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的文化底蕴

论汉字的文化底蕴
论汉字的文化底蕴

---------------------------------------------------------------最新资料推荐------------------------------------------------------

论汉字的文化底蕴

1997 年第 4 期汉字文化论汉字的文化底蕴张莉汉字作为书写符号系统 ,不仅是很完满地务 ,同时它又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 其华夏民族经历了悠悠几千载的沧桑 ,不断一块块化石 , 将古老的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历完成了辅助汉语更好地实现其交际功能的任地前进 ,作为开华夏民族文明史的汉字则正如构字方式中浸透着我们华夏祖先的物质生活史演进的轨迹 , 活生生地勾勒描绘出来 , 再现及精神生活风貌 ,体现出这个古老民族的观察于你面前。

( 一) 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 因此说 , 汉字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人类社会的演进 , 大都是由渔猎而畜牧 , 我们这里所谓“文化” 指的是广义的文由畜牧而稼耕。

这些内容反映到文字中得到 , 化 ,即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了生动的体现。

富与精神财富的总称 ,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渔 ,甲骨文 ( 以下略) 从鱼、从手从线 ,意为文化两个方面。

用鱼杆钩鱼。

逐 ,甲骨文从鹿、从足 ,意为追逐汉字之所以能蕴涵文化意义并且在其发野兽。

虔 ,从网从手从虎 ,意为用手张网捕虎。

1/ 17

展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容量 ,这是由汉字的性摧 ,字形像手持木棒击鸟。

这些文字部分地反质决定的 ,汉字是世界上几种古老的表意体制映了先祖以渔猎为生的状貌。

采 ,甲骨文像用文字中唯一生存至今且呈现出旺盛生命力的手摘野果之形 ,反映了古人以草木之根实为食文字。

汉字的表意性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理的原始生活。

解 : 一是汉字的形与意间的联系较形与音要更长期的劳动使古人的智力逐渐提高 ,他们直接、更紧密些 ; 二是汉字字形具有模糊提示的生产手段也有了改进 , 反映到文字中 , 如 , 字义的作用。

汉字的表意原则直接地体现在阱 ,甲骨文像一只鹿头朝下陷入井中之状。

此汉字的四种造字法中 ,象形、、指事会意三种造外甲骨文里还有“” 等字 ,生动地再现了字法 ,字形与字音间没有任何联系。

如果说象古人以井陷兽的猎取方式。

形字是对物象的静态描摹的话 , 那么指事、会使用火 ,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 它不仅使古意已是对复杂意念的动态显现了。

正是这三人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 ,同时火在生产中种造字法 ,通过动静虚实、内外表里的多角度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焚 ,甲骨文像大火烧的透视 ,在线条形体上作了曲尽其妙的挖

---------------------------------------------------------------最新资料推荐------------------------------------------------------ 掘 , 丛林之状。

放火焚烧森林 ,便使生活于林中的创造了一个个汉字 ,它们是一幅幅生动展现古各种动物四散奔逃 , 小的动物可能会死于林人生活的风俗画 ,在这画卷里脉脉流淌着的是中 ,大的逃出林外 , 早已守候在那里的人们便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潜流。

一、汉字与古代社会生活风貌用准备好的石头、木棒等武器击打并捕获它们。

焦 ,甲骨文像以火烧烤鸟之状 ; 炙 ,似将肉放在火上烧烤之形。

这些字反映了人类最初对火的利用情况。

15?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360docs.net/doc/3a9956898.html,

3/ 17

长期的狩猎生活 ,使人们逐步熟悉了动物桑叶下有一篮子 , 意为采摘桑叶。

桑字的使的性情 ,了解到某些动物适于豢养 , 于是人类用 ,从丝的字数目如此之多 , 足以说明当时的逐渐过度进入畜牧生活。

牧 ,甲骨文像手持皮养蚕业及丝织业已相当兴盛。

鞭放牧牛羊之形。

牢 , 像把牛圈在栅栏里。

家 ,则是把猪养在圈内。

豢 ,像用手喂猪。

畜牧生活中喂养牲畜 , 需要采集植物 , 在实践中 ,人们也逐步认识并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 ,逐渐地人们有意识地去播种、收获禾谷之类的农作物 ,农业便由此产生和发展起玉石雕刻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 ,它的发达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可与之相媲美的。

《说文解字》中收录的从玉的字达 227 个之多 ,这些字反映出玉在当时被视为珍宝 ,既是贵重的装饰物 , 又是上乘的祭品、馈赠礼品 ,不仅如此 ,人们还把玉与人的品来。

垦 ,甲骨文像用双手把盛在器具中的土倒质、美德联系在一起。

在地上 ,俨然垦田运土的劳动场景。

禾 , 甲骨以上我们透过汉字饱览了古老华夏民族文像顶着长

---------------------------------------------------------------最新资料推荐------------------------------------------------------ 穗的谷子之形。

稷 , 像黍子成熟 ,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 二) 社会制度沉甸甸的谷穗低垂着的形状。

