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_

第1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过程设计┃

子里颜色变浅,说明有空气进入下边瓶子中,也不是靠重力。由此可以推理出二氧化氮和空气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过一段时间,两瓶中所有气体都变成相同的,说明两种气体的分子已经均匀混合,即分子可以在瓶子中自由运动到任何位置,表明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并且不会停止。

小结:由于分子运动,某种物质逐渐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还表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3.观察:液体扩散现象。

4.讨论交流:扩散现象。

结合教材第4页“生活、生产中利用分子运动的事例”图文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对分子运动的认识。

小结: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气体、液体、固体中的分子都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5.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运动的分子具有________能。(动)

(三)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1.分子间存在引力。

(1)提出问题: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为什么液体和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呢?

(2)猜想:分子间可能存在引力。

(3)实验操作:出示演示分子引力的两个铅圆柱。随意将它们对在一起,这时两铅块并没有表现出吸引力。实验似乎得到分子间没有引力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要轻易地放弃猜想,应再进一步分析原因。大家都知道磁铁能够吸引铁钉(边讲边演示),但把铁钉远离磁铁,这时磁铁不能吸起铁钉(演示),这是为什么?(距离偏远)刚才两铅块没有表现出吸引力,是不是也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不够近呢?那么我们想办法让两铅块靠得更近些。(在做实验时,用刀子将两铅块表面刮光亮,然后用力将两铅块挤压在一起)实验结果是两铅块能吸引在

一起,并能负重达500g以上。

(4)结论:这表明分子之间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只有在分子靠得很近时,才能表现出来。

(5)应用事例:在实际生产中,人们早就利用分子间的吸引力来进行金属焊接了。一般焊接是靠熔化金属,从而使分子间的距离足够近,金属冷却后就焊接到一起。近代还有爆破焊接技术,它是将金属表面清洁后靠在一起,靠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两金属压接在一起。

2.分子间存在斥力。

(1)提出问题:为什么被压缩的橡皮能恢复原状呢?是不是分子间还存在斥力?

(2)学生实验:用注射器抽取半筒水,用手指推封闭注射器的活塞。

(3)现象:水极难压缩,且能够感觉到水给手一个推力作用。

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

氮气体的广口瓶在下,装有空气的广口瓶在上。二氧化氮可以采用浓硝酸和铜片发生化

学反应制取。

由于液体扩散较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混合均匀,所以本实验在课堂上可以用多媒

体模拟展示硫酸铜溶液和清

水的扩散现象,或用图片把此实验现象展示给学生。

有条件可展示录像视频,如半导体制造中掺杂硼、磷,机械制造中在金属表面层掺

杂碳或硅。

铅有毒,所以本实验不要设为学生实验,并且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用刀子切下的铅也要收集好,不能遗留在教室内。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总是

同时存在,且两种力不会相互抵消。只有在特定的距离r 时,分子间的引力才等于斥力,这个距离r就是通常的分子间隙的距离,大约是10-10m。当分子距离小于r时,斥力和引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斥力和引力

惠来县第八中学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 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

1.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能简单地说明物体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道分子的直径大小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常见现象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神奇的“软蛋” 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竟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地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 交流讨论: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将物质无限度地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 (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作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度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度量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活动1 演示实验1:教师打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提出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学生回答: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运动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 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活动2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滴管滴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整杯水都变成红色,说明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知识拓宽:结合演示实验,阐述课本P3的图1-1-7中现象说明的问题。实验中如果将水注入硫酸铜溶液的下方,是否能够影响实验效果? 活动3 提出问题:固体分子之间能否发生类似的现象,请同学们交流、讨论并举例说明。 归纳总结: (1)说明了气体、液体、固体在相互接触时,都能彼此进入到对方内部,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时刻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典例剖析:东亚文化之都——泉州,风景秀丽。如图所示的情景,能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能利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关系。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自主阅读教材P2 ~3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它能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 2.分子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成小球,那么,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分子肉眼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见。雪花、柳絮、灰尘不是(选填“是”或“不是”)单个的分子。 知识板块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3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 3.什么是扩散现象? 答:由于分子的运动,某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的现象。 4.请你举出两个扩散现象的实例。 答:①八月桂花遍地香;②墙角堆煤,墙内变黑。 知识板块三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自主阅读教材P4 ~5 5.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就结合起来了,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6.为什么固体和液体不容易被压缩? 答: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1.对学 分享独学1~6题:①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②对子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对子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研讨:①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②针对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方案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水平地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读出测力计示数。将玻璃板放到恰好与水槽内水面相接触,并慢慢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示数有什么变化?请你试着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二节内能和热量 第一课时内能 【学习目标】 1.了解物体的温度与热运动的关系。 2.知道内能的概念和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观察上面插图思考:冬天手冷时为什么搓手能取暖?为什么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有灼热感?钻木为什么可以取火? 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我们自然可以找到答案。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温度与热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把两滴墨水同时滴入10℃的冷水和50℃的热水中,出现的现象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可

