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方面的意义

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方面的意义
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方面的意义

.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方面的意义

1是确定相对的主要依据

在地质历史时代中,生物的发展演化是整个地球发展演化的最重要的方而之一。随着时问的推移,生物界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同类别、不同属种生物的出现,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在演化过程中,已有的生物,或演化为更高级的门类、属种,或灭绝而不再重新出现。这种不可逆的生物发展演化过程,大都记录在从老到新的(成层的岩石)巾。在不同所形成的内,保存着不同的化石类群或组合,即在某一的中,有着某一所特有的化石,这就是史密斯(w.Smith)的“生物层序律”。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顺序清楚地记录了有生物化石记录以来的地球发展历史。

根据生物演化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由老到新被划分为大小不同的演化阶段,构成了不同等级的。最大的是宙,整个地球地质历史被划分为、和。为最占老的。是和进化时期。是原始演化的时代。时,后生植物、动物大量发生和发展,是生物显著出现的时代。被划分为二个代,白老到新为、和。代以下被分为纪。有、、、、和计六个纪。有、和共三个纪。包括、和。每个纪一般被进一步分为三个或两个世,每个世又被分为若干个期。每个期包括一个或几个化石带,时问跨度为数百万年,是的。

2.是划分和对比地层的主要依据

每一都有地层的形成。因此。每一都有一个相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宵、代、纪、世、期的相应的为宇、界、系、统、阶。地层是研究地球发展舰律的物质基础,也是地质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对象。就是研究地层

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分布规律。的办法是目前研究和对比的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

由于不同年代的地层中保存着不同的特征化石或化石组合,从而不同时代的地层就可以被识别出来,不同地区但时代相当的地层就可瓦相对比。这种不同地区的和对比,对寻找地下资源以及选择建筑地基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3.是识别古代生物世界的窗口

化石是生命的记录。通过对各地、各时代化石的不断发现和挖掘,和利用生物学和等知识对化石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分类、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不断研究,地球有牛物圈以来,特别是后生生物出现以来,千变万化的古代生物就可被逐步识别,古代生物的形态就能得到复原,古代的生物世界就能被栩栩如生地再现给世人,古代生物在全球的地质地理分布就能不断得到揭示,古代生物的系统分类或就可逐步完善起来。

4.古生物为和演化研究提供直接的证据

古生物研究为探讨生物演化规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老到新的地层中所保存的化石,清楚地揭示了生命从无到有、生物构造由简单到复杂、门类由少到多、与现生生物的差异由大到小和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一幅生物演化的图画。地层中化石出现的顺序清楚地显示了细菌一藻类一裸蕨一一的植物演化,和从无脊椎一的动物演化、鱼类一一哺乳类一人类的的演化规律。

我国贵州生物群(距今约5 8亿年),云南(距今约54亿年),晚期恐龙、鸟类、和的发现,为早期、、鸟类和的演化揭示了新的珍贵资料。

是自然科学领域内最重大的课题之一。一百多年前,就已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蛋白质和的结构与功能是认识的基础。蛋白质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这些氨基酸大部分已在化石中找到,这对研究具有很大意义。在地层中,特别是在的层中,已陆续发现了各种化学化石和化石,如南非距今37亿年的前地层中发现有显示非和的中间性质的有机物质,距今32亿年的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有分解生成物植烷和姥鲛烷,这样的光合物说明那时生物已经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美国距今27亿年的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有现代类念(Nostoc)所含的特征物7~甲基17烷和8一甲基17烷,说明27亿年前就有和现代类念属相类似的。研究前寒武纪地层中的化学化石和化石,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地外(如火星)上有无生命或是否曾出现过生命,是当今科学家们既感兴趣义觉困惑的一大难题。随着对或从诸如火星等星球上获取的“岩石”或“士壤”材料中有机大分子或化石有机大分子的存在与否的测试和研究,这一一定能得到最终的结论。

5.古生物是重建古环境、古地理和古气候的可靠依据

各种生物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生物的身体结构和形态能反映生活环境的特征,如现代的珊瑚、、、等是海洋巾的生物,类、鳄类则是河流或湖泊淡,松柏类、马类为陆地生物。和的脂肪酸的组成有别。大

多数生物活动痕迹出现在滨海或湖泊、河流近岸地带。现代海洋中藻类生活的海水深度常随种类不同而深浅不一,如和生长于沿岸的上部,水深20一30米处以为主,80一200米处则以为最多。贝壳滩形成或湖滨。化石的定向排列或定向弯曲指示着化石埋非时的水流方向,再沉积的化石指示了水下或风暴搬运等活动。现代珊瑚生长在水温18℃以上阳光充足的海水中。猛玛象是一种生活丁寒冷气候下的生物。由植物形成的厚层煤,一般标志着‘种湿热的气候。生物的形态结构(珊瑚的生长环,双壳纲的生长层,树术的,的薄层理)记录了气候的季节性变化。生物(如)中的含量是可靠的,而贝壳化石的蛋白质含量则反映古气候的湿度。化石生长线上还储存有生物产卵期和古风暴频率的信息。

