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学习文档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势

(一)、我国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是什么?原因是什么?(P4)

1、时间:大约五千年前

2、标志:金属工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

和礼制的形成

3、地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4、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原因:农耕经济的进步

(二)夏朝的建立及政治制度的变化(P5)

1、地位:第一个国家政权

2、政治制度变化:夏禹的儿子夏启以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

代替“禅让”制,保护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

器产生。都城阳城。

(三)商朝的建立及政治制度(P5下)

1、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朝。都亳,后盘庚迁都

殷,商朝也称殷朝。

2、商朝的政治特点:①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

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②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3、商朝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的原因:①生产力低下,限制了人们的认

识能力;②统治者借迷信崇拜,加强对劳动人民

和奴隶的残酷统治。二、西周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P6上)

(一)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国,

都镐京,史称西周。

(二)分封制(P6上)

1、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周王

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一方诸侯,叫做诸侯国。(封

建和封建社会是没有联系的)

2、西周分封制的根本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即封建亲戚,以藩

屏周)

3、概况:

(1)分封物:“授土”“授民”,即分封者受封土地和人民。

(2)分封者:周王、诸侯

(3)分封对象:姬姓贵族(即周姓贵族,是分封主体)、功臣、商朝

旧贵族。

(4)主要受封区域:①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姬

姓贵族。②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

鲁,在姬姓封国中位居最东。③商朝旧贵族受

封于宋地。

4、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①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②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

役。

5、作用:①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积极)

②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削弱了周天子权威.

(消极)

(三)宗法制(P6下)

1、含义: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权利。

第 1 页

2、目的:巩固分封制,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解决贵族权力、财产和

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4、内容:(1)“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等级关系,

各等级间形成大、小宗从属关系)(2)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5、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6、作用:(1)保障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2)有利于凝聚宗族,

防止内部纷争;(3)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

合在一起。

7、宗法制对于今天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传统美德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今天也利于实施“以德治国”战略,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②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

(2)消极影响:家长制作风仍然存在,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四)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

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P4课前提示):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秦朝的统一(P8)

1、秦统一的原因:(1)经济:商鞅变法,国力增强。(2)政治:局部

统一,为统一奠定基础。(3)民族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4)民心:人民渴望统一。(5)个人:秦王赢

政的雄才大略。(6)政策:远交近攻。

2、时间、过程:

(1)统一六国:前230—221年, 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实

现统一。(注意顺序)

(2)统一四海:①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修长城,筑直道。

②南方:派屠睢南征岭南,开凿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

水系的灵渠,以便于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置岭南郡。

③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意义:(1)结束混战,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社会生产发展,符合

人民共同愿望。(2)扩大了疆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格局的形成。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注意:①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由中央和地方两套系统共同构成的。②概念:专制皇权和中央集权

专制皇权: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一)中央

1、皇帝制度:(P12)

(1)创立:秦始皇确立。

(2)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集全国行政、

司法、军事于一身。

第 2 页

(3)皇帝制度的弊端:带有独断性、随意性。①君国关系:国家变成

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②君

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4)皇帝制度的发展:以维护皇权、服务皇帝为基本原则。

2、三公九卿制: (P10)(1)职权:丞相:“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

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太

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2)关系:三方互不相属,各自分工,互相牵制、配合。

(3)意义:①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始终

掌握在皇帝手中;②管理由皇帝任免,选贤任能,是

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

2、朝议制度:影响:①积极:集思广益,是君主专制制度下减少决策

失误的有效途径。①消极:受皇帝个人因素比较大,缺

乏政治稳定性和延续性。(P10)

(二)地方:郡县制(P9)

1.郡县制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

政区划形式。

2.构成: ⑴政权机构:郡、县。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行政、

兵事、监察职责。

⑵基层机构:乡、里,和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3.意义: ⑴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能世袭,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

政治的重要标志。⑵有益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巩固

统一。(3)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的根本性变革。

4.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不同点:(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王

积极:(1)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2)对秦: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

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3)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消极:①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容易形成决策的随意和行政的专断,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形成暴政,激化矛盾。②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③阻碍资本主义因素成长。

(四)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P10上)

两汉基本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汉朝在除秦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有所损益变化。表现在: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汉武帝时期发展为刺史制度;(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出现“郡”“国”并存的局面;(4)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

第 3 页

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5)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最大的不同是——分封同姓王和异姓王。

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朝议制度,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度。②北败匈奴,修筑长城;③统一车轨,修建驰道;④统一货币、度量衡(秦半两钱、秦权);⑤统一文字,整顿各地风俗(统一文字小篆);⑥制定严厉法律(轻罪重刑);⑥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注: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为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历朝削弱相权,强化皇权措施:(P13/P14))

注:君权与相权发展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1、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2、汉初:(1)汉承秦制,丞相实质是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2)汉武帝为加强皇权:①频繁更换丞相;②让身份地位的

士人参与中枢的决策;③设立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外朝”

相对应的“中朝”,又称内朝。

3、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将相权

一分为三。

(1)三省六部制的构成、职权: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

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2)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互为补充。

(3)影响:①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②相互牵制,互为

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③分工明确、相互

合作,提高行政效率。④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

的制约。

4、宋朝:二府三司制。

(1)内容:①行政权: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同平章事相当于宰

相,为分散相权,参知政事为副相。②军政权:枢密

院。③财政权:度支、盐铁、户部三司。

(2)评价:①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约束力。②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5、元朝: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6、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P17)

