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

内能与热量教学计划

学习要求

1.了解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4.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能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

5.会进行关于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

6.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学习指导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具有动能;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从而具有势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1.怎样理解物体的内能?

(1)物理学中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含义,是指所研究物体内部的全部分子,而不是该物体内部的一部分分子;二是“总和”的含义,这里的总和指的是该物体内部全部分子所具有的动能和全部分子具有的势能之和。

(2)一切物体都有内能.物体不论大小、温度高低,物体内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具有分子动能,因此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不会为零。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同一个物体,它的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因此分子的动能变大,导致物体内部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增加.例如,一个铁块在烧红时的内能比它冷却时的内能大.对于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不能错误地理解为温度越高的物体内能越大,内能的大小除了与温度有关,还与其他因素有关,而其他因素将在我们以后的物理学习中介绍.但对同一个物体而言,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1.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物体在热传递过程,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可以合并成一个表达式Q = cm ⊿t,式中⊿t为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温度的改变量,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另外,公式只适用于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就不适用了。三、例1. 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答案:温度升高,液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增大,克服液体面上其它分子的引力的分子数目增多,蒸发就越快;液体表面积越大,处于液体表面附近的液体分子数目增多,在相同的时间里跑出液体表面的分子数目就越多,蒸发就越快;从液面蒸发出的分子,在液面附近做无规则运动,有些分子还会返回到液体中减慢蒸发的速度,当液体上空气流动快时,蒸发出来的液体分子很快被空气带走,蒸发就快了。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4.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

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回答,教师作启发诱导)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影响因素不同◎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由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及弹性形变等决定。◎内能则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由物体的质量、温度、分子间距离(体积)等决定

1. 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1.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从分子运动理论的观点来看,温度是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的标志,对同一物体而言,温度只能说“是多少”或“达到多少”,不能说“有”“没有”或“含有”等。

2.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只能说“有”,不能说“无”。只有当物体内能改变,并与做功或热传递相联系时,才有数量上的意义。物体内能的变化,不一定引起温度的变化。这是由于物体内能变化的同时,有可能发生物态变化。物体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内能变化了,温度有时变化有时却不变化。如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还有液体沸腾过程,内能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温度的高低,标志着物体内部分子运动速度的快慢。因此,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增大,分子的动能增大,因此内能也增大,反之,温度降低,物体内能减小。因此,物体温度的变化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知识强化

1. 温度高的物体,它的内能一定大错。物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物体内能大小不但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还与物体内分子个数有关。温度高的物体由于其他情况不清楚,所以它的内能也就不一定大。例如一小杯100℃的沸水,温度虽高,但不一定比一大桶80℃的水的内能多。因为水的内能的大小还与水的质量有关。

2. 温度高的物体,它含有的热量多错。温度与热量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是一个状态量。热量是表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不讲热传递的过程,只讲“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是毫无意义的。只不过对于同一物体,温度越高,降到同一温度时,△t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

3. 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对。对于同一个物体来说,质量不变,内能跟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有关,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分子热运动会变得越来越剧烈,使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增加。所以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4. 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错。物体吸收了热量,或外界对物体做了功。物体的内能增加了,但物体的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之间不是总存在着你大我小的关系。如晶体的熔化与凝固过程和液体的沸腾过程,都是内能发生了变化,而温度并没有发生变化。

5. 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错。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因此,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因为吸收热量,但也可能是对物体做了功。钻木取火、用锯锯木头就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物体的温度升高的。因此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6. 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升高错。物体吸收热量,在不对外做功的情况下,内能一定增大,但温度不一定升高。

如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内能增加,而温度保持不变。它吸收的热量是用来增加分子势能,而分子的平均动能没有增加,所以温度不变。同样,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了热量,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因此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同理,不能说“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7.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错。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不一定增加,因为物体吸收了热量,同时又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小或不变。要确定物体的内能是否变化,还要看物体与外界有无热量交换,有无做功而定。