因此,遵循“将今论古”的原则,可依据化石重建不同的大陆、海洋、深海、浅海、、湖泊、甚至河流的分布,了解水质的含,大陆、湖泊、海洋底部地形。恢复占代的气候,揭示的古地理和古气候变迁历史。6.古生物在和沉积矿产的成因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有些和沉积矿产本身是生物直接形成的。如煤是由大量植物不断堆积埋葬变成的,石油、等矿产的形成直接与生物有关系。很多与生物礁相关,由人量的硅藻硬壳堆积而成,由形成,介壳由贝壳形成,藻类灰岩由藻类形成。动植物的还常富集诸如铜、钴、铀、钒、锌、银等成矿元素。现代海水的铜含量仅有O 001%,但不少和能大量地浓缩铜。古代含有浓缩的古生物大量死亡、堆积、埋葬,有可能形成重要的含矿层。细菌在很多方面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地壳化学

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细菌化石的研究对和沉积矿产的成因研究非常重要。

中国所有大、中型、、、甚至沉积铁矿等能源和沉积的勘探与开发。均离不开的研究和指导作用。

7.古生物的发展历史为人类提供了保护地球的借鉴

生物的起源、发展和演化经历了漫长和极端艰难坎坷的历程。根据化石记录,科学家们目前已经发现,地球上曾发生过六次大的和无数次中、小的(集群灭绝)事件。六次大的事件发生的时间从老到新为:寒武纪末、末、晚期、末、末和末。

造成生物集群灭绝的原冈很多,如地外碰撞(地球以外的,如,撞击地球)、、气候(变冷或变暖)、海进()、(下降)和缺氧等。

每次大的灭绝事件,都能在相对短时期内造成全球生物80%~90%以上的。但是,少数生命力或逃逸能力强的物种能够通过忍受灾变造成的极端恶劣的环境或逃离灾区至异地避难而残存下来,同时,灾变引起的环境变化也给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和机遇。生物集群灭绝事件期间幸存的和新乍的物种在灭绝事件后开始复苏和发展,并进而开创牛物演化的新阶段。因此,随着每次全球性的事件后,如初、末:叠末纪初、初和初,都伴随着生物的复苏和发展。

通过生物人灭绝的原凶和灭绝后的复苏的控制因素的研究,地质古生物工作者们将能揭示出更多的与演化的规律,并能为人类控制和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提供的历史的和科学的借鉴。了解和掌握了的

发展规律,并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人类就能避免或推迟潜在的对人类有害的事件发生,或减轻或回避未来的生物事件对人类的影响。

风化作用对化石的影响

风化作用对化石形成的影响 摘要: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化石具有一定的生物特征,如形态、结构、纹饰和有机成分等能够说明地史时期生物的存在或反映生物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年代地层和经历的变化,也可以推断出地层所经历的地质构造等。 关键字: 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如果尸体恰好被泥沙掩埋,与空气隔绝,腐烂的过程便会放慢。泥沙空隙中有缓慢流动的地下水。水流一方面溶解岩石和泥沙内的矿物质,另一方面将水中过剩的矿物质沉淀下来或成为晶体,随着水流会逐渐渗进埋在泥沙中的骨内,填补牙齿和骨骼有机质腐烂后留下的空间。如果条件合适,由外界渗进骨内的矿物质在牙齿和骨骼腐烂解体之前能有效地替代骨骼原有的有机质,牙齿和骨骼便完好地保存成为化石。由于化石中的大量矿物质是极为细致地慢慢替代其中的有机质,所以能完整地保存牙齿和骨骼原来的形态,连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的组织形态都能原样保存。天长日久,骨骼的重量不断增加,由原来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还保存牙齿和骨头原有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的石头,这个过程被称作“石化过程”。 除了牙齿和骨骼外,有的动物的粪便也能成化石。例如,有的肉食动物吃肉时是连着碎骨一起吞下的,粪便里有许多没有被消化掉的碎骨,碎骨不容易腐烂,所以也能成为化石。脚印也能成为化石。人或动物踩在泥沙上,造成脚印。泥沙干后,脚印又被另外的物质填满。两种物质都被后来渗进去的矿物质石化后保存下来,但是两种物质的性质不同,软硬不同,容易风化或破坏的程度也不同。一种物质被风化或破坏后,另一种物质便表现为脚印化石。 化石影响因素:虽然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有三个因素是基本的:(1)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2)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地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在德国的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风化作用是地表或近地表岩石和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发生机械破碎或化学分解、在原地产生碎屑、形成新矿物的作用。其中分为:物理(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1. 物理(机械)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孔隙水的冻胀、盐类的结晶等,使岩石崩裂破碎,但化学成分不变,也不形成新矿物,称为物理风化作用按物理风化作用方式(机理)又可进一步分为:(1)岩石的热胀冷缩作用岩石与其他物质一样,会热胀冷缩,但岩石又为热的不良导体,表层与内部之间温差产生的张力,不同矿物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张力,均可使岩石出现裂缝,使岩石破坏剥落。据观察,沙漠地带昼夜温差可达40℃,岩石上午外热内冷,傍晚内热外冷,如此反复,最终使岩石破碎。(2)冰劈作用(冻胀作用、冰楔作用)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体积增加(结冰体积可增大9.2%),撑裂岩石(图9-1),其理与北方

生物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完成版)