利 ,则像以刀收割禾谷之类的作物。

种 ,像人在精心地栽种禾社会制度变迁的脉络在史无验证的时代苗。

畴 ,像人手持木棒打碎田里翻起来的土块。

耒 ,像耕田用的曲木工具。

这些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农业的耕作已经相当精细。

我国上古劳动人民的手工业创造 ,成绩也相当显著。

在新石器时代 , 已有精美的陶器 , 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出了很多精巧的陶器及烧制陶器的炉子。

甲骨文中记载有关陶器的汉字也相当丰富 , 这些字或描摹器皿之形 , 或者在象形符号上加指事性符号表示与器皿相关的事物或动作。

甲骨文中看不见金字以及从金之字 ,这说明殷商时期金属尚未出现或至少是使用还不够 ,但在周代的金文中 ,从金之字约五十有余 , 这说明当时的金属制造业已相当发达。

贝的使用在甲骨文里极少见,而在金文中却很多, 如货、、、、、、、、 , 这买卖赁贸责赋贵贱些字说明当时贝已被作为货币使用 ,所以从贝的这些字或代表货币 ,

5/ 17

或表经商行为 ; 贝既然是货币 ,所以也被作为装饰品 ,或作赏赐之用, “贝、、、等字便体现了贝在当时的作贝婴赏赐” 用。

丝是中国最早的农副产品之一 ,其历史可谓久远 ,甲骨文中从纟的字有 : 绝、、、、续约纟尹纟、勿率等 ,金文里有 : 纟、、、、、、、尺经紧绥绾维缄萦、、、、绩织等。

桑在甲骨文中形似桑树16?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360docs.net/doc/3a9956898.html,很难把握。

而古老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

汉字产生的时代正是汉民族由荒蛮社会步入文明时代的重要转折时期。

从一些古老的象形字、会意字中我们尚可透视我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某些侧面。

女、、、育毓后等字在甲骨文中都是表生育之意的象形字。

姓 , 从女从生。

人有姓 , 而姓从母 ,繁衍后代的母性在当时的地位是至尊的 ,神农氏以姜为姓 ,黄帝以姬为姓 ,少昊氏姓嬴 ,虞舜姓姚 ,祝融之姓女 ,禹之姓姒 ,都从女 , 云并非偶然现象 , 而恰恰是母系氏族遗制的体现。

氏族社会末期 , 部落间战事频繁 , 掠夺和聚敛私有财产逐渐

---------------------------------------------------------------最新资料推荐------------------------------------------------------ 加剧 , 阶级社会出现 , 奴隶制产生。

仆 ,甲骨文字形像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捧着粪箕为人服务。

抑 ,像女子之首被人按抑之形。

俘 ,则像用手按住一屈膝跪在地上之人的脖颈之形。

甲骨文中某些字能反映出商代统治阶级对人的践踏和残害。

系 ,像以绳索缚人颈项。

讯 , 像人被反缚双手而跪。

执 , 像以刑具夹人两腕之形。

甲骨文中有自字 , 像以刂刀割鼻之状 ; , 以戈割耳之形 , 伐 , 像以戈断人之颈。

此外还有些像以斧钺砍头 ,以锯断人之足的字。

由这些汉字可见 ,商代统治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奴役是何等的残忍。

7/ 17

汉字文化----拆字文化

汉字文化 ----趣味拆字 徐浩芳 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汉字认知与审美 2.了解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3.培养学生对汉字与中国文化的热爱 课程内容 拆字历史拆字理论拆字方法拆字应用 课程实施 课堂讲授引导自主合作交流 课程评价 重评价过程学生出勤课堂参与自主合作 教学用具 Ppt 多媒体 教学要点 1,了解拆字的历史 2,掌握拆字理论 3,学习拆字的具体方法 4,熟练拆字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了解拆字的历史。 拆字历史由来 拆字,亦称“测字”,隋代名“破字”,宋代叫“相字”,旧时的一种迷信。汉字属象形文字,一个字往往可以拆成几个字,古人常常用这种拆字法,来判断人事因果,预言吉凶祸福。据考证,拆字这种迷信源于汉代。《后汉书·蔡茂传》载:“(茂)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以问主薄郭贺,郭贺离席庆曰:‘大殿者,官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失禾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后来,有以拆字为业者,称“测字先生”。其方法是先让析疑者随手写一字,测字者根据该字组成或间架结构来发挥答疑。如清人赵翼《陔馀丛考》载:少时,见一测字者踉跄而来,问其父之病,随手拈得“一”字。术者曰:“一者生字之尽,死字之初也,汝父殆不起矣。”又问:“汝父生年云何?”其子曰:“丁丑生,属牛。”术者曰:“然则而父不死,牛加一画则生字矣。”清代周工亮《字触》载:杨王沂中,闲居微行,遇一测字者,王以所执柱杖就地一画,相者惊拜曰:“‘土’上一画,乃‘王’字也。当封王无疑。”测字者利用测字时的环境,把“土”借用过来,与“一”组成“王”字,预示所测人将要封王。 另外,拆字还被广泛用于作诗、填词、撰联,或用于隐语、制谜、酒令等。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有一首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乃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不已。”每一句中都含有拆字,构思奇特新颖。 明人蒋焘,少时即能诗善对。一天,家中来了客人。此时窗外正下着小雨,

