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研究综述(DOC)

纤维素研究综述(DOC)
纤维素研究综述(DOC)

纤维素水解研究综述

1.1生物质的转化与利用

生物质是指一切直接或间接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包括除化石燃料外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排泄与代谢物等。从能源的角度,生物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是太阳能的一种储存形式;从资源的角度,生物质是地球上唯一可再生的碳资源。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物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而且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包括:织物、建材、纸张、酒精、木炭等材料和燃料。直到今天,生物质仍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能源和材料来源,而一些发达国家也将生物质作为重要的能源补充,例如:在瑞典和芬兰生物质占到其总能源消费的17.5%和20.4%。

进入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和利用技术的成熟,化石资源逐渐取代生物质,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原料基础,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19世纪中期,美国90%的燃料供给来自于生物质,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局面彻底改变了,化石资源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化石资源的肆意开采和大量使用不仅造成了化石资源的短缺,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在享受社会进步成果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工业文明的“后遗症”。

进入二十一世纪,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迫使人类重新回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并且将目光重新投向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物质资源。然而原始的粗放式的生物质利用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类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以现有的生物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借鉴化石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提出生物质综合利用的可行性路线,发展新型高效的生物质利用技术,从而实现生物质替代化石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

1.1.1生物燃料简介

生物燃料顾名思义就是指由生物质转化得到的燃料,包括: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丁醇、生物质热解油、生物质颗粒、木炭、沼气、H2、合成气(CO+H2)以及由合成气制备的甲醇、高级脂肪醇、二甲醚和烷烃等。

按照生物燃料生产原料的来源划分,可以将其分为第一代生物燃料和第二代生物燃料。第一代生物燃料以粮食作物为原料生产燃料,最典型代表为玉米乙醇;而第二代生物燃料则是以农作物废弃物为原料,如纤维素乙醇、微藻生物柴油。很明显,第二代生物燃料较其前辈在化学组成和燃料使用方面并没有区别,但是原料的选择却决定了第二代生物燃料不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困境,是未来生物燃料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指出的是目前第二代生物燃料仍然停留在实验室和示范工厂阶段,并没有真正的进入燃料市场,要实现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还有许多的技术瓶颈需要突破。

目前,面向车用燃料生产发展的生物燃料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乙醇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直接液化技术和间接液化技术。

以粮食为原料生产乙醇是一项传统的技术,工艺上已相当成熟,但其生产受到粮食安全等社会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燃料乙醇的生产能力达132万吨/年,成为世界上继巴西、美国之后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国内的乙醇生产基本上都是利用淀粉和糖蜜等为原料。利用农作物秸秆为代表的各类木质纤维类生物质原料替代粮食资源的燃料乙醇技术,被认为是未来解决燃料乙醇原料来源问题

的根本出路。虽然使用纤维素乙醇的原料来自于农业废弃物,原料成本低于粮食乙醇,且来源广泛,但是其生产受到纤维素糖化过程的制约,总的生产成本高于粮食乙醇。纤维乙醇生产的原理虽然简单,即纤维基质经酸水解或酶水解糖化后产生还原糖,然后利用酵母或细菌发酵生产乙醇,但要实现产业化仍存在几个方面的制约瓶颈:

1.开发廉价高效的木质纤维预处理技术。纤维素不仅被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所包裹,且其本身也存在着复杂的结晶结构,不利于纤维素酶的降解作用,进而影响总糖产率,增加了经济成本。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破坏木质纤维素的内部结构,除去木质素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暴露出来,从而有利于底物与酶的接触。预处理方法有:蒸汽爆破法、热磨法、挤压膨化法、高能辐射(γ射线、电子辐射)法、冷冻处理法、石灰预处理法、氨纤维爆破法等。

2.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生产成本过高。纤维素酶由内切葡萄糖酶、外切葡萄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组成。内切酶的作用是随机切断β-葡萄糖苷键,使纤维素长链断裂,断开的分子链仍有一个还原端和一个非还原端,外切酶的作用就是分别从纤维素长链的还原端切下葡萄糖和纤维二糖,β-葡萄糖苷酶把纤维二糖和断裂的低聚糖分解成葡萄糖。目前生产1加仑(约

3.8升)纤维素乙醇,纤维素酶的成本约为0.5美元,占纤维素乙醇总成本的约20~25%。有效降低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成本是纤维乙醇生产链中一项关键的技术,要实现纤维素乙醇的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纤维素酶的费用需要降低到5美分/加仑,实现该目标尚需时日。

3.戊糖的高效率发酵转化是实现纤维质产业化的又一瓶颈。纤维质经过糖化作用后,产生的还原糖主要为己糖和戊糖,(己糖:戊糖约为2:1)。通常戊糖不能被酵母发醉成乙醇,目前许多研究机构都借助于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些能发酵木糖为乙醇的酵母菌,诸如管囊酵母、树干比赤酵母等。但糖醇转化率普遍较低,因此需要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能同时高效利用己糖和戊糖的菌种。

生物柴油与传统的石化柴油不同,它是通过动植物油脂即甘油三羧酸脂与甲醇发生酯交换反应制备的脂肪酸甲酯。生物柴油具有润滑性能好、储运安全、抗爆性好、能量密度高、含硫量低等特点,可以直接代替石化柴油使用也可以以一定比例添加到石化柴油中使用。由于生物柴油含硫量低,在内燃机中使用,其排放一般优于石化柴油。目前,德国是世界上生物柴油生产和使用的第一大国,生物柴油的年产量超过400万吨且供不应求,德国境内拥有1500多个加油站提供生物柴油,为生物柴油的普及奠定了良好基础。近期,我国海南省正在试点B5生物柴油(生物柴油含量2~5%)项目,项目规划年产生物柴油6万吨,并出台了生物柴油地方标准《B5生物柴油调和燃料》(DB46/189-2010)。生物柴油生产主要通过酸、碱或脂肪酶作为催化剂实现酯交换反应,一般工业上最常用的是碱催化剂,如甲醇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其优点是反应条件温和,反应速率快,缺点是游离脂肪酸和水分的含量对催化剂有明显抑制,副产物皂化物难以分离。使用脂肪酶催化剂生产生物柴油,醇用量小、甘油易回收且无废物产生,但缺点是酶成本较高,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生物柴油生产除了在催化剂和工艺方面进行改进外,其原料获取和副产物甘油的利用也是急需解决的两个问题。在原料方面,国外主要依靠种植油料作物获取油脂,例如,德国为生产生物柴油种植油菜籽的规模为100万公顷以上。而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的情况下,大规模种植油料作物显然不符合国情。利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既切断了地沟油流向餐桌的渠道,又弥补了生物柴油原料的不足。除去地沟油收

