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学习提纲)

必修1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学习提纲)

第一篇:必修1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学习提纲)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辅助学案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1.夏商朝的王位世袭制

①背景:BC2070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确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③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局面形成。

④方式:王位采用世袭制,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⑤强化: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①建立: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②内容:商朝中央设有相和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义务:A定期向王纳贡B奉命征伐)。

二、西周等级森严的的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3.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4.特征: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对象:亲族、功臣、先代贵族。

6.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

7.内容:(土地和人民)即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

8.推广: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9.诸侯的义务:①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②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③经济上:交纳贡赋;

10.诸侯的权利:在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①设置官员②建立武装③征派赋役等④实行再分封。

11.特点:制度一贯,对象广泛,部族色彩,宗法相连,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12.实质:西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3.评价:①从积极方面看:A.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B.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C.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②从消极方面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也就埋下了诸侯脱离中央控制形成割据势力的隐患祸根,最终被历史淘汰。

14.瓦解(破坏):

①原因:A..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B..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②表现:A.楚王问鼎;B.诸侯争霸。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属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④内容:大宗和小宗的划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A.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B.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C.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D.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

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⑤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⑥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⑦对宗法制度的评价:

A.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B.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C.但是,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2.礼乐制度(周公旦制定的)

A.目的:为了更好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B.含义: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C.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即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辅助学案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

1、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2、诸侯争霸(实质是分封制的破坏)。

①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②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秦灭六国(BC230—BC221),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4、秦王嬴政能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

客观原因:①春秋战国群雄割据,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了

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②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

③各国变法社会发展,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主观原因:

①商鞅变法,秦国强大,具备战争的条件;

②秦国地理位置优秀,处于渭水流域和西川平原;

③嬴政的个人战略(策略、用人等)……

5、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意义:

秦地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社会的安定,符合当时人民的共同愿望,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中央:)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皇帝称号的由来(三皇五帝)

②皇帝制度的创立

主要官员,皇帝任免军队调动,虎符为凭b.特征:皇帝称号皇帝独尊

权利不可转移皇位世袭

地位不可僭越皇权至上(核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建立: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②机构设置: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制。

③职能: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④作用(相互关系):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国大事,先由三公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

的决策失误。

*皇帝为“首脑”;丞相为“心脏”;御史大夫、太尉为“臂膀”;郡县为“腿子”

5)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颁布秦律;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平百越,开凿灵渠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交通:统一车轨,修建驰道;民族关系:进行大规模移民,加强民族融合;

三、(地方):郡县制

春秋时期:某些诸侯国开始实行郡县制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

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实行

郡:全国分36郡,最高长官称郡守

县:郡下设县,称县令或县长

作用: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型或“人体”型垂直管理机构,将每个地方,每户人都纳入了国家专制体制之中,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

影响: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巩固全国的统治。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1、直接影响:

(1)积极影响:通过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秦朝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措施?)

(2)消极影响:高度集权专制和残酷的刑法,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安因素,易激化社会矛盾。

2制度的基础,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

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1)汉初:“汉承秦制,郡县、封国并存,即郡国并行制度

(2)削弱封国

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削弱地方权力

②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

内容: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影响:削弱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他们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掌握地方上的军政财大权,成为割据的势力,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军事:收兵权;②行政: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由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2)作用: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造成了“三冗”“二积”后患。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1)内容:①河北山东山西由中央直辖,其余地区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2)意义: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内朝外朝制”。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参与国事,相权一分为二,以削弱相权

2、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形成(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

A、结构和职责

三省: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得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六部:户、吏、礼、兵、刑、工

B、作用:①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③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沿袭

3、北宋:二府三司制:削弱宰相职权,皇帝总揽大权。

二府:中书和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副相)

三司: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大权

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4、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长官

元朝设中书省。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以前的三省,它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

设左、右丞相与平章政事

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设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西藏

元后期,相权增大,君权削弱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三阶段:)

1、“世官制”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即官职世袭。

2、“察举制”汉:察举制(地方官吏察访,再举荐给中央),选拔标准----贤良、孝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选拔标准----门第3、“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衰落于明清。选拔标准----才学

▲对科举制的评价:

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① 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④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2、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表现:在中央废行中书省,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②集中央权力于皇帝

3.废除宰相的意义:积极作用:废丞相,皇帝操纵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消极作用: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易出现太监专权

二、创设内阁

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无法再亲自全部处理

2、形成过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3、职权:侍从咨询为主

4、机构性质:内侍机构

5、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三.军机处的创立

2.原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密

4.特点:简、速、密

(2).设立军机处

a、目的:扩大皇权

6、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的影响:

第一单元小结

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二、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发展:

4.5.6.7.三、监察制度的发展:

3.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北宋加强⑥元朝新发展;⑦明清达到顶峰。

2.围绕的矛盾:

3.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第二篇: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资料的私有化②特点:传子(家天下)

2、分封制

①含义:封邦建国②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③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⑤诸侯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⑥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⑦前期作用: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政权严密⑧后期影响:诸侯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3、宗法制

①含义: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③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⑥后世影响:重视家庭、强调血缘关系、尊卑有序,倡导内部凝聚力⑦体现:传统节假日(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祭祖、家谱

4、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②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统一原因:

①长期分裂和混战,人民渴望统一

②商鞅变法后,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中央集权措施:

①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

②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务(虚设),三者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保证皇帝大权独揽③推行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郡的长官为郡守,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

3、中央集权制度作用

①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

4、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1)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②都是地方行政制度

(2)不同点:①分封制的诸侯世袭,郡县制的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②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郡县制以地域划分

③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④分封制的性质是贵族政治,郡县制的性质是官僚政治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①汉初:郡国并行制,爆发七国之乱②汉武帝: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③唐:节度使,政治、经济、军事权利过大,造成藩镇割据,爆发安史之乱④宋:政治上重文轻武、经济上控制地方财政、军事上杯酒释兵权⑤元:行省制度

a.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作用:便利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君主专制的演进

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②汉武帝:中外朝制③魏晋南北朝:设三省制

④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与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⑤宋:中书门下,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与财权

⑥元: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权势越来越大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①汉:察举制(标准:孝、廉)②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③隋:科举制(标准:才学)

a.方式:礼部主持的至上而下的选拔考试

b.过程: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c.作用: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

①明太祖废丞相

a.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b.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恣擅权

c.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②设内阁

a.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b.过程: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正式形成;明宣宗时授予阁臣票拟权;明神宗时大权尽归内阁

c.性质:皇权专制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d.影响: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2、清

①清初:内阁、六部(仿明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②康熙设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③雍正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a.最初目的:用兵西北

b.军机大臣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c.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保密性强)

d.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②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第三篇: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小结

第一单元知识点小结

一化学实验与安全

二、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几个重要考点:

1.检验沉淀完全的方法?(即沉淀剂是否过量)

静置,在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某沉淀剂若无沉淀生成则沉淀完全

2.过滤后洗涤沉淀的方法?

在沉淀所在的过滤装置中加入蒸馏水至浸没沉淀静置至水全部自然流出重复1-2次

3.检验沉淀是否洗净的方法?如从氯化钠溶液中过滤出硫酸钡沉淀进行洗涤

取最后一次滤出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检验试剂如硝酸银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洗净五种分离方法和一种配制方法

1、过滤:

仪器:烧杯、铁架台、漏斗、玻璃棒、滤纸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2、蒸发结晶:

仪器: 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坩埚箝

操作要领:向蒸发皿中倾倒液体,溶液量不得超过其容积的2/3,用酒精灯加热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免局部过热、致使液滴飞溅。当析出较多晶体时(即仅剩下少量水),就停止加热,利用余热把剩余的少许水蒸干。热蒸发皿放在实验台上时要垫上石棉网。

3、蒸馏:利用液态混合物的沸点不同,加热使液态物质气化,冷凝收集从而与难挥发或不挥发成分分离的方法仪器:铁架台(附铁夹、铁圈)、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应接管、锥形瓶等操作要领:

1)蒸馏烧瓶中的液体不能超过球部容积的1/2,加热时不得把液体全部蒸干。

2)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下沿处

3)蒸馏烧瓶中应加碎瓷片以防暴沸

4)冷凝管的冷却水流向:下口为进水口,上口为出水口,不可反接。

4、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萃取剂的选择原则:1.不相溶 2.不反应 3.溶解度大

5、分液: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仪器:分液漏斗、漏斗架、烧杯

步骤:

6、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仪器: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药匙、托盘天平

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贮

误差分析:

三、物质与离子的检验鉴别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几个重要公式

二、几个重要推论:

三、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

1、已知ρ、ω换算C;

2、已知ρ、C换算ω;

四、稀释和混合的计算

稀释原理:

C1 V1

=

C2 V2

混合原理: CAVA + cBVB = C混 V混

(V混≠VA+VB)

第四篇:八下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八下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