8. 物体内能增加,一定吸收了热量错。改变物体的内能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两种途径,而且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效果上是一样的。因此,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物体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也可能是吸热的同时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内能和热量

第2节内能和热量 【仪器材料】蓝墨水、冷、热清水和烧杯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2.了解热量的概念;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演示实验或自主实验探究,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类比已经认识到的宏观能量(机械能),认识物体内的微观能量---内能---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 3.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内能是一种重要的能量形式。 4.用能量的观点认识燃料这一人类目前利用得最广泛、最重要的能源。从能的转化角度认识燃料的燃烧过程。 5.通过实例认识做功过程、热传递过程都是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 三.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认识到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认识到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 本节的难点是:温度、内能、热量三个基本热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学过程 本节包括三个教学板块。(1)温度与热运动。突出温度的微观实质----反映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2)物体的内能。强调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改变和得用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3)燃烧:放出热量。从能量观点认识燃料和燃烧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 (1)温度与热运动 为了使学生感悟温度这一宏观可测量与微观世界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关系,应着意做好温度对扩散的影响这一对比演示实验。 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需要冷热水的温差大一些。要使学生首先明确:观察的是两杯水各滴入一滴蓝(红)墨水后两杯水呈现均匀蓝(红)色的过程。哪杯水先变得均匀,说明哪杯水扩散得快。 这个实验一般在2~3min内即可完成,实验中要适时组织讨论交流。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不同,说明扩散的快慢跟温度有关。既然扩散现象是分子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那么扩散进行得快,则是由于分子运动得快;扩散进行得慢,则是由于分子运动得慢。实验中,热水温度高,扩散进行得快,说明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快;冷水温度低,扩散进行得慢,说明温度低时分子运动得慢。因此,温度反映了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2)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储存在物体内部的能量。学生对物体具有的宏观能量——机械能(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已经了解,由于物体的微观能量——内能(大量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的抽象性,采用联想对比的方法,对比机械能,引入内能概念,以便于学生接受。 例如: 物体运动具有动能分子热运动也具有动能;

初中物理《内能 热量》教案

课题12.2 内能热量课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内能的概念,初步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宏观因素有关,明确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知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知道什么是热量,明确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了解热传递的特点及发生条件; 掌握计算热量的公式和方法,并能应用到实际中去。 学习用观察宏观现象,逐步推理的方法,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⑴内能、温度、热量三个基本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⑵有关热量的计算 难点:内能概念的建立,及判断其大小的方法 教 具 烧杯两个、冷水、热水各一杯、红墨水少量 教学过程互动反馈第一课时: 一、关于内能的概念 1.以汽车运动的能量来自发动机中汽油的燃烧为例,说明还有 一种与热运动有关的能量____内能。 2.说明物体具有内能是因为:⑴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在做无规则运动,具有分子动能;⑵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具有分子势能。 3.定义物体的内能:我们把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让学生根据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 让学生举例说明分子在运动和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二、关于热运动 1.说明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2.运用推理的方法得出: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3.演示实验,观察扩散现象: 实验:在盛有相同质量的冷水和热水的相同烧杯中,分别各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哪杯水中墨水散开得快? 结果:热水杯中墨水散开得快。 这种现象叫做扩散。 实验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 4.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推理得到: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三、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1.以汤勺放在热汤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食品放入冰箱,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为例,说明物体的内能会发生变化。 2.想一想,物体的能量是如何转移的? 3.分析得出热传递的特点: 发生条件:物体之间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 传递方向:能量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 终止条件:温度相同。 实质:内能转移 4.得出: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5.请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 四、典型例题: 例1.关于温度、热量、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B.50℃的水的内能一定比10℃的水的内能多 C.0℃时水放热结冰,物体的内能减小到零 D.热传递过程中,放热物体的温度一定比吸热物体的温度高 例2.0℃的冰全部熔化成0℃的水,体积将减小。比较这块0℃的冰和熔化成的0℃的水所具有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具有相等的内能 B.0℃的水具有的内能大C.0℃的冰具有的内能大 D.无法确定 例3.热传递的实质是() A.内能多的物体把内能传给内能少的物体 B.热量多的物体把内能传给热量少的物体 C.高温物体把温度传给低温物体 D.温度高的物体把内能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展示图片:炽热的铁水、寒冷的冰山、车胎内的气体等等,请学生回答其内能大小情况。 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热传递。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2节内能和热量