生物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马璇 5120209158 进化思想源远流长。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和希腊古代哲学家的著作中就早已孕育了朴素的进化思想。我国古代早期的唯物主义者管仲就提出。水是万物本源。《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无独有偶,古希腊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哲学家的著作中,也都含有一些进化思想。众所周知.进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拉马克、达尔文等知名学者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被修正。这些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在进化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最早提出系统进化论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他在1809年出版的《动物哲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拉马克进化理论。他认为生命具有向上发展的必然趋向.并且强调动物意志、器官用进废退及获得性状遗传在进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代科学进化论的奠基人是英国学者达尔文,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则是科学进化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标志。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的原理,他认为进化的动力在自然界内部,并把进化的机制归结为自然的原因。这就科学的说明了生命自然界发展的主要过程。 在过去的近一百五十年期间,较其他自然科学理论而言,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越了自身的领域,许多社会科学学科都在借鉴、使用进化概念。随着生物进化论研究的纵深和发展,进化论还将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影响社会和科学的进步。总结进化论对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具体影响及其得失,重新认识和审视进化学说,将其用于对科学和社会的探索及实践,有着理论创新的意义。 说到生物进化论和社会的关系,不得不说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是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演绎而来。它是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的思想,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当中的一种社会理论学说。其核心概念是,由于生存竞争所造成的优胜劣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中也是一种同样普遍适用的生存适用法则,并在人类的社会进化和社会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与社会达尔文主义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达尔文进化论,是达尔文通过深入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种生存的变异过程,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科学总结得出的。在1859年出版了体现以“自然选择”为主导思想的《物种起源》一书。而后来《自然选择》的进化论思想,被斯宾塞定义的《适者生存》的理论在社会的理论发展中所取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创立者赫伯特?斯宾塞把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上,特别是在教育学与不同的阶级斗争方面。斯宾塞远比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时期的观点更有依赖性。他认为无论是对于物质、自然的世界,还是人类社会,同质性都是无条理的,不稳定的。保守主义思想家萨姆纳认为生存竞争是社会生活的核心特征,如果有人在路上倒下,这不应该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但我们的社会道德伦理要求的是关心弱势群体,救死扶伤的一种人道主义的救助美德。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之处就是,将达尔文的一般意义上的动物之间的进化思想移植到社会当中,在社会中广为使用,是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理论的一种误读。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表明了“人是道德的生物",人类社会的进化是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生物进化。社会达尔主义的滥用,给社会带来了更深程度的负面影响,产生了恶劣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的意义

xx人头盖骨化石发现的意义: 在北京猿人发现之前,虽然德国的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爪哇的直立人等人骨化石相继被发现,但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即使是持进化论的学者,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和人骨化石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也莫衷一是。自从北京人头盖骨以及石器、用火遗迹发现以后,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确认,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遗址。 1918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周口店一带发现了一处古动物化石堆积。1921年安特生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等人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于龙骨山北坡发现了埋藏化石更丰富的地点,即闻名于世的“周口店第一地点”,在此先后发现了两颗人牙化石。1927年由瑞典古脊椎动物学家B?步林和中国地质学家李捷主持,对第一地点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1929年12月2日由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了一些猿人使用过的石器和用火遗迹。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属直立人;他们过着以狩猎为主的洞穴群居生活,能够使用和制造粗糙的石质工具,并已学会使用火取暖和吃熟食。这时的北京猿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在北京猿人发现之前,虽然德国的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爪哇的直立人等人骨化石相继被发现,但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即使是持进化论的学者,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和人骨化石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也莫衷一是。自从北京人头盖骨以及石器、用火遗迹发现以后,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确认,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迄今为止,共在周口店遗址发现了40个个体(八廓男女老幼)以上的北京猿人化石,根据这些化石可以复原北京猿人的基本特征。另外还发现了10多万件石器和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该遗址的丰富程度十分罕见。1933年在裴文中先生的主持下,在龙骨山顶的洞穴内又发现距今18000年前的人类化石。定名为“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具有原始蒙古人种的特征。同时还出土了骨针

小议_基因-文化协同进化论_及其现实意义

小议"基因-文化协同进化论"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张春颖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刊名: 工会博览·理论研究 英文刊名: A VIEW OF LABOUR UNIONS 年,卷(期):2008(11) 参考文献(6条) 1.洪帆社会生物学在中国[期刊论文]-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3(01) 2.E·哈奇;黄应贵;郑美能人与文化的理论 1988 3.怀特;曹锦清文化科学 1988 4.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林和生论人的天性 1986 5.赵敷华文化与基因有无联系--现代达尔文主义进军社会领域的思想轨迹[期刊论文]-文史哲 2004(04) 6.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查理斯·拉姆斯登;李昆峰普罗米修斯之火:对人类精神起源的沉思 199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史少博.Shi shaobo论人类基因——文化协同进化[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54(5) 2.陈红兵.栾贻信生态文化热点问题探讨[期刊论文]-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 3.赵敦华文化与基因有无联系?--现代达尔文主义进军社会领域的思想轨迹[期刊论文]-文史哲2004(4) 4.苏富忠文化的人为性具体存在观[期刊论文]-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1) 5.张伟丽.成后龙拟南芥抗病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会议论文]-2005 6.李欣复文化生成涨落演化论——兼评文化进化论[期刊论文]-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1) 7.黄淑亮.Huang Shuliang试论心理和谐的构建[期刊论文]-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7(1) 8.袁建新.YUAN Jian-xin意识的神经相关性、自发性与意识空间的可拓扑结构化初探[期刊论文]-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2) 9.宋光明.张天羽啸.SONG Guang-ming.ZHANG TIAN Yuxiao中国传统文化的哈耶克视角[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5(6) 10.包蕾萍心理承受力与文化价值选择[期刊论文]-当代青年研究2001(3)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3715257041.html,/Periodical_ghbl-llyj200811065.aspx

