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失业人群

新失业人群
新失业人群

“新失业人群”研究:失业大学生的现状与特点

陈彦龙

引言

近些年来,人们所说的失业人员往往指的是下岗者,但事实上,目前还存在另外一个日益增大的失业群体,他们是城市里的年轻失业者,他们在大学学历毕业后加入失业行列,他们大多是受到呵护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他们被劳动学研究专家和社会学家们称为“新失业群体”。

随着“老失业群体”的逐渐衰老和过世,随着“新失业群体”比例的增加,中国未来失业人员的主体和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这不仅涉及到一个政策的衔接问题,更有可能引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变革。

关键词:新失业人群;现状;特点

“新失业人群”的形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承载社会、家庭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应从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加以改善。现分析新失业人群下大学生就业的状与特点。

随着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膨胀,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的重要标志是我国正在由长期的“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使得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中国全日制大学本科生的招生人数已经从1998年的108万人发展到2006年的506万人,短短的8年时间内,招生人数增长了3.7倍。与此同时,毕业生数量也呈现出同步扩张的趋势。1998年,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为83万人,1999年为85万人,2000年为95万人,2001年为104万人,2002年为134万人.2003年为188万人,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为338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8年期间,毕业生总数增长了约4倍。每年净增70~100万大学毕业生。这一数据表明: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与毕业人数的持续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将保持

并持续扩张。据统计,2000年,各类高校毕业生中的失业人数为30万人,2001年为34.5万人,2002年为37万人.2003年为52万人,2004年超过69万人,2005年为79万人,2006年接近100万人。历年的大学生失业人数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2000年为31.6%,2001年为33.2%,2002年为27.6%,2003年为27.7%,2004年为24.6%,2005年为23.4%,2006年为24.2%。从长期发展趋势上看,虽然失业率处于动态下降状态,但总的就业形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依旧十分严峻。能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高校的声誉和发展。因而,如何在当今新的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的首要任务。

失业人群的特点

一、大学生失业现象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失业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后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以小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时代,是不存在失业现象的。在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工业时代,劳动者的失业是技术构成提高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学生的失业,只不过是整个工业时代所存在的失业现象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从世界范围看,任何一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都存在着大学生失业现象,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罢了。例如在中国具有博士学位的大学毕业生是不愁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在美国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找不到工作则不足为奇。

我国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失业现象是取消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每个竞争者为了避免被淘汰出局的结果,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竞争力和积极性。我国之所以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劳动者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同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不使自己成为失业者,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与能力来参与就业竞争。市场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追求个人的自由选择,大学生自主择业意味着他们在就业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所以,从表面上看,大学生失业现象造成了一定的人力资源浪费,导致了一些人对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的错误判断,但实际上,大学生失业现象是社会进步和人性解放的一种必要代价。综上所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失业现象是在社会

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

二、大学生失业现象的被动性与主动性

在我国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失业者中,有一部分失业者是被动性失业者。他们之所以失业,确实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岗位,是严峻的就业环境造成的,而不是他们不愿意就业。这类大学生失业同其他失业者一样,具有被动性。但是,在大学生失业者中,有相当一批人是自愿失业者。所谓自愿失业者,是指那些可以找到就业机会但不愿意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包括那些找到了工作岗位且工作了一段时间但后来主动放弃了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这些大学生之所以失业,是因为他们所获得的就业机会低于他们的期望值。这些自愿失业者其实是一种出于长期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这类大学生的失业,不同于社会上的一般失业者,他们的失业具有一种主动性。

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市场的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职业前景较好。第二市场的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一般说来,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不愿意光顾第二劳动力市场,而第二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根本无法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在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的时代,社会向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基本上是第一劳动力市场的职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教育时代,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急剧增长,而第一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却十分有限。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就业观念并没有随之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还保留着精英时代的思维定势,即认为大学毕业生必须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必须成为人上人,而不能进入第二劳动力市场成为普通劳动者,做一个人中人。正是在这种就业观念的支配下,在大学毕业生中出现了大批的自愿失业者。2002年有人作的专题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中自愿失业者占失业总人数的比例大约为19.6%。这个比例可能还在逐年提高。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出现了研究生的就业率反而低于大学生的就业率的现象,其原因就是因为研究生比本科生、专科生更不愿意光顾第二劳动力市场,在他们当中出现了更多的自愿失业者。

三、大学生失业现象的相对性

大学生失业现象相对于其他一些社会群体而言,在失业的时间上相对比较短,在失业人数的比例上相对比较低。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增长

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多年以来,就业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即便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由于人口众多,同样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只不过当时没有用失业这个概念来表达而已。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撇开其政治目的不说,从就业的角度来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当时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只不过当时政府没有明示而已。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人口的高速增长,就业压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从当初的待业青年到现在的下岗职工,失业者的人数总是居高不下,就业问题是困扰各级政府和许多家庭的头号难题。

