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19版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全册知识点(填空默写+答案)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国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

知识储备:

答案要点:

2

3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储备

(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4

(3)中古时期的封建制度

(4)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5

答案要点:

(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6

(3)中古时期的封建制度

(4)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7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储备:

8

答案要点:

9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10

知识储备:

11

答案要点:

12

13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

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检查制度,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储备

一、官员选官制度

14

15

西周至 春秋

春秋战国 秦统一后

汉武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①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②扩大了用人范围,扩大(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稳定;④将选官用人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两宋时期 元时期 明清时期

时 官员考核 官员监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两宋时期

元朝时期

明朝时期

清朝时期

答案要点:

一、官员选官制度

三、官员管理制度

16

隋唐时期考核归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

核,地方官年终要到中央汇报工作;唐朝以

品德和才能作为考核标准,根据考核结果确

定官员升降

中央设立御史台;地方设立道

作为监察区

两宋时期“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

地方官

中央设立御史台;地方划分路

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

元朝时期中央设立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朝时期考满:初考、再考、通考;

考察:外察和京察

都察院和六科(科道)

清朝时

考课制度:京察和大计都察院和六科(科道)

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

知识储备

一、西方的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1.传统官制的弊端:西方中古时期“”17—18世纪的“个人徇私制”和“政党分肥制”不但造成腐败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2.工业革命的推动:后,政府主管事务急剧膨胀,亟须建立有能力、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3. 的影响: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为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4.中国的影响

二、西方的文官制度的建立

1.英国最早建立:

(1)18世纪初,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17

(2)19世纪初,开始设立的职位。这样,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

(3)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

(4)1870年,规定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

2、文官制度的扩展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文官制度改革法案,建立了美国文官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

三、制度特点

1. ,择优录用

2.

3.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

四、西方的文官制度的影响

1.积极:

①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和持久性

②有利于官员管理的法制化和专业化,提高。

2.局限:

官僚僵化,影响工作效率,增加财政负担

答案要点:

一、恩赐官职制工业革命启蒙思想科举制

二、常务次官文官制度德国

三、公开考试政治中立

四、稳定性国家治理能力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知识储备

18

答案要点:

19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制与教化

知识储备

20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 1.“机构精简,行政效率提高:遇事不互相推谈,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机构设置的作用() A.唐朝中书省B.元朝行省C.明朝内阁D.清朝军机处2.如表涉及军机处的一些现象。表中变化() 清初“奏折直达皇帝,臣僚不得与闻”成为成例 乾隆 时 和珅“在军机时,虑人举发,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 嘉庆时闲杂人等“借回事画稿为名”聚集军机处周围,虽经整肃好转,但是不久“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 A.说明大臣专权现象严重B.反映了军机处的性质发生变化C.显示出军机处规模扩大D.表明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3.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突出反映了宋代() A.监察机构的多元化B.相权与君权的相互抗衡 C.削弱地方割据势力D.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4.下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 时间州县 公元960年111638 公元979年2971860 根据上表中的信息,最有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A.崇文抑武得到贯彻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地方机构人浮于事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詹姆士二世退位的事件结束,历时近50年,但最终的结果却并未“革了国王的命”,反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受启蒙思想的影响B.王权势力的壮大 C.英国政治传统的影响D.人民群众的要求 6.雅典公民索弗隆尼科已剥夺了其子(苏格拉底)的继承权利,然而雅典的法律还是会承认苏格拉底为合法继承人,最终苏格拉底继承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遗产。材料意在说明() A.民主政治背离了人文精神 B.苏格拉底思想得到了认可 C.家长制与雅典法律相背离 D.雅典城邦重视保护公民权 7.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这说明了() 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B.有效规避了文官集团的斗争 C.内阁与六部共同协作制约皇权D.阁部制衡下君主专制的加强8.1713年,英国外交委员会通过了一份结束欧洲战争的条约,安妮女王将条约提交枢密院,要求予以通过。枢密院长克蒙德里勋爵告诉女王说,枢密院需要一段时间讨论再决定。结果安妮女王大发雷霆,并警告克蒙德里说条约必须立即批准。克蒙德里则强调枢密院决策权的独立性,并顶撞了女妊。结果他为自己的轻率举动而受到惩罚,丢了官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议会至上原则面临极大挑战B.权力制约平衡机制遭受冲击 C.贵族未能有效限制专制王权D.君主立宪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9.明朝中后期,内阁的票拟制度被逐渐固定下来,内阁首辅因拥有票拟权而权威渐重,政事决于一身,但是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说明()A.内阁逐渐统领六部B.内阁成员来源广泛 C.宦官操纵国家权柄D.制度本质没有改变 10.有学者指出,现有关于商鞅变法中将土地私有化的依据仅仅是《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的言论,除此再无别的资料可以证明当时秦国土地政策是私有制,反倒是《云

