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生姓名刘雪哲

学号 11040021

指导教师文春凤职称讲师

论文字数 9430

完成日期:2015年5月30日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巢湖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论文 (设计)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巢湖学院。学校根据需要,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论文 (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巢湖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摘要

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中,萧红是一位极具文学才华的女性作家。萧红孤独寂寞、执着倔强的鲜明个性,使小说创作风格独树一帜。本文将萧红小说创作与萧红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相结合。通过分析萧红小说中描写小人物悲苦、爱情不幸的悲剧主题,苦难生活中屈服或抗争的女性形象,清新自然的儿童视角,体会萧红孤独寂寞的个性、复杂矛盾的心理、特殊的童年生活经历,探究萧红小说创作与萧红性格、人生经历等之间深刻的联系。

关键词:萧红;小说创作;性格特征;人生经历

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The Style is The Man——

on The Innovation of Xiao Hong's Novel

Abstract

Xiao Hong,a female writer,was great talent for literature among many writers in 1930s.The novels written by Xiao Hong showed her distinct personality.Therefore her writing style is highly original.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Xiao’s life experience and personality,this thesis puts emphasis on exploring the profound link between her novel creation,her character and her life experien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ragic theme on love and female figures in her novel.After reading her novel,we can also know about her ambivalence and particular childhood experiences.

Key Words: Xiao Hong, create, character, experience

目录

中文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 ....................................................................................................................... I I 引言 .. (1)

一、悲剧主题与孤寂个性 (1)

(一)萧红小说中悲剧主题的表现 (1)

1.小人物的悲苦 (1)

2.爱情的悲剧 (2)

(二)萧红孤寂抑郁的个性 (3)

1.凄凉抑郁的心理 (3)

2.孤独寂寞的性格 (4)

二、女性形象与复杂心理 (5)

(一)萧红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呈现 (5)

1.屈从于苦难的女性 (5)

2.苦难中抗争的女性 (6)

(二)萧红复杂矛盾的心理 (7)

1.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7)

2.个性解放思想的鼓舞 (7)

三、儿童视角与童年生活 (8)

(一)萧红小说中儿童视角的运用 (8)

1.儿童视角与好奇心 (8)

2.儿童视角与清新自然的语言 (9)

(二)萧红对特殊童年生活的回味 (9)

1.被呵护的好奇心 (10)

2.与祖父有关的温暖童年 (11)

结语 (112)

参考文献 (133)

致谢 (14)

巢湖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引言

萧红创作的小说带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比如早期作品《弃儿》、《王阿嫂之死》,成名作《生死场》、《呼兰河传》,晚期作品《小城三月》、《马伯乐》等[1]。这些独具特色的小说奠定了萧红不可动摇的文学地位。近年来,《萧红》、《黄金时代》等多部讲述萧红曲折人生、情感经历的电影的轮番热映,将“萧红热”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萧红用越轨的笔致、细腻的情感将生命体验融注在小说创作中。萧红小说的独特魅力与萧红的孤寂抑郁的个性、复杂矛盾的性格密切相关。

文如其人,文学作品彰显着作家的个性与气质。萧红的小说创作与萧红的性格特征、复杂的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从萧红小说中的悲剧主题、女性形象、儿童视角三个方面,分析萧红的孤寂个性、复杂心理以及生活体验,剖析萧红的小说创作与其人生经历和复杂多变的性格之间的关系,为萧红小说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悲剧主题与孤寂个性

孤独寂寞的个性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说中悲剧主题。萧红将孤独寂寞的个性融注到小说创作中,展现着小人物的悲苦、爱情的不幸。文如其人,萧红小说中悲剧是她对不幸艰难生活的描绘。

(一)萧红小说中悲剧主题的表现

在小说创作中,萧红关注的视角更加倾向于社会中的底层群体。萧红用诚挚细腻的语言将自己坎坷曲折的经历再现到底层人物生活中,表现苦难生活中的小人物像动物一样生生死死的悲剧生活和不幸的爱情。

1.小人物的悲苦

萧红作品中的小人物主要包括妇女、普通劳动者、儿童等,比如小说中的芹、王亚明、金枝、王大嫂等社会底层群体。通过描写他们经济上的困顿、无

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力反抗生活的压迫,展现小人物的悲苦生活[2]。

《弃儿》是萧红早期的短篇小说①。萧红在文中描绘的芹是一个?肚子凸的如馒头般的女人? [3]未婚先孕的普通女性形象。因为经济上的苦难,无法支付房租,被迫困在旅馆的阁楼之中,过着失去自由的生活。文中的芹整天只能?手摸着肚子,仰望天棚的水影?,急切的等待着一个可以带她摆脱生活困境的人。此刻出现的蓓力,对于芹来说,就像黑暗中的灯火,给她带来了逃离困境的希望。在他们认识的第二天,芹住的小城发生了水灾。在生死抉择的瞬间,芹内心产生了求生的渴望。后来芹辗转找到了蓓力,过着寄人篱下、风平浪静的生活,然而芹的内心却一天天不安起来,她深刻意识到自己生活上的贫困,无法养活自己腹中的孩子。萧红在《弃儿》的小说创作中,通过描写女主人公芹面对经济上的困难,无奈地抛弃自己孩子的行为,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处于弱势的女性群体悲惨的生活。

《王阿嫂之死》中,萧红用冷静客观的语言讲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村劳动人民的悲剧生活。王阿嫂为了维持生计去村前拾土豆时,后村的丈夫却在死亡面前拼命挣扎。村里横行霸道的张地主看不惯王大哥日常的行为举止。当王大哥在草堆上熟睡时,命令下人放火要将王大哥烧死。对于张地主嚣张的行为,周围的民众竟不敢去救王大哥,更没有人去村前通知王大嫂。在这些长期被欺压的民众看来,连掌控自己性命的能力都没有,又怎么可能去救他人性命。当王大嫂看到王大哥在火海中剩下的尸骨时,王阿嫂?拾起王大哥的骨头来,裹在衣襟里,发出陶天的哭声来?,王阿嫂的哭声展现了底层人物的悲哀。文中的村民:?死了倒好,不然我们的孩子要被这疯子打死呢?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无力反抗生活的无奈。作者在《王阿嫂之死》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生活悲剧和村民们软弱的行为,展现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悲苦的生活。

2.爱情的悲剧

萧红把自己不幸的爱情婚姻生活凝聚在小说创作中,其笔下的爱情大都以悲剧收尾。

在《生死场》中,萧红讲述了在男性权威压迫下的社会里,金枝与成业的爱情悲剧。小说中的金枝是一个对爱情怀着无限向往和憧憬的少女,而文中的成业不懂得关怀和爱护金枝,只是用粗暴的方式把善良的金枝当做满足欲望的

文中所有萧红小说原文均选自于萧红.萧红小说全传(上、下)[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

巢湖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替代品。每次见面时,成业?用腕力掳住金枝?,?像猎犬带走猎物似的?疯狂地践踏着金枝对他的淳朴而真挚的爱。这段爱情悲剧使金枝受进了他人的讽刺。比如母亲的轻视:?你吃了苍蝇吗?,邻居的嘲笑:?那丫头也算完了?、?河沿不是好人去的地方?,成业的粗暴:?你们这些吵架鬼有什么用,我要把你们都给卖掉?。这段爱情悲剧带给成业的是无尽的烦恼:?我有好的日子吗?你们累的我,连做强盗的机会都没有?。作者通过描写金枝和成业之间感情生活的不断变化,表现爱情的悲剧。

《小城三月》以旁观者“我”的角度讲述了翠姨和堂哥之间的爱情的悲剧[3]。哥哥来看生病的翠姨时?他刚一伸出手来,翠姨就突然拉住他的手,大声地哭起来?翠姨对堂哥的放声地哭泣,流露出对这份悲剧爱情的遗憾和不舍,而堂哥在这场悲剧爱情中流露的多是软弱和麻木。如文中写到堂哥教翠姨练习吹箫的时候,堂哥曾多次痴痴望着翠姨房间的方向。在旁观者“我”看来?哥哥不知道现在该保护翠姨的地位,还是自己的地位?。对于这份悲剧爱情,堂哥并没有做出努力,只是一味地沉默,显示着自己的软弱。小说尾声部分?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终结了这份备受封建礼教摧残、身份悬殊的爱情悲剧。