在失业者众多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失业相对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待业青年、下岗职工和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的失业,其失业的时间较为短暂。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职业搜寻,才能在职场上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我国高校和各级政府在统计大学生的就业率时,实际上把这些职业搜寻者都视作失业者。所以,一些关于大学生失业率的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大学生失业现象的严重性。

失业现象在我国许多社会群体中都存在,从失业人数的比例上看,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失业人数的比例相对要低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尽管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可以在比较广阔的第二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岗位,而且第二劳动力市场相对于第一劳动力市场,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但是由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人数众多,所以在第二劳动力市场上依然会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因此,大学生中失业人数的比例总是要低于学历较低的劳动者。

四、大学生失业现象的差异性

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社会群体中,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失业现象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就是大学生失业现象的差异性。

首先,从地区上看,北京、上海和天津等直辖市和东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由于他们就读的学校位于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而当地发达的经济和文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所以,他们比其他地区的大学生具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西部地区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处于欠发达水平,社会向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机会比较有限,所以西部地区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如东部地区的大学生。

如果一些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到东部地区去寻找理想的工作,那么由于他们缺乏东部地区大学生所具备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所以,西部欠发达地区大学生的失业现象比东部发达地区大学生的失业现象更为突出。

其次,从大学生的性别上看,由于男女两性在生理素质上存在着区别,有一些就业岗位只适应于男性大学生,因而从客观上导致了男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要多于女大学生。由于女大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会经历怀孕、分娩和哺乳等过程,其工作必然要受到一定影响,所以,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避免这些影响,在招聘时尽量不招女大学生。在招聘人才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还有一些女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前景产生了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态,对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缺乏信心,不敢积极参与就业竞争。由于上述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女大学生的失业率要高于男大学生。

再次,从学校的角度来考察,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发展成为由不同等级的大学构成的规模很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等级高、名气大的重点大学,其毕业生的失业率要低于等级低、没名气的高校。如果把我国高校系统比作一个同心圆,那么这个同心圆的圆心就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北大和清华的外面是985工程学校,然后依次是211工程学校、部属本科高校、省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高职高专和民办高校。越是靠近同心圆圆心的高校,其学生的就业前景越好,相反,越是靠近同心圆外层的高校,其学生的失业率越高。在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生中,虽然也存在一些失业者,但自愿失业者占有较大的比例。而独立学院、高职高专、民办高校等学校的毕业生中,不仅失业者人数众多,而且被动失业者占有更大的比例。

再其次,从大学生的专业上看,在我国高校内部历来就存在着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之分。所谓热门专业是指那些就业前景好,就业之后的工作条件好、工资待遇高的专业,而冷门专业则是指就业前景暗淡,就业之后工资待遇低的专业。实际上高校内部的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也在经常变化。一些热门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结果在人才市场上很快就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出现了热门不热的局面;而一些冷门专业由于报考的学生少,招生规模日趋萎缩,结果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在职场上成了稀者为贵的人才,出现了冷门不冷的现象。一些热门专业的大学生,由于社会需求量较大,所以失业率较低;而那些冷门专业的大学生,由于职场上对这些专业

人才的需求量很小,因而失业现象颇为严重。即使是在同一所高校之内,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的大学生在失业率上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而在名牌大学热门专业与一般高校冷门专业的大学生之间,失业现象的差别则更为突出。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

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4.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浅析中国新青年失业群体2