遗迹化石在环境分析报告中地作用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课程读书报告 课题名称:遗迹化石在环境分析中的作用 班级:064091 姓名:吴浩 学号:20091004040 指导老师:杜远生、颜佳新

遗迹化石是指地史时期生物的生命活动在沉积物和其他底质中留下的痕迹,生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包括运动、觅食、潜穴、钻孔、休息、捕食、耕作、住居、孵化、新陈代谢等。 同古生物实体化石比较,遗迹化石具有其特殊性质。(1)绝大多数遗迹化石都是原地保存:绝大多数遗迹化石都是原地保存,不像许多实体化石会被水流搬运,无论是产生于沉积物表面的足迹、移迹或产生在沉积物内部的潜穴、钻孔,都会随着沉积物的成岩固结作用而保存在原地。水流作用只能导致其侵蚀和破坏,并不起搬运作用。遗迹化石的这种性质,可以用来更准确的恢复沉积环境。因此多数遗迹化石是可靠的指相化石。地层中同一个化石产地所发现的遗迹化石组合称为遗迹群落,它是一个生物群落中造迹生物活动的证据;(2)遗迹化石的地史分布一般比古生物实体化石长:不像许多实体化石那样可以作为标准化石,这主要是因为代表生物习性特征的遗迹化石不像各种生物形态特征那样演化迅速。这一方面降低了遗迹化石的生物地层学价值,另一方面却提高了它们的指相意义。在地史时期相类似的环境条件重复出现时,一些相类似的遗迹组合就会在不同地质时期重复出现。赛拉赫把这些在地史时期重复出现的遗迹组合称为遗迹相;(3)同物异迹:同一种造迹生物由于习性行为不同可以形成几种完全不同的遗迹(同物异迹),例如三叶虫在海底上爬行产生的足迹称双轨迹,三叶虫在底层形成的停息迹为椭圆二叶形,称皱饰迹,三叶虫的觅食潜穴称二叶石或克鲁斯迹。相反的情况是不同门类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环境可以形成相同的遗迹(异物同迹),例如在近岸强烈水动力条件下的砂岸,不同门类的生物可以造成垂直管潜穴石针迹,或者不同的生物可以形成U形潜穴;(4)遗迹化石产生的多样性:遗迹化石既可以同古生物实体化石共同产生,也可以在缺乏实体化石的地层中产生,具有硬壳的生物可以造成遗迹,缺乏硬体只有软躯体的生物(例如蠕形动物)也可以造成遗迹。许多实体化石贫乏的砂岩系或复理石建造往往含有丰富多彩的遗迹化石。前寒武纪在具有硬壳的化石出现之前也已经有大量的遗迹化石被发现。遗迹化石不仅在各种沉积岩中可以形成,即便是在变质或者火山岩中也可以有钻孔化石存在;(5)遗迹化石很少同造迹生物一起被发现:遗迹化石很少同造迹生物一起被发现,因此除去较高级的脊椎动物足迹化石或少数停息迹(如五辐射的海星或三叶虫等),容易确定其分类位置以外,大多数遗迹化石很难确定其造迹生物的系统分类。因此必须对遗迹化石的构造进行仔细的形态功能分析和同现代生物遗迹进行类比。 多年来对遗迹化石的分类沿着三个方面进行。①遗迹是由各种生物造成的,因此,自然希望遗迹的分类同生物的系统分类吻合。但是既然遗迹化石很少同造迹生物共同保存,并且遗迹化石随着生物的行为习性而容易变化(同物异迹或异物同迹),因此根据遗迹来判断造迹生物的系统分类和彼此的亲缘关系在目前很难作到。当前对于脊椎动物的足迹可以划分到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教案(优质课)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教学设计熊英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课程分析: 本章课程的核心是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这些应该成为处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本节内容包括: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其中重点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现在已经遗忘,而且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概述拉马克的进化理论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3)运用生物进化的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由教师提供讨论的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2)学习达尔文的执着精神,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设计理念: 此部分内容简单,前后顺序逻辑严密,框架思路清楚。以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学探究的方法处理教学内容是可行的。关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评说其要点,然后教师可以指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达尔文学说之前影响最大、最为系统的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本节教学的中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综合了生物学各学科的成就和多种生物进化因素建立起来的,因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来的关键。因此大致思路如下:通过录像片段引入本课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拉马克进化学说 4个图片并结合长颈鹿的进化探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自学并讨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插入与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和与课文相关的图片,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并利用图片交替和录像展现使学生头脑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生物进化过程。 五、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段很好的视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但是看视频前,我们先玩个“猜一猜”的游戏,看哪一位同学可以猜出屏幕上的问题。 通过问题的回答,我们已经知道生物是进化的,而不是女娲造人,也不是上帝造物。那么生物是怎样进化的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讨论生物进化的一些学说。 (点评:利用课件,展示由单细胞生物到人的生物进化过程的录像,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

