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瘕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症瘕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症瘕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癥瘕(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癥瘕(子宫肌瘤)

二、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诊断依据:

1、月经改变:为最常见症状,表现为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流血等。

2、腹部巨块:如肌瘤较大,患者能自己触及下腹部有块物。

3、白带增多伴腹痛、腰酸、下腹坠胀。

4、全身症状:常可出现尿频,排尿障碍,尿潴留及便秘,大便困难。

5、不孕:继发性贫血。

7、辅助检查:妇科双合诊、三合诊检查及B超检查均可确诊;需排除卵巢肿瘤、妊娠及尿潴留所致下腹包块。

三、治疗方案治疗原则:

重在辨气病、血病、新病、久病,病在气者,理气行滞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并需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猛攻,俊伐,以免损伤元气。

(一)术前中医治疗

1、气滞: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苔薄润,脉沉弦。

治法:行气导滞,活血消症。

方药:香棱丸加减。

组成:木香15g 丁香15g 三棱15 枳壳15g 青皮15g 川楝子15g 茴香10g 莪术10g

2、血瘀: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暗,肌肤乏润,月经量多或经期延后,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

治法:活血散结,祛瘀消症。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味。

组成:桂枝15g 茯苓15g 丹皮15g 桃仁15g 王不留行30g 泽兰10g 黄芩15g 玄胡15g 三七15g 赤芍15g

3、痰湿:下腹包块时或作痛,按之柔软,带下较多,色白粘腻,形体畏寒,胸脘痞闷,小便不当,舌苦白腻,舌质暗紫,脉细弱或沉滑。

治法:理气化痰,破瘀消症。

方药:开郁二陈汤加味。

组成:制半夏15g 陈皮15g 茯苓15g 青皮15g 川芎15g 莪术15g 木香10g 槟榔15g 甘草3g 苍术10g 生姜10g 香附15g

(二)术后中医治疗

1、脾虚气滞:腹胀,甚则全腹胀气难忍,一般首先出现;后者表现为纳减,乏力,舌淡胖苔腻,脉弦或濡细。

治法:理气通腑、健脾化湿。

方药:香砂六君子加行气药

组成:木香10g 砂仁6g 茯苓15g 党参20g 白术15g 槟榔12g 枳壳12g 莱菔子15g 大腹皮10g

2、气血两虚:头晕,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失眠,低热,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气升阳、和脾调中、清热解毒化瘀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组成:黄芪30g 党参20g 白术15g 当归12g 川芎15g 柴胡10g 陈皮6G 青蒿12g 白薇15g 蒲公英20g 丹参20g

3、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术后切口感染(化脓切口)用大黄240g,芒硝60g,共研细末混匀。治疗时将药末装入布袋,切口上面先置2-3层纱布,然后将药袋敷于纱布上包扎,切口渗液较多时,每日换药1次,6 天为1疗程。

四、疗效评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术后恢复良好,B超示:子宫缺如或子宫形态正常。

2、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月经量减少(仅指肌瘤挖除术)。

3、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也仅指肌瘤挖除术者)。

五、护理常规

1、病情观察:(1)癥瘕的部位、大小、性质、活动度、疼痛的时间、程度及性质,月经有无异常及伴随症状。(2)若出现腹部剧痛、恶心呕吐、阴道大量出血、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血压下降、脉细微弱时,应报告医师,做好输液、输血的手术准备,并配合救治。

2、一般护理:(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2)病室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安静舒适。(3)体虚伴有阴道出血者、发热者,

需卧床休息。

3、临证护理:(1)炎性包块可遵循医嘱用中药熨敷或中药保留灌肠,注意经期停用。(2)手术治疗者,按妇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4、饮食护理:(1)饮食宜富含高蛋白,如瘦肉、禽、蛋类食物,以增强体质。(2)忌生冷肥腻、辛辣及海腥发物之品,以免损脾凝血。(3)血瘀者,可多食活血化瘀,消积除癥之品,如海带、木耳、山楂等食物。

5、用药物理:(1)中药汤剂宜空腹热服,注意观察药后不良反应。(2)血瘀者服用化瘀消癥药后,不可随意外出,以免阴道突然出血,发生意外。

6、情志护理:给与患者精神安慰,调畅情志,消除紧张、忧虑、恐惧等心理,使其保持心情舒畅,以利癥瘕消散。

7、健康指导:(1)注意防寒保暖,可参加轻微活动,禁止剧烈运动。(2)注意经期、产后卫生,勤换内裤,保持外阴清洁。(3)调畅情志,避免劳累和七情刺激,节制房事,禁止饮酒。(4)35岁以上妇女,定期妇科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5)若腹部有包块,应定期复诊、注意观察、肿块物的生长速度性质变化。

