部的能量。学生对物体具有的宏观能量——机械能(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已经了解,由于物体的微观能量——内能(大量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的抽象性,采用联想对比的方法,对比机械能,引入内能概念,以便于学生接受。 例如: 物体运动具有动能分子热运动也具有动能;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2节内能和热量

第2节内能和热量

法? 学生讨论交流可以采用的方法,并且可以具体试一试。 学生的举例可能有:①用火烤;②放入热水中;③用砂纸摩擦;④来回弯折;⑤用锤子敲打等。 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一是热传递,二是做功。 2.热传递。 (1)热传递现象: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2)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异,或物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3)实质:内能的转移,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4)方向: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不存在内能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现象。 3.做功和物体内能的改变。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还可以采用图1-2-1所示的器材演示说明“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这一规律。事前组装好仪器,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分析现象:瓶塞跳起是水蒸气对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气的内能就减小,温度就降低,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有雾的产生。 4.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四)燃烧:放出热量。 多媒体展示篝火情境。还可以结合教材第10页图文内容展示篝火情境。 1.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讨论交流:认识燃料。 教师点拨:燃料根据其状态不同可以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同。如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是3.0×107J,1kg 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是4.6×107J。验感知。而用摩擦、敲打或弯折,是通过做功的方法使其内能增大,学生生活经验很少,可以让学生具体操作验证一下。 为了增加学生的直观效果,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借助“压缩空气引火仪”演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这一规律。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可以让学生解释原因: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1)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2)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具有(含有)热量,更不能比较不同物体“含有”热量的大小。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能利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关系。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自主阅读教材P2 ~3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它能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 2.分子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成小球,那么,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分子肉眼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见。雪花、柳絮、灰尘不是(选填“是”或“不是”)单个的分子。 知识板块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3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 3.什么是扩散现象? 答:由于分子的运动,某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的现象。 4.请你举出两个扩散现象的实例。 答:①八月桂花遍地香;②墙角堆煤,墙内变黑。 知识板块三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自主阅读教材P4 ~5 5.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就结合起来了,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6.为什么固体和液体不容易被压缩? 答: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1.对学 分享独学1~6题:①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②对子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对子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研讨:①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②针对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方案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水平地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读出测力计示数。将玻璃板放到恰好与水槽内水面相接触,并慢慢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示数有什么变化?请你试着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二节内能和热量 第一课时内能 【学习目标】 1.了解物体的温度与热运动的关系。 2.知道内能的概念和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观察上面插图思考:冬天手冷时为什么搓手能取暖?为什么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有灼热感?钻木为什么可以取火? 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我们自然可以找到答案。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温度与热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把两滴墨水同时滴入10℃的冷水和50℃的热水中,出现的现象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可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目录 1 分子动理论 (1) 第一课时 (1) 第二课时 (4) 2 内能和热量 (6) 第一课时 (6) 第二课时 (10) 3 比热容 (12) 第一课时 (12) 第二课时 (14) 第三课时 (16)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 分子动理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白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特点。 2.掌握扩散现象的实质,哪些现象属于分子扩散现象。 教学重难点 扩散现象的实质及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 由课本P2引言引出本节新课。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概念:能够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我们称它为分子。分子直径极小,通常用10-10m来量度。 2.分子的特点:体积小、质量小、数量多 3.剖析说明: (1)分子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2)分子还可以再分,但再分就不能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 (3)物质原来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4)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例:下列关于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B.水和冰是由同种分子组成的 C.干冰和冰是由同种分子组成的 D.铜块和铜球是由不同分子组成的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由不同物质三态时的扩散现象引出: 由于分子运动,某种物质逐渐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叫做扩散。 的有效例证,也是分子做无规则运 动的一种宏观表现。