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方面的意义

.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方面的意义 1是确定相对的主要依据 在地质历史时代中,生物的发展演化是整个地球发展演化的最重要的方而之一。随着时问的推移,生物界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同类别、不同属种生物的出现,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在演化过程中,已有的生物,或演化为更高级的门类、属种,或灭绝而不再重新出现。这种不可逆的生物发展演化过程,大都记录在从老到新的(成层的岩石)巾。在不同所形成的内,保存着不同的化石类群或组合,即在某一的中,有着某一所特有的化石,这就是史密斯(w.Smith)的“生物层序律”。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顺序清楚地记录了有生物化石记录以来的地球发展历史。 根据生物演化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由老到新被划分为大小不同的演化阶段,构成了不同等级的。最大的是宙,整个地球地质历史被划分为、和。为最占老的。是和进化时期。是原始演化的时代。时,后生植物、动物大量发生和发展,是生物显著出现的时代。被划分为二个代,白老到新为、和。代以下被分为纪。有、、、、和计六个纪。有、和共三个纪。包括、和。每个纪一般被进一步分为三个或两个世,每个世又被分为若干个期。每个期包括一个或几个化石带,时问跨度为数百万年,是的。 2.是划分和对比地层的主要依据 每一都有地层的形成。因此。每一都有一个相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宵、代、纪、世、期的相应的为宇、界、系、统、阶。地层是研究地球发展舰律的物质基础,也是地质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对象。就是研究地层

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分布规律。的办法是目前研究和对比的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 由于不同年代的地层中保存着不同的特征化石或化石组合,从而不同时代的地层就可以被识别出来,不同地区但时代相当的地层就可瓦相对比。这种不同地区的和对比,对寻找地下资源以及选择建筑地基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3.是识别古代生物世界的窗口 化石是生命的记录。通过对各地、各时代化石的不断发现和挖掘,和利用生物学和等知识对化石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分类、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不断研究,地球有牛物圈以来,特别是后生生物出现以来,千变万化的古代生物就可被逐步识别,古代生物的形态就能得到复原,古代的生物世界就能被栩栩如生地再现给世人,古代生物在全球的地质地理分布就能不断得到揭示,古代生物的系统分类或就可逐步完善起来。 4.古生物为和演化研究提供直接的证据 古生物研究为探讨生物演化规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老到新的地层中所保存的化石,清楚地揭示了生命从无到有、生物构造由简单到复杂、门类由少到多、与现生生物的差异由大到小和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一幅生物演化的图画。地层中化石出现的顺序清楚地显示了细菌一藻类一裸蕨一一的植物演化,和从无脊椎一的动物演化、鱼类一一哺乳类一人类的的演化规律。

进化论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意义

进化论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意义 张先喆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工科试验班(信息)学号3110100812) 摘要:一百五十多年前,达尔文正式提出了进化论学说,在这一百五十年之中进化论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进化论的意义不论是对科学还是对社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人的思想也深深地受到了它的影响,并且它千百年来第一次改变了人们对于人类起源的神创论的信仰,它还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变革,尤其是对中国的变法图强,力图革新做了指导性作用。然而,这项学说有它的不足之处,也是这一百五十多年来倍受争议的原因,各种反对进化论的言论也数见不鲜。然而,科学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绝对的正确性,而在于它对于后世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进化论达尔文拉马克物种起源 LUCA 基因中心主义非线性突发性演化 引言 进化论最初进入我们的生活的时间已经无从追溯,初中?小学?也许更早。毫无疑问的是,进化论对整个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它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进步的推动作用也是无可厚非的,而进化论对中国历史的推动作用也尤为突出,进化论的思想在每个中国人的思想中几乎是根深蒂固的。 1.进化论的发展历程及科学意义 首先对生物做出阐述是基督教的神创论,后来一位叫拉马克的博学的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坚信生物是传衍而来,这就是“用进废退”拉马克主义,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使用就退化。这种变化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后来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然后是现代的发展的进化论,进入了基因,分子生物学的阶段。 [1] 而达尔文的作用则是将整个进化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前人从未企及的高度,他的观点的提出引起了人们更多的思索和探讨,也正是这个观点,第一次对神创论的真实性造成了一个极大的冲击。达尔文之所以地位特别,在于他既不是单纯的博物学家(比如林奈),也不是单纯的哲学家(比如康德),达尔文在完成四年的旅行之后用了二十年时间思考并撰写《物种起源》,他耗费了毕生心血为的是将一个完整抽象的理论体系建立在稳固的事实基础之上,诚然,这一点要比理论体系本身的每一点细节都更加重要。事实上,就某一具体的独立现象而言,存在无限多的理论解释方案,就等同于对于任意一确定函数,总可以用多项式在局部逼近,但是如果仅满足于此,那么这就只是数学游戏,而非科学。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里,我们更推崇达尔文,而非拉马克,并非因自然选择比用进废退在理论上更合理,而是我们认为前者更接近事实,当然拉马克理论并非完全错误。[2]至于达尔文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自然也应当同样受到基于事实的严格检验,科学不存在圣经。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世界最著名的同时也是世界最简单的理论,简单概括为8个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用这个理论可以来解释一切生物的演化现象,如生物物种的起源,物种的多样性,生物的生理结构,生物行为等。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就像是爱因斯坦写下的式子E=mc2,那么的不可思议,又那么的令人着迷。在自然选择中明确提出,进化的基本原理包括起源,改变,修改的维持。进化不等于普遍的变化,进化不等于进步,它是一种持续的渐变,是有规则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尔文的进化论也随着后人的研究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进化论的基础上甚至有这样一个猜测:大约在30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个名为“最后普遍共同祖先(LUCA)”的生物。它形态庞大,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巨大生物,填充了地球上的所有海洋。随后它分裂为三个部分,最终诞生了今天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祖先。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LUCA是早期生命努力生存的结果。约29亿年前,LUCA分裂成三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单细胞细菌、原始细菌以及能够演变为动物和植物的更为复杂的真核细胞。要想知道在分裂之前发生了什么很困难。那个时代几乎没有

