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的意义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的意义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的意义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的意义:

在北京猿人发现之前,虽然德国的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爪哇的直立人等人骨化石相继被发现,但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即使是持进化论的学者,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和人骨化石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也莫衷一是。自从北京人头盖骨以及石器、用火遗迹发现以后,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确认,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遗址。

1918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周口店一带发现了一处古动物化石堆积。1921年安特生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等人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于龙骨山北坡发现了埋藏化石更丰富的地点,即闻名于世的“周口店第一地点”,在此先后发现了两颗人牙化石。1927年由瑞典古脊椎动物学家B?步林和中国地质学家李捷主持,对第一地点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1929

年12月2日由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了一些猿人使用过的石器和用火遗迹。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属直立人;他们过着以狩猎为主的洞穴群居生活,能够使用和制造粗糙的石质工具,并已学会使用火取暖和吃熟食。这时的北京猿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在北京猿人发现之前,虽然德国的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爪哇的直立人等人骨化石相继被发现,但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即使是持进化论的学者,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和人骨化石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也莫衷一是。自从北京人头盖骨以及石器、用火遗迹发现以后,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确认,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迄今为止,共在周口店遗址发现了40个个体(八廓男女老幼)以上的北京猿人化石,根据这些化石可以复原北京猿人的基本特征。另外还发现了10多万件石器和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该遗址的丰富程度十分罕见。

1933年在裴文中先生的主持下,在龙骨山顶的洞穴内又发现距今18000年前的人类化石。定名为“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具有原始蒙古人种的特征。同时还出土了骨针和各种装饰品,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墓葬。研究证明,山顶洞人不仅掌握了熟练地狩猎捕鱼技术,还可以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有相当进步的制造装饰品的工艺,并产生了原始宗教的萌芽,山顶洞人已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在周口店遗址出土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化石以及大批的石器等出土遗物,都由美国人运走,全部的珍贵文物至今仍下落不明,成为世人瞩目的重大悬案。

1953年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附近建成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周口店北京

猿人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论述类文本阅读:《北京猿人头盖骨出土90周年不断丰富史前文化遗产》阅读答案及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29年12月2日,在北京市房山告龙骨山上的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这是上世纪世界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人类的历史被推前至50多万年前(后续的测年表明北京猿人最早者为距今80万年左右),并据此确立了人类演化史上十分重要的直立人阶段。这一发现成为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一座里程碑。 1961年,周口店遗址被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90年间,周口店遗址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记录,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周口店遗址提取并论证了北京猿人用火证据。周口店遗址曾被公认为保存古人类最早的有控制用火的证据,但这样的结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曾受到质疑0 2009年至2016年期间,周口店遗址发掘提取到毋庸置疑的原地用火证据。发掘出三处集中用火的部位或火塘,其中一处火塘残存围石圈筑结构。科技分析显示这些部位集中分布着高含量的植硅体、钾元素等燃烧产物和超出常规的磁化率信号和红度,确定被长时间使用过。发掘出多件内外皆呈黑或灰褐色,科技分析证明是被烧过的动物骨骼。这些烧骨与石制品、火塘等具有清晰的共生关系。发掘显示高温受热的灰岩变成石灰。研究证实,这些石灰岩块和颗粒不等的石灰粉末堆积在一起,属于原生并就地埋藏。此外,课题组进行了系统的野外沉积样品采集发掘和磁化率、色度测量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区域确实发生过长时间集中原地用火。 周口店遗址助力东亚古人类研究0 2003年,在周口店遗址区的一个田园洞内,一具古人类的遗骸被发掘出土。该化石的发现,为周口店遗址的学术历史带来新惊喜,为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材料。田园洞人属于早期现代人,这为东亚现代人至少部分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假说增添了新的支持证据。围绕田园洞人更重要的科学发现是对其

三年级下册《鱼化石》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鱼化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勘栩鳞鳍”4个。理解“栩栩如生”“凝视”等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自主地积累句段。 3 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并能把鱼化石的形成过程说清楚。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化石吧?你们想知道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化石的诗歌,它是著名作家艾青的作品,向我们讲述了化石形成的过程。先来听一听课文录音,然后想一想你听懂了什么? 2、看鱼化石图片,认识鱼化石。(媒体出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过渡:听完了课文录音,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听明白了什么? (大致了解:化石是古代的动物变的;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变成的;化石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等……)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交流。 要点:(媒体出示)“鳞”是前鼻音,书空右半部分的笔画; “鳍”的右边不是“者”字,要看清字形,“鳍”的意思是:鱼类的运动器官。 三、学习诗歌,指导朗读 1、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条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完成练习。(媒体出示) 动物名称变成化石的起因形成化石的经过形成化石的结果小鱼儿恐龙始祖鸟 2、学生讨论,准备发言。(师巡视指导……) 3、选取文中自己喜欢的一段,朗读出来。 (生交流朗读,师帮助归纳总结) 4、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书,指导他们读出语气,体会当时的恢宏气势和感觉。 (可以选择个人读、接龙读、比赛读、叫号读、领读和全班齐读等形式……) 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媒体出示) (1)指导学生理解“旺盛、自由、栩栩如生、动弹、凝视、发挥”等词语的意思,并且将词语放在句子中,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和体会。 (2)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归纳引导总结。 “旺盛”的意思:生命力强。 “自由”的意思: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风化作用对化石的影响