(二)萧红孤寂抑郁的个性

纵观萧红小说中的悲剧主题,无论是描写小人物的苦难生活还是爱情的悲剧都呈现出萧红孤寂抑郁的个性。凄凉抑郁的心理以及独孤寂寞的性格都是萧红孤寂抑郁个性的主要表现。

1.凄凉抑郁的心理

凄凉抑郁的心理是萧红孤寂抑郁的个性的主要表现。

在童年生活里,母亲在萧红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之后继母的冷酷虐待,使萧红倍感凄凉[4]。而父亲在萧红的记忆中是一个残暴专制、冷酷无情的封建家长形象,使萧红深感抑郁。她在散文《祖父死了的时候》①中写到:?我联想到母亲死以后,父亲怎样打我,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童年生活中缺少母爱与父爱的伤痛形成了萧红凄凉抑郁的心理。萧红将苦难的生活经历深深烙

《祖父死了的时候》选自萧红.萧红散文名篇[M].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印在了小说创作中。萧红笔下的普通妇女、劳动者、儿童等社会中小人物对于爱都有着执着的向往,然而饱受爱的遗弃和折磨。萧红的一部部小说无不一幕幕描绘着一个个小人物的悲剧生活。在《弃儿》中,芹因无力抚养自己的孩子而被迫与之分开,母子分离给芹带来了难以言说的痛苦,体现着普通妇女的悲剧生活。

在萧红19岁那年,父亲给她安排的包办婚姻,使萧红对父爱倍感失望,不惜离家出走,做个勇敢的“娜拉”。萧红将凄凉抑郁的心理,童年时父爱、母爱的缺失,融入到小说中低层小人物悲苦的生活里。《王阿嫂之死》中王大哥被火烧死时,周围的人们被苦难生活的压迫变成了麻木的看客,缺失了对小人物苦难生活的同情与关爱。《生死场》中的底层小人物像动物一样忙于生生死死,彼此之间缺乏爱与关怀,充满着悲剧氛围。

2.孤独寂寞的性格

孤独寂寞的性格是萧红孤寂抑郁的个性的另一表现。

人们对萧红性格的评价是“早醒而忧郁的灵魂”,早年父爱母爱缺失的经历,让正处童年的萧红比同龄人多了一分成熟和孤寂。多年漂泊都市、生活动荡不安,使萧红孤寂的性格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变得鲜明。《弃儿》中通过刻画女主人公芹的孤独寂寞的心理,展现普通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悲苦。在芹和蓓力认识的第二天,芹住的小城发生了水灾。作者通过阁楼外人们奔走逃命的呼叫,衬托芹独自待在阁楼里内心的孤独?我怎么办呢?没有家,没有朋友,我走向哪里去呢??萧红借芹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内心的孤苦和无奈表达着自己多年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感。

多次失败的爱情与婚姻经历,使萧红对孤独寂寞的体会变得更加深刻。未婚夫汪恩义的逃离、萧军的不解、端木的冷漠,使萧红饱尝孤独寂寞。在多次经过生活带来的历练之后,萧红身上的寂寞感、孤独感、沧桑感变得更加成熟,使萧红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总带着一层悲剧感。萧红笔下的女性对待爱情充满渴望,但萧红自身孤独寂寞的情感体验让她们常常遭受爱情的悲剧。《生死场》中金枝在下着细雨的河边等待成业时内心的落寞,婚后生活的不幸,周围人们的嘲弄,表现出金枝面对爱情的悲剧时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小城三月》中翠姨临死之前抓住堂哥的手放声哭泣的场景,诉说着抑郁的爱情带给她内心的痛苦与折磨。“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这句话透露出《小城三月》里

巢湖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断翼的爱情,诉说了翠姨追求爱情过程中内心的苦闷和挣扎。萧红用平淡的口吻将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爱情婚姻中的屡次受挫熔铸在小说创作中,讲述着爱情与婚姻的悲剧。

凄凉抑郁的心理、孤独寂寞的性格是萧红孤寂抑郁个性的主要表现。萧红将通过细腻、诚挚的语言将孤寂抑郁的个性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展现着社会生活中小人物的悲苦生活和爱情的不幸[5]。

二、女性形象与复杂心理

在传统思想与“五四”新文化交替之际,萧红用复杂的心理、越轨的笔致创作了大量女性文学作品。这一时期,萧红塑造出了一系列真实鲜明的女性形象,其笔下的东北女性在苦难生活的面前或屈服或勇于抗争。

(一)萧红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呈现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女性形象。与同时期的男性作家相比,萧红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更加细腻地再现了深陷于苦难生活的女性的无奈与凄惨。与同时期的女性作家相比,萧红突破了原有的知识分子女性题材,展现农村女性在艰难生活里的屈服或挣扎,更加侧重于表现女性对爱情婚姻自由的向往。

1.屈从于苦难的女性

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屈从于苦难生活的女性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萧红塑造了许多顺从丈夫的权威、封建家长的折磨的女性形象,她们是屈从于苦难的女性形象的代表,比如《生死场》中的麻面婆、《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等。

《生死场》中二里半的妻子——麻面婆,在传统社会看来,是一位具有“妇德”的妻子。麻面婆生活在破旧的茅屋里,没有任何怨言。面对粗暴的丈夫,麻面婆没有任何反抗。作者塑造了一个驱使自己像机器一样工作的女性形象,?心像衰弱的白棉一样?的软弱女性。在丈夫眼中,麻面婆只是一个带着“妻

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子”身份的工具,没有自我意识,任劳任怨。在邻居看来,麻面婆只是无聊时,可以拌嘴出气的对象。在低矮的男性天空下,麻面婆任由自己变成了被驯服的动物,除了沉默就是劳作。文中描写到,当丈夫二里半把家里的羊搞丢后,麻面婆看到丈夫?面孔和马脸一样?,她变得比平时更加害怕自己的丈夫,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愚蠢的羊弄丢了,用近乎笨拙的方式去田里找弄丢的羊。

《呼兰河传》里当小团圆媳妇在只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时,在家人的安排下,被迫嫁到了呼兰河镇的胡家中[6]。家中的婆婆觉得这个黑乎乎、整天笑呵呵的媳妇举止过于大方,婚后没有几天,就开始想方设法“修理”她。在婆婆的百般折磨下,小团圆媳妇惨痛的哭声,引来的却是一群为婆婆“出谋划策”的帮手。周围的邻居有四处弄偏方的,有拿热水给小团圆媳妇洗澡的,有把驱邪法术在小团圆身上试了一遍的。萧红展现了在苦难生活中屈服的小团圆媳妇的形象。作者讲述了一个只有12岁活泼开朗的女孩逐渐变得诚惶诚恐,对婆婆的百般折磨变得顺从,最终在苦难生活面前无声无息地死去的悲惨人生。

2.苦难中抗争的女性

如果说萧红笔下屈从于苦难生活中的女性是萧红对曲折坎坷的生活的感悟,那么萧红笔下苦难中抗争的女性则是萧红生命意识觉醒的体现。作者通过描写女性执着地追求平等的婚姻、自由的爱情,展现着苦难中抗争的女性形象。