浅析中国新青年失业群体 内容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不断进步,劳动需求必然减少,失业必然产生。失业问题也由此成为了公众瞩目的社会问题。失业意味着人力资源浪费;不失业,这些资源就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以满足社会需要。同时,对于失业者来说,失业意味着艰难。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尤其是中国这一人口大国,达到高水平的就业已成为国家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26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就业和再就业是当代中国青年的首要问题,它不仅是一个事关青年权益和福祉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 一、中国新青年失业群体特性: 近些年来,人们所说的失业人员往往指的是下岗者,但事实上,目前还存在另外一个日益增大的失业群体,他们是城市里的年轻失业者,他们在初中、高中甚至更低学历毕业后加入失业行列,他们大多是受到“小皇帝”一般呵护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他们被称为”NETT一族”,新闻媒体称之为“傍老族”、“啃老族”,学界称之为“新失业群体”或“新无业群体”。 当代中国NEET族呈现出如下一些特征:1、NEET族主体多为独生子女;2、不少自愿失业的NEET一族家境较好;3、普遍缺少技能,缺少社会阅历,无稳定收入;4、思想特立独行,行为举止怪异,边缘化趋势明显。NEET一族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或许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代价之一,据西方发达国家NEET族的发展历程来看,NEET族作为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始终与主流社会价值观格格不入,他们极易因社会偏见和社会歧视而走入误途,不少NEET族就因此走上吸毒、卖淫、偷窃、抢劫、自杀的自我毁灭道路。毫无疑问,NEET族在转型中国社会的出现同样是件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仅就“傍老族”、“啃老族”现象就令许多家庭头痛不已,给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二、中国新青年失业群体面临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人口13亿,占世界60亿人口的1/5还要强,就业始终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和国有企业转制的重要关头,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中国又是一个青年大国,有青年3.2亿,占中国人口的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失业率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位臵。 2001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100万人,实际新增劳动力800万人;2002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400万人,实际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在这些新增的劳动力中,有相当一部分就处于“待业状态”。有专家预计,在今后几年中,我国新增劳动力中实现就业的比率只有40-50%之间,而没有能实现就业的,就会成为待业青年,并加入到这个“新失业群体”中去。 劳动部《2003--2004:中国就业报告》指出,当前正面临自然新生劳动力的高峰期。专家统计,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只有40-50%能够实现就业。广东省社会和劳动保障厅调查显示,2004年第三季度全省城镇新成长失业青年为13.56万,人数已经超过就业转失业人员。而在需要就业的人群中,16-34岁年龄段约为50.15万,占总量的83.98%。 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部委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中指出,2006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增量为1700多万人,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量累计约为2500万人,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

论中国人口国情

论中国人口国情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的人口占了全世界人口很大一部分的比重。我国是世界最多的一个国家。庞大的13亿人口,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人口多也确实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持久的压力,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人口问题呢?到底人多是好事还是坏事? 毛泽东认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他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这既是毛泽东人口观的哲学依据,也是后来毛泽东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基础。 改革开放后,采取措施限制人口增长。邓小平指出,这些年来一直在采取措施,节制生育。我们力求每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小一些,但总还要增长。人多有人多的好处,但人多也有人多的麻烦。 我国人口的不断扩张,虽然为社会提供了不少劳动力,但是世界的资源也在不断的消耗,逐渐短缺。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虽然有一些有利的一面,但弊端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 人口的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国后,我国平均每年净增一千多万人口,致使每年新增国民收入的1/4以上要被新增加的人口消费掉。90年代以来,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支出的总额中,消费率一直保持在60%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不得不用来养活13亿人口,国家用于建设资金积累非常有限。 人口的过多和过快增长,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虽然我国人口多,基数大,但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人口素质偏低。我国大部分人口是农民,很少一部分是城镇,因此城乡差距非常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11%,具有高等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3.6%;我国每100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数是美国的1/15日本的1/60。我国要加强人口素质的提高。 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特有的人口与发展的三大问题:中国的人口国情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人口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人口与发展的三大矛盾和三大问题:第一是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第二是十亿人左右的就业问题;第三是几亿人的养老问题。中国人口问题是跨世纪的难题。我国实际劳动力供给量愈来愈大,形成若干个相互叠加、相互冲突的迅速增大的就业压力高峰,而我国创造就

失业理论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019年精选文档

失业理论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西方经济学中的失业理论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不断发酵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大家对于事业的定义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大多数西方国家对于实业定义如下:有工作的人们是就业的;没有工作而正在寻找工作的人们是失业的; 没有工作但不找工作的人们不属于劳动力范围。 失业这种现象在西方国家首先出现,大约有200 多年了。然而在凯恩斯之前,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存在失业这种现象。古典经济学认同经济一直是充分就业的状态,在现实社会中看到的那些实业,都可以称为摩擦性失业。有些人本身不愿意去工作,这是他们自愿失业。这种现象,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的失业。 而凯恩斯认为之所以存在失业的现象,是因为经济萧条、企业倒闭或减少生产,这些会导致雇佣的减少,而这些人是被动的离开工作岗位的,而不是由于这些员工不接受他们的工资水平。 既然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如果我们扩大市场的需求,企业也增加生产的份额,那么他们就会雇佣更多的员工。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中,由于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投资效益递减和流动性偏好等心理规律,单靠私人资本和市场自由调节的作用,一定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凯恩斯根据英国一个世纪以来的统计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一条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的依存关系的曲线,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之为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二、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统计资料显示,2014 年全国大学生人数达到727 万,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自2006 年起,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00 万人,而大学生就业率近三年来一直徘徊在70% 左右。几年来未就业大学生人数约有500 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调查失业人口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调查失业人口 篇一:中国失业状况及对策分析 中国失业状况及对策分析 失业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各有其程度的不同。在中国,自1992年经济体制进入全面调整和转轨阶段,一切社会经济行为均受到市场竞争机制的考验,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和失业的风险必然出现。然而,因为中国国情不同,所面临的挑战又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失业现状分析 转型期的失业状况的特点,一方面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结构性调整中涌现出的隐性失业人口逐步公开化,另一方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城镇流动。登记失业率有上升的趋势,1985年为历史以来的最低点(1.8%),1996年上升到3%。有专家预计到本世纪末将达到7.4%,登记失业人口的绝对量将增加到1120万人,隐性失业由1996年的15.1% 上升到20%左右,失业人口的绝对量将达到5000万至6000万人。当然,这仅是一种预测,关键还取决于国家社会经济