集处理的技术问题,地沟油在规模上远远满足不了未来生物柴油的发展,在未来藻类微生物比较有希望成为生物柴油原料,而相关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直接液化技术是指在隔绝空气的高温条件下将生物质由固体形态直接转化为液体,具体可分为快速热解液化和高压液化。快速热解是将生物质在隔绝空气、超高加热速率、极短停留时间(低于1 s)和适中热解温度(500℃)的条件下热化学降解生物质大分子,通过快速冷凝热解蒸汽,避免二次热解从而最大限度地得到液体产物—生物油,根据国外报道,在负压条件下生物油产率最高可达70%。目前国内利用流化床技术建成的生物质快速热解装置可每小时处理秸秆3吨,产生物油1.5吨,产油率50%。生物油组分分布广泛,化学成分复杂,已检测出的各种化合物就有三百多种,且粘度大、化学稳定性差、腐蚀性强、氧含量高(45~50 wt%),不能直接用于内燃机使用。通过加氢处理可以将生物油中氧含量大幅度降低,燃料性能明显提升,但是催化剂寿命较短,加氢处理条件苛刻,代价较高。通过在热解过程中加入催化剂实现选择性快速热解是未来生物质快速热解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生物质在超临界或亚临界水中也能够实现纤维素、木质素等大分子的断裂,得到液体产物。与快速热解液化不同,高压液化由于有高温溶剂介质的参与,不仅可以破坏生物质大分子结构,还提供了中间产物重整的条件,从而使得到的生物油含氧量更低(16%),热值更高(高位热值34 MJ/kg),性质与汽柴油接近,可以经过简单的处理后直接使用。高压液化技术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对于反应器的要求较高,目前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间接液化技术与直接液化技术不同,需要将生物质先进行气化,得到的气相产物经过净化与组分调整得到合成气(CO:H2≈1:2)后,再经不同的催化过程得到甲醇、二甲醚、烷烃等合成燃料。利用煤作为原料的间接液化技术已经有先例,南非Sasol公司已经建成了750万吨/年的煤制油工厂。C1化学的发展也使得由合成气制备甲醇、二甲醚、脂肪醇和烷烃日益成熟,并且已经实现工业化。目前,生物质间接液化的关键在于生物质气化技术与后续合成气的转化技术的连接,而连接点就是生物质基合成气。生物质热解气化过程一般需要更高的温度(约800℃),得到的气体组分主要为H2、CO、CO2和CH4,与煤气化不同的是生物质气化的产物中CO2较高,这不利于气体的后续利用。驱动热解气化的高温条件可以从反应器外部获得,也可以从反应器内部利用空气部分氧化生物质得到。在高温条件下,生物质气化的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焦油,其结构复杂,主要成份为稠环芳烃。焦油的产生和沉积会堵塞管道还会影响合成气的后续转化,是生物质气化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目前,解决焦油的主要手段是在热解过程中加入催化剂促进焦油的分解,使用的催化剂包括:贵金属催化剂、稀土氧化物和无机碱(盐)等。生物质气化的产品不能直接作为合成气使用,在燃料合成之前必须要经过组分调整(Gas Conditioning),调整的目的包括:除去焦油等杂质、重整甲烷和调整H2/CO/CO2三者的比例。在这方面也有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需要注意的是生物质本身的氧含量高、能量密度低,对于外部能量需求的高低决定了间接液化路线的经济性。

除了上述四条技术路线外,为了拓宽生物质液体燃料的来源,克服现有技术和产品的不足,研究人员也在积极地寻找新的液体燃料生产技术,包括:生物丁醇技术、基于呋喃化合物的生物燃料、基于多元醇的生物燃料以及基于乙酰丙酸的生物燃料合成。

1.1.2生物基化学品简介

生物质不仅可以转化为燃料,也可以转化为我们需要的化学品,并且在生物质“精炼”的过程中,燃料和化学品往往共同生产。相对于燃料,化学品的附加值更高,这将吸引更多的公司对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学品进行投资,成为撬动生物精炼的经济杠杆。通过整合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生产和生物燃料的生产,可以实现整体收益的最大化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并实现更低的能耗、更低的污染排放。实际上,上述通过高附加值化学品促进生物精炼的发展思路类似于我们目前普遍接受的石化行业的经营模式。对于石油化工而言,大部分的原油被用来生产运输燃料,包括:汽油、柴油、航空燃油等,只有小部分的原油用来生产“三烯”、“三苯”等化学品。另一方面,由于燃料是低附加值产品,石化行业的利润主要来自化学品的生产与销售。这种燃料和化学品生产中产量和利润倒挂的关系,决定了未来生物精炼行业的发展将采取与石化行业类似的模式。类似的产业已经在美国得到了初步的尝试,例如玉米加工厂和纸浆造纸厂。

但是整合化学品生产和燃料生产仍然面临两大挑战:第一,生物质基化学品的转化仍然缺乏足够的技术。与传统的石化工业比较,充分利用生物质的碳资源是最近才开始发展的技术也是最为复杂的技术。目前石化工业已有的成熟技术不能直接运用于生物质燃料及化学品的转化,只能重新寻求新的技术路线。第二种挑战来自于目前对生物质基化学品过高的期望值,希望生物质能够像石油和煤炭一样衍生出我们依赖的化学品。实际上,生物质基化学品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当务之急是努力寻求若干种平台化合物,使其逐渐的形成下游价值链,满足人们对于化学品的需求。

2004年美国能源部发布的一份名为“源自生物质的高附加值化学品”报告中(以下简称报告),首次提出了12种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的平台化合物,并将其形象地称为生物精炼的“积木”(Building Blocks),意在说明生物质通过生物或化学的转化可以有效地获得这些化合物,再通过这些“积木”构建出更多的化合物最终成为人们需要的药物、精细化学品、材料、燃料等等。这十二种平台化合物包括:丁二酸、2,5-呋喃二酸、3-羟基丙酸、天冬氨酸、葡萄糖二酸、谷氨酸、衣康酸、乙酰丙酸、3-羟基丁内酯、甘油、山梨糖醇和木糖醇。为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平台化合物,超过300种源于生物质的化学品被作为评价的对象,初始的评价标准包括:原料的成本,生产成本,市场规模和价格以及技术可行性。图1.给出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基化学品及其价值链。

年报告提出以来,研究人员开展了围绕平台化合物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本

身也是对平台化合物的筛选。对于某些化合物的研究较少也能够从侧面说明这些化合物的优势不明显,比如3-羟基丁内酯和谷氨酸。在美国能源部报告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平台化合物的9条评价标准。

1)化合物或相关技术有大量的文献报道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某些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的高水平成果既能说明技术的可行性也能说明化合物对于生物精炼的重要性。

2)化合物能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得到相应的化学品。

3)能够直接替代现有的石化产品,能够成为沟通生物质与现有石化技术的桥梁。

4)化合物生产技术适合大规模生产。生物质的大规模转化如果能够实现意味着该过程可能成为生物精炼的关键环节。

5)具有很强的潜力成为平台化合物,能够生产一些拓宽生物精炼生产渠道的产品。

6)化合物的生产规模能够放大或正在工程化的过程中。生物质基化学品的生产规模决定了其产品和技术的可行性。

7)生物质基化合物已经成为现有的商品,生产规模在医药中间体或精细化学品水平。目前需要做的是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拓宽下游产品。

8)化合物可以作为重要中间体使用,具有重要的应用。能够起到像烯烃、二甲苯等石化产品的作用。

9)由生物质转化到某种化合物已经很好地实现商业化生产。

1.1.3生物质转化与绿色化学的关系

目前,对于绿色化学的定义有很多种,其中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为“绿色化学是利用一系列的原则在化学品的设计、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使用和产生”。在欧洲和日本,绿色化学又被称为“绿色可持续化学(Gree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与环境化学不同,环境化学侧重于环境中有害化学物品的检测和消除,绿色化学是要从源头杜绝污染物的产生,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从学术的观点看,绿色化学是化学学科基础内容的更新从环境的观点看,绿色化学是从源头消除污染,从经济的观点看,绿色化学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化学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991年,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B.M.Trost提出“原子经济性(Atomic Economy)”的概念,并因此获得了1998年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学术奖。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是绿色化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即反应物中的所有原子全部转移到产物中,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零排放。原子经济性概念的先进性在于它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出发,以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单元—原子作为衡量一个化学反应的经济性的标准,发展了以往简单地以“产率”为标准的评价方法,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原料或反应物,同时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其表达式为:

原子利用率=(预期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参与反应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总和)×100%

对于生物质转化而言,如何生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特别是碳原子,进入到最终产品中也是生物质转化研究一直追求的。不仅如此,生物质转化为燃料的过程中还特别注重能量的利用率,也就是尽量多的将生物质能转移到原料中,尽量少的利用外部能量输入。

Anastas和Waner提出了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这12项原则对绿色化学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9]。这些原则分别是:

1.在源头制止污染,而不是在末端治理污染。

2.合成方法应具原子经济性,使所用的原料中的原子最大限度地进入到最终产物中。

3.在合成反应中尽量不使用不产生对人和环境有毒有害的物质。

4.设计具有高使用效益低环境毒性的化学产品。

5.尽量不使用溶剂和辅助物质,不得已使用时,它们尽可能是无害的。

6.生产过程尽可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应做到能耗最低。

7.只要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尽量使用可再生原料。

8.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多余的衍生化反应(如保护和去保护等)。

9.使用高选择性的催化剂。

10.设计合成的化学品应该当在使用完之后,可以分解为无害的降解产物,而不是残留在环境中。

11.实时在线地监测和控制整个反应过程,而不是在有害物质形成之后。

12.在化学过程中反应物(包括其特定形态)的选择应考虑安全,防止事故发生,把包括泄漏、爆炸、火灾等化学事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绿色化学12项原则是对绿色化学内容的简明阐述,是对化学研究成果或者化工生产过程是否“绿色”的评判标准。绿色化学12项原则从原料,化学转化过程,产物三个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原料必须无毒无害,价廉易得,并尽可能是可再生的,如植物生物质。化学转化过程应该是高效率高选择性,安全可控,条件温和,环境友好的。产物应该对人对环境无害,满足使用要求,使用完后便于回收再利用或降解为无害物质。