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一、教科书内容分析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是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包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与发展,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特征,宗教伦理与教化。因近代西方法律对近代西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所以,这一课在整个世界史教学中乃至高中历史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即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特征,宗教伦理与教化。 二、学情分析 1.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但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还有不足。因此,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以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本课涉及的某些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通过有意义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更好的理解本课知识点。 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梳理从奴隶制时代到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古罗马法律制度变迁的基本史实及其内在原因,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能理解为什么说罗马法是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多种材料的呈现,对基督教和新教的宗教伦理与教化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探索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发展对我国法制建设有何影响或借鉴意义这一作业,让学生将历史所学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更全面的来关注现实问题、反思社会需要(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近代西方两大法系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2.难点: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的基本特征、基督教的作用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即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特征,宗教伦理与教化。为了将本课内容更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我按照教科书编纂顺序进行讲授。 第一部分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先通过展示材料并结合课本,让学生归纳

【新教材】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含解析)

第2课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学习任务】 【知识框架】

【知识梳理】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 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形成,城邦的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其制度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但各城邦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 无论是希腊城邦,还是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公民都仅是少数。妇女、外侨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 (一)雅典: 1、雅典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 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 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陪审法庭是主要的司法机关,陪审员全体6000人,组成规模不等的沈庭审理大小案件。 2、雅典城邦制度特征:人民主权(公民积极参与国家管理)、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小国寡民。 (二)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寡头政治的代表 虽然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国王世袭继承,垄断了军事统帅权;长老会议员仅30人,终身任职;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不利于充分发挥作用。 (三)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等高级官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 执政官: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执行相关决议。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择题 1.古书记载,夏朝中央官吏有“六卿”,地方官吏有“牧正”和“九州之伯”等。又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监狱称为“圜土”。上述材料表明() A.夏朝已经有了国家权力机构 B.夏朝已出现中央集权制度 C.夏朝已出现分封制和宗法制 D.夏朝的皇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六卿”“牧正”等说明夏朝已设置了官职,“《禹刑》”“圜土”说明有了刑法和监狱;官职、刑法、监狱都是国家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 2.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内外服制度到封邦建国 C.从内外服制度到郡县与分封并行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故B项正确;A项是夏朝的政治特点,排除;郡县与分封并行是西汉时期实行的制度,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3.(2021·湖北天门月考)下图漫画反映的是“武王伐纣”。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西周在政治上推行()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西周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故选C项;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排除A项;商朝时期实行内外服制度,排除B项;秦朝时期,将郡县制推行全国,排除D项。 4.(2021·辽宁丹东测试)《礼记》中记载,太公望受封于齐,去世后归葬于周,世人皆称太公望“礼不忘其本”,之后的五代齐国国君皆如此。但从第六代开始,齐国国君死后葬在齐国。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 A.社会等级秩序遭到颠覆

