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生物利用率及其影响因素

钙生物利用率及其影响因素
钙生物利用率及其影响因素

二、钙 钙(calcium)是人体含量最多的无机元素,正常成人体内含钙总量约为25~30mol(1000-1200g)。其中约99%集中在骨骼和牙齿中,主要以羟磷灰石[Ca10(PO4)6(OH)2]形式存在;其余1%的钙,一部分与柠檬酸螯合或蛋白质结合,另一部分则以离子状态分布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统称为混溶钙池(miscible calcium pool)。混溶钙池的钙与骨骼钙保持着动态平衡,为维持体内所有的细胞正常生理状态所必需。机体具有调控钙浓度恒定的机制,主要通过内分泌系统的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和降钙素(calcitonin,CT)两种多肽激素及甾固醇激素1,25-(0H)2-D3相互作用调节钙平衡,当钙摄人严重不足或机体钙发生异常丢失时,可通过调节机制使骨脱矿化以保持人体血钙的相对稳定。 人体血液中的总钙浓度比较恒定,为2.25~2.75mmol/L,有三种钙的存在形式,其中46.0%为蛋白结合钙(81%为白蛋白结合钙,19%为球蛋白),6.5%为复合钙,即与柠檬酸或无机酸结合的硫酸盐和磷酸盐,其余47.5%为离子化钙。血浆中离子化钙是生理活性的形式,正常浓度为0.94~1.33mmol/L,这部分的钙与骨骼钙维持着动态平衡,对维持体内细胞正常生理状态,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钙的生理功能 1.构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人体骨骼和牙齿中无机物的主要成分是钙的磷酸盐,多以羟磷灰石[Ca10(PO4)6(OH)2]或磷酸钙[Ca3(PO4)2]的形式存在,是机体利用Ca2+与磷酸根PO43-进行生物钙化的结果。在钙泵的作用下,骨细胞周围胞浆中的Ca2+被迅速集中到细胞中,细胞内的Ca2+与PO43-发生反应生成颗粒状的磷酸钙,骨细胞将磷酸钙分泌到细胞外并沉积在骨细胞周围,与氢氧化钙结晶为羟磷灰石微晶,通过不断沉积形成高强度的骨组织。体内骨骼的钙与混溶钙池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骨骼中的钙不断地从破骨细胞中释放进入混溶钙池,混溶钙池中的钙又不断地沉积于成骨细胞中,由此使骨骼不断更新。幼儿的骨骼每1~2年更新一次,以后其更新速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减慢,成年人10~12年更新一次,40~50岁以后骨吸收大于骨生成,骨组织中钙量逐渐减少,约每年下降0.7%。妇女停经后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骨组织中钙量明显降低,易引起更年期骨质疏松症。 2.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活动钙离子可与细胞膜的蛋白和各种阴离子基团结合,具有调节细胞受体结合和离子通透性及参与神经信号传递物质释放等作用,以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神经冲动的传导、心脏的搏动等。当血浆钙离子浓度明显下降时可引起手足抽搐和惊厥,而血浆钙离子浓度过高则可引起心脏和呼吸衰竭。 3.促进体内酶的活动钙离子对许多参与细胞代谢的酶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腺苷酸环化酶、鸟苷酸环化酶、磷酸二酯酶、酪氨酸羟化酶等。 4.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钙是血凝固所必需的凝血因子,可催化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将血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血纤维蛋白的网状物而发挥止血功能。 5.促进细胞信息传递钙与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一样,在信息传递上起着偶联作用。Ca2+参与神经递质释放过程,当机体受到外界刺激时神经末梢就会释放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β-羟化酶,使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缺钙时即使神经末梢受到强烈的刺激,也不会释放出去甲肾上腺素和酶。在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中,轴突的电位变化也与Ca2+有关,影响神经一肌肉组织的相互作用。

浅谈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珍爱生命、保护健康”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从人类产生到现在,各种各样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甚至许多疾病会导致人的死亡,特别是近几年来爆发的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猪流感等人畜共患疾病,又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载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的这个定义,提示人们健康不仅仅是无疾病、不虚弱,它还涉及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心理健康指能正确评价自己,应对处理生活中的压力,能正常工作,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是指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关键词:二元论;亚健康;健康指标;影响因素