风化作用对化石形成的影响 摘要: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化石具有一定的生物特征,如形态、结构、纹饰和有机成分等能够说明地史时期生物的存在或反映生物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年代地层和经历的变化,也可以推断出地层所经历的地质构造等。 关键字: 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如果尸体恰好被泥沙掩埋,与空气隔绝,腐烂的过程便会放慢。泥沙空隙中有缓慢流动的地下水。水流一方面溶解岩石和泥沙内的矿物质,另一方面将水中过剩的矿物质沉淀下来或成为晶体,随着水流会逐渐渗进埋在泥沙中的骨内,填补牙齿和骨骼有机质腐烂后留下的空间。如果条件合适,由外界渗进骨内的矿物质在牙齿和骨骼腐烂解体之前能有效地替代骨骼原有的有机质,牙齿和骨骼便完好地保存成为化石。由于化石中的大量矿物质是极为细致地慢慢替代其中的有机质,所以能完整地保存牙齿和骨骼原来的形态,连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的组织形态都能原样保存。天长日久,骨骼的重量不断增加,由原来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还保存牙齿和骨头原有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的石头,这个过程被称作“石化过程”。 除了牙齿和骨骼外,有的动物的粪便也能成化石。例如,有的肉食动物吃肉时是连着碎骨一起吞下的,粪便里有许多没有被消化掉的碎骨,碎骨不容易腐烂,所以也能成为化石。脚印也能成为化石。人或动物踩在泥沙上,造成脚印。泥沙干后,脚印又被另外的物质填满。两种物质都被后来渗进去的矿物质石化后保存下来,但是两种物质的性质不同,软硬不同,容易风化或破坏的程度也不同。一种物质被风化或破坏后,另一种物质便表现为脚印化石。 化石影响因素:虽然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有三个因素是基本的:(1)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2)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地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在德国的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风化作用是地表或近地表岩石和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发生机械破碎或化学分解、在原地产生碎屑、形成新矿物的作用。其中分为:物理(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1. 物理(机械)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孔隙水的冻胀、盐类的结晶等,使岩石崩裂破碎,但化学成分不变,也不形成新矿物,称为物理风化作用按物理风化作用方式(机理)又可进一步分为:(1)岩石的热胀冷缩作用岩石与其他物质一样,会热胀冷缩,但岩石又为热的不良导体,表层与内部之间温差产生的张力,不同矿物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张力,均可使岩石出现裂缝,使岩石破坏剥落。据观察,沙漠地带昼夜温差可达40℃,岩石上午外热内冷,傍晚内热外冷,如此反复,最终使岩石破碎。(2)冰劈作用(冻胀作用、冰楔作用)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体积增加(结冰体积可增大9.2%),撑裂岩石(图9-1),其理与北方

大美十堰

三十亿年前的造山运动,造就了这里神奇的郧山汉水。 她,牵手秦岭巴山,交汇鄂豫陕渝,厚重包容的山水禀赋和奉献担当的城市精神,孕育出这片土地无穷的激情与魅力。 大美十堰 十堰之美,美在自然。 天下第一仙山,一峰独秀,万山俯首。 世界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依山就势,浑然天成,自然奇观,世人惊叹。 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浩瀚水面,碧波万顷,纯净无垠。 山之灵秀,水之隽美,人间仙境,亘古无双。 十堰之美,美在文化。 白垩纪恐龙的脉搏,感知着这颗星球的生命进化历程。 “郧县人”的深邃目光,穿越了人类文明的风雨沧桑。 汉江辽瓦店子遗址,演绎了五千年不断代的地下通史。 皇室隐居文化,承载着千年皇权贵胄赋闲归隐、韬光养晦的传奇。 玄妙飘灵的武当武术,堪称华夏魂灵的道教文化,武当文化尽显无穷魅力,承载华夏千年文明。 房陵和诗经、女娲、七夕等系列文化体系,流光溢彩。 山二黄,凤凰灯舞,吕家河民歌,伍家沟民间故事,地域文化薪火相传。 一批批历史活化石,纷纷登上现代舞台,一处处残存古迹,重放昔日光彩。 遍布郧山汉水的馆藏文物,足以唤起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追思与尊重。 十堰,让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感受这片土地的时空脚步。 十堰之美,美在奉献。 上世纪五十年代,丹江口大坝横锁汉江,三十万亩良田沉入水底,三十万十堰人泪别故土。