生物质作为可再生的原材料,其转化与利用显然符合绿色化学对于原料的要求。生物质转化的过程中不仅贯穿了绿色化学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近几年发展的绿色化学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质转化的研究中,例如超临界技术、离子液体和微波反应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生物质转化研究的发展。利用生物质制造的产品往往还保留着生物质原有的天然属性,所以其产品在对于人和环境的影响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基于此,Clark等将生物质转化与绿色化学形象恰当地比喻为有共同目标的伙伴,而它们的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1.2纤维素化学催化转化的研究进展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含量最高的生物质组分,是未来生物燃料发展的重要原料,也是生物质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在众多糖苷键中,纤维素的β-1,4-糖苷键最为稳定,也最难水解,再加上纤维素结构的特性使得大量β-1,4-糖苷难以被酶或者酸接触,更增加纤维素水解的难度。

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纤维素结构(图1.2)是由Staudinger在1922年提出的,他也因为在纤维素化学和大分子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了195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纤维素是由β-D-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规整的高分子。纤维素结构中除了具有β-1,4-糖苷键外还具有大量的氢键,纤维素的氢键一般分两种: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即在一条纤维素链上相邻的葡萄糖单元形成的氢键和链与链之间形成的氢键。一般而言,聚合度在2-6的纤维素低聚物可以溶于水,聚合度在7-13的低聚物可以溶于热水,聚合度更高则不溶于水,而且聚合度高于30时,纤维素就会利用分子间氢键形成致密的结构。天然植物中的纤维素的聚合度一般在100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上万,这使得植物能够抵御自

然界中的化学和生物侵蚀,并且不溶于常规溶剂[11]。

纤维素按照晶体结构可以分为无定形和结晶纤维素,其中结晶纤维素按照晶型的不同又分为:Iα、Iβ、II、IIIα、IIIβ、IVα和IVβ构型。

1.2.1纤维素酸水解制葡萄糖

一般而言,碳水化合物要进行生物转化都需要将其水解成水溶性的糖,然后再与微生物或者酶作用生成相应的产物。类似的,碳水化合物的化学转化也需要经历水解过程得到寡糖或单碳,再发生脱水、加氢或氧化等反应。一般认为纤维素首先被质子化,在反应途径I中,β-1,4-糖苷键上的氧原子被质子化;反应途径II中,吡喃环上的氧被质子化。考虑到在水溶液中反应,两种质子化的中间体都可以以水合物的形式表示。

在β-1,4-糖苷键断裂的步骤中,反应途径I得到的是环状的碳正离子中间体和葡萄糖残基,再通过与水分子结合得到另一分子葡萄糖残基。而反应途径II 中,β-1,4-糖苷键断裂会形成开环的碳正离子,从而继续与水反应[。

目前,研究纤维素酸水解的新方法呈现出两大趋势:1)离子液体中催化纤维素溶液水解得到单糖或多糖;2)在水中利用固体酸催化剂催化纤维素水解。

2002年Rogers等报道了利用离子液体可以很好地溶解纤维素,纤维素浓度最大浓度可达25 wt%。这为纤维素后续的均相转化奠定了基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赵宗保等人[14,15]首先发展了在离子液体中水解纤维素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中。使用含有7 wt%盐酸的[BMIM]Cl溶剂体系,在100℃反应6 h,玉米秆、稻草、松木和甘蔗渣的总还原糖产率分别为66%,74%,81%和68%。

Raines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次分批加入水的方法,将纤维素制备葡萄糖的产率提高到了90%。通过使用离子排阻色谱可以分离离子液体和葡萄糖,再通过微生物发酵得到了乙醇,证明该过程生产的糖适合于生物发酵过程。

Schueth等利用大孔阳离子树脂Amberlyst 15DRY,在离子液体中催化纤维素水解,得到了纤维素的低聚物,聚合度约30,产率90%。他们指出在离子液体中得到的单糖很难高效地与离子液体分离,给后续利用带来困难。通过生成纤维素的低聚物,通过在离子液体中加入水则可以方便地将其析出,再利用纤维素酶可以更加容易地得到发酵所需的单糖,其优点在于方便了后续处理过程。

由于离子液体溶解过程破坏了纤维素的晶体结构,并且有效地降低了纤维素的聚合度,通过上述处理方法得到的纤维素低聚物能够很容易地被纤维素酶降解,酶水解的速度远远高于处理前的纤维素。

在稀酸溶液中水解纤维素主要的问题在于产生废酸和设备腐蚀等问题,使用固体酸可以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Onda等研究发现使用磺化后的活性炭可以有效的催化纤维素水解,效果优于其他的固体酸,如H-beta分子筛、γ-Al2O3、Amberlyst 15等。研究表明,经过球磨的纤维素(无定形结构的纤维素),能够在150℃,水解24 h,得到40%的葡萄糖,且催化剂能够重复使用。

Hara等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活性炭负载的磺酸催化剂,该催化剂含有1.9mmol/g磺酸根、2.0 mmol/g羟基和0.4 mmol/g羧基,比表面积只有2 m2/g。惊奇的是该催化剂在100℃能够将微晶纤维素完全转化为水溶性的糖。

通过MALDI-TOF-MASS检测产物发现,产物中含有葡萄糖、纤维二糖和大量的纤维多糖。动力学测试的结果表明,使用该催化剂催化纤维素水解的表观活化能是110 kJ/mol,远远小于硫酸催化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170 kJ/mol)。该催化剂的良好性能可能来自于其对多糖的良好吸附作用。当纤维素完全转化后,该催化剂可以从反应体系中分离,从而实现催化剂重复使用。该催化剂使用25次后未发现有失活现象。

张涛等[23]利用具有介孔结构的碳材料CMK-3作为载体,合成了一种碳负载的磺酸型催化剂,成功地催化纤维素水解,纤维素转化率高达94%,葡萄糖产率75%。对比试验表明使用CMK-3作为载体催化效果明显优于其它碳载体。需要指出的是即使纤维素能够完全反应,形成均相的溶液,对于真实生物质而言,其所含的木质素不能够被水解,仍然以固体形式存在,给催化剂的分离造成困难。为此,来大明等[24]合成了一种具有介孔结构的二氧化硅基固体酸,并在该固体酸中引入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成功的实现了纤维素到葡萄糖的转化,产率达到50 mol%,且反应过后催化剂能够通过磁场方便地回收,实现了催化剂与产物和反应物的分离,且能够重复使用。另外,该催化剂还能够在较高的固液比条件下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后续处理过程中的能耗。

1.2.2纤维素制备呋喃化合物

2005年,Dumesic等[25]率先提出利用羟甲基呋喃(HMF)作为中间体由碳水化合物制备液态烷烃的思路。在他们以往的工作中,通过山梨糖醇重整获取烷烃只能得到含6个碳原子以下的烷烃,不能满足内燃机燃料的要求。

而利用HMF为原料,与另一分子丙酮发生羟醛缩合反应得到了具有9个碳原子的含氧中间产物,再通过加氢还原完全脱除分子中的氧,就可以高选择性地获得壬烷和庚烷(加氢过程中伴随少量的碳-碳键断裂),它们可以作为汽油的主要成分使用。上述羟醛缩合的反应条件为摩尔比1:10的HMF与丙酮水溶液在MgO/Al2O3催化下,室温反应5 h。如果HMF与丙酮的摩尔比为1:1,反应9h 后进行加氢,则烷烃产物以十四烷和十五烷为主,可以用作柴油。这是因为丙酮初始含量降低后,随着反应的进行,HMF与丙酮羟醛缩合后的中间产物会在固体碱的作用下继续生成碳负离子,成为对羰基进行加成的主要物种,生成一分子丙酮对两分子HMF缩合的产物,进而加氢得到相应的烷烃。类似的反应也可以在丙酮和糠醛之间或丙酮、糠醛和HMF三者之间发生,得到不同碳链长度的烷烃。