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修正版)

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 方案(修正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DQTY-KII

云浮市中医院妇产科 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异位妊娠诊断: 诊断标准:1.停经,腹痛;2.阴道不规则流血,或伴晕厥、休克;3.内出血多时有休克表现,腹部检查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尤以病侧为甚;4.内出血超过300ml时叩诊即有移动性浊音,妇科检查阴道常有少量血液,后穹隆饱满,有压痛,宫颈举痛、摆痛,子宫稍增大;5.宫旁触及肿物、边缘不清楚、触痛明显。辅助诊断:(1)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为阳性。(2)妊娠试验多为阳性或弱阳性。(3)B超探及子宫增大,宫腔空虚,子宫一侧可探及轮廓不清的液性或实质性肿块,宫腔外见到妊娠囊或胎心搏动即可确诊。(4)自细胞计数正常或稍高,血红蛋白下降。(5)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呈A—S反应。 二、手术治疗指征: 手术治疗适用于: ①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腹腔内出血者; ②诊断不明确者; ③血β-HCG值高或附件包块大者:B-HCG大于1000mIU/L,孕囊直径大于5cm, 附件包块>3cm或未探及 ④期待疗法或药物治疗禁忌症者; ⑤随诊不可靠者。 三、手术方式: 以输卵管妊娠为例,可分为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根治手术为切除患侧输卵管,保守手术为保留患侧输卵管。 ⑴根治手术适用于内出血并发休克的急症患者。 ⑵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妇女,以保留输卵管及其功能。 四、围手术期治疗 (一)术前中医治疗: 1、未破损证: 治法:活血化瘀,消症杀胚。

方药; 炒蒲黄15g 五灵脂15g 槐花15g 白芨9g 罂粟壳9g 红藤15g 蜈蚣2条(研未冲服) 每日一剂煎服,连服7一10天。 2、已破损证 ①休克证: 治法:回阳救脱,活血祛瘀 方药:宫外孕1号方 人参30g 附子9g(先煎) 麦冬15g 五味子15g 赤芍1 5g 丹参30g 桃仁9g 每日一剂煎服。 亦可用中成药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或者参附注射液,分别有回阳固脱,益气生津的作用。 ②不稳定证: 治法:止血化瘀,杀胚。 方药:宫外孕1号方加党参、黄芪 桃仁15g 赤芍15g 丹参15g 白芨10g 黄芪15g 党参20g 天花粉15g ③包块证: 治法:破瘀,消症散结 方药:宫外孕2号方 炒蒲黄15g 五灵腊15g 赤芍15g 桃仁9g 三棱12g 莪术12g 归尾12g 红藤30g 一日一剂,水煎服。 (二)手术指征: 输卵管妊娠确诊后,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有以下情况,可立即手术。1.停经时间较长,疑为输卵管间质部或残角子宫妊娠;2.内出血多而休克严重者;3.妊娠试验持续阳性,包块继续长大,而药物治疗无效者;4.愿意同时施行绝育手术者。 (三)术后的中医治疗:

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 征。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 。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 版,主编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二、术前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 1 )瘀滞内结证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 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 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败酱草红藤(2)湿热内蕴证 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 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黄芩白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姜枣败酱草冬瓜皮赤芍 (3)热毒炽盛证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 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 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生黄芪当归川山甲川芎 2、中医药适用技术:外治: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 穴位注射:予654-23mg 注射液注射足三里缓解疼痛,每日一次。 3、中医调护(1)汤剂宜温服; (2)呕吐频繁时忌服; (3)忌食生冷饮食;以上方剂的拟定只是按理想之证型建立,具体使用时需结合患者体质及病情,若病情危急需急诊手术则不使用中药汤剂。 三、术后中医治疗 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中受金刃刀伤,易致使脏器气滞血瘀,脏腑气机运化无力、传化之物停滞,肠内腑气不通,故待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后予“宽肠理气汤加减” (原方:大黄10g ,厚朴15g ,木香12g ,川芎15g ,桃仁15g )以达到宽肠理气、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及巩固治疗的效果。 1、具体辨证施治如下: (1)瘀滞内结证 治法:宽肠理气,祛腐生新。 方药:宽肠理气汤加减 大黄10g 厚朴15g 木香12g 川芎15g , 红藤10g 败酱草15g 冬瓜仁15g 甘草6g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精编版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目录 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 二、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