发展进程。如果经济发展了,相关的政策得当,措施得力,就业面扩大,失业率自然就会下降。下面我们针对有关统计数据展开分析。 见下表 上表所列统计资料,至少可以说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自1985年后,失业的绝对人数逐年有所增加,而与此同时,因新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相应地失业率多年来相对稳定在3%左右的水平,接近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平均2.5%),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1990年亚洲失业 率为8.3%,拉丁美洲5.5%)。应该说,失业率维持在2~3%的水平属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正常范围,不会引起社会的震荡。但这里所说的失业率用的是登记失业率,是指正式向政府有关机构登记失业,并希望找到工作的失业者。 2.在登记失业人数中,已达到劳动年龄等待就业的青 年占了多半。依据中国国情,每年初、高中毕业生能升入大学和专科的人数一般占到毕业生总人数的25%左右,余下的 毕业生人数很大部分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因此,从登记失业人数的构成看,也应属正常范围。 3.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的隐性失业人数和隐性失业 率均高出登记失业,且自1978年以后一直呈上升趋势,其 形势发展较为突出和严重。这也正是有中国特色的失业问题之所在。为此,本文重点分析如下:

新失业群体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新失业群体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新失业群体”,主要是指每年社会新增加的失业人员,既包括下岗失业人员,也包括城镇新加的失业人员,本文特指每年增加和历年结转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没有从业经历的城镇失业人员。随着这部分人数日益增加,这部分人员就业问题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来自“新失业群体”方面的社会就业压力也日益显现出来。一、基本形势近年来,社会上的“失业人员”往往是指国有或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日益壮大的失业群体,即新失业群体的存在。尽管这部分失业人员与下岗失业人员具有身体、年龄等方面的就业优势,表面看来,他们的就业问题个对比下岗失业人员容易解决,但实际上,“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水平较低。新失业人员大都是初中或高中等较低学历毕业甚至辍学。文化水平不高,又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当中,吃苦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二是职业素养不高。新失业人员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中没有学到多少专门的职业技能,很少有机会参加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更没有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经历,也就没有系统的从业经历,也就没有什么自身特长。三是社会经验不多。这部分人年纪不大,涉世不深,社会阅历尚浅,价值观混乱,可塑

性极强,而这部分人员也同样面临着成家和生存需求,失业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这也是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四是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由于“新失业群体”在参与市场就业竞争的过程中一没经验,二没专长。毫无优势可言,属于社会就业弱势群体,大部分人又长期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造成了这部分人群的数量的大量增加,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失业人群中的主要成份。据统计,长春市每年各类失业人员达20余万人,其中新增长的失业人员就达6万多人,且每年正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可想而知,社会就业形势因新失业人群的增加而愈发显得严峻。因此,如何解决好“新失业群体”就业困难,帮助其实现就业愿望是我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乃至于全社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所要面临的新的社会问题。 二、就业对策 “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根据其就业形势,结合我市实际,我们拟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制定出台政府促就业政策,实施“新失业群体”就业工程 结合目前国家和省、市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的相关优惠政策,制定出台适合我市实际的促进“新失业群体”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以政策促就业。

中国国情社情简介

我国国情社情 1、我国的地势。地形和气候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 我国的主要地形有:山岭、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中国有四大盆地(按面积大小依次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是中国地势最底的盆地。中国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为我国最长的、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我国的气象灾害最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台风)、低温冷冻、雪灾、冻雨 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灾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IV级(一般)III级(较重)II级(严重)I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2、我国的能源资源 土地资源: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3位。但是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世界排名第120位 水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害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总量排在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之后,居世界第6位。但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年占有量约为世界均水量的1/4,排在世界第110位,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矿产资源:世界上已知的矿产在我国均能找到,且储量丰富。目前,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 能源以地热、水能、太阳辐射能、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我国的地热资源很丰富,已经发现的温泉有2000多处。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其次为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刚果(金)。青藏高原日照时间及辐射量均居全国之冠。 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太阳高度角比较大,各地每年太阳总辐射量大约在80~220千卡/平方厘米。其中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能源资源特别丰富。地壳中地热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已发现的高温地热区看,绝大多数分布在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