前言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人类不仅从自然界摄取营养、水分、空气和阳光,以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而且,也在自然界的影响下,生活、学习和工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人们在大自然变化影响下,形成的自然生活规律。寒来暑往,昼夜阴晴,地理环境等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有所反应。如:春和景明,风和日丽时节,人的心情愉快,生命力旺盛;寒冬腊月,阴晦天气,则使人情绪低沉,精神不振,甚至使一些有风湿病的患者,感到不适等等。因此,人要健康长寿,就得了解自然界变化规龟并且与其相适应。祖国医学非常重视自然环境、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天(按:泛指大自然)有所变化,人即有所反应。因而提出了“天人相应”的理论,用以说明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在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曾明确指出了“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并提出了一整套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保健措施,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养生理论体系,在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认识和了解这一理论和保健措施,对于人类养生保健是极为有益的。 一、健康的概念 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全球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和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自古至今,健康成为各朝各代人们谈论的永久话题,并视之为人生的第一需要。然而什么是健康?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健康的确切内涵?这是一个关键问题。由于人们所处时代、环境和条件不同,对健康的认识也不相同。 1.1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生产力极其落后,人人为了获得食品而奔波,难以维持生命,一旦失去了健康便无法生存,此时的健康意义与生命等同。在这个发展阶段中,由于医学处于神灵医学模式时代,医巫混杂,健康被认为是神灵的恩赐,人们对生命现象和疾病充满了神秘感。在尔后的一个很长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资料的丰富,人们才开始考虑减轻痛苦和伤害,改善生活,以求更长的生存期。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人们总是把是否患有疾病及疾病的

钙铁锌概述

钙、铁、锌概述 一、钙 1. 作用:形成和维持骨骼、牙齿的结构(占总体钙99%);维持细胞的生理状态: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2. 来源:不同食物的钙含量与生物利用率相差极大。奶与奶制品的钙含量和生物利用率均较高。虾皮、海带、芝麻酱、豆类和绿叶蔬菜是较好的钙来源。 3. 钙剂的选择 要达到安全、高效、实用、经济的补钙目的,就必须认真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3.1钙含量问题 表1列出一些常用钙营养强化剂的钙含量。其中无机钙的钙含量较有机钙为高,相对分子质量越大,钙含量则越低。一般说来,选择钙含量高的钙剂,其成品的钙含量也相对较高,消费者只需摄入少量的补钙食品就能满足钙营养需求,使用较为方便,也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如对于活性钙来说,尽管其钙含量高达48.00%,由于它的主要成分是以碳酸钙、氧化钙为主,碱性太强,对肠胃的刺激性较大,加上在肾脏中的残留量高,因此食品厂家一般不选用或只是按一定比例将其添加到载体中使用。又如磷酸钙,其钙含量也高达38.76%,如果考虑到钙吸收过程中的最适钙磷比为1.5:1(婴儿)~1:1(1岁以上),就不宜用磷酸钙对含磷较多的食品进

行钙强化。 表2 常见钙营养强化剂的钙含量 3.2溶解度 传统观点认为,钙盐的溶解度越高,离子化程度越大,其吸收率就越高。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不科学的,不仅因为钙盐的溶解度和吸收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还因为人体对钙的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多种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并非象纯化学反应那么简单。Skeikh 给一组健康男性每日服用500mg元素钙,分别采用醋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柠檬酸钙、碳酸钙等不同钙剂,结果显示,尽管这些钙剂之间的溶解度相差很大(如醋酸钙的溶解度是碳酸钙的4000倍),但受试者的钙吸收程度几乎相似。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的试验也证实了不同离子化程度,不同溶解度的钙营养强化剂,其吸收率并无显著差异。溶解度不同的钙剂之所以有相似的吸收效果,一方面是由于人体钙吸收位于弱碱性环境下的小肠段,无论是钙剂自身解离出的Ca2+还是经胃液消化后的Ca2+在此处的溶解度都