王婆是在苦难生活面前勇于抗争的女性代表。忙着生、忙着死的东北乡村上,《生死场》里的王婆过着看似比其她女性更加悲苦,却更有意义的生活。在这个封闭的乡村里,王婆经历过三次婚姻,相继死去三个孩子。在第一次婚姻中,王婆对丈夫的粗暴行为表示了不满。第二段婚姻中,面对丈夫的早早离世,王婆并没有放弃对爱的追寻。在嫁给赵三的第三段婚姻里,王婆不但每天辛勤劳作,而且努力地尝试能与赵三有一个平等的地位。文中描写到,在参加镰刀会时,丈夫赵三退赛的行为直接遭到了王婆的蔑视。文中描写当王婆的儿子“胡子”被官府杀死、女儿在革命中牺牲时,王婆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冷静和理性。她清楚地认识到?革命就是不怕死,那是露脸的死啊,比当日本狗的奴隶活着要强的多?。作者通过王婆大量对话的描写和生动的心理描写,展现出以王婆为代表的女性在动荡的时代里,女性的独立、反抗思想迅速觉醒,不断得到升华。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塑造了一个敢于挑战封建传统,勇敢追求婚姻自由的女性形象。文中的王大姐聪慧善良,得到了呼兰河小镇上很多人的喜爱,

巢湖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然而王大姐偏偏爱上了穷磨倌的冯歪嘴子[7]。王大姐不顾父母的阻挠,私自与冯歪嘴子同居并生下孩子。身边很多人对王大姐的行为表示了不理解,甚至有人出言谩骂。王大姐对周围人们的指责和嘲笑并不在意,她认为追求美好爱情和婚姻自由的行为并没有错。

(二)萧红复杂矛盾的心理

在多种思想相互碰撞的社会背景下,给萧红小说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封建传统思想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冲击,是萧红复杂矛盾心理的主要表现。

1.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封建社会的男权思想对出生在传统地主家庭的萧红的影响颇深。

生活中的萧红对于男性的权威是屈服的,创作中的萧红也常常流露出这种心理[8]。面对父亲的权威、家中女性身份备受冷遇,使萧红较早意识到女性只有顺从和被支配的资格。

离家出走之后,传统道德一次又一次地打碎了萧红对爱情和婚姻的幻想。生命中连续遭受汪恩义的抛弃、萧军的粗暴、端木的软弱,萧红对此只是一味的忍让与顺服。封建传统思想压抑着萧红的内心,束缚着萧红笔下女性的生活。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讲述了在传统社会下长期被欺压的女性的生活。在繁重的生活面前,她们仅拥有丑陋的面貌和麻木的心理,身负生活重压的麻面婆是其中代表。

2.个性解放思想的鼓舞

萧红生于辛亥革命期间,成长于“五四”和新文化运动时期,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思想给新时期萧红小说创作带了新的动力。

中学时期,萧红接受左翼老师的教育。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民主平等、追求自由的精神唤醒了萧红的女性生命意识和人格尊严。萧红将内心中的执着倔强、自由平等的思想融汇在作品中进行大胆创作,展现了女性在苦难生活中勇于反抗的一面。比如《呼兰河传》中王大姐不顾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勇于追求爱情的行为,《小城三月》中翠姨临死之前抓住堂哥放声哭泣的画面。

萧红在对文学创作感到迷茫之际,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良师益友——鲁迅先生。鲁迅笔下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冲击着萧红原有的小说创作,给萧红小

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说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比如《祝福》中祥林嫂不再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而是不甘心被婆婆卖掉,敢于逃出家门,用生命做抗争,反抗再嫁的勇敢女性。《伤逝》中子君?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萧红在鲁迅的影响下,多是讴歌女性对传统的蔑视,或是赞赏女性追求爱与幸福的行为。《生死场》中的王婆、《呼兰河传》中的王大姐等女性形象是萧红追求个性解放的化身。

萧红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与萧红复杂矛盾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封建传统思想束缚着萧红的一生,甚至束缚着她的文学创作,使她塑造了许多屈从于苦难的女性形象。新时期,追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想对萧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融入到了她的文学作品中,使萧红创作出一批勇于抗争、渴望爱情婚姻自由的女性形象。

三、儿童视角与童年生活

纵观萧红短暂的创作生涯,儿童视角叙事是其鲜明的风格。萧红儿童视角的成功运用源自于祖父的关怀与陪伴。萧红通过灵活自由地运用儿童视角,流露着对陌生世界的好奇,向人们展示了真正美学意义的童心世界[9]。

(一)萧红小说中儿童视角的运用

儿童视角叙事是一种与成人视角叙事不同的叙事方式,是借助于儿童的眼光和口吻来讲述事物[9]。萧红通过儿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着对陌生世界的好奇。

1.儿童视角与好奇心

萧红运用儿童最宝贵的品质——好奇心进行文学创作,再现苦难生活里的温暖场景。

在《家族以外的人》中,萧红从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视角,展现了对生活中以二伯为代表的生活中边缘人物的好奇与同情。文中的二伯是家里的老雇工,他大半辈子的时间都花在了这个家里。随着二伯的年纪越来越大,家里的人对他都是一副嫌弃的表情,甚至把二伯等同于院心里的大白狗。然而二伯爬屋棚的举动,引起了文中小女孩强烈的好奇心。当“我”发现了二伯在屋棚上

巢湖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藏着小木箱时,“我”把它?在身边摇了摇,又用手掌拍一拍……贴着耳朵听那里面咚啷咚响声?,表现出孩子在发现新奇事物时的兴奋。在之后的生活里,“我”对二伯的行为,都充满了好奇心,跟在二伯后面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想知道他在做什么,会出于好奇地问他:?二伯,这是什么?,?二伯,你是忘下了什么东西?,?二伯,你要回家吗?。通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对二伯的生活的观察,展现了以二伯为代表的社会小人物生活上的困顿与艰辛。

《呼兰河传》是萧红成功运用儿童视角创作的典范。文中的“我”是从小生活在呼兰河的孩子,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着疑问和好奇,比如文中描写跳大神的场面——?那女大神一下来,可就威风不同,好像有千军万马领导似的?。在“我”眼中,跳大神只是一个游戏,既惊险又刺激。在小团圆媳妇初来呼兰河时的场景里,展现了“我”对陌生女子强烈的好奇心——?我从来没有看过团圆媳妇,我以为团圆媳妇不知道多么好看呢……越想越觉得是非特别好看不可?,一顿午饭都没有吃好,就按捺不住拉着祖父赶忙去看了。《呼兰河传》中,“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现了呼兰河小镇里有像“游戏”一样的跳大神,还有活泼可爱的小团圆媳妇。

2.儿童视角与清新自然的语言

萧红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儿童眼中的世界,如《呼兰河传》、《小城三月》中真实自然的景物描写。萧红以儿童清新自然的口吻展现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在《呼兰河传》中通过清新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我”对呼兰河自然风物的感受。文中晚饭后火烧云?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了红色的狗,红公鸡变成了金的……?。作者用清新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火烧云从出现到消失的美丽场景。不但写出了“我”对火烧云红红的、金色的直观感受,而且细致地描写了大黄粱、紫茄子等生活中真实自然的事物在火烧云下的变化。通过儿童的视角描绘出了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呼兰河的后花园是充满乐趣的地方,?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是嗡嗡地飞着?。萧红通过儿童眼中金色的蜻蜓、绿色的蚂蚱和胖圆圆的蜂子的描绘,展现了呼兰河的后花园里纯真的童年生活。

《小城三月》的开端部分?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透在这里、那里?。“我”眼中的白色的蒲公英、绿色的原野和漫天飞舞的杨花等这些美好

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的景物与翠姨美好的爱情融注在一起,流露出萧红对温暖生活和爱的向往。(二)萧红对特殊童年生活的回味

萧红的一生虽然饱受冷遇,但不缺少温暖的回忆[10]。童年生活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幼时的萧红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得到了祖父的呵护。另一方面,幼时的萧红成长过程中得到了祖父细心亲切的陪伴。这些温暖的童年生活体验对萧红儿童视角成功运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被呵护的好奇心