(1)废相理由: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②胡惟庸骄恣擅

权(直接原因)

(2)你如何看待宰相制的废除 (评价):

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

消极方面:①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②

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3)设内阁。①创立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②内阁形成与发展:A、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

问。B、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制。C、后来内阁官员的权势

和地位日益提高。

第 4 页

(4)内阁的权限: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没有

取得法定的地位,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

式统率六部百司,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5)内阁制的弊端:宦官专权。

7、清朝: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P18)

(1)军机处设置的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军机处的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

密(地处内廷、保密性强)

(3)军机处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4)军机处职权: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意旨办事。

(5)为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

二、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的变化(P14)

1、监察体制的变化

(1)秦朝:①中央:御史大夫;②地方:监御史

(2)汉朝:①中央:御史大夫;②地方:汉武帝划分十三个监察区,称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3)东汉到元朝:御史台。(宋有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提点刑狱司)(4)明初至清末:督察院。

2、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加强皇权。

局限:①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皇帝的耳目

和工具。②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P15)

(一)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

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二)选官制度建立的(共同)作用: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

封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

(三)选官制度的发展过程:

1、先秦:“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

继承祖上的权位。

2、汉:“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

官制度。

察举制(汉武帝) a. 察举各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

b. 征辟征召才能之士

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

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

根据。

4、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1)科举制: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自隋产生后,为历代所沿用,直到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

(2)科举制度的影响:

积极作用:(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官吏来源。(2)有利于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3)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促进了文学的繁荣。(5)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相对公平公正。

消极作用:(1)考试内容束缚思想,导致士人长期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2)为最高统治者控制。(3) 过分注重不切实际的学问,严

第 5 页

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及清朝的边疆政策(P16/P19)

(一)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地方行政区划:

(1)秦代:郡、县;(2)汉代:州、郡、县;(3)唐代:道、州、县;(4)宋代:路、州、县;(5)元代:路、府、州、县;(6)明代:省、府、县;(7)清代:省、道、府、县。(P16)

(二)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置:

(1)行省的设置:①全国设十行省;②中书省直辖“腹里”(山西、河北、北京、山东部分地区);③宣政院辖区:西藏和四

川、青海部分地区;④省下行政区:路、府、州、县。(2)行省受中央节制(中央通过什么方式管理行省?):①民政——中书省;②军政——枢密院;③觐见制;④监察制;⑤省

官互迁制。

(3)行省设置的意义: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

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②巩固了多

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

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P19)

1、基本原则:尊重各自社会习俗和民族信仰,笼络上层,大事集权,

小事放权,因地制宜。

2、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事务。

3、改土归流:西南地区。

(1)改土归流的含义: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

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

任流官。

(2

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

经济的发展,④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

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五、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综合上述四点)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4)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一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 一、国门洞开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P24下)

1、背景(原因):(1)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

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亚洲面积最大,

人口最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3)中国国力渐衰,内

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4)直接原因、导火线:1839

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2、战败原因:(1)根本原因:农耕文明无力对抗先进的资本主

义工业文明;(2)直接原因:清政府腐败,军队素质

差,战斗力差;缺乏有效的战略战术;武器装备落后,

没有激发起民众的力量等等。

3、(1)《南京条约》内容:(1)(破坏领土主权)割香港岛给英国;赔

第 6 页

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

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

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2)1843《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

教士传教权。

(3)1844《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4)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②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③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④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A、加速中国社会

性质的变化;B、加速中国近代化进程:(加速中国自然经

济的解体;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C、鸦片战争成为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1)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修约要求遭拒

绝。

2、经过:时间: 1856—1860;侵略者: 英法联军

3、结果:《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被迫增开十一处通商口岸(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P25)

1、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急需海外扩张;(2)

侵华野心蓄谋已久;(3)对外侵略以转移其经济危机

引起的社会矛盾。

2、战争的经过(时间、战役):时间:1894——1895;主要战役:(1)丰岛海战(2)黄海大战

3、战争结果:《马关条约》1895年:(1)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后因

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

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

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对中国:①民族危机深重: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

②外资挤压,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生凋敝;③

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清朝开始军事改革,各阶层开展救亡图

存的斗争。

对列强:④刺激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拉开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⑤便利日本等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四)八国联军侵华(P25下)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背景:(1)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

列强的对外扩张以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为主要特征;

(2)随着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兴起义和团运动;

(3)“救护驻华使馆”是其发动侵略借口。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辛丑条约》(1901年)

内容:①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 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派兵保护;③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拆除天津大沽到背景眼线设防

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辛丑条约》签订的直接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

工具。

第 7 页

(五)1、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①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②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丧心病狂的毁坏中华文明

遗产。③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了

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④经济上,疯

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同时通过政治贷款、勒

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一)瓜分中国的狂潮(P26)

1、背景: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资本输出的影响

2、过程: ①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②瓜分狂潮的方式: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③瓜分狂潮的危害: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

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3、三国干涉还辽:(1)原因:《马关条约》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侵

略权益;(2)目的:不是为维护中国主权,而是列强争夺中国;

(3)过程:提出照会,武力强迫;(4)结果:日本放弃辽东半

岛,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5)实质:列强争夺在华

利益;(6)事态发展:日俄战争;

4、瓜分狂潮的结局:(1)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了共同

宰割中国的同盟;(2)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粉

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图谋,列强被迫调整侵华政策,

实施“以华治华”的政策。

(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P27)

