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萧红《祖父的园子》的艺术特色

《试论萧红《祖父的园子》的艺术特色》

摘要:《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者以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讲述记忆中在祖父的园子里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精神家园艺术特色,”借用儿童语言朴素简短的形式,且用词浅显明白,“我”跟在祖父的

后面模仿祖父的动作”戴帽、栽花、拔草”,字里行间传达了儿童可爱幼稚的个性,洋溢着天真烂漫的儿童情趣

摘要:《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者以儿童视角的叙述策

略讲述记忆中在祖父的园子里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小说萦绕着一种温暖自由的情感基调,描述了一个令人向往、清新明丽、自由温馨的意境。小说在叙述视角、叙述话语都透露浓厚的儿童情趣,以及对那段短暂而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和对自由快乐童真精神家园的向往,具备特定的文化价值,在小学语文教材多次删减课文的情况下仍被保留至今。

关键词:萧红《祖父的园子》儿童视角精神家园艺术特色

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被誉为“20世30年代的文学洛神”。20世纪80年代以来,

萧红得到更多的关注。语文教育界亦把目光投向萧红,是因为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显著的教育价值。节选自《呼兰河传》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祖父的园子》,笔者试图从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自由温暖的情感基调和清新明丽的意境方面,解读其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感受作者对短暂的幸福多彩童年生活和对童真世界自由温暖精神家园的向往。

一、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

儿童视角是指“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1]。《祖父的院子》以回忆的方式,以在祖父园子的童年生活经历为切入点回望自己的

童年,塑造了活泼天真的儿童形象。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不仅是萧红童年情结的表现,还原了她记忆中的童年生活,而且是她抵御无奈现实生活的情感出口。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既尊重作者独特的童年生活体验,又使已经成人的萧红以成人视角,审视自我的生存状况,引发读者对自身的沉思,提升文学的表现力。

儿童作为个体生命成长的初步阶段,孩子眼里看到的事物与成人世界不尽相同,他们用稚嫩直观的方式感知触摸,按照自己的有限逻辑观察和推理而非做出理性的判断,只能对呈现事物做表层的把握,因此常常与成人世界里的思维定式产生碰撞。透过儿童口吻的叙述和儿童眼光的

透视,呈现出与成人世界纷繁复杂不同的新奇景象。比如当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谷子。”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说:“是的。”我看着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儿童的思维常常从自己的感觉出发,分不清事物之间的联系。对于“我”来说,狗尾巴草和谷子很相似,缺少生活经验的且凭借第一印象做出判断的“我”自然区分不了,流露出一个小女孩的童心,纯真烂漫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祖父用实物耐心地给我讲解二者的区别,祖孙之间简单的语言对话突出儿童眼中的事物与成人眼中的事物的不同,以轻松的笔触勾勒出和蔼慈爱的祖父形象,渲染浓浓的祖孙情谊。

在祖父的园子里的“我”可谓是个顽童的形象,冲破了条条框框的限制,尽显快乐和不羁的精神。“我”常常以勇者的姿态在园子里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捉蚂蚱……玩累了,还“在

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敢于冒险、勇于尝试是儿童认知世界的特点,透过“我”在园子的一举一动,以儿童游戏的方式述说着所见所闻所感,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对周遭的事物始终充满着好奇心。那个向着天空洒水并大喊“下雨啰!下雨啰”的小女孩,那个拴住蚂蚱腿的顽皮姑娘在祖父的园子里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活泼又富有灵性,呈现出儿童世界的纯真有趣和无忧无虑,在花样繁多的游戏中创造快乐,释放天性,始终乐观向上。萧红向我们再现了她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片段,不仅让人对祖父的园子十分向往,而且让人回想起自己童年里发生过的趣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当萧红把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经历和读者分享时,读者也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和新鲜的朝气。

有学者认为“叙事作品不仅蕴含着文化密码,而且蕴含着作家个人心灵的密码,还作品以生命感,而不是把作品当成无生命的机械元件加以拆解,就有必要发掘叙事视角和作者的内在联系,深刻地解读作品所蕴含的作家的心灵密码”[2]。儿童视角的运用,像一面镜子借以反观成人

难以触碰和体会的心境,探察不同的视域,因而获得不一样的审美乐趣。人正是通过“童年回忆”更深刻地认清现实的生存困境的。对童年生活的留恋,是对当下生活的补偿。成人以后的萧红在脑海中提取童年的记忆,童年时期的游戏经验带来了愉悦的心理体验,在追忆祖父的园子里多姿多彩童年生活的过程中,萧红找寻到了逝去的亲情,找寻到了记忆中的快乐,在稚嫩中透露着深刻,以此反观压抑的现实。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故事所表现的生活的真实,更是文本中充溢的那种对人间真情的关注。

二、清新明丽的意境

(一)光色交织的自然之景

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印象派绘画流派坚持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以自然的手

法描绘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印象主义绘画手法影响了文学创作。印象主义文学的主要表征是:以主观情绪观照世界,着力表现对光、色等直觉,营造印象式的、情绪化的主观氛围。得益于受过绘画的训练,对色彩有着准确把握的萧红在课文里极力描写祖父园子的热闹场面。比如: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睜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在园子有的只是普通的蜜蜂、蝴蝶、蜻蜓和蚂蚱,作者却赋予他们旺盛的生命力,有了五彩昆虫的点缀,生机勃勃。这是个“健康、漂亮”的园子,就连天空都是“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我”也是这热闹园子中的一员,以一种自豪的口吻向人介绍自己心爱之物那样,把祖父的园子中的一草一木都搬了出来。颜色是奇妙的,它与美学、情感都有关系[3]。色、光的交织运用,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萧红在这里主要运用暖色调,让人觉得祖父的园子其实是一个美丽自由的世界,体现了积极乐观的儿童情趣。光和色的交织,为读者营造了清新明丽而又灵动鲜活的意境。