2008年M.Mascal等[37]报道了纤维素高效转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使用浓盐酸和5%氯化锂作为催化剂将纤维素高产率地转化为氯甲基糠醛,反应温度65℃,使用1,2-二氯乙烷连续萃取18 h,氯甲基糠醛的分离收率可达71%。在后续的工作中,他们通过使用浓盐酸/1,2-二氯乙烷两相体系提高了纤维素转化的效

率,100℃,反应3 h,氯甲基糠醛产率可达80%以上。

通过后续实验将其转化成为不含氯的呋喃衍生物。例如:使用氯化钯作催化剂对其催化加氢可以得到甲基糠醛,产率88%;使用乙醇室温搅拌8 h可以得到乙氧基甲基糠醛,产率95%,该化合物是一种潜在的内燃机燃料;通过水解还可以得到HMF和乙酰丙酸[39]。

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的缺点在于:使用浓盐酸作为催化剂和溶剂,腐蚀性

强需要特殊的反应装置;反应过程中使用到了有机溶剂1,2-二氯乙烷作为萃取

剂;每生产一分子氯甲基糠醛就消耗一个氯原子,而后续的处理中氯原子被取代,成为废弃物,不符合原子经济性。

1.2.3纤维素制备乙酰丙酸

乙酰丙酸是一种同时具有酮羰基和羧基的有机酸,它可以作为溶剂、食品添加剂、精细化学品和药物合成的原料。更重要的是乙酰丙酸可以作为燃料生产的中间体,得到燃料添加剂乙酰丙酸酯、γ-戊内酯、2-甲基四氢呋喃[28,40,41]。

最近,Dumesic等报道了利用γ-戊内酯合成运输和航空燃料的新方法:γ-戊内酯在SiO2/Al2O3催化剂的作用下首先生成丁烯和CO2气体,再通过固体酸催化得到碳原子在8到16之间的低聚烯烃,从而实现了由碳水化合物经历乙酰丙酸和γ-戊内酯制备高级燃料的过程。

由纤维素制备乙酰丙酸通常需要使用无机强酸作为催化剂。纤维素在酸的作用下水解得到葡萄糖,然后葡萄糖异构化并脱水生成HMF中间体,HMF在高温酸性水溶液中不稳定,继续发生重排反应得到乙酰丙酸和副产物甲酸,反应机理见图1.8。美国Biofine公司[42]发展了一种利用纤维素原料制备乙酰丙酸的连续生产工艺。首先,原料与2~5 wt%的硫酸水溶液混合进入第一个管式反应器,在215℃,3.1 MPa条件下反应15 s,从而将纤维素水解成单糖,再脱水生成HMF。含有HMF的反应液继续进入第二个反应器,在193℃,1.5 MPa下反应12 min,最终乙酰丙酸的产率可达70%。目前该公司的上述工艺已经在建立了一套示范装装置,并已经连续运行1年以上,每天可以处理纸浆1吨(干重),产出0.5吨乙酰丙酸,以及副产物甲酸和糠醛。该公司预计1000-2000吨/天装置建成后,乙酰丙酸的生产成本可以降低到0.09~0.11美元/公斤[43]。上述工艺的提出使Biofine公司得到了1999年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中小企业奖。

目前由纤维素原料生产乙酰丙酸的主要瓶颈在于:使用盐酸或硫酸对设备腐蚀严重,有废酸(盐)排放;乙酰丙酸从母液中提纯比较困难,蒸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且能耗大,而使用离子交换色谱或有机溶剂萃取成本较高。对于上述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固体酸替代无机酸催化反应。另外,对于平台化合物,其下游产品众多,如果能够直接在水相中转化乙酰丙酸,得到相应的产品,再进行分离提纯,将大大节省分离成本。

参考文献

[1]Sustainable Bioenergy:A Framework for Decision Makers,2007.

[2]Biomass as Feedstock for A Bioenergy and Bioproducts Industry: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for A

Billion-ton Annual Supply,2005.

[3]中国科学院生物质资源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生物质资源科技发展路线图,科学出版社,2009.

[4]朱锡锋,生物质热解原理与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5]袁振宏,吴创之,马隆龙,生物质能利用原理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T.Werpy,G.Petersen,Top Value Added Chemicals From Biomass V olume I,Results of Screeningfor Potential Candidates from Sugars and Synthesis Gas 2004.

[7] B.M.Trost,The Atom Economy-a Search for Synthetic Efficiency,Science 1991,254,1471-1477.

纤维素综述

纤维素综述 简述: 微晶纤维素是天然纤维素的水解产物,外观呈白色或类白色,是一种晶形粉末产品,不溶于水,性质稳定,与主药不发生化学反应。 作为填充剂,适量用于处方中,可以使制得的颗粒较松散,均匀细小,结合性能好,同时,由于它吸水后能使片子迅速膨胀而崩解,因此,它又是一种良好的崩解剂。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辅料,微晶纤维素在片剂生产制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近些年的新产品开发研制,原有产品处方的改进及不合格中间产品的再处理等方面,均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这一新型辅料,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用于新处方设计中由于微晶纤维素具有良好的结合性与崩解性,因此在开发研制新产品时,它是一种优先选用的辅料,微晶纤维的作用要强于其它类似辅料如淀粉、糊精等。这在处方设计时,我们优先选用了微晶纤维素,经过数次处方调整与试验,当微晶纤维素在片中的含量达到0.025g/片时,生产出的片子结合很好,具有足够的硬度。 制法: 微晶纤维素可用稀无机酸溶液将α-纤维素控制水解制得,α-纤维素可从含纤维素植物的纤维浆制得。水解后的纤维素经过滤、提纯、水浆喷雾干燥形成干的。粒径分布广泛的多孔颗粒。 应用: 解决因工艺带来的问题有些产品的工艺是在迁就产品达到某些

指标情况下制定的,一旦工艺变化就会带来诸多问题。例如新速效感冒片,在原处方基础上,为了保证其溶出度符合药典规定,在工艺上不得已将颗粒制得比正常的软一些,打片时打片机的压力也要尽量小一些,使得打出的片子硬度低。在进行薄膜包装时,常常会造成很多碎片,使得成片率降低,为了提高成片率就必须提高片子的硬度。要提高硬度,又不影响溶出度,就要改变原处方,这时微晶纤维素又是一个良好的优选辅料。生产中,压力提高后,我们用一定量的微晶纤素取代了原处方中相应量的某些其它辅料,当其用量达到。片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片子的硬度由原来的提高至,同时其溶出度也很好,完全符合质量要求。用于不合格中间体的再处理有时制出的片子鼓盖掉盖,裂片或崩解超限。原因在于软材制得不实、颗粒不完整、颗粒太软、干燥程度不够、淀粉糊浓度过大或温度过高,都可以造成上述问题。此外,有些经再处理才合格的原料,如乙酞螺旋霉素,其某些物理性质会发生变化,这也可以导致上述问题的产生。处理方法中间体再处理时,其处理方法因产品的不同及成因不同也有所区别,微晶纤维素的用量也不一样。乙酞螺旋霉素将制好的不合格的中间体颗粒过目筛,细粉按的比例加人微晶纤维素,混匀后加人适量的温淀粉糊制成软材,混实后再制粒,干燥整粒后再加人适量润滑剂,混匀,再投人到开始筛出的颗粒中大混、打片。如为原料原因时,则在投料时直接用一定量的微晶纤维素取代相应量的淀粉投料。每万片投料量用微晶纤维素。交沙霉素、维生素、峡喃坦陡在实际生产中,交沙霉素、维生素容易出现软材制得不实,颗粒发散、结合不好的现象,峡喃坦睫易出现颗粒过硬、崩解