1、美国为什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①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

国;②军事实力不能与列强抗衡;③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2、内容: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

是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3、实质: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

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4、门户开放政策为什么得到了列强的赞同?: ①承认了列强在华既得利益,有利于列强进一步扩张;②缓和了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

5、对中美两国和列强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对中国:名义上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完整,实际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

割中国;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对列强: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③对美国:表明美国在侵华问题上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美国的对

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三元里抗英(P29)

1、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原因:①英军入侵(根本原因);②清政府卑躬屈

膝;③中国人民基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

2、导火线:1841年5月,占据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

3、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

第 8 页

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不畏强暴、抵御

外侮的爱国精神。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P30)

1、背景:①国际: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掀起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②俄、英力图控制新疆

2、目的:驱逐阿古柏,收复新疆。

3、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4、左宗棠是如何收复新疆的?:①武力,两次出兵;②外交:中俄《改

订新约》---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七万平方公里领土。

5、清政府如何加强对新疆的管理?: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P31)

(一)黄海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海军的决战

1、爆发:1894年(甲午年)

2、经过: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致远管带邓世昌,经远

管带林永生,靖远管带叶祖归

3、结果:①双方损失相当,北洋水师主力尚存(直接结果);②北洋舰

队全军覆没(最后结果);③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

《马关条约》。

4、导致这一结局的原因:①客观:敌强我弱;②主观:李鸿章的避战

妥协策略。

(二)反割台斗争(P32)

1、背景: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

给日本。(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

2、主要抗日力量:①丘逢甲、徐骧:义军;②刘永福:黑旗军。

3、结果:失败。

4、失败原因:①客观:敌强我弱;②主观:清政府的腐败。四、义和团反帝运动(P33)

1、兴起原因:①19世纪末,瓜分狂潮,民族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②洋教势力危害百姓,反洋教斗争高涨(直接原因)

2、参加者:农民、手工业者

3、运动性质: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斗争

4、发展的表现:①山东—直隶(河北)—京津;②抗击八国联军的略

5、清政府态度:剿灭—招抚—剿灭(铲除)

6、义和团态度:扶清灭洋---反清灭洋。

7、失败原因:①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②主观:对清政府、

盲目排外、迷信色彩。

8、意义:①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

页,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②是列强未能把中国

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

课程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一)日本侵华的原因:(P35)

(1)根本原因: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蓄谋已久)。(2)

直接原因: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日本陷

入极端困难的境地,力图通过战争转嫁。(3)国内因素:中

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帝国主义可乘之机。(4)

国际因素:英、美因经济危机的影响,无暇顾及东亚事务。(二)日本侵华的过程(P36上)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②1937年7月7日,

第 9 页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③1937年8月13

日,上海八一三事变;④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三)日本侵华的罪行:(P36中)(1)军事侵略与占领;(2)制造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蹂躏中国妇女(南京大屠杀,屠杀

中国民众30多万人);(3)用活人试验,实施细菌战和

毒气战;(4)对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A.实行以华治华,

扶植傀儡政权;B.实行殖民统治;C.经济掠夺,以战养

战;D.推行奴化教育。

二、中华民族的抗战

(一)局部抗战(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P37)

(1)中共方面:①九一八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②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召开瓦窑堡会

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东北军民:①组织抗日义勇军;②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杨靖宇、李兆林)。

(3)国民党爱国官兵:①凇沪抗战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迫使日军三易主帅;②山海关抗战安德馨力战殉国,宋哲元部长

城抗战喜峰口失而复得;③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

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④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

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关内爱国人民:①工人罢工、募捐;②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③1935年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反对华北自治)

(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5)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二)全民族的抗战

(1)全民族抗战的实现条件(形成原因):1.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

上升为主要矛盾;2.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

涨的推动;3.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促

成;4.重要因素:国民党政策的转变,①转折点:西

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②实现标志:国民党公布的国共

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标志

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全民族抗战的实现过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过程)

1.日本侵华(9.18事变;华北事变)

2.中共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确定方针。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初步形成。4.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5.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宣言”。6.根据国共两党协

议,改编中共军队。7.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发布

的国共合作宣言。

(3)1937--1945年的主要军事斗争----两个战场协同作战:(P39/P40)1、正面战场(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1)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

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2)太原会战—抗战以来的首次大

捷平型关大捷;(3)徐州会战—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台儿

庄战役;(4)武汉会战—进入到相持阶段;(5)枣宜会战

—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2、敌后战场(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1)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

路线,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2)成立陕甘

宁边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4)1940

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5)反扫荡斗争,少数民族抗

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

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取得胜利的有利条件:(P40)

第 10 页

1、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1942)

2、中共“七大”的召开。

(1)内容:①制定了党的任务。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

思想;③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

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抗战胜利经过(P41):(1)《波茨坦公告》(2)广岛、长崎原子弹;

(3)苏联出兵中国东北;(4)毛泽东发表《对

日寇的最后一战》

(三)时间(P41):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②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

举行了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③1945年9月9日,中国

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P41):①(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②(结果)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①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条全民族抗战的路线。②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坚持持久抗战的总方针。③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对粉碎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方针、牵制日军起了重要作用。

④海外华侨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天平天国运动的背景(P46):