铁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3、铁 3.1 铁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功能 3.1.1 铁与酶:铁参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细胞色素氧化酶及触媒的合成并激活琥珀脱氢酸、黄嘌呤氧化酶等活性。红血球功能是输送氧的,每个红血球含2.8亿个血红蛋白,每个血红蛋白分子又含4个铁原子,这是这些亚铁血红素中的铁原子才是真是携带和输送氧的重要成分。肌红蛋白是肌肉贮存氧的地方,每个肌红蛋白含有一个亚铁血红素,当肌肉运动时,它可以提供或补充血液输氧的不足。细胞色素酶类,是体内体内复杂的氧化还原过程所不可缺少的,有了它才能完成电子传递,并在三羧酸循环过程中使脱下氢原子与由血红蛋白从肺运来的氧生成水,以保证代谢,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释放出能量,供给肌体需要,在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又可被含铁的触媒和过氧化物所破坏而解毒。 3.1.2 铁参与造血功能:铁影响蛋白质及去氧核糖核酸的合成及造血维生素代谢,缺铁时肝脏内合成去氧核糖核酸将收到抑制,肝脏发育减慢,肝细胞及其它细胞内的线粒体和微粒体发生异常,细胞色素C,含量减少,导致蛋白质的合成及能量运用减少,进而发生贫血及身高、体重发育不良。 3.1.3 铁与免疫:由于铁与酶的关系及铁参与造血机能就决定了缺铁可引起机体感染性增加,微生物繁殖受阻,白细胞的杀菌能力降低,淋巴细胞功能受损,因此免疫力降低。 3.1.4 铁与其它元素的关系:铅中毒时,铁利用障碍,同时肠道铁的吸收收到抑制。缺铁性贫血患者细胞内Cu、Zn浓度降低。镉可抑制肠道对铁的吸收,血清铁蛋白降低,诱发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机体缺铜时,不仅铁的吸收量减少,而且铁的利用也发生困难。缺铁又影响锌的吸收。 3.2 缺铁引起的疾病: 3.2.1 缺铁性贫血:铁缺乏影响正常铁血红素合成而引起贫血,由于体内总铁量的65%存在于细胞内,因此反复多量失血引起体内总铁量显著下降,钩虫病引起肠道长期少量出血,多年肛痔出血或妇女月经过多等长期损失铁最终可使体内贮铁量枯竭,以致发生缺铁性贫血,临床表现与贫血程度有关,严重者除一般贫血症状外,可发生肝、脾、淋巴结肿大和四肢水肿。 3.2.2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速,超过造些补偿能力范围发生的一种贫血,这种病人虽对铁的吸收量增多,但铁的利用率低,贮存的铁反而增多,若此时补铁,易发生继发性血色病,临床表现多为急性中毒、肢体酸痛、头痛、呕吐、寒战、高热、面色苍白、黄疸、肝、脾肿大、血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3.2.3 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红骨髓显著减少、造血功能衰竭而引起的一种综合症,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有造血功能障碍、出血和感染三大特点。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专题复习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二、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河流特征的成因 1.河流的流向:受地势的影响; 2.河流的流域面积、水系形状和海陆轮廓、地形有关; 3.河流支流多少与地形和降水有关; 4.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河流补给)、流域面积(集水区域)影响;汛期出现的时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 5.水位流量变化与气候,补给类型,流域水库、湖泊的调蓄有关; 6.含沙量受下垫面(土质和植被状况)和流水强度的影响; 7.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1)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水系特征(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 b.水文特征(汛期长短、流量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 c.气候特征(降水量的大小及变率)d.地形(地势平坦,水流不畅) 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举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8.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面分析: 一是流速(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小(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10.河流地貌的形成(高一地理新教材) (1)侵蚀地貌:不同形态的河谷地貌 (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流区分界线: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1)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乳酸钙的性能及应用

乳酸钙的性能与应用 尽管无机钙盐的价格便宜,但很少用于饮料中。饮料中一般都倾向于使用有机钙盐,如柠檬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和乳酸葡萄糖酸钙,这主要是由于有机钙盐都是可溶解的。在饮料中,可溶性的钙盐能起到乳化或稳定的作用。在乳制品产品或含蛋白质的产品中,某些钙盐还是很好的缓冲剂。特别是混合钙盐,由于其溶解性好,可以消除不溶性钙盐的任何不利影响。为了获得最高的缓冲能力,将不同的钙盐按一定的比例结合使用,这样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以避免沉淀的产生。有时,将钙盐加入到蛋白质饮料中作为营养强化剂中,会出现沉淀,造成质量问题,这是由于饮料中蛋白质的作用。当受热时,蛋白质链夺取了溶液中的游离钙离子引起凝结沉淀。这时调节好饮料的pH值和加入螯合剂是十分必要的,螯合剂可以从蛋白质链中保护钙离子。柠檬酸钙能够作为螯合剂,柠檬酸钠或柠檬酸钾是最常用的螯合剂。在谷类食品中,也经常用硫酸钙作为螯合剂,这是利用了硫酸根基团的多功能性。 对于不同的产品,应根据原材料特性和产品特性,选用不同的可溶性钙,否则加入的钙盐将与产品的成分发生反应,出现沉淀或其他风味问题,例如乳酸钙与蛋白质分子起反应会从乳制品中沉淀出来。 碳酸钙是不溶性的,它会在饮料中沉淀,但通过加入乳