▲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

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三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起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而1840年则是中国受侵略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从此弥漫着滚滚硝烟,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三个时间段中,都有中国爱国志士的不屈抗争!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胜利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毛泽东和周恩来所说的“进京赶考”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新中国的建立、巩固、建设和发展,包括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经济建设。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为了替人民打天下,主要从事政治和军事的斗争,在经济建设方面还缺乏经验。)

1949年3月25日,各界代表在西苑机场欢迎毛泽东等到达北平

进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政权机构。

▲在开国大典上,人们听到国歌、看到了国旗,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怎样确定下来的呢?(是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下来的。)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举行。毛泽东致开幕词。(左图)毛泽东和部分政协代表的合影。(右图)

▲这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与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首先倡议并得到多数民主党派的支持后,由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其任务原本

是要准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所以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是很快就被国民党政府撕毁。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解放战争获得基本胜利、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已经结束的历史时刻举行的,其任务就是要正式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机构,决定新中国的国家象征,产生国家政权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要领导人等。)▲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简称什么?他起了什么作用?(简称《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共同纲领

▲会议还决定了新中国哪些国家象征?(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都——北京,纪年方法——公元纪年。)①国旗(由曾联松设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②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是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旋律激昂,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艰巨的民族复兴任务,需要不断振奋民族精神。《义勇军进行曲》能够永远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卧薪尝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

▲近现代中国首都的变迁:清政府以北京为首都,但曾经分别在1860年和1900年沦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之手。国民党政府以南京为首都(抗战时则以重庆为“陪都”),改北京为“北平”,其中南京也曾在1937年沦于日寇铁蹄之下,被屠杀30万人以上。新中国决定以北平为首都,从建国起,恢复名称为北京。▲古今中国纪年方法的变化:“夏历”→帝王“谥号”(人死后由后代追封)→汉武帝之后的皇帝“年号”(在位自定)→“民国”纪年→新中国的公元纪年

▲会议怎样产生新的国家机构和领导人?(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人为副主席。然后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上决定

以《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政治协商成为新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首次会议则是根据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召开的,除了时间先后承继外,会议内容也是先后承继的——前者是“纲领性”的,后者是具体“执行性”的。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了表示对先烈的崇敬和缅怀,还做出了什么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B.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历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意义: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②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天安门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文生活水平从此可以得到切实保障并不断提高起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C.新中国的成立使世界历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的建立确实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在名义上“统一”,实际上分裂的状态,这种状态由于西藏的和平解放而发生了重大变化。

▲1.西藏在什么时候和平解放?(1951年)

2.西藏的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3.毛泽东两边的西藏代表分别是谁?(左边穿深色袈裟的是阿沛·阿旺晋美,右边穿浅色袈裟的是**额尔德尼。)《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

议》在北京签订

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

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进行和平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和香港、澳门外,实现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大统一和大团结。

▲建立一个国家必须具备足够的条件,那么49年新中国的建立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呢?

①政治上:国民党在全国人民面前失去民心,腐朽政权土崩瓦解。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政治上有相当大的主动权。②经济上:国统区经济通话膨胀严重,经济面临崩溃。解放区经过土改和中国共产党的经营,经济形势优于国统区。

③军事上:国民党军在全国的军事一败涂地,不堪一击。解放军在军事上接连取得重大胜利,势不可挡。

④意识形态:国民党的统治彻底失去信任,共产党的政策获得拥护。▲①召开政协会议

时间:1949年9月21日地点:北平(北京)

代表: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人民解放军、华侨等

决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政协会议的性质:临时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意义: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建立

▲建国后,当时祖国大陆的形势并不太平。在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还盘踞着上百万国民党残余军队、特务和武装土匪,西藏地区还未解放。为把解放事业进行到底,中国共产党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政治和军事行动建国后的和平统一事业

(1)追歼国民党在大陆和沿海岛屿的残余势力

①解放大西南:相继发动湘粤、广西、西南等重大战役;云南、西康等起义;海南岛的解放。

②西藏的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订。

(2)对祖国完全统一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对解放台湾

和澎湖列岛等地区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

二、最可爱的人

从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党所领导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战胜了国内的北洋军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汉奸伪政权等,战胜了公开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宣告结束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美国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就带头与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在中国,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却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它本来就很不甘心。新中国建立后,公开申明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美国更不高兴了。当时它妄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建立了一个针对中国的包围圈。▲根据《抗美援朝前中国东部形势图》,设问:如果你生活在那时,你将怎么办?无动于衷?任人欺负?