交际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交际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是语言的前提,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制约。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与形成的过程,更是文化传播交流的过程,所以文化教学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教学要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根本特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把传统文化教育与语言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 一、交际文化的概念 由于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所以语言交际也包含了文化交际。已经掌握了本民族语言,带着本民族文化观念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必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们也许在交淡中尽量使用汉语,但由于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所用语言、所谈内容并非都能达到同样的理解程度。如果不经过特定的指点,他们是不会注意到有些语

言的运用是有具体交际场合的,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说的话不能传递准确的信息。由于汉语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并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符号系统。申小龙说过:“汉民族从不把语言仅仅看作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在形式上自足的形象,而把语言看作一个人参与其中、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阐释过程。正因为如此,在汉语的分析和理解中,人的主体意识有更多的积极参与。”如果不结合文化教学,外国人学习到的汉语只能是支离破碎的,当然本文主要是对汉语中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的。 运用的交际文化这一概念是接受了张占一先生的说法,他是最早明确提出交际文化这一概念的。他这样说:“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从其功能角度来看,应分为两种一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进行交际时,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我们就称之为交际文化。” 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意对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律的学习和研究,忽视了对语言系统外部因素的学习和研究,语言学习者只能学到静态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学到运用

我国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启示

我国改革开放40 年辉煌成就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启示 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中国的人均GDP 在过去一千年里几乎水平不变,而从1978年起GDP近乎垂直提升,中国经济总量也从此步入了年均近10%的增长快车道。众所周知,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经过40年波澜壮阔的不平凡历程,我国已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近 40年来,中国在哪些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经历 了怎样的曲折历程?经济学原理如何阐释和解读这一历 程?改革开放对未来的启示何在?本报告拟就这些问题进 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的成就与世界各国对比 从生产力水平看,我国近40年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7%,比世界年均增速快 6.8个百分点,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跃居世界第 一,人均GDP从1978年的156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8788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之列。

从经济结构看,近40年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了近1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了约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 占比则上升了23.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率由 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7年的58.5%,增幅之大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从财政情况看,由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近40年来我国多数年份财政收支处于赤字状态,2016年虽略高于3%的警戒线,但仍处于可控范围。截至2017年末,公共部门债务占GDP比重为36.2%,低于世界主要国家,且已连续两年下降。 从金融市场看,我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至2017年的8.0%,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银行业信贷发放量占GDP比重超过200%,高于高收入国家水平。 从基础设施来看,人均电力消费从1978年的247千瓦时增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计科1101王磊211101027 社会背景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有利于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进行重点建设,集中有限的资金发展重点产业;指令性计划因集权体制领导而容易贯彻执行,保证按预期计划目标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建立比较合理的国民经济体系;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合理化,;能保证国计民生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有利于解决人民最紧迫的生活需要。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也比较顺利这也是中国选择计划经济的客观原因。在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迅速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以此为基础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如: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过于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 必要性 (一),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改革,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如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官僚主义泛滥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等.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978年,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致词中说:"中央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经济领域要改革,政治领域要改革,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都要改革,要进行全面改革.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问题,邓小平对全面改革的对象,内容,目标,原则和方法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构想,从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资料

汉字与中国文化王蒙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国。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睛,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语培养了这样一种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眼是本,第二位的问题才是一只眼或多只眼的考量——那是关于眼的数量认知。眼派生出来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等概念,再转用或发挥作心眼、慧眼、开眼、天眼、钉子眼、打眼(放炮)、眼皮子底下等意思。 动词与系动词也是如此,华文里的“是”字,既是“tobe”也是“am”,又是“was”,还是“were”,包括了“havebeen”、“hasbeen”和“usedtobe”等。 组词造词也是如此,有了牛的概念,再分乳牛母牛公牛,黄牛水牛牦牛野牛,牛奶牛肉牛油牛皮牛角。这与例如英语里的cattle——牛、calf——小牛、beef——牛肉、veal ——小牛肉、cow——母牛、bull或者ox——公牛、buffalo——水牛、milk——牛奶、butter ——牛油……大异其趣。这些与牛有关的词,在华文里,是以牛字为本位,为本质,为纲,其余则是派生出来的“目”。这样的牛字本位,则难以从英语中看出来。 所以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道、理、器、一、元、真、否、泰……伦理里的仁、义、德、道、