酸钙和磷酸二钙作为缓冲剂,碳酸钙将不会沉淀出来。 钙的生物利用度测定钙的生物利用度有很多变数。例如,在高的加工温度下,谷类食品和蔬菜中的钙被螯合,并降低了反作用,生物利用度降低。当最终产品中钙的数量不变时,钙的生物利用度会降低。其他因素也影响到钙的吸收。当碳酸钙与饭食一起吃时,其生物利用度是最好的,不与饭食同时吃时其生物利用度可能急剧下降。 一般认为可溶性的钙盐生物利用度较高,因为这种钙盐有较高的反作用,更容易在肠道内被吸收。 研究发现低聚糖的加入有助于增加钙的吸收,现在国际食品界得到应用,如短链低聚果糖已经用于乳制品和大豆制品中用于提高钙的吸收。另外菊粉也证明能促进钙的吸收。乳酸钙是纯天然发酵产品,为白色至乳白色结晶粉末或颗粒,无异味,微有风化性,易溶于热水,不容于乙醇、乙醚和氯仿。乳酸钙具有如下特性: 1.溶解度高: 如上图所示,常温下溶解度乳酸钙>柠檬酸钙>葡萄糖酸钙>磷酸钙>碳酸钙 2.口感好: 钙盐一般都有苦涩味,但是乳酸钙相对于其它钙盐其可感知的阀值较大。阀值是指人们对某种物质感到味觉的最低浓度,阀值越高,表示越难感觉到苦味。

微量元素铁与人体健康

微量元素铁与人体健康 【摘要】:从生物化学和生理功能两方面分析讨论铁在机体内的分布、吸收、代谢以及铁对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科学地把握铁的摄入量将促进人体的健康。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药学院11级三班戴俊峰 【关键词】:铁血红蛋白健康铁的吸收利用损失铁的代谢缺铁性贫血铁危害易缺铁人群补铁误区缺铁自测铁的补充 【正文快照】: 1 、铁的生理作用 铁在人体中的含量只有0.004% ,微乎其微。但铁是组成血红蛋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员。人体中的铁,有72% 以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它是一种含铁的复合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血液运送氧气的重大使命,就是由血红蛋白承担的。 铁是一种变价元素。当铁从一种价态转变为另一种价态时,需要消耗(或放出)的能量极少,因而是血液中氧的良好载体。当血液进入肺部后,红细胞中的铁与呼吸作用吸进来的新鲜氧气相结合,铁便由低价变为高价;当血液进入到身体其它部位时,红细胞中的铁,由高价被还原为低价,并释放出氧气,供组织进行氧化反应。1 个血红蛋白分子中含有4 个Fe 2+ ,因此可同4 个氧分子可逆结合。血红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000~67000 ,因此64000~67000g

血红蛋白可结合22.4 ×4=89.6L 氧,即1g 血红蛋白可结合1.34~1.36ml 氧。 如果用符号Hb代表血红蛋白的话,氧的运输过程可表示为: Hb + O 2= HbO 2 (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 其实,血红蛋白的功能,并不限于运送氧气,还有运送二氧化碳和维持血液酸碱平衡的作用,这些功能也是与铁分不开的。 2 、铁在人体中的分布、利用和损失 一个成年人,全身含铁约3~5g ,除以血红蛋白形式存在外,还有约10% ,分布在肌肉和其它细胞中,是酶的构成成分之一。还有一部分称做贮备铁,贮备在肝脏、脾脏、骨髓、肠和胎盘中,约占总量的15%~20% 。此外,还有少量的铁,以与蛋白质相结合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称做血浆铁,数量约为3mg 。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 天,最后在肝脏或脾脏中破裂。这样,每天破裂的红细胞数,约相当于红细胞总数的1/120 。同时每天又有相同数量的新的红细胞,由红骨髓产生出来。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红细胞数,保持相对稳定。破坏(或死亡)的红细胞,分离出来的铁,转变成为血浆铁,进入骨髓中后,再次用来生产新的红细胞,肌肉及其它细胞中的铁也是如此,细胞破裂后,变成血浆铁,然后再用来合成新的细胞。因此,铁与蛋白质、脂肪等其它营养素不同,除出血造成铁的损失外,铁在人体内并无消耗,而是循环利用。尽管如此,但仍然有极少量的铁损失到身体外面,即每天脱落的肠粘膜、皮肤细胞以及毛发