A.侵略者已经将战火烧到我国,炸我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我们必须奋起维护自己的安全。

B.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公开与新中国为敌,我们除了出兵反抗,别无选择。

C.朝鲜在当时国力较为弱小,但是与我们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十分友好。美国已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又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攻占了朝鲜许多领土。我们必须援助朝鲜抗击美国,才符合国际道义。

▲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后,由谁首先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

▲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第一次战役的熙川、介川,第二次战役的宁远、五老,第三次战役的上甘岭,第四次战役的横里,第五次战役的县里

▲黄继光与邱少云的事迹中,各有什么特点?(前者是在上甘岭用胸膛堵敌人枪眼的英雄,后者是在另一个高地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不动摇的好汉。)

他们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精神,无私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A.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B.他们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这场战争,伸张了正义,援助了朝鲜,保卫了祖国,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崇高的国际荣誉。

▲“朝鲜爆发内战”是美国出兵干涉朝鲜内政的原因,不是我们出兵的原因。总之,美国悍然出兵在前,我们被迫出兵在后,我们不存在着干涉朝鲜内政的主观动因。

▲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能不出兵吗?(不能)为什么?(必须制止美国的侵略,才能维护国家利益;只有援助朝鲜,才能伸张国际正义;正义的力量最终将会战胜邪恶力量——历史所昭示的真理。)他们把美国侵略军赶到“三八线”【三八线是位于朝鲜半岛上北纬38度附近的一条军事分界线】附近。)▲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②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

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土地改革

▲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从1950年10月到1953 年7月,美国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陷进了可怕的泥潭。他们的将军克拉克最终作为一个“美国没有获胜的战争指挥官”,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结束,宣告了正义者的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A.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人英明睿智;B.广大志愿军将士英勇奋战;C.朝鲜军民密切配合;D.抗美援朝战争具有正义性质;E.国际正义力量大力支持等等。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的战歌,他们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想要学好历史,就要及时进行知识的总结,那么历 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又有什么呢?下面是推荐给大家的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带给大家帮助。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 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 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 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 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 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 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 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必修1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学习提纲)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辅助学案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1.夏商朝的王位世袭制 ①背景:BC2070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确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③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局面形成。 ④方式:王位采用世袭制,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⑤强化: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①建立: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②内容:商朝中央设有相和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义务:A定期向王纳贡B奉命征伐)。 二、西周等级森严的的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3.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4.特征: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对象:亲族、功臣、先代贵族。 6.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 7.内容:(土地和人民)即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 8.推广: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9.诸侯的义务:①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②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③经济上:交纳贡赋; 10.诸侯的权利:在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①设置官员②建立武装③征派赋役等④实行再分封。 11.特点:制度一贯,对象广泛,部族色彩,宗法相连,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12.实质:西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3.评价:①从积极方面看:A.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B.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C.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②从消极方面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也就埋下了诸侯脱离中央控制形成割据势力的隐患祸根,最终被历史淘汰。 14.瓦解(破坏): ①原因:A..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B.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②表现:A.楚王问鼎; B.诸侯争霸。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属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④内容:大宗和小宗的划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A.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B.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C.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D.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⑤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⑥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⑦对宗法制度的评价: A.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B.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C.但是,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2.礼乐制度(周公旦制定的) A.目的:为了更好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B.含义: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C.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即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