第2节内能和热量

法? 学生讨论交流可以采用的方法,并且可以具体试一试。 学生的举例可能有:①用火烤;②放入热水中;③用砂纸摩擦;④来回弯折;⑤用锤子敲打等。 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一是热传递,二是做功。 2.热传递。 (1)热传递现象: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2)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异,或物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3)实质:内能的转移,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4)方向: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不存在内能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现象。 3.做功和物体内能的改变。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还可以采用图1-2-1所示的器材演示说明“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这一规律。事前组装好仪器,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分析现象:瓶塞跳起是水蒸气对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气的内能就减小,温度就降低,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有雾的产生。 4.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四)燃烧:放出热量。 多媒体展示篝火情境。还可以结合教材第10页图文内容展示篝火情境。 1.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讨论交流:认识燃料。 教师点拨:燃料根据其状态不同可以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同。如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是3.0×107J,1kg 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是4.6×107J。验感知。而用摩擦、敲打或弯折,是通过做功的方法使其内能增大,学生生活经验很少,可以让学生具体操作验证一下。 为了增加学生的直观效果,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借助“压缩空气引火仪”演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这一规律。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可以让学生解释原因: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1)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2)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具有(含有)热量,更不能比较不同物体“含有”热量的大小。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能利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关系。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自主阅读教材P2 ~3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它能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 2.分子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成小球,那么,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分子肉眼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见。雪花、柳絮、灰尘不是(选填“是”或“不是”)单个的分子。 知识板块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3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 3.什么是扩散现象? 答:由于分子的运动,某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的现象。 4.请你举出两个扩散现象的实例。 答:①八月桂花遍地香;②墙角堆煤,墙内变黑。 知识板块三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自主阅读教材P4 ~5 5.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就结合起来了,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6.为什么固体和液体不容易被压缩? 答: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1.对学 分享独学1~6题:①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②对子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对子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研讨:①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②针对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方案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水平地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读出测力计示数。将玻璃板放到恰好与水槽内水面相接触,并慢慢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示数有什么变化?请你试着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二节内能和热量 第一课时内能 【学习目标】 1.了解物体的温度与热运动的关系。 2.知道内能的概念和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观察上面插图思考:冬天手冷时为什么搓手能取暖?为什么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有灼热感?钻木为什么可以取火? 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我们自然可以找到答案。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温度与热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把两滴墨水同时滴入10℃的冷水和50℃的热水中,出现的现象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可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1.4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复习 教案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复习课 一. 教学内容: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 分子动理论 2. 内能和热量(1) 二. 重点、难点: 1.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 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 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具体内容] 本节主要研究物质的微观世界——分子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宇宙万物都是物质,各种物质都有大量分子组成。 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单位。 3. 分子的直径约10-10m=1埃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 扩散现象: 两种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气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 ▲扩散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说明:物质的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的,而是彼此之间存在间隙。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在物理学中叫“转换法”) ▲扩散现象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烧杯中装半杯冷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墨水,发现热水变色快,冷水变色慢。说明扩散现象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进一步说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我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当两个分子处于某一特定距离时,引力和斥力平衡,对外表现为不受力; 当将分子间的距离缩小,此时斥力大于引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当将分子间的距离拉大,此时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如果分子相距很远,此时引力和斥力都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四、内能 1.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具有动能;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从而具有势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 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目录 1 分子动理论 (1) 第一课时 (1) 第二课时 (4) 2 内能和热量 (6) 第一课时 (6) 第二课时 (10) 3 比热容 (12) 第一课时 (12) 第二课时 (14) 第三课时 (16)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 分子动理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白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特点。 2.掌握扩散现象的实质,哪些现象属于分子扩散现象。 教学重难点 扩散现象的实质及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 由课本P2引言引出本节新课。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概念:能够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我们称它为分子。分子直径极小,通常用10-10m来量度。 2.分子的特点:体积小、质量小、数量多 3.剖析说明: (1)分子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2)分子还可以再分,但再分就不能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 (3)物质原来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4)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例:下列关于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B.水和冰是由同种分子组成的 C.干冰和冰是由同种分子组成的 D.铜块和铜球是由不同分子组成的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由不同物质三态时的扩散现象引出: 由于分子运动,某种物质逐渐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叫做扩散。 的有效例证,也是分子做无规则运 动的一种宏观表现。