萧红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叙述了祖父耐心回答萧红的对陌生世界的好奇的情景。萧红小说创作中儿童好奇心的生动描绘与祖父对幼时的萧红好奇心的呵护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萧红带有回忆性质的文学作品里,与父亲、母亲相比,祖父占有了很大的篇幅。在萧红的内心深处,祖父不仅仅是长辈更是贴心的朋友。在《萧红文集》里,萧红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回忆着幼时的萧红对诗歌充满好奇和祖父悉心的回答,显示出祖父对孙女好奇心的呵护以及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文中写到,每当祖父教她读?两只黄鹂鸣翠柳?时,萧红总会拉着爷爷的手,充满好奇地问:?为什么不是两只‘黄梨’呢??祖父会以调侃的口吻回答:?因为你嘴馋,只认得黄梨?。每当读到:?少小离家老大回?幼时的萧红总会不解地问:?为什么小时候要离家?离家到哪里去??祖父会耐心地回答:?好比爷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看看园子外的世界啊?。幼时的萧红除了对爷爷教的诗歌充满好奇,更对后花园的事物充满好奇。?‘爷爷,为什么樱桃树不结樱桃?’祖父老远就回答:‘因为没有花,就不结樱桃。’‘为什么樱桃不开花?’‘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①文中通过祖孙两人充满温情的对话,幼时的萧红对陌生世界的好奇心得到了祖父悉心的呵护和支持。在祖父的呵护和关怀下,萧红体会到了陌生世界的温暖和美好。童年时,被祖父呵护下的好奇心成为了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巨大财富。

在成人的眼中,家中的后花园只是用来种植蔬菜、花草的普通院子。在年幼的萧红看来,家中的后花园却是个充满惊喜和神秘的场所。年幼的萧红对园

文中此段对话选自萧红.萧红散文集[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巢湖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子里紫色的蝴蝶、金色的蜻蜓、绿色的蚱蜢以及各种多姿多彩,叫不出名的植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的欲望。每当年幼的萧红对陌生的事物产生好奇却找不出答案时,她都会向祖父寻求帮助。祖父对萧红好奇心的呵护,成为了萧红小说创作中展现好奇心的源泉。《小城三月》里,在“我”好奇心驱使下,发现了翠姨和堂哥之间的爱情。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展现着“我”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每逢节日,小镇上跳大神、舞狮子的表演都吸引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每次表演时,“我”都聚精会神地观看着,生怕错过可以发现其中奥秘的每一个细节。在“我”好奇心的驱使下,发现了小团圆媳妇的可爱、天空中火烧云千变万化的美妙景象。

2.与祖父有关的温暖童年

萧红小说中儿童视角成功运用另一方面来自于与祖父有关的温暖童年。祖父的关怀与陪伴给萧红孤寂的童年带来了一丝温暖。正如她在《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中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①。萧红用清新自然的语言将童年时与祖父相处的场景再现在小说中。如《呼兰河传》?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上天似的?。作者通过儿童的视角,选取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景物,如花朵、鸟、叶子等,用清新的语言描绘出了后花园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童年时,与祖父相处的温馨回忆是萧红儿童视角创作灵感的源泉。萧红将这些回忆进行了艺术化处理,融入到小说创作中。“我”经常跟在祖父后面,学习栽花、除草。把自己编织的花环带在祖父头上,看着祖父滑稽的模样,笑得在草地上打滚。小时候,祖父经常把她抱在怀中,教她读书写字的场景常常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呼兰河传》中,“我”在院子里扯着嗓门大声跟祖父读《春晓》,《后花园》里贪吃的“我”故意将?‘两只黄鹂鸣翠柳’读成‘两只黄梨鸣翠柳’?。萧红带着一颗温暖的童心,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把祖孙二人浓浓的亲情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引起了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童年生活对萧红儿童视角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好奇心的运用和清新自然的语言。萧红小说中儿童视角的成功与祖父对幼时萧红好奇心的呵护、童年时祖父的爱与陪伴。萧红透过儿童视角,窥探冷暖百味人生,隐含着作者对生活中边缘人物的关怀。

萧红.永远的憧憬和怀念[M].花城出版社,2013.

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结语

萧红短暂的一生,虽然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但充满了传奇色彩。萧红复杂独特的个性在她的人生经历和小说创作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萧红孤寂抑郁的个性使萧红小说中的悲剧主题具有了丰富的内涵。萧红复杂矛盾的心理使萧红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具有永久的魅力。萧红将特殊的童年生活体验融入到儿童视角的创作中,流露出萧红对于爱和温暖的渴望。萧红用细腻的语言、敏感的心灵书写着普通人物悲喜交加的百味生活,形成了萧红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文如其人,文章的风格与作者的性格气质、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萧红的小说反映着萧红孤独寂寞、执着倔强的性格,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本文通过将萧红的小说创作与其自身曲折多变的人生经历、复杂的性格相结合,分析萧红小说的文本特征,探究其小说中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感悟其孤寂坎坷的短暂一生,为萧红小说的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

巢湖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向辉.批评的批评:红研究回顾[J].兰州大学学报,2004(4):7.

[2]闫红.社会性、女性、人性——萧红创作三重主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4:10.

[3]陈保荣.《小城三月》与萧红后期创作[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0(10):5.

[4]袁洪权.萧红的“寂寞”情结[J].重庆师院学报,2003(9):11.

[5]汪沛.生死两极之间的多重悲鸣——读萧红的《生死场》[J].理论导刊,2002:9.

[6]黄晓娟.“雪中芭蕉论”萧红小说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01:14.

[7]葛琳.论萧红小说表现手法的现代意识[J].长城,2013(11):12.

[8]姜志军.茅盾与萧红研究论稿[M].黑龙江人民出版,1994:17.

[9]王小妮.人鸟低飞——萧红流离的一生[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2.

[10]刘世楚.论萧红的文化心理和儿童视角[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3(6):10.

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致谢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到论文的撰写编排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的热情帮助。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文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在论文题目制定时,文老师肯定了于萧红小说创作研究的大方向,同时给予了很多意见,帮助我确定了论文写作的了具体方向。在论文开题报告制定时,我的思路不是很清晰,经过老师的帮忙,让我具体写作时思路顿时清晰。在完成初稿后,老师认真查看了我的文章,指出了我存在的很多问题。大到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小到文本细节标点,文老师都给以认真修改,并提出了许多中肯且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直至论文的最终定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在这四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次毕业论文能够最终顺利完成,归功于各位老师四年间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并在毕业论文中得以体现。也正是你们长期不懈的支持和帮助才使得我的毕业论文最终顺利完成。

最后,我要向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感谢,献上我衷心的祝愿,愿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永远和你们相伴!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学号 专业 层次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正文 (一) (1) 正文 (一) (2) 正文 (二) (2) 正文 (二) (3) 正文 (二) (4) 正文 (三) (4) 正文 (三) (5) 正文 (三) (6) 结论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一、绪论 现代小说散文出现了“五四”后的现代小说中,从鲁迅始露端倪;经郁达夫、郭沫若、废名等人之首,到沈从文已成为一种美学追求。萧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创作的,她继承了鲁迅等前辈开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写出了在苦难中挣扎奋斗的人民的生活和憧憬,在艺术上独具一格的散文化小说为现代小说增添了光彩。萧红的把散文的抒情、议论、叙事、写景的功能引入到小说中,使小说具有散文化、抒情化、绘画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和至今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短促而丰富的一生中留下了《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马伯乐》等脍炙人口的文字。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有学者甚至把它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相提并论,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传”。在2000年6月香港《亚洲周刊》所评选的20