危机决策的界定、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危机决策的界定、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 危机决策的界定及特点 近几年作为决策中最难以估算和评定的危机决策,因危机事故频发,已渐渐被国内外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所关注,从而成为了决策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危机决策可视为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等条件下作出判断和迅速行为的过程。从决策的不同分类角度来看,危机决策属于不确定性决策、非例行性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所以不能通过估算概率值得出各种可能会出现的结果,而且危机决策是一种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没有固定的套路可以用来借鉴的决策,这就要求决策者在面对突发的紧急事件时只能随着事态的发展程度,作出与之相对应的选择。总之相较于常规决策,危机决策者可利用的资源和时间均有限,很难在短时间内觉察到危机的来源,进而使个体很难作出理性的决策。 危机决策相较于风险决策的显著特点为: 1.1 时间的紧迫性 危机事件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有所变化,需要个体在事发后在最

短时间内迅速地作出相应的决策来避免更严重的负面结果产生。 1.2 潜在的消极性 不管是公共危机决策或是个体危机决策,其潜在的结果都存在一定的消极性,会对组织或个人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造成重大损失。 1.3 资源的有限性 由于危机事件发生发展的突然性和急剧性,决策过程所能够利用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导致了个体在时间压力下进行决策时限制了对各种资源的获得,因此所考虑到的信息往往都不完备。 1.4 高风险性 因危机事件结果的消极性,个体在对危机事件进行决策时所面临的风险水平要更高,并且这一风险水平只能预估,不能完全避免。 1.5 高不确定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超出人的预想且发生的时间、地点也是不可预知的,而危机决策又无法按照已有的常规程序和规则来进行判断,

(完整word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正如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一.生理因素。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和疾病。 (一)遗传。遗传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如果没有充分的生理条件,人的心理活动就要受到影响。心理学家们曾用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族中有癔病、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些。 (二)疾病。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例如,脑梅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会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脑震荡、脑挫伤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甲状腺机能不足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的迟钝。 二.家庭因素。 (一)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由于家庭规模和组成家庭的成员不尽相同,家庭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多数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有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同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 (二)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归因方式及心理防御能力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父母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感情的总和,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礼貌,是否体现民主平等;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 三、学校因素。

在饲料中碘酸钙的用途

在饲料中碘酸钙的用途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在探索碘源及其在饲料中应用的有效性方面已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早在70年代末,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就发现了碘酸钙做为饲料添加剂碘源的种种优越之处后又发现,饲料中添加数十倍需求量的碘酸钙,不仅不会像KI那样对生产性能产生负影响,反而会提高产蛋率、繁殖率,促进畜禽的良好发育。高碘蛋生产是碘酸钙应用的另一突破现已证明,高碘蛋不仅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的良好保健作用,而且对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杀手一心血管病、癌症和糖尿病均显示了相当的医用效果。为了进一步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和成果的应用,本文对有关内容做了综合论述,供参考。 1、碘酸钙一饲料的理想碘源 和我国前几年一样,过去多数国家的饲料添加剂也以K l做碘源,它易得、易溶于水并能被动物充分吸收。但在使用中发现其稳定性较差,在潮湿空气中会发生潮解、老化、结块,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释放出碘。特别是与其它金属盐类混合或与氧化剂共存时,在潮湿环境、阳光照射下会加速分解与氧化。有人曾报道,用KI和其它矿物质制成的饲料预混剂,存放4个月碘损失高达70%,在原料不干或潮湿环境下1一8周损失即达50写以上,游离出的碘会对维生素、抗生素和其它药物构成威胁。此外KI粉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与皮肤接触会引起过敏反应,长期接触会出现皮疹;加工时,除不锈钢、钦、担外,对多数金属均有腐蚀性。凡特施特健乐保·碘酸钙用做饲料添加剂,其生物利用率及稳定性均较好,但对金属仍有腐蚀性,且超过一定剂量会产生副作用。 凡特施特健乐保·碘酸钙不吸湿,不存在氧化问题,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与多种微量元素添加剂混匀放置不出现任何变化。碘酸钙一般为粉末或超细结晶,有很好的流动性,利于加工且对金属无腐蚀性由于它并非天然产品,易于进行质量监控。目前日本、美国等均已制定了有关碘酸钙的质量标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 A O)将碘酸钙定为“公认安全级”食品、饲料添加剂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5周周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_修正版