1、爆发原因:①(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腐败统治,

导致阶级矛盾激化;②(直接原因)连年不断的自然灾

害;③(组织基础)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目

的:推翻清政府;④(理论来源)西方基督教思想影响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对劳苦大众有很大号召力);

2、革命准备:(1)组织准备: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

(2)理论准备:创拜上帝教。①理论著作:《原道救世歌》

《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②理论来源:基督教教

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③理论特点:将农民

平等自由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

前期:(P46)1、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

2、发展:①1851.9,永安建制,分封五王,初步奠定了太平天

国政权的基础。②建立对峙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

3、全盛时期:(1)1953年,北伐、东征、天京突围(西征);(2)

第 11 页

后期:(P48)

1、转折:1856.8,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走向衰的转折点;

2、重建领导核心:1856年,干王:洪仁轩,燕王:秦日纲,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

3、纲领:1859年,提出《资政新篇》;

4、失败:1864.6,天京陷落

注:(P48下)①天京事变的概况:---------

②天京事变的原因:A、直接原因:定都天

京以后,领导者革命进取心减退,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B、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③天京事变的影响:A、直接影响: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

聚力,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B、

间接影响:从胜利发展滑向失败灭亡、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

御的转折点。C、深远影响: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④如何认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①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

小生产者;②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革命纲领;③思想上:

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④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

核心;

(三)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失败原因:(1)主观:战略上的失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

原因)。(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2、失败的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

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四)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教训(P49)1、(1)性质: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2)意义:①打击封建(反封建):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加速了整个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②打击侵略(反侵

略):对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

略者把握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③思想上、组织上较

以往农民起义高出一筹,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④领导人

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提出向西方学习,后期又提出第一

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⑤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地斗

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地。

(3)历史教训:(1)政治上看,《天》在经济上没有使农民真正得到土地,政治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封建专制政权;(2)经济上

看,反对商品经济,强化土地私有制,得不到广大民众的

支持;(3)思想文化上看,突出拜上帝教,却排斥和反对

其它宗教,敌视知识分子,同时打击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

化,扩大了自己的敌对势力;(4)最主要的原因是政权的

封建化和领导集团的腐败。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一)《天朝田亩制度》:前期太平天国全盛时期颁布。(P47)

1、内容:(1)土地分配:①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

均匀;

②方法: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2)

产品分配:①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②方法: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3)目的:在小农经济基础

上,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食,有钱同使,无

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4)核心:废除封建

地主土地所有制。

2、《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1)进步性——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

第 12 页

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

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2)局限性——落后性、空想性。从

根本上说,它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因而具有落后性;同时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的大同社会

在实践中无法实现,具有空想性。实际上并没有实行。(二)《资政新篇》:后期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中颁布。(P48)

1、内容:①政治:主张中央集权,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②经济:

发展工矿、交通邮政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

发展;③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不准干涉中国内

政;④文教:兴办学管,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2、评价:(1)进步性: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

改革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想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

救民道路的愿望。(2)局限性:①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不能调动农民积极性;②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第二节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武昌起义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P50)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深重。

2、《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

3、清政府提出“新政”、“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清末新政的内容:①筹措军饷,训练新兵;②振兴商务,奖励实业;③废除科举,育才兴学;④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二)辛亥革命的准备(P50下51上)

1、组织准备: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1)中国同盟会:①时间:1905年,日本东京;②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相继出现;③性质:第一个全

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④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

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满洲贵族);⑤纲领:三民主

义;⑥机关刊物:《民报》

2、军事准备:同盟会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等,加速了革命进程的发展。

3、革命契机:四川保路运动;

4、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三)狭义上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P51下)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

(2)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国号:“中华民国”。

(3)影响:全国十几个省相继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P52)

(一)时间:1912年1月1日;总统:孙中山;国旗:五色旗(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国都:南京;纪元:民国纪年。

(二)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有部分旧官僚的混入)。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移风易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1、约法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

主权在民原则);②国民享有人身、言论等权利;③按照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④参

第 13 页

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实行责任内

阁制(政体);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2、约法评价:①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

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③成为近代中

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P53)

1.原

因:①

帝国主

义的支

持;②袁世凯的两面手法;③资产阶级革命派

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过程:①迫孙中山让位;②逼清帝退位;③当上临时大总统。

3.标志:1912年4月,临时政府从南京迁往北京。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19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3、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4、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5、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最显著的里程碑。

(三)注: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①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②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程标准:(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P54)

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反帝情绪高涨。(2)国内:

①政治基础:北洋军阀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尖锐。(根本)②外

交: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③经济基础:近代

工业的迅速发展;④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⑤思

想基础: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

2、经过

3、意义:(1)性质: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

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开端。(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4、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③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不同点

(二)共产党的成立(P55)

第 14 页

5、国民革命进程:1927年,北伐并取得巨大成功,动摇了北洋军阀的

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6、国民革命结果:(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七一五反

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运动

走向失败。

6、国民革命失败原因:(1)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2)中共犯了右倾

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3)共

产国际的错误指示。

7、国民革命教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权,必须坚持革命武装。

8、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1)性质: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

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2)作

用:它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的侵略势力。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P56/P58)

(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背景:1、国民革命的失败是中共认识到掌

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

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3、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

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内容:

1、土地革命: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

度的土地革命;2、政权建设(根据地建设):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3、武装斗争:开

展游击斗争,粉碎国民党前四次“围剿”。

(三)长征(战略转移)

1、开始:1934年10月。

2、遵义会议:

第 15 页

(1)内容:①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②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③选举毛泽

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④取消博古、李德军事最高指挥权。(2)遵义会议的意义:①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②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③是中

共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

针和政策问题;④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

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4、长征精神:①党的领导,坚定革命信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把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精神和创新精神;③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④为人民服务,敢于牺牲一切,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⑥顾全大局,团结互助、患难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

5、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过程:

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开始1927.9秋收起义——认识到城市转移的农村

1927.10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点燃星星之火

1927 土地革命——保卫胜利果实

193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民主政权建立

1934-1936长征——保存骨干

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P58)

1、过程:(1)战略防御(1946夏-1947.6):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1947.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4)最后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3)得到人民群众的

支持;(4)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5)组成

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P64/P65)

(一)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②政治上:国民党的反动政府已被推翻;③思想上:中共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④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2. 中心: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3.总任务:从农

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

的总任务。

(三)国家性质、政权性质:《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

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四)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结束了中国各族人民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中国成为具有真正独立主权的国家。(2)是一个以工

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3)

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P66)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法律依据:(1)1949年9月,全国政协一届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的规定。(2)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①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

第 16 页

政治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②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

社会主义原则。③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组织基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3、标志: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的建立。

4、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

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5、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

织形式即政体)

6、意义: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

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我国的政党制度):(P67) (1)性质: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机构)

(2)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3)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标志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67/P68)

(1)建立的原因:①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

局面。(客观依据)②是由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

家性质决定的。

(2)目的: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3)建立:1954年宪法确立民族自治制度,内、新、广、宁、西。(4)意义:①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②保证了祖国的统一

和民族的团结,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节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P70)

(一)良好开端(重大挫折的背景、(P76))

(1)三大改造的完成:从1953年开始,国家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

改造的胜利完成,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

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良

好开端。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P71)

1、原因:①党的思想上左倾错误发展;②毛泽东等对形势错误判断;

③林江集团利用。

2、过程:①标志、导火线---1965《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②全

面发动---1966.5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共中央委员会

通知》(“五一六通知”),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中共中

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指挥机构---中央文革

小组,红卫兵运动。③高潮---“一月风暴”从上海到全国各

地掀起一场由造反派夺取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权的狂暴行动,

全国陷入空前的社会大动乱中。

3、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危害、P72):①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建

立起新的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这是国家政治体制的一次

重大倒退;②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遭到严

重破坏;③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④使国家的

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

第 17 页

机之中,制造大量冤假错案(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刘少

奇案);⑤(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

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

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4、为什么会造成破坏民主和法制的文革悲剧?今后该如何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

(1)原因:①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②公民无视法律制度,法律意识淡薄;③法制的不健全不完善;④毛泽东的个人决策;……(2)教训:①反对个人崇拜;②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③加强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④国家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

因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

(三)历史的伟大转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P72)

1、背景:①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②“文革”后,没有在根本思想上

清理“左”的错误;③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全会召开奠定了

基础。

2、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停止以”

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③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行拨乱反

正;④组织路线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

体。

3、意义: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

意义的伟大转折点;②它完成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

路线上的拨乱反正。③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新道路,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

4、中共历史上的三个转折点:A、1927年的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

右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B、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

错误;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过程)(P73下)

1、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强调必须解

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2、1982年宪法:人大五届五中会议,比较完善,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

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9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

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2019年全国人

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这一

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一个以宪法为核

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第三节“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两制”构想(P75)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大陆对台湾政策发展):①1979年《告台湾同

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建议两岸实行通

航、通邮、通商;②1981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

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实行第三次国共合

作;③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全

面论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

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④1984年

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一)香港和澳门问题。(P76/77/78)

1、香港、澳门的回归:①11984年12月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

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②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

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2、意义:①香港回归,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

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标志着

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③为

第 18 页

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

范例;④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

了新的贡献。

(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问题)(P79)

1、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①“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的原则);②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一

国两制”照顾到香港、澳门、台湾的现实和历史情

况,是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都能够接受的方案。)

2、原则: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3、中国统一台湾的优势条件与阻碍:①(优势条件)海峡两个结束了

长期隔绝的局面,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

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

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②(阻碍问题)台湾岛

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P84)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外交政策方针(即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国内外形势)?(新中国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

1、世界形势的变化: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2、世界民族

解放运动高涨;3、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4、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建立: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二)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目的与总原则(外交政策):1、外交政策

的目的: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实现独立自主;

2、总原则(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1、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

政府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

半殖民地的地位);2、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

营一边,使新中国在外交上不至于孤立无援);打

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

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P85—P88)

(一)出现第一次建交热潮,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二)中苏建交,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P86)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外交政策成熟);(P86)

1、目的: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

2、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

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一致确认。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

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

基础;成为解决国与国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日内瓦会

议和1955年的亚非会议就是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

的成功实践)

(四)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P87)

1、日内瓦会议(1954年)的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2、日内瓦会议内容:讨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成果: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

瓦协议》。

4、影响:①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

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②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

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大大提高新中国的国际

第 19 页

声誉。

(五)参加亚非万隆会议;(P88)

1、亚非会议(1955)召开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议题内容: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讨

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3、中国作用: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团结协作。

4、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在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破坏,与会各

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会议

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5、亚非万隆会议的地位(影响、意义):①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