(二)朴实鲜活的语言直觉

语言的独特性是我们感知作家的方式,也凝结着作家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体验,折射出作者内心独特的审美。萧红在这里用“儿童化”的话语娓娓道来,为我们舒展了一幅幅童趣盎然的画面。首先,善于运用短句是萧红语言的一大特色。在《祖父的园子》一文中如:“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借用儿童语言朴素简短的形式,且用词浅显明白,“我”跟在祖父的后面模仿祖父的动作”戴帽、栽花、拔草”,字里行间传达了儿童可爱幼稚的个性,洋溢着天真烂漫的儿童情趣。一老一小在这园子里快乐地劳动,浅显的文字和简短的词句却包含了满满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其次,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的叙述手法渲染了灵动鲜活的氛围。例如: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呼叫,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风吹过,“榆树先呼叫”,树叶的飒飒响声让这西北角的大榆树印在“我”的脑海中。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睡醒的花”、“乱逛的

鸟”及“说话的虫子”让原本安谧的园子躁动起来,是这活力四射的大自然让我释放了自然的天性,体现了对园子的喜爱之情。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蝴蝶在园子里漫无目的地飞,随心而行,而“我”的心仿佛那随意飞的蝴蝶一般,“都是自由的”。《祖父的园子》文笔犹如行云流水一般,任凭感情流动宣泄,回忆起园子里发生过的点点滴滴,读来有一种亲和力,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和自由的向往。

三、温暖自由的基调

现代文学中的家园意象总是双重的,一重属于过去,属于记忆,氤氲着童年的乐趣与田园的美学;一重属于现实,属于感觉,笼罩着理想失落和社会批判的意绪[4]。于多数人而言,童年

是快乐的时光。但萧红的童年经历了母亲的早逝和严重缺失的父爱,就连祖母也不喜爱她,而祖父是唯一给予她关爱的亲人。童年的情感经历便是“冰火两重天”,小时候的萧红过早地体会到人间冷暖。在童年记忆中仅存的美好是由“我”、祖父和园子组成的。正是祖父的爱陪伴了萧红的童年快乐时光。此后,大半生都经历了流离颠沛生活的萧红回想童年时期和祖父一起玩耍的园子,追忆起祖父曾经给予过无尽的温情画面。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在文中描写道:我整天跟着祖父在园子里面转,我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就连我分不清谷子和狗尾巴草,将“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祖父也只是“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萧红如数家珍地叙述与祖父的生活细节,与祖父的对话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过去和祖父在园子里生活过的温馨画面一幅幅地定格,历历在目。一举一动、一问一答都是祖孙之间的温暖情谊。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怎能不叫人缅怀?行文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萧红对祖父难以言说的深情,以及祖父对“我”的关爱。从祖父的身上,萧红学会了如何给予温暖和爱,体会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在祖父的园子里,一草一木无拘无束地生长,有无限的可能,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花木鸟兽是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他们是“我”忠实的伙伴也是可以吐露心声的朋友。在自由的天地里我可以任意奔跑玩耍,抛开烦恼。祖父的园子寄予了萧红对自由的热爱与渴求,对挣脱种种羁绊的无限向往。在这里,人的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自由心灵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是天性成长的乐园。

萧红的一生不停地在寻找理想家园,然而现实却给了她沉重的打击。20岁便开始漂泊异乡的

生活及与旧式家庭的决裂使萧红和故乡渐行渐远。就算历经艰难困苦,萧红也没有泯灭对家的追求及寻求内心的平静。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只能用童年和祖父一起的快乐回忆温暖萧红跌宕起伏的命运。

她把目光锁定在祖父的园子的时候,祖父的园子对于“我”来说不仅是可以独享的一片自在乐土,而且是精神家园,更是心灵上的“乌托邦”。当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点点回忆涌上心头,伴随着的是萧红的内心深处自己无家可归的孤寂和痛苦。祖父和园子,成为萧红心中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祖父已经离去,园子也不复存在,我不再是备受祖父宠溺的小女孩。世事变迁,“我”怀着憧憬追求着自由和温暖。儿童的烂漫对照成人现实中凄凉沧桑,透露着悲凉的氛围。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里繁荣、自由和温暖照出外面世界的荒凉、封闭和冷漠。祖父的园子寄托了萧红对自由温暖精神家园的向往。温暖与自由是萧红苦苦找寻渴望着的人生哲理;祖父的园子对于萧红而言则是家的存在,在园子里充满爱。

参考文献:

[1]吴晓东,倪文尖,罗岗.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01):67-80.

[2]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1.

[3]曹文軒.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349.

[4]邵宁宁.家园彷徨:《憩园》的启蒙精神与文化矛盾[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02):207-215.