2.剖析说明 (1)扩散现象发生的条件:两种不同的物质必须互相接触。如果两种物质相同或不互相接触都不能发生扩散现象或发生的不是扩散现象,如热水和冷水属于布朗运动。 (2)扩散现象并不是某种物质的分子单向进入另一种物质,而是彼此同时进入对方的现象。 (3)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不同物质的不同状态之间,即在气体和液体、气体和固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如蒸发、糖的溶解。 (4)扩散现象说明了: ①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③分子具有动能。 (5)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 ①物体的状态,在相同条件下,气体扩散最快,固体扩散最缓慢; ②温度,在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注:判断某些现象是否为扩散现象时,关键看这些现象是自发形成的,还是在重力、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前者是扩散现象,后者属于机械运动。 例1:在栀了花开的时候,校园里都能闻到栀子花的清香,这是一种扩散现象,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液体之间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温度越高时,扩散现象越剧烈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例2:花香扑鼻尘土飞扬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内能和热量

§2.内能和热量 知识点一: 内能 1.阅读下面短文 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包含的总能量,包括分子的动能(即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动能)、分子的势能(即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分子内的能量、原子内的能量、原子核内的能量等.在热学中,由于在热运动中上述后三项能量不发生变化,所以内能一般指前两项.由于分子的动能跟温度有关,分子的势能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所以物体的内能跟温度、体积都有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慢慢压缩针筒里的气体,气体内能中哪部分发生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针筒里的气体,气体内能中哪部分发生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属块在受热膨胀时,金属块内能中哪些部分发生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二: 改变内能的方式 2.下列生活实例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冬天人们常用双手互相摩擦取暧 B、把冰块放在鲜榨的果汁里,喝时感觉很凉快 C、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D、摩托车发动机发动一段时间后,排气管热得发烫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B.将壶里的水烧开,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C.冬天在火炉旁烤手是通过热传递改变手的内能 D.物体的温度不变,它所具有的内能一定不变 知识点三:热量 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低的物体吸收的热量一定少 B、高温物体比低温物体含有的热量一定多 C、在物体对外做功过程中,物体不断地放出内能 D、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变化就越大 知识点四:热值 5.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天然气的热值为7.1×107J/m3,它表示的意思是 。3m3的天然气完全燃烧能放出J的热量。6.现代火箭用液态氢作燃料,是因为它具有() A.较小的密度B.较低的沸点C.较高的凝固点D.较大的热值

【初中教育】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比热容》城市热岛效应素材 教科版word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比热容》城市热岛效应素材教科版word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热岛效应是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造成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城市上空污染物质具有保温作用,增加了大气的逆辐射;(2)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的建材改变了地表热交换及大气动力学特性,更易大量吸收热辐射;(3)城市大量高层建筑减低风速,使热量平衡的水平输送相对困难;(4)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形成丰富的人工热源。“热岛效应”具有阻止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的不良作用,还能造成城市风等局部地区气象异常。它的强度与局部地区气象(如云量、风速等)、季节、地形、建筑形态以及城市规模、性质有关,它的温度分布一般是工商业和人口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域温度最高,随着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加,温度不断下降。 城市热岛 在近地面等温线图上,××区气温相对较低,而市区则形成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出露水面的岛屿,被形象的称之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中心,气温一般比周围××区高1℃左右,最高可达6℃以上。在城市热岛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城市热岛增强空气对流,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结核,故城市降水比较去多。对欧美许多大城市研究发现,城市降水量一般比××区多5%~10%。 “城市热岛”的成因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1)要保护并增大××区的绿地、水体面积。因为××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3)如××市位于平原中部,三面环山。由于山谷风的影响,盛行南、北转换的风向。夜间多偏北风,白天多偏南风。因此,在扩建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学教案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学教案 1.1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认识直接感知的现象,也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分子运动和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前准备 香皂,香水,用化学方法制取的二氧化氮气体,广口瓶两个,小玻璃板一块,十天、二十天、三十天的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扩散的实验样本,红墨水,烧杯,胶头滴管,热水,弹簧测力计,真空贴钩,小刀,铅柱,钩码,铁架台,自制分子作用力与分子间距演示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但是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分子体积很小。 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可以用高倍的显微镜来观察,这确实是个方法。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想一想,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我们很快就可以闻到香味。为什么我们能够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是不是因为香水和香皂的气味跑到鼻子里。 ◆探究活动1: 在教室内喷洒香水,请同学们讨论香味是如何传播的?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内能和热量(第2课时)学案 教科版