今天,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调水工程,让一库清水润北方,大坝加高,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渐入水底,又有十八万移民,把乡愁装入行囊,把生活交予他乡。 两次迁移,半个世纪的退让腾挪,十堰全境两万多平方公里,被划定为限制开发区域,几代人精心培植的黄姜、造纸等产业,全面关停并转。 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战略性水资源保障与供给功能,成为这座城市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艰辛。 十堰人,用最朴素的隐忍和坚强,滋润着遥远的北方。 大山无言,大水无声,质朴的十堰人,以山的负重和水的胸襟,向盛世治水的国家工程,奏响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 十堰之美,美在担当。 四十年前,天南海北的建设者纷至沓来,以开天辟地的壮成豪情,使昔日蛮荒的小山沟,涅PAN成闻名全国的现代化汽车之都。 新千年伊始,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十堰,遭遇了东风两个总部相继处迁的艰难岁月。 “废都”的阴霾,将这座城市推向了背水一战的风口浪尖。一场事关三百五十万人民未来福祉的抉择,考验着她的掌舵者。 发展的压力,在竭尽所能中转换为动力。十堰提出了“一主四大”产业发展思路,全力以赴推进地方汽车工业的发展。经过五年时间尤其是近三年的努力,依托利用东风商用车的带动和辐射,形成了地方工业与东风汽车比翼齐飞的局面。一大批“双亿”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崛起。 政企共建,加快实施东风“61”计划,推进东风八万辆重型车、动力总成、东风零部件、东风小康、东风实业等五大工业园建设,将为十堰再造一个“东风”。 大担当涤荡阴霾,大格局引领方向。汽车、旅游、水电、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十堰经济活力四射。 迤逦之路,八面来风,连续九届武当国际旅游节和两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向世界传递着绵厚的十堰软实力,使十堰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蜚声中外,名扬天下。 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版块,十堰,正精心构建“三区三线”旅游发展格局,全力打造“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旅游目的地。

《这里是北京 》 世界遗产在北京10.2解说词

《这里是北京》——世界遗产在北京10.2 他们是古都北京的中国记忆,他们是世界人类的共同遗产,追忆百转千回的申遗历程,聆听掷地有声的保护承诺,还原支离破碎的历史记忆,敬请关注这里是北京特别节目《世界遗产在北京》。 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北京工美集团冠名播出的《这里是北京》。话说1986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第一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然而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的官员看到这份儿名单儿之后,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中国首次申遗,名单为何被驳回?紧急补充材料,周口店为何“被申遗”?避难途中失踪,北京人身陷“无头案”;接受世界检验,猿人洞,期待新发现。敬请关注这里是北京特别节目《世界遗产在北京》之周口店.人在何处。 1985年12月,在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和罗哲文4位政协委员的提议下,中国正式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国际社会作出了,为全人类妥善保护中国境内世界遗产的庄严承诺,然而,当中国首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得到的答复却出人意料,“中国首次申遗,名单儿却被驳回”。 原来,中国递交的第一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只有四项,分别是长城、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及敦煌莫高窟。那么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点名儿周口店呢?故事还得从一张照片儿说起。这张照片拍摄于85年前,也就是1929年,画面上的科学家裴文中捧着他的惊人发现,正是这一发现,让北京周口店这个普通的小村庄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2014年9月,记者驱车前往房山周口店镇,跟以往穿村绕路探访古迹不同,下了高速,一条笔直的道路,引我们来到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早在18世纪末,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寻找人类祖先的风潮。从欧洲到非洲的广大区域,遍布了西方探险家的足迹。在1921年之前,周口店的龙骨山只是一座普通的石灰岩小山,地产权属于鸿丰煤厂。19世纪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一枚类似人类的牙齿化石,从而揭开了周口店考古发掘的序幕。 为此,国民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出资取得了这里的永久租用权,那这第一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究竟是在哪儿发现的呢?跟随周口店遗址博