【文献综述】纤维素酶的概述

文献综述 生物工程 纤维素酶的概述 【摘要】纤维素作为地球上分布广,含量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它的降解是自然界碳素循环的中心环节。纤维素的利用和转化对于解决目前世界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纤维素酶的应用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纤维素酶;纤维素酶的实际应用:应用前景 1. 纤维素的概况 1.2 纤维素酶的分类 纤维素酶的组成比较复杂,通常所说的碱性纤维素酶是具有3~10 种或更多组分构成的多组分酶。根据其作用方式一般又可将纤维素酶分为3 类: 外切β- 1, 4-葡聚糖苷酶( 简称CBH) 、内切β-1, 4- 葡聚糖苷酶( 简称EG)和β- 1, 4- 葡萄糖苷酶( 简称BG) [1]。在这3 种酶的协同作用下,纤维素最终被分解成葡萄糖。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能够在碱性条件下分解天然纤维素的纤维素酶。碱性纤维素酶是一种单组分或多组分的酶, 只具有内切β- 1, 4- 葡聚糖苷酶( 又称CMC酶) 的活性, 有的还与中性CMC 酶组分共存[2]。 1.3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 纤维素酶在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的同时, 可促进植物细胞壁的溶解使更多的植物细胞内溶物溶解出来并能将不易消化的大分子多糖、蛋白质和脂类降解成小分子物质, 有利于动物胃肠道的消化吸收[3]。同时, 纤维素酶制剂可激活内源酶的分泌, 补充内源酶的不足, 并对内源酶进行调整, 保证动物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起到防病、促生长的作用, 消除抗营养因子,促进生物健康生长。半纤维素和果胶部分溶于水后会产生粘性溶液, 增加消化物的粘度, 对内源酶造成障碍, 而添加纤维素酶可降低粘度, 增加内源酶的扩散, 提高酶与养分接触面积, 促进饲料的良好消化。而纤维素酶制剂本身是一种由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等组成的多酶复合物, 在这种多酶复合体系中一种酶的产物可以成为另一种酶的底物, 从而使消化道内的消化作用得以顺利进行[4]。也就是说纤维素酶除直接降解纤维素, 促进其分解为易被动物所消化吸收的低分子化合物外, 还和其他酶共同作用提高奶牛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分解和消化[5] 2. 纤维素酶的一些历史及研究成果 在吴琳,景晓辉,黄俊生[3]的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分离,筛选和酶活性测定中,他们利用“采样—培养—分离单菌落—初筛—复筛—测OD值”的方法筛选出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菌株。[结果]经反复培养和划线分离从80份样品中初选出35株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其中10株由白转绿,长势较

纤维素研究综述(DOC)

纤维素水解研究综述 1.1生物质的转化与利用 生物质是指一切直接或间接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包括除化石燃料外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排泄与代谢物等。从能源的角度,生物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是太阳能的一种储存形式;从资源的角度,生物质是地球上唯一可再生的碳资源。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物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而且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包括:织物、建材、纸张、酒精、木炭等材料和燃料。直到今天,生物质仍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能源和材料来源,而一些发达国家也将生物质作为重要的能源补充,例如:在瑞典和芬兰生物质占到其总能源消费的17.5%和20.4%。 进入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和利用技术的成熟,化石资源逐渐取代生物质,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原料基础,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19世纪中期,美国90%的燃料供给来自于生物质,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局面彻底改变了,化石资源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化石资源的肆意开采和大量使用不仅造成了化石资源的短缺,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在享受社会进步成果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工业文明的“后遗症”。 进入二十一世纪,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迫使人类重新回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并且将目光重新投向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物质资源。然而原始的粗放式的生物质利用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类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以现有的生物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借鉴化石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提出生物质综合利用的可行性路线,发展新型高效的生物质利用技术,从而实现生物质替代化石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 1.1.1生物燃料简介 生物燃料顾名思义就是指由生物质转化得到的燃料,包括: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丁醇、生物质热解油、生物质颗粒、木炭、沼气、H2、合成气(CO+H2)以及由合成气制备的甲醇、高级脂肪醇、二甲醚和烷烃等。 按照生物燃料生产原料的来源划分,可以将其分为第一代生物燃料和第二代生物燃料。第一代生物燃料以粮食作物为原料生产燃料,最典型代表为玉米乙醇;而第二代生物燃料则是以农作物废弃物为原料,如纤维素乙醇、微藻生物柴油。很明显,第二代生物燃料较其前辈在化学组成和燃料使用方面并没有区别,但是原料的选择却决定了第二代生物燃料不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困境,是未来生物燃料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指出的是目前第二代生物燃料仍然停留在实验室和示范工厂阶段,并没有真正的进入燃料市场,要实现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还有许多的技术瓶颈需要突破。 目前,面向车用燃料生产发展的生物燃料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乙醇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直接液化技术和间接液化技术。 以粮食为原料生产乙醇是一项传统的技术,工艺上已相当成熟,但其生产受到粮食安全等社会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燃料乙醇的生产能力达132万吨/年,成为世界上继巴西、美国之后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国内的乙醇生产基本上都是利用淀粉和糖蜜等为原料。利用农作物秸秆为代表的各类木质纤维类生物质原料替代粮食资源的燃料乙醇技术,被认为是未来解决燃料乙醇原料来源问题

纤维素发酵综述论文5稿,2014年(DOC)

编号:103001054048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纤维素降解的研究进展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技术 年级:2010级 姓名:邹千稳 指导教师:黄凤兰(教授) 完成日期:2014年 5月28日

目录 封面............................................................................... .. (1) 目录............................................................................... .. (2)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3)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4) 引言................................................................................ (5) 1 纤维质材料的预处理 (7) 1.1纤维素的结构及物理性质 (7) 1.2运用物理方法对生物质材料进行预处理 (8) 1.3运用化学方法对生物质材料进行处预理 (8) 2 利用产纤维素酶的真菌对预处理后的材料进行混合发酵 (10) 2.1纤维素酶的种类与理化特性 (10) 2.2纤维素酶的生产与获得 (12) 2.3选用菌种的组合 (13) 2.4混合发酵的条件 (13) 结束语................................................................................ (16) 参考文献................................................................................ (17) 发表论文................................................................................ (21) 致谢 (22)

纤维素纳米纤维

纤维素纳米纤维 众所周知,植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其主要结构为纤维素纳米纤维,纤维素纳米纤维是拉伸纤维素链的半结晶纤维束。纤维素纳米纤维不仅纤细,而且纤维素分子链可以拉伸和结晶,所以其质量仅为钢铁的1/5,强度却是钢铁的5倍以上。另外,其线性热膨胀系数极小,是玻璃的1/50,而且其弹性模量在-200~200℃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弹性模量约140GPa,强度2~3GPa。不同于石油基材料,作为生物基材料,更环保。 图1 纳米纤维素微观结构作为下一代工业材料或绿色纳米材料,目前已在全世界积极地开展有关制造和利用这种纤维素纳米纤维的研究。用木材浆粕等植物类纤维材料制造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各种方法相继被开发出来。在低浓度(约百分之几)下进行的浆粕纤维分解技术有高压高速搅拌方法、微射流法、水中逆流碰撞法、研磨机研磨法、冷冻粉碎法、超声波分丝法、高速搅拌法和空心颗粒粉碎法等。纤维素纳米纤维重要的特征是可以用所有的植物资源作为原料。除木材外,还可以从稻杆和麦杆等农业废弃物、废纸、甘蔗和马铃薯的榨渣,以及烧酒气体等的工业废弃物中制得直径为10~50nm的纳米纤维。如果有效利用轻薄且宽域分布的生物资源的特点,则可以制造和利用取自唾手可得资源的高性能纳