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

2008年第3期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5月No13,2008Q inghai Social Sciences M ay,2008 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 江志全 范 蕊 【摘要】本文对汉语性詈语形成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功能作了分析,并从传统文化角度对汉语性詈语 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做出阐释。通过对这一类詈词的分析研究,显示了对詈词进一步研究和规范的必要。 【关键词】汉语;性詈语;心理;文化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08)03—0192—04 詈语指粗野或骂人之语。《说文》:“詈,骂也。从网从言,网罪人会意。”[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言之触罪网者也。”[2]骂人的话当然属于极不文明的语言,相信任何文明社会的教育都不会教授骂人之语,但它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却广泛存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詈骂语的词汇组成、表达方式等反映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深层心理机制和文化习俗,故观察和研究詈骂语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汉语中也有大量的詈骂词汇,据统计仅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詈词就有近1000条,此外在各地的方言中还存在大量没有收录的詈词,人们实际使用的詈词数目是非常大的。[3]但是由于詈骂词汇是粗俗之语,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学界往往缺少对詈语的关注。本文拟从詈语中的性詈语着眼,试探求这些詈语词产生的心理动因及其反映的民族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 一 詈语词汇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涉及性的詈语是使用较为广泛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性詈语是指涉及性及具有性意味的詈骂词汇,通过考察性詈语可以揭示出隐藏在这些词汇背后的汉民族深层心理模式和文化内涵。由于性詈语的非正式性和各地方言的复杂性,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我们大体把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性詈语简单分为几类:与性器官有关的,如屌、鸡巴、妈的、奶奶的等;与性行为有关的,如日、操、干等;与性心理有关的,如骚货、破鞋、浪货、色鬼等;与性职业有关的,如娼妇、娼妓、婊子等;5.涉性的外围词,尤其是与身体有关的,如放屁、脓包、屁话等。 为什么会产生詈骂和性詈骂呢?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潜意识中存在有大量的利比多能量即性能量,性能量在本我和超我的调节下得到合理的释放、达到心理能量的平衡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些本能的性能量由于不符合我们的道德和社会规范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因此就被压抑了起来,这些受到压抑的性能量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不断地在潜意识中寻找突破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理能量一般是平衡的,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如受到外界的威胁、刺激或攻击时,这种潜意识的能量平衡就被打破。利比多或性能量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宣泄出来,才能达到心理的平衡和健康,否则就可能致病。[4]这种宣泄当然有许多途径,其中表现在行动上则可能是攻击和破坏的行为,表现在语言上就可能产生詈骂语。性詈语是与潜意识性能量联系最紧密的语言,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冲口而出的詈骂语便常常与性有关,性詈语成为了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宣泄方式。有时候许多人口中的口头语,如“妈的、丫的、奶奶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利比多性能量的宣泄方式。 二 任何语言行为都有其指向和目的,性詈语也并不单纯是一种心理能的宣泄,它有时也具有特定的291

汉语与中华文化学习心得

汉语与中华文化学习心得 这学期选修了汉语与中国文化,起初只是怀着对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才去的,还以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会枯燥乏味,但是通过这几周的学习和大家在课堂上的讨论,我发现汉语与中国文化的课堂氛围不仅和谐而且活跃。王彤伟老师的授课方式也使我眼前一亮。没有单调的播放幻灯片或者是朗读书上的文字,而是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使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最后再耐心细致的讲评总结、因循善诱的指点下使我们学习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和知识。 汉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传承着五千年中国文化的载体。我们从汉语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里看汉语,明显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而在汉语中,方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汉语体现了中国文化,那么方言就是体现的地方文化。我们第一节课就此展开了。那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学习过程。 我们学习了方言的概念,方言形成的过程以及方言的分类。然后在方言的分类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课堂上,老师叫来自不同省份的同学分别起来秀一段自己的地方方言,有个福建同学的闽南话得到大家的广泛赞许。那节课上我们不仅对不同地方的方言有了初步的了解,从他们的发音和停顿上进行了比较,使我对中国的传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浙江人自然迫不及待的想秀一下我的绍兴话。回去以后更是自己研究了很久。对官话,吴语,客家话,闽语以及粤语都有了稍稍的了解。作为浙江人,我知道我们浙江使用最广泛的是吴语以及少数的客家话和闽语。 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不仅仅是在课堂的参与就足够的,如果真的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课上我们是打开了学习的大门,那么想要深入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 一学期的<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学习都是在轻松愉悦的课题氛围中完成的,在这一学期里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知识,虽然不过是浩瀚的中国文化宇宙里的一点皮毛,但是还是很满足,感谢老师这学期得辛苦教学。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洪方园 1043094073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阐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的持续快速发展。30年来,我国GDP约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总量由1978年 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跃至世界第四。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根据马克思原理,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 先谈谈改革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在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生产关系就要变革了,生产关系相对于社会上层建筑来说又称为经济基础,当经济基础需要变更或者已经部分变更时又与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这就需要对上层建筑进行变革。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所谓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的理论是解释一切改革和革命,一句话是解释一切社会变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科学的理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有体制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拿农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将人民公社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解决了束缚农村 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的时代,地球村”的事实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趋 紧密,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孤芳自赏和自我封闭只会导致自己的落后,只有那些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在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交往中学习提高的国家,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中国加入WTO,吸收先进市场经济经验,及最近刚刚闭幕的奥运会 唯物辨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起决定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起加速和延缓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与外因是相对的,再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内外因的方法论告诉我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正文)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 摘要: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改革开放对中国是利是弊,如何去评判?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辩证的去看待这些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对改革开放利弊评判的问题。本文借助所学的自然辩证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分析了改革开放对我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改革开放;两面性;矛盾的主要方面 1引言 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多年了,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是经济的发展,从78年的贫困落后到今天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华民族已开始崛起在世界的东方。这些经济成就值得每个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但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饱受诟病。环境污染,腐败滋生,外来不良思想的入侵,贫富差距加大……如何正确评判改革开放的成果,这要求我们使用自然辩证法归根溯源,客观地去看待它。 2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弊端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改革开放也是如此,在三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不能去忽视的,必须认清其成就和弊端。 2.1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已过去三十五年了,其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言而喻的,这要归功于国家的有力政策和科技的发展。试想三十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想想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时中国是何等的衰败,持续十年的经济倒退让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由封闭半封闭的社会主义社会,变为高度开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由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国内外的观察者都很少有分歧,就是中国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逐渐使中国从一个人均GDP只有199美元贫困的低收入国家,走进了人均GDP 5432美元(国家统计局2011年数据),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更加重要的是这种经济的增长惠及我们每一个人,改善了几乎所有人的生活和福利水平,迄今为止,中国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停滞陷井或在经济增长期所出现的那种社会两极化的大规模对抗和动荡。占人口主体的中国农民,被免除了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税,农业的机械化和专业程度逐渐