关于北京人的资料

关于北京人的资料 1、北京人遗址开始百年大修 [ 2004 年7月23日]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加固保护工程今天上午正式启动。从1927年就开始系统发掘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在近百年后的今天由于自然风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隐患有望在近期内彻底消除。 7个化石点21处隐患 据了解,此次修缮是1921年著名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及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在周口店进行小规模发掘以及1927年开始系统发掘并发现震惊中外的北京人头盖骨以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首次修缮,可谓是“百年大修”。 为搞好此次修缮,去年下半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组织专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加固保护前的地质病害调查,结果在遗址的7个发掘点,专家发现了21处安全隐患,其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随时可能出现的山体滑坡和猿人洞坍塌,而从龙骨山下呼啸而过的列车引起的强烈震动也很可能成为引发灾难的导火索。 据参与此次调查的牟会宠教授介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从当初发掘至今,尚未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保护性工作。而由于受岩石沉积及后期构造运动等地质方面的影响以及物理风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加上周围采石场、小煤矿作业和门前的火车震动等环境影响,北京人遗址已经到了非治理不

可的地步了。在遗址的7个发掘点发现的21处安全隐患中,有8处为特别危险地段,其中山顶洞内顶板及南侧壁的松散堆积体、猿人洞西侧标准剖面处均有大块的危岩体、新洞顶板和鸽子堂洞顶都存在塌方的危险。 鸽子堂是首修重点 据悉,今天启动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加固保护一期工程共涉及遗址核心区内的6处安全隐患,修缮范围包括鸽子堂、猿人洞灰烬层、第三地点、第四地点和第十二化石地点等,其中鸽子堂是此次修缮的重点。 鸽子堂是周口店遗址的重要景点之一,就是在这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猿人的锁骨、顶骨、下颌骨等化石及许多用石英和绿色砂岩所制的粗糙石器。此外,这里有猿人用火的遗迹,包括大片灰烬层,特别重要的是还有一段紫荆木炭。负责本次大修的设计单位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兰立志介绍,鸽子堂集中了此次修缮60%的工作量。 专家介绍,此次保护工程将采用灌浆加固、锚杆加固、建立排水设施等技术进行,施工中为了解决危岩内部的裂隙情况,还将借助孔内摄影仪等先进技术。 在去年地质调查中发现顶部出现塌落的山顶洞并不在此次一期修缮之列,对此,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馆长杨海峰介绍,此前曾有专家提出在山顶洞顶部加一层玻璃盖的建议,但也有专家担心此举会破坏周口店遗址的自然景观,因此对

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提起化石,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显现出恐龙化石的样子,巨大的骨架,狰狞的面貌,那是曾经的地球霸主,统治整个陆地达1.35亿年之久,现代科学研究认为,约6500万年前,一场陨星和地球的大撞击给了他们致命的一击,除了鸟类,它们的谱系接近灭绝。唯一存留的是化石,证明其辉煌的过往。那么,什么是化石呢? 化石,指的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它们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我国古籍中约在公元五、六世纪就已经有关于化石的记载,《山海经》里面有对“鱼化石”(书中称之为“石鱼”)的描述;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观察并记述了琥珀中的昆虫;到了宋代,人们对鱼化石和螺蚌化石的起源,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南宋朱熹曾说明过螺蚌化石的成因,他认为,螺蚌壳生于石中,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并感慨,“天地变迁,何常之有”。 三叶虫化石 然而,最早把化石和生物进化联系起来的,是《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先生,他在在“贝格尔”舰航行期间,发现了化石动物和显存生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性,这引起了他的关注和思考,让他开始琢磨这两者之间是不是有种亲缘关系(relationship),最终创作出《物种起源》,为揭示生命起源这一千古谜题带

来了曙光。由此可见,化石至于生物研究的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形成化石呢?化石形成与否,取决于下面几个条件。 恐龙化石 首先,和生物死亡数量有关,一般而言,生物死亡数量越多,形成化石的机会就越多,这个不难理解,基数大,即使概率小,化石也能留存一二,比如,在海洋环境形成的地层中,很容易发现珊瑚一类的化石,而在含煤的地层,最常见的是植物化石。其次,生物体中坚硬程度较高的组成部分更易形成化石,比如牙齿、骨骼、角、树干、孢子、花粉等,这些不易毁灭,如恐龙化石,多为骨架;象的化石,多为牙齿和骨骼;而河蚌化石,多为介壳。生物尸体掩埋的速度也影响着化石的形成,当生物尸体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在氧化作用下毁坏,或是被其他生物吞食、破坏,即使是硬体部分,就抵不过日久天长,终会被风化损坏。若是死后迅速被泥土掩埋,则会被较好的保存,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生物种类众多且地质沉积作用急剧进行的地区,一般有较多的化石。 毋庸置疑,化石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或是鉴定对比地层,或是了解地球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或是研究人类起源、发展史及规律。不仅如此,化石还有着极高的观赏性,化石场地也可开发为旅游风景区。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的意义