化石形成的条件

化石形成的条件 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化石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主要的有以下一些; 一般地说,生物死亡数量越多,形成化石的机会也就越多,反之亦然。因此,在由海洋环境形成的地层中,比较容易发现动物化石,特别是珊瑚一类的化石。在含煤的地层中,比较容易得到植物化石,在一些由陆地环境形成的地层中难以找到化石,尤其是哺乳动物的化石。 凡是硬体部分如介壳、骨胳、牙齿、角、树干、孢子、花粉等,不易腐烂而毁灭;凡是软体部分如皮肤、肌肉和各种器官,则容易腐烂而消失。所以,常见的化石,大多数由生物体的硬体部分所形成。恐龙化石多为其骨架,象的化石多为牙齿和骨胳,河蚌化石多为介壳,三叶虫化石大多数是甲壳,硅化木是裸子植物的次生木质部的木质纤维形成的。孢粉等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古代植物孢子和花粉的形态、分类、组成和分布等,实际上是通过孢子和花粉的化石来研究的。 生物尸体如果暴露于空气中,会受氧化作用或被其他生物吞食而遭破坏,即使是硬体部分,天长日久,也会被风化和毁坏。因此,生物死后,必须要有某种沉积作用将其迅速

掩埋,才能较好地保存。凡是生物繁盛而地质沉积作用急剧进行的地区,化石就比较多。我国甘肃东部、山西西北部、河南西部、陕西等地的地层多数在河湖中形成,由于动物的遗体埋在水底,盆地周围的沉积物不断覆盖,几沧桑变迁,河湖干涸,沉积物变成坚硬的石,并且暴露到地表。因此,这些地区是哺动物化石较多的产地,我国著名的黄河剑齿就发现在这里。 石化包括钙化、硅化、碳化、矿化,是把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使其变得坚硬如石的过强。 物理作用指的是生物体的外形印烙在岩层上,或是壳体、骨赂等空隙被泥沙或其他矿物质所充填使其变硬的过程。如古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古动物的触须、附肢、羽毛等形成的印痕化石就通过这种作用。 化学作用是指化学溶液,如碳酸钙、二氧化硅、黄铁矿等溶液对古生物硬体部分的作用。这些溶液在地层中流动时,不断接触古生物硬体部分,其矿物质成分不断与生物体物质进行化学置换,久而久之,这些生物体的物质成分几乎全部为矿物质成分所取代,而形态则保持原样。例如前面提到的常见的硅化木,其物质成分已不是木质纤维,而是二氧化硅。但仍体现出其外部形状,细胞、年轮也都保存了下来。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的意义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的意义: 在北京猿人发现之前,虽然德国的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爪哇的直立人等人骨化石相继被发现,但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即使是持进化论的学者,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和人骨化石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也莫衷一是。自从北京人头盖骨以及石器、用火遗迹发现以后,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确认,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遗址。 1918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周口店一带发现了一处古动物化石堆积。1921年安特生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等人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于龙骨山北坡发现了埋藏化石更丰富的地点,即闻名于世的“周口店第一地点”,在此先后发现了两颗人牙化石。1927年由瑞典古脊椎动物学家B?步林和中国地质学家李捷主持,对第一地点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1929 年12月2日由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了一些猿人使用过的石器和用火遗迹。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属直立人;他们过着以狩猎为主的洞穴群居生活,能够使用和制造粗糙的石质工具,并已学会使用火取暖和吃熟食。这时的北京猿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在北京猿人发现之前,虽然德国的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爪哇的直立人等人骨化石相继被发现,但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即使是持进化论的学者,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和人骨化石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也莫衷一是。自从北京人头盖骨以及石器、用火遗迹发现以后,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确认,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迄今为止,共在周口店遗址发现了40个个体(八廓男女老幼)以上的北京猿人化石,根据这些化石可以复原北京猿人的基本特征。另外还发现了10多万件石器和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该遗址的丰富程度十分罕见。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说课稿(必修2)