项目来源: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6JGB292)、2016年度广西师范学院教改立项课题:“基于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下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

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改革实践”,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小学

教育专业。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作者简介:萧红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打印版 萧红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萧红的代表作品大都取材于东北故乡,怀着对失去的土地的眷恋,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描绘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生死场》真实地反映了东北人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极端贫困和顽强抗争。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有较为深刻的刻画。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朴实细腻的笔调回忆她的童年和故乡,从侧面勾勒出封建统治下农村生活的一角。作品流露出低沉忧郁的情绪,而描物、状景、抒情、写人都较前有所提高。后期创作题材比较广阔,艺术形式多样。 中篇小说《马伯乐》,是用讽刺的手法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祖国的灾难,故乡的沦亡,个人遭遇的坎坷,使她的作品带着凄苦和愤世的情绪。她观察敏锐细致,作品感情热烈真挚,文笔清新优美,具有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擅长于散文的笔调;叙事写景胜于人物描写。但不大注重结构的严谨和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人物形象有时显得不够丰满。萧红的散文也写得文笔亲切、细腻,涉及生活面较为广泛,颇具特色。 萧红的骨灰于1957年由香港浅水湾迁至广州安葬。她的代表作《生死场》,1953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重版。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萧红选集》。

试论萧红《祖父的园子》的艺术特色

《试论萧红《祖父的园子》的艺术特色》 摘要:《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者以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讲述记忆中在祖父的园子里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精神家园艺术特色,”借用儿童语言朴素简短的形式,且用词浅显明白,“我”跟在祖父的 后面模仿祖父的动作”戴帽、栽花、拔草”,字里行间传达了儿童可爱幼稚的个性,洋溢着天真烂漫的儿童情趣 摘要:《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者以儿童视角的叙述策 略讲述记忆中在祖父的园子里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小说萦绕着一种温暖自由的情感基调,描述了一个令人向往、清新明丽、自由温馨的意境。小说在叙述视角、叙述话语都透露浓厚的儿童情趣,以及对那段短暂而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和对自由快乐童真精神家园的向往,具备特定的文化价值,在小学语文教材多次删减课文的情况下仍被保留至今。 关键词:萧红《祖父的园子》儿童视角精神家园艺术特色 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被誉为“20世30年代的文学洛神”。20世纪80年代以来, 萧红得到更多的关注。语文教育界亦把目光投向萧红,是因为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显著的教育价值。节选自《呼兰河传》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祖父的园子》,笔者试图从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自由温暖的情感基调和清新明丽的意境方面,解读其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感受作者对短暂的幸福多彩童年生活和对童真世界自由温暖精神家园的向往。 一、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 儿童视角是指“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1]。《祖父的院子》以回忆的方式,以在祖父园子的童年生活经历为切入点回望自己的 童年,塑造了活泼天真的儿童形象。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不仅是萧红童年情结的表现,还原了她记忆中的童年生活,而且是她抵御无奈现实生活的情感出口。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既尊重作者独特的童年生活体验,又使已经成人的萧红以成人视角,审视自我的生存状况,引发读者对自身的沉思,提升文学的表现力。 儿童作为个体生命成长的初步阶段,孩子眼里看到的事物与成人世界不尽相同,他们用稚嫩直观的方式感知触摸,按照自己的有限逻辑观察和推理而非做出理性的判断,只能对呈现事物做表层的把握,因此常常与成人世界里的思维定式产生碰撞。透过儿童口吻的叙述和儿童眼光的

爱与生命的家园——萧红《祖父的园子》主题内涵

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陈琳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呼兰河传》第三章。《呼兰河传》构思并创作于1937年,1940年在香港完稿。1942年1月,萧红病逝于香港。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她饱蘸着浓郁的情感笔墨,抒发了对故乡童年的悲欢记忆。这是呼兰河畔孤独的女儿,唱给故乡童年的生命咏叹调。全书七章,描写了呼兰河小城广大民众的愚昧和麻木以及病态的社会关系造成的病态文化心理。 童年和故乡往往是人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而它们却成为萧红生命旅程中难圆的梦。萧红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从小并不缺衣少食,但这个家庭亲情冷漠。母亲常对她恶声恶气,父亲更是冷漠、吝啬,祖母甚至用针刺过她的小手……冷漠的家庭生活在萧红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心灵创伤。幸亏有了祖父,萧红的童年才有了温暖和乐趣。祖父是一个慈祥、善良、充满爱心的老人,虽然在父亲眼里,“我和祖父,一个是小孩,一个是老人,都是没有用的人”,但祖父那笑盈盈的眼睛和孩子似的笑,慰藉了萧红孤苦、寂寞的心,使她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了祖父,便什么也不怕。家庭生活,既让萧红痛苦,又让她依恋。 萧红说过这样的话:一个题材必须要跟作者的情感熟悉起来,或者跟作者起着一种思恋的情绪。在《呼兰河传》中,萧红饱含深情回忆了与祖父相依为命的童年生活。《呼兰河传》里的“人”和“事”可以说是萧红一生创作题材和创作情感的源泉。结合《呼兰河传》和萧红散文的有关情节,走进《祖父的园子》,走进萧红为我们营造的“爱与温暖的生命家园”。 一、“我”和“祖父” 《祖父的园子》开篇,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看似平常的话语,却饱蘸着浓浓的情感。作者把祖父置于“呼兰河小城”这廓大的时空背景中,置于和“我”的生命存在联系在一起的情感心灵中,祖父伴随着“我”生命的生长。这是怎样的一个祖父?这是对“我”无比疼爱的慈祥老人。 《祖父的园子》中“祖父的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呼兰河传》中,萧红多次提到“祖父的笑”:祖父的笑声是爽朗的,祖父的笑是“大笑”,祖父“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儿一想起来,又笑了”……伴随着祖父的笑声,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扑面而来。 祖父给予我的爱,是出于天然、发乎自然的爱。于是,萧红多次写下“祖父”的“笑”,这笑声伴随着萧红的生命历程,是她不幸人生的心灵慰藉。 在《祖父的园子》中,萧红这样写了“祖父的笑”: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 “这是什么?” 我说: “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 “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 “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 “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在“我”眼里,祖父的笑是孩子般的笑。那突然爆发的爽朗大笑,该是童年萧红最深刻的记忆。 在萧红笔下,“笑”往往意味着一个人透明的内心世界和孩子般纯真的心灵。 此外,《祖父的园子》里,“我”跟在祖父后边在后花园的几幅画面给人印象深刻:

华兴孙英贤《祖父的园子》课文赏析

一座充满爱的精神家园 ------《祖父的园子》赏析 哈尔滨市华兴小学孙英贤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一篇文章。每次读萧红的作品都能百读不厌,只有她才是最了解孩子的心,也只有她的作品最能吸引小读者。 萧红的一生是那样的悲苦,8岁就失去了母亲,因为她是个女孩子而受到父亲的歧视,继母更是非常的不喜欢她,可以说萧红就是在这样可怜的阴影中逐渐长大,可以说是一生悲苦,举目无亲,只在人世间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但是萧红却在慈祥、仁爱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了人间所有的快乐,享受到了什么才是爱。以至于在人生的坎坷经历中或面对逃亡,或面对饥饿,或面对苦难,或是再大的不幸,祖父的爱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她,所以在《呼兰河传》深情的写下了“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憎恶与冰冷之外,还有温暖与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与爱的方面,怀着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美丽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卷,画里有小树,有小花,有庄稼,有蜻蜓,有风,有雨,有鸟,有虫子,甚至还有太阳光芒和云朵的影子,就像课文中说的那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 祖父的园子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气的,最重要的是一切都是那么自由自在,无所拘束。所有生灵,辟如小花,小草,小鸟,有树,小蜻蜓,小倭瓜,小蝴蝶,这些都是有生命的,就像课文中写到的那样:“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此时便可以向学生们提问,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是自由的,学生们便会畅所欲言:书本是自由的,课桌是自由的,手是自由的,我的心也是自由的,连窗户也变成了自由的…… 课文重点写了萧红在园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随意打闹,随意玩耍,祖父都不会责备她,只有在祖父园子里,萧红才有了如此快乐、幸福、自在的童年,因为萧红的心是自由的,所以在她的

《祖父的园子》评课

听XXX老师《祖父的园子》评课 朱慧婷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这篇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在园子中小萧红是自由的,园中的万物也是自由的,正因为心是自由的,所以眼中的物也是自由的。教学时,刘老师正是紧扣“自由、爱”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的。 整个课堂教学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便是教师非常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学中,刘老师很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教师的示范引领。比如,在品读第1自然段时,教师用媒体把文字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读书的圈划批注形象鲜明。在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示范面前,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的领悟就变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了。 其次,刘老师注重引领学生体验“自由”。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有它独特的魅力。文章运用通感、排比的手法,巧妙地借景抒情,这些都值得好好品味。在13自然段的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静心品悟“这些文字好在哪里?”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不仅读出文中表达的情感,还知道了课文是怎么写生动的。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文本语言的内化迁移。

此外,文中祖父的“笑”细节颇耐人寻味,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了祖父那个特别亲切的表情——“笑”来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通过对祖父的“笑”的想象、言说,引导学生感悟祖父一次次笑容背后的真正内涵。学生从“笑”字中读出祖父的和蔼、慈祥、宽容和爱。把祖父的笑读活了,祖父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对园子爱的理解就能水到渠成。 在课文结尾部分的处理上,刘老师更是有独到之处。首先教师先是回归课题,继而拓展出示《呼兰河传》这本书,激发学生再次感受萧红语言朴实、平和、率真之美,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原著的愿望。学习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学习课文上,而是将学生的视角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祖父的园子》观课报告

《祖父的园子》观课报告 一、总体评价 《祖父的园子》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这篇文章写的情真意率,令人印象深刻。文章以“爱”为核心,以“趣和乐”为重点,描绘出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幸福、快乐的家园。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 郑老师以文本教学为抓手,引导学生在作者质朴、欢愉、反复的语言特色中细细咀嚼,在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放手让学生抓住一个又一个童年细节来品读文本,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逐步感悟到文章的含义。感到作者在园子里自由的生活,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从而体验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 二、本节课的主要优点 1.关注细节,感悟自由、快乐 郑老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这个核心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园子里一切景物生活上的自由与快乐。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初步认识、把握,也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课堂上,学生所概括出了多种答案,比较确切地把握到文章的大意。为了使学生真的有所感悟,课件展示出了相关的语句进行品析,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品读,感受园子里花草虫鸟生活上的自由和快乐。接着,教师话题引出园子里的趣事,并抓住一个童年的细节,进行文本细读,让学生深入解读,层层递进,理解祖父的园子是生机勃勃的园子,是自由自在的园子,是充满爱和温暖的园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是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允许我随便瞎闹乱闹,对我倾注了无尽的爱和宽容;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并真正领悟到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师能及时把文本的欠缺部分,利用“空白”或者相同句式来引导学生想象、创造,以此学会积累语言。