xx人头盖骨化石发现的意义: 在北京猿人发现之前,虽然德国的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爪哇的直立人等人骨化石相继被发现,但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即使是持进化论的学者,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和人骨化石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也莫衷一是。自从北京人头盖骨以及石器、用火遗迹发现以后,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确认,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遗址。 1918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周口店一带发现了一处古动物化石堆积。1921年安特生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等人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于龙骨山北坡发现了埋藏化石更丰富的地点,即闻名于世的“周口店第一地点”,在此先后发现了两颗人牙化石。1927年由瑞典古脊椎动物学家B?步林和中国地质学家李捷主持,对第一地点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1929年12月2日由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了一些猿人使用过的石器和用火遗迹。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属直立人;他们过着以狩猎为主的洞穴群居生活,能够使用和制造粗糙的石质工具,并已学会使用火取暖和吃熟食。这时的北京猿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在北京猿人发现之前,虽然德国的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爪哇的直立人等人骨化石相继被发现,但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即使是持进化论的学者,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和人骨化石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也莫衷一是。自从北京人头盖骨以及石器、用火遗迹发现以后,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确认,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迄今为止,共在周口店遗址发现了40个个体(八廓男女老幼)以上的北京猿人化石,根据这些化石可以复原北京猿人的基本特征。另外还发现了10多万件石器和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该遗址的丰富程度十分罕见。1933年在裴文中先生的主持下,在龙骨山顶的洞穴内又发现距今18000年前的人类化石。定名为“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具有原始蒙古人种的特征。同时还出土了骨针

参观武汉博物馆观后感600字五篇

参观武汉博物馆观后感600字五篇 武汉博物馆所有展览利用科研成果,采用科技手段,凸现展示理念。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参观武汉博物馆观后感600字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参观武汉博物馆观后感600字五篇(一) 湖北省博物馆藏有反映湖北省从原始时期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类文物、标本14万余件,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既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一部分器物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也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馆藏文物品类丰富,器类齐全,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 所有展出的瓷器中,浪漫而富有诗意的青花四爱图梅瓶和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最受吉利文化使者们的关注。青花四爱图梅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他所作《兰亭集亭》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陶渊明爱菊,其咏菊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传。周敦颐爱莲,其名篇《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脍炙人口。林和靖爱梅鹤,他隐居于杭州西湖,以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青花四爱图梅瓶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

翠艳丽,是罕见的元青花精品。不愧为湖北省博物馆誉为镇馆之宝。 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则是十二件一套的青花压手杯,以十二月份的当令花卉为题。分别以一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莲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月季、十一月梅花、十二月水仙。配合花卉书写咏赞诗句。讲解员告诉我们,杯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这套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将诗、画、书法、篆刻多种艺术形式与瓷器工艺完美结合,可谓是清朝官窑瓷器的珍品。 在湖北省博物馆里,我们很遗憾没有听到穿越千年的编钟声。曾侯乙编钟。它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它出土时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立即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此外,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1954年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早期城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北京人头盖骨遗失之谜

"北京人头盖骨遗失之谜"新线索:可能埋在秦皇岛 地下 研究人员称发现北京人头盖骨“下落”新线索 1929年12月2日,中国著名古人类学家、史前考古学家和地质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带领考古发掘人员在北京周口店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该发现确立了猿人阶段的存在,证实了达尔文关于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这是“北京人”头盖骨(额骨)化石真品(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网开普敦3月25日电(记者于大波)中国和南非的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3月刊《南非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下落”的新线索。

南非金山大学人类学教授李·伯杰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两名中国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了这项研究。 研究人员根据二战时期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理查德·鲍恩的回忆,得出了北京人头盖骨可能埋藏在中国秦皇岛某地的一个停车场下的猜测。报告称,鲍恩和他的家人主动找到了在考古学方面享有盛名的金山大学,透露了鲍恩“最后看见”北京人头盖骨的经过。 根据鲍恩回忆,1947年他在美军设在秦皇岛的“霍尔康姆营地”参加一场战斗,美军在挖掩体时挖出了装在木板箱里的“北京人头骨”,当时士兵把木板箱当成了机枪垫,随后鲍恩被俘虏。鲍恩认为,战斗结束后,北京人头盖骨可能又被埋在了原地。研究人员根据鲍恩的回忆,前往秦皇岛进行了调查,并找到了鲍恩所说的“霍尔康姆营地”——它现在已变成了一个建在闹市区的停车场。 研究人员认为,鲍恩可能是最后一个见到北京人头盖骨的人,在诸多关于北京人头盖骨的回忆中,鲍恩的叙述可能是“最可信”的。南非金山大学发表声明说,北京人头盖骨“要么仍然下落不明,要么就埋藏在秦皇岛柏油地面的几英尺之下”。 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首次发现了完整的、距今50万年的北京人头盖骨。1941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出于“保护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目的,北京人头盖骨被移交给即将离开北京撤回美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同年12月5日,该部队所乘火车驶往秦皇岛,但由于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军队俘虏了北京、天津等处的美国兵,北京人头盖骨从此下落不明。北京人头盖骨的遗失是人类考古学历史上的“世界奇案”之一。