(新)物理教科版九年级《1.1 分子动理论》导学案(附答案)

1.分子动理论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4.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生活、生产以及自然现象中的实例。 课前学习 尝试学习〔看书P2-P5完成〕 1.物体是由大量_________组成的。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是_________。 2.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 3.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学习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阅读本节第一、二自然段可知,物体是由大量组成的,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分子的直径是以m来量度的,所以分子体积非常,数目非常。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将一束鲜花插入花瓶,整个屋内都能闻到花香,这是因为从鲜花中散发出的具有香味的物质分子。 补充实验:二氧化氮的扩散现象,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如下列图〕,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能运动到上面盛空气的瓶子内,使其变成色,而下面瓶中气体的颜色变〔填“深〞或“浅〞〕,最后两瓶的颜色变得。分析现象,说明气体分子在。像这样,由于分子运动,某种物质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P3第二自然段,结合图1-1-7,讨论,交流。 液体,固体分子间都会发生现象,但比气体要慢得多,说明一切物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 [及时练习1] 1.走到泸州国窖广场就能闻到酒香味,这是因为。 2.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一会儿后,整杯水都会变,这一现象叫,说明液体分子在做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提出问题: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为什么液体和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呢?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①做图1-1-9实验,两段熔丝是否会分开?_____,说明了分子之间有________力。 ②做图1-1-10实验,看看能否将水压缩?______,说明了分子之间有______力。 通过以上实验:说明分子间既有力又有力,当分子间相距为某一距离r时,引力=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小变小时,表现为力,当分子间距离变大时,表现为力,当分子间距离非常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 [及时练习2] 1.夏日荷塘里荷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说明分子在;荷叶上的两滴露珠接触后合成一滴.说明分子间有力。 2.一块橡皮,可以压缩,也可以拉长,很有弹性。请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 3.看书P5第二自然段,说一说物质所处三种状态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的运动状态情况? 4.通过以上学习归纳总结:分子动理论:物体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分子都在_____________,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1.分子动理论是从微观角度看待宏观现象的根本理论。以下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的是〔〕A.风的形成 B.烟从烟囱中冒出 C.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D.离花园较远处就能闻到花香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 (1)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扩散现象的探究、讨论,并借助生活经验,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3)用分子动力论观点解释某些生活、生产及大自然中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物质组成奥秘的兴趣。 (2)通过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分子动理论》是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一节,本章的重点是内能,本节是这一章的基础,旨在揭示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教材从宏观扩散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分子动理论的观点,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依次介绍了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内容。为学生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好奇心强,但缺乏小组合作意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本课力求通过多设置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会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相关现象。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两种无色液体混合变色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演示实验打下基础。

新课讲授 (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学生动手实验: 通过撕纸游戏,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见解,引导学生提出与分子有关的问题,从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 通过一滴水中含有的分子数,可供十亿人日夜不停来数这些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大约3万年才能数完。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数目多、分子体积小。 (二)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通过向教室前喷香水,教室后面的学生过一会儿也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运动。 学生实验:把品红倒入冷水、热水中,学生观察扩散现象,从宏观上认识到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演示实验:把酚酞溶液滴在纸上,把纸放在没有盖盖子的浓氨水瓶子上,纸变成红色,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三)分子间存在间隙 学生观察水分子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分子之间没有紧密相连,而是存在间隙的。 演示实验:把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在一块,观察它们的总体积变小,从而证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四)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学生实验:将注射器吸进少量空气,用橡皮帽堵住出口,把活塞外拉,学生感到越向外拉越费力。松开手,活塞又回到原位置。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学生实验:将注射器吸进大量空气,用橡皮帽堵住出口,把活塞里推,学生感到越向里推越费力。松开手,活塞又回到原位置。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讨论:为什么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和拉伸呢? 固体和液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比气体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大。 总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且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六、本课小结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七、板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目录 1 分子动理论 (1) 第一课时 (1) 第二课时 (4) 2 内能和热量 (6) 第一课时 (6) 第二课时 (10) 3 比热容 (12) 第一课时 (12) 第二课时 (14) 第三课时 (16)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 分子动理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白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特点。 2.掌握扩散现象的实质,哪些现象属于分子扩散现象。 教学重难点 扩散现象的实质及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 由课本P2引言引出本节新课。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概念:能够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我们称它为分子。分子直径极小,通常用10-10m来量度。 2.分子的特点:体积小、质量小、数量多 3.剖析说明: (1)分子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2)分子还可以再分,但再分就不能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 (3)物质原来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4)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例:下列关于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B.水和冰是由同种分子组成的 C.干冰和冰是由同种分子组成的 D.铜块和铜球是由不同分子组成的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由不同物质三态时的扩散现象引出: 由于分子运动,某种物质逐渐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叫做扩散。 的有效例证,也是分子做无规则运 动的一种宏观表现。