高中必修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的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以前面所学的遗传学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后面种群内容的学习设下伏笔,是为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提供了素材。 生物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基础理论,也是对人们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影响的理论。学生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脱旧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学好这节课就显得更为重要。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现在已经遗忘,而且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2)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几个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理解自然选择学说几个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3)通过学会运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生物界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自然界、生物界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2)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生物进化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二、教学法:

化石的研究情况

化石的研究情况 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寒武纪是距今5.4亿至5.1亿年的时间段。比我们较熟悉的恐龙时代的“侏罗纪”早4亿年。1909年,在加拿大发现的寒武纪中期的布尔吉斯动物化石群轰动了世界,如今这个化石群已被联合国列为科学遗址。1947年,在澳大利亚又发现了前寒武纪末期的埃迪卡拉动物化石群。这两个化石群的时间间隔有1.1亿年,两物种间发生的突发性变化难以在实物上得到证明。而澄江动物化石群正好处在以上两个化石群时间跨度上的中间,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最重要的环节。 也许,世界上没有一处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过程,能如云南澄江生物化石群这般传奇。 1984年6月中旬,刚刚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所硕士毕业的侯先光,来到云南澄江县的帽天山,寻找曾经生存于寒武纪的高肌虫化石。他住在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工棚里,天天早出晚归,爬过崎岖的山路,到选点搜寻古生物化石,每日劈下的石头常常有两三吨重,然而,艰苦的工作并没有得来想要的收获,工作了一个多星期,却依然两手空空,侯先光不免有些失望。 7月1日下午3点左右,正在紧张发掘的侯先光一抬脚,鞋跟不慎剐落了一片松动的岩层,一块形状奇特却又保存完整的化石露了出来,欣喜若狂的他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判断,这是一块寒武纪早期的无脊椎动物化石。他再接再厉,当天就发现了三块重要化石,后来进一步鉴定发现,发现的分别是纳罗虫、腮虾虫和尖峰虫化石。 如同打开了一扇古生物宝藏的大门,此后的数天里,侯先光陆续发现了节肢动物、水母、蠕虫等许许多多同时期的古生物化石。返回南京后,他与导师张文堂教授,撰写了《纳罗虫在亚洲大陆的发现》,并在论文中将澄江的动物化石定名为“澄江动物群”。 此后,在帽天山,诸多科学家们从未见过的奇特古生物陆续重见天日。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陈均远教授、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等人陆续加入研究行列,一系列发表在《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的文章,向全世界描述了在5.3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生命曾在云南澄江集体爆发的壮观场景。 1992年,澄江动物化石群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地址遗迹东亚优先甲等第四号”。2005年11月底,澄江化石群申报世界遗产的申请正式上报建设部。 2005年岁末,记者专程来到当年化石的发现地———云南澄江帽天山探访,云南省古生物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澄江动物化石群博物馆陈爱林馆长,和记者讲起当年化石发现的过程依旧不胜感慨。 据陈馆长介绍,经历22年的不懈研究,古生物学界在澄江共发现180多种动物,其中80%都是前所未知的新种,还有20多种痕迹化石和粪便化石。几乎现生动物的所有门类,都能在澄江化石群里找到它们的远祖代表,而人的“老祖宗”——云南虫,更是首次在澄江发现。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章提要: 现代生物进化拉马克:观点、意义 理论的由来达尔文:观点、意义、局限性 进化基本单位:种群 现代生物进化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理论主要内容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原材料 物种的三个环节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共同进化概念、生物多样性内容 本章知识点: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理论要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生物由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 2、意义: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是进化的,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理论要点: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1)过度繁殖—自然选择的基础过度繁殖 + 有限的生活条件 (2)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动力生存斗争 + 变异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 + 有利性状的遗传 (4)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2、意义: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局限性: (1)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 (3)强调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关于遗传和变异:性状水平基因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个体为单位种群为单位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 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种群: (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 (2)特点:不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且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3、种群基因频率: (1)概念: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化石在地层学研究的意义

正文:化石在地层学研究的意义 一“化石”的简介: “化石”一词的英文(fossil)源自于拉丁文fossillis,它的意思为挖掘。 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通常在随后的岁月中, 这些生物遗体中柔软部分(如肌肉或表皮等)在保存前就已经腐烂,而 只留下抵抗性较大的部分(如骨头或外壳)。接着,抵抗性较大的部分 就被周围沉积物中的矿物质所渗入取代,与包围在周围的沉淀物一起经 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微小的内部 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 下来。 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称为化石。从化石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动、植物的样子,可以推断出它们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推断出埋 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等等。 化石就是存留在岩石中的生物遗骸,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他们的生活遗迹。其实,简单地来说,化石就是生 活在很久以前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二化石的分类 1、实体化石 实体化石指的是古生物遗体本身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原来的生物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避开了空气氧化和细菌腐蚀,其硬体和软体可以比较完整的