遗迹化石在环境分析报告中地作用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课程读书报告 课题名称:遗迹化石在环境分析中的作用 班级:064091 姓名:吴浩 学号:20091004040 指导老师:杜远生、颜佳新

遗迹化石是指地史时期生物的生命活动在沉积物和其他底质中留下的痕迹,生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包括运动、觅食、潜穴、钻孔、休息、捕食、耕作、住居、孵化、新陈代谢等。 同古生物实体化石比较,遗迹化石具有其特殊性质。(1)绝大多数遗迹化石都是原地保存:绝大多数遗迹化石都是原地保存,不像许多实体化石会被水流搬运,无论是产生于沉积物表面的足迹、移迹或产生在沉积物内部的潜穴、钻孔,都会随着沉积物的成岩固结作用而保存在原地。水流作用只能导致其侵蚀和破坏,并不起搬运作用。遗迹化石的这种性质,可以用来更准确的恢复沉积环境。因此多数遗迹化石是可靠的指相化石。地层中同一个化石产地所发现的遗迹化石组合称为遗迹群落,它是一个生物群落中造迹生物活动的证据;(2)遗迹化石的地史分布一般比古生物实体化石长:不像许多实体化石那样可以作为标准化石,这主要是因为代表生物习性特征的遗迹化石不像各种生物形态特征那样演化迅速。这一方面降低了遗迹化石的生物地层学价值,另一方面却提高了它们的指相意义。在地史时期相类似的环境条件重复出现时,一些相类似的遗迹组合就会在不同地质时期重复出现。赛拉赫把这些在地史时期重复出现的遗迹组合称为遗迹相;(3)同物异迹:同一种造迹生物由于习性行为不同可以形成几种完全不同的遗迹(同物异迹),例如三叶虫在海底上爬行产生的足迹称双轨迹,三叶虫在底层形成的停息迹为椭圆二叶形,称皱饰迹,三叶虫的觅食潜穴称二叶石或克鲁斯迹。相反的情况是不同门类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环境可以形成相同的遗迹(异物同迹),例如在近岸强烈水动力条件下的砂岸,不同门类的生物可以造成垂直管潜穴石针迹,或者不同的生物可以形成U形潜穴;(4)遗迹化石产生的多样性:遗迹化石既可以同古生物实体化石共同产生,也可以在缺乏实体化石的地层中产生,具有硬壳的生物可以造成遗迹,缺乏硬体只有软躯体的生物(例如蠕形动物)也可以造成遗迹。许多实体化石贫乏的砂岩系或复理石建造往往含有丰富多彩的遗迹化石。前寒武纪在具有硬壳的化石出现之前也已经有大量的遗迹化石被发现。遗迹化石不仅在各种沉积岩中可以形成,即便是在变质或者火山岩中也可以有钻孔化石存在;(5)遗迹化石很少同造迹生物一起被发现:遗迹化石很少同造迹生物一起被发现,因此除去较高级的脊椎动物足迹化石或少数停息迹(如五辐射的海星或三叶虫等),容易确定其分类位置以外,大多数遗迹化石很难确定其造迹生物的系统分类。因此必须对遗迹化石的构造进行仔细的形态功能分析和同现代生物遗迹进行类比。 多年来对遗迹化石的分类沿着三个方面进行。①遗迹是由各种生物造成的,因此,自然希望遗迹的分类同生物的系统分类吻合。但是既然遗迹化石很少同造迹生物共同保存,并且遗迹化石随着生物的行为习性而容易变化(同物异迹或异物同迹),因此根据遗迹来判断造迹生物的系统分类和彼此的亲缘关系在目前很难作到。当前对于脊椎动物的足迹可以划分到纲