三、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4 四、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8 五、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22 六、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26 七、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30 八、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35 九、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39 十、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44 十一、迟脉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48 十二、结脉证(房室传导阻滞)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52 十三、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57 十四、郁病(抑郁发作)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60 十五、癫病(精神分裂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65 十六、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71 十七、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77 十八、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1 十九、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3 二十、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9 二十一、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95 二十二、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98 二十三、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03 二十四、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07 二十五、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10 二十六、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15 二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24 二十八、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32 二十九、消渴病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37 三十、消渴病胃痞(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40 三十一、肾风(IgA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45 三十二、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50 三十三、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56 三十四、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62 三十五、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67 三十六、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73 三十七、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79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1]汇总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5年优化)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一、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做为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等为主要依据或中 年以后发病,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伴有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血糖检查: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分型 1、痰(湿)热互结证 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 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 全瓜萎、半夏、黄连、枳实、马齿苋

加减:口渴喜饮加生石膏、知母;腹部胀满加炒莱菔子、焦槟榔。 偏湿热困脾者,治以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2、热盛伤津证 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 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糖宁1号方加减 天花粉、石膏、黄连、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乌梅、大黄、鬼箭羽、马齿苋、玄参、知母 3、气阴两虚证 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 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 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糖宁2号方加减 天花粉、葛根、麦冬、茯苓、乌梅、黄芪、西洋参、黄精、鬼箭羽、白术 加减:倦怠乏力甚重用黄芪;口干咽燥甚重加麦冬、石斛。 (二)兼夹证 1、兼痰浊 症状: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呕恶眩晕, 恶心口黏,头重嗜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加速康复外科技术与围手术期中医药干预

加速康复外科技术与围手术期中医药干 预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介绍了加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这一理念的发展与该技术所包含具体措施,并尝试将该理念运用于围手术期的中医药干预。认为在加速康复外科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围手术期处理中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关键问题,进一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对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患者采取一系列综合有效的措施,可以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有望逐步被整合到各类手术中,为手术患者提供最佳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进而全面促进手术患者预后的快速、良性转归。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中医疗法 ”加速康复外科”亦即”快通道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是指尽量降低手术治疗对病人引起的应激反应,加速病人的康复。与”外科快速康复方法”(fast track rehabilitation in surgery)、”促进外科手术后康复程序”(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的涵义相近。加速病人康复采取的主要措施涉及3个方面:一是术前病人应有体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准备,二是减少治疗措施的应

激性,三是阻断传入神经对应激信号的传导[1]。 1 FTS理念的发展 手术的目的是去除病灶、修复组织与重建功能,外科治疗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治愈患者,但手术成功、治疗失败甚至患者死亡的情况并非罕见。手术患者的机体经过病变所造成的损害后,再一次接受手术治疗所致的创伤,然后再进入到修复、康复的阶段,故患者术后机体的恢复并不只取决于外科医生所能决定的手术过程,还在于对围手术期病理、生理改变引起的应激反应和对延迟术后恢复的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2]。应激是机体受到物理性创伤、机械性损伤、化学性损害或情绪等引起机体神经、内分泌、内稳态的改变后,内分泌激素增加,导致了机体的炎性反应和一系列改变。因此,术后的康复是否顺利、快速,无疑与手术创伤及围手术期处理所致的应激直接相关。同时,术后较高的并发症、术后疼痛、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术后疲劳及睡眠障碍、术后各类留置管等,均可成为影响术后康复的因素,如腹部手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仍高达20%以上[3]。 ”Fast track”技术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用于急救患者的救治,是通过特别设置的一系列特别的措施而使患者得到快速的入院及救治。20世纪90年代快通道外科最早用作冠脉搭桥手术加速康复一组的治疗措施,2001年这一理念被推广应用到其他类手术,并将其命名为”fast track surgery”,目的在于加速手术患者的康复[4-7]。这一新的外科模式现已扩展到多类手术中,是一种利用多学科技术密切协作,将一组疼痛控制、麻醉、手术方式等新的技术与术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阑尾炎(肠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和最多见的急腹症,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特点,约70%-80%的病人具有这种特点。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四种病理类型。属于中医“肠痈”范畴。西医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原则是早期行手术治疗。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上方有触痛。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至十余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痛。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部分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体格检查:右下腹有固定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右下腹触及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部分病人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6)部分患者B超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形成。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 (一)中医辨证论治 1、瘀滞证 证候: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苔白腻,脉弦紧。气滞为主者,腹