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共9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共9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1.先秦时期主要 王朝是怎样更替的2.宗法制实质是什么核心是什么主要作用……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整理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两代的社会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 A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B夏朝的政治制度是: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C夏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带有氏族社会组织的痕迹. 2、商朝的政治制度 A商朝的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指:王畿,使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指: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B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1)通过内、外服制度,商王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支配与 被支配的关系. (2)通过神化王权,强化商王的盟主地位 (3)但商王的控制力有限,方国有较大自主权 二、封邦建国(本节重点知识) 1、西周建立: A周族以农耕著称,生活在陕西关中地区. B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2、分封制(重点掌握) A、目的:核心目的:巩固周王室;具体目的: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安抚商的降族,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便于监督管理;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 B、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异姓封国:功臣、姻亲、殷商降族、古方国. 掌握受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 C、受封者应该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周王授予一定的土地和人民;诸侯要要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可以继续分封. D、影响:①分封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加强. ③形成了西周贵族集团“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E、西周的分封制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的关系:继承与发展 2、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宗法制度(重点掌握) A、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 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B、什么是宗法制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二): 安徽省宣城市最新版教材高一必修一《经济生活》政治、历史、生物、地理预习复习提纲 1.必须是安徽省宣城市的. 书本才是根本吧!光看大纲只能知道框架,培养全局观还可以,但是要好好品味枝干还得靠课本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一)发展历程 (二)机构及职能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下辖六部 决策审议执行 (三)作用: 1、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避 免权臣独揽大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分工明确,三省互为补充又相互牵制, 既维持了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减少决 策失误,又提高了办事效率; 3、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是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隋朝确立;唐朝完善 历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 1秦朝设御史大夫监察丞相; 2汉武帝时设“中朝”对抗“外朝”,丞相的决策权被剥夺; 3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4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只保留行政权且受到参知政事制约(职权最小) 5 明太祖除丞相制度,皇帝直管六部,明成祖设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6 清雍正帝创立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发展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明朝废除 皇权不断加强至清朝发展到顶峰 评价郡县制 性质:秦至宋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地方行政制度。 积极1 、当时 明确了中央对地方的统属关系,加强了中央集 权,防止了地方分裂,维护了国家统一。 2、深远 中国由依靠血缘管理的贵族政治进入到依靠地 域管理的官僚统治时代,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局限当时无,以深远为主 1、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使地方丧失自治权, 失去地方建设的特色和活力; 2、官僚集团只对上级负责,传达并完成上级令, 不会真正代表并维护下层百姓利益。 评价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1、性质: 2、积极: 3、局限: 西周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 ①贵族集团与王朝形成共存共荣关系,较长时间维持了 正常的统治局面; ②“世官制”下嫡长子继承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 权力而产生矛盾。 ①贵族世袭不能保证执政的素质; ②最高统治者并未真正掌握选官权。 评价举荐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1、性质:汉武帝后至魏晋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 2、积极: ①一定程度上满足官僚队伍的需要; ②使有才能的人获得一定参政的机会。 3、局限: ①任人唯亲; ②举荐人和被举荐人形成小集团; ③选官权旁落地方,可能导致地方分裂。 如何评价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 1性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要组成 2积极 ①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②直接作用: 监察: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谏议: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③深远影响:维护国家法律统一,巩固中央集权 3局限: ①结果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结党营私 ②深远以专制皇权为依托的监察制度无法克服其弊端。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 1、实质: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2、特点:以刑法为主、轻罪重罚、严刑峻法 3、评价: 积极在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起到过一定的 积极作用 局限法律不是公共意志的体现 法律不是公民维护自身利益的武器 评价(隋唐至宋元科举制): 1性质:隋唐以后的重要选官制度 2作用:以肯定为主 补充:选官权从地方豪强世族集中到 中央,大大加强中央集权,防 止地方分裂割据有利于政局稳 定和国家统一; 3局限:考试内容不当或监考不严可能 导致人才流失或滥竽充数现象 明清后的八股取士(只有局限性) 禁锢人们思想和创造力,阻碍社 会进步和科技创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当时 1、政治上: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有效加强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统一; 2、经济上:充分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进行 经济恢复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恢 复与发展; 3、思想上:强化人们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深远: 1、政治上: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得以建立和巩 固的制度保障; 2、经济上:弥补了古代小农经济分散、封闭、脆 弱性的不足,较长时间内适应并促进 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3、思想上:国家统一观念的形成与巩固,增强了 民族认同感,是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发 展的内在向心力。 当时: 权力高度集中容易引发暴政。 深远: 1、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 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 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2、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 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 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建立及发 展时期作用以积极为主,明清之后,其 作用以消极为主。

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简,重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1、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读14页地图) 2、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13页图示)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复习提纲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二、商朝:1、内服与外服制度; 2、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三、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重点) (一)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 1、含义: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对象:同姓亲族(分封的主体)、功臣、先代贵族(“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4、内容: ①权利:诸侯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②义务:服从政令、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 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晋、燕、卫、鲁(姬姓国)齐、宋、等 6.影响: (1)效果:扩大了西周的势力,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弊端: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分裂割据。 7、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二)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及特点: (1)特点: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族权政治)的一种措施。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3)嫡长子(大宗)与庶子(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3、作用:保障贵族的“丗倾世禄”特权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 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三)礼乐制:即“周礼”,其实质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3、以宗法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4、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建立背景——春秋战国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 1、宗法分封制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2、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重点)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⑴中央: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②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⑵地方:侯、伯 2、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3、西周的分封 ⑴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⑵影响:①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②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⑶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4、西周的宗法制: ①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②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③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⑴积极作用 ①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②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⑵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⑴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 ⑵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四.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内阁只是皇帝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点已整理好(十分详细,快来收藏)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点已整理好(十分详细, 快来收藏)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增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 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 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 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 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 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 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动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 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增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 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 六、汉武帝增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增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提纲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提纲 历史必修一是中学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是学生们接触历史的首要课程。历史必修一主要包括了古代史和近代史两个范畴,涉及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下面就是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提纲。 一、古代史 1. 夏商周三代:夏商的兴衰,周朝的建立和发展,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以及周礼制度的建立和影响等。 2. 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儒家思想及其影响、道家思想及其内容、墨家思想及其作用、纵横家思想及其特点等。 3. 秦汉:秦朝的统一,法家思想的兴起,汉朝的建立和发展,汉武帝的创举和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等。 4. 魏晋南北朝:三国时期的特点和文化成就,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佛教传入我国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等。 二、近代史 1. 明清:明朝的兴衰,清朝的建立和发展,明清之际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等。 2. 近代中国的历史: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与失败,西方列强的入侵与帝国主义侵略,辛亥革命及其影响,革命文化运动的兴起等。