B.天子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 C.政权面临严重统治危机 D.同姓亲族间血缘关系逐渐弱化 世人皆称太公望‘礼不忘其本’”体现的是诸侯对天子的臣服,从第六代开始,齐国国君葬在自己的封地,体现出诸侯不再像以前那样尊重天子,反映了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故选B项。 5.(2021·河南八市联考)汉初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但对封国而言,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命权。在军事上地方郡国虽有郡国兵,但“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这一措施() A.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强化 B.试图通过推恩削弱王国势力 C.有效防止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D.是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表现 “对封国而言,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命权。在军事上地方郡国虽有郡国兵,但 ‘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可知,地方诸侯的权力受到中央的限制,是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故选D项。 6.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郡县与分封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监察制度的强化,故C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可知,侯国更多地要听命于郡守,郡县的地位略重于侯国,故D项正确。 7.《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记载,嬴政登基后,不循祖制,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各级官员勋爵,凭军功授予;直至始皇驾崩时,国朝不封皇后、不立太子,百官均依制任命,各司其职。据此可知,嬴政() A.有推动中国走向家国一体的政治理想 B.试图通过加强地方吏治来治理国家 C.建立秦朝后试图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D.试图创新官僚制度实现新旧时代嬗变 ,家国一体是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加强地方吏治”在材料信息 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而“无为而治”属于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选修一:古代史基础知识点 一、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 1.早期文明的形成: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的古代文明。 2.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特点:民主政治、哲学和科学思想、文学艺术、法律制度等。 3.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种姓制度、佛教和婆罗门教、摩揭陀王朝。 4.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封建经济、科 技和文化成就。 二、亚欧古代文明的交汇与发展 1.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起源和特点:丝绸之路、希腊、罗马和古印度的 影响。 2.文化交流对亚欧古代文明的影响:科技、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等。 3.东南亚和琉球的古代文明:交通枢纽、婆罗门教、伊斯兰教、佛教 等的影响。 三、古代帝国的兴起与衰落 1.波斯帝国的兴起与发展:波斯君主制度、帝国扩张、中央集权等。 2.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征服、行省制、文化融合等。 3.罗马帝国的兴起与衰落:帝国的疆域、政治制度、农奴制和奴隶制、基督教的兴起等。

4.汉帝国的兴起与发展:封建化政权、官僚制度、经济繁荣、儒家思 想的影响等。 选修一:古代史专题知识点 一、希腊城邦政体与民主政治 1.希腊城邦政体:雅典民主、斯巴达寡头政治。 2.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公民权利平等、政治参与、选民制度、法律 制度等。 3.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对女性、外邦人、奴隶的限制等。 4.希腊民主政治对世界的影响:启发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罗马共和政体与帝国制度 1.罗马共和政体的形成和特点:元老院制、执政官制度等。 2.罗马共和政体的威胁与危机:奴隶起义、军阀混战等。 3.罗马帝国制度的建立:君主政体、贵族和平民的斗争等。 4.罗马帝国制度的特点:君主集权、官僚制度、奴隶制经济等。 三、古代亚洲的政治制度与文化 1.古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离、苦修者的地位和职责。 2.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君臣关系、领地和政治权力 的分配等。 3.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和兵器:军队的组织和编制、兵器和战争技术等。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含答案)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图是晚清时期《两日画报》上的漫画《有点不文明》,编者加了按语:“巡警任意打人,亦实不合警章,但能开明劝导,也不致现像当街。”此报道最有可能出现于() 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D.清末新政时期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古文经是刘歆伪造的,《孔子改制考》称孔子为“改制先师”,这两本书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主要是因为这两本书()A.损害了孔子的威信B.干扰了变法的开展 C.学术观念不符史实D.悖离传统主流思想 3.下面是1895~1913年中国民族资本设立厂矿的投资额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A.实业救国是近代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B.清末新政助推了民族工矿业发展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面临多重困境D.列强对华重工业资源的掠夺加剧4.1907年,张之洞通过多种渠道提出“先开国会,后布宪法”,认为宪法不能“钦定”,并对朝廷的“预备立宪”明确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立宪实行,愈速愈妙:预备两字,实在误国”。据此可知,张之洞() A.主张取消君主制度B.认同立宪派政治主张 C.坚持中体西用理念D.具有一定的宪政意识