痿症的治疗方法

痿症的治疗方法 发表者:赵东奇 1663人已访问 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痿证的辨证分型 肺热津伤 症见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 初期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继而手足无力,大多见于下肢,肢体困重麻木,胸脘痞闷,大便粘浊,小便赤涩,舌黄厚腻,脉滑数而濡。 脾胃气虚 临床主要症状有四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虚浮无华,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 肝肾亏损 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谈红少苔,脉沉细数。 淤血阻滞 症见四肢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筋脉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见瘀斑,四肢脉络青涩,脉涩滞。 中医认为痿证发生的原因颇多,如阴血虚则濡养不足;阳气虚则温煦不充;湿痰着滞、瘀血停留阻遏气机,妨碍血运,皆能导致筋骨、肌肉、皮肤失养,发为痿证。临床以肺胃津伤,肝肾亏损,湿热浸淫三个类型最为常见。 1.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瘦弱不用。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留"之谓也。以上病机重点在于肺热叶焦,导致五脏失濡,筋脉失养。若不及时调治,可能重伤五脏精气,使痿病更加严重。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久处湿地,或冒雨露,浸淫经脉,使营卫运行受

症瘕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癥瘕(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癥瘕(子宫肌瘤) 二、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诊断依据: 1、月经改变:为最常见症状,表现为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流血等。 2、腹部巨块:如肌瘤较大,患者能自己触及下腹部有块物。 3、白带增多伴腹痛、腰酸、下腹坠胀。 4、全身症状:常可出现尿频,排尿障碍,尿潴留及便秘,大便困难。 5、不孕:继发性贫血。 7、辅助检查:妇科双合诊、三合诊检查及B超检查均可确诊;需排除卵巢肿瘤、妊娠及尿潴留所致下腹包块。 三、治疗方案治疗原则: 重在辨气病、血病、新病、久病,病在气者,理气行滞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并需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猛攻,俊伐,以免损伤元气。 (一)术前中医治疗 1、气滞: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苔薄润,脉沉弦。 治法:行气导滞,活血消症。 方药:香棱丸加减。

组成:木香15g 丁香15g 三棱15 枳壳15g 青皮15g 川楝子15g 茴香10g 莪术10g 2、血瘀: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暗,肌肤乏润,月经量多或经期延后,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 治法:活血散结,祛瘀消症。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味。 组成:桂枝15g 茯苓15g 丹皮15g 桃仁15g 王不留行30g 泽兰10g 黄芩15g 玄胡15g 三七15g 赤芍15g 3、痰湿:下腹包块时或作痛,按之柔软,带下较多,色白粘腻,形体畏寒,胸脘痞闷,小便不当,舌苦白腻,舌质暗紫,脉细弱或沉滑。 治法:理气化痰,破瘀消症。 方药:开郁二陈汤加味。 组成:制半夏15g 陈皮15g 茯苓15g 青皮15g 川芎15g 莪术15g 木香10g 槟榔15g 甘草3g 苍术10g 生姜10g 香附15g (二)术后中医治疗 1、脾虚气滞:腹胀,甚则全腹胀气难忍,一般首先出现;后者表现为纳减,乏力,舌淡胖苔腻,脉弦或濡细。 治法:理气通腑、健脾化湿。 方药:香砂六君子加行气药 组成:木香10g 砂仁6g 茯苓15g 党参20g 白术15g 槟榔12g 枳壳12g 莱菔子15g 大腹皮10g

康复科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典型脊柱骨折外伤史,于伤后立即发病。 (2)以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甚至肌肉萎缩、瘫痪为主症。 (3)西医学神经系统检查肌力降低,肌萎缩,或肌电图、肌活检与酶学检查,符合神经、肌肉系统相关疾病诊断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简称“ASIA”进行诊断。 A完全性骶段(S4-5)无任何运动或感觉功能保留 B不完全性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有感觉但无运动功能 C不完全性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但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以下 D不完全性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且大部分关键肌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 E正常运动和感觉功能正常 (二)证候诊断 (1)瘀血阻络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局部肿胀,痛有定处,或有皮下瘀斑,腹胀,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2)气虚血瘀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伤处肿痛,肌肉萎缩,面色淡白,腹胀,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3)脾胃虚弱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肌肉萎缩,神倦,气短自汗,食少腹胀,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缓。 (4)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肌肉消减,形瘦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5)气血两虚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