第一章第2节内能和热量(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2.用能量的观点认识燃料这一人类目前利用得最广泛、最重要的能源 3.认识使用燃料的价值,知道合理使用不同燃料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课前学习 一、复习回顾 1.叫物体的内能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和。 3.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转移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的单位是。 二、尝试学习(看书P9—10完成) 1.叫燃料的热值 2.热值的单位是。 3.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计算公式:。其中Q表示,单位是。q表示,单位是。m表示,单位是。 4.酒精的热值是,完全燃烧5kg的酒精放出多少热? 课堂学习 一、热值 1.阅读P9第1、2自然段,燃料燃烧是将能转化为能。 2.交流讨论:认识燃料。 常见的燃料有、、等。根据自己的经验,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的多少是不是相同? 答:。 3.叫燃料的热值,用符号表示,单位是。 4.查P9几种常见燃料的热值可知,酒精的热值是,表示1Kg的酒精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是。 讨论交流:无烟煤的燃烧值为 3.4×107J/Kg,其物理意义是。完全燃烧2.5Kg无烟煤放出的热量是。是怎样计算的? 结论: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计算公式:。其中Q表示,单位是。

q表示,单位是。m表示,单位是。 [及时练习1]完全燃烧4.5kg干木柴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当堂检测 1.下列生活情景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金属汤勺放在热汤中,温度升高 B.冬季人们常用热水袋取暖 C.食品放在冰箱中,温度降低 D.铁丝被反复弯折,弯折处发热 2.如图所示,不属于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3.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0o C的冰块内能为零 B.温度低的物体一定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小 C.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 D.同一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4.如图9所示实验,试管口木塞冲出过程() A.试管口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 B.试管口出现白雾说明水蒸气内能增加 C.能量转化情况与内燃机压缩冲程相同 D.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温物体的热量多,低温物体的热量少 B.物体的温度升高,热量增加 C.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D.物体的内能增加了,温度一定会升高 6.一物质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 ) A.一定升高B.一定降低C.保持不变D.无法确定 7.铁块的质量大于铜块的质量,两者温度相等,将它们靠在一起,则() A.铁传热给铜 B.铜传热给铁 C.不发生热传递 D.无法确定。 8.将一块烧红的铁放入一桶冷水中,冷水分子的热运动速度将,冷水的内能将,冷

九年级物理上册《内能 热量》知识点梳理:第二节

九年级物理上册《内能热量》知识点梳理:第 二节 对于初中同学,每天学习的知识都在不断更新,知识就需要不断地归纳总结,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总结了内能热量知识点梳理,一定要仔细阅读哦! 第二节内能和热量(3课时)执教岑海林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这改变。 4.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5.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6.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7.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8.知道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9.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及热量的单位--焦耳 10.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重点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 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难点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判定内能改变的方式教具演示

烧杯、清水、红墨水等。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学生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I)一.复习: 1.机械能分哪些? 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 二.新课讲授。 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 (1)演示实验, (2)实验表明什么(教师作适当启发)。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回答,教师作启发诱导)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内能和热量(第2课时 燃烧和热值)同步教科版

轧东卡州北占业市传业学校2.内能和热量 第2课时燃烧和热值 1.燃料的燃烧:将燃料的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能。 2.燃料的热值: 定义:不同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的能力是不同的,某种燃料____________放出的____________与燃料____________的比值,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用q表示,单位是J/kg。气体燃料的热值单位通常用J/m3来表示。 说明:热值是用来表示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的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同种燃料的热值是相同,与燃料的质量无关。 公式:____________;变形公式:____________ 1.关于燃料的热值,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热值在数值上等于1kg某种燃烧燃放出的热量 B.燃料燃烧时,质量越大,热值越大 C.燃料不完全燃烧时热值比完全燃烧时热值小 D.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和燃烧状况无关 2.以下关于燃料的热值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容易燃烧的燃料,热值一定大 B.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燃烧的情况有关 C.煤的热值比干木柴的大,燃烧煤放出的热量一定比燃烧干木柴放出的热量多 D.0.5g的汽油和2kg的汽油,它们的热值是一样的 3.烧开同样一壶水,完全燃烧的干木柴与完全燃烧的无烟煤质量不同,是因为干木柴和无烟煤具有不同的( )