A.科举制度被近代文官制度取代B.新式商业模式普遍推广 C.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D.当时社会面貌新旧杂陈 6.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发布上谕禁止国民缠足,制定相关章程发展女学,并采取有步骤、分类别的方式来实现禁烟,除此之外还在禁毒和剪辫易服、婚姻习俗变革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这些改革() A.大大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B.使清政府摆脱统治的困境 C.源于鸦片走私后的白银外流D.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化 7.明代万历之前,一条鞭法已经在南方的部分地区施行,在江西、浙江、南直隶、广东广西、福建都较为成功。万历九年,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后来,有学者对其研究时发现,一条鞭法在北方推广遭到了强烈的抵制。该学者意在说明()A.政策的制定需要因地制宜B.一条鞭法未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北方地区中央控制力缺失D.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影响政策推广8.1864年,曾国藩重修江南贡院,其后几任两江总督也不停扩建贡院号舍,1875年在此举行的乡试应试人数竟达20600余人。而在此期间各地督抚创办的众多新式学堂却被时人戏谑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支持力度不够B.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学堂教育脱离社会D.缺乏相应社会环境 9.有学者认为,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把秦国引向了日益发展壮大,最后统一全国的道路。材料表明()A.改革要将改革者素质放在首位B.立足国情的改革有利于顺应潮流C.秦国的商鞅变法改革最为彻底D.商鞅得到统治者支持而变法成功10.1905年,清政府设立巡警部卫生科,并设立直属于巡警总厅的内城官医院,该医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13课知识点总结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资料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正式开始):管理机构:典客、典属国。 2.汉朝 (1)管理机构:大鸿胪。 (2)边疆措施(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 ①北部匈奴:西汉初和亲;汉武帝三次攻打取胜;东汉窦宪出击。 ②西部:在河西走廊设“河西(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设西域都护。 ③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知识点二:隋至元明清时期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朝 (1)结束国家分裂局面,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 (3)在边疆推行郡县制。 (4)三次派人去流求。 2.元朝 (1)“行汉法”。 (2)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差别对待政策。 (3)宣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明朝 (1)管理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2)边疆措施 ①北部:修长城、设军镇、开放马市、册封、卫所制度。 ②西藏(此地区为乌思藏):都司、贡赐、茶马贸易。 4.清朝 (1)管理机构:理藩院。 (2)边疆措施 ①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控制。 ②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 ③册封。 ④设(青海、西藏)办事大臣。 ⑤改土归流(元明清民国实行土司制度;明清实行改土归流)。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

2.西汉:已打通陆海(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两个通道---引申:97年,东汉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3.东汉: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4.隋唐 (1)与西域商路畅通。 (2)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3)与外国间海路交流活跃。 (4)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 5.宋朝:北方陆路交通受阻,海路转趋发达(开辟由明州到日本、朝鲜半岛航路;泉州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 6.元朝:海陆通道都很通畅(中西文化交流典型事例:意大利马可•波罗来华;畏兀儿列班•扫马访问欧洲)。 7.明清 (1)对外关系维护朝贡(国与国之间;民族间是进贡)体制和朝贡贸易。 (2)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 注意: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特点 (1)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 (3)内容:经济交流、文化交融、政治交往。 (4)主流:和平。 (5)新变化: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知识点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国家建立 (1)1534年,英国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建立起国王专制统治。 (2)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2.民族国家建立 (1)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2)法语成为法国官方语言。 知识点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国际法的形成 (1)荷兰的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战争与和平法》奠定国际法基础(国际法主体是主权国家;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 (2)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结束欧洲混战局面,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先例。 2.国际法的发展 (1)17世纪,欧洲国家君主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逐渐建立起近代外交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北洋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方式主要有 ①文官考试①留学毕业生①学堂考试①甄别留任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2.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维新派“变官制”的主要目的是() A.废除君主制度B.确立议会制共和制 C.实行君主立宪D.废除八股取士 3.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B.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4.战国时期,赵国的赵烈侯任公仲连为相。公仲连“选练举贤,任官选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深得赵烈侯的信任。与公仲连这一做法相一致的思想学派是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 5.隋文帝开皇末年,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地方各级机构的属官从此由朝廷委任,也不局限于本地人。这一举措 A.废除了名门望族的特权B.有利于低级士绅获得官职 C.将部分任官权收归中央D.开创了中央机构铨举先例 6.对史书记载进行统计发现,唐朝830名进士的分布来源如下图所示。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以血缘门第为选拔标准 C.提升了官员的文化水平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7.西方的文官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的。对此说法合理的是() A.“恩赐官爵制”是其产生的根源 B.该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政治纷争 C.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其产生的重要诱因