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呼兰河传》名列第九。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下,萧红的文学成就已经和沈从文、老舍、张爱玲、钱钟书、茅盾、巴金等人相提并论。由此可见,萧红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学个性和突出的文学史地位,对她的阐释至今仍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二)在某种程度上,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已经成为海内外对中国现代文学稍有了解者的一个程度深浅不一的情结,特别是小说中呼兰以及哈尔滨地方风情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使用,刺激了太多外地读者对于黑龙江地方人情风俗的想象。在某种意义上,萧红和她的众多作品已经成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徽记。萧红研究特别是对萧红小说研究的深入展开,毫无疑问对我省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我省作为边疆文化大省的地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结论 语言的独特性,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这位女作家感知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 是对鲁迅诗化小说的再现。她注重打开小说和非小说之间的厚障壁,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诗之间的新型样式。因而她的小说没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没有事件上的完整性。从这点上说萧红是“反小说”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家乡人的情感,捕捉家乡 人的情调,展示东北土地上野性的力量。 萧红是独特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故乡,表现自我。萧红是说不完的,只要有人想走近她,认识她,就要熟悉她的语言,她的语言正是读者解读作者及其小说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李重华曹桂珍《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 2、钟汝霖《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3月 3、陈世澄《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1月 4、铁峰《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5、萧红《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 6、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书店印行1985年版 7、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9、《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10、茅盾《<呼兰河传>序》见《茅盾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萧红《呼兰河传》《孤独的生活》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12、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由于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促悲凉,她的小说有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萧红思想敏锐,敢于揭示新矛盾新问题,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最强音,她的小说富含爱国主义激情。萧红正是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深沉的的悲剧意蕴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本文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作简要论述。 关键字:萧红,文体,爱国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石伟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女作家,她自己波折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独特的认识,她的很多作品都有她自己的影子在其中,使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关键字:萧红创作风格 正文: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或清新淡雅,或慷慨激昂,在一个个文字的构建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独有的气质,成为作家在茫茫文海中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志。 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不能否认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等方面因素的作用,更应该看到作家生存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一方面,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因素,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调,使作家表现出一种都有的才情与气质;另一方面,后天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为作家提供了可供写作的素材,让作家有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欲望,使其文学天赋得到完善并发展。在不断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下面就以萧红为例,论述其文学创作的风格。

萧红,这个生长于动荡年代的作家,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1-1929与1930-1942,在前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她生活在呼兰这个小县城内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开始感受周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就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大背景。在后一个阶段,萧红开始了流浪与痛苦的生涯,生活非常艰难,爱情的变更,疾病的困扰,一直伴随着她。但就是在时期,萧红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发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 (一)寂寞凄凉的风格 她始终是寂寞的,从她出生到她最后病死香港,她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寂寞的情绪。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仿佛只有祖父这一个亲人疼爱她,“等我生来了,第一次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而祖母留给她的,只是用针扎她手指的事。她的父亲母亲似乎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的两次出场,也都伴随着暴力,一次揣她,一次打有二伯。她是寂寞的,亲人对她的冷漠给她的是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自娱自乐的一个人,她“常常在蒿草里做着梦”,也看着“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显得更荒凉寂寞”。缺乏父母亲的疼爱,缺少可以一起玩的伙伴,使得她的这种寂寞的情绪,一直伴随了她一生。 自她19岁逃离家庭,她就开始了另一种寂寞的生活,漂泊不定

萧红及其文学创作

萧红及其文学创作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最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种超常规语言的运用在萧红后期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风景并不受旧的形式束缚。同时,这种直率的语言又表现出自然的特点,她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直率,不用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自然成为一体。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萧红7个最知名的经典小说_排行榜

萧红7个最知名的经典小说_排行榜 7、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6、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作品写于1941年7月,发表于同年8月《时代文学》第1卷第2期。《小城三月》讲述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以及最终被传统的宗法制度所吞噬、香消玉殒的故事。这是一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纯熟的作品,承袭了作者一贯的散文化笔调,以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将一个极其普通的爱情故事渲染得凄凉哀婉,穿过几十年的时光,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与反思。

5、生死场 《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在《生死场》故事中,作者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从文本的实际构成来看,事件的发生与演进则大半是在家庭的“平台”上――全书共分17章节,去掉极短的过渡性的两节,15章节中有11章节描写的是家庭中的故事。 4、马伯乐 《马伯乐》是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后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的足本于1981年整理出版。该故事的主人公马伯乐出生于青岛一个有钱而且信洋教的家庭里,是“五四”以后成长起来的新青年,他没有任何谋生能力,仅凭借父亲的资本过日子,为此不惜忍受家人的白眼和轻视,第一次“出逃”到大学去旁听,不仅没能赚上钱,反而灰溜溜地回家来... 3、旷野的呼喊 《旷野的呼喊》作者萧红,《旷野的呼喊》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作品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 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叙述模式,使叙事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抒情服务。【2】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 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 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 散文化的语言和结构,就决定了小说的基调是娓娓道来而非紧张急迫,是忧郁低沉而非活泼轻快。萧红有意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性,“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3】小说由三大板块组成,前两章介绍呼兰城的风土人物,自然风光等概貌并重点描绘了几

萧红小说研究

萧红小说研究 乡土文学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乡土文学的出现、发展、和流变,构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重要的文学现象。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二集导言》中第一次正式把20年代台静农、许杰等人的创作称为“乡土文学”,并作了理论阐释,从此,“乡土文学”的理论观点被广泛接受,乡土文学作品被视为重要的文学现象,以自己常青的生命之树不断发展衍变,[1]并相继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家,萧红便是其中的重要一员。 这位被鲁迅称为“最又前途的女作家”,以本人在个性上的质朴和真诚,以饱蘸感情的笔墨,用心灵的巧手绘织出一幅幅乡村场景的瑰丽图画,展示出东北乡村独有的地域风貌和农民的生存状态,反映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鲁迅《〈生死场〉序》),[2]以及更广阔的世事人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乡村风貌和乡村内在神韵与魂魄的重要载体。 萧红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河畔。这块质朴淳厚又充满苦难的土地,给了她一双灵秀敏感的眼睛河一颗聪慧多情、热爱生命的心灵,也给了她文学创作无尽的源泉与灵感。萧红虽然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封建地主家庭,可是优越的生活条件并没有给她提供一个响应的精神家园。[3]生母的早逝,继母的难容,复杂的家庭关系,使萧红有效的心灵滋生了忧伤和多愁善感,冷酷的生存环境使萧红的内心点燃了反抗的火种,邻居们的悲惨命运和不幸遭遇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萧红文学作品的题材,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呼兰这个北国小城的生活,[4]充满了北方乡村所独有的乡风乡俗。 《呼兰河传》是萧红萧小说创作的颠峰,这部诗化小说充分体现出东北农村的自然风光、北国田园的村野风情,意境自然、疏淡,火烧云的描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文字,她对严寒的北国冬天的描写也又独特之处。作品一开头就为我们展现出一派北国严冬大地强烈、粗犷的乡味儿,字里行间,饱含着萧红对东北大地的深切体验,带给曾经历过东北严寒的人一种真实感,带给外乡人一种难以想象的奇妙的北方世界的新鲜感。[5] 萧红作品的地方色彩还突出的体现再对黑土地民风民俗的详实记述。翻开萧红的作品,带着黑土气息和东北人生活习俗的画面迎面而来:日夜不息祈求治病除灾的大神鼓;每年阴历四月十八人山人海的姑娘庙会;热闹非常的野台子戏;走街串巷的货郎挑子、凉粉担子麻花箱子、豆腐盘子……萧红笔下对东北人民生活习俗的描摹是毫无雕饰原汁原味的,是黑土地人们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于再现。[6]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也用大部分的笔墨描写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乡村一群旷夫愚妇的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7]以及这种生存状态下所具有的“文化性格”,表现了对人类生存意义层面上的文化关照,以及对生死等终极问题的探讨于思考。[8] 萧红善于使用东北方言俗语,如“隔长不短”、“小灵花”、“胡家”、“出马”等,这使她的作品洋溢着醉人的乡土气息,除此之外,她还在《呼兰河传》中对北方老百姓的饮食文化作了渲染,如黄米年糕:“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塘的加红塘,愿意加白糖的加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9] 萧红对故乡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有深情的怀恋,也有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及落后生活的厌倦。鲁迅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味别国过注意。”这地方色彩就是地域文化底色,包括地理风貌、民俗民情、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饮食衣着、房屋建筑、语言符号、心理定势等。现代不少作家成为地域文化的传播者,正如鲁迅之于浙东社会文化,矛盾之于沿海畸形都市文化,老舍之于北京市民文化,巴金之于四川封建家庭文化,沈从文之于湖南土著文化一样,萧红那充满乡土风情、蕴含着浓重文化意识的作品,填补了北大荒地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淘宝定制I D磐石文化传播公司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摘要 著名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性质的剖析与批判,使之富有批判文学的特色;在题材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让读者在阅读之中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沉郁感伤,为读者再现了一幅明亮而又不失暗淡的多彩画面。该小说经出版后获得好评如潮,并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本文通过对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如何走上文学道路进行分析,重点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成就与社会影响进行论述,从而更全面地总结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助于这部作品的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 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Abstract The famous writer Xiao Hong in Hongkong in 1940 created the novel "Hulan River", this work, in the thought inherited the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the Chinese people's character of Lu Xun, the critical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in the subject, a prose, poetry is a genre with small said between style, let the reader can identify with the author in reading; in language, Weiweidaolai, plain and refreshing, sad and gloomy, reproducing a bright and does not lose the dim colorful appearance for the reader.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after received rave reviews, and Hongkong "Asian Literature" in twentieth Century as the top Ninth Chinese novels. Based on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 analyzes how to walk road of literatur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focuses on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and social,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work, the convenience of the reader to better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works, more in-depth study of help this work. Key word: Xiao Hong; biography of Hulan Rive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生姓名刘雪哲 学号 11040021 指导教师文春凤职称讲师 论文字数 9430 完成日期:2015年5月30日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巢湖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论文 (设计)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巢湖学院。学校根据需要,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论文 (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巢湖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摘要 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中,萧红是一位极具文学才华的女性作家。萧红孤独寂寞、执着倔强的鲜明个性,使小说创作风格独树一帜。本文将萧红小说创作与萧红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相结合。通过分析萧红小说中描写小人物悲苦、爱情不幸的悲剧主题,苦难生活中屈服或抗争的女性形象,清新自然的儿童视角,体会萧红孤独寂寞的个性、复杂矛盾的心理、特殊的童年生活经历,探究萧红小说创作与萧红性格、人生经历等之间深刻的联系。 关键词:萧红;小说创作;性格特征;人生经历