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②形成了“万隆精神”。

6、求同存异与万隆精神的含义:①万隆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团结反

帝②“求同存异”,中的同指亚非新兴独立国家历史上都

曾经遭受帝国主义的殖民压迫,都有发展经济、反对殖

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的要求。异:指不同的社会制度

和意识形态。)

第二节外交关系的突破

课程标准: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一、重返联合国(P89)

1、未恢复在联合国席位的原因:美国阻挠。

2、美国采取那些手法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1、美国提出“双重代表

权”方案;2、美国借口“中国侵略朝鲜”提出“延期讨

论”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3、美国操纵联大,认为恢复

问题是“重要问题”提案,必须得到与会国的2/3的赞成。

3、1971年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①中国国际地

位逐步提高;②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

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③是中国长

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④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4、中国重返联合国有何意义:①增强了联合国的普遍性和广泛性;②

是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③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

的破产;④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

地位进一步提高;⑤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有

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二、中美关系解冻(P90)

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1)美国方面:①美国“遏制和孤立”中

国政策的失败;②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守势地位;③美

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④西欧和日本对美国的挑战。

(2)中国方面: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②对解决台湾问

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③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

威胁;④为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①1971年3月的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

(大球,指中美关系)②1971年美国基辛格秘密访华;③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

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④1978年底,中美发表《中美

建交公报》;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⑥1979年邓小平访

美,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中美关系的改善是20

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

3、意义: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②提高了

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

平与稳定有重大意义;③有利于国际经济、贸易、科技、

文化金融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

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⑤尼克松访华,

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

第 20 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

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精选21篇)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精选21篇)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精选2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1 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2 1. 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1)军事侵略: 时间名称条约影响 1840-1842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等,开始两半(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 第二次天津北京条约等两半加深 1883-1885 中法战争《中法新约》两半进一步加深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两半大大加深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两半完全形成 (2)领土侵略: 割占土地:①英国:1842年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等 ②俄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日本:据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等 变相侵占:①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租地居住权,导致通商口岸城市中出现租界 ②1895年甲午战后,列强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3)经济侵略:走私鸦片、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办洋行、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8篇) 我们学生学习历史不仅仅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增长知识,拓宽知识面。那么必修一的历史知识你掌握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1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前2070—前1600):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前1600—前1046):成汤灭夏。(1)内服外服: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非常有限。 (2)神权色彩: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二、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封邦建国。 1、分封制 (1)概念: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建诸侯国。 (2)方法:A、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B、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富庶之处,战略要地,土地人口C、异姓诸候:(姻亲、功臣、先代贵族)待遇不同 (3)影响:周王通过授土授民,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确立天下共主地位,巩固了统治。但是后来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称雄和国家分裂局面。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的继承矛盾 (2)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体系:大宗、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强化王权,保证“世卿世禄”。 3、礼乐制:成为政治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带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和上古部落联盟体制的遗存。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中枢权力机构(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中朝制度,与“三公”相制衡。东汉时期的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 A、即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皆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处理日常政务。 B、影响: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4、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办公机构,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度支、盐铁、户部) 5、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宰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也归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 6、明朝(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掌六部。(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衙署属官,阁臣权力越来越大。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票拟”,皇帝朱笔裁定,称“批红”。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的内容,具体内容: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为人教版。而必修一的历史也是有人教版的,那么同学你们重点人教版历史知识的总结吗?下面由我为你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一)一、夏... 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为人教版。而必修一的历史也是有人教版的,那么同学你们重点人教版历史知识的总结吗?下面由我为你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一)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

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民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民版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原因: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② 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 a.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b.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c.股市投机行为使得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③ 直接原因:股价暴跌 特点:①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② 持续时间长1929-1933 ③ 破坏性严重 影响:① 加深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政府信誉扫地,法西斯兴风作浪 ② 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 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因市场争夺更激烈b.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进一步加紧掠夺所致C、导致国际格局发生巨变,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推行的?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背景:① 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 ② 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③ 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 主要内容: 措施内容目的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紧急银行法》恢复银行信用 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