2.剖析说明 (1)扩散现象发生的条件:两种不同的物质必须互相接触。如果两种物质相同或不互相接触都不能发生扩散现象或发生的不是扩散现象,如热水和冷水属于布朗运动。 (2)扩散现象并不是某种物质的分子单向进入另一种物质,而是彼此同时进入对方的现象。 (3)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不同物质的不同状态之间,即在气体和液体、气体和固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如蒸发、糖的溶解。 (4)扩散现象说明了: ①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③分子具有动能。 (5)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 ①物体的状态,在相同条件下,气体扩散最快,固体扩散最缓慢; ②温度,在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注:判断某些现象是否为扩散现象时,关键看这些现象是自发形成的,还是在重力、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前者是扩散现象,后者属于机械运动。 例1:在栀了花开的时候,校园里都能闻到栀子花的清香,这是一种扩散现象,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液体之间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温度越高时,扩散现象越剧烈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例2:花香扑鼻尘土飞扬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 分子动理论 教学设计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是本章的基础。本章的重点是内能,本节教材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为探究内能打下伏笔,也为从微观结构理解物体内能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书中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②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动③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④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演示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从宏观现象推理分子的特征,并渗透物理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3.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分子热运动(2) 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二、学情分析: 针对初三学生 1.能力方面:他们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观察实验能力,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知识方面:前面他们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微观知识,但对物质的认识还停留在宏观领域。 三、教法学法 教法:1、演示实验法;2、设疑法;3、举例法。学法:1、观察实验法;2、分析比较法。 四、教学过程 包括:1.课前准备 2.导入新课 3.实验探究 4.总结归纳 5.中考链接 6.作业布置 7.版式设计

1.课前准备:播放音乐《小梦想大梦想》 2.导入新课:播放音频王安石的《梅花》设疑引入新课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再开一瓶香水,一会满屋生香,为什么?由梅花和香水把同学们带入今天的微观世界,去探究微观微粒分子的特征 3、实验探究: A:三个动画探究实验由上面三个探究活动,分析讨论总结,得出本节重点和中考的考点。1.从固、液、气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引出扩散现象的概念 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B: 进一步探究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温度 C:进一步探究分子特征:分子间的作用力示铅块与铅块挂在一起,下面的铅块掉不下来,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乘胜追击,同学们为什么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呢?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D:继续探究分子的特征:10毫升水10毫升的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毫升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4、总结归纳:学生总结归纳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1.(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就越剧烈。 2. 分子间的作用力:引力、斥力 3. 分子间存在间隙 5、中考链接&中考题精选& *下列现象说明分子间有斥力作用的是()A、煤堆在墙角时间长了,墙内部变黑了 B、打开醋瓶后,很快嗅到醋味 C、有手压面包,面包体积变小了 D、封闭在容器中的液体很难被压缩*.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 春天沙尘暴,飞沙满天 B. 擦黑板时,粉笔灰四处飞扬 C. 槐树开花时,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香气 D.雪花漫天飞舞