D.《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提出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最终确立 8.唐朝科举考试进士科包括帖经,诗赋、策论三场。第一场要求对儒家经典(治国安邦之道)十分熟悉;第二场要求文学、文化素养;第三场要求能对现实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这一做法 A.使古代科举制度趋于完善B.有利于选拔实用型人才 C.有利于社会尚学风气形成D.凸显选拔制度公平公正 9.假如你在东晋时期,下列哪种社会身份会严重制约你个人的政治发展 A.庶族富裕人家子弟B.士族地主C.军队将领D.皇家外戚力量10.1854年英国规定,文官考试以文科为主,强调自由艺术和年轻人的智力。二战后,英国从大学、国营企业、商业、社会等各领域吸收有所专长的管理人才,充实到文官队伍中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教育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B.经济发展推动管理的专业化 C.文官选拔逐渐淡化文化水平 D.扩招公职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11.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这一变化() A.旨在消除政府腐败现象 B.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C.利于适应时代变化需要 D.确保了政府官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12.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称赞科举制时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科举制受推崇是因为它A.追求公平公正与择优录用B.体系严密推动社会进步 C.成为资产阶级的斗争武器D.为政府提供了所有能吏 13.《选举·历代制》云:“北齐选举,多沿后魏之制,凡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笔试中,字有脱误者、书有滥劣者、文理孟浪者,分别给予呼起立席后、饮墨水一升、夺席脱容刀的惩罚.这说明北齐的选官制A.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取士制B.一定程度遏制了门阀政治 C.严格规定了考试实施程序D.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 14.魏晋时期,中正官负责品评人物,吏部以此作为授官的依据,中正官掌握在门阀手中。唐代,各级学馆荐举生徒,州县逐级选拔贡士。该变化反映了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知识点提纲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知识点提纲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1.夏商 1.1.1.君主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1.2.西周 1.2.1.为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1.2.2.建立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 1.2.3.提出“敬天保民”的实现 有一定进步性 1.3.东周 1.3.1.背景 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诸侯国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 1.3. 2.代表 儒家 德治思想 法家 法治思想

1.3.3.内容 法家 起源 《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春秋-郑国子产“铸邢书” 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 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引发了一场辩论 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主张 主张法治 代表 商鞅 在秦国颁布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韩非 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保证法令畅通 优势 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体现 秦统一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儒家 主张 人性善,主张德治 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 代表 孔子 统治者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孟子 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局限 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难以落到实处 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 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2.1.秦汉时期 2.1.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 推动了律的编纂 2.1.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云梦睡虎地秦简 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 2.1. 3.发布法律文书称“令” 律、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2.魏晋时期 2.2.1.律令儒家化 背景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措施 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量刑原则之一 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 目的 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教