3. 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维新与变法,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和发展,五四运动的兴起和意义等。 4.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抗日战争,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改革开放的开启等。 通过学习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提纲,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和近代的重大事件以及一些重要的思想和文化。这些历史事件和思想对于我们的今天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古代与近代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除此之外,历史必修一还是我们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演变,了解到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征。这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总之,历史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够让我们了解、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潮流,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国家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希望全体同学们认真学习,掌握历史必修一中的知识要点,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二单元要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2.旧石器时代特征:①从事采集和渔猎②学会了用火③过着群居生活④出现了骨器 3.新石器时代特征:①使用磨制石器②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④从事养畜业⑤修建村落⑥开始定居生活 4.新石器时代代表:①黄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彩绘陶器,粟)②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水稻、养蚕缫丝、精美玉器)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精美玉器) 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6.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7.西周:公元前1046年 (1)分封制: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②对象:同姓亲族是主体,异姓诸侯 ②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 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②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 ③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资料的私有化②特点:传子(家天下) 2、分封制 ①含义:封邦建国②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③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⑤诸侯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⑥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⑦前期作用: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政权严密 ⑧后期影响:诸侯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3、宗法制 ①含义: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后世影响:重视家庭、强调血缘关系、尊卑有序,倡导内部凝聚力 ⑦体现:传统节假日(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祭祖、家谱 4、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②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统一原因: ①长期分裂和混战,人民渴望统一 ②商鞅变法后,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中央集权措施: ①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 ②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务(虚设),三者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保证皇帝大权独揽 ③推行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郡的长官为郡守,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 3、中央集权制度作用 ①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 4、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1)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②都是地方行政制度 (2)不同点:①分封制的诸侯世袭,郡县制的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郡县制以地域划分 ③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④分封制的性质是贵族政治,郡县制的性质是官僚政治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一世界史知识点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 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5、明朝: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6、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详细扩展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推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目的:稳固统治者,不断扩大统治者疆域。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其周天子出战,随同登陆作战;定期朝见家访;交纳贡赋等。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性质:商周时期同时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衰败:受到封地的诸侯国本身就具备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悍;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败。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为了强化分封制构成的统治者秩序,化解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承继上 的矛盾,西周推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备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 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关键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2)血缘为纽带构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低掌权集团尚未构成 权力高度集中。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帝国的创建,即为“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稳固: 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意义:强化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为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 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强化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掌控,不断扩大了统治者区域,而且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构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推行“废为封地,行郡县”,即为“海内为郡县”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作“道”。

必修一 历史知识点 - 第一单元

历史必修一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出现了公共权力,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1、主要的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 2、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3、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王都镐京 1、分封制: 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 最高统治者:周王。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殷商降族、被商灭掉的古国后裔。 意义:①使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③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小宗体系。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弟为小宗。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实质:不仅是家族等级制度,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分封制、宗法制破坏;兼并、争霸战争频繁。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兼并战争激烈;各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二、秦朝的统一 1、建立: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历史条件:客观上①历史潮流(民族融合、渴望统一、大国兼并小国);②秦国实力最强(商鞅变法)。 主观:嬴政的正确决策。 疆域:地图 (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 。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表现: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措施:(1)确立皇帝制度 (2)设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政事)、御使大夫(监察)、太尉(军事) (3)地方:废分封,置郡县 (4)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和考查官吏的制度; (5)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6)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统一度量衡、货币(圆形方孔钱)、文字(小篆);焚书坑儒。 影响: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