③调整农业政策《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联邦紧急救济法》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⑤保护劳工权利《全国劳工关系法》 《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劳资矛盾 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法》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 三、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起了什么作用? 特点:是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作用:① 使美国渡过了当时的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它还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同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 ② 最重要的是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③ 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四、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征和原因 1二战后20年50-70年代初——黄金时期 特征:凯恩斯主义,快速增长; 原因: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达; 其中: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 总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 迪——新边疆; 约翰逊——伟大社会; 270年代:尼克松、福特、卡特凯恩斯主义失灵; 特征:经济滞胀, 原因:供需矛盾;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疏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纲要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课标提示: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前提示)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以血源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夏启时期,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法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2)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含义: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的制度。即“封建”“封邦建国” (2)受封者的义务和权利: 义务:①定期朝见和贡献财物②定期朝并提供贡军赋和力役,随从作战 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3)特点:①从分封对象上看,以同姓亲族为主体;②从地域分布看,同姓亲族的封地多在富庶地或战略要地;③与宗法制互为表里;④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4)评价:积极:扩大了疆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保证周政治文化的稳定和延续。消极: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西周宗法制 (1)含义: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是家与国的统一。 (4)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的影响: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外在表现。 【总结】宗法制的要点掌握 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三个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四个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关 系、荫庇心态”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考纲要求:秦中央集权的形成 课标提示;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及影响。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学习文档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势 (一)、我国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是什么?原因是什么?(P4) 1、时间:大约五千年前 2、标志:金属工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 和礼制的形成 3、地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4、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原因:农耕经济的进步 (二)夏朝的建立及政治制度的变化(P5) 1、地位:第一个国家政权 2、政治制度变化:夏禹的儿子夏启以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 代替“禅让”制,保护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 器产生。都城阳城。 (三)商朝的建立及政治制度(P5下) 1、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朝。都亳,后盘庚迁都 殷,商朝也称殷朝。 2、商朝的政治特点:①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 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②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3、商朝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的原因:①生产力低下,限制了人们的认 识能力;②统治者借迷信崇拜,加强对劳动人民 和奴隶的残酷统治。二、西周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P6上) (一)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国, 都镐京,史称西周。 (二)分封制(P6上) 1、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周王 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一方诸侯,叫做诸侯国。(封 建和封建社会是没有联系的) 2、西周分封制的根本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即封建亲戚,以藩 屏周) 3、概况: (1)分封物:“授土”“授民”,即分封者受封土地和人民。 (2)分封者:周王、诸侯 (3)分封对象:姬姓贵族(即周姓贵族,是分封主体)、功臣、商朝 旧贵族。 (4)主要受封区域:①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姬 姓贵族。②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 鲁,在姬姓封国中位居最东。③商朝旧贵族受 封于宋地。 4、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①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②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 役。 5、作用:①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积极) ②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削弱了周天子权威. (消极) (三)宗法制(P6下) 1、含义: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权利。 第 1 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中国古代史、西方文化的孕育、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大唐古都长安、欧亚大陆的民族融合以及宗教文化的交汇。本文将对这六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复习历史知识。 一、中国古代史单元 1. 纵横四海的夏商周: - 夏朝的建立和发展,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传 说是由大禹建立。 - 商朝的兴起和发展,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 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 周朝的建立和分封制度,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采用了分封制度,实行封建制度,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2.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 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早 期的文化在这里产生和发展。 -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包括农业文明、文字产生、青铜器 的制作和使用以及社会等级制度等。 3. 秦汉时期的秩序与变革: - 秦朝的兴起和统一中国,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 的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 汉朝的兴起和文化发展,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史称为“两汉”,在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 西汉的灭亡和东汉的分裂,西汉在汉昭帝时期开始衰落,

最终被王莽推翻,东汉时期分为新朝和赤眉军两个时期。 二、西方文化的孕育单元 1. 古希腊的政治思想与文化: - 希腊城邦的建立和发展,希腊城邦是古希腊的政治组织形式,城邦之间存在着剧烈的政治斗争。 - 古希腊的政治思想,包括民主、寡头制和专制等不同的政 治制度。 - 古希腊的文化贡献,包括哲学、文学、戏剧和体育运动等。 2. 罗马帝国的兴起和衰落: -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罗马共和国是古罗马的政治组 织形式,通过战争征服并统一了整个罗马半岛。 - 罗马帝国的扩张和繁荣,通过战争和征服,罗马帝国不断 扩大领土,实行了宽松的统治政策。 - 罗马帝国的衰落和灭亡,罗马帝国内部的腐败和外部的压 力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落和最终的灭亡。 三、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单元 1. 希腊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 古希腊的城邦文化,古希腊的城邦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城邦文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 希腊神话和哲学,希腊神话是希腊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基础,希腊哲学则是西方哲学的源头。 - 古希腊的艺术和体育,古希腊以雕塑和建筑艺术而闻名, 古希腊的奥运会也是世界现代奥运会的起源。 2. 罗马文化的传播和继承: - 罗马帝国对古希腊文化的继承,罗马帝国在征服希腊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必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必背)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含义、义务、权利、特点、影响 2.西周宗法制 :含义、内容、特点、作用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皇帝制度:特点 2、中央机构---实行三公诸卿制:三公的职能、特点:诸卿的特点 3、地方机构---全面推行郡县制:郡的下级机构及官员职能、特点、影响 4、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汉到元君相权关系的演变:过程、原因、结果 2.选官制度的变化及科举制的影响 3.汉到元地方行政的变化;行省制的目的、中央节制行省的措施、影响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朝内阁制的设置:背景、形成过程、特点和影响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起因、职能转变、特点、影响 2、改土归流:背景、含义、影响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 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原因、史实(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影响; 2.鸦片战争的影响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1840-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事迹、影响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背景、经过、意义: 3.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失败原因、意义: 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 1.日侵华:原因、史实、罪行 2.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全民族团结抗战重要性: 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原因:经过: ⑵全民族抗战表现:①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代表战役、历史地位②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代表战役、特点:历史地位(使日军无法巩固占领区,牵制日军正面进攻,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在相持阶段逐渐发展为抗日的主战场) ⑶抗日战争的意义及胜利原因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经过、作用和局限 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颁布)): 核心内容、分配原则方法:、目的、评价 3、《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背景:、目的、内容、评价 二、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背景、条件、过程、结局、性质、意义(近代化) 2.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 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同学们的必修一的历史学习完了,有没有对知识点总结,总结知识是同学们学习过程中最好的方法,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之一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