现阶段中国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现阶段中国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失业问题是随市场经济产生而出现的一个社会经济现象,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自失业问题产生以来,各国政府都将失业问题列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并通过各种政策工具进行治理。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的人口大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失业问题特点原因解决对策 我国的失业人口主要分为四类:一是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口。即具有非农户口,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工作意向并在积极寻找,而且在劳动部进行登记了的公开失业者;二是下岗职工中的失业者。所谓下岗职工,是指由于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和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三是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中的失业者;四是高校毕业生中的失业者,指那些由于工作岗位有限或就业愿望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青年学生。① 20XX年毕业生总人数达到495万人。而20XX年又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XX年增加64万人。然而与此同时,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在持续下滑。 从现状可以看出,中国的失业问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失业率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几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见表2。 其次,失业人群的年轻化。以前,由于国企改革而下岗的职工多为40-50人员。这些人年龄偏大,且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也有所欠缺,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所以,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展而下岗,也可以理解。而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却也加入了失业大军,每年这些大学生为了找到工作而四处奔波。失业人群的年龄越来越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三,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赶不上新增的失业人数。数据显示,20XX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5万人。年末城镇就业人员28310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97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有50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帮助“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47万人。而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失业率仍然居高

浅谈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

浅谈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 【摘要】我国失业人口激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大量失业问题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在我国,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数大,近年来劳动力增长快,待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原来靠牺牲效率而处于隐蔽状态的失业,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成为公开的失业。就业和再就业是近年来我国的一个工作重点,虽然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就业工作十分重视,并探索出许多有益的经验,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并没有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日渐突出。如何解决中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是目前比较重要的一个经济问题。 【关键词】劳动力失业就业政策 一、就业与失业的基本概念 就业与失业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通常用失业状况来反映一国的就业状况。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衡量一个经济中失业状况(就业状况)的基本指标是失业率。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全部劳动力的比率。 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由于劳动力流动和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而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失业,这部分失业被称为自然失业。自然失业主要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前者是由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所引起的,后者是由经济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自然失业人口在全部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在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中,由于总需求的周期性变动,还会带来周期性失业,没有周期性失业,仅存在自然失业,即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就业状态被称为充分就业状态,如果实际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则意味着过度就业;如果实际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则意味着就业不足。 二、中国失业与就业现状分析 《中国日报》今年八月二十二日报道,中国的就业状况依然严峻,今年将有1200万人面对失业问题。政府指出,去年全球经济放缓重击中国出口,工厂破产及临时停产状态,致使3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政府官员声称,政府有信心把城市地区的失业率控制在 4.5%一下,中国城市地区今年首两季的失业率为4.3%。 今年1至10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24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0万人的102%。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45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500万人的9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9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万人的129%。截止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 三、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的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可以从人口变化、技术变革、体制转轨等多个角度来解释。 (1)劳动力供求矛盾造成的失业。人口基数大,新增劳动力多是我国的基本国庆。从劳动力供给来看,虽然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但由于人口惯性作用,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态势仍很难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则进一步加大了城镇的就业压力。从劳动力需求情况看,急事未来我国经济保持目前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有降低的趋势,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是有限的。可见,在目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仍会十分突出,这是我国就业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失业人口论文:完善我国失业人口统计体系的思考

失业人口论文:完善我国失业人口统计体系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大,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失业的现象在所难免,现行的有关失业人口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存在一定的漏 洞和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尤其是统计系统里不包含农村的失业人口,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可以改善我国在失业人口统计的体系,从而使得社会更加和谐。 关键词失业人口统计体系完善措施和建议 我国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统计为接近13.5亿人,在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里,由于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和调整和转变,失业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失业人群也将逐渐成为国家的一个负担,如何合理的解决失业问题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因而对于失业人口的统计必须准确,保证这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风向标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一、失业的相关概念 在进行失业统计之前,一定要明确失业与就业之间的界限。在经济学上失业的定义就是劳动力处于闲置的状态,劳动力运用生产资料进行有效的生产劳动。而失业人口就是在人才市场上没有得到相应的劳动岗位,在寻找或者等待劳动机会的群体。有效的分类就是:(1)因劳动合同的终结或者

中结,当下正在寻求有报酬的岗位的人;(2)没有受雇工作过,正在找工作的人;(3)已经退休的人员,想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工作,在找寻有报酬的工作的人;(4)当下没有工作,但准备在一定的时期后开始新工作的人;(5)暂时的被解雇,但没有得到薪金的人。在我国的劳动法中规定失业人员的定义是,户口为非农业的成年人,达到法定的劳动年龄,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但没有就业,并在所在地的就业服务机构中心进行了求职登记的人。 二、我国现行的对失业人口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现在对于失业人口的统计方面具有非常大的 改进,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主要体现在事业统计的体系中不包括三类人群:农村户口的失业人口;老年人口;城市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首先,在我国的劳动法中规定了只对城镇的失业人员进行统计,而对农业户口的失业人员采取忽略的态度,但事实是不做统计的失业人员占到社会失业人口的一大半,这样使得我国的失业队伍表面上开起来很小,但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劳动力占到国家人口总数的70%,由于现在农村耕地的减少,生产方面对技术的要求提高,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下降,使得我国的很多地区的农民闲置,这导致农民工市场的泛滥,形成大量的潜在失业人口。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当