《祖父的园子》教案

《祖父的园子》教案 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主要叙写了童年的萧红在园子里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清新质朴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写,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突出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3、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在品读文字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和祖父的爱,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我童年时代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园子的景象以及和祖父在园子里发生的趣事。) 二、赏读园中景物自由。 我、祖父、园子构成了多彩的生活,给萧红留下了童年美好的记忆,令她难以忘怀。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个园子。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第2节、第13节) 2、引读第二节。(读出园子的美和生机勃勃)。 3、自由读第13节。 我想,读着这些文字,漫步在这个大园子中,你就会产生一种感觉,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两个词——(无拘无束,悠闲,自由,随心所欲) 你的感觉和文中的“我”感觉相通了。读着读着,我觉得园子里的一切——,要做什么,——,要怎么样,——,都是——。 4、仔细读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来写园中的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可以划下来。 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句式有……就像……似的……,……愿意……就……,一会……一会……) 5、老师读这一段时发现了一个问题,文中一连用了十个“就”,读起来是不是觉得啰嗦?(萧红的文字很朴素,但读起来觉得很灵动,很清新,字里行间扑腾着两个字——自由。)

《祖父的园子》文本解读

《祖父的园子》文本解读 萧红的文字,质朴、真诚,童趣盎然,尤其是在《呼兰河传》第三章,关于祖父的一系列描写中,你会情不自禁地为文字中所流淌的童心所感染,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这是五年级的孩子喜闻乐见的,但是他们不懂这种质朴和自然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通过什么写出来的,文字背后淡淡的忧伤和萧红短暂而悲惨的一生的关联,学生更加不明白。因此本着阅读鉴赏和整本书阅读推荐的思想,本节课的教学分五层进行,一是寻找“自由”,对段落基本结构特点有初步把握;二是理解“自由”,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段话的基本结构。三是感受“自由”,充分理解了萧红笔下“要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自由与快乐。四是领略表达方法,在对话与讨论中理解这段话的艺术创作手法,领略经典文本的魅力。五是整本书推荐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昆虫”、“农作物”、“干农活”三组词,整体感知课文。 2.自读自悟,围绕关键段,中心词,初步感受园子的自由、应有尽有、无拘无束等特点。体悟因为有了祖父的宽容和慈爱,才有了这一片童年的乐园,并借此进一步感受作者的童年。 3. 感悟作者“寓景与情”将童年生活写具体的写法,感受萧红语言清新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体会文字的意蕴,产生阅读整本书的愿望。 教学设计: 一、寻找“自由” 1.今天带同学去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园子》,揭题。四年级时学过她的一篇文章 ——火烧云。这两篇文章都是选自——《呼兰河传》(教师介绍) 2.出示原文片段:数一数,祖父出现几次,为什么絮絮叨叨这么写? 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萧红:《呼兰河传》 3.《呼兰河传》就是萧红长大后回忆自己经历的、看到的一些事。课文里都回忆了些什么呢?默读课文。 4.交流回忆了什么?随机出现三组词复习: 干活:种菜、拔草、浇菜、铲地、浇花…… 农作物:黄瓜、玉米、倭瓜、青菜 昆虫:蜜蜂蝴蝶蜻蜓……

《祖父的园子》的评课稿

《祖父的园子》的评课稿 《祖父的园子》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是萧红绘画式的语言风格,同时,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睿瑞老师多次引导学生学习、领悟。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睿瑞老师在课堂上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睿瑞老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富有启发性,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睿瑞是一位很智慧的老师。下面我就从以下三点进行评课。 一、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篇美文 如:哪几段写出园子的美丽? 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看着这些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提? 睿瑞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相机引导,充满了教学机智。 二、从整体入手,抓住了课文的两条主线。 睿瑞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提问了:“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一个园子?”“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做什么?” 睿瑞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层次,如果一下子问学生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可能学生回答不好,这样有条理的设计无疑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拐杖。 三、从细节处突破,大声朗读、带动作读,引导学生从写景和写人两处去感悟祖父园子的快乐。 睿瑞老师教写景这部分,让学生读后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请你用3-4个词语来概括它给你留下的.印象,把词语写在课题旁,而后还指名写在黑板上。 在写人方面,老师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来感悟“铲地”、“浇菜”这些活动的“人性自由的乐趣”。睿瑞的引导也很有意思,老师机智的引导语:“萧红说是在浇菜,其实她是在玩水,瓢里的水倾泻而下,与其说她在浇菜,倒不如说她在浇人。” 我看过萧红传记,她经历了几段罗曼蒂克的婚史,大概萧红是一个崇尚自由,“心”和“作品”都会跟着自由走的民国女作家吧。睿瑞老师上出了萧红作品“自由”的原生态味道。