保存而无显著的变化。例如1901年发现的25000年以前的猛犸象(冰期西伯利亚冻土层中),不仅骨骼完整,连皮、毛、血肉,甚至胃中食物都保存完整)。 2、模铸化石 就是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一类是印痕(可反映该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第二类是印模化石(包括外模和内模两种。外膜能够反映原来生物外表形态及构造;内模能够反映生物硬体的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第三类是核(内核是反映壳内面构造的实体。与原壳外形一致、大小相等而成分均一的实体,即称外核)。第四类是铸型,(它们内部还包有一个内核,但壳本身的细微构造没有保存。) 3、遗迹化石 指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和遗物。遗迹化石中最重要的是足迹,此外还有节肢动物的爬痕,掘穴,钻孔以及生活在滨海地带的潜穴,均可形成遗迹化石。遗物化石方面,往往指动物的排泄物或卵(蛋化石);各种动物的粪团,粪粒均可形成粪化石。 4、化学化石 古代生物的遗体有的虽被破坏,未保存下来,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分解后形成的各种有机物仍可保留在岩层中,这种视之无形,但它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能证明过去生物存在的化石称为“化学化石”。 5.特殊的化石 活化石,琥珀等。 三“地层学”的简介

有关化石的资料

有关化石的资料 化石是在地质历史(距今48亿~1万年间)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是茎、叶、贝壳、骨胳等硬体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充填和交替等作用,形成保持原来形状、结构或仅是印模的钙化、硅化、黄铁矿化、碳化的生物遗体、遗物。也有少数是由于特殊的保存条件而未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有时在岩层中还保存了古代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足印、爬迹、穴迹等等。假如地球历史是一部书,化石就是镶嵌在文字中的图片,它们不仅能生动地注解神秘的史前世界,而且本身也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早在五六世纪,我国古籍中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唐颜真卿对螺蚌化石,宋沈括对植物化石和杜绾对鱼化石的本质和来源,都有过比较正确的理解和阐述。 化石通常根据生物所属的分类的不同,而分别被称为古无脊椎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古植物化石,及按不同生物门类而统称的如珊瑚化石、龟鳖化石、松柏化石等。同时,还根据生物个体大小的不同,将能用于研究的化石叫大化石,如腕足动物、三叶虫、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等的化石;但对于这些生物的微细构造进行研究时仍然要使用显微镜,如珊瑚化石和具介壳动物的壳的构造等。对于必须利用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微小的化石,称为微体化石,如有孔虫、介形虫、硅藻等。某些大生物的微小部分如轮藻的藏卵器,植物的孢子、花粉,虫牙(虫颚)、牙形石等,甚至小的

鱼鳞、鱼牙等也常属于微体化石。这一名词的使用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例如某些群体生物如苔藓虫、层孔虫,还有如竹节石、软舌螺等,有些学者视其为微体化石,有些学者仍把它们视为大化石。近年来随着石油地质勘探和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以及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的应用,在地层中发现了许多极为微小的化石,它们的直径在30~10μm以下,被称为超微化石。超微化石包括颗石、盘星石、微锥等。 将古生物遗体或遗迹保存为化石的各种作用被称为化石化作用。形成化石的条件:①古生物要具有能保存为化石的硬体才能保存为化石,不具硬体的古生物在特殊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化石,但机会极少。②死亡生物的遗体要能在绝氧的环境下被保存,并不被机械作用破坏。③要有足够的时间,使古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成岩过程中及成岩作用后具有更为坚硬的物理特性和更具化学稳定性。④在以后的地球内、外力的作用下没有被再次破坏而终于保存下来。一个动物群死亡后,首先形成死亡群。死亡群中一部分或大部分尸体经搬运或仍在原地堆积形成尸积群。尸积群中未被有机和无机条件破坏而保留下来的硬体被沉积物掩埋的就叫埋藏群,被搬到远离原来生物生活地区的叫异地埋藏,否则叫原地埋藏。被埋藏的生物遗骸或遗迹在成岩过程中和以后未被破坏而保存下来的就构成了一个化石群。由此又可以看出,能形成化石的只是当时生物群的一小部分,而每一化石群的组成可能是很复杂的。 根据化石的成因,古生物学家把它们划分成几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马克进化理论、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及其优缺点(Ⅰ知道) 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Ⅱ理解) 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理解) 隔离在物种形成的作用。(Ⅱ理解) 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Ⅰ知道)。 2.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二、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2.实施方案 (1)采用举例、挂图、投影等进行教学。 (2)联系所学知识,演绎归纳本节知识,从而掌握重点内容。 三、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 基因频率的概念及计算。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2.突破策略 (1)采用举例、挂图、投影等进行教学。 (2)联系所学知识,演绎归纳本节知识,从而掌握重点内容。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计划课时:4课时(知识复习一课时+习题讲解课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回归教材,以问带查 1.教材111页图7-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2.教材115页[思考与讨论]——基因频率的计算。

3.教材116页[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4.教材120页[资料分析]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5.教材122页[技能训练]。 6.教材123~126页可当兴趣资料阅读,尤其关注共同进化的概念及实例,生物多样性层次及中性学说。 7.教材113页练习一中2;教材118页练习一中1和4,二拓展题;教材121页练习一中1,2;教材126页练习一中1;教材129页自我检测一中判断题、画概念图,二、三和四中1、2。 二.建立本节内容知识概念图 三.考点分析,理清知识 3.1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分析 主要内容 (1)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2)变异是不定向的, 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3)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斗争,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4)自然选择是长期缓慢的过程,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模型 模型解读 (1)自然选择的对象 ①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