论萧红创作中的佛学精神_王丹

论萧红创作中的佛学精神* 王 丹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创作与传统的佛学精神有很多契合之处。在她的作品中,不时闪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哲思与彻悟,主要体现在对苦难的生命体验、对生命悲剧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参悟。没有深厚学识背景的萧红在其创作中以单纯化、朴拙化的方式逼近了一个复杂深刻的哲学及宗教领域,使其作品显示出一种宽阔的哲学大气。 关键词:萧红;佛学精神;苦难;生命悲剧;生死参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08)03012004 T alking about the Buddhist Spirits in Xiao H ong s Works WA N G Dan (School of L iter ature,So uthw est U niversit 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Xiao H ong is a unique mo der n w riter and her wo rks have so mething in commo n with Buddhism.T her e are philo so ph ical thoughts in her w or ks.She has ex perienced suffering,realized the t rag edy in life and understo od the meaning o f life and death.W ith little schoo ling,Xiao H ong approached a field of philo so phy and relig ion in her wo rks in a simple way.So,ther e is a philoso phic atmosphere in her w or ks. Key words:X iao H ong;Buddhism spir it;suffering;life tr agedy;under stand life and death 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有史以来就十分密切。古代小说以佛教文化为题材者不计其数,早期如宋刘义庆之宣验记!、齐王琰之冥祥记!、北齐颜之推之西游记!,演绎的全是佛教故事,红楼梦!中到处飘游着佛光禅影,金瓶梅!、聊斋志异!等也无不宣扬佛教观念,而三言二拍!中的许多篇章则直接取自佛教故事,实际上等于变相的佛教宣传品。20世纪新文学兴起以后,小说的主题与题材朝着多样化与时代性的趋势发展,但以佛教文化作小说的题材或者背景的作品仍不失为小说园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景观,像许地山、王统照、巴金、陶晶孙、叶灵凤、施蛰存、沈祖、李拓之等均有佳作问世。这种以佛教文化作为小说题材的传统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曾经隔断,直到80年代才有续接,并呈现出了一种兴盛之势。因此,关于佛教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成为了文学研究的热点。而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萧红比之别人更逼近佛学。虽然萧红并没有明显的佛教背景和佛教信仰,但是凡人都有一种宗教本能,作家更不例外。这种宗教本能促使作家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现出一种宗教品质。萧红正是通过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使人生苦难、生命悲剧、生死参悟得以触目惊心的凸现。由此,我们看到了她作品中潜伏的佛教底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苦难的生命体验和对生命悲剧的感悟 文学是人类言说苦难的诗学方式。谢有顺甚至认为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史几乎就是一部苦难史,而?一切皆苦#是佛学最基本的命题之一。在萧红作品的苦难叙事中平静而强有力地呈现了人生无边的苦难,这一点与佛教理论达到了高度的契合。方立天指出?人生是苦的命题,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 第6卷第3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6,N o.3 2008年6月 J ou rnal of S outhw es t Agricu ltural U nivers ity(S ocial S cien ce Edition) Jun.2008 *收稿日期:20080311 作者简介:王 丹(1982?),女,重庆梁平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化。

萧红小说艺术特征

学科代码:050101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以《呼兰河传》为例 系别:文学与新闻传媒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班级:2010级1班 学号:102001010062 学生姓名:田甫 指导教师:朱伟华(教授) 完成时间: 2013年 10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田甫 年月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为例》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学生签名:田甫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引言 (1) 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 (1) (一)人称的交替使用 (1) (二)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 (2) (三)女性自身视角 (3) 二、独特的的语言和多样的修辞 (3) (一)语言的陌生化 (3) (二)语言富有浓厚的美感和情感色彩 (4) (三)修辞使用多样化 (4) 三、打破传统的写作结构 (5) (一)重视情感淡化情节 (5) (二)小说和散文没有明显的界限 (6) (三)诗情和画意融合在一起 (6)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最新-浅谈萧红小说艺术特色 精品

浅谈萧红小说艺术特色 一、抒情化萧红,一个集小说、散文、戏剧及诗歌等多种文学创作样式的作家,用富有民族精神的文字来向读者传递不一样的萧红内心世界。 她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而其小说成就是所有当中最高的。 因为在其小说当中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也就不难发现她的鲜明的独特的创作个性。 我们可以在她任何一部小说当中找到许多抒情性的语言,对于人物的描写、景物描写都注入了作家的思想感情。 在萧红的笔下,一切的描写对象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独特的抒情性风格的原因,首先是受到当时文学风气的影响。 就以她的小说的特点、风格而言,应该是属于抒情小说的。 这种小说最重要审美特征是明显地融入诗歌、散文因素,具有鲜明的艺术意境,偏重于表达人的情感美、道德美、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氛围。 抒情小说把情放在首位,用它的激情或深情去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 人物、景物都是为了抒发感情而服务的,它与传统的小说讲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有明显的不同。 在三十年代,抒情小说又经过郁达夫、沈从文等人的进一步的发展,日趋成熟。 吸取前人的长处,运用自己善于捕捉细节和色彩变化的特长,用自己带有感情的笔描绘人生,形成自己的萧红体小说。 《小城三月》的女主人公翠姨是一个并不漂亮但却感情细腻的女人,萧红在小说中,把翠姨的感情悲剧放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三月里,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 在小说的结尾翠姨因为得不到爱而伤心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文章中有这么一些话,街上有提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们他们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正好可以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通过她们的快乐来衬托出翠姨的悲哀。 又是一个春天,还是那样生机勃勃,可是物是人非啊!把悲哀和抗议融入到