鉴赏《祖父的园子》

鉴赏:经典文本的解读与教学指向 ——兼谈《祖父的园子》一文的解读与教学 闫学 大致说来,经典文本有四个主要特征:内涵的丰富性、时空的跨越性、实质的创造性与无限的可读性。这四个特征其实也同时揭示了教学这类经典文本的着力点,即通过不同的方法与手段,带领学生领略一番经典的魅力。也就是说,教学这类经典文本,应把“鉴赏”作为解读与教学的主要指向。在立足于“鉴赏”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谈到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朱自清先生曾经在《经典常谈》一书中有过非常明达的阐释:“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他认为,“阅读经典的用处,就是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而这里所说的经典的价值“在文化”,“不在实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鉴赏”。 关于“鉴赏”,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评价时指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并针对每一个学段都提出了要求,比如针对第三、第四学段,更是明确提出了“鉴赏”的概念:“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应该说,《祖父的园子》一文的解读与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与背景。 下面,我们就以《祖父的园子》一文为例,展现一个比较完整的、以“鉴赏”为主要目标的解读与教学过程。 本文作者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萧红的作品两篇,分别是《火烧云》(四年级上册)和《祖父的园子》(五年级下册),都节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两个文本都堪称经典,充分表现了萧红独特的语言特点:诗意的笔致,细腻的观察,自由灵动的色彩与空间的转换……其中,《祖父的园子》一文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率性与纯真,那自由、健康、快活的生命,那丝丝闪耀着的明亮的色彩,成为深深打动读者的基本质素。那么,面对这样的经典文本,应该如何解读,又如何将解读的成果转化给课堂资源呢? 首先,引导学生走近萧红,走近祖父。先与学生交流萧红与她的自传性小说《呼兰河传》,再自然引出祖父对于萧红非同一般的意义,请学生阅读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有关祖父的一段文字: 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祖父的园子》教学思考

《祖父的园子》教学思考 《祖父的园子》选自作家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内容。这篇课文以�闼厥�化的语言,从儿童的视角描写了小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而自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深深怀念。 著名作家茅盾赞誉《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定位在语言文字学习和情感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并从教材延伸到作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走进她的名著《呼兰河传》。 一、回忆所学,揭题导入。结合所学课文《火烧云》一文语言特点:文笔轻快流畅,色彩感鲜明,导入新课学习。围绕课题,我这样引导学生:从课题可以提取哪些信息?学生交流: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围绕园子来写。再问:写景的文章如何写得有情感?学生汇报:写景的文章要把人的活动融入景中,才能把景写得有情感。接着引入课文学习:这节课,我们围绕园子的景和人物活动来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

二、自主阅读,感知园子特点。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有景物描写,有人物活动描写,如何把握文章内容及情感?在学生自读之前设定一个自由话题:从写景和写人物两方面思考这是一个的园子?学生有了阅读目标,在自由朗读之后便能结合景物和人物两方面内容概括了园子的不同特点。有学生从文本中理解到“充满生机”,有学生从文本中理解到了“充满色彩”,有学生提炼到了“自由”,还有学生结合文中叙事内容体会到了“我”的“快乐自由”。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充满色彩,充满生机,自由快乐。围绕这三个特点,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段,进一步体会园子的特点。 三、细品语言,体验感悟自由。本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作者笔下的一切生命都是自由的,这主要体现在第17自然段。教学时我从“自由”入手,先让学生反复读,找出这一段的语言特色,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这一段文字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把“鸟飞虫鸣”写得有声有色,植物也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语言如诗一般优美。 在学生体会自由之后,我抓住“心灵的自由”这一主题引导:为什么小萧红眼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呢?那是因为她自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她眼中的一切才是自由的。这样打开了学生思路:一个个诗意浪漫的自由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的眷恋和怀念。再让学生反复品读想象,感受诗中抒写着自由、快乐和童趣与“一篇