2017—2018学年度第5周理综周测 1.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有磷酸二酯键,RNA没有磷酸二酯键 B. 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 C. 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D. 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 【答案】C 【解析】 DNA与RNA中均含有磷酸二酯键,A错误;一种病毒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B错误;原核细胞虽然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C正确;核糖体含有RNA而不含有DNA,D错误。 2.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常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内各种细胞器 B.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人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C. 中心体只分布于动物细胞内 D.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可以相互转化,原因是具有共同的物质组成和相似的空间结构 【答案】C 【解析】 根据细胞器密度不同,常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内各种细胞器,A项正确;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B项正确;中心体分布于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内,C项错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膜结构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可以通过囊泡相互转化,D项正确。 3.下列有关细胞增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如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4种精细胞,则增殖过程很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B. 减数分裂不能保证卵母细胞的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C. 大肠杆菌增殖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不属于无丝分裂 D. 细胞内姐妹染色单体消失时,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且不应存在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此时往往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交叉互换现象,A正确;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从而保证了核DNA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去,由于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是不均等分裂的,因此

青少年肥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青少年肥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摘要 肥胖已成为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的严重问题之一,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也正进入高发期。经济增长和都市化进程,引起生活环境的改变,肥胖患病率也随之呈现明显增加趋势。肥胖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原因错综复杂。遗传因素决定个体肥胖发生的易感性,而各种环境因素则促进肥胖的发生。儿童青少年时期是饮食行为建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饮食行为不仅保证了儿童良好的营养状态,而且会持续至成人对成人饮食行为的建立和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儿童青少年肥胖危害深远,不仅导致身心疾患和生理功能障碍,影响学习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儿童青少年肥胖可发展为成人肥胖,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从而导致长期病态和早期死亡。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早期死亡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长期作用 Abstract Obesity has been becoming one of the serious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s in the 21 st century. Obes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is entering a period of high incidence rate.Obesity whose reasons are complex is the result of multifactorial, long-term effects. Genetic factors determine the obesity susceptibility for individuals and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promote the occurrence of obesity. Sound dietary behaviors developed early in life not only promote good nutrition of children, but also be likely to help form good dietary habits in adult and affect health condition in later life.With the change of living environment following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prevalence of obesity also showed a clear increasing trend. The damages are far-reaching for ob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not only leading to physical and mental disorders and physiological dysfunction obstacle, affecting the

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和保健服务因素。 (1)环境因素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极大,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人类一方面要享受它的成果,一方面要接受它带来的危害。自然界养育了人类,同时也随时产生、存在和传播着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有害物质。气候、气流、气压的突变,不仅会影响人类健康,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在社会环境中,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的进步与人类的健康紧密相连。因此,人类要健康,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好改善环境、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和优化环境的工作。 (2)生物因素在生物因素中,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是遗传因素和心理因素。现代医学发现,遗传病不仅有二三千种之多,而且发病率高达20%。因此,重视遗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产生、防治有密切关系,消极心理因素能引起许多疾病,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医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消极情绪如焦虑、怨恨、悲伤、恐惧、愤怒等可以使人体各系统机能失调,可以导致失眠、心动过速、血压升高、食欲减退等疾病。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情绪,能经得起胜利和失败的考验。总之,心理状态是社会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反映,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3)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

族、经济、社会、风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很早就认识到生活方式与健康有关,但由于危害人类生命的各种传染病一直是人类死亡的主原因,就忽视了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直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才逐步发现生后方式因素在全部死因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 (4)保健服务因素决定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保健服务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卫生保健服务分为初级、二级和三级,实现初级卫生保健是当代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其基本内容是: ①健康教育; ②供给符合营养要求的食品; ③供给安全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 ④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 ⑤开展预防接种; ⑥采取适用的治疗方法; ⑦提供基本药物。 这些无疑对人类健康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 吉化六小