其作用如何? 出示宗法制示意图,让学生明确宗法制的核心特征及本质。 出示材料,让学生概括、总结材料中的核心观点。 西周封建给古代国家与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从而对我国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周室将自己家族的子弟派到各地区做诸侯,改变了过去外服诸侯全为地方土著的格局。他们是周王室的亲属,与周王朝之间的关系,非夏商外服诸侯可比;由宗法制固化为大宗对小宗的统属关系,这就使各诸侯国世代处于周天子的族权控制之下,周天子不仅是以君主,而且是宗族大家长,形成双重控制。在整个西周,这些诸侯未发生过商代土著方国那样时叛时服的情况。 ——摘编自沈长云《先秦史》 出示材料,学生概括我国早期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 春秋以前,我国政治组织的形式总体上是一种以君主为首包括各级宗法血缘贵族的共同专政。这种政治体制承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但由于各级贵族世袭权力尚存,亦造成君主权利的分散和贵族对君主权力的制约。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亦因为地方氏族组织的存留,尚未形成中央对地方绝对的控制,包括没有一套有逐级隶属关系的地方行政系统和由中央直接任命的地方行政官吏。由于这些原因,学者或将我国春秋以前的政治组织形式归于早期国家范畴。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沈长云等《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教师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突出强调宗法分封制的解体以及中央集权制的出现。 教师给出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学生明确其根本特点 出示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高一学过的秦朝的政治制度。 出示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图片,询问学生其所属的史料类型,简单介绍其价值和作用;出示文字材料,使学生了解秦朝完善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出示材料,请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材料透露出的信息: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出示材料,设问: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结合史实进行说明。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教师通过示意图的方式,讲授中国古代(秦汉、隋唐、宋、明、 学生回忆必修一的相关内 容,回答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学生看图片及材料回答问 题。 学生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提示: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君主专制 学生阅读材料,调用所学知 识,对材料进行解读。 学生通过对讲授内容和材料 的分析,得出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演变的趋势一:相权逐 渐削弱,君主专制的不断强 化。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练习-【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练习-【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 社会治理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唐朝规定受田的农民要向国家缴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调”;为国家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庸”。这一规定 A.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 C.说明国家的赋役极其沉重D.表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2. 《新唐书》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租庸调法弊坏。”该史料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3.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4. 汉武帝时期,政府颁布了算缗令,即对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每2 000钱纳税一算(120钱),同时实行告缗令,即鼓励告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告发者可得到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政府的这项举措A.引发了统治危机B.导致吏治严重腐败 C.加强了中央集权D.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5. 唐朝两税法规定: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有民户在现居住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缴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样做 A.限制了社会阶层流动B.旨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体现了政策简单划一D.有利于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家的产生,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又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有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与共和制等几种主要的形式。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本课是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通过三个子目(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讲述了中国古代从先秦到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古代在社会治理、政治制度的安排上凝聚了政治智慧和治国的经验,有其独特性,体现了中国国家制度历史悠久、一脉相承、变革创新的特点同时影响深远。 学情分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课是高二历史选考班的教学内容。高二学生通过高一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已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他们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为本单元的深度学习准备了条件。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教学目标 通过搜集关于“中国古代夏商周政治制度”和“秦朝政治制度”的重要史料,使学生了解先秦时期和秦朝的政治制度及特征,认识先秦到秦朝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通过搜集关于“从西汉到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史料,使学生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国家历史传承、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单选题 1.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A.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 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 D.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 2.汉文帝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募民徙朔方十万口”;汉武帝时期,“通西南夷道”,并“募豪民田南夷”,此外派司写行头钦差负责新开拓地区的郡县设置,“以其故俗治,毋赋税”。这说明西汉时期() A.民族政策呈现镇抚相济B.采取多元措施促进民族交融 C.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D.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 3.“和亲”是中国古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唐代和亲多达27起,终唐一朝,东起海隅,西达大漠北至碛北,都留下了和亲公主的足迹。下列诗句中赞同和亲政策的是() A.早得用蛾眉,免陷边戍卒B.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C.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虏雏更多D.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尘为和戎4.根据日本学者的记载,1678年26艘赴日本进行贸易的清舶中台湾郑氏船有7艘,1681年进入长崎的清舶共9艘,没有一艘来自中国大陆。到了1685年赴日清舶则增至85艘,1688年达到了194艘。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 A.清政府一直垄断着中日间的贸易B.台湾成为中日之间贸易的中转站 C.清初对朝贡贸易进行了严格的控制D.对外贸易发展得益于清朝疆域扩大5.20世纪70年代初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两壁上绘有一幅以六人组成的“客使图”(如下图)。位于左边的三人为唐代鸿胪寺文职官员;位于右边的是东罗马使节和东北靺褐族的使者。该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第一—三单元填空默写--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3单元默写 班级学号姓名 第1单元 1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 万多处,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中原核心的方向开展。距今约7000—5000 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文化时期,它的根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2有夏氏部落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3这些文字被称为“〞,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制。 4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阔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公元前841 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 5周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随后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的时代一去不返。