《祖父的园子》教学分析

《祖父的园子》教学分析 《祖父的园子》教学分析 《祖父的园子》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 这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课文中的语言富有孩子气,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了,学生读来感觉亲切,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课中,我补充了《呼兰河传》的一些节选部分,学生听了忍不住被文中那充满天真、幼稚的我的表现逗得哈哈大笑。笑过之后,我问:你们为什么会笑,作者为什么会把你们逗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只是用真情实感去表现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所以会打动读者,那么我们读这类文章要带着感情去读,写文章也有怀着感情去写。 学习这篇课文,要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阅读,读懂课文内容,明白祖父的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课堂;懂得大自然处处皆学问,习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让学生接触诗意的语言。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语言很简单,很纯净,更特别的是文字中带着重复,但仔细读来却没有嗦的感觉,反而更有情趣,富有诗意,使那园子也更具活力,更充满自由的气息。因此,我在开始上课前给学生六分钟的时间来品读这篇课文。 二、让学生回归诗意的朗读。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是作者快乐自由的天地,是作者魂牵梦绕的地方。诗意的文字需要诗意的朗读。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引导学读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作者是怎么写的,使学生随着朗读不知不觉地走进祖父的园子。让所有的学生领悟到要想读好书,就得认真、细致,就得融入感情、富有表情,就得边读边想象。 三、让学生学习诗意的写作方法。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语言充满了孩子气,如春天的泥土般新鲜,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就是通过这诗意浪漫的语言叙述出来的。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领悟表达方法,来写一写,如果自己身处这样的环境,自己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现代优秀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毫无刻意雕饰的痕迹。运用拟人、排比,语言整齐而优美。 【设计理念】 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是园子给了萧红自由欢乐、幸福的童年,是园子承载了祖父和萧红纯真、亲密而浓厚的亲情之美。园子中的两个人物,“我”如此的调皮、捣蛋,在园子里瞎闹、乱闹、尽情玩耍;祖父慈祥,有亲和力,只要我开心,祖父就是快乐的。祖孙二人互为对方快乐的源泉,说说笑笑,其乐融融。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在园子中小萧红是自由的,园中的万物也是自由的,正因为心是自由的,所以眼中的物也是自由的。教学时要扣住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3.感受萧红语言新颖天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呼兰河传》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 难点:重点感悟祖父的慈爱,读悟中领会“叙事抒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1、原著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第7课《祖父的园子》,本文作者萧红(PPT出示萧红图片)。这篇文章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是《呼兰河传》的开头(PPT出示: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八十岁了。——选自《呼兰河传》),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到童年,来到这呼兰河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精选15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精选15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篇一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主要写了祖父园子中各种美好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言语新鲜自然、率真稚拙,充满自由想象的表达方式,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犹如一幅清新和谐、富有童话色彩的画。是一篇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朗读训练、言语训练的范本。 之所以选择这一课来上本学期的公开课是因为,之前一次外出听课时授课的张祖庆老师介绍了自己对萧红的情有独钟,让我也喜欢上了她,于是买来了张老师介绍的《呼兰河传》和《小学生萧红读本》,于是选了这一课来讲,将之前先是找来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学习,而后又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备课,大致环节为:导入新课;汇报预习;走进园子;想象回味。其中“汇报预习”是结合个人教学习惯设计的,“走进园子和想象回味”两个环节是从张老师那里学习来的,只是稍加改动。 学生通过读、找、议、练笔等环节对园子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学习能力也得以提升,读得比较到位。但是,由于是略读课文需在一课时完成,就显得时间紧了些,总感觉有些环节似蜻蜓点水,不够深入,小组合作有些流于形式。另外,因为学生能力有限,练笔环节效果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学生能力方面需要加强培养。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篇二 《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呼兰河传》。文章通过描写我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教学这篇散文时,让学生感受快乐的气氛不难,但让学生透过快乐感受眷恋怀念之情就稍显困难了。 在教学中,我遵循着散文“文散而神聚”的特点,在初读的基础上,直接抓住学生的初读感受——小女孩在园子里是快乐的、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充分朗读,感受文中自由的快乐。 其一:学生抓住课文中快乐的事,体会小女孩的自由。无论栽花、拔草,也无论种菜、铲地,学生在朗读那些看似重复,又充满情趣的句子时,脸上是带着笑的,心里也一定是快乐的。特别是文章中描写“狗尾草”“浇菜”的段落更勾起孩子们的回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我也用这样的感叹来回应着孩子们的朗读和交流:“是呀,踢出的是泥土和种子,可飞出的却是快乐!”“我扬起的不仅是水滴,更是我的无忧无虑”“是呀,玩得累了,玩得睡着了,玩得多尽兴呀!”…… 其二:学生们抓住自由的景物,体会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尤其是课文第二、和倒数第二自然段。文章中那些抓住色彩来描写的语言、那些“要怎么就怎么”的无拘束的语言,充满着感染力,学生在朗读挑战中发出这样的感叹:“园子里那些黄瓜、倭瓜、蝴蝶、蜂子都是自由的,生活在园子里的我和祖父更是快乐的了!”“这样无拘无束的天地,一定充满情趣,我敢说是我们大家都向往的!”我也附和着他们的感受说:“是呀,快乐是不嫌重复的,自由是不嫌罗嗦的!只有拥有了爱的快乐和自由,才是最快乐的,最自由的,最让人难以忘怀的。” 其三:引导学生抓住快乐的主线,感受亲情无限。当孩子们带着满心的欢喜,满怀的自由,陶醉其中时,我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这样的快乐是怎样获得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终于,他们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那就是“笑”,祖父的笑。这时,我们才完全明白了,是祖父的爱让“我”拥有了快乐和自由。“是这份温暖的爱,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祖父那甜甜的笑时,萧红的心中的园子,就立即成了一个爱的园子,一个充满快乐和自由的

《祖父的园子》文本解读与教学构思

《祖父的园子》文本解读与教学构思 《祖父的园子》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统编教材之前,几乎所有的版本,都曾入选过它。 过去人教版里,它是略读课文;而今统编教材里,它是精读课文。 看过不少文本解读,大部分解读者都把它当做散文来读。如果单就这个文本来看,它确实是散文,具有散文的所有特质。但如果读过《呼兰河传》,我们便不能把这个文本当作散文,而要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这篇文章从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中节选的。自传体小说,虽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为原型,但不等同于作者的生活,因此,把它作为散文来解读,是不妥的。 既然是小说,就得还原小说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 一、“写给祖父”:《呼兰河传》写作背景 1911年6月1日,萧红诞生于东北黑土地。 在祖父的呵护下,在后花园里,萧红慢慢地长成了少女。 1930年,19岁的萧红,因为抗婚,被迫离开了家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寄居哈尔滨,避难青岛,成名上海,蛰居东京,重返上海,转移武汉,辗转西北,重返武汉,避难重庆,客逝香港…… 萧红的情感世界,始终在漂泊。她一生都在追求爱,但一生都没有得到一个男人从一而终的爱。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这些在她生命里走过的男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或只有一段时间的交集)。 唯有写作,才是她的情感寄托。 《呼兰河传》1939年写于香港,1940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彼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没有主角,没有主轴,像一首散文诗;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成就了她“回忆式”小说写作的巅峰之作。 《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第三章,这部分主要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慈祥的祖父带给她的欢笑乐。 在萧红笔下,那后花园,简直无所不有。“黄瓜、茄子、玉蜀黍、大芸豆、冬瓜、西瓜、西红柿,还有爬着蔓子的倭瓜。”“青的青、紫的紫”,“红的绿的,深的浅的”。 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祖父。 萧红和祖父一起在园子里度过的那段岁月,真让人羡慕。跟着祖父学诗,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喊得把“房顶都要震坏”了;萧红可以让祖父在井里捞鸭子烧了吃,直嚷嚷“这鸭子真好吃”;萧红给祖父头上戴一束香香的玫瑰花,“笑得在炕上直打滚”……多么好玩童年,多么好玩的祖父! 萧红在《呼兰河传》后记里,看似平淡却又深情地写道——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萧红《呼兰河传》