萧红的悲剧人生对其创作的影响

萧红的悲剧人生对其创作的影响 摘要:3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作家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深得鲁迅先生赞赏与提携的女作家。她才华横溢,创作丰厚,在文学创作上铸就了不朽的辉煌,然而她的命运却异常坎坷,犹如悲剧的人生,使其创作也莫名地蒙上了悲凉。 关键词:女性;悲哀;苦难;创作 一.悲哀人生——不幸的女人 (一)年少深感岁月苦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的一个乡绅之家。作为张家长女,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她,不但享受不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反而受尽家人的冷漠与欺凌。因为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惨酷现实,萧红一出生就注定得不到家人的关爱,甚至是关注。父母,乃至祖母总是对她严声励色,甚至施以暴力。在她9岁那年,生母死后,继母更是费尽心力变本加厉地对她进行虐待。可怜的小乃莹就这样孤独寂寞,痛苦地过着她的童年,幸运的是生活在那么一个冰冷的环境中,对于萧红来说,并非一切都是冰冷黑暗的,因为祖父的关爱,让她感受到温暖,看到了曙光。祖父的爱像沙漠里的清泉,像黑夜中的星光,像严冬里的暖阳,给年幼的小乃莹送来了童年生活中严重匮缺的爱。可是善良的祖父为人老实,在家中并没有什么地位。虽然他一直很疼爱自己的孙女,却无法改变萧红不幸的境遇。这样的童年生活,

使年幼的萧红无法摆脱压抑和孤独的印迹。因而,使萧红对温暖和被爱怀着无限的憧憬和追求,促使她一生为此而辗转徘徊。 (二)婚姻饱尝百味辛 1.无法坚持的坚持 1930年夏天,萧红拿到初中毕业证书,回到家时,得知父亲已将她的终身许配给了一个大军阀的儿子。这时,疼爱她的祖父也已过逝,祖父的去世也将这个家庭给她的唯一一点温情带走了。于是,萧红毅然离开了这个冰冷的家,逃避了这桩“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 然而,萧红的离家出走并没有结束她不幸的命运。她的出走,是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开始,也是悲剧与痛苦的延续。萧红离家后,流落在哈尔滨街头,衣食无着,饱尝了现实的残酷与岁月的艰辛。那样漂泊无依的生活,摧毁了她追求独立和自由的决心,她被残酷的现实打垮了,向命运低了头。因为她无法承受孤独与寂寞,更因为她渴望温暖与关爱。于是,她敲响了汪恩甲的大门,也就是她逃避的结婚对象,大军阀的儿子。开始了与汪恩甲长达数个月的同居生活。就这样,她当初坚持独立,将强自由,一切的坚持,变成了无法坚持的坚持。2. 由悲剧走向另一个悲剧。 1931年春,萧红同汪恩甲同居在北平的一个公寓里。这时,她就读于女师大附中。一年后,萧红怀有身孕,便同汪恩甲一同前往哈尔滨,并同住在一家旅馆中,这一住就是半年。在欠下一大笔食宿费的情况下,汪恩甲以回家取钱为由,从此一去不返,丢下有孕在身的萧红,独自面对残酷的现实。这样一来,萧红更加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辛,

浅谈萧红小说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萧红小说中的人文情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萧红以《生死场》的发表,闯进了中国文坛,同时显示出了不平凡的才华。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1936年初,鲁迅曾称誉萧红说:“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很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像丁玲取冰心一样。” 为什么萧红的小说不仅在三十年代初出现就拥有广泛的读者和影响,在流传四十年之后,人们又愈见耀眼的艺术魅力,而且在国外的影响,也愈广泛,引起了国际上中国新文学研究家的重视?这是因为:萧红是一位有鲜明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萧红小说主题,往往“力透纸背地表现了此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理想爱情的艰难曲折的心灵历程,并随之而来的幻灭的痛苦,由此反映出了时代的黑暗。尤其,萧红小说中所体现的独特的人文情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萧红怀着深重的悲悯情怀描写着这群“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的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极度麻木与轻视,展现了一片赤裸裸的生与死的荒原。这种生命的麻木状态在萧红的精神体验中被赋予悲凉的色调,它在作品中被作家以象征性隐喻的手法一一点出:“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地踱走。在草帽的盖伏下,像是一颗大型的菌类”,“也许她的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这里显然不是关于形体丑恶的描述,而是指涉着人以动物的方式支配生命的特征;“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被折磨到臀下蠕动着白色的蛆虫,牙变成绿色,这里同样不仅是个人悲剧的描写,而是某种“生命溃烂”的象喻;“老马走进屠场”,这里意味着一个象征性的行为过程,即人(两脚行走的动物)的命运和归宿正如同那走向屠场的老马一样,“因为一切过去的年代规定了它”。人的百年孤独的生活的洞门是“斑斑点点的血印”,人们正从这里出出进进,老王婆“好像自己踏在刑场了”。正因为她感着了这残状,才在其后显出不同于别人的冷漠、怪异,这是感悟了生命残酷的自我放弃与嘲弄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角度来比较,萧红的确与在她以前的作家不同,她不是写“问题小说”,而是从人物性格出发;她没有冰心那样的心境来宣传“爱的哲学”;她也缺乏冯沅君的爱情小说的缠绵悱恻,吟唱着“恋爱路上的玫瑰花是血染的,爱史的最后一页是血写的,爱的歌曲的最终一阙是失望的呼声。”但是却还没有摆脱反封建包办婚姻。庐隐虽然也曾注目社会题材,但是她的主人公大半自命“我是一个最脆弱的人”,感情不能战胜理智,因而,温文尔雅而流于纤弱;凌叔华则“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则是带着强烈时代感和叛逆意识的新女性。当然,萧红更不类于此。萧红的小说,与她以前的女性作家相比,题材有所突破,在风格上则以“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的明丽和新鲜”著称,给人以一种清新的感觉。 萧红是一个有着深广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那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涯以及不寻常的情感经历使她在创作中具有了“直面真正的人生”的勇气,以一种开阔的悲悯胸怀始终关注思考着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命意义,呼唤着人性尊严、人生温暖和理想的生命形态。正是在这一点上,萧红的小说达到了深刻的人性深度,其悲剧意蕴具有了形而上的意味而获得了久远的魅力。 萧红小说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女性作家,她在短短的九年文学创作生涯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短暂而艰辛的一生竟给后人留下百万字的作品。其中的小说创作更是独具艺术魅力,本文就对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上进行简单的探讨,我的论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萧红小说创作中的自觉地女性意识;第二,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悲观的生命意识;第三,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深刻的民族意识。进而说明萧红小说创作在当时的思想追求的独一无二性以及在今天仍然散发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萧红,是崛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极富才情而又独具特色的女性作家。她所处的年代正值国家灾难深重、民族危亡的时刻,而萧红也是处于刚刚冲破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在饱受饥寒、流离和两次被恋人抛弃的痛苦后,与文学青年萧军走到了一起。虽然二人生活很困顿,但充满了安谧与温馨,因此心境平和开阔。在萧军及当时左翼作家和左翼思潮的影响下,萧红自觉地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写下了《王阿嫂的死》、《哑老人》、《夜风》、《生死场》等一系列反封建反侵略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也因此成为鲁迅最欣赏的作家之一。鲁迅曾预 言“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很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象丁玲取代冰心一样。”①但是,萧红并没有追随潮流去描写面对面的血腥的战斗场面,她深知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直接经验,于是将目光投向她所生长的东北偏远农村的下层劳动人民。在这些和她朝夕相处的善良淳朴的百姓中间,萧红找到了她写作的源泉,也找到了她思想与情感的源流。因此在她短短的9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中国现代文坛留下了近80万字的遗产。 在萧红的小说创作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一位情感细腻,温和善良的女性,在旧中国的农村,以一种敏锐的目光,透视着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风雨如晦,民生凋敝,百姓在麻木与困顿中挨着苦难的日子,在这片黑土地上,萧红感受着女性所承担的奴隶般的悲惨的命运,生命接近死亡时的悲怆与无奈,以及可悲又可怜的国民灵魂的劣质性。这些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 因为《三月小城》,我相识了萧红。 因为她那凄凉的爱情故事,我有了看看她作品的心思。 因为既婉约清新而质朴刚健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与悲惨命运截然不同的萧红文字世界。 从细腻豪放的《生死场》到率真坦诚的《商市街》,再从诙谐讽刺的《马伯乐》到平淡深挚的《呼兰河传》。不能不说,萧红是一位能驾驭各种风格的女才子。各式各样的风格中都有着一股子呼兰河畔的味道,下面就来慢慢品品这种独特的韵味。 大多数人的眼中,萧红是一位柔弱的女子,写得东西大多是些细细碎碎的美文。但其实她也有刚劲豪放的时候,胡风曾在《生死场》的后记中就写过“你要死灭吗”是全书的高潮,这是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带光。可见,既刚健又婉约的文段在萧红的文字中还是有的。再看其中一个群众宣誓的画面“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赵三在红蜡烛前用力敲了桌子两下,人们一起哭向苍天了!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大群的人起着号啕!”这简直是一幅线条粗犷奔放、劲健有力的木炭画,又不禁使人联想起珂勒惠支的版画,可以说是一种“力”的艺术,其中充溢着一种不可抑制的感情力量,在奔放,在冲击,在跳跃!不仅仅人被描写地不可抑制,连场面的景物都激荡了这种力量,“畅明流动的天光,房周垂曲的大树群,即将被当作祭礼牺牲的老山羊,四脚倒挂,哀鸣不止,红布方桌,火焰颤动,烟雾缭绕中。”作者成功地运用粗犷的充满激情的笔触,勾勒出动态的景色。以情观景,绘景见情,情景交融于浑然一体中显示出“钢戟一挥”的气势和力量。小小女子,竟用简短地文字给了我如此大的震撼,尤其是生与死的震撼,她的文字中没有那么多刻意的技巧,反到多了些真实和质朴。她真正地用心写作,写实在的人,写出许多像她的祖父那样善良却不幸和悲哀的人。不是隔岸观火般虚构,而将满怀的情感注入,化作独特的情调,如写月英这个美丽女人的悲哀一生,充满了同情的笔调,尤其将月英男人的丑恶行径与月英的孤立无助做对比,更看出萧红是加入了自己浓浓的个人情感,第一次的为情所伤,带给她的悲伤情绪显然也被带入了作品。在《呼兰河传》中,她与祖父快乐的后花园生活,也被真实的展示了出来。”一次,“我”将后园的玫瑰摘下插到祖父草帽上,祖父不知,进屋后祖母看见,大笑不止。这样真实欢乐的场面恐怕只有在祖父这篇中才能见着了吧。就是这样简简单单,才更加吸引了读者的眼光吧。萧红的作品不仅仅真实创造人物、自己心爱的人还真实自我,用一种勇于表现真实的态度,写下了自传性的《商市街》。尤其经典是她自己在饥寒交迫的时候,看到旅馆别的房间的门上挂着“列巴圈”,她萌生了“偷”的念头。萧红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而后又因为没有了柴火不得不向房东借柴火,由于不好意思张口,他们只好写了一张字条去求借。她总在自己身处难堪的时候,往往写出了自己内心感受最真实的东西,所以很能打动人。她对自己的感情从不隐瞒、从不文饰,这一点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萧红就是萧红,有着她独特的萧红体。这是没有人能够模仿的。她那注册商标式的优美简洁,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她面对着自己的第二任男人萧军,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都说对于越亲近的人来说,描写他的外貌必然是绰绰有余的长篇大论。且看萧红眼中的萧军“颧骨很高,眼睛小,嘴大,鼻子是一条柱”。仅仅十五字,便有棱有角,形神兼备了。远远超过那些冗长的篇章。以上这对萧军外貌的描写还不算什么,在散文《雪天》中有一段对话: 军:“饿了吧?” 红:“不饿” 军:“够不够?”