外科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足》。 (1)糖尿病患者有肢端血管和(或)神经病变和(或)合并感染者。 (2)糖尿病患者肢端有湿性坏疽或干性坏疽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并符合0~5 级坏疽标准者。 (3)踝/臂血压指数小于0.9 以下者。 (4)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肢端血管变细,血流量减少造成缺血或坏疽者。 (5)血管造影证实,CTA、MRA 提示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并有临床表现者。 (6)电生理检查,可见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改变者。 (7)X 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脱钙、骨质破坏、骨髓炎或关节病变、手足畸形及夏科关节等改变者。 具备前2 条,并结合后3~7 条中任何1 条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2002年制订的《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临床诊断与疗效标准(草案)》。 (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有糖尿病病史,或空腹血糖值升高,尿糖测定阳性者。 (3)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表现:肢体麻木、怕冷(或怕热)、间歇性跛行、瘀血、营养发生改变,肢体感觉减退或皮肤发红灼热,甚者发生溃疡或坏疽;常四肢发病,以下肢为重。 (4)各种检查证明有肢体动脉狭窄闭塞性改变,下肢以腘动脉以远动脉病变为最多见。 (5)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肾动脉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眼底动脉血管病变等。 (6)排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雷诺氏病、冷损伤血管病等其它缺血性疾病。

(7)①肢体动脉无损伤检查:彩色多普勒、CT、DSA(数字减影)、血管超声、血管光电容积血流图检查证实有肢体动脉狭窄或闭塞者。②动脉造影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腘动脉以远动脉病变占80%以上,血管病损形态颇似动脉硬化闭塞症,由于广泛的肢体动脉硬化、糖尿病,故动脉侧支血管较少,血管可发生迂曲、狭窄、闭塞。③多普勒踝部血压测定与肱部血压测定之比明显变小。④X线平片检查:主动脉弓、腹主动脉或下肢动脉有钙化阴影。 (二)分期诊断 1.未溃期:下肢无明显破溃。 2.已溃期:下肢已出现破溃。 (三)证候诊断 1.寒邪凝滞,痰瘀阻络证:肢体明显发凉、冰冷、呈苍白色,遇寒冷则症状加重,步履不利,间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胀,休息痛减。严重者持续疼痛,夜间尤甚、彻夜不寐。肢端、小腿有瘀斑,或足紫红色、青紫色,舌质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腻,脉沉迟或弦涩。 2.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足局部红、肿、热、痛,或伴溃烂,神疲乏力,烦躁易怒,口渴喜冷饮,舌质暗红或红绛,苔薄黄或灰黑,脉弦数或洪数,趺阳脉可触及或减弱。 3.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足局部漫肿、灼热、皮色潮红或紫红,触之患足皮温高或有皮下积液、有波动感,切开可溢出大量污秽臭味脓液,周边呈实性漫肿,病变迅速,严重时可累及全足,甚至小腿,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趺阳脉可触及或减弱。 4.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肢体麻木、疼痛,状如针刺,夜间尤甚,痛有定处,足部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皮色暗红或见紫斑;或溃后创面腐肉已清,肉芽生长缓慢,久不收口,周围组织红肿已消或见疮口脓汁清稀较多,经久不愈,舌质淡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趺阳脉弱或消失。 5.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足发凉,皮温低,皮肤苍白或紫暗,冷痛,沉而无力,间歇性跛行或剧痛,夜间更甚,严重者趾端坏疽干黑,逐渐扩大,腰酸,畏寒肢凉,肌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无力或细涩,趺阳脉弱或消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寒邪凝滞,痰瘀阻络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痰祛瘀 (1)推荐方药:阳和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麻黄、熟地、鹿角胶(烊化)、白芥子、炮姜炭、甘草、肉桂、桂枝、桃仁、红花、熟地、当归、川芎、赤芍、