《祖父的园子》课文分析

祖父的园子》课文分析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 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不但仅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爱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一、童年是彩色、流动的画。 文章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感十足的画面。第一二小节是一副色彩丰富的画,由白的、黄的、大红的、金粉的蝴蝶,金的蜻蜓,绿的蚂蚱,各色鲜艳的花组成,绚丽而富于生气。这样的画面,对于身处钢筋混凝土包围的城市人,尤其是城市孩子,无疑是童话般的世界,会令他们无限向往。第十三节则是一副流动的画,“我”看见黄瓜摘来吃,丢下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随着作者文字的描述,一个个画面一一体现,在画面自然转换中,不但让读者能够充分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而且还能唤醒读者潜藏在心灵深处的童年,让它逐渐浮现,让它慢慢清晰,拨动读者的心灵之弦。读者会自不过然地乐作者所乐,乐读者自己所乐。 二、童年是自由而快乐的,饱含祖父的爱。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一样的游戏的内容,祖父是劳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我”所做的这个切都是自由的,祖父没有批评,甚至没有一丝责怪,是完全理解甚至是赞同的。祖父给与“我”充足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特色(6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特色(6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特色篇一 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时,我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读到有趣的地方,比如第14、17自然段时,学生不由地笑了,他们被新鲜的语言感染了,被作者的童年生活影响了,于是我请读的学生坐下,让全班同学自由放声读起来,发现他们读地特别有劲,我也暗暗高兴,因为他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感兴趣。 在精读课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整个过程有两个地方感觉学生讲得很好: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时学生讲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里这树像在童话中一样,会叫,会冒烟,还会发光,在她看来一切是那么美好。真的为学生的答案喝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

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 另外课文第17自然段写“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学生就说黄瓜也像人一样,很天真,有思想,有情绪,爱耍小脾气,生活无拘无束。最后一句“太阳也不知道。”感觉写得很突然,作者认为太阳是什么都知道的,却不知道蝴蝶飞哪里去了,想法很有趣。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整篇课文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思维自由洒脱,想说的话特别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由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同学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支玉恒老师曾经说过:“不管什么文章,只要让同学充分朗读,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课堂上老师无须刻意提出很多问题让同学回答。 ”因此,教这篇课文时,我采纳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同学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沟通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记。沟通中相机引导同学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文中的字里行间表达诞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同学来讲,这些既是新奇的,又是好玩的,他们肯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如今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殊新颖,让他们想象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同学一个个都举起了手,强烈地说着他们喜爱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由于同学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绽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爱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

整篇课文同学的学习欲望剧烈,气氛深厚,想说的话特比较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2 随着富有诗意的语音,教学时主要让同学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自由和欢乐,发挥想象,体会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整个过程有两个“亮点”值得回味:让我们随着美妙的回忆,走近她魂萦梦饶的祖父的园子。 1、抓住佳词佳句感悟的写法。 文中很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美丽,表达了别样的情感,同学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同学说这样的蜜蜂握在手里肯定很好玩;有同学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殊亲切,小蜜蜂就像的小伙伴,胖乎乎的。这样有机的在布置同学写“广告语”时,假如引导其力争在写话中运用上“情愿”、“胡闹”、“乱闹”等词语,不仅深化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还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延长。教学本该如此,在败笔与圆满中生长教学才智! 2、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课文中的字里行间表达出童年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同学来讲,这些既是新奇的,又是好玩的,他们肯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如今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殊新颖,让他们想象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同学们都举起了手,强烈地说着他们喜爱做的事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童年。通过引领学生朗读一篇篇充满童真童趣的__,感受童年的天真烂漫与童年时光的可贵,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将学生领进课外阅读的乐园,让他们走进原著,走近作者,将课内与课外有效的衔接,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的故事。那份藏在祖父园子里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儿童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试图通过__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走进她的作品――《呼兰河传》,更深层次的领悟她和祖父间的情。初步感悟“萧红体”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面对这样的名篇,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的心,真正领悟字里行间的情,课后能静下心来读《呼兰河传》呢?在备课前我想了很多,尽管这只是一篇略读课文,可它却承载了满满的语文味儿,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典范。因此在我对《呼兰河传》认识的基础上,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背景,以及找了许多名师上这一课的视频,借鉴他们的一些方法,最终才把本课的教学设计定稿。 教学中,我把这节课的内容划分为四大板块。板块一:整体感知,鸟瞰园子;板块二:眼中园,样样都有;板块三:心中园,一切自由;板块四:梦中园,光芒四射。这四大板块也是教学中的四大环节,整节课就以这四个环节推进,不难看出,这个设计是层层递进的。由于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在课上我带领孩子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