中国出现新失业群体

中国出现新失业群体长大的“小皇帝”正处浪尖 近些年来,人们所说的失业人员往往指的是下岗者,但事实上,目前还存在另外一个日益增大的失业群体,他们是城市里的年轻失业者,他们在初中、高中甚至更低学历毕业后加入失业行列,他们大多是受到“小皇帝”一般呵护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他们被劳动学研究专家和社会学家们称为“新失业群体”。 随着“老失业群体”的逐渐衰老和过世,随着“新失业群体”比例的增加,中国未来失业人员的主体和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这不仅涉及到一个政策的衔接问题,更有可能引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变革。 2004年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一辆红色出租车缓缓停在吉林省长春市民康路附近的街道旁,路边十几位中年男女哗啦啦地拥上去把出租车团团围住。 “要保姆吗?”“钟点工!”“洗衣做饭要不要?”“要水暖工吗?”……零下23度的冷空气中传来一阵急切而嘈杂的询问。 “都不要!”出租车后排抛出的一个拒绝声音让车外的人很失望。话音未落,这群中年男女已哄然而散,他们回到原来的位置,翘首以盼下一个雇主的出现。 这是发生在长春市下岗职工劳动力市场的一幕,不远处静静“趴活”的24岁的王琨智则和周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与那群老练而又急切找活的下岗工人不一样,这位身穿黑色皮夹克、头戴防寒瓜皮帽的小伙子脸上露出一丝稚嫩和羞涩,“我不太好意思上去跟别人要活”。他手中的小木锯则向别人暗示他是搞装修的。 初中毕业已经8年的王琨智曾在洗浴城做过4个月的服务员,还帮亲戚修过几个月的车,但其余大部分时间是待在家里“无事可做”。2003年开始,他用心学了一门家庭装修的手艺,试图找个活干。现在每周的二、四、六,王琨智都要从家里骑十几分钟的自行车赶到这个下岗职工劳动力市场,来碰碰运气,希望早日能离开失业大军的行列。 近些年来,人们所说的失业人员往往针对的仅是国有或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者。但事实上,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另外一个失业群体,就是像王琨智这样的城市年轻失业者,他们没有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经历,初中、高中甚至更低学历毕业或肄业后加入失业行列,他们被劳动学研究专家和社会学家们称为“新失业群体”。如何引导和推动他们为自己和社会创造财富,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就成为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新挑战的出现 家住长春市东二条的19岁的黄飞雨初中毕业后除了打过几天工以外,一直待在家中。“因为没地方去,他经常愁得一宿一宿没睡。”黄飞雨的母亲对此也一筹莫展。

人口理论与中国国情

中国人口与国情 一.什么叫人口转变,人口转变的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试论述中国实现人口转变的原因。 人口转变是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各种人口现象处于同一相互联系的体系中,呈有规律地阶段性递进、转变的现象。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第一阶段:原始阶段,明显呈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出现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两者差距逐渐增大,自然增长率增大,人口增长明显加快。该阶段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对资源、就业、教育压力大;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社会治安。 第三阶段:现代阶段,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该阶段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对环境破坏小。但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大 中国实现人口转变的原因:1.社会生产方式等经济因素,人口转变过程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人口进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关键在于国家和人民深刻认识到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2.计划生育政策因素, 中国生育率下降的主导因素是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促进我国人口迅速转变的重要原因。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人口转变的作用机制在于政策的执行改变了家庭内孩子成本效用的对比关系, 从而影响了家庭生育政策。3.现代化约束因素,中国人口转变和现代化进程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口转变的直接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 间接原因是现代化推动, 特别是社会发展的作用, 如交易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等。4.社会文化因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对现代化进程有很大的影响, 并影响到生育。 二.简述并评价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1、两个公理。二个公理指第一, 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两个公理是马尔萨斯由一般生物推及人类的, 马氏把人类最普遍的欲望概括为人类的两个公理, 并因此推断出人口增加力, 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 是无限地较为巨大。 2、两个级数。马尔萨斯由二个公理得出两个级数的结论。两个级数指人口在无妨碍时, 以几何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增加。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是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的函数, 实际工资的提高必然会刺激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具有加速度的趋势, 而食物的增长却表现出另一趋势, 即粮食的增加只会体现出递减的趋势。 三.你对今天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有何看法?请你设计中国社会未来的收入分配模式。 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现状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由于政府集中力量首先发展城市建设,对城市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对农村的投资长期明显少于城市,造成农民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国民待遇和机会,这既导致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城镇失业人口现状