铁元素的生理功能

铁元素的生理功能 由于缺铁性贫血对人类健康(特别是对于女青年和妊娠妇女)造成危害,所以很早以前,人们就通过对这种病的观察研究而认识到铁对健康的重要性。铁作为一种药物用于治疗人类的疾病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发现中药皂矾可以治疗“血虚萎黄”,而皂矾的主要成分就是硫酸铁。在l664年Sydenham就曾用含铁的酒类治疗缺铁性贫血(那时称青春期萎黄病)。人们还知道用铸铁锅烹饪的食物可以增进健康、防治贫血。1831年Blaud首先用二价铁治疗单纯性贫血。同年Frodisch证明萎黄病患者血液里铁含量比健康人低。至此,有关铁对生物体的重要生理作用的研究达到了较高水平。二十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随着血液、组织中含铁量的精密测定方法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人们才开始研究铁的吸收代谢机制,而且发展迅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铁的认识已从感性阶段进入理性阶段,从更深层次上即分子生物学水平上认识到铁的功能。众多营养学者认识到:饲料营养素作为动物的外部环境因子与其基因表达存在着广泛的互作,使得通过改变日粮中的组分来控制个体的基因表达,获得人们理想的动物变得日益可行。 1、机体对铁的吸收和分布近端小肠(十二指肠和空肠)是铁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调节铁平衡的一个关键环节。动物消化道的其它部位如胃、回肠、盲肠也能吸收少量的铁。Darrell 于1965年利用结扎小肠段技术,研究得到大鼠不同消化道部位吸收铁的能力依次为:十二指肠>回肠>小肠中段>胃。由此可见,动物整个消化道都可以吸收铁,但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虽然整个消化道都可吸收铁,但动物采食的铁仅有很少部分(5%~8%)被吸收,其余的则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机体铁存在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肌肉的肌红蛋白中,20%的铁以不同形式存在于肝、脾和其他组织中,剩余的以不可利用形式存在于肌球蛋白、肌纤凝蛋白和金属结合酶中。机体内铁的稳定态主要受肠道对铁的吸收率的控制。 虽然过去的几十年已经投入了相当大的努力,各种假说,如载体转运、离子通道等机制已相继提出,但小肠粘膜铁吸收的机制一直是不清楚的。一般认为,铁在许多组织细胞被吸收(或摄取)都是通过经典的转铁蛋白(transferrin,TO和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的途径。即三价铁首先与Tf 结合,两者的结合物再与细胞表面的TfR 结合,之后经过内吞、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 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能在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读出各种气候的分布,知道季风的含义,了解季风气候的范围和特点,能利用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季风对气候的影响,认识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明白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教学教法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讲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

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医患关系成为了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炒作的焦点、医患双方的痛点、行政司法处理的难点。本文试图分析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其影响,从医方、患方、社会及媒体等因素着手,探讨影响医患关系的原因,力图给医院管理者、医务工作者、患者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标签:医患关系;社会;媒体;患者 1医患关系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道德观和价值观悄然发生着变化,法律意识亦不断增强,同时医患关系领域也是如此不断发生着变化。当前,医患关系总的说来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大的和谐之中存在小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医患之间也出现了互不理解、缺乏尊重和不够信任等关系紧张状况,不仅如此,在一定程度医患关系有恶化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相继出现个别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伤害医务人员的极端事件,干扰了正常医疗秩序,甚至直接危及医务人员人身安全。这提醒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种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会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近期目标的实现,还会影响到维护人类自身健康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4]。因此,医患关系成为了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炒作的焦点、医患双方的痛点、行政司法处理的难点。 2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因素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有医患双方的因素,其中,医方因素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外在因素(社会因素)有体制机制、法律保障、媒体舆论导向等诸多问题。 2.1内在因素 2.1.1医务人员因素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在利润驱动下,许多潜规则将医生逐渐拖离了医学道德的轨迹。同时,价值观的偏离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一方面表现为”重利轻义”,近年的社会发展模式中,经济指标占主导地位,医生在执业中被要求尽力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下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会被要求创造利润。在所谓成本核算自负盈亏的压力下,医护人员可能淡化自己的义务,盲目追求盈利力求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医生的逆向选择”[5]医生的逆向选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城乡之间;②医院之间。城乡之间的逆向选择是指,农村是最需要医生的地方,医生却选择城市;医院之间的逆向选择是:基层医院是最需要医生的地方,医生却选择综合大医院(即三级甲等医院)。这种医生选择错位的现象最终导致基层医院”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着”而三级甲等医院又”人满为患”的尴尬局面。