教科版九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教科版九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 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课题:九年级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复习 学习 预设 问题与活动 教学(学习)目标认真阅读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一:分了动理论的内容: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第二节:内能和热量 一:温度与热运动 1.物体的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 剧烈。 二:物体的内能 1.内能的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 总和。 3.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是内能改变的标志。 内能还和物体内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 因素有关。 三:改变内能的方式 4.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热传递。 热传递的实质:内能的转移,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能量的转化 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四:燃烧:放出热量 5.燃料的热值: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叫做这 种燃料的热值。符号: q 单位: J/kg 6. 公式:q = Q/m 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 Q = mq 变形式: m = Q/q 7.燃料的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 同种燃料的热值相同 要求: 1、先独立 思考 2、组内交 流讨论, 补充完善 3、三分钟 后小组展 示。 其他小 组质疑, 老师完 善,评价 激励 第三节:比热容 一:物体的吸热能力 1.物体吸热量的多少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的种类有关。 二:比热容 1.定义:物体吸收的热量Q吸与m.Δt的比值,叫物质的比热容。符号是 c 2.比热容的单位: J/(kg·℃) 3.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吸收(放出)热量的多少、质量 (体积)、温度变化量无关。 三:热量的计算 4.Q吸= cm(t-t0) Q放= cm(t0-t) 盘点 收获 绘制 思维 导图 分子动理论 内能和热量 比热容 学生小 结,然后 绘制思维 导图。 达标 检测 一、分子动理论 1.于关于分子动理论的描述,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 B.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通常是很多的。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0O C时分子运动停止了。 D.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下列现象中不能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的是( B ) A.酒香不怕巷子深 B.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C. 衣橱里的樟脑球会逐渐变小 D.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要求: 独立完 成。积极 动脑, 做完后, 举手回 答。让思 路方法不 一致同学 装订 线 第 一 章 分 子 动 理 论 与 内 能 1 /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学教案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学教案 1.1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认识直接感知的现象,也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分子运动和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前准备 香皂,香水,用化学方法制取的二氧化氮气体,广口瓶两个,小玻璃板一块,十天、二十天、三十天的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扩散的实验样本,红墨水,烧杯,胶头滴管,热水,弹簧测力计,真空贴钩,小刀,铅柱,钩码,铁架台,自制分子作用力与分子间距演示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但是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分子体积很小。 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可以用高倍的显微镜来观察,这确实是个方法。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想一想,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我们很快就可以闻到香味。为什么我们能够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是不是因为香水和香皂的气味跑到鼻子里。 ◆探究活动1: 在教室内喷洒香水,请同学们讨论香味是如何传播的?

分子动理论教案

《分子动理论》教案(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4 、小雪同学在探究分子间的作用力时,在注射器筒内先吸入适量的水,推动活塞降筒内空气排除后,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嘴,再用力推活塞,如图所示,结果她发现筒内水的体积几乎未改变,这一实验表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_______。(选填“引力”、“斥力”) 二、选择题 1、小明在卧室里,闻到了妈妈在厨房炒菜的香味儿。这个现象说明了( ) A.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B.气体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C.气体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D.气体分子是非常小的 2 、下列现象中,与分子运动有关的是() A .余音绕梁 B .尘土飞扬 C .人声鼎沸 D .花香扑鼻 3 、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春天:春江水暖鸭先知 B .夏天:满架蔷薇一院香 C. 秋天:数树深红出浅黄 D .冬天:纷纷暮雪下辕门 4 、如图所示,上瓶内装有空气,下瓶内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将上下两瓶间的玻璃板抽掉后,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这个现象主要说明() A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 .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C .分子间有作用力 D .分子有一定的质量 ☆教学反思 1、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备课过程中尽量用直观的方法准备素材,想通过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理解知识:演示墨水的扩散现象,观察颜色的变化、打开风油精瓶盖,闻气味、小米与花生豆的混合类比法、感受分子力模型的力的作用、视频展示物质三态结构模型,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中获取知识。 2、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感受缺乏顺理成章,仍有些生硬,教学中还要更多地联系生活,尽量让学生起身体验,如:课前可布置学生自己观察墨水的扩散现象,给他们充足的、轻松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课堂上不会太突兀,又要从宏观世界来到微观世界,又要感受由现象及本质的方法。 3、能用实际器材演示实验不用软件模拟,酒精与水的混合等,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到世界的物质性、真实性。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分子动理论 知识讲解

分子动理论 : 【学习目标】 1、知道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发生; 2、知道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 3、能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设计并解决有关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数目是巨大的,而分子体积是很小的。 要点二、扩散现象(《分子热运动、内能》分子动理论) 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要点诠释: 1、条件:①不同的物质;②互相接触。 2、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3、扩散现象说明了: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隙。 4、扩散现象是反映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而灰尘颗粒、大雾中的微粒及烟尘中的微粒等肉眼能观察 到的分子聚合体在外力下的机械运动,都不是扩散现象。 要点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它们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分子间距离r=r0(r0为分子处于平衡位置时的距离)时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在rr0时斥力和引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在r>10r0时斥力和引力都变得非常微弱,此时分子力可忽略不计。 要点诠释: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但这种力只有在距离很小才比较显著。当两个分子间距大于10倍分子的限度时,引力和斥力就不大了。打碎的玻璃不能吸引在一起,是因为两块玻璃碎片不可能相距很近,无法达到引力明显的距离,所以不能吸引在一起。电焊、气焊钢板时,用高温加热钢板,使钢熔化为钢水,钢水中的分子可以自由运动相互靠近,靠引力集结在一起。当钢水冷却凝结为钢块时,原来分离的钢板就被“焊接”在一起。 要点四、分子动理论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这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典型例题】 类型一、基础知识 1、甲、乙、丙三幅图中,能形象地描述气态物质分子排列方式的是()