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前是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斯大林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毛泽东曾对斯大林模式所体现的传统社会主义原则进行过总结,包括:实现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消灭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消灭阶级;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等等。这些原则本身无可厚非,也确实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但问题出在教条式地照上述原则去做,没有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1957年之后,‘左’倾逐步发展,以致发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其结果是,虽然公有制经济部门占到90%以上,工矿企业一律按八级工资制拿工资,农村则根据出工情况拿工分,收入差距不大,但却是普遍地贫困;政治体系方面,党的一元化领导使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而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第一书记,公民权利得不到有力地保障。严重的挫折,沉痛的代价,从反面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以史为鉴,邓小平认为:“如果说我们建国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讲:“什么是共产主义?就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资条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它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最终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他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他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与毛泽东时期的改革,思路是不同的。毛泽东坚持用生产关系的标准,通过改革使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达到一大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研究的定义,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相关要求,基本学习、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基本研究方法; 学时安排:32学时 授课方法:看视频,课堂点评 教学资源:多媒体,互联网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汉字文化研究 1、汉字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汉字文化研究是以汉字自身形体构意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2、简要叙述汉字形成、演变、及发展历史: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记录汉语诞生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成为反映古今汉民族人民文明成果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汉民族独特的造字思维理念、汉字的最早创制以及五、六千年以来的发展演变、汉字独特的以形表义的字型结构系统、汉字的一字多义、形外之义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二、为什么要进行汉字文化研究 1、语言的要素分类:语言具有语义和语音两个要素。语义是抽象的,人的感觉器官不能感知;语音是表达语义的声音,人的听觉器官能听得到,但是稍纵即逝。 2、汉字产生的背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语言不可能传之异地,留于异时。然而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人们需要将有义有音的语言传之异地,留于异时,在更加广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交际,以便交流、协调人们的思想言行,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使得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3、历代学者对人类语言产生的相关研究: (1)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尚书序疏》:“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结课论文 探索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及旗政府百灵庙地名的由来 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专业:小教语文 班级:13级语文二班 姓名:闫亚峰 学号:20131105307 2015年11月16日 探索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及其旗政府百灵庙地名的由来 [摘要]: 地名的典型特征是地域性、文化性和独特性。依照地名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分为

山水地名、示位地名、寄意地名、历史地名、特殊地名等。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是包头下属的一个旗县,它又包含七个镇、一苏木、一工业区数。据不仅充分说明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名是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地名的主流,切实反映出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地名形成和演变的悠久与复杂。关于达尔汗茂名安联合旗的地名由来及其演变,则是本文追溯的重点。同时对在宗教影响下的百灵庙的地名形成进行分析。 关键词: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百灵庙康熙 正文: 我的家乡是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它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下辖的一个旗,地处中国北疆,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和23个牧业旗之一,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地处呼包两小时经济辐射圈,区位优势明显,素有“草原码头、陆路口岸”之美称。最为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名族聚居的旗县,我们每年都会召开具有名族特色的那达慕大会。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听爷爷说在1996年1月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由原乌兰察布盟划归包头市管辖,成为包头唯一的边境旗县。全旗总面积18177平方公里,总人口12.0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83万人(蒙古族1.73万人)辖7镇1苏木1个工业园区。 关于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地名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蒙古源流》卷6载:“凡有出力一切人等,俱赏给‘岱·达尔罕’名号。张尔田补注:达尔罕,有勋劳免差役之谓。‘岱达尔罕’,大达尔罕也。”由此可见,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最初的名字是由当时的统治者奖赏后命名的,以受封部落蒙古族茂明安部而得名。 第二种说法是:“达尔罕,来自外蒙古喀尔喀部。属于土谢图罕和诺颜两个部落的一个分支。康熙八年也就是公元1663年,清政府为统治出台盟旗制度分而治之,当时分为100个旗,其中内蒙古51个旗。外蒙古49个旗,其中就有达尔罕,与茂明安部落的联合,称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由此,达尔罕、茂名安两个部落正式联合成为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

大学毛概论文 论-改革开放 6000字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论改革开放 学校专业姓名学号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三十年改革,三十年风雨探索,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喜悦收获,三十年光辉历程。三十年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其中蕴藏着哪些深刻的启示,这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总结。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那么改革开放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改革开放,是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存在着其必然性。首先,改革开放是根除历史遗留的需要。封建经济、殖民地经济的影响在人们思想中的遗留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开拓。从明清至民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封建经济理念;外国入侵掠夺、军阀混战蹂躏的动荡经济环境;明中期以后,东南沿海遭受倭寇骚扰、荷兰入侵;晚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举入侵,瓜分中国;民国时期,帝国主义支持各派军阀,为争夺地盘而长时间混战,导致民不聊生。这些导致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封闭性、排外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进行过土