心肌肌钙蛋白I(医学参照)

心肌肌钙蛋白I(cTnI) 参考范围: <0.1nm/mL 排除心肌损伤 0.1~0.5ng/mL 心肌损伤低风险,需结合多种诊断结果及临床症状综合判定 0.5~25ng/mL 心肌损伤高风险 >25ng/mL 严重心肌损伤 临床意义: CTnI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指标。心肌梗死发生后4~8h血清中cTnI水平即可升高,12~14h达到峰值,升高持续时间较长,可达6~10天。CTnI的诊断特异性优于Mb和CK-MB,可用于评价不稳定心绞痛,cTnI水平升高预示有较高的短期死亡危险性,连续监测cTnI有助于判断血栓溶解和心肌再灌注。 在AMI时,所有生化标志物的敏感度都与时间有关。对于胸痛发作4h以内的患者,首先应测定Mb水平;3h后得到的血液标本,应同时评价Mb和人cTnI。所有阳性结果,都可确认为AMI;所有阴性结果都可以排除心肌损伤,当结果不一致时,需要进一步联合检查胸痛发作后9h,此时所有的生化标志物都达到最大的敏感度。 D-二聚体(D-Dimer) 参考范围 <500ng/ml 可以排除 >500ng/ml 提示出现高凝状态,并结合临床 临床意义 1.是交联蛋白降解中的一个特异性产物,在深静脉恤衫、肺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肝炎、 肺栓塞等疾病中升高。 2.也可作为溶栓治疗的观察指标 3.陈旧性血栓患者D-二聚体并不升高 4.凡有血块形成的出血,本试验均可呈阳性,故其特异性较低。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BNP) 参考范围 检测结果<300pg/ml可排除心衰

50岁以下>450pg/ml提示心衰的可能性较大 50岁-75岁>900pg/ml提示病人心衰的可能性较大 75岁以上>1800pg/ml提示病人心衰的可能性较大 临床意义 ①、BNP 诊断症状性心衰: 心力衰竭时,心脏容量负荷或压力负荷增加,心肌受到牵张或室壁压力增大,引起血中BNP 浓度增高,可诊断心力衰竭。 ②、BNP 诊断无症状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 在无症状性左室收缩功能低下的患者中,NT2ANP 和BNP均会增高。这有助于心衰的早期诊断。 ③、BNP 鉴别诊断呼吸困难病因: 在急诊,BNP 还有助于判断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的病因。最近对321例急性呼吸困难的患者进行了BNP 测定(由于肺心病导致的右心衰归属心衰组) ,结果心力衰竭患者(134 例) 的平均BNP 水平[ (758. 5 ±798) pg/ ml ]明显高于肺部疾患导致呼吸困难的患者[85 例, (61 ±10) pg/ ml ] 。既往有肺部疾患史,此次诊为心衰患者(54 例) 的BNP[ (731 ±764) pg/ ml ]又显著高于既往有心衰病史,此次诊为阻塞性肺病的患者[ 11例, (47 ±23) pg/ ml ] 。肺癌及肺栓塞也可以导致BNP 水平增高,但它与急性左心衰导致的BNP 增高的水平不同。即使同时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及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此次导致呼吸困难的原因不同,BNP 水平也大不一样。 另外,BNP 同样可以帮助诊断右室功能异常。伴有肺动脉高压的右室功能异常的患者中BNP 值高于一般水平,也与慢性肺栓塞导致的肺动脉高压程度相关,且在血栓动脉内膜切除术后,BNP 水平也随肺动脉阻力下降而下降。 降钙素原(PCT) 参考范围: <0.05ng/ml 正常人 0.05≤PCT≤0.5 轻度局部细菌感染或细菌感染早期 0.5<PCT≤2 很大可能为全身细菌感染,或继发于细菌之上的真菌感染,但应排除48h 内 的新生儿、严重外伤、烧伤、较大外科手术、重度心源性休克等临床状 态 2<PCT<10 全身感染 PCT≥10 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