2022年教科版物理《分子动理论》精选教案(推荐)

分子动理论 一、教材分析 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使八年级学生知道了扩散现象等, 但由于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分子的状态, 学生很难很直观地认识到“分子在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等. 因此本节教学需要以生活中的感性现象、宏观实验现象或模拟实验等为依据, 学生在感受到现象后,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 去猜测和推理分子的运动状况, 最后建立起分子动理论知识. 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方式的有机整合是本节课的教学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 在观察宏观现象、模拟活动、探究交流等过程中, 感受观察、猜测、推理、建模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并体验学习的乐趣, 懂得交流与合作的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运动;知道分子间存在间隙. 〔3〕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现象推测分子动理论的过程, 感受从宏观现象看微观本质的科学方法. 〔2〕通过“红豆与沙的混合〞和“改变小球间弹簧的长度〞等模拟活动, 感受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现象和感受活动推测分子动理论, 懂得善于观察生活并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2〕通过视频展现“物质世界的尺度〞、“天宫的扩散现象〞等, 了解人类对宏观、微观世界的努力探索, 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 并领略我国航天科技的开展, 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糖块、松香、金属块、三杯水〔温度不同〕、红墨水、黄沙、红豆、细绳、粉笔、塑料针筒、弹簧链接的小球等. 2.演示实验器材:装有水和酒精的特制细管、胶头滴管、铅块、钩码、笔袋、西瓜、弹簧链接的小球等.

九年级物理上册 分子动理论学案新版教科版

1.1分子动理论 一、知识梳理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物质是由大量______组成的. 2.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微粒. 3.分子的______很小,若将分子看成球型,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分子的______很小,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是10-26kg.由于分子很小,肉眼及光学显微镜______看到分子. 4.分子虽然很小,但分子也不是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分子间存在着______.若将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总体积______200ml.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运动. 2.扩散现象:由于分子运动,______物质在相互接触时,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3.扩散现象表明了:(1)分子在做__________________运动;(2)分子之间有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______有关; 5.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具有______能. 6.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在显微镜下观察悬浮于静止液体中的花粉颗粒,发现花粉颗粒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布朗还发现颗粒越小现象越明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1.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力和______力,______力和______力是同时存在的.

九年级物理上册分子动理论教案新教科版

第 1 节分子动理论 【教课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物体是由大批的分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在永不暂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回首人类对物质构造的认识历程,认识物质是由大批分子构成的。 2.经过对扩散现象的研究、议论,并借助生活经验,知道分子在永不暂停地做无规则的 运动。 3.经过演示和察看分子力模型及对物质三态分子模型的类比,认识分子间既存在引力又 存在斥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演示实验、视频资源及类比手段,激发研究物质构成神奇的兴趣。 2.使学生认识经过能够直接感知的现象能够认识没法直接感知的事实,并知道这是一种 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验物理知识的应用性,认识物理学拥有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功能。 【教课重点】 经历察看实验的过程,应用分子动理论解说某些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现象。 【教课难点】 从某些宏观热现象中推测出其微观本质。 【教课打破】 教课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察看的过程,使学生在察看这些现象的过程中提炼出能够印证 分子动理论的现象,同时还培育了学生科学察看的能力。而关于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分子 间的相互作用才表现为引力的理论,比较抽象,能够采纳类比磁铁吸引铁钉的演示实验对照 认识。 【教课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资料 ( 人类古往今来研究物质构成神奇的历程、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的扩散图 片、铅与金的扩散图片、机械制造中在金属表面层掺碳、掺硅 ) 、酒精、毛笔、 NO2气体、广口瓶、玻璃片、铅柱 ( 分子引力演示器 ) 、刀子、磁铁、铁钉等。 ◆学生准备 注射器、烧杯、水等。 ┃教课过程设计┃ 教课过程标注 一、联合分糖块实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块糖,而后提出问题:把这块糖分红两半,两个 人来分享,能否都有甜的感觉? 4 个人呢? 8 个人呢这样切 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学生议论并回答。 点拔:假定在分糖的过程中,每分一次,取一粒加以检测,假如条件同意,还能够采纳多媒体多展现一些有关资料。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1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2.知道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重点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难点 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扩散形象的判断和解释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 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