云南省华坪县方言詈语及其文化分析

云南省华坪县方言詈语及其文化分析摘要;每个地区的语言都有其独特之处,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人口迁徙和 通婚中,语言也发生了改变。华坪地区的方言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巴蜀文化的影响和辐射。除此之外,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或者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是相互影响继而相互渗透的,华坪地区的方言詈语亦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形成的,是语言变革和文化发展融合的结果。 关键词;华坪方言、巴蜀文化。文化分析。 华坪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方言,与普通话同出一源,一致性较强。华坪县位于滇西与川西南结合部,全县面积2200平方公里,辖9乡2镇,总人口17.08万人,有汉、傈僳、彝、傣、回、苗等民族。华坪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大体而言,它的基本词汇与语言规则同普通话基本一致,不过同中有异。詈语则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它有自己的特点。 一、形容词类的詈语 在华坪地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聚居特点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各种经济和生活交往之中文化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深,又因为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詈语就兼具各方特点。如: 1、“打别时怪”意为无理取闹,是形容一个人不听话,不讲理,还自以为是本别人的不对,自己还生气闹腾的意思。如:“谁死定了你总是打别时怪的脾气?” 2、“精怪”意为大惊小怪,脾气怪。如:“你这个人精怪得很”。 3、“憨出出”意为人笨,但是是有一种可爱的感觉的笨。如:“外婆总是说我憨出出的”。 4、“日弄啪撒”意为很笨。形容一个人什么都做不好,而后脑子不好使。其中“日弄”这个词是四川话中引用过来得,而“啪撒”则是当地少数民族傈僳族得一个词汇。如:“弄啪撒的人才做得出来日弄啪撒的事。” 5、“帮臭”这个词形容一个人脾气很不好,很怪。但是也有什么东西很臭很臭得意思,如妈妈说你的鞋子“帮臭”。“帮”在在这里是一个副词,带有“很”的意思。如:“他脾气帮臭的,和他谈恋爱会吃亏。” 6、“翘脚了”意为无精打采,没有生气。“翘脚”意为死,像死了一样,就是没有活力。形容一个人做事不认真,不集中精力。如:“做事情不要像要翘脚了一样。” 7、”鬼米日眼“形容不正经,不靠谱,形容华而不实,异想天开。往往指某人突然冒出的一个让他人无法接受的念头。如:“不要做些鬼迷日眼的事情。” 8、“背时”意为倒霉,运气不佳。如:“人背时了也没办法。” 9、“爆鸡壳”本意本来是孵蛋的母鸡,但是引申为邋遢,不干净的意思。如:“穿的像爆鸡壳一样,哪个都嫌弃。” 10、“拗”意为顽固,倔强,脾气犟,要强。如:“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像你这种拗到什么都听不进去的人。” 11、“绊盘子”意为话多,很不礼貌的打断别人的对话,说不该说的话,插嘴。如:“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插嘴,不要当绊盘子。” 12、“筽得很”筽是凶的意思,加上副词很得修饰就是很凶,如:“我爸筽得很!” 13、“皱迷哇眼”形容某人品行不好,做人不道德也可以形容某人长得不好看。如:“那人长得皱迷哇眼的。” 14、“捧红踏黑”形容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的人。如:“他已经很痛苦了,你还要捧红踏黑。” 二名词类的詈语 1、“啰啰”意为顽固,形容一个人脾气犟。在华坪地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聚居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出现了这个形容少数民族脾气特点的词。如:“他就是个啰啰。” 2、”过场多”这句话取自舞台戏曲。在戏曲中一些非主要人物、非主要唱段、人物自我介绍、跑龙套等统称为过场戏。意指麻烦,啰嗦等。如:“过场多了谁都不安逸。” 3、“绊盘子”意为话多,很不礼貌的打断别人的对话,说不该说的话,插嘴。如:“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插嘴,不要当绊盘子。” 4、“毛驴子耳朵几排长”指人听不进别人的好言相劝,就像长耳朵的驴一样什么都听不进去。可以形容各种人。如:“你这个人怎么毛驴子耳朵几排长。” 5、“铲铲”大意是说一个人不够聪明,后点呆瓜的味道,是一种善意的骂人的话,也可以用做否定语后缀例句。如:甲说,不如我们去抢劫?乙说,那要得个铲铲! 6、“癞嗝宝”通常形容一个人长得丑。如:“那个人长得像癞嗝宝!” 7、“爆阔阔”原指孵蛋得母鸡为保护蛋而张开翅膀,呈现出很凶得架势,,形容一个人很凶,很暴戾。如:“凶得像爆阔阔一样。” 8、“喳拉子”用来形容话多的人,如:“不要像喳拉子一样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 9、“夹色子”说话结巴的人。如:“不好好说话就会变成夹色子。” 10、“叉巴子”笑得很不文雅的人,或者是插嘴的人。如:“我说话你不要当叉八子。” 11、“接话瓢”指喜欢接话,插话的人。如:“你这个接话瓢。” 12、“勺宝”吊儿郎当的人,如:“你这个勺宝。” 13、“老孔雀”用来形容很自恋的人。如:“他就是一只谁都看不起的老孔雀。” 三动词类的詈语 1、“跑暴”大人骂家里的小孩整天出去玩通常会用这个词。如:“作业不写,一天到晚在外变边跑暴。” 2、“桥脚拨手”意为笨手笨脚。如:“桥脚拨手的就不要来添麻烦了”。 3、“不得下台咯”不得了,自以为了不起了。如:“让着你一点,你还不得下台咯”。 4“铲尖夺石”喜欢在别人面前显露本事,好多管闲事的人,也可形容插手做事。如:“他就是个铲尖夺石的小人” 5、“窝利抱肚子”意为吃了就只会拉的人,用来形容好吃懒做的人。如:“做一个整天天窩利抱肚子的人,活着有什么意思?” 6、“假吧意思”意为假惺惺。如:“不要假吧意思的来讨好我。” 7、“搞刨咯”形容做事不作好准备或不经过思考。如:“这种结果还不是因为你搞刨咯造成的。”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复习过程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 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