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 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6春秋战国的经济有重大开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7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有:,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制开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揭发。 8孔子针对、社会动乱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老子思想包含着朴素的法,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9战国时期,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阶层崛起。墨家代表利益;法家那么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主张以法治国,反映了的政治思想。 10公元前230 年至公元前221 年,秦国采取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随后,秦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在北方,修筑了西起、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11三公指丞相、太尉、,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秦朝还大规模推行稳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和,编制户籍,迁徙六国,整顿社会风俗等。 12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根本沿袭秦代,史称“汉承秦制〞。只有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并行体制。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政治上尊奉思想,采取“〞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13汉武帝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 个,分设刺史。抑制工商业者,公布算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14两汉医学和科技成绩斐然。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奠定了中医理论的根底。东汉时的《》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第2 单元 1公元220 年,曹操之子取代东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刘备、也相继称帝。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鲜卑2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3在 4 世纪下半叶,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 4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 年统一北方。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制度与发展练习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含解析)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宰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A.保障了决策的正确性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 q.古代中国“中书取旨,门下复奏,尚书施行”的中央中枢机制完善于()A.三国时期B.东晋时期C.隋朝D.唐朝3.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了秦朝() A.皇位世袭B.皇权至上C.中央集权D.政治腐朽 4.秦朝行政运作特别注重依靠文书,制定了严密的文式、签署、封缄、传递、保管、转发的规程。据秦令记载,当时甚至对文牍的长宽及误差范围、书写行数、每行容字都作了详细规定。这旨在() A.提高行政效率B.防范地方官员腐败C.加强中央集权D.完善文书传送体系 5.有学者研究认为,清朝拥有三种政府管理体系:第一种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政治组织形式,第二组以理藩院为代表的管理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统治架构,第三种是因袭明制的省府州县管理体制。据此可知,清朝()A.国家治理层级繁多 B.治理方式灵活多样C.打破满汉对立局面D.推动了边疆的开发 6.在《尚书》《诗经》及金文中,贵族有时称周国为我国、我邦、邦家,也常自称是“克奔走于王家”,其中“子”“小子”“宗子”等称谓,指由家族长演化来的政府官员,而庶士、有正、庶伯、君子亦指在朝中担任公职的周宗子。这说明西周时期() A.政治统治深受血缘关系影响B.政府行政管理逐渐垂直化C.诸侯对王室的隶属关系增强D.“家国一体”观念开始出现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同步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卷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明朝冯梦龙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这揭示出宋朝() A.中国疆域版图基本奠定 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D.君主专制权力已有所削弱 2.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建设严格控制共产党员的从政比例,保证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它创造性地实现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这一政权() A.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B.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是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权D.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3.4.1954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有了这样广泛的代表性,这个代表大会会议所讨论和决定的一切,就将完满地表达全国人民的意志。”“这个代表大会”()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 D.明确规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4.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A.王权神圣不可侵犯 B.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 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5.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6.民国初期,政党、社团迅速兴起,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1912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这说明()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23单元卷附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23单元卷附答案一、单选题 1.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 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8.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D.强化儒家传统学说是维新派的宗旨 2.据《元史》记载:“官吏受贿及库管侵盗,台察官知而不纠者,验其轻重罪之, 中外官吏赃罪,轻者杖决,重者处死。言官缄默,与受赃者一体论罪。”这反映了 元朝 A.严刑酷法的治国理念 B.重视监察职能的发挥 C各级官员腐败现象严重D.严厉惩治权臣乱政行为 3.20世纪以来,中国的官员选任制度经历了重大变革。以下事件,时序先后排列准确的一项是() ①《文官考试法草案》颁布②《公务员任用条例》颁布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④《奏定学堂章程》颁布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C①②④③D.④①②③ 4.1832年6月,英国第一次议会选举改革的方案得到国王的批准,其主要内容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英国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顺应工业革命的需要 B.进一步加强议会权力 C增强内阁的政治作用D.进一步完善代议制度

5.1902年成立的《大公报》对当时的学堂体育教学给予极高的关注。如,广泛报道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也针对性地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这反映了当时有识之士 A.积极倡导"尚武救国"的精神 B.主张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C为推动维新变法进行舆论宣传D.批判传统的"轻武重文"旧观念 6.孙中山说“至于社会的共和政体,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但是这考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立独立机关才得妥当”。下列符合孙中山这一主张的是 A.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成立政事堂 B.颁布《临时约法》成立中华民国 C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成立学部D.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成立考试院7.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模式的建立者是: A.汉武帝 B.周武王C周文王D.秦始皇 8.《绝版袁世凯》一书中写到:“好样的如光绪皇帝,数千年的旧制度,人家103 天里发了数十条手谕就想改变,后来一个上午就让人给废了。”该书作者评述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9.“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回到正确轨道的开始,是中国共产党各个方面工作发生历史性转折的开端。”该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八大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0.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面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当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