A .热值 B .密度 C .内能 D .热量 4.(多项选择)一箱汽油用掉一半后,剩下的一半汽油与原来一箱汽油相比较 ( ) A .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 B .体积变为原来的一半 C .热值变为原来的一半 D .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5.某今年将关掉140户企事业单位的燃油小锅炉,并入热网集中供热,这种做法不可以 ( ) A .提高燃料的热值 B .减少大气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C .节约能源 D .使燃料完全燃烧 6.煤有优质煤和劣质煤的区别,划分优、劣的主要依据是( ) A .热值 B .传热本领 C .硬度 D .密度 7.干火柴的热值是7 102.1⨯J/kg ,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放出7 106.3⨯的热量,需要完全燃烧____________kg 的干火柴。 8.“可燃冰〞作为新型能源,有着巨大的开发使用潜力.同等条件下,“可燃冰〞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到达煤的数十倍,说明“可燃冰〞的 很大。以10倍的关系粗略计算,1kg “可燃冰〞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J(煤的热值为×107 J/kg)。 9.某的出租车全部改用天然气了,用天然气既经济又环保。天然气的热值为×107 J/kg ,完全燃烧0.5kg 的天然气可放出 J 的热量;假设一罐天然气用了还剩一半,那么剩余天然气的热值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7 J/kg 。 10.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燃料,局部公交车和汽车开始使用它来代替柴 油或汽油。它燃烧时释放的 能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内能和热量(科教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内能和热量(科教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产生的。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则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新课教学 1.内能 (1)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 类比: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被拉伸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吸引而具有势能;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分子间相互吸引也具有势能。 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结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能,而分子间具有相互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有势能。 (2)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内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与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无关。机械能:物体整体所具有的能,是物体动能和势能之和,与物体机械运动有关。(3)内能、温度、热量的关系 ①内能跟温度的关系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2 内能和热量 导学案

1.2 内能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内能,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知道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学习重点:1.理解内能的概念。 2.改变内能的方式。 难点:理解内能的概念,正确区分内能与机械能。 预习学案 1.物质是由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温度越高,分子运 动。 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和力。 3.物体由于___________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由于___________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物体由于 ___________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________能。 4.动能大小与________ ___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___________ _________有关;弹性势能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5.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能与分子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用字母表示。 6.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探究学案 一、内能(阅读课本P7前三段内容,并回答下面所提出的问题) 类比图13.2-1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而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运动的分子也具有能。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分子的动能就越。 类比图13.2-2 :弹簧拉伸或压缩时发生形变,从而使弹簧具有弹性势能;而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因此分子也具有能。 1、内能的概念: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能与分子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内能的单位是,用字母表示。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同一个物体,在相同物态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内能越。 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温度降低,内能。 ②质量同一个物体,在相同物态下,质量越大,物体内部分子个数越多,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也越大,所以物体内能也就越。 例如:温度相同的一大桶水比一小杯水内能。 ③物质状态同种物质,当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分子间距、相互作用力的强弱都会变化,所以分子间势能发生变化,内能也变化。 如:0℃的冰吸热变成0℃的水,质量,温度,内能。 5、

《内能和热量》word教案 (高效课堂)教科版

1.2 内能和热量

课 后 反 思 第6章第2节电功率 教学目标: (1)理解电功率概念。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2〕会应用功率的定义公式P=W/t及公式P=UI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电功率的单位。 〔4〕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1〕通过实验探究定性了解电功率与电流、电压关系。 〔2〕通过解答与功率有关的计算题,学习应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进行简单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解决电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 1.探究电功率与电压电流关系。 2.应用电功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教学方法:分析法实验探究法 实验器材: 干电池电流表电压表“2.5V 〞、“3.8V 〞小灯泡开关导线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 比拟电流做工快慢 二、电功率 定义:单位时间里电流所作的功。 公式:P=W/t 单位:W KW 〔1〕提出猜测电风扇、电饭锅、电动机做功相同吗? 怎样衡量电流做功的快慢? 出示: 电功率概念、定义式、单位 提示功〔W:work〕与功率单位〔W:watt〕区 别。 出示:电视机名牌 答案点评 “出示〞“220V 100W〞灯泡 让学生说出含义 假设该灯不是接在220V电路中,还能正常发 光吗?功率还是100W吗? “出示〞“220V 25W〞 这两站等灯都正常工作时哪个亮? 仔细观察灯泡与前者比拟有何区别? 由此你认为电功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讨论比拟电流 做工快慢的方 法 回忆力学中的 功率 说出电功率含 义、计算电功。 观察并答复 提出猜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020-2021学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一章 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