萧红创作心理初探

萧红创作心理初探 摘要:萧红由于自身成长的背景和氛围有着一种孤独寂寞的创作心理,再加上和萧军的精神隔阂,相恋未果,这种创作心理更有所加深;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无疑是敏感的,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的波折使得她的小说观照女性的命运和探索女性悲惨命运的形成,表现出一种对女性生存焦虑的创作心理;尽管萧红一再强调自己是无家的漂泊者,但是生活的无情和情感的不顺使得萧红一开始就有着感怀忆旧的创作心理。 关键字:萧红,孤寂,焦虑,感怀忆旧,创作心理, 绪论 萧红是一个文学创造力突出的天才女作家,[1]只是她的一生充满的传奇和悲凉的色彩。因为对家庭的反抗,她决然走上了一条漂泊的道路即使被寒冷饥饿逼到了无路可走的死角她也决不妥协。只是这样的萧红注定是寂寞的,而她的文学作品正是被这寂寞浇灌出来的花朵。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于去研究萧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意蕴,却忽略了萧红自身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她的家庭成长背景,对女性生存存在的焦虑情绪和对故人家乡的怀念都对萧红的创作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都在她的文字烙印下了深深的痕迹。 第一章寂寞孤独的创作心理 一、童年生活的家庭氛围 萧红曾经在一次闲聊时对友人说过,“我不愿意死,一想到一个人睡在坟墓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多么寂寞。”[2]可见萧红是多么害怕寂寞,但是她又一直被这种寂寞围绕,不管是在童年时期还是在成年之后。 萧红出生在一个叫呼兰的东北小城里,它位于黑龙江流域的南部,松花江的北岸,是一座开化很久的县城。这座典型的东北小城,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平

原,一年四季就有一个季节是漫天雪花,白银素裹。虽然呼兰县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但是这里遍地沃土,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只是一座山海关便将东北阻隔在了门外,各时期的政治思潮偶尔也在闭塞沉滞中掀起波澜。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崩塌了。在比较前沿新潮的地方,,旧的封建家长制已经开始解体了,但是在呼兰,还没有任何迹象。而萧红正是出生于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作为家中的第一位来到的新生命,她的到来是受到了极大的期预的,父母结婚三年才有所出。但是在当时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萧红作为一名女婴的到来,的确没有受到父亲的关注。父亲“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后往下流着”[3]的神情,是萧红童年记忆中难以磨灭的伤痕。一个小孩子需要父爱的呵护之时受挫,其内心的孤苦可以想象。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中,萧红在物质上没有受到亏待,却在精神上受到父亲直接的伤害。 不仅是父亲如此,就连将她带来这个世界的母亲也是对萧红冷言冷语的。重男轻女的母亲管她,骂她,甚至是打她,这都是情理中事。或许这对姜玉兰来说是合理的管教方式,但是对萧红来说,却不是这样的,在《家族以外的人》中,萧红写道: ?我有点害怕母亲,她的完全露着骨节的手指,把一条很肥的鸡腿,送到嘴上去,撕着,并且还露着牙齿。又是一回母亲打我,我又跑到树上去,因为树枝完全没有了叶子,母亲向我飞来的小石子差不多每颗都像小钻予似的刺痛着我的全身‘你这小贴树皮,你这小妖精,我可真就算治不了你。‘小死鬼,你滚下来不滚下来呀’母亲说着‘小死鬼’的时候就好像叫我的名字那般平常。? 从这一段描写中,可以看出萧红对母亲的管教方式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她只会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母亲不喜欢她。这对萧红的童年来说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在八岁之后生身母亲离世,很快父亲又娶了继母。在外人的眼里,继母既不打她也不骂她,两人算是相处融洽的,但是在萧红的心里却知道,彼此是有矛盾的。在《祖父死了的时候》萧红写到,“这个母亲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但是冷漠了,疏远了,生人一样”。 在另一篇散文《两个朋友》中,两个人的矛盾描写得更为具体,萧红与随母亲来家中帮工的小女孩金珠本是好朋友,两人白天一起拍皮球。夜晚挨着睡,后来两个人闹起矛盾来,继母与金珠是一道战线,她骂萧红是小疯狗,让金珠与萧红作对,故意找岔子吵架打架,并且把一些旧衣裳和金耳环送给金珠。当萧红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