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方面的意义

.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方面的意义 1是确定相对的主要依据 在地质历史时代中,生物的发展演化是整个地球发展演化的最重要的方而之一。随着时问的推移,生物界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同类别、不同属种生物的出现,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在演化过程中,已有的生物,或演化为更高级的门类、属种,或灭绝而不再重新出现。这种不可逆的生物发展演化过程,大都记录在从老到新的(成层的岩石)巾。在不同所形成的内,保存着不同的化石类群或组合,即在某一的中,有着某一所特有的化石,这就是史密斯(w.Smith)的“生物层序律”。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顺序清楚地记录了有生物化石记录以来的地球发展历史。 根据生物演化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由老到新被划分为大小不同的演化阶段,构成了不同等级的。最大的是宙,整个地球地质历史被划分为、和。为最占老的。是和进化时期。是原始演化的时代。时,后生植物、动物大量发生和发展,是生物显著出现的时代。被划分为二个代,白老到新为、和。代以下被分为纪。有、、、、和计六个纪。有、和共三个纪。包括、和。每个纪一般被进一步分为三个或两个世,每个世又被分为若干个期。每个期包括一个或几个化石带,时问跨度为数百万年,是的。 2.是划分和对比地层的主要依据 每一都有地层的形成。因此。每一都有一个相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宵、代、纪、世、期的相应的为宇、界、系、统、阶。地层是研究地球发展舰律的物质基础,也是地质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对象。就是研究地层

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分布规律。的办法是目前研究和对比的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 由于不同年代的地层中保存着不同的特征化石或化石组合,从而不同时代的地层就可以被识别出来,不同地区但时代相当的地层就可瓦相对比。这种不同地区的和对比,对寻找地下资源以及选择建筑地基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3.是识别古代生物世界的窗口 化石是生命的记录。通过对各地、各时代化石的不断发现和挖掘,和利用生物学和等知识对化石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分类、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不断研究,地球有牛物圈以来,特别是后生生物出现以来,千变万化的古代生物就可被逐步识别,古代生物的形态就能得到复原,古代的生物世界就能被栩栩如生地再现给世人,古代生物在全球的地质地理分布就能不断得到揭示,古代生物的系统分类或就可逐步完善起来。 4.古生物为和演化研究提供直接的证据 古生物研究为探讨生物演化规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老到新的地层中所保存的化石,清楚地揭示了生命从无到有、生物构造由简单到复杂、门类由少到多、与现生生物的差异由大到小和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一幅生物演化的图画。地层中化石出现的顺序清楚地显示了细菌一藻类一裸蕨一一的植物演化,和从无脊椎一的动物演化、鱼类一一哺乳类一人类的的演化规律。

民事上诉状.doc(新区)

民事上诉状 上诉人:郧县场城关镇新区中心小学 法定代表人:李剑平,该校校长。 住所地:湖北省郧县城关镇压小石桥巷5号 被上诉人:郑力荣,男,2005年5月24日出生,湖北郧县人,学生,住湖北省郧县城关镇解放路24号。 法定代理人:郑全伟(系原告郑力荣父亲),1978年10月5日出生,汉族,湖北省郧县人,住湖北省郧县城关镇解放路24号。 被上诉人:王绮梦,女,2003年5月25日出生,汉族,湖北省郧县人,学生,住湖北省郧县城关镇兴郧西路29号1座。 被上诉人及被上诉人王绮梦的法定代理人刘芳,1975年8月24日出生,汉族,湖北省郧县人,交警部门协警,住湖北省郧县城关镇兴郧西路29号1座。 上诉人因不服湖北省郧县人民法院(2013)鄂郧县民一初字第00065号民事判决书,现提起上诉。 请求事项: 请求二审法院将本案发回重审,或查清事实依法改判学校不承担责任。 事实与理由: 一、一审法院认定事实严重错误,语言逻辑混乱,前后矛盾。 (一)、一审法院将王绮梦后退不慎撞倒郑力荣的过失行为认定为学校(体育老师)疏予管理所致的事实错误。 1、郑力荣受伤是王绮梦在正当体育游戏中后退时,不慎撞倒所致。 郑力荣伤害事实,一审法院已查得非常清楚,就是王绮梦后退时不慎撞倒郑力荣,王绮梦是造成郑力荣受伤的直接侵权人,由于其是未成年人,其行为后果应当由其监护人来承担。学校和体育代课老师在本案当中并没有过错,依法不应该承担责任。 既然一审法院认定王绮梦(注:一审时母亲称又胖又高,个儿大)在正当体育游戏过程中不慎造成他人人身损害,那么,就应该得出体育老师和学校没有过错的结论;既然认定王绮梦无主观故意和重大过失,又怎么能得出学校疏于管理的结论呢?从整个判决事实部分前后矛盾来看。一审法院一定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课堂实录(附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课堂实录(附教案) (新教师必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 三、教学难点 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