掌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掌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多为直接暴力所致。 (2)伤后手掌部肿胀,疼痛,手掌部畸形,压痛明显,手指及掌指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手外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外伤史; (2)典型的临床表现:手掌部肿胀、压痛;反常活动、骨檫感、骨擦音;手指活动受限;手掌畸形。 (3)X线片显示掌骨骨连续性中断。 二证候分类 (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1、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系第一掌骨基底部骨1cm处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 2、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又名本奈氏骨折,由间接暴力引起,有第一掌腕关节脱位或半脱位。3、其它掌骨基底部骨折,由间接暴力引起,少有移位。

(二)掌骨头骨折骨折处呈向背侧成角畸形。 (三)掌骨干骨折可为单根或多根骨折。由打击或挤压的直接暴力所致者,多为横断或粉碎性骨折。由传导或扭转暴力所致者,多为螺旋或斜形骨折。一般骨折多向背侧成角移位。 (四)掌骨颈骨折尤以第五掌骨颈好发,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三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2~4周,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此时手法复位困难,如需要再次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晚期:伤后4周以上。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形改造,已相当稳定。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 (一)适应证:1、骨折手法复位不满意或多处骨折的病人,2)、开放性骨折要首先考虑清创闭合创口+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 (二)术前准备:

肛痈(肛周脓肿)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 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 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肛痈病手术前后中医治疗 (一)术前禁食水6小时,术前2小时清洁灌肠 (二)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火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初期:经坐浴后外伤金黄如意散;成脓时外上咬头膏或苍耳子膏;溃脓时上二味拔毒膏药捻。结合性脓肿外敷冲和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⑴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标准如下: 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严重者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⑻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上;单纤维肌电图(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 酶(抗-MuSK抗体、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 (抗LRP-4)抗体。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抗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需除外其他疾病。 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I眼肌型,U A轻度全身型,U B中度全身型,川重度激进型,W迟发重度型,V肌萎缩型。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⑴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1.脾胃气虚证:胞睑下垂,朝轻暮重,少气懒言,肢体痿软,或咽下困难,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住院)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 中医诊疗方案 【 1.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 2.鼻窒病(鼻中隔偏曲) 3.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 /

、 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状为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多为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迁延而成。属于中医鼻渊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 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病史:多有反复伤风鼻塞病史或治疗鼻炎不规范病史。 -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鼻塞或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或双侧同时出现,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头顶部等,多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鼻后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鼻根部等可有压痛。鼻窦X线片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或可见液平面。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肺经风热证 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等。 : 2.胆腑郁热证 症状: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等。 3.脾胃湿热证 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成:霍香、黄芩、滑石、茵陈、连翘,白豆寇、石菖蒲、木通、薄荷、贝母、射干等。 4.肺气虚寒证 症状:鼻塞或重或轻,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嗅觉减退,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温补肺气、散寒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云浮市中医院妇产科 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异位妊娠诊断: 诊断标准:1、停经,腹痛;2、阴道不规则流血,或伴晕厥、休克;3、内出血多时有休 克表现,腹部检查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尤以病侧为甚;4、内出血超过300ml时叩诊即有 移动性浊音,妇科检查阴道常有少量血液,后穹隆饱满,有压痛,宫颈举痛、摆痛,子宫稍 增大;5、宫旁触及肿物、边缘不清楚、触痛明显。辅助诊断:(1)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 血为阳性。(2)妊娠试验多为阳性或弱阳性。(3)B超探及子宫增大,宫腔空虚,子宫一侧 可探及轮廓不清的液性或实质性肿块,宫腔外见到妊娠囊或胎心搏动即可确诊。(4)自细 胞计数正常或稍高,血红蛋白下降。(5)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呈A—S反应。 二、手术治疗指征: 手术治疗适用于: ①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腹腔内出血者; ②诊断不明确者; ③血β-HCG值高或附件包块大者:B-HCG大于1000mIU/L,孕囊直径大于5cm, 附件包块>3cm或未探及 ④期待疗法或药物治疗禁忌症者; ⑤随诊不可靠者。 三、手术方式: 以输卵管妊娠为例,可分为根治手术与保守手术。根治手术为切除患侧输卵管,保守 手术为保留患侧输卵管。 ⑴根治手术适用于内出血并发休克的急症患者。 ⑵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妇女,以保留输卵管及其功能。 四、围手术期治疗 (一)术前中医治疗: 1、未破损证: 治法:活血化瘀,消症杀胚。 方药; 炒蒲黄15g 五灵脂15g 槐花15g 白芨9g