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之二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一、英国革命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是中国历史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民族融合以及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等内容。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第一、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而人类最早的祖先生活在距今170万年的北京猿人。中国古代历史主要包括远古时代、夏商周时代、秦汉以及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和明清等一系列历史时期,并且是中国近代史的延续。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考古学的研究。 第二、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 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主要有三个地区,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三峡地区。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最早的华北地区是从石器时代开始进入农业社会,而黄河、杭州湾之间的长江流域则是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地区,以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而三峡地区是中国古代两大文明的结合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主要以三峡文化和人和文化为代表。 第三、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在五千年的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几乎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形象。中国古代历史的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如汉族、满族、蒙古族等。同时,中华民族也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

成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民族融合的关键是对于文化、语言、宗教以及政治等多个方面的交流和融合。 第四、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古代中国的历史上发生了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这些事件和现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中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起、周朝的建立和分裂、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兴起和辉煌、唐朝的盛世、宋朝的封建制度、元朝的统治以及明朝的建立等。 另外,中国古代历史还涉及到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现象,如儒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道家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科技文化的繁荣等。这些事件和现象不仅在当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也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是中国历史的入门课程,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民族融合以及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了解中国的辉煌文化传统以及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下面是本人带来的关于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的内容,欢迎阅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背景: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急需开辟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在正当的对外贸易中,中国居于出超地位。③为了改变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中国“兵弱银荒”局面,中国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其高潮是虎门销烟。 经过:1840年英军在珠江口进行挑衅,战争爆发,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战争结束。其主要内容有: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 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第 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内容略),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并强迫 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内容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

万平方公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太平天国运动 1、定都天京 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金田起 义;1851年在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1856年在西征胜利中,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2、《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根据 “凡天下田,天下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质是废除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的产品分配制度。试图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3、《资政新篇》 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了改革 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主要内容是:主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缺乏社会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未能真正施行。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一歷史知識點歸納(一) 1、英法關係 (1)18世紀英法之間為爭奪歐洲霸權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發生戰爭。結果法國戰敗,丟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國*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同拿破崙爭奪歐洲霸權,最後英國打敗法國。 (3)在1777年北美獨立戰爭取得薩拉托加大捷後,法國援美對英作戰。 (4)1814~1815年參加維也納會議,通過限制法國,保持歐洲均勢等決議,英國還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聯合同俄國進行克裏米亞戰爭,結果打敗俄國。 (6)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對付共同敵人德國,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組織包括俄國在內的"三國協約"集團。 (7)一戰期間,英法聯合在西線對德作戰,並最後取得戰爭勝利。 (8)戰後在巴黎和會上,法國極力想削弱德國,英國則奉行歐洲"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英法產生矛盾。

(9)戰後初期,英法共同操縱國聯,都反對美國插手歐洲事務。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賠款問題和法國安全問題上,兩國意見分歧;30年代面對法西斯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 (10)二戰期間,兩國共同實施敦刻爾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對敵。 (11)二戰後兩國共同接受美國馬歇爾計畫援助,加入北約。現在兩國都是歐盟成員國。 高中必修一歷史知識點歸納(二) 1、反法同盟 (1)1793年春,英國糾合普、奧、意、西等國以法國處死路易十六為藉口,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1898年,英國組織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崙帝國時期,英、俄、奧等國又先後組織第三次到第七次反法同盟,對法戰爭。 (2)反法同盟對法國的戰爭,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國革命,維護法國的封建統治秩 序,後期的戰爭既有干涉法國革命維護歐洲封建統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歐洲國家與法國爭奪歐洲霸權的一面。 2、“神聖同盟”和“四國同盟”

最新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最新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历史必修一第一至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很多,对文科生来说,可能要背得想哭,归纳起来,有针对性的的复习,效率更高!下面由店铺给你带来关于最新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新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 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问题形式)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王”的出现的时间、地区、突出标志各是什么?斧鉞、城、祭祀各象征什么? 2、商代实行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 3、西周的两项重要制度是什么? 4、西周分封制的对象、权利与义务、作用各是什么? 5、宗法制的具体规定、作用、特点各是什么? 6、秦统一中国的时间、先后灭掉的六个国家及意义各是什么? 7、秦巩固扩大统一的措施有哪些?(提示:北方、南方、西南) 8、秦实行的郡县制的具体规定与意义各是什么?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有哪些? 9、秦中央“三公”“九卿”的职责各是什么? 10、秦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有哪些?如何评价“挟书律”? 11、皇帝制有哪些特征? 12、西汉、唐代、宋代、明代限制相权的措施各是什么? 13、古代有哪三大选官制度?怎样评价科举制? 14、秦代、西汉、东汉至元、明清监察官吏的措施各是什么? 15、元朝的行省制是怎样规定的?有什么意义? 16、明代和清代加强皇权各采取什么措施?应如何评价? 17、军机处是何时设置的?有什么特点? 18、清政府处理少数民族的政策是什么?管理少数民族有哪些措施? 19、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轨迹是什么? 专题二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近代列强发动过哪些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各是什么?(课本24页表格) 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有哪些? 3、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列强侵犯了中国哪些主权? 4、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说明了什么? 5、美国实施“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目的、内容、实质、影响各是什么? 6、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意义是什么? 7、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几件大事和设新疆省的时间各是什么? 8、黄海战役有哪几位爱国将领? 9、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领导人及反割台斗争的意义各是什么? 10、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口号、及意义各是什么? 11、近代列强末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1年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人民版超详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人民版 【篇一: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人民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民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王位 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二)分封制 1 、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分封: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 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对士实行 再分封; 3、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秦朝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 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 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 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是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 部门;(3)全面推行郡县制; 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