米纤维。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工业化生产。轻量、强度高的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复合材料,可制造汽车零部件和家电产品外壳、建筑材料等;利用气体阻隔性可制造屏障薄膜;利用其透明性可制作显示器和彩色滤光器、有机EL基板、太阳能电池板等;利用耐热性可制造半导体封装材料和柔性基板、绝缘材料等;利用黏弹性能,可生产化妆品、药品、食品、伤口敷料如细胞培养基材、分离器和过滤器以及特殊功能纸张等。在石油工程领域,纳米纤维素凝胶可作为井下流体助剂,不发生体积收缩;可用于钻井液降滤失剂、页岩抑制剂、增稠剂等,改善相关流体的性能。《石油工程科技动态》所有信息编译于国外石油公司网站、发表的论文、专利等,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所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应用及研究现状综述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应用及研究现状综述 姓名:陈伟光学号:09313004 班级:09制药工程学院:药学院 摘要:授甲基纤维素钠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工业产品。概述了其结构特性,并综述了其在食品、医药等行业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羧甲基纤维素钠;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其他行业;应用 1 羧甲基纤维素钠 1.1、羧甲基纤维素钠及其性质 羧甲基纤维素钠,(又称: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羧甲基纤维素,CMC,Carboxymethyl ,Cellulose Sodium,Sodium salt of Caboxy Methyl Cellulose)是当今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用量最大的纤维素种类。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分子结构 由德国于1918年首先制得,并于1921年获准专利而见诸于世。此后便在欧洲实现商业化生产。当时只为粗产品,用作胶体和粘结剂。1936~1941年,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工业应用研究相当活跃,发明了几个相当有启发性的专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将羧甲基纤维素钠用于合成洗涤剂。Hercules公司于1943年为美国首次制成羧甲基纤维素钠,并于1946年生产精制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产品,该产品被认可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开始采用,九十年代开始普遍使用。本品为纤维素羧甲基醚的钠盐,属阴离子型纤维素醚,为白色或乳白色纤维状粉末或颗粒,密度0.5-0.7克/立方厘米,几乎无臭、无味,具吸湿性。易于分散在水中成透明胶状溶液,在乙醇等有机溶媒中不溶。1%水溶液pH为6.5~8.5,当pH>10或<5时,胶浆粘度显著降低,在pH=7时性能最佳。对热稳定,在20℃以下粘度迅速上升,45℃时变化较慢,80℃以上长时间加热可使其胶体变性而粘度和性能明显下降。易溶于水,溶液透明;在碱性溶液中很稳定,遇酸则易水解,PH值为2-3时会出现沉淀,遇多价金属盐也会反应出现沉淀 1.2、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制备 CMC通常是由天然纤维素与苛性碱及一氯醋酸反应后制得的一种阴离子型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6400(±1 000)。主要副产物是氯化钠及乙醇酸钠。CMC属于天然纤维素改性。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 已正式称它为“改性纤维素”。

纳米纤维概述

纳米纤维概述 1.纳米纤维的概念 纳米纤维是指直径处在纳米尺度范围(1~100nm)内的纤维,根据其组成成分可分为聚合物纳米纤维、无机纳米纤维及有机/无机复合纳米纤维。纳米纤维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长径比大、表面能和活性高、纤维精细程度和均一性高等特点,同时纳米纤维还具有纳米材料的一些特殊性质,如由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带来的特殊的电学、磁学、光学性质[1]。纳米纤维主要应用在分离和过滤、生物及医学治疗、电池材料、聚合物增强、电子和光学设备和酶及催化作用等方面。 2.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 随着纳米纤维材料在各领域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纤维的制备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与创新。到目前为止,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法、相分离法、自组装法和纺丝加工法等。而纺丝加工法被认为是规模化制备高聚物纳米纤维最有前景的方法,主要包括静电纺丝法、双组份复合纺丝法、熔喷法和激光拉伸法等。 2.1静电纺丝法 静电纺丝法是近年来应用最多、发展最快的纳米纤维制备方法[2-4],其原理是聚合物溶液或熔体被加上几千至几万伏的高压静电,从而在毛细管和接地的接收装置间产生一个强大的电场力,随着电场力的增大,毛细管末端呈半球状的液滴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将被拉伸成圆锥状,即泰勒锥。当外加静电压增大且超过某一临界值时,聚合物溶液所受电场力将克服其本身的表面张力和黏滞力而形成喷射细流,在喷射出后高聚物流体因溶剂挥发或熔体冷却固化而形成亚微米或纳米级的高聚物纤维,最后由接地的接收装置收集。利用静电纺丝法可制备得到多种聚合物纳米纤维,而采用不同的装置可收集获得无序排列的纳米纤维毡或定向排列的纳米纤维束,也可制备空心结构、实心结构、芯--核结构的纳米纤维,满足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需要。 2.2双组份复合纺丝法 双组份复合纺丝法制备超细纤维主要以海岛型和裂片型复合纤维为主[5-7],其原理是将两种聚合物经特殊设计的分配板和喷丝板纺丝,制备海岛型或裂片型的复合纤维。将海岛型复合纤维中的“海”组份利用溶剂溶解去除或者将裂片型复合纤维进一步裂解后,即得到超细纤维。双组份复合纺丝法的关键技术是喷丝板的设计,选择不同规格的喷丝板,能够制备得到不同形态和尺寸的超细纤维[8]。Fedorova等[9]以PA6为“岛”,PLA为“海”,利用复合纺丝法制备得到PA6/PLA 复合纤维,然后选择溶剂将作为“海”组分的PLA基体相去除,最终获得尺寸为微纳米级的PA6纤维。研究发现,当“岛”的数量增加至360个时,制备所得纳米纤维的直径为360nm。 海岛型纺丝法要求设备精度比较高,要求海与岛组分要在同一个轴向上,而且海的组分的聚合物溶出也影响纤维成型的品质。但海岛纺丝机成本较高、较复杂,匹配的海、岛纤维也不易找寻,目前为止还无法大批量生产。

纤维素改性技术研究现状.

纤维素改性技术研究现状 摘要介绍了纤维素的改性反应,主要对近年来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接枝共聚技术的研究现状作综述。概述了纤维素结构及纤维素反应的特征,描述了一些以纤维素为基体的接枝共聚技术,包括传统的接枝共聚技术,对近来发展的可控枝技术、优化结构的功能集团的引用技术作重点阐述。 关键词纤维素改性接枝研究现状 The Research Aactuality of C ellulose’s Modifying Techologies Abstract Introduct cellulose's modifying reactions and the recent advances in graft polymerisation tech-niques involving cellulose and its derivatives are primary. It summarises some of the features of cellulose structure and cellulose reactivity. Also described are the various techniques for grafting synthetic polymers from the cellulo-sic substrate.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grafting techniques, we highlight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polymer synthesis that allow increased control over the grafting process and permit the production of functional celluloses that possess improved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Keywords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cellulose; graft; research actuality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2 The Molecule Structure of Cellulose 3 The Modifying Reaction of Cellulose 3.1Chemical Modifying 4 Cellulose Graft 4.1 Free Radicel Graft Copolymerisation 4.2Ionic Graft Polymerisation 4.3Ring Opening Polymerisation 4.4The End Radicel Coupling 4.5Living and Controling Free Radicel Polymerisation 5 Conclusions and Outlook 收稿:××××年××月。收修改稿:××××年××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xxxxxxxx) *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aaa@https://www.360docs.net/doc/3611758851.html,

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

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 摘要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细胞壁执行生理功能的基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类物质。本文对纤维素合成、合成中所需要的酶以及纤维素沉积中微纤丝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探讨,并对纤维素合成的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纤维素合成纤维素合酶蔗糖合酶微纤丝

Recent progress on ellulose synthesis in cell wall of plants Abstract cellulose is a major component in cell wall and carries out many importnt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 addition,it is necessary material for human life and production. The rcwnt progress in cellulose synthesis,the function of relative enzymes and microfibril in proess of cellulose synthesis were reviewed. The studies in cellulose synthesis were propected 【Key words】:cellulose synthesis cellulose synthase sucrose synthase microfibril