改革开放中国文化的发展”

【演讲主题】:改革开放与中国文化产业的新发展 一、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真正向世界敞开国门,这个时候,世界各国的文化开始大规模地涌入中国人的视野中,而许多作为中国对外宣传的部门或者说是机构抑或是组织,它们也正在逐步改变它们在政治形态或者说是带有政治语言的角色,而开始逐渐转型为“文化产业”,就像一些报业,一些电视传媒页,他们也尝试把自身的角色变得更加多样化,并不局限于代表官方正统角色的一种外宣或者是内宣,他们逐渐变得灵活,试图向文化产业方向迈进。 文化产业是一个至今依然有颇多争议的概念。因为人们很容易地想到,市场并非文学艺术等强调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活动理想的发展场所。我们并不否认艺术创造基本上只能是一种个人行为,但这只是站在艺术的立场上所作的评判。倘若我们的最终关怀是人而不单单是艺术,我们就可以从社会发展以及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待文化。因此,在我们的视野中,文化可以作为产业被运作。文化产业首先是一种产业,制作的是大众文化,目的是追逐市场利润。那么,除却满足企业的经济利益,文化产业还能有什么功能呢?我们认为,文化产业还可以在意义形态上满足大众的精神诉求,在意识形态上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作为一个传统共识,人们都认为企业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大众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文化产业乃是一种商品拜物教的结果,文化企业生产什么商品,取决于这些商品能够实现什么市场价值,利润的追逐决定了文化形式的性质;消费者在文化产业中占据的不是主位而是客位。换言之,文化产业的内容不是大众自己所为,而是文化企业按照自己的判断炮制出来强加给大众的,其初衷并非为满足公众自身的精神诉求。但是,文化产业的内容果真是权力阶层或知识精英的一种强势控制和傲慢教导,而不是来自大众自身,来自他们经验模式的自然表达?果真能诱使大众为一种虚假的感官快乐而牺牲许多历久弥新的价值观念?事实上,传统共识的前提即大众之于文化产品仅是消费者而非生产者,是值得怀疑的。任何一个文化产品,都具有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的双重价值。金融经济注重的是交换价值,流通的是金钱;文化经济注重的是使用价值,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这“意义和快感”是消费行为的结果,消费者在此成了“生产者”。因此,将文化产业框定在纯粹的利润追逐之中,是有失偏颇的。 还需指出,文化产业的内容不纯粹是一个底层社会的自唱自叹,它还是一个具有潜在解放力量的自足的资源。从社会经济角度看,电影的生产和汽车的生产一样,为市场经济的原则所决定,文化和物质的产品似乎没有真正的区别。但是,文化产品毕竟不同于一般商品,它承载着一定民众乃至一些国家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以某种隐蔽的形式和方法,表征了对现存社会秩序的叛逆和反抗,表述了对统治阶级推行之意识形态的抵制和颠覆。因而,文化产业实际上提供了可能是完全不同于主流或官方文化的另一种视野和行为方式,维护了社会稳定。 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变迁在三个方面起着促进作用:第一,文化产业发展是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基础。(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真正向世界敞开了国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各国的多种文化开始涌入中国,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文化产业发展使意识形态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更广的影响范围。(文化产业就是一种大众传播)第三,文化产业发展使意识形态变迁更具隐蔽性。