罂粟壳9g 红藤15g 蜈蚣2条(研未冲服) 每日一剂煎服,连服7一10天。 2、已破损证 ①休克证: 治法:回阳救脱,活血祛瘀 方药:宫外孕1号方 人参30g 附子9g(先煎) 麦冬15g 五味子15g 赤芍1 5g 丹参30g 桃仁9g 每日一剂煎服。 亦可用中成药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或者参附注射液,分别有回阳固脱,益气生津的作用。 ②不稳定证: 治法:止血化瘀,杀胚。 方药:宫外孕1号方加党参、黄芪 桃仁15g 赤芍15g 丹参15g 白芨10g 黄芪15g 党参20g 天花粉15g ③包块证: 治法:破瘀,消症散结 方药:宫外孕2号方 炒蒲黄15g 五灵腊15g 赤芍15g 桃仁9g 三棱12g 莪术12g 归尾12g 红藤30g 一日一剂,水煎服。 (二)手术指征: 输卵管妊娠确诊后,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有以下情况,可立即手术。1、停经时间较长,疑为输卵管间质部或残角子宫妊娠;2、内出血多而休克严重者;3、妊娠试验持续阳性,包块继续长大,而药物治疗无效者;4、愿意同时施行绝育手术者。 (三)术后的中医治疗: 1、脾虚湿困,脾失健运。 症见:胃脘满闷、大便溏泻,甚或恶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

痿病的辨证论治

痿病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凡起病急,发展较快,肢体力弱,或拘急麻木,肌肉萎缩尚不明显,属实证;而起病缓慢,渐进加重,病程长,肢体弛缓,肌肉萎缩明显者,多属虚证。 2、辨脏腑发生于热病过程中,或热病之后,伴咽干咳嗽者,病变在肺;若面色萎黄不华,食少便溏者,病变在脾胃;起病缓慢,腰脊酸软,遗精耳鸣,月经不调,病变在肝肾。 二、治疗原则 1、独取阳明即指治痿病应重视调理脾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来源于脾胃的生化,只有脾胃健运,津液精血之源生化,才能充养肢体筋脉,有助于痿病的康复。所谓调理不尽属于补益,脾胃虚弱者固当健脾益胃,而脾胃为湿热所困者,又当清胃火去湿热,皆属治阳明调理之法。所谓“独取”,乃重视之意,不应理解为“唯独”之法。 2、泻南补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即指治痿病应重视滋阴清热,因肝肾精血不足,不独不能濡养筋脉,且阴虚则火旺,火旺则阴更亏,故滋阴可充养精血以润养筋骨,且滋阴有助降火;外感热毒,当清热解毒,火清热去则不再灼阴耗精,有存阴保津之效。若属虚火当滋阴以降火。若湿热当清热化湿而不伤阴。 3、治兼夹怔在调理脾胃、滋阴清热的基础上,对痿病的兼夹证要予以兼顾治疗,视其所夹湿热、痰湿、瘀血、积滞等,分别治以清湿热、化痰浊、祛瘀血、消积滞或清郁热等,辨证论治,才能收效。 4、慎用风药因治风之剂,皆发散风邪,开通腠理之药,若误用之,阴血愈燥酿成坏病。至于因七情六欲太过而成痿者,必以调理气机为法,盖气化改善,百脉皆通,其病可愈。即吴师机所谓“气血流通即是补”之理。 三、分证论治 肺热津伤 症状:病起发热之时,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方药:清燥救肺汤。 方中以人参、麦冬、生甘草甘润生津,益气养阴;生石膏、霜桑叶、苦杏仁、火麻仁宣肺清热,润燥降逆;蜜炙枇杷叶、阿胶、炒胡麻仁润肺滋阴清燥。若壮热,口渴,汗多,则重用生石膏,还可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若咳呛少痰,加炙瓜蒌、桑白皮、川贝、知母润肺止咳化痰。咽干不利者,加花粉、玉竹、百合养阴生津。若身热退净,食欲减退,口燥咽干较甚者,证属肺胃阴伤,宜用益胃汤加薏苡仁、山药、生谷芽之类,益胃生津。 本证肺热而津已伤,勿滥用苦寒、香燥、辛温之品重亡津液,可佐养胃清火之药,如沙参、玉竹、山药之类,胃火清则肺金肃,也是“治痿独取阳明”之法。 湿热浸淫 症状:四肢痿软,肢体困重,或微肿麻木,尤多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或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而濡。 治法:清热燥湿,通利筋脉。 方药:加味二妙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