2.剖析说明 (1)扩散现象发生的条件:两种不同的物质必须互相接触。如果两种物质相同或不互相接触都不能发生扩散现象或发生的不是扩散现象,如热水和冷水属于布朗运动。 (2)扩散现象并不是某种物质的分子单向进入另一种物质,而是彼此同时进入对方的现象。 (3)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不同物质的不同状态之间,即在气体和液体、气体和固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如蒸发、糖的溶解。 (4)扩散现象说明了: ①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③分子具有动能。 (5)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 ①物体的状态,在相同条件下,气体扩散最快,固体扩散最缓慢; ②温度,在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注:判断某些现象是否为扩散现象时,关键看这些现象是自发形成的,还是在重力、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前者是扩散现象,后者属于机械运动。 例1:在栀了花开的时候,校园里都能闻到栀子花的清香,这是一种扩散现象,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液体之间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温度越高时,扩散现象越剧烈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例2:花香扑鼻尘土飞扬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内能和热量

§2.内能和热量 知识点一: 内能 1.阅读下面短文 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包含的总能量,包括分子的动能(即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动能)、分子的势能(即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分子内的能量、原子内的能量、原子核内的能量等.在热学中,由于在热运动中上述后三项能量不发生变化,所以内能一般指前两项.由于分子的动能跟温度有关,分子的势能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所以物体的内能跟温度、体积都有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慢慢压缩针筒里的气体,气体内能中哪部分发生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针筒里的气体,气体内能中哪部分发生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属块在受热膨胀时,金属块内能中哪些部分发生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二: 改变内能的方式 2.下列生活实例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冬天人们常用双手互相摩擦取暧 B、把冰块放在鲜榨的果汁里,喝时感觉很凉快 C、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D、摩托车发动机发动一段时间后,排气管热得发烫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B.将壶里的水烧开,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C.冬天在火炉旁烤手是通过热传递改变手的内能 D.物体的温度不变,它所具有的内能一定不变 知识点三:热量 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低的物体吸收的热量一定少 B、高温物体比低温物体含有的热量一定多 C、在物体对外做功过程中,物体不断地放出内能 D、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变化就越大 知识点四:热值 5.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天然气的热值为7.1×107J/m3,它表示的意思是 。3m3的天然气完全燃烧能放出J的热量。6.现代火箭用液态氢作燃料,是因为它具有() A.较小的密度B.较低的沸点C.较高的凝固点D.较大的热值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2 内能和热量 导学案