城镇失业人口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截止到200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据此推算,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应为1000万人左右。但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2002年我国石化和银行面临大幅裁员,以及全国270多万下岗职工协议陆续到期,下岗职工即将离开“再就业中心”走向社会,因此,预计失业总量还将大幅上升,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会突破4.5%。目前我国对城镇人员的部分资金投入,重点是投入到低保和失业保障方面,而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却明显不足。前者投入是缓解暂时的困难,后者投入才是解决长远问题,因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城镇居民真正想要的是就业岗位而不是保障资金。目前多数工业发达国家都改变了过去单纯靠现金补助失业者的办法,而选择了事前防范失业和促进就业的积极劳动就业政策,即加大了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相应建立了促进就业基金、专业培训基金等各类扩大就业的专项基金。 一、城镇失业人员的现状 (一)离岗、失业、待业和特困人员日益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截止到200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据此推算,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应为1000万人左右。但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2002年我国石化和银行面临大幅裁员,以及全国270多万下岗职工协议陆续到期,下岗职工即将离开“再就业中心”走向社会,因此,预计失业总量还将大幅上升,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会突破4.5%。另据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抽样调查及对某些省份的典型分析,由于我国每年新增的1300万劳动力以及下岗职工、隐性失业和其他未登记失业人员,我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应在7%左右,即不少于3000万人,而我国每年所能增加的就业岗位仅为800万个左右。仅辽宁、黑龙江两省的待就业人员就达700万人左右。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已经高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据国家民政部公布的数字显示,截止到2002年1月,全国领取最低保障金的人数已达1235万人。到2002年6月份,应领取最低保障金的城镇特困群体已达1930.8万人。仅辽宁省的城镇特困群体(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员)就达129.7万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上半年全国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有明显的增加,6月份当月共有369万人领取失业保险,比上年同期增长51%。另据教育部门估计,目前大学毕业生中已有近30%左右的人步入失业行列。 (二)就业弹性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正在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86-199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7.9%,就业弹性是0.308,经济增长1%带动的就业增长是360万人;而1996-200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8.3%,就业弹性下降为0.139,经济增长1%带动就业增长仅为97万人。可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正在逐渐减弱,这对实现“十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增加了难度。

新失业人群

“新失业人群”研究:失业大学生的现状与特点 陈彦龙 引言 近些年来,人们所说的失业人员往往指的是下岗者,但事实上,目前还存在另外一个日益增大的失业群体,他们是城市里的年轻失业者,他们在大学学历毕业后加入失业行列,他们大多是受到呵护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他们被劳动学研究专家和社会学家们称为“新失业群体”。 随着“老失业群体”的逐渐衰老和过世,随着“新失业群体”比例的增加,中国未来失业人员的主体和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这不仅涉及到一个政策的衔接问题,更有可能引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变革。 关键词:新失业人群;现状;特点 “新失业人群”的形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承载社会、家庭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应从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加以改善。现分析新失业人群下大学生就业的状与特点。 随着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膨胀,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的重要标志是我国正在由长期的“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使得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中国全日制大学本科生的招生人数已经从1998年的108万人发展到2006年的506万人,短短的8年时间内,招生人数增长了3.7倍。与此同时,毕业生数量也呈现出同步扩张的趋势。1998年,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为83万人,1999年为85万人,2000年为95万人,2001年为104万人,2002年为134万人.2003年为188万人,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为338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8年期间,毕业生总数增长了约4倍。每年净增70~100万大学毕业生。这一数据表明: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与毕业人数的持续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将保持

题目--企业发展与再就业的关系

题目--企业发展与再就业的关系

摘要 本文所阐述的是,目前我国的失业问题还是相当严重,其发展的潜在趋势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失业问题一直严峻,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在解决和缓解再就业压力的过程中,探讨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对再就业的影响,是目前我国研究再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中小企业本身发展的特点,以及对岗位用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私营企业作为一支生力军,在调整结构的过程中的就业机率愈来愈大。因此,本文借以“比较”中外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利用优势,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与解决再就业的关联影响。 关键词:失业再就业企业发展人力资源

目录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一)就业和失业的基本内涵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与我国劳动力供给人口过剩的特殊国情有关 (二)与我国多年积累下的矛盾在短时间释放有关 (三)与我国改革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换有关 (四)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与提高有关 (五)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展和城镇职工职业观念转变态度有关(六)与我国投资重点和产业政策的改革,对劳动力需求降低有关三.解决我国企业发展与再就业问题的措施 (一)加快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二)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释放民营经济的巨大力量解决就业 (三)在解决失业和再就业问题上,要强化政府的作用 (四)对下岗和失业劳动者进行劳动关系的清偿 (五)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劳动者的择业,就业观念 (六)增加失业保险基金数量,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四.参考文献