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质交结形成的多糖和蛋白质及其它成分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也是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过去,细胞壁被认为是一惰性结构,只具有机械支持和防御功能。但随着实验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壁作为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还与植物细胞的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生理功能有关[1]。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木质素等,其中纤维素和木质素是森林木材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非粮食类生物质的主要成分,因此细胞壁被认为是地球上可再生的重要植物生物质资源。近年来,有关植物细胞壁各组分的生物合成、细胞壁的构建模式、细胞壁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等问题,特别是植物细胞壁的形成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本文对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合成、合成中所需要的酶以及纤维素沉积中微纤丝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今后深入研究纤维素的合成及其机理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1 细胞壁的组成及其功能 植物细胞壁一般分为初生壁、次生壁和中胶层( 胞间层) 三层结构。初生壁位于中胶层和次生壁之间,主要由多糖、蛋白质、一些酶类以及钙离子和凝集素等组成。其多糖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是由β-1,4 葡萄糖残基组成的不分支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初生壁中,纤维素微纤丝沿着生长轴方向有序地排列,这种排列模式是决定细胞伸展方向的关键因子[3]。半纤维素中以木-葡萄糖苷含量最高,主要功能是交连纤维素微纤丝。果胶质在细胞壁水合、粘连以及细胞生长过程中,以及在细胞壁的延展性和弹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次生壁是当细胞的伸长生长停止后,细胞初生壁继续生长加厚形成的,它在结构和组成上高度特化,与初生壁有很大的不同。次生壁有多层沉积,具有比初生壁厚的纤维素,而且微纤丝的排列也比较有规律。在次生壁中除含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外,还含有木质素,这是一类不溶性的芳香类聚合物。它在细胞壁中与纤维素紧密交联形成一个疏水的网状结构,阻止细胞进一步伸长,且增加了细胞壁的机械强度以及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因此木质素在维持植物正常结构、运输水分和养料以及抵抗不良外界环境的侵袭中具有重要作用。中胶层在初生壁之外,其组成和细胞壁的其余部分很不相同,富含果胶质,蛋白质的成分也与初生壁和次生壁大不相同[5]。蛋白质是组成细胞壁的另一类主要成分,主要包括富羟脯氨酸糖蛋白( HGPRs) "富含甘氨酸的蛋白( GPRs)富含脯氨酸的糖蛋白( PRPs) 和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AGOs) ,它们在植物细胞生长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细胞壁组分中除纤维素和胼胝质在质膜上合成以外[1],果胶质、木质素以及细胞壁蛋白质均在细胞质中合成。

纤维素的综述

纤维素 091060049 杨俊昇 摘要:纤维素是棉花、木材、亚麻、草类等高等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在纺织工业,造纸工业,木材工业等领域有着多种重要的用途,自然界中的植物原料是年复一年地不断生长和更新着,可以这样认为,纤维素在自然界中是一种最丰富的可再生的有机资源。 关键词:纤维素、应用、造纸、资源 纤维素(cellulose)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不溶于水及一般有机溶剂。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有机物,占植物界碳含量的50%以上。棉花的纤维素含量接近100%,为天然的最纯纤维素来源。一般木材中,纤维素占40~50%, 3 4(OH) 2溶液和铜乙二胺[NH 2 CH 2 CH 2 NH 2 ]Cu(OH) 2 溶液等。水可使纤 维素发生有限溶胀,某些酸、碱和盐的水溶液可渗入纤维结晶区,产生无限溶胀,使纤维素溶解。纤维素加热到约150℃时不发生显著变化,超过这温度会由于脱水而逐渐焦化。纤维素与较浓的无机酸起水解作用生成葡萄糖等,与较浓的苛性碱溶液作用生成碱纤维素,与强氧化剂作用生成氧化纤维素。 纤维素柔顺性很差,是刚性的,因为它分子有极性,分子链之间相互作用力很强;纤维素中的六元吡喃环结构致使内旋转困难;其分子内和分子间都能形成氢键特别是分子内氢键致使糖苷键不能旋转 从而使其刚性大大增加。 纤维素的实验室制法是先用水、有机溶剂处理植物原料,再用氯、亚氯酸盐、二氧化氯、过乙酸去除其中所含的木素,得到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然后采用各种方法除去半纤维素,制得纯纤维素。工业制法是用亚硫酸盐溶液或碱溶液蒸煮植物原料,除去木素,然后经过漂白进一步除去残留木素,所得漂白浆可用于造纸。 纤维素是地球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最宝贵的天然可再生资源。纤维素化学与工业始于160多年前,是高分子化学诞生及发展时期的主要研究对象,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成果为高分子物理及化学学科的创立、发展和丰富作出了重大贡献。全世界用于纺织造纸的纤维素,每年达800万吨。此外,用分离纯化的纤维素做原料,可以制造人造丝,赛璐玢以及硝酸酯、

功能化纤维素纤维的制备【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功能化纤维素纤维的制备 引言 现今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有限存储量以及它们的生产队地球和人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促使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的高分子材料得以大力发展。其中,尤以纤维素、纤维素衍生物和木质纤维素的功能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最引起世界各国的兴趣和关注,这主要是由于这一天然资源廉价易得,既可以收获又可能再生,且具有生物可降解特点。早在100年前,纤维素纤维(如铜氨和粘胶纤维)就已得到了发展。过去的6年间,全球纤维素纤维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在3.5%。2008年纤维素纤维产量达330万t,其中短纤维300万t,长丝纱37万t。2008年粘胶纤维产量254.49万t/a,主要产区在亚洲,约占世界粘胶纤维产量的80%,欧洲占17%。中国是粘胶纤维最大的生产国,约占全球产量的47%。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全球性的认识,功能化纤维素纤维的研究得到了重视。功能化纤维是指具有吸附、分离、螯合、吸水、吸油、吸烟、导电、导光、光变色、远红外蓄热、蓄光、散发芳香、生物体吸收、生物降解、抗菌消臭、释放负氧离子、光催化、发光和纤维超微细带来的新功能等一大类纤维的总称,当纤维中兼有多种功能,称之为多功能纤维。目前已商化的功能纤维品种有21种:中空纤维分离膜、活性炭纤维、离子交换纤维、金属螯合纤维、超吸水纤维、吸油纤维、吸烟纤维、芳香纤维、森林浴纤维、负离子纤维、光催化纤维、光变色纤维、蓄光纤维、远红外蓄热纤维、发光纤维、光导纤维、导电纤维、抗菌消臭纤维、生物体吸收纤维、生物降解纤维和纳米纤维。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印刷行业、纺织工业等不断发展的同时,世界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染料的使用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富有色彩,同时废水的排放危害着我们的环境,危害我们的生命。酞菁作为一种着色剂已广泛应用于涂料、印刷和纺织行业,近年来,金属酞菁因其结构特点在作为催化剂应用上也被广泛的研究,能够催化包括加氢反应、氮氧化物的还原反应等数10种有机反应,在催化氧化脱硫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因此,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利用金属酞菁来保护我们的环境。最初人们将金属酞

纤维素乙醇的综述

纤维素乙醇的综述 摘要:纤维素乙醇是一种清洁且资源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纤维素乙醇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三农等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能源作为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在价格不断上涨的同时,正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由于我国石油储量有限,大量进口石油必然对我国的能源安全造成威胁。又化石能源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各类污染气体,故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生物乙醇的开发利用现状,同时提出了提高纤维素乙醇产量的方法,包括提高能源植物的生物量和品质,并指出纤维素乙醇发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词:纤维素乙醇;木质纤维素;纤维素酶;燃料乙醇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燃料能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现代社会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发展燃料乙醇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已经成为国际上的广泛共识。就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而言,以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的乙醇生产会与人争粮,从长远看,包括木材 废料、农作物秸秆在内的木质纤维素类物质是最具前景的燃料乙醇生产原料。开发石化能源的替代平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生物质是唯一可以转化为液体燃料的可再生资源,将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不仅能够弥补化石燃料的不足,而且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鉴于以上

种种原因,开发利用可替代能源迫在眉睫。乙醇能源以其环保、可再生、资源丰富等优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也是当前利用率最低的资源,是各国新资源战略的重点。中国可利用的木质纤维素每年在7亿吨左右,这些丰富而廉价的自然资源主要来源于农林业废弃物、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废弃物。所以,纤维素乙醇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1 纤维素乙醇的介绍 纤维素乙醇来源于秸秆、草皮、树皮和城市垃圾等,在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同时,又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一举两得。纤维素乙醇与利用玉米等农作物提取乙醇的传统方法相比,不存在与人争粮的问题,其产业化更可以变废为宝。纤维素乙醇在燃烧时产生的能量高于生产时消耗的能量,燃烧时温室气体排放量不仅比汽油减少90%,而且远低于谷物类乙醇燃料,避免了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汽车不用任何改装,就可以使用加入10%乙醇燃料的汽油。 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中心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人们开始把目光转移到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体系。专家认为,生物质资源转化体系是引领第三次世界能源革命的技术平台。在此背景下,燃料乙醇已经被视为替代和节约汽油的最佳燃料,其高效的转换技术和洁净利用日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已经被广泛认为是21世纪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在中国,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是玉米和小麦。随着燃料乙醇的快速发展,原料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燃料乙

纤维素酶的结构及功能综述..