1.2 内能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内能,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知道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学习重点:1.理解内能的概念。 2.改变内能的方式。 难点:理解内能的概念,正确区分内能与机械能。 预习学案 1.物质是由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温度越高,分子运 动。 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和力。 3.物体由于___________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由于___________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物体由于 ___________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________能。 4.动能大小与________ ___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___________ _________有关;弹性势能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5.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能与分子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用字母表示。 6.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探究学案 一、内能(阅读课本P7前三段内容,并回答下面所提出的问题) 类比图13.2-1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而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运动的分子也具有能。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分子的动能就越。 类比图13.2-2 :弹簧拉伸或压缩时发生形变,从而使弹簧具有弹性势能;而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因此分子也具有能。 1、内能的概念: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能与分子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内能的单位是,用字母表示。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同一个物体,在相同物态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内能越。 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温度降低,内能。 ②质量同一个物体,在相同物态下,质量越大,物体内部分子个数越多,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也越大,所以物体内能也就越。 例如:温度相同的一大桶水比一小杯水内能。 ③物质状态同种物质,当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分子间距、相互作用力的强弱都会变化,所以分子间势能发生变化,内能也变化。 如:0℃的冰吸热变成0℃的水,质量,温度,内能。 5、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内能和热量(第2课时)学案 教科版

第一章第2节内能和热量(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2.用能量的观点认识燃料这一人类目前利用得最广泛、最重要的能源 3.认识使用燃料的价值,知道合理使用不同燃料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课前学习 一、复习回顾 1.叫物体的内能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和。 3.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转移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的单位是。 二、尝试学习(看书P9—10完成) 1.叫燃料的热值 2.热值的单位是。 3.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计算公式:。其中Q表示,单位是。q表示,单位是。m表示,单位是。 4.酒精的热值是,完全燃烧5kg的酒精放出多少热? 课堂学习 一、热值 1.阅读P9第1、2自然段,燃料燃烧是将能转化为能。 2.交流讨论:认识燃料。 常见的燃料有、、等。根据自己的经验,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的多少是不是相同? 答:。 3.叫燃料的热值,用符号表示,单位是。 4.查P9几种常见燃料的热值可知,酒精的热值是,表示1Kg的酒精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是。 讨论交流:无烟煤的燃烧值为 3.4×107J/Kg,其物理意义是。完全燃烧2.5Kg无烟煤放出的热量是。是怎样计算的? 结论: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计算公式:。其中Q表示,单位是。

q表示,单位是。m表示,单位是。 [及时练习1]完全燃烧4.5kg干木柴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当堂检测 1.下列生活情景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金属汤勺放在热汤中,温度升高 B.冬季人们常用热水袋取暖 C.食品放在冰箱中,温度降低 D.铁丝被反复弯折,弯折处发热 2.如图所示,不属于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3.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0o C的冰块内能为零 B.温度低的物体一定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小 C.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 D.同一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4.如图9所示实验,试管口木塞冲出过程() A.试管口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 B.试管口出现白雾说明水蒸气内能增加 C.能量转化情况与内燃机压缩冲程相同 D.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温物体的热量多,低温物体的热量少 B.物体的温度升高,热量增加 C.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D.物体的内能增加了,温度一定会升高 6.一物质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 ) A.一定升高B.一定降低C.保持不变D.无法确定 7.铁块的质量大于铜块的质量,两者温度相等,将它们靠在一起,则() A.铁传热给铜 B.铜传热给铁 C.不发生热传递 D.无法确定。 8.将一块烧红的铁放入一桶冷水中,冷水分子的热运动速度将,冷水的内能将,冷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内能和热量(科教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内能和热量(科教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产生的。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则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新课教学 1.内能 (1)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 类比: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被拉伸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吸引而具有势能;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分子间相互吸引也具有势能。 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结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能,而分子间具有相互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有势能。 (2)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内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与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无关。机械能:物体整体所具有的能,是物体动能和势能之和,与物体机械运动有关。(3)内能、温度、热量的关系 ①内能跟温度的关系