前言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企业优胜劣汰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从整体上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而要搞好这两项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解决富余职工和破产企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的市场化配置,以及在改组、改制、资产重组过程中的企业兼并、破产等带来的大量失业,据多种资料的较为保守的估算,由此带来的失业约为2000万人左右。第二,据国家权威部门预测, 九五”是我国人口生育高峰期,在此期间我国城镇将有5400万左右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而同期我国城镇能安排的人数约为3800万左右。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一)就业和失业的基本内涵 所谓就业就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则需要把就业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即就业条件,指一定的年龄;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 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失业指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狭义的失业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得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集中表现在城镇。根据国家统计公布的数字,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最高的是1952年(13.2%)。1981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1985年降至1.8%。1986—1995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 2.9%之间徘徊。1996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3%,1997—2000年均为3.1%,2001

新失业群体就业形势调查报告完整版_1

编号:TQC/K968 新失业群体就业形势调查 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失业群体就业形势调查报告完整 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新失业群体”,主要是指每年社会新增加的失业人员,既包括下岗失业人员,也包括城镇新加的失业人员,本文特指每年增加和历年结转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没有从业经历的城镇失业人员。随着这部分人数日益增加,这部分人员就业问题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来自“新失业群体”方面的社会就业压力也日益显现出来。 一、基本形势

对经济学失业理论与我国就业问题探讨

对经济学失业理论与我国就业问题探讨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 客户; 关系管理 【论文摘要】:实现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西方经济学家长期关注失业现象,各派学者深入探讨产生失业的原因,并形成各流派颇具特色的失业理论和就业政策,这些理论与对策建议对分析、解决当前中国的就业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在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劳动力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已成为经济增长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流派在对失业现象的解释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有所侧重的失业理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如古典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凯恩斯学派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需求管理政策,新古典综合派的结构性失业理论与人力政策,货币学派的自然失业率理论与劳动力供给管理政策,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就业模型,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理论与高工资失业论等。可以说,这些理论由于受到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具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不适合用来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但其分析失业原因的方法和某些对策建议,对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方失业理论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 中国劳动力就业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比较突出的,必须置身于我国的客观环境分析影响就业的因素。中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它集中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的就业矛盾。目前,我国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可以归之于劳动力供给增加和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二者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从供给方面来看,就业主要面临以下5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新增劳动力数量;二是城镇的下岗和裁员带来的就业压力;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四是复转军人、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中分流出来的人员需要安置;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庞大。 就业形势决定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劳动力供给产生的就业压力还需从劳动力需求方面寻求缓解压力的办法。从劳动需求方面来看最主要的是从宏观政策着手,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作为经济发展目标的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二者的地位经历从并列到从属的转变,充分就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曾经从属于经济增长的需要,即在保证既定经济增长目标的前提下减少失业,这种通过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失业问题,暗含着"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就业增长"的假定,这一假定在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都存在问题。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就业――增长弹性变化趋势的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力投入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趋于下降,资本、技术等投入要素及制度性要素的贡献率提高。因此,经济增长能否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关键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选今后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的逐步实现,由资本技术密集型引起的就业岗位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需要调整刺激经济增长以解决失业问题的思路。当然,这并没有否认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必要条件。就业问题涉及面广解决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非常多,但要分清主次,既要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又要着眼长远抓根本举措,必须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2005年中央政府把新增就业800万人和7%的经济增长率同时作为宏观调控目标,这标志着就业问题在宏观经济层面的优先解决地位。 我国目前出现的就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它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周期性失业,再加

人口国情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讲座

人口国情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讲座 ————大栗港镇中学何正锋 我国30多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是:必须坚持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宣传教育与利益导向、行政管理与群众工作、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加强并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开放务实的姿态开展国际人口与发展合作交流,树立负责任人口大国的形象。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口现状: 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你知道以下几个问题吗?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不足,经济文化水平比较落后,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2、为什么说我国人均资源不足? 我国土地面积占世界第三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就很少了。例如: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量的二分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只有四分之一;人均林地只有九分之一。人均资源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3、我国人口的特点: 数量多,增量大,素质偏低,地区分布不平衡。 4、世界人口、中国人口及广东人口概况: 据统计(2007年度): (1)人口总数及百分比数: 世界总人口为66.187亿 中国总人口为13.2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68% 1995年统计为12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5% (2)1995年度人口密度: 世界平均每平方公里39人 中国平均每平方公里118人 2007年度人口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