汉英詈语的以言行事方式分析

-264 -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一句彻骨寒”、“一句话叫人笑,一句话叫人跳”。能“叫人跳”、“彻骨寒”的“一句话”指的就是詈语恶言。研究者们多以詈词本体作为研究对象。但事实上,詈语之所以能“以言行事”,除了恶意的詈词本身伤人之外,詈词的语音语调和伴随詈语的面相身势语也是重要的“催化剂”。本文试从语音语调和面相身势语两个微观视角来分析詈语如何实施行为控制。 1. 詈语是实施控制的言语行为。詈语多与性和暴力有关。咒骂在一 定程度上就是语言暴力。语言暴力是一 种特殊形态的言语行为(speech act ), 目的是在气势上控制对手,以此“不战 而屈人之兵”;在双方矛盾不可调和 时,咒骂也可作为挑衅手段,促使暴力 升级。按照J. Austin [1]的“言语行为理 论”(Sp eech Act T heor y )来划分的 话,一个完整的詈骂行为可一分三:言 内行为(l ocut i on ar y act ),即詈词配合适当语调说出口;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即詈语表达的抱 怨、恐吓、威胁、挑衅等情绪;言后行为(p er -l ocu t io n ary act ),即语言 暴力迫使对方屈服、畏缩等。但是詈词本 身并不能完全实施控制,还得有适当的语 音语调和面相身势语来与之相配。 2. 詈语通过语音语调来帮助其实施控制汉英詈语都有一个特点:常用的最狠的詈语(干、他妈的、搞、尻、操、f u c k 、b l o o d y 、h e l l 、c o c k 、S O B 、shit 等)基本上都包含爆破音和摩擦音(/p /、/b /、/t /、/d /、/k /、/g /、/f /、/s /、 / /等)。汉语中最常见 的脏话可能是“他妈的”及其变体。“狗娘养的”、“狗~”、“尻”、“杂种”、“操”、“屄”、“屌/鸟”、“~鬼”、“贱~”、“日~”等语汇也较常见。这11个词中,有7个(占63.64%)属于爆破音;有3个(占27.27%)属于塞擦音;有1个(占9.09%)属于摩擦音。在汉语普通话的22个辅音音位中,除了鼻音 [ ]外,其他 21个(占95.45%)都可以用作构成詈词的声母。露丝?韦津利[2]认为大约有12个词是英语詈语中的核心用词:fuck 、damn 、piss 、cunt 、crap 、bugger 、bloody 、dick 、fart 、shit 、hell 、arse (或ass )。这12个词中,前7个词首字母为爆破音,占58.34%;中间4个首字母属于摩擦音,占33. 33%;最后1个为元音, 仅占8.33%。可见, 汉英两语中的最常见詈语多以爆破音、擦 音和塞擦音为声母,分别都占70%左右(爆 破音又占其中的5~6成)。为什么会这样 呢? 爆破音、擦音和塞擦音是宣泄情绪、 “以言行事”的有力手段。詈语的主要作用 是为了宣泄愤恨、恼火、厌恶等情绪,必 须有意使听者或愤怒或尴尬难堪,语音语 调得粗粝。“爆裂音和摩擦音都会使声音 多出一种粗粝、情绪化的特质,很适合用 来辱骂”[2](P220) 。爆破音是发音器官在口 腔中形成阻碍,然后气流冲破阻碍,造 成爆发色彩的音;擦音和塞擦音都是气 流从发音器官的窄缝挤出[3](P42) 。这种 爆发或挤出来的音听上去具有“狠 劲”,更能渲染情绪。咒骂是一种粗俗 却有力度的斗争策略,而爆破音、擦音 和塞擦音凭借其“狠劲”成了“战斗的 利器”[4](P33) 。在咒骂时不光要使用詈 词,还要配以激烈的语音音调,而这反过来又促使语言的粗暴程度升级。 孙顺霖认为声调的正确使用也是骂技 的重要辅助手段[4]。“声音的高低、调 子的长短音阶的抑扬顿挫的掌握程度,都 会对骂产生不同的效果”[4](P241) ,比如,大骂之时得要声音响亮、声嘶力竭。 3. 詈语通过面相身势语来帮助其实施控制。 钱冠连认为,声音气息、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等都可以作为话语的附着符号,参与交际;因为,这些附着符号都可以用于视听感知,可代表或协助语言 代表事物的某一方面[5](P111) 。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等都能表情达意,甚至有的时候比言辞本身更为丰富。在正常的交谈中,除非有特殊的原因,面相身势与 话语的分裂是不可能的[5](P111) 。 在咒骂的特定场景里,詈语的说出 往往伴随与情绪适应的体态语[4](P304) ,如咬牙切齿、凶神恶煞的神态等。人体的许多部位都可以在咒骂时被用来增强詈语的气势,尤其是面部、颈部和手脚部分。在“破口大骂”之时,可由如下的面相身势语来配合。 口部:歪嘴、撇嘴、吐唾沫等。眼睛:怒目圆睁、斜睨蔑视等。鼻子:嗤之以鼻、哭天抹泪+擤鼻涕等。 面部表情:阴阳脸、冷笑、嬉皮笑脸等。 头颈部:歪头斜颈、摇头晃脑等。胸腹腰臀部:挺胸、凸腹、叉腰、扭臀等。 手(臂)部:指点对方、勾指使唤、挥手表示不屑、做鄙视手势、手拍桌椅等。 足部:(捶胸)顿足、蹦、跳等。身体:撒泼打滚等。 这些面相身势语往往多管齐下,相互配合。在咒骂时,这样可以渲染气氛,宣泄情绪,加强詈骂的效果。如果缺少这些伴随的体态语,詈语也会“失色”不少。 总之,詈词本身并不能完全实 汉英詈语的以言行事方式分析 张宜民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230036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0.14.1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