研究生课程作业(综述)题目:纤维素酶的结构与功能 食品学院食品工程专业 学号 学生 课程食品酶学 指导教师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纤维素酶的结构与功能 摘要: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酶,生物体的一切新代活动都离不开酶,并且工业酶产业正在迅速发展。本文简单阐述了酶的结构与功能,重点以纤维素酶为例子,阐述它的来源、结构、分类、催化机制以及在各行业的应用,并对纤维素酶的发展前景作了一定展望。 关键词:纤维素酶结构家族功能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ellulase Abstract:Human's life activities is dependent on the enzyme,and all the metabolic activity of organisms cannot leave the enzyme, and industrial enzyme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This article simply expound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nzymes.The key to cellulose enzyme as an example,expounds its source,structure, classification,catalytic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in various industries,and lastly

expect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ellulase. Keywords: cellulase structure family function 1 前言 酶是生物体组织或细胞具有特殊催化活性的蛋白质,亦称生物催化剂。根据蛋白质分子的组成和盘曲折叠方式,可以将酶分为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与酶的催化功能密切相关,结构的改变会引起酶催化作用的改变或丧失。1955年Sanger等报导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人们开始把视线注意在酶的结构上。随后1963年,核糖核酸酶的一级结构被测定,之后用X-ray crystallography测定了ribonulease,lysozyme,chymotrypsin,trypsin,papain和carboxypeptidaseA的三级甚至四级结构。一级结构就是指蛋白质分子中肽链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由于半胱氨酸侧链的巯基经氧化后,能形成—S—S—键,因此在蛋白质分子的链或链间都有可能形成二硫键;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的肽链本身三维空间的规律性;三级结构就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按照一定方式再盘曲折叠,并通过氢键和疏水键维系的结构。且酶蛋白的一级结构是基础,但必须有一定的空间构型(一般指二级、三级结构)时才呈现活性[1]。

微晶纤维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微晶纤维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微晶纤维素(MCC)是可以自由流动的纤维素晶体组成的天然聚合物,它是天然纤维素经过稀酸水解并且经一系列处理后得到的极限聚合度产物。微晶纤维素作为天然植物纤维原料在化工、轻工、日用化学品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论述了微晶纤维素的性质、研究现状、应用及其市场前景,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微晶纤维素。 关键词:微晶纤维素(MCC) 性质制备市场前景 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1ine cellulose,MCC)是由可自由流动的纤维素晶体组成的天然聚合物,它是纤维原料经稀酸水解并且经一系列处理后得到的极限聚合度的产物[1]。自1875年Girard第一次将纤维素稀酸水解的固体产物命名为“水解纤维素”后,一百多年来,微晶纤维素的研究,一直是纤维素高分子领域中一个热点课题。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这一曾被视为无法利用的产品,如今却在生产与应用方面取得了迅速发展。人们对它的制备方法、结构、性质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以及轻化工部门。由于纤维素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根据专家估计,全球每年可生产数千亿吨的纤维素,是石油无法比拟的可再生重大资源。 1 微晶纤维素的性质 微晶纤维素主要有三个基本的特征:①平均聚合度达极限聚合度值;②具有纤维素I的晶格特征(晶胞中:心与四角子链按同一方向平行排列),且结晶度高于原纤维素;③具有极强吸水性,且在水介质中经强力剪切作用后有生成凝胶体的能力。通常所说的水解纤维素是各类降解纤维素混合产物的总称,而微晶纤维素仅限于具有上述三个特征的水解纤维素。这个特征是衡量与检验是否是微晶纤维素的唯一标准,也是区分微晶纤维素与水解纤维素的主要的标准。 表明微晶纤维素性质的物化指标有很多,主要有结晶度、聚合度、结晶形态、吸水值、润湿热、容重、粒度、比表值、流动性、反应性能、凝胶性能、化学成

纳米纤维素晶体

南京林业大学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纤维素纳米晶的制备与性能 学院:理学院 专业:材料化学 学号:101103227 学生姓名:朱一帆 指导教师:郭斌 职称:副教授 二0一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摘要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之一,不仅是植物纤维原料主要的化学成分,也是纸浆和纸张最主要、最基本的化学成分。由于其天然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现在能源缺乏的时代,纤维素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纳米纤维素是直径小于100nm 的超微细纤维,也是纤维素的最小物理结构单元元;与非纳米纤维素相比,纳米纤维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如高结晶度、高纯度、高杨氏模量、高强度、高亲水性、超精细结构和高透明性等,加之具有天然纤维素轻质、可降解、生物相容及可再生等特性,其在造纸、建筑、汽车、食品、化妆品、电子产品、医学等领域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 本文介绍了纳米纤维素晶体(NCC)及其一些制备方法、性质、研究现状和应用,展望了NCC作为一种纳米材料的美好前景,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纳米纤维素晶体;制备方法;性质;应用

Abstract Cellulose is one of the nature's most abundant natural polymers,not only the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plant fiber materials , pulp and paper but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and basic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ulp and paper. Due to its natural and biodegradable cellulose has much room for development in the era of the lack of energy. Nano-cellulose is ultra-fine fibers of less than 100 nm in diameter, the smallest physical structure of the cellulose unit Dollar;compared with non-nano-cellulose, nano-cellulose has many excellen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crystallinity, high purity, high Young's modulus, high strength, high hydrophilicity, the hyperfine structure, and high transparency, https://www.360docs.net/doc/3611758851.html,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cellulose lightweight, biodegradable, biocompatible and renewable, so it has hug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paper, construction, automotive, food, cosmetics,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medical. This article describes what's the NCC and some preparation methods, nature, curre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And looking up theNCC as a prospect of a better future nanomaterials. This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Key words: Nanocrystallinecellulose; preparation methods; properties;applications

纤维素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综述

纤维素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综述 摘要:(cellulose)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不溶于水及一般有机溶剂。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含量最多的一种多糖,占植物界碳含量的50%以上。棉花的纤维素含量接近100%,为天然的最纯纤维素来源。一般木材中,纤维素占40~50%,还有10~30%的半纤维素和20~30%的木质素;此外,用分离纯化的纤维素做原料,可以制造人造丝,赛璐玢以及硝酸酯、醋酸酯等酯类衍生物和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等醚类衍生物,用于石油钻井、食品、陶瓷釉料、日化、合成洗涤、石墨制品、铅笔制造、电池、涂料、建筑建材、装饰、蚊香、烟草、造纸、橡胶、农业、胶粘剂、塑料、炸药、电工及科研器材等方面。人类膳食中的纤维素主要含于蔬菜和粗加工的谷类中,虽然不能被消化吸收,但有促进肠道蠕动,利于粪便排出等功能。草食动物则依赖其消化道中的共生微生物将纤维素分解,从而得以吸收利用。 关键词:纤维素工业应用日常生产建筑及化工动植物吸收 Cellulos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al life review Abstract:Cellulose (cellulose) is composed of glucose molecules from the polysaccharide. Insoluble in water and common organic solvents.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plant cell walls. Cellulose is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in nature, a most abundant polysaccharide, representing 50% of the carbon content of the vegetable kingdom over. Cotton cellulose content close to 100%, for the most natural source of pure cellulose. General wood, cellulose accounted for 40 to 50%, and 10 to 30% of the hemicellulose and 20 to 30% of the lignin;Moreover, th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cellulose as raw material, can produce rayon, cellophane, and nitrate, acetate and methyl ester derivatives such as cellulose, ethyl cellulose, 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ethers derivatives,used in oil drilling,food,ceramic glazes,chemical, synthetic detergent, graphiteproducts, pencil manufacturing, batter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