2021-2021学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二节内能和热量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 1.如下图,在空可乐瓶内滴一滴酒精,用装有气门芯的橡皮塞塞紧瓶口,再用打气筒通过气门芯向瓶内打气。当瓶内气压到达足够大时,塞子将从瓶口冲出,且原来透明的瓶内充满了白雾,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A. 气体对外界做功,瓶内温度升高,内能减少 B. 外界对气体做功,瓶内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C. 气体对外界做功,瓶内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D. 外界对气体做功,瓶内温度降低,内能增加 2.下面的几个例子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放在冰箱中的食品温度降低 B. 用打气筒给轮胎打气时气筒壁发热 C. 冬天利用热水流过暖气片来取暖 D. 用暖水袋暖手,手会感到暖和 3.目前,各地非常关注空气质量,主要是PM2.5值走高,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其浮在空中做无规那么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吸入后会进入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以下关于PM2.5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 温度低于0℃,PM2.5不具有内能 B. PM2.5在空气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 C. PM2.5在空中受到的是非平衡力作用 D. PM2.5的空间尺度小于电子 4.如下图,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常年平均气温是25℃,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 企鹅呼出“白气〞的过程中,呼出气体的内能将减小 B. 假设两只企鹅的体温一样,那么它们“牵手〞时会发生热传递 C. 南极地区蕴藏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其优点是热值小 D. 南极再冷,组成冰山的分子也在做热运动,冰山也有内能 5.关于物体的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内能和热量(提高) 知识讲解

内能和热量(提高) 【学习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热运动、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要点梳理】 要点一、内能(《分子热运动、内能》内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要点诠释: (1)单位:焦耳,符号:J。 (2)同一个物体,它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物体内能的大小,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物体的体积、状态、质量等因素有关。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是物体能量的微观表现;物体的机械能则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及相对位置有关,是物体能量的宏观表现。物体的内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为零(因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总有动能),而物体的机械能可以相对为零。所以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 要点二、改变内能的方式 通过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要点诠释: (1)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内能增加(或减少)。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的过程,实质上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2)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减少,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过程。 (3)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为焦耳,符号是J。 (4)温度是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或者说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温度高的物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但势能不一定大。不能由温度的高低判定内能的大小,也不能由内能的增减判断温度的高低。例如,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地从外界吸引热量,物体的内能增加。但物体的温度不变,所吸收的热量用来增加物体内分子的势能。 (5)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效果是相同的,所以说它们是等效的。 要点三、热值 我们把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J/㎏。 要点诠释: (1)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燃料的种类; ②燃料的质量; ③燃料是否充分燃烧。 (2)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放=mq。其中m为燃料的质量,q为燃料的热值。 【典型例题】

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学案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学案新版教科版 1.2内能和热量 一、知识梳理 (一)温度与热运动 1.把两滴墨水分别同时滴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甲、乙两个玻璃杯中,可以发现______杯中的墨水扩散较快,说明扩散的快慢与______有关.2.温度表示物体的____________.物体的温度越高,扩散越______,说明分子的无规 则运动越______.温度反映了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程度. 3.热运动:人们把物体内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热运动. (二)物体的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______分子的______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______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一切物体内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并且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______能.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越______,分子动能越______,内能也会越______.内能还和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4.内能的改变会影响物体内部分子的______及______的变化,从而引起热膨胀、物态变化等各种热现象. (三)改变内能的方式 1.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______的形式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直接______,叫做______.另一种是从____________的能量转化为内能或内能转化为____________的能量,叫做______.2.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1)热传递的条件:两个物体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间有______; (2)热传递的方向:内能从______物体向______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______部分向______部分传递.热传递过程中,低温物体______,温度______,内能______;高温物体______,温度______,内能______;

教科版九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教科版九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 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