【初中教育】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比热容》城市热岛效应素材 教科版word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比热容》城市热岛效应素材教科版word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热岛效应是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造成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城市上空污染物质具有保温作用,增加了大气的逆辐射;(2)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的建材改变了地表热交换及大气动力学特性,更易大量吸收热辐射;(3)城市大量高层建筑减低风速,使热量平衡的水平输送相对困难;(4)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形成丰富的人工热源。“热岛效应”具有阻止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的不良作用,还能造成城市风等局部地区气象异常。它的强度与局部地区气象(如云量、风速等)、季节、地形、建筑形态以及城市规模、性质有关,它的温度分布一般是工商业和人口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域温度最高,随着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加,温度不断下降。 城市热岛 在近地面等温线图上,××区气温相对较低,而市区则形成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出露水面的岛屿,被形象的称之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中心,气温一般比周围××区高1℃左右,最高可达6℃以上。在城市热岛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城市热岛增强空气对流,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结核,故城市降水比较去多。对欧美许多大城市研究发现,城市降水量一般比××区多5%~10%。 “城市热岛”的成因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1)要保护并增大××区的绿地、水体面积。因为××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3)如××市位于平原中部,三面环山。由于山谷风的影响,盛行南、北转换的风向。夜间多偏北风,白天多偏南风。因此,在扩建

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学案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1.2内能和热量学案新版教科版 1.2内能和热量 一、知识梳理 (一)温度与热运动 1.把两滴墨水分别同时滴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甲、乙两个玻璃杯中,可以发现______杯中的墨水扩散较快,说明扩散的快慢与______有关.2.温度表示物体的____________.物体的温度越高,扩散越______,说明分子的无规 则运动越______.温度反映了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程度. 3.热运动:人们把物体内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热运动. (二)物体的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______分子的______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______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一切物体内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并且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______能.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越______,分子动能越______,内能也会越______.内能还和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4.内能的改变会影响物体内部分子的______及______的变化,从而引起热膨胀、物态变化等各种热现象. (三)改变内能的方式 1.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______的形式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直接______,叫做______.另一种是从____________的能量转化为内能或内能转化为____________的能量,叫做______.2.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1)热传递的条件:两个物体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间有______; (2)热传递的方向:内能从______物体向______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______部分向______部分传递.热传递过程中,低温物体______,温度______,内能______;高温物体______,温度______,内能______;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内能和热量(提高) 知识讲解

内能和热量(提高) 【学习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热运动、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要点梳理】 要点一、内能(《分子热运动、内能》内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要点诠释: (1)单位:焦耳,符号:J。 (2)同一个物体,它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物体内能的大小,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物体的体积、状态、质量等因素有关。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是物体能量的微观表现;物体的机械能则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及相对位置有关,是物体能量的宏观表现。物体的内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为零(因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总有动能),而物体的机械能可以相对为零。所以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 要点二、改变内能的方式 通过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要点诠释: (1)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内能增加(或减少)。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的过程,实质上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2)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减少,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过程。 (3)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为焦耳,符号是J。 (4)温度是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或者说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温度高的物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但势能不一定大。不能由温度的高低判定内能的大小,也不能由内能的增减判断温度的高低。例如,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地从外界吸引热量,物体的内能增加。但物体的温度不变,所吸收的热量用来增加物体内分子的势能。 (5)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效果是相同的,所以说它们是等效的。 要点三、热值 我们把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J/㎏。 要点诠释: (1)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燃料的种类; ②燃料的质量; ③燃料是否充分燃烧。 (2)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放=mq。其中m为燃料的质量,q为燃料的热值。 【典型例题】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课题:九年级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复习 学习 预设 问题与活动 教学(学习)目标认真阅读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一:分了动理论的内容: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第二节:内能和热量 一:温度与热运动 1.物体的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 剧烈。 二:物体的内能 1.内能的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 总和。 3.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是内能改变的标志。 内能还和物体内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 因素有关。 三:改变内能的方式 4.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热传递。 热传递的实质:内能的转移,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能量的转化 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四:燃烧:放出热量 5.燃料的热值: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叫做这 种燃料的热值。符号: q 单位: J/kg 6. 公式:q = Q/m 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 Q = mq 变形式: m = Q/q 7.燃料的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 同种燃料的热值相同 要求: 1、先独立 思考 2、组内交 流讨论, 补充完善 3、三分钟 后小组展 示。 其他小 组质疑, 老师完 善,评价 激励 第三节:比热容 一:物体的吸热能力 1.物体吸热量的多少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的种类有关。 二:比热容 1.定义:物体吸收的热量Q吸与m.Δt的比值,叫物质的比热容。符号是 c 2.比热容的单位: J/(kg·℃) 3.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吸收(放出)热量的多少、质量 (体积)、温度变化量无关。 三:热量的计算 4.Q吸= cm(t-t0) Q放= cm(t0-t) 盘点 收获 绘制 思维 导图 分子动理论 内能和热量 比热容 学生小 结,然后 绘制思维 导图。 达标 检测 一、分子动理论 1.于关于分子动理论的描述,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 B.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通常是很多的。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0O C时分子运动停止了。 D.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下列现象中不能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的是( B ) A.酒香不怕巷子深 B.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C. 衣橱里的樟脑球会逐渐变小 D.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要求: 独立完 成。积极 动脑, 做完后, 举手回 答。让思 路方法不 一致同学 装订 线 第 一 章 分 子 动 理 论 与 内 能 1 /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内能和热量(第2课时 燃烧和热值)同步教科版