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新课学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请同学们看看《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 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请同学们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资料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30年在周口店遗址还发现距今约2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化石和 文化遗物。但随之而来的连年战乱,遗失了自1927年以来发现的全 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标本,迄今下落不明,这一事件成为20 世纪考古史上的世界之谜。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了对周口店遗址的 发掘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宝贵资料,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已经发 掘出代表40多个尸体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等化石和丰富的石器、骨器、角器与用火遗迹。 北京人洞穴堆积层厚40多米,根据对北京人骨骼化石、石器、 用火遗迹等方面的研究,考古学家们认为北京人大约生活在距今70 万年到20万年。北京人的脑量平均达到1088毫升,头部特征较原始,但已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男性身高约156厘米,女 性身高约144厘米,食物主要来源于狩猎和采集。北京人已经懂得 用火和吃熟食,用火主要取于自然,知道保护火种,火的使用完备 了人的特征。北京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 基础。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利实证,是中国科学家为世界考古史做出的伟大贡献。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解 决了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的关于"直立人"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 实证明,"直立人"是人类历史的最早期,处于从猿到人进化过程最 重要的环节,他们是"南猿"的后代,后来"智人"的祖先。北京人具有"直立人"的典型形态标准,而北京人对火的使用,更加完备了其 作为人的特征。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发现,更充分表明了北 京人的发展和延续。北京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 奠定了基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宝库。

华中师范大学现任领导

当前位置:首页->>学校概况->>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丁烈云书记: 丁烈云,男,1955年12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武汉工业大学工民建专业学士(1978年3月—1982年1月),武汉工学院管理工程专业硕士(1984年9月—1987年6月),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2000年3月——2002年12月)。先后在武汉工业大学(1982年1月—1984年8月,1987年7月—1988年4月)、武汉城建学院(1988年4月—2000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2000年5月—2003年6月)工作,历任武汉城建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系主任、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1994年8月—1999年3月)、党委书记兼院长(1999年3月—2000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正厅级)兼国防科技研究院院长、产业集团党委书记(2000年5月—2003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2003年6月至今)。 主要研究方向为建设工程和房地产管理,主持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十五攻关子课题,10多项省部级课题和横向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70余篇,著作2部,4件工程建设软件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 教育部科技委委员、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科协副主席。 马敏校长: 马敏,男,1955年6月生,四川雅安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1987年在该校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9年7月至1992年1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1997年4月至10月在英国牛津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2003年6月起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首任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任教育部首届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组主要专家,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历史)评审组成员,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研究方向为辛亥革命史、社会经济史、中国商会史博览会史、教会大学史等。自1985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等重点和一般社科研究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六部,主编学术著作七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公里处,遗址的科学考察工作 仍然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概况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48公里房山区周口店村的龙骨山。这里地处山区和平原交接处,东南为华北大平原,西北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东西长约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称“猿人洞”。1929年在此洞中首次发现古代人类遗存后被称“周口店第一地点”。 周口店遗址区是中国华北地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周口店第一地点——即“北京人”遗址。1918年被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并进行试掘。1927年加拿大学者步达生对周口店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并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1929年12月2日16时,我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掘出土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学术界。 周口店遗址历经80余年时断时续的发掘,科考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第一地点现已发掘了40余米,但还不到洞内堆积的一半。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出土

的猿人化石、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数量之多以及用火遗迹之丰富,都是同时代其它遗址所无法相比的。 在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用火遗迹,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遗址中发现有5个灰烬层、3处灰堆遗存以及大量的烧骨,灰烬层最厚处可达6米。这些遗迹表明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会保存火种。 遗址中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原料均来自于遗址附近,石制品多为小型器,器型种类繁多,早期石器较粗大,砍砸器居重要地位。中期石器形制变小,尖刃器发展迅速。晚期石器更趋小型化,石锥是这一时期特有的石器。 根据出土物可以证明,北京猿人在大约距今70~20万年的时期内居住于周口店地区,过着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生活。其早期为距今70~40万年,中期为距今40~30万年,晚期为距今30~20万年。北京人是属于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这一发现在生物学、历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研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周口店遗址地质时代从早上新世至晚更新世,年代范围从五百万年前到距今一万多年前为止。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生活着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距今20万年至10万年的第四地点早期智人、距今3.85万年至4.2万年前的田园洞人、距今3万年左右的山顶洞人。这些古人类、古文化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被统称为“周口店遗址”。 令人极为痛心的是,所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现的化石都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中失踪,至今不知去向,成为不解之谜。 ◎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