轧东卡州北占业市传业学校2.内能和热量 第2课时燃烧和热值 1.燃料的燃烧:将燃料的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能。 2.燃料的热值: 定义:不同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的能力是不同的,某种燃料____________放出的____________与燃料____________的比值,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用q表示,单位是J/kg。气体燃料的热值单位通常用J/m3来表示。 说明:热值是用来表示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的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同种燃料的热值是相同,与燃料的质量无关。 公式:____________;变形公式:____________ 1.关于燃料的热值,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热值在数值上等于1kg某种燃烧燃放出的热量 B.燃料燃烧时,质量越大,热值越大 C.燃料不完全燃烧时热值比完全燃烧时热值小 D.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和燃烧状况无关 2.以下关于燃料的热值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容易燃烧的燃料,热值一定大 B.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燃烧的情况有关 C.煤的热值比干木柴的大,燃烧煤放出的热量一定比燃烧干木柴放出的热量多 D.0.5g的汽油和2kg的汽油,它们的热值是一样的 3.烧开同样一壶水,完全燃烧的干木柴与完全燃烧的无烟煤质量不同,是因为干木柴和无烟煤具有不同的( )

A .热值 B .密度 C .内能 D .热量 4.(多项选择)一箱汽油用掉一半后,剩下的一半汽油与原来一箱汽油相比较 ( ) A .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 B .体积变为原来的一半 C .热值变为原来的一半 D .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5.某今年将关掉140户企事业单位的燃油小锅炉,并入热网集中供热,这种做法不可以 ( ) A .提高燃料的热值 B .减少大气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C .节约能源 D .使燃料完全燃烧 6.煤有优质煤和劣质煤的区别,划分优、劣的主要依据是( ) A .热值 B .传热本领 C .硬度 D .密度 7.干火柴的热值是7 102.1⨯J/kg ,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放出7 106.3⨯的热量,需要完全燃烧____________kg 的干火柴。 8.“可燃冰〞作为新型能源,有着巨大的开发使用潜力.同等条件下,“可燃冰〞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到达煤的数十倍,说明“可燃冰〞的 很大。以10倍的关系粗略计算,1kg “可燃冰〞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J(煤的热值为×107 J/kg)。 9.某的出租车全部改用天然气了,用天然气既经济又环保。天然气的热值为×107 J/kg ,完全燃烧0.5kg 的天然气可放出 J 的热量;假设一罐天然气用了还剩一半,那么剩余天然气的热值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7 J/kg 。 10.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燃料,局部公交车和汽车开始使用它来代替柴 油或汽油。它燃烧时释放的 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